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十篇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十篇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36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参与;必要性;可能性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与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对政治参与的认识与实践却无法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了许多不平衡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同时也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必要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中国社会,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然要维护共产党的政治统治。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较为薄弱,若不加强教育,将会导致社会思想的混乱,因此,必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导向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阶级性,服从并服务于阶级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1](p55)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必须要为政治教育服务,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观念和态度。政治教育是根据本阶级发展的需要,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在社会成员中形成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政治观点和思

想。[2](p1)因此,在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政治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p86)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此维护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薄弱,需要进行强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物欲横流,人们过多的追求经济效益、物质利益,从而放松了对政治层面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获得显著成就,但在人的政治思想、精神建设等方面放松警惕,使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便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自发的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功利化、实用主义思想泛滥,且无法正视自身的社会位置,承担不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政治参与意识薄弱,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无法发挥应有的能力与作用,与国家设计的蓝图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要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参与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可能性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本质与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性,使这一实践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p1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一是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类本质。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可以借助各种载体或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播,在具有针对性的同时也放松了人们的警惕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深入人心的理想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或社会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传播维护本阶级的阶级意识,对人民群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人们会在各种思想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从而使统治阶级达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目的。

(二)教育者作为专业人员进行理论灌输,具有专业性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上课等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教育、思想灌输,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以此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通常是受过专业培训,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马克思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会向学生传授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中必然包含政治教育,从而与政治参与形成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向前发展。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教育者不仅要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同时也要把自身看成教育对象,紧随时展的步伐,不断接受新鲜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含量,关注时事政治与国内外重大动态新闻,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学术专业程度,做到以身作则,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榜样,不仅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参与意识,还有助于将意识转化为行为,增强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西方当代思潮的传入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严重冲击,在社会中出现思想混乱、社会主义意识淡薄的现象,面对此种状况,我们必须要举起思想政治教育这把有利武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培养政治参与能力,发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人翁作用,极力捍卫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涛.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n].德育与素质教育,2015.21.019.

[2]房晓梅.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72-02

学科建设是立足于一个学科的学术性质,进而开展一系列的相关建设性活动,它事关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与层次,是目前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题。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基于我国国情而开展的一门具备很强综合性、政治性、实践性以及科学性的学科,更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进行相关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

1.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在传授相关基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的指导作用。

2.动态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生活上的变动对于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依据现实社会的形势变化对学科建设和教育内容进行与时俱进调整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不仅涉及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更需要对时事政治、党的指导方针与政策进行宣传和讲解。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瞻性与动态性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为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人才。

3.表率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具备指导性的特点之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同时也具备表率性,其思想信仰与道德行为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知识理论指导学生思想的同时,更通过施教者的行为为学生提供示范样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其他学科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目前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1.学科定位与归属不清晰

在传统的学科编排与定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较往往过于模糊且存在交叉,理论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性的定义,导致其操作定义无法明确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它应当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领域范围;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范围,将其划分为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同时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学科定位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在处理好其定位的同时还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所包含的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不难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存在各种看法与观点存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学科建设上进行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长久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明晰定位,产生了许多关于该学科的思维误区和模糊认知,导致产生的偏见与认识误解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2.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与稳定性

相比于其他的普通学科明确的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非常繁多且杂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世界政治理论研究、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等,还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研究、宪法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研究等。过于宽泛的研究范围与方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不鲜明。因此,在现实研究实践中容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名义下存在一些既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又无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二,研究方向不明确,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联系,但是专业方向的名称无法明确表达出研究内容;第三,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其研究范围过大导致研究的成果不具备现实价值;第四,未明确划分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交融与界限,例如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直接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未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下相关研究的优势与特点。

3.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短短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现实市场经济的影响。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观点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部分观点选择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抛弃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甚至还有少数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怀疑。种种观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形势下,未充分发挥自身积极的思想导向作用。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变化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为依据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无法准确地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等作出定位,从而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思想导向作用。

三、深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对思想教育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正确地认识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动态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从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地开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仅需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相区别,同时也要明确定义其与原有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通过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进行教育活动,既需突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立场,又要兼顾思想教育方面。

