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十篇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十篇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37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1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部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2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对策;陕西陇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部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参考文献

[1]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2]屠国君,江杭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5-7.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3

【关键词】景德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人们的旅游出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到知名风景名胜区去,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周末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距离就可以放松心情,游乐体验。因而回归田园,体验乡村生活就成为时尚。也使得离城市不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

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3]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

(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

(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

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

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4、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庄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烹饪食品、制作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的地自己经营管理,实践和探索各类项目。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和创意产品。

5、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经营主体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景德镇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所以,要使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只有农民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景德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会因此而加快。

【参考文献】

[1]李雅芳,郭立新,陈阜.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6-448.

[2]谢莉,刘昭云.湘南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热带地理,2003(4)385-388.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4

关键词:矿冶城市;黄石市;休闲农业;对策

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促使人们更加崇尚自然和注重提高生活的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方式,已经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已成为可能,并且已经成为矿冶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湖北省黄石市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并及时出台了《黄石市休闲农业规划》,规划通过充分发挥黄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优势,通过发展蔬菜、瓜果、花卉等种植业来带动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继而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销售,实现产业生产与休闲观光的协调发展。本文就近年来黄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并就该市发展可持续休闲农业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内外同类矿冶城市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借鉴。

1休闲农业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范水生等(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与农村为载体,通过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与农村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将传统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与相关的旅游经营服务结合,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mike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在乡村所参加的所有活动,通过对乡村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感知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刘良华等(2011)则讲认为,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以及农村的环境,结合农村文化以及生活,在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市民休闲的场所,以增强市民体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它与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特点是自然性、休闲性、体验性、产业性等。

1.2休闲农业的特点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本质是相同的。概括起来讲,休闲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休闲产业,它是农业、农村与农民等其它外部资源的延伸与发展。农业的延伸主要是指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创建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生产体验、娱乐和教育的休闲服务活动。农村自身的延伸主要是指利用农村传统文化、生态资源、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休闲服务。农民自身的延伸主要是指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将农民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服务行业。第二、休闲农业的经营内容融合了三大产业。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中的农、林、牧、副、渔,而且还融合了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交通业、餐饮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第三、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自然生态资源,离不开农业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因此,需要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支持。

1.3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至少包括以下6大功能:(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并能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对于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2)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改善农村风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环境。(3)教育功能。通过建立农业文化博物馆、农业科技展览馆,向游客展示农业知识与农业生产的技能,让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熟知各种农业生产的技能,并激发人们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意识。(4)环保功能。通过合理规划的休闲景点,在向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时,也向游客传达了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休闲功能。乡村独特、美丽的生态景观及绿色的生态环境,为游客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放松心情,起到了一定作用。(6)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传达、发扬、保留当地的民族文化,让游客在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同时,对传统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有更深刻的理解。

2黄石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比较优势

2.1区位优势

黄石市,位于长江的中游南岸,湖北省的东南部,是湖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港口城市。1950年建市,是湖北省最早批准的省辖市之一。黄石东见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县接壤。黄石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人,其中城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77万。黄石现辖一市(大冶市)一县(阳新县)四个城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一个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市”。黄石具有悠久的矿冶文化、坚实的工业基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和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2.2交通条件

黄石位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内,拥有便利的公路、铁路和水路。黄石拥有直通武汉、鄂州、黄冈等周边城市的公路、铁路、城市轻轨,以及通往上海、宁波等地的沪蓉高速。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3农业资源

黄石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城市周边山川秀美、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拥有各种高效蔬菜、水果、苗木、花卉、林业、药材、茶叶、香莲等种植基地以及水产、畜禽养殖基地,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和条件。黄石市现拥有耕地161万亩,水域88万亩,山场340万亩。丰富的山地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以及肥沃的土地,为黄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目前,黄石已经建成了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基地,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旅游资源

