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4:24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1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91-03

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逐步深化,全球发展低碳产业格局的要求,尽快形成开放式的以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为基础的低碳产业集群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辽宁沿海经济带构筑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重要性21世纪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在金融危机解构和重构世界经济风云际会中,人们愈加感到资源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于是绿色低碳经济呼之欲出。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发展是支撑。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与当初长三角、珠三角的开发开放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好的画图有所不同,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长期偏重于以煤为主的高碳式重化工产业,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耗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呈现增长态势。因此,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集群显得尤为重要。

1.1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我国产业集群总体上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另外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

1.2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提高产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3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应当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2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产业分工处于价值链低端改革开放以来,支撑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如日用家电、电子通信等产业增长缓慢。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替代产业集群,使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辽宁地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价格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资金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分布战线过长,布局不够合理。

2.2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辽宁工业体系中耗能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差的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使支撑这些产业的各种资源日渐枯竭,资源保障程度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约束日益严峻。

2.3政府对低碳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对低碳产业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不尽合理虽然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20多项环保法规,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但政府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因而无法保证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最终导致了政府不能从宏观上采取有力措施来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和对违反环保条例的企业加以严厉处罚,使绿色低碳产业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

2.4产业区域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低碳产业集群机制辽宁地区作为重化工业基地,虽存在一批国家重点企业,但大多数产业状态较为分散,各企业相互之间产业关联度较低,彼此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配套关系。先进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的配件企业同时并存,地方的配套企业只能加工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件,大量的配套产品无法在本地配套,从而造成了许多企业仅是空间上的聚集,致使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程度较低,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对策经济危机是主动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良机,要勇于并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发展仍处在大工业时代向现代工业转型阶段,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认真调查研究,依据辽宁实际构筑一个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

3.1以开放视野,高起点做好低碳产业规划

从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低碳产业发展的方向,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低碳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方面培育低碳产业集群。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确立低碳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领域;研究低碳产业集群体系规划;编制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交通与物流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扩大产业集群地区的碳汇系统规划等。

3.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低碳化”在结构调整中,实施总量调整和增量提升并进的战略。坚持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加速各城市产业的“低碳化”。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3建设一批生产业的产业集群

以生产业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就要着力解决生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的问题,推动生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行业。为此,围绕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抓好生产业功能区块规划建设,抓服务业项目推进建设工作,抓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抓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突破,积极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完善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

3.4完善相关低碳产业的法律法规,开征环境资源税和实行排污税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加强执法力;运用经济手段,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环境资源,对于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征收排污税。当前,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不能在低层次、低技术水平上盲目发展低碳产业。关键是要加强政策调节,既要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支持这些地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又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或法规限制地方重复建设,鼓励创新开发更节能、更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率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低碳产业集群。

3.5积极扶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低价、税收、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之下,瞄准节能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这一世界产业发展的新主流,积极推动高效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的引进,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新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大力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逐步形成聚集效应,推动低碳产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3.6实施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战略牵动低碳产业发展

结合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以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吸引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生产工艺或产品比较接近、具有产业共生关系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群落;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和延伸加工,以低碳产业集群效应促成企业向生态园区集中,带动低碳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行业发展。

3.7坚持发挥优势产业与发展低碳产业相结合

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拉长产业链,提高配套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通过低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开发核心技术,提高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建立工业废弃物处理“库”,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低碳经济目标。

总之,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就是要以国家战略的大开放为契机,以低碳排放为目标,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加快产业聚集、技术聚集和人才集聚,培育发展一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低碳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刘友金,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3]桑金琰,张英华,李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我国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2006(12).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2

【关键词】江苏海洋经济低碳产业集群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应该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过去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认识有限,世界经济的主体是陆地经济,但随着人类自身扩张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现在已面临陆地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未来人类生存资源的供给正趋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当代科学发展的预测来看,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蕴藏在海洋,海洋经济将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领域。

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因此,一些科学家担心用过去开发陆地资源的思维和模式开发海洋资源,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再一次敲响警钟。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据科学资料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滞后10―15年。2008年2月,我国正式《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的指导思想是: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2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创造了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奇迹,但却付出了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就决定了今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之路。

二、江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又将苏北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升级的重大举措。江苏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目前GDp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紧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江苏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江苏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江苏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以苏南为典范的一些区域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到2006年增长了2.37倍,1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5.55%,其中苏南地区碳排放比重占60%。研究表明,能源消耗是江苏省碳排放的主体,苏南、苏中地区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就占碳排放总量的90%。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24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2.95吨碳,几乎等于国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用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来审视以人均GDp为核心指标的小康水平,已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只有使各产业都基本做到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碳汇自主平衡,生态环境友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缺少能源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来自低碳的压力。江苏煤碳占到整个能源消费的70%,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碳排放强度。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江苏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江苏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第一,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中,江苏段沿海确实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港口产业、沿海城市经济,都与沿海开放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更与近邻山东、浙江沿海的发展态势无法相比。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影响到了我国沿海整体宏观战略和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现在,应该把江苏沿海开发及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有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升级,而且有利于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江苏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

