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23

生态学作用篇1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文学作品;阅读

从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从现在不过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人类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历史的总和。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不少作家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生态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多。比如徐刚的《江河并非万古流》、《守望家园》、《长江传》等长篇报告文学,关注的就是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我国古代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自觉地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内容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创作领域的队伍不断扩大,作品的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其艺术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出生态文学的引导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社会大众进行引领。

一、生态文学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学的定义

按照王诺先生给生态文学下的定义是:“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它具有生态责任、生态预警、生态理想和文明批判等特点。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为最高利益的文学,以生态系统整体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倡导生态系统平衡是生态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从而促进读者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通过文明批判唤醒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回归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学的梦想。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学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生态发展观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人类社会活动,它是以尊重自然、发展自然、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的,从而解决现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靠的是人的自律和自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除了科学的管理和发展方式,还需要具有大众媒体性质的文艺作品的熏陶、教化、感染,提升人的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自觉地将生态意识灌输其中,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比如选择低碳出行方式:乘客公交车、自行车或者步行出面、使用环保的产品,外出用餐少用一次性餐具,外出购物自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积少成多。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人类发展过程中,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在耕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硬化、地下水下降、野生动物灭绝等生态环境失衡,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均寿命增长,婴儿死亡率下降,人口出生率快速增长。人口增长需要大量的粮食,因此需要开发更多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源和矿产资源,人类在开发过程中,过度的攫取自然资源,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激化。第二,资源短缺严重。第一次工业革命有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了手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科技大大提供了生产效率,但是需要的原材料也越来越多了,为了满足生产的要求,人类不断开采自然界中的资源,造成动物灭绝、植被破坏,很多植物消失了。第三,环境污染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煤炭、化工、石油等矿物质燃料,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温室效应、酸雨和雾霾天气,就是环境污染的做好的例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正在让人类失去可以栖居的物质家园。人性的贪婪使得人类正在逐步失去可以慰藉的精神家园。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人心的建设,也就是重新建立公共道德和树立人的生态意识,消除人性中的贪欲,对社会大众进行教化引导,要做到就必须发挥生态文学的作用。利用作家手中的笔唤醒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危机意识,从而自觉的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三、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生态文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保障

生态文学描写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着落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上。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对保持生态平衡确实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所以在保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法制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完全依靠社会的自觉和义务。而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的教化、引导则是人文学者的责任。通过文学作品批评过度开发资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平衡等发展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发展模式,号召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学是从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感性与理性、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是作家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或者现象创作加工以后的产物,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理想。读者通过阅读生态文学作品,从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寓意等文学要素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反省自身的行为模式,是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以此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文学除了强调文艺美学价值,还具有政治意义,因此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创作和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生态文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作用

近年来,我国也涌现了一批具有生态文学作家。他们对生态意识是全方面的。目前中国生态文学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关注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比如以徐刚、刘贵贤、麦天枢、王治安、马役军、哲夫、陈桂棣、何建明、李青松等人共同创作的当代环境问题的报告文学,这些作品集中唤起时代的生态环境意识、对沉浸于迫切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思考更加和谐的发展方式,都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第二类是对自然生命怀有同情。比如张炜《三想》狼、树和人的心理描写,给读者再现了自然界生命间隐秘的联系和美好的情谊。贾平凹的《怀念狼》、郭雪波的《大漠狼孩》、姜戎的《狼图腾》等文学作品,则超越了过去作家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展示了人与自然生命之间不能损毁的生态关联。第三类就是现代文明批判。《九月寓言》、《融入野地》等作品都为失去的野地生灵哀叹,表现了作者对建立在暴力基础上对大自然的征服。这些独特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向我们共同展示了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通过文学作品,揭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生态环境。

(三)生态文学的净化功能

艺术作品具有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净化灵魂的作用。生态文学同样具备这样的功能。生态文学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整个生态系统中弱小群体的关注,呼唤更多的人关注到生态问题。作家赵鑫珊曾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当人类把天然林中的第一株大树砍倒在地,文明便宣告开始了;当最后一株被砍倒在地,文明即宣告结束。”生态文学作品,寄托了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生活态度、价值观。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我们在阅读的文学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情操。因此生态文学具有认识、教化作用。通过生态文学,唤醒人的良知和责任,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慰藉。文学作品与国家强制的法律法规相比,更容易让大众接触,也更容易影响群众,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不自觉地。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塑造人的精神和净化心灵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危机等问题。重建或者恢复生态平衡,保护文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崔朝晖.论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学术探索,2012,(10):160-163.

[2]杨森淼.试论《狼图腾》对当代生态文学的促进作用[J].参花,2016,(7):159-160.

[3]梁静,马嘉,陶伟等.论加里•斯奈德诗作中的生态探索[J].学周刊a版,2015,(16):225-225.

[4]赵奎英.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看“生态”与“环境”之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9-19.

[5]简思琦,史云雪,戚月等.环境文学的心灵生态建构功能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4):122-124.

