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基本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44

茶的基本特点篇1

关键词:特征提取红外光谱茶叶识别

中图分类号:tS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81-02

目前研究茶叶的类别主要是通过感官评审法和理化分析法,前者对实检验人员要求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后者费用高、耗时长、重复性差。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茶叶进行了大量的内含物定量分析,但忽视了茶叶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所以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红外光谱应用到茶叶的检测上。潘燕飞等发现不同品质的同种茶叶在谱图上的特征谱带有细微差异,该发现证明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用于鉴别茶叶品质的可行性。

由于茶叶本身具有复杂性、所含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茶叶内含化合物在红外光谱上响应信号相互叠加,我们难以在光谱曲线上直接根据波峰位置和高度来确定茶叶各组分含量,也不能简单地凭借光谱图来进行茶叶的类别分析,因此将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某类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目前没有一种通过综合分析达到识别六大类茶叶种类的方法。鉴于此,本文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征提取方法,对不同茶叶的发酵度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设备与参数设置

tenSoR27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BRUKeR公司);波数范围:400~4000cm-1;扫描次数:16次;分辨率:4cm-1。

1.2样品来源和预处理

样品来源:绿茶(发酵度0%)8种、黄茶(发酵度10-20%)2种、白茶(发酵度20-30%)2种、青茶(乌龙茶)(发酵度30-60%)13种、红茶(发酵度80-90%)3种、黑茶(发酵度100%)5种。其中绿茶、黄茶、白茶属于轻度发酵茶,青茶属于中度发酵茶,红茶和黑茶属于中度发酵茶。

样品制备:大致分为5个过程:烘干、粉碎、研磨、压片和光谱采集。茶叶样品在40℃恒温箱中烘12h,经粉碎机粉碎,过200目筛子后收集。茶叶粉末与KBr按1:120比例进行研磨、压片,对压片进行光谱采集。

1.3特征基理论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是以样品数据统计特征为基础的正交变换,是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上的最优变换,可以用数量很少的几条本征谱,在不丢失主要光谱信息的前提下,取代原来复杂的原始光谱,解决了由于谱带的重叠而无法分析的困难。特征基理论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出的一种降低茶叶红外光谱图原始数据的维数、提取反映茶叶信息的主要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每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就好比是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特征提取是为了建立茶叶的光谱特征基,在主成分分析的最后就是选取变量建立特征基的过程,建立特征基后即可对所要分析指标进行投影分析。

二次特征提取是在一次特征提取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即特征提取过程,也相当于再一次剔除冗余变量,提取变化相差较大变量的过程。在二次特征提取后,再根据不同的特征因子所含信息量的情况建立特征基。

2结果与分析

2.1二次特征提取用于红外光谱分析茶叶发酵度的分析

在对茶叶的红外光谱分析,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可以成功地将重度、中度和轻度发酵茶区分开来,但若要将每一类茶叶区分开,该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因此进行二次特征提取得到图1,即试将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类区分开来的投影图。由图1可以看出,几种茶叶不同种类间有明显的距离,每种茶叶的聚团性也比较好,因此,二次特征提取可以进行茶叶六大类的区分,并使六类茶叶的投影按发酵度的变化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分布。

图1中绿茶、黄茶、白茶、红茶和黑茶这五类茶叶的投影图基本在一条线上,但青茶和这五类茶叶不在一条线上,考虑到是因为青茶的特殊性。青茶本身“绿叶镶红边”的特点表明了其既有绿茶的特性又有红茶的特性,并有研究说明青茶的发酵度主要与青茶发酵前后叶绿素含量变化有关,而其它茶叶的发酵度与茶叶发酵前后茶多酚含量变化的多少有关。在图1中,绿茶、黄茶、白茶、红茶和黑茶这五类茶叶呈线性分布,并体现了发酵度的变化,由绿茶到黑茶发酵度逐渐升高,由发酵度为零到发酵度为100%,该图基本上满足了本文既将茶叶区分开、又体现发酵度变化的预期目标。

2.2不同发酵度判别器的建立

在建立不同发酵度茶叶判别器时应用到以下几个原则:(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如果某一线段视为一个圆的直径,则可以由该线段画出一个且唯一一个圆;(3)根据两圆圆心连线可以画出唯一一条垂直且平分这条连线的直线;在每两类茶叶对应的圆与圆之间都作出划分界限的直线后,这些直线会相互交错,再根据相关性、就近原则及排除法,可以将多余直线和射线去掉,最后就可以留下由线段和射线组成的划分不同区域的一个网,如图2。

图2有关茶叶种类的判别图

2.3判别器的验证

分别选取了3种绿茶、2种青茶、4种红茶以及1种黄茶共10种茶叶来验证判别器识别不同发酵度茶叶的正确率,见图3。

图3判别器的验证图片

由判别器的验证图片可看出,10种茶叶中有8种茶叶投影落在所属种类区域内,仅黄茶中的君山黄茶和绿茶中的君山毛尖投影位置相互颠倒,可见判别器的有效识别率可达80%。因此,利用特征基理论提取红外光谱特征信息建立判别器分析茶叶发酵度的模型是可行的。

3小结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思想,提出了二次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在不同发酵度茶叶的识别上,建立了能够识别六大类茶叶发酵度的判别器,有效识别率达到80%。在今后的茶叶品质控制中,用红外光谱特征基提取方法确定茶叶的发酵度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谦,陆锦时,等.茶叶化学[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128.

[2]Vitalyerukhimovitch,marinatalyshinsky,YelenaSouprun.FtiRspectroscopyexaminationofleukemiapatientsplasma[J].VibrationalSpectroscopy,2006(40):40-46.

茶的基本特点篇2

关键词:工艺美术;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并且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相当多的鲜明特点。在日本的茶道当中,生活与哲学以及相当多的内容是分不开的,而茶道又是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内容,能够把人们从最为平凡的世界当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境界,并且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而言,茶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不仅仅是生活当中的一种文化,还是文化中生活的一种体现,能够对人们的精神境界发挥出最为直接的功能。在实际的文化艺术方面,茶道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包括了基础的诗词、绘画、建筑、书法,还包括了深层次的工艺美术,这是一种意境上的动态美感,其赋予了茶道相当多的独特韵味,使得茶道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并且茶道在实际的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所形成的表现形式是十分直接的,包含着多种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尤其在工艺美术的彰显上,有着自身独特的风采。在日本的茶道当中,对于茶道的境界美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们要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品茶爱好,否则,很难感悟其中的美感,因而日本的茶道又是一种庄严的形式风格。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茶道文化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在喝茶时候的环境必然是静美的,而环境是清美的,风景则是幽美的。

1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总谈

工艺美术本身是以工艺为原型的,而且是在工艺当中体现出一定的美术特色,给予人们独特的美感,但是在实际的日本茶道文化当中,却过多的包含了这种艺术特色。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具有相当多的鲜明色彩,首先其体现在风景的幽美上。由于对茶道的美感体现需求,日本民众很多会选择将品茶的地方放置在一个幽美的环境下,以此来衬托茶的味道之美,而它本身也是工艺美术当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其次是清美的居室。在日本,进行品茶的时候,通常都比较静,并且室内的环境也比较优越,给人一种品茶的神圣感觉,不由得一切外物来打扰,担心可能破坏了茶道的整体美感。接着是纯美精致的品茶器具,由于实际的日本茶道具有最为切实的需要,因而在实际的工艺美术彰显当中,必然要选择一些精美的品茶道具,而这些道具的存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茶的整体美感。最后是品茶的寓意,与工艺美术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所体现出来的韵味相当多,而且异常的唯美。

2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基础工艺美术彰显

2.1景幽

在日本茶道文化当中的工艺美术表现,首先体现在景色的幽美上。但是在实际的理解当中,人们却将幽美误当成了优美,虽然两者都可以形容环境的美丽,但是,放在这里去形容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却应当是幽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所包含的工艺美术是一种工艺的美,而工艺所形成的环境,如果用优美来形容,仅仅来说明环境的一般美丽,但是幽美却可以实实在在的体现工艺的过人之处,将工艺与美术完全地结合,形成了不一样的景色美感。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人们习惯于处于较为幽美的环境下进行品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日本文化思想中,品茶属于十分庄重的生活艺术,需要用心去对待,因而选择品茶的环境便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并且在很多我们熟知的日本品茶环境当中,都处于十分静然的一个环境,不会有其他人进行打扰,并且在场的所有人都会表露出崇高的敬意。

