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十篇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十篇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36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1

结构化学的加速发展使得其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化学计算的难度越来越高,许多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中的问题离开了计算机便不能获得圆满解决;2)化工设备和工艺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许多化工过程,人工进行控制已经相当困难,需要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3)化学和化工实验研究的高费用和高风险性质也驱使人们探讨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部分代替实际的化学和化工实验,以降低研究成本和减少风险。”因此,随着各类计算和模拟软件的开发,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结构化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就教学而言,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在结构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掌握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1.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计算结构化学的研究涉及到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关系及性能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微观粒子的电子、原子、分子等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样就涉及到实物粒子的波长、质量等计算。要完成复杂的计算需要借助计算机。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计算需要借助专业软件。目前已经有很多功能强大的软件应用于结构化学的计算。主要有:

(1)Hyperchem。美国Hypercube公司出版的分子模拟软件,可以进行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分子结构等方面的计算。该软件的主要计算类型有单点能、几何优化、计算振动频率得到简正模式、过渡态寻找、分子动力学模拟、Langevin动力学模拟、metropolismonteCarlo模拟。支持的计算方法有:从头计算、半经验方法、分子力学、混合计算。可以用来研究的分子特性有:同位素的相对稳定性、生成热、活化能、原子电荷、Homo-LUmo能量间隔、电离势、电子亲和力等。这款软件的优点是高质量、高灵活性和容易操作,是结构化学必学的一款软件。

(2)Gaussian。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的量子化学软件,其最广泛的用途是做半经验计算和从头计算。其可执行程序可在不同型号的大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上运行,并相应有不同的版本。它的功能有:过渡态能量和结构计算、键和反应能量计算、原子电荷和电势计算、振动频率计算等等,还可以预测周期体系的能量、结构和分子轨道。因此,Gaussian是应用研究领域广泛的强大工具。

(3)accumodel。这是一款准确简单的分子力学计算软件,其功能有:能够建立并演示准确的分子结构模型;提供计算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的手段;基于优化计算对分子模型能够进行几何和构象处理;利用能量计算方法对分子进行构象分析等。计算在结构化学学科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严密而准确的计算才能得出分子、原子等实体粒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信息量大、处理困难、单靠人脑无法准确计算的今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是不二选择。而各种计算软件的学习则是学习结构化学的基础所在,因此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下的掌握都相当重要。

2.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过程模拟由于结构化学实验和研究的费用和风险越来越高,大规模地进行实验有时候反而得不偿失。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则可以减少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并扩大研究的范围,从而提高研究速度和效率,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计算机的结构化学过程模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仿真模拟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在科学领域中更为重要。这两种过程模拟可以更好地研究结构化学的反应机理、模拟过程、并推测结果,从而获得反应参数以指导科学研究。

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过程模拟最常用的软件ChemicalKineticsSimulator0(以下简称CKS0)是少量的、比较出色的化学动力学商业软件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有:可以在产物并不清楚的条件下使用,反应物和产物可以用代码表示;处理范围宽泛,浓度和速率数值范围可达8个数量级;除了能够处理常规均相反应之外,还可以处理诸如界面吸附、膜形成、物质交换等化学和物理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软件的使用需要事先了解必要的反应机理、速率常数、反应条件、相关热力学常数、物质的物理状态、等信息;模拟结果以关系曲线图和数据表格形式给出。“CKS0的操作主要包括建立化学反应文件、输入化学反应机理、输入反应条件、输入模拟条件、模拟运行和显示输出模拟结果6个步骤。”CKS0以其强大的功能用于各种化学反应的模拟,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反应模拟、五氧化二氮的热分解反应模拟、固体表面吸附过程模拟、膜形成过程模拟等。这些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是显著的,它们使得教学过程有趣、丰富、生动、活泼,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生不再为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一遍一遍地伤透脑筋,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结构。

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价

计算机应用到结构化学的教学中有多种形式,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交互链接式教学、计算机题库教学等。这里重点评价计算机软件教学。与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件教育相对落后,软件的出版和供应相对较少,且优秀的软件都来自国外,要想教学生使用,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较好的外语修养。

1.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效果虽然有这些困难,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首先,从教材上来讲,我们已经拥有大量的软件教学课件,这些课件来自于我国化学教师与计算机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他们编写了很多教材,如《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技术》等,还有大量的课件应用于课堂之上,甚至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得国外的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软件教学的教材。其次,从技术资源上来讲,刚开始时使用的由国外大学或中学开发的自由软件已经不能满足结构化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大型商业软件,这些软件由专业公司开发,软件的性能和质量能够保障。

2.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不足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1)硬件的缺乏。虽然教材资源丰富,但是硬件系统跟不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如电脑的操作系统跟不上时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很快,如果不能积极地引入新型计算机会浪费掉很多优秀的教师和教材资源。

(2)应试教育的副作用明显。多年的应试教育训练使得当代大学生习惯了考试才会努力,如果一门学科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则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

(3)教师的教育观念偏差。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上课积极性差,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够严格,导致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操作时间短,无法掌握软件的使用要领。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计算;信息网络;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8.051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8-0086-03

世界上首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半个世纪了,计算机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它机器工具所无法比拟的。计算机革命已经开始,并将持续进行。一些令人激动的事情可能会在今后1年发生。

1过去50年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计算机大师克努斯把计算机科学定义为算法的科学,这在60年代是被普遍接受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对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过程,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效率分析、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的研究全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自动进行任何学科的发展。总是围绕着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不断地向前发展。例如,早期提出的是有关自动计算的理论模型和可计算与不可计算的概念,中世纪提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化描述问题,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np完全性问题,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人工智能的逻辑基础问题、网络通信协议的描述问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可变结构的计算模型问题以及当前的替代硅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

