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十篇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十篇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1:56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1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观也发生了变化。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不但是指一个没有症状或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强调人类健康应是生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提倡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规划中[1]。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心理卫生作为健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

1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全世界范围内,5-16岁的儿童约有12亿[3],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全球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4]。据1976年wHo报导,3-35岁的儿童心理社会问题的检出率约为5%-15%[5]。美国报道,14-16岁儿童,约有18.7%患有精神障碍[6]。1993年我国22城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7]。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其中,小学高年级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18.79%,提示年龄越大,心理卫生问题越突出[8]。lemer认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9]。再者,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看[10],儿童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此阶段是儿童心理偏异最易形成和纠正的时期。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2心理卫生评价工具有研究现状

2.1心理卫生问题的诊断和评估心理学家认为,在诊断和评价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发展年龄[11]、社会文化背景[12]、问题的情境定位[13]及其严重程度[14],还要考虑到这次诊断对其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14]。在诊断工具有使用方面,还应考虑测量主体[15]对测验的理解及态度的差异。akiskal(1986)提出,一项较完善的评估程度应包括:家庭评估、与教师和家长的语谈、行为的观察和评定、标准化测验以及发展史的检查[16]。

2.2心理卫生问题诊断和评估工具

2.2.1心理测量工具的种类目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类[17,18]:①症状量表,如achenbach’s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pS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Zung’s抑郁及自评量表(SDS)、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Sta1)等;②人格量表,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量表(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卡特尔个性量表(16pF)等;③智力及发展量表,如韦克斯勒智测量表(儿童版)、瑞文推理测验、中国比奈测试手册(SB)、丹佛智力量表(DDSt)等;④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学习动机诊断测验量表(maat)、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ppCt)、Rutter儿童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等。

2.2.2心理测验工具有评价原则心理测验表的评价应依据[18,19]:①心理测验工具的功效,即能反映要评定的内容特征的能力;②心理测验工具的敏感性,即能测出受评者某种特质或行为上有意义的变化的能力;③心理测验工具的简便性;④心理测验工具的可分析性,即有无常模或描述性标准;⑤信度,即衡量测验工具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越可靠。常的信度的指标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总之,选择心理测验工具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使用广泛、操作简便、省时,而信度较高的测量工具。

3中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

3.1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及趋势

3.1.1研究对象较广泛包括一般儿童、超常儿童、独生子女、单新儿童、聋哑儿童、弱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失足儿童等。

3.1.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20]、队列研究[21,22]、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已被应用于心理健康调查的领域中。

3.1.3测量方法的标准化及多样化调查多采用敏感、高信度的标准化测量工具,而且其使用开始趋向多样化,以期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3.2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3.2.1学习困难国外,有3%-28%的学龄儿童存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23]。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检出率为17.4%[24]。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25]有: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教养不当等;其内部因素[26]有:儿童在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品行障碍、多动症等。

3.2.2个性障碍在美国,自杀排第3位死因,15岁以下儿童少年自杀身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4%[27]。我国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8]:有自杀意念者占9.69%,主要原因为父母不和、学习成绩差、不良习惯、不良性心理等。

3.2.3情绪障碍瑞典Knorring报告10-14岁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发生率[29],男生有3.55%。女生3.4%。国内儿童的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5%[30]。病种分析显示,国外过度焦虑患病率为5.9%-12.7%[31]。国内为0.51%[30],国外抑郁症发生率为1%-8.0%[31],国内为0.56%[30]。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表现等[32,33]。

3.2.4行为障碍①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30,34],国外[35]儿童多动症的发生率为1.2%-9.9%,我国为6.04%[30]。②国内资料显示[36],随着年龄的增设和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吸烟率有上升的趋势,普通学校吸烟率高于重点学校。③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在英国和美国鸡为4%-10%[31]。我国发生率为1.55%,资料表明,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3]。

3.2.5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有研究表明[37],聋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普通儿童。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有随肥胖加重而降低的趋势[38,39]。

4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影响问题

4.1有关儿童行为障碍形成的理论精神动力学的认为[40],儿童行为障碍起因于对儿童本能的过分限制或过分满足;心理教育学者[31]认为行为障碍源于儿童家庭生活和学校的现实要求间存在的潜在冲突;生态学和社会心理学者[412]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理论者[43]认为不良行为是不恰当的学习反应;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凡被奖赏的都会维持下去,不管行为好坏。总之,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同伴关系、与成人的交流都会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

4.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其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所不同。母孕期和围产期以生物学危险因素为主;在婴儿期以后,社会心理因素所起作用愈来愈大。总之,生物学因素决定行为儿童的素质,社会心理因素是行为问题的诱因和调节因素[20]。

4.2.1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和父母教养不当、社会经济文化阶层低、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及个性特征、寄养或全托、儿童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等因素均能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危险性[20,44-46]。

4.2.2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地理位置、教学质量、教盲目标、教师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来源等[10]。

4.2.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秩序、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新闻传播媒介、同伴关系、社区氛围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0]。

5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卫生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社会各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5.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经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感和目的主体,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三育”的特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47]。

