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概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52

能源化学概论篇1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关键。但是,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得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支持”。在此基础上,用国外两种支持理论进行了证明,并探讨了“支持”的内涵,进而分析了支持理论的基本元素和基础框架,设计了基于支持理论的人力资源支持管理模型。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支持支持理论

一、引言

世界著名的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门学科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CoreConcept)。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稀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权力”,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换”。论语的核心概念是“仁”。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二、学科概念体系与核心概念的标准

概念是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素。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由多层次的概念组成。概念分为核心概念和普通概念。核心概念处于知识领域的中心位置,而普通概念是附着于核心概念而存在的、为核心概念服务的。

 

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列出选择核心概念的标准如下:⑴展现了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⑵足以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⑶包含了大量的逻辑内容,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解释、概括、推论等;⑷在教学中可以用上各类情境下的例子,并可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⑸可以提供许多机会,用以发展与本学科特色相关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过程;⑹可以用于组建更高阶的概念,而且可望与其他学科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⑺表达了科学在人类智力成果中所占有的地位。

 

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确定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的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有三种模块之分:六大模块、八大模块、十大模块。十大模块包括八大模块的内容,八大模块包括六大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包含的主要概念见表1。基于核心概念的标准进行分析,表1中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

 

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分析其核心概念

(1)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支持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图1)。企业的活动可分为增值活动和支持活动两类,增值活动包括来料储运、生产作业、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而支持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支持”。

(2)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80年代后期美国创建的一种世界级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该模式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004年8月30日,中国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和GB/Z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化指导技术文件,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将“组织的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图2)人力资源管理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依然是“支持”。

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看,人力资源的核心概念应该是“支持”。

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概念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有三个常用的概念。

常用概念一:“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直观框架见图3。

 

常用概念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其直观框架见图4。

 

图3、图4虽有差异,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支持”员工的发展“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

常用概念三:“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该概念可以简化为:“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的而目标。”简化概念中的关键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组织协调运行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支持”。

 

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分析其核心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一是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即“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有效利用劳动者的技能,即“支持”员工充分发挥技能;三是为组织提供训练有素和动机良好的员工,即提升员工素质,“支持”组织发展;四是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最大化,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五是与所有的员工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即让员工了解相关政策,“支持”员工开展工作;六是提倡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的行为,即“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七是管理对个人、团队、企业及公众都有利的变革,即消除障碍,“支持”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发展。

上述七个方面都隐含着“支持”。综合上述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支持”。

四、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概念的证明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相互支持”关系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1.支持关系理论的证明

伦西斯·利克特(RensisLikert,1903-1981),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支持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所谓支持关系理论是指领导者要考虑下属员工的处境、想法和希望,支持员工努力实现其目标,让职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领导者对职工的这种支持能激发起职工对领导者采取合作和信任的态度,支持领导者的工作(图5)。

能源化学概论篇2

论文摘要:社会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高校的《概论》课程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沦入走形式的境遇。实践教学的开展固然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仍能创造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它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骨干人才的重要任务。为了让大学生真正学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并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依靠课程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概论》课走出学理性的樊篱,使大学生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各个高校的《概论》课程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设置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往往因为各种各样客观或主观的因素,导致一些高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出现了走形式和过场的问题。虽然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但只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高校所在地区的地方性教学资源,仍能创造出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湘西地区为例,探讨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与《概论》课相关的湘西地区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概况

湘西地区,地处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狭义的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和怀化等地区,广义的湘西地区,即所谓的大湘西地区除了包括上述辖界之外,还包括湖北的恩施地区、重庆的秀山地区及贵州的铜仁地区等。因为地理位置的邻近和相对便利的交通,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湘西地区所指的主要是广义的概念。湘西地区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可谓相当丰富,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到现阶段的西部大开放都与《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第一,湘西地区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曾经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曾在该地区建立著名的湘那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黔东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的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怀化的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芷江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焦点。因此,该地区与《概论》课相关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了湘鄂川黔革命永顺塔卧根据地、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著名的革命家如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滕代远、萧克、王震、周逸群、朱早观等都曾经在该地区生活和战斗过,而像贺龙、滕代远、周逸群等人就出生于该地区,因此在该地区的实践教学资源还包括张家界的桑植贺龙纪念馆、怀化的滕代远纪念馆、贵州铜仁的周逸群纪念馆等等。《概论》课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尤其是第三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与这些地方性的实践教学资源可谓联系紧密。

第二,湘西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特殊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的影响,该地区是典型的老、少、山、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例,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贵州、重庆等地隶属于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规划的省份之中,而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被国家纳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西部大开放战略在该地区也更具代表性、艰巨性和迫切性。因此,在该地区担任领导工作的共产党人,肩上的担子尤为沉重。这里是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郑培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湘西州凤凰县火炉坪乡的郑培民纪念馆,传递着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和坚强信念。这里还有着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镇,比如吉首林木乡小康村、张家界慈利县零阳小康镇等等。这样的实践教学资源与《概论》课中的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五章等内容可谓紧密契合。

第三,湘西地区同时还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涵盖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域。长期以来,湘西地区各民族和睦相处,紧密团结,社会和谐而稳定,这对于了解当前中国的民族政策,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这与《概论》课程中的第九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等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的。

二、结合湘西地方性教学资源构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其构建需要具备一系列的要素,包括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置、实践教学形式的开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的设定、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和经费开支等等。湘西的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而言,有针对性且比较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构建一套良好的《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一,建立起规范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建设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社会实践体系构建的一项必备要素。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使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长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根据《概论》的课程内容和湘西的地方性资源加以整合,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各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可以分为几类,比如: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革命遗址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纪念馆等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利用湘西周边地区的小康村、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等资源,加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经济、文化、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认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受益、深度实践等重要环节都要处理妥当。目前,在湘西地区,虽然很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都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仍有部分地方性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而且有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基地在维护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硬件条件,《概论》课只有充分地利用地方性教学资源,以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才能构建好完备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是服务于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尽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其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分散进行社会实践,根据《概论》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属性,充分利用地方性的教学资源,在业余时间或假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社会的现实面,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感受结合起来,亲身感受革命、建设和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对《概论》课程内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每一种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上的局限性和作用上的有限性,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除了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专长及网络社会资源,开创和丰富新型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使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能源化学概论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医学概论;建设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来,我国众多医学院校都推进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深入开展网络教学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水平[1-4]。我校根据招收的各个非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这些专业学生专门开设了医学综合课程,以便这些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为他们以后能在医学院校、卫生行政机关、防疫机构、医院、司法机关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或者研究工作等打下基础。为此,于2009年成立了医学概论教研室。教研室成立之初,承担的是《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由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来负责教授。至2013年,这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即现在我们教授的《医学概论》。本教研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学校的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的政策,先后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上对《基础医学概论》和《医学概论》两门课程进行了构建,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目前,在我校教务系统网站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既有《基础医学概论》,也有《医学概论》,现主要以《医学概论》为例讲述本教研室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情况。

我校使用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具体到每门课程,主要包括了课程管理、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三大版块。

一、课程管理

该部分包括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和课程通知几个方面。

在课程介绍一栏中,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出了较统一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再加上课程类型、学时和学分、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和参考书目等,让学生在一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能够对《医学概论》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我们针对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及卫生信息化等每一个非医学专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鉴于我们医学概论课程除了有144学时的理论授课以外,还有60学时的实验课,我们又把教学大纲分为了《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通过从网站上浏览《医学概论》教学大纲,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即将要学习到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这些知识又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而《医学概论》实验教学大纲则把每一次实验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概括,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操作实践。