计算过程的能行操作与效率问题、计算的正确性问题、理论、抽象和设计是学科3个基本的学科形态。理论是学科的数学基础和理论,应采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抽象或称模型化是学科的实验科学方法,广泛采用实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设计是基于工程,,广泛采用工程科学的研究方法。

构造性方法是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最本质的方法,它以递归、归纳和迭代技术形式为其代表形式之一。从应用的角度,作为学科主要产品的计算机,便利性和有效性是衡量其优劣最重要的标准。近20年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凡是有利于缩小人机隔阂,有利于建立和谐人机环境的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都会得到快速的发展,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类对计算机能力的望是并行的、多维的、开放的、具有归纳演绎能力、机器与人和谐相处,机器服务于人。迄今为止计算机对人类的实际辅助多半还只是串行的、单维的、封闭的、人必须为要解决的问题预先设计程序,实际上是人围着机器转。

为实现人类对计算机的愿望,计算机科学家一直都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对减少人机隔阂做出贡献的主要技术有:自动推理技术和并行计算,并发控制机制和容错计算,开放系统和面向对象技术,可视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嵌入式系统等。

2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若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1网络计算与信息网络

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角度来看,网络一直在从封闭向开放、从专用向公用、从数据传输向多媒体传输、从单纯的信息传输向信息传输与信息处理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网络的方向发展。信息网络既然支持深度计算,也支持广度计算,从而形成了网络计算的新领域。为使网络具有计算功能,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与平地台无关的,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环境,把计算功能和负荷合理地分配到联网的客户器和服务器上。

(2)实现支持用户间的协同工作,确保不同用户在协同工作时做到时域和空域的一致性.

(3)基于网络的协同计算,不仅要处理文本、图象、语音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还要涉及信息的语法、语义、语用等诸多方面,从而在网络的体系结构上必然走向有线电视网、internet和电信网的3网融合。

(4)相应地,网络理论和信息理论必须有所突破,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的表示、度量、计算和推理,各种网络信息的表示、分析和集成等。

总之,21世纪信息网络的近期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高速化、综合化、智能化、易用性4个方面。

2.2从海量信息中获取知识

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在于从符号中获取信息,但信息不等于知识,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获取知识是信息处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信息时代,每天产生的信息量浩如烟海,数据量堆积如山,它们可能来自数据库、文件系统、web资源等。它们之中隐藏着丰富的知识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人类正被数据淹没,但人类却饥渴于知识。

与常规信息相比,海量信息的复杂性表现在信息的类型、表现形式以及时空关系上。因此,海量信息的表示与度量,海量信息的存储、组织与传输,多维信息的融合和综合利用,海量数据的采掘和知识发现将成为海量信息的基本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和信息学家已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量信息压缩技术。它可用于各种实时和非实时的多媒体应用系统,使多媒体技术中的数据压缩和传输技术更加规范和先进。

(2)海量信息描述和交换技术。在internet刚刚起步的阶段,人们对能在网络上以非面向连接、端对端的分组、包交换方式,快速地传送数据或文本信息感到心满意足,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巨大和多样性,人们又盼望有一种初解人意的智能浏览器,以帮助用户寻找和发现所需知识。并且,希望不仅能在网络上交

换信息,还能交换感受,创建具有沉浸感的环境,能形成各式各样的虚拟环境,实现信息可视化。

(3)虚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VRmL旨在成为intenet上对多维信息进行描述、交换的标准,向用户提供一种通过3维图象了解世界的语言和环境。第一个VRmL浏览器webspace,可在网上浏览用VRmL所构造的虚拟世界。

(4)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HtmL是描述网页的语言,它向用户提供了一种在internet上通过文字和图形了解世界的语言和环境,而基于XmL的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是描述网页上媒体数据的语言,它侧重于对多媒体流的描述和布局以及体现对用户的适应性和友好性。可以说,集成、动态和定制化是SmiL的显著特点。

2.3改善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大趋势

人机关系的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友好的人机界面、灵活的交互功能、从初解人意到善解人意的实现、人机智能共增。

传统的ai研究往往将重点集中于对人类单个智能品质如计算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搜索能力、直觉能力等的研究与模拟。然而,由于人类智能行为是各种单个智能品质的综合体现,因此传统研无法充分刻画与恰当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把人看成由多种智能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综合考察智能体的各种智能行为与特征,是ai研究者的共同愿望与努力方向。为此,要对以下一些前提性工作取得进展和突破:

(1)发展一种面向交互的程序设计——iop技术。iop技术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编程技术及开发工具等的研究,它应着眼于agent之间的关系而不是agent的内部特征。

(2)发展一种并发约束模型。这是一种混合型的并发程序设计语言,它既能描述系统的环境,又能描述系统所要执行的任务,既可实现含连续时间参数的模型,又能现含离散操作的模型。

(3)发展语言技术与界面。通过声音输入的信息存取系统、多语音识别系统创建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身的miS。

(4)动态知识系统。ai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动态知识系统的刻画及关于agent程序设计的理论与实现的研究。

(5)采用agent技术建立一种基于Dai的新型软件设计风范。引入一种全新的软件设计风范,以此设计的软件系统应是由多个相互交互、带有验证内核的模块组成的开放结构。

(6)建立与理解复杂的自适应系统。ai研究应着重于未必能符号化、信息未必完全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的研究,实现从简单的被动式的系统到复杂的具有适应能力的系统。

(7)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宽,生物信息领域和各类智能诊断系统的研制将是最热的领域。

