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前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39

环境科学前沿篇1

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日益广泛受到关注。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对相应学科的科学与技术提出了高要求,也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议题。2015环境与材料科学技术学术研讨会在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宋少先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出席开幕式的人员包括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校长manuelVilla、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康灿华、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JoséLuisarauzLara、武汉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所所长余家国教授等,还包括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理学院、化生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百余名师生参加。研讨会主题是“环境与材料科学技术”,会议旨在为中墨两国合作搭建潜在的平台,为环境、材料、能源等多方领域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研讨会主题围绕环境、材料、能源、地理空间科学与技术等领域进行了交流,包括1场大会报告与4组分会场报告,双方与会代表共进行37场次报告,展示了双方各自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环境、材料与能源等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日后合作发展提供了机会。本研讨会获得了中国教育部、武汉理工大学以及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的大力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康灿华副校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言,希望利用本次机会充分展示该校在环境与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特色,推动该校在该领域学科建设的发展并提升国际影响。manuelVilla校长介绍了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的学校历史、学科结构及对外合作项目,希望两校在科研合作与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双方优秀学者和学生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用于生产太阳能燃料的石墨烯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利用太阳能转化制备太阳能燃料目前被认为是解决未来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其中利用光催化水产氢和还原二氧化碳制甲烷已经成为利用太阳光制备太阳能燃料的重要且有前景的方法,可以实现清洁、经济以及再生等生产。通常基于tio2光催化产氢强烈依赖于触媒类型与数量,这是因为仅有tio2不具备很高的光催化性能,需要添加pt作为触媒,这样才能增强tio2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然而pt更是稀有且昂贵的材料。因此,便宜且来源丰富的材料便成了触媒的另外选择。比如基于石墨烯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具备增强光催化产氢和二氧化碳还原的能力,能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余家国教授对在基于石墨烯的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催化产氢和二氧化碳还原方面的设计与制造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与分享。

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的magdalenomedi-na-noyola教授作了题为“StructuralRelaxiationandagingofGlassesandphysicalGels:anon-equilibriumStatisticalthermodynamictheory的大会报告。有一项关于非均衡液体不可逆过程的非均衡统计热力学理论被用来表述淬火液体结构与动力学的非稳态演变,该理论提出一个方案:演变时间是一个基础的变量。该方案为类玻璃材料在高填充率下的老化行为以及低密度的类凝胶材料的形成过程,方案设计符合通用情况,也符合各系统下的分子内作用过程。比如硬体系和Lennard-Jones简单液体等具体模型体系都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预计方案。其定性定量准确度可以通过对比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张一敏教授作了题为“VanadiumextractionfromVanadium-bearingCarbonaceousShaleinChina”的大会报告。钒作为稀有元素之一,被广泛用于钢铁、合金和化工等行业。含钒碳质页岩是中国重要的含钒资源,总储存量达到钒储备的87%。因此钒提取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传统的高盐焙烧-滤沥技术是最早的提钒技术,对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得到很多小型工厂的使用。由于许多腐蚀性气体及超高盐废水的产生,且总钒回收的产率不高,使得该技术逐渐淘汰。虽然空白焙烧-滤沥、钙化焙烧-滤沥和直接酸滤技术比高盐焙烧技术更环保,但是各自有其缺点,并未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低盐焙烧-循环氧化技术同样面临高成本和长周期的问题。一种最新技术———一步焙烧-酸滤技术实现了高达77%的钒回收率。而且废水经过完全处理之后可以全部回收利用,滤沥残留也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比如土工聚合物、陶粒、高压砖等。尽管提钒技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从含钒碳质页岩中的提钒工业在国内仍然没得到全面发展,要进行大范围的经济性开发,则需要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物理研究所所长a-rauzLara教授作了题为“physicsofConfinedColloids”的大会报告。

胶体体系在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中一直都普遍使用,如在生物流体、蛋白质溶液、细胞质、Dna溶液、颜料、化妆品及食品等方面。胶体介质的物理性质已经被广泛研究很长时间,但只是具备某些基础了解,而对于胶体系统处于限制条件下的情况却不明确。本报告介绍了关于胶体颗粒在不同限制条件下的静态结构与动态性质的研究结果。该研究以聚苯乙烯球溶液为系统,限制在①两板之间,②接近墙面,③在球状室。在不同限制形状条件下颗粒间的静态与动态联系通过数字光学显微镜测量和定量结果分析,包括两体关联方程、位移方差和动力结构因素等。武汉理工大学化生学院蔡卫权教授作了题为“paaSassistedHydrothermalSynthesisofmesoporousmgoCubewithStrongadsorptionperformancetowardsao7fromaqueousSolutions”的报告。介孔氧化镁颗粒具备十分优良的吸附性能,尤其在吸附ao7方面。该报告介绍了通过对paaS进行水热法和焙烧法制备成介孔氧化镁颗粒吸附剂。制备的样品通过XRD,Fe-Sem,tem,tpD,FtiR等技术表征。该颗粒吸附剂呈现立方形状与大孔分布。实验数据符合郎格缪尔吸附等温线。动力学方程显示二级模型可以更好描述ao7在样品上的吸附行为。另外氧化镁立方颗粒比不添加paSS粉末状的吸附性能更优。该吸附量最高达到3388mg/g。重要的是,该立方状颗粒可以通过简单的焙烧过程进行再生,且再生过程不影响它的吸附性能。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Yurinahmad-moli-nari教授进行了题为“opportunitiesinRenewableenergiesSectorinnexico:examplesandprojectsinSanLuispotosi”的演讲报告。国内电力生产可以在任何范围内通过太阳能辐射收获或者光子采矿实现。由于竞争性的矿物燃料技术带来的经济障碍需要有经济工程师通过对Co2信用点补助金以及退税鼓励或者在生产者的能源固定分配组合里设计方案,而第三世界国家公共政策十分薄弱,响应慢,甚至不存在,因此,城市、大学以及医院等可以在激发能源向再生发现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molinari教授介绍了墨西哥在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概况。石油、钢铁、水泥、采矿、食品以及化工厂都需要由矿物燃料产生的热能和电力,而墨西哥的矿物燃料却呈现降低的趋势。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大范围的太阳能辐射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光热和光电太阳能设备的商业贸易。太阳能在再生能源生产方面的潜力需要创新和发掘,这一点已经在相应能源部门得到了支持,比如一些法律改革。报告里提到了太阳能项目的3个案例,包括:①在墨西哥圣路易斯中心医院楼顶安装太阳能热点系统;②针对师生提供的一项有关国内太阳能辐射收获的微型计划;③满足学校电力需求的光伏电站设计。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张高科教授在分组报告中作了题为“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ofnovelenvironmentalmaterials”的报告,介绍了B(iGe)光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表征手段包括XRD,Fe-Sem,XpS等。报告揭示了这些光催化剂的催化特性通过降解水体或者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评估,讨论了光催化剂形貌与微观结构对催化特性的影响,另外分析了光催化反应中活性自由基及可能的光催化机理。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a.López-Valdivieso教授在分组报告中作了题为“SynthesisofSilvernanostructures”的演讲报告。银纳米结构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特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催化剂、传感器、光学器件、杀菌化合物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面有很多应用。以氰化银为银源、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聚合物催化剂、亚硫酸根或者柠檬酸根离子作为还原剂的银纳米结构新合成方法得到了发展。这种合成方法制得的银纳米线平均直径9.7±3.8nm,长度为毫米量级。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吴浩教授在分组报告中作了题为“assessingtheeffectsofLandUseSpatialStructureonUrbanHeatislandsUsingHJ-1BRemoteSensingimageryinwuhan,China”的报告。城市热岛效应因其对生态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评价该区域土地使用的空间结构的影响对于提高和理解城市化生态进程非常重要。报告指出了利用半径分形维数定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变量。通过集成HJ-1B卫星、植被指标、景观指数和分形维数获得的遥感图像,比较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图形对武汉城市热效应的影响。

