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50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1

小盘高送转概念股如火如荼的演绎中。笔者将小盘高送转概念股进攻路径划分为三大进攻群:第一进攻群是以奋达科技、云意电气为标杆的小盘高送转超级大龙头,本月最大涨幅均已经超过100%;第二战斗群是以同大股份、天银机电、中颖电子为代表的四小天王,以东华测试、安科瑞、美晨科技、麦捷科技、鼎泰新材、佛慈制药等处于主升浪军团股票;第三战斗群是以高盟新材、北京君正、同有科技、东方电热、浙江世宝、温州宏丰为代表的技术上处于突破临界点的潜力群。

根据历史规律,高送转的炒作分为三波:第一波炒朦胧,第二波炒作确定性,第三波炒填权。笔者认为,今年高送转概念股较往年启动早,炒作力度也更强,目前第一波炒作有进入阶段性尾声迹象,但调整后的高送转概念股还将继续活跃,故建议投资者紧盯两大领头旗帜的市场变化,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积极参与第二和第三进攻群中的潜力品种,充分分享高送转概念股独立行情大餐。

国家安全大主线上,城市监控、信息安全、国防军工概念股如期进入整理,防控识别区和嫦娥三号概念股异军突起。深化改革大主线上,以中昌海运、金鹰股份、宁波港为代表的舟山自贸区概念股;以杭钢股份、深康佳、珠江钢琴为代表的概念股;以金山开发、上海贝岭、锦江股份为代表的上海国资委概念股,也是各领三两日,但都无法形成持续性的上涨。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2

掌握必要的检索方法是快速、准确获取网上信息的捷径。常用的检索方法有:

1.1概念检索是指使用网上某一检索系统提供的叙词、主题词表上提问词进行概念层次检索时,能同时对该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广义词、狭义词、缩写词等进行检索。概念检索包括同义扩展检索和相关概念联想检索两个方面。前者检索能够提高文献查全率,后者检索则增强了检索系统与检索者间的交互性。

1.2分类检索多用于目录搜索系统。无需愉人任何字词,只需根据目录搜索系统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人,便会查找到所需的网络免费农业文献信息。

1.3关键词检索这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基本功能,无法确定所需要检索的网络资源的撰捌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检索。只需在检索系统的提问框中输人合适的关键词,便会显示与之相匹配的结果。

1.4词组或短语检索是将一个词组或者短语用双引号括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检索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1.5字段检索该检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检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但需注意各种检索系统所支持的可检字段的种类不尽相同。

1.6布尔逻辑检索是利用布尔运算符号阴d、or、not、衍山等进行2个或多个检索词的匹配检索,可获得比单词检索更高的查准率。注意检索时体现主题概念的检索式、层次问题,以防部分相关文献漏掉。

1.7基本检索对反映所检主题内容的提问式的要求较低,比较直观,检索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于网络检索经验较少的检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检索方法费时,查准率和查全率较低。

1.8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者按检索系统的检索规则和检索语法去构造完整的检索提问式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检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检项目主题概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其专业知识。

2获取网上农业文献信息的途径

2.1利用网上农业数据库检索

(1)以Bi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数据库(httiJ,八酬,.以山1.鸣)。以B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仪刀万余种期刊、图书,涉及70多个语种,库中约有记录420万条,年增文摘约巧万条。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学、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习吨血)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发展需要编制的世界农业领域的文献目录,它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内容。库中文献量约320万条,每月增加14仪犯项、收录范围几乎搜盖全部农业领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数据库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编辑的书目数据库,目前被视为世界上报道农业文献最多的目录型数据库,内容主要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现有文献记录约340万余条,年增记录约12万条,内容包含了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4)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http刃)(简称CaSDD)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文文摘-目录型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综合性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涵盖了我国近1以幻种中文科技期刊、论文集、资料等文献上有关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文献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科技推广部门进行文献信息查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资源。

(5)农业经济数据库(http站丹w.血讯朋.c川山浏g28.asp)。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一个子库,提供全国历年分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相关数据。

