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十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十篇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37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1

【关键词】色彩一体化;规划设计;建筑新形象

Researchofarchitecturaldesignin"meizhouBay"powerplant

HanLi-JieSUnai-JUan

(ShandongelectricpowerengineeringConsultinginstituteCo.Ltd.,Jinan250013,China)

0前言

电厂虽然为工业建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建筑形象也日益受到重视。电厂建筑种类涵盖工业建筑和厂前区民用建筑。厂前区建筑功能不受工艺影响,造型可丰富多彩,但由于其占比较少,建筑设计应与厂区工业建筑总体风格协调一致。因此,本文主要在于探究并提升电厂生产及其辅助类建筑的形象设计,主要包括主要生产建筑(主厂房建筑群)、辅助建筑(燃煤、运灰、电气、化学、脱硫脱销建筑、材料库、检修间等)。

设计理念:结合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文化特征,对全厂建筑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注重建筑的整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强调全厂色彩一体化,将建筑物、构筑物与工艺设备视为统一的整体,以建构筑物设计为龙头,将"一体化"概念扩展到室内装修、景观及工艺设备、管道的设计。建筑设计体现时代感,从色彩、标识到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打造现代化滨海洁净电厂。

厂址位于福建沿海的湄州湾,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1建筑设计

电厂建筑基本分高层、多层、单层及相互组合体,以下从各种类型进行建筑设计形象探讨。

1.1高层厂房--主厂房建筑

全厂建筑风格的主导应该是主厂房建筑,而汽机房立面的处理往往决定着主厂房建筑设计成败的关键。主厂房采用金属板做围护结构,用略带反射光泽的金属墙板,与纹理粗糟的灰库类钢筋混凝土构件形成强烈对比。建筑形象所传达的是高科技的工业建筑特征。在色彩运用上,以锌白色(寓意洁净)为主,灰色(寓意高科技)为辅,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相关的红色(展示企业文化)来点缀,建筑形象体现"张力",使人在潜意识之中与高科技的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主厂房造型富有肌理的金属外表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企业文化特征的氛围中,表达了现代科技这一主题,传达并标识化了企业的特质。

方案一:强调建筑的韵律感,阵列的竖条窗由企业的标识衍生而来,寓意着企业投资事业不断衍生。建筑形象简洁、精致,充分利用彩钢板形成的曲线造型来体现建筑和企业的科技性特征。

方案二: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在色彩运用上,为打造海边洁净电厂的特质,以锌白色为主,浅灰色为辅,并用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相关的色彩来点缀。汽机房上部设置企业标识,凸显文化电站理念。

1.2层高较大的单层与层高较小的多层结合体--网络继电通讯楼及屋内配电装置、水务中心

单层部分,建筑立面上成组的窗户采用水平阵列的方式形成韵律感,处理手法与主厂房相同,从而与之取得了良好的协调、一致的效果。

多层部分采用细长的条形窗户与单层部分成组阵列的窗户取得对比与协调。

建筑色彩使用上与主厂房保持一致,主要色彩为锌白色,局部采用灰色及标识加以对比和点缀。

建筑造型上,墙体采用进退的方式和色彩的变化及墙体高度的变化来加强建筑的立体感,通过开窗方式的变化来丰富建筑立面。主入口处设置玻璃幕墙并设置企业标识强调建筑入口。

1.3单层建筑--输煤综合车间、电解海水制氯间、空压机房

建筑立面上成对的窗户采用水平阵列的方式形成韵律感,窗户所在框范围内墙体采用淡灰色与主体色彩形成对比,外凸的边框,雨棚、窗下色彩及厚度变换的墙体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形成光影变幻效果。在厂区主要道路视线方向上或建筑的主入口处设置企业标识及建筑物名称。外门采用统一的雨棚处理手法,同时通过与主体颜色对比来提示和强调建筑入口。

1.4层高较高的多层建筑--转运站、碎煤机室

建筑主体采用锌白色,通过点窗及突出墙体的色块搭配的方式以及墙体颜色、位置、高度等的变化来丰富建筑立面,立面局部通过灰色墙体内凹来打破平整呆板的立面并形成丰富的视觉和光影效果。在厂区主要道路视线方向上或建筑的主入口处设置企业标识及建筑物名称。

1.5其它--尿素站、凝结水酸碱综合楼、检修间及材料库、大门、围墙

尿素站

建筑主体采用锌白色,通过局部墙置及颜色的变化以及搭配点窗的方式灵活处理建筑立面,在厂区主要道路视线方向上的建筑中上部设置企业标识及建筑物名称。外门采用统一的雨棚处理手法,同时通过与主体颜色对比来提示和强调建筑入口。

凝结水酸碱综合楼

建筑主体采用锌白色,在满足工艺布置的基础上,通过内凹墙置、高度及颜色的灵活变化达到丰富与活跃建筑立面的效果。在厂区主要道路视线方向上的建筑中上部设置企业标识及建筑名称。

检修间及材料库

检修间及材料库为生产辅助建筑,但其功能基本不受工艺影响。建筑除主要采用锌白色外,灰色和红色也较大面积的运用来与其他建筑区别。建筑立面处理采用点窗成对或成组的方式形成有序的韵律感,同时为了丰富建筑立面,墙体采用内凹和颜色的变化以及空调百叶金属材质与墙体涂料材质的对比以取得丰富的视觉和光影变化。在建筑的主入口处设置企业标识及建筑物名称起到很好的企业展示、宣传及识别效应。

围墙设计根据电厂所处地域特点,结合企业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围墙风格、材质、用色与厂区建筑协调、一致,局部点缀的集团企业标识,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大大宣传和提升了企业形象。企业标识可采用成品制作安装或涂料滚刷,标识亦可进行镂空处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权衡造价与美观进行方案筛选,确定实施方案。

1#门岗结合入口货运道路和办公、外来人员道路分离的特点,在两条道路之间设置传达室,传达室两侧分设车行电动起落杆及人员通行滚闸。结合工程所处海边的特点,方案一采用"船"造型,寓意企业发展乘风破浪,开拓奋进。方案二入口造型采用钢结构和顶部膜结构,造型轻盈,酷似展翅飞翔的雄鹰,寓意集团事业展翅高飞,蒸蒸日上。