江苏沿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基本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这在人口密集、各种产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显得尤为珍贵。本区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拥有优良的港口、广袤的滩涂、湿地和海域,其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沿海农渔资源极为丰富。在新世纪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比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碳汇科技产业、低碳港口服务产业、沿海生态休闲产业、海洋绿色养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等,都是能发挥本地区优势而区别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江苏海洋经济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这完全符合江苏未来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江苏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资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以江苏目前的能源供给现状来支撑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存在高成本、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经济发展风险较大。尽管现在千方百计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抓住江苏的创新能源问题,基本就抓住了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一命脉,它也是江苏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那么,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江苏沿海开发和发展低碳经济中,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无疑是第一战略选择。它是引领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对调整江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具有方向性的领导作用。一是发展海洋能源可开辟江苏解决能源自给的创新之路,以逐渐摆脱长期依赖省外能源输入的被动局面;二是海洋清洁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使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低碳能源的可靠基础上,以减轻未来经济发展的节能、降耗、减排压力;三是使江苏的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四是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海洋能源利用正处于技术创新研发中,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都取得了小范围的试验应用成果,而只有海岸(滩)风能发电借助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成熟转移,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海上风电产业。如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已有成功应用的实践,德国、日本、爱尔兰、比利时和中国等也都紧随其后拉开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序幕。我国东部沿海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尤其是江苏沿海滩涂狭长,辐射沙洲风能资源优良,是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海域。江苏也是我国较早利用风能的地区之一,2006年江苏如东15万千瓦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后江苏如东、响水、滨海、射阳等地又陆续启动了一批新的风电建设项目,2009年一些国电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沿海风电资源开发,但现在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沿海陆域风电场因受风力稳定性、空间占用、视觉影响等限制,发展规模不可能太大,中国工程院专家指出,江苏风能发电的巨大潜力在海上,海上风能是江苏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江苏近海蕴藏的可开发风能资源达到1800万千瓦,是陆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3―5倍。因此,江苏新能源创新发展,应以海上风能发电场建设为主导,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研发为储备,并重发展陆上清洁能源,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清洁能源系统格局,从而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碳汇就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机理。海洋可吸收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有机碳93%产自海洋,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资料显示,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吸收、存储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尽管它们的数量只占到陆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都是由它们完成的。据科研结果显示,现在我国临近的海域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渤海为284万吨,黄海约900万吨,东海约2500万吨,南海可达到2亿吨左右。那么,如果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大大增加近海蓝色碳汇,就可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这对沿海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江苏人口多而集中,经济规模较大,碳排放总量高,碳汇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低碳背景下,尽管江苏陆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高科技节能、降耗、减排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要做到陆域经济碳汇自主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它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碳汇渔业、海滨湿地整治、海底森林修复、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通过生物碳汇扩增、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还可产生多种效益。如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提出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就是非常适合江苏近海特点的可大规模发展的生物碳汇产业。它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汇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样就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到了循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效果。海洋碳汇渔业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其固碳数量惊人。资料显示,在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相当于从水体中移出二氧化碳4415万吨,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0万公顷以上,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因此,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

第四,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在低碳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开发,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主导产业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学构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对正确把握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至关重要。海洋资源优势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基础,依托涉海发展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可科学划分宏观产业功能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要更好、更多地利用海洋资源,产业要高效、集约、环保、循环发展,要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配套产业政策。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一是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永久性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是海洋碳汇科技产业集群――永久性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三是低碳港口服务产业集群――创建低碳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服务体系;四是沿海生态休闲产业集群――创建长三角最大低碳生态休闲示范区;五是海洋绿色养殖产业集群――健康养殖、绿色加工;六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健康药品;七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低碳、高技术增强海洋作业能力。

(注:本课题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0第一号重点课题,编号:HK201001。)

【参考文献】

[1]徐从才、石齐、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3

【关键词】碳中和;生态绿地;产业园

1何谓“碳中和”与“碳中和产业园”

1.1何谓“碳中和”

2020年,中国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1]。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碳中和也给出一些结论,邓旭[2]表示“将全球的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谓之中和”;刘磊[3]明确说碳中和的实质是应对和解决工业化过渡排放的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其核心是关注产业园区的“节碳”和“耗碳”的中和;陈秋平[4]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总结出实现碳中和的方向:①力争减低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②对产业园区无法减低的碳排放量,通过研发建筑新技术等科学手段进行排除。

1.2碳中和产业园

在“碳中和”愿景下,建设“碳中和”产业园区将会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设计师要统筹考虑从规划阶段为园区整体设计实现“碳中和”,同时兼顾绿色生态与和谐发展的规划理念。从设计阶段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光伏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本文所指碳中和产业园区是在继承传统产业园布局规整、功能复合、空间灵活、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基础上,园区企业或者个人在一定时间段控制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节碳”和“耗碳”的中和,达到相对的“零排放”。

2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的提出

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作为物质上的空间场所,承载着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何在不影响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成为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将引领未来园区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碳中和产业园应遵循四个主要策略(见图1)。①产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方面,强调“围”合式的方式,土地利用科学规划,综合考虑交通、服务、生产、居住和边界等要素,提倡资源共享,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的碳中和产业园。②产业园区的交通体系方面,以“自成网格、人车分流、相互协调”为基本理念,设计适宜步行和人行的街巷空间强化绿色步行系统,完善机动车行车路径,在步行可达范围内设置高品质公共生态空间,打造有趣、有留的步行系统。③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方面,提升绿地中乔木的比例,获取最大固碳效益;选择本地植物,降低绿地维护碳排放量;鼓励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措施,丰富绿植形式,提升场地绿植的固碳效益;降低场地热岛强度,利用水系优化场地空间布局,形成有效的通风廊道,改善通风效果,降低建筑空调能耗。④产业园的建筑新技术方面,加强建筑技术的创新研究,如装配式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着手提升绿色建筑的标准,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3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本项目用地西邻芜湖高铁站,东侧与神山公园相望,为城市的门户所在,基地毗邻城市主干道弋江北路以及三条站前路,西侧与轨道2号线及高铁站地下通道相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见图2)。总用地面积约241亩,拟打造以视觉科技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园区,以前沿科技引领行业发展,为芜湖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和互联网科技枢纽。

3.1总图布局

整体规划采用围合式布局(见图3),设置南北两侧为生活和办公两个庭院,将集中公共绿地采用建筑组团串联起来。建筑呈院落式布局,多层建筑布置在基地西侧,与芜湖站广场形成开阔空间,扩大视线范围;高层建筑布置在弋江北路,六栋高层办公建筑形成序列而不统一的形态,以便科学留白增绿,保证城市有序发展。沿中央主轴线规划公共服务核心区,连接高铁站广场,将这个“公共服务区域”设计成人员活动量最大的绿色出行区域,通过低碳式出行满足园区多路径交通方式。同时,通过对建筑群朝向的精心布置,园区取得了良好的被动节能效果,能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省园区能耗。

3.2交通体系

以toD发展模式为导向,芜湖产业园致力于推动交通系统与土地开发协调发展,打造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多模式的慢行系统,以高铁站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与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站点形成无缝衔接,满足园区市民的交通出行(见图4)。同时结合神山公园和赭山公园的生态绿地,系统配置休闲健康设施、公共设施、景观节点等,展现出绿色慢行的休闲生态系统,为周边市民呈现更加绿色舒适的休闲慢道空间场所。

