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教育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7:19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1

摘要赏识教育是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并不断强化,使学生充满健康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成绩。老师能及时抓住时机、合理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潜能;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特点时机方法

赏识教育也叫鼓励教育、激励教育,就是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并不断强化,让学生在“我和别人一样聪明”、“我能行”的心态中成长。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赏识,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同。老师能及时抓住时机、合理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潜能;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活动为主的运动形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情况有所了解。只有对学生了解,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用多种教学因素的组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好的教育方法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赏识教育正是这样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教育理念,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推崇,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的教育,并收到了特殊的效果。将赏识教育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二、要掌握赏识的时机

学生在第一千次摔倒了,作为教师要坚信他能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学生一旦有进步,得到老师及时、中肯而饱满的评价,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及时,一旦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应及时的给予肯定,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习难度较大,有一定危险项目时;学生因身体缺陷,素质差,技术差,信心不足时;学生性格内向,思想消极时;学生有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时等等。教师如果在此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赏识,就会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三、掌握赏识的方法

(一)语言鼓励

在教学中,语言是运用得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必须掌握运用丰富的鼓励性语言。例如:学生能够顺利、准确地完成某个动作时,教师应用像“好、非常漂亮、棒极了”这种评价鼓励的语言。针对练习、小组比赛中学生的表现和差生练习信心不足时,教师应用“加油、坚持、你一定能行”的期望鼓励性语言。还可用幽默的语言进行鼓励,带给学生快乐,像“你的动作和某某明星一样潇洒”。

(二)行为鼓励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一个赞许的手势和眼神比口头表扬更有说服力,如:学生认真顺利完成动作时,教师微笑的点头,风趣地树起大拇指,顺手拍拍学生的肩膀,或抱起学生转一圈等各种鼓励行为,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效果。

(三)信号鼓励

对学生个人或集体的称赞,教师带头以掌声,会引发全班学生的响应,这种信号鼓励也会促进集体友好和融洽氛围的形成。

(四)集体鼓励

全体学生用掌声、呐喊鼓励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顺利地完成动作,取得好成绩。另外,还有关怀鼓励、精神鼓励等等都能起到激励学生的效果。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2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奖励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让人信任的榜样,对受奖者是一次鼓励,对未受奖者也是一次鼓舞和鞭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在衡量一个学生能否受奖或受奖等级时,主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学习态度、对集体贡献这三个方面,由此形成实绩标准和情意标准两类考核标准。实绩标准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检查其对集体贡献大小,学习所取得成绩的高低从物化到量化,来决定他们能否得奖或得何等奖励的重要标准。情意标准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情意标准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方面,还包括学生在学习、工作、劳动中的成绩和表现以及热情的态度。考核标准要做到有量化分析。力求准确使人信任。实绩考核和情意考核二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秀,遵守学校纪律,工作积极,对集体贡献大,成果就显著,但这不能绝对化,不可忽视有些因本身起点、素质和客观环境差的同学,尽管经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但其效果并不显著,对这样的学生同样应给予鼓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制定科学的奖励标准:第一,奖励标准的制定要有较高的标准价值和适合学生的特点要求,使学生理解达到标准有何重要价值,而且制定的标准要求不能过高。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目标,反而会失去奖励的信誉。

第二,奖励标准的制定,必须是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商定,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办事有方,保证标准的实现。

第三,奖励标准必须明确、具体,能为学生完全接受,标准要确定具体的量化和指标,尽量能用某种形式进行测定。

第四,奖励标准一经制定,要维护它的威信,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如确需修改,必须在奖励兑现后,再共同商议修改完善。

第五,在奖励中做到受奖励的学生满意信服,真正达到先进促后进,比学赶帮,形成良好班风。奖励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二种,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2奖励时机的把握

