能源研究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23

能源研究分析篇1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用户;应用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前,人类面临“能源、环境、发展”三大主题,合理开发、利用能源已经成为环境友好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尽管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然而同样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近期我国的雾霾天气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气象原因所致,同时与汽车、工业污染物和冬季燃煤的污染物排放具有很大的关系。分布式能源系统(英文简称DeS)主要是按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思想,把发电系统以分散式、模块式构建于用户末端,同时或独立为用户提供能源的系统。其具有多种形式,较普及的发电技术有燃料电池、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冷热电三联供系统[2]。对该系统的应用进行探讨,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降低能耗,还为设计该系统与设备选型等提供指导。

1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相关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1978年,分布式能源系统首次在美国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提出。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建立起分布式能源站六千多座,其中包括在大学校园建立的二百多座。预计到2020年,会有15%的现有建筑引入该系统,一半的新建筑引入这一系统[3]。日本于1981年在东京国立竞技场建起首个冷热电联供系统,2000年为止,该国已经建成1413个分布式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2212mw;工业与民用项目容量分别是1734mw和478mw;相关数据表明,2003年为止,日本民用项目数多达2915个,其容量已经超1400mw。饭店、办公楼、医院、商场车站、机场等建筑纷纷引入该系统。在英国,这一系统同样具有非常快的发展速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医院、饭店、车站、机场等建筑中已经建成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超过一千个。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曼彻斯特机场:该系统包括往复式发动机、常规双燃料锅炉(4mw)与余热锅炉(5.9mw)各两台。每年产值在一百八十万英镑左右,能够节省电5万英镑左右,降低排放So2和Co2分别为1000吨、5万吨,具有非常明显的环境与经济效益[4]。欧洲国家同样利用各种手段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在荷兰,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一系统容量在1987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中得到飞速发展,由2700mw迅速发展到7000mw,与1989年相比来说,2000年底该国能源效率提高2.3%[5]。

1.2国内研究进展

近些年,随着天然气技术的逐渐完善以及管网范围的日益增加,全国已经开始建设分布式能源站,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城市已经得到示范、应用。如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站,采用天然气为燃料,利用内燃机发电与利用余热制冷、供热,实现一次能源的梯级利用,一次能源利用率可达80%以上。三联供系统与常规直燃机系统相比,节能率可以达到30%。2011年《国家能源局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中确定“十二五”的任务:初期运行冷热电二联供能源示范项目,“建布式能源站大约一千个,同时确定大约10个为代表,将其作为能源示范点[6]。

2分布式能源系统配置研究进展

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也就是制冷系统、余热回收供热、动力发电系统。各个部分均包括诸多类型的设备,发电设备包括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等[7]。

2.1国外研究进展

文献[7]、[8]利用蚁群算法与遗传算法优化配置了分布式能能源系统,然而他们仅仅对固定的负荷比进行考虑[7],用户所需负荷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环境条件以及时间而不断改变的,而动力设备在稳定运行状态才能达到最高效率。设计系统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动力设备的稳定性和负荷需求的变化处于平衡,使其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能量[8]。文献[9]、[10]通过两种方法对排烟温度和制冷效果、燃气轮机容量和发电效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2.2国内研究进展

中国在《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十二五”目标:2015年前研制完主要装备。利用示范应用研究,使当装机规模达五百万、一千万kw,自主化率达60%、90%;到2020年,在一些城市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装备产业化,总容量达五千万kw。基于能量梯级利用,与系统变工况性能、用户负荷需求、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结合,在此基础上,阐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原则。主要通过经济学与热力学理论将多目标优化问题向单目标规划进行转变。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进行探讨,为使系统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标,对逐时能源价格与负荷需求变化过程中系统的运行模式与优化配置。

3总结

综上所述,许多发达国家在分布式能源系统方面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日本、美国、欧洲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分布式供能在安全供电、节能减排等领域获得很大的进展。在发达国家,分布式能源系统己步入成熟阶段,当前的方向是运行优化与怎样深入提升能源效率。相反的,中国对这一系统的理论探讨以及实践应用仍然处在开始时期,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一些地区已建成并运行分布式能源站,但我国在理论方面明显比工程应用方面滞后,需要在今后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林世平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能源与环境耦合特性及优化集成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2]金红光.郑丹星.徐建中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ChengzhangZ.CHpapplicationsinUSandeuropeusedforreferenceinChina[J].popularUtilizationofeleclricity,2003.279-86.

[4]胡淞城基于吸收式制冷的冷热电二联产系统的节能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9.

[5]周萍.分布式能源-:联供系统燃气负荷分析[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6]孙志高.郭开华天然气型冷热电联供系统应用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25(2)70-73.

[7]wangJJ.JingYY.ZhangCFoptimizationofcapacityandoperationforCCHpsystembygeneticalgorithm[J]appliedenergy.2010.87(4)1325-1335.

[8]马悦,董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及配置方案分析[J]节能,2011(4:)15-19.