2.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政治性与党性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的构成成分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例如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及其研究对象应当明确,并且立足于自身清晰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包括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主干学科包含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四个主要部分;而关于分支学科体系应当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在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注重吸取国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与经验,正确处理政治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工作不仅仅有利于稳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和社会其他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不仅仅只注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通过指导作用提取关于积极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在于充分发挥其鲜明的目标指向性与价值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仅对社会信息与文化思想进行单纯的传授,更是在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根据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对文化思想进行择优筛选,过滤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相悖的文化思想,输入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要素,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的一致性。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良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与主导作用。因为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对学科带头人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划后,应当制定科学的关于选拔与培养学科带头人的相关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充分赋予其权利,使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来源。其次,严格要求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营造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之间的良性配合氛围。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最后,要注重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注重人才队伍自身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

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难得的机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人与社会充分发展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2]乔学斌,胡广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1,(5).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3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确立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自人类社会中的阶级与国家产生之日起便有了客观的存在形态”〔1〕(p2),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培养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回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存在有三种形态:组织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这三种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三种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扬弃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体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

(一)组织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意识形态相伴而生的。人作为社会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历史和现实都已生动地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交往结成共同体是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过程,唯有这样才能求得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为了维护共同体的稳定、延续和发展,‘共同体’就会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强化整体意识,使成员认识到依靠集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好地遵循既定的共同规则。”〔2〕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意识形态意义。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在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人民造成严重影响的背景下,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蛴辛?揭露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本质,提升国人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知识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的发展对科学知识的有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开始从组织形态向知识形态转向。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知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探究、发展这些思想,以便更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科学化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其中,“有文化”就是知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教育对象的知识要求。特别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的需求越来越高,青年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据很大比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青年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健康成长要求加强知识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侧重于对教育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此,还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以及思维科学知识教育,而且还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教育。”〔4〕这些知识内容共同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也是个体成长成才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生活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其对象是有意识的、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中开展,又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作为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发展、功能和效果。不同的社会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内容的差异。”〔5〕马克思是社会生活研究的开拓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抓住了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强调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面向生活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由精神存在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需要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支撑,但比学术型思想政治教育向前迈进了一步,成为融入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6〕

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在肯定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科学知识教育,强调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单一化的教育内容、工具化的实践模式以及实用性的工具取向。

(一)内容的单一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教育者侧重于使用灌输法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道德观和法治观,以及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内容偏意识形态化,总体上偏向于社会发展需要。正如前文所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还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思维等等,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对象的批判意识,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有所忽视,呈现出内容的单一化等特点。

(二)实践模式的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只在理论上对教育对象进行灌输就想塑造、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展现理论的魅力,推动实践的发展。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理论是非常丰富的,但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是晦涩的,只有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阐释的有血有肉。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用视频、图片等材料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有一定提升,但是现实情况是,少数老师只是把新媒体单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始终没有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灌输的实质。一些学校将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当做一种辅助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体现教育对象的主动性、自主性,弱化了情感因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实践效果不如人意。

(三)实用性的功利取向

一直以来,人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必须要坚持和体现的。但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意识形态进行灌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教育,忽视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和发展需求,这就偏离了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其次,在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的影响下,一些学者的学术研究走入了实用主义的功利倾向,偏重于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社会效应,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归旨

回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三种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一个批判扬弃的过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体现,而在此过程中,满足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转向的内在动力。三种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它们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即都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满足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生动的向世人阐释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最强有力的指导。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胜利和飞速发展,特别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向世人生动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辉煌文化的营养。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共产主义为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要发挥其强有力的组织优势和自身的理论魅力,充分发挥其教育人、塑造人的功能,在教育对象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培养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服务,从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逐步完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其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颗闪耀的明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能够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保障,有助于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4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要具有合法性。教育评价是参照国家现有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的事物或人物的价值作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改善教育管理,以及作出促进教育进步的决策。教育评价标准的确立首要问题是评价标准“主体资格”的确认,也就是评价标准“凭什么”,“有什么权利(资格)”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上就是评价标准合法性的确认。