黄石城区襟江怀湖,依山傍水,拥有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为代表的“三山三湖”(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磁湖、仙岛湖、大冶湖)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另外,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工业的摇篮,给世界留下了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东方地质奇观———亚洲第一“矿冶大峡谷”、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的新冶钢及栈桥、高炉等遗址。

3黄石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引导不够,休闲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黄石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经营商家和项目较少,加之重视不够,没有有效地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以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不高,未能形成政府引导、行业主管、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业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旅产业结合不紧密,政府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促销,难以形成大众化的旅游产业。

3.2缺乏地方特色,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黄石市的休闲农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在休闲项目建设上,缺乏地方特色,项目开发上雷同现象也非常严重。一些经营户在开发休闲项目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农舍、果园、养殖场开发垂钓、娱乐和餐饮等几个项目,能让人们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农耕活动项目非常少。由于休闲项目差异性较小、同质化严重,导致消费者停留时间短。以黄石休闲农业景点为例,经营模式都是观光娱乐型的,知识型、疗养型的很少,经营内容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钓鱼,中午吃农家菜,下午打麻将、打扑克。和普通农庄类似,市场定位不明确,经营内容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所以,景点要想获得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吸引游客来的原因,那就是独特的风格,与资源相搭配的定位。

3.3项目投资小,产业链短缺

据统计,休闲农业能够拉动相关产业的比例为1∶4。一方面,休闲产业能够带够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上述相关产业的支持。目前,由于黄石休闲产业的投资者主要是农户,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着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由于缺乏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另外,这种处于分散状态下经营的休闲农业,无法将相关产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优化和整合,这将严重制约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

3.4受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明显

休闲农业受季节影响较大,在旅游淡季,会造成各种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在旅游旺季,又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场面,导致游客游览心情大打折扣,游览行程缩短。由于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后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减少,从而会导致体闲农业品位低,休闲项目花样少。而在旅游的淡季,由于游客过少,会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旅游旺季时期,如小长假,节假日时期休闲农业景点超负荷接待,超过10%的旅游点接待量超过甚至是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旅游淡季时期资源利用普遍不足,资源大量闲置。休闲农业旅游接待能力闲置和旅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3.5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行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短期内将会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同时,没有认识到乡村休闲旅游的广阔市场,没有把乡村休闲旅游与黄石的农村乡土文化、名胜古迹、田园风光、特色产业基地等景点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商机意识,也没有注重旅游七大要素“行、游、学、娱、吃、住、购”的基本建设。缺乏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没能实现现有农业农村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

4黄石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结合黄石实际,探索创新黄石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休闲农业品牌,是吸引潜在的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关键。结合黄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区域资源特色,不断探索黄石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可以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山水资源,开发具有探险性、娱乐性的项目。在地形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通过种植果蔬、花卉,发展采摘、野营等体验型项目。在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种植基地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科普型休闲农业园。例如,我市的江北地区,是黄石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它可以借鉴成都“江家菜地”的经验,通过实行菜地认种,变传统的种植业为体验式的休闲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实现城乡良好的互动。

4.2加强宣传,打造黄石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形象,它是休闲农业参与竞争,拓展市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黄石市的很多休闲农业景点知名度不高,甚至有很多市民不了解什么是休闲农业,导致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网络尚未形成。同时,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品牌塑造,导致很多休闲农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因此,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推广宣传旅游景点品牌。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组织乡村休闲旅游经营商家开展活动,整合资源,推介旅游产品和线路,帮助建立乡村休闲旅游网,及时旅游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另外,随着通信设备的普及,休闲农业经营者或企业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服务,为游客提供最新休闲农业旅游信息。

4.3加强财政投资引导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黄石作为矿冶城市,长期长期以来重视发展城市工业,导致对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使得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加强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海内外企业集团来黄投资休闲观光农业,政府在税收、信贷、土地流转和征用上给予政策倾斜。第三,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参与休闲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同时,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实行统一定价、品牌经营、挂牌服务。