另外,在教学日历一栏中,我们把整个学期的授课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包括)、每一章节所用学时和授课教师等一一列出,使学生轻松掌握《医学概论》课程一个学期的授课进度,并据此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们每位授课教师都在教师信息一栏里认真填写了个人教学和科研情况等,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答疑或讨论科研问题。而和课程教学有关的一些通知我们都在课程通知一栏中,使学生能及时获知理论授课教室及实验室地点和时间等教学信息。

二、教学资源

《医学概论》课程是把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的核心知识进行了融合和精简优化后,分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讲授的,授课时也是分教师分系统的,所以在建设教学资源这部分版块时,我们是把每位授课教师负责的那部分的所有多媒体课件和教案收集在一起,按《医学概论》教材上的章节顺序一一上传至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很方便的浏览和下载,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课堂讲授的内容。同时,我们还根据每章节的讲授重点和难点,有选择的录制了部分授课视频上传至教学资源版块,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授课时间之外方便的听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尤其是课堂上有没听懂的部分,借助网络可以反复的听讲,增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另外,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还有课程共享联盟和资源中心,这些共享的网络资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同学们的自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三、教学活动

这一版块包括了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问卷和个人资源等环节。

答疑讨论一栏是采用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的模式,学生可以把学习《医学概论》课程中不理解的问题采用留言的形式进行提交,然后教师再就此问题进行解答。这一栏目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而且必须是持续的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付出极大的心血,但它是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加强师生互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必须坚持。在课程作业一栏里,我们跟随着课堂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课后思考题,以此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同时,我们不断地完善试题试卷库里的试题(与期末考试试卷题型一致,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及在线测试里面的测试题,以方便学生巩固课堂学过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了解《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问卷栏目中设计了调查问卷表,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我们在个人资源一栏中上传了与《医学概论》相关的多部电子版教材和一些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取《医学概论》教材以外的一些相关医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收获颇多。一方面促进了教研室老师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并且在相互交流中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教学灵感,提升了教学水平[5];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授课老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状况,并据此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6]。但在建设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完善,从而为提高我校的医学教育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建平,黄素芬.Blackboard平台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5):59-60.

[2]梁昌镛.利用网络平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144,146.

[3]邵毅平.关于“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422-423.

[4]耿学慧,丁穗娟.广西医科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80-182.

能源化学概论篇4

一、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辨析与确认

正如徐亮指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注意利用已有的资源,吸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条件和思路中的合理内容。这不仅可体现教育保持的连续性和改革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改革措施有可操作性,可得以实施和贯彻的关键。”[1]故而开发任何教学资源,必须重视对原有的资源条件的利用、转化和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对新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教学资源是依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观念和规律来选择及确定的,它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但作为教学资源的论据材料,过去却常被简单套入理论模式,材料资源本身的重要作用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出现材料与观点、理论不相吻合或难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现象。随着社会时展,我们应当树立艺术概论应该立足于材料资源优先的基本思路,和一切从艺术实践出发、从材料资源出发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理念,进而对艺术概论课程所需的艺术资源和理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基于此,新时期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其一,在专业主渠道的基础上拓宽多元渠道,确立多元一体的资源优质性。艺术概论有鲜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性,确立资源的核心价值渠道是必要的,以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古今中外经历史检验的经典理论和作品作为核心的真善美统一价值体系构成了优质资源发掘的主渠道。在主渠道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多渠道拓展。从理论资源而言,西方20世纪以后的形形现代艺术及批评的多元资源;中国新时期以来形成的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论的资源,当下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所提供的理论资源等,构成理论发展和艺术创新的“百花齐放”的资源开发格局。这就为艺术概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渠道,需要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将其合理开发,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在历史与现实的条件下,改变资源材料匮缺老化、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形成多元一体的资源开发渠道和经典化选择的优质资源构成格局。其二,选择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艺术概论课程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故而资源的优质性和典型性很重要。对资源材料的处理和选择,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入里,抓大放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学资源优质性与特色。一方面对教学资源提出更高选择要求,另一方面体现出资源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个性等特色。既在优质上体现出特色,又在特色中确立优质价值。因此,资源优质和优势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当然,数量也提供了质量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只有具有一定的广度的数量支撑,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厚度的质量要求。从理论实践资源的精选而言,除艺术理论实践外,也应该从民间艺术理论实践、民族艺术理论实践、通俗艺术理论实践、大众艺术理论实践、新媒介艺术理论实践等入手,扩大理论实践资源开发途径,吸取其特色精华,使之转化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资源。其三,注重个案、案例的典型资源的选择与开发,加强案例教学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品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案分析和案例教学中。无论是理论个案还是实践个案都可提供实践教学和强化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资源。过去在教学中并不缺乏例证和材料,但往往是堆砌罗列一连串材料,只有面而不见点。以个案分析和案例讨论方式教学,不仅使理论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而且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例如,艺术概论非常强调艺术起源及其原始艺术发生问题,过去因为缺少实物性材料,大多数观点都是依靠推论和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支撑,既没有太大说服力,又枯躁乏味,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而且也听不进去。如果在教学中选择好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讨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明显加强。因此,必须把好精选这一关,使材料真正实现作为个案分析、案例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

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而言,资源开发不仅在于选择,而且重在发现,也就是说寻找优质资源开发途径很重要。这如同作家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素材一样,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2];王国维提出作家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不仅能“写之”,而且能“观之”[3]。故而“入乎其内”的“写之”才能对材料资源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出乎其外”的“观之”才能对材料进行精选和创造。艺术概论教学资源是面对古今中外的艺术和理论而优选的结果,故而针对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质教学资源。艺术概论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说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解释不了实际问题,故而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给人以陈旧和乏力之感。这就要求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和艺术实际,以新材料、新论据支撑新观点、新知识。正如胡有清认为:“对于有潜在发展意义的科学知识,如边缘性科学知识、综合性科学知识,也应列入讲授内容。同时,有的放矢地介绍学科领域内的重大争论问题和新动向,也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4]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提供了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理念,诸如行为艺术、实验艺术、新材料艺术、新媒介艺术、数字艺术、3D动漫艺术、生态艺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等,不仅与高科技、新材料、电子媒介紧密结合,而且与艺术理念观念变革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结合,提供艺术创新发展的机制动力,也提供艺术概论课程改革的机制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学资源的创新更应优先于观点的创新,新的材料就会支撑新的观点,也会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改革。其二,立足于知识结构和体系的系统性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优质性不仅表现在资源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和个别性、特殊性的结合上,而且也表现在基础性、知识性和创新性、变化性的结合上。艺术概论具有艺术理论体系、结构、知识谱系,需要在材料选择利用上整体全面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对应性和实效性。过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此必然产生就事论事、各取所需的偏颇,而忽略了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优质教学资源并非为某一范畴、命题、理论的合理性而选取的,而应该是为整个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而设置的,它还会有整合理论的作用,具有建构理论系统性、相关性和体系性的作用。因此,优质教学资源的意义在于资源本身具有系统性,具有整体性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的意义,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和考虑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保证理论和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认识资源运用的辩证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其三,立足于艺术发展趋向和学术前沿成果,确立以核心价值体系开拓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艺术与艺术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超时代性和超社会性,故而从时代要求和时展趋向及其文艺规律而言,确立起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和支配艺术理论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优质资源的精选必须有标准、原则和规则,必须依据艺术规律建立价值评价体系及其标准来确立优质资源。当前随着艺术及其艺术教育发展趋势,艺术上升为大学科门类,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等艺术门类也从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属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成为二级学科,面临着艺术升格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一系列问题。因此,艺术理论发展创新反映到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科创新性和学术前沿性,以先进理论推动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建立起艺术标准及其艺术评价机制。艺术评价机制表现于艺术观及其艺术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上,往往以标准、原则、规律来体现。教师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评论或评价形式,除依据教学需要而设立的评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艺术标准、原则、规律来选择。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贯通性和时代性的,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选择必须确立核心价值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资源开发的优质有效性。

