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6:32

传统教育方式篇1

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育方式优化结合

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在一个设计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里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切实参与了各项学习活动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成果的目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果。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呢?

一、多媒体教学的概念与讨论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开始进入多媒体发展阶段,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将带来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可以逐步表示图象、动画、声音、视频,使得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的世界,几乎所有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实际表示,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教育技术在知识展示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现在被高频率提到的一个词便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所运用的多种教学方式中现在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呢?“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从多媒体教学的概念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是结合多种教学技术,同时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际上,多媒体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潜能和弊端

与以往任何一种先进媒体的应用相比,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更深刻的变革,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多媒体信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其他多种教学形式效果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相关内容直观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采取主动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的目标,也使教学信息双向化沟通更容易得到实现,便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直观的影像、图像和文字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人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把教学内容的相关图像、文字用计算机技术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由于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讲,大大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充分传达教师的教学意图。

3、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手段,因此便于随时进行知识更新以及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

虽然在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利于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有众多的优点和先进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l、在应用多媒体过程中,如果信息量过大,教学进程太快,学生将难以消化理解和接受。

2、运用多媒体技术,很容易忽视板书的作用,而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板书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运用计算机虽然也可以看作是板书的另一种形式,但是由于屏幕的限制,使本来可以比较完整的板书,被分割为各个部分,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也就影响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体认识。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内容展示时间太短,具有不稳定性,无法达到使学生加深印象的目的。

三、改进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思路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要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在强化多媒体意识的同时,实现教学技术创新与良好效果的同步发展。为了达到既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又要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目的,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制作适合教学且便于学生理解的课件。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制作课件时就应当注意避免多媒体教学的缺点,尽量使课件既简单明了又能够充分说明要讲授的问题。

首先,文字表述要重点突出,重点、难点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特别标识。这是课件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一点。对于课程要介绍的各章节内容及具体问题和概念等都可以在课件中做出明确、有条理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对于教师要教授和讲解的内容一目了然,非常明确。

其次,图形、色彩使用恰当。切忌文字和版式以及动画等的配合花哨不实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避免学生把上课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有趣的计算机技术上来。

2、准确把握授课进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注重把握讲课的节奏和时间以及播放多媒体课件的速度。如果速度过快,那么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速度,将可能使本来有趣的教学过程又会变为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也与改良教学效果的初衷相违背。如果速度过慢,又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懈怠情绪,也不利于教学进程的要求。应当采取适中的授课进度和速度,有张有弛,才能把握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3、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功能。

传统教育方式篇2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作者简介]刘武军,百色学院讲师,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25-04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的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勇于抗争的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规范。

(三)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四)以情景传教。壮族人会根据情景,随时随地向年轻一代展开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或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让给长者,吃饱后,要叫长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粪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有小结,便告诉子女,这表示那些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再取;若遇到长者,便教子女问安、让路,并给予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壮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说“你看人家××多听话,多勤奋”;看到别人在建造房子,会教育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结果”等,这种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规(约)传教。壮族善于把道德规范纳入族规村约之中开展教育。如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定:“一议:凡我族众……礼当先重人伦,分别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十三寨共同订立的乡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盗等,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龙脊乡乡规规定,盗窃要受到罚款、写悔过书、肉刑、革逐的惩罚。处罚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罚在神圣威严的祠堂里举行,各村群众都来看,这不但给犯者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惩罚在今天看来是不人道的,但乡规(约)的不少内容在当时起到了维护壮乡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脱离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脱离学生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影响这个实际来实施教育,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过去往往只是用汉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会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违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

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内容总体上看是好的,关键是没有能够找到把内容很好贯彻落实的中介――教育方式。德育的开展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活习俗、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才会进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最终对学生产生作用。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外来的影响十分敏感、强烈,有时甚至接近于一种精神本能,直观而感性地决定对其亲疏取舍。1995年,贵州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学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和影响深切的占被调查对象