   合法性(legitimacy)一词在政治学中通常用来指政府与法律的权威为民众所认可的程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够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2]在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中,对于“合法性”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讨论社会的秩序、规范,如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没有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毋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3]。狭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理解国家的统治类型,或政治秩序,如哈贝马斯曾经指出,“合法性”即“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人认可的价值”[4]。应当指出的是,经过长期发展,现在的合法性指的基本不是法学意义上的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而普遍意义上指的是政治有效统治的必要基础和存在依据,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一种需要性、自愿认同、服从和拥护。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合法性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合理性、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基础。这种合法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在当代中国,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灵魂和核心地位,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决不仅仅是告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什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什么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论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确立起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理解和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不断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既说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教育越来越具有迫切性、重要性,也说明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合法性标准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我们认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标准确立的合法性依据是:能够全面评价和考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后,高职学生对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可、支持、拥护和接受与否。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确立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要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效用方面的评价。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按照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具有的主观条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实践活动。[5]从这种意义上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确立的针对性,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从高职院校主观和客观条件出发,采取科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其实质就是评价标准要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符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首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要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的实际。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学科型、管理型的高级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般操作型、应用型、服务型的普通工人,充其量是“兵头将尾”式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本身办学特色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满足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目的。这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吻合的。公民是与国家相对应的概念,离开国家就无公民可言。因此,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即有积极生活态度,有政治参与热情,有民主法治素养,能与其他公民和社会组织合作的公民。教育目标如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中理应体现出这一基本要求。

   其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要符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它不仅承担着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问与价值决断的责任,还帮助人们解读人生的终极意义,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在现实世界中个体有许多需要,它与社会需要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统一甚至是对立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和引导人的工作,其目的和功能本身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尊重人,要端正对人的态度,要研究和解决人们的需要,使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起来,它的任务实质是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谈到:“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要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可见,只有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证明其自身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效用,进而在学生中间产生吸引力、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它所继承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时,往往把它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割裂出来,并使之与这一传统对立起来。诚然,马克思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以奢谈“抽象人”和崇拜“抽象人性”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潮做过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乃至抛弃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而是要使它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注重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充分发挥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人的精神素质和心灵境界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6]当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出发,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如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理应对此有所回应。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确立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人类对各种社会实践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人类认识、评估、修正和指引自身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尺度。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正是人们对于有益、有利、有用等有效性的追求,人类才从各类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实际需要的满足,才形成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并成为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有效性,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向结果与预设目标的契合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发挥程度的评价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发生作用、产生影响的价值评价判断,也是真实反应思想政治教育及效果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的评价判断,而不是任何吹毛求疵,经不起社会历史考验的空洞的“条条”。一般说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能否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有效性评价。也就是说,这一标准能否评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是否科学、合理、规范、高效,是否有益于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认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政治方向、机构建设、规章制度、师资队伍、教师培训、教学设施、经费划拨等等。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评价,实质上是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效能优劣、好坏的评价。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高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起者、管理者、实施者和考核评估者,教育主体要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能与效果。根据国内历年来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来看,往往对于教育主体要素的评估是整个评估活动的主体,甚至是全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进行评价,实质上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与硬件建设的考察与评价。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5

关键词:中国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背景开展的,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理念是要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随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随着时展、环境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也注意到了这些发展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点;有的简单否定过去的做法,超越社会实际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符实际的超前现象,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工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简单地讲道理,只要讲清道理就完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做受教育者的思想工作,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独占教育舞台而不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对象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问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淡化。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受“普世价值”的影响,有人认为要引导树立全人类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展不能合拍,首要的原因是教育者缺乏辩证思维,企图用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拥有辩证思维,能否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树立科学的理念。根据辩证法原理,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历史角度、科学角度和价值角度。从历史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从科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是否反映了被教育者对政治理论接受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从广大官兵的实际工作出发,真正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质上是党和国家教育要求与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包含了先进的教育要求与教学内容,两者不能割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包涵了这些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从某种程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被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然而在传统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育内容却没有与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内容缺乏时代感、生动感,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产生排斥心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只注重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忽视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情绪的表达,只注重“上情下达,不注重下情上达”,在教育内容上脱离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的发展水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切实际的问题;有的则没有注意到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开阔视野,把各种对现代化有用的,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用的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按照“四化”、“四有”的要求,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技术素质要求等多方面,调整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开发人们的智能资源。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6