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FacundoRuiz教授在分组报告中作了题为“metellicnanoparticles:LargeScaleproductionandantibacterialproperties”的演讲报告。纳米颗粒最近的新研究使得其在某些产品中的应用显得十分显著。一旦纳米颗粒及其特性的范围可以实现,很多新产品将会出现。纳米颗粒包括制备、表征、动力学、处理及应用等领域,制备也许是其中研究最多的领域。溶液法因其操作简单且容易量化生产而倍受关注。本研究提出利用溶液介质制备金属和半导体等纳米颗粒,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大范围生产,尤其银、金、氧化锌和氢氧化镁颗粒的结果显示如此。纳米颗粒制备已经应用于很多材料方面,包括塑料、陶瓷和颜料等。研究显示了金属纳米颗粒的杀菌性,特别是银纳米颗粒。研究结果还发现银纳米颗粒的大小与杀菌性存在很强的联系,并找到了银纳米颗粒对抗微生物的主要机制。2015年4月,武汉理工大学与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自治大学签署了一项学术合作意向,鼓励和支持双方学者及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而该研讨会作为协议的第一项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今后我们还会定期举办该学术研讨会,促进和提升武汉理工大学在学科建设水平上的国际发展和影响。

作者:刘艳艳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前沿篇2

关键词:环境科学进展;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33-02

《环境科学进展》是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学科平台课。依托我校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我们在课程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本课程对学科发展的意义

《环境科学进展》是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该专业学生科学研究需求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科学各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当今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人们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提出的各种理论和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且在最新研究基础上利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的思想指导分析、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

《环境科学进展》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学科平台课,虽然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环境学概论》这门课,但由于教材的更新有一个过程,教学使用教材一般都涉及不到最新的学科研究情况,这就有必要开设环境科学研究进展课程,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二、本课程在国内外的开设现状

环境科学进展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课程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三种:(1)整门课程由本校一位老师讲授。(2)学生通过听取相关学科的前沿讲座的方式来获取学分。(3)由本校相关专业几位教师联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多数高校采用第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系统所讲授内容系统且授课教师能准确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剖析,缺点是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对自己没有涉猎的领域有所欠缺,部分内容深度不够;第二种授课方式的弊端是只能听取讲座涉及到的内容,部分领域的研究生无法了解自己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且整个学习内容没形成体系。第三种授课方式的缺点也是教师对所研究领域之外的专题涉猎不深。这几种课程教学方式还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

为了避免这几种课程组织形式的弊端,依托本校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我们对本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了改革。采用组织单元讲座形式,单元内容覆盖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涉及到的主要领域,学生既要听取专家的讲座授课,自己也要做专题报告,在讲座过程中与专家互动,相互之间展开讨论。这种课程组织形式既能使学生深入掌握自己研究领域,又可全面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趋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课程建设目标。《环境科学进展》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科平台课,是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该专业学生科学研究需求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科学各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知识体系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术气氛浓厚的教学氛围;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定位设计教学内容,把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考核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效果。通过优质课程建设,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学习和讨论交流的课程教学体系,将“环境科学进展”课程打造成特色鲜明、方法独特的高水平、高质量课程。

2.课程建设内容。

(1)革新和丰富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师(专家)讲座。根据学科分类和发展特色和相关研究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6个专题:①大气污染与防治进展;②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进展;③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④固废污染及其资源化利用进展;⑤环境分析与监测研究进展;⑥环境影响评价。这6个专题基本涵盖了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各专题讲座专家在个人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前沿性知识内容,充分挖掘专业网站和高水平期刊论文、网络课程等资料,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把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第二部分:学生学术交流。学生们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查找、阅读文献资料。每个学生进行至少2次文献阅读汇报,开展讨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环境科学特别是本人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最新研究方法,提高学习和应用能力。

(2)教学队伍建设。鼓励有多年教学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团队;支持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具有超前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突出的学校进行访学;聘请相关学术带头人开展讲座,不断调整完善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知识体系合理的教师队伍。

(3)教学模式改革。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以讲座讲授为主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指导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主要教学模式:①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4―6个,均为在该领域有多年教学和科研经历的专家;②针对相关专题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和总结汇报;③就讲座内容和学生汇报内容开展讨论。

本课程采用讲授与系统探讨相结合,讲授思路、方法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效果,同时为师生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

(4)考核方式改革。由原来的期末一次性考核方式改变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种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重视平时操作和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考核成绩由参加讲座考勤、专题报告、讨论和课程论文四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包括:①前沿讲座:攻读硕士学位一年级学生必须听取本课程开设的全部学术讲座,根据考勤评定成绩,占10%。②学生专题报告:一年级硕士生应就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或动态、自己的研究成果等内容做不少于2次的专题报告,根据报告质量和回答提问情况评定教学效果;占30%。③讨论:根据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内容,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展开讨论,根据讨论参与度评定成绩,占20%。④课程论文:根据本课程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研究领域撰写课程论文,占40%。

2015―2016学年,共有8位专家为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和教师做了专题报告,这8位专家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科院生态地理研究所、新疆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新疆农业大学,报告内容基本涵盖了上述6个专题的内容。在教改前,学生对自己课题研究方向之外的专家学术报告往往漠不关心,对自己的文献阅读报告往往应付了事,表现在对文献中涉及的概念、方法、图表、结论等不甚明了,不求甚解,说完了事。通过教改,明确了对听报告和做报告的要求。对做报告的学生,要求他们对报告涉及的概念、论点、论据有全面了解,能回答听众的提问,如果当堂不能回答的问题要求课下继续查阅文献,在下节课给予回答。而作为听众的学生,必须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学生对报告的参与度和讨论问题的活跃度将计入成绩。较之以往,教改后学生对报告的认真程度、积极性和参与度均有明显提高,提升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建新,王勇.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4(35):125-126.

[2]刘家琦,宋玉珍,李永峰.高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探索―以《环境毒理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6,(16):11-14.

[3]李云,胡作维.“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实践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72-73.

CurriculumReformandpracticeof"progressinenvironmentalScience"

wanGwen-quan,ZHanGLing-wei

(CollegeofGrassland&environmentSciences,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2,China)

环境科学前沿篇3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现状;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p7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308-01

在我国荒山地、荒坡地、荒草地、荒碱地和荒沙丘六大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滩涂资源经济价值最合理、投资最可行,开发潜力巨大[1]。但滩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复杂性较高,尤其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仍存在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博弈的态势。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在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是必要的。

1各地滩涂的开发现状

1.1滩涂开发成果

截至2002年,浙江省舟山市围垦造田327处,围垦面积12332.8hm2,使64个小岛(礁)与大岛相连,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2]。1949—2001年,上海市共圈围滩涂8.73万hm2,使上海市陆域面积扩大了14%[3]。截至2003年,厦门市围垦滩涂21处,围垦面积达5900hm2[4]。1951—2008年江苏省累计匡围滩涂207个垦区,总面积达27.50万hm2,增加耕地5.70万hm2。截至2005年底,东台市共围垦滩涂1.37万hm2,形成耕地1.00万hm2,水产养殖0.30万hm2。2011年12月,迄今为止国家海洋局批准的一次性用海面积全国最大的匡围项目,也是全省第一个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的滩涂项目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这标志着“部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工程全面启动,东台市历史性地走在了江苏沿海发展的前沿。按照江苏省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省计划围垦18.00万hm2,其中东台市占6.67万hm2。东台市将对这些滩涂实行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港口建设,培植特色产业,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部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实现“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提供强劲支撑。

1.2滩涂开发存在的问题

各地滩涂开发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效率不高,多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利用方向单一;缺乏总体规划,管理不够规范;政府投入资金匮乏,民间资本引进力度不强;重开发轻环境保护现象仍然存在。当前,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是全省最多的,但滩涂开发的层次、速度和滩涂经济增长较为滞后,与南通市以及友邻县(市)比,还有很大差距,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凹槽”[5]。

2滩涂开发与保护对策

2.1以设置专门机构为特色,开发与科研同步

滩涂的开发需要结合各自特点走差别化发展之路,其保护也更应遵循地域属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此,东台市滩涂设立专门科研机构,将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市滩涂研究院设立于此,走开发与科研同步之路。针对东台市滩涂的特点重点开展滩涂围垦工程、新垦滩涂快速治理与培育、滩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引进,促进滩涂的科学开发利用,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2.2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开发与保护同步

大力倡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高效率,鼓励将政府的公益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对那些不符合滩涂环境保护定位要求的经营业务,逐步引导,使其规范;对高污染、高耗能或未通过环评检测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积极引进低消耗、高产能、绿色环保型项目,走政府扶持、企业进入、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公平竞争的“以滩养滩,以滩治滩”良性发展模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2.3以高起点规划为基础,保护与发展同步

根据区域滩涂资源及环境现状,并结合区位特点,借鉴其他地方成功案例,积极与水务、农业、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高起点编制符合区域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的长中短期规划,规划要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此为基础,进行高起点发展。如东台市正大力开展以“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为目标,开展“综合开发利用,推进港口建设,培植特色产业,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部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2.4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保障,保护环境促发展

随着各地滩涂开发力度的加大,局部地区污染物的量难免出现增加,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将变得复杂。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人员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在环境保护中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3参考文献

[1]何书金,王仰麟,罗明,等.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李晓武.浅谈舟山市滩涂资源开发与海岛经济发展[J].水利经济,2003,21(4):12-13.