奖励时机的掌握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奖励的效应,根据时间上的快慢差异,奖励可分为及时奖励和延时奖励。及时奖励,在人们的良好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奖励,奖励与行为之间的时差不大,优点是能够及时肯定成绩,起到勉励作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动力定型,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延时奖励,在学生良好行为出现后,相隔一段时间再给予奖励,延时奖励对于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竞争,特别是鼓励暂时落后者超前是有好处的。奖励如同催化剂,何时用,何时不用,何时及时奖励何时用延时奖励,这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及时奖励也不是遇事都及时奖,延时奖励也不能理解为无限时延缓下去。要及时抓住有利的奖励时机,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种行为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数量标准,是要在经过一学期观察综合评比的基础上,挑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在时间上相隔较长,所以不能采取及时奖励的办法,属于延时奖励。如: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为班集体争光的良好行为,班干部决定用班费买一些饮品纪念品奖励每位参赛的同学,以资鼓励,并代表全班师生感谢他为集体出力。这属于物质奖励,方式为及时的,使参赛的学生把奖励和师生们的期望化作动力,更努力地去拼搏。如奖励方式采用延时奖励的话,那效果是不理想的。奖励要特别重视一次性奖励的效果,一次性奖励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规定,优点是能及时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起到表扬奖励一人,促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3奖励分明,奖惩结合

奖罚分明,靠纪律约束人,靠制度管理人,靠机制激励人。奖励与惩处是矛盾的,两者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奖励和惩处又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奖励而没有处罚就不能对不良行为予以教育,只有处罚而没有奖励也不能鼓舞学生的正气,所以两者必须兼顾,相辅相成。奖励和处罚必须要分明,该奖励的一定要奖励,该处罚就一定要处罚,处罚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处罚一个,教育警醒一片,即有奖励条例和办法,也必须有系统的处罚条例和办法。我们的班级管理一日百分考核,对住校生有具体的奖罚规定,宿舍考核分高就给予流动红旗,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给予教育和帮助,如果教育无效给予纪律处分,并通报家长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3

关键词:鼓励教育;高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5-12-15

随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科技以及经济社会形势的急剧发展变化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人才,尤其是对有专长的人才,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法依照教材,在奖惩比例上,惩罚和批评的比例远远高于表扬和鼓励,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经常性的批评教育不仅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还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鼓励教育对学生的肯定大于否定,鼓励多于批评,这样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所以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面对大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兴趣缺乏等问题时,相关各方应该把鼓励教育融入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去,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一、鼓励教育的溯源

鼓励教育来自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在正常身体状况下孩子能够百分之百地学会说话和走路,就是因为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有“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心理,在这样充满耐心的指导下,孩子才能够迅速地掌握说话和走路的技巧。从心理学上来说,传统教育是以上压制下、以强凌驾弱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而鼓励教育是鼓励学生的行为结果,除表扬和鼓励,还有适时地引导和提醒,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二、鼓励教育的心理学本质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成长过程,在遇到困难逆境时,人对鼓励、支持的心理需求远远大于鞭笞和批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大学生心理正处于从单纯易喜易怒时期逐渐向健全成熟时期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对他们的引导或批评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而鼓励教育的心理学本质即是以激励促成长,以情感促完善,以爱和生命的教育让孩子在理解和包容中培养坚韧的信念,在耐心和赞赏中找到正确的成长道路。

三、鼓励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创造和谐的氛围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均处于18~20岁,正是个性表现最为鲜明的年龄段;且学生的个性特征也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身体素质上,还体现在兴趣爱好和性格上。而体育课不受场地的限制,这就会导致一部分个性较强却无自制力的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杜绝给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较重的学习任务,而导致他们无法完成任务而感到压抑;给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较轻学习任务,导致他们轻视学习而不能提高自己。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宣扬个性、崇尚自由的同时也要有隐形的约束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与时俱进,只有去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2.适时提醒纠正

鼓励教育的本质是以鼓励促完善,以鼓励促提高,但不是放养式的教育,更不是对学生毫不克制的无条件纵容。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已成年,拥有明确的是非观,但一些人的自制力仍然不是特别强,容易造成他们没有自由下限而去放纵自己。作为体育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用温和的表达方式与学生讲道理,使其明白对错和优缺点,这样既能够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或行为,增加学生的正确体验,也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同样,教师也会收获学生的尊重。而正确的纠正方式也让学生对教师更加尊敬,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鱼海波.赏识教育在高等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7):65.