民意识是打开现代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培育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并与之相适应的,比较关注社会成员的阶级意识、思想觉悟、理想信念,并且对不同的职业、工作岗位和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而对其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求重视不够,先进性要求有余而普遍性要求不足,制度化、规范化与稳定性不够,教育内容重“应然”轻“实然”,权利教育长期缺位,教育方法主要沿袭“灌输”的教育手段,这些都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脉搏,就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真正为社会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目标、革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过去革命时代的思维路径,步入现代化的视野,就必须恢复教育主客体的公民身份,必须贯注和强化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民人格的塑造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培育公民意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这种现实性的必然选择,决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被动承担,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在诉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并通过纳入公民意识培育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各个要素和环节,有利于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主客体身份,优化和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教育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

一、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一对重要范畴,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指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客体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者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者者则是客体,因此,教育者是主导,受教育处于从属和被动接受的地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点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法取得平等的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改造地位,当然也就没有自由、平等与尊严而言,致使教育和接受不能做到完全统一。

典型表现便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项灌输模式,其丁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随着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理论界提出了“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关系主体说”等。这几种观点虽然具体含义有所差异,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转变主客体不平等的关系,特别是改变受教育者被动改造的地位,使教育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之上。但总的来看,这几种观点都是试图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消除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这种努力包含着思辨的、抽象的意味,显得单薄,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将公民意识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这种从哲学认识论上的努力,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中找到依据。公民是一个自由平等的权利主体,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公民,这就意味着,教育主客体无论从人格、尊严、法律上讲都是平等的,教育者在教育中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采取民主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育,教育对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被动的改造对象转变为主动的接受对象,这从根本上消解了教育中主客体二元对立的状况,提供了主客体平等对话的身份条件。使“灌输”指导与平等、讨论相结合,做到了教育和接受的统一。

二、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一般观点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重点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比如党的路线、国家政策、法纪法规等方面的教育;道德教育是行为规范的教育,比如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和关系中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突出革命理想、政治信仰、思想觉悟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并且这方面的内容处于核心和先导的地位。这有其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应该具有先进的导向性,但存在着与基础的广泛性结合不紧的问题。例如,道德教育不分社会阶层、民族、,大都站在政治的高度,要求教育对象克服资产阶级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错误观念,树立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就难免有空泛虚高之嫌。总体上看,以往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理想性教育多,特点是大都站在比较高的政治和思想高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相离较远,要求抽象化、理想化,广泛性不足,现实性较差。相比较而言,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是从受教育者基本的公民属性出发,围绕公民和国家、公民和社会的关系展开,落脚于受教育者最能感同身受的处境和现实问题。

公民意识内容的相对现实性,能够使政治、思想教育等偏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可信度,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的缺点。公民意识培育中现实性内容最集中的体现在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育上,具体来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并且侧重于义务和责任方面的教育。公民意识培育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权利主体意识及捍卫自身权利的行动能力以及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好自己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承担义务,就要享受权利,享有权利,就得承担义务。如果片面强调义务和责任,极易把人置于权利客体的位置,导致“义务本位主义”的发生,违背了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关系原理,以义务和责任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就会被架空,成为难以接受的理想状态。因此,将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既保持了教育的先进性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受教育者容易接受、乐于接受。三、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稳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许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不同,它是要通过理论灌输、思想启迪,帮助教育对象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很显然,这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全面的、长期一贯的进行,才能见效。如果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则思想政治教育容易放松和削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就表明,相对稳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这是保证教育系统性、主动性、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建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借助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得以开展。