[3]苏德源.上海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及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03(3):18-19.

环境科学前沿篇4

【文章摘要】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在分析江苏沿海三市基于低碳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江苏沿海三市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化

0引言

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身为江苏南北经济的枢纽,江苏沿海经济带中的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与沿海区域一般都是各省(市)的发达地区不同,他们与其他省份沿海地区在各省经济中的地位是无法相比的。截至2010年,三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1.6%5和24.06%,而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6.88%,长期以来其经济增长一直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努力推行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理念,主动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用低碳经济思维来构建经济发展模式,即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就显得更为现实和重要。

1江苏沿海三市基于低碳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市的经济与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更加突出。金融危机经过产业链的传递,使三市与经济发达地区一样,站在了低碳化发展经济的新起点上。全球低碳发展模式的确立,也决定了三市原有的发展模式将面临重新构建与选择的挑战,但在当今的体制下,不论政府遏制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决心有多大,地方政府受GDp增长的内在驱使,企业受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行为难以纠正。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学说,沿海三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正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左侧,即以机械制造、石化、钢铁为核心的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将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对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碳的排放总量将继续增高,环境继续恶化。这些都将形成三市经济发展的最大的负外部性,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出于工业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和对原有发展路径的依赖,不论是地方政府机构还是企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都要承担路径转化的巨大成本,这也对资金本来就很紧张的沿海三市发展低碳经济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传统工业化道路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是一个严峻考验,三市基于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必然会面临极大的阻碍。

2推进江苏沿海三市发展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与建议

2.1逐步建立低碳化的工业发展模式,构造低碳型产业体系

当前工业发展的低碳化是江苏沿海三市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内容。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我们才能战胜低碳经济时代对其又好又快发展所形成的各种挑战,抓住机遇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其工业在发展中要尽量做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就三市的实际情况而言,一方面可以采取逐步压缩、渐进淘汰的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和提高市场引入门槛,促使工业领域进行清洁生产,严控高耗能产业发展,对高能耗的中低端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电力、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尝试设立低碳产业园区,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型企业,发展健康的产业集群,同时还应以低碳化方式加快以连云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不断提升港口群的绿色竞争力和服务功能。

2.2构建低碳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

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江苏沿海三市应该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风电和太阳能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核电装备制造技术等。围绕低碳能源技术,形成低碳产业。但三市目前所掌握的低碳技术还比较少,相关技术积累薄弱,而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环节,在现有的能源系统尚难以全面替换的背景下,最好是采用连续性的方法去逐渐替代现有的高碳技术系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模式去推动低碳技术的进步,逐渐缩短与低碳技术先进地区或企业之间的差距。

2.3构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现行体制下,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1)江苏省必须以低碳化开发的整体设计理念和自觉意识,统筹规划、调整江苏沿海地区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2)一方面,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绿色税收、生态补偿、融资优惠等措施,积极扶助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发展,鼓励在三市投资和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3)在江苏宣传低碳经济和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建立质量型低成本运行的新型工业化的考核体系,实现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定量化和系统化,为走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4)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各市的资源特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5)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对资源环境危机、节能环保的意义、理念和环保典型的宣传,让低碳经济理念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3结论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沿海经济转型升级,其实质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统一。江苏沿海三市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尽管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也存在一定的机遇。结合江苏沿海三市的发展规划和现实条件,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策略有:逐步建立低碳化的工业发展模式,构造低碳型产业体系;构建低碳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构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些策略是沿海三市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梁中.低碳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的挑战与应对[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7):109-113.

[2]樊华,周德群.基于低碳经济模式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3):42-46.

[3]孙会,纪兰.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1(5):18-20.

环境科学前沿篇5

【关键词】共同前沿;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05;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11-0075-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从我国环境治理投资的总体情况看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还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的运行效率持续低下。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量都非常大,环境治理投资资金受到制约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更好地实现污染治理,是目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而这需要科学地测度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

二、文献综述

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国外,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主要使用均匀污染法和投入产出数学归纳法[1]。均匀污染法在确定环境保护投资最优规模时的重点和基础是找到环境保护投资的边际治理成本和环境污染的边际损害成本,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这两种成本相等,限制了均衡污染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投入产出数学归纳法是对经济―环境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活动状态进行明确分析,结合社会有限选择和扩大了的消耗可能性,确定综合平衡调整中环境保护投资的最优规模。艾里斯―尼斯模型建立在质量守恒定理应用基础上,其将经济系统物资应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划分为一个重要类别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研究[2]。维克托对艾里斯―尼斯的理论研究作了许多改进,为了计算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划,建立了加拿大经济的经验模型。在国内,研究重点集中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治理投资进行定性分析并主要使用Dea模型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如冯健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供给角度剖析了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的存在,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不足的成因[3]。杨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环境治理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4]。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定量分析研究中,从研究对象上主要分为两类:产业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和区域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多使用CCR、BCC以及超效率等Dea模型进行运行效率、相对效率、静态与动态效率和影响因素分析。如袁华萍通过构建Dea-CCR模型对中国2005―2010年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进行Dea视窗分析[5]。兰明慧使用环保投资优先增长模型及Dea―CCR模型,分别对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运行效率及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相对效率进行实证分析[6]。陈雯采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来研究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静态和动态效率[7]。戴红昆利用Dea-C2R模型、BC2模型以及C2R超效率模型对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评价[8]。王兵、罗佑军运用基于Ram的网络Dea模型对2001―2010年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影响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9]。王俊霞、王荣采用Dea-toBiL两阶段模型法,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10]。刘冰熙等借助修正后的三阶段BootstrappedDea方法,对我国29个省份2007―2013年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去除外生变量和随机变量的影响后,我国各地市环境治理效率普遍呈现波浪形发展规律,但出现日趋恶化的趋势[11]。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学者采用多种Dea模型来分析环境治理投资效率,但研究思路大都将所有省(市)基于统一的前沿面进行效率测度,并没有考虑区域发展基础、区位特点等个性因素,即忽略了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区域异质性特点,构建基于共同前沿的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12―2014年间我国31个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共同前沿模型

在传统的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Dea测度中,并未考虑各区域的地域限制、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因素,认为不同区域是同质的,从而将各区域作为相同的决策单元,应用统一前沿面进行效率测算。但是,众所周知,各省(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倾斜程度等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严重依赖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先天要素,从而导致效率测度结果不真实。

由此,借鉴Battes,o'Donnell对共同前沿模型的界定,将n个待评价区域划分为K(K≥1)个不同类型的组,X=(x1,x2,…,xm)为投入要素,Y=(y1,y2,…,ys)为产出要素,则第K个组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表示为pk(x)={y:(x,y)∈tk}。tk为第K组决策单元构成的生产可能集,而pk(x)形成的前沿面可以称之为区域前沿面,所有pk(x)共同构成的前沿面称为共同前沿面。

令Xij表示第j个省(市)环境治理的第i种资源投入(i=1,2,…,m;j=1,2,…,n),Yrj表示第j个省市环境治理的第r种产出(r=1,2,…,s),则在假定规模效率不变的前提下,决策单元DmU0在共同前沿面下的效率可由下式计算获得:

(二)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当前完成环保验收项目投资作为投入指标,以工业废水处理量、城市污水处理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所取数据主要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2014)》等整理获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将31个省(市)根据经济带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群组,并分别在区域前沿面下和共同前沿面下测算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测度结果统计描述如表2、表3所示。

根据对表2的分析可得,2012―2014年我国整体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偏低,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70,年度效率值变化趋于稳定,极差仅为0.04。从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除2012年低于全国均值外,其余年份都高于全国均值,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0.68上升至0.74。在东部11个省(市)中,北京、河北、广东三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处于有效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前沿面上,其余省(市)的效率值大部分在0.5到0.9之间,只有山东、天津两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一直低于0.5。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虽然在2013年出现了下降,但是都高于全国均值,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是三大地带中最优的。其中,湖南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其余7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都大于0.7。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普遍较高,且省(市)之间差异较小。与东、中部地区省(市)相比,西部地区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较低,且一直低于全国均值,仅为0.61。其中,青海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广西、云南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始终大于0.9,其他省(市)的效率值低于0.5,占西部总数的40%。由此可见,提升西部地区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对于全国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直观作用。

据对表3的分析可得,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80,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较高,且年度效率值变化趋势平稳,但各省(市)之间差距较大。北京、河北、辽宁、广东四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最高,效率值始终为1,上海和福建的效率值也达到0.9以上,除天津外,其余省(市)的效率值都在0.5以上。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达到0.96,最小值也有0.91。其中山西、吉林等5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其余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也都大于0.8。可见,中部地区各省(市)的环境效率水平普遍很高且各省(市)之间差距不大。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76。其中,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青海5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贵州、陕西、宁夏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较高,其余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都在0.5以下。可见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较高,但各省(市)之间差距很大。

综上,在共同前沿面和区域前沿面下,我国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表现差异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表现差异巨大。以河南省为例,在共同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只有0.77,效率水平较高,但在区域前沿面下河南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均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而东部地区个别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在两个前沿面下的表现差异也很巨大,例如辽宁省、福建省、山东省。这说明我国三大地带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都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我国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虽然逐年增多但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污染源治理和建设项目环保支出方面存在明显过度投资现象,合理有效配置环保支出的能力不足;我国政府与其他各方面的配合力度不够;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不完善等。

五、结论

本文应用共同前沿模型定量评估了2012―2014年我国31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主要结论为: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最高,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水平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水平最低;从整体来看,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仅为0.70,且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表现差异明显,说明我国整体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偏低。

【参考文献】

[1]谭志雄.我国环境保护投资运行效率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aYReSRU,GUtmainSt.technologicalchange,pollutionandtreatmentcostcoefficientsininput-outputanalysis[m].R.G.Ridkerlet.washingtonD.C:U.S.CommissiononpopulationGrowthandtheamericanFuture,population,Resourceandtheenvironment,1972.

[3]冯健.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杨艳.农村环境治理不足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建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29-31.

[5]袁华萍.基于Dea视窗分析的中国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4):154-157.

[6]兰明慧.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陈雯.华东地区工业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静动态评价[J].北方经贸,2012(7):43-44,48.

[8]戴红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的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王兵,罗佑军.中国区域工i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与综合效率实证研究:基于Ram网络Dea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5(1):99-119.

环境科学前沿篇6

果断抓住沿海开发的战略机遇

江苏对沿海的发展一直十分重视并寄予厚望。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海上”工程以来,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十多年的探索,沿海开发正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从全国大局看,沿海开发是大势所趋。开发利用海洋是大国崛起和地区振兴的必由之路。当今全球75%的大城市和70%的工业资本都集中在沿海,我国沿海地区创造的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60%。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国际上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我国对沿海开发的重视前所未有。中央先后大力推动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天津新区的率先开放,深刻体现了以沿海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振兴的战略思维。江苏沿海地处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现在连云港建设和发展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制订的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把江苏沿海列为长三角北部沿海经济带,这都为江苏沿海开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从江苏发展看,沿海开发势在必行。沿海开发是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布局,也是“十一五”发展新的增长空间。江苏发展梯次推进特征十分明显,如果说“九五”的发展重心在沿沪宁线,“十五”的发展重心在沿江,那么“十一五”的发展重心将在沿海和沿东陇海线。现在,苏南地区正在转型升级,沿江产业正在密集布点,整个江苏发展的土地和环境等硬约束在日益加剧。而我省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超过1000万亩,人口密度仅为全省的1/2。我们要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拓展新空间,培育带动苏北振兴的新增长极,就必然要把开发的目光投向沿海,把布局的重点扩展到沿海。

从沿海地区自身看,沿海开发已蓄势待发。沿海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而且具备大规模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的地理条件,是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发展优势产业的首选之地。江苏沿海20年来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发展的“洼地”,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了对沿海发展的产业定位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条件限制等。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思路的拓宽,沿海地区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增幅。苏通大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和通榆运河等一批骨干工程陆续开工或建成运营,使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沿海人民加快开发开放的愿望迫切、呼声强烈,并在积极作为、创造条件,已初步积聚起“洼地”崛起的发展能量。

总的看,江苏实施沿海大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现在,中国沿海其他地方的开发正如火如荼,江苏必须果断地抓住这一轮沿海开发的机遇,集全省之力推进沿海开发,为“两个率先”培育新的沿海增长极。

科学制定和实施沿海开发规划

抓住沿海开发的战略机遇,不是一哄而上、无序开发,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开发。科学规划是科学开发的第一要素。要坚持以沿海开发规划为先导,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以规划的高起点实现开发的高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明确开发的目标定位。江苏的新一轮沿海开发不是孤立的局部开发,而是全国沿海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若能处在国家甚至国际经济流道上便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目前国内最大的经济流道在南北纵向的东部沿海,国际贸易的经济流道在东西横向的出海口岸。如果集散不畅,物流阻断,不仅会形成发展断层,而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今年元旦期间,温总理视察连云港时要求我们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来确定江苏沿海开发的总定位。从全国的沿海地区看,江苏沿海发展迟缓的最突出表现是物产通道不畅,经济流动阻隔。因此,连通沿海大通道,形成沿海经济流,是立足全局谋划江苏沿海开发的战略选择,是江苏沿海开发的总体定位。我们要依据江苏沿海在全国“t”字型生产力布局中所处的位置、承担的功能、依托的腹地、服务的半径,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目标,明确开发的战略方向,确定港口、城市、产业的发展定位,畅通从连云港至上海一线的公路、铁路、水路、海路及对外航路,全力建设现代化枢纽港口和国际性海港城市,依托港口和沿路城市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业。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面向国际、依托上海、连通长江、服务中西、带动苏北的江苏工业化与城市化新增长极。考虑到沿海地区仍处于大开发的起始阶段,实现这个目标要分“两步走”,即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00亿元,工业产出达到1万亿元,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沿海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万亿元左右,工业产出突破2万亿元,使沿海区域拥有江苏接近1/5的生产力,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人民群众从开发开放中得到更多实利,以县为单位实现省定的全面小康指标。

优化开发的空间布局。生产要素沿交通干线集散,工业布局沿城市集群展开,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沿海开发要用海之利、依海而兴,但不能囿于海边、作茧自缚。目前江苏临海地区离交通干线较远,中心城市除连云港外都远离海港,因此集中开发的区域重点10年内很难布局在临海岸线,而只能在沿海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和通榆运河组成的交通干线串起的城市轴线附近。近期江苏的沿海规划布局总体上应呈梳型状态,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沿交通轴线展开,与重点港口连通,着力形成“三极、一带、多节点”的沿海开发格局,即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扩大优势产业规模,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形成沿海开发的“极化”效应;以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运河形成的组合交通体系为依托,构建沿海产业、城镇、旅游和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带;以邻近深水海港各区域为重要节点,建设临港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并向腹地延伸,努力在我省沿海地区形成上海到青岛之间重要的工商经济流道和连结中西部地区的物产交通带。