生态学作用篇2

关键词:体态语课堂教学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体态语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据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统计:信息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运用教学话语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也是教师借助于言行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起重要作用。不可否认,教师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亲切和蔼的面部表情、挥洒自如的手势动作、自然得体的着装,都会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呈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可以在控制和调节学生的情感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教师形象、师生情感交流、理解教学内容以及调控课堂气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运用体态语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与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受教师体态行为的制约。教师积极的体态语会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开始出现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停顿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者变换自己的位置,走到学生的附近,使分心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并逐渐深入教材本质,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和谐有度的教态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使其保持学习兴趣,发挥思维潜力,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运用体态语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中运用体态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加深对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讲神经元的结构时教师可伸出一条手臂,将掌心向着学生,张开手指,那么分开的五指,手臂,手掌,可分别用来象征神经元的树突、轴突和胞体,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就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再如,用左手握拳,右手张开包绕左拳来象征关节的结构;用双手合掌,十指两两相对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用双手或手指的距离表示动物体或植物体的大小,等等,利用这样的手势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讲“呼吸作用”时,用身体动作来说明“呼气”与“吸气”运动,用以弥补教师言语的不足。教师在演示手势或其他身体动作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边做边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讲到重点、难点处时,教师可利用强调的语气、加重处理的手势、激烈的情绪或放慢节奏等,使重点、难点内容得到及时强化,得到较好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语言听觉器官感知教师的有声语言;通过语言视觉器官感知教师的体态语言。

三、运用体态语进行情感交流,实现教育功能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交流和情感信息的交流,而后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言交流来实现的。上课伊始,教师一上台就以热情坦荡、充满友善和自信的眼光去面对学生,教师神采奕奕、朝气蓬勃、饱满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看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友爱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教学中,在进行比较激昂的思想教育内容的教学时,用兴奋、充满热情的目光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老师起伏变化;在讲到祖国、家乡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在生命科学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时,运用自信豪迈的神情,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在讲到目前面临的资源危机、人口与环境问题时,运用忧伤、沉重的表情,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与环境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课堂教学中的微笑有利于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沟通和建立师生情谊、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比如当学生取得成功时,用微笑对他进行鼓励和肯定;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用微笑激起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当学生偶尔犯了错误时,用微笑给他以理解和期待;学生向教师质疑、求教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如果教师通过种种积极的情感表现,如带着善意、真诚的微笑注视着学生,待学生提问或回答完毕,教师再投以亲切、赞许的目光或点头示意,面带微笑地答疑或纠正学生的回答,无疑会给学生以鼓励和安慰,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教师的爱护和尊重中,对教师产生了情感认同和情感迁移,并发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高雅大方、端庄自然的举止风度,也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认识能力。

四、运用体态语实施课堂调控,帮助组织教学

生态学作用篇3

关键词:小学生;原生态;作文资源

农村语文教师抱怨得最多的就是落后而闭塞并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但事实上,农村存在著富饶而独特的写作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去搜集材料。我们不妨从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着手尝试。

一、民间故事――历史窖酒

民间故事是指在民间流传的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生活,使尘封的往事被遗忘,而我认为这许多陈年旧事犹如陈年的美酒,有它独特的甘醇和韵味。

作为土生土长的沛县人,我们从小是听着汉高祖刘邦的故事长大的,关于刘邦出生的故事就有好几个:“梦龙盘身”“凤凰台上凤凰土”“马抬蹄”“蝼蛄眼”等,刘邦青少年时期的传说也有很多:“两神仙打赌”“佘席娶亲”,就连有名的“鼋汁狗肉”都和刘邦有关。后来的“芒砀山起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这位我们这儿的人认为是历史上真正统一天下的君主,为我们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古迹、现代建的具有汉代文化气息的公园等。每一处都含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我们怎能放着这些宝贵的资源不去利用?这不是最自然、最生态的东西吗?

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相关的历史文化古迹更为丰富,引导学生走出去、眼界再开阔一些会获得更丰富的感知体验。举例来说,狮子山楚王陵墓是很有名气的汉文化遗产,即使我们没有条件去,也可以看一些相关的录像和地方教材上的资料。中央十二频道做的科学探秘节目就有那么一期专栏,可以组织学生看看。参观淮海纪念馆是了解淮海战役的很好途径,没有条件我们可以请农村的老一辈革命军人做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习作素材,而且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此外,还有各村名称的来由,如:石婆庄的由来、黄楼斗狗的由来与传说等,还有本庄每个姓氏的传说、自己名字的意义等,都是好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作文资源。

二、风俗人情――家酿陈酒

我们这里有句俗话: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许多陈年陋习已不见了,遗留下来许多生动有趣包含生活气息的习俗,像一粒粒美丽的珍珠洒落在家乡的角角落落,历久而弥新。有的学生在《热闹的婚事》里写道一个细节:两个选出的本家年轻贤惠的嫂子分别站在新媳妇两边,每人左手拿一个红鸡蛋、右手挽一根红绳,先把红鸡蛋扣在手心里,用左手食指就右手一拉,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把红绳一缠,绳儿就拉成剪子状。两个嫂子就拿着这“剪刀”分别在新媳妇脸上比划,同时右手食指还很逼真的一捏一捏,做铰东西状。再用红鸡蛋在新媳妇脸上滚来滚去,边滚边念叨“红鸡蛋,满脸窜,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这样重复三遍。这就是拜过天地后很重要的环节――“铰脸”,也叫“开脸”了。新媳妇的脸红了,两个嫂子一般也禁不住,不是笑得弯下腰,就是比新娘子还脸红的厉害……在这样的练习和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不少风俗、禁忌等,大大增长了见识,受到最为原始的文化熏陶。

三、乡音俚语――淡酒飘香

不知有几位作家说过:世界上好的语言是农民的语言。你看谚语:“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麦沟开得好,增产就牢靠。”……你看歇后语:“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瞎子点灯――白费蜡”“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很生动活泼,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好搜集,有了这样的素材,学生的作文内容也会很有趣了。这些语句多有趣啊!写出来的作文怎能不生动?

