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43

关于网络环境篇1

【论文摘要】人们借助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来了解和认知世界,并据此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调整。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介也参与到构建“拟态环境”中,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生态,并由此引发了“拟态环境”的变局。本文探讨了网络营造“拟态环境”的机制,分析“拟态环境”的变化。

一、引言

现代环境巨大和复杂,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外部环境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感知范围之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渠道去了解。但媒介对现实环境并非完全“镜子式”的摹写,人们只能透过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来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做出反应。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论及了“拟态环境”的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迅速普及,网民数量日增,而且人们对媒体的依赖逐渐从传统媒体倾斜到网络媒体上来,网络正迸发出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强度。构造“拟态环境”不再仅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介,网络也参与其中。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说:“人们居住在一个洞口向光的地下洞穴之中。他们在童年起便被羁绊于洞口,背对洞口,无法回视,只能看到面对他们的洞壁。在他们背后,燃烧着一团火焰。一道低矮的墙则横亘在人与火焰之间。还有一些人手持道具,在矮墙上往来行走,如同演木偶戏,而被羁绊的人只能看到被火光映在洞壁上的他们自己的影子和那些幢幢而动的控制他们的人的影子。”①

“今天的大众媒介既是权力的工具,又是权利的源泉。它是柏拉图之洞中被舞弄的道具,又是可以将人们的影子投于洞壁的火光”。②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构建拟态环境的手段先进,受众了解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和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受众在网络传播拟态环境的解读方面所具有的能动主体地位被空前提升,并借助于传者技术手段和相应的角色变化,参与了新的拟态环境的构建。也就是说,“洞穴人”不仅可以更加多方位地审视墙壁上的影子,还有可能转身跨过洞口的羁绊,直视那些手持道具导演戏剧的精英们,甚至拥有属于自己的道具。

网络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一家独大构建拟态环境的格局,并由此导致拟态环境复杂化。

二、网络如何营造拟态环境

笔者认为,网络拟态环境的生成主要是得力于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催生出了网络上的拟态环境。

1、网络新闻的信息源

新闻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目前网络媒体采访报道资格的限制,其新闻仍多来源于传统媒体,其将新闻移植到互联网的过程多是简单的复制拷贝,缺失了编码和考证的环节,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在网络媒体上呈现出的几乎是同一版本。网络传播具有无可比拟的速度优势,更让这种统一口径的新闻集中轰炸极易造成强势的舆论场,加深了拟态环境的表面强度。

2、网络论坛的舆论积聚

网络论坛是网民思维的集散地,网络的匿名特质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私人或组织利益的冲突,不具有现实社会中摆脱不了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意识形态上对群体的影响,因此各种意见在网络论坛上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表达,这类似于弥尔顿的“意见的自由市场”。虽然“沉默的螺旋”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还存在争议,但在意见的自由竞争中必然会有一方逐渐积聚形成强势舆论或者至少是较强势舆论而被接受。而且由于意见主体的广泛性和草根性,使得这种发源于网络论坛的拟态环境更接近于客观的真实。

3、网络社区的人际相传

从2003年起,SnS(网络社区服务)在美国悄然兴起,很快就风靡全世界。在我国,SnS主要用于专门行业或特定人群的内部交流,如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SnS校内网,针对白领阶层的开心网等。SnS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③形成网络虚拟社区。在SnS中,用户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和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被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渴望被认知、被接受的人们自发地以共同享有的SnS平台为纽带进行交流及互动,从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④这种建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网络社区具有前所未有的透明、真实氛围,而且社区网民之间也高度关联化,使得在社区内部传播的信息流通异常迅速和活跃,而且彼此之间的信任也让信息接受更加顺畅。可以说由网络社区酝酿而生的拟态环境,具有最让人相信的特质。

4、三者的交叉互动

网络新闻、网络论坛和网络社区之间并非是割裂开来独自存在,三者往往紧密相连。一种常见的模式是,一个事件经过网络新闻传播的放大被网民认知之后,围绕其的意见在论坛中自由交锋,胜出的强势舆论又在网络社区内广泛传播。当然,这绝非固定的程式,也不是一个单向进程。

同时,三者在构建网络拟态环境过程扮演的不是单一的角色。信息的来源可能出现在网络论坛,比如“艳照门”事件中的系列不雅照最初就是由该事件的始作俑者于某论坛,从而引起轩然大波,招来媒体的全面关注,而网络社区也不会只作为信息的传播渠道,信源完全可能是社区中的某个个体,首先在社区内部扩散,然后进入网民大众视野,而且网络社区也是意见争鸣的场所。

三、网络时代拟态环境的复杂化

信息在网络上的制作、编码、传播机制和传统媒介有本质的区别,即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交叉,而且互联网本身可看作另一个有别于现实环境的虚拟世界,因此网络媒介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传统大众传播的拟态环境。

一个是传统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一个是网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这样两个“拟态环境”或许会和谐共振,表达一致的声音;或者自由竞争,在意见市场中发出不同的声音,让真理在市场中战胜谬误。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两个“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或者产生更大的影响,或者为民众提供另一种声音,甚至也能惑乱民众的视听。

1、网络拟态环境可以脱离传统媒介而存在

虽然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有部分是来源于传统媒介,但是在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下,每个网民皆可以成为传播者,表达自己的声音,掌控话语权,这能给网络媒介提供海量的信息,解决了网络信息来源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多来自草根民众,较少受到官方或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网络成了公众自由发表言论的意识形态容器。在这个容器里,不同见解、不同层次的民众聚集一起,在保持了话语的原创性以及网民个人独特风格的同时,他们的原创意识以及多元化的思想相互碰撞,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另外,基于网络的拟态环境是一种“弱把关”的拟态环境,而传统大众媒介在信息选择方面往往受到重重限制,这就使得大量不适合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在网络中迸发,在传统媒体上无从表达的民意也在网络上喷薄而出,由此也使网络构建的拟态环境比之于传统媒体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例如,类似于“艳照门”这样的负面信息不可能首先在传统媒体上传播,而在“范跑跑”引发的关于道德的大讨论中所涌现出来的多种有悖于主流道德观的不同声音,也不能在传统媒体上呈现。