随着不同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主题的变换,以及不同时期党的任务的变化,在不同的行业和人群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迭频仍,稳定性相对不足,客观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改革开放后我党汲取了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党对历史形势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在稳定性的基础上,适时地加入很多反映时代需要的随机性内容。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十二大后写入我国宪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1996年1o月,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思想政治教育加入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内容,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内容。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政治教育在已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基础之上,又适时地把荣辱观教育作为新时期重要的内容。从现实的经验和理论的发展来看,随着时代的变化、认识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不断充实和丰富,使教育更加全面、深化和科学。但教育内容的多变和提法的转化,也使教育增加了忙乱,仅仅是精神文明教育一项就有这么多相互交叉和重复的内容,再加上其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公民意识不仅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根本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同时公民意识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自由和法律意识、参与和公德意识、平等和协商意识、国家和全球意识都是现代性的核tl,价值内容,是民主和法制社会发展中一脉相承的具有稳定性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稳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行使教育功能并能一以贯之的基础,只有随机性没有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称其为科学;只有稳定性没有随机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僵死的理论,没有活力。

将公民意识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将稳定性和随机性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彰显它的时代活力。四、加强公民意识培育有利于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所调整和发展。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腐,埋头于“历史的故纸堆里”,缺乏创新意识,整个教育系统就只能始终匍匐在和现代社会完全脱节的状态里,无法反映时展对人的要求,当然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起到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务教育为主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思想道德的高尚和共产主义觉悟的养成。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系统是与计划经济和“政治国家”相适应的,是一种“奉献型伦理”教育系统。这表现在抽象地肯定教育对象的“主人翁”地位,片面强调平等,忽视个人利益的追求,把人主要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作奉献的道德人,而忽视了人的权利、需要、利益,因此这种教育系统主要靠理想目标、政治教育与动员、行政纪律等来维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全面走向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就是对教育效果不好的承认。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7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问题,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方法。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首先明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而明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又必须先明确何为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根基。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与教育的含义

思想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也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是认识的一个飞跃过程。有时,我们也习惯把“理想”称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如毛泽东思想。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的意义就更具外延性,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认识、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意志等诸多精神因素的总和。换句话而言,凡是人的大脑对外界的任何反映,都能称之为思想。

“政治”与“思想”一样,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源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所服务,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的含义主要指的是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政治立场以及人们在言论与行动中所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与政治方向是一致的,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所以,必须通过有感召力、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自觉的努力为人民工作。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却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指的是教育的广义方面,即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进行有目的的影响,以期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解

一般而言,政治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是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的,在我们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中,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但无论是用哪一个概念,其基本精神都是讲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理论工作都要为党的政治任务所服务。政治思想教育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强调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以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与奋斗目标的实现为宗旨,以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普遍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任务,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内容,以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的,面对广大干部群众而进行的思想教育与思想转化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含义中,我们就不难发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所以说,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认清其目的与任务的根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内涵和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上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常可以分为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与最终目的三个层次。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则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承担的责任。与目的一样它也具有层次性,我们通常将其分为具体任务,基本任务和根本任务这样的三个层次。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而言,二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亦即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就是对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个意义上他与自身的基本任务是同等内涵的概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要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来解放人的思想,培养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在很大程度上讲,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要达到的效果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则外化成为它的宗旨即为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所服务。在当前形势下,也即是为力求国家稳定团结、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创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目的与任务的确立则又处在一个先导的地位。恩格斯曾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借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其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还能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因为人一旦活动有了目的性,就难免不具有方向性与持久的动力性。其次一点,目的也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目的即是活动所也达到的预期效果,当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后,结果的呈现与预期效果的一比对就能衡量出该项活动的成效来。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确立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达成的实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开展与完成也是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一个强有力举措。只有任务的顺利完成,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并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奉献的忠诚劳动者,进而为目的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力量保证。

三、新时期、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务)为确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具体任务)指明了方向。所以现阶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要以造就一大批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服务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同时结合当前党所面临的形势与所要完成的任务与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出具体的任务。

(一)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分析形势任务,制定实施政策,是一个政治组织的主要任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群众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掌握政策。进而能够循着党的具体路线方针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集中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对于统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团结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主旋律教育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使之成为我们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克敌制胜、实现民族复兴的法宝,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动力和源泉。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年月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年月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年全国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年月日的学位【】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年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个、硕士点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个,思想政治教育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个,思想政治教育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

    

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年批准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年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项专题研究,预定于—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世纪年代末、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年月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理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不仅是实践创新,更需要理论创新。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坚持理论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理论创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重要的思想武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同志在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如此。

理论创新又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提升和集中体现。实践没有止境,由实践产生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也将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而产生的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而且,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实践的深化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继续推动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辉。

理论创新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又反过来在更高层面上指导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伟大的实践,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理论创新又是在继承和发展已有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理论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只有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才能实现理论的发展创新。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二、用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意义非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才能促使社会主体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大局服务,应该在党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当前就是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才能推进理论创新,促成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呢?

