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十篇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十篇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4:25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1

【关键词】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40-02

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传染病呈高发态势,特别是血液传播疾病,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工作过程中未采取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护士血液及体液暴露发生率为52%[1]。由于患血液传播疾病的产妇增加,新生儿通过母体传播而来的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医务人员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已不可忽视。

1临床资料

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新生儿室共收治血液传播疾病患儿44例,其中先天性梅毒25例,乙型肝炎患儿16例,艾滋病患儿2例,丙肝患儿1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孕周32-39周,日龄1-15天,体重1.15-3.89kg,经过治疗38例治愈出院,6例自动出院。医务人员无一例感染,达到安全目标,现将我科有关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2血液传播疾病种类和传播途径

2.1血液传播疾病的种类目前血液传播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危害人体健康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2]。

2.2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经过血液、体液(分泌物、、唾液、羊水、呕吐、乳汁)途径传播、经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密切接触等。

3安全防护

3.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1.1医院领导、院感控科、护理部、科领导高度重视职业危害,以人为本,关心医务人员。树立全面性的防护管理理念,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随时监督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3]。

3.1.2建立健全的制度如: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病房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度、职业损伤(含针刺)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处理指南、卫生制度等。

3.1.3医院对新上岗的医务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岗前职业安全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感控科及科室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控知识培训,并对医务人员的感控知识落实进行监督和考核,提高防护意识,每季度对新生儿病室空气、物体表面、手、消毒剂、灭菌物品(如奶瓶、奶嘴)进行培养,如不合格要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3.2认真做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3.2.1对已确诊的血液传播疾病患儿入院后安排在隔离室,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安住在一室,进入隔离室接触病人包括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应戴手套,离开隔离室前,接触污染品后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进入病室,从事可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隔离室应挂蓝色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出入。

3.2.2对可疑的血液传播疾病患儿,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被视为传染源,要采取防护措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操作时应戴手套,强调双向防护。

3.2.3物品管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不得重复使用,非一次性物品要求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后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氧化吸入器、氧气面罩专人专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体温针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程序:清洁后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液30分,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奶嘴、奶瓶一人一用一灭菌,使用后清洗干净,进行高压灭菌,暖箱、兰光箱每日更换湿化液,连续使用每周消毒一次,用毕终末消毒,每日清水擦拭;使用的被服、衣物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遇污染及时更换,出院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3.2.4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放置,感染性废物与损伤性废物分别放入标记“感染性废物”的黄色防渗漏专用包装袋,密闭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

3.2.5洗手是最基本、简单易行的有效预防自身感染和控制病原体的措施,有效洗手可消除手部99%的各种暂时性细菌,可使感染下降50%[4]。每个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手卫生原则、指征、洗手的方法、以提问、笔试、操作的方法进行考核。

4发生血液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处置

4.1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保持镇静,局部处理,立即上报。

用肥皂液或流动水清洁被污染的皮肤,用0.9%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如有伤口,应当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被接触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2报告流程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接触者应尽早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书面记录事故经过,确认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由疾病防控中心进行危险评估。

4.3接触后预防措施

4.3.1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接触无保护性抗体,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有抗体者,无需处理。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接触后24小时内注射。

4.3.2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由艾滋病职业暴露项目负责,抗艾滋病病毒最好在职业暴露接触后4小时内用。

5加强心理调整,保持情绪稳定

消除新生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恐慌心理,理智对待工作中的感染和意外伤害,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严密的防护措施是医务人员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有效防护,防止医院感染,保证职业安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田瑞华.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5(46):439-440.

[2]田美英.浅谈血液传播疾病对助产士的危害及防护措施[J].护理管理,2012,2(15):35-36.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2

关键词:小儿;呼吸系统;护理;咽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3-02

1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

小儿在不同年龄段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窦、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窦:在婴幼儿时期,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从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另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由于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口相对较大,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1.1.2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在4个月即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1.1.3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带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1.2下呼吸道

1.2.1气管、支气管: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短且较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导致了支撑作用较差。因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侧支气管短而粗,较直,异物就比较易进入,随之会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1.2.2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但是间接的发育较旺盛,也造成了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能充分地进行换气,因此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2.1肺炎患儿的护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也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气温骤变时比较多见。另外,支气管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时应该先控制好感染范围,对症治疗。