2.2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进行检索

(1)中国农业信息网(bttp办曰卿哪乒招,,.cn)。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之一。提供农业管理信息和全国农业形势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国农学会信息网(http刃喻ww.~.)。该网站提供中国农学会的会员信息、会议活动、交流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动态等相关信息。

(3)中国农业在线(httpJ产www.chi翅咖。如)。开设今日要闻、科教新闻、科技、教育、专家论坛、经济、专题、人才、法律、企业等信息频道。

(4)中国农网(http刃~.眯eb.c‘cn)。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5)欧洲农业网(http刃料w.e山魅雌户.net)。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虚拟论坛园地。并可链接到政府机构商务公司和有关协会的网站。

(6)美国农业部(http办旧卿.usda.gov)。该网站提供美国农业部及相关行业方面的信息,有农业部介绍、最新新闻、各分支机构信息、出版物、信息检索服务等。

(7)美国农业研究所(httpJ际脚.o.usda.gov)。该网站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8)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o址tp刃~c参盯.鸣)。这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机构网站,该网址覆盖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资源信息,其主题涉及热带农业、林业、早地农业、水产资源、农林系统、畜牧等。

2.3利用农业类信息检索工具

(1)农业冲浪(http:llwww刀幼吕川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约2加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提供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农业网站链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脚ink是英国最大、更新最快的农业网站链接服务网,提供各种与农村的农业有关的组织网站链接,现在该网站包括超过800条的网站链接。

(3)全球农学网站链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场止s)。这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农学系创办的一个农学网站的链接集合。从本网站可以直接通过大量链接访问全球农学网站。

(4)农业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记ewodds.cotn)。该网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创办,是面向农业的垂直门户网站。

(5)农业网站搜索引擎。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农业网站导航服务,提供国内外大量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关网站。

2.4利用电子期刊网址检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电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约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味学术期刊。近年来该公司将其出版的n00多种期刊全部数字化,建立了scienceD诫t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现该数据库的全文期刊已达1700多种,收录期刊全文已达300多万篇。

(2)万方数字化期刊子系统。集纳了8大类100多个类目的3500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其中农业期刊250种。除提供期刊的浏览、检索外,还可以进行网上投稿与在线订阅以及英文期刊的链接。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3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基于“任何社会相对于过去的社会而言是现代社会”的认识,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形成了五大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以亨延顿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黄抗生,2001)。这几个学派基本上从两个角度去定义现代化:一是把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来定义。塞缪尔·亨延顿教授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变化”(李秀林等,1990);二是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人把现代化作为结果或目标来定义,杨豫教授指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它广泛涉及到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技术进步等方面。

农业现代化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农业的特点提出,基本上也是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定义。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舒尔茨的理解,其应被看作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西奥多·w·舒尔茨,1987)。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人们对现代农业特征的认识因时而变,与现代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既有传统性的合理继承与发展,又具有现代先进性和合理性的特质。

(《中国农业经济学》编写组,1984);4.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管理农业,要求具有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章宗礼,1980);5.从系统论的角度把农业生产看成是由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技术系统组合成的综合系统,正是这三个系统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农业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才得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这三个系统的最优化10.在当前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分散经营情况下,农业现代化应是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及组织系统的现代化(张琦,1990);11.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形式,必须是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化,贯穿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应当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武装设施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农民素质现代化(田魁祥等,1998);12.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协调作用结果的表现,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表现(谢永良等,1999);13.从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考察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应该最终由人进行,而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因此,农业现代化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自身的关系(简小鹰,1996);14.现代农业应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所以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关系中最优的持续生产力的农业(施德堂等,1999);15.农业现代化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商品性农业产业,其一般特征是,普遍使用现代化的工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有很高的土地生产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普遍实现了农业的企业化管理,相当多的产品和行业实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有很高的商品率、总体效率和经济效益(牛若峰,1999);16.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民的现代化(张仲威,1994);17.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运行机制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顾益康,2001)。