[2]杨悦,陈志伟.“赏识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运动,2009,(10):101-102.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4

教学实践鼓励教育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外部奖励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内部动机作用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实践证明,鼓励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鼓励教育应注意机会均衡,防止“两极分化”

一般情况下,学生受的鼓励多一些,进一步就会多一点;受的鼓励少一些,有可能进步小或者不进步,甚至成绩下降。那些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鼓励的机会多一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获得鼓励的机会可能会少一些;那些老师比较喜欢的学生,被提问也会多一些,获得表现的机会也多,得到鼓励的机会也相对较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开展鼓励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把鼓励的机会相对均衡地分配。要克服个人好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个人喜好,多留意自己平时关注比较少的学生。给性格内向、表现不积极同学更多机会,使他们也能得到全面进步。

要采取较好办法。为了把机会相对均衡地分配,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对那些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可以说:“这次我们请没有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等等。另外,还可以采取“开火车”方法,由前至后或者由后至前地轮流请学生回答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和获得鼓励的机会。

二、鼓励教育应侧重精神鼓励,防止“价值偏颇”

鼓励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可分为物质鼓励(奖金、奖品等)、精神鼓励(称号、眼神、微笑等)。物质鼓励是调动被激励者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能发挥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其不具有绝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激励作用会逐渐降低。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鼓励教育应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防止学生过于追求物质,避免造成对其价值标准的误导。实践也证明只有满足学生具有自励作用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才能够激发出稳定而持久的热情,可以起到物质激励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因此,老师要经常运用激励的语言。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未来的XX家”“你真了不起”“老师非常佩服你”“你善于思考!是我们大家的骄傲”“你比老师还厉害,将来肯定有出息”等话语,要经常送给他们。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也要努力地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要经常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说:“你很有潜力,继续努力,你也会很棒的!”

老师还要善于运用无声的语言。一个期望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和默认地点头,都会让他们感到莫大的鼓舞,使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课堂上,有的学生想举手而不敢举手,这时教师给予他鼓励的目光,目光中传递着“你能行”的无声语言,便会激起他的勇气,获得表现的机会,引导他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鼓励教育应注意抓住时机,防止“错失良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在出色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予应得的承认。”现代心理学理论也认为,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作出自我判断的,而这种反应越及时,则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成年人这样,孩子更是如此。老师应当注意对于学生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评价,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于自己行为受到肯定的兴奋感会大打折扣,而且所经历时间中发生的种种因素会令学生怀疑肯定评价的真实性,从而不利于达到鼓励学生的效果。

鼓励教育要“锦上添花”。孩子在出色完成任务、取得较大进步时,在心里是最希望得到老师、同学赏识的目光,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承认。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下一次可能就没有那么努力了。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鼓励教育也要“雪中送炭”。孩子有了进步、取得了成绩需要褒奖,而遭遇失败时更需要鼓励。失败时孩子会有受挫、无助之感,若不加以引导,孩子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回答暂时不成功的时候,你最想听的话是什么?很多学生写道:“我最怕老师和同学用异样的目光看我,更怕别人来责备我,或者问我考试的分数。我最想听的话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爱拼才会赢!”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过多的批评和责备只会让他们觉得很没面子。老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希望,激发斗志,恢复信心,重新扬起快乐学习的风帆。

鼓励教育还要及时“捕捉亮点”。鼓励教育适合所有学生,不管是品学兼优还是成绩很差、品行不良的学生,老师都要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善于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对他们的每一个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的捕捉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平时批改作业时,哪怕是一向马虎的学生偶尔一次作业写的认真,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既能及时地体验到被赏识的喜悦,又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怀,从而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四、鼓励教育应注意把握尺度,防止“过犹不及”