四、民间艺术――米酒醉人

我们沛县能人很多,一些乡下老太都身怀绝技,不用说剪纸、面人、木刻,就是随处可见的针线活也能做出许多花样。农村孩子的鞋子、书包等小玩意上到处可见妇女们心灵手巧的作品。不少孩子的奶奶都会做虎头鞋、虎头帽、香包什么的,鼓励学生学学、看看、做做,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是作文。比如,在上《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时,我先练习好久剪纸。还把附近剪纸高手的一些作品带到课堂上:“喜鹊登枝”“连年有余”“双子拜年”“孔雀开屏”“鸳鸯戏水”等。学生热情高涨,课后都写了《漂亮的剪纸》。有些女生还向村里会剪纸的人学习,写了《我的剪纸》。

五、风味特产――回味二锅头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对于家乡最深刻、最直接的记忆恐怕来自于味蕾。风味小吃让人记住的不仅是味道,更多的是由此生发的对家乡、对亲人的联想。风味小吃妙就妙在独特:独特的来由、独特的原料、独特的制作工艺、独特的滋味,写成文章,也是“色、香、味”俱全。我们沛县的鼋汁狗有2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了,不但有刘邦和樊哙青年时代的传说,而且素有“闻到狗肉香,神仙也跳墙”的美誉。学生在了解了刘邦和樊哙的故事以后又品尝了家乡的鼋汁狗肉。而且每一条小街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不少学生就以我们小镇上的油煎包、油条、菜合等为题材进行创作,特产嘛,我们这里的苹果、红薯、西瓜都是很有名气的,这些更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学生很快就把习作交上来了。

六、劳动实践――烈酒熏人

农村的校园软硬件文化设施都很落后。有个空荡简陋的操场、书籍陈旧的图书室、花木稍多的小花园,连微机室也没有。为了弥补其中的不足,我们可以抓住农村的有效资源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开辟“种植园”“养鱼塘”“动物乐园”等。与校外菜农、果农、瓜农等签约,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活动课开展得红红火火。同时学生及时写出观察日记。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许多传统的“农”活,还学习了当小记者进行采访的知识和技巧,体验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更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也有了重大改变,现在有些学生立志要做新型农民。这些难道不是起到了“种瓜兼得瓜豆”的效果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现代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探索者、课堂上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之间则要和谐地合作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提供给学生无比广阔的空间和资源,让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让作文成为最能展示他们心灵的窗口,表现他们眼中的自然与社会,表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参考文献:

生态学作用篇4

   生态课堂是近年教育研究非常关注的一个点。作为一个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生态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并于其中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让师生得以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影响的教学内容。这种课程潜伏在“显性课程”即正规教学内容及其延伸之中,靠主讲教师随机地设立和规划出来。高师音乐教学潜伏的“隐性课程”,有即兴创造、辨别、抽象思维、分析、写作和丰富的感情体验以及人文精神,等等。

   二、隐性课程的教学符合生态课堂的理念

   生态课堂平衡的标志是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生产知识、物化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新课程认为学生的学习以体验、感悟作为基础,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自由地质疑和求索。生态课堂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空的占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实现教师、知识、学生的多元、多向、多层次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

   而隐性课程的教学正符合构建生态式课堂的理念,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情感交流法调节课堂气氛,从而实现生态课堂的环境和谐。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研究使课堂越来越僵化,学生越来越迟钝。“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抽象、灵活、实践及趣味性、幽默性完全可以弥补这种单调、枯燥甚至僵化的课堂。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开阔思维,各抒己见,联系实际,树立自信。在各种能力培养的操作中,学生自己动手、动口,亲身体验和感受;同时方法新颖,富有情趣。“隐性课程”的教学以其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比如,笔者听过刘天华《病中吟》的欣赏课。课上,教师让学生视唱和听完主题后,在黑板上用连续、完整的线条画出第一段主题的情感体验。画完后学生比喻说:好像“心电图”。这种“心电图”式的线条形态,既描绘了连绵不断、高回低转的曲调,又足以表达出刘天华当时在失业、丧父后的忧闷、挣扎和痛苦,既符合情感体验,又有趣、幽默。这样,情感的交流与感受让学生体验到艺术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生态学作用篇5