的66%,如对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选择上,喜欢传统古朴的和现实主义的占50%;喜欢喝酒的学生占65%;在中学时谈过恋爱(包括父母包办)的学生占30%。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把现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归结为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两条原则。可接受性的基础是所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民族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学校一般设立在民族地区,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从壮族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少是壮族,长期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壮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落脚点”。所以,作为德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那些与学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础相对应的,诸如以歌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习俗传教等相同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才会得到学生的确认和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

壮族传统道德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对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实践中开展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人们在参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让道德观念潜移默化而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命力。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在学生人学、入团和入党,或在百色起义、邓小平同志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组织他们到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组织学生参观平果铝、百色水利枢纽、广州市帮扶的田林县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同志两次视察过的、异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阳县永常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根据学生多民族成分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块田”、“合修一条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进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县黑衣壮居住地、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村寨、乐业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民族风情教育。五是组织学生代表到学院支教点去体验生活,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修建地头水柜大会战现场参加劳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这些做法,学生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他们能够充分看到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激发自信心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美的方式展开,隐蔽性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性作用,他说:“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

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环境既是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按照科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个既有人文气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美感,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团结和进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妇女节、青年节和建党、建军、国庆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师生“唱红歌”、“看红片”、“走红路”,在良好节日氛围中,利用各种文体活动特有的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举办文体活动,除了文体专业学生外,应该不重技能,重参与;不重竞技,重观赏;不重结果,重风格。

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导向。

(三)借鉴壮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实可靠的乡规民约作制度保障。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上的他律强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来维持。“在规范伦理学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新加坡能够成为享誉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规和制度,对违犯社会公德及法规的一切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行为都施以重金处罚。

传统教育方式篇3

一、东西方绘画差异比较

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差异是发展的动力,东西方如果都一样,那就没有发展了。西方绘画运用理性的方法实现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它强调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观察,强调写生和现场画出。线条和明暗是东方、西方绘画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故在互相吸收学习时,就须慎重。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使中国绘画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成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办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与鲜明性。这是一件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事。在中西美术的比较中,简单的求同或简单的求异是不难做到的,困难的是要进一步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其发现不同的审美精神特征、文化生存情境中在不断的时间演变过程中,共同去发现和创新美学发展的前景。

二、借助各高校已有的以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推进中国传统绘画课程

在留学生课程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绘画课程,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渊源和魅力,展现中国画的魅力,开展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画,爱上中国画,并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法有一大特色:虚实与空白。传统西洋画,画面都是满的,画出对象相互的种种关系。传统中国画,有虚实,留空白,潘天寿先生对此作简要的解释:“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空白是艺术的科学。”这里再补充古人的一句话:“可以见,见;可以不见,见。可以闻,闻;可以不闻,闻。”是说见是见,不见也是见;闻是闻,不闻也是闻。这就是中国人的解释,是中国人的艺术,更是中国绘画在中华传统哲学观念下的产物。

三、借助各高校已有的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选派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教师赴国外任教,挑选中国传统绘画方面的优秀学生到外国留学传播中国传统绘画,提高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综合我国国内对于传统中国画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个人画展,依靠画家的个人影响传播;二是集体推广,依靠艺术单位和艺术团体、研讨会等形式宣传传统的中国画;三是互联网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但是以上三种传播方式还都没有和高校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传播相结合,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

四、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思考以怎样的形式将我们的传统艺术传递到国际上,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外国

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传统绘画得到很好的传播,使中国画走向世界,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通过高校现有的国际教育平台,逐渐渗透中国绘画的基本技能、甚至在国家奖学金项目中设定中国画专业将会为中国绘画为的世界更多的人认知并推广具有极大的意义。

五、争取国家奖学金项目招收外国留学生从事中国画专业学习和创作

课题的研究,也是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实践教学的实际出发,突破当下传统中国画教学瓶颈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观”的精神内核,在民族文化的视域下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意志,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要求。

