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十篇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十篇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9:19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主权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2

【关键词】园林设计;生态原则;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7-5123(2011)02-106-02

1园林设计中有关生态问题的提出

园林设计需满足功能要求,具有艺术品位,也应遵循生态的原则。很多园林绿地位于城市或城市边缘,这就涉及了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影响;房屋建筑多,不透水地面增加;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用水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大量增长等方面。

园林设计应用生态原则是对不闭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挽救和恢复,最终目的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与良好的生态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而改善作用达到最大。

2园林设计中生态原则的应用

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特征、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系统整体功能最优、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运用自然过程等,具体通过这六方面探讨阐述。

2.1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一个地方相对于其他地方特有的,是长期对各自环境适应的结果。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区域资源、地域文化等方面,尊重当地的区域特征,有助于环境的良好发展,创造特定的场所感。

2.1.1区域资源。园林设计中,应保护与节约本区域资源,特别是一些具有特殊景观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不可再生,如古树、名木和湿地、自然水系等自然景观。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区域内的植被、动物、土壤、水体、建材等资源,如适地适树、利用原有地形等,将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可降低管理维护成本。

2.1.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当地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积累起来的,有着特定的产生和发展背景。园林设计中,应保护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如古城、陵墓、古老的民居等。园林设计中,也要尊重本区域内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因为这些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需求与向往,因地制宜才能充满魅力和特色。北京市通州区万春园景观中,设计提取历史上咏诵当地风俗、文化、历史事件的诗歌,用雕塑铜墙展现,形成独具韵味的景观,传承了地域文化。

2.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抗干扰能力愈强,也就易于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园林设计中,多样性的应用体现在园林绿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和物种应用的多样性等方面。

在园林绿地的使用上,每一类型的人群对园林绿地都有特定的使用模式,在不同的季节、一天内的不同时段,人们对同一绿地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一个主间具有多种用途的可能性,用提高园林主间的利用率和适应性,如城市道路路侧绿地应考虑锻炼、穿行、休闲、交流等多种使用的可能性。

在物种应用方面,园林绿地是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载体,园林设计应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同时也要为植物的生存尽可能创造多样的生境条件,如通过地形处理创造微地形,这样不仅创造出优美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可形成喜阳、耐荫、荫生植物及旱生、湿生、水生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2.3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生态系统中,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在园林设计中意味着从整体上全方位进行设计,园林绿地同所处城市的各个组成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绿地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来讲,协调好这此联系将有助于该地块及所在区域作用的发挥。如何解决好自身及其与周边交通问题,如何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可达视线的问题。只有各部分协调好,各负其责又相互联系,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融于更大的体系之中。

2.4食物链原理。生态学中,食物链是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为纽带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所需的物质要从外部输入,也产生废弃物,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食物链”。园林设计中,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具有新的价值,重新纳入城市的“食物链”中,同时也需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可采用“加链”和“减链”方法。

2.4.1“加链”。“加链”的目的是赋护废弃物新的功能。

2.4.1.1局部地重新利用、改造。园林设计中,把残砖碎瓦、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基址上的废弃物重新利用,用一发挥材料的潜力,具有新的功能,同时也可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的消耗过程,减少施工_中其他废弃物的产生。在广东省东莞市东江景观设计中,废弃的船坞被重新设计成酒吧,形成良好的功能和景观效果。

2.4.1.2整体使用方式地改造。整体使用方式地改造主要对象为大面积的废弃地段,如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废弃地段原有的使用方式和属性通过设计得以变更,开辟新的使用方式,成为休闲娱乐之地,由此减少处理废弃物质的成本,改善环境。

2.4.2“减链”。“减链”的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园林设计中可采用减少材料用量、使用耗能少的材料等方式或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减少资源消耗。

2.5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在时间和主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设计中生态位原理的应用主要是使生物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应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使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位,这样利于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生长良好。其次,园林绿地中存在生物流,生物流的畅通使得各种生物的生态位各得其所,因此,要充分考虑各种生物的活动,尤其是微生物和各种小动物的迁移,如采用绿地尽量相互连通,在城市道路两侧建立生物迁移通道等方式。

2.6运用自然的过程。自然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园林设计要适应自然过程中与自然过程统一。

2.6.1尊重自然过程。尊重自然过程,就要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向自然学习。健康的生态系统用一以周而复始进行闭合的物质循环,园林设计中,尊重自然过程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不良环境影响,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就是尊重自然的过程。

2.6.2利用自然能动性。自然具有能动性,具有一定的自我愈合和自净能力,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日前人的设计能力远不能比及。自然能动性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在水污染的治理、废弃地的恢复以及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

2.6.3展示自然过程。将自然因素及自然过程显露,向当地民众展示它们生存环境中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用以引导人们体验自然,让人们关注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让自然复杂的过程可见并可以理解;把隐藏看不见的系统和过程显露出来。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3

尽管近年来医学界对肥胖和饮肥胖带来的其他健康问题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专家指出,盲目减肥造成的健康问题也很多,不论是肥胖者还是健康人都应该了解健康的减肥知识,避免盲目减肥造成的身体损害。肥胖的人应该求助于专业的医师,在医师的指导下科学地减肥。

一、减肥,你需要了解为什么胖?