5.2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操作规程[48]:①运用各种评估与诊断技术发现问题;②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存在的条件;③对潜在的行为变化、学习过程或由问题解决带来的条件变化作出描述;④确定干预的标准或目标;⑤在学校心理服务能力范围内选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⑥对照确立的目标评估干预带来的变化;⑦使干预的结果保持稳定。总之,了解学生是基础,诊断是关键,教育干预是达到辅导目标的手段。

5.3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课堂教学、活动课、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其主要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依靠团体动力来改变集体中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因活动课形式多样,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另外,教师以平等角色参加到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扰。

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补救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一般有以下方法[49,50]:生拟技术、积极动机内涵技术、积极功能内涵技术、病症规定技术、轰击后门技术、注意例外技术等。对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5.4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材的编写各地辅导教材基本涉及以下内容[51]:①关于学生所处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任务和应对策略的指导;②学习心理指导,涉及学习规划、智力、创造力培养、应试心理调适策略等;③情感生活教育,培养良好情感品质、指导情绪调适策略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包括同学间、师生、亲子交往的指导等;⑤挫折应对指导,培养与训练耐受挫折力、指导应地技能等;⑥健全人格的培养;⑦自我心理修养与生活规划指导;⑧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特殊心理障碍问题及其防治。

教材内容应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使其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形式倾向于‘模块化’,即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知识篇、自测篇、方法篇和咨询篇四部分,适合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这样有利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

6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效果的个体评价应依据[52]: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心理症状;②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③人际行为的适应;④个性、意志力;⑤自我意识、对人对事的看法及排队心理困扰的能力等方面改善的情况来判断。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评价应侧重于受教育者的团体评价。因此,应采用较客观、可量化的方法,从心理症状、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及个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观察其心理水平的好转或动态变化情况。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2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3

【关键词】卫生保健;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保健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提高学前儿童的免疫力,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使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一、学前儿童期保健要点

学前儿童期是指从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这一时期小儿行走及语言能力增强,与外界接触机会增多,自主性及独立性有所发展,但免疫力仍然低下,对危险物的识别能力差。其保健要点为:

(1)保证充足的营养。这一时期由于饮食逐渐由乳类转变为普通食物,故需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各种营养素的搭配。

(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

(3)防止意外。防止车祸、烫伤、触电、中毒及摔伤、跌落、异物吸入等。

(4)早期教育。加强语言能力的训练,如背儿歌、讲故事、唱歌、做游戏等。同时还要进行认知能力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5)预防接种,加强免疫。根据各种疫苗初种后的免疫持久性,按期加强免疫接种。

(6)生长发育监测。定期做健康检查及体格测量,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二、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一)日常护理

1.居室

小儿的居室条件首先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清洁舒适。冬季学前儿童的住房不能过冷,一般室温在18~22℃为宜。夏季屋内要凉爽通风,但要避免吹过堂风,还要注意防止中暑。室内设置和物品应注意安全防护,床垫软硬适宜。

2.衣着

(1)衣着面料。学前儿童皮肤娇嫩,排汗量多,因而学前儿童的贴身内衣应选用纯棉的面料。

(2)衣着款式。学前儿童衣着款式的选择应该简洁、方便、安全,大小宽松适度,色彩明亮、欢快和醒目,充满童趣。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睡眠习惯。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应培养学前儿童独自睡小床的习惯,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安静、光线暗淡,睡前不拍、不抱、不吮手指,使小儿自然入睡。

(2)卫生习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保持被褥清洁,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脸、洗脚、洗臀部等习惯。

(3)饮食习惯。要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时心情愉快;注意饮食卫生;进餐环境应安静舒适。

(二)营养

(1)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保证机体生长和组织修复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提供能量。小儿生长发育旺盛,需要蛋白质量比成人多,母乳喂养的学前儿童,每日需蛋白质2g/kg,牛乳喂养者每日约需3.5g/kg。

(2)脂肪。脂肪的功能是供给能量,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脏器及保暖,同时还是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学前儿童每天应摄入脂肪10-15g/kg。

(3)糖类。糖类是机体能量最主要的来源。婴儿每日需糖类12g/kg。婴儿饮食中糖类不宜过多。同时注意,也不宜供给过少。

(4)维生素。维生素虽然不能供给能量,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其功能是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维持正常的生理发育。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5)矿物质。矿物质不能供给能量,但是构成人体的成分,并为调节生理功能所需要。根据其在体内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6)食物纤维。食物纤维可刺激肠蠕动,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泄。但是学前儿童期要注意不要给学前儿童吃很粗的纤维,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7)水。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机体新陈代谢及体温的调节都需要水的参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多。婴儿每日需水150ml/kg,以后每增长3岁每日减少25ml/kg。

(三)体格锻炼

体格锻炼是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最好措施,同时也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体格锻炼有两种方式: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自然因素,进行空气浴、日光浴、水浴的三浴锻炼;另一方面是体育运动,如主、被动操,体操,田径,球类等运动。

(四)传染病防控

由于小儿抵抗能力差,对各种传染病有较强的易感性,所以加强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工作是保证儿童健康发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有效防治传染病,应从传染源、传染途径和被传染者三个方面都做好防控工作。

