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03

生态学知识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动态知识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07-02

一、动态知识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内涵

1.动态知识观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对于知识的学习是“静止”的,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各个方面的因素的紧密结合,进而不能实现生物课堂的优质和高效。而动态的知识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被学生主动吸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得以充分的彰显出来,学生的个性塑造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得以最大化的学习,能让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学到真正的东西。

2.动态知识观让知识的学习更加开放:动态的生物学习,成功的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动态学习的过程显得尤为开放。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然要求。在动态的生物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更加多样。无论是对生物问题的探究,还是对实际生物问题的分析,学生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这是动态知识观的终极意义。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树立动态知识观的必要性

1.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试教育下的生物学习,最欠缺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由于分数的限制,使得很多的学生都着重在做题和记诵知识,很难将这种学习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高中的生物学习并没有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发挥空间,而动态知识观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欠缺。动态知识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使得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水平都能够有迅猛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充分地融入了动态的知识观,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提高。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态知识观从本质上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因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学习都是动态的,它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教育,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态知识观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对生物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动态知识观在课堂上的实际意义所在。

三、动态知识观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应用

1.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动态生物学的观点在生物课堂上高效地运用,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实行素质教育。生物是一门注重实践应用的学科,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对实验的学习。每章的课程中都会有相应的实验教学课,老师应积极地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做到实验步骤的精准化,无论是实际的操作还是理论上的指导,都应该做到没有遗漏,每个步骤和每个知识点,都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做到细致入微,对生物的本质探究得更为准确,只有将实验探究成功的做好,才能够保证在生物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老师讲课的思路,并顺着这种思路开展课堂的学习,这样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这同时也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其内容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但它的学习思路却是固定不变的,掌握了学习的思路是成功的关键。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生物作为一门探究性的学科,起码的质疑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生物的实验性更是对质疑的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课堂的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耐心地对其进行讲解,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还要积极地提倡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探究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同时还要善于比较不同的探究方法之间的异同和利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富有理性精神,具备最起码的学科素质,让学生在生物的学习中尽快地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且能够积极的寻找方法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合理的解释,最终不合理的质疑,这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思路,也是对生物学习的深化和升华。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在高中的生物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加上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科,如果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很难高效地将这门课程学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展开必要的互动,打破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习惯,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个过程中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关键。老师起到点拨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力军,这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地参加课堂上的活动,多与老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动态知识观的内在要求。在课堂的学习中融入动态知识观的理论,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动态知识观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思想,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积极地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才能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积极地将动态知识观的理论融入高中生物教学,才能打造出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曾文俊.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动态知识观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05,30(11).

生态学知识篇2

【关键词】饮酒;健康知识,态度,实践;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11-0987-02

饮酒是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一[1]。据有关资料[2]表明,全国因打架斗殴被拘役教养或判刑的青少年中,63%的人与酗酒有直接关系。国内外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尝试吸烟、饮酒等危险行为的时期,而吸烟、饮酒增加了使用的可能性[3]。为了解西安市中学生饮酒的现状,研究者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对西安市青少年饮酒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以期为制定有效的饮酒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多级抽样的方法,先从西安市6个主城区随机抽取2个主城区,再从2个主城区中随机各抽取2个中学,其中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各2所,每个中学从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共24个班级。被抽到的班级中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24份,回收有效问卷1152份,回收有效率为94.1%。被调查对象中初中生605名(52.5%),高中生547名(47.5%);男生568名(49.3%),女生584名(50.7%);汉族学生1114名(96.7%),少数民族学生38名(3.3%)。被调查的学生年龄为11.0~20.0岁,平均(14.9±1.8)岁。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采用的饮酒知识、态度、行为问卷中知识、态度部分是在查阅大量文献[6]的基础上设计而成;行为部分参考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YRBS)[7],根据我国国情、文化背景设计而成。该问卷共有16个条目。其中知识部分6个条目,有3个选择答案“对”、“错”、“不知道”,正向条目分别计分为2,0,1;负向条目分别计分为0,2,1;态度部分6个条目,以5级评分法计算,从5到1,分别表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负向条目计分方法相反;行为部分4个条目。按照Davis的统计方法,得到该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87。正式调查前随机抽取25名研究对象测试了问卷的信度,其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85。

1.2.2界定标准曾经喝过酒,包括只喝一两口为尝试饮酒;在过去30d中,超过1d饮酒为现在饮酒。

1.2.3方法为提高问卷回答的真实性,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学校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由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完成调查表,并当场统一收回。初中学生答题时间约为15min,高中学生答题时间约为10min。