2#门岗结合入口货运大型车道路和小型车辆道路分离的特点,在两条道路中间和道路靠外侧设置传达室,两条道路分设车行电动起落杆及中部的人员通行滚闸。结合企业文化的特点,设置企业标识和灵活运用色彩,入口造型进行多个方案创作。

5.结论

湄洲湾电厂建筑形象设计主要以"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的融合为设计理念,以"企业标识"为形象载体,以"滨海特性"为建筑设计元素,建筑处处蕴含"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最终实现以"企业文化、地域文化、科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电厂新形象。具体上

以色彩、标识突出企业文化特征。

以造型、色彩突出地域文化特征。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行业特色;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15-03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以育人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每项具体任务都离不开文化引导、熏陶和渗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以外,更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行业性和职业性特征。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多为地方或行业办学,决定其生存发展更多地受区域经济、人文历史和行业需求的影响,其办学宗旨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因地域不同而呈现文化差异性,因行业背景不同呈现专业文化的独特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一方面由于历史短暂,缺少历史文化积淀,加之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的急功近利的应对,使文化建设这个学校恒久生命的所在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传授与文化脱节、能力培养与人文修养背离、单纯技能的提倡和强调淹没了文化建设应有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中职转制或合并组建而成,缺乏高等教育的文化底蕴,其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对中职校园文化的全盘继承,更多的是对普通高校学术文化的“模仿”甚至简单“移植”,专业特征和行业特色都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走内涵建设、实现品牌化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因此,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从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历史传承和行业背景等具体情况,着力于营造有别于普通高校、符合自身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高职文化特色类型分析

“特色”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校园文化特色就是校园文化所表现的独特的风格,其独特性缘自不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社会特征或行业背景的不同,由此可以将高职院校文化特色分为历史传承型、区域文化型和行业特色型等。

1.历史传承型。依托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中发扬光大,进而形成品牌特色。如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1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技术教育高等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99年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该校至今仍承袭践行张謇亲笔题写的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形成了“求实、创新、和谐、进取”的优良校风,履践“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的职教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型文化品牌。我国高职院校多属新建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化特色属于此种类型。

2.区域文化型。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区域文化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立足港城、服务社会、产学合作、争创一流”为其办学理念,实行“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多元化育人模式,融合了区域企业文化因素,构建了与区域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均属此类型。

3.行业特色型。以行业为背景,以产业为依托,传承行业风范,对接行业理念,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型校园文化。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紧贴行业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建设行业和专业文化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明确了“依托行业、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其体现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精心打造的、体现了该校浓厚行业背景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获得2011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下面将以该校为例探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

三、行业特色型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途径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3

南通市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多年来,南通市建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市场覆盖、施工能力、工程质量等位居全省和全国地级市前列。今年4月初,《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5]14号)已明确提出“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可见,建筑业“营改增”年内即将落地。对此,南通建筑企业格外关注。近期,南通地税局先后专访了28家建筑企业,召开了5轮座谈会,专题调查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的反响与建议。

“营改增”对建筑业会带来积极影响

受调查的企业普遍认为,建筑业“营改增”,可以避免重复缴税、解决税负不公平的问题,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支柱产业作用,带动国民经济的腾飞。

有利于消除建筑业由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引起的重复征税的问题,减轻建筑企业税负。在营业税制度体系下,建筑业全额计征营业税。建筑企业在购买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设备时,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导致建筑业吸收了大量其他行业转嫁过来的税收,无疑会对成本中的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产生重复征税的问题,增加了建筑企业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营改增”后,有利于消除建筑企业服务之间、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双重征税,依据增值税“税收中性”的特性,最终将一部分增值税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减轻建筑企业税收负担,促进其转型升级。

有利于统筹协调好建筑企业货物销售和劳务输出领域的税收负担,降低建筑企业内部税负不公。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安装、装饰、修缮劳务虽然与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性质相似,但前者属于增值税应税范畴,而后者属于营业税应税范畴。这使得二者遵循不同的税法规定计算税额,导致税负差距悬殊。

首先,建筑业混合销售的税收政策导致征税存在税负不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业的经营活动从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到现在的生产经营的成果往往既涉及货物又涉及劳务,可以说是货物和劳务的混合体。在混合销售的情况下,同样的销售行为税负却不同,自产货物可以抵扣而货物销售却不行。《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销售的营业额,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而货物销售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其他情况的混合销售行为均按全价缴纳营业税”。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其实很难界定。

其次,不同建筑业劳务的税收政策导致征税存在税负不公。从《营业税暂行条例》的税法规定中,不难推断出建筑业劳务中的装饰劳务具有特殊性。在实际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建筑企业提供劳务的范围很难按照税法的规定加以界定,是全额计征还是净额征收,税负的不公容易造成建筑企业通过人为操作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建筑行业大量的混合销售和兼营问题,增加了流转税制的复杂性,也给企业征纳增加了一定的负担。通过“营改增”,可以更好地倡导增值税“税收中性”的特点,有利于统筹协调好建筑企业货物和劳务领域的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轻企业税负,减少税收不公,优化税收环境,这将有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

有利于规范建材市场供应,促进建筑行业、产业整合。建筑业市场庞杂,由于中间抵扣链条的断裂,购进原材料的这部分增值税额无法得到有效抵扣,也就使得建筑商们在选择材料供应商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价低者,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有利,容易造成“劣材驱逐良材”的局面,也就是说,建材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实施的是增值税发票抵扣制度,建筑商在选择材料供应商的时候就会充分考虑是否可以获得有效的可抵扣的增值税发票,大型材料供应商就不再会处于价格劣势,建材质量的提高将直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建材供应市场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和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有效的增值税发票将买卖双方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信用链条和抵扣链条,可以促进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同步发展。

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促进建筑企业国际化、全球化,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增值税营业税两税并存的局面将不再存在,由此所带来的服务生产内部化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企业可以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和做大做强上。同时,改革后由于固定资产及设备的购买都能获得抵扣,企业可以通过加大高科技设备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来完成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转变,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此外,现行的出口营业税免征政策相比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力度较小,增值税比营业税在进出口方面优惠政策更多,对出口商品一般适用零税率。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更有利于建筑企业“走出去”。

