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4:23

生物教学研究篇1

1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融合了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比较先进并且成功的案例手段。它能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这种“对症下药”的理念也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捷径。所以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将这种教学模式结合生物学的新型思维不仅摆正了生物学科的发展道路,同时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未来远大目标的基石。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将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启发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动脑,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主动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生物学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参与讨论,教师一步步地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精神。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中,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剂[1]。

2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

首先我们要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的具体内容,做到实施前规划好具体的办法,不能盲目投入不做规划,这样不能得到的最佳的效果。我们要努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生物学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教研模式的一体化进程。研究教材的内容,选取适合教学的部分,做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只有教材的贴合程度大大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情况才能得以改观。生物学要做到“图文并茂”,语言上的缺憾就要用图片做一定的弥补。否则就是空口白话,这会大大模糊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能有效地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实际性的模型和图片会大大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理解概念,提高能力技术。而对于难点的把握,也要做到系统的抽取,但是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判断,避免做无用功[2]。教研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教师在科研实践和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向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时,用最新的成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使学生们热爱学习,这样会对教师的研究有多帮助,让他们自己把握生物学科的动态发展,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过程良好循环地发展。生物学每节课的知识点都是前后呼应的,只有掌握了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的复习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要对上一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抓住重点难点的知识,通过上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启发诱导出新一节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复习了之前的学习,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新课导入的意义。例如初中课堂中《减数分裂》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减数分裂的学习和之前有丝分裂的学习相对比,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而是进行有丝分裂呢?”进而学习减数分裂的意义。生动有趣的生物学教学小故事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看会动的画面,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本节课要讲授的生物学图画,幻灯片还有小电影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将生物学的教学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教研研究同教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设计生物学研究的课题,然后将学生作为被试小组进行实验研究,既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又达到了教师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目的。教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学习。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例如:在讲授反射弧、上行传导束与下行传导束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做膝跳反射,然后让学生感受到的“小腿不由自主地踢起来了”进而让学生进行学习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和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的概念。生物教学大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3]。

3结束语

生物教学研究篇2

一、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已掌握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如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关,让学生能够进行一些自我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时候首先要注意设置的情境可以展现生活、也可以是一些如表演、游戏、讲故事等实物操作。其次,教师在进行导入新课的时候,要参照教材的实际内容,尽可能地列出生活的事例或生活经验,贴近生活,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思维的发散并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制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三,情境的设置是离不开设问的,教师在进行设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尽可能避免让学生的负担增加,还要尽可能的让问题和课本有一定的衔接,另外,设置的问题还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授课内容也需要进行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去应用、探索及发现一些生物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挖掘及发现一些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同时将一些日常生活的经验与生物学概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将一些教学知识变成学生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或事例,不断的通过学生亲自的感悟、亲身亲历,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断的增加了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在讲生物授课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几点:分解知识难点,启发式的进行教学;恰到好处的使用一些生活引言,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将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增强;要求生物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善于就地取材,并准确的抓住一些生物现象的本质。

三、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主要是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一系列的优化,采用角色扮演、网络操作活动、调查采访活动、实验活动及探究等活动,将这些活动能够很好地将课堂教学进行一些生活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构建新知、自主探究并主动去体验学习。同时,教学活动的生活化首先是要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其次是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探索与发现生活中一些涉及到生物的问题。教学活动生活化可体现在以下几点:1.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互动,例如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一些互动活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及探究,改变以往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讲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能够和老师平等的进行对话,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实验或者提动汇报。2.注重实践教学,众所周知,自然环境和生物学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生物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能将课堂局限于教室之中,教师可以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进行精心组织与精心设计,借助校园中的花圃及生物园的一些天然条件进行研究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医院、科研院或者植物园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的学习到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及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3.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让一些平时较为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在线专家咨询、生物数据库及网上期刊等方式来教会学生,使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获取新知识。

