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02:43

生育率现状篇1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因此,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长期代谢紊乱所致并发症,预防或延缓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自我监测及药物治疗,被称为“五驾马车”。而“糖尿病教育”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实施糖尿病教育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测评得分显著高于教育前,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效果显著好于教育前[2]。所以,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成为治疗中的主角,从根本上解决治疗问题[3]。糖尿病知识测评得分是否与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相关呢,目前少见类似的报道。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目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农村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现状及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本课题对2014年1~5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本市农村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并发症检查。旨在了解本市农村糖尿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慢性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5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来自本市农村的糖尿病患者,选取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6个月,年龄>14岁,具备一定沟通能力者,入选人数共150例。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问卷了解患者自我管理知识的知晓现状根据文献[4]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①一般情况,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糖尿病家族史;②糖尿病知识测评表,见表1。测评表内容参考文献[4]设计,共20题,每题5分,总分100分。得分≥85分为知识掌握好,60~84分为一般,

1.2.2查阅病历了解患者慢性并发症情况在参与了问卷调查患者中选取病程在5~10年且病程、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的糖尿病患者,在患者出院后查阅病历资料,记录身高、体重、血压以及慢性并发症情况: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颈部及双下肢血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除外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肺、肝、肾、神经系统、眼科疾病、胃肠道慢性疾病者。

1.3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

2结果

2.1150例农村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教育相关知识知晓状况14例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掌握好(得分≥85分),占9.3%;45例一般(60~84分),占30%;91例差(

2.2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由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本身受病程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选取了75例病程在5~10年且病程(7.45±1.94)年、年龄(61.36±3.78)岁、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的糖尿病患者比较其并发症发病率的差别。结果显示:糖尿病教育相关知识得分

3讨论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导致的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多组织的慢性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人们很容易想到降糖药物、糖尿病饮食、运动等措施,而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却容易被忽视。本调查选取病程5~10年的75例糖尿病患者考察其慢性并发症与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的关系,发现那些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60的患者与得分

我国目前糖尿病教育形势严峻,呼庆红等[4]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186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6.6%糖尿病患者知识测评得分为差,48.9%为一般,仅14.5%为好。本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分更低:60.7%的患者得分差(

要想根本上改变目前重药物、轻教育的情况,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①解决专业层面的问题:基层医务人员由于不懂糖尿病相关知识如饮食、运动及检测等而无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教育或者是进行误导,致使患者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这就需要一套统一的、专业的糖尿病教育教材可供医务人员学习;②解决人力及物力问题:一方面加大专业医生、护士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而这些均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56.

[2]赵列宾,陈钦达,王琴琴,等.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12):357-358.

[3]刘向敏,张晶.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147.

[4]呼庆红,梁真,欧慧婷,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学报,2007,14(5):3-6.

[5]《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3-74.

生育率现状篇2

关键词:心率监测;高校体育训练;科学性

随着高校对体育训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体育训练也越来越专业化和科学化。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运用已经普及开来,同时将心率监测的作用凸显出来。心率监测是通过监测人心脏单位时间的跳动数来测定人身体的生理情况。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心率监测能够很大程度上确保高校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为此,本文以此为核心,谈高校体育教学。

一、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运用的科学性

将人体心率变化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就是心率监测。心率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直观动态地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过程,其包括心脏功能的变化状况等。因为人体机能会随着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在人体进行心率监测时一般要借助科技产品,如各种相关传感器、电脑等设备仪器。以便实时监测人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率变化及体能消耗。最终通过不同时段的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并量化考核,分析出人体心率变化情况,进而直观准确地了解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规律。此外,心率监测过程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

目前,为迎合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要求,各大高校体育训练均采用心率监测进行体能训练,这是相当明智之举。首先,我国各大高校体育训练条件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体能训练设备,又受到经济、仪器和教师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次,现阶段我国对运动员体能强度锻炼方式、运动员运动量多少、运动员生理负荷分配状况和训练过程中训练组间的体力恢复情况等方面,许多教练都任凭个人主观随意性进行,也存在较大分歧。而运动员心率变化则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生理负荷状况的反映,通过心率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考核能客观了解运动员体能状况,同时也能够监测出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人体综合机能。给教练员在制订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时带来极大的便利,不仅能够恰当地掌握好运动员的训练密度、运动量大小及运动强度等,而且能够在特殊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及时调整运动训练计划比例等。总之,利用心率监测进行高校学生体能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运动伤害的产生,保护运动员个体发展,有利于运动员的综合体能开发。

二、心率监测在高校体育训练中的合理使用

1.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基础

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不同,在不同情况下所受的限制因素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活动时,对其能接受的训练方法要求也各有迥异。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在体育训练方面均采用传统的训练方式,以“指导训练―反复练习”这种模式带领学生进行各种体育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对学生统一实施,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及自身实际情况,再加上不同形式的体育训练其特点和要求不同,只是一味进行单调的训练练习,相对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最终使体育训练效率降低,不能按要求达到训练目的。在现代体育训练中,合理利用心率监测进行课堂锻炼,有利于学生获得锻炼知识,增强自信心,使体育锻炼收到较好效果。比如,在进行长跑训练过程中,用心率监测记录每个学生的情况,然后分析监测结果,能够清晰简单地掌握学生身体机能变化状况,即在训练过程中,训练时间越长,学生的心脏机能变化浮动越大。综合学生长跑训练的心率监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训练中放松状态下学生的心率范围是每分钟50~60次,身体机能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心率则在每分钟50次左右。这是因为人体在运动状态下需要保存心力以维持自身正常呼吸和机能消耗,该种状况下学生心率会出现加快现象。通常学生心率变化范围是每分钟50~60次,会明显增加到每分钟180~210次。当然,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身体素质不同,其心率变化也不同。因此,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教练员利用心率监测可以时刻掌握学生心率变化情况,进而获得相关数据,分析出量化指标,实时了解学生在训练的同时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最终能够根据学生个体机能差异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训练。