(五)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要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我国卫生部规定,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5种疫苗的接种。

参考文献:

[1]梅国建.儿童护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43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4

【关键词】儿童;插图;设计

一、儿童书籍插图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和理解思考方式都不同,所以设计师应当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特征,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儿童视觉需求的插图作品。儿童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这阶段儿童稳定的注意力正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干扰而改变注意目标。注意的不稳定性不利于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感知,更不利于阅读文字方面的书,所以儿童书籍插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段,常常运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抓住儿童的视线,激发兴趣,传达信息,让儿童融于特定感情氛围内。相比较文字,插图的优势在于直观的形象性、生动性、迅速的信息传达和审美感受,合适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插图更容易吸引儿童注意力,并能使注意力维持较长时间。儿童读物插图的设计应按照儿童成长不同年龄段来定位它的语言风格,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深邃的思想,激发培养儿童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去学习。

二、儿童书籍插图的色彩表达

色彩是艺术创作中表达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马上唤起儿童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因为儿童的感知和思维都比较具体,色彩是认识对象的重要手段,儿童可以借助色彩确认对象。儿童感知客观事物的分析性比较差,艳丽的色彩则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画面的各种事物。色彩鲜明逼真,能唤起幼儿对认识对象的强烈直观感受,这也是儿童书籍插图要求色彩鲜艳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儿童书籍都适合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的,画家还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色调。例如《一个阴森森、阴森森的故事》这本书中,画家用细腻、写实的表现手法,用较灰暗的色调来营造一个个阴森森的场面――森林、城堡、长廊、飘动的窗帘,画面充满诡异。画家利用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创造出紧张和悬念,层层引诱。直到盒子露出一道亮光,原来里面住着一只小老鼠,此时儿童一颗扑通扑通的心才平静下来。灰暗色调的运用完全是出于营造画面气氛的需要,在这种氛围中灰暗的色调远胜于使用鲜艳的色彩。

三、儿童书籍插图的趣味性和幽默性表达

经调查,儿童一般都喜欢活泼有趣的形象、故事,对枯燥单一的插图效果不太感兴趣。趣味性在儿童插图的创作中是首位的要素,因为儿童图书中大量插图的使用就是为了打破文字呆板的方式,增加图书的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目的。儿童插图的趣味性和幽默性除了体现在整个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更直观的应该体现在书中各个形象的设置以及场景、环境的有趣设置上。优秀的儿童插图画家,总是能够抓住儿童的心灵,善于用儿童的目光去发现并挖掘事物的趣味和幽默,并根据儿童的思维规律去创作艺术作品,达到经典有趣的效果。将自然界的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将他们描画成活生生的,有趣的活泼形象;或者是将动物拟人化,运用幽默的方式使其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另外,各种形象的一些细微的小动作,也是能够传神的反映出其性格的,这些都是表现趣味性和幽默性的主要手段。

四、儿童书籍插图的情感表达

研究儿童情感与儿童心理发展是把握好创作儿童书籍插画技能、提高艺术表现力、陶冶儿童情操和给予儿童艺术熏陶的关键。书籍应给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注,一本好的儿童插画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情感故事,还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通过插画的视觉传达,与儿童心灵进行情感交流,给其最大的情感满足,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情感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儿童更应以情感教育为主,使情感融于艺术,用艺术塑造儿童情感。在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情感的交流。作为儿童感知社会的重要窗口,儿童书籍插图若能注重儿童的情感表达,在儿童书籍插图的设计与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必将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对其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优秀且具有感染力的儿童书籍插图能刺激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儿童注视身边的动植物,去发现社会上所体验的各种生活。优秀的儿童书籍插图画家必须成功地掌握画面的整个气氛,无论是欢乐的或是悲伤的或是恐怖的、悬疑的、幽默的这就需要插图画家们以这些优秀的实例为自己的创作营养,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儿童书籍插图真正为儿童所喜爱,真正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华,李莉等著.《儿童读物插图艺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鹏城白菜”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澄城县位于渭北高原东北部,辖9镇1办160个行政村15个社区,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总人口37.4万,其中妇女儿童24.65万,人口出生率9.16‰,人口自然增长率3.2‰。截至2020年10月底,妇女儿童“两个规划”(2011—2020年),涉及妇女7个领域94项考核指标中,县级承担82项,达标80项,占97.56%;涉及儿童4个领域61项考核指标中,县级承担50项全部达标。

一、两个规划实施情况

(一)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保健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质量大幅提高,疾病预防和各种突发病变事件应急能行得到提升,妇女儿童的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一是妇女卫生保障水平提高。2019年孕产妇产前检查率98.69%,较2011年提高2.33个百分点;住院分娩率100%、妇女常见病检查率97.45%;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宫颈癌患病率9.97/10万,乳腺癌患病率24.73/10万;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达73%,其中女性占52%。

二是儿童健康状况逐步改善。实施孕产妇健康管理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3.03%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4.6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逐年下降,分别从2010年的7.50‰、7.22‰下降到2019年的2.48‰、2.13‰;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10年的61.0/万下降到2019年的26/万;2019年婚前医学检查率达8.07%。