生物教学研究篇3

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基于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生物教学;实施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当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次课改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生物教学中,是生物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2.学生讨论问题并设计实验流程;3.教师指导并启发学生思考与创新;4.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5.师生共同评价并总结研究成果。在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已习以为常,再加上学业负担很重,因此很少有高中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情境,促使学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在上《遗传的基本定律》新授课时,笔者请了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站到讲台中间,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的相貌特征,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热情高涨,研究兴趣浓厚,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人眼睛有大有小?”“怎样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长得更高?”“不同人相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入了学习状态。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一个良好契机。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材料是30%的蔗糖溶液和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学生按照书本上提供的实验步骤验证完实验现象之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开始自主研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将30%的蔗糖溶液换成10%或50%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换成30%的Kno3溶液或30%的葡萄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来观察,将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而应鼓励他们去设计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或指导学生用现有材料去配制自己所需的材料。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换了实验材料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让实验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外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让每个小组去寻找并发现自己想要研究的生活现象。当小组研究的课题确定以后,教师指导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搜集相关资料,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并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或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验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如: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的购买,实验应该观察或测量的合适指标等。例如,某兴趣小组在对校园环境进行细心观察后发现,生长在学校操场边的牡丹花比生长在学校前山上的牡丹花长得更高,每年开的花更大更多。学生在仔细比较两处牡丹花的生长条件后,提出他们想要研究的课题“牡丹花的生长情况是否与不同地方的土壤土质情况有关”。在研究过程中,以哪些指标来判断土壤的土质情况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等进行资料的搜集,并选择一些便于观察或操作的土壤指标,如测定土壤pH、观察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检测土壤中氮磷钾等矿质元素的多少等。然后帮助学生联系实验室,准备相关的器材和材料,在网上购买其他必需的实验用品。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并实施实验,指导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总结实验结果,提出适宜牡丹花生长的土壤条件并对学校前山土壤条件的改善提出合理的建议。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生物教学研究篇4

一、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态度,是自身对认知对象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乐之,才能对学习对象本身关注与认可,积极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来展开主动探究。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大脑皮层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消极情绪占主导,就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而使学生失去思考与提问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说,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进行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否则教学就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与效果。

一是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学习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对学科学习感兴趣,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使学生对教师积极的态度与认可转移到他所任教的生物学科教学上来。我们要向学生展现的是一个博学多识、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富有活力与激情、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形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外部形象,穿着整洁、仪表大方、言语得体,要加强内部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借此拉近师生距离,以教师积极的情感与修养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生物学科学习上来。

二是展现教学的富于变化。机械化、程序化、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无法让天性活泼的初中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学习热情的。生物教学也是如此,单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只会让学生看到生物教学的枯燥与单一、抽象与深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学习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向学生展现教学的富于变化,以此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学生经常产生新鲜有趣的感觉,这样自然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演示、模型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向学生尽情展现生物学科教学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爱上生物学习。

二、学习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古语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也。“鱼”是知识,“渔”是方法,有效教学的核心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鱼”,还要让学生得到“渔”,要“鱼”“渔”兼得,这样的教学方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提供时间与空间,创造条件,开辟平台,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它实现了教师由灌输到启发,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而成为目前最为流行、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是“确定任务—实践体验—研究总结—成果交流”。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如对于“某种植物净化环境的作用探究”“地区生态环境调查”等,教师可将学习的主动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收集、整理与加工各种信息,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来自主地解决问题。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既是研究方法更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演示实验,更要关注探究性实验,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材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加工,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三、多元评价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评价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的检测与总结,它不是学习活动的终结,相反而是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得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认真总结一段时间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更全面地认清自己,找准方向,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参与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来,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转折点、生长点。相反,如果评价失当,只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失败,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厌学情绪滋生。因此,我们要实施以赏识教育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享受生物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推进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评价中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积极表现;适度的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避免因一味表扬而使学生产生骄傲情绪,因一味批评而使学生产生的过度自卑;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将全体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使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者,这样的评价更为客观,学生更容易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活动的起点,成为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助推器。

