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8:16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行业;数字货币;数字金融;金融科技

2019年10月24日,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是区块链技术首次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高级别定位,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代表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区块链正在与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起来,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势必对经济模式、金融组织和社会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1区块链技术的内涵

最初,人们是通过比特币了解到区块链技术的。尽管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争议,但是比特币的技术核心区块链却可以继续深加挖掘,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比特币也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应用[1]。区块链技术主要由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和分布式存储三大技术构成。所谓共识机制,是指区块链具有“少数服从多数”的特点,区块链节点由多方参与共同维护,共识结果需要各个节点达成一致。密码学原理是指区块链技术涉及私钥和公钥两种数字加密技术。信息加密发送时需要使用公钥,而解码信息则使用私钥。与传统的储存方式不同,区块链分布式储存的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布局,而且每个节点的存储都是独立的。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共享的共同维护的数据库,而这三大技术使得存储于区块链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等特点。因此,区块链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技术增信,受到各行业的欢迎和重视。

2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路径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与各行业融合,形成区块链产业化,而金融行业以其先天优势与区块链技术具有极高的契合度。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理财,还是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活动,抑或是中央银行对资本的管控,都需要可信的数据为其决策做支撑。因此,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覆盖面广,模式多样,影响深刻。

2.1供应链金融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经济贡献度高,被称作经济的“毛细血管”,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阻碍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大量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急需资金输血。供应链金融则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手段之一[2]。在不改变现有信贷模式的基础上,区块链平台覆盖整个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等。小微企业的全部交易信息都上链记录和储存,并支持防伪溯源。至此,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的可信度得以保障。金融机构根据区块链内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可以降低风控成本,提高借贷业务效率。信用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便能够更便利地融资,形成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双赢局面。交叉验证是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可信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仓单质押融资是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手段之一。企业购买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加工后的制成品在交易物流中要经过多个仓库,仓单便是仓库管理人员在收到仓储货物后开具的凭证,存货人可凭此提取货物或者作为资产质押融资。在引入区块链技术之前,仓单质押融资这种极具潜力的融资手段很少被使用,主要原因就是仓单容易造假,给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仓单造假通常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机构核查仓单真实性的成本太高,往往会拒绝仓单质押融资,使得小微企业又失去一个可以用作融资的工具。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尴尬局面,依靠的就是其交叉验证的共识机制。电子仓单必须多个机构交叉验证才能成功“入链”,成为数字仓单。当存货持有者发起创建数字仓单请求后,区块链各节点会在各自的数据库内查找相关证据,仓库出具库存照片,物流机构出具运输物流记录,质检机构出具货物质检信息等。各个节点的查证过程也就是交叉验证的过程,全部在区块链内完成,可以迅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依靠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一旦核验完成即达成多方共识,有效避免仓单造假。仓单质押融资成为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融资的有效方法[3]。

2.2数字资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将成为一种新型资产和生产要素,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并影响未来的财富分配。2.2.1数字票据作为金融行业的传统业务,票据市场的发展面临不少困境。一方面,大多数电子票据仍然需要与纸质凭证匹配生效,验证和交易流程复杂烦琐;另一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票据造假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存在一票多报或虚报的欺诈现象,严重影响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和防伪溯源的特性,可以有效解决票据市场面临的困难。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向数据票据转变,成为新型数字资产,票据交易通过区块链平成。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时间戳和智能合约能够清晰地反映票据的签发、背书、流通等全过程,实现高效、便捷的资产存储、价值提取和转移,提升票据交易效率和安全性[4]。2.2.2资产证券化作为近20年最受关注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缺乏流动性,但可以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使之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从而衍生出新型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整个过程参与主体多,流程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材料披露,目前国内市场运作效率不高。此外,资产证券化依赖于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但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风险较大。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资产证券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去中心化的联盟链,基础资产的准确信息可以实时上传和分享,数字化信息披露能够提高证券化资产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投资人风险,减少沟通成本。同时,方便监管部门的动态监控,提前防范系统性风险。

2.3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是人们在探索比特币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最初的设想便是创造一种数字货币。虽然比特币目前面临较大的争议,多数情况是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被大众熟知,但是借由比特币诞生的区块链却可以成为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数字人民币(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纸币、硬币等价,具有国家信用背书,这种新型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区块链。首先,数字人民币可以与纸币、硬币自由兑换,不会对现有的稳定货币体系造成太大冲击。其次,数字人民币的区块链节点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控制的,便于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性与安全性的兼顾。此外,区块链的防篡改、可追踪和私钥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范货币伪造、虚假交易和其他不法行为。最后,数字人民币使得各方面的经济数据更加准确,便于评估和分析,从而支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今,以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使大众不需要携带纸币便能够便捷地购物消费,但是微信和支付宝属于第三方支付,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结算。数字人民币是央行直接发行的,安全性更高,摆脱了第三方电子支付所需的银行账户绑定限制。此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数字人民币则不受网络信号的限制,支持离线支付,简单便捷,对广大老年群体更加友好。2020年末,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等地开展试点工作,成效颇丰。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投入试点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数字人民币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能够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有效保障人民币的体系和币值稳定,提高跨境支付效率,促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必然会成为影响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明显已经具备先发优势,数字人民币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并正式推出后,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2.4数字征信

自从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业管理办法》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征信业的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和企业征信业务的普及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经济稳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综合信用的评定需要各个部门多方参与配合,例如商业银行、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环保部门等,效率低下,并且容易造成信息重复或错误记录。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征信系统目前的问题。各利益分散的部门成为区块链上的节点,根据区块链的交叉验证和共识机制原理,一项数据的成功上链需要多个相关节点的验证即可自动完成。而且,区块链内的数据透明、不可篡改,有效避免联合造假的情况发生。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各银行在区块链内共享客户信用信息,当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可直接查询区块链平台内的数据,而不用向央行申请征信报告的查询服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5-6]。

3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投入

首先,在政策上要继续给予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大力支持,加快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补贴。要密切跟进研究动态和阶段性成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求技术突破和创新,尤其要注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尽快将技术上的成就应用到实践中来,实现区块链产业化。其次,应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交流,关注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研究在全球处于前列,在保证这一地位的基础上应与国际学者展开合作,参与国际区块链应用规则的制定,提高我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3.2加强区块链数字金融的法律监管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和投资者的欢迎,但其治理机制尚不成熟,尤其是相关完整的法律还没出台,监管面临较大的困难。作为新兴技术,区块链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必要的法律规范和适度的监管。尽管区块链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动力,但是出现洗钱、非法融资等网络犯罪行为时,监管部门必须介入并打击,这就要求现行法律体系与区块链金融不断磨合,逐步弥合两者目前存在的鸿沟,必要时应出整的针对区块链金融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可以通过牌照或许可证制度规范区块链金融业务,对运营者实行实名登记的备案制或审核制。总之,区块链监管需要审慎灵活的监管理念,既要给予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容错空间,又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需要把握好监管的尺度,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既有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3.3加大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

区块链金融产品的推广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引导作用。一是加快数字人民币的建设进程。货币是金融和经济的载体,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必须尽快将数字货币法定化。目前,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进入第三轮试点,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成果颇丰,具有无限的前景。因此,在对数字人民币进行逐步的试验和完善后,应趁热打铁进行推广。二是引导资本对区块链技术的商业性投入。企业也应将目光放长远,看清区块链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塑性作用,完善区块链研发与应用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三是加强对区块链数字金融的宣传科普。不了解会导致不信任,因此要提高民众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就应该普及区块链基本知识,在网络和社区宣传区块链金融的优点和好处,为将来区块链在证券交易、支付结算等领域的试点工作做铺垫。

4结语

在全球进入区块链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翻开了新篇章。区块链技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必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其中金融行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区块链有较高的契合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数字货币和数字征信4个方面的应用模式。针对目前区块链金融的困境,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未来,金融行业将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重构自身,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波普尔.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40.

[2]汤道生.产业区块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73.

[3]张恺怡.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29-30.

[4]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驱动金融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新金融,2017(1):45-50.