三是健康防疫水平不断提升。投资30万元建成标准化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艾滋病母婴阻断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妇科疾病普查率达到90%以上。实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人口终止妊娠”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票否决”。卡介苗、乙肝、甲肝、流脑疫苗接种率达100%、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等疫苗接种率达97%以上。

(二)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提高。投资3.3亿元的职教中心新校区、投资3.02亿元的城关中学等学校建成投用。2019年,教育经费投入6.6亿元,硬件软件同步完善,为贯彻落实妇女儿童教育权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是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在园幼儿1.24万人,比2011年增加3348人,增长3.5%,其中在园女童5044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80%提高到94.42%,其中,女童入园率由2011年的85%上升到99.2%,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有效缓解了学龄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二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六年巩固率100%,初中三年保留率99.52%,其中女生由2011年的98.13%上升到100%。投入189.6万元资助残疾、贫困学生和孤儿,“春蕾计划”帮扶贫困儿童30余人18余万元。率先在全市建成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从2011年的750元提高到6000元。

三是女性接受教育比例上升。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高中阶段的女生毛入学率达到94.81%,中等职业在校生1839人,其中女性695人;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1年的7年提高到12年。成立家教指导中心1个,开办家长学校113个,开展培训3.58万人次。2020年,女性成人识字率和女性青壮年识字率分别为83%和99%,实现“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内”目标。

(三)妇女劳动与就业权益得到逐步加强。10年来,致力于保障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基本实现了男女就业平等;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和减少贫困等也达到妇女规划目标的发展要求。

一是女性从业人数和比重不断提高。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劳务对接、创业服务、资金扶持等,广大妇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激情不断高涨,就业创业渠道不断拓宽。2019年,全县就业人员总数达23.06万人,其中女性11.02万人,达到47.79%,超过40%的预期目标;就业人员中城镇单位就业9.51万人,其中女性4.02万人;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从2011年的47.64%提高到54.78%。

二是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明显增强。2020年,全县党代表共194人,其中女性代表38人;人大代表191人,其中女性49人;人大常委35人,其中女性占22.8%;政协委员中的女性占30%,政协常委中的女性占25%。科级领导干部572人,其中女性126人,占22.03%;9个党委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5个配备了女干部;26个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15个配备了女干部;6个群团机构领导班子中,4个配备了女干部;10个镇(街道)领导班子中配备了29名女干部(党政正职3人),占领导班子成员总数的30.85%。

(四)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得到优化。10年来,面向各级干部、主流媒体、社会大众,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发展原则,动员社会各界关爱、关心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妇女发展、儿童优先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一是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始终把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环保理念,作为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绿色家庭”、“小手拉大手”等活动百余场。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9.36%,污水处理率为92%,比2011年有大幅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

二是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发展规划》等的宣传,“儿童优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严厉查处各种非法出版物,引导未成年人自觉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坚决取缔“黑网吧”,严肃查处接纳未成年人的营业性“网吧”,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

三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县镇两级分别成立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协调小组,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网络;法院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聘请妇女干部担任陪审员,参与妇女儿童权益案件审理;公安部门建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站,多渠道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司法部门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了青少年维权岗、反家暴110报警中心和12338妇女维权热线电话,中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开展“社会爸爸(妈妈)”、“红凤工程”、“春蕾计划”“事实孤儿”等活动,累计救助儿童3000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状况虽然与过去相比有了好转,从政妇女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任职层次仍然较低,妇女参政级别越高所占比重越低,存在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群团组织多、综合部门、重要岗位配备少的现象。一些女性干部多年来单位不变、职务不变、岗位不变的状况依然存在,上升空间和通道狭窄的问题不容忽视。女干部整体素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选拔年青女干部工作仍需加强。

(二)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保障力度还有待加强。一些女性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救常识、技能,在遭受侵害时不懂得采取恰当措施、正当途径保护自己、防止侵害,尤其是在遭受到伤害后,考虑家庭关系和个人声誉不敢报案、不愿报案,在一定程度放纵了犯罪;在家庭纠纷、离婚中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方面,妇女权益受到的保护依然不充分。妇女儿童救助工作涉及民政、人社、教育、卫生等10多个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够,部门之间还存在推诿扯皮或重复救助现象。

(三)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还有待净化。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部分儿童食品、用品和玩具的合格率低、安全性能差,部分儿童玩具、用品低俗化;部分盗版儿童读物充斥低级趣味;一些电影和电视的暴力场面,致使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多;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影片使儿童行为问题增多;沉迷于网络聊天、电子游戏和色情网站是妨碍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新问题;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儿童健康素质等都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关注。

(四)两个规划监测统计需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门重视程度不一、工作不平衡现象,有的地方和部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没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没有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两个规划涉及面广,覆盖群体较大,关联单位部门多,但客观来讲,妇女儿童统计监测网络不健全,部分单位在统计中存在盲区,一些监测指标没有分性别统计,有的数据统计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监测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高位统筹推动,搭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平台。坚持把做好妇女儿童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优先理念,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意识、部门责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各成员单位的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各镇街和部门将妇女儿童发展目标摆上重要位置,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持续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机制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向妇女儿童倾斜。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支持妇女儿童工作氛围。围绕“两个规划”的目标任务,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通过新闻及网络媒体宣传、举办培训班、开展妇女儿童宣传月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三八”“六一”等节点,广泛宣传进步文明的性别意识,宣传先进妇女、保护儿童的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对妇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两个规划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抓好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就业、权益保护等工作,努力推动“两个规划”重点目标全面达标,推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6