鼓励教育要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一定要注意把握“度”,过多、过频、失度的鼓励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鼓励教育方式要恰当。对不同的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一些胆小和没有信心的学生,要多加鼓励;而对一些自尊心强,有骄傲表现的学生,则要慎用鼓励,不能过分地表扬和鼓励,那样会让这类同学飘飘然,变得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而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呵护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用心去沟通,去鼓励,让他们摒弃“破罐破摔”的心理,不断取得进步。

鼓励教育内容要真实。对学生的鼓励可以适当夸张,但一定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如果鼓励虚头大而空,甚至根本无法企及,就得不到学生认同、信服,不仅在眼下不能见效,就是在长时间里也是无法实现,老师的鼓励将失去学生的信任。所以,在给学生鼓励时最好实际一些,要“跳一跳,摘到桃”,要让学生有盼头,通过一定的努力后有收获,这样的鼓励,学生才会欣然接受。

鼓励教育频率要适度。课堂上,鼓励频率要适中,不能无原则地滥用鼓励。过多、过频、过量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试图通过频繁的鼓励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愿望都是错误的,因为频繁的鼓励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烦躁、焦虑、紧张,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失量的频繁鼓励在较长时间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最终会使鼓励教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5

一、评价亮点,鼓励探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当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很愿意听到别人的看法,尤其是老师的评价,学生的心灵对成功是充满希望的。教师此时不要忽略他们的心理要求,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的亮点,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的参与,畅谈他们的进步,用富有个性的鼓励语言,点燃他们喜欢绘画的星星之火。

【教学片断一】

《家乡》一课的学生作业中,我注意到两幅作品与众不同:一幅是小高同学细微地刻画了家乡集场,反映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另一幅是小林同学画的放风筝,在风筝飞舞处,细微地刻画了家乡林立的高楼,以此歌颂家乡的美丽,构思十分奇妙。我及时把两位同学的亮点在全班做了详细点评。简短的鼓励评价激活了全班同学的热情,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追求细节的闪光点不时出现,令人激动不已。

【教学反思】

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格。《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对许多学生在绘画中存在心浮气躁、粗枝大叶的毛病,我在教学中提倡注重细节,在课堂评价中鼓励“细微表现”,从学生的作业中敏锐地捕捉细节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针对评价,鼓励创新

教育家多萝茜・洛・诺尔特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有人说教育是一种鼓励。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强,这时教学评价就不能让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磨灭,而应采用鼓励性评价启发和引导学生,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一概都用“不错、很好”,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听来“不屑一顾”,与教者的预期效果反差悬殊。因此教师还需在评价的针对性上动一番脑筋。

【教学片断二】

《超然之形》一课上,学生十分惊异于超现实主义超越习惯性逻辑思维的想象力。作业中他们便发挥出创造性的才华,有的设计出可爱怪异的小怪物形象;有的用剪贴画的方式,将不相关的元素进行了有机的组合;有的用绘画表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对这节课我是这样评价的:“形式有创新,色彩效果好……”“新颖富有创造力的造型……”“制作精巧,独具匠心……”“你的思路真好,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这些真诚的鼓励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

鼓励性评价要掌握鼓励的技巧和策略,鼓励性语言要真诚、适时、恰当、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显现它的价值。教师用敏锐的目光,随时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热情的、高度的肯定和鼓励评价。教师的鼓励评价,又能给其他学生以提醒或纠正。

三、动态评价,鼓励个性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尊重多元文化,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美术教学中不需要给学生精确的分数,因此美术教学评价不应该是静态评价,而应是一种动态的引导。即不要做结论性评价,而应发挥美术评价的诊断、启发功能。教师在评价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教学片断三】