减肥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减肥已是现代人再熟悉不过的词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减肥广告,口耳相传的减肥窍门。苹果餐、蔬菜汤、点穴、埋线、针灸、按摩……人们花样翻新地不断尝试各种减肥方法,甚至有些求瘦心切地人到医院要求做胃绕道手术。只要是减肥的方法,就有人去尝试,还有人推荐据说来自日本的“饮尿瘦身”。减肥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女性对减肥的重视程度更高。女性更热爱减肥,很多人都尝试过一种以上的减肥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减肥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一个吃字。通常上认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体内脂肪的超量累积,由于摄入大于支出,过多的热量储存在体内就转化成脂肪,体重就会增加。如果要减掉这部分体重,就需要减少摄入或者增加消耗。减少食物量、增加活动量是减肥的基本方法。对于女性来说,这同样适用。

肥胖是多因素造成的。肥胖并不是因为吃没吃或者吃了多少而发生的,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家庭或者周围环境等方面都有关系,仅仅从一个或两个方面去调整效果不很明显。正常人体需要摄入的热量主要来自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在食用和消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比如蛋白质分解后没有被消耗,就会被人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蛋白质就转化为脂肪,同样的,碳水化合物也是如此。

二、健康减肥不能不吃

快速减肥并不现实。合理的范围内,减肥并不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目标,而且,不管是何种肥胖,都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很多减肥方法其实是不健康的。许多人认为,减肥就是减轻体重,比原来少了2公斤,就是减掉了2公斤。有些减肥者为了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不吃东西、不饮水。这样减掉的仅仅是水分,不是脂肪。体重虽然暂时显示降下去了,但过一段时间,反弹将更加严重。

盲目减肥可能使内分泌紊乱。一些年轻女性由于盲目减肥,造成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水平低下,出现不可逆转的闭经,最终导致不孕。有些女性断绝饮食,依靠服用复合维生素的维持,复合维生素产品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但是它不能代替天然食物的所有好处。例如,水果中含有果胶、有机酸、黄酮类、类胡萝卜素等非营养保健物质,这些是药片所无法提供的。又如,蔬菜中含有大量的钾、钙、镁等矿物质,以及纤维素、微量活性物质等,营养素药片也不能代替。想健康地减肥,就需要摄入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保持肌体的活力,并为人体提供足够的体力参与到减肥活动中去。

拒绝肉类对减肥没有好处。有些减肥者为了减肥拒绝吃肉类食物,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钙、铁、锌、蛋白质以及各种营养元素,是补充体力,促进发育和强健体魄的很好的食物。一味地躲避这类食物,会直接影响骨骼的发育,缺铁可导致贫血;缺锌会影响身体生长和性腺发育;蛋白质摄入不足可造成负氮平衡,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严重的可导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三、科学饮食是减肥的基础

科学地调整饮食。坚持提高蛋白质的供应量,降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应量;少吃糖和含糖量高的甜食是减肥的基本步骤。为了减肥或维持体重,减肥的人必须适当得调整饮食,做一些控制,仔细计算自己三餐摄入量,再根据这个量去计算热量的摄入量,从这些数值分析自己肥胖的原因。

减肥要掌握必要营养知识。要想减肥必须去了解一些营养的知识,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需要多少的蛋白质、蔬菜和脂肪;什么样的食物含有足够的纤维素,来平衡一天的饮食。一般肥胖者的食物摄入量要比正常体型的人多,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减量,个子高的和个子矮的,胖的较严重和一般胖的减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食物减少量并没有横向的可比性。要减少脂肪摄取量最好是把每餐的脂类食品减半。减肥者可以慢慢的把一半的肉及乳类替换成其他的热量较小的食物,或者换成含油量较少的鱼和家禽及低脂乳类,每天炒菜用油不要超过25克。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4

专家提醒,这样不但药物不良反应增多,而且还容易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什么是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的诱发性疾病。是由某种药物或数种药物之间互相作用而引起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持续时间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等。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些,如果发现得早,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终身致残直至死亡等。

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

药物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会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从而出现各种临床异常症状。老年人则更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这与老年人的药物吸收、代谢及分布特点有关。

老年人胃肠黏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蠕动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加之肠道动脉硬化,使血运减少,这些生理特点都影响老人对所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其疗效。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药物在肝脏氧化、还原和水解、代谢的过程比较缓慢,同时由于肝肾功能减弱,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药物过敏和中毒。再有,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而脂肪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使一些亲脂性药物容易在脂肪内蓄积,因此,老年人的用药数量、剂量和次数均应减少。

老人避免药源性疾病应采取的措施

1.严格掌握用药原则,能少用或不用的药尽量少用或不用;

2.老年人虽然常表现为一身数病,但有些“病”其实是随机体老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如骨质疏松、腰腿痛、食欲减退、失眠等。若能注意自我保健调节,通过饮食调理、合理参加体育运动、控制生活节奏、理疗和心理治疗等,是可以不用药而改善症状的。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5

橡胶制品行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需要使用较多的辐射性材料和有毒材料,使得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损害,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橡胶制品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橡胶制品行业存在的环保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有效避免橡胶制品行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应该加强对于橡胶制品的监测力度,加强对于橡胶制品的控制,减少橡胶制品对于人体和环境的损害,保证橡胶制品行业的产业链能够有序的发展。若想达到有效的减少制品原材料对于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橡胶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1.1特性

橡胶制品是指将天然或合成橡胶作为原材料,然后生产出各种橡胶制品的流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废橡胶再生产的橡胶制品。因此,这些橡胶制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橡胶制品在成型的时,需要经过较大的压力进行压制,但由于橡胶本身的弹性体具有内聚力,在成型离模的时这些内聚力无法消除,便导致橡胶制品出现不稳定的收缩。不过也正因为橡胶本身的弹性体,使得橡胶制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收缩便会缓和,渐渐的趋于稳定。例如:橡胶制品在开始设计时,没有经过谨慎地计算配合,使得成型的制品尺寸不稳定,造成质量问题。

(2)橡胶属于热溶热固性的弹性体,而塑料是属于热溶冷固性。因此,橡胶因为硫化物种类主体的不同,成型固化的温度也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受到气候、室温和湿度的影响。所以,在生产橡胶制品时需要对温度进行调整,保证制品的质量。

(3)橡胶制品一般是原料经过炼胶后制成混炼胶,然后以混炼胶作为原材料,因此,在进行炼胶时,需要根据橡胶制品的特性设计出配方,然后制定产品的生产工艺。

1.2分类

橡胶的基本类一般有天然橡胶、丁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丁晴橡胶、硅橡胶海绵、橡胶并用海绵和橡塑并用海绵等,这几类橡胶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要根据他们的特性设计配方。

