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48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1

“如果笼统地计算一下,现在剩余的钱只够给失业人员再发放不到2年的失业保险金,再这样下去,我省失业保险大堤将岌岌可危……”失业保险处副处长王中朝忧心忡忡。

很多人将失业保险比喻为在业人员防患未然的“保护神”。如今“保护神”自身已经危如累卵,人们不禁要问:失业保险,这项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制度究竟是怎么了?

让人忧心的缺口欠费

其实,让人忧心的不仅仅是河南省,其他省市的失业保险金征缴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

来自太原的消息说,2005年该市失业保险费征缴额达到1.2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失业保险征缴清欠任务还很艰巨,到去年3月,欠费金额达到2.5亿元。

而湖北失业保险费拖欠更为惊人,达到了9亿元。该省2005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87万人,然而由于一些参保单位“核而不缴”,导致全省失业保险欠费净增7000万元,累计欠费达到9个亿。部分地市欠费已超过亿元,个别地方实际缴费人数只有参保人数的20%左右。

这一问题早在3年前即引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注意,在当年做过的一个内部统计证实,2003年末,已经有辽宁、安徽、湖北、重庆和甘肃当期失业保险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2003年1-9月,合肥市失业保险基金总收入8426万元,总支出1亿多元。仅该市,2003年失业保险基金缺口就达6000万元。

山东省审计部门曾对2486户缴费单位的失业保险金缴纳情况进行审计,结果发现这些部门共欠缴8051万元,占应缴费的62%,其中事业单位欠费1472万元,占应缴费的71%;有1547个应参保单位未参加失业保险,涉及40.5万人漏缴失业保险费2645万元。

福建省2003年底失业保险金的累计欠费7390万元,一些地市的失业保险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现象。如南平、龙岩两市连续几年都出现当期收支缺口情况。

在云南省普洱市,截至去年6月底,失业保险基金收入979.23万元,支出1166.63万元。当年1-6月份全市平均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7470人,每月需发放失业保险金240万元,而实际平均每月仅收取150万元,每月缺口约90万元,全市共欠发失业保险金1050.53万元,涉及失业人员7355人。参保单位累计欠费达1184.4万元,其中企业欠费595万元,事业单位欠费581万元。

拒绝参保的心理误区

失业保险对于在职职工,既是免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又是个人理财的重要内容,为什么欠费还如此严重呢?

河南省今年1月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很能说明问题。该通知强调事业单位必须全部参加失业保险,不参保造成失业人员不能享受失保待遇的,将由单位承担赔偿。诚然,事业单位不愿参保已成为推进失保制度的“黑客”。

湖北省就业局的一份报告表明,由于“事业单位对参加失业保险认识不足,且缴费资金渠道一直难以落实,导致事业单位欠费现象严重”。另外,“缴费单位普遍存在‘重养老、医疗,轻失业’的思想,不愿意缴纳失业保险费”。

“部分事业单位拒绝参保、参保不缴费、缴费不足额是目前扩面征缴面临的主要问题。”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失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河南省企业失业保险参保率已基本达到100%,但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率却一直不高。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认为自己失业的可能性很小,“交了八成也用不上”的想法已成为个别事业单位拒绝参保的心理误区。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云南省普洱市政府要求从2005年8月1日起,全市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1608个事业单位44130个职工要参加失业保险。但是直到去年7月,仍有澜沧、江城、孟连三县没有启动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而已经启动的部分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应承担的2%部分仍然没有到位,个人应缴部分也没有全部收缴。

对事业单位在失业保险上存在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强调要加大对事业单位失业保险稽核力度,对于未办理失业保险登记的单位,劳动部门将依法对责任人予以处罚,责令限期改正,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处罚;逾期拒不缴纳保险费的,按规定加收滞纳金;由于单位不参加失业保险而导致本单位失业人员不能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由单位按规定给予赔偿。然而,实际效果是怎样呢?事业单位对参加失业保险的抵触,仍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龙头企业的难言之隐

事业单位认为失业的可能性小不愿参保,而失业率相对较高的企业更是欠缴保费,似乎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山西省失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现阶段失业保险费缴纳主体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然而国有企业欠费严重,非国有企业参保不足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效益好的企业重养老保险轻失业保险,特困企业无力缴纳,个体私营及乡镇等非正规就业单位无意征缴失业保险等等,则是失业保险欠费的另外几个要因。

很多企业认为养老保险解决了职工老有所养,对稳定职工队伍有益处;参加医疗保险,职工病了有人管,可减轻企业负担。唯独失业保险的好处看不见。甚至有企业法人认为,自己任职期间,没有失业职工,缴失业保险金是白作贡献。同时,职工也认为单位效益好收入高,缴费标准也高。企业不倒闭自己未必失业,即使4%-5%的人失业,要全员“背黑锅”不划算。因此少缴、欠缴、有意逃避而不缴,甚至联合抗缴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特困企业工资都难以保证,缴纳失业保险显然力不能及,补缴上欠的失业保险金更是“天方夜谭”。那些劳动力流动性大的私企,雇主不愿意缴纳失业保险,雇工也不愿意缴,认为临时性工作本来就是半失业状态下的“打短儿”,缴纳失业保险还不如有钱买商业保险。

山西全省累计欠费达3.8亿元。其中的欠费大户有:太钢集团1.5亿元,太化集团1685万元,太重集团955万元,太原市煤气化集团630万元等。据说,太钢集团的欠费已经影响到其他单位的缴纳,许多企业认为,太钢是国有企业的龙头老大,它欠费,我们也不缴。

不过,太钢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曾任该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毋建贞透露,太钢集团效益低迷始于1995年,不过职工个人的失业保险一直在足额收缴,而企业的失业保险则从这一年开始断缴。作为山西省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太钢集团约有1700多名下岗职工。集团一直对这部分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费并承担着再就业培训的职能,费用就来源于收缴的职工个人失业保险。太钢也一直希望与这部分下岗职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但因涉及人数多,职工的思想一下难以转变,所以一直未能解除,但又不能强制解除。虽然太钢近年效益回升,但多年来承担的社会负担较重,而且冶金行业受市场、资金影响,效益不稳定。如果太钢集团要缴清欠费,可又难以在短期内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下岗职工进入不了社会,还需太钢集团负责支付生活费和再就业培训,这就需要另外拿出巨额资金来支付这笔费用,对于处在重大结构调整阶段的太钢集团,显然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失保”:缺乏足够的征缴手段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作为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之一的失业保险,大多数人对其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李惊雷曾就失业保险的认知度做过问卷调查,显示仅有57.7%的人表示对失业保险制度了解一点,36.7%的人表示一点都不了解。失业保险征缴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有法律层次低