(8)揭示大脑的智能之迷比人们设想的要艰难得多,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同等重要,具有归纳和演绎双重功能的混合型逻辑系统的运行会受到广泛的重视。

3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几种计算机

众所周知,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的增加都是靠不断缩小集成电路晶片上电子元件的尺寸来实现的,根据现实中指数增长必然会达到饱和的原理,摩尔法则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事实上,电子元件的尺寸一旦小到接近原子直径的程度,电子的运动规律就会发生变化,而微观的量子效应将起主导作用。到时目前这种以硅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将受到严重挑战,寻找硅的替代物,研制新型计算机势在必然。科学家们未雨稠缪,已探索了几种理论上的选择方案,有的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3.1量子计算机

最有望从这场竞赛中聪颖而出的黑马是量子计算机,人们有时也把它称为终极计算机。这种计算机的设计思想是操作原子的本质物理特征,把一束激光或者电波照射到一些精心排列的原子核上。当光或者波从这些原子上反弹时,它会改变其中一些原子核的旋转方向,分析这些旋转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能完成复杂的计算任务。

3.2Dna计算机

使用Dna进行计算是目前正在探索的最具独创性的设计之一。它的原理是把绞成两股的分子当成一种生物计算机磁带使用,采用atCG四个核酸进行编码,这对于处理批量数字将很有希望。

3.3生物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使用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分子为主要原材料,称为生物芯片.生物芯片如同活细胞一样,能在以秒计的时间内,完成成千上万次生物、化学反应.更神奇的是,生物芯片可以再生、可以自修复,在与人沟通的时候甚至还能感受你的的脑电波.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速度,而将是芯片的一次革命。

3.4光子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用激光束替代电子,与电线不同的是,光束能够互相穿透,从而使制造3维微处理器成为可能.目前已发明了一种光学晶体管,缺点是光学组件庞大而又笨拙。

3.5分子计算机和点量子计算机

这两种计算机分别使用单个的分子和单个的电子代替硅晶体管。由于原子导线和绝缘层很难批量生产,因此目前还不存在切实可行的样机。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3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1计算的本质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无论量子计算的本质是否被发现,也不会妨碍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是计算科学本身的一次新的革命,也许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将会随着量子计算机工具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它将“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引向量子时代,并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nielsenandi.L.Chuang,QuantumComputationandQuantuminforma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4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1计算的本质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

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5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5月3日在上海亮相,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首次成功实现,中国科学家再次站在了创新的前沿。

一个世纪前,那场关于“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为人类开启了量子世界之门;进入21世纪,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核心技术飞速发展,一场新的量子革命正在到来。

微观世界的运行,远比人类想象得更神秘。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十光子纠缠、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中国“量子人”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量子革命的发展史上,标注下新的印记。

未来将秒杀超级计算机

芯片越来越小,传统计算机未来必将遭遇计算极限。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10的24次方)的方程组,利用目前的超级计算机,大约需要100年。面对类似这样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如果借助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只需0.01秒。

全新的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特有的“叠加状态”,以采取并行计算的方式,让速度以指数量级地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和陆朝阳教授等研制的光量子计算机,已经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据介绍,关于量子计算研究的系列成果已经发表于《自然・光子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了量子计算领域的埃尼亚克(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eniaC)。”《自然・光子学》的审稿人表示。

潘建伟说,在量子计算基础研究领域,就计算能力而言,科学界有三个达成共识的指标性节点:第一步超越首台经典计算机,第二步超越商用CpU,第三步超越超级计算机。“目前我们实现的只是其中的第一步,但这一小步却是重要的一步。”

陆朝阳表示,预计年底可以实现操纵20个量子比特、达到目前商用CpU水平;到2020年,有望实现操纵45个量子比特的目标,向经典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发起挑战。

全球角力

由于量子计算有巨大潜在价值,欧美各国都在积极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大型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iBm等也强势介入量子计算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信息显示,国际学术界关于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集中于光子、超冷原子和超导线路这三个研究体系。其中,在光子体系,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五光子、六光子、八光子和十光子纠缠,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其“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最快带来实际价值的体系是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将来很可能集成化的是超导量子计算,谷歌、iBm都在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布局。”潘建伟说。

2015年,谷歌、美国航天航空局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宣布实现了9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纵。此次,潘建伟及其同事朱晓波等,联合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研究组,首次实现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在基于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过,由于高精度量子操控技术的极端复杂性,目前对其的研究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量子计算机就像初生的婴儿,未来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对整个科学界还是个未知数。”潘建伟说。

10年内专用量子计算机有望“实用化”

自诞生以来,量子力学就一直在催生众多重大发明,包括原子弹、激光、晶体管、核磁共振、全球卫星定位等。量子计算机的问世,有助于解决现有计算机也难以解决的问题。

“10年内,超导量子操纵有可能做到100个粒子。到那时,它对某些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就可以达到目前全世界所有计算能力之和的100万倍,计算能力将会突飞猛进。”潘建伟说,此外量子计算机能耗更低。

专家认为,计算能力极限的大幅提升,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比如,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躲避飓风海啸;计算优化的出行线路,让城市减少堵车;识别有效的分子组合,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于探索太空,较快辨别可能存有生命体的行星。

潘建伟预测,造出“专用”量子计算机,在求解材料设计、化学研究、物理研究等方面特别需要、特别有用的问题上超越“超级计算机”,有望在10年内出现,最终还将拓展到量子人工智能领域。

信息安全的“护卫舰”

当前,信息科技日益走向智能化,量子不仅可以用于量子计算,更安全的量子通信也应运而生。

随着“墨子号”发射升空,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按照规划,未来还将发射多颗量子卫星。到2030年左右,建成一个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潘建伟说,量子通信可以从原理上确保身份认证、传输加密以及数字签名等的安全性,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已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成为未来保障信息安全的“护卫舰”。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6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着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