1.3生产工艺

橡胶制品的种类繁多,但是生产工艺却基本相同,一般以固体橡胶和生胶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塑炼、混炼、压延、压出、成型和硫化等基本工序。原材料准备、成品整理和检验包装等基本工序也是必不可少的。橡胶的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是解决橡胶的塑性和弹性性能的矛盾,各种的工艺手段使弹性橡胶变为具有塑性的塑炼胶,然后加入各种配合剂支撑半成品,然后经过硫化,增加成品的弹性和物理机械性。无论是何种橡胶,都需要经过以上几道工序,这样才能制成好品质的橡胶制品。

2橡胶制品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1重金属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在设计橡胶制品的配方时,需要充分考虑橡胶制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如果橡胶制品中铬和镍的含量过高,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橡胶制品废弃后,一般企业会将橡胶制品直接丢弃,橡胶制品进行分解,分解出的铬和镍金属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设计配方时,要尽量减少使用含铬和镍的材料,要严格的控制橡胶制品材料的配比。所以,应该加强对橡胶制品的系统性分析,严格控制所有原料中重金属的含量。

2.2多环芳烃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橡胶制品中有一部分的原料含有多环芳烃,主要包含在炭黑和加工油中。炭黑的原料主要由煤焦油和乙烯焦油组成,这两种焦油的成分都极其的复杂,因此,这两种焦油是混合物,在橡胶制品加工时加入少量的成分,也极其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加工油的原料主要由芳烃油、石蜡油和环烷油组成,其中大量的多环芳烃被包含在芳烃油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部分企业使用完橡胶制品时会将橡胶制品进行焚化,焚化后的烟雾中会还有大量的多环芳烃颗粒,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2.3特定胺和n—亚硝胺对环境的影响

特定胺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偶氮染料经过分解作用,产生具有有害物质的芳胺。这种特定胺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橡胶制品在进行加工时,仲胺橡胶助剂会与亚硝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n—亚硝胺。n—亚硝胺本身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因此,在进行橡胶制品配方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少使用n—亚硝胺,这样才能减少橡胶制品对人体和环境的损害。

3橡胶制品的环保性控制措施

3.1控制Cd,pb,Hg,Cr等化合物的使用

将保护环境作为基准进行橡胶制品加工,严格的控制制作橡胶制品的原料的环保指标,以此来提高橡胶制品的环保性。制作橡胶制品的一些原料中,会含有大量的Cd、pb、Hg、Cr等元素,这些元素能够组成很多的有害物质,使得橡胶制品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在橡胶制品的加工工艺中,Cd、pb、Hg、Cr等元素一般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此,要加强监测化合物、粘合剂和防霉剂的使用,这样能够有效的控制Cd、pb、Hg、Cr等元素的含量,减少橡胶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3.2加强进厂原材料的安全监测

在进行橡胶制品生产前,可以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对进厂的全部橡胶制品原材料进行安全监测,这样不仅能确保批量的原材料的安全性,而且能有效的避免原材料之间的交叉污染。橡胶助剂中,都多少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例如:铅元素、汞元素等,因此,再进行橡胶制品生产的时,可以将橡胶助剂换为纳米碳酸钙或硫酸钡等助剂,这样能有效的减少重金属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3.3加强特殊原料的重点监测

在众多的橡胶助剂中,氧化锌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助剂,而且氧化锌的市场价格非常高,这就使得市场上总是出现假冒伪劣的氧化锌产品,因此,在进行橡胶制品生产前,要加强对氧化锌进行重点监测和控制。不只是氧化锌,在橡胶制品生产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特殊材料,对于这些特殊材料也要进行重点监测和控制,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橡胶制品对于环境的污染。

3.4加强替代品的使用

诸如特定胺和n—亚硝胺等能够致癌的芳胺,是橡胶制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不能总是使用这类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应该减少这些替代品的使用,例如:使用不含特定胺的黄色着色剂来代替永固黄这类物质,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有害物质对人类身体和环境的损害。既然不能避免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那便减少对这些危害品的使用,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橡胶制品的环保性。

3.5重金属含量的控制

对于铬镍等重金属,应该要严格的控制其含量,防止橡胶制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橡胶制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措施。第一,采用无铅硫的生产体系,减少橡胶制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从而减少橡胶制品对环境的污染。第二,取消有毒的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降低橡胶制品中有毒金属材料的使用,有毒金属材料的加工过程能够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应该减少橡胶制品中有毒金属材料的使用。第三,加强使用环保粘合剂,在橡胶制品中使用环保粘合剂能够有效的减少橡胶制品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大大提高橡胶制品的安全性。橡胶制品中的重金属对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要严格的控制橡胶制品中重金属的含量。

4结语

橡胶制品的环保性对于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因此,提高橡胶制品的环保性已成为采取必要措施的当务之急,这样不仅能有效的保护环境,还能减少橡胶制品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推动了橡胶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巧福,唐文枣等.环保橡胶制品的监测和控制[J].橡胶工业,2008(3).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6

这里,我们将有关研究资料加以总结,希望能帮大家找到问题的答案。

冷冻冷冻是最常用的食品贮存方法,常会导致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水溶性维生素损失。冷冻全过程包括预冷冻、冷冻贮存、解冻三个阶段,维生素损失主要发生在解冻过程,因为水溶性维生素可溶解在冰晶融化后的水中,并随之流失。例如,蔬菜经冷冻后,维生素B6损失为37%~56%,肉类食品中泛酸的损失为21%~70%。

因此,要减少维生素损失,最好多吃新鲜食品。对冷冻保存的肉类制品,解冻时应尽量减少组织、细胞的破坏,可采取在室温下逐步解冻的办法。

漂洗、切割、去皮大米在漂洗过程中会损失部分维生素。我国学者对大米漂洗后B族维生素的损失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维生素B1损失率为60%,维生素B6为47%(请确认是否为维生素B6),而且淘洗次数越多,用力越大,B族维生素损失越多。