1.3统计分析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结果

2.1饮酒相关的知识、态度中学生饮酒知识总分均数为(8.81±2.03)分,对饮酒的态度总分均数为(21.53±4.14)分。见表1。

2.2饮酒行为报告尝试饮酒者704名(61.1%),其中男生406名,女生298名;初中生323名,高中生381名。男生、女生、初中生、高中生尝试饮酒率分别为71.5%,50.1%,53.4%,69.7%,男生与女生、初中生与高中生尝试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现在饮酒者有182名(15.8%),其中男生127名,女生55名;初中生68名,高中生114名。男生、女生、初中生、高中生现在饮酒率分别为22.4%,9.4%,11.2%,20.8%,男生与女生、初中生与高中生现在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现在饮酒的182人中有125人(68.7%)每月饮酒1~2次,有23人(12.6%)每周饮酒1次,有30人(16.5%)每周饮酒>1次,有4人(2.2%)每天都饮酒。学生第1次尝试饮酒的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18岁,平均为10.3岁,以10岁最多。

2.3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因为全部调查对象饮酒知识、态度的分数呈正态分布,所以对全部调查对象的饮酒知识与态度分数作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325(p<0.01);因为饮酒的行为呈非正态分布,所以对饮酒知识与现饮酒行为、对饮酒的态度与现饮酒行为作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106和-0.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示知识、态度、行为3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2.6%的学生知道饮酒能上瘾,且一旦上瘾很难戒掉,更少的学生(34.5%)知道酗酒易导致精神病。这说明学生对酒精的成瘾性及危害知识的了解还很肤浅。54.3%的学生对“儿童和青少年喝一点酒没有关系”持否定态度,只有24.7%的学生认为“酒成瘾的危害比成瘾的危害还大”,35.2%的学生认为“酗酒也是一种吸毒行为”,这说明学生还没有认识到酒精危害的严重性。但是根据美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人们使用“合法”,特别是香烟、酒精造成的死亡、疾病、暴力犯罪、经济损失和其他社会问题较其他违禁更为严重[8]。因此,应对学生强调酗酒成瘾的危害性及其与吸毒的关系。

调查对象尝试饮酒率为61.1%,现在饮酒率为15.8%,其中男生为22.4%,女生为9.4%,低于杭州市[9],高于上海市[4]。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酒与国人的日常生活及特殊节日密不可分,酒在款待宾朋、欢宴庆典、宗教仪式和传统活动中随处可见,很早就形成了以酒助兴表示友好和亲热的传统,这可能是导致学生饮酒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男生饮酒率显著高于女生。男、女青少年在饮酒模式上的差异已为大量研究证实[4,9-10]。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饮酒行为的不赞成态度远高于男性,社会价值观以及相应的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女生对于饮酒行为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预期明显高于男生[11]。调查对象开始尝试饮酒的平均年龄为10.3岁,与安徽省[12]相近,低于北京市[10]。随着年龄增加,饮酒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吸烟、饮酒与吸毒的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聚集性[13]。这意味着,一旦社会上出现违禁,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那些有饮酒等不良习惯的青少年。西安市青少年饮酒率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较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来的使用率将会继续上升。有调查表明,西安地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4]。

饮酒的知识、对饮酒的态度和现饮酒行为3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该结果验证了知识、态度、行为3者间只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要使青少年从接受知识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4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6.

[2]师建国.成瘾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6.

[3]曹家琪,连智,刘志民.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染上药物滥用.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5):400.

[4]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三):吸烟、饮酒与易成瘾药物使用情况.中国校医,2003,17(2):104-107.

[5]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9.

[6]连智,刘志民,周伟华,等.中学生对药物滥用认知、态度的调查.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1,30(1):31-34.

[7]piRKiSJe,iRwinCe,BRinDiSC,etal.adolescentsubstanceuse:Bewareofinternationalcomparisions.JadolesHealth,2003,33(4):279-286.

[8]张泽灵,黄进弟.戒毒医生数百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43.

[9]贺凤英,孙国铭,范力强,等.杭州市中学生酒精和使用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70.

[10]星一,季成叶,潘勇平,等.北京市中学生使用烟草、酒精等成瘾性物质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8-19.

[11]王昌海,董奇,张红川,等.初中生饮酒期望及其与饮酒行为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3(8):40-45.

[12]张洪波,应焱燕,陶芳标,等.安徽省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美国中学生的比较.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3):226-228.

[13]SCHUitaJ,vanLoonaJ,oCKem.Clusteringoflifestyleriskfactorsinageneralpopulation.prevmed,2002,35(3):219-24.

生态学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R161.5G4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1-1025-02

【关键词】性;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加深,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性”这个在过去被视为“禁忌”的话题,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谈起。作为高等学校的受教育者,身心发育刚成熟的大学生们如何看待“性”,是否能够正确对待“性”已成为高校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因此,笔者于2006年4月下旬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24名本科生的性观念现状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校职能部门提供的学籍资料,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生按性别(男生、女生)、专业(理工科、文科)、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为16个组,组内按总体的5%随机抽取样本。样本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为:抽取总人数824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数为786份,有效率为95.4%。样本年龄最小17岁,最大26岁,平均21岁。其中男生546名,女生240名;理工科学生581名,文科学生201名,未回答者4名;大一年级学生215名,大二210名,大三188名,大四170名,未回答者3名;独生子女209名,非独生子女571名,未回答者6名;来自农村601人,来自城市173人,未回答者12人(少量问题未回答者计为有效)。

