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22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1

   1全民健身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沿革

   随着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形态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一直受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俨然是社会的缩影和写照。体育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满足着当时社会的需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史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就中国来看,先不论中国传统身体活动,“体育”一词就是引进的舶来品,那时正值中国近代遭遇前所未有的历史劫难,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将“天朝上国”久闭的国门打开,国人被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强国强种”的呐喊,也率先将带有军事色彩的“兵操”带进学校,以达到“强国强种”的目的;随后在共产党领导革命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依然长期肩负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样的历史、政治使命;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不仅为我国的外交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举国体制下,体育为中国的再次崛起,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一次次向世人做出证明,直至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奖牌榜登顶。由此可见,体育长久以来一直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满足着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中也不免有不足之处,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全民健身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3年,当年5月,原国家体委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坚持社会化方向,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并且在“关于群众体育改革”的“附件”中进一步明确要“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行一个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是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制定的纲要。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纲要》中还指出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是我国首次出现“全民健身体系”这一概念,这是新时期国家、社会、国民发展的需要。同年7月6日,原国家体委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此纲要指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独有就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积极的参与,宣传奥林匹克思想、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交往”,还指出“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体育运动。正确处理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思想,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由此可见,两个《纲要》的同年提出,说明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可谓是“奥运争光计划”结出的硕果;同时,群众体育“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特别是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在探索与建立新时期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的充满生机和发展活力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加快了群众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在建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单位、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事业新格局的实践中,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家改革目标趋同的全民健身运行模式”。这正是全民健身体系从提出发展至今,为群众体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效。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尤其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体育之于社会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我国业已进入“后奥运”时代“,以人为本”的体育核心理念愈加凸显,群众体育可谓再次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全民健身体系也将日趋完善,为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2全民健身体系的哲学诠释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是意义的载体,是抽象的,即在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其也是普遍的。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包括所有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自“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提出至今,在全民健身体系在其构建过程中,在其构建过程中,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中,其概念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旨在对全民健身体系这一历时长久的庞大的工程给出更加科学、准确的提炼,使其更具普遍意义,这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概念及内涵的发展变化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或理解上产生变化的反映。由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其概念和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我国学者董新光教授曾在1996年提出,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能够有效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有力保障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社会化保障系统,它的建设是中华民族体质建设的一项宏大社会系统。董新光、裴立新、于善旭等于2000年在《从本世纪末到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实质是一个能够为包括广大低收入人群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服务体系,是一个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整体结构完善、上下层次分明、内外功能有效的复杂而开放的巨大系统”。董新光于2003年在《全民健身大视野》一书中指出“: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的保障系统;就是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系统”。董新光于2005年在《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一文中指出“:所谓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由能够为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会体育健身环境条件,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要素和关系构成的整体”。从以上对“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内涵的表述变化来看,逐渐更加突出其本质属性和特征,主要将体系构建落脚在“服务”系统和“保障”系统两个方面,进而达到体系构建的目的。同时,在体育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其概念和内涵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根据相应的政府文件精神,又相继出现了“多元的体服务系统”、“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是着重突出了“服务”这个层面。由上可见,全民健身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其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根据国家、社会、个人发展需要而进行的。

   3全民健身体系的建构

   全民健身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其的地位和作用达成高度统一的认同,才能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的配合、广泛的参与,有利于发挥全国自上而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确立“全民健身体系”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就可以对其外延进行确立,即其建构过程中涉及的各个层面及采用的方式。

   3.1全民健身信息传播体系的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对象是面对全民,而全民对其的认知、认同以及体育意识、习惯的建立是该体系建构的主观条件。时下,我们正处于一个传媒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被包围在各种媒介发出的信息之用。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必须依赖各种传播媒介,将相关全民健身信息尽可能传送到每一个受众。通过对各种健身信息的传播,使广大群众更多地认识、了解健身,意识到健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在全民健身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个信息传播体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传播效益、保证传播质量,这样才将健身意识更好、更快地在广大群众中建立起来,从而推进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早日实现其最终目标。如,可在社区设置群众健身专栏,宣传科学健身的方法,指导社区群众的健身活动;可聘请健身专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体育健身专题讲座;可在报纸、杂志中开设健身专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掌握科学的锻炼知识和方法;可通过互联网传播体育健身信息;发挥体育活动自身的宣传作用,可以在举办各种体育活动、赛事时开展一些相应的健身宣传活动。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2