3.3生态绿地

生态绿地是芜湖产业园碳中和建设中重要的生态空间和碳汇空间,它对加强城市通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的作用,还能多方面提升产业园的碳汇能力和生态价值功能。芜湖产业园以公共生活区、科研办公区和公共服务区三者为“版块”(见图5);以中央绿轴为“廊道”;以北侧生活庭院、南侧办公庭院、中央下沉庭院和园区口袋公园为“基质”,联合神山公园和赭山公园,建立多源公园绿地体系,呈集合而又分散的形式,依托这一生态碳汇网络,形成绿核、绿廊和园区口袋公园三级体系,全面提高园区高质量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景观系统的生态效益。

3.4建筑技术

产业园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必然离不开“绿色建筑+新型技术体系及产品”,本文重点探讨一下光伏玻璃在产业园区中的运用。光伏玻璃运用在建筑立面上具有美观、透光、节能发电的优点,同时后期运营比其他能源更具优势。芜湖产业园公共核心区域的建筑屋顶空间(见图6)受太阳辐射的外表面安装光伏玻璃共2.5万m2,通过这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形式,公共核心服务区域每平方米能够提供50w~60w的电量。根据《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中安徽省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h~2200h,运用太阳能薄膜发电系统,每年能发电286万kw·h,占本园区全年耗电量的10%。这种玻璃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规模园区发展光电的时间、空间资源不足问题。

4结语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4

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与2005年相比,在能源强度指标方面,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要下降8%左右;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方面,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二氧化碳排放要下降10%左右,所以低碳已经成为港口发展的重点。建设低碳港口,不仅能有效降低港区污染,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而且可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留出空间。同时今后港口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单纯是港口规模、港口实力、港口的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竞争,更多地会体现在低碳上的竞争。因此在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大背景下,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确保优势,低碳已成为港口企业的最佳选择。

南通港口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1、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10年9月17日,在南京召开了江苏省港口节能减排工作推进会,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成为江苏省港口企业的工作重心。江苏省港口管理局已启动《“两型”港口建设研究》,推动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目前由江苏省发改委、环保厅酝酿起草的《江苏省“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确立为沿海地区开发的主要战略之一,并积极向国家申报首个“全国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这是江苏探索与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迫切需求。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1997年以来,江苏碳排放总量每年以12%的增长速度在增长,所以江苏的碳排放压力比较大,交通运输业在碳排放强度中排名第二位。而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必能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效益。以绿色引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低碳港口建设,已成为江苏“十二五”建设的重点。

2、南通港口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港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性产业,南通港口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南通生产力的发展,优化了区域产业布局,改善了产业结构,在发展低碳经济,力推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港口与临港产业向高效、低碳环保的绿色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南通人口密度较大,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南通港口建设应当尽快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加快推动港口一体化建设,实现航运与港口建设、治理的低碳化发展模式,加强港航的可连续发展能力。因此,加强低碳时代南通港口研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国内外发展低碳港口的启示

1、外国发展低碳港口启示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低碳港口起步比较早,如美国港口率先展开了绿色港口行动,为了实现港口环境“三洁一静”(港区水域、地面和空气要清洁,环境要安静),推出了严厉的港口绿色法规;2010年欧洲一些大型港口推出环境评估计划,该计划对停泊在港口之船舶进行评估,项目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等因素;日本东京港从环境上着手,通过绿化和改造建筑物外装饰等措施来改善景观,将海上公园、沿岸景观、野鸟栖息地、公众通道、绿地等亲水空间纳入港口发展规划;英国的各码头、港口每年向环境署和海洋污染控制中心提供环保及应急计划,各级有明确的责任和监督措施等;意大利威尼斯港和拉斯佩齐亚港启用“岸电”系统以减少船舶停靠时的污染,建设“绿色港口”。

2、国内发展低碳港口启示

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国内也有一些港口开始了低碳发展之路,如青岛港着重从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实施队伍、管理、码头建设“三大改造”,致力于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港口发展模式;大连港在国内最早采用中水回收、海水热源地泵、海水淡化等新技术;天津港从2008年开始持续实施生态港口建设,总投资114.6亿元,重点完成34项工程,不断改善天津港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和噪声环境质量;秦皇岛港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并通过制定煤尘、粉尘、污水、噪声等考核指标,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环境管理好坏直接联系起来,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等。

南通港口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1、南通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南通市政府一方面要对港口企业进行施压,如建立南通港口低碳发展的相关法规,建立南通港口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标准等,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从而增强港口进行低碳发展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应采取一些鼓励的措施,增强港口进行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如一是加大港口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鼓励、吸引各方资金参与到低碳港口的建设中,二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港口的软硬件实力,三是加强加大低碳港口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识等。

2、采取防污措施

南通港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要将有污染货物作业的码头与非污染的码头严格分开;对于不同的货种应区别对待,目前南通港货种当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散货,如铁矿石、煤炭、硫磺、水泥等,这些货物的共同特点就是粉层比较多,因此应该在南通的铁矿石堆场、煤炭堆场、硫磺、水泥等散货堆场设置防风防尘网等装置;同时港口应该购置一定数量的洒水车,每天对码头散货道路及时喷洒冲洗,还需进行垃圾处理;对于一些液体货物,针对液体货物容易泄漏的特点,一旦泄漏对环境将会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港口应配备污水处理设备;对于化学品更应谨慎对待,由专业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

3、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岸线设置和码头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是港口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即以最少的资源配置产生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效益,或者说是完成同样的生产量用最少的资源配置。随着江海开发进程的深入推进,岸线资源特别是深水岸线资源的紧缺已成为制约南通港口持续发展的“瓶颈”。今后南通一是要对已开发的岸线资源要进行整合,未开发的东方红涵洞~海门港闸、如东县长沙和环港作业区、海门市东灶港~蒿枝港闸等岸线资源在开发时要坚持可持续利用原则、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集约布局和纵深发展结合原则、上下游,左右岸利用方式协调原则,二是南通港要进一步优化码头功能布局,形成“一港十一区”的港口布局,使11个港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三是对现有的码头、设备、场地进行改造,改善口岸环境等。

