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32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1

1.工艺美术的内涵。工艺美术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产生的最早时期可以追寻到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当时的工匠在生活用品中添加美的艺术,所以人们所使用的陶器以及生活器具中都充斥着工艺美术。他们通过精妙的技艺把美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处。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关系,工匠们为了把作品推销出去,加大了工艺研究的力度,不断地寻求突破。他们对生活器具和生产器具进行了改变,改变了色彩和质地,从而加快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瓷器就是工艺美术的代表。工艺美术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服务的。我国的工艺美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是由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并为自己服务的艺术。它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其中包括了年画、剪纸、泥塑、玩具、印花布、挑花皮影、石雕、编织、陶器等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艺术设计的内涵。相比于工艺美术的历史而言,艺术设计出现的时期则比较晚。工艺美术产生于中国,而对于艺术设计的理念,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时代。当时欧洲爆发了“工艺美术”运动,它引起了人们对工业化的思考,同时奠定了艺术设计的基础。当时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期间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工业产品。不合格产品的出现,劣质的工艺造成了很多艺术家的不满,从而引起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爆发。这种运动的爆发使得很多人开始抵制劣质的工艺品以及流水线工艺品,并且开始追求新式的符合社会理念的艺术品。艺术家开始寻找并且建立符合欧洲风格的艺术理念,满足工业化社会的需求。随着这种理念的延续和发展,经过多年的思想转变,从而建立了艺术设计的观念。

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区别

1.服务的群体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物品的使用价值之外,同时对物品的装饰性美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正是因为人们的这些心理需要,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被广泛地应用到现实社会当中。通过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器具的使用,它们的外形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以及观念造成的。而且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禁锢,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非常缓慢。虽然一直存在商业活动,但是商业层次和范围以及交流的程度都非常低。人生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满足温饱的状态,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只存在于统治阶级,这也使得工艺美术发展进程很缓慢。但是艺术设计是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商业产品服务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它的市场非常广,发展速度也非常快。

2.美学价值不同。工艺美术的产生是封建时期的工匠把传统的手工技术与生产的产品相结合,这是当时的人们所掌握的技术与美学的结合,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而艺术设计是工业化革命的产物,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程而出现的。所以艺术设计融合了科学技术,为了满足人生的精神生活,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艺术设计产生于欧洲国家,它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时期还非常短。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艺术设计还比较稚嫩。

3.研究的范围不同。在我国对于工艺美术的研究,根据田自秉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就能够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以及工艺美术应用的范围。对于工艺美术的应用到目前为止一直围绕器、织、雕、染、塑、绘这几点。而对于艺术设计的研究范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解。它们分别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和产品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范围非常地广,也就是说艺术设计的应用可以在很多方面,这是由于它具有时代特性,并且商品社会的进程已经发展得非常快速,使得艺术设计的研究也更加地深入。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2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fine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3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文对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内容以及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艺术设计学必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和多学科的协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一、艺术设计学的形成和发展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4

建筑装饰艺术可以说贯穿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最早期——原始人壁画。而近代装饰艺术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和美国。与19世纪中期发生的英美两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都反对维多利亚装饰风格,旨在重新重视和热衷于传统手工艺;

(2)都喜欢采用以植物和动物为中心的装饰手法;

(3)影响范围广泛——这场装饰艺术运动在当时影响之深之广,以至于美国和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均卷入。

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有意义的设计中心。第一,巴黎六人团体。此团体于1898年成立,自然主义是其设计风格,并提出设计要回归自然的口号,曲线和植物纹样是其进行设计的特点。其中最优秀的设计师吉马德,在20世纪初期,在巴黎市政府的委托下,对100多个地铁入口进行设计,所用原材料基本是青铜和其他金属,将其自然主义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二,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比利时作为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中心之一,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设计。霍塔旅馆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此建筑无论外观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曲线流畅,色彩协调,形象堪称完美。第三,西班牙新艺术运动。安东尼•高迪是此运动的杰出建筑设计师代表,米拉公寓这一极至作品则出自此伟大的设计师之手。该公寓特点是自然美观,整个设计避免使用直线和平面,以混凝土模具成型,内部家具、门窗等大范围模仿动物和植物的造型。将建筑设计打造成为一个完全的有机形态。

二、建筑装饰艺术的繁荣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装饰设计出现,是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主张恢复装饰性,并强调装饰性,以形成装饰的多元化。

第一,符号性古典主义。具有装饰细节丰富、大量采用古典建筑符号等特点,如由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以古典拱门为广场装饰,拱门重复、交叉,形式交叠,风格冲突,有冷嘲热讽之感。广场大水池中的半岛,正中有一个空框,以及三长方形门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罗马的凯旋门。

第二,原教旨古典主义。不以古典符号或者是设计细节达到装饰效果为追求,也不以传统和古典结构获得古典韵味为追求,而是更多强调以古典城市布局为中心,以古典比例获得现代与传统的和谐。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5

(一)民间美术元素的文化价值

民间美术元素与流行美术元素的创作目的不同,因为流行的美术元素是时尚前沿的美术元素创造主体,为了让美术元素在媒介中传播为目的创作的,而民间美术元素以人民群众为创作主体,在生产生活中为了表达一些朴实的吉祥和富贵寓意,进行的美术元素创作,而且其中的很多美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是纯手工的制作形式,它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所以在民间文化的美术元素中体现着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说不仅是民族习俗,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元素包含十分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审美需求的推动下,结合民间实际创造出来的,因此民间美术元素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艺术部分。