作者:沈策

自学成才的作家蔡女士,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到医院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移植手术。她用作家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心情:孩童时潜入机体的"恶魔",今天已经成长壮大,并将折磨我的后半生。

事实上,不论是慢性肾炎,还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急性扁桃体炎,绝大多数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大量繁殖引起,导致扁桃体的红肿、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脓性渗出物,患者畏寒、高热、咽痛明显。这种局部炎症对人体损害较小,但如果反复发作,人体就会产生相应抗体,而抗体在攻击细菌的同时,也会摧毁肾小球的基底膜,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这一难以治愈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生,也是同样的原理。

由于急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发生在儿童时期,因此在童年时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就显得非常重要,类似小王和蔡女士的悲剧也可以避免。再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甚至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往往也是从儿童时期开始,潜移默化中酿成苦果。所以说,健康之路,始于童年。

对儿童时期的健康,要纠正把胖当成健康的标准。过度喂养造成的肥胖孩子,虽然体内脂肪或能量"充足",但可能存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同时,肥胖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在重度肥胖儿中,发现有16.7%的儿童血压偏高,30%的肥胖儿有血脂改变。现代医学已证实,儿童期的肥胖不仅易导致成人肥胖,而且伴随肥胖而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年龄也将相应提前。要保证孩子的茁壮成长、身体健康,应从饮食、运动、睡眠、保健等方面入手。

均衡饮食

(1)常吃乳及乳制品儿童必须每天喝牛奶,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每天喝500毫升牛奶,能获得15~17克的优质蛋白;能获得约600毫克的钙,相当每日需要量的80%。

(2)少吃脂肪或肥肉儿童应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但炸鸡、汉堡包等食品胆固醇含量太高,以少吃为妙。

(3)多吃粗粮及豆制品粗粮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以及铬、铜、锌、锂、硅等微量元素,可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免疫力下降。因此,从小要养成多吃粗粮的习惯。

户外运动

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初秋时节,安排孩子进行耐寒锻炼,这对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十分有效。入夏季节,安排孩子进行耐热锻炼,不要让其长时间生活在空调环境里。近年,夏季感冒患儿有所增加,就是空调捣的鬼,特别注意睡眠时将空调温度适当调高。

睡眠充足

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可得到调整,缺乏睡眠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身高及免疫功能发育。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应保持在10~12小时。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7

关键词:游戏认知;语言智力;心里健康

游戏,大家都不陌生,相信我们每个人在童年的时候都玩过游戏。可为什么我们在幼儿的时候都喜欢玩游戏呢?还有,为什么现在幼儿园都特别重视幼儿的游戏?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又有什么作用?

其实早在19世纪和20年代初就有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的研究:

1.早期的游戏理论:

(1)霍尔的复演说;

(2)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或得机能愉快的手段;

(4)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5)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6)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2.当代的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能使儿童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能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事物的复杂课题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他认为当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实现的愿望的时候,就发生了游戏。

(4)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所以说,游戏是非常符合学龄前儿童特点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是增强幼儿体制,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儿童身心发展和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

游戏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关系;游戏与幼儿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游戏与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关系等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3.游戏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利于儿童健康的成长。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游戏是儿童世界的支柱,儿童通过游戏互相联系,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可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也可以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按自己的愿望,将生活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的反应在游戏中。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他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的条件限制。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即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交往。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他既不想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想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因而深受儿童喜爱。所以,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启发开放式的语言,引导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幼儿的心理发展更健康。

4.游戏能激发幼儿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指标,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会尽力的去模仿母亲平时的行为,也会学着用母亲的口吻去和同伴交流。对同伴态度不好时,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她就能比较自然地学会交往语言。

5.游戏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他们年龄和身心的发展,游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游戏,幼儿不仅能从外界汲取知识,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如:“老鹰做小鸡”的游戏,无论儿童扮演那一个角色,他都要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着想,想着如何才能取胜,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就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还有建筑性游戏,幼儿通过利用积木、沙、石等材料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从而发展了儿童的设计创造才能,培养了有关的技能技巧。

6.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做到现实生活中自己害怕的事情,或者说是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当儿童受到生活环境不平等待遇、缺乏双亲爱护、手父母打骂时,儿童内心的创伤就会很大,但是儿童通过游戏的洗礼就会忘记伤痛,只记得脑海中快乐的时光。

因此,幼儿园要充分把握学前儿童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启发式的引诱儿童进行合理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幼儿不仅练习各种基本动作,是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起来。游戏还能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当然,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自然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积极组织和正确引导。

总之,游戏不仅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有明显的作用。一方面,它不仅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也能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能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能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江西省赣南、赣西、赣北、赣中4个地区各随机抽取1个市,再从每个市中选择外出务工现象较为典型的1个乡镇,从每个乡镇选1-2所学校,共抽取了6所农村中学和4所农村小学。调查学生被试共计1000人,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5.5~18.5岁,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各半。收回有效问卷共813份,有效回收率为81.3%。被试的构成见表1。