首先,要用创新机制来确保。抓机制创新就要做到几个方面的"坚持",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相促进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方面才能从根本上保持理论创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促成主体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来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创新中,要用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指的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中,关键在于塑造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这就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把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或思想素质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受教育者提升品德认识、坚定品德信念,使其自觉形成正确的、适应时展需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摆脱以往错误的、偏离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进而形成持久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

再次,要用创新的工作方法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教育对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创新的目标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方法理论指导。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服务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报告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创新中,一要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领域的综合性工作,必须由过去单纯以教育人、管理人、改造人为起点的模式向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全面需求转变。为此,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关注个人的成长进步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重视人的个性品质的发展。个性作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才能使个体独特的潜在资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显现和挖掘。我们必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施分导教育,承认个体需求差异。要坚持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注意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开发创造性的智慧相结合,为提高创造能力创设良好的条件。三要重视个人内在潜能的开发。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人、造就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还必须激励人、启发人,释放人的能量。比如实施目标激励。所谓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和树立理想和目标,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人的理想信念,是人能动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或目的性,能激发个体发挥潜能。关注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掘,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尊重人格,启发自信,发现价值,发展个性,激励成功,使人的智慧潜能、心理潜能、情感潜能、创造潜能都得到深层引爆和发掘,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均衡发展。

只有这些步骤和环节都尽可能地抓紧抓好,才能有效促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提升,推动理论创新,促成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柯尔伯格.道德(美)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思想与政治发展的意义篇10

abstract:Surgingfromthecurrentwaveofglobalization,theworldpatternpresentsthedevelopmenttrendofmultipolarization.therearethe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exchanges,fusionandpenetrationamongallthecountries.people'ssocialenvironmenthaschangedalot.Underthisbackground,thework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facingaseriesofproblems.therefor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ustadapttotherequirementsofthetimes,baseontheglobalplatform,activelyabsorballtheoutstandingachievementsandtheprogressiveideasoftheglobalization,preventandresisttheerosionofdecadentideologyandculturedraffto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关键词: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Keywords:globalizati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mpact;response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199-03

0引言

众所周知,全球化现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作为一项不断延伸和发展着的世界性的课题,全球化在世界各国始终占据着较高的关注度。如何定义全球化?全球化,即人类通过不断跨越空间障碍以及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基于物质、信息等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沟通以及形成共识、共同行动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工作是要对社会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全球化对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潮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文化的中的重要参与者,自然也受其影响。在全球化这一世界性发展洪流中,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使我国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而我国本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也和经济领域一样,都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遇。因此,深入了解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本土教育基于当前发展形势改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来说意义重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众基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计划,对其成员施加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影响其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涉及政治理论、党政方针、法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3]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反映形式,因此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广泛接受。从这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时代主流趋势,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全球化让世界焕然一新,世界发展历程有了重大改变,各国在国际社会广泛交流,彼此的思想、文化在交往中不断碰撞、融合。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的全球化,而基于这种相互的影响作用,全球化发展趋势已逐渐从经济领域扩散到政治、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各国本土的人情风貌和生活方式,并且逐渐成为各国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现阶段受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重。

1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具有引导作用。而这个“导向性”的过程,即“通过人的主体选择,使一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得到强化,使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理想或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或支配人的行为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要求的形式,同时与社会发展合理互动”。[4]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趋势,又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领域一样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遇,并且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1.1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全球化现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它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从积极方面来讲,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过去单一的社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发生着变化,进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全球化加快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全球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要求我国各类人员都必须学习关于全球化各方面的知识,对全球化发展趋势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要认同民主和法制观念以及道德理念,对本身的主体观念有明确的认知,同时要有一定的竞争思想,这些思想观念极大的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并且促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更加科学合理,因而逐渐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来源。