[5]张荣.区块链金融:结构分析与前景展望[J].南方金融,2017(2):57-63.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2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银行;交易系统;联盟链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硬件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涌入台面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到来使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数据这类的技术需要大量的规整的数据作为支撑,而区块链作为一种信息存储与读取的底层技术,可以较好的贴合数据存储相关的技术。对于商业银行或是其他的金融机构来说,无时无刻不流动着大量的数据,其中最多的便是交易的数据,如何在满足商业要求的速度下运用区块链技术存储交易信息成了当下较为广泛讨论的问题。

1区块链的基础知识

1.1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数据用分布式存储技术,交易用点对点技术,验证交易真实性用加密算法,记录交易采用共识机制的这样一种结合了众多技术的应用模式,或者说是一种信息的储存方式。周亮瑾,王富章[1]认为区块链技术具备共治、共享、去中心、防篡改、可追踪等特征,是新兴的一种互联网分布式记账技术。蔡晓晴,邓尧,张亮等人[2]则将区块链技术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但其本质只是一种抽象概念,是一种以区块形式组织成的数据库。但较多的学者都一致同意,区块链是一种数据库,是一种记账方式。

1.2区块链分类

按照蔡晓晴,邓尧,张亮等人[2]的分类,系统的运转围绕区块链账本的记录和维护过程展开。因此,区块链系统可以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

1.2.1公有链公有链是一种所有用户均可参与的区块链,包括信息的写入或读取。公有链实现了完全的去中心化,也使用典型的类似工作量证明的机制完全解决了信任问题,记录信息的是全体的参与者。如比特币区块链,信息就是完全公开的,全员参与的。

1.2.2联盟链联盟链的记账者由参与联盟链的人协商决定,并非全员参与决策,所以其也没有实现完全的去中心化,信息也只是一部分的公开。1.2.3私有链私有链是指定的管理者进行管理,只有少部分参与人可以使用,其中的信息也可以不对外公开。三种类别的区别见表1。

1.3区块链的“三元悖论”

根据罗伯特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即一个金融系统不可能同时拥有去中心化、效率、安全性这三种目标,最多可以拥有其中的两种理论,区块链构成的时候同时也是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公有链侧重于去中心化与安全,却在数据不断累积的当今面临交易效率的问题;私有链侧重于安全与效率,但是却完全做不到去中心化;联盟链则是非完全的去中心化,程度比私有链高,比公有链低,而效率也是基于两者之间。

2联盟链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可行性

2.1身份验证的可能性

2.1.1数字签名验证现在应用区块链并具有较为完善的交易体系之一的比特币交易,其采用的身份验证为数字签名验证,其验证流程为当用户注册了该系统的账号之后,便会获得一个私钥和公钥,而其中私钥是不公开的,相当于自己的密码,而公钥是对外公开的,并且公钥也可产生一个公开的地址。当交易发生时,为了验证此条交易信息不是假信息或是别人仿制的教育信息,则交易的发起方需要将此条交易信息通过Hash算法加密为一串数字,然后再用私钥和先前的这串数字一起再加密一次。当别人想来验证此条信息是否为你本人的交易操作时,会先将最初的交易信息用Hash算法后得出一个摘要1,然后再用你公开的公钥以及交易的密码解密出一个摘要2,将两者进行比对就可验证。这样的方法就可以通过不可被查询的私钥来验证交易的正确性。

2.1.2商业银行的身份验证商业银行现有的身份验证有密码验证以及生物特征识别,但是现在的验证已经逐渐向生物特征验证靠近,不仅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起来特别快捷方便,而且安全性也比密码验证更好。其验证的核心还是将登录使用的密码或生物特征与当时存留在银行的进行比对验证,其后的更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方式都不会改变,只会提高生物验证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2.2区块构建的可能性

2.2.1比特币构建的基本思想比特币系统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交易系统,当两个节点发生交易时,使用密码学技术对该交易信息加密过后,就把这条交易进行全网广播;当所有节点接收到这条信息过后就开始对此条信息进行验证,身份验证的具体流程上文已经说过,身份验证成功后对此交易进行验证,通过追溯该用户的账户历史交易来判断是否可以完成该交易,验证过后将其记录在自己记录过的区块列表里面;节点是否可以将自己的账本记录接入区块要进行工作量证明或其他共识机制,工作量是一个寻找满足难度要求的随机数的过程。找到的节点按照一定规则被选中后便可获得一次记账权,并且发出本轮记账需要记录的数据,然后全网其他节点进行数据更新、验证和存储。在记账完成后,可以获得系统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工作量证明涉及的工作就是人们所说的“挖矿”工作;在其“挖矿”完成之后,就可将其连上原有的区块,完成一次区块周期,区块链系统就是在这上面构建起来的。

2.2.2商业银行交易区块链构建的基本思路对于商业银行的交易来说,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可查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验证登录时,应用原有的身份验证就可以满足要求,因为商业银行的区块链不需要也不能完全的去中心化,至少我国现有的经济形势不行,所以生物特征验证是较为安全的;也不需要让所有人来验证你的交易身份,这样可能会泄露你的身份信息。其次对于交易来说,别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来验证你的身份,对自身没有好处。对于交易的便捷性和可查性应当尤其注意,在原有的区块链当中,当数据过多时就会由数据的过多带来的数据同步已经读取的速度减慢,使得交易变得不流畅,现在的比特币交易就已经遇到这样的技术瓶颈,全网同步交易在商业活动里面显得沉重和笨重,所以尽量减少交易的记录以及单链的长度是对于商业交易来说非常重要的。原有的比特币的信息追溯是靠记录的信息来进行操作,而对于商业交易来说的话,这样的方式也是有效的,可以进行保留。

2.3审计的可能性

对于比特币交易来说,对某个比特币账户进行审计可以采用追溯的方式,通过查阅该用户在区块链上保存的交易信息来对其账户进行审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商业银行,将从审计模式、审计职能、审计判断三方面影响商业银行审计,这项技术有利于纠正信息不对称,提高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审计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升。对审计来说,区块链技术可能会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3商业银行联盟链的身份验证

身份验证是架构在区块链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用户登入个人账户时建议还是使用原有的身份验证机制,通过比对创建该账户时的信息来验证登入者的身份,也不用考虑其他节点来对此账户进行重复验证,这样可以节省较多的资源。

4商业银行联盟链的构建

联盟链也是区块链的一种类型,其构成的基础也为区块以及其内在的机制。在此条联盟链当中,记账者便是市面上所有的金融机构,他们由中央银行或者银监会直接指派或者通过资质的检验。他们所要记录的,是单个用户发生的交易行为,他们所要储存的也是单个用户发生的交易行为。当交易发生时,这些记账者便开始对其进行验证,当这笔交易被一个或多个记账者验证为有效交易时,则将此次交易写入该用户的下一个区块当中,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区块的建立周期。相比传统的区块链的构建,这种方式的构建舍去了比特币交易时的身份验证,增加了用户的透明性;舍去了完全的去中心化,采用商业银行来充当指定记账人。这样的交易极大地缩短了交易的流程。

5商业银行联盟链的交易审计

5.1审计模式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采用事后审计模式,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凭证、档案资料、内部控制制度等材料,通过函证方法佐证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性。在商业银行区块链中,由于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等特性,不仅对初始记录的数据进行检查,而且还可以对其发生和记录的时间进行审查,这样保证审计线索不中断,减少数据造假的可能性,释放审计人员辨别资料真实性的精力,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样对于个人账户的审查非常有效,也可以依靠一定的程序设计对商业银行内部的审计带来帮助。

5.2审计职能

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资料的事后监督职能。在商业银行区块链中,审计人员通过授权密钥实时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交易信息,通过构建的系统可以对这个系统里面的所有用户链进行实时监督。审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监督重构为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预防和监督,发挥“预警”职能,实现前瞻性审计功能,使审计工作能及时高效的完成。

5.3审计判断

在传统审计中,依据统计学抽样理论,结合审计人员的过往经验和主观判断,以此从审计样本中查找问题,进而推断整体结论,极有可能得出不确定性的审计结论,存在遗漏审计疑点和线索的抽样风险。在商业银行区块链中,可将由原先的抽样审计进而扩展到总体审计,有效减少因审计样本推断出总体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审计结果的精确度。

6商业银行联盟链的优缺点分析

安全性:交易是由商业银行确定,其中除了商业银行也没有其他的参与者,所以安全性较高。效率:由于有奖励机制的存在,商业银行会为了手续费而产生良性竞争,进而提高了交易数据的效率。存储与读取:这样由用户为主体的区块链,存储和读取也是以用户为单位,交易发生时读取更有目的性。而以用户为单位的存储,减少了数据的冗杂,加之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的交易产生的频率不同,不用一视同仁的全部储存备份,使数据的存储更轻松。数据的可读性:记账者可以读取全部的交易数据,而笔者仅仅把这条联盟链当作交易的话,也没必要也不能知道其他人的账户或者交易信息。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3