传统教育方式篇4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器官和组织的大体和显微镜下结构改变,由于资源有限,常规传统病理学玻璃切片教学无法同时提供相应正常组织学切片作为对照,学生缺少正常组织结构的对照学习,难以理解和把握病变的特点,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传统大体标本教学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某些疾病标本的来源少,大体标本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保证学生人手1个同样的标本,自己独自观察[3]。教师在上课时,总是高举着标本,指出典型的病变特点进行示教,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很多人同时围着同一个标本观察,影响实验教学的效率。

数字化病理切片教学的优势

1促使学生对病变和正常组织相联系。建立正常组织库图像,以作者自身的教学经历体会,将病变组织的正常图像同时展示,使得学生在认识某种病变的同时复习以前知识,对于某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和把握也更加容易。如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其中要点之一是观察胞核质比,即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比例增高,在复习正常肠黏膜腺上皮的核质比为1∶4左右,细胞核规则地排列在基底膜时,相对于以往教学的体会,学生可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肠腺瘤肉腺体的轻度异性和结肠腺癌腺体的高度异性。

另外,数字化病理切片可以在低倍视野下显示全景预览图[5],避免了普通光学显微镜最低4倍镜下只能观察玻璃切片局部的缺陷,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病变的讲解。如皮肤鳞状上皮状瘤,状结构为突出正常皮肤表面的状结构,在全景预览的模式下,学生很容易掌握病变的特点,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结构的局部视野,学生很难体会和掌握结构的特点。

2促使学生对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相联系。将大体标本都拍成数码照片,对某些特定病变进行放大拍照,并且同正常的标本进行比对,另外将相互对应的大体标本照片和病变的组织学照片整合在一起,与标本同时展出,建立某种疾病的完整“档案”。这样,每当学生看到1个大体标本的时候,同时也看到了经过注释的这个标本的照片,而且还同时看到了这个标本上病变的镜下改变,促使学生对大体病变和组织学病变进行联系和培养了学生善于比较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纵向和横向思维的锻炼,显著提高学生对某个疾病的全面理解。

3资源共享。数字病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局域网和互联网的病理教学成为可能。病理信息数字化,使得学生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能进行学习。而某些学校也可以和病理教学资源丰富的高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丰富和高质量的病理学习资源。

另外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病理学习网站,如病理学精品网站,里面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同地域的学生可做到资源共享,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只要拥有网络和一台电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立体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工具和操作平台。

同时病理学精品网站共享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名主讲教师课程教学录像、临床病理讨论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随着病理信息数字化,学生对病理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也显著提高了病理教学的质量。

传统教育方式篇5

摘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包括文化传承缺失、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青年身心发展需求等等。在新课标改革模式下,基于文化传承视角,需要构建文化与技术并重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现对文化传承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不断的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思

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传承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显得更加重要。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秉承传统文化传承需求,加强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几十年中,经过长期的师资培训、科研工作、运动竞赛等,民族传统体育早已成为本科院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就现阶段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而言,尽管在很大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逐渐加入了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但是传统体育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学思想层面来说,现阶段高校传统体育指导思想基本相同,和普通的体育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导致传统文化特色缺失;第二,从传统体育实施内容层面上,开展的传统体育形式过于单一,往往集中在太极拳以及长拳上,不能完全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第三,从教学方法层面上,传统体育仍然使用过去的教学方式,理论大于实践,教师通过示范让大家进行模仿,导致学生对传统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二、基于文化传承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该有别于普通的体育教学,使传统体育项目秉承文化传承的特色。同时将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文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根据高校学生身体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将传统文化有效的导入到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进行民俗体育、传统武术等项目学习中,贯穿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只有突出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特色,才能让学生不仅增加体质,更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二)构建完善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太极拳以及长拳上,需要根据现阶段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具体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养生功法、武术、民俗体育以及少数民族体育。其中,养生功法包括了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等;武术包括太极拳、长拳、武器等;民俗体育包括跳绳、象棋、舞狮、踢毽子等等;而少数民族体育包括木球、博克、珍珠球等等。这些多元化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具特色,将这些项目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条件等选择学习的项目,或者也可以组成一个个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团体活动交流等。