2.1.1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气候骤变及护理不当的诱因下,病原体容易侵入到呼吸道,从而引起感染;还有的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时易发生,且较重。

(2)身心状况

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全身中毒症状;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常表现烦躁或嗜睡,重者出现脑水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可有焦虑和恐惧;家长可能产生忧虑、抱怨等心理反应。

2.1.2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护理诊断有:活动无耐力;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

(2)常见的合作性问题:心力衰竭,也就是潜在的并发症。

2.1.3护理的要点

(1)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氧;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病人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积极处理腹胀缓解呼吸困难;

(5)减少刺激,处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儿患者用力;

(6)听从医生建议,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及护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婴幼儿的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一般病程3-5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结膜炎、咽后壁脓肿肺炎等;年长儿有可急性肾炎、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治疗时可以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如有细菌感染发生,应选用抗菌药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病毒为主。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都将引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首先,症状方面。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乏力等,一部分患儿还伴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其次,体征方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是正常的。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首先,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时易发现咽部充血,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易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厌食、呕吐,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病程为1周左右。

3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常见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惊厥。

护理要点: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保证休息和营养,多喂温开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发热时酌情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严密观察有无传染病征兆及严重的并发症;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加强儿童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与多个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面也会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3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eLLp综合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特征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严重时出现头疼、眼花、抽搐、昏迷、心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母婴死亡的孕产期特有的疾病。其发病率占孕妇的9.4%-10.4%,国外是7%-12%;而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合并症,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点,其发病率,国内约为2.7%,国外为4%-16%。多见于经产妇及25岁以上者,本病多发生于妊娠中期至产后数日的任何时间,常危及母儿生命。本文对我科于2010年10月份收治的一例重度高血压疾病合并HeLLp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归纳,现阐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患者,女,30岁,第二胎,孕30周,主要症状为头疼、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全身水肿,尤其下肢严重。血压为200/130mmHg,尿蛋白++++,牙龈及针眼出血,血尿、子痫、阴道出血,胎心102次/分。化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75×109/L

1.2对母儿影响

产妇胎盘早剥,胎儿因胎盘供血供氧不足而发生宫内窘迫。

2护理

2.1护理诊断

焦虑:与担心疾病对自身及胎儿的影响有关。

知识缺乏:缺乏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害及处理的相关知识。

潜在并发症:胎儿窘迫。

2.2评估病人

评估常见症状,身体评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评估,心理评估等。

3急救护理

(1)控制抽搐:置患者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使用牙垫避免舌头咬伤,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缓慢静脉注射安定10mg,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应用硫酸镁尽快解痉降压。因为镁离子能抑制运动神经末稍对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和肌肉传导使骨骼肌松驰,从而控制抽搐,应用硫酸镁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有无中毒症状,每次用药前及用药中均应检查膝反射,必须存在。呼吸不少于16次/分,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毫升,并备好解毒药10%葡萄糖酸钙。大流量的氧气吸入。氧流量为4-6升/分。直到患者意思清醒,给氧可减轻孕妇脑水肿,也可纠正胎儿宫内缺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禁食、水、药。避免任何刺激,防止抽搐。应使房间光线暗淡,室内空气保持清新,严格控制探视,医护人员在操作中要做到“三轻”: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

(2)在抽血时,要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抽血完毕要按压针眼5-10分钟以上,避免针眼出血。合血完毕,取回血液后,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遵守输血操作规范,严防差错事故。

(3)头部降温护理。HeLLp综合征患者易并发脑水肿,由于合并溶血可导致机体缺氧、缺血、给于头部冷敷,可使头部形成低温环境,以减少氧消耗和解除脑血管痉挛。

(4)防止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抗血小板凝集治疗是HeLLp综合征的特殊治疗。发病时的出血倾向及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自然凝集及大量消耗的结果,因而及时输血及应用肝素是纠正血小板减少和溶血的必要措施。

(5)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肝功等各项参数得到改善,尿量增加,减少出血渗血,并可促使胎儿肺成熟。可使产前HeLLp综合征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应用时要遵医嘱准确、按时给药、观察用药反应,以求达到最佳疗效。同时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还可控制病情适当延长孕龄。

