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十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十篇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17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运动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身体素质下降。近几年来,随着市民们对健康的重视和政府倡导的体育精神,人们开始意识到运动带来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城市运动公园成为了现在城市公园建设的重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动城市运动公园是现代化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城市的生态状况、市民的户外运动需求、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提升市民的舒适度及幸福感。作为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人员,既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原则,又需要综合运动公园的基本情况与周边邻里的社区情况。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是运动、健身、实用、简单,树立美好的城市形象,体现全民健身的发展特色。但就现在的城市运动公园现状来看,并不特别符合现代化城市公园建设及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体系仍不十分完善,因此针对此方面的不足,笔者浅析,并提出改进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功能分区的不明确

在我国城市运动公园的实际项目中可以看出,目前城市运动公园缺少独特的功能分区模式,依旧沿用综合性城市公园的分区模式。使院内功能分区不够明确,稍显混乱。要么动静不分、要么积极休息区和安静休息区之间缺少过渡、要么围绕主赛场进行总布局。篮球场与足球场被高大护栏所环绕,使得即便空旷的场地也显得十分束缚。

(二)忽视地域性文化建设与运动公园的结合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如何有品位的展示城市自身魅力与文化是需要精心设计与考量的。在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中,既可以做到将运动项目与场地结合,也可以按照当地的地标特色和雕塑产生借景的意味。太过于注重设计运动项目场地而重视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形地貌、人文社会环境,是很难增进游客们的运动热情的。

(三)景观设计理念较为陈旧

我国目前的城市运动公园发展较为落后,主要是在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所导致,虽然部分的设计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并不融合,容易使城市运动公园的景观设计缺乏特色。其次,运动主题欠明显,游客在公园内不能充分感受到运动的主题,与综合性的城市公园没有明显的区别。

二、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一)针对全民健身进行城市运动公园的景观设计

城市运动公园应该以建设立体构建、整合推进、动态实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为准则,要求设计人员在重视景观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同时,要注重公园的运动场地的特色设计。在设计中要尽量选择当地特有的植物进行设计,避免密林的种植与造成千园一面的景色。

(二)在城市运动公园的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的文化主题与运动特色

城市运动公园文化品味的确定和综合性公园是有所不同的。城市运动公园不能单纯迎合当地文化而忽略了公园是以运动为主题的公园,但又不能因为仅仅满足运动者的运动需求和欣赏口味,而对城市文化不管不问。所以在城市运动公园的文化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依据以下2个方面的原则:1.满足运动者的文化品味需求不同的受众会有来自内心深处的发问,不同主题的公园也有着不同范围的使用人群。城市运动公园最主要的活动人群是体育运动者与爱好者。热爱运动的人群,其社会观念、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和喜欢游憩的人群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进行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时,设计者应该定位使用人群,抓住使用人群的文化品位趋向,努力满足运动休闲者的需要。2.注重文化内涵的核心——真实性当地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结晶,其核心是真实性。在进行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时要反应当地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其真实性包括:本土风情、历史、时代观念,设计中尽量借用当地特色文化核心,分析原有场地的特点以借景来展开城市运动公园的景观设计。

(三)城市运动公园的建设方向为互动性

互动式景观设计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向,运动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分支,也具有这一原则性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具有健身价值的活动平台和爱好者们相互沟通的渠道也是其内在要求。景与人的互动可以为景观带来活动乐趣,在城市运动公园中,场地的设置如果参与性不强便不能带来很好的观赏性,因为运动爱好者在场地中自由驰骋本身就是一幅画面。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是一项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集体育学、美学、生态环境等多种学科为一体,在城市运动公园景观设计中不仅要为市民们提供优质的运动场地也要尊重当地文化和周边邻里社区情况综合分析,还要体现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突出城市健康运动的引导方向,彰显城市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孟祥彬,于滨.园林中的健康运动空间——城市健康运动公园[J].中国园林,2003,12

[2]冯银红.论体育休闲公园[J].中国市场,2008,39.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2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中兼具观赏性与使用功能的一种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富变化与活力的景观形态,是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大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探讨,寻求适合人们进行户外体闲娱乐消遣的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方法,以供今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滨水景观

中图分类号:tB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5-02

一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概述

1滨水公园的释义

滨水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临近水体区域而建,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为居民提供娱乐、文化交流、游憩健身等活动的城市公共绿地。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滨水公园成为了人们亲近水域、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被称为“城市绿肺”。可以说,滨水公园的景观环境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活动空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2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