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

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7

论文摘要:将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引入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中无疑将从更高的理论起点来认识微观尺度上的各种参数、性能和规律,这将对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量子化学是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化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经过化学家们的努力,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定性和定量地阐明许多分子、原子和电子尺度级问题上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量子化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的各个分支以及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军事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对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在材料、能源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做一简要介绍。

一、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计算量子化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水泥熟料矿物和水化产物体系的研究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钙矾石相是许多水泥品种的主要水化产物相之一,它对水泥石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程新等[1,2]在假设材料的力学强度决定于化学键强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几种钙矾石相力学强度的大小差异。计算发现,含Ca钙矾石、含Ba钙矾石和含Sr钙矾石的al-o键级基本一致,而含Sr钙矾石、含Ba钙矾石中的Sr,Ba原子键级与Sr-o,Ba-o共价键级都分别大于含Ca钙矾石中的Ca原子键级和Ca-o共价键级,由此认为,含Sr、Ba硫铝酸盐的胶凝强度高于硫铝酸钙的胶凝强度[3]。

将量子化学理论与方法引入水泥化学领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研究课题,它将有助于人们直接将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也为水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

(二)在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的应用

过渡金属(Fe、Co、ni)中氢杂质的超精细场和电子结构,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含有杂质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这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闵新民等[4]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镧系三氟化物。结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次序是:d>f>p>s,其结合能计算值与实验值定性趋势一致。此方法还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固体的电子结构及光谱的计算[5]。再比如说,nbo2是一个在810℃具有相变的物质(由金红石型变成四方体心),其高温相的nbo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也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的计算和讨论,并通过计算指出它和低温nbo2及其等电子化合物Vo2在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6]。

量子化学方法因其精确度高,计算机时少而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随着量子化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非常有意义的途径[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方面的应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术的进步,量子化学方法对于深入探索煤的结构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量子化学计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方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低级芳香烃作为碳/碳复合材料碳前驱体热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由化学知识对所研究的低级芳香烃设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径,由Guassian98程序中的半经验方法Uam1、在UHF/3-21G*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和考虑了电子相关效应的密度泛函UB3LYp/3-21G*方法对设计路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由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应路径、热力学变量和表观活化能等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煤热解的量子化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7]。转贴于

(二)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重量轻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最有前途的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等小型设备,并已开始向电动汽车、军用潜水艇、飞机、航空等领域发展。

锂离子电池又称摇椅型电池,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离子在正负两电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因此,深入锂的嵌入-脱嵌机理对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ago等[8]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以C32H14作为模型碳结构研究了锂原子在碳层间的插入反应。认为锂最有可能掺杂在碳环中心的上方位置。ago等[9]用abinitio分子轨道法对掺锂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锂的离子性减少,预示在较高的掺锂状态下有可能存在一种Li-C和具有共价性的Li-Li的混合物。Satoru等[10]用分子轨道计算法,对低结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掺锂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锂优先插入到石墨层间反应,然后掺杂在石墨层中不同部位里[11]。

随着人们对材料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和计算机水平的更高发展,相信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会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指导性。

三、在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秘,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量子化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计算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化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新.[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4

[2]程新,冯修吉.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4):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学报,1999,2(2):147

[4]闵新民,沈尔忠,江元生等.化学学报,1990,48(10):973

[5]程新,陈亚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4,8(2):1

[6]闵新民.化学学报,1992,50(5):449

[7]王宝俊,张玉贵,秦育红等.煤炭转化,2003,26(1):1

[8]agoH,nagataK,YoshizawaK,etal.Bull.Chem.Soc.Jpn.,1997,70:1717

[9]agoH,Katom,YaharaaK.etal.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1999,146(4):1262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类课程课程建设研究问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80-02

电子商务是最近十几年在全球兴起并正处于繁盛发展中的新兴领域,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才迅速发展成现在的规模,电子商务专业也随之产生。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天猫的“双十一”促销活动仅一天的交易额就达到1207亿元人民币,再次创造了新的销售神话,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由此可见一斑。为了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需求,各电商企业均急需电子商务人才,有专家分析评估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

虽然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却不怎么理想。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初次专业对口就业率只有20%,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到电商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电商企业的工作需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习磨合才能胜任岗位要求;同时在电商产业竞争激烈的现在,电商企业需要“招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秀员工,而不愿意招聘这些还需要打磨的员工;综合各方面因素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不高的现象。以上现象折射出了当前职业教育与实际就业需求的严重脱节,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和培养存在欠缺。

1电子商务专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有的学生初中都没有读完。这些学生大多对商务活动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对计算机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再次,大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机械的分类式的题海战术训练,学习依赖性强,缺乏自学能力,不适应中职院校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

(2)师资队伍专业业务能力不足。大部分教师是在电子商务专业成立后,从经济、计算机、营销和物流专业转型过来的教师,本身对电子商务的知识掌握不够,又没有实践经验,导致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看来或从其他渠道听来的间接经验,教授的知识过于理论化,严重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3)实训环境与现实应用脱节。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了电子商务相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缺乏实践机会,没有较多的实际电子商务应用;加之学校提供的实训资源匮乏,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4)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设不合理。电子商务不能简单地分为技术和商务,而应该是一个知识整合综合体。在实际电子商务工作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还要跟商务、营销等课程密切相关、相互融合。但很多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是由商务类课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堆积,并没有很好地将商务方面的内容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内容相互融合。在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中几乎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感觉跟学计算机专业差不多;在课程的设置中大部分体现了商务贸易、市场营销类的知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弄不清楚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大致由商务运作、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构成,体系中涵w的知识涉及了比较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知识,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技术基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如何才能与商务知识有效融合,不仅需要教师熟悉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还需要重新审视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意识。可见,进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科学合理地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适时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2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的意义