生物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微课;一页开卷;课程思政

目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方法创新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立志在生物领域挥洒汗水、不断进取[1]。普通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课程,是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于大一上学期,是一门把学生“领进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课程。课程选用王元秀教授主编的《普通生物学》为教材,课程内容虽不难理解,但其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学生难以把握重点,课程内容枯燥,学习效果欠佳。针对该课程特点,如何能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对此,课程组教师不断思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1课程内容的优化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普通生物学课程源于植物学和动物学两门课程的简单合并。2017年,以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课程组教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环境与生态等章节,适当缩减原有动、植物学的内容;课程重点为动植物结构、功能和分类,其余章节均为综述性介绍,点到即止,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做铺垫;在课程实践环节精选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经过多年的改革优化,课程知识点更为系统,学生更容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把握课程内容的主线,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

2教学方法的优化

2.1理论环节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教学方法不断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程组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引入微课教学方法,具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2]。以动物学部分为例,在线上课程中,教师将一些动物门类的主要特征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平台,要求学生自学并完成对应的习题。教师可在学习通平台查看学生学习进度数据,包括视频观看时长、习题完成情况等。对于线上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教师会及时提醒。线下课程,教师首先对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难点和易错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遵循动物进化的主线条,将知识点总结成线、成面。如横向关联动物类群中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等的进化规律和出现时间,在学习扁形动物门时,提出“扁形动物为什么是动物进化的新阶段”等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总结线上课程内容,得出结论:扁形动物出现动物进化史上的两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出现两侧对称的体制,第一次出现中胚层。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动物体体制的进化规律和胚层的进化规律,思考“为什么两侧对称较辐射对称体制先进”和“为什么三胚层动物比两胚层动物的进化阶元高”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彻底理解两侧对称体制和中胚层的出现与扁形动物适应性广的关系,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进化与环境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微课的应用促使学生思考,增强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思考总结,利于课程成绩的提升。另外,在线下教学环节,教师还会推荐学生查阅、讨论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文献,并以小组为单位做学习汇报。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专业文献的查询和阅读是全新的,难度较大。文献的选择应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且文献难度不宜太大,由教师推荐部分内容进行选读,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既促进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也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总结和演讲汇报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

2.2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优化

普通生物学实验多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课程组教师进行新的尝试。比如在节肢动物的解剖和观察实验中,教师将比较解剖学的思路运用到课堂,让学生首先在学习通平台自学有关虾类解剖关键技术的小视频,并填写预习报告。线下实验过程中两人为一组,一名学生以克氏原螯虾(爬行亚目)为材料,另一名学生以刀额新对虾(游泳亚目)为材料,通过解剖和比较,认识爬行能力较强的克氏原螯虾和游泳能力较强的刀额新对虾的身体分布和附肢结构分化的差异,理解甲壳纲动物身体机能分工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相较于按部就班的验证性实验,不同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对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课的热情,引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和总结,有助于课程知识点的内化和升华。此外,在解剖完成后,向学生介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开展的克氏原螯虾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3-4],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相关研究。此外,将实验的准备环节纳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验课,通常是授课教师和实验员提前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所有试剂和耗材,上课时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即可。课程改革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次实验之前,由一组学生协助教师提前准备课程所需试剂和耗材,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流程有所了解,同时更全面地训练实践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占60%、课堂作业占20%、考勤占10%、互动占10%。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原有的期末闭卷考试占比不变,但形式改为“一页开卷”,即考试前下发一张考试专用纸(a4纸),用于学生手抄课程知识点,考试时允许带进考场。“一页开卷”的考试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地总结课程知识点,培养学生厚书读薄的能力。平时成绩中考勤占比不变,课堂作业占比减少至10%,互动比例增加至20%。互动比例的增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实验环节的改革还体现在强化实验过程的考核。传统的实验课,实验成绩的体现绝大部分取决于实验报告完成的好坏,这样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一般,但是实验报告写得好,实验成绩相对较高,甚至出现课堂浑水摸鱼的情况。反观那些动手能力强,但是报告写得一般的学生,实验成绩反而较低。课程改革后,教师增强过程考核,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下课前将实验结果向教师展示,作为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会从课堂选择3~4位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作为实验小助手,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实验。被选为实验小助手的学生在该次实验过程考核中记满分。这样既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也可以形成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