1.2方法参考相关资料[1-2]并结合该校实际编制“大学生性观念问卷”。调查前测试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按照事先制订的《工作须知》规定流程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计名方式,由被试当场填写,当场交卷,填写后将问卷对折,不经测试员之手,直接投入保密箱中。

将有效问卷的各种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性知识大学本科生的性知识主要来源是报刊杂志(69.6%)、同学朋友(53.6%)、影视(53.6%)、网络(52.3%)。而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获知的只有5.0%和13.5%。男生和女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生更偏向于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知识(63.0%),女生更偏向于报刊杂志(86.1%)。通过网络了解性知识的比例随年级增长而增高,而其他途径没有类似的反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似乎较多,但由于总体上选择家庭教育的样本很少,不排除是统计上的误差。大学本科生最想获得的性知识有青春期性心理发育(49.2%)、与异性恋人交往的方法(48.2%)、性法律(42.8%)、性传播疾病防治(42.4%)、如何正确对待性冲动(41.0%)、性伦理性道德(41.9%)、避孕(32.0%)、异常性心理(30.1%)、性解剖学和生理发育(22.6%)、与同性恋者的交往方法(12.5%)。

2.2性观念

2.2.1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对同性恋现象,有28.8%的学生表示同意甚至完全同意,有31.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甚至极不同意,更多的学生对此不能确定。不同性别(χ2=31.863,p

2.2.2对大学期间发生的看法对在大学期间发生的看法,35.7%的学生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多于不同意或极不同意的比例(25.6%),但持极端态度的极少,更多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38.7%)。

不同性别学生在对大学期间发生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93,p

2.2.3对的态度超过半数(53.2%)的学生认为性适度无害,只有15.7%的学生认为性会影响健康,也有3.6%的学生回答对健康有益,另有27.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对的态度上,男生和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2,p

2.3发生情况已经发生的学生比例为16.2%,多数发生在大学期间,也有少量发生在大学之前。男生和女生在发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5,p

3讨论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总体上比较开放,然而在某些问题上还比较保守,在观和性解放的问题上呈现一种矛盾的发展趋势[3]。当代大学生普遍有望和性需求,这是大学生性生理发育日趋成熟的表现。他们是敏感的群体,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使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受到冲击。他们处在青春期性发育的最后阶段,处在进入大学接受种种思想、思潮影响的开端,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性道德教育责无旁贷。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现状,构建科学高效的性教育体系,引导和调节当代大学生的,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更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致谢: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徐士元、黄海老师,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4参考文献

[1]鲁蓓,郭石林,苏艺丹,等.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性观念和性知识调查报告.医学与社会,2006,19(1):15-17.

[2]索阿娣,钟盎,周芝艳,等.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报告:以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为例.青年研究,2004(4):30-38.

[3]郭黎岩,高晓婴,喻晓,等.辽宁省大学生性心理现状.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52-54.

生态学知识篇4

关键词:学生家长干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5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也逐年增高。营养学家对营养所作的解释是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平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机体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利用和排泄物质的过程。营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包括食物进入机体内的变化,如参与生化反应和结合到组织细胞中;还包括指导人们如何选择食物以保障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近几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显现“双峰”现象,即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并存,究其原因,是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与习惯[1]。儿童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从学生时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本课题旨在探讨有效纠正学生不良饮食习惯干预的方法,以达到合理营养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临湘市3所小学1482人,以学校为单位随机分为学生干预组,家长干预组,学生、家长综合干预组。

干预方法和措施:向学生和家长传授合理营养及饮食方面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等,举办合理营养宣传巡展,每月开展1次合理营养知识课,动员学生每月出合理营养宣传报栏,利用健康教育周、食品卫生周进行合理营养宣传咨询;建立学生体重监测制度,并进行营养评价,将结果及时反馈学生和家长;利用学校闭路电视举办家长合理营养知识讲座,举办“亲子家庭合理营养有奖知识竞赛”活动,教师进行合理营养的健康促进活动;举办家庭主妇合理营养烹饪方法讲座等。干预活动结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干预后的随访调查。

Kap评分:Kap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调查对象特点等反复讨论,并经预调查修改完善后确定。知识、态度、行为三方面的满分各为100分,根据各部分题量多少赋予每题一定分值,再根据答题者的选择计分并累加各题的分值作为最终得分,项目中的缺失值不参与计分及统计分析[2]。

统计分析采用:epiinfo6.0建立数据库,由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录入和校对,进行干预前、后的统计分析。

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得分:接受营养干预的三组营养知识得分在干预后均有提高,干预前后的得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小学生营养和生长发育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3]。尽管采取了许多干预措施,效果并不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以致于无法满足儿童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需要[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营养知识在干预前平均只有55.2分,提示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但小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乐于接受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其态度得分平均达83.9分,积极的态度为进行营养宣传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营养知识欠缺,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饮食行为,表现为小学生膳食行为得分不高,平均只有58.1分。这些结果均说明了对小学生开展营养干预的必要性。

通过干预,家长的合理营养知、信、行提高较明显,提示家长不是不重视,而是缺乏获得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知识途径,而且家长对学生的营养十分关心和重视。通过干预,家长在提高自身合理营养知、信、行的基础上,还有助于给孩子以表率作用,同时也能正确地指导孩子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从学生角度,学到了营养知识后,更容易接受家长对其的指导,也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学生和家长之间互动的亲子干预方式,从而使学生和家长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合理营养知识和平衡膳食的行为,这种互动的亲子干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健康促进效果,学生家长综合干预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范宏恩,亓德云,蒋骅,等.243名小学生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上海预防医学,2009,21(11):554-556.