失业保险征缴依据是《失业保险条例》,法律层次低,条例所明确的责任处罚条款划分不细、力度不强,也阻碍了失业金制度的全面推行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山西省失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有关人士就坦言,由于征缴机构在具体征缴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征缴手段,对一些欠费大户也是“有想法没办法”。《失业保险条例》虽然规定征缴机构有权对欠费单位负责人进行罚款并加收企业滞纳金,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一位有过亲历的征缴人员苦笑说:“该收的失业保险费都收不上来,收滞纳金、处罚负责人更是无从谈起。”

郑州市社会保险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尹瑞山的遭遇就是一个明证。

去年12月18日,郑州市社会保险稽查大队执法人员来到河南新郑卷烟厂,催缴企业欠下的310多万元失业保险费。当天上午11时10分,稽查大队副大队长尹瑞山拿出执法证,带领人员要求进入厂内,但门口几个身穿深蓝色“经警”制服的保安人员拒绝他们进入,并说不知道相关处室联系方式,领导也很“忙”,无暇接待他们。这已经是该大队第三次来烟厂执法了,前两次同样吃了“闭门羹”。11月13日,稽查大队给新郑卷烟厂下达了限期改正意见书,责令其于11月23日前补缴拖欠的保费,但截至12月17日,该企业仍拒不支付。

无奈之下,稽查大队再次来到新郑烟厂,然而烟厂仍然拒绝配合。20分钟后,进不了大门的执法人员开始张贴催缴公告,门口的四五个保安急忙上前拦阻,并警告不能贴在醒目处。

提升失业保险的法律层次

失业保险欠缴情况严重,直接影响了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影响了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失业保险费的清欠工作,确保应缴尽缴,是当前失业保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对此,浙江省和陕西省各有“土办法”。浙江省化解矛盾有两招:其一对事业单位的参保职工,其参保前的工龄视为缴费年限;其二增加的失业保险费进入预算,由财政拨款。

陕西省则把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捆绑,由地税统一核准,统一征收。

为破解征缴难题,湖北省也将“失业保险缴费基数和养老、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统一起来,实行五项社会保险(另外两项为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一单征收、按比例分账。”另外,“对欠费100万元以上的,将通过媒体曝光。对改制改组单位,只要有净资产的,在清偿债务时,必须保证所欠失业保险费与养老保险费等一同作为第一清偿顺序”。

不过,目前所谓的“共同推进”、“征缴一体化”,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没有改革依据,而“共同推进”更多地会流于形式。因此,理顺征缴体制,实现征缴工作实际意义上的“一体化”应是政府行为,而不是部门行为,应是大刀阔斧地全面推开,而不是因地制宜地搞“试验田”。

专业人士建议,失业保险金的征缴要加大政府督察力度。山东省威海市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孙波认为,必须强化劳动监察职能,要像抓税务一样抓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同时,监督企业与劳动者签订有效劳动合同,便于及时掌握社会用工和个人就业情况。要取消应参加失业保险、但拒缴或拖欠单位尤其是效益好而拒缴的企业法人代表的晋升职务和评先资格。同时要把事业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定期及时扣缴。

江苏省海门市地税局朱建军认为,1999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仅仅是国务院颁布的一个行政法规,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立法的高度,不是失业保险的基本法,因此其法律效力不够强大。另外,该条例欠缺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导致它的实施机制较弱。他建议提升失业保险的法律层次,完善失业保险管理方式。将失业保险制度逐渐由法规上升到法律,尽快实行税费改革,变费为税。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高榕榕认为,要加大依法征缴力度,严格按照《失业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依法征缴,与劳动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对有实际缴纳能力而屡催不交、缴纳意识淡薄的单位坚决进行行政处罚;对欠费情节严重、恶意拖欠者,要排除各种阻力、纳入法律程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同时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失业保险影响面。经常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失业保险政策法规,向社会公开咨询和监督电话,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对政策法规的认识程度,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对缴费自觉性差和欠缴情况严重的单位,定期在各种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通报批评,把各单位的缴费信息及时向社会反馈,利用社会监督来促进缴费。

为加大依法征缴失业保险金的力度,江西省政府日前与11个地市政府签订责任书,首次把失业保险费征缴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年末未完成任务的地市,年度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领导责任。

众人拾柴火焰高

失业保险欠费不仅造成该基金增长缓慢,还大大削弱了失业保险基金的供给能力,所以各地从去年起就刮起了清欠“风暴”。

去年,银川市加强失业保险监管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事业单位、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为重点,对拒绝参加失业保险或参保后少缴、不缴、漏缴失业保险的单位,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共清理失业保险欠费1535万元,20余户参保企业履行了失业保险清欠义务。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一次性清欠历年失业保险金800余万元,由昔日的“欠费大户”变成了“缴费大户”。

福建省结合企业所得税汇算进行社保费年度结算,并开展行业专项稽核,跟踪破产改制企业,大力清缴旧欠,去年追缴失业保险费2371.98万元。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征缴条例》),加强和规范全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保障社会保险金的发放,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扩大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

全省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征缴条例》的规定,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1999年6月底前要基本实现上述用人单位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并按规定征缴养老保险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异地就业的职工和农民合同制职工也要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

扩大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的重点是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1999年6月底前,要将其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

二、统一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机构

我省各项社会保险费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集中、统一征收。原来一些地区部分单项社会保险费由其他部门的,从1999年5月份起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征收。在我省机构改革和社会保险系统管理未实行前,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可实行过渡办法,即:具备实行三费集中、统一征收条件的地区,1999年5月份起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由养老、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分别征收,尽快实行三费集中统一征收。

三、加强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征缴管理

实行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征缴管理是《征缴条例》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进行的重大改革,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征缴条例》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费申报征缴管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抓紧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申报缴费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199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社会保险登记工作。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几项社会保险只进行一次登记,对不在同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加统筹的单位,一律在直接办理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登记,并持登记证副本到单位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缴纳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缴费单位及其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现分别参加不同地区或机构统筹的,可暂分别申报缴费,待各种社会保险费实行集中、统一合并征缴后,再统一申报和缴纳。