2、网络拟态环境对传统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多样选择,民众能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时代在发展,民智在进步,活跃在网络上的民众变得更加激进、机敏和犀利,充满着生命力量和民间智慧,传统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将受到冲击。

在“正龙拍虎”事件中,当陕西省林业厅公开了华南虎照片之后,主流媒体及时地传递了这一信息,实质上是在向受众构造了这样一个拟态环境——政府以其权威的地位,让民众相信华南虎重新出现而并没有灭绝这个事实。但是由于网络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性,网上论坛以各种有力的证据证明华南虎照实为照片造假这一真相,经由各家网络媒体广为传播,甚至在网上有组织地掀起了“打假”热潮。此后,传统媒介不得不重新审视事件的真相,调查华南虎照片的真假。自此,民众借助于网络,设置了传统媒介的议题,彰显出网络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3、两种拟态环境的融合互动

网络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传统的拟态环境,但两者并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关键在于如何配置利用,方法得当的话完全可以造福民众,造福社会。

例如在2008年“两会”期间,一方面传统媒介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举措,向民众传播。另一方面,有关“两会”的网络报道也别具一格,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等主流网站的“两会专题”频道,纷纷设立了“网民说话”、“两会调查”、“嘉宾访谈”、“网友建言”、“寄语两会”、“网友主持”、“两会论坛”、“网友点题”、“网站调查”等论坛类栏目,并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影像手段辅助互动,吸引受众参与,形成了强势传播效应。网民在论坛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自由平等地探讨国计民生,建构了良性的公共话语空间。这种网上和网下的媒体互动会产生和谐共振,对受众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弱把关,网络媒介上充斥着虚假信息,这也让网络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变得真假难辨,让人无所适从,使得传统媒体对网络拟态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规范和引导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

注释

①张巨岩:《权利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22-123页。

关于网络环境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基本特点的分析,分析探讨了基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学管理、学生角色、教师角色的定位,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教育越来越走向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高校学习的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这种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使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高等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育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对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型、定位,实现教学优化,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的实施、学习的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并利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互式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其宗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者为自己学习的全过程负责,并努力做到自我调控、自我指导,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是一种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自主学习既需要内在的必要条件,也需要外部支持条件;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特征。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学习的自主独立性

基于网络的学习是自主化的学习形式,是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性的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定学习方法、时间和地点,学习活动不依赖于教师或他人独自开展,没有直接的外界压力和要求,没有直接的社会性监督。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靠学习者本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者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1]。

2.电子资源的开放性

网络学习面对的是浩瀚无边的网络信息海洋,信息资源呈献出电子多媒体化的特征。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你就可随意获取全球范围内你所需的信息,甚至于世界顶尖高校的前沿信息。网络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给学习者构建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性的学习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学管理定位

高等教育实施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通才教育,以此目标为指引,各个高等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恰当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目标体系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放松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度[2]。建立一种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主动性为特点的自主教学管理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管理,首先要努力实行真正的弹性学分制,因为学分制具有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教师、自定选修课程、自主选择学习年限等特点,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2]。其次,必须建立科学的、适应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使自主学习融入到整个培养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中,因为这个体系将对整个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作用”[3]。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管理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自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JackRichards&theodoreS.Rodgers(1991)是这样描述教师角色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资源提供者(resourcer)语言学习顾问(counselor)、指导者(guide),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表现为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启发激励思考,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及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帮助学习者增强自主、自控和自我责任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方面负有重任。

1.设计者

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研究设计者。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当今,教师要敢于推陈出新,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变化勇于大胆创新,开展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网络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设计者、创造者。教师在设计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学习风格等,然后确定理想的教学内容、认知策略、教学步骤,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反复研究、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制作成信息库,提供给学生,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4]。

2.引导者。教师的引导是学生能顺利自主学习的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得到教师的协作。学生受其身心未成熟状态的直接制约,他们的自主性往往与依附性并存,能动性与受动性并存,创造性与模仿性并存。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策略,如何自主选取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等。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而且还要不定期地抽出时间来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学习的进度等,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3.合作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是一个特殊的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补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协作、研讨,不断促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发展、创新。在合作过程中,从教师的角色定位中折射出的刻苦钻研、示范引导、精诚合作等职业美德,是一种丰厚的精神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实施终身教育的社会中能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同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智慧可以被整个合作学习群体共享。

四、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学生角色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个性自由、独立的自主学习,挖掘其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使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创造意识得到保护,首先必须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

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与动机,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多年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学生习惯于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主动性,成为自己学习的设计者,将学习过程变为一个有意义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同时,具有与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要真正做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学习,使网络的运用能推动整个学习群体的进步。

2.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应具备相关的信息获取、信息创造能力。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并存,学习者必须具有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判断能力。否则,不仅不能在信息海洋中遨游,还可能被海量的信息淹没;要学会运用自动搜索引擎、数字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系统等来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综合、推理,在此基础上把信息加工处理成新知识、新资源。这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学习策略分析

1.研究型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的实施上,应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自己的科研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感悟教学内容的背景及实质。学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引导,收集相关的信息内容,并加以提炼、创新,将相关的内容和拓展信息制成“演示文稿”,上课时演播、交流,阐述学习心得或学术观点[5]。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递者,各个学生的信息交流为大家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渠道和来源。研究性学习策略使教学的实施不再拘泥于教材,整个教学过程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深化。这样,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而且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个性化学习策略。这一策略是“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真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方向,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兴趣、学习倾向,追踪学习进程,搜集学习数据,和学生进行即时互动,使教与学的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并形成有效的双主体互动状态,促进学生主动感悟知识,构建个性化的认知结构。