切割后食物的体积、形状对维生素会产生影响。例如,土豆泥中只保留9%的维生素B1,维生素C和叶酸的保留率低于50%;而土豆片中的维生素B1的保留率为63%,维生素C和叶酸超过50%。究其原因,可能是食物切割越彻底,与空气接触或受光面积越大,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损失也越多。

蔬菜是否去皮,也会影响维生素的留存量。研究证实,不论采取何种烹调方法,带皮的蔬菜总比去皮的保留更多维生素,如根茎类蔬菜去皮后煮,会损失40%的维生素C,不去皮只损失20%~30%。这可能与蔬菜皮对维生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或与多种维生素存在于表皮中有关。

由此可见,大米等漂洗时应减少次数,避免用力搓洗。食物在加工、烹调时应避免切割过细,根茎类蔬菜最好能带皮烹煮。

焯水蔬菜烹调前焯水,一般用来去除异味、涩味、草酸等。不过,焯水可增加水溶性营养成分的流失。如小白菜在100℃的水中烫2分钟,维生素C损失率高达65%;烫10分钟以上,维生素C几乎消失殆尽。因此,为减少维生素的损失,焯水应采用沸水、水量多、时间要短。

炸煎炸可破坏维生素。蔬菜油炸比水煮造成的维生素损失多;炸肉会导致B族维生素损失,如油温为163℃时炸牛肉,维生素B1损失约为40%。因此,平时应尽量少油炸,需要油炸时最好将原料挂糊或上浆后炸,这样可以在油与原料间形成一脆性保护层,减少原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损失,同时可防止食物内部水分汽化,保留了原料中所含的汁液和鲜味。

烤烧烤时采用的方法不同,对食物中维生素影响也不一样。如在明火上直接烤,因火力分散,烤制时间长,可使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受到很大破坏。用电烤炉烧烤食物,可大大减少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据报道,土豆在204℃的电炉中烧烤1小时,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生素B6、叶酸等的保留率均在90%以上。

一项研究发现,利用微波炉烧烤比电炉更有利于维生素B1的保留;用不同的方法烧烤时,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从少到多依次为微波炉、电炉、明火直接烧烤。

蒸和煮与炸、烤等相比,蒸和煮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破坏小,是比较健康的烹调方法。一般地说,蒸比煮会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维生素。这是由于在蒸的过程中,原料是在蒸汽下成熟的,只有维生素C损失大些;而煮是采用较多的汤汁,可造成水溶性维生素的大量流失。如果经常吃水煮食物,不妨额外补充B族维生素。

微波炉与传统烹调方法相比,微波烹饪所造成B族维生素的损失小些,如豌豆中维生素B1损失为20.2%、维生素B2损失为40.8%。但对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的影响,与传统烹调方法所造成的损失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对维生素B1损失的研究发现,不同功率的微波强度对维生素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留住食物中的维生素

合理贮存。牛奶、水果和蔬菜应尽量避光、隔热、缺氧保存,这样可以避免维生素损失。在实际生活中,可将水果、蔬菜包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室中低温贮存。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7

一、传粉昆虫的种类及作用

1.传粉昆虫的种类在潍坊地区,自然界传粉昆虫主要有:蜂类(蜜蜂、壁蜂、胡蜂、土蜂、熊蜂、马蜂、木蜂、砂泥蜂、花黄斑蜂、切叶蜂等),蝇类(食蚜蝇、丽蝇等),蚊类(瘿蚊、摇蚊等),蝴蝶类(蛱蝶、粉蝶、弄蝶、凤蝶、灰蝶等),甲虫类(金龟子、花甲、叩甲、叶甲等),瓢虫类,蓟马类(牛角花齿蓟马等)及蛾类等。2.传粉昆虫的作用传粉昆虫为植物提供传粉服务,可使植物得到充分选择受精的机会,顺利繁衍,增强杂交优势,提高果实和种子的产量(25%~60%)与质量;保障粮食、果蔬安全,提供蜂蜜、蜂王浆、蜂胶、蝴蝶幼虫高蛋白食品等多种副产品,维持植物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导致传粉昆虫数量下降的因素

潍坊地区传粉昆虫数量下降,是多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1.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潍坊是全国的菜篮子、果筐子、粮袋子。土地规模化耕作、集约化生产、单一化种植,造成半自然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改变,显著减少或改变花粉、花蜜的供应和传粉昆虫的栖息环境,导致传粉昆虫的密度或多样性的降低、群落结构的类同化趋势加快。2.农药化肥的施用威胁传粉昆虫虽然执行“农药、化肥用量只减不增”的原则,但农药、化肥对传粉昆虫的威胁程度逐步提高,主要是其毒性能影响传粉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如代谢毒剂的能力和觅食行为等)。如新烟碱类农药对传粉昆虫的行为和生理有广泛的影响;耐除草剂的作物,减少花粉和花蜜对传粉昆虫的供应;化肥中某些元素的大量富集,引起花蜜含量降低,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下降;环境污染会导致蝶类、野生蜂种群数量减少。3.传粉昆虫易受病菌的侵染为害传粉昆虫易遭受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寄生虫的侵染为害。如瓦螨等病原体能够发生寄主转移,侵染野生蜜蜂并传播病毒,蜜蜂的群居性大大加速了其个体间发病率以及病原体和寄生虫传播的概率,导致种群数量减少。4.外来物种的入侵制约传粉昆虫随着对外交往日益扩大,造成外来物种入侵,通过大量繁殖和扩散,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危害动植物多样性,摧毁或改变当地生态系统,使其变为以入侵物种为主导的传粉系统,大幅降低当地土著传粉昆虫的种群数量。据调查,侵入潍坊的外来物种主要有:美洲商陆、空心莲子草、豚草、地毯草等,这些外来物种与当地土著生物争夺生存空间、生态位,有的还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降低土著生物的生存能力,导致部分土著传粉昆虫自然群体减少,甚至濒于灭绝。5.暖冬现象引起传粉昆虫的迁移气候变化也成为影响传粉昆虫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自2008年以来,潍坊已出现多个暖冬。有科学研究证实,熊蜂和蝴蝶等野生传粉昆虫的季节活动丰度和地理分布范围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潍坊地区的野生熊蜂已无法跟上本物种在北部分布界限处的气候暖化步伐,整个种群分布不断向北迁移,导致熊蜂在当地的分布范围越来越窄。