1、区块开发为区块链需要Go这个软件。Go是一个开源的编程语言,它能让构造简单、可靠且高效的软件变得容易。

2、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3、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从应用视角来看,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来源:文章屋网)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4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自2012年以来,生鲜食品需求逐渐攀升,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质量、营养与安全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是基于农业大国背景下,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运输,可以最大化地提高生鲜食品销售质量以及运输安全性,保障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始终处于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减少运输中不必要的成本损失,提高运输效率。同时,加快构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有利于实现生鲜食品跨地区流通,长期保持稳定销量,促进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提高生鲜产品销售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文章主要对区块链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深入概述,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1区块链技术概念与发展特征

1.1概念界定

区块链技术表面来看较为深奥、难以理解,但是其本质原理较为浅显易懂。具体来说,可以将区块链整体看做一个分布式地图,在不同的分布区域内,均拥有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这些权力相当的应用主体可以借助区块链中不同链条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在进行信息融合共享过程中,区块链技术还可对一些市场交易技术进行高端隐私化处理。在区块链技术发展初期,广泛应用于市场金融交易领域,因此,为保障市场用户的信息交易安全与资金交易安全,区块链技术通常借助全方位加密手段和高技术秘钥科技对一些数额交易较大、信息较私密的事件进行系统加密处理。此外,区块链技术还借助自身高科技数据计算系统对一些权力主体的应用进行深入平衡,最大化保证其保密性同时,也平衡了主体权力的运用,促进市场公平性,杜绝不必要交易成本的浪费。

1.2发展特征

在区块链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其系统内部的非对称高端加密技术与时间戳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主要具备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具备高度去中心化特点。传统互联网交易管理中心通常总是在不受任何约束情况下对市场交易进行管理,会导致管理中心的权利逐步向绝对化趋势发展,大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交易效率。而区块链技术与之不同,区块链技术主要采用高度合理的去中心化模式,并不依靠交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区块链技术主要依托高端加密数据测算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即使在某一层发生信息泄露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具备区块链安全性能。现阶段,在互联网交易中均采用对应秘钥技术来保障用户信息,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应秘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较易产生信息漏洞。而区块链技术中采用的是非对应秘钥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三是具有反复验证性能。在区块链中具备时间戳技术,可以依托该技术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用户信息进行实时搜索与查找,且在时间戳技术的系统控制下,用户信息很难被恶意修改与盗用。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尚不完善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组织。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缺乏提供信息的网络平台,造成了产品信息错位、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到位、信息输出混乱等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均没有属于自身的独立信息化网络平台。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拥有独立的产品信息系统库,但企业之间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产品供需信息仅仅取决于各自企业拥有的局部市场消费现状。这些信息流动性差、准确性低,较易受到局部消费市场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风险升高,提高生产成本。

2.2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缺乏

随着我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具体来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其他物流运输人才培养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区别。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在掌握相关冷链加工、运输、储存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后,还需要深刻了解食品安全、农业、生物等几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同时掌握冷链物流基础知识与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屈指可数,加之整个冷链物流行业人均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大部分从事冷链物流行业的工作人员是外行,缺乏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以冷库为例,许多操作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缺乏冷链基础知识,经验尚且不足,物流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一旦在运输途中操作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冷链产品安全问题。

2.3冷链物流运输追踪系统单一

现阶段,我国生鲜食品的全程追踪监控与运输管理是整个冷链物流的重要组成环节。为确保生鲜食品的新鲜度与安全度,需要在整个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生鲜食品进行全方位追踪监管。但目前我国在冷链物流运输中主要存在对生鲜食品的全程运输监管力度不足、全程运输追溯信息系统欠缺等问题,无法最大化实现生鲜食品冷链安全供应链的全面管理与具体追踪管理,导致无法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运输追踪信息数据。由于收集的运输信息不全面、追踪系统不完善,在运输中一旦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原因,错过最佳解决时间。同时,由于生鲜食品安全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太透明,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供应链中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合理管理。

2.4冷链物流运输温度缺乏保障

冷链物流运输产品一般均具备易损坏、易腐败、价值较低及大小不一等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包装结构等指标均具有较高要求,必须达到冷链运输规定标准。但是在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的温度运输控制中,尽管某些关键环节设定了温度控制工鞥,但仍无法建立全方位温度控制系统,即无法实现运输温度全程控制。由于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温度控制环节都是独立且单一的系统,因此,无法保证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长期保持很稳状态,且由于温度缺乏具体保障,更易致使冷链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加强冷链物流信息化管理规范

首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规范。健全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例如冷链运输作业基本标准、冷链运输环境温度设定标准与温度控制标准。同时,结合国际通用物流标准,实现产品链上各环节信息收集与管理均有基础标准可依。完善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个人运输信息等方面相关政策法规,同时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保障冷链物流信息的运输安全。发挥区块链技术的检测作用,采用“分层检测、相互驱动”的管理模式,并及时介入网络信息平台,将运输车辆温度情况、运输定位纳入综合监控范围,促进冷链物流运输安全保障。其次,完善冷链物流相关信息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快速发展冷链物流保障产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报告等政策规划创新制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需要将区块链技术重点作为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发展基础,进而将信息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运行、实现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同时,完善消费市场准入机制,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稳定的构建环境。最后,加大冷链物流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需要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流通区域通行权、土地买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各地政府关于区块链技术、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项目,打造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体系,重点支持一批全面化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茁壮发展。此外,鼓励这些新型企业积极与信息化院校进行深入合作,联合培养具备冷链物流基础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知识的物流信息化高端人才,优化冷链物流人才结构,为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奠定夯实基础。

3.2创建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

冷链产品和其他产品在物流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冷链产品具有储存周期短、产品附加值高、回收处理性能低等特征。为提高我国冷链产品市场交易量,政府和相关运输部门出台了众多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提出要依靠建设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来促进产品销售。对此,可以创建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指导的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来构建高端冷链物流信息网络。所谓智能集装箱信息管理平台,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对产品冷链物流进行集中管理。该管理平台与电商销售平台相似,当装满产品的冷链物流集装箱达到指定地点时,可利用红外线扫描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扫描,以此获取集装箱货物重量及运输编号等信息,然后利用信息数据传输平台呈现冷链物流集装箱图像。相较于传统集装箱物流运输过程,冷链集装箱物流运输可以充分借助此项智能平台,大幅度缩短集装箱扫描时间,提升交易效率。同时,该智能平台还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集装箱内冷链产品种类进行分类,例如一些保质期相对较短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会在平台检测中加入温度、湿度数值,以便选择更好的运输路线。

3.3建立全程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

一个完整的冷链运输信息化链条主要涉及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且要求产品在全程中处于低温运输环境,以此充分保证产品销售质量。冷链物流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运输各环节进行信息数据全面覆盖,保证冷链物流各环节紧密联系,提升运输效率。第一,生产信息化。以农产品为例,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库,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农产品生产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程度、土壤湿度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并及时将其录入信息库,对农产品生长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及研究,以此优化农产品生长环境,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达成生产质量化、智慧化目标。第二,加工信息化。产品生产后,在产地进行简单分类、挑选与包装,最终进行装箱。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记录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例如产品监测过程、加工环节、加工日期等信息,将数据信息上传至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平台,以便广大用户在各大销售市场通过智能手机对产品加工信息进行查询,也有助于督促产品加工质量的提升。第三,产品储存信息化。通过各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及各地冷链企业的不断加入,需要增加冷库数量。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冷链储存管理系统,实现储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此外,运用区块链技术还可对冷链冰库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优化与组合,进而形成智能化冷链储存仓库,提高冷库运输效率。第四,运输信息化。将区块链技术与湿温传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车辆监控系统将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及时传输找到冷链检测系统中,系统在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进行不定期监管,以此提高冷链物流产品运输效率。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种长期发展性工作,应当杜绝出现“一蹴而就”“单一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健全已有冷链物流信息化体系。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可以利用网络智能信息化平台,及时有效预防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也能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及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冷链物流的高度融合,真正使智能信息化系统在运输中发挥督导作用,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也能提升产品运输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衍军,许雯宏,李海洲.基于区块链的食品冷链质量安全信息平台构建[J].包装工程,2021(11):6-7.