2.2室清

在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室清应当属于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内容之一,即保持品茶室的整洁和安静。通常而言,在开展品茶的时候,日本人会选择与来访的客人进行单独的品茶,而将其他的下人支开,以保持居室的清净。并且每一次来到品茶室,都可以发现环境相当的整洁,并且几乎没有人来过的痕迹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每次品茶结束或者品茶前,都会对品茶室进行一定的打扫。而这里的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品茶室的装潢都进行了一定的工艺改善,使它的外观和内在保持同步,进而实现唯美的品茶环境。

3日本茶道文化中的深层次工艺美术

3.1器美

如果经常涉及一些日本的电视节目,可以发现其中进行品茶的时候,所选择的品茶器具都十分的优美,并且对这些器具进行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每一处的品茶器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有的品茶场景都涉及一定的优美器具,而这本身也属于对茶文化的一种尊重。在日本人的基础修养当中,品茶的器具一定要保持较高的艺术感,并且能够给人一种品茶的优越感,否则会使得整个品茶过程严重的失去意义。在品茶的时候,日本人所选择的器具都是一些十分精美的器具,而这些器具也仅仅被当做饮茶的器具,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同时,由于品茶的时候,有了这些美丽的茶具,会给品茶的整个过程赋予一种特殊的色彩,甚至会带来很大一部分和谐。

3.2意深

不得不说,日本茶道文化中的工艺美术,彰显最多的就是品茶的意味,工艺在于纯良唯美,而品茶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纯的过程,需要经过逐步的淬炼,进而形成最终的艺术。品茶在日本的文化当中,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存在,它对于人们的诸多艺术宣传,最主要的体现在于其具有相当唯美的煮茶、泡茶、饮茶过程,而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有着需要注意的点儿,而这与工艺的形成不谋而合,都由于工序上存在着相当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因而在实际的品茶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给予品茶实质的美感。而且品茶品的除了茶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唯美的意境,需要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细致的体会。日本民众在品完茶之后,都会进行沉思,将茶的味道进行深层次的融化以后,才会对茶进行一定的赞美,并且这种赞美往往都是由心而发,能够带领品茶的双方进入较高的品茶意境,而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品茶的表面形式当中。

茶的基本特点篇3

采茶戏这种剧种有很多,主要是流行在安徽、广东、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区的一种戏曲,在不同地区其音乐形态也有所不同,赣南戏在清代的康熙和乾隆年问是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由于采茶戏的内容和人们群众的生活非常贴近,在布景上比较简单,同时人物角色比较少,相对于其他的戏曲程式而言,更加具有生命力,特别是在山区比较流行,成为了客家人比较喜爱的一种戏曲形式。

赣南采茶戏所采用的舞台语言主要为客家方言,载歌载舞,语言幽默风趣,与民间灯彩、歌舞以及民间的口头文学融为一体,气氛轻松活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剧目主要以闹剧和喜剧为主,很少有悲剧和正剧。而在体裁上多是描述下层群众,其表现对象大多是艺匠和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属于曲牌体,主要以灯腔和茶腔为主,同时还兼有杂调和路腔,被人们称为“三腔一调”。其伴奏所采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民间乐器,主要有唢呐、笛子、勾筒(一种类似于二胡的乐器)、钹、锣等。

二、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

本文笔者赣南采茶戏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赣南客家采茶戏相关资料的收集。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小地方戏曲艺术,其音乐主要是建立在赣南民间风俗和赣南民歌基础上的,其中关于茶腔曲牌有51首,路腔曲牌有28首,灯腔曲牌有86首,杂调曲牌有19首,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新腔40首,这些资料为赣南采茶戏的研究有着非常的重要的作用。

(二)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和音乐形态的研究

1.随着赣南采茶戏的不断发展,采茶戏的特点也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当代有关赣南采茶戏的特点研究,主要有廖军写的《赣南采茶戏探究》、黄玉英所写的的《赣南采客家茶戏的艺术特征》以及苏子裕写的《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等论文,其中主要是从赣南采茶戏的歌舞表演以及丑旦当家等不同方面来对其艺术进行阐述,加深人们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

2.相对于赣南采茶戏的特点而言,有关赣南采茶戏音乐形态的研究相对就比较少,在实际研究中,很多的学者都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专业论文还是比较少。从音乐形态专门研究赣南采茶戏的文章有蒋燮所写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的音乐形态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为实例,从文化学民族音乐学和民俗学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赣南采茶戏的,通过不同的文化学角度来对赣南采茶戏音乐进行具体的阐述。

(三)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有关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研究主要有冯光钰所写的《采茶戏音乐的生发、传播和变异》,文章主要从采茶戏的源头来进行阐述,通过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并将采茶戏的传播、变异和生发来看成研究音乐文化来源的基础,从而来研究采茶戏音乐的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其中在文章中着重提到了赣南采茶戏和江西不同区域的采茶戏出现的年代、曲牌来源,同时还阐述了粤北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之间的关系。

(四)赣南采茶戏的声腔研究。在中国曲艺音乐和戏曲中,声腔是对其的一种称谓,一般指曲种和剧种之间存在的某种渊源,以及二者具有的共同演唱特征的腔调群。声腔作为一种音乐历史产物,是该地区不断发展、不断传播以及世代相承的某种音乐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具有一定地理关联性和历史传承性等特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江西一带的采茶戏的声腔分别是“梁山调腔系”、“调子腔腔系”以及“打锣腔腔系”三种。在刘正维写的《调子声腔系统论证》一文中,学者根据调子腔音乐特点、历史发展渊源以及不同声腔系统的共同音乐基因等相关资料的介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论证、比较,得出了赣南采茶戏属于“调子声腔系统”,这对于以后学者研究和学习赣南采茶戏和其他地方戏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照。近年来,随着赣南采茶戏的发展,赣南采茶戏的声腔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要想更好地研究赣南采茶戏的声腔,就必须得加强对其个性声腔的研究。

三、赣南采茶戏司鼓论的体会

所谓司鼓其实就是指戏曲中的打鼓佬,俗称鼓师,是戏曲中的指挥,这就要求打鼓佬必须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同时还熟悉戏曲中各种各样的锣鼓,具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灵敏度。其中鼓点就是指鼓师在表演角度和舞台之间的配合点,而这个点是非常有讲究的,要想抓好这个点,必须要了解戏曲演出的进出场位置,以出场中的人物角色为基础,做好这个点,其中人物角色主要包括老生、老旦、花脸、小生、花旦、小丑以及武生等。

司鼓的技巧,即鼓师的演奏技巧。在赣南采茶戏司鼓中,板鼓的形状为圆形、四边硬、中间软,在演奏的时候,必须要击奏其中间点,如果打偏的话,就会出现没声音和没音色等现象。因此,这就要求司鼓者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臂带腕,以腕带指,以指带槌,使其形成一个连贯的动作,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其高度不能太高,力度必须要保持一致。

作为一个鼓师,要时刻清醒认识到,节奏是生命,配合是本份,台上演员与台下乐队要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指挥整个乐队下来,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整场戏剧演出中,鼓师必须全神贯注,不能走神,一心一意让每段落音乐,每个鼓点连接好,这就是司鼓的最基本也是最应该做到的。同时在演奏指挥中,为了使表演到位,鼓点配合到位,表情到位,音乐感觉到位,板师必须要加强和表演演员之间的合作,熟悉各个行当演员的表演、眼神、动作、台位、台词、情感、音乐节奏,提高其专业技能,用心体会各角色的表演程式和要求。此外,鼓师还要善于感受生活、感受音乐、感受动作、感受角色、感受心灵、感受眼神,具备全面的音乐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

茶的基本特点篇4

关键词:贫困地区;产业链延伸;石阡县;茶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25-03

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尤其应立足贫困地区的产业实际,在引进和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注重传统农业产业的提升,尤其应注重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铜仁,寄望贵州茶产业做大做强,铜仁市已把石阡、松桃等地作为茶产业重要发展基地。茶产业链的延伸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是茶产业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研究茶产业链条的延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链延伸的基本理论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价值链体现的是产业链中的不同企业的价值创造在相互交换提升中企业整体价值增值;企业链体现的是产业链中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业的相互关系;供需链体现的产业链中各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所提供的原料和产品,以及所需的原料和产品;空间链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或者指不同产业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在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着相互价值的交换,相互制约同时相互促进。组成企业链的企业彼此之间进行物质、资金的交易,交易完成也就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形成价值链,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上形成空间链,在地理上具有集中的特点,形成产业链中的集聚,企业集聚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通过相互的供需活动得以体现,各链条相互包含交叉,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产业链延伸是将一条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增强产中产业的经济效益,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实力的行为[1]。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巩固产业根基,助力产中产业的核心地位提升;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产品附加值增加和市场拓展环节,提升产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的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产业链延伸完整的实现是上中下游产业链接顺畅,上中下游产业得到相互促进和提高,相互完善和增强,产业间的经济效益体现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2]。石阡县在做大做强茶产业本身的同时,必须发展与石阡县支柱性产业茶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形成以茶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挥茶产业的辐射力,从而达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二、石阡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石阡县茶产业发展情况