上述观点表明,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明显不同,截止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一概念仍缺乏一个规范、统一的认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20世纪50---60年代,以“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现代化或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这种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几个“化”的定义,只看表面现象,根本没有把握住农业现代化的本质。20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即改革开放的初、中期,思想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延伸至经营管理现代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即应把农业的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在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学者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在三个方面:第一,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第二,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以区别于以往农业现代化等同于“石油农业”的倾向。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被理解为商品化、技术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多方面变革的集合体。这是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比前两个阶段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但实际上是讲农业经济现代化,把农业当作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孤立地从农业自身的发展出发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许多学者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靳相木),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孙金荣),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钱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吕天军等,2000)。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笔者认为,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

综合中外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大致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组织化、观念理性化、活动协调化、交往开放化、城乡一体化、环境平衡化和时间动态化(杨万江等,2001)。可以肯定,上述关于现代化标准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农业现代化,只是其适用的范围相对缩小而已。

三、农业现代化的特性

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来看,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应特别关注农业现代化的以下特性;

1.动态性。现代化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作为动态历史进程的农业现代化,只能有阶段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程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划分为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明确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与农业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判断社情、民情、区情等的特殊性以制定正确的现代化建设方案。

2.区域性。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各国的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不同,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和技术时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本国农业生产的实际。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4

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概念及其演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表述相继出现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的相继出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村工作发展的阶段性,又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

在计划经济成分占主导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度、产量,尽快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当时的中央文件主要强调的是改进生产方式。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经济逐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经营方式的完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都是确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充实微观经营主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推进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农业开发的产业化、倡导农业服务的社会化。

党的十七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及其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农业,概言之,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湖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农业资源禀赋优越。湖北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与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5万亩。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装备水平较高。水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农作物产出水平与生产效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养殖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农业科技力量雄厚。湖北是农业科技大省,农业科教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原始创新能力强,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农业科研成果突出、特色鲜明。

市场流通便捷。农产品“重、鲜、活”的特征对市场流通有较高的要求。湖北得“中”独厚,全国主要大都市基本上分布在以省会武汉为圆心的1000公里半径之内,省内省际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管道网四通八达,拥有万吨级内河港口码头211个。武汉等大中城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之一。

在看到农业较强的比较优势的同时,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减弱。从总体上看,湖北农业发展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是比较脆弱的。首先,耕地资源不断减少。1995年以来,共减少耕地474.57万亩。第二,农业环境承载力大幅降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2.7%,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数量锐减,万亩以上的湖泊只剩68个;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第三,抗灾害能力减弱。干旱、洪涝、重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

农业生产力现代化水平不高。支撑我省农业发展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从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几项指标看,我省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以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为主。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现有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已不能适应排涝抗旱的需要。

科技转化和推广滞后。这是我省的一个老问题。虽然许多科技统计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由于成果转化不够,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经营规模细分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但应清醒地看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有自身的局限性,无力承担起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任。

必须把握的关键环节和科学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个过程,农业增长要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农业效益要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农业功能要由单一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当前,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体系的竞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禁锢在“农业=粮食、农业=种养业”的观念中,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属性进而忽略了产前和产后各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注重农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从我省实际看,当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一要大力发展种业、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

第二,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三是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第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组织

0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产业链管理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成功战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为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农业产业链组织是一种新兴的加强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都被成功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厘清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相关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归纳和总结目前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概念

农业产业链组织集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内涵为一身,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此,人们将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体系,近年来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产业链是在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链,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国才(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的供给和需求关联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在这一类产业链中,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与其它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者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它连接了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部门有关的企业和各类组织;它采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它是其他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而产业链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一般来说,产业组织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组织,其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所谓的市场关系即是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产业链上的物流链涉及到的产品一般情况是单一的,比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他们与这些产业链上的结构链、价值链、信息链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构成产业链组织。