滨水公园景观是城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交融的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它在丰富城市空间环境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与游憩健身等活动的空间场所。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开放性

从城市的空间构成来看,滨水公园景观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环境,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滨水绿化带、广场等景观要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大众吸引力。

(2)功能多样性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具有空间元素与功能的多样性。从滨水公园的空间多样性上,包括水体空间、游憩空间、健身空间、自然环境空间等多种空间要素。从构成空间活动行为的多样性上,包括休闲娱乐、健身散步、旅游观光等活动。滨水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性空间,它的多样性特征正是其魅力所在。

2010建成的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是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优秀案例。公园不仅满足了游憩休闲、安全疏散等功能,同时还承担着湿地保护、记载历史、湿地处理等职能,成功地改善了当地滨水景观环境,展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景观设计。(图1)

(3)文化历史性

城市滨水区域对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展示与传承作用,因此从城市滨水景观的兴衰历史与发展建设就会领略到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例如,中山岐江公园在设计上保留了粤中船厂旧址上的许多旧物,并且加入了许多和当前主题有关的创新理念与设计,不仅更好地保护了造船厂的工业元素和生态环境,同时又体现了环保节约与创新等设计理念,具有展现与承载创业历程、记录城市记忆的功能。(图2)

3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分析

滨水公园景观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展示城市历史及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总结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作用,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生态景观与环境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的命脉,对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与景观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它不仅能调节城市的空气湿度、减少污染,同时对城市水体之间的循环、防洪抗灾、保护城市绿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与丰富居民生产、生活

城市滨水公园作为大众娱乐休闲的重要公共开放性空间区域,能够给人们提供多方面的活动需求,它不仅为大众提供健身、娱乐、交流等活动的场所,同时滨水公园中的水体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与城市的发展。

(3)景观环境营造与情感的体现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中的水体是城市景观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元素,因此,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满足大众观赏水景、亲近水源等活动的需要。同时,滨水公园景观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们生活理想化与创造能力的情感结晶。

(4)展示城市地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能够更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地域特色与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集中的代表。因此,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滨水公园景观能够让大众在娱乐游憩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灿烂文化与历史,对展示城市的地域文化与内涵,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滨水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与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滨水公园的水体空间、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盲目开发、设计手法单调等。分析当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区规划不合理、功能单一

许多滨水公园景观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基地的环境状况、地域人文特征、功能需求等诸多方面更合理的考虑。造成滨水公园景观的功能区域划分不够合理,各个分区的形式与功能单一,区域之间的功能性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与主题进行功能设定。

2生态观念与景观生态观念相矛盾

在对滨水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高度工业化和快速建设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景观所破坏,原本的自然河流被掩埋等。同时,由于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许多城市滨水景观受到了破坏,致使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忽视人性化设计

很多滨水公园设计更为注重对基础设施、绿化设计、景观等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4缺乏整体性、与周边联系较弱

在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缺乏整体性,没有对既有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进行统计与总结,致使滨水公园景观与周边的联系性不强,周边的交通条件较弱,从而形成滨水公园开发后人烟稀少,利用率不高,居民与滨水公园景观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隔离的状态。

5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滨水公园景观作为一个城市中公共开放性的地带,是体现一个城市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过度追求现代化,许多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趋向模式化,对城市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也正在逐渐减弱,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无法得到继成与延续,空间的可识别性变弱。

三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改进策略

1注重功能的设定与合理划分

在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应根据滨水景观的各个区域特征、整体设计的主题等对滨水公园进行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做到更好地进行因地制宜。划分应主要根据现有的环境状况、各个区域的功能设定、区域活动的性质、活动人群的层次等多种要素,并应更加注重各个分区之间相互的关联性。

2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滨水空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枢纽,处于过渡区域。因此,在对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上应尽量保护地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尊重自然,加强滨水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性与联系性,使生态环境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例如:构建湿地生态循环系统,通过水景处理手法的多样化营造与水质的维护相结合,同时呼吁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引导采取积极措施。(图3)

3注重人性化设计,加强人的参与性

滨水公园整体环境创造上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环境景观特征,加强人的参与性与可达性,展现舒适和谐的滨水公园景观环境。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人,因此考虑“人”的因素,必然是整个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全面分析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并将人的行为特点与心理特征充分注入到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中去,全方位地解读与分析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层次需求。营造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滨水景观的服务性、参与性、趣味性。