石阡县隶属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范围,属老、少、边、穷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黔东武陵山脉西南麓,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属典型的岩溶环境。由于石阡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其发展立体农业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出路,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石阡气候温润、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正是这样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特点,为茶树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气候环境,茶产业一直是石阡县的支柱性农业产业。石阡是贵州古老的茶区之一,唐建中元年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均有石阡茶叶记载。到201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32万亩,位居贵州省第三,铜仁市第一。石阡苔茶成功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获得了国际绿茶评比金奖和“中国苔茶之乡”、“贵州三大名茶”之一的称号。到2015年石阡茶叶产量预计达到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力争成为全国绿茶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

2.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石阡县茶产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成为石阡支柱性产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成为石阡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石阡充分利用当地阴雨大雾天数多、无霜期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微酸性的土地条件,同时围绕市场导向,进行大规模茶树种植,茶叶供应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得到实质性提高。二是发展茶业经济,实现茶业产业化。茶产业是石阡的特色产业,以石阡“苔茶”为第一品牌的茶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做出了石阡本土特色。继苔茶之后,还不断推出新的茶叶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将石阡茶产业进行品牌化和规模化,结合地方特色将石阡茶叶打造成具有中国地理标志意义产品。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茶叶人才,使他们尽快成为茶产业的行家里手;选送相关人员到茶产业先进地区以及大型茶叶集团学习种植、加工、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现代技术;邀请专家到石阡县作长期的跟踪培训;努力打造石阡茶产业的种植管理人才、茶叶加工师、茶艺表演师、茶叶评比品茶师等人才队伍。四是推进专业合作服务,完善茶业产业化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次农村经营体制创新[3]。积极培育一批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为茶产业发展服务,同时,进行茶产业链延伸,拉长茶链条,走产业化之路。

在石阡茶产业发展积累一定经验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的一些瓶颈。一是资源利用粗放,茶产业发展成本高。茶产业是一种依靠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的产业,在石阡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过于粗放,茶产业的单一发展,直接导致资源利用不足,茶产业的发展成本高。二是农村基础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尤其是交通不发达,运输成本高,农产品销售以最初的原始产品为主,增产不增收,致使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和投资环境较差,服务和带动能力差,农产品产、供、销的销售环节受到极大阻碍,茶业产业化难以实现。应积极提高山区农业的机械化率,逐步实现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三是茶产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石阡茶叶的生产方面,采茶率偏低;茶叶的加工方面,加工机具过于陈旧,或者先进加工机具昂贵,深加工受到限制,优质茶叶低劣化处理,降低了茶叶的档次,影响了茶叶的价值,茶产业的升级受到严重制约。应积极革新茶产业技术,用生态环保的方式打造独一无二的石阡茶品牌。四是茶产业管理不完善,经营效益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产业管理乏力,不能为整个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保障。应研究制定有利于人才培育、引进和利用的政策措施,为茶业壮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4]。在贫困落后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家庭经营效益低,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石阡茶产业链延伸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石阡茶产业链延伸的困境

首先,价值链提升面临瓶颈。石阡茶产业链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严重的劣势。茶产业的上游产业种植原料供应和技术研发落后,下游产业销售市场拓展不力。石阡的茶产业整合性不够,茶业发展主要以“石阡苔茶”单一品牌为主,茶业缺乏多元化营销,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石阡工程性缺水严重,资金、物力和人力投入有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其次,企业链提升面临瓶颈。产业链中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企业链。石阡茶产业正努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隆重推出了“石苔天草、阡尊佛顶、云顶净界、贵绿”石阡苔茶商标,石阡苔茶成功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但是石阡茶业不能仅靠苔茶这一个品牌获得产业化和规模化。应大力发展茶叶加工,建设新茶园,加快建设区域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再次,供需链提升面临瓶劲。产业链中各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对原料和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过程,就形成了供需链。石阡偏僻闭塞、信息落后,极易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主要是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拓展开的茶叶消费市场不能得到满足;供过于求,成熟的消费市场狭小,消费过于饱和,无法发展更大的消费能力。做好茶叶的供需链,茶叶的销路也就不断得到拓展。第四,空间链提升面临瓶颈。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分布就形成了空间链。如果产业链在地理上具有集中的特点,那也就形成了产业链中的集聚。石阡的茶业与邻近县、市、区的茶业没有很好的聚集,缺乏应有的产业联合,从空间链来看,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的联合才能赢得发展,强强联合或者强弱联合都是赢得市场的方式。

2.石阡茶产业链延伸困境的原因分析

石阡茶产业链的延伸遇到的困境主要基于其自身不足的一些原因。一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在石阡这样的偏远山区县,小农经济意识还一定程度存在,经济合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一些不成功的合作经济甚至打消了农民的合作积极性。农民收入少,运作资金少,农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农村的乡土文化不利于组织合作管理,缺乏协作,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阻碍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6]。二是茶产业一体化经营层次低,产业链管理不完善。石阡的茶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整体滞后,产前和产后产业链延伸极其有限。三是茶叶科研与创新不足,采茶效率低,茶叶质量难以保障。茶业以特色农业为出发点,但其产前、产后产业却有着与工业和服务业相似的特点。茶树种植中的化肥农药和茶叶采摘机器来自于工业,而茶叶的研发又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同时,石阡机械化采茶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进一步推广在短时间内仍无法实现,采茶机具的价格不菲,购置机具就需要增加投入,资金有限,限制着采茶的机械化,而人工采茶效率偏低,难以实现规模化。还有就是茶叶质量问题,要做大做强做优石阡茶产业,必须彻底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通过出台生态茶产业农资使用管理办法,全面达到有机茶园的生产标准,实施茶产业标准化项目,推进无公害、有机茶及茶叶质量认证体系工作。四是茶文化行业发展缓慢。人们听说过石阡的苔茶,但是为什么叫“苔茶”和怎么会叫“苔茶”这样的问题就一片茫然。石阡茶叶推销中缺乏的正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特色文化,应不断创新茶文化,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开展以品鉴为主要的茶叶评比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使石阡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石阡茶产业链延伸的路径探讨

1.厘清茶产业上下游产业,确定产业重点

茶产业的上游产业即产前产业,主要包括提供茶树种苗、化肥和农药以及相关的物流与管理服务等产业。茶产业的产中产业,主要包括茶树种植、茶叶采摘以及相关的物流与管理服务等产业。茶产业的下游产业即产后产业,主要包括茶叶加工、储藏、包装、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的物流和管理服务等产业,也包括茶园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茶文化产业等。从茶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重点应发展茶产业下游产业、确定产业重点和形成在产、供、销上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2.以茶产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集群

茶产业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能带动生态旅游观光业、饮食业、医疗保健业、茶文化行业、民俗文化业等行业的兴起。过去的经验已证明,石阡茶业发展已对烟草农业项目、果蔬业、特种养殖业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石阡近几年捆绑旅游业和茶产业,互动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多国字号品牌。如石阡名茶被评为“贵州三大名茶”之一,石阡赢得了“中国苔茶之乡”、“部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贵州长寿之乡”等多项美誉。应在已有成绩上实现产业互动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将旅游、茶产业、温泉业结合起来,实现和谐发展。尤其应在茶文化上做文章,宣传茶文化所隐含的休闲文化、审美文化、养生文化、交际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做到茶旅结合,发展茶园生态观光、茶叶农耕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打造一批观光茶海、最美茶乡、风情茶园,同时,与石阡厚重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

3.广辟销售渠道,努力延伸茶产业价值链

销售环节是茶产业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做好茶叶的销售,也就实现了茶叶的整个价值链。应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尤其应生产具有石阡本土特色的苔茶,加大茶产业科技投入,做强石阡茶品牌,以科技引领品牌,增加茶叶的科技含量就是增加茶叶的附加值,形成石阡特色的茶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同时,在做好高档茶宣传同时增加中低档茶叶的生产,高档茶以优质昂贵适用于少数消费者,而中低档茶则适用于大众消费,人人都能消费得起,以高中低不同层次的茶叶去打开市场销路[7]。

五、结语

茶产业链的延伸是一个围绕茶叶发展产业的大问题,是一个从茶叶到茶业的转换。应做强茶产业的产前产业。加大茶园的基础设施、茶树的种植培育和茶叶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在茶叶加工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茶产业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巩固茶产业的产中产业。大力发展石阡特色现代茶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茶业结构,优化茶产品,突出石阡特色。做大茶产业的产后产业。要全方位推进茶产业链的延伸,拉长茶链条,走产业化之路,开发名牌产品,培植大市场,挖掘大效益。做好茶衍生品的研发和推广,在茶具、茶艺术作品、茶旅游、茶食、茶医药等方面开拓新领域。通过茶产业链条前中后产业的做强、巩固和做大,真正实现茶产业链的延伸,达到农民增收,为贫困地区产业链延伸提供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黄晓珊,李梅华.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以大悟县悟道茶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23.