《感受色彩》一课,在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色彩练习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在学生交上的作业里,我欣喜地看到有的色彩单纯而明快;有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了视觉冲击力;有的色彩充斥着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学生画出了一团火焰般的色彩……对于学生精彩纷呈的作业,我一一给予了点评,鼓励学生抒发个性,绽放自我,在美术的海洋中自由翱游。

【教学反思】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不正说明了人的共性之美,人的个性之别吗?《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动态评价,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理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习惯,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但要注意,在鼓励的同时,教学评价也要客观地、恰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6

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做好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党的宗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只有理解人们的情绪,使每位职工都能受到尊重、理解和关心,才能让他们生活的更有尊严,使他们自觉地提高主人翁责任感。发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企业分忧、解难、做贡献。尊重人就是要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权利和尊严;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位职工的个性和具体处境,承认人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兴趣;关心人就是要对职工满腔热情、诚恳宽厚。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理解他们的实际要求和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职工解除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生活困难。要站在职工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承受能力,要带着感情和爱心深入职工当中,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把职工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对待,来解决。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尊重、理解、关心人和教育、改造、培养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他们在工作,在接受教育培养的同时,理所当然地想要得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也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手段,对职工进行有效的管理。

2.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并强调精神鼓励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行必要的恰当的物资鼓励,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也不能只搞物质鼓励,见物不见人,还必须重视和强调精神鼓励。因为精神鼓励在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只有职工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劳动态度端正了,才能自觉地持久地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谓物质鼓励,就是以各种物质利益来满足职工的物质要求。物资奖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条有效原则,它以职工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的劳动量不同,使其在劳动收入方面体现到有所差别。这不仅使受到物资鼓励本人,更重要的是对周围群众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所谓精神鼓励,就是运用表扬先进、给予荣誉等办法,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对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职工,要通过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提高其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没有精神鼓励,单纯靠物资刺激,不仅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还会诱发消极因素。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鼓励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起到物质鼓励所起不到的作用。

3.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

职工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工作水平的高低,不是只看说,重要的是看做。只有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才能称得上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靠说,而是靠做,而做比说更为重要。做到言教同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教育职工,才会令职工口服心服,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效率。言教,是指教育者以语言和与语言相关的方式,艺术地对他人进行教育;身教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的示范行为影响他人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凝聚力、说服力、感染力的两个重要源泉。说服人、教育人,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和形象是无声胜有声的巨大力量。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增长才干,提高工作艺术;同时要严于律己,为人表率,靠人格魅力感染职工。凡是要求职工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处处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以身教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以自身的模范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问题源于实际问题,诸如经济困难,住房紧张,子女入学,就业,家庭矛盾等问题。论文参考网。解决此类思想问题固然需要耐心说服,劝说开导,但仅仅靠“理论一大套,实际不对号”是绝对不能奏效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实际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也就迫刃而解了。同时,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离开思想问题。否则,就会把人引导到只讲实惠、计较小利而不顾大局的邪路上去。

要弄清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职工生活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要切实加以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就要向职工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他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并共同创造条件,早日解决困难。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一副热心肠,把职工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特别是发生伤、病、灾、难的关键时刻,更要尽力关心帮助,使职工从切身感受中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各项任务就会完成的更好。

5.坚持耐心的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耐心的说服教育,是指领导干部对于职工思想上存在的一些疙瘩和疑虑、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误会和矛盾,要不厌其烦地、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工作,达到春风细雨、滋润心田的目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是指对犯各种错误的职工在经过反复教育,多种开导后仍不悔改者,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恰当的纪律处分,可以收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艰苦细致,有耐心和韧性。论文参考网。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实行严格的组织纪律也是一种教育形式。论文参考网。当前,存在两种情况应坚决纠正,一种是不会做、不愿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热衷于执行组织纪律,这样做不仅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得不到职工的理解认同,而且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里,产生许多不应有的副作用;另一种是一味强调耐心说服教育,不能执行严格的组织纪律。甚至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也不敢实行纪律,一些单位的风气不正,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此造成的。所以,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是必然坚持的,这就是耐心的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组织纪律一定要结合进行。