社会保险登记证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格式统一印制、编号、发放。

四、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结合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工作的进行,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要努力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基金征缴计划,1999年各地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要达到90%以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层层建立征缴工作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指标,将征缴情况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考评、奖惩结合起来。

《征缴条例》前成立的单位,今年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时间从1999年1月开始。《征缴条例》后成立的单位,缴费时间从成立当月开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时间,从当地医改方案实施当月开始。新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一律实行全额申报、全额缴费。原实行差额缴费的单位要在1999年5月底前改为全额缴费,原来实行“协议缴费”以及企业自提社会保险费、自支社会保险金的“封闭运行”方式的要立即改正,原实行行业统筹的企业也要实行全额缴拨办法。任何缴费单位和个人不得无故欠缴社会保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减免社会保险费。省劳动保障、财政、经贸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缴费单位缴费能力认定办法,通过对缴费单位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等指标的严格科学认定,确定其缴费能力,依法按月征缴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要建立社会保险费预提制度,设立全额缴纳社会保费的预备金。职工个人缴费要与企业单位缴费一并全额缴纳,任何企业单位和私营业主都不得截留、占用职工个人缴费。各缴费单位每年12月底前要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五、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征缴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规定,依法对缴费单位的缴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缴费单位应当主动提供与社会保险有关的情况、资料,不得拒绝检查,不得谎报瞒报。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社会保险费征缴违法案件时,有关部门、单位应给予支持、协助。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社会各界和职工群众的举报和监督。对不按期缴费的,除责令其补缴欠缴数额外,还要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欠缴额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社会保险基金;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对于逾期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和滞纳金的,应依法强制征缴;对长期欠缴社会保险费企业的法人代表,不得评先、选优、升职、晋级增薪,不得出国考察和购买小汽车。对国有企业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同时,人事部门要对经营者进行组织处理。对违反有关财务、会计、统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伪造、编造、故意毁灭有关帐册、材料,或者不设帐册,致使社会保险费缴纳基数无法确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刑事处罚。对严重违保险规定的单位,要通过新闻媒体给予曝光。对因企业改组、兼并、破产或其他原因不复存在的企业所欠社会保险费,由省劳动保障、财政、审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清查处理。对缴费单位未按《征缴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申报或拖延缴纳、拒绝缴纳等违规行为,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征缴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督。

按照中编办和原劳动部《关于建立劳动监察机构配备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人员编制意见的通知》(中编办〔1994〕224号)要求,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专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配备相应的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执法力度。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3

一、当前失业保险基金征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在减少,导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减少。审计调查显示,在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构成中,原有的城镇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占有较大比例。现在,由于受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推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部分中小企业改制、解体、破产、关闭,从而导致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不断在减少,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相应也在减少。

(二)有些单位未如实申报缴费基数和人数,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没有足额征收到位。审计调查发现,有些单位和个人把失业保险的缴纳作为一项额外负担看待,但在法律规定又不得不缴纳的情况下,就采取少申报缴费工资基数和人员数的方法,达到变相少缴应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目的。

(三)失业保险基金征缴还存在“盲区”。审计调查发现导致“盲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应参保单位未参保。一方面是失业保险金征管机构征管系统不完善,扩面工作开展不及时,甚至征管机构只是按年度的计划完成,只要能够完成计划任务,在征管中存在应参保单位未参保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是征管机构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不能促使应参保而又不参保的单位参保。二是部分人员参保认识不到位。有些是单位领导、非公有经济业主认识不到位,主观上不愿参加,不愿花“冤枉钱”;也有些是就业的农民工缺乏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淡薄,心里存在失业时失业保险金能否及时足额领到和政策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三是部分职工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都对参保意愿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地区,职工有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时,就自感不错了,对失业存在着侥幸心理,与吃饭、穿衣、孩子上学等刚性支出相比,缴纳失业保险金是次要的、随机的,对潜在的失业风险缺乏足够认识。四是一些地方宣传不到位。有些职工对失业保险基金制度不了解,如何缴费、如何申领、如何获得转业培训等职工心里不明确,造成参保意愿可保可不保。五是部分区域职工劳动纠纷解决渠道不够通畅。有些单位不给职工参保,就业人员申诉无门,往往就近地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远在县城或市区的投诉部门,职工望不可及,劳动纠纷解决渠道不够通畅,也影响了职工参保的积极性。

(四)欠交失业保险金的单位较多金额较大。笔者从参与的某县2008年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显示,至2008年底该县各单位应缴欠交的失业保险费就达700.46万元,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缴纳资金来源和渠道造成应缴未缴。目前事业单位失业保险金的收缴除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财政代扣代缴外,仍有80%~90%的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部分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经济相对较弱,往往经费困难,除保正常的工作外,应开支的项目也很多。为此,这些单位领导想的是保工资、保稳定、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失业保险费的缴纳问题上缺乏开支来源和渠道,造成单位无经济能力支付失业保险费,致使这类事业单位有的未进行失业保险登记,有的虽然进行了失业保险登记,但仍以种种理由拒缴失业保险费。二是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对劳动保险也存在畸重畸轻。劳动保险畸重畸轻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参加养老保险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对稳定职工队伍有益处;参加医疗保险,职工病了有人管,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惟独失业保险好处看不见,甚至有的企业法人认为,自己任职期间,没有失业职工,缴失业保险金只是作贡献。其二,单位效益好的职工也往往认为,收入高缴费标准也高,企业不倒闭自己未必失业,即使4%-5%的人失业,要全员陪着负担不划算。因此劳动保险畸重畸轻的观点造成少缴、欠缴、逃避不缴。三是特困企业急着缴而无力缴。进入低谷的亏损企业,尽管此时的企业法人和职工对失业保险都有了足够的认识,但在工资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缴纳失业保险显然力不能及,补缴尚欠的失业保险金更是空话。四是个体私营及乡镇等非正规就业单位无意缴纳失业保险。因企业性质等原因,劳动力流动性大,雇主不愿意为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认为如此一来会加大成本;雇工也不愿意缴纳失业保险,认为临时性工作本来就是失业状态下的“打短工”,缴纳失业保险还不如有钱买商业保险,为此往往产生少缴、欠缴、逃避不缴、甚至抗缴现象时有发生。