[2]卢新松,王永刚,潘加龙,严永福.婺源绿茶产业链延伸与发展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10,(4):57.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73.

[4]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8):78.

[5]刘志来,刘志荣,王开元.铜仁地区茶叶产业发展经验展望[J].中国茶叶,2006,(4):43.

茶的基本特点篇5

关键词:径山茶;茶文化;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径山茶主产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其产制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天宝年间的径山万寿禅寺,后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于世。宋代时径山茶与天目茶齐名,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至元、明、清时,径山茶依然享誉不衰,并作为“贡茶”历来倍受欢迎,历史上的径山茶在清末走向衰微。径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禅茶文化是径山的精髓。唐代茶圣陆羽曾慕名隐居径山,写成了千古名著《茶经》,从而为一片茶叶赋予了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让径山、杭州在一千余年的文化发展中,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诞生于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对日后各地茶礼、茶道、饮茶习俗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禅宗寺院的清规和茶会礼仪传播到日本,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日本茶道。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层面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工程、文旅融合发展等战略规划,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改革开放大手笔,极大地提升并拓展了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空间,良渚文化的申遗成功,更是把江南文化核心所在的杭州,推向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升起之地的高度,杭州在G20峰会后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为以部级非遗项目成功申遗已经十年之久的“径山茶宴”为核心代表的径山禅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因此,挖掘径山禅茶历史文化和径山禅茶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径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径山茶的历史

说起径山茶,离不开径山寺。径山寺,全称为径山万寿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肇建于中唐,兴盛于宋元,是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号称“东南第一禅院”。唐代万寿禅寺的法钦禅师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采制茶叶用于供佛,茶树逐渐在径山繁盛起来,成为径山茶的起源。据《余杭县志》记载:“法钦禅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赠送人,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宋代径山寺成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作为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禅宗,径山禅寺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径山寺的僧人们在献茶礼佛参禅的过程中,制定了独特礼仪,从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径山茶宴”。从宋至明清时期,约有240位日本僧人入径山求法,他们归国时又将茶书茶典、“茶台子”“茶道具”等带回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称为径山虚堂禅师七世孙的一休和尚,将其所继承的径山法脉与禅茶文化,通过其弟子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的代代传承,从而发展出了日本茶道,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径山茶宴”也被公认为日本茶道的源头。如今,径山禅寺以宋代禅院茶礼为基础,挖掘恢复的“径山茶宴”,其形制与内涵皆源自唐宋径山禅寺禅茶文化的积淀,特别是宋代径山禅寺以丛林清规为基础的禅院茶礼,使茶成为了体证禅法、接待云水的助缘。“径山茶宴”在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径山禅茶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径山禅茶文化发展的鼓励与鞭策。

2径山茶的现状与机遇

1978年,为重现千年径山茶曾经的荣耀而恢复径山茶的创新生产,使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名茶得到传承与发展。1998年杭州市余杭区成立径山茶业管理协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了径山茶特有的基地认证、生产标准、标识包装、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行业监管“六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径山茶进入了有序监管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径山区委区政府连续成功举办18届的中国茶圣节,提升了径山茶文化格局,带动了产区9个镇街的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的径山茶已经不再拘泥于“佛茶”的层面,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成了人们养生的健康饮品,并在行为文化层面给了径山茶文化新的诠释。可以说,小小一棵径山茶树,已经成为径山地区的生态树,农民兄弟的摇钱树,小康生活的幸福树。截至2019年,径山茶茶园面积4300hm2,主要分布于径山、黄湖、余杭、中泰、瓶窑等西部9个镇街63个村,径山茶叶总产量达8500t,总产值9.1亿元[2]。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据2019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3.56亿元[3]。经过40年的努力,径山茶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以其良好的品质,屡获殊荣,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青睐。先后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文化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展示,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径山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与周边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相比,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茶文化人才紧缺和茶叶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随着杭州建设世界名城工作的推进,径山茶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十区同城,拥江发展,杭州进入全面建设加快发展的新时代。径山禅寺、径山茶应从禅茶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独特韵味贡献“禅茶一味”,从而实现径山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径山茶文化品牌建设建议

光大径山茶文化品牌,是对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也符合今天杭州的城市气质,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茶农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弘扬径山茶文化,打造径山茶品牌,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挖掘整理径山的禅茶文化,从而延伸产业链,形成“茶产业+文化+旅游”的多渠道融合发展模式。为此,提出如下四点建议。3.1加强标准化管控,做好“茶品质”文章加强对径山茶的管理与开发,在坚持“六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径山茶专用品种选育,培育1~2家径山茶种苗基地,通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设备等建设,逐步提升与径山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苗种配套供应能力。加强茶园管理,培育标准化茶园,扩大径山茶产区、产量。加强网络宣传,增加径山茶粉丝量,扩大电商销售辐射区域。开发禅茶、茶点、茶具、茶饮食等周边产品,丰富径山茶产业内涵。

3.2加强宣传拓展渠道,做好“茶营销”文章

径山文化作为余杭区三大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蕴藏了深厚的禅学精神,而径山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茶文化。在这一核心举措上,应结合大径山发展规划,在径山规划建设中国首家“径山禅茶文化博物馆”,呈现径山禅茶文化的历史价值。积极做好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平台上的径山茶专项宣传,鼓励以径山茶为主题,创作微视频、小说、电视节目等,根据所创作材料等级给予适当奖励。结合径山禅茶原产地示范茶园的建设,为弘扬径山茶文化提供最具特色的交流平台,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路径。

3.3坚持错位发展,做好“茶生态”文章

茶叶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典型代表。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生物防治,推进茶园景观改造与茶叶品质提升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改变茶园景观单调、生态弱化的短板,形成四季可赏的生态茶园,使大径山成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重要节点,中国美丽乡村的典型样板。按照“深入挖掘陆羽与茶经文化内涵”的要求,建议对现有改造项目规划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一是邀请相关专家及专业化团队,做好公园建设规划及相关文化呈现、展示设计;二是对周边农户进行征迁,拓展陆羽泉公园空间,部分房屋可根据实际给予保留以便后期利用;三是将陆羽泉公园和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打通连接,建设一条茶文化主题商业休闲街,丰富公园配套茶文化体验业态,并与现有双溪集镇业态错位发展,打造陆羽文化小镇。

3.4坚持融合发展,做好“茶旅游”文章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需求,更多的是要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审美情趣、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4]。径山之“禅”与径山之“茶”结缘相融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径山禅茶文化,其内核是清心陶情、和敬清寂。因此,在利用好目前径山禅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应围绕体验游,进一步优化径山茶旅游产品结构,利用“径山禅茶文化大观园”项目建设契机,整合径山禅寺、径山古道、径山民宿、径山茶园、径山花海和区域内陆羽泉等旅游资源,整体推进径山禅寺周边各类项目建设,形成几条以茶为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一是打造禅茶第一村,让大概念有落点。禅茶第一村建设要在业态内容建设上考虑与茶馆、茶楼、茶企、民宿、创意经济进行对接充分体现径山禅茶文化内涵;径山高速出口、207省道、漕雅线通寺道路等重要节点和沿线要全面提升,进一步将径山禅茶文化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打造全域禅茶文化氛围。二是建设径山禅茶文化体验中心,让大观园有亮点。充分考虑禅茶文化的体验性,选址(可结合山项禅意酒店)建设径山禅茶文化体验中心和中日韩禅茶文化中心,作为径山禅茶文化园的核心文化展示、体验交流空间,将“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等禅茶文化相关展示、体验内容融入其中,打造径山禅茶大观园的核心亮点。三是继续丰富禅茶文化传统活动,让大文化有看点。深入挖掘南宋宫廷茶艺、茶音乐、茶歌舞等传统茶艺,形成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的独特景观。此外,还应针对现有径山交通难点,从便利性、高效性及环保、安全等方面考虑,丰富交通组织形式,全面提升大径山旅游区,特别是径山寺核心区的交通状况。通过以上举措,营造发展壮大径山茶产业的良好氛围,让径山茶品质不断提升、品牌不断攀升,定能让古老的径山茶重现千年荣耀。

参考文献

[1]鲍志成.禅茶文化及其当代传承与发展以部级非遗项目《径山茶宴》为例[J].茶博览,2019(8):52~57.