三、传粉昆虫保护技术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 纸浆造纸 应用研究 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其在纸浆造纸中的应用前景也更加诱人,而且生物技术中各种酶的应用,对生物漂白、减少污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改善了纸浆纤维的性能,提高了造纸技术。下面笔者就简单分析生物技术在纸浆造纸中的各种应用,旨在探讨生物技术在纸浆造纸中的作用。

一、生物技术在造纸原料中的应用

1.原木去皮

造纸的原料就是木材,而在以木材为原料的造纸中,第一道工序就是原木去皮,当前的原木去皮都是在去皮机中完成的,为了保证纸浆的白度,去皮机必须广泛的对其进行去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原材料的损失,对纸浆造纸是非常不利的;而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生物中的酶能够有效的降解木材形成层,从而达到对原木去皮的功效,而且生物酶去皮,还能降低去皮机的能源损耗。

2.木材的防腐

化学防腐剂对人体是十分有害的,因此,近年来,我国的造纸工厂也正在减少化学防腐剂的应用,而是寻求新的木材防腐原料,经过研究发现,木材腐烂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被细菌尤其褐腐菌分解,进而导致的木材腐烂,因此,想要防止木材的腐烂,我们必须寻求能阻止褐腐菌分解的生物酶,从而有效的控制褐腐菌的分解,达到木材防腐的效果。

二、生物技术在制浆中的应用

1.生物技术在化学制浆中的应用

传统的化学制浆就是利用硫酸盐法进行制浆,这种制浆方法只去除了原木中90%的木素,仍有10%木素留在原木中,这也导致化学制浆制出来的纸张比较暗黄、呈棕色等的主要原因。

根据传统化学制浆的这一弱点,我们在化学制浆中,利用微生物(真菌)或者生物酶对原材料进行处理,不仅能够提高原木的脱木素率,还能够有效减少化学用品的用量以及对原材料的损耗,从而更好的提高纸浆的质量。例如,利用生物中的白腐菌对造纸原材料进行处理,并应用硫酸盐法进行制浆,这样制出来的纸浆的白度、伸长率、耐破率都明显高于普通化学制浆的效果,且造纸时间能够缩短一半。

2.生物技术在机械制浆中的应用

由于机械制浆中各种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机械制浆的制浆效率,且机械制浆的污染较低、投资较少,与化学制浆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近几十年来的制浆造纸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机械制浆也有很多缺点,例如,造出来的纸张强度差、制浆设备的能耗高等,且适用于机械制浆的木材较少,而通过研究发现,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机械制浆中,能够有效改善机械制浆存在的缺点。

2.1生物制浆能够节约能源

减少机械制浆中的能源损耗,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制浆,就能有效减少机械制浆的能源损耗,生物制浆,主要是利用真菌对原木进行处理,真菌中的白腐菌能够有效地对原木中的木素进行分解,能够最大化的分解木素,从而减少原木中的木素,有效提高纸浆的白度。但是,单纯的利用白腐菌处理还不能达到生物制浆的标准,因此,利用生物制浆法进行制浆,首先要先利用真菌对原木进行软处理,然后利用不同类型的白腐菌对木片进行脱木素处理,这样就能有效降低机械制浆对能源的损耗,而且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耐破率。

2.2生物制浆能够减少得率损失

利用机械制浆,尤其是热磨机械制浆时,在原木材料中总会释放出一些溶解性的胶体物质,利用生物乙酞脂酶对这些胶体物质进行处理,能够提高纸浆悬浮液中的干纤维量,也就减少了机械制浆中的得率损失,这种生物制浆法主要应用的是乙酞脂酶对tmp纤维的吸附作用。

2.3生物制浆能够有效控制原木中的可溶性物质

应用机械进行制浆,原木中的可溶性物质,如脂肪酸、甘油三酸酯、树脂等,难免会溶解在制纸工艺中,从而在纸张上留下污点,影响了纸张的质量。使用树脂较低的原木、在纸浆中添加明矾等,都能有效降低树脂对纸浆的污染,但是那样会减少原材料的种类,而且化学物质的添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纸张的质量。因此,利用生物技术控制原木中的树脂溶解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如,在磨浆之前,利用微生物处理原木木片或者在磨浆之后,利用生物酶(树脂酶)处理原木木片,都能有效降低原木中的树脂含量。

对于原木中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酸酯,我们可以利用脂肪酶进行分解,从而减少原木中的脂肪酸、甘油三酸酯的含量,达到提高纸质、纸张白度的效果。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树脂酶和脂肪酶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原木中的可溶性物质,减少其对纸张的污染,提高纸张的白度。

三、生物技术在纸浆漂白中的应用

对纸浆进行漂白,是造纸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它主要是通过对制浆中残留的原木木素进行分解,使其能够彻底溶解,从而提高纸张的白度,传统的化学物质漂白剂对人体有非常大的危害,因此,近几年,我国造纸工艺已经在寻求利用生物酶进行纸浆的漂白,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利用生物酶对纸浆进行漂白,采用的主要是半纤维素酶,它能够有效去除原木中的半纤维素以及木聚糖,使原木中的木聚糖和木素分离,能够提高后期漂白药剂的使用效果,能够有效减少化学漂白剂的应用,从而降低造纸工艺对环境的污染。生物酶在漂白中的作用表

四、生物技术在脱墨中的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纸浆的脱墨处理,主要是应用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通过这两种生物酶的处理,纸浆的游离度得到了提高、短纤维减少、强度增加,有效地提高了纸浆的质量;除此之外,利用生物酶进行纸浆脱墨,减少了由于化学药品脱墨造成的环境污染。