4课程思政

生物教学研究篇6

1目前工科留学生的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

1.1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合适的教材的选取以及合理的使用紧密相关,没有一本合适的教材,就如同无水之源和无本之木。目前英文教材虽然很多,但选择一本对留学生在内容上、难度上、形式上以及习题的配套上都适宜的教材并不容易。我校的大学物理课是在大一的下学期开设的,是因为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高等数学的基础,对于微积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物理中所涉及到的很多计算都是对变量的计算,这就需要利用微积分的原理来解决变量的运算。而大一上学期所开设的微积分课程对于刚上大学的中国学生都觉得很难,刚何况对于身处异国的外国留学生。因此他们的数学功底都不是很扎实,因此在选择教材上,必须要选择数学难度不是很大的物理教材。

1.2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这些留学生是高中毕业后来中国留学,具有高中学历,但与国内高中生相比,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基础知识水平上还是相对较低,在理论推导、公式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明显较弱。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授课时需要衔接高中物理知识时遇到很大的障碍,这也直接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1.3国内外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国外,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也广泛采用声像资料、讨论、肢体语言等方式和手段,课后作业也多是小论文等形式。而在国内,课堂上多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课后作业的形式基本上都是计算解题。这些不同也导致了从小接受国外教育的留学生在听课以及学习上的困难和不适应。从留学生自身来说,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较差。经常有学生上课迟到、课堂上睡觉现象的发生;对物理学习不重视,认为物理和他们所学的专业的关联性弱,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一些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往往教师讲解的题目会做、听懂了,稍作改动后就茫然不知所措。

1.4语言交流的障碍。我校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他们流利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同时教师的英语口语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措施针对以上在本科工科留学生的大学物理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在实践中的经验,这里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

2.1针对教材的不适宜,最好编写一套内容、难度都合适工科留学生的教材。一些较难的扩大知识面的内容以参考资料的形式附在每章的后面,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例题,但应尽量避免大量的数学计算,与之相应,习题最好选择问答式及开放式的题型,合适的教材在讲授时也要合理地应用,在内容的选取上可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一些取舍。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在对留学生的教学中更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特别地,由于大多数来华的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在课堂上结合物理知识介绍相关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建筑、中国的民俗,以及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等等相关内容,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增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注意教与学的沟通,注重情感因素一方面,由于语言上的原因,留学生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有效地与学生沟通,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科情感,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要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首先,教师应该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为先,提高自身修养,另外,教师要热爱学生,对于远离家乡来到中国求学的留学生,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让学生体验成功,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生物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例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92-02

探究性学习是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训练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养成探索世界奥妙的积极态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开展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学习,这是广大高中生物学教师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1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学生学习出现两极分化

有测验表明,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之后,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对于少数喜爱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他们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其生物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许多学习上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说,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只做旁观者“跟着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不到真东西。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1.2实验设备还不够完善,实施探究性学习较困难

我国生物课堂教学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农村学校缺乏如显徽镜等基本的教学实验设备,甚至没有实验室,大纲要求必做的验证类实验无法保证。在生物知识的传授中,不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无法真正去亲自探究生命活动的发展历程。同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员,完全由教师自己来准备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教师压力增大,因此常常放弃某些难度较大的实脸探究活动。

1.3教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略显不足

目前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和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要求不是很清楚,对于如何组织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同时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组织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方位兼顾,而许多教师根本就无暇兼顾。