通过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增强学生体质,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获得文化传承。比如太极拳学习过程中,行云流水的动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华武术中包含的谦虚、守信等道德情操。再如在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到中国民俗文化,了解体育项目背后的文化传承。

(三)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创新教学方式

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体育学习健身、休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健身锻炼的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带来的知识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加强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将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改为多元化的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技能等,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改变过去单一的动作师范,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转播动作要领以及背后的文化,如利用影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等,同时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相互“切磋”、小组互助等方式,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对于同一个体育项目教学中,也必须学会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并领悟背后的传统文化。

(四)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是对教学成果的有效总结。改变以往通过最终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平时出勤率、进步能力、努力程度、对课程重视程度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以及科学性,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向着合理化、客观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针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获得文化传承等方面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良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够将这一特点进行体现,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传承,并将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构建新时期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入手,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提高传统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单静怡,刘俊荣,李俊杰.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5(9):144-145.

传统教育方式篇6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有相同点,更多的是不同点,两者教学方法也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网络教学方法的缺点通常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也往往是网络教学方法的优势。因此,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着有益的优势互补关系。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呢?

一、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要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就得从深入挖掘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着手,了解实现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一)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1.1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讲授优势,突出人文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教育中,教学活动具有教师把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的过程显著特征。这样一个讲授过程,更加突出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人文因素作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人文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是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如相当多的数学教学,教师的讲授才会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默契传递。

1.2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亲合优势,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作用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近,交流的形式丰富。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暗示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都非常大。教师带着鼓励的表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警示,会约束学生走神;教师的一个暗示,会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教师的一个引导提示,会帮助学生的思维提高。在这些活动和行为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亲合,也才更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好比一个母亲用自己的乳头或用奶瓶给婴儿喂奶一样,对婴儿的情感和思维影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感受。也好比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伟人或明星,与大家坐在一起的感觉相差甚远一样。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亲合优势,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健康发展。

1.3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表演优势,展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学知识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学生认知、体会和理解学习到的。但有的知识是不能完全简单依靠语言和描述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到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演示和真实展现才会形象生动的让学生领会到。如小学数学的列图式加法运算,教师通过板书形式,采用边写边说边演示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领会到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效果非常突出。

1.4运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习惯优势,发挥学生的依赖作用

采用传统教育方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教育中成长大的。大多数学生都十分习惯于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对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了依赖心理。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否定它,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学习心理,合理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才会充分保证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在采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机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1.5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导向优势,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效应

传统教育特定的活动场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活动,更容易产生师生间良好的心灵感应作用。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讲授法中所表达出来的多种蕴含感情色彩的教学形势、语言及营造的气氛,对教学目标实现是相当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心理才会产生深刻的共鸣作用。特别是针对有关纪律、道德、思想、品格和情感教育等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达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二)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2.1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与显示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网络信息几乎不受容量的限制。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接触书本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广泛的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网络媒体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文本、声音、图画、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因素。多媒体表现形式,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所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不仅内容量丰富,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丰富。资源的另一个表现方式还体现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师,它是一种特定的丰富的人力资源。

2.2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模拟与放映优势,促进教学形象生动化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模拟和放映优势,可以把真实的教学内容或真实或模式放映出来,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突出。如地理火山章节教学,运用网络媒体提供火山爆发的真实情形,所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同一般。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教学,可以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网络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死呆的说教活动和呆板的文字表述,实现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和具体的网络媒体情境。

2.3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放优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精神

当今社会,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个性发展的教育时代。教育提出了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展协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自主学习,加强协同学习和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思维活跃的当代学生,他们也更乐于探索知识奥迷,对网络也独有情钟,这也迎合了当今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论坛和留言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师是网络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当好指导员,共同参与学习互动交流。