2.科学判断运动疲劳情况

通过监测学生的心率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出学生的运动疲劳状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判断学生运动疲劳情况和伤病恢复情况需要监测学生静息心率、运动中心率及运动恢复时心率等,通过各项数值变化情况来对比判断学生是否运动性疲劳及伤病恢复状况。该方法操作简单,科学有效。通过体系训练中的心率监测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机能消耗情况、身体负荷度和机能恢复程度,可以在训练中及时调整学生的运动量和负荷度,能有效地扼制运动损伤,消除运动疲劳,以便尽快恢复。此外,心理方面也是影响学生心率变化的重要因素。

如,在田径训练中,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易出现运动疲劳现象,利用心率监测学生安静状态下身体素质不错的学生心率是每分钟50~60次,身体综合素质较好的则达每分钟50次左右。而身体素质一般的为每分钟60~80次。我们可以以这个数据为衡量指标,经过对比学生安静时的心率监测数据,简单方便地判断学生的运动疲劳情况。即若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实际心率水平比标准水平高,并且呈现三天都没有下降现象,那么教练员便可判断学生的运动疲劳可能仍未恢复。教练员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身体素质和疲劳情况引导学生放松、休息或合理睡眠等。若监测结果显示比正常指标上升情况较大,那么教练员要严格注意并及实时关注学生身体状况,避免出现运动过度疲劳或其他疾病征兆等。大部分体育项目训练中都常出现运动疲劳现象,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率变化可以掌握学生的运动疲劳状况。所以,教练员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益心率监测,以便更好地判断学生运动疲劳恢复情况,同时给予调整指导。在平常的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心理默念放松法”让学生放松自身调整,缓解运动疲劳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学生心理方面也是影响心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训练中,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心理影响应用到实际训练中,用来抵制运动员产生的疲劳。相关研究显示,借助心率监测有利于运动员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理心率调控。

有研究表明,通过心率监测能够对运动员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理心率控制,这对运动员及时自我调整、消除运动疲劳和伤病恢复大有好处。

3.科学评价运动强度

训练强度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训练强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达到最优训练状态。过低或过高的训练强度都不能实现最好的训练效果,身体综合机能较好的学生可以接受过高的训练强度,而素质较为一般的则不能接受,所以拿捏好运动强度的“度”十分重要。另外,正是由于传统的体育训练方法在训练强度方面掌握不好分寸,才给学生的训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运动疲劳、超负荷运动或运动损伤等。加上教练员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身体状况进行训练强度调整,使训练效果差强人意。

我们知道,心率变化和运动强度互相影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心率监测了解学生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身体机能状况,并以此为参考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而合理地安排适当的训练强度。

心率监测能够让体育教师制订出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提高学生体育训练能力。即让学生采用科学且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准确判断学生疲劳情况,科学评价运动强度,这样大大减少运动损伤及意外情况的发生,提高学生训练效率,为高校体育训练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生育率现状篇3

【关键词】生长和发育;营养状况;评价研究;贫血;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R179R195.2R1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0-0905-02

physicalDevelopmentandnutritionalStatusofpreschoolChildreninChangshaCity/XUDan*,ZHUming-yuan.*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ofLuogangDistrictinGuangzhou,Guangzhou(5107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physicaldevelopmentandnutritionalstatusofpreschoolchildreninChangshaCity,andtoprovidebasesforimprovingchildren'snutritionstatusandpromotethegrowthanddevelopment.methodsastratifiedtwo-stageclustersamplingwasadopted.Fourkindergartenswereselected,and608preschoolchildrenwererecruited.theirheightandweightweremeasuresandhemoglobincontentwasdetermined.Zscorewasadoptedtoevaluatenutritionalstatus.Results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childrengotclosetothenationallevelofurbanchildren;theanemiarationwas5.8%.theprevalenceofstunningwas2.5%,which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nationallevel.theprevalenceratesofunderweightathrepsywere2.3%and2.1%,and1.9%ofchildrenwerelong-termnutritionaldeficiency.themorbiditiesofoverweightandobesityreached10.2%and6.9%,which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nationalaverage.Conclusionthephysicaldevelopmentof608childreninChangshaisrelativelybetter,butfacingdoubleproblemscomingfromobesityandmalnutrition.

【Keywords】Growthanddevelopment;nutritionalstatus;evaluationstudies;anemia;Child,preschool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水平迅速提高,但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1]。因此,定期开展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改善儿童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解长沙市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笔者于2005年5-10月对长沙市区学龄前儿童进行了体格发育调查,并采用Z评分法综合评价其营养状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长沙市区幼儿园650名幼儿为对象,剔除正在患病和曾经患过神经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严重疾病的儿童,有效体检人数为608人,有效率为93.5%。年龄为(4.53±0.79)岁,其中男童343名,占56.4%;女童265名,占43.6%。调查对象按年龄性别分布均衡。

1.2方法

1.2.1抽样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第一阶段,从长沙市5个区随机抽取3个区;第二阶段,从3个区所属幼儿园中,按照省级、市级和普通幼儿园分层共随机抽取4所,其中省级1所、市级1所、普通级2所。

1.2.2测量方法(1)身高、体重:在儿童午睡起床后,采用标准的身高体重计进行测量,体重读数精确到0.1kg,身高读数精确到0.1cm。(2)血红蛋白:采集儿童手指血,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

1.2.3判断标准(1)营养状况评价:Z评分法是目前进行学龄前儿童群体营养状况评价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采用wHo推荐的身高体重(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标准[3-4]作为参考标准,计算Z评分。包括年龄别身高(ZHa)、年龄别体重(Zwa)、身高别体重(ZwH)。生长迟缓,ZHa<-2,反映儿童慢性营养不良;低体重,Zwa<-2,反映儿童近期及长期营养状况;消瘦,ZwH<-2,反映儿童急性营养不良;超重,Zwa>2;肥胖,ZwH>2。(2)贫血:血红蛋白<110g/L。

1.2.4质量控制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标准和调查方法;现场检查调查表,发现缺失、可疑、错误等数据时重测;做随机抽样复测,每天按5%的比例抽取对象进行形态项目的复测。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定量指标的两两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如无特别说明,p值均取双侧概率,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体格发育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见表1。长沙市学龄前儿童的总体发育水平接近2002年全国城市儿童平均水平[5]。4岁男童、3岁和5岁女童身高比全国城市同年龄同性别平均水平分别低0.3cm,0.6cm和1.6cm。各年龄组体重均比全国城市同性别同年龄组高,其中5岁男童和4岁女童的体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0.05)。