4.4完善休闲农业景区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些地方,部分景区由于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落后,导致游客较少,这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景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中。一是完善农村的交通、电力、通讯与卫生设施。通过开通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专线,为城市居民的出游提供便利。二是改造休闲农业景区附近的农房。通过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根据江南民居的仿古建筑,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家小院。三是根据总体规划,按照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为标准,改善农村基础建设。四是加强休闲景区的治安管理机构、金融网点和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

4.5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布局。因此,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注重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与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环境环保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的原则,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项目布局分散,缺乏特色。因此,需要对城市和休闲农业区进行整体规划,从而促进休闲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部门结合我市的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合理规划我市休闲农业开发的领域,突出开发的功能与特征。例如,通过细分客源,推出不同旅游主题,吸引游客下乡。针对学生,可以推出科普农场;针对年轻人,则需更侧重文化创意;针对老年人,推出养生项目。与此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区域,注意生态景观的建设。通过建立湿地、绿地、保护原始植被、建立生态农业园区,使游客感受到一种亲近大自然的美,同时也有利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5

近年来,富阳市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深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得到提升和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造了条件。农业功能的拓展,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富阳市的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打造运动休闲之城”的目标,这为富阳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富阳市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已基本形成农庄型、风景名胜带动型和大型农事活动推动型等三种模式,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等功能的有机融合,为进一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累了经验,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运动休闲之城打造的助推器。然而,纵观富阳市的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富阳市打造“运动休闲之城”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具体表现在:规划滞后、资源利用分散、认识缺乏高度、政策扶持力度偏小、发展起点低、精品不多,无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休闲观光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笔者认为,富阳要打造“运动休闲之城”,离不开涵盖山水、资源、人文优势的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富阳打造“运动休闲之城”的重要抓手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定位农业发展功能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发展多功能农业内涵的认识,要以拓展农业发展功能为契机,立足当前,面向长远,抓好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布局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不断丰富农产品种类,保障市场供给的同时,顺应时代脉搏,充分挖掘富阳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在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中的作用,紧紧围绕“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四大要素,大力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推进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为富阳“打造运动休闲之城”作出积极的贡献。

2制订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

要按照农业功能定位,挖掘生态和人文资源,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以山水为载体,以农业功能拓展为重点,以休闲观光为核心,主动与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需求相衔接,制订多功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的制订要突出休闲观光农业的特色,一是以富春江为轴心,结合两岸文化内涵,规划农业产业的布局,营造“一江两岸”农业景观带;二是以黄公望森林公园、富春桃源、龙门古镇等风景名胜点为载体,建设一批风景名胜、农业景观区;三是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内涵为核心,区域性特色农业为主体,依托半山桃花节、拔山高峰茶文化节、安顶云雾茶开茶节等大型农事活动,配套建设具有产业发展特色的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农事体验点。通过规划引领促进农业功能的拓展,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3整合资源,加大生产性政策扶持力度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为主要载体,以利用环境资源为特色的一种新型开发农业。在发展上,要把可利用的农业产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进行有机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形成资源利用整体。政府公共财政要本着有利于加快资源整合和提升发展功能的要求,制订出台扶持政策,为生产发展、项目服务、开发用地、从业人员素质培训、资源整合开发等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撑。加大对基础性发展的扶持,促进农业功能拓展迈上快车道。同时,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多功能农业产业,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步伐。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6

[摘要]中央政府“十一五规划”针对我国农村发展,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业的经营发展必须因应全球化潮流,加速调整角色及功能,由“数量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发展,使农业从一级产业转化为三级产业,并将之市场化及商品化,发展农产业差异化与高优质化作为竞争战略,进而提升其竞争力。而我国台湾省的农业发展已成功转型为“三生一体”的休闲农业,藉由台湾省休闲农业经营战略成功之经验,参考用以改善大陆休闲农业规划及经营,加速变革促进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共同为两岸农业交流的合作努力,以互补优劣势,促进双嬴为目标。