人们习惯把健力宝当成品牌塑造的成功典范,尤其将其与河北同被称为“东方魔水”但没落已久的某饮料相比更有说服力,人们愿意相信它强身健体、充沛精力的强大功能。与此相配合,健力宝通过赞助大型体育赛事和用体育明星为形象代言人,在广大公众中牢固树立起体育形象,与产品功能丝丝入扣,相辅相承,从而形成并不断深化了品牌概念,令消费者喝出饮料之外的精神满足,因此,这绝对是健力宝成功的内因;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健力宝崛起的外因,主要是市场形势。并且市场形势的变化已成为影响健力宝的外在发展局限。在健力宝腾空出世的时候,市场上除了可口可乐,几乎谈不上还有其他有品牌实力的饮料,当时,健力宝不仅是中国市场上的一种新型饮料,这本身也吸引消费者,同时,它还向体育健儿世界夺冠那样成为向洋品牌叫板的英雄,毫不夸张地说,健力宝唤起了中国企业乃至公众的自尊、自信。市场同类产品少,再加上健力宝高起点的品牌塑造策略,其成为“饮料大王”已是必然,难怪当时在饭店只要你说“来桶饮料”,不用多说,服务生就会送来健力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健力宝没有败,但它已失去昔日的风光却是有目共睹的。品牌塑造的内涵依然,品牌概念如故,因此市场格局的变化成为健力宝神采大减的直接原因。在超市,在吧台,饮料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包装与健力宝争夺着人们的视线。更值一提的是,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各种媒体见不到健力宝的身影,不禁使人对其企业内部运作质量产生怀疑,消费者是“闲贫爱富”的典型,似乎更相信从上升品牌消费中获得“利市”,不仅不同口味的饮料产品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余地,甚至几个产品的品牌概念也向健力宝发起攻势。最典型的是红牛饮料,让人们感觉到提神强身更数红牛;还有汾煌可乐,请来成龙塑造起比健力宝更强健、更生猛的形象。这样不仅口感选择,就连功能选择、概念消费,健力宝也不是伊人的唯一。消费者注意力分散,意味着目标消费群的缩小,健力宝从辉煌步入了黯淡。

有调查显示,人们喝饮料的首要目的是“解渴”,选择饮料的首要因素是“口味”,在同类饮料中做取舍的影响因素是品牌形象。我想这基本反映了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过程。比如要喝饮料了,喜欢可乐味儿的自然要点名可乐;在可口可乐一统天下的时候,自然别无选择。可今天可乐品牌已不少于十种,那么“非常可乐”所诉求的民族志气就会吸引那些真心支持国货的人们。在“解渴”的基本功能上,所有饮料是一致的,那么饮料的竞争自然归结到“口味”和“品牌形象”的竞争上。有人说,现在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而回避产品实体竞争的重要性和决定意义。实际上,品牌不是空中楼阁,迄今世界上还没有离开产品而塑起的品牌,品牌竞争是产品质量、功能等产品实体竞争的延伸。就健力宝而言,是消费日益个性化的时代,面对众多口味饮料,你怎么能制止人们“顾左右而言他”呢?某种口味能否成为全世界的大众口味实在是先天的,如果一开始就下决心让人们以这个标准信任你,那无疑是极大的风险。健力宝开发新产品不仅会使健力宝饮料的形象丰富起来,也是产品开发能力、资金运作能力等综合实力的体现;适应不同口味的消费者无疑也是增加销售机会的重要条件。目前的健力宝,甚至在品牌形象上出现了强势对手,健力宝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品牌概念,是另一个着力点。中国饮料市场竞争是产品概念竞争最完全的竞争,有就是说已完全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并且,健力宝的品牌概念也和其他一些品牌产生了同质化现象。当产品实体同质化的时候,产品概念会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当产品概念同质化的时候,又当如何应对呢?健力宝,从实践和理论上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3

关键词:体育总概念;健康三维观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51-03

abstract:withtherespectivestatementoftheinternaldevelopmentcoursesastothedefinitionsofsportsandhealth,thisarticlemadeananalysisoftheinternalrelationsbetweenthem.thisarticledeeplystudiedschoolsports,socialsportsanduniversitiescompetitivesports,discussingandexploringthequestionsastohowsportsiscombinedwithhealth,whatquestionssportscanreallysolveinhealth,andhowsportsimproveshealth.