能源研究分析篇2

关键词新能源储能企业;科技创新;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第四次会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到“储能”,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储能行业的发展,并要规划储能重点建设项目,这对推动我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各省市都将推出关于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发展储能产业受到企业的热捧.在东北地区,储能行业以发展抽水蓄能为主,长春将储能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全钒液流电池的发展.在华北地区,依托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主要将储能应用于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智能输配用电、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分布式供能、微电网等方面.北京市重点提升储能电池的研发水平,加速储能电池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天津对储能电池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山东也要求重点推广多种储能产品和技术.在西北地区,储能整体发展稍落后于其他地区,只有甘肃省明确提出开展制氢储能和大功率储能系统研究重点,并支持镍氢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制和产业化等项目.在华东地区,浙江以电动汽车和调峰为着眼点,打造电池产业基地.江苏进行动力电池研发.上海聚焦锂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等领域.福建和安徽发展储能电池.在华中地区,湖南省规划了具体的储能发展目标,重点支持全钒液流电池.江西以建设动力储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为着眼点,对新余及周边城市进行清晰明确的产业布局.河南、湖北、四川也都有各自重点发展的储能方向.在华南地区,广东省对电池产业提供政策支持.贵州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建设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

虽然储能产业在我国各地得到高度重视,但新能源储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较低.如果对那些要发展储能产业的企业不加选择,不顾条件地发展储能产业,就可能导致储能产业很难真正取得发展,光伏产业就是前车之鉴.为此,科学评价我国新能源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加强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文献表明,国外对储能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技术[1,2]、储能系统的应用等方面[3],并得出突破储能技术的限制是促进新能源储能企业发展的关键.国内学术界在新能源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4-7]、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应用[8-10]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定性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国内外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技术、储能系统、储能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应用方面,而针对储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文献几乎空白.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储能企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新能源储能企业评价模型,分析评价新能源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为提高我国新能源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2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体系构建

要选择新能源储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先要从科技角度考虑我国新能源储能企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化学储能技术主要为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这些储能技术多数都有弊端:钠硫电池运行温度高达300℃,运行便捷性与安全性系数不太高;铅酸电池污染大,未来我国3000多家铅酸电池企业大部分都面临关停整改;而近年快速发展的大容量锂电池也发生过燃烧、爆炸等事故,加上散热等因素限制,还存在储电容量、使用寿命方面的缺陷.另外,由于缺少大容量储能技术的支持,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随着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加快发展大容量、高转换率和应用成本低的储能技术,就显得十分紧迫.能否攻克储能产业中的技术难关,需要在储能技术创新保障方面进行观察.为此,在评价时,要选取技术创新保障能力的有关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仅风电行业的储能需求就达0.8万兆瓦,到2020年预计超过2万兆瓦.目前,风电、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并入电网的重要因素,我国每年因无法上网而被舍弃的风电未收购电量高达100亿千瓦时,造成极大浪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也面临集中充电对电网冲击的难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同步建立大容量的储电装置.目前,国家电力部门用于电网和电源后备容量建设的投资每年都上万亿元,如果能为智能电网建设划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大容量储能电池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效应,那么就会促进储能产业的快速成长.为此,要在人力、财力和物力几方面选取技术创新投入的有关指标,以此进行评价.

能源研究分析篇3

关键词:能源效率;Dea;因子分析;节能减排

作者简介:刘炜晶(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省确山县环境监测站水质分析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46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107-03

一、引言

国内外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thomasG.Rawski(2001)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能源效率近10年内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的结论[1]。Jonathane.Sinton(2001)等人的研究则认为,我国能源统计存在一些偏差,某些私有、小型企业的能源产量统计并不准确,因此排除这些因素后中国能源效率近年来应当呈上升态势[2]。RichardBradley和mingYang(2006)指出,虽然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仍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能源效率依然较低。因此,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严格实行节能减排的政策[3]。王庆一(2003)指出,节能与能源效率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能源效率[4]。徐国泉、刘则渊(2007)运用基于Dea方法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1998-2005年中国经济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区域发展水平呈“U型”的关系[5]。魏楚等(2007)指出,由于目前对于能源效率的概念缺少统一标准,而且其评价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造成各种研究计算出来的能源效率结果迥异,从而无法判断当前的能源效率状况[6]。吴琦等(2009)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建立了可处理非期望产出的Dea能源效率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该模型既可有效应用于能源效率的评价,又可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支持[7]。杨继生(2009)认为,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根本途径,并基于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分析,得出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存在非线性平滑转换的结论[8]。

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多是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探讨,而对于区域能源效率的评价虽有涉及(吴琦等,2009),但资料比较滞后,对我国当前的能源效率现状解释能力欠佳。因此本文试图利用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①的能源效率进行评价,以期识别各区域节能减排成效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和提供政策启示。

二、能源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

本研究参照吴琦和武春友(2009)的研究,采用全要素能源投入的方法,将能源效率定义为:给定经济产出水平下实现投入资源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能力。这里的能源效率是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综合,其中能源经济效率指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量,能源环境效率即单位能源消耗的污染排放量。

能源效率的评价可采用参数法(如SFa和DFa)和非参数法(如Dea)。由于Dea方法可有效处理多产出的情况,并能利用投影原理指出非有效单元相关指标的调整方向和调整量,还可避免主观性、简化算法、减少误差,因此,本研究采用Dea方法来建立能源效率的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决策单元。根据Dea的研究方法,本文以2008年全国30个省级区域作为决策单元,以期识别2008年中国各行政区域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改进潜力和努力方向。