建筑企业对“营改增”的担忧

受调查的企业认为,建筑业“营改增”长远来讲有利于企业管理升级、提升竞争力,但在过渡期内,还会遇到税负增加、管理成本增加等困难。

担心抵扣不足税负增加。受调查的28家企业普遍反映,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税负将大幅上升。其中,有2家企业分别参加了国家住建部组织的“营改增”税负情况调查。南通四建测算情况是,2014年工程结算收入为250亿元,按3%的营业税税率,实际应缴纳营业税7.5亿元(不考虑预收款因素);按照增值税11%的税率,应缴销项税为24.77亿元,同时经统计测算,钢材可抵扣进项税7.08亿元、商品混凝土可抵扣进项税1.54亿元、其他材料可抵扣进项税1.42亿元,合计进项税10.04亿元,应缴增值税14.73亿元,实际税负达5.89%0通州建总测算情况是,2014年工程结算收入为190亿元,按照11%税率,应缴增值税18.83亿元,测算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合计为5.76亿元,应交增值税13.07亿元,实际税负达6.88%0企业分析,由于建筑工程结算收入中,材料款占65%左右,其中,钢材约占40%,混凝土约占25%。

造成“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抵扣不足。一是房地产企业“甲供材”现象将导致建筑企业抵扣不足。

“营改增”以后,建筑、房地产业的增值税率为11%,而钢材的增值税率为17%,受利益趋使,房地产企业将促使“甲供材”现象更加明显,建筑企业则因获取不到“甲供材”发票而造成抵扣不足。二是对商品混凝土增值税简易征收增加建筑企业税负。财税[2014]57号文规定,从2014年7月1日起,将商品混凝土简易计征率由原来的6%合并调整为3%简易,这意味着建筑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混凝土行业减少的税收负担实际上转嫁给了建筑企业。三是与建筑业密不可分的动产租赁受自身发展影响建筑业税负。由于建筑业机械设备租赁现象普遍,而动产租赁业由于没有多少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往往放弃一般纳税人而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只缴纳3%增值税,建筑业可抵扣进项税势必也减少,从而增加建筑业税负。

担心老项目税负增加。建筑企业反映,无论在哪个时点上实施“营改增”,都会存在一批老项目,平均约占建筑企业全年项目总量的50%以上,这些老项目可分为已竣工已结算、已竣工未结算、未竣工未结算三种情形。

“营改增”后,新项目可通过增加工程预算的方式化解矛盾,但老项目将因抵扣问题进一步增加税负。老项目的抵扣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项税无法抵扣。建筑企业收取工程款时需向甲方开具发票,按11%的税率承担税款,但“营改增”前已完工的部分没有进项税可抵扣,造成企业全额承担税负的现象。二是存量资产无法抵扣。“营改增”前购进的生产用存量资产,如固定资产、周转材料、临时设施等,其净值或摊余价值,在“营改增”后转化为施工产值、产生了销项税,但此时进项税却无法抵扣,这将造成销项税和进项税不匹配,增加企业税收负担。三是Bt工程利息收入的计征问题。原来Bt工程项目业务中的利息收入是并入工程结算款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将按11%的税率计征,明显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担心纳税方式和核算方式调整增加企业负担。企业反映,营业税与增值税之间的税制差异,将使企业面临纳税方式和核算方式的重大调整,也会增加企业负担。一是纳税地点变化将增加异地承接工程难度。由于营业税是在“工程所在地”缴纳,增值税是回“机构所在地”缴纳,这将直接关平地方财力。企业担心地方政府将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外地企业承接本地工程。二是财务核算方式变化将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建筑企业一般都是异地施工,上规模的企业承接的项目多,涉及的供应商有的多至5万余个,改征“增值税”后,财务人员收集、审核、传输抵扣票据的业务量将激增。同时,在当前假发票、克隆票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企业审核发票的工作量;企业表示将大规模升级财务核算软件,并与增值税税控系统对接,这又需花费不少费用。

针对“营改增”政策将涉及到企业管理方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方式的多项变革,受调查的企业纷纷反映,正在积极应对这种变化,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加强税收筹划,仔细研究,采取应对措施,尽力使“营改增”政策在建筑企业平稳过渡,将影响降到最低。

相关建议

受调查的企业十分期待上级部门在建筑业“营改增”的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过渡期内的衔接问题,为建筑企业平稳过渡、顺利适应新税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1:充分考虑建筑行业特点设计抵扣政策。一是针对“营改增”后建筑业税负较高、抵扣较低、扣抵不足等司题,适当降低建筑业增值税税率。二是允许建筑企业以有效的商品混凝土购进发票额为计算依据,按6%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扣除额。三是针对“营改增”后短时期内,由于上游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建筑企业存在取票难、抵扣难的问题,建议明确一定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经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认定,建筑企业可以以购进的砖瓦、白灰、砂石、土方等材料实际支出额为计税依据,按11%的税率进行扣除。

建议2:实施过渡期内新老项目差异性政策。一是区分新老项目,实行“老项目老办法,新项目新办法”,即:新老项目分别核算,“营改增”后承揽的新项目,严格按规定缴纳增值税;“营改增”前的老项目,按3%的简易计征率缴纳增值税;执行期限可设定为3—5年,也可到在建项目全部竣工并结清税款为止。二是以建筑企业“营改增”时点前生产用存量资产的净值和摊余价值为准,按照“营改增”时点后被使用而转化为销售额的实际数乘以相应进项税率,逐月计算进项税额,在相应的纳税期内作纳税抵扣。抵扣时间可限定为3~5年,也可以到各项存量资产的净值(或摊余价值)至零为止。三是对Bt工程项目合同中明确注明且能准确核算的利息收入,按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建议3:尽量减少税制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一是在纳税地点上,采取“单位法人向其分支机构注册的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预缴、与向法人单位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汇算清缴相结合”的方式,预缴比例可设为开票额的1.5%。二是国税系统应加快推广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认证系统,减轻建筑企业审核验证发票的负担。三是对建筑企业因扩大财务人员队伍,给予“工资薪金”成本加计扣除等所得税优惠;同时,对企业核算软件升级形成的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4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意见

引言

现代建筑设计工作兼具专业性和艺术性,其重点和核心在于设计要点的把握和设计手法的运用,这样才可以进一步保障现代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人员的责任重大,不仅需要把握现代建筑设计的特征、原则、构成要素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更新建筑设计理念、改变传统单一的建筑设计方法,积极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节能环保理念,加强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目标、满足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一、设计特征和构成要素分析