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征管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宣传、发动,促使参保单位和个人尽可能地应保尽保。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涉及面广、人多。因此,在征收失业保险基金的过程中,正确引导职工自愿参保,对失业保险条例主要内容的进行宣传报道,使之家喻户晓,通过宣传、发动,使应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正确理解和掌握失业保险的有关规定,明确权利和义务,转变单纯受益的观念,促使参保单位和个人主动缴纳失业保险不追求眼前利益,而应以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单位和职工自愿出资参保,使失业保险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职工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保,对在征收失业保险基金过程中自觉主动缴清失业保险费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那些缴纳失业保险费态度不好,认识较差的单位,可以采取在电视、报纸、简报等各种宣传媒体上予以公开曝光的形式,促使其转变认识和态度,自觉缴纳失业保险费。

(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加强失业人员流动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都能及时足额领到失业保险金,加强失业保险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失业保险工作效率,有效实行失业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放宽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的条件限制,使较多的失业人员能在失业后,享受到失业保险金,促使单位和个人有缴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发挥失业保险的“造血功能”,将就业信息、职业培训、技术鉴定、职业介绍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根据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培训需求,选择适应失业人员特点的专业,通过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建立稳定征缴机制,加强失业保险费征缴清欠工作。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各单位的失业保险专管员进行严格培训,全面提高其政策和业务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征缴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使整个征缴工作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针对部分参保单位重养老、医疗、轻失业保险的行为,督促缴纳,征管机关与有关部门联手协作采用捆绑式征收,实现同步足额征收,加大失业保险费征缴清欠工作,对不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加快立法进程。将失业保险基金和社会养老统筹、医保基金等社会保障范筹的各种基金统一起来,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增强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的刚性,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社会财富再分配职能,改善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结构,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庇护下,得到觅职有所介绍、转业有所培训、失业有所扶济。同时,建立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账户,使个人缴费的那部分保险费,缴费人能有权利享受,形成失业保险基金征管机构、参保缴费单位、缴费个人三方制约机制,增加失业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4

第二条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自由职业者。

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

失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工伤、生育保险费的征缴范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征收,其中私营企业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税务机关征收。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月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以及缴费申报的情况。税务机关应当按月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划转私营企业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第四条  基本养老、失业社会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均以上年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其中上年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本市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对于无法确定工资收入的,以本市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单位缴纳部分均以缴费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作为缴费基数。实行托管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市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由所在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缴纳。

停薪留职、本人申请放长假、临时就业、自谋职业、外埠打工的职工可由本人自行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也可由所在单位代为收缴。

第五条  缴费单位必须依据市劳动局《关于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月缴费申报制度的通知》(抚劳发〔1999〕6号文件)的规定,向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经核定后,在规定的期限内以货币形式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六条  缴费单位应当每年向本单位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每年向缴费个人发送一次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通知单,并每年向社会公告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有关社会保险费征缴的违法行为,有权举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按照规定处理,为举报人保密。

第七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查人员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委托,对缴费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申报、缴费义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应当提供有关的用人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资料,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拒绝检查,不得谎报、瞒报。

第八条  缴费单位违反有关财务、会计、统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帐册、材料,或者不设帐册,致使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除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刑事处罚外,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税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条  缴费单位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未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社会保险费数额的,依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条  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向其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对拒不执行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税务机关下达《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税务机关下达《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决定书》,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缴费单位逾期拒不执行行政处罚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个人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追回被挪用的社会保险基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社会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致使社会保险费流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追回流失的社会保险费;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三条  对应参加而不参加社会保险和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不得评为先进单位,不得购买专控商品,不得购房和建房;其法定代表人不得评为先进个人,不得晋级增薪,不得出国考察。对在职职工已发放工资,却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劳动、人事部门不予办理工资总额的审批手续,银行未经批准不予支付。对无故拖欠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享受财政专项拨款和补贴的,由财政部门从应享受的专项拨款和补贴中扣除;享受退税的,由财政或税务部门从应退的税款中扣除。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公布严重欠费单位的名单和欠费数额;对严重欠费的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给予警告、降职、直至撤职的处分。

第十四条  每年向重点缴费单位下达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指令性计划,并逐月考核,按季通报,视完成计划情况,对缴费单位责任人予以奖惩。同时,每年向各县区、各企业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下达协助做好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责任目标,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市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体系。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5

无奈的“围城”

“失业保险?连工资都不按时发,更别提买保险了!”2010年12月21日,正在人力资源市场寻找工作机会的齐敏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上一份工作的遭遇。高中毕业的她原本在省城一家广告公司做业务员,两个月前公司精简人员,而她也成为被不幸“精简”的那部分。两个月来,她一直处于焦虑的待业状态。

与齐敏不同,小杨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2007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省城某机关工作。“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不用担心失业。”尽管失业风险几近为零,但小杨的工资单上每月却有一项固定的扣除:32.5元的失业保险金。对于这项自己也许根本没机会享受的“福利”,小杨一直是以一种做贡献的心态面对:“算是为其他失业的人做一分贡献吧!”

当然,小杨不知道,作为失业群体一员的齐敏很难领受他的这分“情谊”。“失业保险按照‘三三三’的原则征缴,也就是企业承担一部分、个人缴纳一部分、国家财政补贴一部分。”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也就是说,单位如果没有给齐敏缴纳失业保险,即使她有意愿,自己也无法缴纳失业保险。没有缴纳失业保险,自然也就无法享受失业保险规定的待遇。

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

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待业大学生……这些最应参保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群体,却被失业保险排除在外,失业保险选择“倒挂”的直接结果就是失业保险基金的高速增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从1999年的160亿元以年均近20%的速度激增至2009年的1524亿元,10年间增长了近9倍。

与失业保险基金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却在逐年下降。“2005年之前,每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3万多人。近几年,一直呈现减少趋势。2009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降至1.7万人,2010年截至6月底,领取失业金的人数进一步降为1.6万余人。”济南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谈及失业保险金领取人数下降的原因,该负责人认为,济南市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结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破产、重组、退出大部分已经完成,目前正处于平稳期,下岗、失业人员大幅减少,这是导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下降的主因。

“1999年失业保险制度出台时,主要基于当时国有企业改制的特殊背景,当时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保障基本生活,对促进就业作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只有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两项补贴,促进就业的资金支出因而非常有限。”南开大学国经所李磊博士说,“由于目前我国的失业率计算并未将大量农民工群体、城镇待业青年纳入其中,享受失业保险的人数就更有限,支出少,结余自然就多了。”