2、选择评价指标。根据前面分析,此研究涉及的指标如下:

能源资源。用以衡量决策单元的能源投入,在此用能源消费总量来表示。

人力资源。用以衡量决策单元的人力资源投入,用从业人员总数来表示,为了反映人力资源变化和更客观的描述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此处的从业人员总数用上期和本期从业人员总数的算术平均来表示。

资本资源。很多研究将资本存量作为度量资本投入的指标,但由于涉及资本利用率的问题,事实上并非所有资本都被用于能源利用的过程中,而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当期物质资本消耗,因此本研究选取当期固定资产折旧来衡量决策单元的资本投入。

经济产出。用以衡量决策单元的经济产值,在此用地区生产总值来表示。

环境影响。用以衡量决策单元在利用能源过程中排放的污染量,主要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三种形态,在此选取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和工业固废等六个排放量指标来表示,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既包括工业排放量又包括生活排放量,指标数值为二者的加总。

3、构建指标体系。根据能源效率相关定义和对应指标,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实证分析:2008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的能源效率比较研究

1、收集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获取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和工业固废排放量的相关数据,经过整理和计算得到对应的指标值。我们采用刘成杰(2007)的方法对2008年的固定资产总折旧和分省数据,进行估算。该方法在累计历年固定形成总额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得到我国资本存量序列和折旧序列,进而算出各年的总折旧。[9]由于短时间内固定资产折旧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考虑用2007年分省折旧数据所占的比例对2008年的总折旧数据进行拆分,从而得到2008年的分省折旧数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指标处理。利用常规Dea模型考察决策单元相对于生产前沿面上的能源效率时,其产出指标一般为期望产出,如产值等,而对于污染物排放等非期望产出却不适用,所以需要对不期望的产出指标进行处理和转化。采用线性数据转换函数将不期望的污染物排放指标转化(其中是一个足够大的量,保证转化得到的指标值均为正),然后将其作为期望产出添加到常规Dea模型中。不难发现,环境产出指标过多的话会影响值的确定,进而给数据处理带来不便。而且,Dea评价中决策单元的数量至少是投入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2倍,而且两者差距越大评价结果越接近真实状况,所以在决策单元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投入产出指标不宜过多。因此,需要对本研究中的环境影响指标进行降维处理。通过SpSS17.0因子分析法将6个环境产出指标进行统一的降纬处理,结果显示:Bartlett球体检验统计量的值为121.592,显著性概率为0.000,Kmo值为0.718,故拒绝指标间不相关的原假设,适合于作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求初始公共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处理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823%,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能够解释6个原始变量的90.823%,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根据公共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各决策单元的综合得分,此即为环境产出,或称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根据得出的非期望产出数值,取=2,将非期望产出转换为期望产出,并将其命名为环境正产出。

3、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以地区生产总值和环境正产出为产出指标,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和固定资产折旧为投入指标,利用Deap2.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全国30个省级区域2008年的能源效率值。

从评价结果来看,在研究的30个省级区域中,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江西、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和青海2008年的能源效率为Dea有效;能源效率最低的是四川,不到0.7,此外,甘肃、陕西和吉林也较低,未超过0.8。与2006年的情况相比(吴琦,2009),重庆新跻身于能源有效率行列,贵州、湖北、云南和辽宁的能源效率超过0.8,在原有基础上均有所提高,这说明这些区域实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卓有成效。

对于综合效率非Dea有效的区域,在规模可变的条件下,可以分别考察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非Dea有效的区域中,江苏和广东是纯技术有效而非规模有效,说明按照现在的产出计算,其投入不可能再减少了。内蒙古和湖北是规模有效而非纯技术有效,说明其能源利用实现了规模经济性,但却未拥有最佳的技术水平。其余的16个行政区域既非纯技术有效也非规模有效,即这些区域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的情况,保持现有投入不变有增加产出的空间,或者即使减少投入也可以保持现有的产出水平。

从规模报酬来看,Dea有效的10个区域以及内蒙古和湖北都处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南、贵州、陕西、宁夏和新疆为规模报酬递增,也就是说这些区域如果将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比例增加,将获得更大比例的回报;而其余的区域均为规模报酬递减,说明这些行政区域在增加投入后,产出的增长比例会小于投入的增加比例,即增加投入的产出效率比较低。

分别单独以地区生产总值和环境正产出为产出指标,投入指标不变,经Dea分析得到全国30个省级区域2008年的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值。由结果可以发现,能源效率有效的区域中,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江西、河南、广西和重庆为能源经济效率有效,海南和青海为能源环境效率有效。能源经济效率与能源环境效率比较来看,除海南、青海和宁夏外,其余区域的能源经济效率均高于能源环境效率,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区域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还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状态,经济效率比较高,但同时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这既有各经济体普遍把节能当成效益型指标加以积极追求的原因,更有制度方面的根源,即我国现行的节能和减排硬性指标不合理、不协调,不能有效调动大众节能减排尤其是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各区域能源投入冗余量和环境正产出不足量,以“节能潜力=能源投入冗余量/能源投入量”、表示从投入角度减少能源投入从而提高效率的潜力,以”减排潜力=环境正产出不足量/环境正产出”表示从产出角度增加环境正产出即减少污染排放进而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可得各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情况。