1.2方法

1.2.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我国学者岳冬梅(1993)修订版[5],量表共66个项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共6个因子,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共5个因子,它们为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看护人的教养方式也采用emBU,将项目中的父亲或者母亲改为看护人,包括5个因子,分别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过保护溺爱、严厉惩罚和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分半信度为0.50~0.91,重测信度为0.63~0.82。

1.2.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

本测验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1991年修订[6],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67~0.863。

1.2.3施测方法、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主要在学生自习课时间进行,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将问卷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最后将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处理。

2结果

2.13种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为了解几种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情况,将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进行比较。3种类型儿童在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63,p>0.05;F=0.099,p>0.05),表2显示,在焦虑总分和其他6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曾经留守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焦虑总分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由于留守类型不同,有些留守儿童有看护人护养,而有些没有,所以需要将各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影响分开来分析。总的分析结果见表3。将父母教养方式和看护人教养方式分别对4种留守儿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父亲温暖、父亲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拒绝、看护人的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等7种教养方式类型进入了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中,方程解释率为0.473,其中父亲温暖、父亲干涉与看护人支持温暖3种教养方式对隔代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着正性的影响,其他4种教养方式则不利于隔代看护儿童的心理成长;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回归中,父亲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温暖、母亲偏爱以及看护人支持温暖、拒绝惩罚、保护溺爱7种教养方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父亲温暖、惩罚以及母亲温暖、看护人的支持温暖4种教养方式对父辈看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回归效应;对单亲看护的回归中,由于不存在父母亲外的看护人,只有父亲或者母亲对其教育,结果发现父亲温暖、干涉、偏爱以及母亲温暖、干涉、拒绝、偏爱对该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回归效应,其中父亲温暖、母亲温暖、母亲偏爱3种的标准回归系数为负,表明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地影响作用;最后,对同辈或者自我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回归方程解释率为0.246,为4个回归方程中解释率最低,只有父亲温暖和母亲拒绝2种教养方式进入了回归方程。

3讨论

3.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要较差,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我们知道,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7],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可是说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对他们显然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看护人来说,要照顾好孩子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隔代看护,孩子的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为农村老年人毕竟文化水平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父辈看护人则是一种“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种养护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本研究发现,曾留守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3个方面。也就是说,曾经的留守经历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

3.2家庭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9

   骨盆儿童少年的骨盆包括髌骨、骶骨和尾骨,依靠软骨连结而成,一般要到20岁左右才骨化成整体。因此,在体育锻炼和各种活动中,教师要避免让儿童从高处向坚硬的地面跳,以便防止组成骨盆的骨发生不易察觉的移位,导致骨盆发育不正常。骨盆对于女孩子而言是尤为重要的身体结构,如果女孩因骨移位而导致骨盆发育不正常,将会直接影响到她成年后的正常生理功能,需要教师和家长们一定要加以关注。关节儿童少年的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囊周围的韧带较松弛,因此,儿童少年关节的牢固性较差,有时在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等情况下会造成脱臼。这样就要求在进行体育锻炼之前,老师一定要让儿童少年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发生意外。骨骼肌儿童少年的骨骼肌比较柔嫩,肌纤维很细,间质组织多;肌肉含水分也较多,含蛋白质和无机物少,富于弹性,但是肌力较弱,耐力也差,且容易疲劳。而且粗大的肌肉发育得较早,细小肌肉发育得较迟,所以刚上学时儿童少年虽然能够做出各种动作,但是因细小的肌肉还没发育好所以不能做很准确的动作。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适当安排手工或游戏活动,可以促进他们肌肉的发育。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要求太高,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二是不能长时间吃力地练习一种动作。《.消化系统》是重中之重在儿童少年消化系统的特点里牙齿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在儿童少年中,既存在着换牙的问题,又存在着发生龋齿的问题,因此在牙齿的保健方面,除了讲述乳牙、恒牙的换牙的内容之外,还讲述了龋齿的发生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乳牙共有20个,从婴儿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逐渐萌出,大约成长到6~7岁时,乳牙逐渐被恒牙替换而脱落。在恒牙中,有20个替换了乳牙,另外12个则在乳牙的后方萌出。恒牙的钙化是从婴儿出生时开始的,因此应该注意对婴幼儿钙的供给,以利于牙齿的健康生长。做为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注意牙齿钙化的时间,为孩子将来能有一副好牙齿打下良好的基础。龋齿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并且病变的发展也较快。所以预防龋齿很重要,做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知道预防龋齿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口腔卫生,做为家长当孩子三岁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刷牙,开始可以由家长帮助,慢慢地教给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锻炼身体加强营养,一定要满足牙齿发育对钙的需求,所以做为教师和家长除了要保证孩的营养外还要让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多接触阳光,使皮肤内的一种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在肠道内的吸收,进而保证牙齿的钙化,加强抗龋能力。三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防止龋洞变深变大。《.神经系统》不可轻视关于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和卫生,讲述了大脑、眼、耳等内容。