Keywords:thegeneraldefinitionofsports;three-dimensionoutlook

1前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与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目前的两大热点问题。由于体育概念的不断发展,健康内涵的逐步深化,体育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大众体育实施战略以及“奥运争光计划”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提出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体育与健康自身的形成发展问题

要想清楚地理解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从两者本身的问题开始入手,弄清两者各自内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对其本质联系揭示的前提。

2.1“体育”本身的一些问题

“体育”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和起源在学术界上没有什么争论,都认为是一百年前从日本传入的。问题是随着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体育”一词的内涵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变化,主要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体育界出现了两种态度:对体育总概念的肯定和对体育总概念的否定。所以不同的社会体育群体和个体对“体育”均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韩丹将体育理解归纳为五个方面含义:第一是指“体育”作为总概括性的总概念;第二是指教育领域同德育、智育、美育等并构的“体育”;第三是指竞技体育;第四是指大众体育;第五是指人们各种自娱性身体活动。[1]

然而在当今对体育总概念持否定态度的已是少数,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概念的整体性和整体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绝不是人们的臆想,而是体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客观存在。不管体育社会形态或结构如何,他们各自的特性都寓于共性之中,这个共性就是他的总概念。[2][3]

体育的总概念观点的认同必然要对体育领域的划分进行科学的讨论,至于体育被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大类的现状来说,其分法的确有着不妥之处。我国学者任海早在1989年就提出这种分法不符合逻辑分类的原则。首先不符合“同一标准”的原则;其次是“子项相容”的错误;还有就是“没有穷尽整个体育的外延”。任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要按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对体育进行重新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对体育的分类能完全达到以上标准的。当前体育的三分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探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的前提下笔者也很赞同熊斗寅同志的观点:将竞技体育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用来区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的竞技体育成分。[3]这样更有利于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审视。

2.2健康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当前健康概念的三维健康观,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乡镇中学的初中生们都能异口同声的将三维健康观的内容说出来,这也能看出我国实施“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

健康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这体现出“健康”的进步性与完善性;另外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健康有着不相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健康标准,这体现出“健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从疾病观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本体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自然科学疾病观。人类对健康的理解也随着疾病关的发展不断深化,远古时代由于本体疾病观的影响,人们认为疾病是由鬼神等主宰,即健康是由鬼神决定的,人类无法抗争,特别是传染病的几次大肆虐更加剧了人们的这种认识。近代社会生产力开始飞速发展,解剖学和生理生物科学已经形成,但对疾病的原因还是无法揭示。由于受到“人是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的影响,认为健康就像机器正常运转,保护健康就想保护机器,肉体的正常工作状态(无病)就是健康。19世纪末,自然科学疾病观的形成,认为疾病是由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这个时代认为健康就是保持病原微生物、人体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这种健康的概念只涵盖了自然因素,忽视了疾病的多元病因。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的日趋成熟和社会生态学观点的提出,人们认识到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认识到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从而使健康的概念延伸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人行为,逐步形成了综合性协调发展的健康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将人类几千年对疾病、自身和生存环境的认识高度概括起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至今最为普遍,可认度最高的健康概念。[4]

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不同,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维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阶级性并为某特定的阶级服务,所以在针对某些健康指标是不可能有完全的统一标准。如一般人的特质焦虑问题,对待同性恋问题、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问题由于受主观性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非常的难于确定。

人类健康概念是动态发展的,健康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由于健康概念的三维性,使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受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当然我国所提倡的一系列健康政策中健康的含义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也是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但是对于健康如何与体育结合,体育究竟能解决健康的哪些问题及如何在体育中促进健康等问题,都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促进健康”这些较为肤浅的认识上,应该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笔者认为,不能流于表面判定,对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笼统的概括在学术上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必须对他们之间有一个较为细致的分析。基于我国体育概念等问题本身的缺憾,现阶段要分别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好只能是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三个方面讨论。

3.1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后,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着重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不得不经历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无疑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传统的学校体育,其自身的体育观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的问题不只是在于只重身体,不重或不顾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还在于自己在实践中,用“强身”取代了“健身”,用“竞技”遮掩了“体育教育”。这样导致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出现: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5]很明显,这样的学校体育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也不可能达到目前健康的三维观标准,只能对学生的生理指标有些影响,但积极的作用却很不明显。

现在,学校体育以健康为理念,以健康的标准出发,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性的改革,通过体育课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化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个科学的健身手段。改革后的学校体育在理论上是完全符合促进学生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终究还没有完全被实践证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正确,意义深远,但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3.2大众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6]从这一定义来看社会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人民大众健康。体育的本质特点是身体活动,它对人的作用也是在人的生理技能变化上,有人说体育对人的心理影响也很大,也能促进社会适应性,但这不是体育的本质作用,其他的社会活动也同样能起到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这提示我们科学的锻炼方法对大众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要使社会体育对大众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必须加强大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动机、体育价值观等。总的来说社会体育对参与者的健康来说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健康促进功能的前提是“科学性”,据调查中国沿海城市居民有90%的体育爱好者不知道什么是“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7]