(1)服务性:是指滨水公园景观环境中不仅要有水景、花草树木以外,还应该更多配置一些必要的服务性设施,以供人们休息。同时,滨水景观的设计上要全方位考虑不同使用者的活动需要。

(2)参与性:是指滨水景观中不能只有可供欣赏的美景,还应该有可供参与的活动设施与活动项目。(图4)

(3)趣味性:是指在滨水景观的布置上要增添一些富有情趣的内容,来增添滨水景观的美感与吸引力。例如在今年中国羊年到来之际,英国伦敦还在举行了以“小羊肖恩在伦敦”的主题游活动。肖恩羊是英国动画电影《小羊肖恩》的形象,据悉当时这个艺术展在伦敦个地标性建筑前树立有60多座肖恩羊的塑像,游客可同时纵览伦敦全貌,还可以用从未体验过的方式领略伦敦全城的景观,大大增添了当地的风貌。

4构建周边整体性,加强交通联系

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上应更加考虑与注重与周边的联系,加强周边交通路网,良好的交通是市民和游客在公园进行游憩休闲活动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周边交通条件―方面保证居民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滨水景观,另―方面也使得居民们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相对隔离的状态,增进了市民之间的交往活动。

5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在进行现代滨水公园景观的设计时,不能脱离当地原有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应充分继承和保护历史遗迹,将历史遗迹文化与现代的滨水景观有机结合,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气息与遗迹,使历史遗迹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相结合,进一步体现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特色。同时通过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展示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护与更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风俗民情,突出滨水公园环境特色,使现代城市的滨水公园景观既具历史文化,又能彰显现代城市的魅力,为城市注入活力与生机。

四结论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3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4

针对景观设计国外著名的园艺指南曾这样指出:景观设计就是将有关人为创造活动和自然要素有机统一融合设计的艺术科学。是将自然界的资源,如泥土、砂石、水、植物等通过人工加工或构造的方式为人们创造出满足生活活动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伴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重要作用,相应地对城市公园景观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对有关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全方位、多层地对公园景观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进行深入了解,从人文角度、人性化角度入手,对城市公园景观建设或改造进行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地使公园景观设计达到既能给城市居民带来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陶冶市民的情操,缓解精神压力的目的,又能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结构的园林景观作品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所以,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将人同设计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融入设计活动中,以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只有达到人、景观的二者的和谐统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作品才称得上是人性化的作品。才能是人、景观、环境达到平衡和谐统一发展。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2.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做到“人化”与“物化”的统一人类设计是体现一定时期人们对审美、道德、历史文化以及伦理情感因素的行为活动。唯物主义论称之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文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而人类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人类精神的表达,这可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构成了人与设计作品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物化和人化是统一结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4]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应该明白设计中的人性化是人类自身就拥有的特质,而不是空穴来风。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只是将人化和物化有机相融合,达到人与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所讲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过程。古时也有天人合一之说,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理念,达到人与景观统一的效果。2.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2.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具体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相似性,历史遗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发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勾起他们相同的回忆,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将多数人认同的景观事物融合到设计作品中。第二,在景观设计中应深度发掘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将最具该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唯一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公园景观使用者享用者因处于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环境中倍感自豪和荣耀,提高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深刻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最有地域特征的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元素深挖出来并融合到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精品。2.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坚持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设计出的城市公园景观作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造成影响的效果,使人、环境及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3结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5

【关键词】: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引言]: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环境恶化严重,环境问题亟需改善。因此,城市建设必须要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才能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也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设计根据,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设计重点,实现城市经济与环境共同协调发展,建设一个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天然场所。

1、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意义

当今社会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生态问题也随之而生。而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绿地景观,承担着净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职能。城市公园化是城市重点建设的环境工程,其建设不仅要满足生产力的要求,还要满足人类生存的要求。公园植物景观的核心是植物。一方面,植物具备观赏性,能改善城市风貌,彰显当地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自然气息;另一方面,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城市内各种燃油设备排出的二氧化碳及尘埃等,生成大量的清新空气,槌鞘猩存发展提供强力保障,而且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有效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起到优化城市生存环境的作用;此外,城市公园中生态植物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需求,如培养青少年自身综合能力、陶冶老年人情操等,体现出城市公园“以人为本”的初衷,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2、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实际用途为依据,遵循自然规律