[关键词]休闲农业三生一体服务经济竞争战略

一、导言

休闲农业是结合农业和农村等有形资源及其背后隐含的休闲观光、教育体验与经营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休闲服务产业。因此,休闲农业实乃隐含农业及农村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发掘与开发利用,其意义不仅只是将农业由初级产业提升至三级产业,亦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农业所得与维持农民生计,其终极意义是要为传统农业开创另一片新天地,从传统农业生产走向农业休闲服务业。且休闲农业的发展,除应把握以农业经营为主、以自然环境保育为重、以农民利益为依归的基本原则外,尚需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换言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除了要继续保持原有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特性外,更应结合由农业与农村资源为基础延伸出去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因此,休闲农业的资源是否有效开发利用。及如何取得、累积与培育资源,并利用这种优势的核心资源来发展最适当的战略模式,是休闲农业能否具有竞争优势与能否永续发展的成功关键。

二、休闲农业的战略资源区分及开发结构

休闲农业的经营战略需先了解资源基础之所在,因此,在休闲农业的战略资源区分方面,可分为资产与能力两大类。

1.资产区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1)有形资产包括实质资源与财务资产:①实质资源又细分为农场地理位置、农场自然生态景观、农场的动植物、农场的农林渔牧生产技术、农场规模、农场的建筑物、农场的游乐设施;②财务资源包括内、外部资金的取得与应用。

(2)无形资源区分为农场的农业文化资源、农场的企业识别系统、农场的服务质量与效率、农场的企业形象。

2.能力区分为员工能力与组织能力

(1)员工能力包括专业管理能力、人力素质。

(2)组织能力又可区分为农场的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农场的业务运作程序、农场的信息网络、农场内部的组织文化、农场的集体学习、农场的组织记忆、策略联盟(包括与当地风景区、全国各地风景区及不同性质之企业的策略联盟)。

3.休闲农业的资源开发与结构

从资源基础的观点,分析休闲农场的资源开发与结构,可分类为:

(1)生产手段利用型:这是将农场实体资源有赏提供给民众来栽培作物、果树、花卉等。出租农场、出租果园属于此种类型,台湾省近年普遍设立的市民农园可为此种类型的代表。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土地所有人除了提供场地资源利用外,还需要有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例如培育新种子、种苗等,同时也代为管理农场,及做技术指导。这种经营类型不仅收入稳定,无风险负担,而且可以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与能力,深值大陆发展参考价值。

(2)体验游憩型:这是让民众直接体验农场的自然生态景观,了解农场的动植物生长情形。台湾省有很多观光果园、草莓园,即属此类型。这种类型的观光农业,其经营方式需着重农场的规划能力与服务质量。

(3)场所提供型:这是将农场的实体资源开放,供游客观赏、学习、体验、娱乐等。例如观光牧场、观光植物园、观光花园等皆属之。其资源利用条件是场地要宽广,环境要优美,而且需要各种配套设施,农场的员工与农企业的财务能力很重要,农场的形象要好,故整体的经营管理战略非常重要。

(4)农产品加工型:这是利用农场内部的组织文化,农场的教育学习与农场的员工素质等能力做资源开发,让民众学习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例如制茶、制造竹篮、烧木炭、伐木、制造罐头等等。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经营者需着重

的是组织与员工的学习与培训之能力。

三、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战略可供参考之具体措施

由于休闲农业是结合三生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的农业,更是集合农业生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及生活服务产业的”六级产业“(1×2×3=6),其形式是相加的,但是其效果则是相乘的。因此,在开发利用上述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之际,需要做系统性的战略规划,才能发挥休闲农业六级产业之效益.在从事系统性的策略规划之前,休闲农业经营者应当先考虑下列事项:要能发挥当地之特色:要有当地之特产,配合当地之风俗民情,特殊之景观等,作为观光农业之主要诉求;要利用当地之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以吸引游客;要考虑当地之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条件,与都市之距离,与观光休闲地点之距离等;要考虑观光旅游之季节性变化:由于农业生产随季节而有很大的改变,所以如要通年均能吸引游客,则如何安排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题诉求,这是经营休闲农业业者所必须认真考虑的策略要件。