(一)特征

现代建筑设计特征主要从理念、结构、功能、经济等角度分析。第一,理念较为先进。分析生态环境是展开现在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这是秉持环保节能理念的设计原则,能够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设计方面,现代建筑依据科学理论为基石,将节能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体系。这样既可以保障建筑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又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因此在设计工序完成之后,应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并以绿色建筑理念作为出发点,科学设计建筑结构。第二,结构较为合理。现代新型建筑注重节能和科学性,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之前,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展开结构设计,从而保障结构的合理性。就结构使用材料而言,最好选用新型材料,这是相应低碳节能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具体要求。对于建筑结构的选择,最好选用框架式建筑结构,其目的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强度。新型建筑结构的使用,既可以起到减轻建筑本身重要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和结构的科学合理性。第三,功能较为齐全。传统建筑功能不够多样化,且设计方法较为落后。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现代新型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和质量,需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转变设计方法,改善建筑物内部空间,从而促使现代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第四,经济合理性。在工程建设中,设计部分占据的比例较大。且设计阶段是影响项目造价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想实现建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在设计阶段做好图纸设计工作和造价控制工作。在展开图纸设计、制定造价成本之前,首要考虑因素是工程设计的科可行性。

(二)构成要素

究其构成要素而言,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建筑功能。这是首要要素,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建造的目的所在。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构成要素基本相同,最大区别在于计算机软件不同,其他要素比如建筑材料相同,都是由石材、钢筋等构成。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居住是首要功能和条件。建筑的应用时间较长,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耐久性。二是建筑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建筑技术是一种建筑方式或者造屋手段。建筑构成要素包含的内容较多。比如结构、材料等。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技术的作用与意义较大,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另外,在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和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选择质量合格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性能较好的建筑设备。进而保障建筑的安全性能。三是建筑物艺术形象。居住是建筑设计和建造的第一目的或者第一要求,但并不是唯一目的或者唯一要求。还包括建筑的艺术性,这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本质所在。其艺术形象主要包括光影变化、立面构图、建筑群体等,因此需要考量的因素较为全面。无论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建筑整体效果。其中,外部造型设计尤为重要,是影响视觉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设计手法,突出建筑物的特征和魅力。但是与外部造型设计不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不再一味强调美观性,而是追求实用性。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在建筑设计阶段展开精密筹划与布局。四是经济合理性。一般而言,建筑建造过程中在,资金问题尤为突出,也是阻碍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现代建筑的经济效益,需要在设计阶段制订造价方案,包括材料、设备、结构形式的科学合理选择。这样既可以起到降低造价成本、提高建筑结构完整性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建筑物整体质量和设计水平。

二、创新设计方法

(一)生态设计

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思路,这是现代建筑秉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节能理念的具体表现。在建筑生态设计中,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实现绿化建筑目标,除了更新建筑设计理念之外,还需要改变建筑设计手段。在建筑设计理论方面,需要将建筑设计与环保理念、美学理念相结合,既可以提高现代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又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chuckanutRidge住宅,其最大亮点在于太阳能的科学合理运用(如图1)所示。又如(如图2)所示,屋外的电伏板能够直接为建筑室内提供能源。落地窗是该建筑的最大特点,其目的是充分接受阳光,借助自然光为室内提供照明,既美观又使人感觉温暖。该建筑充分响应了政府的号召,即低碳环保。传统建筑设计一味追求居住容量大,且在建造过程中追求速度,从而严重忽略了人民的居住感受。为节约资金和空间,居住楼盘的楼间距逐渐缩小,售价却高的离谱。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引入绿色建筑理念和节能环保理念,扩大建筑周围的绿化面积,进而起到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居住质量的目的。

(二)地域与环境融合创新设计

建筑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不同,每一个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结构时,依托建筑地域特征,将建筑地域特征与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更新创新理念、改变创新设计方法,进而打造令人惊叹的建筑。比如美国熊溪河流水匹兹堡郊区,无论是溪水还是花草树木,都能够自然地融为一体,室内空间自由延伸,不受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束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融合,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失去建筑的完整性。

(三)新材料的应用

随着建筑产业的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理念的推行,建筑开发商和相关建筑设计单位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建筑设计方法。现阶段,科技在不断进步。随之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相应出现。比如真空玻璃、节能窗等,为实现节能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图3)建筑外立面外层的形状如同树桩,这种建筑风格给人亲切感觉,且较为浪漫,线条流畅、自由。双层外墙之间采用双层呼吸式外墙系统,且秉持着科学性原则,合理设置了气候过渡带,既可以排除室内的湿气,又可以确保空气流通,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化和提高现代建筑美观的作用。

(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点较多,因此在设计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比如SoHo技术,其载体为现代计算机,借助计算机能够将住宅区域与办公区域连接起来,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除此之外,建筑设计人员需要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数字化技术引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为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三、未来发展的几点意见

(一)创新与实践的结合

设计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是实现创新方法的前提条件。并以现代设计理念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这是现代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凸显建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建筑的设计注重模式化,追求大容量的空间,因此忽略了建筑的个性化,最终造成建筑失去生命力。这就需要现代建筑设计师及时更新建筑设计理念和思维,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更赋生命力和个性化的建筑。

(二)创新思维需要实践的证明

创新意识与实践的关系较为密切。创新意识的实现,需要实践和时间的证明。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在不同阶段发现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问题实际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不断完善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水平的目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实践证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设计思路、完善创新思维。

(三)展开人才培养

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加强理论分析,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和领域要领,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传授自己的一些经验,不能停留于专业知识表明上,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和设计方案,着重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学习,进而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完善建筑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对建筑居住要求提高。人们在最求物质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最求,因此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精神需求,现代建筑设计师应转变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改变设计方法,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掌握现代建筑设计特征和构成要素基础之上,充分运用现代化设计方法展开智能设计,进而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推动现代建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优势创设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解艳延.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258

[2]苏建新.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J].江西建材,2016(06):21+25

[3]霍永俊.论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江西建材,2015(21):39

[4]龚子骏,赖肖琼.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33

[5]李波,胡文静.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才智,2014(11):315

[6]刘彬,于倩,陈美玲.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策略[J].河南科技,2014(06):170

[7]张明岩.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4(03):57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5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旅游旅馆;地域性;文化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部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结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06.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6

(江苏星月星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经济环境,从新经济环境视角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在新经济环境下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74-01