[2]郑君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供应链金融创新优化路径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1):18-20.

[3]尹传忠,谢毅峰,武中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构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08):33-38.

[4]张馨.新型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103-107.

[5]张森,叶剑,李国刚.面向冷链物流的区块链技术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03):12-15.

[6]刘森,王英卓.区块链技术在冷链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冷链物流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08):9-11.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分布式账本;互联网金融;数字资产;应用;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4-0136-03

abstract:thedistributedbookstechnologyisthepoint-to-pointassetdatabasebasedondecentralizedblockchainmechanismoperating.itscharacteristicsintermsofremovingthetrust,tamper-resistant,strongsecurityandtraceabilitycouldapplytopreventfinancialfraud,improvetheefficiencyoffinancingofSmesandreducetheoperationalcostsofthecommercialbanksinthefinancialfield.ourgovernmentshouldproperlysettheruleoflawandrulesintheimplementationofdistributedbookstechnologyandsetupitsowntechnicalteamtodealwithtechnologicalchange,soastorealizethegoalofregulation.

Keywords:distributedbooks,internetfinance,digitalassets,application,regulatoryadvice

引言

^块链(Blockchain)技术于2014年年末开始受到全球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该技术源于中本聪(Satoshinakamoto)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其实质是一种以密码学和共识机制为基础建立在比特币矿工网络上的分布式记账系统。用户无需信用中介或集中清算机构便可以在这一系统中进行数字资产的点对点交易。区块链技术被视为互联网之后的重大创新,将对各类金融中介的职能和盈利模式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有望改写整个金融系统。截至目前,巴克莱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瑞士信贷、德国商业银行等77家金融机构组成R3联盟,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准则。而全球资产规模最为庞大的50家银行中,除中资银行以外的大部分机构已加入该联盟。与此同时,美联储、imF与世界银行也表现出对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意图,于2016年6月召开国际监管会议,全球90个国家央行应邀出席。美联储主席耶伦敦促与会机构加强对区块链的深入分析。在区块链研究推进的过程中,一系列以之为底层技术的新兴金融科技应运而生。

本文在对分布式账本技术及其应用进展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分布式账本技术概述

(一)分布式账本的内涵

账本是商业运行的核心要素,用以记录商品的种类、数量、价格等相关信息,同时也是经营者做出经济决策和监管者行驶监管职能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记录的介质在人类科技发展和时代需求的推动下不断进化。而长久以来,数据的电算化是在这个领域的唯一显著的创新发明,其将纸质数据变成电子数据并通过程序简单记录在存储介质中。区块链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机算法进行自维护的数字化智能账本即将问世。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账本无论在安全性还是易用性上都远超传统账本结构。

分布式账本是一个允许用户在多个接入点,地理位置组成的区块链网络中进行点对点交易的资产数据库。该网络的参与者可以获得一个由共识协议生成的一个真实账本的副本且这一副本具有唯一性。账本中的任何一个改动都需要经全体接入网络的用户进行多数确认后才会被记录,而账本中的记录变化会体现在任何一个对应的副本中,一般情况下完成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秒或至多几分钟。任何实体资产、虚拟资产和其他在金融和法律上加以定义的资产都可以使用分布式账本进行存储。账本使用公钥和私钥和签名来控制对账本资产信息的访问,从而保证了账本记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密码学的角度为账本加上了保险。通过对网络基本构成元素智能合约的修改和定义共识机制,可指定人或团体或集团对资产进行修改的权限。

(二)分布式账本的技术优势

当下大部分企业对数据,尤其是个人信息数据的管理大多依赖在某一互联网服务器提供商进行租赁或通过自行搭建中央机房的形式进行管理。并在服务器接入点增设安全网关、防火墙、监视器和数据缓冲服务器等措施实现一定程度的安全防护后,才能进行内部数据与外部客户端的交互,这大大增加了成本和提供客户服务的复杂程度。在系统论中,中心化程度越高的系统,其容错率就越底下,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就越高。这种传统的数据存储方案使得其被黑客攻击的风险飙升。此外当中心服务器负载过大时,该方案很容易产生服务器响应延迟、数据不准确(丢失或损坏),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相对的,由于分布式账本具有去中心化的底层设计,其在技术层面上极难被攻破。得益于存储在整个区块链网络上每一个用户节点上的账本副本,黑客如果要对某一特定资产条目进行改写,需要同时对整个区块链网络进行入侵。同时这一技术也可以自动阻止对任一节点的入侵,由于区块链网络的共识机制,出现错误的节点将会被整个网络舍弃,这一节点在同步网络共识数据后才能继续工作。另外,该技术本质上仍是一种p2p技术,有助于信息的传递和分享,极大地提升了资产交易的结算速度。

二、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防范金融诈骗

我国2016年共发生7800余例金融诈骗犯罪,涉案金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其中,绝大部分犯罪行为是以虚假身份办理银行卡作为基本条件实施的:银行内部“内鬼”频出,大量身份信息的泄露往往让人们难以防范,而诈骗者的罪行也有部分通过非法手段被人为清除,犯罪成本较低是这一类犯罪的共同特征。

而在分布式账本的帮助下,可以由政府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库,每2年进行一次生理特征录入(如虹膜特征,指纹,声纹等),这一生理特征录入可由接入公安部门区块链的任意一台终端进行录入,并进行容错比对,不符合条件的录入信息会被自动排除,只接受本人的(2年来生理特征改变较小)真实信息,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下载移动端app完成。

在全网进行确认后,生理特征锁定并在全网进行广播,任何不符合该特征的身份输入信号均被拒绝,这将使得犯罪分子的造假成本骤增,大量凭借虚假身份办理银行卡的行为将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由于分布式账本具有共识机制,具有去信任的特点,客户端的信息交互可直接同全网信息处理单元进行,无需到银行网点进行办理并精简了很多需要人工操作的流程,减少银行内部出现“内鬼”的可能性,并提升了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的难度。

而在犯罪分子实施金融诈骗时,任何一个对此账户的举报信息将对全网广播,有效p少其重复犯罪的机会,并且其犯罪记录会写入其个人数字身份档案,在整个分布式账本系统下进行记录,任何人不得更改,并在全网进行同步:犯罪分子的信用评级会调整至负面,影响到其一切生活行动――这将进一步增加犯罪成本,从而帮助公众防范金融诈骗行为。

(二)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分布式账本去信任机制的最大应用潜力在于帮助资金需求者移除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摩擦和障碍,使得融资渠道变得畅通无阻,有效提高了融资效率。银行业可以通过分布式账本查看中小企业可信赖的交易记录和盈利情况,并通过程序自动化打分完成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摒弃从前复杂冗长的资质审查和耗时长久的审批流程,减小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规避了暗箱操作。这同时也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和银行信贷部门承担的风险,创造一个相对风险较低的双赢局面。

分布式账本在ppp项目融资上的作用尤其明显:由于ppp项目融资需要和政府部门经过旷日持久的商谈和层层上报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为企业增加额外的沟通成本和不可预知的时间成本。在这里应用分布式账本的去信任特性可以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对接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网络,并调用分布式账本记录中企业的各项指标,在无人工操作的情况下2-3天即可批复。这能使企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工程的建设上,有助于帮助企业缩短建设周期,使其生产经营更加灵活。

(三)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无论其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会计师事务所、公证部门、证券、基金、信托、咨询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这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成本来说是很大一笔支出。受制于银行本身经营职能和专业化程度:资产所有者的征信,抵押资产的评级,资产转移的公证,新资产的注册和旧资产的注销等等需要人工“授信”的环节都需要委托专门的金融中介机构代为办理。

分布式账本将能够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操作下通过智能合约允许客户自助注册资产并予以公证,以此赋予资产在区块链网络上的合法地位。通过在分布式账本上注册资产,每一项资产都可以在数字化网络上转化为“智能资产”,其可以为多种服务提供健壮的、可信的证据和交易记录。分布式账本的出现为资产的属性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属性系统,而这些天然具有信用的数据记录可以无需人工评估,仅需要程序操作即可完成某一金融中介的职能。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某些服务,同时降低了银行内部操作系统被外界改写和违规访问的可能性,降低了银行服务器的维护成本。