三、艺术概论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和利用

艺术资源及其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教学资源,它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才能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应该充分考虑艺术资源与教学资源联结的通道及其转化机制,寻找合理有效的转化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高校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而且也承担科研任务。但过去教学与科研分离问题较突出,重科研轻教学,或轻科研重教学等偏向促使教学质量下降,教学内容缺乏科研支撑,教学仅仅局限于“教书匠”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而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以教科提升教学质量,以科研服务于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教研相长、教研互动的基本思路。任何优秀教师的综合实力一方面来自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来自科研,来自对教学内容创新的科研成果。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应将科研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其二,利用现代工具手段将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资源不仅是论证观点和理论的材料,而且也是形成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材料。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同时也与现代工具、手段、方法的合理灵活运用紧密相关。从教师而言,将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途径是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教学形式、表达方式以及课堂实践活动使之实现教学资源转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多媒体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方法、现场活动参与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教学实践性环节设计等均提供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在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有重大作用,艺术也进入到图文和视听一体化时代,艺术利用图像音的多媒体形式得到更好传播,艺术理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像音形式和视听的综合感受而获得更好的传播和接受。故而艺术理论教学资源引入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形象,也更方便简捷,获得更好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欢迎。理论型课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将教学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而且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特色凸显。其三,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将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从广义教学资源而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视之为教学的双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彼此间构成教学间性和主体间性,都发挥好教学主体性,从而也能将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身资源,转化为自主学习模式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变输入式被动学习为输出式的主动学习。过去在学校课堂里的教学模式依然主要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做作业,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课堂、应试,留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思考、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而输出式学习方式,也就是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为自己学习,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两个力的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因而效果就好。

能源化学概论篇5

[关键词]本体论 个性化服务 书目推送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实效性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如何不断地改进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已成为一个紧迫课题。而如何及时主动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书目推送服务正是其中的要求之一。主动推送的书目信息必须符合用户需求,需要根据用户对馆藏书目检索和图书馆网络的使用情况,收集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用户的潜在需求,再相对应地制定推送策略,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书目信息推送服务。这种个性化的书目推送服务,体现了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五法则”中“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这两条原则。

目前,针对本体论的研究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无论是领域本体论的构建还是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基于本体论的用户兴趣模型的构建,都有很多研究成果报道,而关于书目信息推送服务,虽然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如利用RSS信息聚合技术来实现图书信息推送服务,利用邮件及手机短信进行书目信息推送服务等,但利用本体论技术进行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服务的研究,还鲜有相关报道。本体论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表示方式,由于具有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对逻辑推理的支持,因而在实现个性化的书目信息推送服务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此进行相关研究,为高校图书馆实现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服务提供参考。

1、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针对不同的用户(学生或教师),根据其个人信息,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来满足其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书目信息推送服务,就是在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系统的环境下,根据用户的特征提供用户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用户专业特征、研究兴趣的智能分析而主动地向用户推荐其可能需要的书目信息,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

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服务对象明确、层次分明。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就每类服务对象而言,又可再进行细分。比如:教师可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学生可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根据各类对象对信息资源需求的侧重点不同而提供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服务。②服务对象知识化突出、专业化明显。高校师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深入,因而对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对书目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相关专业及邻近专业上。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提供书目信息推送,才能充分发挥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服务的重要作用。

2、书目信息及用户信息本体论库

为了实现基于本体论的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服务,建立一个能全面准确表达书目资源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本体论库是关键所在。该本体论库不但能全面准确地描绘出书目资源以及用户特征的标志信息,而且可以清晰地建立起书目资源之间、用户之间以及书目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各种联系,这也正是基于本体论的个性化书目信息推送系统的优势所在。本体库设计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本体论库中至少要包括书目信息资源类、读者特征类和知识库类等3个类目。书目信息资源类的属性包括资源的标题、作者、相关知识以及相关读者等,其中相关知识的属性值域指向知识库类,可以建立起书目资源实例与知识库定知识领域实例的隶属关系;相关读者属性值域为读者特征类,可以建立起特定资源与该资源的目标读者之间的关联。读者特征类的属性包括读者类型、专业方向、学位学历、兴趣爱好以及关联读者,其中专业属性与兴趣属性,其值域指向知识库类的实例,以建立起用户与知识库领域实体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关系。知识库类则以某个知识领域通用的概念为描述对象,建立并描述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3、基于本体论的用户兴趣模型

基于本体论的用户兴趣模型可以借助于书目信息本体论以及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来构建,其中的每一个概念都被赋予一个初始值为0的概念兴趣相关度。随着用户检索图书馆书目系统以及办理借阅次数的不断增加,通过对用户兴趣相关领域概念的提取以及对概念兴趣相关度的计算,不断在用户兴趣模型中累加此概念的兴趣相关度权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用户兴趣模型中概念兴趣相关度非零的概念节点逐渐趋于稳定,即用户兴趣模型逐渐收敛。其中概念兴趣相关度权重越高的概念表明其与用户的兴趣越相关。

3.1 用户兴趣的获取

目前各个图书馆的流通管理系统数据库中都积累了大量的读者借阅历史数据以及读者在办理借书证时留下的大量个人信息资料,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挖掘出用户对图书资源的借阅偏好模式以及用户潜在的需求,获取用户的兴趣所在。

・根据用户个人信息进行聚类。虽然每个用户都有其个性化需求,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他们的需求会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收集用户公开的所有个人信息,将相同属性的用户聚类。例如:相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对某些课程科目的信息需求是类似的,在馆藏书目系统中,他们也许就使用过同一个主题词进行检索。同一属性类的用户中,某一用户感兴趣的书目,另一用户也有可能感兴趣。

・根据用户检索数据进行分析。用户在使用书目查询系统时输入的检索记录,反映了用户感兴趣的书目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输入的检索词,包括题名、责任者、主题词以及分类号等,来获取用户的兴趣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用户输入的责任者、主题词等检索项,可以直接提取作为用户的兴趣概念;对于用户输入的题名,则要先通过分词等技术抽取出能代表该书目内容的特征词语,然后把这些特征词语与领域本体论中的概念进行匹配,实现从特征词语到概念词语的转换,从而获取用户的兴趣概念;对于用户输入的分类号,要先把分类号转换成相应的类目概念作为用户兴趣概念。

・根据用户访问日志进行挖掘。图书馆网站的web服务器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访问数据,这些数据是用户真实意图和动机在行为上的表现。通过web日志文件,我们可以获取用户的访问页面以及用户在每页停留的时间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用户浏览页面上可能含有用户所寻找的信息,进一步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