2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2.1问题起点原则

探究式学习应遵循问题起点原则,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激活学习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社会中挖掘真正的问题。而真正的问题至少需要具备三要素:(1)学生感兴趣的,因为科学教育是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最直接和特殊的内部动力;(2)问题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3)问题解决难度为学生现有能力可及,在“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此外,探究课题应尽可能地与教学、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学生感到研究有内容,做有兴趣,努力后有成果、实用、实效。但切不可走形式、不深人、不实际、做无用功。要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以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2全员参与原则

探究有易有难,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最恰当的探究性学习。譬如,对于教学对象,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只能面向少数尖子生,只能在重点中学中开展。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一定与学生成绩呈正比关系的,事实上,认识发展水平高,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更胜任探究活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方式不得法或其它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注意品质差、缺乏毅力、懒惰等)造成的。从通过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层面出发,后进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更具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于认识发展较慢,能力、知识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总的说来,探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将它“神化”,又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更不能过分地强调条件不具备、师生知识和能力不够等。探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地区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生物学的现实教学和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力所能及的探究专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技能、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2.3开放性原则

探究活动要给学生一片广阔、自由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才使得探究活动有真实而强劲的生命力。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即反对对结论的导向、定位。探究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将要探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方法和材料,但最好不提供预期的结果,教师在选题时,甚至可以选一些发散性较强,无统一定论的课题给学生探究,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资料、结果,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某种联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允许保留不同的个人见解。

2.4相对自主性原则

探究活动的特点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我认为,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实做到课前启发、课中探究、课后深化,而不是简单提供自主探索、独立发现的机会。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学生思想感情的、没有威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成功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要认识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完全独立的,是学习活动中真正的发起者、行动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要做到的事情是帮助学生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维持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心理状态。教师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才能有效开展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3例析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

3.1在实践中培育探究性学习

培育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努力培育学生的探究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动机内化至情感意志,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疑权威、勇于证实自己观点、乐于创新实践的品质,这是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他们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主题时,教师可抛出一个真实而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育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在某个草原上,为了增加鹿群数量,将其天敌狼全部灭掉,结果鹿群数量反而减少了,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假设:“既然天敌已死,那鹿群一定是因病而死”围绕这一假设,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提供已准备的证据来证实,诸如此类不断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训练,逐渐培育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2在课堂中体现探究性学习

课堂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平台。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定向探究,学生所探究的问题与课程中知识技能密切关联,在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探究的主体活动是在课堂上展开的。可以只在课堂上展开重点的探究环节的活动,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展示结果、深人反思等,另外一些探究环节的活动,如收集数据、调查、实验等,可以课外进行。例如,在“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一课中,可在课前让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重复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践和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植物胚芽的尖端产生某种控制胚芽生长的物质”的实验。课堂上将实验证据作为演示教具,将实验结果图示,并配合各种假设来说明探索和推理过程,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牢固的知识基础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3.3在问题中发挥探究性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问学问”首先要学生学会“发问”,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在“问题”中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要保护学生好奇的发问,鼓励大胆质疑,因为好奇是探究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例如,在“探究根的生长方向”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根可以向上生长吗?”、“植物种在月球上,根还向下生长吗?”、“在宇宙飞船上根会如何生长?”。对于学生好奇的发问,要不失时机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在好奇的发问中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3.4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实践指导进行,对于当代师范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为学生探究的课题,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自己去探究、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教师提供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生物教材中实验内容较多,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例如:在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学生发现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效果好的同时,教师还应准备其他材料以供探究,如:大红花、蕃茄、菜花、菠菜等,结果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用大红花效果也很好。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方法、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16-17.

[2]刘儒德.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特点[J].北京教育,2003,11:18-20.