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应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城市环境资源,设计出满足实际用途、贯穿生态理念的景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应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不同品种的植物满足的实际用途不同。此外,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还要根据当地地理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2.2以经济建设为前提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一部分,是组成城市经济的重要成分。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前提,贯穿生态学理念,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减少资源损耗,杜绝浪费。

2.3充分体现生态系统多样性

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要符合生态学理念,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要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提高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化措施

3.1因地制宜,营造本土植物氛围

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应符合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并立足于当地历史文化特点。本土植物是城市公园优良的植物资源,因为其存活是历经多年自然环境筛选的结果,本土植物能完美地适应当地环境,且后期养护工作消耗成本小,可以充分体现当地城市地域文化特点。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还要因地制宜,当前部分公园采取铺装的施工方式,这种施工方式不仅会对植物造成热辐射影响,还会限制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再加上未及时浇水,严重阻碍植物生长。针对此种问题应首要选择耐旱植物,如栀子、枇杷等。

3.2遵循生态规律,最大化生态效益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土地规划单位将怎样最大化利用土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想在有限土地面积内将生态效益发挥到极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科学合理搭配植物。在公园植物品种的配置上,不仅要重视城市本土植物的种植,还要着重种植生态效益高的树种。其次,设计适宜的生态群落,塑造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交错生长的植物群落。如行道树的选择要结合当地地理位置、道路宽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具体设计如下:通常来说,主干道两侧应设置高大挺拔的乔木,可以考虑悬铃木及香樟等;公园游步道两侧应设置小乔木,可以考虑合欢等;道路两侧应设置高大彩叶树种或常绿乔木,形成独特的景观大道;公共设施周围应设置落叶大乔木,以减少冬季阳光的照射。园林的建设还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有自然特征,如古树、造型树、河流等。最后,公园植物种类的配置要综合美学、生态学和栽培学三大类目进行设计。

3.3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单一的公园植物景观不仅很容易使人审美疲劳,而且还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因此,公园中应包含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在利用本土植物的基础上,引入外来合理适宜的植物品种,充分体现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特别的,要重点建设地带性植物,加强其生态性和变种的挑选,保证地带性植物的生长存活,以发挥其美化绿化职能,构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色景观。

3.4严格把控植被养护成本

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应遵循自然、节约、简朴、大气的生态理念,尽量减少后期频繁的养护工作。要控制投入资金和良好环境产出之比,使生态效益最大化,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消耗。控制养护成本的手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通过植物配植兼顾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资源损耗。第二,公园植物应重点突出其自然适应性,力求养护工作的简便与经济,避免后期养护管理植物资源投入过多。第三,在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首选病虫害少、需要水分少的植物品种,以达到经济的目的。第四,设计时应注重公园植物种群的自然属性,一个科学、完整的生态链可以大大减少由养护带来的费用。

4、总结

公园植物景观洋溢着自然生机,透露着山野的浪漫气息,是现代化城市公园建设的主题。要想科学合理的设计公园植物景观,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各项生态学理念为宗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当今社会,建设生态化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可持续性环境发展的需要,公园植物景观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祝津津.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3):454.

[2]王斌.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策略分析[J].北京农业,2015,(23):71-7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6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设计;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及对生活享受意识的增强,又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尤其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公园作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结合实践来探讨自己对城市公园设计的思考。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尊重土地原则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2、生态平衡原则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3、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4、气候适宜原则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

5、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1、公园区域空间设计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2、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3、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结束语

城市公园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在景观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准则的基础,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而“人性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设身处地地从人的角度,分析人的环境心理和活动规律,对场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公园景观设计中各种构成要素,精心设计各种宜人的环境空间、视觉享受,从而真正体现出关怀人性的设计宗旨。最终,创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参加公共活动、增进交流的舒适空间以及一个能充分放松身心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欧阳琼.城市公园的改扩建设计研究与实践.《建材与装饰》,2008.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7

关键词:浅析,城市公园,改造,规划建设理论

城市封闭式公园敞园改造的规划及建设理论应当以传统公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放式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开放式公园功能和景观等方面的要求,探索出新的适合我国开放式公园特点的规划建设理论及方法。以实现城市开放式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广泛便捷服务的规划设计目的,较好地解决城市公园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开放式公园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