2王灿楠,赵华硕,刘沛,等.三种宣教干预方式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卫生研究,2007,26(1):85-86.

生态学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态度;学生

艾滋病(aiDS)问题已经被视为全球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预防艾滋病应注重由学校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据2010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现状与分析报道: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37万余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3万余例,死亡报告6.8万余例[1]。面对我国艾滋病的严峻形势,在学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四平市两所高中高二学生8个班级464人,铁东区两所初中初二学生4个班级246人,铁西区两所初中初二学生4个班级258人。共调查968名学生,获得有效问卷968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451名(46.60%),女生517名(53.41%)。平均年龄(13.51±3.08)岁。

1.2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大体将分为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性质、预防知识共4类。现场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学生无记名自答问卷后,由调查人员收回。

2结果

2.1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被调查的968名学生中,对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9.5%,98.2%,90%。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知晓率仅为36.5%。40%左右因为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值得同情和帮助,45%左右愿意与其有一些日常接触。

2.2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答题正确率

3讨论

3.1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可将预防艾滋病教育与多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进行学习。预防艾滋病教育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可以使预防艾滋病教育深入持久地发展,同时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尤其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知道得太少,对国家政策了解的不好,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艾滋病能治愈。这些充分说明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存在着漏洞和误区,另外也存在一些学校或教师获得艾滋病知识相对较少,这是造成学生艾滋病知识片面的重要原因。

3.2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需要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部分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和歧视的心里,导致这类现象的发生,与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不够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大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力度,提高师生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是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蔓延的重要环节。

生态学知识篇6

摘要:本文对中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以期借鉴美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完善中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美国某大学和南京某大学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400名大学生,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是:美国家庭、社区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上发挥的作用高于中国大学生,差异有显著性;美国大学生在若干艾滋病基础知识和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上的正答率要高于中国大学生,差异有显著性;在艾滋病歧视态度和歧视行为得分上,美国大学生高于中国大学生,差异有显著性;在性行为保护上,美国大学生较中国大学生更为安全,差异有显著性。中国要借鉴美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优化自身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本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启示

大学生性生理逐渐成熟,正处于性观念和性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性行为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已成为艾滋病传播和感染的易感人群[1]。在全国艾滋病感染报告病例中,大学生感染者人数持续上升,国内15至24岁的青年学生感染者占全部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已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2年的1.7%[2]。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少年的比例稳步提升。然而,归功于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美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本文对中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探究中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与美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中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分别抽取了美国某大学和南京某大学各200名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100%。在年龄分布上,中国组平均年龄20.6岁,美国组平均年龄21.9岁。在性别分布上,中国组男生102名(51%),女生98名(49%);美国组男生73名(36.5%),女生127名(63.5%)。

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参阅国内外文献设计。问卷主要涉及三大方面:(1)社会人口学信息;(2)艾滋病相关知识;(3)性健康行为。调查问卷中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包括三大项目,分别是艾滋病基础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艾滋病歧视态度,每个项目由10小题组成。

美国组的问卷由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教师发放,中国组的问卷由南京在校大学生发放。均要求受调查学生独立、客观、认真填写问卷,填写完后现场收回,装入密封袋。

3.统计方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等。

二、结果

1.家庭、社区在中美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比较

学生与父母交流和与朋友交流分别设有5个题目,答案分别为从不、有时、经常,得分分别按照1、2、3赋值,满分分别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与父母或朋友在涉及爱情和性问题上越愿意交流。中国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的均值是7.9,美国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的均值是8.7;中国大学生与与朋友交流的均值是11.3,美国大学生与朋友交流的均值是11.8,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美大学生与朋友交流的均值都比与父母交流的均值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大学生成长的社区(从小生活在其周围的人群)总体上对待性的态度上,中国大学生所在社区对性持中间立场和开放态度的占38.5%,美国大学生所在社区持对性持中间立场和开放态度占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

⑴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知晓情况。60%的中国大学生和79.5%的美国大学生在“性爱后沐浴将降低aiDS的感染率”的问题上回答正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射精前的液体携带HiV”、“已开发防止人们感染HiV的疫苗”、“预测在未来两年aiDS可被治愈”、“未携带HiV也可能HiV抗体检测呈阳性”这四道题上,中国组大学生正确回答率均高于美国组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⑵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在“共用牙刷可能传播HiV;身体摩擦不会感染HiV,除非对方皮肤破损;正式合法的献血对献血者不存在感染HiV的风险”这三大传播途径问题上,中国大学生的知晓率高于美国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咳嗽不传染HiV;HiV可通过蚊子或蟑螂传播;与患有aiDS的人嘴部接吻可能会被感染HiV;与感染HiV的人共享食物可能感染HiV”这四大传播途径问题上,美国大学生的正答率高于中国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情况。在艾滋病歧视态度和艾滋病歧视行为上,得分越低表明越严重,反之,则较好。在艾滋病歧视态度上,中国大学生得分为0.3,美国大学生得分为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艾滋病歧视行为上,中国大学生得分2.4,美国大学生得分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性健康行为