关键词:大学生田径运动亚健康生存质量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学校体育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和落实实施的措施不利,学生对此类课程没有兴趣,田径类课程教学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存在背离现象,过于强调“主动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教学指导思想,把自主变为“放羊”,还美其名曰“科学放羊”;忽视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偏重游戏类而忽视技术和技能教学,没有运动技术和一定的运动技能的支撑,任何项目都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离奇、怪异,部分方法手段违背田径项目的教学规律;教学评价过于淡化运动技能和达标成绩的评定,造成无据可依,使学生不清楚什么样是最合理的技术动作,这从欣赏的角度是不可取的。

近几年来田径教学课时在学校体育中一直被压缩,导致部分田径项目出现生存危机。但是,不管是奥运争光计划还是全民健身计划,田径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两者基础的学校体育恰恰是储备争光人才和扩大健身影响的主阵地,应引起各级管理者和实施者的高度重视。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我针对4所高校的大学生亚健康人群,应用田径项目中健身走、跑、跳、投四个基本类型的项目,以提高生存质量。

二、研究对象

(一)来源与测评工具

本研究自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所有对象来源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四所高校,各年级、不同专业、在校的大学生共2374名。通过笔答统一的调查问卷,获得的符合亚健康诊断参考标准的860例完整资料。生存质量测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二)亚健康判断参考标准

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削弱,但能维持正常学习、工作;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尽管有非重大器质性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削弱无因果联系。

(三)纳入标准

排除患有一般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鼻炎及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皮肤病、颈椎病、腰椎病等)及无亚健康状况的健康者,大学生中存在一项或以上的亚健康状态,且为“经常有”或“偶有”者,纳入亚健康人群范围。

(四)纳入标准对象

共纳入合格亚健康大学生860名。其中,男473人(55.00%),平均年龄(20.62±3.62)岁;女387人(45.00%),平均年龄(20.75±4.81)岁。其中,一年级学生110人,男57人,女55人;二年级学生230人,男118人,女112人;三年级学生279人,男153人,女126人;四年级学生221人,男125人,女96人。经统计学处理,男女年龄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女年龄均衡;四个年级学生性别比较,经x2检验,p<0.05,总体男性多于女性,从掌握的资料看,男女亚健康比例男性大学生多于女性(见表1)。

(五)随机分组

将860名大学生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成五组。试验组为4组,分别进行健身走、健身跑、跳跃、投掷,每组人数为172人;对照组1组,为空白对照,不参加任何统一组织的锻炼。

三、研究方法

(一)锻炼方法

1.培训:四个试验组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按照分组情况,利用节假日,集中培训1个月。

2.锻炼:各组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在各学校体育老师监控下,锻炼四种田径项目2个月,每天1次,每次锻炼一个小时。

3.空白对照组:不参加统一组织的规定内容的锻炼。按照课题要求,定期集中检测。

(二)观测指标

生存质量测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23个方面的内容,于试验前、后组织课题组人员专门进行测量,最后将全部数据导入数据库。具体试验结果见表2。

(三)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上建立数据库并完成全部数据统计分析。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特征、生存质量测评使用描述分析。使用算术均数及其标准差说明各个条目变化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及差异情况。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试验前各组间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虽然一般资料中存在男女比例不均等现象,但是通过随机分组后这种差异对试验过程、结果不构成影响,具有可比性。

试验结束后,860名亚健康状态大学生,试验组各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培训1个月、锻炼2个月后的亚健康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优于不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学生;而试验组各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4种田径项目锻炼在改善亚健康生存状态上,无明显差异。具体试验结果见表2。

五、结论与建议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该人群虽然身体检查没有疾病,却存在身体、心理、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功能及能力障碍。生存质量测量是从躯体、心理、社会等个人生活中所涉及的多方面来反映健康问题,既包括客观的测量项目,又涉及必要的主观感受,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亚健康人群的生存状况。

近年来,体育锻炼对亚健康的康复所起的作用成为焦点和热点。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全面地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证实,在心理方面,人体运动中可释放一种令人心情振奋的类啡肽物质。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摆脱烦恼和忧郁,愉悦精神,缓释心理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生理方面,运动可以降低动脉血管压力,稳定心率,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消除体内脂肪,提高肌力,增加肌肉;运动可以防止胆固醇增加和高血压病,增强肝脏、肾脏和肠的净化功能。激烈运动就要出汗,这有助于体内毒素排出体外;运动还可以增加食欲,提高睡眠质量。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变“亚健康”状态。

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它是由走跑类、跳跃类、投掷类项目和全能项目组成的。通过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各项目的基本技术,有效地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为学习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打好基础。运动各项技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通过各项技术理论的分析讲解和田径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田径理论知识水平,使学生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学习技术的效果,对田径运动的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田径运动项目多,技术各有不同。通过学习和锻炼,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人体的速度、力量、弹跳力、协调性和灵活性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定沉着、吃苦耐劳的优秀思想品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田径运动是众多体育项目的基础,也是宜于广泛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之一。通过田径运动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田径运动理论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通过田径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各项技术。田径运动项目较多,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主要的技术项目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主要项目的一般技术。尽量避免项项点到,收效甚微的做法。通过田径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严格要求和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田径运动是最能够体现身体素质的运动,通过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偏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相关判定标准的调查研究;二是针对检出的亚健康大学生进行随机、对照干预评价试验。表1调查结果说明,2374名大学生检测出来860名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占36.23%,这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的比率是很大的,尤其是22岁左右的青年人,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就男女比例,男性多于女性,这说明男性大学生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的程度可能更大。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发生率,且高年级较低年级比例偏大,说明我们应该注意高年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可能与高年级基本不开设体育课有一定关系。表2结果表明,通过持续、监督性锻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亚健康大学生的恢复程度非常明显。虽然四种田径健身方法的试验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说明学生在选择田径类项目和锻炼方法上,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加以选择。