4、积极拓展新的临港产业

南通港应逐渐改变经营的方式,要逐渐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南通应积极欢迎符合低碳发展潮流、符合国计民生需要、符合南通产业定位的企业投资于南通,对于无污染,又符合产业升级导向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抓住南通滨江临海的优势,突出强调发展船舶海工及重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能源及装备、电子信息产业、石化和新材料产业。目前南通处于产业向当地聚集、部分产业需升级、部分产业向外转移的三阶段重叠时期,要依托江海自然禀赋,利用广阔的经济腹地、出海通道、环境容量,以及丰富的淡水资源和优质劳动力,大力发展沿江、沿海优势产业,坚持抓好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开展低碳园区建设,打造集临港工业、港口作业、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生态环境为一体的临港产业。

5、员工的积极参与,树立全员节能的理念

员工是港口生产建设的主力军,所以港口要进行低碳发展就应该使港口的员工都要具备低碳的意识和理念,并积极参与进来,一是港口企业要进行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低碳文化的建设,二是对员工进行脱产和非脱产结合的技术培训,使工人慢慢地都向技师、技工进行转变,三是鼓励员工提出节能减排的好点子,同时建立低碳档案,对于员工提出的点子进行条条研究落实,月月进行总结,如果点子确实有效就给予这位员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如以员工的名字进行命名,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6、使用环保机械

南通港口自1904年开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些码头已经严重老化,装卸工艺落后,再加上目前南通的货源结构,南通港口的污染较为严重,今后一是要分步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老旧设备,逐步引进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先进的,经济安全的,节能环保的港口机械,二是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低碳经济研究,鼓励员工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改进一些老旧机械,使这些机械焕发新的活力,三是可以改变原有的一些生产工艺,如可以用多用途门机代替部分大型集装箱装卸桥,因为经过测算大型集装箱装卸桥进行驳船作业比多用途门机装卸要多耗费2.6度电/teU;岸吊的照明可以采用LeD白灯照明,此灯耐用而且能耗低,这种灯使用时间可达50000小时,耗能不及荧光灯的四分之一;龙门吊可以进行“油改电”,这样每台每吊次可节约燃油成本80%,也可以减少噪音以及废气的排放。

7、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南通港一是应积极改善港口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节能环保机制,变过去节能环保由单一部门主管、少数人忙碌的局面,成为各层次、各部门齐抓共管,人人身上有指标、有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动性,鼓励职工通过技术革新、器具改造实现节能降耗;二是要增加港口绿化面积,实现人与自然,生产与环境,港口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三是提高港口信息化的水平,提高管理的效率;四是要进行应急防范能力建设,制定完善的港口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对策与应急计划,建立完善的环境安全预警及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结束语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5

绿色、环保,这些公益色彩浓厚的当下热门名词,与it厂商的结合的时机越来越多,由过去的稍显生硬到如今的契合自然,经历的不仅有整个社会对于环保节能等大势所趋的呼吁,也有it厂商们公益意识的凸显。

以绿色来融入一个企业,这在今天,不仅是某种自觉的荣誉,也富含最前沿的科技色彩。富士通(Fujitsu)的绿色it计划,颇具代表意义。

绿的精髓

“pC业应回归绿色。”2007年年初,戴尔公司(.cn)主席迈克尔・戴尔向业界发出的倡议。如今这句说辞影响的可不仅限于pC业,至少在整个it领域,它都神奇地成为了一种指向,一根标杆。

绿色代表的也不仅限于责任。从产能而言,绿色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出色的产品质量,也意味着更靠近科技前沿的技术色彩。所以iBm(.cn)在自己的未来重点业务中,将绿色it的地位与云计算并列,并强调“绿色业务才是出色的业务。”

在绿色口号方兴的2007年,“能效比”、“低碳生存”、“绿色制造”已成当年引领变革浪潮的关键词,而到了技术更成熟的2008年,观念也在升级,绿色一词,涵盖了更多层面。

在2008年6月中下旬的大连软交会上,富士通(.cn)以“绿色it,安心,安全”为主题,展示了其软硬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以及最新研究技术。比如著名的LifeBook笔记本电脑、创新环保台式机(LocationFree)、概念性木质环保笔记本电脑(woodShell)等前沿创新的个人电脑产品,以及手掌静脉认证为代表的领先安全科技,以及以pRimaGY服务器为代表的绿色环保科技。

而在此一个多月前的富士通东京论坛上,富士通也推出了“绿色环保”系列展台。从个人办公到地球区域环境保护,都有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起到实效的产品和对策,包括面向循环型社会的企业战略、iCt在解决环保问题方面的应用、支持绿色物流的解决方案、通过无纸化办公来减轻环境负担等措施。

富士通将“节能”、“3R设计技术”、“含化学物质控制”、“环保材料技术”等环保水平一流的产品认定为“超级绿色产品”,这番理念指导下的woodShell设计十分出色,它完全用天然、可再生材料制成,笔记本外壳材料是木材,内部材料是生物塑料(主要成分为玉米和甘蔗)。富士通的期望是,woodShell笔记本销售额的一部分将会被用于植树造林,以维持木材的供应,确保生产的长期可持续性。

在“绿色政策”的扶持下,富士通呼吁每位员工都是主角,对地球环境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富士通在日本和美国的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开发各种环保的芯片、材质、涂料、生产工艺等技术并居于领先地位。富士通对笔记本耗电量,对难以降解的喷涂和印刷材料,甚至对于贴纸的使用都相当严格,并且坚持使用环保包装材料,确保每一款笔记本电脑纸箱(包括附件盒),外箱以及可选配件纸箱,泡沫垫,泡棉袋以及填充纸盒等都以环保为前提。由玉米提炼的植物复合材料制作的笔记本最具代表性,真正做到了让科技为生活带来“绿色”。

行动指南

iCt行业本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占所有行业排放量的2%,自身的减排工作固然重要,但如何通过iCt技术来帮助那些占二氧化碳排放量98%的企业一起实现减排,才是“用iCt推动环保”的精髓所在。