把握开发的指导原则。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开发全过程,是沿海开发的成功之本。江苏沿江、沿东陇海线开发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指导原则,在沿海开发中同样适用。同时要根据沿海的特点,把握好集约开发、环保开发、开放开发、联动开发等具体指导原则。全面落实“四优先”方针,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创新开发模式,提高产业、人口、居住“三集中”水平,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集中、集约、集聚式的高效开发,坚持绿色保护式开发,努力做到耕海万顷、养海万年。

省委、省政府将确定沿海开发的总体规划,省有关部门和沿海各地要以此为依据,抓紧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城乡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以及控制性建设详规,积极主动地搞好规划和项目的上下对接,同时依法执行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统筹实现港口、产业、城市的共同发展

江苏沿海地区地域虽广,但资源潜质和发展条件差异很大,不能也不应遍地开花搞开发。比较现实的途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依港兴工、以工兴市、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方针,有选择、分阶段地组织重点突破。

港口建设是沿海开发的龙头。江苏沿海要以大港口带动大开发,建设重点是连云港、洋口港、大丰港,重中之重是连云港。要顺应国际远洋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全力加快连云港港口深水航道和集装箱转运基地建设,确保2008年实现亿吨大港和300万标箱的既定目标,争取早日成为上海港和青岛港中间地带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成为陇海―兰新线上中西部省份出海距离最短、商务环境最佳、运输成本最低的第一通商口岸。南通港要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区域性、多功能、综合性近洋枢纽港。大丰港已经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快5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建设,着力提升货运能力,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港口建设要统筹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战略功能性,具备建港地理条件但开发时机尚不成熟的,可以根据园区开发需要,规划建设若干专用码头,同工业发展相配套,一些深水岸线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要着眼未来,严加保护,不能搞低水平盲目开发。

产业发展是沿海开发的核心。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实行沿海开发以工业开发为主导,工业开发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导,园区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在沿海城市带,以交通干道和中心城市为依托,重点发展新能源、化工、汽车、纺织、特种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性商务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在临海岸线,以拥有可建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重点布局石化、造船、林纸、物流等临港产业,实现临港产业的新突破。抓住国家能源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在有条件的地方布局发展风电、气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工业,尤其要争取早日成规模地开发千万千瓦级的潮间带风力发电场。顺应江苏盐业发展重点已从海盐转到矿盐的趋势,优化配置盐田资源,腾出更多的低产盐田用于港口、工业和城市建设。以主题园区、专业园区、特色园区为基本载体,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链延伸配套,加快产业和要素集聚,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沿海工业园区要有较先进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如果仍走当年乡镇企业发展的老路,很可能在项目建成之时就是成本和环境淘汰之日。要积极整合园区资源,推动沿海产业园区布局衔接、功能叠加、政策共享、南北互补,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基地。要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沿海滩涂,建设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合理发展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提高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利用滨海风光和沿海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中心城市是沿海开发的依托。城市化水平低,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发展不充分,是沿海发展的现实制约。目前南通、连云港、盐城三个城市发展的成熟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应朝着构建沿海组团式中心城市的方向做大做强,在规划引导下,加速人口和要素集聚,切实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建成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要围绕构建沿海现代城市带的目标,加快县城建设,积极发展成中等城市,有条件的沿海重点中心镇也可以按照小城市来规划和建设。从沿海开发的趋势看,发展的重心轴线将逐步由现在的交通带和城市带向临海沿岸推移。要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明确沿海加快城市化步伐的重要取向。综合各方面的条件,连云港最有可能建成海滨大城市,关键取决于东部海滨新城的开发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县城,依托港口,通过港口、产业和新城的相互融合,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使连云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滨海大城市。从沿海发展的需要看,盐城市应当依托大丰港区与中心城区构筑“双核结构”的城市组团,实现港城互动。对灌河口和洋口港区也要超前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培育新兴的海滨港城。

基础设施是沿海开发的支撑。只有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先行,实现路、水、电、信“四通”,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集聚和生产要素流动。要以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完善港口对外通道为重点,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针对沿海南北纵向交通渐成贯通之势、东西横向连通不够的现状,加快徐连、宁通、连盐铁路和连徐、宁启高速公路等横向通道建设,加快通榆河贯通工程和崇启大桥建设,实现沿海联网畅通。加紧实施通达港口的公路、铁路连接线工程,使沿海地区快速融入交通干线。加大重点机场建设力度,增辟国内外航线航班,提高客货运能力。统筹好水利工程与港口建设、产业发展、滩涂开发的关系,水源供给和海堤达标工程要同交通建设结合,最大限度地兴水利、除水患、保开发。加快建设高稳定性大容量的沿海输变电网,满足沿海开发的电力需求。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现代化通信信息网络。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开放是沿海开发的第一动力,是决定沿海开发成败的关键。实现沿海开发目标,投资需求巨大,仅靠沿海自身的力量,局限于江苏省内的资源,是不可能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用好开放资源,建好开放环境,通过扩大开放来广泛吸纳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大力引进投资、引进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机制。要突出向“东”开放,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重点瞄准日韩、港台的产业资本,着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日韩、港台投资密集地之一。要注重向“南”开放,主动连通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依托上海,努力让跨江北上的上海资本、浙江资本、广东资本落在江苏沿海。要全面对内开放,实行内外开放并举,敞开大门,以优惠的政策措施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省内国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沿海开发,增强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服务的意识,在加强与沿海腹地经济技术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要积极举办各类专题招商和推介活动,打好沿海及海港牌,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使沿海成为中外客商聚焦的热点、投资的热土。积极推行开发招商,重点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采用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参与沿海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开放中提高开发的市场化程度,凡能市场运作的一律交给市场。加快改革投融资体制,推进港口等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有效投入,鼓励创业投资、产业发展基金大举进入,积极争取设立“江苏沿海开发基金”。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努力克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弊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环境留住人才,通过发展产业、推动创业来凝聚人才,特别要大力引进和造就一批沿海开发的领军人才。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实行绿色开发

绿色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也是沿海开发的高压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根弦始终要绷得很紧。在江苏沿海,我们要建设的是面向国际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现代沿海城市带和生态旅游风光带。如果沿海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沿海生态环境破坏了,海洋污染程度加剧了,这样的开发是失败的开发,留给后人评说的,将不是功而是过。沿海的环境容量虽然比内陆要大,但江苏沿海浅滩较多,加之海洋潮汐的洄流作用,环境容量并不宽裕。对那些抱望沿海环保门槛能不能降一些、治污投资能不能少一些的工业项目,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说不,在招商引资中其他优惠条件可以考虑,环境准入门槛坚决不能降低。要坚持环保优先,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贯穿于沿海开发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加强工业项目的环保审批,落实环保设施同步设计与建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管理制度,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沿海所有县城、临港城镇、产业园区都要建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临港化工园区污水要全部实现集中处理,达不到排放要求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化工”进行全面整顿,该集中的集中,该改造的改造,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要进一步强化“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的利益机制,推行污水设施第三方建设和运行,增强企业减排污染、治理污染的内生动力。要按照营造绿色海岸、绿色城镇、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的要求,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积极构建沿城镇、产业密集区、主要交通干道的生态屏障,加强沿海湿地和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实施一批沿海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严禁一切导致生态恶化的开发活动,为沿海人民创造一个碧海、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推动沿海地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沿海开发事关发展全局,不仅是沿海地区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省上下的共同责任。要加强组织领导,像抓沿江开发那样抓沿海开发,像支持苏北发展那样支持沿海发展,充分发挥省沿海开发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扎实推进八项重大战略工程的建设,形成科学推进沿海开发的强大合力。省各有关部门在支持连云港建设和推动沿海开发方面,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涉及沿海开发的重大问题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同时主动积极地帮助沿海市县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沿海各市县要创新理念,抢抓机遇,坚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争取尽快在发展上见效益,让群众得实惠。各级领导干部既要遵守国家各项法规政策,服从中央宏观调控的方针决策,又要带头解放思想、重新学习,重点解决好知识不够、本领不强、办法不多的问题,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善于借鉴和运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使江苏的沿海开发少走弯路、多出实招。省内其他地区要主动策应沿海开发,积极从中捕捉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