(6)生命体征监护要随时记录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上,液体出入量及用药时间、途径要详细记录,准确。病情变化要密切观察并记录。HeLLp综合征患者易并发肺水肿,心肾功能衰竭,因而输血、输液要谨慎,特别是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若滴速过快,可发生急性左心衰。同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并记录,采取必要措施,待病情稍平稳及时终止妊娠。

4产科处理及护理

患者阴道仍有出血,听诊胎心音慢、弱,胎心率为80次/分,行阴道检查宫口仅容一指,且宫颈管未完全消失,准备行剖宫产术,做术前准备工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刺激,新生儿剖出后,心率86次/分,无自主呼吸,肌张力差,面色紫绀,立即给予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保暖等措施,待新生儿喉反射明显,皮肤开始红润,拍打足底,哭声尚可,转儿科治疗。

5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HeLLp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有局部出血危险,因而硬膜外麻醉禁忌,故采用局麻,术后病人逐渐清醒,此时由于新生儿重度窒息,已转至儿科抢救,病人明显处于焦虑状态,恐惧不安,一方面担心新生儿的安危,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因而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提供恰当的心理支持。主动安慰病人,解释病人当前的疾病状况,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在安慰的同时告知病人孕期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及早发现病情,指导病人孕期卧床休息每日不少于十小时,及正确的。宜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对降压促进排尿也有良好作用,并将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症状体征告诉患者。交流过程中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掌握交流技巧,避免说教方式。

6效果评价及护理体会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HeLLp综合征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多与DiC、肝、肾功能衰竭有关,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未能普及健康教育,使患者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延误治疗。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胎盘早剥等并发症。通过对这例病人的临床护理,我从中感悟到,作为一名产科护理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并熟知产科的各种常见病,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HeLLp综合征和容易并发的母婴合并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去学习探讨新的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尤其应注意,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一旦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牙龈出血等症状时,应警惕HeLLp综合征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引起HeLLp综合征的根本原因,因此,凡是妊高征患者必须常规检查血小板、肝功能,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异常时,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是否为HeLLp综合征。

对这种病人的护理要加强,特殊病情及早期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早发现,早防治,从而降低母婴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王月玲,苟文丽.HeLLp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中国实用内科与产科杂志,2004.

[3]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杨衬,林凤若.先兆子痫及子痫并发HeLLp综合征患者的整体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4

[关键词]高职护生儿科护理能力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商丘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春力.做好儿科护生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5

【关键词】哮喘患儿;护理干预;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2-0108-02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疾病表现有气促、胸闷、咳嗽、喘息等,且病情易反复发作[1]。该疾病难以治疗彻底,医学界对于小儿哮喘疾病的治疗进行了很多相关讨论,目前使用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吸入治疗法,吸入治疗可改善患儿疾病症状,不过为了加强疗效,还需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使治疗依从性提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分析哮喘患儿吸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哮喘专科建立档案的7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临床表现都存在反复可逆性的喘息及咳嗽发作,伴有胸闷、气促等症状。其诊断均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解读”标准[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14岁,平均(8.69±2.39)岁。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13岁,平均(8.15±2.13)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指导用药,让患儿及其家属掌握正确吸入方法;嘱咐定期复诊;对某些有疑问的个体进行经验指导。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1)在实施吸入治疗前,需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述采用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并告诉他们这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患儿造成刺激。积极、规范治疗,哮喘症状可完全控制,这样有利于使患儿配合治疗,让他们放心。(2)吸入技巧指导。不但要耐心教会患儿正确掌握吸入技巧还要教会其家属,方便其在日常生活中辅助患儿。并在随访过程中检查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必要时反复指导教育才能保证药物使用方法的正确。注重与患儿的互动,多鼓励,这样有利于使其治疗配合度提升。(3)实施吸入治疗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儿坚持每日定时测量峰流速(peF),监视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4)健康教育。患者教育十分重要,这是实现长期治疗和自我管理的必要基础。教育必须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育形式,如;科普读物、录像、讲课等。教育的内容包括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症状、治疗方法等。让患儿及其家属对哮喘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起治疗的目标和信心,有利于规范的治疗。(5)心理护理。对于患儿本身,由于遭受疾病的困扰,幼小的心灵容易存在恐惧不安。患儿家属常常因担心病情反复发作、药物不良反应,表现焦虑不安,对医生的诊治持怀疑态度。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针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和教育。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伙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缓解心理压力。(6)建立随访复诊计划。护理人员预约患者复诊的时间,联系没有按时复诊的患者,保证长期的规范治疗。