针对目前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能源和健康问题,富士通集团副社长伊东千秋阐述了富士通是如何利用iCt技术和措施来加强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他提到,富士通计划在2007~2010年的4年时间里,力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00万吨以上。同时,不仅是企业自己,如何帮助客户一起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也是富士通集团当前努力的方向。

大多数研究认为,服务器是最大的耗电设备,甚至认为它们占用了数据中心高达85%的用电和制冷成本。些生产高能效服务器的公司往往会在宣传数据中心的同时,借助这样的统计数据,来印证能耗降低的空间之大。

但更多的能耗发生在散落的中小企业市场。非统一性的运算和无序化的机器实用,对电量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如果能够统计,将是有据可查的大型数据中心的更高数量级耗能。统一的解决方案难以应用在这些零散的架构上,但机器本身的制造和设施能够做到这一点。

通过在虚拟技术基础上小型节能化it设备和数据中心的应用,来全面降低it基础设施的环境负担,同时通过在包括外包和咨询服务等方面采用最新it技术来帮助客户减轻环保负担――这是富士通的绿色政策创新计划主要内容。在减轻it基础设施负担的行动中,富士通指向的范围包括了刀片服务器、入门级小型磁盘阵列、Unix服务器、网络服务器以及中间件,这些硬件系统会通过虚拟化等技术实现节能。同时,通过对节能环保中心的设计和部署、支持产品生态设计的化学物质管理系统等设置,也能达到环保的目的。作为全球三大it服务供应商之一,富士通的绿色it计划将最终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

绿的效应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这也可以视为诸如富士通之类的it厂商积极推行绿色it计划的动力之一,当然,也有来自现实的经济政策的促动。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6

1海洋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3年广西海域主要海洋生态环境指标良好,在全国海域中排名靠前。《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13年,广西区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52.9%。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依然保持良好。重点保护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处于健康状态。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能够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有所降低。

2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因素

充分利用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的优势,加快发展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意义重大[10]。

2.1广西发展的优势分析

虽然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总量不大,结构也不够合理,与全国海洋经济发达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仍拥有其比较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资源优势广西在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港口岸线、海洋矿产、海洋能、生态环境资源等海洋资源拥有量十分丰富,且大多处于为未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较低状态。这是为广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2区位优势随着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开展,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开展,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的广西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将给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以港口为依托的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带来巨大的空间[11]。

2.1.3政策优势广西沿海地区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战略转向沿海地区,政策带来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如《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实施意见》规定的五大类十九条具体优惠政策措施,以及在产业方面,国务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等[12]。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将会迎来高速发展的空间。

2.1.4后发优势广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这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留下巨大空间。广西应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明确海洋经济的战略定位,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运用新的海洋开发理念,依托现代海洋科技,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发展海洋经济。

2.2现代海洋服务业初露端倪

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估》报告以及《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对于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前景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及规划方向,依据城市创新系统理论,可遴选出海洋旅游业及海洋交通运输业两个快速发展的海洋产业,作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动力支持。

2.2.1海洋高端旅游业从资源禀赋方面,广西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面,旅游岸线资源众多,其中海水质量与沙滩质量在全国沿海地区名列前茅,发展水上、水下旅游俱佳。因此,近几年广西滨海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北海为例,2009年,入境旅游者人数6.1万人次,外汇收入1721万美元。2010年,入境旅游者人数7.3万人次,外汇收入2173万美元。2011年,入境旅游者人数8.3万人次,外汇收入2574万美元。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9.9万人次,外汇收入3429万美元。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推动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有力推动力量[13]。同时应注意到广西游艇产业的发展,作为高端旅游业,虽然其在全国游艇发展的进程中尚处于末端,但广西有着优良的旅游海岸线和风景优美怡人的漓江以及西江和其他库区,广西游艇业将会成为水上旅游的又一个朝阳产业,推进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步伐。

2.2.2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运输业方面,广西较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岸线资源方面,广西海岸线曲折,拥有1595千米的海岸线。直线距离仅185千米,仅为海岸线总厂的11.6%,众多海湾是天然的避风良港。从东到西分布有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形成“天然港群海岸”。沿海港口同时具有深水、避风、浪小等自然特点。地理区位方面,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资源圈的结合点,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都较近。因此,广西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海洋货物运输量与海洋货物周转量两个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近期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368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324亿吨千米。2010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2952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479亿吨千米。2011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3787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615亿吨千米。2012年,广西海洋货物运输量4739万吨;海洋货物周转量787亿吨千米[14]。快速发展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成为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新支点。

3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问题分析

从发展规模来看,广西海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较小,在全国的排名靠后,2007—2012年以来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占全国比重仅1.4%;从发展速度来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012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速为9.5%,低于全国增速。此外,广西在海洋科教支撑力量、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仍比较薄弱[5],这与广西在区位、资源、环境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对各种政策的利用不够充分广西沿海地区是中国唯一同时享有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地区开放、西部大开发、边境地区开放及部级经济新区五大政策的经济区,享有多种优惠政策叠加带来的优势[6]。中央给予广西许多特殊政策以支持和推动其经济发展,早在1984年北海就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又在广西沿海地区设立了包括钦州保税港区、北海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等一系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使广西沿海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经贸合作的先行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大力度、高规格的特殊政策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运用,直接影响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沿海工业的发展[7]。

3.2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支撑较弱发展海洋经济,尤其是现代海洋产业,需要以强大经济、科技实力为支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对沿海地区港口建设、铁路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都投入不足[8]。经济结构仍比较落后,工业化程度不高,制造业不够发达,难以对现代海洋产业形成有效支撑。广西整体科研、教育实力较弱,海洋方面的科研能力更为薄弱,涉海科研人员只有365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只有13人和67人,全区没有一所部级海洋研究机构;广西高校在海洋专业点设置方面,只有5个本科专业,2个硕士点,博士点则空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低,科技难以对广西海洋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9]。