本研究说明,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要在教学后开展更加广泛的体育教学,帮助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心素质。同时,我们认为合理、有效地开展田径类课程教学,或者加大体育教学中的田径类项目的比例,对提高学生素质更加有效,且能够节省教育教学成本,在改善亚健康和提高身心素质上,优势更为明显。

因此,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坚持田径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在田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田径类课程教学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需要。

参考文献:

[1]郝薇薇.从亚健康看体育锻炼的健康职能[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1):78-79.

[2]张立新.谈谈体育与大学生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四川体育科学,2004,(3):211-212.

[3]罗兴华,冯云辉.“亚健康”与有氧运动关系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38-41.

[4]李红专,张晓刚.医方集解养生思想与对亚健康的论述[J].中医药学刊,2003,21,(6):945-946.

[5]刘永峰.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59-60.

[6]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2):129-133.

生态学作用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学校;智力支持

本文获黑龙江省第二届科技哲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二等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入选论文。

一、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任务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人类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_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人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维度的认识的升华和进步,是人类基于实践反思基础上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近年来,由于生态破坏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上升趋势,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GDp总量2.7万亿美元,但资源能源消耗约占世界资源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量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3%。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约占9%、铜矿低于5%、铝土矿不足2%,我国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为1/4、森林资源为1/5。这说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现实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中必须解决资源消耗过大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刻不容缓。

生态文明虽然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但它又和以往的文明形态不同。因为它所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即科学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生存为基点:…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重要文献中首次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指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高等学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智力支持作用

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高校文明的发展水平,探求真理、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价值所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具有主导优势的文明传播载体,具有引领社会文明的角色优势、资源优势和导向优势。

(一)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

人才资源可以转化为智力资源。“‘生态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真正感悟自然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基础,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内在的精神信念。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的创造要本着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在“生态型人才”的培养上高等学校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和健全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生态环境教育模块,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大力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坚实经济基础和主要方式之一。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生态化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主要是人类认识方法的局限性、人文文化的缺乏和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等。)科学技术变成了一柄“双刃剑”,一面带给人类文明,一面又亲手毁灭已创建的文明。如;臭氧层空洞、沙漠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空气与水污染等,无不与科技发展有关。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应用科学技术,要考虑其对于自然的开发与破坏能力,更要考虑它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能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新科技研发和创新过程中,努力使科学技术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即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学作用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1-01

生态学(ecology)源于希腊文oaks(房屋,住所)和logos(学科),因此生态学原本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srvkel)给予明确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指光、温度、水、营养物等物化因素)和生物环境(指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生态学在20世纪初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生态思维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它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2],强调整体(Holistic)、系统性(Systemic)、动态性(Dynamic)、开放性(opened)原则,开启了一种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随后,其基本理论逐渐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教育生态学”也应运而生。1976年,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中最早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education)一词,“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和持久的努力来传递、激发或获取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以及这种努力产生的任何结果”[3]。借鉴教育生态学研究,引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生活、学习的关键场所,在校生活的近50%的时间是在公寓区内度过,学生在公寓中思想交流、品性表现最频繁也最真实。因此,公寓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公寓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包括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等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生态系统。借鉴生态学理论和基本原则,高校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发挥是由系统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依据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构建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外协同体系

我国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趋势而“微调”公寓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条块管理,即学工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勤部门负责物业服务后勤保障工作、保卫部门承担安全保卫维护秩序,改革后最显著的变化是有专职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教育、服务、管理脱节,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事前防御、过程控制和事后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二种改革实践是“书院制”,以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创新学生管理模式、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复旦大学“书院制”等为代表。这三所高校采用的“书院制”模式虽各有特色,但是都是依据人本主义、学生管理理论和文化管理理论等,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校制度实施的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它以学生公寓为空间,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书院制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也存在具体事务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书院制的核心“书院文化”的发展需要长时期的积累、书院制内部各环节直接的协调等问题。可见,当下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实践模式的系统内外各影响因素没有达到协同一致的理想状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各个人的意志……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4]依据生态学理论,将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通过调整或协调内、外部不同因素的冲突、矛盾和纠纷,使之成为统一、均衡的体系。构建系统内部各要素,包括公寓文化、党团建设、助学解困、心理健康、学风建设等,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互补、重组等方式综合起来,构建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依据生态学的持续性原则,建设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互协调的纵向机制

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连续的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育人服务工作,让学生在长期的熏陶和实践体验中发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甚至根本性的变化。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或短期行为,是一个长期的、递进的、一贯性的实践过程。因此,在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规划上,应该充分协调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协调统一。

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就是要求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每个阶段都是下个阶段的基础,逐级递进,不断积累,形成纵向合力。同时,教育合力不断积累深化,形成教育实效。