1.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用哮喘症状评分表示)与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

日间症状评分:凡是0分代表无症状;1分指偶尔有轻微症状;2分表示有中度症状或发作较频繁;3分为症状发作次数已影响日常生活;4分为无法进行日常生活。夜间症状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憋醒1回;2分为憋醒2回以上;3分为夜间常憋醒,但能间断入睡;4分为哮喘呈持续发作无法入睡[3]。治疗依从性,良好:患儿能够坚持根据医嘱按时用药,且定期复诊;差:患儿无法根据医嘱按时用药,间断使用治疗药物[4]。

1.4统计学处理

3讨论

儿童哮喘疾病是因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所诱发的起到慢性炎性病变的疾病,这类疾病治疗难度较大,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3-5]。临床上大多因遇到冷空气或吸入过敏原所致[6]。现阶段,哮喘疾病治疗的目的是使疾病发作次数减少,使其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同时要避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7]。

吸入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副作用率低、见效快、治疗效果显著等特征,这对于哮喘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8]。除此之外,还需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控制疾病发作次数。特别在近几年,各大医院的护理干预变得越来越优质,这对于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患儿疾病得以改善,在实施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要将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儿和患儿家属,并指导用药和病情自我监测,便于使临床疗效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使患儿生命质量得以改善。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依从性与肺功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哮喘患儿疾病治疗中,必须注重对患儿的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重视与患儿和患儿家属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便于使其治疗依从性大大提升,保证规范化治疗实施。经过本次研究可了解到,综合护理干预更加全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娟,林英,刘宴伟.儿童哮喘吸入治疗依从性研究及护理干预[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7):2376-2377.

[2]陈育智.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解读-儿童哮喘的定义及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43-644.

[3]刘月梅.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4):35-37.

[4]蒋思琼,裴娇茹.哮喘儿童吸入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3):755-757.

[5]孙礼宾,万文竟,童仁香,等.儿童哮喘吸入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12,15(5):597-598.

[6]廖惠玲.儿童哮喘吸入治疗终止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3.

[7]曾长凤.儿童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给予综合护理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23):130-131.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6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葫芦岛1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对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及护理,实验组采用呼吸机治疗并联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90%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75%)(p<0.05);实验组95%对该院疗效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12.8±6.7)d后治愈痊愈,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心率为(91±4)次/min、呼吸频率为(16.2±1.3)次/min、LVDs、LVDd等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LVeF指标为(0.60±0.1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衰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呼吸机治疗效果理想,患儿治疗过程中加强其优质护理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血压及肺功能。

关键词呼吸机;新生儿呼吸衰竭;应用效果;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1(c)-0110-03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且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患儿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等,对于这种疾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时将威胁患儿生命。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患儿治疗后并发症较多,药物依从性也比较差。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显得至关重要[1]。为了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原因、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儿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儿年龄为2~24h,平均年龄为(9.3±1.2)h,病程在1~19h,平均病程为(13.5±2.4)h;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1.8~26h,平均年龄为(10.7±0.8)h,病程在1.2~15h,平均病程为(14.2±3.1)h。患儿均符合呼吸衰竭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对其治疗方案等均有知情权,实验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等采用抗生素治疗,患儿静脉滴注0.1mg氨茶碱(国药准字H51021832),采用爱全乐、沐舒坦、必嗽平祛痰等药物治疗,保持患儿呼吸畅通。实验组采用呼吸机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儿在进行呼吸机治疗时选择S/t模式,ipap(吸气压力)范围4~8cm,呼吸频率12~16次,氧浓度30%~50%。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择鼻罩或面罩,在进行呼吸机治疗时ipap由低逐渐调高至患儿适应,待患儿症状得到缓解后,可以降低通气压力和通气时间,直至停止呼吸机[2]。