一、功能规划科学合理

为更好的服务于公园使用者,开放式城市公园应在继承传统封闭式公园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满足公园开放后公园使用者更多的希望和要求。

(一)、开放式公园传统功能的体现

开放式公园作为城市公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除应发挥城市公园绿地应具备的功能如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居民开展娱乐、文化教育、休息提供场所条件外,还应更多地承担公众户外游憩活动的功能[1]。

(二)、开放式公园功能的完善和转变

与封闭式公园相比,公园的开放性对开放式公园提出更多的功能要求,为满足这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开放式公园需规划建设一些新的功能分区如:防灾避灾功能的规划建设、隔离区的规划建设、外部通行区及商业购物区的规划建设等等。

(三)、开放式公园服务对象的变化

城市公园由封闭式改造为开放式后,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2,3],如城市公园封闭式经营时,公园的服务对象仅仅为内部游人,十分单纯,这些游人根据时段、公园的场地、设施或者提供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公园开放后,游人及其进园目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园只是为通行而不是游园的人群[4]大量增加,会给公园交通组织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开放式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对这部分人及由此产生的交通要求予以充分重视,以免交通压力陡然增加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5]。

二、交通规划畅通完善

城市公园由封闭式改造为开放式后,不仅会导致交通量增加,而且会使内部交通系统与外部交通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就对公园的交通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规划设计建设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园出入口的处理:公园出入口不仅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城市景观视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公园开放后需要更多的出入口满足陡然增加的游人需求,因此,公园出入口数量和位置的确定,除考虑公园出入口设计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出入口数量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外部通行型人群和穿越型人群的需要;二是出入口位置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周边居民的需要,必要时可考虑在局部将边界完全敞开;三是出入口景观要充分体现“开放”特色,并注意与周边景观的有机融合。

(二)、道路系统的组织:封闭式城市公园由于主次入口数量较少,公园内部的步行系统为独立体系,不与外部交通产生关系。而开放后的城市公园由于拆除了原有围墙,使得进入公园的步行系统由点状变为线状,变得更加随机和丰富,道路的使用对象除游人外,还增加了外部通行人群尤其是穿越型人群,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公园的交通量,给公园原有的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一是在现场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人流的数量、流向、不同通行目的人流的比例,主要通行的路线等,进而进行道路系统的调整和完善,二是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对穿越型人群进行适当引导,尽可能减少这类人群的通行量[6],三是在财力状况允许的前提下,考虑通过天桥与地下通道两种立体交通解决穿越型交通问题[7]。

三、景观建设生态自然

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应符合城市绿地的基本特征:生态、自然。开放式公园也不例外,其景观规划建设时同样应在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指导下,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构筑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富有当地自然特色的景观。随着公园边界线的敞开,开放式公园相应产生了新的景观问题,对此应采取针对性的规划建设手段,以全面提升开放式城市公园的品质,为市民打造一个满意的绿色生态活动空间。

(一)、提升边界景观质量

城市公园的开放,会极大地改善周边环境,所在区域往往会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竞相开发的首选,随之而来的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建筑包围了这片绿色空间[8],公园沦为水泥建筑群包围中可怜的一抹绿色,而不再是个视野广阔、远离喧嚣的理想活动空间,公园景观质量显著降低,公园使用者的个人感受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公园边界景观及其周边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弱化公园边界地带的公园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冲突,突出、强调有利的公园景观,回避、消除不利的城市景观[9]。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地形处理,如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结合绿化栽植,对公园边界相邻的快速交通、城市高层建筑、停车场等不利的景观因素的干扰进行屏蔽,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和集中于公园内部,从而忽略外部景观造成的不协调感受。

(二)、完善景观基础设施

与传统城市公园相比,开放式城市公园中游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对公园的配套设施在数量和服务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配套设施显然满足不了这种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根据游人数量和控制指标,测算景观设施的数量,如公厕、休闲座椅、垃圾桶的数量等;二是根据游人的游园规律和空间分布,对景观设施的安放外置做出相应调整;三是根据景观要求,选择合适的材质、色彩和尺寸[10]。当永久性景观设施满足不了游园高峰期游人的需要时,可考虑增加一些可移动的,临时的,可拆卸的设施,以解决平时和高峰期时段对设施需求的矛盾。