更重要的是,由于分布式账本本身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每一笔款项的汇入和转出均记录在区块链上,这笔款项的一切属性:何时由何人操作以何理由转入何账户均清晰地记录在案,十分方便银行对问题贷款的监控和处置。分布式账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银行更多的知情权和监控能力,这对降低坏账率和反洗钱等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三、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监管建议

上文我们提到了基于区块链运行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若干应用。其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的特性为金融活动降低了摩擦系数和不确定性,同时确保了该系统的高度安全,该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必然带来全行业运行效率的提升和运行成本的降低。但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带来益处的同时,由于其与金融系统高度结合,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其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或引发市场失灵。因此应制定基于法律和技术规则的监管方式妥善推进分布式账本的应用。

(一)制定法律规则进行监管

政府对分布式账本技术服务实施“准入制”,即将需要承担的法律义务施加给分布式账本服务的提供方。因为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基于区块链开发的,其底层一般是比特币网络或以太币网络这样算力巨大且安全性高的区块链,而这些区块链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法律实体对其进行控制。同时,政府也不能强制要求其境内公民的计算机系统上能或不能安装某些软件,对底层区块链节点进行监管的难度非常大。因此政府应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分布式账本服务的提供商上。对于这些网络服务提供企业进行监管可以有效地推进政策的实施,同时监管账本的使用目的和资产流向,防止洗钱和网络犯罪的发生。

2017年2月8日,央行营业管理部约谈9家在京比特币交易平台负责人,明确要求:“平台不得违规从事融资融币等金融业务,不得参与洗钱活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反洗钱、外汇管理和支付结算等金融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税收和工商广告管理等法律规定。如发现有比特币交易平台违反上述要求,情节严重的,检查组将提请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关停取缔。”日后政府还应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在法律层面进行进一步约束,防患于未然。

(二)制定技术规则进行监管

目前分布式账本底层区块链的相关技术规则的制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智能合约涉及到的技术规则由个人通过非制度化的程序制定,经全网多数同意后广播并同步执行,这些技术规则包含软件、协议等等。而区块链网络的基础设施则由多国算力集团通过多数权益人程序进行维护。目前算力集团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

这一办法指出:区块链系统的长期维护需要参与整个区块链网络的各方进行协调并在多数规则的制约下达成一致。在制定技术规则方面通过公共参与和民主代议在投票制的推动下制定技术规则进行自我治理。

政府若想以技术规划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则需要以准入机制为基础,提前制定好相关协议和编写“许可权”证明,打包为智能合约并在区块链网络运行前在全网广播并得到多数认同,即可对这一区块链网络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不仅要适应时展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还要拥有自己的技术团队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技术规则和编写智能合约,发挥“组合拳”的效果,实F监管目标。

[参考文献]

[1]Bamert,t.,Decker,C.,elsen,L.,wattenhofer,R.,andwelten,S.Haveasnack,paywithBitcoins.inpeer-to-peerComputing(p2p),2013ieeethirteen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2013),ieee,pp.1-5.

[2]Bonneau,J.,miller,a.,Clark,J.,narayanan,a.,Kroll,J.a.,andFelten,e.w.ResearchperspectivesonBitcoinandsecond-generationcryptocurrencies.inSymposiumonSecurityandprivacy(SanJose,Ca,USa,2015),ieee.

[3]杨涛.区块链构建共享共赢式金融发展生态体系[n].新浪财经,2016-01-05

[4]肖风.区块链五年或将改变互联网金融[n].新浪财经》2016-01-05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区块链;电子政务;可信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3.080

[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3-0148-04

通过应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政府部门将管理和服务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集成,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透明规范的、优质的管理和服务。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会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信性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会积极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1区块链概述

1.1区块链的概念

区块链源自点对点通讯应用,把需要下载的文件,分成很多碎块,分散到不同的电脑,这些电脑可以分别进行一些碎块的下载,同时相互传输已经获得的碎块,最终各电脑都可以根据需要合成一个完整的文件。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时,一次交易的整个过程会被记录在“账本”上,这个账本是由网络中的电脑共同维护的,不掌握在某个机构或者个人手中,而是分布式账本。当账本中加入一批条目时,也加入了上一个批次的索引值,让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验证账本上所有条目的出处。这些批次就被称为“区块”,而所有区块在一起则被称为“区块链”。

从区块链的底层通讯层看,区块链是在点对点网络中通过广播在网络节点之间进行交易记录更新,而各网络节点有各自完整的存储交易记录备份。从区块链的协议和应用层面上,不同的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求的应用场景,自行定义交易记录所包含的内容、新区块产生的条件和加解密算法等。

1.2区块链的特点

区块链是一个带有时间戳的帐务记录系统,具有可靠性、可信性、开放性、智能合约等特点。

(1)可靠性。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交易纪录总账,数据库由所有的网络节点共享,由使用人更新,由所有网络节点监管[1]。区块链中的数据采取分布式存储,没有中心化的特定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存储的设计使区块链系统具有很好的健壮性,一个或几个网络节点发生故障不影响整个区块链系统的运行,可以说区块链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2)可信性。区块链采用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存储在区块链上的各类交易信息是公开的,但是具体参与交易的账户身份信息是加密的,只有在数据拥有者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访问到数据,保证了交易的隐私和数据的安全,具备了较高的可信性。

(3)开放性。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区块链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4)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基于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数据,可以自动化的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是可编程的合约。

1.3区块链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是随着金融领域比特币应用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电子政务领域应用逐步增多。如在澳大利亚,邮政部门已计划将区块链技术用于选举投票,应用区块链的选举系统将做到防篡改、可追溯、匿名和安全,这一系统将从公司选举和社区选举这类小型选举做起,逐步推广应用到议会选举中。如在瑞典,政府计划在土地注册系统中使用区块链技术。只要交易双方同意,土地交易将被记录在区块链上,所有相关方面都能够对土地交易进行实施监控,确保交易安全、没有诈骗行为。这一系统还允许所有交易相关方面监控交易进展,包括不动产中介机构、卖家、买家、相关银行以及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如在英国,政府将应用区块链技术跟踪福利基金的分配以及使用情况,未来将逐步在税收监管、护照发行、土地登记以及食品供应链安全等方面进行应用。在我国,2016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与软件企业积极合作,计划立足禅城区人民政府“一门式”政务改革的领先优势和良好的大数据基础,联手打造全国首家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

2区块链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应用

政府机构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等工作数字化管理、网络化管理。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实时信息、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趋势。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政务服务”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开始逐步得到应用,“区块链+政务服务”服务模式以区块链和大数据为重要抓手,解决了数据开放共享所伴生的信息安全问题,消除社会大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确保公民的个人数据不被滥用、公民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信息所有权,能够实现在发展的同时保证安全。区块链在电子政务中的具体应用有5个方面。

2.1公民身份认证

公民身份认证需要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来进行核对和认定,平时主要通过居民身份证和社保卡等来确认个人身份,在办理银行、证券、电信、医疗、教育等涉及个人业务事项时,需要出示身份证件证明个人身份。但在办理电子商务等网上业务时,验证个人身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导致各类诈骗事件频发。

区块链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端口均可接入区块链,任何证件、实物或无形资产、私人记录、证明,甚至公共记录都可迁移到区块链上,形成“数字身份证”。依赖于可靠、不可篡改的数据库,区块链将彻底改变人们身份、资产等相关信息的登记与验证方式,各类数据信息和社会活动将不再依靠第三方个人或机构来获得信任或建立信用,全网的多方验证形成了数据信息的“自证明”模式。不再依赖于第三方机构管理和提供的数据信息[2]。

区块链运用于数字身份认证会产生若干颠覆性的影响。由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管理信任与分散性的本质,因此个人身份是不受任何机构的控制。且在区块链的运作下,没有人可以改变任何一项纪录,只能追加新的纪录,因此身份具不可改变性。当在身份认证区块链系统记录个人身份后,电子商务、网上客户等业务需要验证个人身份时,可以直接通过区块链系统和个人记录的信息核对,方便、快捷、安全。

2.2公民和机构的诚信管理

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个人和机构进行商业往来、借贷等业务时,如果没有诚信则寸步难行。由于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一些公民和机构在一些事物上的不守信情况登记在具体的业务管理系统里,如银行征信系统、旅游管理系统等。目前还没有一个窗口能够查到公民或机构的全部诚信信息。如果引入区块链技术,在区块链系统登记个人信息的同时,也把个人的征信情况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在网络里对所有端口开放,在办理涉及个人的商业往来、借贷等事项时,通过区块链系统可以随时查询到个人和机构的全部诚信记录,可以避免许多纠纷事件,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2.3政务信息公开