3.自主协作式学习策略。网络多媒体的信息是全开放性、多样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围绕学习的要求设置学习情境,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或网络中的BBS、聊天室等方式与教师、同学建立双向的或多向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与多个学生或全体学生建立联系。同时,也可与外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沟通,打破了传统教学拘泥于教室和一个班级的框框,使学生能进行校际之间甚至全球间的学习交流。在这种策略下,学生可以自我学习,也可以向全世界的人群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向网络资料库、知识数据库学习,使课堂教学不再受限于教科书,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得到拓展,从而形成最合理、科学的学习途径。这种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京峰.论自主学习的特征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探索,2004(11):115-116

[2]高维忠.论普通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57-158

[3]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于网络环境篇3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化管理给社会开辟了一个新的工作思路和手段。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环境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才的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企业人事工作也因此由计划体制下组织控制模式转变为市场体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4]同时,由于网络技术超乎想象的发展,已使网络成为社会上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进而使网络信息化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工作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趋势。而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管理,即对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使得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其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才引进、素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人才外包等。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来展开,并以“人”和“岗位”作为两个立足点,因此这样的管理内容就形成一种以4p管理模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种4p管理模型如以下的图1所示。

该管理模型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最佳匹配。

2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信息获取渠道小,信息获取速度慢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同,过程也不同,不能共享信息,因此信息量非常少,且获取速度极慢。

2.2信息冗余,资源浪费

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因此各单位或企业,包括单位或企业内的各部门,很多信息与资源往往是重复的,造成了信息冗余与资源浪费。

2.3各管理环节容易脱节,协调性较差,统筹性也不强

由于各管理环节在工作过程中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很容易使各管理环节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造成工作脱节,统筹性差,而且也容易造成管理过程的不规范。

2.4传统管理手段单一生硬,不够人性化

传统的管理手段基本是以“人”的形式来管理,这种管理手段单一生硬,往往会因为“人”的原因而造成管理效果低下,甚至造成工作上的抵触和损失。

2.5工作效率低,质量不高

信息来源少、慢、冗余,工作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统筹性差,因此这样的管理工作效率非常低。且又因为管理过于依赖“人”,从而造成工作质量不高。

2.6培训形式单一,效果差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实施培训环节的过程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活动这样一种固定模式来进行,形式过于单一,培训效果差。

3网络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当今行政、事业、企业等单位业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信息化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网络资源可实现共享

网络资源共享可使人们能够按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来获取各种各类的信息。这种功能可让人们方便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2信息传输速度快,即时性强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输速度非常快,而且准确性高,可以达到完整的即时传输效果。因此,这一特点可以实现跨时间、跨地域地沟通或获取数据。

3.3集数字媒体于一身,信息交流更人性化

在网络环境下,图像、声音、视频等流媒体数据均可随意地快速传递,使得交流方式非常丰富,跨地域的沟通更具人性化,也更趋于真实,甚至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

3.4信息容量大,涵盖内容广

在网络的大环境里,有着丰富的存储资源,因此网络中的信息存储量非常大,这也使得网络的信息结构非常完整、内容非常丰富且涵盖面广。

4网络环境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

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与网络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开发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首先,这一个系统将集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个管理环节,实现统一、协调、统筹的管理,使管理过程得到规范化。再者,系统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快速并准确传递的特点,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提高获得信息的速度,减少信息的冗余和资源浪费,大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该系统可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多媒体功能,使平台的管理、培训形式更丰富,更具人性化、效果更佳。

5网络环境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5.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根据上述网络环境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我们首先需要在网络环境下开发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开发这样一个管理系统需要先搭建一个网站,通过网站来构建一个web平台,然后通过web来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方案的优点是,在web平台中,除了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进行常规各种业务管理外,还可以通过web平台来对外消息、在线交流、宣传介绍、信息采集等等,使得整个管理内容生动而丰富。

5.2人才招聘的措施

人才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人才招聘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人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会造成人才和人力成本的浪费。为此,我们需要在系统中建立一个人才数据库,将单位的人才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中。执行人才招聘前通过系统按一定要求自动统计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快速得到人才招聘最佳方案,这样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还有,在实施人才招聘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视频实现网络在线招聘,这样既可以大幅节省业务开销,又可以方便应聘者和单位的招聘人员,使得招聘工作效率非常高,也极具人性化。

5.3素质管理的措施

素质管理是指在素质测评的基础上,按单位战略需要对员工进行素质增进的过程。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形成合理的员工素质结构是实现单位战略的保证。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增强竞争力。素质管理通常包括几项内容:⑴素质获取管理,即通过素质测评和招聘甄选获得。⑵素质保持管理,即通过激励机制来实现。⑶素质增进管理,即通过员工培训获得。⑷素质使用管理,即通过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利用。

在管理系统中实现人员素质管理,需要建立一个测评与培训题库,每次测评或考核由系统自动组卷,使测评或考核结果更趋于合理,工作效率更高。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使考核更人性化,形式更丰富。需要对员工培训时,可以先将授课内容制作成课件或将授课人员的授课过程录制并存储于数据库中,培训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和接受考核。激励机制主要由决策层制定,但可以通过web平台对有成绩员工进行宣传介绍,由于网络涉及面广,这样的宣传对个人而言影响是非常大的,其起到的激励效果也是非常大的,也有助于员工发挥其聪明才智。

5.4岗位管理的措施

岗位管理包括岗位设置管理、岗位轮换管理、岗位价值管理、员工上岗和下岗的管理等。在系统中,岗位的设置方案与岗位的价值评估可以经过系统对整个单位进行相关分析后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这样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价值管理更具时代性的战略意义。岗位轮换管理和员工上岗和下岗的管理可以采用自动调度和人工调度相结合,但调试过程和结果都在系统中实现和体现,这样既方便调度人员,同时也使员工即时获得调度结果,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

5.5绩效管理的措施

绩效管理由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发展的管理闭环组成。在系统中实现绩效管理只能实施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而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主要由单位决策层及政策执行及监管部门来实现。事实上,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在素质管理中已得到体现。

5.6薪酬管理的措施

薪酬管理一方面要能按不同层次的员工合理分配薪酬,另一方面要能从单位战略出发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夯实竞争优势。薪酬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薪酬的目标管理、薪酬的水平管理、薪酬的体系管理、薪酬的结构管理、薪酬的制度管理。管理系统通常只能在量化管理、财务管理上对薪酬管理起到辅助作用,而薪酬的目标管理、结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都需要单位决策层来规划。但是,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因此系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做决策参考。