[2]潘怡雯,施鸿鑫.径山茶云推介会146万网友在线观看[n/oL].余杭晨报,2020-04-04[2020-04-14].

[3]胡晓云,魏春丽,许多,等.2019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19,41(6):22~43.

茶的基本特点篇6

关键词: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保护;申遗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湖北省文物局委托武汉理工大学对湖北境内与茶叶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报告《茶叶之路(湖北段)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2012年,由湖北省文物局发起,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省份的文物机构代表及相关学者在湖北赤壁召开了首届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会议形成了((赤壁宣言》,呼吁加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工作,让万里茶道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课题。2012年至2015年,在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8省文物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召开了7次研讨会和工作推进会(2012年湖北赤壁,2013年河南社旗,2014年福建武夷山2次会议,2015年湖北武汉和湖南益阳,2016年湖北武汉)。目前,万里茶道沿线8省基本完成了万里茶道(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随着对这些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万里茶道的内涵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

全长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的国际古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途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其参与人口之多、行经的区域之广、商品流通量价之大、对历史文化影响之深,完全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

当前,我国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展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保护及申遗工作,对于整合万里茶道沿线8省与茶道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因万里茶道在境外线路上,与蒙古国提出的“草原之路”基本重合,与俄罗斯历史上的“西伯利亚通道”也基本一致…,使万里茶道在中、蒙、俄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借助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及申遗工作,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以文化交流为媒介,促进中、蒙、俄三国全方位战略合作,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也符合中、蒙、俄三国国家战略的实际需要。

一、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

湖北是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的故乡,茶叶种植、加工、贸易的历史十分悠久,与茶叶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8年,为摸清家底,结合正在实施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湖北省文物局启动了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发现了300余处与茶道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

(二)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和认定

因学术界对万里茶道的起止时间存在较大争议,湖北省文物局在开展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时,对调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年代要求为1689年至1949年。2015年在湖南益阳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上,8省文物部门联合制定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遴选条件》,在遴选条件中,将不可移动文物的年代定为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与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调查时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年代基本一致。随着对万里茶道后续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将会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年代形成一个准确界定,纳入保护研究视野的文化遗产点也会随之进行调整。

万里茶道上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按照与茶叶贸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生产、贸易、交通、住宅、宗教、其他等六大类。生产类包括茶园、茶厂、作坊等,主要是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的场所;贸易类包括茶铺、会馆、商号、银行等,主要是从事茶叶贸易及与茶叶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场所;交通类包括道路、码头、客栈、桥梁等,主要是茶叶运输的相关遗存;住宅类主要包括中、俄两国茶商住宅;宗教类包括关帝庙、教堂等,主要是与万里茶道相关的遗存;其他类则是与万里茶道有密切关系、不宜归入上述5类的遗存,包括政治、外交、税收的重要场所等。

随着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2014年,湖北省文物局按照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年代、所在区域以及与万里茶道之间的关系等标准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与茶文化相关的3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初步认定,认为其中117处不可移动文物与万里茶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成了((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统计表。

(二)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基本特点

在完成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认定后,湖北省文物局对现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发现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存在以下特点:

1.遗存分布区域相对集中

从《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统计表来看,遗产点主要集中在咸宁、武汉、襄阳、宜昌4个地市级行政区域内。其中咸宁、宜昌历来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武汉是万里茶道上南方茶叶最大的集散地;襄阳则是水运(由武汉沿汉水北上)交通要道和节点城镇,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相对富集,与这些区域在万里茶道中的历史作用基本一致。

2.遗产类型特色鲜明

《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统计表中,咸宁、宜昌是产茶区,其遗存主要为生产、贸易、运输3类,有少量的住宅(商住混合式)。因咸宁、宜昌两地至今仍为湖北两个主要产茶区域,一些茶厂、茶园、古道虽因时代变迁,具置可能发生过迁移,但一直沿用至今;其商铺、作坊规模较小,以家族生产经营为主,多为我国传统民居式(前店后寝)建筑。武汉是茶叶集散地,主要有生产、贸易、住宅、宗教、其他5类遗存,这些遗存的载体主要是1860年以后的文物建筑,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西方(特别是俄国)建筑风格。襄阳是交通要道,主要有运输、贸易两类遗存,如码头、会馆和商铺,码头主要集中在汉水两岸,也佐证了襄阳作为万里茶道水路交通要道的特殊地位。

3.遗产点保护级别较低,亟待保护

万里茶道(湖北段)117处文化遗产点中,从保护级别看,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余均为不可移动文物点,总体上保护级别较低。同时,这些文化遗产点中,基本保持完好的61处,仅存遗址的9处,严重毁坏的5处,局部毁坏的42处,整体保存状况较差。湖北省文物局于2012年发起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其初衷是希望通过沿线各省文物部门的努力,抢救一批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这批万里茶道文物资源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此,在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基本结束后,湖北省文物局也积极要求本省各地市结合各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点的保存状况和文物价值,提请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将这些文化遗产点正式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目前汉口东正教堂已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保护及

申遗工作

湖北省文物局在对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进行初步认定后,鉴于相关文化遗产点数量众多,于2014年4月在武汉召开了万里茶道(湖北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确定了“分级保护,重点推荐;加强研究,提炼价值”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

(一)万里茶道(湖北段)申遗推荐点

2014年10月,湖北省文物局召开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专家论证会,本次会议将湖北省的117处文物点分为两类――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点和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其中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共23处。2016年1月,按照2015年沿线8省文物部门及武汉市申遗办共同形成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益阳推进会会议纪要》中“将申遗推荐点控制在10处以内”的要求,湖北省文物局委托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根据文物保护级别、保护管理状况、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对23处申遗推荐点进行了评估,形成了万里茶道(湖北段)申遗推荐点共6处(表1)。

1.江汉关大楼

江汉关大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沿江大道江汉路口。1861年11月,英国政府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设立汉口海关――江汉关。江汉关在设立过程中几经变迁,现存江汉关大楼建成于1924年,由英国建筑师恩九生设计,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大楼通高41米,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筏形基础,由主楼和楼顶钟楼组成。江汉关大楼作为汉口海关的办事机构,见证了汉口茶叶贸易的兴衰,是研究汉口茶叶贸易和万里茶道的重要实物。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智门火车站

大智门火车站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京汉大道车站路口。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芦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南端终点站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022平方米,法国古典主义四堡式建筑,钢筋水泥结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汉铁路开通后,大智门火车站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火车货运车站,彻底改变了茶叶的运输方式。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汉口俄商近代建筑

汉口俄商近代建筑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包括新泰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东正教堂、源泰洋行旧址、汉口俄国领事馆、顺丰茶栈、巴公房子、李凡洛夫公馆。汉口俄商近代建筑是俄商1862年来汉开展大规模茶叶贸易后,逐渐形成的带有明显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主要位于原汉口俄租借区内,是研究俄商来汉经营茶叶贸易的重要实物见证。建筑群中的新泰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东正教堂已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4.赤壁羊楼洞及新店明清石板街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社区老街,是一处兼备茶叶加工基地、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双重职能的商业重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兴盛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问。古街全长约1200米,有三条丁字巷,现存文物建筑97栋。

新店明清石板街位于赤壁市西南边陲与湖南交界的潘河北岸,沿岸有8座清代石码头,码头岸边有清代晚期搬运公司。粤汉铁路建成前,羊楼洞所制茶叶均由新店码头装船运往汉口。

2002年赤壁羊楼洞及新店明清石板街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5.襄阳城墙及码头

襄阳城墙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汉水南岸,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南北要冲。襄阳是中俄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城镇,南方的茶叶沿汉水运输至襄阳后,在襄阳停留较长时间(补充必要的水和食物,与襄阳本地商人进行贸易等),茶叶等物资都汇集在会馆里进行贸易、储存、转运、形成一个物资贸易中心。襄阳汉水两岸从东向西所建的25座大小码头(部分码头直接与襄阳城墙相连),以及各地商人在襄阳陆续设立的山陕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小江西会馆等商业办事机构均是这些商贸活动的见证。2001年,襄阳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襄樊码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6.五峰古茶道