在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上,中国大学生为18.8,美国大学生为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性伴数上,中国大学生1.7个,美国大学生2.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一次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大学生上,美国大学生有67.4%使用了安全套,中国大学生有51.5%使用了安全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美国社区对大学生性问题比中国社区更为开放包容,美国大学生也比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同自己父母、朋友聊爱情和性问题。这可能与美国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有关。美国大学生较中国大学生而言,会更主动与他人聊天获取性相关知识。在最有效获取性健康/艾滋病知识的方式上,中国大学生选择的前两位分别是专业知识网络(50.5%),故事短片(43.5%),说明中国大学生目前主要通过大众媒体获取性/艾滋病相关知识,与相关调查结果相一致[3][4],这说明学校、家庭、社区在中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上发挥作用不足。有必要借鉴美国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中的密歇根课程模式[5],加强学校和社区、家庭等主体的多维健康教育互动,推广由学校、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由学校、社区、家庭由点到面的全方位社会健康教育环境支持体系。

中国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生理卫生知识、青春期知识、艾滋病和其它性病知识需求同脱节的健康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中美大学生在最想知道的有关性健康的话题上,生理卫生知识(中国:69.5%,美国:40%)、预防艾滋病或其他性传染疾病知识(中国:50%,美国:32%),位列两国大学生最想了解性健康知识的前三位,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大学生性健康知识需求较美国大学生旺盛,可能与中国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有关,学校传授的泛泛而谈的健康教育知识难以满足中国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教育现实需求,这与有关报道类似[6][7]。因此,提高中国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适用性,更加注重健康教育模式的可操作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与艾滋病歧视行为都比美国大学生严重。这可能与中国高校在大学生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上不到位,以致中国大学生缺乏对艾滋病的必要认知,加重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和歧视行为。唯有将艾滋病反歧视教育融入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中[8],培育我国大学生正确的艾滋病认知观,我国大学生艾滋病歧视行为的才会得到根本改善。

参考文献

[1]陈芳,许燕平.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029-1030.

[2]吕诺,颜瑜.中国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不断上升[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01.

[3]贺素磊,韩玲,等.我国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1):1021-1023.

[4]习青华,周小军,等.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知识现状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028-4029.

[5]张莹,王建平.美国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密歇根课程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02):70-75.

[6]张幸,何平,等.杭州市男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健康研究,2013,33(06):404-406.

[7]马迎华,王超,等.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需求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04):300-302.

[8]徐亚吉,周传力,等.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04):487-489.

生态学知识篇7

【关键词】营养评价;健康知识,态度,实践;饮食习惯;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8-0723-02

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膳食结构密切相关。为了解吴忠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以便为制定相应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07年4月进行了本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吴忠市城市中、小学各1所和农村中、小学各2所为调查单位,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及小学四~六年级部分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49个班2400名中小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258份,有效率为94.1%。其中城镇中学生560名,小学生540名;农村中学生498名,小学生660名。

1.2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讨论修改而成,内容主要包括营养与健康知识、营养态度、营养知识来源和饮食行为。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在教室向学生解释填写要求后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卷,由学生独立完成。

1.3资料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录入前,对问卷进行检查、编码。采用SpSS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后再进行逻辑检查和清理,以确保其准确性。

2结果

2.1营养知识中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但与贫血、佝偻病有关的知识较欠缺,有关维生素a和膳食宝塔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更低,城镇小学生为4.3%和28.1%,农村小学生为20.2%和9.1%。见表1。

2.2营养态度见表2。

2.3饮食行为

2.3.1早餐每天吃早餐的百分率城镇中小学生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生的早餐食物构成以饼干、馒头、稀饭为主,城镇喝牛奶的学生为52.3%,农村仅为34.0%,食用鸡蛋、豆浆和肉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品的比例都很低。见表3。

2.3.2各类食物的食用频率各类食品的食用频率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有一定差别,健康食品(牛奶、水果、蔬菜、豆制品、薯类食品、肉类食品)和非健康食品(饮料、油炸食品、熏烤食品)的消费频率城镇学生均高于农村学生。见表4。

3讨论

调查发现,吴忠地区中小学生虽然对营养知识很感兴趣,认为营养知识对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是营养知识知晓率偏低,与刘国宁等[1-2]的调查结果近似,特别是有关铁、钙、维生素a等方面营养知识匮乏,对膳食宝塔了解很少。