2.4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都是基于课堂形式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特点。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离开课堂就几乎不能再继续组织教学。我们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它是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是网络教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这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深入学习和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补充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2.5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优势,充分实现分层教学

传统教育,同一个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我国教育界几年前就大力倡导和尝试分层次教学改革,但难以操作。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局限,通过教学设计和网络设计,可以提供多套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从而满足分层次教学需要。

2.6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互动优势,促进探究式学习

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创设网络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探究式学习。相对传统教育,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网络教学方法,更容易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交流探究的内容。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策略

策略一:整体把握、有机结合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选择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锐意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时表现在同一节课,要分阶段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有时表现在同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多课时中,要分不同的课时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一段教学时期中实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如开始学习某一章节时,教师应优先考虑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新的章节内容和学习要求有一个适应过程,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中间小节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既能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又能很生动且较轻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章节结束部分用网络学习方法,能系统的展现章节结构,巩固章节知识,也能较容易的完成拓展提高学习和补充学习需要。

策略二: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切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特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更佳教学效果。

策略三:灵活运用、合理优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应有所不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理论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上都发挥得淋漓尽。只有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优化,教学活动才会生动,才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策略四:求同存异、相互补充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忽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对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因为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片面刻意追求网络教学方法。一概而论否定其中某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坚持固守另一种教学方法都将会导致停滞不前或得不偿失。要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使两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有益共存。

传统教育方式篇7

由于多年来,普洱市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大中专学校体育教学仍采取传统教育模式,诸多仍以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游泳等,以及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体育教学的项目,普洱学院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普洱学院体育教学中所占比例极小,更别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体育教材内容的统一单调,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在学习田径、球类等这些技术难度较大的课程时,表现出学习跟不上和不感兴趣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普洱学院体育系课程设置中,按照国家教委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大部分仍以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游泳等,以及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和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专业选修的内容中,逐渐引入多元化的适应当今“全民健身”和“民族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内容,但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属专科三年制,在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等方面未能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在专业体育教学中实施。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存在:第一,人们观念意识淡薄的问题;第二,在我院师资队伍中,部分是参加一些短训班、学习班培训出来的;第三,师资数量少,质量一般等问题。因此,在云南省众多重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争光添彩的背景下,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最多、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地州市唯一的高校更要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

普洱市隶属云南省16个地州市之一,位于滇西南部,行政区划分为九县一区,除思茅区外,九县全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发展、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在这片土地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云南少数民族学生自出生都生长、生活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从小观看、参与,逐渐在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深深地植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方法乃至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年龄增长,每逢课余、聚会、节日等期间,都会自发地、欢乐地、淋漓尽致地举行本民族的传统活动,以此来表达内心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朋友、亲人在活动中对抗、协作、表演所激发的情感,以及自我身心的愉悦和性情的陶冶。这样优越的地域基础和开发潜力,是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普洱学院体育教学的关键优势。普洱学院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包括非少数民族大都是来自民族地区,因为我院的生源基本是云南省内的学生。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从民间挖掘、整理出来的传统体育活动多达300多项,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所列项目的40%以上。各地州根据民族和民族传统体育优势项目的不同,都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训练、比赛,云南省已举办了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媒体介绍、现场观看、亲身参与等形式,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所了解、认识,甚至不乏参加过正式比赛的高手。对于体育教学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技术复杂难度大的现状,民族学生们也希望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形式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普及。另外,普洱学院体育系师资队伍中,普洱籍的专业教师有11人,少数民族教师有5人,参加过省、市、区县少数民族体育竞赛、训练的教师有9人。因此,普洱学院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备训练、竞赛的人力条件。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枯燥、内容形式的单调,教学大纲不适应民族地区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思想性的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此种现象说明民族成分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更能接受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钟情于参与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运动负荷适中、趣味性强、娱乐性浓、具有竞争性而危险性较小的个人或团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改善和革新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在引入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体育专业教师可与本院研究民族文化、历史、民俗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教师携手共进,针对项目的产生、发展、演变等进行具体化的探讨,从而总结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各项内容和方法。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云南省高校中,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校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还被列为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开展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思想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了珍珠球、抢花炮、陀螺、木球等课程,广西民族学院开设龙舟、珍珠球、抢花炮等课程,并编写出版了教材,大连民族学院开设珍珠球、射弩等课程。还有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都开设了珍珠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蹴球等课程和训练,在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可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必然之路。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能丰富我院体育教学的内容,改善教材结构;有利于终身体育在教育过程中的落实;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还能促进我院少数民族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传播;有助于学生群体的团结互助和凝聚力,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的完善。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展望