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就是要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府进行信息化改造。通过电子政务,政府可以将社会公众关注的事项及时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由于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和不可更改性,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开信息的信任,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落实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土地登记方面,使用区块链记录将能保证完整的土地流转信息,包括登记土地的位置、大小、权属、交易记录等。如车辆交通违章,一旦违章信息登记入区块链系统,则违章的车牌号、违章时间、违章地点、违章处罚等一直记录在区块链上,不会因为任何人员的干预而被人为删除,保证了交通管理制度对所有人的威慑力。

2.4食品溯源监管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如食品的来源、食品的生产时间,食品产地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政府管理部门建立食品区块链监管平台,给每一个食品都配上唯一的身份标签,从生产环节的具体情况,包括土地污染信息、当地水质信息,运输的时间和环节,到销售环节,把各个环节的信息都记录到区块链上,消费者可以随时查询、验证、最终确认其来源,让社会公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区块链技术的重点是可提供一套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信用体系。比如一袋东北非转基因大豆,消费者可通过大豆包装上的独特二维码,查到这袋大豆从种植的土地到播种施肥,再到物流仓储等一切信息,这些信息有几个关键特点,一是记录在区块链上不可逆、不可篡改,二是这些信息大部分是机器自动上传的,不受人工干预。如果在所有食品体系上都能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信息登记和查询体系,就建立了食品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食品安全度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2.5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各单位都有档案室,都建有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方便查到干部的出生、籍贯、工作履历等综合信息,干部人事档案是干部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但违法更改个人人事档案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修改个人出生日期、修改工作经历、修改民族、修改学历等问题。由于个人年龄等和个人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的个人人事档案管理手段也存在漏洞,现有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不能完全杜绝人事档案修改作假。应用区块链技术后,通过区块链记录每个干部的出生日期、任职履历等基础信息,形成无法篡改的个人电子档案,从技术上彻底解决传统干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积弊[3]。一旦干部档案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为干部人事档案的准确、完整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未来在民政婚姻登记、房屋权属登记、股权众筹管理、监察审计、选举、慈善资金监管等领域都会应用到区块链技术。一个完成的“区块链+政务服务”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会逐步成为现实。

3推进区块链在电子政务中应用的策略

发挥区块链的可靠、可信等特性,积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用区块链技术,有利于电子政务建设发挥更好的效益。具体推进区块链在电子政务中应用的策略有三种。

3.1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和支持

经过国内外的多年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金融交易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等的效率和可靠性。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区块链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如在政府管理部门支持下,我国2016年4月由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大连飞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智能卡技术研究院、上海矩真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瀚德创客金融投资有限公司、乐视金融、深圳招银前海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等共同发起的区块链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Ledger联盟)成立,该联盟将致力于开发研究区块链系统及其衍生技术,其基础代码将用于开源共享。通过成立各类官方或非官方的区块链研究机构,可以促进区块链的研究和发展。

在一些可能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业务中,积极进行应用试点。由于应用新技术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风险,政府管理部门有必要积极引导,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为积极研究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和调动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一些试点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业务系统逐步成熟。

3.2促进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等技术的联合发展

2015年国家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把大数据作为建设数据强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大数据应用,带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产业链,提升信息产业的发展质量。大数据尽管目前在国内发展很快,但存在整合困难等治理难题,随着数据量的积累,治理将会更加困难。区块链中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其实质是一种互联网底层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数据库形式,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事件数据排列的“时间轴数据库”[4]。区块链技术将会有效避免有效数据的收集和清洗,大大降低大数据收集成本和提高大数据应用效率。

3.3加强区块链技术研究

在区块链应用趋势中,重要的是能够掌握深层次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目前国内在区块链研究和应用领先的企业,如蚂蚁金融等,对区块链应用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支付清算、基础技术框架、资产交易、票据交易等方面[5]。在加强区块链基础技术研究的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政务、教育、慈善、民政、审计等领域的应用,通过一些典型应用项目的实践,不断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较深层次的掌握。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立群,李智华.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7).

[2]王和,周运涛.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保险[J].互联网金融,2016(5).

[3]廉蔺,朱启超,赵.区块链技术及其潜在的军事价值[J].国防科技,2016(2).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7

6月9日,区块链新金融实验室在中关村展示中心正式成立,区块链新金融实验室官网也同步上线。该实验室是由中关村众筹联盟联合ZRC中关村大河资本、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北京股权登记管理中心、网录科技等多家相关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成立。

据ZRC中关村大河资本合伙人李荣阁在致辞中介绍,区块链新金融实验室将本着“开放、共享、平等合作”的原则,面向国内外的领先研究机构、技术公司、金融企业和行业组织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区块链新金融验室成立后,将重点跟踪研究国外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在新金融领域的创新,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国内新金融领域的示范应用,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区块链新金融相关创业公司到中关村聚集发展。同时,实验室将通过行业调研、专题研讨、应用培训、投融资对接、创业孵化、社群互动、示范应用展示等多种形式,营造区块链新金融生态在中关村创新引领发展的良好氛围。

区块链技术诞生于金融领域,其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无疑是最为快速的。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市场经理马天诣表示,区块链脱胎于比特币,是底层技术被发掘和推广的一项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导的方式。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安全、不可篡改的特点完善企业股权登记转让、质押融资,可以解决区域性股权市场在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问题。

马天诣说,“目前全国各地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登记托管业务开展得并不是非常顺利。很多区域市场由于历史性的原因,并没有和当地的工商系统建立起有机的联动,只能要求企业进行强制的登记托管。个别区域股权市场的登记托管业务成为其市场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多早期的企业经常会出现频繁的股权变更,有一些还存在代持等不规范的现象。”

马天诣表示,区块链技术在区域性股权市场至少有5大切实可行的应用场景:连接各大金融机构和平台,提高效率;建立市场参与中介机构的征信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区域市场股权登记托管功能;推动区域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接等。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影响因素;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113-0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深化,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与重构成为应对这一趋势的新现象。这给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在此背景下,我国产业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成为全球新型分工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然而,由于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以及核心业务被控制,我国企业大多嵌入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产业升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影响因素与升级路径,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因素

张其仔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产业升级的技术路径是分岔的,即产业的非线性升级,同时,由于技术进步具有扩散效应,因此具有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舒元、才国伟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进行测算,并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为例指出,技术扩散效应依赖于空间距离及扩散地区的资源结构,技术扩散地区的技术进步能带动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张杰等分析了产业集聚视角下主导企业与跟随企业的多维技术溢出效应,指出技术的单向溢出和双向溢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程度影响,由此提出通过改变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以主导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能解决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难题。

(二)市场因素

卢福财、波提出要扩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并从需求结构上推动消费需求升级,为促进企业成长进而带动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市场空间。刘志彪、张杰认为,中国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且消费结构正处于高级化阶段,实现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协调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战略,而且构造基于现代产业体系导向的国家价值链,需要整合中国企业的商业网络及产业循环体系,塑造国家价值链的治理结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为企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提供可能的多样化市场发展空间。贾根良、刘书瀚认为,发展中的小国甚至中等规模的国家由于狭小的国内市场,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才能通过外部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和扩大分工,这些国家因而长期被发达国家的产业价值链锁定在被俘获和被压榨的价值链低端地位,中国的制造业要依托广阔的国内市场,通过打造国家产业价值链并构建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建立以中国企业为龙头的高端价值链。

(三)制度因素

张杰、刘志彪指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执行机制的不完善,“扭曲性”地激励那些本来应该专注于国内本土市场的地方产业集群,以代工或贴牌的出口方式参与到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与控制的全球商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影响了产业的升级能力,由此主张通过加强本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为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升级提供保障。张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产业升级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规模报酬递增、协调效应、适应性预期、转换成本、利益集团等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都会影响产业升级,因此需要政府从外部强化关键制度供给,企业从内部强化制度创新,二者共同作用打破阻碍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

(四)企业家因素

庄子银提出企业家精神,即以持续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实现产业升级的动力和源泉。卢福财、波认为,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精神及心智模式等因素对企业提高经营绩效,摆脱领导型企业的低端锁定,实现产业升级具有较大影响。陈明森等通过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决策偏好和升级预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指出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是影响产业升级的最关键因素。