3.2 概念兴趣相关度的获取

影响用户的概念兴趣相关度的主要因素有:①用户借阅某本书的时间Length。对于某本书,用户借阅时间越长,则表明用户对该书兴趣越大;②用户借阅或检索某本书距离现在的时间passedtime。很明显,用户很久以前借阅的某本书和刚刚借阅的相比,后者用户更感兴趣;③用户的直接反馈evaluation。用户对推送书目的评价最能反映用户对该书的兴趣程度。

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用户借阅或检索某本书后,对该书所对应概念的兴趣度变化ai,可以参考如下的计算公式:

i=w1*f1(time,Length)+w2*f2(passsedt-ime)+w3*f3(evaluation)

(1)

其中,f1、f2、f3为三个函数,分别用于计算上述三个因素对该书目对应概念的兴趣相关度的影响。w1、w2、w3分别为这三个因素在影响概念的兴趣相关度变化量中所占的权重。

4、一种基于本体论的书目信息推送系统模型

该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用户界面、书目信息推送模块、本体论服务器(包括用户兴趣模型、书目信息本体论库)、书目信息分析模块、书目信息数据库、个性化书目信息索引库等。

4.1 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在系统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建立用户个人档案。当用户首次登录时,用户界面要求用户通过注册建立起自己的个人档案,内容涉及用户身份、知识背景、兴趣领域等方面的内容。用户档案的建立可以使系统构建初始的用户兴趣模型。

・选择推送模式。主页推送、邮件推送或手机短信方式。

・对用户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对用户行为的动态监测可以包括:用户借阅某本书的时间、用户借阅或检索某本书距离现在的时间、用户对推荐书目的评价等。用户界面通过以上对用户行为的监测分析,将结果反馈到用户偏好本体论库中,使用户的下一次查询能够得到更优化的结果。

・获取用户反馈信息。用户界面建立了用户对推送书目信息的评价机制,鼓励用户对推送书目信息给出量化的评价值,该值通过某种计算后,用于更新用户兴趣模型的内容,并据此对个性化书目信息索引库中的内容进行调整。

4.2 书目信息本体论库

书目信息本体论库在系统中的作用主要包括:

・利用书目信息本体论对书目信息进行语义标引。对于书目信息库中的每一条信息,书目信息分析模块首先提取其中的特征词,然后可以在书目信息本体论的协助下,将其转换为本体论中的概念词,并与具体的每一条书目信息建立映射关系,从而实现对书目信息的语义标引。

・利用书目信息本体论构建用户兴趣模型。利用本体论库构建的用户兴趣模型,不仅包含了用户的兴趣概念,还包含了用户兴趣概念之间的各种关联,这样系统可以在用户兴趣概念之间进行推理,挖掘出用户潜在的兴趣概念。另外,当用户对某一兴趣概念的概念兴趣相关度发生变化时,系统可以对与其相关联的兴趣概念的概念兴趣相关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用户的兴趣模型更准确地反映用户的实际情况。

4.3 用户兴趣模型

在使用推荐系统时,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客户信息的获取,然而在本系统中,由于高校图书馆书目推荐系统用户和使用环境的特殊性,系统可以方便地得到较为真实的用户偏好、个人信息等,使这一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读者信息主要包括:①读者的基本个人信息,如所在院系、身份信息(教师还是学生)、职称信息、学生类别等。这些信息不需要读者自己输入,可以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获得;②读者的显/隐性输入信息,如读者输入关键字、书名、文献特征、读者的浏览记录等;③读者的历史借阅记录数据;④读者借阅过某些文献所给出的评价。

由于用户的兴趣知识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和动态知识,很难对其进行直接或明确的说明,因此用户偏好本体论库的构建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通过系统对用户兴趣的动态追踪,不断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对用户兴趣模型的内容进行不断修正,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用户的兴趣偏好。

4.4 书目信息推送模块

书目信息推送可以基于以下三种方法:

・基于相关性书目信息的推送:推送系统根据用户感兴趣的书目信息来推送其它相关的书目信息,这种方式需要了解客户当前选择的书目信息。例如某位读者选择借阅了有关“电子商务”的书籍,推送系统就可以向其推荐其它关于“电子商务”图书的书目信息。

・基于相关性用户的推送:推送系统根据目前用户与其他已经借阅了某图书的其他用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推送。例如推送系统可以对某计算机学院的读者推送与其相类似(相同爱好、研究方向等)的其他读者借阅查看的资料。

・基于用户专业及兴趣的推送:推送系统可以根据某读者的历史借阅数据以及用户的专业、研究方向等,获得读者潜在知识需求,对读者进行书目信息推送。

推送的形式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由用户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用户登陆图书馆网站查询时自动弹出推送书目信息。

・通过e-mail发送到用户邮箱。

・通过短信发送到用户的手机。

由于本体论具有良好的逻辑推理功能,因此,书目信息推送模块能够借助本体论从语义层面根据读者特征信息、资源特征信息和知识库信息,自动推理出与读者所从事专业、阅读兴趣等相匹配的书目信息资源。针对高校的特点,每个读者的特征类包含了关联读者属性,通过该属性,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具有相同爱好读者之间建立联系,将资源信息推送给目标读者的同时推送给关联读者,实现点对面的资源推送。

4.5 书目信息分析模块

书目信息分析模块的功能主要是对书目信息进行语义概念层次上的分析与过滤,只保留下与用户相关的书目信息、过滤掉无关的。具体来说:①书目信息分析模块需要对所收集到的每一条书目信息进行特征词的抽取;②对于抽取的这些特征词,书目信息分析模块还需要在书目信息本体论的协助下,将其转换为本体论中的概念词语;③还要把含有这些转换为本体论中的概念词语与用户兴趣模型中的概念词进行匹配,只有匹配成功的概念词语所对应的书目信息资源才是需要保留的。将这些保留下来的书目信息按照某种规则排序后存入个性化书目信息索引库中,由书目信息推送模块按照某种方式推送给用户。

4.6 个性化书目信息索引库

系统自动为每个图书馆的用户建立个性化书目信息索引库,即从书目信息库中抽取出与用户相关的书目信息实体,滤出无关信息,满足了用户个性化书目信息需求。

个性化书目索引库中的书目信息是按照用户兴趣概念进行存储的,每个兴趣概念都与用户兴趣模型中的概念相对应。当用户兴趣模型中的用户兴趣发生变化时,个性化书目信息索引库相应地也会做出调整。在这里,我们假定个性化信息索引库中包含有一个对自身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会把不符合用户兴趣的兴趣概念及其相应的书目信息从个性化书目索引库中删去,同时加进用户新产生的兴趣概念等。

能源化学概论篇6

山西省人民检察院宋方明法医在《中国检察官》2011年第7期上发表了《“证据之王”Dna的正确应用》一文,笔者通过对两个涉及Dna证据案件的分析。认为宋法医文中的部分观点值得商榷,并借此机会,尝试构建正确应用Dna证据的逻辑框架,与诸位学者和专家探讨。