传统教育方式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学校体育;必要性;可行性

1.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1.1融入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缘起于是我国沿袭两千余年的农业文明,伴随着现代西方生活方式的进入,我国农业人口不断减少,机械化生产方式更是让农业文明的习俗逐渐淡化,我国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的学者普遍认为:在农业文明式微的今天,必须要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找到继承与发展道路,否则其发展将会出现无法弥补的断层甚至消失,而学校教育与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结合从而赋予其新的发展道路。经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者的不断努力挖掘整理及改造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赋予了新时代的色彩,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一方面有着民族本质特色的传承,另一方面又肩负着教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功能。缘起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一方面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新的优化变革,另一方面还能让新一代的学生接收到民族文化的洗礼,为其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供良好的环境。

1.2学校教育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完善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体委就将我国唐宋时期的蹴鞠运动与现代竞技运动中的羽球,排球的若干运动特征相结合,创建了毽球运动,对该运动的竞技比赛规则,训练技术都做出了规定,毽球运动发展至今已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将其作为公修体育科目,并逐渐步入正轨,经过高校的推广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被列为全运会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毽球这一经典案例告诉我们,学校体育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完善完备。我国各民族的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将其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利用教育的渠道进行拓展开发,必将使民族传统体育展现出新的生机。

1.3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模式建构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现代体育的发展并不矛盾的,与之相反,如果将现代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和模式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则能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模式的建构提供更好的运作模式,从而摆脱间断式的发展模式,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引导者社会文化的发展动向,当学校体育教育利用其自身强大的文化,人力资源投入到某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中时,必然会带动古老的运动蓬勃发展,因而要找到现代学校体育管理机制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点。

2.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的学者致力于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去,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于2004年起所设置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充分的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课程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主要环节中均尝试引入诸如毽球、高脚马、陀螺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实验得到了师生的认可。我国海南省拥有黎族群众达到100余万人,早在上世纪末海南省教育厅同时将代表黎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登山、爬杆和秋千三个项目在海南的各个教育学段中引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截止目前,该省上述三项运动在海南省学校的普及率均超过31%。综上所述,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是可行的。

2.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

由于历史,政治,战争等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构成以苗族、壮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个少数民族群众为主,其次佤族、景颇族、满族也有分布,历史上由于人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了数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项目渗透融合,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迁移及清朝统治时期,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伴随着战争打破了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单一性,并伴随着民族大迁移的人群逐渐向我国西南方向传播,形成了进一步的民族文化融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多元有机的民族政策,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网的快速建成均促进了民族的交流融合,使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更加多元。由于宗教、文化、语言等层面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该民族历史沿袭层次的产物,受到其独特的地域及文化经济的影响,民族文化必有其特色的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则是对民族文化的直观反映,我国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全方位的反映出这一区域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如侗族特色的“抢花炮”、苗族特色的“芦笙舞”等项目,这些项目与其民族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充分反映出少数民族群众历史文化的“民族性”,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等代表其“民族性格”的完美体现。

2.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涵盖的精神与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相融合