早餐质量不好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对课堂教学质量也有影响[2-4]。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小学生不吃早餐,尤其以农村学生为多,且学生的早点品种单调,主要以谷类食品为主,牛奶、豆浆、鸡蛋、肉类等优质蛋白选择较少或很少。因此,笔者建议:(1)加强学生的营养教育。建议教育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制作一些营养与膳食方面的宣传材料,如动画片、漫画、图片、光盘、录像带等,统一分发到学校。学校应将营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去,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自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5-6]。(2)对学生家长进行营养教育[7-9]。唐咏梅等[7]以宣传资料、营养咨询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2个月的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且学生的早餐质量有所提高、零食问题有所纠正。王灿楠等[5]对小学生和家长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营养干预,结果显示,对学生及家长联合干预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对学生的干预。(3)长期坚持营养教育。有研究表明,家长接受教育后,营养行为得分明显提高,但未达到问卷行为分的80%,奶类在家长为孩子准备的早餐中的比例仍有待提高[7]。由此可见,营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获得满意效果,要实现知识获得、态度转变到行为改变的飞跃,需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多形式的营养教育工作。

4参考文献

[1]刘国宁,吴赤蓬,林汉生,等.穗澳两地初中生早餐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32-33.

[2]吴珊芸,鲁力,肖德强,等.南宁市初中学生营养Kap与Hb状况调查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3):469-471.

[3]赵文君.小学生营养知识和早餐行为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51-552.

[4]高树军,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2:早餐.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5):280-283.

[5]王灿楠,赵华硕,刘沛,等.三种宣教干预方式对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卫生研究,2007,36(1):85-87.

[6]赵丽云,翟凤英,李丹,等.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在营养教育前后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47-148.

[7]唐咏梅,宁鸿珍,周润华,等.唐山市小学生家长营养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18-19.

[8]李世敏,乔云.家长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子女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83-284.

生态学知识篇8

关键词心肺复苏中学生培训社区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44-0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为止最为廉价、简单有效的救命技术。在人群中大力普及CpR,在院前急救中充分发挥城市特殊人群中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可以提高院外急救水平,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外死亡率。在2000年的国际指南会议上,专家强烈建议在学校推广基本生命支持(BLS)技术作为基础教育战略。近几年来,各种灾难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对公众自救互救的生存技能越来越关注。我中心于2011年5月组织社区医护人员对本社区806名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机场社区某中学全部初二、初三学生806人,其中初二442人,初三364人;男484人,女322人,年龄13~15岁。

1.2方法

根据2010版aHa心肺复苏指南,自行设计心肺复苏术(CpR)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性别,年龄,年级;2)对CpR学习的态度;3)CpR理论知识20道题(包括2010版心肺复苏新指南的更改内容),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或未答得0分,总分≥12分为合格。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做为调查员,现场解说后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6份,收回合格问卷776份,有效应答率为96.3%。

1.3统计学方法

资料整理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CpR理论知识得分情况

776名学生CpR理论知识测评仅16人合格,合格率为2.1%,无人满分。单项题目中,对人工呼吸的首选方法和呼救方法的得分比较高,对2010版新指南更改内容中涉及CpR的操作顺序,按压深度、按压速率等无人全部答对,见表1。

2.2学生对于心肺复苏学习的态度

中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705人,占90.9%的;无所谓的64人,占8.2%;不需要学习7人,占0.9%。发现晕倒在地的人,第一时间上前进行抢救的585人,占75.4%;不抢救的42人,占5.4%;不知道如何抢救149人,占19.2%(其中未经培训占83.8%)。

3讨论

3.1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

心肺复苏的主旨是“抢救生命”。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普及占总人口比率的1/4,在美国规定1/3以上的公众应学会院前急救,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1]。德国联邦政府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d的课程学习(心肺复苏等),<10岁的儿童参加8h的急救知识课程学习(主要为心肺复苏知识)。在德国北莱茵州每年培训17000名学生。据日本某急救中心调查,大阪府地区内196所高中除了16所外,均进行较系统的急救普及教育(92%),一般为2~4h学时,包括心肺复苏等。在荷兰,儿童10岁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Lubrano等发现,对11岁以下儿童利用情景设置、动画图片等进行多轮心肺复苏技能训练,儿童能普遍接受复苏的基础知识。

3.2加强中学生心肺复苏术培训的对策

本调查资料结果显示,机场社区中学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孟凡山等[2]对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显示:91.6%的学生愿意学习急救知识,同时绝大多数人愿意为他人进行急救,也愿意把急救知识传授给家人,能够起到蝉联效应。在本调查中,认为学习CpR知识很有必要的占90.8%;无所谓的占8.3%;不需要学习的占0.9%。发现晕倒在地的人,第一时间会抢救的占75.4%;不会抢救的占5.4%;不知道的占19.2%(其中因不知道急救知识而不救的占83.8%),由此看出中学生中CpR知识普及率虽低,但学习的需求度较高,学习态度良好,愿意对他人进行急救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随着生活题条件的改善,中学生的身高,体重,生长发育迅速,心理,智力渐趋于成熟,操作能力强。国外调查研究发现:13~14岁的儿童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9~10岁儿童能够运用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按压频率[3]。在对机场某中学14~16岁学生进行的体能检测中发现,男生的平均身高166.2cm,体重58.8kg;女生的平均身高159.7cm,体重51.2kg,可见中学生具有足够的生理心理状态来接受CpR的培训。