【基本案情】2011年10月8日,广东省某市陈某报案称,家中被盗走人民币5万元。当地公安局迅速出动,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现场勘验。发现屋中多处被翻动,尤其是墙角的大衣柜几乎被翻遍了。现场询问中,陈某声称,他的一个工友蔡某有很大嫌疑,因为蔡某每次到陈某的家里都东张西望,四处窥探;且最近一次到陈某家里做客的朋友当中就有蔡某。当时陈某的妻子因找钱买菜暴露了家中放钱的地方――大衣柜,在场的客人几乎都注意到了。另外,在现场勘验中,警方提取了烟蒂、咬过的苹果、指纹以及足迹等证据,经过法庭科学家鉴定,烟蒂上检测到的Dna分型与蔡某血样的Dna分型完全相同,且在参照人群中,该基因型的随机匹配概率为0.00000001%。

一、关于Dna证据的三个命题及其推导主体的问题

在《“证据之王”Dna的正确应用》中宋法医提到了三个命题:“(1)证据与被告是匹配的;(2)被告是犯罪证据的来源;(3)被告是犯罪的实施者。”并认为“Dna鉴定结论只解决第1个问题,对第2个、第3个问题的回答则是司法人员的诉讼职能。能否从第1个命题推导出第2个、第3个命题,或者从第2个命题推导出第3个命题,这些都不是鉴定人回答的问题。”据考证。最早提出这三个命题的人应当是英国学者andreiSemikhodskii,其以此区分应用Dna证据时发生的各种谬误(主要是“检察官谬误”和“被告谬误”)。比如,上述案例中所谓的“检察官谬误”(其中的源概率错误)会如此表述:“当烟蒂上的Dna分型与蔡某的Dna分型相一致,且这种Dna分型在参照人群中的随机匹配概率为0.00000001%时,可以推断出烟蒂来源于蔡某的概率为99.99999999%。”这就是发生了命题1与命题2的混淆。关于随机匹配概率的定义最原始、最准确的表述为:“一个特定的StR型可能出现在人群中的估计概率”或者“从一个人群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会出现特定Dna型的理论概率”。在上述案例中,检测到的Dna分型的随机匹配概率为0.00000001%.那么只能说明在参照人群中,随机抽取一个人.检测其Dna分型,其结果与该Dna分型相匹配的概率为0.00000001%,或者不匹配的概率为99.99999999%。

宋方明法医的观点是。法庭科学家只要鉴定出烟蒂上的Dna分型与蔡某血样的Dna分型相一致,而且该Dna分型在参照人群中的随机匹配概率为0.00000001%就够了。至于解决该烟蒂是否来源于蔡某,这种来源关系成立的概率又是多少等问题,就不是法庭科学家的职责了,而是法庭审判者(法官或陪审团)的诉讼职能。

根据笔者研究,正是长期以来存在着的这种不合理的职责划分模式才导致Dna证据应用中的各种谬误。主要原因有二:从理论上看,命题1只简单地传达出现场检材与犯罪嫌疑人取样相互“匹配”的事实关系,在Dna证据中通常又以随机匹配概率表达这种“匹配”关系的极其罕见。当法庭审判者面对Dna证据时,他们会如何思考,又将作出哪些反应?andreiSemikhodskii已给出生动的表述:“如果认定被告人有罪,但是Dna图谱(证据)只是提供了被告人与真实罪犯的Dna图谱相吻合的事实;而如果认为被告人是无辜的,但他/她的Dna图谱却与真实罪犯的Dna图谱相吻合。”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形下,可以想象,法庭审判者是多么的焦急而无奈。回放到本文案例中,我们大概能够推测出,法庭审判者最想得到的并不是“随机匹配概率为0.00000001%”,而是迫切地想知道“随机匹配概率”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烟蒂来源于蔡某”这个证据性事实(“由证据提供者所提供的事实主张,是在法庭上向事实认定者提供的证据”,甚至“蔡某就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等要件事实。相反,如果法庭科学家所提供的Dna鉴定结论是一个并不能被法庭审判者合理、有效认知的命题,那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份Dna鉴定结论能否被称为“证据”了,因为“证据是与案件事实相关的,用于证明所主张事实之存在可能性的信息”。实践中,当法官或陪审团不得不面对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已被法庭统计学家和人口遗传学家们所垄断”的“随机匹配概率”时,作为业内人士的法庭科学专家尚且常常犯错,更何况在法庭审判时间有限、压力巨大的现实情境下,作为非专业人士的他们又将如何跨越这个“专业壁垒”?跨越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误读和错判,这是一件令人十分担忧的事情,也是一种在实践中早已被证明的普遍现象。

从司法实践看,有学者对最近11年(1998年-2008年)涉及Dna证据的刑事裁决文书做了相关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鉴定结论的表达方式极不规范”。比如,“送检两把厨刀上的血迹为张某某所留的可能性为99.999999999995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01)刑终字第238号刑事裁定书】。”这种表述显然把命题1和命题2混淆。

总之,Dna证据定Dna分型的“随机匹配概率”问题,不仅是非法庭科学专业的人难以跨越的“专业壁垒”,而且是那些在实践中积累下丰富鉴定经验的法庭科学家们也可能摔倒的“沟堑”。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勇气把从命题1到命题2的推导任务从法庭科学家们那里转交给法庭审判者?由此,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为了尽可能达到公正审判的目的,从命题1到命题2的推导主体必须是,也不得不是法庭科学家们,而从命题2到命题3的推导主体必须是法庭审判者,因为仅根据Dna证据永远也不能完成这个推导过程。

二、构建正确应用Dna证据的逻辑框架及其价值

“司法审判实际上是一个法庭工作群体同时在进行法律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律师、检察官和法官的法律推理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使其在努力影响他方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受他方推理的影响,判决结果可能产生于一种相互作用的合力。”所以,在“推理”贯穿案件始终的情形下,在Dna证据极易被错误应用的现实压力下,构建一套正确应用Dna证据的逻辑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应用Dna证据的逻辑框架主要包括三大环节,它们分别从以上三个命题中提取:从命题1中提取

“匹配”的逻辑关系;从命题2中提取“来源”的逻辑关系;从命题3中提取“有罪”的逻辑关系。笔者尝试构建的正确应用Dna证据的逻辑框架就是:“先匹配、再来源、后有罪”。换句话说,英国学者andreiSemikhodskii从陪审团认定事实的逻辑思维过程中提炼出三个命题,仅用以区分应用Dna证据时发生的谬误;笔者将它们抽象成三种逻辑关系,用以指导和规范司法实践中运用Dna证据进行案件事实认定的过程。笔者认为,这套逻辑框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能够从逻辑推理视角深刻剖析Dna证据应用中的各种混淆。andreiSemikhodskii总结出的各种Dna证据应用谬误可以划分为混淆“匹配”与“来源”、混淆“来源”与“有罪”以及混淆“匹配”与“有罪”。对于后者,从逻辑推理视角看,我们能很明显地意识到发生这种混淆的人实则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跨越了从“匹配”到“来源”和从“来源”到“有罪”,直接实现了从“匹配”到“有罪”的推理过程。因为按照逻辑推理的规律来看,“来源”关系的成立是从“匹配”到“有罪”推导过程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第二,能够明晰上述三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明确不同逻辑关系间进行转化的推导主体。首先,从“匹配”到“来源”的转化过程能够做到科学且全面。相反,宋法医在《“证据之王"Dna的正确应用》中对于命题2(“来源”逻辑关系)的分析就陷入了一种相对狭隘的视角。他主要从Dna证据的提取、保存及送检等环节进行分析,提出保障Dna证据来源之真实可靠的建议,以防止“(刑侦机关)、、混淆视听等现象”。事实上,通过以上环节来保障Dna证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是必要的,但并不全面:如果把这种不全面的“来源”关系运用到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就为案件的公正审判埋下巨大隐患。在上述案例中,烟蒂上的Dna分型与蔡某血样Dna分型相互匹配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而非一个有可能性的理论猜测);但该Dna分型的随机匹配概率却是一种理论上的估量;利用随机匹配概率推导出的“烟蒂来源于蔡某”更是一种猜测,其可能性之大小只能依靠法庭科学家利用遗传学和统计学的知识进行推导得出,而非法庭审判者可以利用其他证据得出的。所以,从发现“匹配”到认定“来源”的过程需要加强的不仅包括Dna证据的提取、保存以及送检等环节,更包括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法庭科学家才能完成的从“匹配”到“来源”的转化环节(利用“随机匹配概率”进行相关运算)。而且,“要想使提供的证据在法庭上能够成为有效证据,统计学家(法庭科学家)就必须能够像律师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且以法官能够理解的语言将负责的统计概念陈述出来。”