6.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表扬是对人们思想和行动中的积极因素进行肯定;批评是对消极因素进行否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握住表扬和对批评这两个环节,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才能起到激励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先进的人和事一定要保护,要大力宣传;对人的批评要公正,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要讲事实、摆道理;要与人为善、入情入理,切记吹毛求疵,乱扣帽子。总之,表扬与批评都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要坚持两者结合,不可偏废。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7

关键词:低年级;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43-01

担任班主任工作已快6年了,在这短短的六年时光中,我回看过往,与孩子们的点滴历历在目。在平日的工作中我最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即他们的“精神教育”。

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大致的归类为三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小学中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

一、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提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二、小学中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处在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强,其主要表现是,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态度,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判断。他们不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而且特别关注老师是否“公平”。由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动荡”的过渡时期,不听老师话的现象开始出现,班级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

三、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在心理方面,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发展,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优势,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他们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比大人们还高明,因此爱自作主张,顶撞老师和家长。

因为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同,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的思想教育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我的教育方法主要就是:鼓励教育和挫折教育。

那什么是鼓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呢?

鼓励教育法是指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同样,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于一二年级段的孩子,我认为就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认知”和“自我”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一般都采用肯定的教育方式和榜样教育。对于孩子发生的错误,我都是先站在他的立场想他的动机,然后肯定他某些值得鼓励的地方,最后指出哪些做法不当的地方。并告诉他我很期待他的表现,也告诉他们我给他们容错的空间。

班上有个孩子在一年级时爱打架,班上的朋友也不多,时时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动怒,而且拳拳相向。事后又第一个跑来向我“诉苦”。当我问清楚事情原由后,我对他说其实我很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如果换成我,我也觉得我会很生气,但是我不会用拳头去解决问题,因为拳头管不了别人的嘴巴,而且打了别人,别人会痛,拳头也会痛。聪明的你一定知道不用去理会那些话,或者选择收到威胁和伤害时到我这里来寻求帮助。聪明的你一定明白这个道理。慢慢地,这个孩子有所转变,不爱动手了,也爱到我身边和我说说话,慢慢地朋友也多了。所以我发现,对于低段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鼓励教育。

当孩子们到了三、四年级,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了自己的“小意见”和“小主张”。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我能力”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轮廓。这个时候的孩子有时会出现“小叛逆”。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处事能力上都不怎么好,所以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挫折教育为辅。

每个班上都有优等生,有各式各样的“学霸”。我们班的有三个班长,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各科成绩很棒,自我控制能力很强,影响力很广。但三个班长各有各的特色,他们是我最成功的榜样教育。但是到了四年级,我发现他们遇到麻烦时,就退缩或者找理由推脱责任。所以对于三好的他们,我开始在对他们的鼓励教育中加入了挫折教育。比如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放掉一部分权力,让他们自己安排或拟定班级规则,然后不论对错都执行。后果可想而知,榜样们也遭到同学们的投诉。这个时候,我会在班上平息“风波”。指出班长们的付出的可表扬性,也给出可修改的意见,让大家都满意。但我绝不会在全班面前否定班长的做法,而是下来召开班长会时告诉他们有什么欠缺或不当的地方,并告诉他们要全面考虑和预留问题。并肯定他们的大胆假设和做法。这样做的用意是:维护了榜样,肯定了他们的做法,鼓励了他们以后的思想,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万事有险阻,只要肯攀登!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励策略;小目标鼓励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而巧妙地运用激励策略,创设教育情境,引导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探求知识,这不仅能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巧用激励策略之一:用小目标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学生在学习中也有自己实现的目标.有的学生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将来能成就一翻事业,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目标就是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一所好的大学;有的想把某一门功课学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有的是希望把每一次考试都考好;也有的就是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等.为了保证发挥期望的激励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在智力水平和个性倾向、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将总目标划分成小步子.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其一,小目标易于实现,便于学生对重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的估计.其二,小目标便于通过信息反馈而行之有效地定向控制.其三,每个小目标实现之后都会使学生获得一次积极的强化,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向高层次目标进取的信心.