生物教学研究篇8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1、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励学生求新求异、发展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

三、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该过程是学生和教师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感知形成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信息,构建实验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实验教学中开展对照实验设计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

比如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说明哪种实验材料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最好材料。

1、紫洋葱的表皮细胞与无色洋葱的表皮细胞

只有紫洋葱的表皮细胞能明显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无色洋葱液泡内无色素,无法观察到整个原生质层的变化。最好的材料是紫洋葱的表皮细胞。

2、紫洋葱的表皮细胞与菠菜叶的细胞

转贴于

只有紫洋葱的表皮细胞能明显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菠菜叶的细胞中有绿色的叶绿体且液泡中有绿色,无法单独观察整个原生质层的变化。

3、紫洋葱的表皮细胞与根尖的分生区细胞

只有紫洋葱的表皮细胞能明显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无完整的成熟中央液泡且液泡内无色素,无法观察到整个原生质层的变化。

此实验设计中有一位同学指出:以上三组对照实验应注意只是实验材料不同,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即应遵循单变量原则。在此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实验材料只要是有成熟的中央大液泡、液泡中有明显区别于周围细胞质颜色的色素就可以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最好材料。通过以上实践证实:结论都要通过探求给予合理性验证,结果是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包含了可不断增长、产生新知识的“酵素”即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在生活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实验规律

生物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渗透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80125

生命教育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是以教育学生尊重人类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学生尊重动物生命为外延,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为长远目标的一种德育教育。而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行)针对生物学科特点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要求。可见,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本文针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了如下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

要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就必须让他们认识生命,生物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将这些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如在教学“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生命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感悟,地球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生物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过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才出现了具有智慧、情感的人,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伟大和来之不易。以此教育学生应该珍惜这孕育了38亿年才得来的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同样来之不易。如在“生殖与发育”以及“传染病与人体免疫”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存在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首先要有健康的精子和卵子,要有适合受精卵着床和发育的子宫内环境,受精时又有几亿个精子移向子宫上部,但是最后仅有一个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形成生命的开始。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身体不断地与各种细菌、病毒以及恶劣的环境做斗争,我们自身也不断地面临着竞争和挑战,而生命能够坚强的存在也显示了其的顽强和可贵。可见,只有使学生真正深刻感受和理解生命,才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增强生命责任感

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承担的义务尽职尽责、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向,是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结合生物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深刻理解生命的活动,增强学生生命的责任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蚂蚁、蜜蜂的社会群体关系,了解各个成员在群体中承担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蚂蚁、蜜蜂的所有成员在这个群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群体社会。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和谐社会?每个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使学生理解生命不只属于个人,它还具有社会属性,有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悦纳生命。如在“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生物的共性和特性并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生物圈中各种生物虽然差异迥然,但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有的动物跑得很快也很强壮,它们就靠着速度和体力来捕捉食物,如猎豹、狮子等。而那些既跑不快也不强壮的动物,同样也有自己生存的法宝,如它们拥有不易被发现的警戒色、可以把敌人赶走的气味或者不易被攻破的外壳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起构建了和谐的大自然,其作用和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类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肯定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四、提升生命价值

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即一方面是要学会关爱他人,让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所抱负、有所作为,让生命在奉献中体现它的价值。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在学习骨骼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老人、青年和小孩的骨骼结构,得出老人和小孩骨骼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结论,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关心、帮助老人和小孩的情感。

生物教学研究篇10

论文摘要:在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从教学内容、学科发展、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基础生命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内容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其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而,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是生物专业的带头学科。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生物化学实验可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掌握实验课中的各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是目前实验课教学中尚需解决的问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程组成员根据历年担任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以及所开设生命科学的两个本科专业的特点,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改革。