根据结果,在现有的产出水平下,能源效率非Dea有效的区域中,山西、内蒙古、辽宁、贵州、宁夏和新疆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投入冗余,即能源浪费情况,这同时说明了这些区域的节能工作还有一定空间,但他们的节能潜力都比较小,最大的宁夏为19.59%,最小的辽宁才只有0.46%。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所有能源效率非Dea有效的区域均存在环境正产出不足,即这些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排潜力,其中减排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山西、湖南、河北和广东,分别达233.01%、193.71%、167.15%和126.06%,减排潜力最小的是宁夏和甘肃,分别为1.58%和11.58%。结果还表明,除海南和青海之外,其余能源效率Dea有效的区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能源投入冗余或是环境正产出不足。所以,严格的说,只有海南和青海是能源效率Dea有效的,其他区域都是弱Dea有效。在能源效率弱Dea有效的区域中,上海既有能源投入冗余又有环境正产出不足,说明上海的节能减排工作均有上升空间,其节能潜力为8.87%,减排潜力为7.53%。北京和天津仅有能源投入冗余,而没有环境正产出不足,说明这两个区域减排工作很有效率,但存在一定的能源浪费现象,尚有节能潜力可挖掘,其中北京的节能潜力为4.22%,天津的为22.27%。其余区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正产出不足,即都存在减排潜力,其中潜力最大的河南和广西分别达109.09%和105.66%。

四、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各地区必须考虑本土特殊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症下药,通过采取契合本地发展实际和利于发掘本地潜能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切实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经济的内生增长。对于Dea非有效的区域,如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云南和甘肃来说,由于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消耗了过多资源(尤其是能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些区域盲目追求增加资源投入并非是最好选择,下一步的发展应在整合投入资源、实现能源利用的规模经济上努力。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南、贵州、陕西、宁夏和新疆的规模报酬递增,而且吉林、黑龙江、湖南和陕西只存在环境正产出不足而未有能源投入冗余,说明这些区域具有较大的增产减排潜力,但现阶段资源投入不足,致使其区域产出受到影响,进而直接导致这些区域能源效率低下。对于这些区域来说,提高能源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增加资源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回收利用废弃物。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切入点和谋求发展的突破口:

第一,重视地区能源科技投入的力度和结构,着力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投入在改进能源效率中的有效作用。

第二,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实现能源由低能效部门向高能效部门的流动,以提高产业间的能源配置效率。特别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加快产业转型发展,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时,加强科学规划与布局,提高产业标准和门槛,尽量控制甚至避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本地区转移,以避免造成对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能耗居高不下的恶性循环[10]。

第三,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可借外溢效应流入本地,而流入地的吸收能力对技术外溢结果至关重要。所以,对于相对比较封闭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应当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加对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学习新技术的本领;而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也应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有针对性的技术项目援助,以期带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向高效、节能、低污染方向发展。

第四,完善各种能源资源的定价制度,真正放开能源品价格,使其走向市场,以此激发公众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可以通过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煤和电的价格市场化,通过调整用户分类及其差价、改进分时电价结构等措施,建立与供电成本相符的用户电价结构。(责任编辑:吴之铭)

注释

①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的研究不包括和港澳台地区。

②由于年鉴中没有2008年天津、吉林和上海的工业固废排放量数据,故研究中吉林和上海采用2007年数据,天津采用全国总排放量减去其他所有区域排放量之后的数据。

参考文献:

[1]thomasG.Rawshi.what’sHappeningtoChina’sGDpStatistics?[J].ChinaeconomicReview12,2001,347-354.

[2]Jonathane.Sinton,accuracyandReliabilityofChina’senergyStatistics[J].ChinaeconomicReview12,2001,373-383.

[3]RichardBradley,mingYang.RaisingtheprofileofenergyefficiencyinChina-CaseStudyofStandBypowerefficiency[R].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workingpaperSeries(iea)2006,17-18.

[4]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08).

[5]徐国泉、刘则渊.1998-2005年中国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07).

[6]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9):110-121.

[7]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9,(02):103-112.

[8]杨继生.国内外能源相对价格与中国的能源效率[J].经济学家,2009,(04):90-97.