关于网络环境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英语;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4-0000-01

大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主要受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就应当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对应措施。

一、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越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越端正,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也会更加强烈,它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与困难,不断尝试各种学习方式与学习途径,来获得最终的学习成果,在网络环境下也是如此,要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时候,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个性特征完全不一致,所以应当针对性的制定激发策略。另外,在学习过程当中,一个人的学习动机难以始终保持,很可能会随着学习进程出现起伏变化,所以老师应当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机动变化,并通过与学生进行交谈,分析出造成学习动机变化的因素,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干预引导,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可以时刻保持在最佳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互联网络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大学生应当认识到语言知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其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书本知识的呈现在网络时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网络自主学习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最新的知识、掌握最新的技能。学生还应该懂得,语言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建构理解能力形成的过程,自己就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如果主体自身不积极主动的进行建构,知识不可能通过他人的传递就直接被主体所吸收。利用网络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大量真实语言输入和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各种交互平台参与英语学习内容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或者协作完成某一学习主题、共享优秀的学习资源是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

三、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传统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网络环境下,因为没有来自老师的直接管理与监督,所以学生的学习主要具有自觉、独立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不具备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就算是学习动机与学习理念正确而明确,也难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因此,需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弥补缺少老师直接引导的不足。因此,在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中,老师不仅要安排常规教学内容,更要具有目的性与意识性的向学生传授各种英语技巧和学习策略,例如翻译技巧、写作技巧、阅读策略、交际策略以及听力技巧等等,同时老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实践进行管理与评价,不断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适应性。此外,老师应当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记录,对有所疑惑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求助。在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的时候,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因素,例如其已有知识能力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英语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等等,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针对性与操作性。这样一来,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便能系统、高效的达成学习目标。

四、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操作能力

由于成长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每个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与操作能力各不一样。当然,对于熟悉网络技术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的得心应手,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对于不太熟悉网络技术的学生而言,就可能会在学习操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拖延学习进度。所以,老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前培养,重点教会学生对英文电子词典的使用,增强他们对其他相关学习资源网站和软件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技术问题,保证学习进度。

五、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要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仅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采取措施还不能起到最为良好的效果,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与学习行为进行引导与干预外,还要对网络学习环境进行构建与改造。比如,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网络自主学习并非孤立的学习,而是同样有来自老师与学生的陪伴的,让他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找到老师请教问题,在需要沟通的时候,可以找到同学进行交流。其实,利用网络技术能力,能够轻易的实现这种效果,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组织,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过程当中的群体感与归属感,避免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出现一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感觉。比如,通过建立社区、贴吧、QQ学习群等方式,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场所。同时,老师还应当开辟一个专门的沟通、交流渠道,为需要帮助的学生随时提供咨询与引导,倾听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感悟。最后,还应当对校园内的网络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限制,防止一些不良的信息对学生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便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保证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史红十,杨翠,陈淑鸿.大学生网络自主听力课适应性的分析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92-96.

关于网络环境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科学教学合作意识

一、引言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难以实施;发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又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受到局限,等等。随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来说,如何从传统授课模式中解脱出来,利用网络来处理、利用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将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因此,如何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的前提下为科学教学营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并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乃是摆在科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指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将教学内容的某些章节、课时或环节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使网络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而积极利用网络进行科学课堂的辅助教学不愧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实施策略

笔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择一个教学案例———八年级下册《大气的压强》,根据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从理论上构思两者整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执行,并观察和反思两者整合的教学效果。

实施过程分4个阶段:(1)专题学习资源库的开发;(2)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3)交流协作系统的建立;(4)检测评价系统的建立。在这4个阶段中,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指导了学生如何在网络上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将两个课时(第三节和第四节)调到了一起,连堂上课。

(一)专题学习资源库的开发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材附录3中列出了不少科学信息的网站:如中国科技在线、科学园地等,这些网站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由于存在着大量冗余或非真实的信息,学生直接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课堂教学效率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了一个符合教学需要的小型的专题网站。在该专题网站中,笔者设计了8个模板:情景导入、自学引导、学习资料、教学资源、选学内容、相关链接、师生互动、在线测试。

(二)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

网络化课堂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量很大,在设置了智能导航(如资源库的信息网络结构图、学习路径、电子书签、模拟演示等)和人工导航(如直接对话、广播等)后,及时向学生提供了提示、辅导、启发、反馈、纠错等有关导航航标,基本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学习导航系统的设置并不是为了通过几个航标简单地把学生“牵”到东或“牵”到西,而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开展合作探究,真正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导航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导入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性“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遇到问题引起的,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在本堂课中,笔者在“情景导入”这一模板里插入了一段动画《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动画及仔细的讲解,慢慢地进入了情境,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进入了下面地自主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地高涨。

2.要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展这一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首先学生要在“自学引导”这一模板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掌握如何利用这个网站和因特网的方法。学生们可以在“教学资源”这一模板里利用数字化的资源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地掌握这些科学家们所做的著名实验。不少学习能力较强地学生还可以利用“选学内容”这一模板来掌握科学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相关链接”了解更多的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生活实例,如飞机为什么会上升。就这样学生们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慢慢地脑子中积累了一些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3.要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4.交流协作系统的建立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我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自主交流协作是这样开展的:(1)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2~3分钟)。“自学导入”模板提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本课的重难点以及这个专题网站和因特网的使用方法和建议,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

(2)自主学习(15~20分钟)。学生利用“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中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3)自主讨论。经过上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之后进入到这一模板后,学生来到了“讨论专区”。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要控制好全局,不能让学生随意地发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帖子,同时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带动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于是我在“师生互动”里准备了8个讨论主题:杯中的水会流出来吗、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两船为什么会相撞、乒乓球为什么吹不下来、飞机为什么会上升、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高山上煮饭为什么不易熟。