1改革实验内容,增强综合性和设计性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随着生物化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独立的课程内容,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受到教学模式及经费不足等等因素的限制,教学内容一直未有大的改动,主要是利用分光光度测定技术和显色观察等方法进行组织样品中生物活性分子的含量测定,以及利用离心、沉淀等方法制备和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活性分子。www.133229.Com这些内容在80年代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本满足了当时本科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大部分实验内容已经过时,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同时以往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和教师演示性实验,激发不起同学们的学习和操作兴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达不到素质教学的目的。因此,本学期针对这一弊病作出大胆改革尝试,并得到良好效果。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比如:加入综合性实验动物dna的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多种动物肝脏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的凝胶电泳,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多种植物材料并对植物进行干旱和冷冻胁迫,增加综合性实验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在实验课前让学生熟悉理论知识,上课前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比如: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的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酶的知识来使用强碱变性,强酸变性,加热变性等方法在一定催化反应时间后使酶变性失活。

2注重学科进展,加强与科研的联系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的交汇点,尤其是近数十年来,成为生命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己渗透到与之相关的生命学科的各领域,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探索生命科学服务。所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生物技术中心的老师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介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和将科研进展在实验中介绍。并将结合我院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科研课题相关所有用到的实验内容及时引入的生物化学内容上,比如:增加综合性实验植物抗性相关酶测定(sod、pod、cat),植物dna的提取及其分离测定,质粒的dna的提取与鉴定。这些实验是目前科研前沿部分也是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科研课题所要基础,开设这些实验能及时让学生了解科研动态,巩固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尽早的步入科研行列,对提高生命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的非常必要的。

3革新实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课教学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反映这门课程难懂,抽象,给授课老师带来很大难度。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递信息,为解决授课抽象难懂问题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以前,教师上实验课仅用黑板板书,操作也仅做一此简单的小范,生物化学挂图也很有限,这极大的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学生听不懂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不知如何下手,对有此简单的仪器都不会正确使用与操作。学生做完实验后印象不深,收获不大,更不能把实验课和理论课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实验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前,先看一段实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视具体情况给予纠正,这样可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实验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比如在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page实验中,需要反复进行离心和电泳,空闲等待时间很多。我们利用离心和电泳等待的时间放一此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教学光盘让学生观看。光盘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讲述学生正在做的实验的原理,他们正在做的步骤有什么作用,有哪此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每做一步都会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使之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4完善实验课的考核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对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以往实验课是依附于生物化学理论课中,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一门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但是考核方式不完善,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去过分依赖实验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汁重实验过程.片而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和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索质的培养。我们现在考核实验.是综合一个学生的实验态度、基木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而的成绩。在考核方法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中的现场考核占30%,实验理论单独考试占40%。改革后的实验课考核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保证了成绩评定的的客观和公正性、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使可获得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也影响了教学效率,说得更严重一点那就是浪费课堂时间。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逐渐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采取一味“满堂灌”和单纯“注入式”的教法,而是不断探索新教学方法,更注重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其中,“讨论式”教学法是广大政治教师所乐于采用的一种新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其主要模式是: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言。“讨论式”教学法如果能正确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讨论式”教学法使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能得到很大改进,能克服应试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的政治课教学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教师都能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而是有少数教师运用此法时仅仅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比如某些教师为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便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使可获得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也影响了教学效率,说得更严重一点那就是浪费课堂时间。一堂成功的讨论课应具备以下条件:(1)讨论的目的已达到;(2)所有学生,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3)教师的方法运用得合理得当。那么该如何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使讨论课获得成功呢?笔者想就“讨论式”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环节即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分别谈一些看法。讨论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精心拟出合适的讨论题,这是一堂成功的讨论课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教师所选的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1)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2)要选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无所适从,无从答起(3)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4)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如果讨论是在讲授新课前使用,那么讨论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堂新课的兴趣;如果讨论是在讲完新课后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如果是专题讨论,那么教师应在上一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讨论题,并让学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好社会调查,准备好讨论提纲,以便讨论时有言可发。总之.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创新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涉及面广,环节多.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是在以上的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还有很多方面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索琴.牛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生物学杂志,2004,(2):43-45.

[2]冯志敏,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