众所周知,我国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建国之初,我党第一代领导人针对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教育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学校体育的教学理念,通过几代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现已形成完整的学校体育框架,该框架涵盖了6大基本目标,6个发展阶段,4大基本理念。反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以我国各民族文化理念为理论来源,不断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改进,在弘扬与摒弃中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形成了与缘起于西方工业革命竞技体育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以重养生,重娱乐为主的体育项目同样需借助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得到大力推广。这与我国学校体育中“健康、和谐”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2.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项目重要的“资源库”

脱胎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民传运动项目规则简明易懂,场地硬件条件需求不高,技术便于掌握,在学校中进行推广此类运动,可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升华,有效的区别于竞技性为主的竞技运动,强调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项目重要的“资源库”

3.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能弥补当前学校教育体系中单纯强调竞争性的文化缺失,又能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智梁,张良祥,卜建华,姚大为,李兆臣.嫩江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文化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08):98-100.

[2]孙永梅,王全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2,(01):86-89.

[3]李晨,程明.地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当地学校体育的必要性分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68-171.

传统教育方式篇9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而探索挖掘了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曾国藩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曾国藩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后来,曾国藩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传统教育方式篇10

论文摘要: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道德发展的源泉之一。端正对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的认识,把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地区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之中,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加强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探索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实现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

壮族不仅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即壮族传统道德。以重义轻利、尊长爱幼、爱劳动、讲诚实、守信用、忠厚淳朴为主要内容的壮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我国现代道德的源泉之一。壮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相适应的,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充分继承和发扬壮族传统道德为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服务,既是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壮族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如何把壮族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有机地结合到当代壮族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去,使壮族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教育的生产力。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壮族传统道德在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一、重新认识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

重新认识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是实现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现代转化的前提和基础。

(一)重新认识壮族。要丢掉壮族没有任何民族特点、壮族已经彻底汉化了等错误观点,就必须重新认识壮族,就必须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壮族历史、壮族风俗习惯、壮族饮食文化、壮族传统节日、壮族宗教信仰、壮族民间艺术、壮族传统医学、壮族传统道德、壮族居住地理环境等。只要这样系统地了解壮族,我们就不难发现壮族不仅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而且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的风俗习惯、饮食、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壮族人民创造出优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与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新认识壮族传统道德。要吸收和利用壮族传统道德为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服务,就必须以端正的态度重新认识壮族的优秀传统道德。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平等的对待我国各民族,壮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同样具有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传统道德。而不是把壮族传统道德认为是野蛮的、落后的。其次要认识到壮族的传统道德不仅包括重义轻利、尊长爱幼、爱劳动、讲诚实、守信用、忠厚淳朴等,也包括壮族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汲取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道德文化,包括爱祖国、爱家乡、开放、宽容、勤劳等,也是属于壮族的优秀传统道德[1]。正是因为有了优秀传统道德作为精神支撑,壮族人创造出了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因此,端正对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的认识,是我们利用它为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二、把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区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之中

当前,在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中,尚无壮族传统文化及道德课程的设置,这种道德主体与德育内容的相互脱离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较为普遍。因此,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德育内容进行传承和创新。

(一)把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教材之中。民族德育课程是一般课程理论在民族德育中的运用,但民族德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的特殊性[2]。但是现阶段在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程的设置中,或多或少存在忽视壮族道德文化的现象,很少反映壮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脱离壮族学生的实际,因而难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壮族聚居区高校中,道德教育尚未很好地与壮族传统道德及壮族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所以,我们在壮族德育课程建构时要站在现代化的高度对壮族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审视,发掘出与现代化相协调的东西,批判和剔除与现代化相悖的东西。壮族地区高校德育课程内容除了包含共性传统美德外,更应该突出壮族传统美德,结合壮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人格需要等实际情况,必要整理、编辑和出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教材,如《壮族传统道德文化教程》等。有助于实现壮族传统道德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代转化。