通过目前的调查提示,我国社会体育对大众的健康功能效果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社会体育还没有体现出健康人民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体育场地严重不足、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的体育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之中、社会体育辅导员严重不足、大众体育健身的科学性极低。另外,我国体育场地开放率很低。有人对北京海淀区一个社区体育场地进行调查,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社区,真正属于居民锻炼身体的体育场地总面积为798m2,人均0.08%,这意味着在社区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社区居民都无法参加体育锻炼。

据1998年《中国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有4.2亿体育人口,占总人口31.4%,在4.2亿体育人口中也不乏体育锻炼方法不科学无法起到健康效果的人群,这一事实可以从我国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得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非常匮乏。在德国,人口8000万大约每40人就有一名体育辅导员,全国共有200万辅导员。在我国人口13亿,目前我国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也就12万人,如果我国要达到德国体育指导员的水平保守的说也需要半个世纪之久。[7]

在我国社会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上讲我国的社会体育还没有体现出它的健康功能,这与我国基本国情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待于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此状况及时的做出调整。

3.3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争议很大,目前我国学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水平竞技体育可以对运动员造成大量的运动损伤,运动员的平局寿命低于正常人,这足以说明高水平竞技体育不能“增强体质”,[8]而且对健康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观点所说的事实的确有说服力,也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支持这一观点,通过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任玉衡等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调查得出:6810名运动员中伤病者有4049名,患病率为59.46%;急性损伤占21.10%;急性转慢性损伤占45.95%,慢性损伤占32.95%;共查出317种创伤,6699例,人均0.98处损伤。[9]

由于健康的判定是定性的,目前还无法将健康指标量化,定量的判定健康。所以另一些学者否认高水平竞技体育对竞技参与者有消极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质上”的质疑。如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的毕世明在针对目前有人总是否认体育总概念时提出:“虽然竞技体育给身体带来损伤,但身体教育就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吗?也会。不过是多少而已。很明显,不能因为竞技体育带来较多的身体伤害就否认它的增强体质的作用。”[3]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熊斗寅认为:“从体育的功能角度来讲,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教育、健身、娱乐,无论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高水平竞技体育都包含这三个因素,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2]无疑他的观点也认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也有健身的本质功能。

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在于:专业运动员必须在高水平的体能和心理素质下掌握高难度运动技术,要赢得比赛也离不开高水平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另外,某些运动损伤只能影响体质的某些指标或某个指标,而运动员的其他生理指标要大大优于常人。而对这两种体质状况的优劣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田麦久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的这种问题态度是:运动损伤和运动疾病是现代竞技体育给竞技选手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本质上可以认同为煤矿,纺织等专业工人的职业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对运动参与者而言确实是增进人类健康的主体目标相悖,但着眼与社会整体,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1]

高水平竞技体育是服务于全社会整体健康的,他具有极强的促进健康功能,但他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促进人类健康的运行机制不同,具有间接性和推动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健康功能是以运动员自身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全人类的健康。我们也能看出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一项社会活动的影响能大于奥运会的影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标对运动员个体或某群体来说是获胜、提高竞技水平,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归根到底的目标还是为了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水平。

4总结

4.1体育与健康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关系,这是由于他们各自概念不断的发展所决定的。对体育应该有一个总体概念并在考虑体育与健康关系时应该具体的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在健康的判定上要根据“三维健康观”的三维指标判定。

4.2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健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使学校体育从传统学校体育的误区中走出,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但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4.3社会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并对大众心理、社会适应性有的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根据我国目前社会体育现状,社会体育实际的健康功能却不明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体育场地严重短缺、体育指导员非常匮乏,人民大众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在实践和整个社会上讲我国还没有收到社会体育带来的健康功效。

4.4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为竞技运动参与者自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运动创伤和运动疾病,但他以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的牺牲为代价换取了全人类的健康。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标对于运动员自身是获胜、提高竞技水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丹.论“体育”词的多义理解[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1):20-23.

[2]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4,(2):8-12.

[3]毕世明.在实践中诞生和发展的“体育”总概念不能否定[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7-19.

[4]扬忠伟.人类健康概念解读[J],体育学刊,2004,(1):132-134.

[5]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29-33.

[6]卢元镇.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4-216.

[7]张华达.体育促进健康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0,(6):44-45.