根据上述考虑要点,进行休闲农业区场之战略规划,首先应确定经营理念与目标,其次为现况调查,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环境、旅游环境、土地利用、相关计划与法规,以及农民组训等,详加搜集。接着对规划区内外环境分析,探讨内在环境之优势与弱势,以及外在环境之机会与威胁,以了解发展潜力与限制,做为确定发展主题与方向之依据。接下来则需研定分期与分区开发计划,以及编制经费预算,再来就要研定经营管理计划,包括:营销、生产、游憩、人力、财务、组织等管理计划及教育解说计划,最后则应做效益评估,以确定开发之效益。兹将台湾休闲农业六级产业之策略规划概述如下:

1.善用农业三生一体之资源

休闲农业结合农业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一体的产业。农业拥有自然的环境与开阔的空间,是人们抒解身心、生活体验与满足心理需求的基本必要条件。农业资源之生活性特质可满足人们回归纯朴生活的企求,农业资源之技术性特质可满足人们求取知识的需求,农业资源之丰富性特质可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农业产品的多样性可满足人们丰收喜悦的成就需求。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生态等三大类别。农业生产资源则包括农、林、渔、牧各项生产性之资源,项目内容广泛。又可分为:

(1)生产性农业资源

(2)民生活特色之资源

(3)农村生态资源

休闲农业发展若能充分应用农业生产资源、农民生活资源与农村生态资源,三者互相结合环环相扣,发挥地方特色,达成多样化、精致化与独特性,则此产业可永续经营与发展。

2.结合农村文化活动

台湾省农村文化非常具有特色与丰富之内容,无论是各种食物、衣着、住屋、设备、交通用具、娱乐设施、技艺制品、生活器皿、生产器具、玩物等物质文化,或意识、思想、语言、信仰、价值、礼仪、民俗、民德、规范、性格、制度、规定、知识、艺术、生活方式、耕作制度、行为模式等精神文化,都在传承与创新上表现了相当独特的格调。对都市居民而言,这些文化是过去自己的体验,或是先前代代生活的体验,这些文化是足以令人一方面怀古思情,一方面亲身体验的观光资源。休闲农业若与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前来休闲消费都市居民而言,想必是宝贵的体验。

3.配合农村整体发展

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地区农业与农村地域的成长发展,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是振兴地区农业的必要战略,主要目的在协助解决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益低落与农业就业者高龄化等农产经营困境之途径。所以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的发展并非是最终目的,而是藉助推动休闲农业产业来带动农村整体的经济成长为主要规划目标。

休闲农业发展若能与农村整体发展规划相互结合,一方面可以避免休闲农业建设经费不足、建设缺乏完整性,及各类产业发展无法兼顾等问题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兼顾经济、教育、社会、环保、游憩及文化等功能达成,可弥补目前农村规划建设之缺失,如缺乏产业发展、缺乏景观发展、缺乏农村文化发展,以及缺乏居民参与。因此,农村整体规划建设与休闲农业之发展,有相辅相成、互相增强的效果。

4.合作经营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7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加快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

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代农业是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把建成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重要措施。

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家生活,吸引市民观光、品赏、习作、体验、休闲、旅游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积极开发“两翼”地区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两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要内容,对于缩小“圈翼”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原则,理清思路。

一)市场运作。统筹安排,政府引导。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广泛开展自主经营和联合经营。

二)环境友好。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立足乡村,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农为本。服务城乡,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四)社会参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休闲农庄”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参与建设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以大带小”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

三、硬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手段,坚定措施。

一)努力实现农业提升、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旅游业拓展的目标。加强部门协作,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农业主管部门会同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税务、工商、国土房管、建委、规划等部门支持,协同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落实扶持政策,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入机制,加强政策扶持。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原则。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性投入,加大乡村道路、水电设施、信息网络、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级农业担保公司,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月经营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免征营业税。