结合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是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所涉及到的各产业群组成的战略联盟,这个战略联盟内部各企业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关系和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等,它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的基础。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宏观上看,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是农业初级产品演变成最终消费品涉及到的所有部门构成的战略联盟;中观上看,它和产业链组织是相通的,都是产业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信息链、物流链等的贯穿联结;微观上看,各结点企业之间通过交易关系、行为关系等连接成一个个小型组织,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服务。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此外,农业产业链组织在实践中通常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联系起来,两者有许多共性和交叉的地方,因此我们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就必须搞清楚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2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提高我国农业比较收益、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表述很多,综合来说,农业产业化可表述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发展的过程。所谓市场化,即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即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所谓集约化,则是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都是紧密相联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常常有交叉,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相互区别。理清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及其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1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农业产业链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次,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侧重农业经营理念、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等内容;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组织形式,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再次,由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受空间地域约束,对于不同的产品链,其规模和范围相差很大。因此,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具有更广阔的延伸拓展的空间。

(2)两者的联系。

产业链与产业化又是密切联系的。产业化把产、加、销各个分散和独立的环节纳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基于这些环节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即产业关联。若环节之间毫无联系,不具备供需关系,则一体化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过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可以克服有些产业链松散和脆弱的状态,促使产业链稳定和规范,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能拉长和拓展产业链,使产业链质量、功能得以增强。此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的联系还表现在两者都要受到农业生产规律的作用和约束,都要涉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涵盖价值的形成和分配,都受市场需求的方向和规模的影响,而且均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2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农业产业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横向主体间的关系和纵向主体间的关系。横向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处在产业链相同节点上的各要素企业之间的关系,即同为初级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或同为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而纵向产业化组织,即以某一种农产品为纽带而形成的从初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市场的各主体间的纵向关系。根据我们前面对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链组织与纵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实际上是异名同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链组织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指明的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链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手段,是一种静态的结构状态,因而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更具体,对静态链条的管理也比对动态过程的经营更易于操作。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目标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提高产业化经营绩效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因而对产业链组织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到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创新模式。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6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

1田园综合体及循环农业

1.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提出的新概念,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

1.2循环农业的概念及模式对比

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可控化(Regulate)的4R原则,并利用生物、环境间的互相关联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及资源的有效转换,最终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统一”[2]。构建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在乡村的基础上,突破单线农业模式,将以农民受益,城乡资源要素融合,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空间为基础,创造舒适、宜居,满足旅游体验的景观空间。

2田园综合体种养业规划设计

2.1项目概述

民主村处于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是安州区与北川新县城之间的唯一城镇。用地面积为175.7hm2,水域及其他用地面积为171.5hm2。基地外,一座“八一水库”,农业总产值1.9亿元。

2.2总体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将基地划分为四个汇水区域,规划创新性提出“旅游+农业”、“生态+科技”、“产业+田园”3种新业态,规划结构为“一心一环三轴五片区”,“一心”即服务中心—酒店、“一环”即道路环道、“三轴”即三条道路轴线、五区”指种植、育苗、休闲服务、游乐和养殖。园区的建成将为全区田园综合体种养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1)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农业”模式是将水果、蔬菜种植成为不规则图案,增进园区乐趣。园区依托农业种植,建立科普画廊、小讲堂、DiY活动。“生态+科技”模式是将结合“南果北种、南花北移”的理念,让人们在当地可以观赏世界各地的花卉,品尝世界各地的瓜果。“产业+田园”模式是在园区建立旅游观光酒店,与周边农业景观相结合,给游客提供“吃、住、行”全方面服务。2)旅游产品分区。由于基地内部高程不同,地形地貌高低起伏,顺应地形随形就势,主要道路平面呈曲线。规划主要道路与支路的交点作为景观节点打造,将旅游产品分为6大板块.