(二)民间美术元素的地位

在美术艺术领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世界范围内的美术艺术活动中,只有充分的展现自己民族的美术元素特性,才能让我们的美术元素以自身的独特性傲立于世界美术艺术之林,所以在美术艺术领域民间美术元素的地位极高,类似于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一样,民间美术元素的延续和发展,是我国美术艺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将民间美术元素的特征和优点有效的继承下来,并结合当代美术艺术发展的实际,对民间的美术元素进行传达方式的现代化改进,才能保证现代美术艺术发展方向的民族性、世界性。

二、民间美术元素与中国室内设计风格的再碰撞

民间美术元素与中国室内设计风格之间的碰撞融合,不仅有当代智能理念设计与传统美术元素的交融,还包含着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延续,可以说是一种新旧文化和新旧文化表现形式之间的碰撞交融,在这一交融过程中民间美术元素对人的影响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民间的美术元素就是经过这样一个途径来发挥它的独特作用的。民间美术元素尤其是当代的民间美术元素,因为其自身产生和设计的目的比较直接,所以许多民间美术元素都包含着最原始的感观风味,当人们因为生活的疲惫而焦虑、恐惧时,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往往能够给人们带来宁静和安详,能够创造一个让身处其中的人充分放松并产生信赖感的环境。这是其他任何室内设计元素都无法做到的。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因为社会生活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多传统的民间美术元素已经不再适合在室内设计领域应用了,所以在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中,要对民间美术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结合房屋设计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民间美术元素的综合合理运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民间美术元素的独特作用,意识到民间美术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元素本身的美好寓意上,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将民间美术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高科技现代化的室内设计理念和技术方便人们的生活,让民间元素的质朴和美好寓意装饰人们的精神,只有真正的了解到民间美术元素的优点,只有真正领会到民间美术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形式,才能让民间美术元素在室内设计的风格上起到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设计师在室内设计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本身用途和室内设计的目的,然后再结合用途在丰富的民间美术元素中进行选择,选出适合房屋设计用途的民间美术元素,这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民间美术元素的科学合理运用,只有这样的运用方式才能让民间美术元素为建筑物的室内设计增光添彩,例如在饭店和宾馆的室内设计中就可以考虑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元素的特点,彰显饭店或者宾馆的地域特色,让进入饭店或者宾馆的消费者感受到浓郁的民间特色氛围,让室内设计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影响,达到加深消费者印象,增加消费者满意度,提高运营效益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元素在中国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民间美术元素作为一种在生活实践需求推动下产生的美术形式,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当今的社会竞争形势下,人们的生存环境主要就是钢筋水泥组成的城市,放眼望去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压抑,而长期的这种压抑会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恐慌和不安,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都是一种损害,人们出于求生的本能会对这种生活环境表现出严重的厌倦,对自然、舒缓、慢节奏的环境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给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考虑使用更加多的民间的美术元素,来缓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对人们心理的刺激,将室用民间美术元素装扮一新。这种装扮一定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因为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是为了创造一个自然、舒缓的环境氛围,既然是环境氛围的营造,那么这个设计就一定要是全面的系统的,能够向人们展示自己理念的设计,不能简单粗暴的将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堆叠。所以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要有一个整体设计的民间艺术理念来对室内设计进行指导,这一理念必须是民间艺术中的先进理念,很好的一个典范就是自然的、无公害的民间艺术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民间艺术中的典范而且和当代的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相符合,可以说是既是传统艺术的延续也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在这一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师就可以进行室内设计的具体工作了,因为有了明确理念的指导,所以设计工作都变得简单明了,例如家具的选择上,就一定要选择有民间艺术气息的自然的草编或者柳编家具,在装饰用品的颜色上就一定要选择与民间艺术接近的自然的颜色,蔚蓝色和草绿色。在室内设计的具体细节中,影响室内设计的风格是民间艺术元素的强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剪纸艺术的应用,因为剪纸艺术本身的可塑性非常强,可以利用剪纸艺术塑造出很多艺术形象来装饰室内,剪纸这样一种朴实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加上剪纸所表现出的艺术内容,将民间美术元素的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提高室内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增添美的享受。

四、结语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6

在“靡靡之音”、“蛤蟆镜”、“喇叭裤”、“”、“邓丽君”、“毕加索”、“形式主义”、“自我表现”、“现代派”、“精神污染”、“官办展览”都还成为问题的时代,思想的解放无疑会影响到美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当已有的思维定势成为一种习惯时,羁绊和束缚都与时代产生了矛盾,这时候的冲破和挣脱所表现出的勇气和付出的代价在历史的解读中会显现出特别的意义。包括中国美术馆能够接纳在当时与许多地下文学组织相联系的“星星美展”,美协的机关刊物也介绍“星星美展”,一切的不可能都在可能的现实中,表现出了时代的推动力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的变化。这一时期,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不仅加剧了矛盾,而且推动了美术界思想解放的进程,并成为思想解放运动中首先要面对的现实,无主题的创作,抽象的表现,非架上的艺术,民间的画会和展览,尤其是那些被看成是“垃圾”的现代派艺术,都考验着人们的宽容度和社会的开放程度。