   大脑这部分内容按照儿童少年的四个年龄阶段,从不同方面讲述了儿童少年大脑的特点;6岁时,大脑半球的多数神经纤维已经髓鞘化,身体在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以后,可以迅速准确地从视、听、嗅、味等感官沿神经通路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各个中枢。所以这一时期的儿童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和准确,运动比较有规律,有意识的学习思维活动比较活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7~8岁期间大脑皮层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能够对语言文学形成条件反射,但这种能力还不完善,表现在学习上对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模仿的能力较强,而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能力则较差。针对大脑的这种发育特点,教师和家长在为孩子安排学习内容的时候,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6岁前只能是简单的内容,多找些孩子能接触到的事物讲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再逐步加深学习内容,采取循序渐近的原则,以免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为了促进儿童少年大脑的正常发育,对于儿童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卫生保健。一方面要科学用脑。学习是儿童少年的主要任务,这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如果连续学习的时间过长,就会使大脑疲劳,并且导致记忆功能紊乱,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对于儿童少年的学习安排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合理用脑。例如,在课间休息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做游戏或开展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使大脑皮层中与学习有关的部分得到休息,从而消除听课的疲劳。第二,要注意变换脑力活动的内容。这样就要求在安排课程时文科和理科要交错开,穿插学习。第三,当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求他先自己动脑想一想,做到先想后问,这样才能加强大脑的灵敏性,逐渐达到思维敏捷、记忆深刻;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一般需要10小时,由于儿童少年每天要进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就不能保证每天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充沛的精力学习,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和发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于儿童少年来说,眼球中晶状体比较大,调节范围比较广,这种特点就导致如果长时间在光线暗淡或姿势不正确等情况下看书,书本离眼睛很近或长时间看电视都会使晶状体长时间处于紧张的调节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假性近视,如果这个时候还不注意就会变成真性近视,一旦形成近视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重视并且做好儿童少年的卫生保健工作十分重要。这对于儿童少年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学习效率的提高,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育,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少年做为小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且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讲究学习卫生,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少年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育。讲究学习卫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听课时的正确体位要引起重视学生坐在课椅上听课时就该保持正确的体位,就是前胸和课桌的后沿应该保持一拳以上的距离;大腿平放在椅面上并与小腿垂直;脚掌平放在地面上;上身坐正后,头稍稍向前倾,不歪头,不耸肩。有的教师要求小学生在听课时要坐端正,双手放在身后,从生理学角度讲,这样会使肩部肌肉和关节处于强制状态,容易引起疲劳,对儿童少年并不适宜。(二)阅读卫生一定要坚持阅读是紧张的视力工作和脑力工作,对于眼睛易疲劳的儿童少年来说,阅读时应注意几点:第一,阅读时眼睛与书本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30~35cm。第二,阅读时应将书本的上端稍垫高或者用双手将书本扶起,使书本与桌面的夹角为40~50度,书本与视线成直角,使书本上的字的上缘与下缘与眼距离相同,这样读到的字比较清晰,还可以避免颈部肌肉的疲劳。第三,阅读时光线应从左方射入,这样可避免写字时产生阴影。第四,儿童阅读时间不能太长,30分钟后就该远眺,一个小时后应该休息至少10分钟才可以继续阅读。第五,要注意良好的阅读习惯,乘车、走路、光线昏暗、躺卧等情况下不能看书。做为家长只有清楚了儿童少年的生理卫生特点,才能引导孩子茁壮成长;做为师范生只有了解了儿童少年的生理卫生特点,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根据儿童少年的特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利的人。

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篇10

【关键词】微量元素;儿童;末梢血

Studyonperipheralbloodmicroelementsin849childreninmaerkangDistrict

YuxiaochuanaBaprefecturepeople`s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erummicroelementsinmaerkangchildren.methodsCalcium,magnesium,copper,iron,zinccontentsweredetectedinperipheralbloodlevelandevaluatedbyusingBH5100atomicabsorptionspectrophotometerfrom849children(0-14years)in2010.Resultstheaverageratesofzincdeficiencywereashighlyas26.39%inallchildren.whiletherateofirondeficiencyandcalciumdeficiencywereasloweraszincdeficiency.incontrasttozincdeficiency,theaverageratesofmagnesiumandcopperdeficiencyinchildrenwererespectively.ConclusionZinc,iron,andcalciumdeficiencywereobservedinchildreninmaerkangdistrict.itshouldstrenghenmonitoringthemicroelementsinperipheralbloodandsupplywithsuchelementsreasonably.