2.2营养状况各年龄组Z评分结果见表2,儿童平均ZHa、Zwa和ZwH均为正值,表示本次调查儿童总体生长发育较好;但3岁女童ZwH和5岁女童3个Z评分均为负值,提示女童的生长发育有待提高。生长迟缓率为2.5%,显著低于2002年全国5岁以下城市儿童生长迟缓率[5](p<0.01)。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分别为2.3%和2.1%,与全国5岁以下城市儿童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达10.2%,肥胖者占6.9%,显著高于全国儿童ZwH评分结果。

根据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3个指标综合评价儿童现在和过去的营养状况,结果见表3。现在和过去营养状况都好者占91.1%,长期营养较差者为1.9%,因此,儿童的营养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长期营养较差者。

2.3贫血患病率儿童的平均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贫血率见表4。总贫血患病率为5.8%,其中4岁和5岁儿童贫血率显著低于2002年全国城市儿童平均患病率[6]。

3讨论

3.1生长发育长沙市区学龄前儿童平均身高接近2002年全国城市儿童平均水平,平均体重均高于全国城市儿童平均水平,平均贫血患病率为5.8%,低于全国儿童平均患病率[6]。生长发育水平的提高可能与我国居民动物性食物、豆制品、水果的摄入量增加有关[7]。生长迟缓率为2.5%,显著低于全国5岁以下城市儿童生长迟缓率,这可能与我国大力推行各种儿童营养改善措施取得成效有关;但另一方面,超重和肥胖率分别达10.2%和6.9%,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提示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肥胖问题比较严重,必须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幼儿体育锻炼,宣传普及平衡膳食和健康饮食知识。

3.2营养状况葛可佑等[2,8]专家认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群体营养状况评价时,最好采用Z评分法,评价才全面科学。本文根据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3个指标来综合评价儿童的营养水平,结果显示现在和过去营养状况都处于良好状态的占91.1%,说明大多数儿童膳食营养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尚有8.9%的儿童存在急性或慢性营养不良。因此,在目前的饮食基础上,建议这些儿童的家长和幼儿园为其制定特殊食谱,提高膳食营养素供给,这样才能逐步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衷心感谢黄忆明教授、任国峰副教授、江莉、彭喜春、周绍英等对本次调查研究的指导和帮助。)

4参考文献

[1]杨勤.中国儿童营养状况及对其改善的建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15(4):1-3.

[2]葛可佑,常素英.儿童营养不良的评价方法.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3:5-7.

[3]DiBLeYmJ,GoLDSBYJB,StaeHLinGnw,etal.Developmentofnormalizedcurvesfortheinternationalgrowthreference:Historicalandtechnicalconsiderations.amJClinnutr,1987,46:736-748.

[4]DiBLeYmJ,StaeHLinGn,nieBURGp,etal.interpretationofZ-scoreanthropometricindicatorsderivedfromtheinternationalgrowthreference.amJClinnutr,1987,46:749-762.

[5]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6]王陇德,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41.

[7]翟凤英,何宇纳,马冠生,等.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85-488.

[8]郑举鹏,刘筱娴.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不良的评价方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2):65-69.

生育率现状篇4

关键词烤烟;育苗方式;生物学性状;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1-0021-02

烤烟育苗技术是烟叶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技术,烟苗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烟叶生产的成败,简单经济的育苗方式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1]。漂浮育苗是指在温室或塑料薄膜覆盖条件下,利用成型的膨化聚苯乙烯格盘为漂浮体,装填上人工配制的营养基质,将格盘漂浮于完全矿质营养的苗池中,完成种子的萌发、生长和成苗过程的育苗方式,是无土育苗的方式之一,具有提高育苗生产效率,减少病害感染,烟苗根系发达、活性强、整齐一致、便于运输、移栽后长势强壮等优点[2]。目前,玉溪市烟草公司在漂浮育苗及湿润育苗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长处,推广漂湿育苗,现就近年来烤烟育苗中的几种主要的漂浮育苗方法作一比较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供试烤烟品种为mSK326包衣种子;采用162孔,66.0 cm×34.5 cm×5.0 cm规格的浮盘;砂培漂浮苗试验用砂为楚雄禄丰沙;漂湿育苗和现行漂浮苗试验用基质为玉溪市公司统一使用的玉溪基质,育苗肥料为烤烟漂浮育苗专用肥。育苗地点设在易门县六街镇茶树村委会草煤厂,占地面积4 000 m2。共育5.6 m×1.4 m育苗小棚250个,移栽大田80 hm2,专业化商品育苗[3]。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砂培漂浮育苗、漂湿育苗和现行漂浮育苗等3个处理,6次重复。试验于2009年2月14日播种,漂浮育苗按现行育苗方式进行管理;漂湿育苗剪叶前按现行漂浮育苗方式进行管理,第1次剪叶后浅水管理,第2次剪叶后湿润管理,少水或无水;砂培育苗在第1次剪叶前进行干湿交替管理,第1次剪叶后为现行漂浮育苗管理。4月28日大田移栽,大田期及烘烤过程各处理方法一致。

1.3调查和测定项目

投入成本的调查:对每种育苗方式随机抽取3户面积6 666.67 m2以上的农户进行调查或以育苗点为单位统一调查。根据实际使用基质和砂体的用量计算每1.65万株烟苗的使用量(m3/hm2),然后根据基质单价(元/m3)计算1 hm2地烟苗的基质成本。用工成本根据各个环节实际用工数量和当地工价折算每1.65万株烟苗各环节的用工成本。

生物学性状调查:每种育苗方式随机抽取3个育苗池作为重复处理,每个池随机取5盘苗进行调查。出苗率为播种20 d时的出苗百分率,出苗时间为播种至50%出苗之间的天数。成苗时间为播种至50%幼苗达到适栽和壮苗标准之间的天数。在生根期调查苗色,分深绿、绿、浅绿、黄绿4级。猫耳期调查整齐度,以苗高和叶数的变异系数10%以下的为整齐,25%以上的为不整齐,中间为较整齐。发病率在间苗前进行调查。