中国美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在这十年里有着迂回曲折的历程,这正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在新时期的集中反映,因此,迂回和反复不仅成为新时期的时代特征,而且为新时期的中国美术发展增添了许多时代的问题,而美术创作所呈现出来的过渡时期的面貌,也成为新时期美术发展中最具有价值的内容。

十年就是这么走过。走过了这十年,一切就在见怪不怪的应对中享受着自然的发展,而社会也在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上的成果,接受着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多样化的艺术新世界。十年之中,北京因其首都特殊的中心地位,带动和推动了全国美术界的思想解放,这里是新思想、新潮流的策源地和风向标,这里集聚了在20世纪中后期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老中青三代名家,这里产生了许多代表这一时期美术成就的重要作品。北京美术在这十年中,从美术界高层到基层,从城区到郊县,都充满了生机和新机。十年内,各画种均衡发展,美术创作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美术展览比过去迅速增加,美术机构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北京美术在新时期内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成就,为后20年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新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潮涌动:思想的解放

从1978年开始,在复苏的涌动下,许多美术家以其习惯和擅长的推动美术运动的方式,纷纷成立各种形式的画会组织。这些画会通过展览和活动,表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画坛的勃勃生机,这之中发生于1979年9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东侧栅栏上展出的“星星美展”事件,成为一直影响当今的挑战体制的始作俑者。

北京从1978年以来作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新思想的策源地,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影响下,对于过去在政治影响下的艺术思想进行了系列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关于“形式美”问题的讨论,直接成果反映到美术创作中,就是各种新的美术形式的不断出现以及在价值判断上更多地关注形式的表现,以此突破了此前美术创作中过于关注内容和题材的表现这一遏制艺术创作的瓶颈。思想的解放就是多元化诉求的萌芽,因为大门打开之后,各种各样的艺术思潮让人们眼花缭乱,刺激了人们反思的神经,接受和排斥、顺应和引导,都集中表现在1985年这个后来被称为“八五思潮”历史记忆之中。以北京为中心的“八五思潮”、“新潮美术”给美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以西方文化为参照、以反传统为取向,具有运动的特点,尽管其中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是,所显现的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以及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景观,就好像一场普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表现出了“接轨”的倾向。

毫无疑问,这十年间北京美术界的风吹草动都带来了全国性的影响,这种具有风向标性质的社会作用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基于“”影响所出现的特殊现象。

春雨滋润:画家的新生

因为1949年新政权的首都落户于北京,这里就集聚了曾经是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美术界的精英,形成了历史性的大汇合。经过“反右”和“”,经过拨乱反正,枯木逢春的北京美术界依然有着庞大名家队伍,因此,“”之后1979年第三届中国美协的11位主席、副主席人中有8人为身在北京的美术家,而书记处的11人则全部为北京的美术家。这一庞大的著名美术家队伍,形成了中直()和北京市两大阵营。1981年,美协北京分会拥有会员1221人,1985年增至1564人。这两股力量都推动了改革开放后的北京美术的发展。

十年来,北京的老美术家青春焕发,创作骄人,而中青年美术家在这十年间也成为各自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后的恢复高考,美术教育事业亦如沐春风而复苏,被中断十多年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自是年起恢复,在近千人报名的青年美术家中,有53人幸运地成为新时期内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批研究生,这之中有一批各地有才华和创作能力的青年美术家来到北京,他们在毕业后,绝大多数留在了北京,成为各美术单位的中坚力量,并充实了北京的美术创作力量。所以,当1984年北京市文联主办“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文艺作品评奖活动”时,截至到1985年1月,共有16000件作品参加了评奖,显现了北京美术家队伍的壮大和创作热情的高涨。在第五届全国美展中,北京美术家获得了18块奖牌,为此,中国美协特向美协北京分会筹委会颁发了奖状。而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北京更是获得了全面的丰收,入选334件作品,接近全部入选作品的十分之一,其中又获得荣誉奖7件,金质奖3件,银质奖11件,铜质奖18件。

春日柳丝:画舫的画影

从历史的角度看,70年代末期的北京美术展览的空间有限,除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之外,只有一些非专业的展览场所,因此,开辟一个属于北京市的美术展览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借助于颐和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等游人较多的公园内的空间举办展览,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选择。其中的画舫斋除了举办展览之外,还是北京美协活动的主要场所。1982年6月13日,由中国美协、北京市文联、美协北京分会联合举办的“美术家之家”在画舫斋开幕,进一步明确了这里是首都美术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美协北京分会还出版了内部刊物《画舫》(1986年更名为《北京美术通讯》)。另外,1957年创刊的当时唯一的中国画刊物《中国画》也于1982年复刊,这一中国画专业刊物在80年代的中国画坛,尤其是在推介北京国画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十年中,北京美协举办了一系列的国画、油画、版画等各个门类的美术展览,表现了北京美术各个门类均衡发展的特点。北京画院等单位也多次举办了以单位主题的展览,还有像“工笔重彩画展”、“八十年代中国画展”等形成了持续性的展览,都促进了北京地区的美术创作。这之中的“八十年代中国画展”先后到全国的许多城市巡展,扩大了北京中国画在全国的影响。为了鼓励创作,1982年6月,经市文联和文化局报市政府批准了《美协北京分会关于收藏优秀美术作品的报告》,每年拨专款6万元专项收藏优秀美术作品,促进了美术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开体制内建立国家收藏体系的先河。无疑,这批重要的收藏也表现了北京美协在新时期的工作业绩。