一、新经济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新经济即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相较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传统经济,有着较大的不同。新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知识为依托,以高度的全球化和高度的信息化为基本特征,是一种创新型、科技型经济。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新经济是高科技经济和知识经济,在这个特征中,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成为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及应用,产品以及服务的知识内涵显著增长。其次,新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单纯依靠掌握金钱的资本家造就的,而是掌握着知识生产以及技术的“知本家”,在这个特征中,传统经济的工资已经不能将知本家的报酬涵盖,分配体系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分配体制的改变成为了新经济最为重要的推力。第三,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在这个特征中,新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创新,从观念到经济的组织运营模式,新经济都与传统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别。第四,知识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新经济环境之下,高风险与高利润是并存的,是一种充满机遇以及挑战的经济,在这个含义中,新经济的生产有着更强的技术风险,更短的产品周期以及更激烈的人才竞争,知本家成为新经济环境中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柱。

二、新经济环境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

1.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新经济环境之中,知识资本的地位在提高,物质资本的地位在降低,这就使得知识资本在建筑企业的资本结构中的比例上升,使得企业的利益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两方面的变化需要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一些调整,要求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以往的财富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从而适应新经济环境。

2.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

首先,建筑企业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新经济环境之下,建筑企业面对的挑战以及风险越来越大,为了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其次,是风险理念,新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市场无时不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更新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应对风险。再次,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充分考虑未来新形势的发展,为未来企业的收益成本评估提供基础。

3.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适应新经济环境中复杂的市场变化,集权化管理的效率正在降低,民主化、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从资金流为中心向以信息、知识为中心过渡,提高知识信息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向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变。

4.对财务管理队伍的要求

新经济环境要求建筑企业提高对知识信息以及人才的重视程度,财务管理也要顺应这样的趋势发展,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队伍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更新财务队伍的财务管理观念。

三、新经济环境视角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建立柔性财务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模式是一种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财务信息资源优化为特征的财务管理策略。建筑企业要建立预测、计划、执行、反馈、分析、再提升的财务管理基本架构,在提高财务基础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将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从而促使建筑企业的全面发展。

2.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全额、全员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特征,这样的特征正好适应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建筑企业的集团成员以及分公司要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组织体系,实现分级预算管理,对各单位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重视风险管理

高风险高回报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企业可以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财务工作者对风险的敏感度,提升财务队伍的抗风险;其次,要加强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积极应用现代财务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

4.重视知识资本管理

知识资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全新领域,这需要整个社会范围的共同努力,建筑企业要不断深化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深入了解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以及市场化形式,寻求知识资本运作的方法,要不断探索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合理评估资本价值。

参考文献: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7

关键词:沈阳;近代;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从传统的砖木结构向同西方并轨的现代建筑技术的转型就在近代的这百余年间,由于这种转型是以政治上受西方列强侵入被迫打开闭关自守门户为基础的,所以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对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的移植,而是经过异质文化引入、本土文化对抗,直到相互融合并轨的过程。而在这种引入和对抗因我国清末新政、军阀混战和列强租地、商埠地乃至殖民地的出现等复杂的社会背景,各个城市近代化的过程有各自的特色。沈阳虽然是内陆城市,同沿海城市相比接触异质文明时间稍晚,但由于其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多民族多地域混居的人口构成,所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远超过其他内陆城市,这为近代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1858—1905年,传统建筑技术面临挑战,先进工程技术进入。

1858—1905年即自营口开埠起至日俄战争为止。此时期外来影响有两个主要传播途径。一是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宗教建筑,此时沿袭千年的传统建筑技术面临挑战。1858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天津条约》。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增开牛庄”、“耶稣教、天主教士可以自由传教”、“允许英人住内地游历、通商;在各通商口岸任意租地建房,设立教堂,医院、仓库等”。最先通过开埠城市进入沈阳的“西方建筑师”就是以传教为目的的——传教士们。原本应该作为业主的他们凭着记忆,回忆在他们印象中最深刻的本国的教堂、医院、学校等建筑形象,绘成“图纸”,但如何实现他们想要的建筑,用什么材料来完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抛给了沈阳传统的工匠们,工匠们只能用他们所掌握的中国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沈阳传统的青砖建筑技术来完成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的建筑样式,这时体现的是民间匠师对新的强制性的事物的一种直接和被动的照搬及模仿,而对建筑技术的促进和改变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其二是俄国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进入沈阳,带来了先进的工程技术。1898年随同铁路建设,俄国人进入沈阳,划出当时城西6平方公里土地为铁路用地。1899年俄国人建成mukden火车站。在西塔处建造了东正教堂。在原“十间房”地区建有一批俄国风格的建筑。修造了浑河中线大铁桥。修建了铁路大街和火车站地区规划。这一时期的建造过程为沈阳近代的建造活动带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建屋技术、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技术。

二、1906——1931年西式结构与传统工艺融合。

1906—1931年即自日俄战争至“九﹒一八”事变为止。此时期沈阳老城区外来影响有二个主要传播途径。一是自上而下的官方导引的近代化。官方建筑除谘议局之外,还重点建设了银行、学校等公共建筑。此时的建筑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砖开始出现沈阳传统青砖同红砖结合的情况,粘合剂也在传统的白灰砂浆中加入更具粘结力的洋灰,屋架出现省材料、跨度大、施工方便的西式三角形、人字型屋架,伴随这这种屋架,西式五金建材也悄然进入沈阳城。

其二是自下而上民间模仿的近代化。这个时期洋风对沈阳建筑的影响更多地还是出现被称为“洋门脸”的建筑。“洋门脸”是指那些在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上依然沿用传统方式,仅将建筑入口等重要的最显眼的部位做成洋风式。这类建筑没有专业设计人的设计,是经过工匠之手创造出来的。它到20年代时达到盛期。洋门脸式建筑体现了外来建筑样式同传统建筑技术的融合。

官方引导的近代化建筑,共同的特征是在布局上、形式上、木构屋架技术上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追随西洋建筑,并且规模宏大、风格华丽。而民间匠人学习创造的“洋门脸式”建筑,是大量性的脱胎于传统建筑的新建筑类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类洋风建筑中所用建筑材料不是西洋传统的石材或红砖,而是沈阳的传统建筑材料青砖。