能源研究分析篇4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研究分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研究制定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目前关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应当肯定,我国的税收措施与政府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为我国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等方面筹集了大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建设,推动了我国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节能减排税收优惠范围较窄,力度较小

一是节能减排税收优惠偏重于企业所得税。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但节能减排上,许多产品、项目或技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享受到税收优惠,而增值税方面享受的税收优惠比较少,导致优惠面较窄。二是对企业开发利用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氧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削弱了企业对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三是在部分节能减排税收优惠项目中,或规定了办理时限和享受优惠的有效时间,或设置了过多的限制条件,提高了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四是企业自建自用节能减排项目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按现行所得税新法规定,节能减排项目自取得生产经营收入起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而对于企业自建自用项目,比如自建为自身服务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由于项目本身不能产生收益,也就无法享受到税收优惠。

(二)征税范围过窄

在资源税方面,许多国家都将水、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列入征税范围,而我国目前只对矿产品和盐征税,相比之下覆盖面太小。在消费税方面,我国虽然在2006年4月对税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加入了石油制品、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项目,但总体来讲课税范围依然不宽,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并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化肥、含磷洗衣粉和塑料制品等,这对环境保护来说是很不利的。在资源税方面,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大类资源征税,征税范围太窄,反而刺激部分企业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三)现行税收政策存在“重鼓励、轻制约”的缺陷

目前,国家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制约性税收政策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税制度存在缺陷。资源税除石油和天然气以外以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导致企业在开采中“拣肥弃瘦”,造成资源无序开采和大量浪费;大多数资源产品采用定额税率,导致应纳税额与资源的价格相脱离,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均无法发挥调节作用。二是消费税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污染的一次性用品,除了方便筷之外,卫生纸品、塑料包装袋、电池等均还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三是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

(四)“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缺乏专项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也缺乏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等等政策研究和试点等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进展。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调整缺陷,研究税收政策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税收政策应作如下调整。

(一)改革完善现行税制

1.改革资源税制。建议扩大征税范围,在现行征税范围的基础上,将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沙石、粘土等列入资源税征税范围,尤其要对不可再生、非代替性、稀缺资源课以重税。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目改为以开采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计税标准,改革计税方法,从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方法转变为从价计征的计征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遏制资源过度开采。

2.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一切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征税。在更大的范围内重点要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煤炭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一是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应征收更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应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二是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饮料容器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完善增值税制。为更好地体现鼓励“利废”,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意图,应当将部分社会效益好、促进环境保护力度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增值税优惠政策范围。为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允许企业购置的污染治理设备、环球监测仪器与环保设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于意义重大,但经营亏损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等,采取即征即退或免税等优惠政策,解决因退税不及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4.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节能环保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降低税率、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形式。建议加大企业相关节能减排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节能减排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标准、加速折旧、摊销或增量投入加成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等措施,以鼓励两个行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

5.调整和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税收政策。对于现行具有一定环保作用的地方税种,例如,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方面要按税制改革的正常要求完善税制,适时调整偏低的税负等,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其环保功能。

6.开征环境保护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专门税种,现行税制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的发展差距很大,弱化了税收对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持力度。为了强化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实施效果,我国除了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正向鼓励和扶持企业或个人按法律和政策行事外,还应该开征环境保护税,逆向调节、限制企业或个人行为,增加企业不按法律、政策行事的成本。

(二)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能源研究分析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对策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相关政策的扶持,促使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大量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然而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电解液,如果不加以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文就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分析及对策研究作以浅析。

1加强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处理的意义与现状

1.1节约资源,缓解能源危机

新能源汽车对于电池性能的要求较高,只有保证动力蓄电池的电量在80%以上,新能源汽车才可以正常运行,否则将不能满足动力要求,导致车辆的行驶性能以及行程里数大大降低。但是在一般交通领域下的应用层面,对于动力蓄电池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比如电动自行车、游览车、场地用车等。但是大量的外出与工作,同样会造成电池电量的迅速衰减,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可以在城市地方设置一些充换电站、移动基站、家庭电能调节等,以便有效延长新能源汽车与其他蓄电池性能要求不是太高的一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寿命,进而促成动力蓄电池的梯级利用,避免资源的低效率,充分利用剩余能源,可降低新生电池的资源能源消耗。另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动力蓄电池通常被使用于一些高要求下的新能源汽车中。因此,蓄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锂、钴、石墨等重金属,一些稀土元素等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含有电解液。这些资源的原材料都是源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被大量使用,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废旧电池的回收价值很高,其中贵金属的含有量比普通金属矿高,所以展开废旧蓄电池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更能够成为资源循环使用中的新增长点,进而开启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1.2降低新能源汽车价位、促进市场消费

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组成,不难看出电池驱动系统占据了整个成本的一半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也就是说在整个新能源的产业中,动力蓄电池耗费的人力、物力、资金等都是在新能源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而动力电池又占据了电池驱动系统的74-84%。动力蓄电池的综合利用能够合理改善新能源汽车与动力蓄电池生产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手段,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卸、检测、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性质再加以循环利用,实现电池资源的梯级再利用,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地降低新能源生产结构中电池生产所消耗的资金。积极采用先进的再生处理技术,也就是“绿色环保再生铅技术”,利用这一科学手段,将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切割后分类重组,将金属类的构件组织与非金属类的组成部分合理分开,一些塑料、隔板等没有经过破坏的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拿来再次利用,对于电池的极板片可以通过分离与分级的手段,妥善处理极板,经过化学元素的渲染再次投入使用。对于板栅和膏泥要分别处理,投入低温炉中熔铸,以便对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各个零部构件全面综合利用,实现再次利用,有效减少电池在新能源发展中所占的成本比重,从而促进市场的消费,带动社会经济效益。