环境科学前沿篇7

【关键词】共同前沿;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区域差异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从我国环境治理投资的总体情况看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还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投资的运行效率持续低下。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量都非常大,环境治理投资资金受到制约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的效率,更好地实现污染治理,是目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而这需要科学地测度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

二、文献综述

众多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国外,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主要使用均匀污染法和投入产出数学归纳法[1]。均匀污染法在确定环境保护投资最优规模时的重点和基础是找到环境保护投资的边际治理成本和环境污染的边际损害成本,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这两种成本相等,限制了均衡污染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投入产出数学归纳法是对经济—环境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活动状态进行明确分析,结合社会有限选择和扩大了的消耗可能性,确定综合平衡调整中环境保护投资的最优规模。艾里斯—尼斯模型建立在质量守恒定理应用基础上,其将经济系统物资应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划分为一个重要类别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研究[2]。维克托对艾里斯—尼斯的理论研究作了许多改进,为了计算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划,建立了加拿大经济的经验模型。在国内,研究重点集中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治理投资进行定性分析并主要使用Dea模型对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如冯健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供给角度剖析了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的存在,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不足的成因[3]。杨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环境治理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4]。环境治理投资效率的定量分析研究中,从研究对象上主要分为两类:产业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和区域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多使用CCR、BCC以及超效率等Dea模型进行运行效率、相对效率、静态与动态效率和影响因素分析。如袁华萍通过构建Dea-CCR模型对中国2005—2010年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进行Dea视窗分析[5]。兰明慧使用环保投资优先增长模型及Dea—CCR模型,分别对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运行效率及福建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相对效率进行实证分析[6]。陈雯采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来研究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环境治理投资的静态和动态效率[7]。戴红昆利用Dea-C2R模型、BC2模型以及C2R超效率模型对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效率进行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评价[8]。王兵、罗佑军运用基于Ram的网络Dea模型对2001—2010年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影响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9]。王俊霞、王荣采用Dea-toBiL两阶段模型法,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10]。刘冰熙等借助修正后的三阶段BootstrappedDea方法,对我国29个省份2007—2013年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去除外生变量和随机变量的影响后,我国各地市环境治理效率普遍呈现波浪形发展规律,但出现日趋恶化的趋势[11]。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学者采用多种Dea模型来分析环境治理投资效率,但研究思路大都将所有省(市)基于统一的前沿面进行效率测度,并没有考虑区域发展基础、区位特点等个性因素,即忽略了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区域异质性特点,构建基于共同前沿的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12—2014年间我国31个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共同前沿模型

在传统的区域环境治理投资效率Dea测度中,并未考虑各区域的地域限制、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因素,认为不同区域是同质的,从而将各区域作为相同的决策单元,应用统一前沿面进行效率测算。但是,众所周知,各省(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倾斜程度等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严重依赖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先天要素,从而导致效率测度结果不真实。由此,借鉴Battes,o'Donnell对共同前沿模型的界定,将n个待评价区域划分为K(K≥1)个不同类型的组,X=(x1,x2,…,xm)为投入要素,Y=(y1,y2,…,ys)为产出要素,则第K个组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表示为pk(x)={y:(x,y)∈tk}。tk为第K组决策单元构成的生产可能集,而pk(x)形成的前沿面可以称之为区域前沿面,所有pk(x)共同构成的前沿面称为共同前沿面。

(二)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当前完成环保验收项目投资作为投入指标,以工业废水处理量、城市污水处理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我国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31个省(市)为研究样本,所取数据主要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2014)》等整理获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将31个省(市)根据经济带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群组,并分别在区域前沿面下和共同前沿面下测算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根据对表2的分析可得,2012—2014年我国整体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偏低,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70,年度效率值变化趋于稳定,极差仅为0.04。从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除2012年低于全国均值外,其余年份都高于全国均值,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0.68上升至0.74。在东部11个省(市)中,北京、河北、广东三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处于有效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前沿面上,其余省(市)的效率值大部分在0.5到0.9之间,只有山东、天津两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一直低于0.5。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虽然在2013年出现了下降,但是都高于全国均值,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是三大地带中最优的。其中,湖南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其余7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都大于0.7。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普遍较高,且省(市)之间差异较小。与东、中部地区省(市)相比,西部地区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较低,且一直低于全国均值,仅为0.61。其中,青海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广西、云南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始终大于0.9,其他省(市)的效率值低于0.5,占西部总数的40%。由此可见,提升西部地区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对于全国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直观作用。据对表3的分析可得,东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80,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较高,且年度效率值变化趋势平稳,但各省(市)之间差距较大。北京、河北、辽宁、广东四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最高,效率值始终为1,上海和福建的效率值也达到0.9以上,除天津外,其余省(市)的效率值都在0.5以上。中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达到0.96,最小值也有0.91。其中山西、吉林等5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其余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也都大于0.8。可见,中部地区各省(市)的环境效率水平普遍很高且各省(市)之间差距不大。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为0.76。其中,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青海5个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始终为1,贵州、陕西、宁夏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较高,其余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都在0.5以下。可见西部地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较高,但各省(市)之间差距很大。综上,在共同前沿面和区域前沿面下,我国各省(市)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表现差异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在共同前沿面下和区域前沿面下表现差异巨大。以河南省为例,在共同前沿面下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均值只有0.77,效率水平较高,但在区域前沿面下河南省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值均为1,一直位于前沿面上。而东部地区个别省(市)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在两个前沿面下的表现差异也很巨大,例如辽宁省、福建省、山东省。这说明我国三大地带的环境治理投资效率水平都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我国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虽然逐年增多但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污染源治理和建设项目环保支出方面存在明显过度投资现象,合理有效配置环保支出的能力不足;我国政府与其他各方面的配合力度不够;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不完善等。

五、结论

环境科学前沿篇8

1海洋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广西海域主要海洋生态环境指标良好,在全国海域中排名靠前。《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13年,广西区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52.9%。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依然保持良好。重点保护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处于健康状态。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能够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有所降低。

2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因素

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的优势,加快发展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意义重大[10]。

2.1广西发展的优势分析

虽然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总量不大,结构也不够合理,与全国海洋经济发达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仍拥有其比较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资源优势广西在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港口岸线、海洋矿产、海洋能、生态环境资源等海洋资源拥有量十分丰富,且大多处于为未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较低状态。这是为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2区位优势随着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开展,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开展,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的广西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将给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以港口为依托的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带来巨大的空间[11]。

2.1.3政策优势广西沿海地区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战略转向沿海地区,政策带来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如《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实施意见》规定的五大类十九条具体优惠政策措施,以及在产业方面,国务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等[12]。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的空间。

2.1.4后发优势广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这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留下巨大空间。广西应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明确海洋经济的战略定位,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运用新的海洋开发理念,依托现代海洋科技,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发展海洋经济。

2.2现代海洋服务业初露端倪

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报告以及《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对于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前景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及规划方向,依据城市创新系统理论,可遴选出海洋旅游业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两个快速发展的海洋产业,作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支持。

2.2.1海洋高端旅游业从资源禀赋方面,广西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面,旅游岸线资源众多,其中海水质量与沙滩质量在全国沿海地区名列前茅,发展水上、水下旅游俱佳。因此,近几年广西滨海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北海为例,2009年,入境旅游者人数6.1万人次,外汇收入1721万美元。2010年,入境旅游者人数7.3万人次,外汇收入2173万美元。2011年,入境旅游者人数8.3万人次,外汇收入2574万美元。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9.9万人次,外汇收入3429万美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推动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有力推动力量[13]。同时应注意到广西游艇产业的发展,作为高端旅游业,虽然其在全国游艇发展的进程中尚处于末端,但广西有着优良的旅游海岸线和风景优美怡人的漓江以及西江和其他库区,广西游艇业将会成为水上旅游的又一个朝阳产业,推进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步伐。

2.2.2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运输业方面,广西较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岸线资源方面,广西海岸线曲折,拥有1595千米的海岸线。直线距离仅185千米,仅为海岸线总厂的11.6%,众多海湾是天然的避风良港。从东到西分布有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形成“天然港群海岸”。沿海港口同时具有深水、避风、浪小等自然特点。地理区位方面,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资源圈的结合点,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都较近。因此,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海洋货物运输量与海洋货物周转量两个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近期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368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324亿吨千米。2010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952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479亿吨千米。2011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3787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615亿吨千米。2012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4739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787亿吨千米[14]。快速发展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成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新支点。