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调查:每种育苗方式随机抽取3个点作为重复处理,每点调查5株取平均值(其中移栽成活率每点调查500株)。大田期为移栽到最后一片叶采收之间的天数。抗逆性:每种育苗方式随机抽取3个点作为重复处理,每点调查10株取平均值。抗涝性、抗旱性、抗倒伏性以及发生的虫害情况。大田产量及经济效益调查:每种育苗方式随机抽取3户面积6 666.67 m2以上的农户进行调查。级指=均价/最高等级价格。

2结果与分析

2.1投入成本

砂培漂浮育苗材料成本低,节约资源,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有利于环保,而且与漂湿育苗及现行漂浮育苗相比,管理成本也未增加。在总的投入成本上,砂培漂浮育苗远比漂湿育苗及现行漂浮育苗低(表1)。

2.2生物学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砂培育苗与漂湿育苗和现行漂浮育苗相比,出苗慢4.3 d,成苗率低,茎高和茎围也较小,根系鲜重介于漂湿育苗与现行漂浮育苗之间。在生产中,砂培漂浮育苗要比现行漂浮育苗、漂湿育苗提前7~10 d育苗。

2.3农艺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砂培漂浮育苗与漂湿育苗和现行漂浮育苗相比,移栽成活率稍低,大田期3种育苗方法之间相差不明显,株高砂培漂浮育苗稍短,茎围、节距、有效叶数、下二棚叶、腰叶、上二棚叶长宽等3种育苗方式差异不大。

2.4抗逆性

从表4可以看出,砂培漂浮育苗、漂湿育苗及现行漂浮育苗等3种育苗方法育出的烟苗,经田间栽培观察发现,3种育苗方式育出的烟苗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性,仅有少量气候性斑点发生,而且仅砂培漂浮育苗法育出的烟苗有较轻的tmV发生。此外,由于试验期间,雨量较少,因此它们还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5大田产量及经济效益

从表5可以看出,砂培漂浮育苗在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上都略低于漂湿育苗,略高于漂浮育苗,但3种育苗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

3结论与讨论

经比较研究发现,与漂湿育苗及现行漂浮育苗相比,砂培漂浮育苗在投入成本上远比漂湿育苗和现形漂浮育苗低;在生物学性状上,茎高、茎围及根系鲜重方面与漂湿育苗和现行漂浮育苗无显著差异,但出苗时间较晚,这就需要在实际中提前育苗时间;在农艺性状上,移栽成活率、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数、下2棚叶、腰叶、上2棚叶长宽等指标上3种育苗方式差异不大;在抗逆性上,砂培漂浮育苗法育出的烟苗较容易受tmV感染,但感病率较低;在大田产量及经济效益上,3种育方式在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上均无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砂培漂浮育苗不仅在生物学性状及农艺性状上与漂湿育苗及现行漂浮育苗无明显差异,而且在投入成本远比漂湿育苗和现行漂浮育苗低。虽然,砂培漂浮育苗的出苗时间较漂湿育苗和现形漂浮育苗慢,但只需要在生产中把育苗时间提前7~10 d即可。此外,经生产实践证明,砂培漂浮育苗还具有节约资源、材料来源广泛、有利于环保等优点[4-7]。因此,砂培漂浮育苗可在生产中大面积示范推广,对推动降低烟农成本、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和保护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 景登科.不同漂浮育苗基质对烤烟育苗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5-46.

[2] 黄国胜,余小平.烤烟漂浮育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5-236.

[3] 周润澈,汪说海.烤烟漂浮育苗新技术[J].农家之友,2008(8):50-51.

[4] 文慧.烤烟双棚育苗大田覆膜效应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5):26-28.

[5] 何厚民,唐经祥.烤烟不同育苗方式对成苗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506-507.

生育率现状篇5

[关键词]育龄妇女;生殖健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6-02

妇科病不同程度地危害着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并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和出生人口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使很多育龄妇女患病后难以启齿,不去求医而只能忍受痛苦,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妇科病的发病情况及主要病种,我们开展了已婚育龄妇女的妇科病普查工作,共普查2900例,少数民族2150人,汉族750人。现就对被普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2008年5月――2012年9月在我院普查的2900例已婚育龄妇女,年龄最小20岁,最大50岁。其中20-30岁988人,31-40岁1303人,41-50岁609人接受了检查,均来自我县直属事业单位、银行、中小学、幼儿园等企事业单位。

1.2方法对普查对象询问病史,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月经、生育史、计划生育史等。进行常规B超检查、乳腺扫描、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宫颈刮片检查,对疑有宫颈癌者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并送病理活检。

1.3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第5版)中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1]。

1.4统计学分析所获得数据经导入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不同年龄同一疾病的患病情况比较进行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一般情况2900例已婚妇女,少数民族2150人,汉族750人,平均年龄为36.8-43.6岁。2900例已婚妇女的年龄与文化程度,见表1。

2.2不同年龄各种疾病的患病情况2900例已婚妇女中患妇科疾病人数为1123例,患病率为38.72%。其中894例患有一种妇科疾病,占79.61%,216例患有两种妇科疾病,占19.23%;13例患有三种妇科疾病,占1.16%。其中宫颈疾病占28.4%,阴道炎症占56.5%,乳腺疾病占5.9%盆腔炎症占3.9%,妇科肿瘤占2.9%,其它占0.5%。无宫颈癌发生。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60.8%,见表2。

2.3不同年龄段妇女患病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组,结果发现除阴道炎外,其他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其中(31-40)岁组妇科疾病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本次调查主要筛查的疾病是宫颈疾病、阴道炎症、乳腺疾病、妇科肿瘤,临床研究调查发现这些疾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多发病[2-3],应加强这类疾病的防治工作。乳腺疾病虽属外科范畴,但其发病与内分泌功能有关,也与妇女生殖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本次普查也将其列为一项,而且发现乳腺增生的发病率达5.88,排在第3位,提示我们要改变常规妇女普查以生殖器官为重点的观念,应加强对乳腺疾病的检查和防治,同时应提倡母乳喂养,减少人工流产。