而在老城区之外,外来建筑的传入也是主要来自两个来源。一是沈阳商埠地丰富的西方建筑文化,是对沈阳近代建筑技术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1906年沈阳划定“奉天省城商埠地”地界。商埠地提供给洋人的特权,使得西洋柱式、三角山花伴随着西方专业建筑师一起首次大规模地涌入。西式洋行、公馆、领事馆、影剧院……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样式展现沈阳人面前,洋风成为一时的新时尚、新追求。政军要员、达官显贵们则纷纷以进入商埠地盖洋房作为彰显地位与时尚的标榜。来自西洋建筑文化与技术给建筑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却是当时建筑发展的主流。

其二是日本影响的扩大及沈阳近代建筑的兴盛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把从俄国手中夺得的“铁路用地”称之为“满铁附属地”。在沈阳境内,最初从俄人手中转让的6平方公里铁路用地,在洲国成立以前,经日人各种方式的扩张,最终达11.7平方公里。为了经营铁路及其附属地,日本政府于1906年6月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是日本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国策机关。满铁建筑课的活动不仅设计铁路相关设施,也设计港湾设施、学校、医院、图书馆、旅馆、办公楼等公共设施,以及与矿山相关的设施、工厂、宿舍等各种建筑物。在建筑技术方面,由日本建筑师带来了红砖建筑,甚至是同西方同步发展的以清水砖墙承重的钢屋架的混合式结构建筑,以及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承重的结构体系。

三、1931——1941年两种技术体系并轨提升

沈阳在1931-1941年这十年间,即“9·18”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之单一发展阶段,因为日伪统治东三省后,将其作为根据地为侵华战争的需要而扩大生产和大力建设,因而建筑业在日人垄断的状况下呈单一形态的发展。建筑技术有长足进步,先进的结构及施工技术被广泛运用。原有建筑类型如百货店、饭店、剧院等也相应地向综合转型。特别是工业建筑得到大规模和迅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沈阳公共建筑普偏采用了框架结构休系,层数增高,规模变大,功能向综合性迈进,建筑设计也摆脱了折衷主义的样式。新技术、新材料的普及是一大特征。在运用新技术时,建筑是向水平而不是纵向发展的,以致城市风貌具有水平铺展的特征。技术的发展不仅表出在建筑的规模及结构等方面,而且在各种建筑类型中的室内装修与设施上也有卓越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陈伯超,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沈阳篇[m].沈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2

2.宋卫忠.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p83-p106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8

(河南理工大学大学土木学院,焦作454000)

摘要:为能够更加精确、快速地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进行估算,提出基于模糊数学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方法。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分析着手,研究总结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因素,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估算模型,并通过与典型工程案例对比,定量估算欲估工程与已建工程的相似贴近度,以择近原则实现对预估工程的造价估算,并采用动态系数修正估算结果。

关键词:工程造价;模糊数学;估算;择近原则;修正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16-03

作者简介:张春生(1974-),男,河南漯河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研究。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工程造价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重点环节,已经得到了整个建筑行业的普遍重视[1-2]。当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的准确性、快速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3]。

在传统工程造价估算方面,常利用预估工程的既有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借助专家经验以及其他项目的工程资料等,进行较为粗略的估算[4],这类方法对我国建筑行业的造价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对项目预算精度要求的提升以及多因素影响下的工程造价日趋复杂,传统的工程造价估算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估算的发展需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建筑估算方法、理论的结合,大量的数学方法引入到了建筑工程项目估算中,如模糊数学方法、专家系统方法、数理统计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自适应过滤技术等[5-8],这些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相较而言,模糊数学方法在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中的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能够对预估项目造价进行快速、准确的估算,为项目的预算与决策提供支撑。基于此,笔者研究了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重大因素,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造价估算模型,并根据具体的建筑情况引入动态修正系数,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

1基于模糊数学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模型的建立

建立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模型首先应明确模型建立的指标框架,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本文建立了项目造价影响指标体系,并通过典型工程项目对比分析的方法,计算并修正估算结果。

1.1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影响指标因素的确定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指标因素众多,概括来讲,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设备以及工器具的购置费用。这些工器具、设备的购置使按照设计要求而定的,需要录入到固定资产。第二,工程的建筑、安装费用。它由两大部分构成,即工程的安装费用以及建筑工程费用。第三,其他费用。该部分属于一些不能归于上述两类费用的合规费用。从细处上看,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指标因素可分为建筑结构的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建筑物的层数、层高,住宅户型、进深、层高、屋面的内外装饰情况、楼地面的装饰情况、门窗类型、水电期气防情况、设备购置情况、运距以及建筑用地的情况等。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中,往往选择上述因素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元素进行考虑分析,本文将上述因素归为如下几类特征元素:

R=[基础类型,结构形式及层数,水电气防,层高、装修情况,门窗类型]。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1.2基于模糊数学的工程造价估算方法

1.2.1典型工程的选取

分析已有的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情况,选取其中n个作为用于与预估工程作对比的典型工程,将这些工程编号为a1,a2,a3,……,ai(i=1,2,…,n)。

1.2.2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特征元素间模糊关系的确立

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特征元素间模糊关系的确立一般选用指标间对比的方法:一般选用某类特征因素作为参考比较的基准,其造价占比较大、计算较为复杂,并将这一特征元素设为1,其他的几种特征元素与该元素进行比较,分别在0到1的区间上进行取值,具体的取值数值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若选取的典型工程有m个,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的特征元素有n个,则可以构建一个m行n列的特征元素模糊关系矩阵:

1.4动态修正系数的确定

修正系数的引入是为了修正因建筑工程的使用年份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带来的影响。在之前的估算模型中,未考虑年份等因素所对应的人工费用、材料、政策等情况,但是实际上各个年份的原材料成本、人工以及相应的政策等都有较大的变动,对于建筑工程的实际造价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引入动态修正系数f以修正上述问题,f取值一般在0.6~1.6之间。

1.5建筑工程项目造价估算模型可行性验证

对于建立的工程造价估算模型,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可行性验证,以证实其估算结果的可信度,完善修正模型。以欲估工程作为估算的典型工程,参照上文所述方法与步骤进行估算,然后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典型工程造价进行对比,若估算误差在5%以内,则可以信任估算结果,估算模型可行。

2实例应用分析

本文选取了郑州市某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进行了实例估算与分析,分析选取其中6个与欲估工程作对比的典型工程,分别为a1,a2,a3,…,a6。采用指标间对比的方法确立各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特征元素间的模糊关系。如表1所示。

2.1欲估工程与典型工程相似贴近度计算

将欲估工程作为典型工程反向估算已建工程进行验算,得出估算误差为4%,小于5%。可以认为,基于模糊数学的建筑工程造价估算方法可行、结果准确。

3结论

①归纳了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影响因素,确定了基础类型、结构形式及层数、水电气防、层高、装修情况、门窗类型等六个特征元素。

②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确定了特征元素间的模糊关系,通过典型工程的选取以及相似贴近度计算,构建基于模糊数学的造价估算模型,估算方法快速、准确。

③基于模糊数学的造价估算方法引入了动态修正因子,使得估算过程动态化,估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兵.房地产造价管理的可视化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34(4):52-55.