(三)、边界空间分类处理

开放式公园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公园边界区域与周围城市空间的关系、功能类型等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处理,以充分发挥公园边界区域妥善完成空间转换与空间联系的双重功能[11,12]。在对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进行分类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公园周边用地性质、公园周边景观特征[13,14]。公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公园与外部的绿地系统的重要联结点,同时,也为确定公园边界空间的景观特征提供了依据;公园周边用地性质往往能决定公园的服务对象,进而决定了公园边界区域可能进行的活动类型,据此可确定该边界空间应该具备的相应功能;公园周边的景观特征决定了公园边界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15]。不同类型的边界空间,功能和景观要求不同,规划设计时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如:商业活动类边界空间、居民活动类边界空间、自然生态类边界空间和封闭隔离类边界空间应根据不同的边界空间情况采取具体的规划建设处理措施。

(四)、文化设计彰显特色

城市公园自产生那天起,就蕴含一定的人文属性,即将大众文化中贴近群众的部分萃取出来,以观赏、游览等多种方式,为人们提供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休闲娱乐享受。城市公园敞园开放后,进一步增强了公园空间与城市周边环境空间各个层面的融会交流,公园将和其他城市载体一样,进一步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传递城市文化信息的使命。因此,开放式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文化的承载形式上,既要通过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来体现文化的表达,还要将留存的历史信息加以吸收、提炼和融合,以寻求到更新的含义或更新的视觉形象,使公园的设计方案既合理而又充满时代感。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可以使用传统或现代的布置手法,选用适宜表现的具体材料,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借助园林要素的形式或符号,如园林雕塑、建筑小品等,作为文化承载的要素符号表达,或在现代园林中穿插部分独具特色的传统表达形式,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表现效果。同时,城市开放式公园作为市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活动形式体现最多的文化类型,还多是市民文化形式,其所展现的是大众的和当前的市民生活形态,因此,进行公园活动空间设计时,还应从体现地方特点和生活气息出发,为市民的日常活动场地与配套设施提供更多空间支持。

四、结论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公园逐步回归“公共园林”的本源是大势所趋,城市公园改造为开敞式公园已成为各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因此,城市公园的敞园改造必须注重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和休闲娱乐期望,并遵循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理论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振.现代开放式空间的功能定位[J].中国园林,2004,(8)

[2]杨玉梅.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岳艳萍,王策.开放式公园绿地游人行为探析——以乌鲁木齐人民公园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08(3)

[4]栾春凤.中国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功能变迁研究[D].郑州:郑州工业大学,2004

[5]赵鹏,李永红.归位城市进入生活——城市公园“开放性”的达成[J].中国园林,2005,8(6)

[6]赵荥棵.现代城市公园休闲空间人性化构建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05

[7]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2004.(5)

[8]章文姣,王飞,张涛,段大娟,李俊魁,张红艳.城市开放式公园社会向心空间使用状况评价——以保定市竞秀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5(36)

[9]张振.现代开放式空间的功能定位[J].中国园林,2004,(8)

[10]刘辉等.创造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的解决方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2):700-703

[11]白丹.初探城市公园中的灰色空间[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2]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2

[13]郭竹梅.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结构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0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8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9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现如今,城郊森林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不仅给城市添加了良好的自然景观,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探索价值,所以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节假日首选的目的地就是城郊森林公园。城郊型的森林公园与城市存在一定联系,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措施,不仅能够节约出行时间,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欣赏大自然的资源,因此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也逐渐成为重点项目。接下来,本文就以提高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效果为主要目的,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1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1.1对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与城市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所以在对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相结合,与城市空间产生一定的互动效果,不仅能够实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能够节省一定的投入成本。所以在规划设计城郊型森林公园时,要对一些基础建设设施,比如旅游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尽可能将这些安置在森林公园与城市的交界处,方便人们来回进入,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时,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自然化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城市与森林景观的互动效果。

1.2规划设计道路交通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城市相邻,在道路交通上相对来说较为便利,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出入口建设基本上已经与城市交通进行有效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道路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主干道交通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的延伸部分,另外在一些地势比较显眼的地带,可以设置一些道路站点,让游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不仅能够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也能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选择空间。现代人的出行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出行、游玩需求,在设计道路的过程中,可以将路面材质、形式进行区别设计,结合各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景区内容的道路,不仅能够强调景区之间的差异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