(1)推进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和实施,完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类课程影响着其他课程组织建设,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及实施,使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适应社会需要,发展计算机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与现实社会应用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以致用,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3)健全评价制度。开展课程评价促进计算机类课程建设,为电子商务专业其他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课程建设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是中职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建设。

3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

(1)师资队伍。计算机类课程更新速度很快,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才能跟得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教师可以参加省级、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参与企业电商知识培训或下企业实践进行深入锻炼学习,提升专业技能。也可以从企业、高校引进专业领域专家、聘请为专业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到校讲学,创建良好的学术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环境。

(2)教学条件。完善软硬件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电子商务实训平台是专业实践的重要手段,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计算机类课程应与软件教学环境相结合,在学习软件平台时灵活运用到各种信息技术,为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好技能基础铺垫。

(3)教学内容。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熟悉商务活动,精通计算机信息。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分配计算机类课程,将计算机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效地结合,在讲授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商务课程时,将涉及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融入讲解;在讲授计算机类课程时所涉及到的商务知识结合起来,不片面剥离,让学生既掌握了商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

(4)教学方法。利用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训模拟平台教学、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网络平台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9

多年以前,高科技最牛的美国就已不把电子计算机列为高科技产品了。

但巨高性能计算机仍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标志物件之一。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给了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大卫·维恩兰德,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新一代超级量子计算机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恶搞一下:法国人浪漫,而简称美国人为美人,那么,浪漫人美人=?

文艺范儿的信息

不往滥俗里想,那么,答案就是很文艺化的表达了。其实,“信息”最初是相当文艺范儿的,而不是20世纪中期才开始热门起来的科技词汇。

一般认为,中文的“信息”一词出自南唐诗人李中《暮春怀故人》:“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美眉音信消息全无啊,梦里也梦不到你,我独自上楼倚栏,望眼欲穿望到长路尽头也不见你。”这么拙劣地意译,也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思念。

其实,在李中之前一百多年,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大诗人杜牧《寄远》里就有“信息”了:“塞外音书无信息,道旁车马起尘埃。”还有比小杜更早的,唐朝诗人崔备的《清溪路中寄诸公》:“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宋朝的婉约派大词人柳永、李清照也用过“信息”这个词。因金兵入侵而流离失所的李清照思念当年安乐的故乡,心理上把信息的价格定成了真正的天价:“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千年前的唐宋中国,其高科技虽是世界第一,但信息技术还是跟现在没法比的,要靠驿马、鸿雁甚至人步行来传递信息,速度慢而效率低,信息珍贵啊。

在地球的西方呢?虽然香农1948年就划时代地把信息引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赋予其新的科学的涵义;至1956年,“人工智能”术语也出现了。可最早讨论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之间关系的,却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诗人艾略特(t.S.eliot;钱钟书故意译为“爱利恶德”)。他在1934年的诗歌“theRock”中写道:

whereistheLifewehavelostinliving?

whereisthewisdomwehavelostinknowledge?

whereistheknowledgewehavelostininformation?

whereistheinformationwehavelostindata?

我们迷失于生活中的生命在哪里?

我们迷失于知识中的智慧在哪里?

我们迷失于信息中的知识在哪里?

我们迷失于数据中的信息在哪里?

尽管第四句是好事者后加的,但诗人还是直指本质地提出了信息暴炸时代最困扰人的难题:如何不让我们的生命和智慧都迷失在数据中?

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让生命和智慧不要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的途径、工具和可能。

量子与量子计算机

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为从微观理解宏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世界有物质、能量两种存在形式,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见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量子理论就是从研究极度微观领域物质的能量入手而建立起来的。

我们知道,微观世界中有许多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则。经典物理学理论中的能量是连续变化的,可取任意值,但科学家们发现微观世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无法解释。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解释“黑体辐射”时提出:像原子是一切物质的构成单元一样,“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元,原子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这是量子物理理论的诞生。

1905年,爱因斯坦把量子概念引进光的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1920年代,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即一切物质粒子均有波粒二象性,海森堡等建立了量子矩阵力学,薛定谔建立了量子波动力学,量子理论进入了量子力学阶段。1928年,狄拉克完成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之间的数学转换,对量子力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成功地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理论体系结合起来,使量子理论进入量子场论阶段。

“量子”词源拉丁语quantum,意为“某数量的某事物”。现代物理学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是以最小的单位跳跃式进行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叫做量子;或者说,一个物理量如果有不可连续分割的最小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所有的有形性质)是“可量子化的”,或者说其物理量的数值会是特定的数值而非任意值。例如,在(休息状态)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可量子化的,这能决定原子的稳定和一般问题。

虽然量子理论与我们日常经验感觉的世界大不一样,但量子力学已经在真实世界应用。激光器工作的原理,实际上就是激发一个特定量子散发能量。现代社会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需要计算的机器(计算机)。量子力学的突破,使瓦格纳等于1930年发现半导体同时有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后来才有了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同时作为电子信号放大器和转换器的晶体管,再有了集成电路芯片,今天的一个尖端芯片可集聚数十亿个微处理器。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发现能耗导致发热而影响芯片集成度,限制了计算速度;能耗源于计算过程中的不可逆操作,但计算机都可找到对应的可逆计算机且不影响运算能力。既然都能改为可逆操作,在量子力学中则可用一个幺正变换来表示。1969年,威斯纳提出“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设备”,豪勒夫等于1970年代论述了“基于量子力学的信息处理”。1980年代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变得很热闹。费曼发现模拟量子现象时,数据量大至无法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在1982年提出用量子系统实现通用计算以减少运算时间;杜斯于1985年提出量子图灵机模型。1994年,数学家彼得·秀尔提出量子质因子分解算法,因其可破解现行银行和网络应用中的加密,许多人开始研究实际的量子计算机。