(4)学生论证过程(3、4两部分共25~30分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通过去网上查证、与和自己有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讨论、给出相应的原理、实例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有个学生认为,高山上煮饭不容易熟是因为液体沸点变化的原因。但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海拔高温度降低的缘故;与前者有相同观点的人就引用了海拔与气压、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还展示了一个说明气压与液体沸点关系的实验,这样终于确立了自己的正确观点。这样在本堂课中,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的能力。

5.检测评价系统的建立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笔者留出了课堂的最后8分钟,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评价,即让学生通过“在线测试”模板里的练习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同时来检测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得分,再根据定量的得分给出定性的评价:优秀、良好、马马虎虎、你还需努力等。定性评价还有两方面,一方面,结合学生在论坛内的帖子(数量和质量)和“在线测试”的答题情况,在“老师评价”中给学生作出一个综合的学习能力和情感的评价,如你的观点很具独特性、你的实例非常有说服力、你结论简练而精辟等;另一方面,在“人气指数”一栏中由学生投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这两个评价方法并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验了学习的效果,也保证学习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要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实践效果

通过这次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这一堂课上,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学生借助于因特网及“师生互动”、论坛来更好地理解这些教学信息,并且学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受到传统课堂上的种种限制,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慢慢地建立了起来,也确实能开放而有方向地进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建构、获取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因为网络集中了各方面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从而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更加显得重要。

3.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和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且,这样的学习评价可以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的反馈,论坛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

然而,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如这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挑战,压力增大。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并加强教师间的群体协作。同时也要注意,网络终究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切不可把科学教学变成网络教学,也不能削弱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课堂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将更具生命力。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找到网络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最佳模式,让现代信息技术为科学课堂教学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环境篇6

论文关键词: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环境群件技术协作

e—learning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分布式开放结构、交流协同、资源共享、更新迅速等为学习环境特征的网络教学系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学习平台。在完成e—learning的第一步: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共享以后,如何突破单门课程界限,创建互联互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媒体形式的多样性、虚拟、跨地域、资源丰富等特点,把教师、学习者与研究者连接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提供个性化的、实时的、费用合理的、有效的培训及持续的学习,成为e—learning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群件技术及e—learning发展概况

1.群件技术概述

群件是以交流(communication)、协调(coordin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及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为目标,支持群体工作需要的应用软件。目前,按群件产品主要功能来划分,大致有: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支持信息传递(messagingpassing)类;以工作流(worklfow)、电子表格(spreadsheet)为代表的支持流程自动化processautomation)类;以视频会议,共享、共同编辑文件数据库等类型的强调增进群体合作的软件;以及包括工作流管理、信息传递和集成的数据库功能,拥有集成的用户开发环境,具备高度安全性,代表了群件发展方向的综合性群件开发平台等类型。

群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体工作中各成员间协同工作时所面临的时空限制问题,改善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并充分代表了协同计算这一未来方向。

2.e-learning发展概况

教育电子化的第一步是将现存的资源如课程材料上网。1998年第一款blackboard产品问世.这就是源于康奈尔大学的blackboardcourseinf0。blackboard——以及追随blackboard发展道路的一些其他软件——都采用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概念blackboard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不是技术内行的老师们迅速方便地把现有课程上网?如今.多数院校不仅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课程管理工具,而且正在逐渐整合校园内的多个系统,把他们统一起来。2002年的盖纳调查显示,73%的美国高校已经锁定了唯一的一个教学课程管理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课程上网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今天e—elarning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跳出课程的约束,将众多其他的教育资源结合到在线学习当中,无论这些资源是传统形式还是数字形式。怎样才能实现课程和校园内外各个图书馆、研究所、导师、同学、、校友、家长、兄弟院校以及其他各类学习资源之间的连接和整合呢?还有.随着学习环境的拓展,怎样才能维护系统、管理资源.既为大量的数字化资料建立秩序,又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资源呢?

通过创建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学生随时与教育专家开展合作、随时查到学业成绩、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先进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把一所学校的人和资源有机地连为一体,还能扩展到其他院校或机构。师生们不用学习新的软件、不用熟悉新的界面,也不需要记忆新的密码,就能够轻松地在这个集成的环境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二、网络化学习环境分析

1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分析

网络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开放式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者主动的、自主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以获取和理解信息为主的、以多媒体为表现手段的.建立在网络支持之上的学习。对于网络化学习的前景.被誉为“数字时代的传教士”的尼葛洛庞蒂在其撰写的名著《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到:“能够在互联网上投入时间和智慧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互联网也将变成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

通过网络,将电子邮件、文档管理、工作流应用与/network/">网络化学习环境能够提供跨课程、跨学期的整个专业,或者整个学习周期的跟踪和统计工具。

(6)可以定制的多角色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成员角色身份各不相同,但不管对于哪一种(或者多种)角色或者身份.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是围绕着这个角色或者身份展开的。

三、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框架模型

1.系统体系结构

传统的e—learning学习框架采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使用的是共享文本数据库,缺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很难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l8l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群件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网络化学习环境。b/s模式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只需安装上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应用的运行平台.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协作服务器模块.经过身份验证后.通过协作服务器在数据库模块中创建相应的工作区数据库.并将应用程序(java小程序)下载到客户端,通过启动应用程序与服务器提供的多种服务进行交互.实现协作学习的功能。该模式使用灵活,可为组织成员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大大方便了系统的应用。该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功能构成

该体系所构建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客户端应用、协同服务和数据库管理。

(1)客户端应用。根据浏览器中运行的模块不同用户可分为:交谈客户、会议客户、广播客户和移动客户。交谈客户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以在线文本的方式实现聊天功能.可以从在线用户中邀请一个或多个用户进行交谈。会议客户采用会议的形式,并以屏幕共享、白板、音视频工具进行协同学习,会议可以是预定的也可以是即时的。广播客户可以作为观众观看会议活动,但不能与参与会议人员进行交互。移动客户利用podcasting(personaloptionaldigitalcasting,个性化的可自由选择的数字化广播)和vodcasting(视频播客)技术,将不再需要紧紧地和他们的电脑及网络相连,他们可以在登山时学习.在海滩漫步时学习,或者在城市街道慢跑时学习。