另外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各种病的患病率不同,这与目前的一些临床普查结果一致[4-5]。从表3可知,宫颈疾病、乳腺疾病、妇科肿瘤在不同年龄组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31-40岁组患病率最高。这因为31-40岁年龄组处于生育旺盛期,性生活的机械性刺激、流产、分娩、引产、放置宫内节育器对宫颈损伤及月经期、产褥期保健不妥等因素所致。

41-50岁年龄组的宫颈疾病及盆腔炎症患病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但不等于该年龄组的妇女健康状况好,这与该年龄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性生活频率减少有关。我们也应注意因卵巢功能减退引起的更年期疾病和身体其他系统的保健工作。

由于基层单位育龄期妇女对生殖健康的概念不理解、重视不够,育龄妇女患病后早期无症状或对疾病认识不够,加之检出的疾病多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因而未引起患者本人或单位的重视而被忽略,而这些无症状或不去治疗的病原携带者势必会隐匿性地扩大疾病的传播。

生殖道感染患病率高的原因是部分育龄期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差,经期、产期、产后、及避孕节育术后不注意卫生保健,或身体抵抗力下降、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而致的内源性感染引起;另一原因是对生殖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由外生殖器感染蔓延到内生殖器炎症。因此要加强妇女生殖健康教育,从生理解剖、卫生习惯、防治疾病等方面进行教育,以提高妇女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意外妊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程度地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韩文娟,胡延丽.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2,9(11):83.

[3]梁雪琼.已婚育龄妇女3851例生殖健康状况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1,49(08):111-112.

生育率现状篇6

【关键词】中职生亚健康状态

资料与方法

于2006年5月对卫生学校在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进行现况调查和分析。选择卫生学校在校2004级护理和2005级护理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全部为女生,其中一年级学生210人,二年级学生240人,平均年龄17.31±3.03岁。

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有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营养膳食状况、体育锻练和生活习惯等。共收回答卷450份,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中职生亚健康状态发生情况:在调查的学生中,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且比较严重,450学生中,存在1项或1项以上亚健康表现者379人,其发生率为84.2%。一年级210学生中,有1项或1项以上亚健康表现者164人,其发生率为78.1%,二年级240学生中,有1项或1项以上亚健康表现者215人,其发生率为89.6%。说明中职生面临很大的健康问题,且二年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于一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p

中职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亚健康状态表现(略)

发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调查:在有亚健康表现的中职生中,原因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大、因就业困难而对前途缺乏信心、心理的承受力差、生活习惯不良(不吃早餐、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睡眠不足)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讨论

中职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良的生活习惯:①不吃早餐。②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③睡眠质量差。

学习压力大:卫生学校中职生平时学习压力很大,用脑过度,对就业前景的担忧,身心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过度疲劳。

心理因素:由于中职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引起心身疾病。

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人体具有生物钟现象,有高潮期和低潮期。在高潮期和低潮期,其脑力和体力都有较大反差。

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可减少中职生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

首先应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意识,采取健康行为,消除不良习惯。

其次应加强学生食堂管理工作,注重平衡膳食的合理营养:一方面要加强饮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另一方面加强营养配餐,以满足学生生长发育和学习的需要。

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倡导和开展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体育能够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系统的机能,健全体魄,增强免疫力;体育活动在大脑皮质相应区域有强大兴奋区,使部分由脑力劳动或思想负担而产生兴奋的区域得以抑制,从而避免大脑皮层过度疲劳而诱发亚健康状态[1]。

然后应加强中职生生活技能教育:如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付各种危机和压力,预防健康危险行为。

再次应发挥学校卫生室和保健医生的作用:做到定期体格检查,做好健康指导。特别要重视心理卫生及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在校园内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卫生保健活动。

最后应加强心理健康咨询: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班主任、教师应多关心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职校园的生活。【参考文献】

生育率现状篇7

abstract:inphysicaltrainingandcompetition,thephysicalcharacteristicsofeachstudentisdifferent,whichmakesithardtomakethetrainingplanandthestudents'psychologicallimitsconsistent.asaresult,thedesiredtrainingeffectisdifficulttobeachieved.thechangeofstudents'heartratecanbetestedbytheheartratemonitorandaccordingtothetestdata,trainingplanandmovementschemearemade.thispaperdemonstratestheimportanceofheartratemonitoringinhighervocationalsportstrainingandcompetition.

关键词:心率监测;体育训练;比赛;应用价值

Keywords:heartratemonitoring;physicaltraining;competition;applicationvalue

中图分类号:tp3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33-02

0引言

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心率是一项重要的生理监测考核指标,通过对学生心率变化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教练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率变化,进而根据学生的生理素质制定具体的运动方案,同时心率监测还可以用于界定运动员的疲劳程度、疲劳修复状况等。心率监测在国外高校体育训练以及比赛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到高校资金限制、教师专业素质以及其它一些原因的限制,心率监测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还不普及,为此作者希望通过对心率监测在高职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应用价值的分析,提高人们对心率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1心率监测的基本认识

在体育训练与比赛中心率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理素质监测指标,其在体育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率的活动与运动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正比例关系,当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增强时其心率的变化也就逐渐的增强,而在运动员进行负荷运动时,其心率变化也体现出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如果在负荷运动下,运动员额心率上升越慢,说明其身体素质越高,因此在体育训练中完全可以借助心率监测技术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如果运动员在相同的运动强度下,其心率监测值越来越小的话就说明其身体素质越来越高。

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开发人体的潜能,突破人体已存在的生理负荷底线,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心率监测是通过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监测,掌握人体机能指标变化,并且根据指标变化调整训练策略与强度。正确的应用心率监测可以有效的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并且更加科学的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2心率监测在高职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心率监测应用在体育训练中在国外已经非常的普及,它对提高训练强度,增强训练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心率监测应用于具体的训练方法的选择体育训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项目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式与方法,并且结合体育训练项目的内容,建立针对性的训练方略,以此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针对学生的身体个性建立不同的训练策略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基本的生理机能,为此心率监测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根据掌握的数据制定有效的训练策略。比如通过对中长跑体育训练学生进行心率监测可知,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率为40~50次/每分钟,而生理机能高的学生其心率则更低30/每分钟。而如果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那么学生的心率变化就会非常大,会出现心率快速上升的现象,运动中学生的心率一般为180~200次/每分钟。由此可见,利用心率监测可以将学生在不同的训练过程中的身体机能变化以心率指标的形式量化出来,根据具体的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方式,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身体机能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