患儿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其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饮食护理。患儿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患儿饮食护理,尽可能让患儿饮食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满足患儿机体需要,提高临床治愈率。②药物依从性护理。患儿在采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药物治疗,但是患儿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该根据医嘱进行用药,避免患儿随意更换药物、增减药物剂量等,保证患儿能够按时、按量用药,提高患儿药物依从性。③日常护理。患儿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患儿日常护理,告知患儿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医师应该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对患儿进行相应的指导等,但是患儿锻炼时应该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及其锻炼量,避免适得其反。

1.3疗效标准

完全恢复:患儿呼吸困难等症状完全消失,患儿身体指标完全正常。部分恢复:患儿呼吸困难等症状和入院前相比有所好转,患儿身体指标基本正常。未恢复:患儿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或患儿病情加重[3]。

1.4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t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0%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7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疗效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实验组治疗后(12.8±6.7)d后治愈痊愈,短于对照组(p<0.05)。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心率为(91±4)次/min、呼吸频率为(16.2±1.3)次/min、LVDs、LVDd等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LVeF指标为(0.60±0.13)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3。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没有1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低于对照组(5例出现心动过缓、乏力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p<0.05)。

3讨论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患儿发病时临床上主要以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部分患儿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等。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70%新生儿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目前,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常见的诱因有: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aRDS、呼吸暂停等,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4]。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呼吸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0%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75%)(p<0.05);实验组95%对该院疗效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12.8±6.7)d后治愈痊愈,短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5]结果类似。这种方法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优势较多,具体如下:①这种治疗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急救过程中操作更加便捷,能够为患儿持续有效的供氧。②呼吸机治疗能够有效的避免了患儿长时间通气治疗引起的气道损伤,能够有效的降低感染发生率,有利于降低患儿的死亡率。③呼吸机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方法,这种方法效果较好,能够降低患儿指标,从而改善患儿的指标,控制患儿病情发展。并且患儿能够间断或者直接使用,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情况。④患儿呼吸机治疗过程中能够正常进食,并且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预防肺炎等并发症。再加上这种治疗方法对设备要求相对较低,治疗费用也比较低,对一般家庭而言均能够接受,更加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但是,患儿使用这种方法治疗时应该尽早给患儿使用湿化装置,保持患儿气道畅通。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心率为(91±4)次/min、呼吸频率为(16.2±1.3)次/min,LVDs、LVDd等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LVeF指标为(0.60±0.13)高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

患儿在采用呼吸机治疗外还应该加强患儿临床上护理,提高临床治愈率,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呼吸衰竭患儿入院后均伴有一些临床症状,严重患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疼痛等症状,使得患儿治疗时哭闹不同,再加上部分患儿家属看见患儿比较难受,内心不免更加着急,甚至出现情绪化等。心理护理能够让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哭闹等,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避免患儿拒绝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护理过程中医师还应该加强家属心理护理,向患儿家属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家属芥蒂心理。②加强日常护理。呼吸衰竭患儿住院治疗期间更多的时间在病房中度过,通过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儿消磨时间,可以陪同患儿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降低患儿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过程中要加强患儿家属相关疾病方面知识宣传、教育,让患儿家属对这种疾病有所了解,提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能力、运动能力等[7]。③加强患儿锻炼。治疗后,很多患儿家属会出现盲目兴奋、侥幸等心理,再加上部分患儿耐受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厌恶或过激行为。此时,要加强患儿健康教育,稳定患儿的情绪,多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减轻他们的烦躁、着急等心理,坚定他们的信念,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儿病情得到恢复后,还要加强患儿肺部功能训练,帮助患儿恢复肺部功能,这样既能够提高患儿自身免疫,还能早日康复。但是,患儿在进行运动时应该根据临床情况选择适合本患儿的运动方式,并且要控制好运动量,尽可能选择患儿喜好的运动等。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没有1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低于对照组(5例出现心动过缓、乏力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8]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呼吸机治疗效果理想,患儿治疗过程中加强其优质护理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血压及肺功能。

参考文献

[1]沈文沂,王丽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伴Ⅱ型呼吸衰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3(5):49.