3.3优势的海洋资源未充分利用广西拥有其它沿海省份不具备的独特资源优势。比如,虽然海洋渔业、海岸带的开发、陆域污水的排放、沿海工业的发展对广西沿海海域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应,但这片海域以及整个北部湾,仍是目前中国自然生态最好,最洁净的海域之一。岛屿风光旖旎,长滩、碧海、阳光、绿树构成如梦如幻的滨海景色[10]。广西沿海空气清新,如北海市连续多年环境空气质量全国第一,空气污染指数排名全国最低,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沿海各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对于广西旅游,人们更为熟知的是桂林山水,而滨海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滨海旅游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广西沿海地区是山海相连,临近越南,少数民族众多,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借助境内的桂林山水游、越南跨境游、民族风情游,形成互动,推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4广西海洋强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要速度更要质量,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益广西目前还拥有一片生态环境良好的海域,海洋资源破坏程度还比较低,这是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为在新的条件下高起点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留下的巨大空间。广西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增长速度,应坚持“要速度更要质量”,将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应秉承绿色、低碳的理念,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制定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政策等方式,维护好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创造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14]。在产业布局上,广西应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培育壮大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如建立国际游艇俱乐部、休闲旅游度假村等。还要抵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项目聚集广西沿海地区,从而避免与其它沿海因产业雷同造成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15]。

4.2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保护沿海最后一片“绿洲”广西的生态优势使其成为沿海最后一片“绿洲”,因此要切实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制定有关低碳技术的相关标准,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为发展低碳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引导企业向低碳技术进行投资,扩大低碳技术研发的经济来源;政府和企业充分考虑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规模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超前做出企业的部署;利用CDm(清洁生产)项目机遇,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利用技术转让机制,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使广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纳入广西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畴。同时提高城市碳汇能力,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市场化运作[16]。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7

关键词:绿色燃料新技术;可再生燃料;后资源;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3-0023-02

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江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多措并举开发新能源,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绿色燃料新技术作为一种新能源方式,是通过采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的原始烧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以绿色可再生燃料,实现低碳、绿色燃烧,从而达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优质高效、最佳生态。目前,该技术正在江西推广利用。

一、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需求向着健康、无污染、纯天然、绿色方向发展。绿色燃料新技术正好顺应了二十一世纪低碳环保为主的潮流。

近几年,江西对绿色燃料新技术进行了开发应用和推广。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对提高茅草柴梗、树枝枯叶、花生壳、竹木屑、谷壳等废弃物的价值再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改进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其开发利用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从资源优势来看,江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截至201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99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森林蓄积量达5.0亿立方米;仅从毛竹林来看,全省现有毛竹林1236万亩,立竹量15.0亿株。目前,全省共有各类竹加工企业1000家左右,产生的毛竹屑数目惊人。另外,我省的花生壳、谷壳资源非常丰富,每年被丢弃的后资源不计其数,绿色燃料的开发利用大有潜力可挖。

(二)政策优势

1.符合退耕还林政策。国务院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对荒山退耕实行补贴政策。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政策导向下,引导和鼓励农民规模化种植毛竹树木,既符合产业政策,又符号江西的省情,是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好产业。

2.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燃料新技术所需要原料要求低,房前屋后、荒山野地的杂树野草均可,花生壳、竹木屑、谷壳等废弃物的价值再利用,为发展我国经济,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无疑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中央非常关心“三农问题”,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奋斗目标。

4.吻合了国家发展农业的总体思路。就是以特色农业为支撑,解决农民收益问题,以基础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以节能环保为方向,以“高科技、高起点、高效益”为重点,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

5.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竹木生长快,生命旺盛,根系固土性强,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非常合适。鼓励和支持农民栽种树木,发展林业,还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对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过程,在现有能源面临枯竭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绿色燃料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的必要性

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广大江西农民的经济收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江西的地域自然条件适宜,加上良好的基础,江西森林覆盖面非常广,但由于江西工业并不十分发达,竹木加工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竹木野草是可再生资源,新老更替快,不及时开采就会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打击农民森林种植的积极性。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使得竹木杂草的需求量可以大增,能够缓解江西后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使江西农民普遍受益。

同时,随着“绿色、生态、环保”等新概念的引入,在当今石油、煤炭价格不断走高和可采量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下,以石油、煤炭为原料的能源成本大幅度上扬,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开发新型能源,不仅克服了石油、煤炭资源的瓶颈,而且迎合了以“生态为基础,时尚为目的”的绿色能源潮流,开发新型能源资源是当务之急。

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利用,将能有效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获得劳务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江西的林业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项目区内社会的稳定。

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这是工业领域推动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节能环保、低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加以培育。而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利用,则是从江西的省情出发,符合江西的实际,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实践证明,尽快抓紧该技术的推广、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利用非常必要。

三、绿色燃料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省委省政府“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及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民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设想的提出,江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已日趋凸现出来。

从江西的区位来看,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正好处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这三个最具活力、最富饶的核心区的辐射交叉点,是沪、浙、苏、粤、闽等四省一市的共同腹地。使江西承接三个经济最发达地区的辐射,并为其配套服务提供了比其他省份更为优越的地理条件,必然成为这些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加上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江西区位优势明显。江西的丰富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及充足的劳动力,以及江西人的开明开放理念,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也为江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工业区域结构的调整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江西,承载着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契机,正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进发,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这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

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该项目的开发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自主创新政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三农”政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多项政策的要求、符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正式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江西经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绿色再生能源新技术正顺应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能源市场来看,开发新型能源资源是当务之急。能源的紧缺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机遇。尽管我国各类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各种因素,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我国每年被浪费的后资源不计其数,后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有潜力可挖。后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有利于二次提高效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可增加我国新能源的多样性。

当前,人们生活水准正处在一个跨越阶段。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追求越来越高。而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正好符合和满足了当今世界能源和环保发展的要求。同时,国际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即将迎来一个发展旺期,这都为绿色燃料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大力推广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几点思考

江西对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已经起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必须加快推广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对绿色燃料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纳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出台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能耗考核,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燃料新技术。

(二)加大宣传力度。任何一项新技术,人们都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政府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尽快推广绿色燃料新技术。

(三)加大政策扶持。绿色燃料新技术综合效益好,通过综合利用,不仅可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将保持水土不流失,保护生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燃料新技术容易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激励机制。不仅要对绿色燃料新技术开发单位进行政策扶持,还要对绿色燃料新技术使用单位进行奖励。