二、我国产业升级的路径

(一)技术路径:原始设备制造(oem)——原始设计与制造(oDm)——自主品牌制造(oBm)

张京红、王生辉把从代工到创建自主品牌的跨越归结为两个过程,一是oem向oDm升级,属于代工模式内部的跨越,即由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二是oDm向oBm升级,属于代工向创建自主品牌的跨越,即由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企业从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的过程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学习和进步,是基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和动态学习效应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创新,通过引进吸收新技术,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实现企业职能的扩展和延伸,达到推动产业升级的目的。黄永明等认为,产业升级路径的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陶锋、李诗田实证研究了学习倾向、知识复杂性、厂商间信任等因素对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的影响,指出中国内地oem企业应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融入全球价值链。孙理军分析了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的低技术制造企业升级中存在的嵌入陷阱、升级路径选择陷阱等内在缺陷,提出了利用企业内外两种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开放式创新理论,用以指导低技术制造企业的升级。

(二)功能路径:模块化生产

何大军等指出,产业模块化是产业发展演化的一个高级阶段,其以企业间的竞争和以此激发的创新为驱动力,能充分实现分工带来的经济效应,促进成本的降低并给予后进入者赶超机遇。高良谋、胡国栋指出,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出现使以专业化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技术分工转变为以功能为基础的企业间的社会分工,劳动分工出现由细化向整合、由技术主导向功能主导、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的新变化。针对经由模块功能创新而引起的产业升级的比较优势,胡晓鹏通过对产业的技术标准和功能标准的比较,指出以技术标准化为特征的产业标准化最大的缺陷是产品缺乏多样性,产业体系内生性风险较大,而以功能标准为特征的产业模块化是对产业标准化的整合和升级,可以有效克服其内在的劣势。梁军也认为,产业模块化追求的是多样性与效率性统一的功能标准,其首要前提是保证模块的兼容性与互换性,而且模块化的开放性本质带来的多层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技术标准的高壁垒性和高垄断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技术标准形成的产业内非均衡利益分配格局。李海舰、陈小勇指出,模块化企业本身是功能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一个单元,通过复制,某一核心能力模块可以变成无数个具有同样功能和特征的核心能力模块群,将这些模块分配到多个市场进行连锁经营,这样,累加起来的核心能力总和将会实现无限扩大,而且只要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某一模块化企业可以自由地与其他模块化企业进行联盟,尤其是一个模块化企业同时和几个模块化企业进行联盟,可成倍发挥其核心能力的功能。

(三)区域发展路径:oBm的阶段性渐进升级

张京红、王生辉将实现oBm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DoBm(国内自主品牌制造)——RoBm(区域自主品牌制造)——GoBm(全球自主品牌制造),起始阶段通过DoBm避免过早地与跨国公司展开直接竞争,期间企业面对的目标市场从小到大,相应的技术及影响力也不断积累。同时,创建自主品牌与代工同时进行是代工企业合理的选择。在DoBm阶段,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拓宽学习渠道以及综合利用国内外资源,把打造国内一流品牌作为优先目标,并逐步在国内市场构建拥有主导地位的国内价值链体系,使企业同时跻身于由自己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和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由此,主导国内价值链的本土企业虽然技术能力提高,能更多地参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活动,但在全球价值链中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在RoBm阶段,企业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逐步采取研发国际化以及转变市场进入方式,逐渐将原有的国内价值链升级为拥有主导权的国内价值链体系,并把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区域性品牌作为优先目标。国内价值链体系以区域内产业集群为载体,具有区域特征和区域优势。随着区域价值链体系的不断成熟,并逐渐发展到国内价值链体系阶段,成为一国产业体系的支撑,进而以国际比较优势参与到全球价值分配中,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环节。经历DoBm和RoBm两个阶段到GoBm阶段后,核心企业的技术得到很大提升,品牌在区域市场日趋成熟,构建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成为企业的优先目标。此时,企业可能仍然同时处于自身主导的国内价值链和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升级为全套供应商,能分享更多的价值链利益,与主导企业的差距大大缩小。

张少军、刘志彪认为,为了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摆脱低端锁定和缩小地区差距,较为可行的途径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已有的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着力延伸和发展国内价值链,但中国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很难一蹴而就,而应在地理位置接近的地区之间,通过区域一体化来构建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内价值链,然后基于其“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与其他区域的国内价值链对接和互动,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国内价值链的构建。针对国内不同区域的具体发展路径,张少军、刘志彪进一步指出,东部地区利用自身优势率先加入全球价值链,但东部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定位却在某种程度上把中西部地区压制在低端要素供应商的地位,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扩大,为此,可以将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则通过发展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高煜、杨晓提出,国家价值链的构建有助于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有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

三、评论与展望

学术界认为,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虽然给产业升级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既有的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内大部分研究的微观理论基础不足,较少深入到全球价值链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组织形式和权利关系的统一约束中,并从相应的价值链内企业权利的多元博弈和动态平衡中探寻升级的适宜路径。

第二,关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如何避开直接嵌入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锁定、实现区域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

第三,关于在全球价值链中以产业转移的方式推动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积极的效应方面,对产业转移的成本及产业中存在的如地理、文化等阻碍因素考虑较少,而且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

第四,关于在全球价值链中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企业家的培养及企业家资源的拓展的研究略显单薄。

今后需重点研究以下方面:

第一,在从微观层面探讨价值链上企业内部权利主体与外部权利主体的多元化逻辑前提下,研究企业权利的配置与博弈,并以实现企业权利动态平衡为指向,构建综合的企业权利动态平衡模型,将企业权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的理论创新。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9

一、电子数据的证明力(一)电子数据证据的概念

2015年《民诉解释》第116条第二款规定:“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第1条规定:“电子数据是案件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

将电子数据分为四类信息和电子文件:

1.网页、博客、微博客、朋友圈、贴吧、网盘等网络平台的信息;

2.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3.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4.文档、图片、音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由此,作为证据类型的电子数据,可以归结为以电子、电磁、光学等形式或类似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中的信息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资料,既包括计算机程序及其所处理的信息,也包括其他应用专门技术设备检测得到的信息资料。

(二)电子数据证据的特征

电子数据证据不同于传统的证据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具有形式的无形性、真伪的脆弱性、传递的技术性、极强的可复制性和互相的印证性等特征。

(三)电子数据证据的表现形式

根据2015年《民诉解释》关于电子数据证据的规定,可以将民事电子数据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1、在电子通讯当中的电子数据证据,比如手机短信、电话录音、手机拍摄的照片等,虽然这类电子数据证据有一定传统证据的影子,但是因这类型证据的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所以上述类型的证据应当被认为是电子数据证据。

2、根据计算机技术生成的电子数据证据,这类型的证据是通过数据图片、数据文档、数据库等形式表现的。

3、依靠计算机网络而生成的电子数据证据,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电子聊天记录、电子签章等形式表现的。

(四)电子数据证据的固定

由于电子数据的易被篡改属性,因此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证据的收集、固定、公证保全与司法鉴定等等都有专门的操作指引。

《规定》的第五条,对作为证据使用的电子数据,应当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保护电子数据的完整性:

1.扣押、封存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

2.计算电子数据完整性校验值;

3.制作、封存电子数据备份;

4.冻结电子数据;

5.对收集、提取电子数据的相关活动进行录像;

6.其他保护电子数据完整性的方法。

因此,法院对于电子证据效力的审查依据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完整性、提取过程的合法性上,除上述侦查机关采取的手段外,对于民事案件的电子证据的固定和提取主要通过公证的方式进行。

笔者通过以“电子数据”、“公证”为关键词,对涉及电子数据证据的87起民事案件裁判文书进行了梳理,发现法院对于公证真实性的认证主要有如下几项要求:

1.公证书内容需证明同案件存在关联性;

2.公证操作步骤不能存在瑕疵,如无公证人员监督的情况下,通过个人操作计算机获取电子数据;

3.所用计算机操作环境及网络环境取证前需要事先进行标准化清洁性检查,即在操作之初已进行了消除缓存、格式化等操作;

4.通过可靠技术手段证明待验证的电子数据未被修改,具备内容的完整性;

5.通过可靠技术手段证明待验证的电子数据形成时间的准确性。

综上可以看出,上述公证的法律效力的认定要求主要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综合考虑:

1.生成、储存或者传递数据电文方法的可靠性;

2.保持内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

二、首例区块链电子存证分析在杭州互联网法院的上述案件中,原告通过自动调用谷歌开源程序puppeteer对侵权网页进行图片抓取,同时通过调用curl获取目标网页源码。

puppeteer系谷歌官方出品的通过Devtools协议控制headressChrome的node库,可通过其提供的api作为爬虫访问页面来收集数据。Curl命令系利用URL规则在命令行下工作的文件传输工具,通过模拟Http请求,获取页面内容、版本等信息。该种固证系统对所有人都平等开放,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其操作过程是按照取证系统事先设定好的程序由机器自动完成的,取证、固证全过程被人为改相关链接的可能性较小,故该电子数据来源可信性较高;同时,千麦鉴定所对使用puppeteer和curl程序进行网页截图和源码调取的技术性进行了鉴别并确认。因此,在没有相反证据推翻的情况下,认定该电子数据生成、存储可靠。

网页截图、源代码和调用信息打包压缩计算出SHa256值后上传至FaCtom区块链、比特币区块链中,由于区块链网络具有难以篡改、删除的特点,法院因此认为该种保存电子数据内容完整性的方法可靠。

三、区块链电子存证法律效力从首例区块链电子存证案中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以其自身的特点在保证电子数据内容完整性上是可靠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以区块链技术存证的电子数据都具有法律效力呢?

如上述分析,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需综合考虑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是生成阶段的法律效力。即存储在区块链中的电子数据应当是完整的、真实的。

二是存储阶段的法律效力。即作为存储媒介的区块链技术本身被验证为不易被篡改,并且存储稳定。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篇10

1、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概念最早于2008年提出,它是在已有技术上进行的独创性的组合创新,其核心技术包括p2p网络技术、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特别适用于具备多方协作、节点共信、信用透明等特征的场景,天然具有降低信任成本、实现数据主权、提升运行效率等优势。产业界和学术界都不断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但当前区块链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主要集中在技术、场景以及顶层设计方面。

2、国内外区块链发展现状

1)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块链的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政策

从2016年开始各国政府已经关注到区块链的价值,2017年亚洲各国加快布局,2018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国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涌现。美国、英国和中国在应用方面布局较早,并在金融、供应链等行业领域形成丰富的应用案例。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区块链应用方向上较为聚焦,政策上较为开放。在经费支持方面,美国政府直接给予研究人员和区块链公司科研经费,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主要以投资区块链项目为主。

2)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区块链产业,推动技术与应用发展

国内外巨头企业于2015年便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更多关注于技术研究与概念验证,部分企业于2106年开始进军区块链行业,2017年国内外各巨头企业动作更加频繁,纷纷开始落地应用探索,2018年则涌现出了一大批区块链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国内外互联网企业非常关注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推出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并在供应链金融、溯源、数字版权、物流追踪等方向积极探索应用。百度基于区块链开展百度百科数据上链、图腾存证,腾讯开展供应链金融应用及BaaS服务,阿里推出食品溯源、跨境结算等应用。

3)开源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外社区活跃

开源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涌现了以太坊、超级账本、DFinitY、BCoS、安链云、Dna等一系列开源平台,开源社区、企业界、高校经过积极探索在智能合约、分片存储、网络优化、跨链交互等方向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但以太坊等平台也经历了多次拥堵事件、安全事件,所以性能、容量、安全的优化提升是各个平台的关注点。另外,通过分析国内外区块链开源平台的关注度和活跃度,明显看出国内区块链开源平台的活跃度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国内区块链开源平台的研发投入。

4)人才培养是区块链创新的关键,国内外高校积极布局

当前全球范围内共计29所高校已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和培训,大力培养区块链专业人才。我国总计10家高校开设了人才培养课程,位于全球之首,这表明中国在人才培养意识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上海地区已有4家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占中国高校总数的近一半,这四家高校中有三家位于杨浦区。

3、上海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概况

1)上海已形成完备的区块链产业生态,底层平台全国领先

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理论技术研究到底层平台研发再到行业应用创新的完整生态体系,复旦、交大、同济、财大等高校都在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海拥有工信部认定的微众银行、万向区块链、矩阵元联合打造的BCoS,众安研发的安链(annChain)等区块链开源平台,分布科技的Dna也通过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的《区块链参考架构》符合性测试。在金融、供应链、航运物流等领域有一大批企业在开展应用研发,也成立了一些行业联盟、研究机构,在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2)上海出台了系列政策,高校、联盟协同推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

上海从2016年开始推动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下图为上海市区块链相关政策出台时间,截止目前上海各政府部门已出台近10项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上海自2016年4月开始,各企业机构纷纷成立了一系列联盟机构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联合研发与应用,下图为相关联盟成立的时间,截止目前至少已有7家企业、机构和高校成立的联盟机构开展区块链的研究。

从2016年2月开始,上海高校已经开始推进区块链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研究机构、联合实验室等。

3)上海培育了一批技术创新企业,在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

根据工信部信息中心的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有区块链企业456家,目前上海有区块链企业95家位列全国第二;从国内区块链融资事件地域分布来看,上海有73轮次,排名全国第二,上海区块链发展有一定基础优势。从上海区块链企业注册地域来看,浦东新区数量最多,为27家,杨浦、松江、奉贤、宝山、虹口、黄埔等地区也是块链企业注册较多的区域。上海的万向区块链、分布科技、金丘科技等技术公司位于虹口、杨浦等地;同时,杨浦、浦东等区都有着高科技园区和高校分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都位于杨浦五角场。通过杨浦区的配套政策,相信杨浦将成为后续推进区块链发展的重要创新区域和基地之一。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我国已公开的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2077件。上海申请数量为170项,与北京、广东、浙江有一定差距。目前,区块链的技术专利主要集中在数据技术、加密技术、共识技术、智能合约、区块链应用等方面,区块链应用的专利最多有700多项。上海区块链专利申请主要以企业为主,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区块链专利合计15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块链的研发集中在企业,高校在中间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有必要鼓励高校在区块链理论技术方面做重点突破。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上海已经在供应链金融、保险、电子存证等行业领域有了试点应用,并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为区块链的应用落地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通过对上海近百家区块链企业调研和深入分析,编写组收集掌握了一手素材和典型案例,其中有特色的案例包括:万向区块链打造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基于汽车产业核心企业数据,为中小企业供应商提供信用背书,开发供应链中的“长尾客户”,缓解多级供应商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众安保险采用区块链存储处理健康险电子保单21.27万份,涉及保费收入3736.36万元;连陌科技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全球首个区块链科技养殖项目“步步鸡”,获得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组织的第二届中国区块链开发大赛特等奖;电子数据存证产品-法链已为法大大等合作伙伴的150万/日电子合同提供存证后端。

4)上海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后续发展还存在不足

上海在区块链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拥有万向区块链、众安、分布科技、金丘科技等一批区块链技术研发企业,底层平台技术国内领先;区块链天然适用于多方协作、多信任主体间建立信任机制,上海拥有金融、航运、供应链等众多潜在应用场景;上海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区块链研究机构,开展区块链教育与培训,具有一定人才储备。

但是上海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从前面分析可知,区块链技术起源于国外,国内在核心技术方面还不完善,许多底层平台依赖于国外开源项目;在产业应用方面,联盟组织发挥的作用还有待于挖掘和进一步加强,需要协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动应用落地;上海区块链企业还是较为分散,产业各方很难形成合力,需要打造专门的集聚区,在顶层规划方便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4、上海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建议

上海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战略,抓住“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发展升级的契机,培育具备全球规模和影响力的平台经济、全球规模和竞争力的行业巨头,不断创新应用新模式、探索产业新业态,服务上海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

上海在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方面相比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优势,结合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我们建议从基础理论、技术平台、共性技术三方面进行投入和布局。基础理论方面:由于区块链是一项集成创新技术,目前的加密、共识算法等其核心技术,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若要推动上海区块链技术能级的提升需要从基础研究开始培育,我们重点考虑区块链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形式化验证、抗量子隐私保护、跨链交互等;技术平台方面:解决当前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重点考虑区块链技术平台的性能优化和安全管控;共性服务方面:我们建议重点推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区块链功能、性能、安全等测试、验证服务环境建设等,帮助企业降低应用难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