1.3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其自身的地域、文化、以及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在旅游规划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发展,城郊型的森林公园都离不开“生态”,因为城郊型的森林公园最初的发展目的就是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所以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人的旅游理念和想法,在空间、环境方面的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且有效地结合森林公园内的自然景观资源,不仅能够方便人们修养身心,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1.4利用和保护城郊森林公园景观资源

城郊森林公园可以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对城郊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森林公园自身的功能性,除了采取常规性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之外,还要注重公园的整体生态景观效果。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园林地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森林公园在城市生态大系统中的功能性以及定位,根据森林公园内部的实际情况,绿化和完善景观,保证森林公园景观的完整性。

城郊型森林公园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所以规划设计时,要将生态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根据森林公园的自身性质、特点、功能等合理划分区域,根据每一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景观建造,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而且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保证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环境,为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基础[2]。另外,为了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求,在森林公园的景区内,可以设计一些休闲的场所,不仅能够让人们体会到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而且能够让人们在森林公园内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达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目的。

2结语

城郊型森林公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一种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与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对城市与其道路交通、空间布局、以及其自身的一些生态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以实现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篇10

[关键词]居住区;农耕文化;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6―0066―02

引言

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居住区建设面貌趋于标准化,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方向和理念比较单一。面对城市居住区居民生活存在的具体问题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回归设计初衷,并非只有山石、水、观赏植物构成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这种套路,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可结合地区农耕文化构成农耕花园景观。

一、农耕文化与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概述

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综合。在物质层面,农耕文化又派生出农具、粮食加工工具、农产品等。在精神层面,中国农耕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无形之中锤炼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独特的农耕文化。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观念促使自给自足的社会稳步发展,虽然现代种植技术的成熟使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历史发展的根脉,而且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基。从农业造就的农耕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灿烂中华文明来看,在当代农耕文化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茹毛饮血到吃粟谷,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再到今天的科技种田,农耕文化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而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农耕文化分别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发展起来,从神农氏开创的原始农业到科技发达的现代农业,农业离不开种植,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以耕种为主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包涵各种耕作技术和科学发明,并且派生出多元的文化产物,如与中国农业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颇具智慧的传统农业耕种工具与粮食加工工具。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农耕花园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融合景观小品设计的产物,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的特点。从农耕花园实用的角度看,自身的特点决定设计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表现在农耕活动,通过农耕活动获得农耕果实,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的互动的结果。从审美的角度看,农耕植物的色彩、形态令人赏心悦目,表现回归田园的乡村意境美。

二、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与城市居住区的融合

从现存的城市居住区人的种植行为来看多数人天生具有喜爱种植的爱好。如在《舌尖上的中国》其中的一集节目展示居民在自家楼顶种植瓜果蔬菜,描述从辛勤种植护理到了秋季丰富的收获,并和街坊邻居一起制作美食,生活呈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再如成都一处居住区用屋顶空间作为花园、菜园实现城市农耕,楼顶均被居民开辟成农田,每小块土地旁边都立着小木牌,标识着各自的门牌号。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融入城市居住区为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人在参与种植活动中会增强居民对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自然深入互动,培养居民对农耕的浓厚兴趣和对自然的自觉爱护。

早在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发表的《明日: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认为应该建设一条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1〕农耕文化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农耕花园实现“融景还耕”这一观点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理想城市不谋而合。城市居住区作为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从空间方面划分为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针对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的研究对象,与城市人口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对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让居民体验农夫的快乐,使城市居住区增加接地气的生活趣味因素,特别是对老人调节心情和对儿童认知自然有帮助。与目前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更加能与人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农作物需要人种植培养,而人从农作物种植过程获取精神快乐与物质收获。因此,农耕文化与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并非排斥而是可以融合。

三、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点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区域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内容是绿地布局形式、景观分析、功能分区、道路分析、植物分析等。传统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休憩、观赏为主要功能,而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是以种植为主要功能,附带提供休憩、观赏的功能,将景观小品点缀其间。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要点与传统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内容基本相同,但侧重有所不同,前者侧重农耕种植,后者侧重造景。农耕花园景观设计有助于营造适合人居的人性化的居住区生活空间环境。以下是对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