(四)加大投入,形成绿色燃料新技术产业链。绿色燃料新技术工艺并不复杂,在应用过程中,使用绿色燃料,不排放其他有害气体,产生的灰渣可以用来制作活性炭及大型炼钢厂保温层材料,同时也是农业田地急需的很好的有机肥。

从原料、辅助原材料的来源来看,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采购,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江西的自然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引导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开发,推动产业化进程,使花生壳、竹木屑、谷壳产业成为江西的一项具有比较优势、规模优势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助推江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8

公司贯彻绿色制造的思想,引入绿色产品概念,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将大型工艺装备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开发制造长寿化、轻量化绿色产品。产品定位于高强钢替代低强度钢,降低钢材单耗;高耐蚀耐磨钢替代低耐蚀耐磨钢,延长使用寿命的绿色产品;同时开发专用风能、水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用钢,满足低碳经济需求。

发展低碳节能技术,践行绿色样板工厂

公司遵循“3R”原则,采用科学紧凑的“一线形”工艺布局,减少物流温降与物料散失;采用大型集约化的工艺装备,提高产品集中度;采用蓄热式加热炉、变频节电、煤调湿等一系列覆盖全工序的先进节能工艺和技术,实现了资源能源的减量化、再循环与再利用。实施高炉煤气喷吹焦炉煤气、低温余热利用等行业创新节能新技术,并在冶金企业率先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探索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蒸汽系统的阶梯利用

建设分布式电厂回收中高温余热。按照余热蒸汽“分质利用、就近消化”的原则,建立分系统高效余热发电机组,如烧结双压余热发电,焦化CDQ余热发电、转炉余热发电。轧钢加热炉低品质蒸汽供应焦化副产系统及溴化锂制冷机组。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在北方地区钢厂无燃煤锅炉供热,同时一年四季余热得到分质高效利用。

煤气系统的高效利用

通过采用高温高压煤气锅炉,焦炉加热变煤气调整技术,高炉喷吹焦炉煤气以及阶段性外供华能营口电厂、北钢管业煤气等冗余式系统调整方式,实现煤气系统各种变化工况下的优化运行,焦炉煤气放散为0,高炉煤气放散≤0.5%。

清洁能源的探索利用

公司不仅致力于节能降耗,而且大力开发高效、环保、绿色的新能源,填补常规能源缺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钢厂采用绿色LeD照明技术,充分利用临海优势,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采用海水淡化,引领钢铁企业绿色发展。

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

以生产erp、能源emS、财务Sap信息系统为管理平台,实现生产与能源的计划组织、过程管控、绩效管理的全流程融合,动态评判物流平衡、能流平衡、系统效益,实现铁素流、能源流、价值流的“三流合一”,以最经济、最优化的能源流推动铁素流动态有序流动的管理目标,提升系统技术经济指标,降低能源成本。

引领绿色发展的低碳环保技术

公司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清洁原燃料,从源头降低资源利用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高效的环保治理措施,控制污染物产生。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废弃物利用价值,参与社会大循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同时积极研发低碳、环保、绿色的应用技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引领钢铁企业绿色发展。

清洁低耗的源头控制手段

采用清洁原燃料。采用低硫进口铁精矿、粉矿;低灰分、低硫炼焦洗精煤;钢厂内副产品循环利用;应用净化后的高、焦、转炉煤气为各工序燃料,减少烟(粉)尘、S02产生量。

高效完善的末端治理措施

公司用配套完善的环保设施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再能源化、再资源化的无塞化处理,废水、废气、噪声均达标排放,主要环保指标达到国内一流钢企水平,并采用了烧结烟气脱硫,焦炉煤气脱硫等一系列先进的环保技术,进一步提升环保绩效指标。

废气治理措施及技术应用

公司配套静电除尘、布袋除尘及塑烧板除尘等共计133套除尘设施,总除尘风量2952万nm3/h,经处理后颗粒物浓度≤20mg/nm3,远严于国家排放标准。为克服海边风大的不利因素,在原料场周围设置抑尘网防治扬尘,.在原料场内设置自动喷水装置喷水抑尘,同时采取喷洒封尘剂等全方位抑尘措施,有效抑止原料场扬尘。

废水治理措施及技术应用

为节约水资源,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公司在废水治理方面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采取分质供水、循环利用、合理串接“排污”梯级使用、污水深度处理等措施,实现水资源利用减量化及污水资源化。通过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及生产废水脱盐脱氮处理等项目的实施,减少特征污染物的排放,实现污水资源化;通过海水淡化、海水冷却及雨水收集等项目的实施,减少水资源利用量。

公司共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2套,在炼铁、炼钢、炼焦、轧钢等各工序均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工艺特点分别处理,并建设全厂综合生产污水处理厂及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出水化学需氧量严于《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50mg/L,控制在≤20mg/L以内。

固体废物治理措施及技术应用

采取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循环、再生利用,危险废物送有资质的公司处置,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8%,固废返生产利用率达到29.63%。

噪声治理措施

公司在满足各生产工艺的前提下,选用噪声低、振动小的设备。控制措施主要是对噪声值相对较高的设备及气体放散源配置消声器,对大型风机等加设隔声材料、减振垫及利用厂房消声等,经控制后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的要求。

实时调控的在线管理平台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环境恶化

在地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人们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各国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已经在深入地思索这一问题。

近来,在联合国秘书长、我国国家领导人、部门负责人与专家学者的讲话中,多次提及关于"低碳"的话题。而且这些话题都是和"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节能降耗"及科学技术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08年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主题即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致辞题目就是:"全力迈向低碳经济"他强调指出:"不良嗜好令人恐怖。它吞噬我们的资源,控制我们的行动,它使我们罔顾事实,对行动后果熟视无睹。目前,对碳的危险嗜好正在控制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气候变化的元凶就是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要减缓气候变化,消除贫穷,促进经济和政治稳定,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戒除对碳的嗜好。"这就是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戒除嗜好:走向低碳经济"。这一主题承认碳嗜好所造成的破坏,并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指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二是要大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三是要大力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四是要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特别是要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五是要大力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环境。

2008年3月6日,全国政协常委、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发言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采用新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吸碳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部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推动一系列工作,其中第五项即是:"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信息、生物、纳米等前沿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技术内核,是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长远价值所在,也是增强综合国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引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基础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科技进入重大跃升期的历史性机遇,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重大疫病、先进制造等领域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为实现国家长远节能排目标奠定强有力的科技基础与产业基础。……"

由此看来,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问题是如何重了!