[2]李素萍,谢巧庆,何美群,等.45例新生儿行气泡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0,8(9a):2266-2267.

[3]姚庆云,王建春,肖敏,等.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附126例报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5(4):373.

[4]王海娟,杨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剖宫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2(5):304.

[5]程小兵.无创呼吸机在抢救急性左心衰中的临床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4(5):405-407.

[6]徐卓明,杨琦,郭林林,等.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分流术后早期失败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9):1266-1268.

[7]董志凤,姚其娟,孙俏丽,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8):48-49.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选择在我院儿童保健中心接受保健护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儿童家长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愿意让儿童接受保健护理;年龄3个月(接受保健护理的初始年龄3个月);发育正常,体健,未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范围:0~7岁,平均年龄(3.61.2)岁;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包括20例男童和20例女童,平均年龄(3.50.8)岁,对照组包括22例男童和18例女童,平均年龄(3.70.9)岁。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做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同质资料,具体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儿童除实施常规护理外,还实施保健护理,保健护理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婴儿期保健护理:此期,婴儿生长发育比较迅速,但是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极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故应加强针对消化系统的护理。尽量采用母乳喂养6个月左右,断奶前应做好准备;为婴儿做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出现的问题;进行婴儿泳疗,婴儿抚触和婴儿感统训练,提供适当的户外活动,使其全面成长;做好疫苗接种。

2.幼儿期保健护理:此期,幼儿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并不断模仿,家长不应做过多的干涉,加强保健护理,应做到:断奶后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供给,健康喂养,保证食物的多样化;生活要有规律,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身体检查,并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增强亲子互动时间和丰富亲子互动内容。

3.学龄前期保健护理:学龄前期是儿童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的迅速发展期,此期做好重点护理:注重儿童的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培养其正确的兴趣爱好,锻炼思维的想象力;做好每年的常规检查,预防各种常见病;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防治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1.3评价指标

选择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身长、体质量、发育商作为评价保健护理的干预指标。本次研究统计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的发生率和百分比。发育商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交往。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系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两组比较用卡方检验;身长、体质量、发育商系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n=80,频数,百分比)显示,保健护理可以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n=80,平均数标准差)显示,保健护理可以增加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n=80,平均数标准差)显示,保健护理可以提高儿童的发育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8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护理实习生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11-02

目标教学法是以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1]。新生儿科是一个专科性极强的科室,患儿具有易感染、病情变化快、不能言语表达、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等特点。护理实习生对新生儿疾病知识及护理掌握难度大。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实习生(以下简称护生)对新生儿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自2008年起,本科改变以往带教的随意性,应用目标带教法,让护生入科实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观察组为2008年7月~2011年6月我科实习的护生100名,其中女性94名,男性6名,年龄18~22岁,将100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50名与观察组50名,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和入科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带教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目标教学法带教管理,将教学任务分为制定目标和计划、实施目标和计划、考核评价三个部分来完成。

1.2.1制定目标和计划。制定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目标

①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医学知识,包括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原则。熟悉新生儿常见病病儿的护理评估、护理目标、护理评价及新生儿常见危重症病儿的抢救原则。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出院健康指导。②急救及专科技能培训:掌握危重新生儿的抢救预案和抢救药物的使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内用药、心肺复苏、洗胃等,呼吸机治疗病儿的基础护理,危重新生儿危险因素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管理及护理,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的应用,具有实施新生儿常用护理操作技术的能力。

1.2.2实施目标和计划。在学生入科前召开儿科带教老师会议,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新生儿临床护理教学培训表,公布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目标,按照计划目标进行带教;由新生儿科总带教脱产教学,以“一带多”形式或安排给主管护士带教,本阶段教学工作完成后,由总带教老师对本阶段带教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共分两个阶段进行。①新生儿科基本知识教学:由带教老师带领护生熟悉新生儿病区的环境,要求护生熟悉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础护理技术,了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要点、病情观察等,熟悉了解新生儿科的常用药物、常用仪器及急救仪器的操作方法等等。②强化和提高阶段:在带教老师或主管护师的指导下,每位护生分管2-3个新生儿患者,按照新生儿护理流程对新生患儿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患儿的护理操作。安排教学查房,由总带教老师主持查房及安排老师小讲座,对临床实习中所遇到问题与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