3.1农耕种植

农耕种植面积应占总体居住区绿地面积的大部分,种植浇灌可采用植物滴灌技术或喷洒技术。农耕种植是经济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包括粮食、蔬菜、果树、花卉等,在审美方面应符合景观设计美学,如种植高矮、大小、丛植相结合,遵循形式美法则。种植应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特点,种植较为耐旱的粮食类的农作物芝麻、落花生等;种植易于打理、观赏价值强的农作物,如棉花、红薯等。种植蔬菜类的生长速度快的农作物,如上海青、油麦菜、生菜等。种植果树类的农作物,如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石榴树等。种植可以观赏、食用花卉类的农作物,如、玫瑰、油菜花、忘忧草等。

3.2景观小品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在种植区域中间点缀景观小品能使居住区环境锦上添花。景观小品常以景观石、雕塑、垃圾箱、灯具、指示牌等组织景观小品,景观小品虽体量不大,却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不仅形象生动、为恢弘严肃的建筑增添情趣、丰富空间层次,活跃了整个景观环境的气氛。〔2〕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小品设计应注重审美功能,景观小品设计细节一旦粗制滥造会造成丧失美感,给人劣质的感觉,而考究的设计细节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高度。景观小品设计采用废旧物品进行重新设计是目前提倡的一些做法,它会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和启迪智慧。如由土人设计公司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保留旧厂房和机器设备作为城市珍贵的城市记忆元素,用崇敬态度将这些元素重新赋予新生命力,这些景观小品怀旧却不失精致。

3.3道路规划

农耕花园耕地规划种植应结合景观设计功能区域划分,不必与农村方形田地形态相同。在平面分布图中,耕种面积可呈现不规则形状,具体分布应根据景观设计规划需要划分,在种植区域合理规划和住宅楼入口设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道路使道路畅通无阻,并且避免过多交叉。如由土人设计公司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使用水稻、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为景观的基底,道路规划设计突出便捷的直线形成路网体系。而在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因地制宜,通过道路规划增加空间的丰富,这点并不违背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

四、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农业观光旅游风靡中国,许多城市游客来到农村体验乡土人情和品尝农家小菜。〔3〕这证明城市人对农村自家菜园的向往,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引入农耕花园的设计理念会产生生态、节约、教育等现实意义,并丰富城市居民生活和促进建立良好的居住区邻里关系。

4.1生态意义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属于景观绿化范畴,在生态功能与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作用相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作用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传统居住区绿地是以植物为主体,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居住区建筑环境的小气候。〔4〕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属于种植绿植,因此同样起到积极的生态意义。

4.2节约意义

城市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与传统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相比,农耕花园景观设计能合理地利用土地进行小规模农产品生产,在种植的过程居民体会农产品从种植到养护到收获果实的复杂过程,从而培养居民粮食节约意识。此外,从居住区农耕花园景观小品的材料运用方面,可采用废旧物品再设计或可再生材料来制作景观小品。如美国芝加哥的盖瑞康摩尔青少年中心屋顶花园设计开发一个包括花卉和蔬菜园的屋顶花园,花园小径由回收牛奶容器制作而成的塑料木板组成。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景观设计同样具有节约意识,如采用废旧轮胎做景观小品。

4.3教育意义

在居住区融入农耕花园能使城市儿童少年对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从参与农产品的种植娱乐的过程中扩展孩子的视野,普及农业知识,在娱乐中教会孩子知识世界和帮助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迫切,他们总能发现高低、远近、软硬、暗亮的概念,而他们用来探索这些概念的客观物体则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强化他们的学习乐趣。〔5〕居住区农耕花园无疑是激发儿童对自然认知学习的良好场所。城市居民通过种植农作物可纠正对农产品的错误认识,使人们了解自然生长下的农产品的形态和绿色种植下农产品的样子,不会盲目地用大与好看的标准来衡量农产品的质量。

结语

东晋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呈现的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是人们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可见,从古到今人们追求的是安全、惬意的生活环境,然而对比现代人民的居住方式和古代存在较大差异,现代人们期待更健康、更舒适、更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城市居住区的生活环境设计要求更高。农耕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折射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虽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但农耕文化一直伴随着科技发展在不断进步,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农耕文化是从高雅景观设计走向亲民景观设计,农耕花园景观设计不仅使城市居住环境产生积极意义,而且使农耕文化发挥新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柳钦.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03):21-23.

〔2〕陈丽昀.张建华.城市景观小品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J〕.上海商业,2011,(23):14-15.

〔3〕季晓达.浅议景观园林设计与农业经济生产的结合〔J〕.中华民居,2011,(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