生态学作用篇8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活动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具备复杂性的特征,其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社会、自然和规范等。该学科的重要观点,是注重教育活动和环境的作用及关系,只有明确两者作用,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能。篮球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协调好教育生态环境,做好优化工作,从而推动我国教育生态学发展。

1、教育生态学理论统述

1.1、教育生态学的含义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把生态环境和教育相融合,联系两者的机理作用与对方间的关系,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达到研究和发展的目的。

1.2、教育生态学的作用原理

限制因子定律。教育生态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对自然限制因子起到一定的扩张作用,让其变成社会中的精神因子。教育生态领域发展中的限制性因子包括两点,分别为信息流和能量流。如果能量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时,就造成教育生态系统的质量和规模和质量受到限制。适度原则及耐度定律的相互结合。教育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规模和数量,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不能实现两者发展速度上的相互统一,给教育生态学的发展构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教育生态学发展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耐度的发展目标,并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生态位原理。为实现教育与其他系统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要对其输入一定的能量。这种情况下,就要做好合理分配,此过程中包含两种关系,即排斥与竞争。在相同的生态位中,激发事物斗志,实现积极进取是竞争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过程中,竞争和排斥,会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因此,要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包括三种,分别为规范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结合三种生态环境,以确保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持续、稳定和安全发展。

2.1、规范生态环境的作用

规范生态环境,又被称作精神环境和价值环境。所谓的规范生态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其包含内容较为广泛,如、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科学技术、风俗习惯、艺术和社会思潮等。规范环境是制度环境的一种,既是人类所特有的,又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规范生态环境是以自然和环境为前提,其可作为一种条件,起到决定篮球教学活动发展的作用,又可作为一种制度,保障篮球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非独立性是篮球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要在规范生态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内规范生态和外规范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创设制度性的规范,充分展现其文化价值,陶冶学生情操,达到体育教育文化目标是规范生态环境的教育目标。创设的规范环境,其作用多以文化层面体现,不仅展现了人们与篮球有关的心理认知,又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从而推动篮球教学活动开展。

2.2、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的动机取决于社会生态环境,由教育内部组合、教育群落、社会和家庭构成,与科技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强调“社会化功能”。就学校教育而言,社会生态环境包含多个方面,如篮球专业的经费状况、课程设置,教育学生的技术手段,学生与同学、家长、教师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生活和学习现状等。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态环境,因此,在创设社会生态环境时,必须有国家政策作为保障。

2.3、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切物质的基础是自然,就篮球教育自然生态环境而言,要注重创设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包括教育物质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方位等。学校自然生态环境一般为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生活、生产和教学基地,教学基础设施,学生的绿色成绩、建筑质量、装修风格、建筑功能和建筑面积等。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任何一项活动。构建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还可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

3、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关联性分析

从生态体系来看,构成该体系包含多个因素,各个因素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就教育生态环境而言,各个因子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既存在联系,又具有独立性,从而决定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各个因子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篮球动能,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篮球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因子不可缺失,只有确保各个因子同时存在,才可保障篮球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个因子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各个因子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场区意识的培养。要想完成此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有优越的场地设施作为前提条件,同时,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教育生态环境各个因子作用而言,各个因素具备较强的独立性,例如,教师队伍,教学活动风气,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给予学生有关篮球技术方面的指导,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总结和归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4、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析

4.1、规范生态环境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篮球教学,能够提高篮球教学效果。高校篮球文化,融合了娱乐文化和竞技文化,其既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教学活动中,又可加强教师与篮球文化的内在联系。高校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影响其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风气。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同时,注重舆论导向的把握,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氛围,以促进篮球教学的发展。

4.2、社会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中,政策体制直接影响到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体制,保障高校篮球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完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思维的扩展,学生可创新篮球要领及技术,使其有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3、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学校器材和运动场馆间的生态建设、整体建筑规划以及自然环境建设。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人的塑造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时,要融入学校的思想和制度,加强户外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措施分析

教育生态环境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其质量决定着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效果。要想提高高校篮球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不断的改进生态环境,使其更加系统化。通过上述教育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包含多种因子和维度。任何一个因素缺失,都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对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时,不仅要强调高校内部与外部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又要重视内部各个因子的协调发展。优化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生态环境时,要结合自身本校的特色,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及条件,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方法论、价值观和参与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行为,使其满足体育教育理想变化的需求。例如,开展趣味的体育比赛,设置体育专栏和体育角等。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要联系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育过程情景化和自然化的教学目标。篮球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优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还需要国家制定一些政策给予支持。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条文规定,确保学校建设校园时,重视篮球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由于我国地域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相对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国家要给予大量资金方面的援助,从而起到优化生态环境的效果。篮球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正因为其赋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才展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气场。因此,在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时,要对其进行规范,不断注入全新的文化内涵,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舆论对于教育生态环境而言,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优化过程中,要给予舆论支持,从而推动篮球教学改革。

总结

教育生态环境对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规范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活动效果,需要完善各个生态环境,以加强高校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培养。与此同时,国家和学校要重视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制定一系列措施,并认真贯彻和落实,从而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实现篮球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詹朝阳.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2]沈云激.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研究[J].林区教学,2014,(10).