五、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种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以及微生物处理方法。生物技术处理纸浆废水,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都降解为了无害稳定的物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废水处理后,废水中的CoD去除率达到了94%,SS去除率达到了97%,BoD去除率达到了85%,与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相比,大大降低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9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SimvastatinreducesConnexin43expressionandinhibitsrabbitatheroscleroticlesionformation

【abstract】aim:todemonstratethatsimvastatincaninfluenceatheroscleroticplaqueformationandstabilitybydecreasingtheexpressionofgapjunctionproteinconnexin43(Cx43)inatheroscleroticlesions.metHoDS:theroleofCx43inatherogenesiswasexaminedbyapharmacologicalapproach.therabbitmodelofatherogenesiswasestablishedbyahighcholesteroldiet.theexpressionofconnexin43andmacrophagesinvivowasdeterminedbyimmunohistochemistryandtheexpressionofconnexin43inculturedsmoothmusclecellswasdeterminedwithwesternblot.thequantityofconnexin43expressionwasanalyzedwithcomputerimages.ReSULtS:weobservedthatHmGCoareductaseinhibitors,or"statins",lipidloweringdrugswellknownfortheirpleiotropicantiatherogeniceffects,reducedCx43expressioninprimaryhumanvascularcellsinvitro.atheromaofrabbitsorallytreatedwithsimvastatincontainedfewerinflammatorycellsandexhibitedthickerfibrouscapsthancontrols,whichwasassociatedwithreducedCx43expressioninlesionsofstatintreatedrabbits.ConCLUSion:thesedataindicatethecriticalroleofCx43mediatedgapjunctionalcommunicationinatheroscleroticplaqueformation.ReducedCx43mediated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leadstochangesinatherogenesis.thesefindingsshowthatCx43mediated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canbeusedasanewpotentialtherapeutictargetinatherogenesis.

【Keywords】atherosclerosis;simvastatin;Connexin43

【摘要】目的:证明辛伐他丁可以通过减少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表达影响粥样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建立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给予辛伐他丁口服,活体内的Cx43和巨嗜细胞检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培养平滑肌细胞的Cx43检测使用免疫印记方法,Cx43的半定量使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结果:药物干预的培养细胞和模型治疗组中Cx43的表达均明显减少,斑块的组成中,炎症细胞减少50%,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含量增加.结论:Cx43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在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辛伐他丁减少Cx43的表达可以增加斑块的稳定性,Cx43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丁;连接蛋白43

0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一种免疫炎症性疾病,它的病理过程是多因素参与的.包括富含脂质的巨嗜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血管内皮下积聚(脂质条纹).由多层的泡沫细胞和增生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并伴随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粥样斑块).在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中的血液细胞和动脉壁内的细胞之间相互协调的作用[1,2].

缝隙连接是由许多相关的蛋白家族组成的,叫做Connexins(Cxs)[3].在人体中大约有20多种的Cxs,Cx43是分布最广泛的.Cxs是机能蛋白,半衰期是1~5h左右,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提供了细胞间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4].细胞间通道的代表缝隙连接在多细胞有机体中通过直接的交换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同步反应的方式[5],缝隙连接在慢性的生理过程如细胞的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已经证明在粥样硬化形成中Cx43的表达增加,Cx43在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用实验证明,辛伐他丁可以通过减少Cx43的表达影响粥样斑块形成.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兔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3mo龄健康新西兰兔20只,购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2~3kg,适应性喂养1wk后记录血脂,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第一组给予高胆固醇饮食(每100g饲料含有1g胆固醇、15g蛋黄粉,5g猪油,其余为兔基础饲料)及4mg/(kg・d)淀粉.第二组除给予高胆固醇饮食外,给予辛伐他丁(湖北丝宝药业)4mg/(kg・d).两组均单笼饲养,自由饮水.12wk取血,复测血脂.

1.2方法

在深麻醉状态下(戊巴比妥钠25mg/kg,Sigma公司)40g/L多聚甲醛灌注,取兔主动脉,进行形态学和免疫学分析.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分别采用酶法在日立7170a型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定.

1.2.1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定量分析主动脉被分成两部分,主动脉根部及弓部包埋剂包埋,冰冻切片.粥样硬化程度的评估采用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6个相距50μm的切片层面的脂质沉积面积(苏丹Ⅳ染色)占整个血管横截面的比例的平均数.胸腹段的血管沿着腹中线纵行剖开,苏丹Ⅳ染色,计算病变面积占总胸腹动脉总面积的百分比.

1.2.2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采用本院普外科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后切除的大隐静脉,分离培养平滑肌细胞,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由Gibco公司提供,原代培养采用组织贴块法,培养液为200g/L胎牛血清加Dmem培养基.待细胞生长融合出现峰与谷结构后,用含1.25g/L胰蛋白酶消化液消化、传代培养.第三代细胞用抗αactin肌动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于96孔板内接种每孔5000个细胞,加入终浓度为10,2,0.4和0.08μmol/L的辛伐他丁和500μmol/L甲瓦龙酸酯(Sigma)和10μmol/L辛伐他丁,继续培养48h,培养液为200g/L胎牛血清加Dmem培养基.

1.2.3免疫组化染色主动脉10μm冰冻连续切片,分别加入:①抗Cx43一抗1∶200稀释(武汉博士德公司),二抗及DaB显色采用博士德公司即用型SaBC试剂盒Sa1022和DaB显色试剂盒aR1022.操作按照说明书;②鼠抗兔CD14mab(标记单核巨嗜细胞)1∶500稀释(VmRD,inc)二抗及DaB显色采用博士德公司即用型SaBC试剂盒Sa1021和DaB显色试剂盒aR1025,操作按照说明书.