3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问题分析

从发展规模来看,广西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较小,在全国的排名靠后,2007—2012年以来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占全国比重仅1.4%;从发展速度来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012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为9.5%,低于全国增速。此外,广西在海洋科教支撑力量、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仍比较薄弱[5],这与广西在区位、资源、环境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各种政策的利用不够充分广西沿海地区是中国唯一同时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的经济区,享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6]。中央给予广西许多特殊政策以支持和推动其经济发展,早在1984年北海就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在广西沿海地区设立了包括钦州保税港区、北海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等一系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使广西沿海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经贸合作的先行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大力度、高规格的特殊政策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运用,直接影响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沿海工业的发展[7]。

3.2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支撑较弱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现代海洋产业,需要以强大经济、科技实力为支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对沿海地区港口建设、铁路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都投入不足[8]。经济结构仍比较落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够发达,难以对现代海洋产业形成有效支撑。广西整体科研、教育实力较弱,海洋方面的科研能力更为薄弱,涉海科研人员只有365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只有13人和67人,全区没有一所部级海洋研究机构;广西高校在海洋专业点设置方面,只有5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博士点则空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难以对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9]。

3.3优势的海洋资源未充分利用广西拥有其它沿海省份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比如,虽然海洋渔业、海岸带的开发、陆域污水的排放、沿海工业的发展对广西沿海海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应,但这片海域以及整个北部湾,仍是目前中国自然生态最好,最洁净的海域之一。岛屿风光旖旎,长滩、碧海、阳光、绿树构成如梦如幻的滨海景色[10]。广西沿海空气清新,如北海市连续多年环境空气质量全国第一,空气污染指数排名全国最低,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沿海各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对于广西旅游,人们更为熟知的是桂林山水,而滨海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滨海旅游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广西沿海地区是山海相连,临近越南,少数民族众多,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借助境内的桂林山水游、越南跨境游、民族风情游,形成互动,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4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要速度更要质量,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益广西目前还拥有一片生态环境良好的海域,海洋资源破坏程度还比较低,这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留下的巨大空间。广西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增长速度,应坚持“要速度更要质量”,将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应秉承绿色、低碳的理念,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制定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政策等方式,维护好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创造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14]。在产业布局上,广西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培育壮大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如建立国际游艇俱乐部、休闲旅游度假村等。还要抵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项目聚集广西沿海地区,从而避免与其它沿海因产业雷同造成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15]。

4.2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保护沿海最后一片“绿洲”广西的生态优势使其成为沿海最后一片“绿洲”,因此要切实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制定有关低碳技术的相关标准,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发展低碳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向低碳技术进行投资,扩大低碳技术研发的经济来源;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规模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超前做出企业的部署;利用CDm(清洁生产)项目机遇,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利用技术转让机制,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使广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纳入广西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畴。同时提高城市碳汇能力,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市场化运作[16]。

环境科学前沿篇9

关键词:盐城;沿海开发;滩涂经济;环境审计

一、沿海滩涂开发背景――以盐城为例

江苏省盐城市东临黄海,湿地资源和海洋资源都极为丰富,海岸线漫长,沿海岸线长582公里,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境内有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五个县或县级市直接临海。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盐城的经济发展一直把开发沿海资源作为重要战略。1995年,提出“海上盐城”发展战略,2002年起开展了“一路五区四带”沿海开发工程。2008年正式确立了江苏沿海开发在国家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沿海开发中,滩涂成为了沿海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盐城的沿海滩涂开发不仅仅需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还应当考虑到环境的因素,盐城拥有盐城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滩涂湿地生态保护系统和以丹顶鹤为代表的多重珍禽,与之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化调整,众多化工企业在当地投资,其污染处理问题也十分严峻,因此,如何做好环境与经济开发的有机统一已成为了沿海滩涂开发问题的当务之急。

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的、客观的地估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政策签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如何在沿海滩涂经济开发中运用环境审计的方法使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达到有机的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中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并且使人,财,物的投入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的效益,必定是沿海滩涂开发乃至沿海经济开发中的重要课题。

(一)沿海滩涂开发的自然条件

江苏盐城滩涂位于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区,其生态特征受到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双重影响,由于盐城沿海滩涂位于人口稠密地区,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态环境具有独特性,生态表现也较为独特。

沿海滩涂具有活跃性和生态脆弱性。沿海滩涂为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外界进行着十分复杂持续不断的物质欲能量的交换活动,整体循环处于激烈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功能极为活跃。沿海海岸的冲淤变化,风暴潮的影响,以及旱涝灾害、暴雨、台风的影响,进一步加速的沿海滩涂的能量交换,总体上从外在表现上看就是淤积与冲刷的动态平衡,但是在每一个特定的时点上,沿海的生态环境具有多变的特点。沿海滩涂具有固有的脆弱性体现在于:成陆时间短,生态系统较不稳定,动态变化的平衡极易遭到破坏,从而生态坏境将会恶化乃至彻底瓦解;沿海滩涂地处海陆交汇之界,位置敏感,受到海陆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人为因素的破坏,例如,违反休渔政策的滥捕滥采会造成滩涂资源的大量枯竭,乃至形成光滩、死滩;滩涂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地区,大量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沿河道排入近海,滩涂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此外,围海造田,修建海堤涵闸不仅仅堵塞了泄洪通道,使某些河段侵蚀严重,同时也改变了滩涂的自然环境,切断了鱼虾的洄游通道,使其不能正常繁衍,导致鱼虾资源锐减。

(二)盐城当地滩涂资源现状

盐城濒临黄海,滩涂资源丰富,全市海岸线长587km,共有滩涂面积46.67万hm2(含辐射沙洲),有海水化学资源、生物资源、潮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目前盐城的滩涂资源中80%已被充分利用,其中朝上带开发最为完全,为95%,潮间带为60%,辐射沙洲的开发也正在筹备之中。

具体来讲,江苏沿海滩涂的土地资源增殖潜力较强,随着滩涂不断淤长和辐射沙洲的部分并路以及科技水平和工程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围面积还在不断增长。同时,盐城位于南北交界点,处于海陆之间和南北之间的过渡性地带,自然地域类型具有多样性,形成了多重生态环境,海域内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种类十分丰富。

在自然资源方面,有记录动物共计166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二级保护动物84种。植物资源方面,有高等植物111科346属559种。沿海保护区内有野大豆、珊瑚菜,野菱、莲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二级保护植物,并拥有护花米草,芦苇。盐地碱蓬等沿海滩涂湿地的植物的优势种,其广泛分布对盐城沿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功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能源开发方面,其海岸线全长582公里,占全省的56%,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宜港安县102.4公里,海洋资源富集,石油天然气储藏量达800亿立方米,是我国东部沿海路上最大的油气。沿海具备2000万kw火电装机容量的建设条件和承载能力,沿海滩涂和海上风电场开发潜力占全省70%以上,盐城是江苏唯一同时拥有海、空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除此以外,盐城已基本形成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制约沿海发展的问题已大体上得到解决。

二、对于沿海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鉴于盐城的实际情况,对于沿海滩涂开发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

以“湿地之都,水绿盐城”为口号,以盐城现有的射阳珍禽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为落脚点,在保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沿海风貌等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旅游业务。同时开发出赏鹤风光一日游,麋鹿风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同时,结合盐城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项目,以及新兴建立的水街和国家首个盐类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的独特优势,将旅游产业纵深发展。除了日常的推广宣传以外,结合枯枝牡丹节以及丹顶鹤的迁徙规律,选取适当的契机开展文化节活动,向外界展示盐城的滩涂风貌。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政府“整体向南”的规划方案,建立并完善现有的湿地公园,为市民的休憩娱乐提供场所,并提高整体的市容市貌。在对外吸引游客的同时,在当地居民中树立起保护滩涂资源、以家乡为荣的意识,为滩涂的生态平衡提供长远的保障