春天翱翔:壁画的影响

1980年9月26日,首都机场候机楼壁画群落成,被称为1949年以来“我国美术工作者第一次大规模的壁画创作”,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为主、集合了全国17个省市的40余位美术工作者在二百七十多个日夜里通力合作完成。首都机场壁画诞生之后,为改革开放后的北京增添了春色,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同时也在专业的领域让全国的目光聚焦到这里。

首都机场壁画从整体的规划到具体的创作,直至落成后的社会反应,都充满了时代的特色,因为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大胆嵌入3个沐浴的傣家裸女,而这一出现在公共空间中的形象却是经邓小平首肯而得以面世。因此,首都机场壁画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有着特别的社会意义,但是,时隔不久,袁运生与他的壁画便卷入了印证改革开放历史的风波。机场壁画的曲折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处境,也表现了社会转型期艺术发展和观念变革的艰辛。然而,因为首都机场壁画的出现,彻底打破了“”的桎梏,轻松的社会主题,多样化的表现和不同的艺术语言,为人们开启了艺术的智库,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美术发展成就的标志之一。

机场壁画出现后的十年间,据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1988年的统计,全国新出现的壁画近千幅,形成了中国20世纪美术发展史上壁画创作的高峰期。与之相应的是,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了侯一民主持的壁画研究室,1984年又成立了壁画系,以教学带动了创作,而1985年,中国美协成立了壁画艺委会,则在全国美展的体系中确立了壁画的在专业范围内的社会地位,也推动了壁画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

春风和畅:人体的冲击

1978年12月15日有关部门再次转发了1965年11月11日的文件,美术院校的教学中开始恢复使用人体模特儿,而美术展览中也开始出现了人体作品。然而,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在有限的专业范围之内展开的。首都机场壁画触动了这一社会敏感的神经,其最后的结果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体艺术还不能公开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艺术家的表现只能是有限的可能,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宽容也仅仅限于专业范围之内。

可是,在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家们总是不断地寻求突破,以获得在那个时代的艺术和审美上的更进一步的突破。“裸”的强力突破,出现在1988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内举办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上。18天中约有22万人参观的数字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大门的打开,蜂拥而入,是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国内外50多家媒体,其中仅国外就有7大通讯社报道了这一展览,无疑,这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层面。而由北京美术界在新时期导引的人体艺术大潮,在经过了反复和迂回之后,最终冲破了拦截的堤坝,才有了此后无拘无束的表现。

春色满园:雕塑的复兴

1982年2月25日,中国美协向中央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这次会议为全国城雕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指导性方针,还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之后,全国性的城市雕塑会议频频举行(1983年、1984年、1985年等),全国性的城市雕塑展和佳作评选活动也渐次开展(1984年、1987年等),促进了城市雕塑在新时期的发展。1982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美协《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并拨款予以支持。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三十六次会议决定成立日常工作由市美协负责的“北京城市雕塑领导小组”,从1983年明到4月的两次会议,确定了第一批城市雕塑的地点和题材。年底,首批确定建设的城市雕塑已经放大制作并接近完成,同时,又确定了首都机场、卢沟桥等八处设置雕塑的地点。可以说,始于80年代初期的城市雕塑事业,为新时期的艺术春天增添了美丽的景致,成为新时期雕塑艺术发展成就的标志。城市雕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北京的公共艺术环境,也带动了公共艺术和景观艺术的发展。但是,此后的遍地开花的城市雕塑也出现了一些规划、设计和制作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架上雕塑方面,形式、风格、材质在80年代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显现了思想解放给与雕塑界的影响。从第五届全国美展开始,中国雕塑的“百花齐放”首先表现在雕塑从纪念碑的宏大主题叙事中,走向了更为宽泛地选取题材表达胸襟这一新的路途。无主题的轻松与趣味的表达,使雕塑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令人耳目一新。与之相应的是,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雕塑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造型手法趋于简洁,抽象变形成为时尚,现成品的利用,以至装置艺术加入到雕塑的行列。以形式美感所表现出来的雕塑的情趣,以现代观念所传达的艺术的思考,成为80年代架上雕塑出现的新的特点。

北京雕塑在新时期的发展尽管受到新潮美术的影响,但是,属于学院系统的架上雕塑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放弃它已有的传统,一部分中老年雕塑家依然在写实雕塑方面进行着现实主义创作,并产生了一批代表这一时期雕塑成就的重要作品。

春晖恩泽:市场的萌芽

“”之后,艺术市场恢复的初期,经营艺术品的机构屈指可数,也就是琉璃厂的荣宝斋、王府井的北京画店和工艺美术服务部,以及北京市美术公司、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北京市文物商店,这为数不多的几家经营的范围基本上都集中在传统的书画方面,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国外的观光客。1978年之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卖画”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大小画廊不断出现,位于使馆区周围日坛公园的“中国艺苑”,最早显现出了开放性的业态。北京的艺术市场作为中国艺术发展的晴雨表,一直引领了新时期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代画家作品的收藏,促进了现实创作的发展,也提高了北京画家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市场作为一个弘扬当代美术创作成果的一个管道,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正好与体制内的渠道形成了一个互补。1984年7月,经北京市市长批准,中国美协与美协北京分会联合引进外资,筹建“中日书画交流中心”(“北京国际艺苑”的前身),后来,刘迅负责筹备建立了北京国际艺苑有限公司及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使之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画家的活动舞台,开创了中国企业出资赞助艺术家及艺术活动的先河。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7