1.1.2全球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中国真正广泛参与全球化,客观上展示出中国民主、自由、开放的经营理念,说明中国承认并履行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新规则,竞争环境必将朝着更加平等化、公平化的趋势发展下去。严格来讲,经济领域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思想政治教育则承担着人才选拔的关键任务,在对人才质量的控制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这点来看,思想整治教育的范畴就不只是局限于经济、科技等领域,还涉及国家利益、政治等重要内容,包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这些内容中,思想政治素质对人才素质和专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是确保人才“为我所用”的根本,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5]

1.1.3全球化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为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提供了更多机会。借鉴这些理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相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科学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全球化让各国交往频繁,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思想,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对构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说大有裨益。另外,这也能促使本国人民对本土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以宽容、平和的大国风范接纳本土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6]

1.2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虽然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但同时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及其内容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条件下,如何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崇高理想;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保持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价值观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都是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7]全球化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全球化严重威胁了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主导地位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中是处于弱势的。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西方全球化意识形态中的“民族国家时代已经过去”、“人类意识形态应领先于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等与我国大学生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相互冲突的。当今一些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好,资本主义生活好;社会主义理论好,资本主义实践好”,他们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归责于社会主义制度。全球化把资本主义带入世界各个区域,其金钱和酉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思想更是深入其中,西方资本主义浪潮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1.2.2全球化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事为大,个人事为小。西方传统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主,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全球化过程中,东西方传统文化相互碰撞,西方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东方开始关注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便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因此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1.2.3全球化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8]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入wto后,社会文化市场更加多元,国外的文化以多种形式进入我国文化市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元化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各类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伦理道德产生影响。

第二,国外的一些纸媒不断进入我国,如专门针对中国学生读者的中文版、中国版报纸、期刊对学生思想和道德产生影响。[9]

第三,西方商品文化的传播利用商品的形式把精神文化传入我国,对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也起到影响。

全球化必然带来政治和文化的激烈震荡。思想政治作为文化结构中的要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在积极融入全球化大潮、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吸取养分发展自己的同时,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要做出清醒的判断和及时、有力的回应,才能促使自己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人类交往的普遍化”,克服“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10]

2全球化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它既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形成“p赢”的新格局,就必须清醒认识一方面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个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不断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参与全球化保驾护航。另一发面,全球化给思想向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思想变化,不断更新观念,建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并且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新举措,具体对策如下:

2.1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1.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强化信仰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制约和影响。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下产生,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同时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而发展。[11]我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既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12]第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教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第二,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第三,科学的看待西方文化,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对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吸取研究,使之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符合本国国情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1.2分析与引导当代西方思潮,提高理论鉴别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我国,国外敌对势力乘机对我国大学生实施“西化”、“分化”策略,灌输它们的价值观,把“和平演变”的期望寄托在青年大w生身上,对此必须既要有长远的准备,又要有现实的策略。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和论证了“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的历史趋势,阐述了他们的全球化思想。当今全球化理论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标尺和理论武器,对各种文化思想进行批判性分析,认清其本质,正确认识全球化。

2.2汲取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中,其中我国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资源。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3]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重视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践履,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之间道德伦常调节的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14]

2.3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方法和成功经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路径。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教育方法有创新性,我国应该结合本国国情大胆借鉴和吸收,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的思想整治教育模式。[15]全球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广泛的空间。

面对政治、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进程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和实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以全球化眼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跟时展前沿,不断巩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智对全球化的激烈挑战。

参考文献:

[1]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4.

[3]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7.

[5]李金凤.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J].集团经济研究(社会科学),2009(10).

[6]杨灿.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9).

[7]吕康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8]李新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2.

[9]张晓忠,张军.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商业经济,2006(11).

[10]李玲芬.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01).

[11]王彩虹,蔡蓉.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

[12]傅进军,赵祖地.全球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13]王宏彬.论经济全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模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