[3]魏钦.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4]叶琴.江西省普通高校定向运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

[5]刘亚楠.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篮球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

[6]刘瑞玲.大学篮球文化对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

生态学作用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体态用语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10-03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处于模仿力极强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不但接受教师通过言语讲授所传播的思想、知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获取各种信息和正负各方面的影响。他们明亮的眼睛、敏捷的目光就像灵敏度极高的摄像机,时时对着讲台上下,教室内外的教师的身影,教师的举止神态统统清晰地映在他们脑海的屏幕上,供他们模仿、学习。尽管一些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尽管他们认为自己始终都在用言语行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丰富的体态言语将众多信息传达、输送给了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心灵。

一、何谓体态用语、教师体态用语

体态语是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达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是人类最古老的交际形式。它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亲吻和拥抱、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动作、眼神交流、面部表情等)所提供的交流信息,具有表情达义的直观性、生动性、有趣性等特点。庄锦英、李振村在《教师体态言语艺术》一书中是这样解释体态语言的:这种特定的身体态势既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地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现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教师体态语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一种工具,是教师所应当具备和合理运用的一套除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外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体态对学生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师的职业是以形象塑造形象的职业。教师并不只是以知识形态,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综合亮相在学生面前,存在于学生心目之中。教师的体态作为另一种语言所传递出来的品质、学识和思想情感等信息会参与其整个交际过程。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智慧、心灵与个性,影响教学、教育的效果。另外,学生并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人,凡是好的、美的东西对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诱发力和感染力。他们不但向教师学习知识,而且关注教师的一举一动。当教师的整个言行举止为学生所欣赏时,不仅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影响学生的品行,而且也因此产生移情作用,对这个教师所教课程也产生一定的兴趣。而一个教师的整体形象为学生所厌恶时,则产生反向移情。优秀教师的教学,包括他的每一个体态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优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审美陶冶和感染力量,甚至在学生心灵里永远留下痕迹。

二、教师体态语言的特点

1.有意性。

作为从事一般工作的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使用体态语言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教师则不然。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众多学生视线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给教学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体态言语总是随时加以注意,表现出突出的“有意性”的特点。(1)课前精心准备。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能结合课程内容确定自己的体态语言基调,并对一些重要的体态预选进行设计或练习,这种准备保证了课堂教学中授予的最佳结合,是一个教师驾驭教学走向成熟的表现。(2)随时加以调控。心情高兴时喜笑颜开,心情沮丧时垂头丧气,生气时横眉冷对,悲哀时眼中含泪……这些常人的体态反应,在教师身上有时却要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随时加以调控,不能听任感情通过体态语言随意流泻,还要用理性之舵来驾驭、控制体态,以免给学生有心灵投入阴暗的影子。

2.选择性。

从应用效果来看,可以将教师体态语言大致分为积极体态语言、消极体态语言和无意义体态语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没有选择地滥用体态语,而应尽量选择积极体态语言,避免无意义体态语言,克服消极体态语言,以保证教师用最集中、最精简的非言语行为,承载最丰富的信息量,发挥最优化表达传输功能。具体表现为:(1)淘汰消极和无意义体态语,选择积极体态语。孔子云:“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所运用的体态语言总是简约精当、内蕴丰富,可见,“选择”体态语言也并非轻而易举,需要学习和实践,需要大胆探索、积累经验。(2)从积极体态语中择取适宜者为我所用。并非所有的具备积极效应的体态语都适合教师的需要,“百人百性百脾气”,“有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各具特点的教师应各取适宜自己的体态语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总之,只有所确定的体态语基调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树立与众不同的为人师表的形象。

3.学科性。

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各不相同的体态语言,因此,教师的体态语言又是具有较突出的学科性。一般说来,体育、舞蹈等技巧性或艺术性科目,体态语言的使用频率最高。在这类科目的教学中,口头语言有时仅起提示、说明作用,而主要靠教师运用体态语言进行示范,以供学生摹仿、学习;语文、德育等文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多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一般以摹拟形象、再现情境、演示情节为主要特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课程,所使用的体态语言有较突出的说明色彩,以展示原理,说明事物为主,其主要作用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为学生理解枯燥的知识铺路搭桥。

三、教师体态语言的作用

1.开发学生大脑右半脑的潜能。

大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脑的两半球在结构上是对称的,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左半脑的主要功能是言语、计算、逻辑、分析等,右半脑的主要功能是直觉、情感、身体协调等。二者同时又相互补充,密切合作,具有“交互专门化”功能。人类的右半脑具有很多高级功能,如直觉判断、整体性思维、视觉表象记忆、形象思维、情感体验等等,创造性能力更多地依赖于右半脑。积极开发右半脑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左半脑和谐均衡的发展,获取最佳思维效果,应是当务之急。而运用体态语言开发右半脑潜能便是有效的手段之一。(1)运用体态语言,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恰当运用生动的表情、形象的手势等体态语,则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体验。(2)运用体态语言,增加学生情绪体验。体态语言具有强调情绪的表达意味,在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情绪体验。