五峰古茶道位于湖北省五峰县,形成于明清,横贯五峰全境,东西长约130公里,现存古道路遗存(包括古桥梁)约100公里,沿线还保存有古桥13座、摩崖石刻7处、碑刻26通,以及客栈、茶店、码头、关隘等遗存。19世纪开始,湖北鹤峰、宣恩、恩施、长阳和湖南石门等地的毛茶通过古茶道源源不断地运到渔洋关集散、精制、包装,然后通过水路转运至汉口,因而古茶道也成为湘鄂西茶区连接中俄蒙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峰古茶道上的百顺桥碑、长乐城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6处万里茶道(湖北段)申遗推荐点中,赤壁羊楼}同及新店明清石板街、五峰古茶道代表了万里茶道(湖北段)中赤壁羊楼洞、宜昌五峰两大产茶区,同时,赤壁羊楼洞及新店明清石板街是古建筑群,代表着传统的商铺、手工作坊等;五峰古茶道现存古道路遗存(包括古桥梁)约100公里,是湖北省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万里茶道古道路遗存,代表着湖北省的交通(古道路)遗存。武汉市汉口俄商近代建筑是汉口作为“东方茶港”的直接物证,其西方(特别是俄国)建筑风格十分明显,体现了西方在近代对汉口城市布局和城市风格的影响,佐证了俄国对武汉的建筑理念和文化输出;江汉关大楼属于海关,是万里茶道(中国段)上最大的海关,见证了汉口茶叶贸易的兴衰,是研究万里茶道的重要实物;大智门火车站是芦汉铁路南端终点站,目前很多学者认为万里茶道的截止时间应为芦汉铁路通车(1906年),其主要原因是芦汉铁路通车彻底改变了茶叶贸易的主要线路,如这一论述成立,则大智门火车站将成为万里茶道特殊的标志性建筑物;襄阳城墙及码头则是襄阳作为万里茶道水路交通要道和重要节点城镇的有力佐证,代表着湖北水运交通遗存。这6处申遗推荐点,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湖北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交通枢纽(要道)、重要产茶区、中国最大的茶叶贸易集散地、俄国茶商主要活动地的重要地位。

(二)分级保护,重点推荐

湖北省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点分为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后,对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资源点,要求各地市级文物部门积极向各级地方政府汇报,将其纳入文物保护体系,并依据各文化遗产点的保存状况、文物价值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今后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支持材料。申遗推荐点,则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正式下文要求各相关地方文物部门,尽快完善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完善“四有”档案,严格控制申遗推荐点周边的历史环境风貌。

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点分为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的做法,湖北省文物局在2015年湖南益阳召开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了推广,得到了其他参会省份文物部门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遴选条件》,对万里茶道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的遴选条件进行了规范。2016年4月武汉召开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标志着万里茶道(中国段)申遗推荐点遴选工作已正式启动。

在将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点分为资源点和申遗推荐点的基础上,在湖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武汉市、咸宁市对江汉关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宋庆龄旧居)、汉口东正教堂、源泰洋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等5处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实施了文物保护工程,其中江汉关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东正教堂、源泰洋行旧址已完工,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正在施工中。这些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改善了文物建筑周边的历史环境风貌。汉口东正教堂文物保护工程受到了中俄双方的高度重视,2013年5月14日,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俄联邦总统驻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权代表巴比奇在武汉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联邦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领导人座谈会会议纪要》,会议纪要中,俄方提出“修复汉口东正教堂”。2015年1月,汉口东正教堂文物保护工程完工。俄罗斯总统驻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全权代表巴比奇等一行在出席汉口东正教堂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暨“武汉中俄文化交流馆”揭牌仪式时,赞扬湖北省、武汉市按照《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开展合作的议定书》确定的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法律法规全面修缮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文物建筑之一的汉口东正教堂,使之成为增进中俄文化交流和开展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

(三)加强研究.提炼价值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键是要阐述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outstandin~UniversalValue)”。近年万里茶道受到了广泛关注,各种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版,但对“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更好地提炼“突出的普遍价值”,湖北省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湖北段)研究工作分为两部分,即基础研究和价值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是对文化遗产点自身的研究,包括基本情况、历史沿革、与万里茶道直接或间接关系、文物价值等,主要由各地自行开展,由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进行指导;价值研究则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联合万里茶道沿线兄弟省份,委托专业机构开展万里茶道“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

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完成了《茶叶之路(湖北段)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对万里茶道这条文化线路有了初步了探讨。我们认为万里茶道符合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中规定的3个条件(必须产生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往来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必须在时间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于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中),即空间特征、时间特征和文化的动态特征:万里茶道经过中、蒙、俄三国,全长1.3万公里,满足文化线路对空间特征的要求。万里茶道是一条始于17世纪的国际古商道,其鼎盛时期为19世纪,虽然目前关于万里茶道的截止时间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但是万里茶道的时间跨度至少在200年左右,满足文化线路对时间特征的要求。万里茶道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茶叶向俄国输送,改变了俄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同时,俄国向中国输出了皮毛(茶道形成初期)、现代工业(汉口的砖茶厂是武汉第一个机器砖茶厂)、城市布局(汉口俄租借区)、现代金融管理理念(银行、茶栈、海关)等,推动了武汉的城镇化进程,满足文化线路对文化的动态特征的要求。为此,2012年,湖北省文物局在发起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时,认为万里茶道属于文化线路。

随着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万里茶道申遗也随之提出,万里茶道的“突出的普遍价值”研究也在2016年4月湖北武汉举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进会上正式提上议程,《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武汉推进会会议纪要》中明确“组织专业机构开展万里茶道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等形成被正式认可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后,申遗推荐点的价值要用来支撑万里茶道“突出的普遍价值”。

茶的基本特点篇7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物联网茶场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现代茶叶种植发展迅速,不仅种植品种更多、规模更大,而且种植区域也更加集中,这给农业人员的管理和优化种植增加了难度和成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茶叶种植正在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应用先进的较低成本的信息采集手段,实时、精确地获取大棚环境信息,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最后通过智能设备或人工控制等措施,才能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茶场茶叶长势的好坏、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温室内环境条件对于作物生长发育需求的适宜程度,因此准确监测温室内的环境因素才能确保高产、高效、优质和低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融合了嵌入式软件硬件、传感器、无线通信、芯片制造、智能控制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技术,这个新兴学科从一开始诞生就由于其潜在并广阔地应用前景而受到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青睐,引起了学术届、工业界和国家安全机构等的高度关注,大有引起一场新技术革命的势头。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随机分布的微小节点组成的,网络节点自身带有传感器、数据处理、无线通信等模块,不需要任何网络基础设施,通过自组织的方式组网,借助其传感器模块,有效的与物理环境交互,能够协作的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和监测对象的信息,并把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在逻辑上和物理上的信息世界融合在一起,极大的扩展了现有的网络范围并且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下都能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目前具有这些特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国家安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健康监测、物质跟踪、制造业、智能农业、家庭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各个方面。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简称wSn)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它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界交互的形式,将客观上的物理世界与逻辑上的信息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大的拓展了现有网络的功能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在2003年的美国技术评论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位于新兴十大技术的首列;同年的美国商业周刊将wSn称为全球未来的四大新技术之一。wSn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ad-hoc网络,传感器与嵌入式计算机、无线通信和电子等多学科技术合作,实时监控监测区域监测对象信息后,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送给用户(王殊,阎毓杰,胡富平,2007)。无线传感器网络,以获得客观的物质世界信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军事防御、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

wSn的最根本的目的是采集监测区域内监测对象的信息。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如下:通过飞机将大量传感器节点(数量从几百到几千)扔到监控地区,每个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法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是物理信息收集和发送者,而且根据某些路由规则将收集到的测量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其中,汇聚节点(也被称为网关,基站)是一种特殊的节点,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卫星通讯,互联网,与用户监控中心交互,还可以通过无人机飞越网络上空,将汇聚节点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传感器网络的一些体积庞大,布线闲难等问题。闲此,常被用在某些难布线、能源供给不方便、或者人员到达闲难的地方和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如突发自然灾害,固定通信网络被破坏)等。也是因为wSn拥有抗毁性强,能够迅速扩大等特点,不需耍一个固定的网络做为支撑,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防御、工农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