1.2.4免疫蛋白印记细胞的制备、蛋白定量、电泳(SDSpaGe)、蛋白质转移等操作过程按照文献[6]进行.膜片与兔抗Cx43多抗1∶200稀释(武汉博士德公司)或与兔抗肌动蛋白多抗1∶200(武汉博士德公司)反应,使用博士德westernBlotting检测试剂盒eK1002,具体操作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经X线片曝光、显影和定影,显现特异的蛋白信号,利用计算机计算不同区带的信号强弱.结果的定量化采用Cx43/肌动蛋白信号强弱的百分比.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x±s表示,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两组间的均数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数据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所有统计工作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

2结果

2.1各组兔的基本情况辛伐他丁治疗组较对照组12wk后tC,LDLC分别低56.6%和45.6%(p<0.05).tG在实验过程中无显著变化(tab1).表1对照组和辛伐他丁治疗组兔血脂变化(略)

2.2对粥样斑块损伤面积的影响肉眼观对照组的降主动脉内膜粗糙,有黄白色脂样物质突出管腔,呈弥漫性,远端病变逐渐减轻.辛伐他丁组粥样硬化病变较对照组减轻.对两组降主动脉内膜面苏丹Ⅳ染色,斑块被染成红色.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斑块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对照组为(89.1±2.7)%、辛伐他丁组为(55.6±3.8)%,治疗组较对照组斑块面积减少了3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2.3斑块组成成分的对比我们对比了能够反映斑块稳定性的一些指标,例如炎症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间质胶原和脂质核心大小等.对于标本冰冻切片进行VanGieson氏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法染色,粉红色为胶原纤维,黄色为平滑肌细胞,紫黑色为细胞核.辛伐他丁治疗组拥有明显的纤维帽,其中还混有平滑肌细胞.拥有较小的脂质核心其中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平滑肌细胞向粥样斑块核心迁移,形成条索状.对照组纤维帽不明显,脂质核心占整个斑块体积的比例较大,斑块中含有的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明显少于治疗组.平滑肌细胞没有向斑块中迁移(Fig1a,B),然而单核巨嗜细胞的数量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33±19)和(207±21)个/mm2(p<0.05).Cx43的表达在治疗组中明显减少(Fig1C,D).Cx43的减少同时伴有纤维帽及中层的胶原纤维含量和平滑肌细胞的增加,免疫炎症细胞的减少.

2.4他丁类药物对体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x43表达的影响利用免疫印记技术证明(Fig2),在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辛伐他丁的作用下,减少了Cx43的表达,而且这种减少是剂量依赖性的,由图可见随着辛伐他丁剂量的减少,对于Cx43的表达的减少作用是逐渐减弱的,且用甲瓦龙酸酯可以阻断辛伐他丁减少Cx43表达的作用.看来本试验中的Cx43的减少确实是由于他丁类药物的作用引起的.各浓度辛伐他丁组分别与0μmol/L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甲瓦龙酸酯组与10μmol/L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Fig2).

3讨论

他丁类药物可以降低人类的血浆胆固醇和粥样硬化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许多的体外试验已经证明他丁类药物对于血管细胞的多重作用可以改变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稳定斑块.这种作用并不是通过降低胆固醇而实现的[7].

我们可以观察到辛伐他丁通过减少Cx43的表达显著的影响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范围及组成.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可能是减少了白细胞向斑块的渗透.虽然外周血内的白细胞计数在两组中是相同的,但是,在斑块中对照组的炎症细胞是治疗组的两倍,这提示,内皮细胞和粒细胞间的细胞间通讯可能促进了粒细胞的外渗.Cx43的高表达区与面对血流湍流的粥样硬化易发区域相一致[8].此外,内皮细胞的Cx43的表达已经在粥样斑块的肩部被检测到,同时既往的研究中证明斑块可以扰乱血流,促进粒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而多数发生在斑块的肩部[9].

治疗组的粥样斑块组成明显的与对照组不同.脂质核心是斑块的主要的脂质储存所,他丁类治疗组拥有较小的脂质核心和较少的巨嗜细胞.此外,斑块中包含有更多的平滑肌细胞,同时平滑肌细胞的产物间质胶原纤维也增加.虽然脂质核心和巨嗜细胞,胶原是人类粥样硬化损伤的特征性改变,但平滑肌细胞的含量与前三者含量相比,对于斑块的稳定性起着更重要的作用[10].因此减少Cx43的表达对于稳定斑块比单纯减小斑块的大小更有意义.

免疫蛋白印记证实,辛伐他丁减少Cx43的表达是剂量依赖性的.随着药物浓度的减低,对于Cx43的抑制作用也减弱.然而他丁类的这种减少Cx43的作用可以被甲瓦龙酸酯所阻断.因此可以证明他丁类药物确实可以减少Cx43的表达.同时也减少了细胞间的通讯[11].

我们通过利用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两条途径减少Cx43的表达,明显影响了粥样硬化的形成及组成,提供了缝隙连接在粥样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新证据.缝隙连接是识别细胞生长和分化所必须的重要分子结构,在粥样硬化相关细胞间的信号发生改变.然而现在通过减少Cx43介导的细胞间通讯,究竟如何改变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不清楚.最近的研究进展表明,Cx43可以组织特异性的敲除[12],可能帮助我们确定哪一种细胞型的Cx43对于粥样硬化是特异的.无论其机制是什么,我们的试验证明了Cx43介导的细胞间的通讯是一个潜在的粥样硬化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1]RossR.atherosclerosis:aninflammatorydisease[J].nenglJmed,1999;340(2):115-126.

[2]LusisaJ.atherosclerosis[J].nature,2000;407(6801):233-241.

[3]GoodenoughDa,GoligerJa,paulDL.Connexins,connexons,and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J].annuRevBiochem,1996;65:475-502.

[4]willeckeK,eibergerJ,DegenJ,etal.Structuralandfunctionaldiversityofconnexingenesinthemouseandhumangenome[J].BiolChem,2002;383(5):725-737.

[5]Kumarn,GilulanB.thegapjunctioncommunicationchannel[J].Cell,1996;84:381-388.

[6]药立波.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4-52.

[7]takemotom,LiaoJK.pleiotropiceffectsof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reductaseinhibitors[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1;21(11):1712-1719.

[8]GabrielsJe,paulDL.Connexin43ishighlylocalizedtositesofdisturbedflowinrataorticendotheliumbutconnexin37andconnexin40aremoreuniformlydistributed[J].CircRes,1998;83(6):636-643.