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经济,即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最大的产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已走上前台,并开始被人们熟知并重视起来。

"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低排放、低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低碳,一个以高效、洁净、碳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已悄然向我们走来。形势已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经济已经吹响了向"低碳经济"的军号!因此,工业自动化企业也应当努力向"低碳经济"域进军!

当前,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

第一,积极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

在最近的20年,全球变暖的步伐突然加快,特别是1951年~1980年相比,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大约0.3℃21世纪的气候,首先与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状况有关。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运作方式,至少90%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第二,国家"节能降耗"严峻形势的需要。

面临我国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人们应以攻克节能减排科技难关为己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住我国科技发展处于重要跃升期的历史机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快提升节能减排的科技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真正做到科技发展为了人、依靠人、服务人,使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惠及亿万群众;坚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紧扣重点行业和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的科技需求,攻克一批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科技基础,为实现国家中长期节能减排目标储备技术能力。在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环境问题之时,及时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动向至关重要。为避免我国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其生命周期内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尽快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的研究工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节能降耗"形势。

第三,抢占"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前沿,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

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抢占"低碳经济"高新技术前沿,也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需要。必须紧紧抓住我国科技进入重大跃升期的历史性机遇,在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重大疫病、先进制造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为实现国家长远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强有力的科技基础与产业基础。"

瞄准趋势性行业,历来就是成功创业的重要秘诀!所谓"趋势性"行业,就是未来有巨大远景的项目。那么,什么是未来具有巨大远景的项目呢?毫无疑问,就是服务于"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的项目!"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而,企业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能够抢占市场先机!

面对大好形势,有志于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的中国"工业自动化"的企业与单位,应当坚持"低碳"理想,创造产业低碳经济绿色先锋,"奋发图强,迎接挑战",在"低碳经济"的道路上,需要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只有不断进行节能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不断突破,用"绿色技术与产品"来回报社会,才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徐晓飞,赵琛,崔艳娟.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篇10

关键词:制造业;低碳经济,低碳制造

21世纪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问题日益突现,广东作为我国第一制造业大省,经济总量连续20年稳居全国之首,但同时制造业又是"三高"行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这使得制造业必然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最终目标是要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持续的发展能力。本文主要是针对广东制造业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1技术创新

广东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创造了制造业的奇迹。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制造优势,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佛山为核心的珠三角制造业产业群。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产业基础,而且广东确实有很多地方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包括过去从经济特区开始,像顺德、佛山这样一些敢为天下先的城市。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传统低端制造业进行低碳化升级改造,加快中低端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争取核心技术、原创技术是节约能源,都是将节能减排降低到最低限度的重要手段。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制造流程低碳化。制造业在能耗最大的地方在于制造流程,如果以整体流程再造为手段,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等核心业务流程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资源耗费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并重新建立和整合与之匹配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全面有效控制和管理全程。

第二,清洁能源生产普遍化。以巴西的生物技术燃料、法国的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韩国的绿色经济振兴战略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对绿色能源的研究。巴西政府还通过补贴、设置配额、统购燃料乙醇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等手段鼓励民众使用燃料乙醇。随着各国对乙醇燃料兴趣的日益高涨,巴西政府已经制定了乙醇燃料生产计划。2009年,法国政府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绿色经济的一个重点;2009年7月,韩国公布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未来五年间韩国将累计投资107万亿韩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韩国政府还计划在大城市开展"变废为能"活动。此外,韩国政府还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拥有200万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绿色家庭"。

2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碳基金主要有政府基金和民间基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后者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形式筹集资金。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通过这些手段让广东省制造业能源结构合理化,从而提高能源的效率。

3制度创新

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是低碳经济政策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其基本是通过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由"高碳"向"低碳"成功转变。目前广东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耗巨大,粗放型发展模式仍然根固,发展低碳经济新型模式尚未深入人心,政府政策显得尤其重要。但政府在推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尚未制定和修改有利于节能减排、低碳能源等低碳经济开发利用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也还未出台与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法律相配套、细化的法规和政策等,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其一,低碳法规。无规则不成方圆,法规虽是硬性的,可是也不得不这么做,建立完善的地毯绩效评价制度,包括政策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丰富、客观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加大正向激励的力度,对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实施低碳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能耗和污染超标的组织依法惩治。

其二,产业补贴。政府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造业企业或消费者行为给予补贴,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比如,对于使用清洁能源为主的的制造业企业则采取每年的财政补贴措施,包括对"绿色"用电和近海风电的定价优惠,对生物质能、风能发电同样采取政府补贴激励,以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的机会。

其三,税收政策。对低碳经济中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可以说是沿用了最普通也最有效的财政政策,广东政府应规定对可再生能源不征收任何能源税,对个人投资的风电项目也实施免征所得税政策。又例如《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对汽油、柴油分别按0.2元/升、0.1.元/升征收消费税,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实行差别税率,进一步体现"大排气量多负税,小排气量少负税"的征税原则。

4建立低碳产业集群

建立低碳产业集群就是各个行业的制造企业都可以共同处理废物,可以提高效益,污染物集中、高效、低成本处理。循环经济的内涵就是利用东家厂排除的废水是酸性,西家长排出的废水是碱性,这样两家就对冲了。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相同的一个概念,都是生态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以及排放、废弃物循环流动的基础上,有资金流动,有流动成本和经济收益的差异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五要素有效地整合一起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低碳企业集群化、专业化、实现产业园区化,强调的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完整的工业园区。如果能将所有低碳制造业相关产业集中在一起,建立一个产业园区,集中供热、集中供冷、集中供电、集中供排水处理,这非常利于节能减排顺利开展,会达到低碳经济消费的五个层次,即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新领域消费。

参考文献:

[1]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1-15.

[2]周轶昆.广东能源消费与能源供给状况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