三)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依法解决用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用地应符合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并需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农民利用现有宅基地、承包地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可视为临时用地,但不能改变农用地用途,不得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发展大型休闲农庄,可以依法采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联营或者征收集体土地的方式进行。鼓励企业依法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8

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8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性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

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

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

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

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工作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

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森林、海

岛、水库等自然景观休闲旅游项目,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

(二)坚持服务“三农”、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海

岛风光、民俗文化、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事活动,突出地方特色,开发适应城乡居民崇尚自然、向往田园生活以及求新、求特、求变消费需求的休闲旅游项目。

(三)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落实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

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省“农家乐”

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

家乐”休闲旅游村;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

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工作措施

(一)科学制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各地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

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规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重点乡镇,可根据本县(市、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本乡镇的实施计划。

(二)合理开发“农家乐”特色资源。要引导各地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特色、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

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山区、平原、海

岛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大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在一些资源条件较好、市场需求较旺、

资金和人才较充足的地区,要优先发展,使之成为本地区乡村旅游业的主打产品。

(三)规范经营管理。制定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

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对海上、水上以休闲渔船为载体的“农家乐”,要明确管理主

体,严格审批制度,落实业主的安全责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器材。严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渔船从事“农家乐”活动。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

设,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良性发展。

(四)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以“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为抓手,重点开展烹饪技术、餐饮住宿服务、接待礼节以及食品卫生控制、安全生产等业务

培训,组织“农家乐”从业人员学习风土人情、休闲旅游管理等知识,逐步把“农家乐”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知识的新

型农村实用人才。

(五)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牌。大力实施*省“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

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服务形式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打响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品牌。各地要在严格依法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基

础上,重视挖掘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专业的旅游推介渠道,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农民信箱”等公

共信息平台,及时收集、信息,促进供需对接,引导“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将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条件的村庄列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卫生、安全设施的

供给,逐步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有关部门要优化服务,在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农家乐”经营单位提供

信贷支持,通过“信用村、镇、户”评定、金融产品创新和提供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解决“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

惠支持。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各地也应出台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利用家庭现有房

屋设施开办家庭经营的“农家乐”,要加大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

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

“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

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

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666.67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一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

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

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

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

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休闲农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篇10

自1978年以来,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在政策、互补、区位等优势因素驱动下,开始逐步发展[2]。从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在漳州注册成立以来,福建现已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重要区域、大陆最大的台湾良种引进繁育基地、大陆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省份。近年来发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开始受到两岸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的重视,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有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在“海峡两岸旅游高峰论坛”上,两岸专家提出了共建“海峡旅游圈”的构想,并达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市场互动”的共识。2006年,《全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优先规划和建设的重点旅游区,并明确提出要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福建省也确定将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作为“十一五”全省旅游工作的重点。2007年11月18日在漳州召开的“第九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暨农业合作洽谈会”中,福清市“台湾地区农民创业园”推出了10个休闲农业项目,引起台商的兴趣和业界的关注。2008年7月1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3]。2009年5月23日,首部涉台地方性的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在福建省得以通过,在鼓励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和闽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闽台农业合作用地、贷款和融资、权益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福建省每年通过举办“5?18”海交会、“6?18”福建省成果交流会、“4?9”漳台经贸恳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来深化闽台休闲农业交流合作。2010年,福建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大力发展全省精致农业的提案,力争打造全国一流的精致农业发展区域和海峡两岸精致农业合作的示范区,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闽台合作,打造精品的创意休闲农业。2010年第二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上,福建东森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与台湾茂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总投资达5.8亿元的新罗蓝田闽台生态城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落户新罗区适中镇,总用地面积约3823hm2,含国家4a级生态农业观光园、2666.67hm2油茶基地,66.67hm2蓝莓种植加工基地,666.67hm2薏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及果蔬、茶油等农副产品加工区等系列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合作项目。这是福建省在此次农博会上签订的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2福建发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有利条件