1.3回收利用在环保层面存在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分析来看,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完全合理地处理废旧动力蓄电池,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点,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整个回收体系中如何高效做到保护环境和废物的二次利用,以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并不完善,在整个回收过程中共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回收渠道不规范、回收流程不严格、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再生率低等诸多问题。一些废旧酸电池的回收工作仍然局限于o序状态,没有一个很好的电池回收专门机构。一些私人企业以及再生铅企业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回收这些废旧电池,然后没有通过严格的处理,就再次加以利用或者是熔铸,这就导致了一些配备这些废旧电池的设备性能低劣,而且直接熔铸会浪费掉大量的资源,不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这一流程不能够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废旧电池的处理成本,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尽管一些再生铅企业的规模较私人企业大,但是在工艺设备以及资源再生率上表现都不是很突出,技术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甚至一些小型的再生铅企业依靠经营手段的“灵活”与大企业展开了不公平的竞争,扰乱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市场。

2提高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1健全废旧电池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综合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工作:首先,政府要分析市场行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企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其发展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法律来支持其发展并加以科学引导。相关政策的提出要从新能源废旧综合利用的研究方向、成果应用和标准化管理三个方面着手给予规范,促使废旧电池回收行业进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各中小再生铅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打造一个良性的废旧电池回收市场。出台一系列鼓励和制约政策,督促新能源用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市场进入一个安全、规范、标准的时代。同时,还要加强对资源的科学管理,要分析当地的经济与环境特点,合理引进行新能源汽车,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合适的相关政策规划,稳步健全废旧电池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新能源生产企业也要加强新型设备的投入,以提高动力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并注重科研结果向现实可行技术的转化以及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中的贡献率。

2.2建立完善的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

蓄电池拆解后分离为电解液、塑料板和极板。废极板为铅锑合金及铅膏,分离清洗后的铅锑合金、铅膏和塑料板直接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给合作单位,以实现回收利用。而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具有较大危害的废电解液和酸性物质,经中心物化废水处理车间处理处置后回用。对于无法出售的混合废塑料,经中心高温车间高温焚烧给予安全处理。对于废铅泥,必须要先进行物理化学处理,然后进行稳定化、固化,当固化体浸出毒性达到“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废物入场标准”后进入安全填埋场,长眠于地下而不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威胁。另外,回收来的废弃充电电池,必须经过人手分拣,挑出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然后分别装入结实的塑料包装桶,密封后放到防雨、防晒、防火、防盗的专门仓库中妥善保管。目前的处理对策是到卫生填满场进行集中而无害的填埋,待技术成熟后,再取出回收。与此同时,政府还要鼓励投资建设加工处理5万吨以上废旧铅酸蓄电池、采用或引进无污染再生铅加工技术和设备,扶持选址合理的再生铅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经政府审批,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减免所得税,以增强规模化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再生铅加工业的集中化进程,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综合利用效率。

3结束语

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成长初期,动力蓄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核心零构件,相关部门必须要从电池的生产工艺、使用规范以及使用后的回收体系中,不断改进、优化涉及到的各个动力蓄电池的内容,从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实现该行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

能源研究分析篇6

关键词:电源电涌保护器;防护性能;漏电流;分析

【分类号】:tU8;tU758.7

1概述

电源电涌保护器(SpD)是安装在电源系统中用于限制过电压和泄放电涌电流的设备,其核心部件由非线性元件组成[1]。当被保护系统出现过电压和电涌电流时,SpD在极短的时间内启动突变为低阻状态,响应时间通常为ns级,将过电压箝制在预定水平并通过地线泄放电涌电流,随后恢复正常的高阻抗状态并将工频续流熄灭。SpD一般情况下与被保护系统为并联式安装,正常情况下与地呈高阻抗状态,不影响系统的运行。过电压的来源主要有闪电(也称大气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两种。针对闪电,SpD主要是防护闪电感应和闪电电涌侵入产生的瞬态过电压和电涌电流。针对操作过电压,SpD主要是防护由于大型开关电路、整流电路造成的大幅度电压波动和引起的过电流。

2SpD的安装方式分类

针对实际情况,SpD的安装方式主要有“4+0”和“3+1”两种。如图1,“4+0”安装方式指的是为三根相线(L)和中心线(n)分别对地安装SpD模块,当L线和n线上产生过电压时,SpD各自启动,对地泄放电涌电流。如图2,“3+1”安装方式指的是三根L线对n线分别安装三只模块,n线对地线(pe)安装一只模块,n线模块一般为气体放电管,每根L线的电涌电流要通过L线和n线两只模块泄放入地,这种情况下要求n线模块的通流量要远大于L线模块。

3操作过电压对SpD的影响和性能分析

3.1操作过电压对SpD的影响

在实际运行中,电源系统的操作过电压对SpD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而且系统操作过电压产生的次数要远大于闪电。操作过电压具有波形陡度小,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一般介于0.1s和1s之间;而闪电是典型的瞬态脉冲过电压,具有陡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为ns至ms之间。