另外,随着近几年各种灾难意外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部门对公众的自救互救技能越来越关注。上海市政府与红十字会下发2万套急救设备,并在东方绿洲专门成立了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急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培训历史较短。而在学校里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普及教育,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可能是最有效的急救技术推广方式,对健康教育会有很大影响[4]。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颁布后,对于公众来说,更加简单,易学易行,且学习成本小,花费时间少,经过CpR的理论与模拟练习,几乎所有参加培训者都能很好的掌握。

虽然,学校人员集中,教学备齐全,政府对急救教育体系投资日趋完善,但是对急救知识的更新,规范正确的操作技能,科学的培训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学校的联合培训,不仅能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为中学生急救培训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其自救互救的能力,以滚雪球方式逐渐向社区推广增加第一目击者的数量;同时通过推广对目前“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的进行补充,对急救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2]孟凡山,赵玉兰,戴冬梅.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识掌握现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2):19-20.

[3]Jonesl,whitfietdR,Colquhounm,eta1.atwhatagecanschoolchildrenprovideeffectivechestcompressions?anobservationalstudyfromtheHeartstartUKschoolstrainingprogramme[J].BmJ,2007,334(7605):1201-1203.

生态学知识篇9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艾滋病;知识;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21-02

艾滋病(aiDS)是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国艾滋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在无理想药物治疗及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1]。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并不理想[2,3]。为了了解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的现状,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对该院在校医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中职1~3年级、高职1~2年级医学专业学生为目标人群,共发放问卷1121份,收回有效问卷1091份,有效率为97.3%。

1.调查内容。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和健康教育需求。

2.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按照年级分层,以班级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在学生机动课时间进行,在学生填写问卷前,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取的相关保密措施,让校方协作人员回避现场。填写问卷时必须间隔坐开,独立完成后由学生本人将问卷投入封闭的投票箱内,统一收回。

3.统计分析。问卷回收后检查其完整性,对有效问卷统一编码,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录入程序双份录入数据,并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共调查1091名医学专业职院学生,其中男生115人(10.5%),女生976人(89.5%);中职生603人(55.3%),高职生488人(44.7%);汉族学生1068人(97.9%),少数民族23人(2.1%);出生于城市的学生341人(31.3%),出生于乡镇及农村的有750人(68.7%);年龄最小11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8.18±1.68)岁。

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评定标准,本次调查职院在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的八个问题中,知晓率达90%的有三项,超过半数的人不知道“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仅为41.61%(表1)。

3.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最主要的途径为大众传媒(90.6%),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途径依次为学校教育(83.7%)、书籍(73.0%)、医务工作者(64.7%)、同学朋友(56.5%)、家人(22.9%),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仅从书籍中获得艾滋病知识多于女生,其他项均为女生较多(表2)。

4.对艾滋病的态度。对于艾滋病患者,表示愿意与其继续交往的学生占51.7%,表示愿意与其共同进餐,共同学习的学生占30.9%,两者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院学生对“共用注射器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输入含HiV的血液是否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是否会母婴传播”、“单一性伴是否会减少传播艾滋病”知晓情况比较理想,达80%以上,对“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会减少传播艾滋病”、“一起吃饭是否会感染艾滋病”以及“外表能否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知晓情况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率最低,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似[4]。可见该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并不理想,尤其是UnGaSS核心五项指标4]仍待提高。

态度方面,该院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具有较大的排斥心理,仅一半的人选择与艾滋病患者继续交往,愿意与之共同进餐学习的人则更少,这种歧视行为可能来源于对艾滋病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产生是对艾滋病的认识的欠缺。

彭勃等的研究即证明了艾滋病知识对态度的影响,掌握有关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越多,他们看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越积极,更能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宽容和帮助等[5]。

因此,应该继续在该院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的信息,增加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对相关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

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学校教育仅次于大众传媒,但是大众传媒的宣传由于覆盖人群范围大、差异大,具有群众性、通俗性的特点[6],内容会受到限制。在校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时间充裕,学校教育可以较系统深入、有组织地开展,进一步促进该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参考文献:

[1]贺素磊,韩玲,汪宗芳,李一明.我国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11).

[2]苏春娟,温泉.高职类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

[3]杜开南,肖友阳,徐友英.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9).

[4]季成叶,张芯,马王.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

[5]彭勃,王建平,陈海勇,杨智辉,王玉龙.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8).