在物理上,传统的电子计算机可以被描述为对输入信号串行按一定算法进行变换的机器,其算法由机器内部半导体集成逻辑电路来实现,其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传统信号(输入态和输出态都是某一力学量的本征态),存储数据的每个单元(比特bit)要么是“0”要么是“1”,即在某一时间仅能存储4个二进制数(00、01、10、11)中的一个。而量子计算机靠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状态,用量子算法运算数据,输入态和输出态为一般的叠加态,其相互之间通常不正交,其中的变换为所有可能的幺正变换;因为量子态有叠加性(重叠)和相干性(牵连、纠缠)两个本质特性,量子比特(量子位qubit)可是“0”或“1”或两个“0”或两个“1”,即可同时存储4个二进制数(00、01、10、11),实现量子并行计算(量子计算机对每一个叠加分量实现的变换相当于一种传统计算,所有传统计算同时完成,并按一定的概率振幅叠加,给出量子计算机的输出结果),从而呈指数级地提高了运算能力——一台未来的量子计算机3分钟就能搞定当今世界上所有电子计算机合起来100万年才能处理完的数据。用量子力学语言说,传统计算机是没有用到量子力学中重叠和牵连特性的一种特殊的量子计算机。从理论上讲,一个250量子比特(由250个原子构成)的存储器,可能存储2的250次方个二进制数,比人类已知宇宙中的全部原子数还多。而且,集成芯片制造业很快将步入16纳米的工艺,而量子效应将严重影响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又因传统技术的物理局限性,硅芯片已到尽头,突破的希望在于量子计算。

量子世界的死猫活猫与粒子控制

喜好科技的文艺青年可能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其中有那只著名的“薛定谔猫”:一只被关在黑箱里的猫,箱里有毒药瓶,瓶上有锤子,锤子由电子开关控制,电子开关由一个独立的放射性原子控制;若原子核衰变放出粒子触动开关,锤落砸瓶放毒,则猫死。薛定谔构想的这个实验,被引为解释量子世界的经典。而量子理论认为,单个原子的状态其实不是非此即彼,或说箱里的原子既衰变又没有衰变,表现为一种概率;对应到猫,则是既死又活。若我们不揭开盖子观察,永远也不知道猫的死活,它永远处于非死非活的叠加态。

宏观态的确定性,其实是亿万微观粒子、无数种概率的宏观统计结果。微观粒子通常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纠缠一起,一旦用宏观方法观察这种量子态,只要稍一揭开箱盖,叠加态立即就塌缩了(扰破坏掉),薛定谔猫就突然由量子的又死又活叠加态变成宏观的确定态。用实验研究量子,首先要捕获单个的量子。即若不分离出单个粒子,则粒子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头疼的是,未找到既不破坏量子态,又能实际观测它的实验方法,他们只能在头脑中进行思想实验,而无法实际验证其预言。

而阿罗什和维恩兰德的研究,发明了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观测和操控的方法,则可实证地说出薛定谔猫究竟是死猫还是活猫,而且为研制超级量子计算机带来了更大可能,因为量子计算机中最基础的部分——得到1个量子比特已获成功。

光子和原子是量子世界中的两种基本粒子,光子形成可见光或其他电磁波,原子构成物质。他们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方法大同小异:维因兰德利用光或光子来捕捉、控制以及测量带电原子或者离子。他平行放置两面极精巧的镜子,镜间是真空空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约-273℃)。一个光子进入空腔后,在两镜面间不断反射。阿罗什则通过发射原子穿过阱,控制并测量了捕获的光子或粒子。他用一系列电极营造出一个电场囚笼,粒子像是被装进碗里的玻璃球;然后用激光冷却粒子,最终有一个最冷的粒子停在了碗底。阿罗什在捕获单个光子后,引入了特殊的里德伯原子,作为观测工具,从而得到光子的数据。维因兰德向碗中发射激光,通过观测光谱线而得到碗底粒子的数据。

2007年以来,加拿大、美国、德国和中国的科学家都说自己研制出了某种级别的量子计算机,但到今天却仍无一个投入实用。光钟更接近现实,因为可操控单个量子,就能按意愿调控量子的振荡(相当于钟摆)频率,越高越精;目前实验的光钟,若从宇宙产生起开始计时,至今只误差5秒。光钟可使卫星定位和计算太空船的位置更精确……

神话般的量子信息技术

科幻作家克莱顿(著有《侏罗纪公园》、《失去的世界》等)在科幻小说《时间线》中,曾文艺化地描述量子计算,用了“量子多宇宙”、“量子泡沫虫洞”、“量子运输”、“量子纠缠态”、“电子的32个量子态”等让常人倍感高深的说法。其中一些如今正在证实或变现。

如果清朝政府的通信密码不被日本破译,那么李鸿章甲午海战后去日本谈判时就很可能是另外一种结局,今天也不会有的问题了。目前世界的密码系统大都采用单项数学函数的方式,应用了因数分解等数学原理,例如目前网络上常用的密码算法。秀尔提出的量子算法利用量子计算的并行性,能轻松破解以大数因式分解算法为根基的密码体系。量子算法中,量子搜寻算法等也能分分钟攻破现有密码体系。可说量子这种技术在现代军事上的意义不亚于核弹。但同时,量子信息技术也将发展出一种理论上永远无法破译的密码——量子密码。