2.2心率监测应用于运动疲劳的判断和恢复心率在判定运动员是否属于运动疲劳以及疲劳恢复具有显著的作用,根据对照游泳专业学生的心率变化表(表1)可以获知学生是否属于运动疲劳等。

根据上表,如果某个学生在早晨安静的状态下其心率与其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其每分钟心率运动的次数要高于原来数据的5次以上,并且持续3天以上,就说明该学生出现了运动疲劳的症状,也就提示教师其训练强度超过了学生身体机能的负荷,造成其身体机能没有得到很好地恢复,如果学生持续的处于负荷运动训练状态下,对学生的身体来说是巨大损伤。而如果超过10次甚至高于10次就说明学生出现了极度疲劳的症状,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造成学生运动疲劳的原因,进而根据心率监测数据,结合学生的训练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引导学生进行运动疲劳的恢复。

2.3心率监测用于运动强度的评价在传统的体育训练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集体训练的方式,也就是教师制定统一的训练强度及计划,学生按照统一的训练计划进行,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不太明显,因为学生的身体技能不同,他们承受的训练强度也就不同,教师制定的训练强度过大,会造成学生运动疲劳,而训练强度过小又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因此在训练中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而教师制定不同运动方案的最直接参考数据就是心率监测的数据,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率运动数值可以判断学生在某个区域内的运动承受力,比如在游泳训练中,根据心率随运动强度的增强而不断上升的原理,如果学生的心率超过80次/每分钟,就说明训练的强度有点高,需要教师及时的调整训练策略。

3心率监测在高职体育比赛中的应用价值

3.1心率监测应用于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参加体育比赛时,学生的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如论其心理素质如何高,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波动情绪,学生中出现的波动情绪直接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水平发挥,因此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是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整的前提,据相关证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在发生变化时其心率的波动也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将心率监测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发挥学生正常体育技能水平的要求。比如随机抽取参加篮球比赛中的四名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率监测发现他们的心率值分别为:129次/分钟、125次/分钟、114次/分钟、130次/分钟,这些心率值都要高于这些学生平时的数值,这就说明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紧张情绪,为此教练需要根据这些心率变化值及时采取策略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发挥他们正常的体育技能。

3.2心率监测用于掌控学生的整体运动状态学生的心理变化在比赛前、比赛中以及比赛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变化,并且比赛前后的心率变化非常大,为此有关部门曾对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过专门的心率变化监测,学生在比赛前其心率为(125.40±10.71)次,而比赛后监测值为(189.40±10.71)次,经过2小时的休息后,再次监测心率已经基本上恢复到赛前心率值,通过对学生比赛过程的心率监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比赛的强度设计比较科学、学生的身体机能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所以通过利用心率监测可以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整体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根据比赛要求及时帮助学生调整战术,同时通过学生参加比赛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不足,进而在以后的体育训练中重点解决,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4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日常各项体育训练和比赛科学性、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率监测是一种简易高效的手段,可以实现对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的实时监测,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心脏功能和训练强度以及水平等进行科学的评定。因此,心率监测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高职的体育教学中,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涛.心率在运动中的监测及应用[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3(4).

生育率现状篇8

【关键词】营养状况;营养障碍;肥胖症;学生;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R179R1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2-1109-03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合理营养与适当锻炼能促进其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和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学生营养不良率正逐渐降低,但尚未完全消除,一些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仍然很高[1]。为了解贵州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为今后实施营养干预提供依据,现将贵州省2005年学生体质调研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05年9-11月对贵州省贵阳、毕节、铜仁、黔东南、黔西南、、黔南6个地区7~18岁中小学生共16760名进行体质调研。其中汉族城市学生3600名,汉族乡村学生3600名,水族学生2382名,侗族学生2400名,布依族学生2378名,苗族学生2400名。

1.2方法按照1985年制定的《中国7~22岁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值》[2],以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对学生营养状况评价标准的修改意见为依据[1],将学生营养状况分为7类:(1)重度营养不良;(2)中度营养不良;(3)轻度营养不良;(4)较低体重;(5)正常体重;(6)超重;(7)肥胖。其中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以上为营养过剩,即超重和肥胖。

2结果

2.1总体营养状况在被调查的16760名学生中,营养正常者10687人,占63.76%;营养不良者649人,占3.87%;较低体重者4193人,占25.02%;超重和肥胖者1231人,占7.34%。

2.2不同民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见表1。

营养不良程度与不同民族有密切关系(Hc=14.53,查χ2界值表得p

2.3不同性别学生营养状况比较男生营养不良率及较低体重率显著低于女生(χ2值分别为38.31,41.91,p值均

2.4汉族城乡学生营养状况比较城、乡学生营养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7,p>0.05),城市学生较低体重率低于农村学生(χ2=5.77,p

2.5不同学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3个学段学生的营养不良率、较低体重率和营养过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8.89,306.69,108.54,p值均

3讨论

此次调查采用中国学生体质调研组营养状况评价的修改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及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避免了以往因青春期突增及遗传等因素使身高发育较快的学生被误判为“营养不良”问题的出现。

从调查结果看,5个民族学生营养不良率与营养过剩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学生营养不良率和较低体重率除侗族外均明显低于水族、布依族和苗族,而营养过剩率除苗族外又明显高于水族、侗族和布依族。其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原因可能为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原因的影响,大都生活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民族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民族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与全省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改变闭塞的情况,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营养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还应制定民族教育投入的保障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和生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要普及营养知识,加大对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宣传。