2.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感觉、知觉、分析、判断等智力因素是一个人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兴趣、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则是使智力潜能得到最充分展示的条件。要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重视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共同开发。而教师的体态语言具有影响非智力心理因素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教师在课堂上的目光分布,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经验告诉我们,经常被教师的目光给予鼓励性注意或询问的学生,其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高于不被注意的学生。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江绍伦建议教师:“如果你忽视了某学生,最好的补救方法是下次上课时注意这个学生。”(2)教师与学生的相对距离、身体指向以及座位排列,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著名体态语专家斯坦佐曾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斯坦佐效应”的观点,认为相互作用的双方存在着不同寻常的空间效应。如果教师固定站在讲台位置上,在采用直排座方式时,靠前排、靠中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而坐在后排及两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则相对较低。(3)教师的面部表情影响学生的非智力活动。雨果说:“脸上的神气总是心灵的反映。”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判断其内心情绪的晴雨表。亲切的表情,无疑会使其受到鼓励与暗示;反之,学生则会对教师存在疑惧,产生误解,这必然要阻碍、压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使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社会成熟偏低;由于对家庭及父母的过分依赖,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而教师的体态语言对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有着独特的作用。(1)教师体态语言对于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树立楷模供学生学习上,它还直接影响着学生自我完善的个体能动性。例如,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经常对某个学生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的信息,则这个学生不但学习劲头倍增,而且热心公务,积极参加班内及校内的群体性活动。这种努力如果得到教师的持续鼓励,则会对该生健康地成为一个“社会人”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2)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还可发挥一个作用,即帮助他们学习掌握适应社会的一些体态语方面的具体技巧。如:怎样用手势打招呼;怎样运用目光显示对对方的重视;倾听谈话时应持什么体态;对长辈、长者在体态语适用上如何突出尊敬、谦让,对同龄人怎样显示亲切、随和,对年幼者怎样表示关心等等。这虽然属于“细节”问题,但对于一切尚处于适应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教师运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对教学的帮助具有极大的辅助和帮衬作用。

(1)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所指向的内容。

(2)代替有声语言,向学生独立发射信息;扩大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加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

(3)增强所讲述内容的形象性,使学生在接受言语信息的同时,能看到生动的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4)改变课堂学习气氛。生动、具体的体态语言使整个课堂教学由静到动,克服了单纯口授造成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气氛。

(5)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热情和兴奋,固然可以在言语中为学生所接受,但更多的是通过举止神态而传递的。这种通过体态语言传达出的热情和兴奋对学生的感染力最为显著。

四、结语

总之,我们必须建立起这样的认识:没有丰富的、协调的体态语言,就不可能有生动的、感人的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丰富的、协调的体态语言,就不可能有融洽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没有丰富的、协调的体态语言,就不能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我们应该为创造最佳教学效果用好我们的肢体和面容,做出最美的动作和表情。

参考文献:

[1]崔梅.教师体态用语与教学[J],修辞学习,1994,03.

生态学作用篇10

 关键词:体态语;英语课堂;体态语;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时候单靠口头语来给学生传授知识,是很难将英语的魅力完美地体现出来的。因此,寻求一种有助于教学的语言态势,是当前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而体态语就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同样可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而且其特有的优势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必要且独特的作用。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态语在教学中所显现出来的优势,越来越被更多的英语教师所认识和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口头语与书面语的补充,体态语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了一些弊端。本文将从体态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方面入手,阐述体态语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英语所起的促进作用。

二、体态语的概述

1.体态语的分类及特点

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传递得以实现的。一般来说,这种传递可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然而也有许多非语言的交流配合语言而出现,也就是说,语言和非语言是共存的,只要出现了语言,必然会出现非语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手段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经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就是常用的一种非语言手段,它是指人体动作所发射的信息,诸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或身体的运动、姿势等等。

体态语以非语言行为交流,可分为面部表情--脸语;以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摇头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批评-手语等等。就功能而言,它可分为表示命令、提问、要求、劝告等指令性的;又可分为讲解、介绍、决心、希望、喜欢等解释性的。就英语教学使用的方式而论,它们可分为手势语、姿势语和神态语这三种。

2.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的意义

笔者认为充分地发挥体态语的作用,可以让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体态语呢?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无意注意,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在教学前,教师就应该先熟悉教材,找出应该使用体态语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效。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适当地调整体态语,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生搬硬套,使体态语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教师在讲话时伴随的姿势、表情等最具直观作用。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这正是体态语妙不可言之处。

此外,体态语还能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理解,可以提高和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英语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场所,小小的教室可变成商店、邮局、饭店或医院;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体态语把意思大致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英语和练英语过程中学会运用英语。

三、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1.教师用体态语进行组织教学

教师正确使用体态语,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一走向讲台,非语言交际就已经开始。教师有力的步伐会给学生自信而又有活力的感觉;放下书本环视学生会给学生一种亲切的体验。讲课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调整自己的音调,使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或适当地运用手势。在授课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注意力分散或搞小动作的迹象时,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学生而且不打断授课,通常可用警告的眼神。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效果又能不影响课堂秩序。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运用了体态语,却没有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没有认真地领悟体态语的运用原则,经常是多用滥用。体态语和口头语一样,它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表达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长时间地使用同一种体态语,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使教学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困境。

2.教师用体态语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