巧用激励策略之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是按照升学标准着眼于发现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而对学生身上与升学标准关系不大的优点和长处视而不见或者很少重视.事实上,每名学生身上总有许多未被人们包括学生本人认识到的优点和长处,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一双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给学生提供自信的动力和源泉,使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巧用激励策略之三:适当竞争培养学生争先意识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喜欢争胜好强,爱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激励性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蕴含在课堂提问之中,创设挑战情境,提供挑战机会,让他们在挑战中展示自我,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鼓励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广阔的活动空间里,充分地表现自己和尽情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巧用激励策略之四:树立榜样标杆,向榜样看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让某一学生看到别人因学习成功而受到赞扬的事实,就会使他同样的行为受到强化,如果让某一学生看到别人因疏于学习而受到批评的情景,就会使他同样的行为得到削弱或消除.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树立可供模仿的榜样,用榜样激励每名学生.

首先,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作用,一位教师就是一个榜样,其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先进人物的言行具有导向性,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小学生,对小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先进人物言行的榜样作用主要在于:其一,教育作用.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道德观念较薄弱,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小学生,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其二,感染作用.人类高尚的品质、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行为都能在正面的人和事中体现出来,小学生模仿时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其三,矫正作用.向先进人物学习,小学生便会经常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引起自愧和内疚,从而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三,以优秀小学生为榜样.每个学期学校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三好小学生、优秀小学生干部、文明小学生和学雷锋先进个人等,他们都是优秀小学生的代表.教师要经常采用不同形式对这些优秀小学生进行表扬,重视优秀小学生对其他小学生的榜样、表率作用.优秀小学生的榜样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小学生中的榜样为小学生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小学生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巧用激励策略之五:巧用评价激励,鼓励、表扬和批评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评价,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学业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低,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的程度.虽然评价学生的基本方式是鼓励、表扬和批评,但是教师应把鼓励、表扬当做评价的主要方式,因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情感需要,鼓励和表扬恰恰能够使学生获得尊重的需要和满足.教师在运用评价进行激励时,应充分认识到表扬是最易于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

激励策略的巧妙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教学,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励,是对被教育者最好的奖赏,是对知识本身的超越,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必将为小学生的终生幸福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志华,井维华.有效激励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2]房鸿烈,韩和鸣主编.中小学教学策略研究[J].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312.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9

一、创造和谐环境。激励全体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

班主任必须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意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呵护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哪怕是回答错误也不要急于否定,应给予启发和提示,尽量使之答对。尤其对“差生”更应如此。另外,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他们答对,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你很聪明!你说得很好!”等等。这样,不但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激励全体学生。

二、关注每个学生,鼓励全员参与。创建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班主任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才能和谐地、主动地发展。班主任教师对全体学生个个喜欢,能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尤其是“差生”也同样因为老师的喜欢而自豪,在班级里有地位,有亮点,使班级充满凝聚力,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参与性极强。在班级管理中要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一起协商、研究,以便采取大家都认同的方法。由于学生参与了班级管理。强化了主人翁意识,使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在班级组织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组织。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班主任要当好参谋。给予启发、引导和鼓励。从而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注入真情实感。鼓励、感化每个学生,打造美好心灵