[8]吴光远.也谈体育的定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3,(7):22-23.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4

一、体育社区的概念

国内对体育社区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首次提出“体育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原广州金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郭梓文先生。他在1998年四、五月间开始筹备“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原为“金业体育花园”)时,明确提出“建设体育社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其次,王新国、廖洁莹等人在《中国体育―地产复合功效及前景研究》一文中也曾提到过“健康体育社区”和“体育主题社区”。如“‘奥林匹克花园’社区是一个健康体育社区,一个以全民健身为主导方向的体育主题社区,是使群众拥有身边的体育、‘运动就在家门口’变成现实,把全民健身落实到社区,创造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一种新模式”。

通过与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学者的多次访谈与沟通,结合我国首家“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湖南美林景园与“奥林匹克花园”的模式,笔者认为,体育社区是指社区内各种配套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和活动及体育服务,本着一切“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个性化体育需求为主要目的,倡导运动、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突出体育主题的一类社区或居民住宅区。体育社区内,其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人文景观、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笔者认为,湖南美林景园――全国首家“全民健身示范社区”,它于2003年湖南美林景园(房地产开发商)与长沙体育局联手创建,以“健身与健康”为经营理念,以“园林体育化、人居健身化、生活健康化”为宗旨,倡导“动起来,更健康”,社区规划“四苑一走廊”、“社区体质检测站”、“全民健身手册”等,使“体育社区”这一概念的内涵更完善、更丰满。

二、体育社区的分类

体育社区有着与其他社区类型所无法媲美的特色,即独特的体育特色。整个社区最大的特色或者说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突出的“运动、健康、积极向上”、“生命在于运动”等社区体育主题及随处可见规划布局合理的富于人性化的与社区人文景观融合一体的体育场地设施。根据社区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规模、数量与档次以及体育服务等,笔者将体育社区粗略地分为高档、中档和普通档次三个不同的等级。

1.高档体育社区。它是指体育场地设施以时尚、高档体育项目为主,配套的服务设施档次高且齐全的社区。比如社区内有绿茵茵的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健身会所(或健身馆)等,还有配套的更衣室、沐浴室、休息室等等。在社区健身场所,居民可以根据需要聘请私人健身教练全程陪练与指导,如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北京奥林匹克花园等全国20多个“奥林匹克花园”的连锁地产。另外,高档体育社区的房价相对较高。

2.中档体育社区。相对高档体育社区和普通体育社区而言,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种类与数量和配套服务设施上略逊于高档体育社区,但又优于普通体育社区。比如有小型的人工高尔夫球场(非天然绿地)、小足球场等,可能没有室内的游泳馆而有室外游泳池等。

3.一般体育社区或普通体育社区。较前两类体育社区相比,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种类上比较偏向大众化,或者说项目比较平民化,没有时尚高档次项目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而言,配套体育服务也较前两者少,而且体育场地设施的规模较小,或者说人均体育场地设施较高档、中档少,但这并不影响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与布局及配套的体育服务质量。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般体育社区与一般社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不要混淆。

三、体育社区的特征

1.经常参与锻炼的人口比例高。据对天津奥林匹克花园居民的问卷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居民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和“体育爱好者”,余暇时间“经常参与锻炼”;对于“购买动机”的回答,大部分选择“a小区内配套比较齐全的体育场地设施与服务设施,可以提供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运动、健康、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而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在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为50.8%,全国体育人口为34.1%”。显然,天津奥林匹克花园居民经常锻炼人口大大超过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及全国体育人口。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居民经常参与锻炼的人口比例比较高是体育社区的显著特征。

2.体育场地设施与服务以人为本。社区内的一切体育场地设施均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于居民、受益于居民的原则而设计。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方便不同层次的居民参与、便于对居民进行科学指导等,体育社区对体育设施的项目布局进行了充分考虑,社区内配套的体育设施丰富科学而具人性化。突出“以人为本”的配套服务,不仅包括丰富的体育设施、科学合理的居住环境,还包括完善的健康服务管理系统。社区邀请体育健康专家为业主提供专业科学的健身服务和指导,并为居民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另外,一支维护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专业管理队伍也是未来体育社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倡导“运动、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体育社区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运动需要与健康需要而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倡导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区。它以时尚鲜明的“科学运动、健康生活”为主旨,倡导“运动、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尽显体育社区独特的体育特色。同时,体育社区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小社会”,体育社区提倡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倡居民团结互助,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空间。

4.社区体育主题突出。传播体育文化,突出社区的体育主题,这是体育社区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体育社区充分利用自身的社区体育资源,在社区内组建各种体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宣传积极上进、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如在社区内举办“体育知识竞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形式的体育交流和推广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让体育贴近群众,让体育精神引导群众,使每一个人在运动中享受健康生活。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5

1、关于“社区体育”与“社会体育”术语的选择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但观其基本含义又彼此雷同。显得当前术语混乱,似有秘要加以澄清与正名。