[9]KwakBR,mulhauptF,Veillardn,etal.alteredpatternofvascularconnexinexpressioninatheroscleroticplaques[J].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2;22(2):225-230.

[10]Libbyp.Currentconceptsofthepathogenesisoftheacutecoronarysyndromes[J].Circulation,2001;104(3):365-372.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篇10

关键词:石油化工;废水处理;具体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石油化工工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工业废水,需要及时的对这些废水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影响着环境。石油化工中的废水比较多,这样废水中的物质就会比较复杂,导致了污染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对相应工艺进行处理。本文就是对石油化工工艺及废水处理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1石油化工工艺的流程

1.1原油的预处理

原油就是指油田在开采之后,送入到炼油厂加工之前的石油,这种石油就是原油,原油有着较高的水分和盐分。从盐分的角度来说,这种石油的内部会有着氯化分子。这些分子导致原油加工设备被腐蚀,因为原油加工的设备中,必可避免的会用到金属设备,这样金属设备就会与原油中的氯化分子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而且会在机械的内部形成众多的有害物质,这些友有害的物质就会对石油的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原油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减少其中的水分和盐分,从现代化石油处理工艺来说,使用比较广泛的就是将盐分相对比较低的比较新鲜的水加入到原来的原油中,这样原油在加工的过程,盐分就会减少,除此之外,还要将原来的盐分充分的溶解掉,在破乳剂的反应下,和高压的电厂进行合理的融合,这样原油中的水分就会进行汇总,也就会在原油中被分解出来。

1.2常减压蒸馏

常减压蒸馏的方式主要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中的常压和减压的蒸馏方法来对原油进行处理,这一项工艺在使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原理比较多,而且有很多成型的油都是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加工从而得到原料的,还要使用添加剂进行精细的调制。这种工艺又被称作是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法主要就是利用原油中的柴油、石脑油和煤油中的馏分作用,这样就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提高内部的承载能力,这种方法也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具体的方式如下:

1.2.1对油品进行调整,这一调整是小幅度的,还要对蜡油进行充分的分剥,这样馏分就会减少,从而对油品进行了充分的加工,馏分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提高了氢裂化原料的质量,满足了相应的需求。

1.2.2生产中产生的一些渣油一般是在焦化原料中使用的,有一小部分是在氢加工的过程中使用的,使用渣油还可以对相应的馏分进行改善,其中的深度也可以进行充分的调整,在原料的质量上得到了提高,装置中的原料也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样在生产的过程中,是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的。

1.3催化以及裂化

这一项工艺使用的基础就是热裂化的加工处理,不仅仅要对原油的深度进行充分的加工,还要保证油品的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原油进行相应的转变,具体就是要将原油转变为轻质的燃油,针对这一工艺来说,主要是分为催化剂、裂化、油催剂二次利用等方式对原油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充分的分剥。这三个方面在利用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原油加工的深度,对经过催化和裂化所得的一些产物进行分馏处理,就可以得到液化气、重质馏分油、汽油和柴油。在进行再次加工的过程中,催化及裂化的方法占有重要的比重,从中国原油的现状来看,我国未来的重油轻质化和相应的汽油生产技术仍然离不开催化及裂化。

1.4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工艺是在H2和催化剂存在的基础上,经过了烃类的一些重排反应,对常压蒸馏中获得的油转化为有着比较高的芳烃重整汽油的过程。重整工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原料的预处理,另一个就是重整,催化重整在西方国家应用比较普遍,占了整个汽油池的1/3。在不同的温度下,馏分经过催化重整会产生不同的产品,80~180℃馏分的产品是高辛烷值汽油;而60~165℃馏原料油的主要产品芳香烃类如苯、甲苯、二甲苯。其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490~525℃,反应压力为1~2mpa。催化重整在炼油中的作用主要有3方面的功能:(1)能把辛烷值很低的直馏汽油变成80至90号的高辛烷值汽油。(2)在重整过程中的产生大量的芳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3)可副产大量廉价氢气可作为炼油厂加氢操作的氢源。

2石油化工废水处理

2.1物理法

2.1.1隔油法

隔油是处理石化废水的基础工序之一,该方法是通过隔油池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做初步的沉淀。隔油法的隔油形式有所不同,隔油效果也不相同。研究表明,斜板隔油法的效果相对较好。

2.1.2气浮法

在石油化工废水物理处理法中,气浮法具有高信赖度,它通过小气泡吸附废水中悬浮物,此处理方法较为科学,没有二次污染的危险,成本低廉,因此是值得认可的一种物理处理方法。

2.1.3吸附法

吸附是通过利用固体物质多孔的特点来吸附废水中的杂质,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因此一般选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废水效果好,但其成本高且活性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吸附方法和絮凝及臭氧氧化方法结合运用。如:纤维活性炭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陷,所以吸附方法需要和上文提到的絮凝和o3氧化方法结合运用。

2.2化学法

絮凝技术可去除乳化油和溶解油和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而被广泛应用于石化废水的处理。絮凝是在水中加入絮凝剂使废水中胶体颗粒受到破坏,被破坏后的胶体颗粒相互碰撞和聚集,经过絮凝所形成的物质更加容易被从废水中脱离出来。在实际废水处理的操作中,通常会联合吸附和气浮等方法使用絮凝技术。

2.3生物法

厌氧法是在指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协调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甲烷。由于石油化工废水的CoD浓度较高且可生化性能差,通常对其厌氧预处理以提高废水在后续处理的生化性能。厌氧法具有操作简便、造价低、污泥产量少等优点,其缺点是操作不够稳定、处理的时间较长。常用的厌氧处理技术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厌氧固定膜反应器等方法。

3结论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化工工艺技术和设备技术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重点结合石油化工加工工艺的特点对石化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详细的概述,目的是促进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石化工艺技术发展和石化废水的处理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丁海燕,李玉堂,武燕,等.石化污水处理技术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