论文摘要: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现美的艺术,既有科学性,更需要艺术性,教师要将如何塑造美的艺术传导给学生,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若能灵活运用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舞蹈教学是一门直观性、艺术性、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它是通过人体动作、表情、舞姿和造型来表达一定情绪和艺术形象。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能示范准确,动作有一定表现能力,学生跟着模仿就行。教师只要熟悉动作,就能在课堂上任意发挥、即兴讲解。舞蹈是直观的艺术,是通过肢体动作的交流和表情达意。舞蹈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需要激情,也需要严谨。教师若能合理、艺术地运用好教学语言这一工具,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语言是教师的重要素质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启发。”(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技能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它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艺术,是任何教学形式与方法都不可替代的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让每位教师尽情发挥仓4造性的语言行为。教师的教学语言正确、生动与否,是否具有感染力、号召力、震撼力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密切相关。教师教学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和艺术,虽然语言表现方式没有固定的范本和僵化的格式,但语言表达也是教师外在风格和内在涵养的综合体现。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还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本质就是能“言传身教”。不仅要通过“言传”去启迪学生,还要通过“身教”去影响学生。教师若说不明道不白,就不可能有教学,若能有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启发、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思考、掌握知识。教师的一切基本功都必须体现在“言”中,而“言”又是“言传”的基础,有“言”才能有“言传”。教师能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归纳为系统、规范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才能启发、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不是搞知识的堆砌,讲课中要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是照本宣科,“言”中要体现出教师的语言简练,内容充实,形象生动,意蕴深刻和对知识的分析、综合以及创新能力。

舞蹈是一门技巧性、艺术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示范、语言启发、对比互动、强化刺激等方式使学生获得舞蹈艺术的相关知识,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舞蹈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连接紧密,舞蹈也需要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舞蹈意境,教师若能科学地协调好各种教学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舞蹈教学语言特点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现美的艺术,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塑造美,更要清楚如何把美的艺术传导给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本身应具备丰富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舞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无数的分析、比喻、模仿、对比、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感受,也是一个技能与感受、理解与融合、技巧与修养的互相完善过程。优秀的舞蹈教师应把科学、准确、艺术的教学语言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去,帮助学生领会舞蹈感觉和艺术意境。

舞蹈教学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性。舞蹈训练中要使舞者肢体的协调、优美,需要严格、规范的科学训练。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要使学生能尽快听懂明了教师的教学意图,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技巧训练中教师除一定准确的动作示范外,对动作做细致的剖析和准确的理论讲解非常必要,使学生大脑反映出动作的形态,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既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技巧、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又能使教学具有科学、系统性。这需要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理论修养,能通过科学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了解技巧训练全面的运动原理,善于运用富于科学性的语言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形象性。舞蹈教学是通过技巧训练使学生肢体在训练中逐渐具有艺术表现力。许多的教学语言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将深奥的技巧、抽象的概念能深入浅出地分析、比较。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较熟悉的事或物作为比方和参照物,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象、让学生充分体验其舞蹈感觉,并将正确的感觉与肢体动作统一起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大脑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积极展开联想,通过想象会较快捕捉到好的感觉,。

3.情感性。舞蹈教学本身是通过技巧训练用富有艺术美感的肢体传情达意。而“舞蹈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文化的展现,是通过舞者肢体来表达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既有造型、舞姿形式美的因素,更有知识、情感美的内容”。‘舞蹈教学本身就应该是生动、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教师在讲解一个个富有民族情感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和动作时,就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为教学营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教师运用丰富的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舞蹈的意境,具体表现在教师语言表达准确、语汇丰富、形象生动,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表现激情。学生长期在此环境中学习会受到情感的陶冶,大脑储备大量的心理视像,为今后舞蹈的表现提供丰富的审美信息,也为审美意象的铸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由此也会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由生理的感官感受上升为心理层次的接受,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

舞蹈教学过程中,以上三种语言特点相对独立又互为相通、互相促进。三者间科学性语言是技巧训练的基础,形象性语言能启发学生找到舞蹈感觉,情感性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激情,捕捉所要塑造的情感形象,又能赋予前两者以生命力,使舞蹈艺术表现更富有“神韵”。要运用好它要靠教师全面的艺术修养,富于理性智慧,合理、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只有将它们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更进一步。

三、舞蹈教师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意识、交流情感、思想的工具,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交流的效果。教学语言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意识的最佳代表,也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准确表达教学意图时,还应艺术地运用语言的“语气”的作用,使它作为教学中把握学生心理,调控学生情感的工具。

1.坚定的语言是一种号召力。舞蹈教学许多概念都较抽象,学生技巧训练也是一个枯燥,极容易疲劳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富于肯定质地的语言,特别是坚定的语言、铿锵的语气,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刺激,给予的是一种心理激励和信心。