如何更有效运行

除了农民工、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和享受保险待遇难题,失业保险费征缴缺乏激励机制,也是影响失业保险覆盖的因素之一。

“国企和事业单位,效益好的往往觉得参加失业保险是为别人‘做贡献’;效益差的单位真需要保险却又往往缴不起。”济南市人社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而民营企业由于用工很活,用工缺乏长期性,企业主认为自己企业员工自愿流动现象频繁,企业也不想参加失业保险。”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6

                               淮南市职工失业保险条例

(1997年8月27日淮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1997年9月21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城镇户口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按期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失业职工是指:

(一)依法宣告破产的企业的职工;

(二)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法定整顿期间被精减的职工;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被撤销、解散企业的职工;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整顿企业被精减的职工;

(五)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

(六)被用人单位辞退、除名、开除的职工;

(七)其他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职工。

第四条  市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市的职工失业保险工作,其所属的失业保险机构具体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发放以及失业职工的管理和再就业等工作,并对县、区失业保险工作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监察、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统计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应按各自职责,协同劳动行政部门做好职工失业保险工作。

第五条  政府应实施再就业工程,拓宽就业渠道,把失业保险工作与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和生产自救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鼓励、扶持失业职工自谋职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

第二章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六条  市属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中央、省驻淮企业及其职工的失业保险费,由市失业保险机构负责筹集和管理。区属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及其职工的失业保险费,由各区失业保险机构负责筹集和管理。

凤台县辖区内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失业保险费,由县失业保险机构负责筹集和管理。

第七条  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二)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三)财政补贴;

(四)失业保险基金的增值收入;

(五)拖欠失业保险费的滞纳金及其他收入。

第八条  失业保险费的缴纳标准:

(一)国有企业,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城镇股份制企业,联营、合作企业,私营企业,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

(二)外商投资企业,按中方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乡镇企业按其招用城镇户口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

(三)个体经济组织按其全部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1%缴纳;

(四)职工个人按每人每月1.5元缴纳。

对于无法核准用人单位工资总额的,按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确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失业保险费的缴纳标准有新的规定时,按其规定执行。

第九条  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在发放工资时按月代为扣缴。

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其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月代为扣缴。

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的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月转入失业保险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职工失业保险基金专户,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挪用。

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后,按照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纳入失业保险基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在缴纳所得税前列支。

失业保险基金及其管理费不计征税、费。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必须按时填报工资报表,向失业保险机构如实反映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的,分立、合并后的用人单位应继续缴纳失业保险费。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应与承包、租赁经营者书面约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责任。

用人单位被撤销、解散或破产的,主管机关或清算组织应将其欠缴的失业保险费与所欠职工工资按同一顺序清偿。

第十三条  失业保险费不得减免。用人单位在6个月以上未发足职工基本生活费,暂时无力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应向失业保险机构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缓缴,但缓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十四条  失业保险管理费的年度使用计划,由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章  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

第十五条  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项目:

(一)失业职工的失业救济金;

(二)失业职工的医疗补助费、丧葬补助费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的抚恤费、救济费;

(三)失业女职工的生育补助费;

(四)失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费;

(五)失业职工的转业训练费;

(六)失业职工的生产自救费;

(七)失业保险管理费;

(八)其它依法支出的费用。

第十六条  失业职工每月领取的失业救济金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发放。

第十七条  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期限,根据失业职工失业前累计工作时间,按下列标准计算:

(一)累计工作时间不满5年的,每满1年发给3个月救济金,最长不超过12个月;

(二)累计工作时间为5年以上(含5年)的,在发给12个月救济金的基础上,对5年以上部分的实际工作时间,每满1年发给2个月失业救济金,但最长不超过12个月。

失业职工重新就业后又失业的,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期限,按重新就业后的工作时间计算。

失业职工重新就业的,工龄按其失业前和重新就业后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计算。

第十八条  失业职工的医疗补助费,按每人每月5元的标准,由失业保险机构随失业救济金按月发放。

失业职工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因病住院治疗的,由本人或其亲属提出书面申请,经失业保险机构审查同意,按下列标准补助:

(一)工龄在5年以下(含5年)的,补助医疗费的50%,累计补助额不超过5000元;

(二)工龄在5年以上10年以下(含10年)的,补助医疗费的60%,累计补助额不超过10000元;

(三)工龄在10年以上的,补助医疗费70%,累计补助额不超过20000元。

失业职工住院治疗期间,停发其住院期间按月发放的医疗补助费。

第十九条  符合计划生育规定,在失业期间分娩的女职工,可向失业保险机构申请领取相当于本人3个月失业救济金的生育补助费。

第二十条  领取失业救济金期满,没有重新就业、生活又没有来源的失业职工,由本人申请,经失业保险机构批准,可延长失业救济期限3-6个月。

第二十一条  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丧葬补助费和其供养的直系亲属的抚恤费、救济费的发放,参照职工社会保险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失业职工的失业救济金及其他费用由其户籍所在县、区失业保险机构负责发放。

第二十三条  失业职工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因违法犯罪致伤住院或死亡的,不享受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待遇。

第二十四条  失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失业保险机构从下月起停止发给失业救济金及其他费用:

(一)重新就业的;

(二)参军或出国定居的;

(三)无正当理由,连续两次不接受劳动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介绍就业的;

(四)被劳动教养或被判刑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  转业训练费和生产自救费按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筹集总额的10%和15%分别提取。

转业训练费用于失业职工的转业训练工作;生产自救费用于扶持失业职工开展生产自救或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实行有偿使用。

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失业保险管理费,要从严掌握。提取比例由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定。

第四章  失业职工的管理和再就业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15日内,向失业职工签发失业证明,并同时将失业职工的档案以及有关材料移送相关失业保险机构。

第二十七条  失业职工在收到失业证明之日起15日内,凭失业证明到失业保险机构申请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逾期不登记的,按日扣发失业救济金及其他失业保险费用。

第二十八条  失业职工应参加转业训练、生产自救等促进再就业活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第二十九条  失业职工迁往异地的,失业保险机构应将下列费用在30日内划转迁入地的失业保险机构:

(一)本人应领取而未领取的失业救济金;