2.3分区规划

打造涵盖“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以高新技术为契机,以生态休闲为原则,最终形成“民生、生态、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新业态。

2.3.1种猪场

种猪场功能区规划应将出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分隔开。合理规划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并将污染源设立在下风向,同时考虑猪舍建筑相关因素:如隔热性、采光性、防疫卫生等。

2.3.2经果种植区

经济农作物、果蔬栽培区,并以3.3hm2为基数因地制宜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个3.3-4.6hm2的用于种植的独立地块,每个地块内设500m农家小院一幢,同时,在此基础上增添其它服务功能,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生产、生态循环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3.3苗圃种植区

根据地形进行布置,占地面积最大的炼苗区,处中心位置,用道路分隔,便于抵达;其余几个区域围绕布置,管理区位于北部,靠近主路,交通便利;自控温室处在南部,而育苗区则位于西部。

2.3.4酒店接待服务区

项目整体分为景观广场、酒店公共区域和花田景观区。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布局,整体呈由西向东向,地块附有大片花田绿地。

2.3.5游乐园

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儿童游乐区、成人游乐区、游泳池、休闲运动区等。根据现有地形进行功能布局,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根据地形优势设计一些需要高差的设施,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地方设置休闲设施,依据原有水塘设计游泳池及儿童水上乐园,减少工程造价。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概念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差异,使农业技术推广困难出现普遍现象,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在初期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中,由于构架、作用、功效、推广计划及目标要求,主要体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现阶段发展目标。各部门相互独立,欠缺沟通,使一些科研成果不能有效的进入农业生产一线,技术部门不到位,在实践方面欠缺足够的技术,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技术推广盲目,没有健全有效的体系,使农业生产水平和产品在市场竞争力中存在很大问题,农业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低下,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农民思想意识观念不够

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过程是否顺利进行,影响着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目前农业推广工作人员学历水平有限,学科单一,所学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只会按部就班,从来没有认真培训过这方面知识,没有做过调查研究,在推广过程中,观念意识不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出现推广速度不见成效,服务意识不到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不能满足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较高的学历人员又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不愿意来这种单位工作,由于农业推广工作待遇低,条件差,单位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吃不了苦,纷纷离开了工作岗位,使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骨干逐渐减少,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因此,在农民心中没有威信,会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农民思想意识不健全,思想传统,观念落后,农民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由于没有专业的辅导,没有技术人员的引导,导致农民收入低,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接受新知识能力慢,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没有效果。

3.资金不到位,缺少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在科研上没有经费支持,势必会阻碍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是在实际中,农业技术推广科研经费得不到解决,很难开展推广工作,没有设备,无法把技术和科研成果引进来加以试验及推广,大量的试验田、示范田不能正常实行,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使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有心无力,使工作人员在推广中很被动,机构管理者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认识,不能给予配合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影响推广工作者对工作的积极性,必然导致农业推广在农民心中的地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应用和实施。

三、农业技术推广改进措施

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受阻碍的实际问题出发,要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缓慢的步伐,实事求是,为提高农民朋友收入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是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农民朋友收入增收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知道技术推广能给农民带来怎样的收益,因此,我们应加强推广宣传工作,促使人们自觉地认识推广工作的性质,让所有人都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动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引导农民在一些试验田、示范村做一些试验,让他们清楚的了解到推广的重要性,使我们专业人员通过试验证明农业科技推广的可观价值,以此来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

2.加强技术推广者工作人员的培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主要靠推广工作人员,为了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应该对技术推广人员加强培训,必须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知识。一方面,有管理机构出资,把专业技术人员有组织的送到各大学院校、农科院等去业务进修,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改变思想观念,培养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有单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开展知识讲座,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可以区域与区域之间,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共同探讨,进行交流,参观学习,有效带动农业技术人员实践操作能力,为解决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农民的素质

就目前农村经济的状况,应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素质开展有效的课堂教育,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调动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提高推广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提升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四、结束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是加快社会现代化农村建设,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转变,农民朋友的经济收入增收的关键因素。正确引导农民朋友,将优秀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来,对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经济水平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合生.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2]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7).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8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9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3]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农业科技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

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