2.赞美的语言是一种驱动力。舞蹈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技巧转化过程。在舞蹈技巧训练的高强度氛围中,教师不时给予肯定、赞美的语言会激发学生内心更大的潜力,进发更大的内在力量。

3.严谨的语言能启发积极地思考。舞蹈教学中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准确的语言,能让学生对概念、原理等不出现理解的偏差,能使直观感知与理性思维形成统一,正确地找到合理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生动的语言能给学生更大想象空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对作品或舞蹈动作有形象的比喻和对场景的描绘,能调动学生积极的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能笼天地于形内。不断扩大其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的空间,提升思维创造的广度和深度。

5.风趣的语言是教学的剂。在教学陷入低落时教师幽默而风趣的语言对学生心理是一种调节和释放,对新的活力是一种激发和恢复。由此营造宽松、和谐,充分展现自我的课堂氛围,对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进行都是必不可少。

教学语言的运用关键是“度”的把握。“过犹而不及”,如批评的语言不能过于严厉,或过于委婉,否则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正确把握语气、语态、语速,要能准确表达出教师的意愿。丰富的教学语言中适当配以合适的眼神、肢体,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更是获得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四、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全面艺术修养的体现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有人说“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会“说”首先在于会“想”。所以才有了叔本华的“谁想得清楚,思路清楚,谁就说得清楚”。舞蹈教学中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和水平。“直观描述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论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篷等等。

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教学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组织能力,都要通过教师人格得以体现的。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受动的一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受动的状况。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④教师的主导关系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在教学中是一种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之情是教学中最珍贵的资源。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舞蹈表现能力是舞蹈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舞蹈教学课堂教学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不仅需要而且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教师教学语言以及对学生表现能力训练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对舞蹈艺术理解的深度,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因材施教、阐释作品等方面对学生才能有可信的帮助。学生能将平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身体之舞,使自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舞美;虚拟现实技术

1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美领域的必要性

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对它们进行采样量化、编码压缩、编辑修改、存储传输和重建显示等处理。计算机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存储方便等特点不断刷新各项纪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加速发展,软件的不断更新,为计算机在设计表现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不仅以它崭新的形式给舞台视觉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还促使人们的审美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舞美艺术正摆脱手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将舞台设计成一个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既有文学与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又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在功能上,它不但要扩展人们的视觉范围,还要扩展人们的思维能力。计算机对于图形设计及舞美创作方面起重要的主导作用,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可以把计算机转换成一种全新的“舞台语言”,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与舞美的联姻必将激发更多的灵活性和创作激情。

2多媒体技术在舞美中的应用

舞台美术简称舞美,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妆、道具、效果等内容.舞台美术的主要作用在于运用多种表演艺术手段,营造戏剧环境、渲染舞台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舞台美术有其自己的创作艺术规律.可以说它是一种集“平面”、“空间”和“时间”为一体的极具观赏性的艺术.长期以来,我国的舞台美术紧跟21世纪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舞美艺术密切渗透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现实技术在舞美中的应用。

计算机神奇的表现力使理想形态的创造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计算机三维技术有极强的仿真能力和创造力,它可以在虚拟的空间里,创造出极其逼真的世界,又可以凭借想像力创造出大自然的视野,在三维动画所表现的空间画面中,以超现实的表现力设计出动态的理想世界,在这里传统的描绘材料工具及技法都望尘莫及。传统的舞美设计,总是先要有一个初步构思,画出草图,通过与导演和各部门的协商,让构思具体化,然后画出效果图。但是手画的效果图是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与真实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又很不直观。另外灯光的效果也无法体现,因为一台晚会的灯光变化是很多的,不可能每一种变化都要画一张效果图。所以,舞美设计的最终面貌还是要到装台后才能看到。在舞台上,灯光布景都装好后,一旦对光时发现灯光、布景存在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不足之外的话,想改是很困难的。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特别对于灯光设计效果图来说,应该充分表现出光与景的关系,表现出不同材质、不同介质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光线、包括光线在空间的造型。而利用计算机灯光设计软件,可在瞬时对颜色、材质、影子、光及大量附加效果进行如意的编辑、强大的动画工具和快速的图像生成功能,可以使灯光效果图更接近现场的效果,达到艺术设计理念的氛围。当电脑作为对舞台演出灯光的控制设备时,即可严格依照灯光设计者键入的编程方案,迅速而准确无误地调控灯具完成对光色的组合、移动、变化,极大地强化了舞台灯光的可控性和可塑性,从而拓展了设计者对假定时空的想象和创造及舞台体现前瞻能力。