(二)本人应享受的医疗补助费。

第三十条  失业保险机构应为失业职工提供下列服务:

(一)求职登记、建档、建卡;

(二)就业指导、咨询;

(三)推荐、介绍就业;

(四)组织转业训练;

(五)开展生产自救;

(六)扶持自谋职业;

(七)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收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失业职工,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失业保险机构须将其接纳的失业职工应当享受的失业救济金一次性拨付给用人单位。

失业职工自愿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的,凭营业执照和有关证明,失业保险机构可将其应领取的失业救济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第五章  监督与检查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失业保险机构按隶属关系,对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缴费情况进行检查稽核。

第三十三条  市、县(区)应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工会、用人单位和职工代表组成,负责对失业保险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运营、使用情况实施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督促有关部门纠正处理。

第三十四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给付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审计部门依法对失业保险基金运作和增值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的工会组织应依法对本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和缴费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向职代会报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对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缴应缴的失业保险费,按日加收应缴额2‰的滞纳金;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分别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拒不参加职工失业保险的;

(二)拒缴失业保险费或采取瞒报工资总额等手段少缴失业保险费的;

(三)不按期缴纳失业保险费的;

(四)挪用职工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的。

滞纳金和罚款纳入失业保险基金。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签发职工失业证明,移送失业职工档案和有关资料,影响失业职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由用人单位赔偿其应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和其他应领款项。

第三十九条  弄虚作假或以其他非法手段骗领失业救济金和其他失业保险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追缴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非法所得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失业保险机构违反规定不按时足额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其他失业保险费用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失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侵吞或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失业保险,依照本条例执行。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其他事业组织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的失业保险,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7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转型期;失业保险;运营现状

一、失业保险对于转型期中小型企业的作用

目前,中小型企业正面临就着转型,在这一时期,做好失业保险的运营工作尤其重要。存在一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设置失业保险,这一部分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相对于存在失业保险的企业而言,这一部分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同时,人才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会为员工缴纳失业保险的企业。失业保险的意义在于保证员工在失业时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同时也能够利用失业保险所提供的资金提升自身的技能,可见,失业保险对于员工十分重要。技能的提升能够保证员工在短时间内尽快的参加下一份工作,这对于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员工失业保险的存在能够减少其培训员工所付出的精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因此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处于转型期的中小型企业必须从做好失业保险的运营工作出发,使自身的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均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转型过程更加顺利的完成。

二、转型期的中小型企业失业保险运营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处于转型期的中小型企业在失业保险的运营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失业保险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对此仍缺乏正确认识,这是导致其运营状况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处于转型期的中小型企业在失业保险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参保率低

参保率低是目前转型期中小型企业在失业保险的运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对当前中小型企业失业保险缴纳率的调查发现,仍有少部分企业存在失业保险的缴纳情况,一部分企业在缴纳一段时间保险之后,通常会出现欠缴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失业保险的大面积普及造成阻碍,同时对于员工合法权益的保证也十分不利。根据国家的规定,劳动者均具有由企业为其缴纳失业保险的权利,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没有真正的为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这一现状必须得到扭转。

2.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必须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以及管理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的目的,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同样如此。处于转型期的中小型企业更是要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失业保险的有关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使失业保险信息的处理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均存在信息化水平不足的状况,同时针对失业保险的信息,也并未对其进行良好的处理。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中小型企业转型过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对于其内部管理工作的完善也十分不利。总的来说,转型期中小型企业在失业保险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需要针对员工的失业保险缴纳问题建立个人账户,并对保险的缴纳记录进行保存,但很多中小型企业并未达到上述要求,员工失业保险档案丢失的问题时有发生,这对于其失业保险运营状况的改善十分不利。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对失业保险问题的不重视,因此,想要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加强对失业保险问题的重视,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十分必要。

3.企业对失业保险认识程度不足

企业对失业保险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是导致失业保险缴纳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员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因素。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于员工福利均十分不重视,缺乏最基本的为员工考虑、对员工负责的责任心,由此导致的失业保险运营状况的问题会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改善中小型企业失业保险运营情况的有效策略

1.提高中小型企业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待遇提高中小型企业劳动者的失业保险金,一方面要提高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另一个方面要发放失业保险金时要把劳动者失业工资考虑进去,并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区别的对待。中小型企业要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改革,对下岗的职工给予一定的失业补偿,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2.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普及失业保险中小型企业是否参加失业保险关键在于失业保险知识的普及。各级经办机构要大力宣传新的社会保险法中失业保险以及有关的政策法规,让企业明白参加社保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总结

处于转型期的中小型企业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从加强员工福利入手,去为转型过程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鉴于中小型企业存在的失业保险缴纳以及运营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十分必要,中小型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样才能使转型过程更好、更快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宝华.国外中小企业失业政策对中国中小企业失业保险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15-16.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8

转账缴费较安全

某保险公司明星业务员刘某,利用伪造的保险产品获取消费者信任后,直接向消费者收取现金,并开立一张“收条”应付了事。利用此种方式收取的高达1500万元的保费,她都没有上交公司,而是装进了个人口袋。

不管是选择期缴还是趸缴,投保首年,投保人都要经过缴纳保费的环节。一个业务员骗取保费高达1500万元虽然罕见,但类似事件也时常发生。

目前投保人可通过保险业务员上门收费、到保险公司柜台缴费和银行转账3种方式缴纳保费,但从安全性和便捷性角度考虑,银行转账的方式要胜一筹。

投保时,投保人在投保意向书上选择“银行转账缴纳保费”的方式,提供由本人开户的、投保所在地的银行活期储蓄账户账号(或者是存折复印件),并签署保险费自动转账付款授权书即可。需要注意,保险公司可能会指定几家银行为开户行,其中不乏有如工商银行这样的大银行,不必担心有不便之处。

划账成功后,保险公司会向投保人寄送(或由保险人转交)保费银行转账收据作为缴费的书面凭证。如果在收到收据前投保人想确认保费是否已经缴纳,可以持存折到银行柜台或自助登折机上打印出转账记录,或者拨打保险公司咨询电话查询。

续缴保费免操心

10年前,王阿姨在某保险,公司业务员处投保了一份20年缴费的养老保险。缴费前几年,到了该缴保费的日子,业务员便会来收钱。几年后,该业务员跳糟。王阿姨自己也忘了缴费的事情,等到想起此事,再去保险公司办理保单复效,才发现已经过了2年期限,保单终止了。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因为王阿姨单位倒闭,发去的两封催缴通知单都被退回,已经尽到告知义务。王阿姨只好自己承受保单失效的损失。