(二)开展盐产业和附属化工产业的建设

盐城原名“盐渎”,自古以来就有烹海水取食盐的传统,除食用外,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的现在,仅仅完成从海水到食盐的初级转换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沿海大开发的战略下,根据国家的支持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合理投资和导向,盐城大力发展方向在海洋食品加工和海洋医药保健品方面。在沿海滩涂建设了滩涂产业深加工基地,先后发展了宝龙、丰宝、海晶等5个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其中。精粉加碘盐、紫菜、酱制品、海鲜调味品为当地特色产品,龙虾出口占据的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

在非食品方面,盐城已经建设完善了滩涂港口工业区,形成了以大丰港为主,滨海、射阳、响水港区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目前。沿海化工园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和苏北一流,全国知名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化工产业往往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进而可能摧毁整个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盐城作为新兴发展的中小型城市,其城市污染处理体系尚未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果监管环境出现了薄弱环节,各化工产业在利益驱使的前提下,往往会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2009年2月20日,城西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因为酚类化学物质的污染,超过一半的城区居民遭遇停水。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地政府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同时,要关注投资公司的环境处理资质,对其社会责任感进行合理化的评估。在监管方面,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防患于未然,对恶意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投资力度,加强建设环境处理系统,并且积极主动的开发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工艺流程,并通过政府补贴等方法进行推广。加强“人才强市”政策,以丰厚的待遇引进先进人才,并努力培养本地人才

三、环境审计在沿海滩涂开发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环境审计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环境审计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三个方面。

首先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督促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监督有关政策的全面有效执行,完善立法工作和提高执法水平。其次,国家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估,确保环境保护监测处理机制能够全面有效地运行。最后,国家审计机关需要确保环保资金落到实处,通过检查国家投入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的报表信息,检查各项凭证和往来交易的单据,检查资源环保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揭露存在的偷漏拖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分析评价资源环保资金使用绩效,促进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盐城沿海滩涂经济大开发的背景之下,当地的审计机关需要正确评估各化工企业的生产环境,有专门人员和专业人士评价其环保等级,采取预防性而不是补救性的措施。此外,地方审计机关需要审查盐城市各级政府是否正确地根据当地滩涂特色指定出合理的规章政策,计划是否充分。是否有效遵循。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于特定的政策或项目,需要评估其对盐城当地带来的综合效益和对滩涂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并作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地审计机关需要对沿海滩涂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计。检查是否建立了符合当地滩涂经济特点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是否健全和完善;当地的环保部门,滩涂地区的企业是否有效遵循了该管理体系,同时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

审计机关需要对滩涂开发企业遵守当地制度、保护滩涂环境责任以及工作绩效进行审计,对实施滩涂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实施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型进行审查、鉴证。最后审计机关需要对环保资金进行审计,在合理化范围内降低舞弊,盗窃等不法行为,进行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确保环保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结合绩效审计,对资金的效益性进行审计,确保资金充分利用并在滩涂环境保护中发挥重大作用。主要采取方法有:

1.以系统论的思维指导审前调查:做到审前调查充分详实,力求面面俱到。

2.以重点论的方法指导审计实施:正确把握审计方向,关注民生问题。

3.以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实施:用事实数据说话,直观地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4(2).

2.凌申.江部沿海滩涂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1(12).

3.李洪山,刘璐,王涛,李春燕,冯紫媛,周海波,徐荣.江苏盐城滩涂资源利用及发展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1).

环境科学前沿篇10

摘要:在阐述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运用Dea分析方法建立海洋产业生产力测评模型,测算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并据此为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产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为缓解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得到重视。沿海省市也纷纷制定了“海洋强省”战略以及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引导辖区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趋于有序合理,提高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程度,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提高海洋产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一、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

海洋产业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能力。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包括海洋自然要素、海洋社会要素、海洋科技要素三大方面,其中海洋自然要素是基础性因素,海洋社会要素是决定性因素,海洋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是促进性因素。海洋产业生产力是上述诸要素在数量、时间以及空间以不同组合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是人类进行海洋开发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和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海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旅游资源等。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与海洋及其历史的变迁具有紧密关系,并随着人类科技知识水平和事件能力发展不断变迁,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海洋生产力社会要素是海洋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不可能摆脱历史发展的轨迹,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切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海洋社会要素主要包括:社会化组织程度、涉海人力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等。

海洋生产力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进步对改进和提高生产工具、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以及保护海洋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力良性和永续发展。海洋科技要素主要包括: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科技从业人数、科研课题数量、海洋教育投入等。

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测评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是将数学、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利用统计数据确定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生产前沿面”,分析研究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

海洋产业生产可以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但是生产要素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现实发展程度如何,归根结底要视其投入产出要素及其产出效率而定。此种效率,即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外在直观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本文运用总体技术效率(te)和总要素生产力(tFp,又称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变化状况刻画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衡量各地区不同时期海洋产业生产力变动趋势。

根据海洋产业生产力影响因素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2004年、2005年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投入与产出要素数据为样本,分别选取从业人员数量,科研课题数,货物吞吐量作为输入指标,选取海洋主要产业的总产值、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作为输出指标,采用资料包络分析法(Dea)的两大模型,计算11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的总体技术效率(te)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tFp)。

总体技术效率te是静态反映海洋产业生产效率指标,当te≥1时,定性表明某地区某个时段内生产力发展是有效率的。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辽宁、河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以及海南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是有效率的,其中福建省效率最高。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tFp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时期生产力变动趋势,当tFp>1时表明生产力水平提高,反之则生产力衰退。tFp数值的大小可以相对地说明其进步的程度。因此,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沿海11个省中只有天津、广东两省市的海洋产业的生产力指数tFp是大于1的,这表明2005年两省市的海洋产业生产力水平比2004年是有所提高的,天津的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略高于广东省。上海、江苏、河北三省市tpF数值为1,说明三省市从2005年同2004年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持平。而广西、海南、浙江、辽宁、福建以及山东六省的tpF数值都小于1,这说明这六省的海洋产业生产力效率水平2005年相对于2004年是下降的。

对比中国沿海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海洋科技发展最快的广东省和海洋科研机构密集的天津市外,其余省市的海洋经济总量排名与其海洋产业生产力的动态测算排名大体相反,这一方面验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的常论,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模型结果符合边际递减的经济学规律。同时,可以初步得到海洋经济的增长是主要来源于规模效应而非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论。比如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其2005年的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主要沿海省市中分别排名第二位,但是其tFp值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规模效应增加总量,而非海洋产业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

三、提高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从客观上来讲,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海洋资源粗放型和掠夺式开发、海洋开发中不合理的政策导向、以及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措施不力等,都是目前制约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基于本文的测算分析,我们建议沿海地区提高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高海洋自然要素生产力。海洋自然要素是海洋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针对中国近岸海域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十分严峻形势,应该确立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和原则,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控制海洋生态的恶化趋势,恢复、保护和重建近岸海域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自然要素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海洋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海洋自然资源环境的保障程度,完善相应保护制度;二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开发与保护并重;三是提高海洋自然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四是最大程度地保障海洋自然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海洋长期和谐相处。

2.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探索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海洋社会要素的生产力。海洋社会要素是海洋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体现。长久以来沿海地区一直延续着粗放式海洋开发模式,近海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规划调控能力较弱等现状,都表明目前海洋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还不高,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强,尤其和海洋强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以下方面提高沿海地区社会要素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规划指导以及海洋循环经济培育引导。二是加强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规律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等方面研究。三是制定完善海洋产业政策规定,合理配置沿海地区海洋社会要素和自然要素,二者的最优结合才能最大化产生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大海洋开发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促进海洋社会要素的更新及升级。

3.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要素可以改进和提高生产工具,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并可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力良性和永续发展。因此,沿海地区应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地方海洋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及成果的应用转化工作,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实力,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沿海地区在海洋科技方面:一是应加强海洋教育与科技普及,提高海洋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二是应加强海洋前沿技术、海洋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拓展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空间提供保障;三是应提高海洋科技在海洋环境管理、监测、预报、灾害预警、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程度,提高海洋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实现技术的物质转化;四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力度,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引导并支撑区域海洋经济向环境友好型和区域协调型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