[2]高红云,黄晓军.浅谈房地产造价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1,14(11):18-21.

[3]唐林风.建筑工程造价快速估算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22(10):28-31.

[4]董士波.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5]涂胜利.房屋建筑设计造价控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

[6]吴子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高校建筑工程造价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6.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9

关键词:工业遗产建筑特征保护再利用

abstract:throughindustrialbuildingrelateddocumentsintaiyuancity,theliteraturecollection,analysisandexamplesofexistingtheon-the-spotinvestigationandresearch,thispaperoftaiyuanindustrialbuildingstageofdevelopmenthasbeendivided;oftaiyuanindustrialbuildingheritagescharacteristicsaresummarized;Basedonthis,advancestaiyuanindustrialheritag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measures.

Keywords:industrialheritagearchitecturefeaturestoprotectandutilize

中图分类号:G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由于太原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土地价值上升,以及太原市的一些工业区由于功能性衰退而面临更新改造等因素导致了很多工业遗产正面临着毁坏、遗弃以及消失的严重威胁。而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太原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因此,对太原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使整个城市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其物质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的文化内涵、对外形象得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太原市工业遗产的现状

1.1太原工业发展分期

对太原工业遗产现状的了解首先必须清楚太原工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的所拥有工业建筑。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查阅,以及对太原工业遗产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的统治政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太原的工业建筑具有独特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根据这些阶段性的特征,太原工业建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晚清督抚统治时期、阎锡山时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二五”时期。

1.2太原现存工业遗产及分布状况

目前太原市所遗留的这三个时期的工业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北、河西地区,集中在尖草坪和万柏林两个区域。

通过对太原市历史建筑名录的查阅,结合笔者的实地调研,太原市目前所保存的这三个时期有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包括7处(太原电灯公司烟囱、太重一金工、二金工厂房、晋西机器工业集团行政办公楼、汾西重工5号办公楼、太原面粉二厂生产车间、仓库、晋安化工厂水塔、太钢2号高炉),以及有一定价值的工业遗产分布在这13个厂区(太原耐火材料厂、太原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太原第一热电厂、汾西机器厂、太原变压器厂、太原锅炉厂、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太原有限公司、太钢线材厂、太原选煤厂、大众机械厂、太化集团化工厂、新凯纺织厂)。

1.3太原工业遗产的保存状况

由于太原工业遗产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不少工业建筑闲置。在一些经营不善或已经倒闭的厂区内,一些工业建筑年久失修,保存状况较差,如太原制药厂数量众多的废弃厂房和构筑物。许多建筑再利用过程中采取简单、粗劣的改造方式,导致工业建筑原有风貌特征被破坏。更值得忧虑的是,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因更新换代而被拆除;还有部分经营效益较差而倒闭的工厂,或者其厂区所处区段的土地具有较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土地被征收后用作房地产开发。如“一五”时期的重要企业矿山机器厂,在整体搬迁后,厂区内工业建筑现已完全拆除。如不尽快将工业遗产纳入保护范畴,它们可能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迅速消失殆尽。

2太原市工业遗产的特征

太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展较早的城市,太原工业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晚清督抚统治、阎锡山统治、“一五”“二五”三个时期,工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工业建筑类型丰富,形式自由。在建筑风格、装饰、技术以及空间四个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材料、做法、细部上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中西合璧”、“晋洋结合”和“仿苏式”的独特的建筑风格。

3太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措施

3.1太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遵循原则

坚持全面保护的原则。全面保护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全面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对工业遗产的维修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改造补充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必须遵循5个原则:一是利用和维护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变更最少原则,即尽可能按照其原来的功能继续使用;三是根据性质区别对待;四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利用和更好地恢复工业遗产地段的生命力相结合;五是应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利用工业建筑。

3.2太原市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的对策

3.2.1工业建筑根据其所属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不同,结合其使用状况和保存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建议。

1对于所属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近期不搬迁,仍在使用、保存状况较好的工业建筑,建议在不改变建筑结构体系和整体特征的前提下,对平面布局、内部空间、立面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以适应企业自身生产发展的需求。例如:有太钢飞机库、太重一金工、二金工、汾西机器厂5号办公楼、太原锅炉厂大跨度厂房。

2所属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近期不搬迁,已停止使用、或已列入拆除计划的工业建筑,建议尽快与厂方沟通协调,对拆除采取谨慎的方式,组织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论证,将价值突出的建筑列入保护。如太钢2号高炉现闲置,部分构件已遭拆除;机车车辆厂的部分建于解放前的老厂房已被厂方列入重建之列,面临拆除的威胁。

3开展建筑适应性改造利用与功能转换。对于所属企业面临“关、停、并、改”局面、或因城市发展而整体搬迁,企业用地将被政府收购置换的工业建筑,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积极开展建筑适应性改造利用与功能转换,对原有建筑的结构特征和文化品质进行二次设计和建设,挖掘旧有工业建筑的适应性潜力,增加这些建筑本身生存的活力,以功能转换的方式,既可形成人们既熟悉又新颖的城市景观,又可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包括转换太原府城内面粉二厂的使用功能,建设融商业、休闲、娱乐、办公等一体的面粉二厂综合功能区。以大众机械厂为基点,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太原变压器厂大跨度厂房,建议建设工业博物馆。太化集团化肥厂作为工业遗址公园。西山矿区作为矿山遗址公园。

3.2.2根据太原市工业厂区及建筑的建筑类型、结构等特点,针对其建筑特性和保存状况,分类提出保护再利用可参照的方式。

一般而言,工业建筑遗产的利用价值主要包括结构可利用性、空间可利用性和区位交通可利用性,工业遗产可依据这三点评判标准有选择地分类提出保护利用的方式。太原工业建筑遗产针对建筑特性和保存状况分为三类相应的对策:

1大跨度厂房。如太原变压器厂厂房、太原锅炉厂厂房等,屋架多采用空间网架结构,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大尺度空间可塑性大,可用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大型的展览空间,也可使用水平与竖向的空间分割手法对内部空间进行重塑,将建筑改建为办公楼、会所等公共建筑。

2一般厂房、仓库建筑。如大众机械厂、太原选煤厂机加工分厂等,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结构较一般民用建筑坚固、耐用,可对其外立面和内部进行整修,开发为创意园区或旅馆,餐饮等服务业用地,也可开发为文化展览等公共场所。对待此类建筑的改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部分拆除,加建新建筑等,改造再利用的手法较多,较自由。

3特色构筑物,如太原锅炉厂的60年代烟囱、太原选煤厂的各时期火车头展示等,作为工业时代的记忆在产业遗存中占据相当地位,其形态作用的独特性使其较工业建筑更加能够反映工业遗存特点。规划将这类体量小但标志性强的雕塑、轨道、水塔、烟囱、传送带、水池、管道等构筑物保存下来,并结合城市或社区公园绿地形成人们既熟悉又新颖的景观资源。

4结语

太原市目前保留有大量活态的工业遗产,但由于其价值未被充分认识、缺乏依法保护等原因,许多工业遗产建筑遭到拆除、废弃或不当开发。太原应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大力开展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改善太原工业区的生态环境,全面复兴城市文化和社区活力。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6,4:10-45.

2杨豪中王芳.文化视角下的太原近代建筑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1,(4):104-105.

3谢,崔玲玲.“一五”时期太原工业建筑初探,北京规划建设,2011,(1):59-61.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篇10

【论文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建筑业税负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每年创造大量的产值与税收,并有效消化社会剩余劳动力,然而,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许多企业既是产品的生产企业,又是产品的安装企业,营业收入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不可避免会存在重复征收。尤其前一环节的营业额被累计流转到下一环节,重复征收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次改革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对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革新。改革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课征增值税或营业税所产生的税收不连续、重复征税问题,为简化税制、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现行增值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虽然还未扩展到建筑业,但是作为同一征收营业税的劳务,在交通运输业试点成功后,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将拭目可待。

一、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发展与征收范围

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单位销售货物的增值额征收的并由消费者或使用单位承担的一种流转税,目前增值税征税包括:1、销售或者进口的货物,货物是指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2、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增值税与营业税都属于流转税,对流转过程中征税,不流转不交易不征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增值税作为一个年轻的税种,于1954年首创于资本主义法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它的范围迅速波及整个欧洲,风靡全球,但美国至今未采用增值税这一税种。在我国,增值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诞生的税种,虽然增值税开征的历史很短,自1979年下半年开始在少数试点地区征收,1994才在全国推行,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税种。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的征收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中国明代的门摊、课铁,清代的铺间房税等税,皆属营业税性质。新中国成立后,废止旧的营业税,于1950年公布《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在中国境内的工商营利事业,均应按营业额于营业行为所在地缴纳营业税。1984年恢复征收营业税。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营业税税种征收范围:交通运输业(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装卸搬运。打捞比照水路运输征税;通用航空和航空地面服务业务比照航空运输业务征税)、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等。

二、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区别与联系

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最大区别在于:1.增值税的进项税是可以抵扣,即增值税征收额是根据销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金额,而营业税没有进项抵扣的说法。2.增值税是价外税,也就是增值税类产品及服务销售时,有含税与不含税销售价之说,原因是增值税是由消费者承担的税款,而营业税为价内税,也就是税款已经包含在服务价款中的一种税,但总体来说,所有的税款均是由消费者来买单。增值税与营业税同为流转税,在其流转过程中征收,分别有自己的征收范围,但是同一征税对象,不重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也就是同一应税行为,征收了增值税就不用征收营业税,两税是互相排斥的。营业税税率形式有两种:3%、5%的比例税率和5%~20%的弹性幅度税率。但目前娱乐业各具体征税项目大都适用20%的税率征税,实质上变成了三档税负相差悬殊的比例税率。在具体适用中,大落差的税率设计更导致纳税人之间税负的不公平。增值税的税率设计比较简化,但是实际操作中也不简单,如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税率为17%。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粮食、植物油及农产品等)货物,税率为13%,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税率又为17%,而小规模企业为3%,一般纳税人中有简易征税率为6%等等,而在具体征收过程中却有好多特例出现。其中税费适合哪一档不是专业人士还真是一下搞不清楚,而随着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后,增值税处理方式方法出现了更多的变数。

三、对建筑业的税收影响分析

建筑业改征增值税的前提条件是先将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其购买的原材料均可以从销售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可作为进项额来抵扣。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地区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我们假设目前交通运输业改革的模式向建筑业推广,对2011年度某一建筑业经营状况进行流转税的变化分析,如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测算(该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4828.4亿元、营业成本4247亿元、职工薪酬19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58.4亿元、固定资产折旧75.3亿元、财务费用29亿元、管理费用111.4亿元、营业利润252.2亿元):年施工4828.4亿元营业额:原计算应缴纳营业税=收入总额×3%,为144.9亿元,属于价外税,不允许抵扣。改革后对建筑业改征增值税适用11%的税率(目前交通运输业试行的税率),即建筑业企业纳税人需要交纳销项税,销项税额=营业收入/(1+11%)×11%=478.5亿元,公司全年主营业务成本为4247.0亿元,其中支付给职工的职工薪酬为195亿元,2011年度新增固定资产58.4亿元(可抵扣进项约为8.6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75.3亿元(假设新增部分进项均可抵扣并本年尚未折旧、上年度固定资产进项均不能进项抵扣)。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所采用的钢材、水泥、石子、黄沙、混凝土、七通一平、设计勘探、外包等材料及费用中能取得增值税的发票的比例达到60%,可抵扣的进项税约346.7亿元[(4247-195-75.3)/1.17×17%×60%],则企业实际应付增值税约123.2亿元(478.5-346.7-8.6),看起来计征11%的增值税比原计征3%的营业税少征144.9-123.2=21.7亿元,也就是意味着流转税负率由原来的3%下降到2.6%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业企业的税收负担。目前我国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如果建筑业实行增值税改革后,那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固定资产的厂房的进项税也将可以抵扣,这将大大降低目前生产型企业的税负。按照目前的设想如果税费改革能够全面推广,那么期间费用中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及管理费用也将有一大部分可以有增值税进项抵扣额产生,这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