(2)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织成员间的交流通过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来实现。

1)交谈服务。创建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并为讨论区的关键字建立索引,通过文档数据库管理讨论文档和交谈结果。

2)会议服务。创建和管理协同会议,包括预定会议、召开即时会议、管理会议(如:出席、离席、主持、发表见解)、查询会议有关信息。会议期间,提供电子白板,可以通过共享白板进行绘图或演示,实现在线批改和讨论,利用共享屏幕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的界面。

3)音视频服务。提供多媒体交互工作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手段传送音频、视频信号,并可对音视频的发送者进行控制.也可实现一对多广播传送。

4)感知服务。创建在线用户列表,可以添加或删除用户,用户以群组方式组织,群组以及群组中的用户可由在线用户自己编辑,有利于进行分组学习与交流。

(3)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登录数据库和工作区数据库,登录数据库保存用户的注册信息,用于用户的身份验证,以使其顺利地使用协作服务环境,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工作区数据库主要保存讨论、学习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日志文件,以便用户查询。

关于网络环境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英语写作自主学习

引言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改变英语教学模式的相关文件,即提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该文件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的优势,改变以往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确保英语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影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是该教学模式提出的前提,是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针对上述言论,笔者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保证教学达到教学要求,也就是突出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

一、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

1.缺乏教学时间

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初中高中,英语的教学始终离不开说、读、写、听,老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制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只注重讲解基础知识,不仅占用了属于写作课的时间,还使得学生缺乏写作技巧的学习。有关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的程度与学习时间有很大关联。在我国,受到课程设置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远没有专业课的时间充足,学生的英语写作练习比较少,要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就得在课后自主学习。

2.教学手段落后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老师往往比较重视对语法的讲解,在写作技巧与写作思路方面缺少有效指导。另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大都是老师对语法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缺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练习的机会。在大学里,一般都是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在课外完成后交由老师批改审阅。由于学生众多,老师在批改时也只是注意语法及用词的正确与否,按照四六级的审核标准大致予以评分,之后分发给学生,缺乏针对性的讲解,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3.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大学学习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往往会被专业课取代,对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往往会忽略写作教学,即没有具体的课程安排。写作课被基础知识课程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使其他教学内容挤占了写作课;但是又不能忽略英语写作在英语课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写作就在课后进行安排。其实课后训练的效果相较于课堂是大打折扣的。[2]另外由于教师的缺乏,大学大都采用大班教学或是一个老师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的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解,学生也就难以掌握英语的写作思路与技巧,从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路径

在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进行分析之后,笔者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教学环境、网络资源及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大学的英语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一种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写作平台。

1.在大学中,设立关于英语学习的体验中心,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中心的设备,促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写作培训。学习如何正确规范操作键盘,确保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姿势及规范的指法在计算机上完成写作,对参与四六级网考也是提前体验的过程。同时在进行计算机写作的时候,向学生介绍网考的趋势及进展,四六级的评分标准,以及作文批改的常用符号,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3]

2.在师生间建立公用的教学QQ群和邮箱,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电子邮件。例如密送功能,附件发送、抄送、主题功能;培养学生高效使用word软件,学会对文件进行排版、命名,对字体、页脚、页眉、页边距等进行设立;注重拼写检查器、文档修订及语法的使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如有道词典、资源链接、金山词霸等。运用这些共享空间,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之后互读文章,相互评议,帮助学生自我评价,激发写作兴趣。老师可以将与写作有关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发到群共享中,方便学生进行交流与学习。另外可以一些网址供学生查阅等。

3.在对英语写作的要求和任务进行决定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目前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兴趣,以及正在学习的内容制定。在写作之前进行讨论,制订相关的写作计划,在写作之后,同伴之间进行讨论评议,最后交由老师批改。在写作前,对有关信息进行输入,能够有效激发写作灵感,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有很好的表达方式。

结语

对于英语来说,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辅助教学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鲜事物。它不仅增加了语言信息的输入,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还在课堂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自主性及立体性,有利于为信息社会培养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进步。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学校社会,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必然趋势,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平,章国英.利用网络环境促进自主英语学习――一门网络课程的实例研究[J].外语界,2006(05).

关于网络环境篇8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者思维方式转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网络教育建设,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在网络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下,学习者由死记硬背、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意义建构式的学习,由依靠教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途径尤为重要,笔者着重从思维方式的转变方面进行诠释。

1.网络学习呼唤学习者转变思维方式

1.1网络学习的含义

网络学习实现了学习的重大变革。它不仅从手段和方法上变革,而且包括了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体制在内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1]对于网络学习的定义说法有很多,国外的学者把它定义为“一个将数字化传递的内容同(学习)支持和服务结合在一起而建立的有效学习过程”,[2]国内的有关学者和专家认为“网络学习是基于因特网以及数字化资源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1]笔者认为网络学习就是在网络环境(资源)支持下,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这里的自主学习包括: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1.2网络学习对学习者思维的影响

从学习者能否直接感知角度出发,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组成划分为:能在物理空间上被学习者直接感知的实体(entity)部分和不可被学习者直接感知的虚体(void)[3]。对于学习者,实体就是被学习者学习利用的学习资源;虚体就是学习者不使用,放置在网络资源库里的学习资源。本文主要探讨学习者对于网络学习实体的思维方式。

在网络学习中,我们最终的学习目标是“意义建构”,即掌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取信息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学习者能够消化、理解信息并使其具有意义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网络学习由于在一种全新的环境――计算机网络支持下促进学生的学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思维策略。

1.2.1网络学习需要多元互联性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少,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的确定性、知识的单向传播等。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而在网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资源之间都在进行着同步或异步的互动,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交流与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多元互联性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教师及资源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当前的网络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转变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下,学生习惯了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被动地接受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思维都处于一个稳定期。网络学习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学习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当前主要的网络学习模式有四种:自主学习模式、探究―发现式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其共同要素:技术环境的改变、学习工具的丰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者思维方式与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断,最终对信息进行加工与提炼,真正达到个性化学习。