茶的基本特点篇8

关键词:

凤冈不论从种茶历史还是种茶规模,其名气都不是贵州数一数二的,但从2009年开始,凤冈的茶叶经济和茶旅游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行内和央视广泛关注。凤冈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社会环境以及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贵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总结凤冈经验,推广凤冈模式,对贵州茶产业和茶旅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凤冈茶叶生产及茶旅游发展现状

茶生态旅游首先是依附在种茶、产茶的基础之上,没有优质的茶叶,没有大规模环境优美的茶林,无法基本的茶旅产品,无法吸引大批游客。分析凤冈的茶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要先了解其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发展过程。

(一)茶叶生产发展过程及现状

1949年前凤冈并没有成片的茶园,直到1958年在县人民政府的牵头下,凤冈才有了第一个茶场,从那时起,凤冈的茶产业经历了恢复期、徘徊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从2002年11月茶叶事业办公室成立起,凤冈茶产业突飞猛进,到2010年止,凤冈拥有适宜种茶面积30多万亩,其中生态茶园2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达3179吨,年产值1.5亿元。2004年,凤冈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2005年5月,“凤冈锌硒茶”被评为贵州十大名茶;2006年1月,“凤冈富锌富硒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从2006年以来,凤冈锌硒茶已分别在“中茶杯”、“中绿杯”、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茶赛(事)活动中胜出,累计获得了17个金奖,5个银奖。目前凤冈是部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部级造林绿化百佳县、贵州省十大产茶县之一,古为“黔中乐土”,今誉“锌硒茶乡”,特别是凤冈的田坝,现已被评为国家aaa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二)茶叶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着2002年后凤冈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脚步,茶生态旅游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自2005年5月28县政府成功举办“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以来,茶生态旅游产品开始出具形成,到2009年以当地茶农自主兴办的茶庄农家乐形式旅游产品已取得非常不俗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据调查,在凤冈县开展茶生态旅游最红火的田坝村,2000年还是一个极度缺水、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350元的极贫村,就在近10年的“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绿色文明战略进程中,探索出生态有机茶发展模式,使全村生态茶园发展到2.3万亩,其中有机茶园近万亩。近年来,随着凤冈富锌富硒有机茶的声名鹊起,不仅将茶叶“走出去卖”,还利用当地的生态风景也变成了当地茶农的“卖点”,尤其是在每年夏天,前来休闲、度假、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是省内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及港澳台的客人。据调查,田坝村茶农仅靠茶叶采摘这一项,每亩茶园就可增收500元以上。如今,在田坝已有10余家茶农开设了农家乐,数据显示,仅在2009年,全村茶庄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茶产业和旅游业占农民收入的90%。像田坝村一样,凤冈县的何坝、金鸡、水河、西山等乡村,处处呈现茶旅互动模式,提升茶叶价值。

 二、凤冈茶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具体成功发展思路总结

1、“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发展战略为基调,是全县近10年茶产业飞速发展的前提。在中共凤冈县委第十次党代会和凤冈县第十四届一次人代会上提出了“强茶、壮烟、兴畜、稳粮、重特”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目标,更加确立了茶叶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着这一总体战略思路,近10年来,凤冈县政府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步骤,确保了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目标得以实现。

2、贯彻多产业融合,突出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维一体共同发展的具体战术思路。具体工作思路表现为:①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县政府优化茶事活动,积极筹办茶事活动,承办了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中国西部茶海•遵义首届春茶开采节等大型茶事活动。②多次组团参加全国大型的茶事活动,先后派出土家油茶茶艺表演队伍赴云南、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演出},采用“借台唱戏、搭车出山”的方式宣传推介凤冈茶叶。③旅游产品设计融茶产业和茶文化于一体。诸如:“茶园建设园林化、旅馆住宿乡村化、茶艺民族化、餐饮茶膳化等。”让客人在“游”中,真正领略到“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膳、七娱、八购、九住、十学”的博大精深的茶义化。④深化宣传,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

   3、产品生产和开发的绿色生态有机模式是茶生态旅游核心的保证。茶生态旅游关键就在于突出“绿色生态”为其产品核心。①实施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的建园模式。②政府积极鼓励茶农退茶还林,建生态茶园的模式。到2009年全县18.1万亩茶园配套种植松、杉、桂花、桃花、樱花等树木面积达60%以上,已建成了林中有茶,茶中有树,茶林花相间的生态茶园17.3万亩。茶生态旅游开展最好的田坝村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飞跃到当前80%,这不仅提高了茶叶质量,又形成了茶、林、花相间的休闲观光风景线。

4、创新茶园、茶厂营运模式,优化投资主体,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富裕。2002年茶产业发展初期,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县直各单位部门参与茶园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干部职工留职带薪、带职、带薪,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外出返乡人员独资合资创办茶园,领办茶叶基地,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激发了广大茶农、干部职工和私营业主的投资热情,增强了他们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掀起了全县发展茶叶产业的高潮。

(二)发展中存在问题

1、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过于简陋

由于受贵州特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茶园多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带和经济较贫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加之茶旅游业起步晚,缺乏资金投入,因此旅游景区交通条件差,景区可进入性较低。住宿、餐饮接待能力弱,到2010年止,凤冈县城仅有酒店宾馆3家。在旅游开展较好的田坝村,有餐饮住宿接待能力的茶庄、茶苑也仅10家,能提供的住宿房间仅80多间,而景区所必备的导游人员更为缺乏,整体旅游基础接待水平尚需加强。

2、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1)旅游产品缺乏商业运作,在旅游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凤冈“茶海之心”景区自运作以来,多为政府接待,而平时的茶事活动政府行为过多,商业运作力度小。由于产品尚未进入商业运作阶段,基本没有商业广告宣传,商业销售渠道单一,尚未被省内各大旅行社,因此散客、自驾游和团队游不多,有规模的游客市场尚未形成。    

(2)产品文化内涵深挖不够,产品形式单一,档次较低,缺乏品牌效应。茶生态旅游产品是附着在很深茶文化内涵下的具有很高精神层面的文化旅游产品,但目前凤冈虽然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渊源的土家茶文化,魅力无穷的万亩茶园绿色生态大好景致,但旅游产品依然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农家乐性质的餐饮和娱乐,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采茶、制茶、看茶艺表演、学茶艺等项目在大部分的茶庄都还未开展,更别说文化内涵较深的生态型精致茶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和生态养身旅游产品的引入了。此外,凤冈虽然现有不少品牌富硒茶,如获得国家金奖的绿宝石、春江花月夜等,但茶生态旅游产品却缺乏品牌,各家茶庄推出的旅游项目如出一辙,同质性太强,缺乏品牌的独特性、品质性和文化性。

3、茶产业和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链有待形成。目前凤冈的茶叶种植虽蓬勃发展,但与茶旅游、文化相关联的茶食品加工业、茶用品生产业等尚需开发,茶旅游和茶文化产品也还不成熟,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效应还未形成。

4、模式推广过于刻板,容易形成同质的旅游产品,加大内部竞争。由于田坝的茶旅一体的发展模式得到普遍认可,从2012年初,凤冈县政府已开始向周边镇村复制田坝模式。复制内容包括:统一规划、统一绿化美化、统一黔北民居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茶庄和乡村农家乐,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推广,但如果把借鉴变成刻板的形式复制,把经验推广变成简单克隆,那只会制造出更多同质的旅游产品,加大内部的竞争。所以应借鉴田坝成功经验的精髓,根据不同村寨的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特色茶旅产品,形成本区域的优势产品群效应,增加对外的竞争力。

三、结合凤冈模式对贵州茶生态旅游发展提出几点思路

(一)坚持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所谓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即以茶产业为基础,形成茶生产、茶旅游和茶文化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逐步形成茶产业带动茶旅游,茶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茶文化宣传推广茶产业和茶旅游的良性发展模式。

(二)注重后发优势的利用,重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突出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开发。据调查,在古夜郎中心区域的贵州西南部北盘江、南盘江的普安、睛隆、盘县、六枝、兴义、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等县少数民族聚居地,发现有大批野生乔木型大茶树。这些地域的野生茶树都较原始,其复杂儿茶素含量较少,大大低于云南巴达大茶树的含量及比率。基于这一优势,贵州发展茶生态旅游应大力推广凤冈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建园的发展模式,合理计算生态环境承载力,适度开发,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资源,用少而精的有机野生茶,和茶、林、花相间的生态茶园吸高端休闲观光客。