保密通信分为加密、接收、解密三个过程,密钥的保密和不被破解至为关键。量子密码采用量子态作为密钥,是不可复制的,至少在理论上是无破译的可能。量子通信是用量子态的微观粒子携带的量子信息作为加密和解密用的密钥,其密钥安全性不再由数学计算,而是由微观粒子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来保证,窃密者只有突破物理法则才有可能盗取密钥(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任何测量都无法穷尽量子的所有信息)。而且量子通信中,量子纠缠态(有共同来源的两个粒子存在着纠缠关系,似有“心灵感应”,无论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也发生变化,速度远远超过光速,一旦受扰即不再纠缠。爱因斯坦称这种发生机理至今未解的量子纠缠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被用于传输和保证信息安全,使任何窃密行为都会扰乱传送密钥的量子状态,从而留下痕迹。

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的关系篇10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basicoverviewofmechatronicstechnologyanddevelopmentbackground,anddescribesthemechatronicsdesignapproachesandkeyelements.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器;发展趋势

Keywords:mechatronics;sensor;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tH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84-03

0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认识

日本在1971年提出一个新的英文集成名词“mechatronics”词首mecha取自mechanics(机械学),词尾tronics取自electronics(电子学)。我国经常译为机电一体化或机械电子学。在1981年德国工程师协会,德国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协会共同组成的精密工程技术专家组提出的“关于大学精密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议书”中,把精密工程技术定义为光-机-电一体化的综合技术。它包括机械(含液压,气动及微机械),电工与电子,光学等技术及其组合,其核心为精密工程技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形式下,相对于专门型人才来说,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中国,我们认为机械发展新阶段是机电一体化阶段。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过程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动力部分由一般电动机演变为控制电动机,里程碑式地引入了电子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代替人完成机器的检测与控制等工作。在知识经济中体现了制造业高科技化,促进了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它是一种用于机电产品最优设计的方法学。它包括4个基本学科:电气、机械、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如图1所示。

机电一体化系统和多学科系统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它们的组成要素,而在于这些组成要素设计的次序。一直以来,多学科系统设计使用一种按学科顺序设计的方法。比如,机电系统的设计一般通过以机械设计开始的三个步骤完成。当机械设计完成后,设计电源和微电子系统,接着是控制算法的设计及其实施。按学科顺序设计的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对整个过程中各个点的固定设计导致新的限制,这种限制源于对这些点的设计,而且会传递到下一个学科点的设计。使用并行方法进行预先设计可以使产品更具协同性。它补充了信息系统以指导设计,这种指导贯穿于设计的各个阶段,而不只是预先设计阶段,从而使之更加综合。在将机械,电气及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系统进行集成以设计制造产品和过程时,需要进行协同。最终产品的功能应大于其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没有协同组合的话,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的性能特征是很难实现的,机电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如图2。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在物理系统中使用信息系统的结果。物理系统包括机械系统,计算机系统,执行器,传感器和实时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不只是机电系统,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用来把能量从动力大的一边(通常是机械的一边),转换到动力小的一边(通常是电气和计算机的一边)。上图中的机械系统不仅包括机械零部件,还可能包括流体,气动,热,声,化学及其它学科。传感技术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以适应对特殊监测应用解决方案不断增长的需要。

2.1机电一体化中的集成设计问题由于机电一体化方法内在的并行性,或同时性工程,所以样机试制阶段的建模与仿真很重要。因为模型来自于各学科的综合应用。所以应用一种可视化的编程软件是很重要的。这样就涉及到了框图,流程图,状态转换图和波特图。机电一体化是一种设计哲学,其产品或设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内部的智能,这是将执行器,传感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组合设计实现的。系统的集成是通过硬件(部件)和软件(信息处理)的联合实现的。硬件集成是将机电一体化系统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的,将传感器,执行器和微处理器融入到机械系统中,软件集成主要基于高级控制功能在设计时应首先分析客户要求以及系统集成的技术环境。在制作时应考虑了解客户,市场分析,优化性能,生命周期性能,质量,可靠性和销售。

2.2机电一体化关键要素①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包括信息传输的所有方面,从信号处理到控制系统到分析技术。信息系统结合了以下四种学科:通讯系统,信号处理,控制系统和数值计算方法。在机电一体化应用中,我们最关心的是建模,仿真,自动控制和用于优化的数字方法。②自动控制:控制系统工程学是在19世纪晚期产生的学科,认为在低阶系统(三阶或三阶以下)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特征方程的根和劳思(Routh)判据,这是一个很好的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工具。③最优化:就是先确认最优轨迹,最优轨迹是根据系统的要求即约束条件确定的,然后设计控制系统,在设计控制系统的时候应使系统的各参数最终满足控制要求,使误差最小化,或者说使目标函数的扰动最小化,可用最优化过程反复迭代公式(pk+1=pk+τ・Sk)这里k是迭代次数,Sk是p空间内的探索方向,τ是该方向上的探索步长空间内的探索步长,当p值不能再改进时这个过程结束,此时为最优化。④机械系统:机械系统考虑力作用下物体的特性。这样的系统按其性质可分为刚性的,可变形的和可流动的。大多数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的刚体系统,都依赖于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⑤电气系统:电气系统由两个分支组成:电源系统和通讯系统。通讯系统以低能量的电信号形式在各点之间传输信息。诸如信息存储,处理和交换是通信系统的常见组成部分。电气工程的这个领域也称电子学。另一方面,电源系统用来在各点之间有效的传递大量的电能,而不是信息,例如: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电动机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传感器和变换器