(二)把壮族传统道德融入到壮族聚居区高校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德育具有全方位、全员和全程性的特点。除了专门开设壮族传统道德文化的课程外,还要把壮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去,发挥各自育人的优势。如:文学课可以对壮族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民间故事等进行必要地介绍,使学生领略到丰富有趣的壮族传统文学;历史地理课可以介绍壮族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艺术课可以介绍壮族的山歌、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等,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和发现壮族传统艺术的美;体育课可以开展抛绣球、转陀螺等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壮族大学生的身心,增进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3]。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各门学科潜在的优势激发他们对本民族和祖国的热爱,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总之,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课程的构建,应该站在民族德育课程现代化共享资源的角度上,既要吸收各民族的道德文化资源,又要突出壮族自己的道德文化特色。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们构建民族德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框架,民族德育课程只有向各民族文化开放,才能架起各民族相互沟通与理解的桥梁,也才能有效推动民族地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4]。

三、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独特性在于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化、情景化。壮族聚居地区高校应该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改进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壮族道德教育方式的一个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歌传教,山歌是壮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善于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传教。山歌的内容中蕴含着壮族的传统道德,与壮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易唱易学。壮族传统道德通过唱山歌形式世世代代流传至今。二是以故事传教,壮族的民族间故事极为丰富,如《刘三姐》、《一幅壮锦》等,这些故事内容包含了壮族人民不畏艰难、勤劳互助、尊长爱幼等壮族优秀传统道德。壮族长辈与晚辈之间有喜欢讲民间故事的习惯,壮族传统道德无形中通过了讲故事的方式世代相传。三是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地区的民族节日繁多,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壮族的节日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例如:壮族的祭祖活动、忠字舞等教育了人们纪念祖先、尊敬长辈、忠诚做人等道理。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唱山歌、讲故事等形式来进行,与壮族固有的生产方式、生产特点相结合,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生活化、实践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5]。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在重视课堂道德教育同时,更应该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在实践和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特别是积极地深入到壮族地区,与壮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壮族大学生去参观壮族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其在实践中接受道德生活教育。因此,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我们改进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提高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情景化,是壮族道德教育方式的又一鲜明特点。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唱山歌、讲故事、文体活动等形式来展开,其教育效果具有隐蔽性、渗透性、持久性等特点。壮族聚居区高校应该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情景化的教育方式,要求一方面要建设好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包含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等多层次的文化集合体,是大学生精神家园[6];校园文化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持久性强等特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情景化的方法,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校园文化成为育人的另一本“道德书”。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是学生思想、情感、需求真实表达的重要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壮族聚居区高校应该利用好壮族传统节日及文体活动中所包含的育人功能,对壮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四、加强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与壮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民族特色之路。

(一)努力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政策,同时又熟悉壮族历史和壮族传统文化的德育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壮族聚居区高校比较重视德育师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忽视了对壮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许多德育老师在课堂中只单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而不能充分有效地使用壮族传统道德资源,课堂中缺乏同学生的思想交流,更不用说产生思想共鸣了,这也是造成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是大力培养和提高壮族聚居区高校德育师资队伍中的民族文化知识,把道德教育根植于壮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同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当代壮族大学的道德教育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二)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以及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要对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给予财力、物力、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比如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应加大对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的倾斜力度。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与其他高校在德育师资建设方面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比如在有关德育学术交流、德育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壮族聚居区高校的支援力度。这都是搞好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7]。我们在壮族聚居区高等院校进行民族道德教育时,离不开对壮族传统道德的吸纳整合。所以,我们在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既要做到与壮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特点相结合,又要同壮族的传统道德观念、思维特点相结合。端正对壮族和壮族传统道德的认识;在壮族聚居地区高校德育课程构建中,应积极吸纳壮族传统道德文化;借鉴壮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改进当代壮族大学生道德教育方式;加强壮族聚居区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政策,同时又熟悉壮族历史和壮族传统文化的德育队伍。以此为途径,实现壮族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才能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提高民族大学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武军.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J].学术论坛,2007,(3).

[2]赵志毅.中国民族德育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3]刘武军.壮族传统道德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J].学术论坛,2007

,(3).

[4]李保平.回族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杨丽萍.当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衔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