其次,从“来源”到“有罪”的转化过程必须加入其他证据,必须由法庭审判者来完成。当Dna证据被确定无疑地采信且成为“孤证”时,是否有必要加入其他证据,很多法学学者对此含糊其辞。从逻辑推理视角来看,如果“来源”关系成立而不加入其他证据,那么除了能证明现场检材来源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外,其他什么都得不出,这是由Dna证据的固有属性决定的,更是逻辑推理的必然规律。比如,在上述案例中,若已确信“烟蒂来源于蔡某”,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蔡某将自己吸后的烟蒂扔在了陈某家里。这个Dna证据甚至都不能说明蔡某在现场抽过烟,因为无法排除这样一种情况――蔡某在屋外已经将烟吸完,进屋后,蔡某才找了一个地方(也不一定是现场勘验人员发现烟蒂的地方)将烟蒂扔掉。更何况,对于常吸烟的人来说,在工友家里留下一个烟蒂,那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所以,仅凭Dna证据不能说明蔡某实施了盗窃行为。可见,从“来源”到“有罪”的转化过程必须加入其他证据,且必须由法庭审判者怀揣一颗公正之心,根据基本常识来完成推导。

第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Dna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得以正确应用,从而为实现认定事实之准确性、司法审判之公正性保驾护航。“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复存在,但已经发生的事实总要留下某些表明自己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因此,证据是事实发生过的痕迹。”只有在准确且全面地把握这个“事实发生过的痕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呈现出事实的本真面目。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只有牢记“先匹配、再来源、后有罪”的逻辑框架,明晰法庭科学家与法庭审判者间的权责界限,才能正确应用Dna证据,才能准确认定事实,进而实现公正审判。

三、以概率统计学为工具,实现从“匹配”到“来源”的逻辑转化过程

国外有学者指出,在其他证据完全不支持Dna证据结论的条件下,要实现从“匹配”到“来源”的逻辑关系转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说以概率统计学和遗传学为工具来实现这个过程了,因为“匹配”和“来源”是两种不同的逻辑关系。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两者固然不能等同,但若在转化过程中以概率值的小幅度降低(即从“匹配”推导出“来源”后,后者的概率值稍微小于前者)为代价,实现两者的转化是合理可行的,而且这种转化过程完全不受其他证据是否存在、是否支持Dna证据结论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转化后有所减小的概率值,即“来源”关系成立的概率值,仍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那么这种转化就是合理、可接受的。在上述案例中,烟蒂上检测到的Dna分型与蔡某血样的Dna分型完全相同(匹配率为100%,是一种事实),且随机匹配概率为0.00000001%,或者说,在参照人群中随机抽取一个人其Dna分型与该Dna分型不匹配概率为99.99999999%。很明显,以上所有数据都不能说明“烟蒂来源于蔡某”的可能性为99.99999999%。但如果以概率统计学为工具,实现从“匹配”(100%可能性,即事实)和“随机匹配概率”(极小的概率,比如0.00000001%)到“来源”(x%可能性)的转化,而且X%接近于100%,那就是一种突破性的进步。

能源化学概论篇7

红色资源是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将其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增强该门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湖南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湖南是我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湖南红色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展现了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

(一)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着,传承给后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成立,国共两党在长沙建立了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积极开展工作,为抗日救亡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塘田战时讲学院、岳麓山、衡阳抗战纪念城等多处建筑,记载着湖湘儿女奋勇杀敌、保卫家园的英勇凯歌。新中国成立后,湘西仍有数万土匪,他们割据一方,压迫百姓,给湘西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稳定。湖南省委和湖南军区动员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野战部队,对土匪进行了剿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等设施让后人记住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巩固而牺牲的烈士。

(二)心忧天下的勇敢担当

杨度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名句,是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性格特征的概括。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中评价:“湖南人敢负责任”。正是这种担当,使得在革命时期,湖湘儿女前仆后继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邓中夏、向警予、夏明翰等等,正是这些济世经邦的伟人、文韬武略的将帅、名垂青史的英烈,高举革命的旗帜,用他们的勇敢、奋斗、生命换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为今天的中国书写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知行一致的实事求是

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挂的匾额上,题写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将实事求是进一步发扬光大,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也成为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经过实地考察,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壮大了革命力量;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冷静地分析局势,毅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部队会师文家市,转向以农村为主的井冈山地区休整发展,进而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开始了艰苦绝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湖南成为了决战湘江的重要环节点,红军过境湖南,历经艰辛,突破了敌人的重重防守,通道会议转兵贵州,使得红军化险为夷,为此后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在于我们一直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宗旨,客观分析局势,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也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推动湖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四)敢为人先的奋发图强

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办了最早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党团干部的革命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影响,培养了一批适应革命斗争需要的党团干部;进行了对部队的首次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思想建军的先河,我党我军正是从这里起航,开始了思想政治建军的探索和实践;成立了中国革命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为此后的武装建政创造了成功典范;1930年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武装攻克长沙,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占省城,鼓舞了红军,提升了工农群众的信心,也壮大了红军的力量;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面发挥着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展现了湖南人血液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也是推动富民强省进程的不竭动力。

二、湖南红色资源在《概论》实践教学中运用长效机制探究

2011年3月,同志在湖南调研时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经典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所成就的湖南红色资源,都具有催人奋进、感人肺腑的强大力量,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是我们永远需要坚定守护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应该探求湖南红色资源在《概论》实践教学中运用的长效机制,以促进湖南红色资源在运用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一)需求机制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人类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加速的时代,人类视野不断开阔,需求更加多样化,因此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网络投票等途径,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多样化、动态化的需求,以此作为探求适合于《概论》实践教学的湖南红色资源的内容的基础。

(二)决策机制

《概论》课教师应通过整理、分析大学生的需求信息,加强信息的管理工作,对于不断扩充的湖南红色资源的内容要及时掌握,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决策提供前提。在搜集相关的信息之后,教师应该进行集体讨论、民主协商,更好地决定应用于《概论》实践课程的湖南红色资源的内容。