根据供电要求,一般要求标准工作电压为Un的+7%至-10%,但在供电质量很差时,电压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甚至超过±10%,加上供电频率的波动,SpD的工作环境会十分不利。另外,SpD如果安装在有大功率整流装置或电梯等频繁启动设备的供电系统中,由于这些设备的工作会给系统带来电压波动,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虽然未遭受雷击,但仍会造成SpD动作。而频繁的动作会导致SpD加速劣化,产生漏电流,长期通过的漏电流会使得SpD元器件发热,甚至会燃烧爆炸。

3.2不同安装方式SpD的性能分析

3.2.1泄漏电流iie对SpD的影响

(1)在图1的“4+0”方式安装时,L线和n线SpD劣化后产生的泄漏电流iie经pe线流入大地,过电流保护器F会动作,切断SpD的电路。如果没有过电流保护器F,SpD会持续产生iie并发热,甚至燃烧爆炸,给系统造成故障和损失。

“4+0”安装方式的优点是SpD的残压为本身的值,相对较低,但是必须装设过电流保护器,SpD劣化后通过过电流保护器将其从系统中切除。

(2)在图2的“3+1”方式安装时,L线SpD劣化后如果没有过电流保护器进行切断,iie将流向n线,而电压达不到n线SpD气体放电管的点火电压(500V)时[2],iie不能通过n线泄放入地,iie会经n线流回变压器,iie达到额定值时配电室的中性线继电热保护系统动作,切断装有故障SpD的电路,防止事故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除放电间隙外SpD都会泄放iie,通过的电流为微安级。

“3+1”安装方式的优点是在没有过电流保护器的前提下,较“4+0”安装方式安全。缺点是残压较大,其残压值为L与n的残压加上n与pe的残压,以及n线SpD的通流量不小于L线的3倍。

(3)在供配电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在tt系统和tn系统中安装的SpD劣化后,此时仅L线上安装的SpD有iie流过,而两种安装方式的n线SpD则不会。由于it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设备端仅安装L线的SpD,不安装n对pe的SpD,仅考虑L线SpD即可。

3.2.2三相不平衡对SpD的影响

由于三相不平衡会引起中性点漂移,使得中性线产生电流,如图3。在380/220供电系统中,正常情况下相电压Ua=UB=UC=220V,Un为0;线电压UaB=UBB=UCa=380V,三相电流矢量和为零,ia+iB+iC=0。但是当三相严重不平衡时,中性点也发生漂移,n线对pe线的电压接近相电压220V,而UC则非常小,并在n线上会产生零序电流,Ua和UB接近线电压380V。此时,“4+0”和“3+1”方式安装在La、LB、n线上的SpD有可能会动作,或产生漏电流。

安装SpD前应充分考量供配电环境,避免因三相不平衡导致的SpD劣化失效,如果确实无法避免时,应增大SpD的持续工作电压Uc值,使其接近于线电压。

4结论

(1)如果SpD安装在有大功率整流装置或电梯等频繁启动设备的供电系统中,由于这些设备的工作会给系统带来电压波动,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造成SpD频繁动作,加快其劣化速度。SpD的持续工作电压Uc不能根据设备的工作电压选择,要根据设备操作产生的过电压的幅度选择。

(2)SpD“3+1”方式安装的优点是在无过电流保护器的情况下,L线SpD劣化后避免长时间通过泄漏电流,导致发热燃烧的事故发生。不会向pe线产生漏电流。但SpD总体的残压较高,比较难达到设备要求的保护水平,以及n线SpD的通流量不能小于单只L线SpD的3倍。“4+0”安装方式的SpD必须加装过电流保护器,残压相对较低。

(3)两种方式均建议在SpD前端安装过电流保护器,过电流保护器包括断路器和熔断器,在备件及电工条件具备时可选择熔断器,无备件或电工操作条件不具备时选择断路器,一般应选择动力型断路器。有剩余电流保护器(RCD)的系统中,SpD的泄漏电流应和RCD的额定动作电流匹配。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

[2]叶小燕,杨西侠.电源防雷器四模块与3+1模块性能探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能源研究分析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研究分析

1城市园林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在

2园林城市研究分析

2.1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能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2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3创建园林城市的几项措施

3.1科学制定园林绿地规划

能源研究分析篇8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学科信息门户/信息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服务

【正文】

1内容分析法概况

1.1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着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发表着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项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13]周黎明.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7-114

能源研究分析篇9

关键词:知识图谱高校本科教学应用建议

一、知识图谱的内涵、功能及应用可行性

科学知识图谱,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是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科学知识图谱具有可视化、直观化、通俗易懂等特点。科学知识图谱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时的功能较为强大,如利用来源分析方法,可以探寻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主要来源作者、来源国家、来源机构等;利用词频分析方法可以探讨某一学科或领域中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演进历程等;在共被引分析方法中,利用共被引分析中作者共被引方法(aCa)可以研究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中权威作者及其研究网络、相互关系等;利用文献共被引方法(DCa)可以分析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中的经典文献、知识基础及其相互影响等;利用期刊共被引方法(JCa)可以确定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重要核心期刊及其相互关系等。