(2)新型影像设备在舞美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光学、电子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设备在舞台演出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促进了舞台演出艺术的发展。LeD电子显示屏是集光电子技术,视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科技产品。LeD因其强大的功能在现代舞台演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可以模拟实景,再现自然,也可以显示效果图像,还可以用来展现资料等等。它有传统布景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虚拟性,又有灯光系统所具备的部分光源特点,如大屏幕是利用发光二极管制作,通过本身的光源性能摸拟出现形态迥异的现实空间造型,还能表现出灯光的光效效果。随着LeD大屏幕在舞台演出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和设计者创作观念的改善,在某些演出中,它已经作为舞台美术中极其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现了。在演出中,大屏幕出现与演出节目相匹配画面,代替了传统布景功能,而且所营造出的虚拟画面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比实景更有气氛。传统舞美布景是用具体的物质材料构造,具有可视的外部样式,给观众以实体般的感受,但是不便于灵活替换,而且制作成本较高。而LeD能播放任何可以想象到的画面,动态的、静态的、写实的、写意的、内容多姿多彩,效果也更为生动逼真,能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完美享受,进而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变化,左右观众的情绪。纵观近几年的春晚歌舞类节目,原本非常不受关注的舞蹈类节目借助形式上的创新和内容上的丰富化,变成了包装精美,具有吸引力的亮点。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最佳节目评选中,获得第一名的是将舞蹈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的《小城雨巷》。悠扬的丝竹声中,薄薄水雾和着烟雨,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当舞者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时,让人不禁想到了戴望舒的诗篇《雨巷》。如此美好的画面,除了舞蹈演员曼妙的舞姿,我们还要归功于舞台后方的LeD电子显示屏。整个大屏幕使用动态实景和灯光的变幻烘托江南水乡的氛围,很有立体感和纵深感,加上近距离取景,画面很逼真,有“人在画中走”的意境。

(3)视听特技在舞美中的应用。

视听特技在舞美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舞台照明和舞台音响是最重要的两大板块。

利用灯光手段为舞台照明并为人物、景物造型的艺术,称做舞台照明。其作用是根据演出要求,按照舞台美术的整体构思,运用舞台灯光的技术设备及手段配合演员表演,塑造舞台上的视觉形象。灯光设计面对如今多样的节目形式,必须紧扣晚会的主题,对不同的节目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灯光的表现形式与节目内容的高度统一。通常晚会舞台的灯光主要是以节目的音乐变化和节奏的变化来控制灯光的亮度与闪光点闪频速度,灯光的色彩变换主要是以聚焦变化为主,通常可以制造色彩的变化与亮度和聚焦灯点有交叉影合的绚丽美感,为节目内容增光添彩,渲染气氛,增强节目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在上世纪80年代初,舞台灯光一直采用人工更换涤纶色纸的方法,这种手动操作模式的繁琐、不安全,及演出过程中同一盏灯不能换色等问题制约了灯光设计的发展。随着我国文艺演出逐渐兴盛、演出规模日益扩大,灯具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大,逐渐摆脱了手动换色的局限,让舞台变幻出更多更美的色彩,推进了舞台灯光艺术向更高水平发展。而实现舞台灯光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它涉及人们对艺术观念的认识、照明设备的创新、剧场建筑的配合、演艺制作的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这是戏剧艺术、剧场建筑、科学技术三者紧密结合的“大系统”工程。

舞台音响技术也是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崭新学科。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舞台音响技术也朝着数字化方向呈现出越来越精细的趋势,其作用也随着当代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及传播范围的普泛化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当代舞台艺术创作中,即在当代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音响技术已开创了“从技术到艺术”的设计理念,即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人性与科技的结合,成为了舞台表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多维数字音响技术这个新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被预言将得到进一步创新及普及,这是我们值得探究的新领域。

3多媒体技术在舞美领域的发展前景

在当今国际艺术创作潮流中,舞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表演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创作体现元素,文艺科技已作为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中以高科技声、光、电等各种先进技术组合体现的舞台艺术已经独树一帜,足以让人为之振奋,它符合了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和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强大的文化产业的基础。国外舞台艺术创造运用高科技手段所呈现的表演样式,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体现手段。我国的舞台科技研究开发由原来的单一舞台科技项目研究,发展到以技术项目的整体综合。戏剧演出的震撼力,不但在于艺术创作的内涵,还在于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演出更具张力,而且利用与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增强剧情气氛,提升演出表现力与震撼力。我们要使舞台科技从单一硬件设备、设施的改造走向用于舞台艺术的互动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文化设施和剧场建设的蓬勃发展,舞台机械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舞台机械是实现舞美的硬件基础,它的发展推动着舞台艺术化进程。随着国外舞台机械设备的进入,我国舞台机械的配置水平和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舞台机械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迅猛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舞台机械制造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水平不高,除了整体工业基础水平相对较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对剧场、舞台和舞台机械这一专业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实践等因素外,没有或缺少相应的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舞台机械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调试验收等建设环节,成为制约舞台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舞台机械相关标准,规范舞台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就成了当务之急。

但是无论如何机械只是一种工具,本身不具有创意,更无法代替我们的大脑,在设计中起决定因素的仍然是人的创意。所以如何更好的将技术与艺术融合,让多媒体技术成为舞台的有机成分,是我们要不懈探究的问题。我们也相信这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的课题,它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舞台艺术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革。

参考文献

[1]曲国军.揭开电视画面的美丽面纱——2007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灯光设计感想[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2).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9

关键词:民族文化特征发展同化

概述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是历代艺人才智和创造的结晶,它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创造无可比拟的精髓性。而今天,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在大众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发展和提高,旅游业的蒸蒸日上,引领了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各国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对国内外旅游者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这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正是如此,愈来愈多的民族工艺美术在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商品社会中丧失了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在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下,它们的各种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正在流失。