对于期缴保费的保单,保险公司会在到期缴费日后留出60天的宽限期,让投保人有足够的时间缴纳保费。但对于选择20年甚至更久时间缴费的投保人来说,日久天长难免会忘记缴费日期。虽然保险公司会邮寄催缴保费通知单,但以平邮方式可能会在邮寄途中丢失,或者像王阿姨一样,发生通信地址不对或不详、拆迁、查无此人等情况,导致无法投递。安全起见,通过银行划账的方式缴纳续期保费最为稳妥。

提醒投保人,要保持账户内有足够的钱用来缴费,以免划账不成功造成漏缴保费(划账不成功保险公司会邮寄催款通知单)。如果允许,可以用工资卡作为缴费关联账户,既省却了现金交易的麻烦,也减少了因保费缴纳不及时而造成保单失效的损失。

同首次缴费一样,续期保险费转账成功后,投保人会收到保险公司寄发的续期保险费银行转账收据,作为保户缴费的书面凭证。

领返还款、赔款最方便

早些年,张先生为儿子在5家保险公司投保了多份教育金保险,从儿子上小学开始,就陆续有教育金返还。由于保险产品设计和领取时间有差别,张先生每年都要在不同的时间、去不同保险公司指定的网点为儿子领取返还的教育金,而且每次去还要带上保险单原件、证件等资料,让他很不耐烦。

不光是缴保费方便,一个银行账户还能帮投保人搞定领取生存金、教育金、养老金、理赔款,甚至是保单贷款等事宜。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9