1.2.3考核评价。护生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新生儿科理论知识、护理操作的考核,护理操作评分标准自行制定,以百分制计算。同时设计新生儿科护理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1.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比较:见表l。

2.2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带教老师向护生发放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0%、74.0%(χ2=9.49,p<0.01)。

3讨论

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要求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学,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而教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在确立教学目标后,围绕目标实施教学,并根据目标评价教学效果的教学过程[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目标教学法在培养护理人才方面是成功有效的。

目标教学法让护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具有主动性,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惰性,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各方面评估,使带教老师对学生的需求和不足都更好地了解,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注重护生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使护生从传统的被压抑、被忽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带教模式,是在“以导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老师带教目标不明确,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不高,学习效果差。

目标教学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学习目标计划,有利于完成教学大纲应用,改变了盲目带教的现象[4],使护生入科后能很快把握该专业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指定的目标查阅书籍资料,带着问题进行临床实践,能够更好的掌握护理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目标教学使护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培养他们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5],使护生在较短的实习周期,很快的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为以后的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和护生共同参加护理查房和医疗教学查房,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培养了护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6],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医学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很关键,目标教学法能更好的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0-21.

[2]俞群亚,王蓓.目标教学法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lo,25(8):717-718.

[3]金吉平.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8):37-38.

[4]王海芳,孙志敏,钮美娥.目标带教法在护理后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0):787-788.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9

关键词:多媒体;健康教育;新生儿

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初为人父母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健康教育极其重要。传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为文字形式,很难真正让家长理解和接受。而采用多媒体方式的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用大量的护理照片、动画、视频录像、示意图等方式,为患儿家属提供一种图文并茂、记忆深刻、生动真实的健康教育方式。这种健康教育方式通俗易懂,能让患儿家属较好地理解一种疾病从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使其在出院后能更好地配合护理,让家长对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更加科学、规范。我科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以来利用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3月对我院niCU630例患儿家长进行多媒体健康教育讲座,其中早产儿375例,重症呼吸机辅助呼吸4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5例,新生儿肺炎56例,缺血缺氧性脑病44例,新生儿黄疸35例,外科疾病7例。家长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15例,对照组315例。

1.2方法

1.2.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病房内组成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大多在niCU临床工作的高年资护士,受过专业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有着丰富的新生儿专科知识和工作经验,能从患儿及家长的角度出发考虑和思考问题,为宣传教育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1.2.2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主管护士采用《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或口头的方式宣教。观察组除按常规健康教育外,集中多媒体上课,采大量的治疗前后的照片、示意图、动画、视频录像等资料进行,如最近某种疾病较多,可进行该病种相关知识的宣教;如家长的需要多,则以家长的需求为重点;如新病人多则主要介绍科室环境及规章制度,病房设施的使用,常规检查的目的及配合方法等。每周三下午集中患儿家长在病房示教室,进行多媒体讲课。

1.2.3评价方法每期讲座结束就对两组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对多媒体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疾病知识、家庭护理、喂养方式、用药知识、预防保健、应急知识等。发放问卷630份,回收63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不同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见表1。

3讨论

3.1有利于护士专业知识的提高高年资护士应用多媒体讲课,通过认真备课、查阅资料,全面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低年资护士可以参与听课,也可以复制相关资料随时学习,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1]。因此,调动了护士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水平。3.2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利用多媒体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要求临床护士要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授课技巧,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育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适应、熟悉和运用多媒体技术[2]。从而使所有的临床护士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3.3增进了护患沟通多媒体健康教育通过非常直观的图片且真实的案例,将家长不理解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家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记忆、消化和吸收学习内容,改变以往传统的护理健康教育是责任护士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或操作演示,其家长被动地看、听,感到枯燥、单调,效果不理想[3]。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使患儿家长学会了疾病的预防、护理、保健、喂养等知识,而且使护理人员由被动询问者变为主动教育着,形成了护患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新型护患关系,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亲和力,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4]。而且还增强了家长对于护士的信任度,从而使护理治疗工作更加顺利开展,能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

3.4增强了患儿家长的保健意识促使家长养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了基本的护理技能。同时,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把护理的角色扩展为教育者,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治疗、护理、与患儿家长沟通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增长了家长的疾病护理知识[5-6]。

参考文献:

[1]梁丽军,陈玉英,梁卫沽,等.临床带教老师护理教学查房能力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9(8):24-25.