1.2.3网络学习的结构决定了思维在空间纬度上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网络学习的结构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它不再是固定的场所及固定的时间,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具有强大的自我选择性。在网络环境下,师生、生生之间都会有相互的知识碰撞,这就需要学生在思维上也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

2.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思维方式的转变

2.1两种思维方式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笔者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方式,把思维分为“海绵式”思维与“淘金式”思维。

2.1.1“海绵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就好比海绵与水的相互作用,基本特点为吸收。

优点如下:

第一,吸收的知识越多,学习者就越能够理解它的复杂性。以前的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基础。

第二,它是相对被动的。它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而是很快、很容易发生的,主要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4]。当材料清晰、明确时,这个特点更明显。

缺点如下:

第一,如果以吸收信息作为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开端,海绵式思维存在严重缺陷,它不能够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与观点值得相信,哪些该反对。如果始终以这种思维来学习,最终学习者只能“盗版”别人的想法,而无法形成经过自己慎重判断的结果。

第二,在传统教学下,学生主要以“海绵式”思维为主,教师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知识源,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为被动接受学习。

2.1.2“淘金式”思维

如果把一部分资源比作一堆沙砾,想从中找到金子,必须经过不断努力、不断发问,并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思考,这就是“淘金式”思维。换句话说,“淘金式”思维的基本特点为积极互动。

优点如下:

第一,富有挑战性,回报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寻求不同思路来解决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第二,积极的互动性。在“淘金式”思维方式下,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拓展。它允许学习者双向或多向交流,形成资源互补,有利于学习者最大地发挥其创新能力。

缺点如下:

第一,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知识的获得量在短时间内会有所限制。

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以“淘金式”思维方式为主。运用“淘金式”思维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交流、传播和再创造。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又要扮演发送者的角色,而不是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还需通过自我加工后进行再创造,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知识充实个人知识库。

总之,“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的获得,而“淘金式”思维强调与知识积极的互动。

2.2网络环境下思维方式的转变及其必要性

通过对“海绵式”与“淘金式”思维的了解,我们发现这两种方式在网络学习中可以互补长短。一方面,学习者在探究与交流学习之前需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海绵式”思维方式可加速资料的累积量,更高效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另一方面,在开放、和谐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利用“淘金式”思维方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的深层结构,激发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库。在网络学习中,我们为了找到智慧的金子,就必须有评估的材料;要评估这些材料,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必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指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还包括反馈调节。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随之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有区别,如表1所示:

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过程不再是信息的单向接受,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的双向互动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在网络学习下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要接受新的信息,另一方面则要激发利用已具有的能力,从而具备有助于完成目前的学习任务及更多学习任务的能力。

网络学习的初期,学习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怎么把信息内化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由依赖书本转为利用资源的学习,由死记硬背式转为主动意义的建构,由依靠教师转变为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变为具有个性特征的非线性学习。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网络学习中,资源的丰富多样性给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增加了更多的碰撞。随着由信息到知识再到能力的不断转化过程,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必然会相互之间发生作用、影响和碰撞。

为了改变知识的线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者“海绵式”的思维方式,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为了使学习者能够学会“网络学习”,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更好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学生从“海绵式思维”转变为“淘金式思维”,能够用电脑存放结论,用大脑观察、思考、存放问题。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经常运用“淘金式”思维的话,那么任何进入其头脑的信息都会首先得到系统性的检验,当学生开始注意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时,阅读和倾听就变得更加有意义了。在试图描述影响学习者在网络课程中学习的条件时,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因素实际上导致了网络学习上的差异?结合网络课程的基本组织条件,网络课程组成要素可分为四类:导师、网络学习者、教学资源、教学信息传输环境,而这四个方面又影响着网络课程学习的进行。这四个因素尤以网络学习者所占比重大。网络学习者如何在网络平台下“零距离”地进行“有效学习”,这不仅要依赖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能力,更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已经习得思维的一些策略,但一些人所拥有的策略似乎比另一些人更好,因为他们的思维质量更好,或者更快、更深刻。如何促成思维策略的改善,从而使每位网络学习者发挥其潜能,是我们网络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海绵式”思维可以使学习者积累很多知识,而通过“淘金式”思维可以使学习者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真正参与其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当然,如果使两种学习思维有机地结合,相信学习效果会更令人满意。

3.结语

总之,网络学习者应充分利用“海绵式”与“淘金式”思维相融合的方式,进行网际的自我调适:学习者可利用多种网络技术,如mindmapping、Blog等工具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导师的引导性要紧密联系;二是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导师,学习者与学习空间、学习资源间要加强互动;三是虚实协调,使虚拟生活成为改善学习、改善真实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黎军.网络学习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15.

[2]Vaughanwaller.Jimilson[DB/oL].http://citeseer.nj.省略/context/964439/0p.

[3]张永芳,张艮山.从学习者角度看网络远程教育中的交互[J].远程教育杂志,2005,(3):36-37.

[4]m.neilBrowne,Stuartm.Keeley.学会提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王松涛.论网络学习[m].教育研究,2000,(3):58.

[6]陈云辉等.思维导图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1):10-12.

关于网络环境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效英语;翻译教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贸易业务的不断拓展,我国与国外在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很多地方虽然从小学就开始普及英语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导致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较弱,具备专业水准的英语翻译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此,加强高校的英语教育,将英语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实践运用的方向转变,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于改善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手段。依托于网络环境,建设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为培养具有优秀英语素质尤其是具有专业英语翻译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1.高校对英语翻译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英语教育仍然存在以应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现象,这导致众多高校毕业生出现了英语高分低能的现象。众多学生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进行英汉互译,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忽视而造成的。应试英语中翻译所占的题型比例较少,得到的训练也较少,由于缺乏系统和完善的翻译理论讲解,使学生在英语翻译方面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其英语翻译水平无法适应日常需求。 

2.英语翻译教学方法陈旧 

很多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其区别于普通英语的教学之处,也没有体现出翻译这一英语实践应用方式的特点,部分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和“背句型”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存在陈旧、效果较差且不容易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问题,难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3.学生缺乏英语思维习惯 