调查还发现,汉族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及较低体重率与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营养过剩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城市学生的营养不良率与汉族乡村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低体重率高于汉族乡村学生,营养过剩率也明显高于汉族乡村学生。这又与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趋于多样化,饮食粗细搭配均匀,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不偏食、不挑食以及参加劳动锻炼和户外活动多有关。城市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存在较多的不良饮食习惯,主副食品搭配不合理,加上经常看电视,操作计算机,体育、劳动、锻炼时间偏少等因素,致使超重及肥胖学生增多。

总体来说,男生营养不良率及较低体重率明显低于女生,而营养过剩率性别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各民族学生除布依族外,男生营养不良率均明显低于女生,与有关报道[3]一致。其原因可能是部分女生为追求苗条身材,节食减肥引起营养素摄入不平衡,也与营养、膳食结构搭配不合理、饮食习惯不当、挑食、偏食、嗜零食等现象以及体育锻炼少有关;另一方面,女生较男生早进入青春期,由于月经引起生理性失血,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大,若补充不足则引起营养不良;另外,少数民族女生营养不良率较高还与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低和某些陈规陋习有关。

贵州省学生营养不良率及较低体重率有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的趋势,而营养过剩率则有随年龄增长而明显降低的趋势,原因可能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加之中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体育活动减少,若不注意平衡膳食,各种营养素供给不足,则易导致营养不良。

综上所述,目前贵州省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仍有待解决,应制定合理的营养干预措施,继续以消除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为重点,进一步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提高学生的早餐质量,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有关的营养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科学搭配和加工食物,改善膳食结构。此外,还应加强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学生。可通过发放健康处方,提供营养全面的学校午餐等方式来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

4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17-422.

[2]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2-158.

[3]曹玉洁,姬红蓉,杨岩松.青海省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30-432.

生育率现状篇9

作者:罗思远陈锡才吴永社刘荣李秀寨席武俊夏华敏钱飞霞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

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分析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它的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样,它的教育质量状况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情况的历史过程分析对于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历史过程分析,需从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和地域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通过多年的历史数据来看,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楚雄州各县市的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包括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和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是衡量教师在职前学习知识的一个标准,任课教师达标率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通过政府、省级和地方高校的努力,2001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平均在0.92以上。此后几年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一直在攀升。2007年,全州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均在0.98以上,有很大一部分县已经达到了1.00,任课教师达标率较为理想;其次,全州各县市初中升学率差异显著。从2001年至2007年,在这期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一直位居全州首位;2001年和2004年,楚雄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而其他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双柏县、武定县、南华县、姚安县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2005年以后,随着禄丰县和大姚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其初中升学率指数和全州的平均水平相当;再次,义务教育质量的各分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到2007年间各指标要素的指数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是上升过程并非是呈直线上升或下降,而是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呈下降趋势,下降到一定程度又呈上升趋势。如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在200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到2007年,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是2001年的1倍多,楚雄市的增长了12%,双柏县增长5%,牟定县增长5%,南华县增长1%,姚安县增长3%,大姚县增长9%,永仁县增长5%,元谋县增长4%武定县增长10%,禄丰县增长5.9%。最后,各要素之间发展不均衡,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同步发展。2001年至2007年,就全州各县市而言,这些县市的初中升学率指数、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存在较大差距。而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距较小。历年来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地域结构情况从多年的数据来看,楚雄州各县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着地区差距。2001年至2007年,楚雄市和大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Cai1)一直在全州位居首位,其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州的平均水平。武定县、元谋县、姚安县、南华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较低,意味着其教育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县市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双柏县和武定县。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未来趋势分析在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历史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根据过去的情况,对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未来趋势进行大致地分析。这样,有助于我们以及相关部门对楚雄州未来的教育质量的宏观状况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和把握。3.2.1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1)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呈现多种特点。首先,初中升学率大大地提高。除了牟定县、楚雄市、大姚县和禄丰县外其它县最低的要素指数仍然是初中升学率指数,但是指数与2007年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各县差距显著,极差是0.61。此外,小学巩固率指数、小学生师比指数各县差距也比较大,其中小学生师比指数的极差为0.28;各县市的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巩固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较小。南华县和大姚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小于1,而其余县市达到1,情况较为理想。就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而言,武定县尚未达到1(0.99),其余县市均为都是1,情况大为乐观;其次,各县市的初中生师比差距在不断减小,但小学生师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结果说明到2010年楚雄州将有足够量的教师资源,其原因在于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批高校的师范生离开高校,走向各县市支援教育事业的发展。(2)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2010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1.13倍,达到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分别是楚雄市、大姚县、禄丰县。而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元谋县、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指数则低于全州平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区域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区域差距G(基尼系数)为2.60%;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禄丰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而永仁县、牟定县、武定县、双柏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姚安县、元谋县的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相当(图略)。3.2.2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空间结构状况(1)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要素结构状况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要素结构状况为:第一,楚雄州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有显著的提高。2015年,各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各要素在2010年的基础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只有少部分县的部分要素指数未达到1,大部分都达到了1。其中初中生师比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各县都为1。这也是高校扩招以后,提供了大量的师资来源,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化的结果,从而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一个县内的要素指数之间差距在减小,大部份已经达到目标。小学升学率指数、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差异最小,小学升学率指数均大于0.93。除南华县的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是0.97外,其余各县的初中生师比指数、小学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指数都为1。(2)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2015年,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指数的地域结构状况如下:第一,区域义务教育指数最高的大姚县是指数最低的南华县的1.18倍。达到或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楚雄市、牟定县、大姚县、武定县、禄丰县。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的县市有双柏县、南华县、姚安县、永仁县、元谋县;第二,区域义务教育指数的区域差距G(基尼系数)是3.01%;第三,大姚县、楚雄市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双柏县、永仁县、元谋县、姚安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的义务教育质量属于同一水平。