关于社会保险费纠纷案件是否应当由人民法院按照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一直存在争议。主张不受理的意见认为,我国目前推行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类。这些社会保险都是由一系列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这三大险种的保险费的征缴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行政法规赋予劳动行政部门、税务部门的行政职责,保险金的发放则属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法定义务,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向主管部门投诉,通过行政途径解决争议,行政机关可以强制征缴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者认为社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没有依法发放社会保险金的,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渠道解决争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26条规定:“缴费单位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劳动法》第100条规定:“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行政部门限期缴纳。”上述法律规定说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收缴单位是社会保险机构。从法律关系上分析,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国家行政法规规定的一种强制性行政义务,反映的是国家社会保险征缴部门与缴费义务主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关系,并非劳动争议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关系。因此,社会保险费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纠纷,或者说不属于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的范围。主张受理的意见认为,《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企业与职工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按照劳动争议处理。该条例的解释注明,“保险”是指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待业保险、养老保险和病假待遇、死亡丧葬抚恤等社会保险待遇。显然,社会保险费纠纷属于劳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解释》)第1条,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收案范围,则对《劳动法》第2条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作了扩大解释,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所有纠纷,全部纳入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围之内,同时也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条规定的四项劳动争议涵盖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之中。这是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准确定义,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利益。同时,劳动监察部门的执法力量不足,加上一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往往要求用人单位整体投保,甚至是几个险种捆绑式投保才予以接受,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采取司法救济手段,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就得不到保护。因此,社会保险费纠纷应当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上述认识上的不一致,导致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针对社会保险费纠纷出现了不同的做法。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同一个社会保险法律条文下列举的案例,事由相仿,判法迥异。这种不一致不仅发生在不同的省份,同一个地区不同的法院也存在认识和实践的偏差。社会保险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和谐稳定,人民法院对此类纠纷受理和处理的普遍不一致无疑是法制社会十分尴尬的现象。2009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讨论通过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解释二》),该司法解释数易其稿,最终就社会保险费纠纷的定论仍然令人疑惑。《劳动争议解释二》第6条规定:“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7条规定“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我们很难从这两条相关的规定中获得社会保险费纠纷是否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和处理的答案。最高人民法院在《〈劳动争议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中认为,社会保险费纠纷应当区分三个层次,一是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造成劳动者损失的,这类争议应当属于劳动争议;二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后,没有按时足额缴费,这类争议应当属于行政争议,依照行政强制征缴的程序办理;三是保险金的发放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属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觉履行的法定职责,这个职责属于行政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职责,如果产生纠纷,应属于行政案件。上述观点界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社会保险费案件的范围,就在于第一层次。最高人民法院就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和观点具有权威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从中寻求社会保险费纠纷是否应当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和处理的答案。开启答案的钥匙就在于对第一层次中所谓“造成劳动者损失的”理解。笔者认为,“造成劳动者损失的”不能作狭义的理解,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无论对劳动者造成了现实损失还是将来的损失,人民法院都应当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也就是说,笔者基本支持上述主张社会保险费纠纷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的意见,但受理的范围不包括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后,没有按时足额缴费的争议,这类争议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应当属于行政争议,依照行政强制征缴的程序办理。至于保险金的发放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给付,由于争议双方是劳动者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是发生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纠纷,当然不能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笔者认为上述社会保险费纠纷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的理由如下:(一)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的申报和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既是用人单位在公法上的义务,也是相对于劳动者的契约伴随义务,劳动者有权申请私法上的救济。《劳动法》第72条、第100条、《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26条等法律法规规定,用人单位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滞纳金的,可以由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这就表明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的申报和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属于用人单位在公法上的义务。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损害的不仅是劳动者的利益,还损害了国家的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得公法上的救济,向劳动行政管理机关举报,由行政机关依法处理。同时,劳动合同系属于一种继续性、具有强烈依赖性之特别结合关系,因而也产生众多附随义务。既有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诸如忠实、注意、通知、竞业限制、保密等伴随义务,也有用人单位相对于劳动者诸如提供安全卫生、劳动条件、休假、特别是参加社会保险的伴随义务。在工业社会中,每个劳动者最关心的莫过于在出现伤、残、病、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形下的物质帮助,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基于此而建立。本文所讨论的社会保险实际上就是劳动保险,它与劳动者付出劳务密切相关,接受劳动者劳务的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参保,也是相对于劳动者的私法上的义务,否则即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能够获得私法上的救济。其方式就是通过工会等有关组织协调,或者对用人单位提起仲裁和诉讼。(二)行政强制征缴与民事司法救济并不矛盾。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既可以通过举报,由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强制征缴,也可以对用人单位提起仲裁或诉讼维权。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两者的并行体现了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的互补,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是一种双重保护。我们知道,劳动法律法规总体上的性质属于社会法,即既有行政法的属性,也有私法属性。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劳动法律法规作为社会法的典型表现,既关乎劳动者的个体利益,也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关乎国计民生。目前,劳动监察机构的执法力量还比较薄弱,作为政府下属的一个机构,在有可能触及政府利益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出决绝的行动的。社会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参保时间和缴费数量还远远低于法律法规的规定,这足以证明单纯依靠行政力量难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人民法院将社会保险费纠纷拒之门外,只能使劳动者的利益受损,且缺乏全面有效的维权途径。因此,人民法院应当保护劳动者私法上的权利,受理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为自己参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纠纷。(三)对“造成劳动者损失的”作狭义的理解,可能造成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不利的严重后果。社会保险目前共有五类,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应当说,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任何一种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都可能给劳动者造成损失。那么,所谓“造成劳动者损失的”,是否指客观上已经给劳动者造成现实损失的?如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该意见的文义理解,可能会得出肯定的答案,否则第一层次无需加上“造成劳动者损失的”定语。这么理解,确实可以使人民法院回避一些不便涉及的社会问题,而且可以在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造成劳动者现实损失时,使用人单位承担对劳动者损失的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中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保关系、缴纳保险费,劳动者尚未退休、没有自己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没有实际发生医疗费用等没有已发生实际损失的情形,则无司法救济途径。这就可能导致用人单位采取相应措施,规避参保,造成劳动者将来的损失。比如用人单位在劳动者退休前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上述但书部分恰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劳动者最为关注的切身利益,如果对“造成劳动者损失的”作已经发生的、现实的损失这样狭义的理解,可能造成对劳动者老有所养、疾病救助等合法权益保护不利的严重后果。对规范性法律法规、法律文件的解释,仅凭文义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作历史解释、目的解释。社会保险制度利国利民,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目的无疑是让劳动者受益,特别是让劳动者在年老、患病时获得经济保障。因此,对“造成劳动者损失的”不能作狭义的理解。已经发生现实损失的,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侵权之责;属于将来的损失的,由于非因特殊情况必将发生,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参保和缴费之责。这两种社会保险费纠纷,人民法院均应当受理。关于社会保险费纠纷案件的处理,也是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处理上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是否应当受理的争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就社会保险费纠纷区分的三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论,结合《劳动争议解释二》全民征求意见稿的精神和本文就两种社会保险费纠纷应当受理的观点,可以区分两个层次进行处理:(一)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已经造成劳动者现实损失的纠纷,劳动者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发生的纠纷,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解释》第1条第(3)项的规定。这类纠纷按照原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依法参保条件下,劳动者能够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取的费用或者享受的待遇,由用人单位向劳动者赔偿。这里面也有一些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问题,比如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低于15年的,劳动者的待遇只是已经缴纳的费用及利息的返还。那么,用人单位应当缴纳的费用及利息属于劳动者的损失,劳动者只能就该损失主张权利。总之,用人单位向劳动者的损害赔偿之责应当等于参保条件下,劳动者能够获得的费用及待遇。2、劳动者尚未退休,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用人单位未为其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现实损失的纠纷。这类纠纷包括劳动者发生工伤、非因工伤的疾病、生育三种情况,劳动者可以按照用人单位依法为其参加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条件下的待遇项目和标准主张权利,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3、劳动者尚未退休,在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因用人单位未为其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现实损失的纠纷。这类纠纷主要包括劳动者发生非因工伤的疾病、劳动者生育、失业三种情况,劳动者可以按照用人单位依法为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条件下的待遇项目和标准主张权利,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该情形下还有一种例外情况是劳动者自己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保险费的,该种情况虽属例外,但实践中并不鲜见,也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劳动者可以主张用人单位返还已缴纳的费用中属于单位应当缴纳的部分费用。(二)用人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建立社保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造成劳动者将来损失的纠纷,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为其参保,缴纳和补缴社会保险费。造成劳动者将来的损失,既应当包括非因特殊情况必将发生的,比如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也应当包括可能发生的,比如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但可以不包括不可能发生将来损失的生育保险。人民法院对劳动者提出的上述请求应当依法予以支持。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进行明确,一是参保和缴费的起始时间的确定,二是判决支持劳动者主张的表述方法。《劳动争议解释二》全民征求意见稿第2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社会保障发生的下列纠纷,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依法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1)1999年2月1日以后,因用人单位欠缴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发生的纠纷……”。这条规定没有出现在《劳动争议解释二》中,因而是确定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受理和裁判依据的,但它提示了我们社会保险费强制征缴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支持的起始时间,即1999年2月1日。它的依据无疑是《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自1999年1月22日起施行,我们应当按照该条例的规定,确定社会保险费争议参保和缴费的起始时间。对于该时间以前的社会保险费争议,由于法不溯及既往,只能作为不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历史问题。至于《劳动法》就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从尊重国情和现实出发,只好视为不能具体适用的原则规定了。对于该时间以后的社会保险费争议,以建立劳动关系的时间为起算点,这是没有疑问的。支持劳动者主张的判决或者调解书的主文的表述,对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参加何种社会保险、各险种参保、缴费的时间,应当明确表述,但缴费的具体数额不宜明确表述。因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基数不断变化,补缴费用的,还牵涉到滞纳金的问题,所以应当作概括性的表述,具体数额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比如判决某某单位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为某劳动者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申报和登记手续,并自1999年1月22日起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标准补缴单位应缴纳的保险费用,登记后的费用缴纳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正常程序办理。

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篇10

一、时间安排:年12月25日至2010年1月25日

二、补贴期限:年1月至12月

三、补贴对象:

(一)社会保险补贴对象

1、录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县内企业。

2、录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县内企业。

3、录用持《返乡农民工登记证》的40岁以上的返乡农村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县内企业。

4、录用持《低保证》的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县内企业。

5、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实现自主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

6、在公益性岗位、工勤岗位录用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机关事业单位。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登记失业人员中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符合“4050”(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年龄条件的人员、零就业家庭(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镇居民家庭)成员、符合相关条件的残疾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失地农民。

(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象

在公益性岗位、工勤岗位录用持《再就业优惠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机关事业单位。

四、补贴标准

补贴标准按上级有关文件执行。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五、办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