根据术语与概念的关系,以及确定术语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并力求与国际用语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社会体育”的提法,显然不妥。其一,“社会体育”概念太大,从字面上看,它应包括所有的“体育”,而其本意则是指“体育”中的一个局部或一个分支。这里关键在于“社会”一词的冠用。一般说来,“社会”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就构成为所谓社会。”显然,用“社会”冠于“体育”,即“社会体育”作为标志“体育”中某个局部的专门用语,是不确切的,极易使人们在局部和整体上概念不清、思想模糊。事实上表现在对“社会体育”的界定与解释,也不能自然其说。例如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1995年3月第一版)中就这样写道:“社会体育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社会体育的范围涉及整个社会,是学校体育、部队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那样一个广阔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对象”不清,“范围”不定。就所指“对象”而言,又是“公民”,又是“国民”,殊不如“公民”与“国民”并非同一概念。若以“公民”为对象,自然不包括年满18岁以下的儿童少年和婴幼儿在內:若以“国民”为对象当然又该包括在内。且以“国民”为对象,又怎能除去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和竞技运动中的运动员、教练员。就其“范围”而言,既是“涉及整个社会”,又怎能丢掉学校、部队不管。显然是多处漏洞、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不准确、更不科学。其二,从分类与划分角度看,在关于“社会体育”的论述中,所例举的“学校体育”、“部队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等四个术语,如果将其视为我国体育(总)的各个分支(或局部)的标志,其确定依据并不同一,既以“范围”,又以“目的”,严格说来很不科学严谨,同时反映对体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谋求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理当作用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一生,而在人生的一生中,就其主要活动场所而言,则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因此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们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具体体现。至于部队官兵,为了健、美、乐,同样可以借用体育与所在社区发生联系,与民同炼同乐,只是体育在部队则更多的表现为它是提高部队官兵军事素质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社区体育的意义及特点

2.1社区体育的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里。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2社区体育的特点

1、健美性与娱乐性

社区体育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当运动员,也不是为了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成年人进行体育的目的,则是在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已经定型成年的基础上,为了健身健康;为了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为了图快活,概括地说,就是为了“健、美、乐”。事实上,考察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动机亦不难发现,或为了强身健体;或为了美形、美姿、美态、美化动作;或为了玩一玩,图个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有时动机单一,有时多位一体,相得益彰,完全由具体的人,具体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的特定环境来决定。换言之,离开了上述动机与目的,成年人一般是不会过问体育的。这就决定了社区体育必须具有健美性与娱乐性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区文化现象,决定其独特的社会地位。

2、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社区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成年人在其业余时间,自愿自觉、主动坚持经常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社区所辖成年人中,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体质健康、个人需求、业余时间以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等均存着异,给杜区体育实践中集体性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社区成年人以其身体运动实现“健、美、乐”目标,则主要表现为针对个人体质、健康、需求、心情、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在允许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的自我调控。换言之,虽然成年人所处的社区也不时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交流体育信息,推动社区体育工作开展,显得很有必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健、美、乐”目标的实现,则主要不是依靠他人控制(即他控性),而是靠自己针对自己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来实现。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6

【关键词】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全面的护理体系运行开始,就一直把健康教育当成护理方面的核心去实施,并针对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1针对健康教育环节尚存的一些弊端

1.1相关护理工作者没有对健康教育概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经分析研究作者总结出,大多数护士对护理健康等一系列内容了解的不全面;有近83.8%的护理工作者对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有一定概念上的偏差;还有一些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一些具体环节的相关内容了解的不透彻,且缺乏深度,综合上述,从根本上左右了健康教育体系的拟定及进程[1]。

1.2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认识不足护理工作者对这种模式的必要性没有一定的概念,或者说是盲目,因此会对健康教育的掌握以及应用出现盲区,再者实施健康教育专业授课的人员不多,这将从根本上造成健康教育品质低下[2]。

1.3不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的锻炼[3]经深入的分析调查显示[4],医护工作者的表达能力的强弱是病患接受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如果实施教育者的语言没有合理性,讲话不够婉转,在谈话时缺少加工等,这样会令病患对宣教提不起兴趣,从而就不可能进行认真的倾听,甚至会导致病患产生抵触情绪[5]。

2相关的健康教育策略

2.1对于护理工作者的健康教育理念要进行强化要让护理人员深入的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深化其对护理教育的理解,让相关人员明白健康教育是目前护理领域的核心因素[6]。

2.2强化护理人员的教育,稳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护理工作者身为健康保健的推行人、检查者、评价者、教育者和合作者等身份从事健康保护服务,体现其重要性。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全面实施为人民服务的常规教育[7],强化健康教育的服务程度,巩固对所有病患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2.3深化专业技能健康教育的基础思想就是向患者宣教防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辅助患者构建健康概念,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准与生活品质[9]。

3总结

总的来说,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持续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降低复发比率,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质,因此要持续的提升及完善自身的全面能力,宣教健康知识,从而推动全社会辅助健康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春芳,俞申妹.充分发展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护理与康复,2008,7(1):25-26.