仪器仪表在现代科技领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传感器是与仪器仪表紧密相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其作用是为特定工业过程提供收集不同信息的机制。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过程检测以及工况评价方面,为用计算机系统对制造作业作较高级的监控提供便利,可应用于过程前,过程中及过程后。有时,传感器可以将一种物理现象转化为决策分析的可用信号。智能系统用传感器来监测由环境变化影响的特定场合,然后通过校正动作对其控制。

实际上在所有的应用中,传感器是将各种现实世界的数据转化为电信号,因此可定义为:传感器是一种把被测物理量转换成输出信号的装置。因此传感器也可以称为变换器,应用范围广泛,甚至可以用于分辨那些人类感官无法觉察到的环境变化。它们作为一次元件,连续的将变化着的信息转变成另一种形式,也就是说,传感装置检测被测量,并将其转换成系统可接受形式的信号,通常为电信号。整个系统的最大准确度由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其内部噪声干扰所决定。在测控系统中,任何参数的变化,不论是在被测量中还是在信号修整中,都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准确度。传感器和变换器是现代控制系统(电,光,机械或流体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和变换器选用的程度取决于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复杂程度。要构成一个复杂控制系统,测量装置必须能够满足快速,灵敏和精确的要求。随着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感器的体积也不断的小型化,并通常将多个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合固定在一起。传感器的分类:根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形式,电源,工作模式以及被测变量可将传感器分为以下两大类。模拟传感器:模拟是指连续的,不中断的一系列事件。典型的模拟传感器的输出与被测变量是成正比例的,输出信号以连续方式变化,根据其幅值取得信息,通常其输出要经过a/D转换后输到计算机。数字传感器:数字是指一系列离散的事件,各个事件前后分开,如果传感器的逻辑电平输出是数字的,则称其为数字传感器。数字传感器有着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的特点,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相连时不需要任何转换器。

4a/D,D/a转换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主机输入数据或向外部命令,都是通过接口及输入输出通道进行的,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装置称为过程输入输出通道。这些通道是联系主机与被控对象的纽带和桥梁。生产对象的各种模拟信号,不能直接输入计算机,而要经过模/数转换,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输入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同样,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得到的数字信号,也不可能直接作用与被控对象。而要经过数/模转变成模拟信号,才能输出到被控对象。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任务是将模拟量即连续量转换为数字量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存储,计算和处理。由于绝大多数物理量都是模拟量。因而数据采集系统不但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系统,而且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其工作原理是作为系统输入的物理量(压力,温度,湿度,位置等),首先由传感器变成点信号,然后送到放大器和滤波器。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一般比较微弱,放大器的作用是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放大到适当的大小。以利于进一步处理。滤波器的作用是消除干扰信号。然后,信号送到模拟多路开关,它在计算机的控制作用下对各个模拟通道进行分时处理,将各通道信号接到后面的采样保持电路和a/D转换器。采样保持电路在规定的时刻对送来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在a/D转换期间保持被采样的电压不发生变化。a/D转换器在保持时间内完成模/数转换后将数字量送到计算机。采样保持电路及a/D转换的定时和控制信号均由计算机产生。计算机对a/D转换器送来的各路数字量进行各种处理计算,然后用分时方法将处理结果送到各路D/a转换器变成模拟信号去完成各种模拟控制。有时为了提高速度和精度,数据采集系统不用模拟多路转换开关,而是每条通道用一个a/D转换器。

4.1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是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环节。如没有传感器对生产过程的原始参数进行精确可靠的测量,那么无论是信号转换,信息处理,或数据的显示与控制,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没有精确可靠的传感器就没有精确可靠的测量系统。

4.2a/D转换器的原理经过多路转换开关和采样/保持的模拟量必须被变成数字量才能送入计算机。完成这一转换任务的器件叫做模拟/数字转换器,简称a/D转换器。如图4是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原理图。由图4可以看出,由n位寄存器,n位D/a转换器、比较器以及控制逻辑四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当启动信号作用后,时钟信号在控制逻辑作用下,首先使寄存器的Dn-1=1,n位寄存器的数字量一方面作为输出用,另一方面,经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量Vx后,送到比较器,在比较器中与被转换的模拟量Vx进行比较,控制逻辑根据比较器的输出进行判断。若Vx≥Vc,则保留这一位;若Vx

4.3D/a转换器的原理D/a转换器的作用是将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由二进制译码控制的电流叠加电路。通常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精密的电压基准;模拟二进制数字电压(或电流)开关;产生二进制权电流或权电压的精密电阻网络;提供电压或电流输出相加的运算放大器。其原理如图5为倒t型电阻D/a转换器。其输出电压表达式很容易用基准电流和响应的倍数表示出来。与权电流型的D/a转换器相比,倒t型电阻D/a转换器具有电路简单、转换速度快的优点,但其转换误差较大。在实际的D/a转换器中,开关S是电子式的模拟开关。为了减小转换误差,开关必须具有导通电阻小,截止电阻大的特点。

5机电一体化综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客房需求以及系统集成的技术环境。解决问题的复杂技术系统往往是一个具有数字或模拟形式并由复杂软件支持其硬件的机械、电子、液压和热动力部件的结合体。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使用传感器从技术环境中收集数据和信息。接下来的一步就是使用建模和描述方法的完善形式,以一种集成的方式来涵盖这个系统的所有子任务。这包括在初始阶段对子系统间必要接口的有效描述。数据经过处理和解释转化为执行器的动作。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中,有必要在不同的专家组之间协调知识和需要的信息。并行工程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特殊方式融合的一种设计方法。传统设计和制造间的障碍得以排除。

6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