2.1福建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要道,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通道,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州的平潭岛离台湾新竹港68nmile(海里),莆田的湄洲岛离台72nmile,马尾距马祖仅35nmile,泉州晋江市围头距金门只有5.6nmile,厦门角屿,与金门相距仅1nmile。福建省拥有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港湾,并将实现对台直航,海陆空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推进,福建可依托海峡西岸区位优势,先行先试,从拓展对接领域、提升对接水平、完善对接服务机制和完善对接环境等方面加强与台湾休闲农业的产业合作[4]。福建农业和海洋资源丰富,全省有1个“双世遗”,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数十个自然保护区、55万hm2以上果园、13.33万hm2茶园、23.33万hm2水产养殖场,还有大量的港湾、山林,并且海洋资源丰富,海域面积超过陆地面积,达到13.6万km2,海岸线3324km2,可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面积大;水资源充沛,小气候类型多样。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福建与台湾又处于同一纬度区,同属亚热带,同时具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特点,农作物类型、栽培技术、耕作制度基本相同等特点[5]。

2.2福建与台湾渊源深厚的人文优势

福建与台湾同根共祖,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福建是台湾民间习俗的主要发源地。台湾文化源于福建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在台湾具有广泛的影响。两地语言相通,两岸同胞亲情、友情深厚,民间的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往来交流频繁[6],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条件为福建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3影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的因素

3.1福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福建地区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民共同经营的方式开展的,其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不高,往往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只对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等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造成休闲农业与当地特色文化结合较差,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不完善,发展层次较低。同时,合作管理人才的缺乏和资金投入的不足等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项目的档次。

3.2缺乏总体规划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如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建筑等相关部门。由于没有政府统一的协调管理,加上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仅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造成部分地区休闲农场整体规划缺失,生态环境破坏,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

4借鉴台湾经验,促进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

4.1制定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扶持

2002年台湾“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并制定了完善的休闲农业法律法规,使得农园、休闲农场、农庄、能依照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从而避免了无序盲目的开发。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在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中,福建应当制定加速两岸合作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二是加快制定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标准,引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制定《休闲观光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福建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比如,在税收方面:休闲农业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在融资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担当保人的角色,向金融机构争取为休闲农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

4.2合理规划、整合资源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突破,是综合利用当地自然景观、文史资源,融合旅游、娱乐、餐饮等农业资源的产业,即赋予服务业的属性但又离不开主体农业。台湾在规划休闲农业时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与“联合同盟”道路,具体体现为:充分利用本土地区农业资源的优势,努力挖掘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本地乡土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突出地方特色,讲究农村的设计主题鲜明性,不重复设计,走差异化建设,保证休闲农业的持久、核心竞争力。福建省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休闲农业应该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农渔特产、消费市场和季节特点,充分发挥区域地方优势,合理布局、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要尽量避免各景区之间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等情况发生。比如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就可以发展城郊型的休闲度假项目,可以建成集休闲旅游、田园风光、种植、采摘于一体的休闲项目,开展具有旅游、娱乐、观光、参与等功能的休闲活动。又如福建可以依据占全国4%的森林面积的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通过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好动植物资源,开发别墅型休闲度假村,组织旅游者进行烧烤、垂钓、采集野生食用果蔬等旅游休闲活动。再如福建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岛屿星罗棋布,海岛资源丰富奇特,且离大陆不远,特别适合于开发休闲旅游。

4.3完善闽台交流机制,培养休闲农业人才

目前福建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需要高素质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为了提高福建休闲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应加强两岸在休闲农业人才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台湾,“农委会”、农会会不定时的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发展规划,在台湾各大高等院校,开设了休闲农业课程,并从事休闲农业的教学研究。福建要善于借用台湾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台湾有创办休闲农业经验的经营者和从事休闲农业教学研究的学者前来指导,另一方面可派政府官员和休闲农业从业者到台湾进行休闲农业研究、观摩和学习。同时福建也可以借鉴台湾各大高校的休闲农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福建高校特点的休闲农业课程,以此来提高休闲农业从业者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