[2]陈觉.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近况.中国疗养医学,2008,7(1):12-15.

[3]黄恒俊.健康促进计划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5):387-388.

[4]王井霞,唐四元.健康教育方式分析及我国健康教育现状.现代护理,2006,12(16):1502.

[5]田芳,张静,李荣.医院健康教育为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46.

[6]杜彦萍.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思考.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34.

[7]王晓玉.老干部疗区的健康教育指导.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4):118.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7

由于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健康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成为全人类追求的目标,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什么是健康?专家们说,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为追求高寿命,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着疾病和伤残,一样不能幸福生活。因而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于是,身体、精神、社会三维健康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如何?若以传统的健康评价3项指标衡量,建国数十年来,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35岁增加到7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56/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0下降到32%0。总体健康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如此显赫的成绩,足以令我们骄傲。而如若以国际上其他通用的健康评价指标衡量,则显示了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差距,我们的健康水平还有待提高。

与主要反映医学敏感人口健康状况的传统健康评价指标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40余位专家提出的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评价指标,更多反映了劳动力人口的健康状况。潜在寿命损失年,即一个人死亡时的年龄与其所在国家人群期望寿命的差。一个人死亡时年龄越低,其寿命损失年越多。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及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开展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又从中发展了残疾调整生存年(DaLY)的评价指标。该指标不仅考虑了寿命的损失及其原因,而且考虑了由疾病带来的残疾生存时间,从而首次在健康评价指标中引入了生命质量的内容,带给人们健康生命的理念。

我国居民平均健康寿命是多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公布的191个国家的排名榜,我国居民平均健康寿命是62.3岁,其中男性61.2岁,女性63.3岁,在世界上排名第81位。而在这一排名榜中,我们的邻国日本排名第一,平均健康寿命是74.6岁;其中男性71.9岁,女性77.2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怎样的卫生与健康水准?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课题组检索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宏观公共卫生学的资料,汇总国际国内既往制定的有关卫生与人口健康指标,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并通过组织多部门高层次研讨进一步予以论证。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8

论文摘要:社区体育服务是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是保证社区体育顺利开展的有利因素。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设施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和健身信启、服务构成了社区体育服务内容的主体。社区体育服务促进杜区精神文明建设、体育生活化、体育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全民健身大潮汹涌的今天,作为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区,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区体育”概念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可以预见,一场更大的全民健身浪潮在社区涌起。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社区体育”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应该怎么搞,如何更好地让市民享受到体育给他们健康和愉悦,如何更好地为群众锻炼身体做好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必要的指导,这将涉及到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及其作用问题。本文对此问题略做探讨。

1、社区体育的发展,使社区体育服务兴起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

1.1社区体育的兴起

    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80年代中期产生的街道让区体协为标志的。社区体育的提出,受社区服务的启发,1989年最早由天津市河东区提出,当时是指街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后来扩展为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7月,原国家体委首次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至此,社区体育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用。城市仕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是人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建立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社区体育首先是体育,除具有体育的基本特征外,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完全是在个人余暇时间内,即使社会机制开始予以关注,社区体育的开展仍然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体育还具有个人余暇性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余暇时间普遍增多,使得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1.2社区体育服务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必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虽然也有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但是明确提出社区服务概念和全而启动社区服务工程,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6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革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政部首先在城市基层开展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便民利民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社区服务的概念以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内容,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于是,民政部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在1991年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新概念。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1999年3月,民政部推出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计划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全民健身(体育)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随着居民生活条件和意识的改善,需求出现多元化现象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余暇时间普遍增多,人们发展意识普遍增强,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也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城市发展的必然。

2、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

    社区体育服务内容的确定,首先应从本地社区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社区体育的基础,因地制宜,从群众健身的急需项目做起。其次,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经验,需加以认真总结,以便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社区体育的服务内容,使之日趋完善和发展。第三,社区体育服务各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地位、作用上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社区体育共有6大要素,即社区体育组织、社区成员、场地设施和经费、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要因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场地设施、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和直接目标。社区体育服务是以组织各项健身活动为主的,为使居民健身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工作构成。

2.1社区体育的组织服务

    社区体育组织网络是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保障体系,要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扩大覆盖面,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街道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以群体单项和人群体育协会、晨晚练指导站,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以社区广大成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的社区社会组织网络。研究证明,组织要素是影响活动经常化的基本因素。社区体育组织服务是动员广大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体育服务有组织的中介性、协调性、整和性特点,对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健身目标,进而实现社区体育工作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2.2社区体育的设施服务