(三)实施机制

高校应该积极采用“引进来”的方式,推进湖南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首先,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是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把湖南红色资源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以湖南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讲座;可以利用高校的学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湖南红色资源的宣传,构建多渠道的教育平台。通过湖南红色资源进校园,让学生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让湖南红色资源融入学生的思想中。其次,要将湖南红色资源转化成《概论》实践教学的优质内容,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再次,可以编写体现湖南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辅导读物或专题教学讲义,将湖湘儿女的光辉事迹写入其中,凸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湖南红色资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规定: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要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将湖南红色资源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让学生走进湖南红色资源,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感染,我们可以建立与《概论》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地教育资源相联系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概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能持续有效地开展。

(四)考核激励机制

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鼓励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这就需要考察教师在《概论》实践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得到实施,教学组织是否到位,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考察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其次,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概论》课程的考核由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所组成,可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作为硬性指标,列入平时考核中,以学生上课发言、提交调查报告和参观访问的心得体会、参与征文活动情况等为依据。平时考核成绩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构成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统一,可以确保《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能源化学概论篇8

【关键词】意识形态;概念;起源

近些年与意识形态领域相关话题,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那么,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意识形式。我们不禁好奇意识形态概念源于何处?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萌芽

意识形态这个词是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提出的。在他之前,人类已经对意识形态有了些许认识。只是没有创制出“意识形态”一词来专指这一概念。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提出著名的“洞穴比喻”。[1]这个生动比喻可以看作是对意识形态的初步探索。这个故事中,犯人看到的不过是虚幻的影子,但他们却被虚假的现象所蒙蔽,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现实并认为,那个逃出去的人是愚蠢的,继续活在虚幻的世界。柏拉图用这个来比喻人类社会,认为人类就是洞穴里的人,活在世界的幻影中,看到的是世界的现象而非本质。

在柏拉图之后对意识虚假性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在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剧场假相。[2]俞吾金在其《意识形态论》中曾评价说:“培根的“四假相说”,不仅是对各种错误观念的批判,也是对柏拉图的“无谬误”的理念世界的深刻反省和挑战。”[3]培根揭示了假相使得人们很难产生科学的观念。那么究竟该怎样克服种种纷繁复杂的错误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培根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意识形态”这一哲学范畴,但是培根提出的这一问题却成了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重要一步,因此可以看作是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萌芽。

在培根后,洛克是另一个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出贡献的。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提出“四种尺度”来解释意识的虚假性产生的原因。他认为错误的尺度有四种:①我们认其为原则的各种命题,本身如果不确定,只是可疑的虚妄的,则我们的尺度是错误的。②传统的错误。③强烈的或心向。④权威。分析原因后,洛克较之于培根的进步,就是他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对它进行了解答。他主张:“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使知识依据于经验,从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再运用准确语言文字,按照逻辑规则,最后严格地做出判断和推理。”[4],虽然这种作答的科学性值得怀疑,但不可否认洛克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还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

英国哲学家对于意识的初步探索启发了法国的启蒙学者。在法国,宗教成为追求理性道路上重要障碍,也为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分别是孔狄亚克、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孔狄亚克是一个彻底感觉主义者,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全部源于人的感觉,批判了那些与神学相关的形而上学的观念,正是这种彻底的感觉主义对托拉西的影响深远。以至于托拉西本人也认为孔狄亚克才是观念学的真正创始人。爱尔维修与孔狄亚克所主张的观点相似,他认为人的感受才是观念的来源,因此只有依据正确的感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避免各种偏见。而霍尔巴赫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同样认为感觉是人类其他能力的源泉。他同样不相信所谓的神学观点等等不依照感觉得到的观念。虽然他们的学说仅仅是在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偏见,但正是这三位彻底的感觉主义者才促使托拉西也从这一角度来论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法国哲学家托拉西在《意识形态要素》中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其法文词idéologie是由idéo加上logie组成的,idéo可翻译为“观念、理念”而logie可翻译为“学说”。因此,意识形态可以直译为“有关观念的学说”。[5]托拉西本人认为该词就是指“观念学”的意思。他认为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观念的来源及正确性。而托拉西还是继承了孔狄亚克他们三人,是一个彻底的感觉主义者。他认为人的感觉才是形成准确观念的基础,他用四个概念来表示人的精神活动,分别是知觉、回忆、判断、意愿。当然他并不是仅仅提出观念的来源,他还教人类如何判断观念的正确性,通过“从观念还原到感觉”的方法才能摈弃偏见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意识形态概念的深化

虽然托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显然他的理论还不够科学。尤其是把感觉经验作为判断观念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待于我们深入的思考。使意识形态概念进一步深化的是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及费尔巴哈。

黑格尔曾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两次提到这个词,但当时的意识还没有明确的界限。直到《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曾经提出过意识诸形态的说法。而且他还把意识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6]黑格尔针对第四阶段“精神”还提出了著名的“教化”和“异化”的概念,从而发展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在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黑格尔认为的“真正的精神:伦理”。第二,是“自身异化了的精神:教化”。在这一阶段,黑格尔认为:异化的精神世界分为两个世界。第一个是现实世界而另一个则是信仰的世界。但是这里的教化并非是褒义词,而这里的现实就是要服从国家的权力。因此,教化本质就是精神上的一种普遍的颠倒和欺骗。宗教正是这种虚假教化中被神化的信仰,是典型的异化意识。当然这也是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第三,“自我确定的精神:道德”。黑格尔虽然很少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但是他对种种意识形态做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对于异化现实世界及教化虚假性的阐述,在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费尔巴哈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同时又深化了对宗教异化的批判。他认为宗教一直都给予人们彼岸世界的描绘,本质上却是依据于人类社会而产生的想象。它不可能脱离现世而存在。宗教意味着人的本质在外化为一种异己的独立的东西后,反过来支配人统治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初探到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端倪。当然批判宗教仅仅是费尔巴哈学说中的一方面,他还提出来克服宗教异化的途径,就是要形成以“爱”为核心的新的伦理观和宗教观。

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不仅在哲学史上有了跨时代的意义,而且对于实践生活中的革命也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柏拉图、培根、托拉西还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在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探索,才使马克思等后学者的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意识形态的概念的不断完善,成为了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3][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21

[5]刘世衡.论意识形态的起源――“去蔽”[J].理论探讨,2008(3).

能源化学概论篇9

一、教学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教学资源的定义决定了其具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目前我们讨论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即,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资料、教案、课件、试题、作业练习、教育论文、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都可以称为教学资源。

目前我们所提到的教学资源主要由数字和电子的信息构成。该类信息包括数字和电子的教案和课件;数字化和电子化的试题和作业;数字化的和电子化的论文、图书和网络课程等。以上都可以归到我们所定义的教学资源。以上对于教学资源概念的总括让我们看到教学资源有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三个重要特点:1.形成教学能力;2.具有价值;3.在教学中应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获得教学资源的方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课本、参考书、教师授课等较单一的方式。近年来,internet在我国快速发展,截止到了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保持低速增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电脑、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导致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大大降低。以医学知识为例,网上大量的医学信息是保健品、药品等推广的,为利润计这些信息往往以医学基础知识为基础,过分夸大某些概念,甚至进行歪曲。学生本不具备足够的辨识能力,以网络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将会导致错误概念的建立,对学生学习造成极大的危害。

此外,资源太多学生无法取舍,甚至选择资源比使用资源更加耗费精力。以《中医药学概论》为例,不仅教材版本多不胜数,网上资源更是极为丰富。仅在搜索引擎输入“中医药学概论课件”即可得到34300个结果。如此多的信息如何筛选,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首要问题。