[2]黄华丽.借助音乐多媒体优化小儿外科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10,12(7):33-36.

[3]CassidyJw.theeffectofdecibellevelofmusicstimuliandgenderonheadcir-umferenceandphysiologicalresponsesofprematureinfantsintheniCU[J].Jmusicther,2009,46(3):180-190.

[4]文金平.病室QQ群在新生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10(2):76.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47-01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一、疾病病因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是侵犯皮肤或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一种过敏性血管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理与自身免疫关系密切。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3~10岁儿童,开始出现皮肤及粘膜紫癜,并有发热头痛,不适及食欲不振。偶儿以腹绞痛或关节痛为主要表现。最早的皮肤表现为小而分散的淤点式荨麻疹样皮疹,一般在一天以变为出血性的。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呈对称性。约有50%病例发生肾损害,从轻度肾炎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皮肤瘀点,多出现于下肢关节周围及臀部,紫癜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数日内逐渐消退,但可反复发作;病人可有胃肠道症状,如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等;可有关节疼痛;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多见于儿童。

三、治疗方法

首先去除诱发因素,控制感染,运用止血药物,也可用抗阻胺类药物,或静脉注射钙剂脱敏,用维生素C改变血管脆性,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疼痛、关节症状和肾脏损坏,对重症病人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1、抗过敏药物:息斯敏、扑尔敏、葡萄糖酸钙。2、降低血管通透性药物:安络血、芦丁、维生素C。3、血小板聚集抑制药:潘生丁4、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5、对于肾型或强的松治疗不佳者,还采用免疫抑制剂等。

四、护理:

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4-6周,易反复,其中单纯皮肤型4例,胃肠型2例,肾型1例,关节型2例,混合型3例。平均住院15.5天。

2结果

经过住院治疗,其中6例治愈出院,2例好转出院。有4例反复发作。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予以解释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及家属消除恐惧心理,减轻心理负担,保持乐观情绪,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形态、数量、部位,是否反复出现,可绘人体图形记录皮疹逐日变化情况。皮疹有痒感,应保持皮肤清洁,防擦伤,防小儿抓伤,如有破溃及时处理,防止出血和感染,穿柔软、透气性良好、宽松的棉质内衣,并经常换洗,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碎屑,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3.3严格禁用食物

常见的过敏物质,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蟹、蛋、牛奶等,植物性食物有蚕豆、菠萝、植物花蕾等。多食富含维生素C、K的食物,维生素C是保护血管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必需物质,维生素K可增加凝血因子的水平,有利于凝血和止血,故应给于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西红柿、桔子、苹果、鲜枣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菠菜、猪肝等。维生素C、维生素K均不耐高温,故烹调时不宜高温和时间过长。忌食辛辣食品。要注意避免进食粗糙、坚硬和对胃肠道有机械性刺激的食物,如带刺的鱼、带壳的蟹、带骨头的鸡、肉等,以免刺伤口腔粘膜和牙龈,引起或加重出血。肾型紫癜患儿,应给低盐饮食。

3.4关节肿痛的护理

对关节型病例应观察疼痛及肿胀情况,保持患肢功能位置,协助患儿选用舒适,做好日常生活护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关节痛效果好。

3.5腹痛的护理

患儿腹痛时应卧床休息,尽量守护在床边。观察有无腹绞痛、呕吐、血便。注意大便性状,有时外观正常但潜血阳性。有血便者应详细记录大便次数及性状,留取大便标本。腹痛者禁止腹部热敷以防肠出血。腹型紫癜患儿应给予无动物蛋白、无渣的流质饮食,严重者禁食,经静脉供给营养。静脉滴注皮质类固醇、输血等。

3.6紫癜性肾炎的护理

患儿住院后应定期做晨尿检查,有浮肿的病人要记录尿量,出院时要嘱家属追踪尿检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