生态学知识篇10

【摘要】目的:了解蒙汉族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K-a-p)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K-a-p问卷,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378名蒙汉族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总分值(满分为100分)分别为25.5±15.5、68.2±18.8、51.5±10.5;其中营养知识得分较低,汉族学生得分高于蒙族学生(p

【关键词】中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mongolianandHanstudents'knowledgeofnutrition,attitudestowardsnutritionandpracticeofdiet(K-a-p)soas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relatedinterventions.methods:withaself-designedK-a-pquestionnaire,asurveyoftheknowledgeofnutritionknowledge,theattitudetowardsnutritionandthepracticeofdietwasconductedamong378mongolianandHanmiddleschoolstudents.Results:Students'scores(100)intheknowledge,theattitudeandthepracticewere,respectively,25.5±15.5,68.2±18.8,51.5±10.5,thescoreintheknowledgewaslowandthedifferenceinthescorebetweenmongolianstudentsandHanstudentswassignificant(p

Keywordsmiddleschoolstudents;nutri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营养对其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营养知识、良好的营养态度、正确的摄食行为是提高学生营养水平的必要因素。为了解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蒙汉族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07年5-6月对该人群进行了本次K-a-p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结合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巴彦淖尔地区临河及乌拉特中旗的中学共三所,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总数378名(初中生194名,高中生184名),其中男生180名、女生198名;汉族学生185名,蒙族学生193名;年龄12~18岁。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K-a-p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题、态度题各20题,每题均5分,满分均100分;饮食行为题25题,按不同的题型分别赋值,满分100分。营养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主要食物来源、营养素的功用及营养与疾病的相关问题等;营养态度主要内容包括:认为学习营养知识有无必要、对学习营养知识有无兴趣、早餐对人体健康是否重要、是否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否关注营养信息;饮食行为主要内容包括:早餐摄入情况、零食摄入情况及其它饮食行为问题等。调查时问卷统一时间发放,由调查员进行详细讲解后限时30分钟,采用学生自填问卷方式,答毕后统一收回。

1.3数据分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78份。答卷中所有要求填写的项目都按要求填写的答卷判定为有效答卷。剔除不合格问卷16份,完整应答问卷362份,应答率95.8%。

2.2营养知识蒙汉族学生、男女学生营养知识得分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均较低,汉族学生得分高于蒙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营养态度蒙汉族学生、男女学生营养态度得分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学生营养态度得分相对较高,汉族学生得分高于蒙族学生,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饮食行为蒙汉族学生、男女学生饮食行为得分情况见表4,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在营养健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据健康教育“K-a-p”模型理论[2],人们行为的改变可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即首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态度,才能使行为问题向健康方向转化;在开展营养教育之前应先了解宣教对象的营养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地设计及开展营养宣教工作[3]。中学生时期是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丰富的营养知识、积极的态度及良好的摄食行为,对维持其健康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通过对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营养宣教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营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

3.1营养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巴彦淖尔地区中学生营养知识普遍匮乏,得分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学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各级部门对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营养知识的意识,且高中阶段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相关的信息等。蒙族学生得分低于汉族学生,主要与蒙族学生居住和学习的地区相对偏远、落后,整体教育水平低下,学生获得营养知识的途径比较局限等有关。

3.2营养态度学生营养态度总分值相对较高,女生高于男生,汉族学生高于蒙族学生;对各营养态度相关问题,持积极和较积极态度的学生所占比例也较大;男女学生相比,女生比男生的态度更为积极,可能与女生对营养知识比较感兴趣,也更为重视自己的身材与健康有关;蒙、汉族学生相比,在"是否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问题上,持消极态度的蒙族学生要高于汉族学生,可能与蒙古民族多年形成的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有关,想要在短时期内改变是有一定困难的。

3.3饮食行为学生饮食行为总分值较低,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学生选择食物的主要依据,以营养价值或自身营养需要为主的仅占25.4%;也仅有18.5%的学生能每天坚持喝牛奶或豆浆;部分学生有偏食、挑食、盲目节食行为,喜欢食用甜食、含糖饮料,这些均不利于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其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主要与学生及其家长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学校也未提供有针对性的膳食指导有关。

学生早餐摄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9.4%的学生能坚持每天吃早餐,94.3%的学生早餐只以一种食物为主,早餐质量难以保证,不能满足上午学习的需要,所以导致部分学生(67.7%)在上午三、四节课时有饥饿感,影响学习效率。调查表明,学生不能坚持吃早餐的主要原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没有食欲,可能与课业负担过重、夜间睡眠不足、早晨到校时间过早等有关。应该对学校相关人员及家长进行早餐知识的宣教,使其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为学生摄入优质的早餐提供保障;学生零食摄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48.3%的学生经常吃零食,且女生多于男生。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不如正餐全面、均衡,所以零食摄入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正餐的食欲和食量[4]。我们应依据《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4]对学生的零食摄入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和改变不良的零食消费行为。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巴彦淖尔地区蒙汉族中学生营养知识较为缺乏,同时存在某些不良的摄食行为,但学生普遍具有接受营养教育的良好态度,提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宣教是迫切、必要并且可行的。我们应将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懂得平衡膳食的原则,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5]。还可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学生教育家长的链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营养教育中的综合作用,以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和营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煜炜,步彦明,李永华,等.城乡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0,14(1):52.

[2]Bookman著,贾颖译.健康教育的“K-a-p”模型及设计(二)[J].华西预防医学,1990,17(1):50.

[3]汪思顺,王锦喻,卢启良,等.贵州省中小学生及家长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