    目前,由于社区发展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匾乏,条块分割导致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低下,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社区的发展,必将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辖区现有的体育场地的建设。修建和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体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场地设施是构成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要素,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健身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措施。开展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也是建立全民健身活动“根据地”的重要举措。

2.3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

    社区体育要顺利发展,就必须有大批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知识技能的人才来社区进行服务工作。其中,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而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社区体育的指导服务包括健身指导、健身咨询和运动处方等方面,对提高社区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2.4社区体育的信息服务

    就加强社区体育工作而言,信息和宣传就是一种服务,是教育服务、知识服务、信息服务。健身是一门学问,如何进行科学健身,不是硬梆梆的健身器材本身能够回答的。因此,信息和宜传是十分重要性。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必要的硬件是基础,但软件不能少。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树立正确的健身观等,都能通过信息和宣传来加以强化。社区体育属于群众,这是群众的阵地,决不能让“法轮功”之类邪恶的东西有立足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现代社会的信息媒介作用十分突出,健身知识、活动信息、政策法规、先进案例等的传播,调动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3、社区体育服务的作用

3.1社区体育服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措施

    社区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其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如何,直接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然而在当前的社区体育设施缺乏、居民体育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服务创造条件,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社区体育氛围,才能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真正做到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3.2社区体育服务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采用以建设“精神文明小区”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并将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作为评价指标,使得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认可。此外,由于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对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共同意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高尚的道德作风方面都为精神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地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3.3社区体育服务是体育社会化的促进因素

    首先,体育社会化是我国体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而社区体育服务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社区体育服务改行政主导型体育为民间主导型体育,改国家投资为包括有偿服务在内的多渠道投资,使社区体育更加符合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化要求。

    其次,社区体育服务能完善两个依托,扩大体育人群。两个依托:一是以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基层组织为主的网络依托;二是以场馆、学校、园林、空地为主的场地依托。扩大体育人群是在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同时,搞好中青年人的健身锻炼是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点。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本文从不同风格体育锻炼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不同作用出发,剖析不同风格运动的功能价值,希望从中发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的因素,从而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来搜集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得出本论文所研究的结论。

3研究的主要内容

3.1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3.1.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据调查发现,长期从事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3.1.2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3.1.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2不同风格的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2.1东方民族传统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东方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太极拳被认为是对人体心理和生理最具有良好改善作用的运动。(1)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和谐自然,能够从身心两方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是适合青少年学习和锻炼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太极拳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3.2.2西方竞技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西方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决定了其所应具有的以下功能:(1)塑造性格,从事各种体育运动都需要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反过来,参加竞技体育运动对于性格的培养和完善也具有较大的作用。(2)培养竞争,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显得无处不在。而竞技体育就是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3)抵抗挫折,在竞技体育领域,胜利属于少数人,失败则属于多数人。而这些人必须要勇于面对无数次的失败才能站在最高峰。

3.2.3休闲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休闲体育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社会休闲活动的方式之一。如今休闲体育正以它独特的功能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青少年的休闲体育生活,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休闲体育是青少年紧张学习后暂时放松的需要:长时间的紧张学习后,通过轻松、娱乐的体育可以使其忘却心理压力,充分享受体力带来的快乐。(2)休闲体育是青少年友好交往的契机:爱好运动的人,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聚在一起单纯为了喜欢运动,这是交朋择友的最佳契机。

4结论

以上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性效应。不同风格、内容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我们应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有效做到激发体育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发展运动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全民健身的概念篇10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概念,健康第一,健康成长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的减少和心理压力的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表现尤为突出。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1、“健康第一”的理解

1.1、体育与健康的由来

2000年开始的第八次体育课改总称为应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这一名称是继1922年从“体操”改为“体育”的78年后的再次更名,这是一次具有重大的变化。

由于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在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和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因此,50多年前提出的“健康第一”的口号再次被人们重温。

1.2、“健康第一”的理解

如前所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以“体育”改名为“体育与健康”为明显标志。“健康第一”的重提,使得“健康”的概念超过了传统的“体质”“三基”“身体素质”,对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客观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这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已对健康下过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每一疾病和虚弱。”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健康实质上包括了三个方面,我们称为三维健康观,它实现了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统一。比起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更为全面,明确,合理。体育为健康,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体育促进健康的思想要牢牢记住。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011版课标中所提到课程基本概念第一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几节课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2.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所以体育与健康课堂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其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3、结束语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嵇明海.《上好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