基于知识图谱独有的特点与强大的功能,知识图谱方法和技术完全可以被融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之中,以实现本科专业知识的可视化与直观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可以有效地帮助本科学生在相关学习及研究领域中,从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料中快速准确地找到学习及研究领域中的国内外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权威作者、经典文献及核心期刊等,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克服了传统教学只讲授课本专业书面知识,忽视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重要文献等必要知识而导致专业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被动知识灌输忽视科研探索、缺乏创新的负面现象。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图谱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客观性、有效性等特点,是开展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必要研究方法。知识图谱教学可以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探索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教学的知识图谱应用与实践

1.本科教学程序中的知识图谱应用

本研究以高校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为例,科学设计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知识图谱教学程序上的应用模式,其主要涉及以下2个方面。

第一,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主要包括教师课件ppt制作、讲授过程、课上讨论及问题答疑等。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将课程讲授内容的相关知识图谱分析结果,如关于学科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经典文献、权威作者等图谱及统计数据融入其中,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深入讲解和详细讨论,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第二,将知识图谱分析及结果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外教学之中,如将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研究图谱分析结果上传到网络课程或网络学堂中以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将图谱分析任务布置到课后作业、学生科研(如大学生科技立项等)之中,以及非常重要的毕业论文写作之中(包括文献综述的科学评析,毕业论文的科学选题以及后续论文创新写作等),以不断拓展和丰富课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本科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图谱应用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将知识图谱运用到相关学科或领域研究的可视分析之中。以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为例,本文作者已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可视化分析,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范围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及演进历程、权威研究作者、研究群体及相互关系、核心研究期刊及著名研究机构;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权威研究作者、经典研究文献、重要核心期刊及主要研究机构等。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将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和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是本科生、研究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本文以国内外通用的Citespace、Bibexcel可视化分析软件应用为例,探讨知识图谱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第一,利用关键词词频共现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发展趋势等,为充分掌握学科研究及发展基本情况,以及毕业论文的科学、创新选题打下基础。图1为2006―2010年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图谱,清晰地展示了近5年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图2则体现了2006-2010年国际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热点情况。

图12006―2010年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图谱(CSSCi)

图22006-2010年国际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图谱(SSCi)

第二,利用文献共被引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确定国内外经典研究文献、研究主题网络及相互关系等,为了解该领域的重要经典文献及知识基础打下基础。如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图谱分析,可以确定该领域重要的经典文献包括:罗格斯大学教授Huselid博士于1995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离职率、生产效率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DeleryJe和DotyDH于1996年发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化模式:通用观、权变观和配置观的绩效预测》,BrianBecker和BarryGerhart、macduffie于1995年发表的《人力资源政策“束”和生产绩效:全球汽车业组织逻辑与柔性的工作体系》,arthurJB于1994年发表的《人力资源模式对工作绩效和员工流动率的影响》以及Youndtma的《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战略与企业绩效》(1996),Delaney和Huselid于1996年《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绩效的影响的预测》等。

通过对国内CSSCi数据库相关资料分析,确认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经典文献:①著作类:主要包括赵曙明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01),廖泉文的《人力资源管理》(2003),萧鸣政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2004)等;②论文类:主要包括范秀成的《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关系研究》(2003),刘善仕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绩效:中国连锁行业的实证研究》(2005)和蒋春燕的《企业特征、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香港企业的实证研究》(2004)等。

第三,利用期刊共被引分析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为帮助学生快速确定该领域核心期刊,研读重要文献,查询重要相关资料奠定基础。如通过对SSCi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共被引分析,发现国际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重要核心期刊包括:《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杂志》(intJHUmReSoURman)、《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管理学会杂志》(aCaDmanaGeJ)和《管理学会评论》(aCaDmanaGeReV)等为该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核心期刊。通过对国内人力资源研究的期刊(CSSCi)的共被引分析,发现共被引频率较高、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核心期刊包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世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第四,利用作者共被引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作者、研究群体及相互关系等。如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资料的作者共被引分析,发现胡斯里德(Huselid)、舒勒(Schuler)、普费弗(pfeffer)、阿瑟(arthur)和麦克达菲(macduffie)等是该领域研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通过对CSSCi数据库该领域研究文献的作者共被引分析,确认对国内人力资源研究较有影响、被引频次比较高的国内权威作者包括赵曙明、刘昕、萧鸣政、张德、刘善仕、张一驰、廖泉文、谢晋宇、张正堂、彭剑锋、张文贤和范秀成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知识图谱教学的评价与完善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问题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开展知识图谱本科教学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新尝试和新探索,无疑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改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其初步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应用程序、应用领域方面的反馈,以及教学效果的总结与评价,客观地分析其应用过程的优缺点,进一步总结良好的教育经验与教学方法,辩证分析造成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及形成机理,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提出具体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房宏君.基于SSCi和CSSCi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计量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3(7):128-134

[3]房宏君.基于SSCi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4):145-149

能源研究分析篇10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山东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分析山东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区域差异研究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献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青海省矿产资源承载力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多尺度时空差异分析皖江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分析中山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分析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疏附县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12]娄山崇,刘祥栋,王立萍.山东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研究[G]//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3]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eB/oL].[2013-10-09](2010-12-23).

2011.12.

[15]山东省环境状况公报[m].2010.

[16]国家海洋局.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2013-10-21].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