由于学生所处的日常生活的环境都是汉语语境,因此很多学生对待英语的学习均遵从汉语的语言习惯,这一方面使学生在英译汉过程中引发了对英语遣词造句的误解,使得翻译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使汉译英过程中产生了很多“Chinglish”,使得翻译不规范,句意表达模糊。此外,由于汉语、英语中的长短句使用习惯不同,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无法熟练地进行长句化短或短句合长,使得翻译出来的句子经常不符合该语种的表达习惯。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转变 

1.进一步深化高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现阶段的高校英语课程较为注重英语基础语法的教育,并设置有英语必修课,而对于英语实践应用方面的学习则存在不足的现象,科技英语、翻译、口语等英语进修课程在许多学校处于缺乏状态。因此,为了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课程体系,一方面,多在教学时间内开设英语角、英语情境对话等,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后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英美报纸,如SanFranciscoChronicle和BaltimoreSun,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其翻译能力很有帮助。 

2.创建基于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机制 

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要结合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利用手机app软件,可以通过ChinaDaily非常方便地阅读时事新闻,使学生更加便捷地接触标准的英语行文规范;还可以通过许多网络翻译软件,如Google翻译和有道翻译等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帮助他们矫正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有效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效率。 

3.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缩小学生对中外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很多翻译错误往往是由于学生对文化认知的差异造成的。如“thelaststraw”,很多学生会望文生义,将其翻译成“最后的稻草”。在传统汉语文化中,“救命稻草”其实就是“最后的稻草”的引申义。然而,“thelaststraw”的起源是“the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思是“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翻译成汉语就是“人类不能承受之事”。再如“catsanddogs”,如果用中文直译,就是猫猫狗狗,而实际上英文想要表达的是“猛烈地、大量地”的意思。因此,翻译需要结合不同语种的文化习惯,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网络环境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受到各自观念、学习动机和接触到的网络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差异性较大,需要教师从中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提高英语翻译水平。 

关于网络环境篇10

【关键词】有效教学网络教学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网民,据中国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公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在中国3.84亿网民中,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0.7%。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网民2800万,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54.5%。中国青少年网民中,中学生网民规模达7488万人。中学生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幅较大,首次超过10个小时,达到12.1个小时。中学生对于上网的兴趣远远高于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必然会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融合于教学中,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现代教育所必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有效教学的核心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其次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第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互联网络教学的优势与使用策略

网络以其灵活便捷连通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提出的要求。网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和平台,如化学教学参考资料、化学课件和课件素材、化学教育论坛、网上化学图书、期刊以及一些相关的网站。那么如何科学地整合这些资源使之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呢?下面我将从三方面加以阐释:

1、科学高效地获取资源

网络中的资源纷繁复杂,如何从中快速地找到合适的资源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两个方法实现:

⑴搜索引擎。使用搜索引擎是目前最常用的获取资源的方法,它是互联网中的一个网站,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互联网中主动索引,其索引内容存储在可供查询的大型数据库中。当用户利用分类目录或关键字查询时,网站会显示给用户包含该关键字信息的所有网址以及该网址的简单的说明,并提供通向该网站的链接。国内搜索引擎如百度(baidu.com/)、搜刮(sogua.com/)等,或国外的搜索引擎如Google(google.com/)等网站。

搜索引擎提供了2种查询方式,即按分类目录查询和按关键字查询。

①分类查询。用户可以根据你所需要查找的信息属于哪一类,如百度(baidu.com/)把资源分为新闻、网页、贴吧、mp3、图片、视频等几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

②关键字查询。如果自己知道所要查找的确切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提供的关键字查询功能。用户直接在搜索栏中输入所要查找的关键字,然后点击"搜索",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要查找的信息了。例如我们要查找福建化学高考信息,在百度(baidu.com/)输入高考的关键字,就会出现约100,000,000项的查询结果,现在出现的问题是结果太多,我们可以继续在结果中查询,例如"在结果中找"选项中输入福建这个关键词会出现19,600,000个查询结果,以此类推可以继续缩小范围查找,直到找到你的信息为止。 转贴于

⑵直接输入网址

化学信息资源是以网页的形式存储在服务器中的,用户只要知道自己所要查找的教学信息的网站网址,就可以在浏览器中输入地址,然后按"回车"健,例如你要找中学学科网,就可以在地址栏中输入zxxk.com的网址。此时中学学科网的网页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2、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体验科学探究,亲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并且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很多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大、过程复杂,在中学课堂没法实现,比如硫酸的工业制法,只能给学生看彩图。如果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仿真化学实验室"虚拟实验室软件,就能够实现网络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中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与其他同学交流,共同获取新知识。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网络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

3、课堂之外的教学

现行的教育模式,大多注重的是课堂内的教学,学生在校的时间又很有限,所以很多教师都抱怨上课时间不够要加课时,其实大家忽略了学生的教育应该是课内、课外双管齐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列的数据,现在很多学生放学后的时间都花在上网,教师如能抓住这个契机,合理引导学生,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现在的学生都很喜欢看视频、逛论坛、看微博,教师可以把一些化学实验设计成化学魔术,比如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用电线在白纸上作画,用氯酸钾做火山爆发的实验,再把这些化学魔术制作成视频上传,肯定能吸引学生的点击,这样就能起到即让学生有兴趣,又能学到化学知识。

三、网络教学的缺陷和克服的方法

网络教学灵活、开放,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优点在于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缺点在于随机性强,教师很难引导。其实这个可以通过摄像头和话筒实现,比如现在学生常用的mSn和QQ聊天工具,就有提供这个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摄像头观察学生的学习,通过话筒与学生对话,或是通过聊天工具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花在上网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化学教师可以针对网络的特点,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同时充当协助者、引导者与管理者等多种角色,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能迷信信息技术,不能用多媒体代替课堂教学,不能将计算机模拟代替学生的自主实验,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获得知识的过程完全用课件来代替,要科学合理地整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cnnic.net.cn/,2010年4月。

⑵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