【keywords】microelements;children;peripheralblood

钙、镁、铜、铁、锌等金属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其在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生理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量都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为了解本地区儿童钙、镁、铜、铁、锌等金属元素的体内含量现状,笔者对马尔康地区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49例儿童进行了末梢血钙、镁、铜、铁、锌元素的检测,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更合理地为儿童补充微量元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10月阿坝州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14岁儿童849例,其中男童496例,女童353例。

1.2仪器与试剂北京博辉创新光电技术股份公司生产的BH5100型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及配套试剂稀释液,标准液为北京博辉创新光电技术股份公司钙、镁、铜、铁、锌标准液。

1.3标本采集取左手无名指末梢血40ul,加入1.2ml钙、镁、铜、铁、锌5种元素稀释液中,立即混匀待测。所有标本2h内进行检测,标本检测前用该公司的标准液定标,并用该公司的标准样进行质量控制。所有操作人员均由专职检验人员进行检测。

1.4生物参考区间钙1.55~2.10mmol/L;镁1.12~2.06mmol/L;铜11.8~39.3umol/L;铁7.52~11.82mmol/L;锌0~1岁50.0~100.0umol/L,1~2岁62.0~110.0umol/L,2~3岁66.0~120.0umol/L,3~4岁72.0~130.0umol/L,4岁以上76.5.0~170.0umol/L。

1.5统计学方法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是数据处理。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儿童全血钙、镁、铜、铁、锌5种微量元素含量比较5种微量元素中钙、镁、铜、铁4种元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锌元素各年龄组间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不同年龄段儿童钙、镁、铜、铁、锌5种微量元素含量水平(单位mmol/L,铜、锌umol/L)

2.2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5种元素含量比较各年龄组内男女儿童性别间5种元素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龄组儿童末梢血5种元素缺乏情况各年龄组儿童末梢血镁缺乏仅一例;各年龄组儿童末梢血铜缺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缺乏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尤其以7~14年龄组缺乏最为多见;铁缺乏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4~6岁年龄段组和7~14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锌缺乏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p

表2不同年龄组钙、镁、铜、铁、锌缺乏率(%)

3讨论

微量元素是指以极低水平存在于人体内,但在生理过程中确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一些无机元素。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微量元素的特殊作用,近年来引起国内各地区较大的关注,尤其是对儿童微量元素缺乏的关注。本地区检测结果表明,男女儿童间五种微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而本地区不同年龄段儿童存在锌、铁、钙缺乏的情况,其中锌缺乏最为严重(26.39%),缺铁次之为(16.02%),钙缺乏率为6.36%。本文结果同一些文献报道有一定差异【1,2】,可能是由于地区差异所致。

锌、铁、钙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任何一种缺乏都会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锌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参与合成蛋白质、胰岛素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儿童缺锌主要表现为味觉迟钝、食欲差、生长发育减慢、免疫机能低下、青春期缺锌可致性成熟障碍,部分严重者可能导致生长停滞。此次调查发现本地区的锌缺乏较为严重,应引起家长重视,可能与本地区地处高原,蔬菜、水果食用较少所导致。锌主要分布在肝脏、坚果、贝类等,母乳喂养也是锌的重要来源,应在平时提倡平衡膳食,戒绝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婴幼儿应该加强母乳喂养。

铁在体内分布很广,主要参与合成血红蛋白,运输和储存氧,还可合成肌红蛋白,参与细胞色素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合成。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导致倦怠无力、心悸、心跳加快等,还可导致人体免疫力感染能力降低【3】。此次调查,显示铁缺乏率为16.02%,情况也较为严重,应该及时补铁,多食用含铁丰富的动物血、肝脏、牛肉、羊肉、鱼类等。特别是0~1岁年龄组缺乏尤为严重,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如以牛乳喂养,必须加热处理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失血,同时对婴儿食品加入适当铁剂加以强化。

钙是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钙的生理作用主要为构成骨骼和牙齿,维持和修补钙骨骼的完整、保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应激性、传导神经冲动、维持细胞膜的正常生理通透性、参与凝血过程、激活某些酶的活性、还有利与心肌收缩【4】。钙的缺乏可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及生长发育迟缓、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儿童佝偻病、手足抽搐症等疾病的发生,婴儿会引起夜惊、夜啼、盗汗等。此次调查可见,本地区的钙缺乏率7岁以下儿童缺乏率为5.27%,缺乏情况并不严重,但7~14岁组年龄缺乏率为11.56%,据分析可能与7~14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初期,骨骼增长较快而对钙的补充不足引起的。而7岁以下儿童钙缺乏率不高说明学龄前儿童对缺钙的预防还是成功的。总体而言,本地区钙的缺乏率低于一些文献报道【5】,据分析是本地区有大量牧民饲养牦牛,城乡居民都有食用鲜牛奶、酸奶的习惯,钙得到了有效的补充。

铜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及脑、肝脏等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镁可与细胞内许多重要成分如(atp等)形成复合物而激活酶系,并参与许多代谢过程,同时是维持神经系统和肌肉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所以铜元素、镁元素对人体也是十分重要,缺乏也会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本地区缺铜、镁儿童极少。

综上,本次实验表明,本地区儿童锌、铁缺乏较为严重,说明此两种微量元素需要加强补充。同时通过本次实验还发现不少儿童一些元素含量较高,可能与补充过量有关。所以在补充微量元素的同时应该加强微量元素含量的检查,在科学的指导下合理补充才能使下一代更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雁云,赵粉琴.兰州市东岗社区403例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测定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2):169-170.

[2]申燕,谢建渝,李秋红.重庆市2873例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5):323-324,327.

[3]李美英,蒋卓勤.锌铁补充与儿童智商发育干预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7,24(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