提高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

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是影响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因子。所以,小学生师比,初中升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提高了,那么,楚雄州义务教育质量也就随着提高了。提高楚雄州十县市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对策(1)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条件,对学校的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从事支教工作,不要使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现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政府应该提高对这些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津贴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平台,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学校从事教育,从而提高某些地区的小学生师比,最终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2)通过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初中升学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颁布强制性措施:要求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特级教师必须到农村中小学或城镇一般中小学兼职支教,并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支教工作。此外,还将在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点,给这些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3)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消除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进而提高初中升学率在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每个县的初中升学率都是最低的。成为影响全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受传统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多子多福论”深刻影响着家长的思想。另外,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失业率比较高,出现大学生闲置现象影响着社会对读书的看法,政府应解决现在的就业问题,扩大就业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初高中比例失调,初中数量多,但是质量低下,高中在保证了质量的时候数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也是影响升学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县市应该加大对高中办学条件的投资力度实行普“十二”来提高初中升学率。(4)落实一体化教育,实行科学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用人单位在聘任教师时考虑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等,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这是落实教师职前中学习知识情况的一个政策。职后教育的落实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根本措施,职后教育应该办得有质量有水平,既然国家给予职后教育这么大的投资,各培训学校应该落实政策,不要造成投资浪费,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落实教育的科学发展,作一些有名无实的形式性的培训。要严加管理,通过职后教育所获得的各种学位资格要设立门槛,如学分数、发表文章数、实地实习分数、考勤等要达到一定要求才能获得学位,实行科学的教育发展,从而提高初中任课教师达标率。

生育率现状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如何获得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社会资源的投入,并且如何将其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得高等教育服务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求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相对于资源发展和社会生产的无限性,资源总是有限的、短缺的,因此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某些方面还相对滞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1.教育资源总量缺口大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的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2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4.7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的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还有差距。如果按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占全国教育经费的20%计算,2002年全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只占GDp的0.682%,这与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所占GDp的百分比(德国1995年为1.5%,英国1995年为1.4%,美国1994年为1.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高等教育资源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利用率低的问题。总体上讲,不少学校的规模仍然偏小,师生比不尽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生师比为18∶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4∶1,按此比例计算,我国尚缺10万名教师;学校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过多,多于专任教师,经费支出比重过大,挤占了过多的教育资源;学校布局也不尽合理,“条块分割”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追求“小而全”、“重数量轻效益”和外延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尚未实现优化配置;教育部门及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浪费与不合理开发时有发生,这种“既缺经费却又浪费、既没钱却又乱花钱”的状况,进一步加重了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

3.高等教育资源管理不善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管理水平不高,致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偏低是高等教育资源管理和使用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和优化高教资源配置的需要。在资源总量短缺的约束下,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无疑使高等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雪上加霜。高等学校既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又要受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在办学的主要方面(如办学规模、学校性质、招生、收费标准和专业设置等)均无自主权,从而使高校处在两种管理体制的夹缝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在努力增加高教投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高教资源分配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教资源使用效率。

二、进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的必要性

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资源配置中的“优化”问题,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其实质是通过相应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使高等教育资源从低效益的环节、地方,向高效益的环节、地方流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基础好、效益高、质量高、成果多的学校或学校内部的其他环节,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而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通过评价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进行科学评价,为制定和实施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和方案提供依据,使政府和学校确定教育资源配置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给决策者和公众提供一个了解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有效工具,以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实现评价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具有一定的作用。

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在其组成上有其复杂性,并且这些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在资源的流向上也有其复杂性。因此,评价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难以用一两个指标给出正确全面的评价。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上述特点,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即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指标的独立性、完备性、可行性、可比性、科学性与可测性等原则给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评估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模糊综合分析

本文考察的基准点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数据的收集力求科学、准确、真实、完整。我国高等教育在1999年后开始实行扩招,在扩招前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扩招后打破了以往由政府财政包揽经费的局面,建立了多元化筹资格局,但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办学条件欠缺,资金不足,管理不善,教育质量下降;在需求上,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体制层次上,教育体系有待调整。在此基础上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指导下,以高教资源重组为手段,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1999年至2004年能够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改革后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因此以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基点,考察其在六年内各项教育资源有关指标的变化,详见表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

表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览表

0.188,0.201,0.146),由计算结果可知,对于我国1999年至2004年期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有30.7%的专家认为“好”,有15.8%的专家认为“较好”,较好以上的得票率为46.5%不足50%,而“差”和“很差”的得票率总计达34.7%,由此看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在这一期间不是很合理,教育资源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分配上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投入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综合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资源投入水平和利用效率来看,影响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主要因素仍是教育资源投入水平,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再高,也不能体现高校综合竞争实力。由于受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困扰,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四、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教资源投入多元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必须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和出资形式多元化的融资道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和吸引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投资人可以是国家、个人、学生及家庭、外商、社会团体、国际机构和高校自身的产业等,逐步改变目前在办学体制方面由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办学,国立、公立、私立多类学校并存的新格局。通过改革“一包二统”的旧体制,实行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举办高等教育的新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的经验看,改变单纯依靠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状况,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改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必由之路。

2.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减员增效,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旧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实行行政管理的模式,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效益低下、占用过多教育资源。用人制度的改革是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任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契约管理的原则,根据需要设置岗位,按照岗位聘任教师,从根本上否定和废止了困扰高等教育多年的职称评审制度,实行真正的聘任制。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拉开了分配档次,强化了竞争机制,吸引和留住了一批高水平人才。而后勤社会化改革一直是制约高教资源配置的“瓶颈”,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高校后勤服务由学校大包大统的局面,节约高教资源,使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

3.加快我国高等教育门类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门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科类教育的构成情况,具体表现为两个层次,即科类结构与专业结构(即各科类内部的专业构成),合理的高等教育门类结构是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门类结构进行适度调整,处理好社会的长远需求与近期需要的关系,不能仅根据目前市场的变化,来确定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调整的幅度;在保证基础性专业的质量与一定规模的前提下,重点发展应用性专业,从增强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出发,适当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

4.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使用效率,即从这两方面着手。提高有形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在省城或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区域,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价值比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及共用实习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可相互开放,提高利用率。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联网之后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资源的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可实行有效服务,通过协议书的方式把协作关系明确化、固定化。而提高无形资源的利用率,即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调整、合并、提升等多种途径,达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达到共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低下,低效利用率随处可见。要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基础上引入市场配置方式,加快高等教育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文艺.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探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马成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04(12).

[4]邵争艳,付毓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

[5]兰云,刘鸿.湖南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及优化原则与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6]江景波.对当前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看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