因此,课件教学资源整合势在必行。

二、教学资源设计

中医药学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中医学部分、中药学部分和方剂学基础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媒体等要素组成。

1、教学目标分析及媒体的选择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结合课程的特色,《中医药学概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所以建立各大系统的形象,理解机体的运转机制,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结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特色,解剖图片、生理机制动画、实验视频对教学目的的表现效果最佳,文字、声音效果欠佳。

2、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流程图

课堂教学设计讨论的是如何有效建立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使之产生最佳的效能。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和原理是是按系统科学原理进行的。

中医药学概论是一门实验科学,相较于文学、历史等课程,其拥有大量的图片、标本、实验视频作为信息载体,可以极大的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所以教学的流程设计如下:

中药的产地

中医药学概论―影响中药作用的主要因素单元流程图

当然传统文字教案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的。该课堂教学流程图,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示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情况一目了然。

3、教学资源整合的设计

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一个载体,教学内容通过这个载体传输给受众。网络载体便是当今教学资源整合的首选载体。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学资源整合也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这是教学资源整合的重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就是在遵循一定的规则下,把教学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文献资料等资源进行融合重组,形成一个更好的数字资源体系。使用户能够完成教学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目前,网络教学课件已成为大多数教学资源建设者的首选。网络课件具备多个功能,如备授课,练习辅导,考试,教研统计等。网络课件又有多种展现课程内容的形式如图文、音频视频等;网络课件还同时拥有课件教案、试题作业、教育论文及电子图书等丰富内容,强大的功能拓展能力,成为大多数教学资源建设者的首选。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上资源面前建立或选择一个功能全面的网络课件无疑是最便捷的选择。

三、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路与策略

1、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文件、多媒体素材(ppt、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交流平台和工具等等要素。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是第一步。

(1)采集资源。免费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网络开放课件、试题以及多媒体素材等资料;付费资源,如购买针对性强、权威的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开发资源,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学校自己组织将自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最后,鼓励教师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制作新形式的资源。

(2)资源优势互补。文本资源与多媒体资源形式共存,完整课件与章节课件共存,全课通讲、专题讲座与微课等共存。

2、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

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是资源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资源整合质量的重要保证。

(1)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的依据:内容的适应性、准确性、权威性、实用性、时效性等。

(2)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为:界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采集评价数据、评价并得出结论。

(3)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内容重点在于资源质量、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等方面。就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来说,收集到的资源首先要判断适用性,包括专科、本科教材的区分。专科教材较简单,对学生只要求记住“是什么?”不要求知道“为什么?”;本科相对内容丰富得多,对学生不仅要求记住“是什么?”还要求知道“为什么?”。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要对资源进行区分。此外,名牌院校、学科权威的网络课件自然更应该被重视;功能完整、媒体丰富、整合流畅的资源更加实用;时间越接近的资源应该首先选择等等。

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使用

在网络信息的大环境下,结合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本校信息资源实际情况,笔者采用的做法是:

(1)“预”:学生或老师预习及备课。以网络课件为主,这种资源多媒体配合较好,直观、形象、有趣味性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便于查找节省时间;

(2)“教与学”:以教材及多媒体课件为主,图书馆实体书为辅;

(3)“练”:以数据库信息资源为主,以其他信息资源为辅;主要是网络课件的试题库以及各种练习题,网络课件或试题库的题往往能自动批改、互动性较好,较之传统纸质试题更加方便有效;

能源化学概论篇10

关键词: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专创融合;教学设计

“创新驱动、创业促进”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议题,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国务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深化部署[1]以来,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实践相分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专创融合将成为双创教育改革新的抓手和突破口。

一、专创融合的概念界定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现实问题出发,由真实流程驱动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解构,最终通过师生共创实现价值产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侧重在不开设新课程的情况下,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思维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专业真实性项目研发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加深刻而广泛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双向耦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向师生共创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情景体验和行动导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深度思考、合作共创[3]。高校应依托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4],推进专业教育在不同阶段围绕专创融合主题,利用访谈法、观察法、互动法等方法,对产业格局和趋势、社会热点事件、产业企业奋斗史、专业难题突破史、风云人物励志故事、行业和用户痛点、创新创业机会识别、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实践场景、创新创业校友资源、技术与工艺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教授,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一)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森林、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十大健康旅游专项为主,以“心理、环境、运动、营养”等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辅。该专业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十大健康旅游资源的禀赋,掌握专项健康旅游服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项健康旅游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相关健康旅游项目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及健康促进活动的日益广泛多元化,全龄人口积极投身大健康旅游的趋势正在形成,健康旅游的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健康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5]。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健康旅游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实践不足,缺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导致其对有关健康旅游项目的服务技能、规划设计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基本集中在线下教材和线上课程资源上,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参与度不高,同时单项知识“灌输”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最后,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如实践教育基地优势、企业行业优势等利用不充分,导致学生对于健康旅游市场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缺乏与健康旅游相关产业行业的融合和与市场的对接。

三、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一)递进式循环的教学目标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兼顾健康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以健康旅游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寻找市场机会及组建与管理团队的能力[6]。基于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本文进行了一个从理论知识、作用机理到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四级递进式目标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健康旅游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理解健康因子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项健康旅游项目的操作流程与服务技能,最终能够识别市场痛点,对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而这也是创新创业思维的集中体现。以四级递进式目标为基础,形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健康旅游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能力的螺旋式提升,特别是情感方面,主要从专业认同和思政教育两个角度进行培养,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使其形成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良好修养与品德。当然,这一能力循环模型不仅适用于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内不同模块间的教学,同样也可拓展到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样既能实现课程内的目标能力循环,也能实现课程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主辅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健康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以项目式驱动为主,以案例式、访谈法、小组合作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为辅,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结合,由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中,项目式驱动是指以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十大健康旅游项目为依托,学生择其一,以组建团队的形式进行健康旅游项目实践,并在项目实践中寻找市场痛点,进行项目和产品的规划设计,模拟项目运营和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流程,从而体验真实的健康旅游项目运作过程,推动课程内容的学习进程,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7]。对于其他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如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享,也可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投资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健康旅游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访谈法让学生与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者交谈,并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状况、寻找市场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健康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对应训练

在进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以能够进行项目任务型、应用型、成果型教学操作的内容模块为主,贴近行业实际进行创新创业场景的构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以“什么是健康旅游”“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以“森林浴、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为内容的资源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以及以“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为内容的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8]。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以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为主,注重加强学生对于行业的研判、市场分析及知识的探究能力;资源型和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项目式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以学生组建的团队为单位,进行某一种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的设计,培养其发现市场痛点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和思维。教学内容与对应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课程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旅游创新研究、项目设计、产品开发,使其在实践中体验、总结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可增强学生对项目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及可视化呈现

专创融合的课程考核应摆脱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化、结果导向的倾向,坚持弱化纯知识点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本文对健康旅游概论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体系进行了再设计,如图2所示。其中,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过程性评价,从团队组建、小组合作、案例分享、精益创业画布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作品考核主要以学生团队的健康旅游项目规划文本为依托,考查其市场研判、项目创意与产品开发的能力及团队意识,这既是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考查[9]。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设计,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四大课程目标为一级指标进行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在课程教授前和课程教授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统计,并通过Before-after的对比,进行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

(五)多方共享的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源优势,可提供教材、案例库、规划文本、实践教育基地、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线上教学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和访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行业+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10]。

四、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