一、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在当代的际遇

民族服饰形态受制于传统规范,也因地域和民族分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些独特的服饰除了具有继承传统和美学文化的延续功能及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标示作用――对外区分民族类别,对内表现本民族内成员间的关系等。人们以服饰和织物为具体表现载体,把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内涵以符号的形式表达于其中,通过感官的方式反映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而在当代各种代表不同意义的美学符码被混合运用以达到视觉上的满足,从而实现交换价值。在商业价值的驱动下,原有的民族道德及仪式形态变得不再非常重要。这些缺乏原创精神的产品本身就给广大的消费群体以视觉与意识上的误导,许多传统意识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

二、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变化

虽然在封建王权的禁锢统治结束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还继续履行着区分他族、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坚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职责,但在不同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人们的生活面貌也不尽相同。目前,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宗教已不再是指导精神生活的惟一信念,宽松的对民族文化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也日渐甚微了。当灵魂逐渐衰萎,肉体也会萎靡不振。从某种角度看,宗教力量的减弱解释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和工艺制品的穿用不再重要的原因。

三、青年人对本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年轻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他们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相比老一辈,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各少数民族中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浸染在非本族的世界文化氛围中,经济、文化愈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愈是如此。发展下去,来自家庭、部族和宗教等有关民族文化教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来自外界的影响正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以手工艺见长的工艺美术种类面临失传。

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萌发于当时具体生活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在当代的生活中渐渐远离了曾经创造并使用它的族群,由日常用品变成了现在的奢侈品被归类到欣赏陈列品之中,它也就失去了曾经滋养它成长的文化养分和环境,必然会失去鲜活的生命气息。

四、消费群体对于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群体往往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少数个体组成的有意消费群体――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收藏民族工艺美术品除了满足审美需求外,还用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所感兴趣的文化特质。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不满足商店所提供的旅游纪念品,而更倾向于向当地人购买留为自用的“真正传统样式”的制品。对于喜爱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大众来说,他们更多地是被这些制品绚丽的外表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所打动,很少有人会在欣赏和购买之余去深究它们的文化涵义。这些占多数的无意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又会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影响工艺制品的形式风格。这也就是传统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五、总结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也同样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危机――民族文化的自治权正在丧失,各种以高环境化或低环境化的文化为个性的多重外观被从浸蕴它们的情境之中剥离出来,掉进了广大的世界里。多民族文化的折衷主义也存在其中,这就会造成文化环境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状况就促使广大学者、普通大众和商业界人士对传统,尤其是正在消逝的传统有一份责任感和严肃的态度。文化部门和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对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进行大力度的保护和宣扬。不要因我们一时的疏忽、欲望和商业利润而造成历史永远的失落,留给子孙的遗憾!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范围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美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53-02

1引言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其改革与发展关乎全体国民素质的培养及民族未来的进步。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取材于现实生活,提倡“技术化、信息化”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是有效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兴趣得以释放,贴合了美术学科的发展进步需求,符合我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理念,体现了我国小学教育的时代化与教育制度的极大进步。

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小学美术教育模式、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2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提升欣赏作品的能力

在传统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欣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这是因为欣赏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资料采集和信息查询,而在多媒体技术尚未普及的时候,此项工作花费了美术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搜集的资料并不全面,尚未满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需要,因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1]。

与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状况。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搜集到大量的美术资料,如图片、影视作品等,教学资料的充分准备为进一步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时,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讲解更为生动、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寻兴趣,改变了以往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单一、死板和枯燥,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动画技术与图片相比,其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动画的放映,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美术欣赏的技巧和方法。如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动画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建筑物整体的美感,将静态的事物转化为动态的效果,这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此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开拓小学生的欣赏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欣赏艺术作品的新的思维方式;有利于鼓励小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艺术实践能力以及欣赏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3利用多媒体技术快捷方便地进行工艺设计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学科,承担着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2]。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技能是提高绘画能力的前提,因此,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作为基本原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欣赏课程、工艺设计课程等。尤其是在工艺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很普遍。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步骤主要包括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演示,而后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再独立完成工艺设计活动。因此,工艺设计课程对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演示能力要求较高,仅仅采取教师口头讲授是远不能改善教学效果的。

教师在开展工艺设计课程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使得图片制作和编辑活动变得十分方便,而且由于一系列绘画软件的使用,也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绘画制作的过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示范效果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同时美术学习难度也下降。此外,计算机软件及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创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加强对学生发现能力、观察能力的训练,注重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思维习惯,加强绘画技巧的训练,丰富绘画风格。同时,教师要深入实际生活,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组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释放学生的创造天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绘画教学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广泛运用于美术欣赏课程以及工艺设计课程中,还在绘画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绘画领域的发展作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顺利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美术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学习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美术教学氛围。教师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轻松自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呆板、单一的缺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广泛搜集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审美习惯与知识水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绘画技巧的训练。同时,教师可以组织游戏等活动,在娱乐过程中教授美术知识,寓教于乐,提倡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作、自主探讨,使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适当给予学生以鼓励,增强学习信心与积极性。

此外,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是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改善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动力[3]。学校要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制,保证评价措施的可行性及评价结果的公平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美术作品的创新性、真实性、观赏性、独特性,防止评价标准单一;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要根据学生能力、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案,为学生的创作活动提供更多积极有益的指导;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术作品的ppt展示汇报,引导学生进行电脑绘画,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使学生收获创作成果,获得鼓励与表扬,从而激发创作欲望。

5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帮助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作品,快捷方便地进行工艺设计教学,实现绘画教学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同时结合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学方法,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改革,以此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丽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