鼓励教育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激励教育;积极性;物质;精神

目前,幼儿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实施激励。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热,恶言一声暑天冷。”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未受到激励时,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们受到有效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90%,甚至更高。无论是大人还是幼儿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幼儿,激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及幼儿教育老师,在教育的同时发现孩子没多少兴趣去学习,力不从心,同时不同的幼儿,表现出的性格差异,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来实施激励教育,所以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激励教育,发挥其作用,使这种好的、有效教育教育措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激励教育的作用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通过一定形式的刺激手段使人发奋起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会在幼儿身上会产生无穷的效应,德国教育学家迪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激励是不可或缺的。人的主体意识是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幼儿发展的自主性较低,需要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激励,激发儿童的外部动机并维持一定的动机水平,幼儿才能获得发展,对幼儿来说,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动机。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其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而逐渐有了主体意识的参与,对来自外部的激励,幼儿开始进行反思,逐渐具有批判性。因此,内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与主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一方面,个体经过学校教育和自身的社会活动与交往,不断形成自我意识,这是内部动机激发的前提;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不断激发、培养幼儿正确的内部动机,也推动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逐渐确立其主体性。

二、激励教育的种类

其实激励教育它分为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两种形式,在很多家庭中,家长更加注重物质激励,而在学校里老师着重的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还包含自我激励。不过,在进行激励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因为每一种方法不是完全可行的,因此这要求老师的应变能力,投其所好地激励教育。

1.物质激励教育

所谓物质激励教育,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物质激励是教育激励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们学前教育的孩子其实很小的东西就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心,因此物质激励更是效果显著,不过给予孩子的物质应该是他(她)所喜欢的,感兴趣的,这个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或者交谈比较明显的反应出。当然对于所定的目标也要切合实际,是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在此努力中可以反映孩子的进步。在现实世界中,孩子是单纯的,他们是没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他们往往会把身边的一个人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很多习惯和行为潜移默化地被他们学去了,老师在孩子的心中往往是形象比较高大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物质激励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保证激励的及时,不要光许诺,到时候找各种理由不给幼儿兑现,这样容易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祖国花朵的负责。

2.精神激励教育

清代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美,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气和上进心,就像植物每天需要浇水,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才能更快更好地生长。实验证明,一个人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对孩子的优点和做得较好的方面,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表扬的同时又艺术性地指出不足,并提出新要求。这样做,既扬了长又避了短,而且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在不断进步中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同时也使孩子在不断进取中充满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曾经说过:“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精神的引导者,不要打击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毁掉孩子的一切,而是要懂得鼓励和夸奖,掌握最佳的批评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曾经说过:“对孩子的鼓励和赞美不是无原则的,而应该是运用科学的、适当的方法,使孩子切实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所以,父母应该运用科学的、适当的方法鼓励孩子,别让消极的、不恰当的表扬“伤”了孩子。

三、激励教育的方法措施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学会正确运用激励方法,要正确分析和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利用激励教育因势利导,扬长补短,促进幼儿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

现代幼儿教育所提倡以鼓励、赞赏等方式教育幼儿,多他们享受一些快乐的感觉。激励教育应当及时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幼儿优点以及长处、能力的欣赏和肯定,要让幼儿体会和感受到大人对他所持有的肯定、欣赏、信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远比教会他学会多少知识重要。再调皮的幼儿也有优点,再与人为难的幼儿也愿意得到别人的肯定。

2.要关注幼儿的努力过程

对幼儿的努力,不管做事和行动的结果如何,大人都应当鼓励幼儿尽力去做,即使他们失败了也不要去太多的指责幼儿,而是应该且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应该鼓励幼儿勇于探索新异事物,敢于了解未知,要允许幼儿走弯路、犯错误,有时幼儿们出自良好的愿望却办了错事或傻事,有时幼儿们也会产生担心和害怕,要鼓励幼儿从学习的过程中经受挫折,得到经验,体会成功。要教育幼儿勇于承担后果,承受失败,经过挫折得到的成功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更深的印记。

3.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

目标能引起幼儿积极活动的动机,目标的吸引力越大,其动机越强。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幼儿不同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设置不同目标来引导幼儿去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及时给幼儿以充分的肯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自己去进行尝试,这样可以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这样幼儿就会建立起自信和乐观,为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幼儿教育是对孩子今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时期,在年龄比较小的幼儿时期,激励教育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位老师和家长能以较远的眼光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不仅不要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更不要输在做人的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