(三)注重全省茶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避免形成相似产品竞争。注意区分各个产茶区的旅游产品设计,通过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社会和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等,区别打造不同茶旅产品。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产茶省份,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民俗茶文化,如有仡佬族的油茶“干劲汤”,有贞丰的“状元笔茶”,有黔西南晴隆、普安的“擂茶”,有盘县的团饼茶,有威宁、毕节等地彝族的“罐罐茶”,还有黔东南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等等。贵州开发茶生态旅游产品应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地域少数民族茶文化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提炼不同特色的茶旅产品,以此在全省形成区域内的系列茶旅产品,加大区域对外的产品竞争力度,避免在区域内相互刻板模仿,形成相似产品,以减少区域内部竞争。

(四)深挖茶文化和地方文化内涵,创多形式、多层次的茶旅产品,利用贵州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精品茶旅产品。整合旅游基本要素和旅游发展要素,提升现有旅游产品为生态文明的旅游精品,贯穿以有机田园文化为灵魂、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补充,高起点建设有竞争力的生态型精致茶庄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养身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洞堡遗产旅游、温泉养身旅游和社区特色旅游等生态文明旅游产品,大力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形成生态型精品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树立贵州“茶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把贵州建成融生态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学考察、康娱购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大景区。

茶的基本特点篇9

【关键词】龙泉;茶产业;发展;对策

龙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山是江浙之巅,水为三江之源,生态全国领先,剑瓷世界闻名,历来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好山、好水孕育龙泉好茶。近年来,为做大做强龙泉茶产业,龙泉与浙江大学在茶产业方面进行了全面有效的合作,成功开发出“人无我有”的龙泉金观音茶叶新产品,该产品独具“香、活、甘、韵”的特色,已成为龙泉山区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新亮点。但浙江省是传统的绿茶大省,龙泉金观音作为区域性的产物缺乏现成的发展经验。

1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先后引进了安吉白茶、龙井43、金观音、金牡丹等良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493.33hm2,截至201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2666.67hm2,产值达到15000万元,拥有“凤阳春”和“白天鹅”2种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

1.2茶类结构合理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本市形成了以名优绿茶、优质香茶、龙泉金观音系列(清香型乌龙茶、岩茶、红茶)等多茶类组合生产的格局,这种绿茶和特色茶多茶类组合的生产模式不但延长了高档茶类产品的生产季节,大大提高了茶园综合生产效率和茶区资源利用率,提升了茶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现已投产的“金观音”茶叶基地,平均667产值达6000元以上。

1.3良种化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明显加快,先后引进了龙井43、安吉白茶、金观音、金牡丹等适合我市栽植的茶树良种,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333.33hm2,良种率提升到57.9%。

1.4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龙泉市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了“龙泉金观音”公用商标,同时围绕“以瓷带茶、以茶促瓷”的品牌宣传思路在杭州、上海和香港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推介宣传活动,龙泉金观音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2存在问题

2.1产业基础薄弱

基地规模偏小,加工能力和水平不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营销手段等都比较薄弱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2.2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我市对茶产业予以政策扶持,但由于产业发展正处于提升阶段,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投入到基地建设、茶厂改造、品牌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资金还远远不足。

2.3技术队伍薄弱

龙泉茶产业无论是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企业专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茶叶营销人才都十分缺乏,特别是乌龙茶、红茶加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人才更是缺乏,这直接导致了技术服务难以及时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2.4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茶叶的品质是茶产业生存的源头,是品牌存在的基础,如何维护和继续提升龙泉金观音的内质成为我市茶叶产业的一大难题。

3对策与措施

3.1夯实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基地规模,根据龙泉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金观音为特色茶叶的主栽品种,适当搭配铁观音、金牡丹等品种,力争到2015年全市特色茶园面积达到3333.33hm2以上;加大茶厂优化改造力度,到2015年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厂100个;强化优势区域布局,突出优势产区,重点布局在“1个中心,2个区块”上,以兰巨为中心,西区(八都、竹、锦溪、住龙)、南区(查田、小梅)为重点,注重茶叶专业村、示范基和示范户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标准化专业村和示范基地,带动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对茶叶基地建设、茶厂优化改造(QS认证)、茶叶市场建设、茶叶技术瓶颈攻关、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等进行重点扶持,并根据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当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强化茶叶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质量标准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通力合作,发挥各自职能,做好服务工作,为特色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3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茶叶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扩大市级科技人员。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动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利用产茶重点村种植大户建立村级技术示范点,组建全市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围绕龙泉茶产业转型升级,以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发放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等为主要形式,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茶园无公害高效培管、机采机剪、“龙泉金观音”系列加工、名茶组合生产等一系列实用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水平。二是加大茶叶技术人才培养,提升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重点乡镇、专业示范村等,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工作;三是在电视、网络、农技110等平台上通过“农技课堂”开展茶叶系列专题讲座;四是聘请专家教授、制茶师傅为我所用;五是组织茶叶技术骨干前往杭州、福建、上海等地参加中高级评茶员和茶艺培训班。

3.4加强质量监管,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水平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我市茶叶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茶农利益,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省地方标准DB33/t740.1-2009“金观音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根据省、地系列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开展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二是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保证茶叶质量安全所必需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抓好产品准入,对于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来自推荐认可基地的农产品,实行备案与免检相结合的制度,优先推入市场。对其他无证无标识或非推荐认可基地的农产品,一律实行售前抽检,不合格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不断提高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和能力,依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障“从茶树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茶的基本特点篇10

关键词:茶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旅游

国内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攀升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旅游产业承载的文化内涵不足,以及与普罗大众希冀从旅游过程中满足的需求不相匹配。成为了如今严重制约旅游产业持续扩大经营发展规模的重要掣肘。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其关键在于要为传统旅游产业注入贴合实际以及需求的文化元素和价值感,方能持续收获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1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背景探究

传统旅游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便需要与其他有价值的元素积极融合,以组合的方式为自身塑造更多价值点,满足游客多元的需求。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兼具多方面的优势,不仅包含丰富的农业元素,也符合如今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游客们可以前往各地旅游景区,在静谧的乡村旅游景点忘却城市的烦恼,过几日陶渊明般的悠闲生活。可以说乡村农业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而如何深度挖掘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价值点,使其与广大受众需求契合,成为旅游产业管理人以及地方政府人员亟须考虑并落实解决的问题。当然,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对旅游产业的革新,同时也是对当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是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旅游活动的创新、发展而言,受众更加关注旅游背后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以及休闲价值。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积极融合多元化的内容,通过组合的方式获取产业发展最优解。具体到该产业的发展,其中蕴含的直观理念包括但不限于生态、休闲等元素,相比其他种类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该类型产业发展模式比较欠缺的是文化内涵,因此要积极与地方特色融合,与时代特性融合,使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

2茶文化创意理念解析

茶文化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以茶为物质载体,文化既是指茶道的文化,也是指茶道的精神,而这也正是茶文化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拥趸的核心所在。随着多元要素的融合创新,在产业要素融合的背景下,茶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紧密融合,二者先天有一定的融合优势——茶产自专业的种茶乡村基地,在大范围推广茶种植之余,结合茶文化开展融合创意旅游产业,成为越来越多地区振兴旅游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在物质消费基础上,更加关注精神消费。从茶文化蕴含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内容来看,茶文化极具精神消费价值,因此茶文化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价值。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一方面涉及到地方茶叶种植以及匹配种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内容的融合,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的宣传以及针对本地茶农的思想宣教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这些环节没有明显短板,环环相扣,方能有序推动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同时,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3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体验式构建

3.1注重直观体验的传达

对选择茶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新旅游模式的受众而言,他们希望在常规旅游获得的体验基础上,能够深入了解旅游地独特的茶文化,而这也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体验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妙。体验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James等人提出,他们指出体验经济的核心为服务,商品为载体,通过商品这一载体为受众营造具有回忆感的体验。从这一概念解析可知,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首先要为受众营造一种直观的全新体验,在景区游玩过程中感官能够受到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带来的新鲜感,在这种感觉的烘托下受众的消费体验才能得到提升。作为产业管理人员,应立足茶文化创意产业元素的攫取,打造别具一格的茶文化乡村生态旅游基地,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方面面凸显茶文化创意与茶文化元素,使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即便在日后想起这段旅行经历,也能清晰地回忆起旅游时茶文化主题旅游基地为其带来的冲击感。

3.2注重场景化体验的塑造

体验经济离不开气氛的烘托以及对应场景氛围的打造。场景化体验是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前期市场调研来看,有很多游客表示之所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参观和游玩,并非只因为想品尝当地的特色茶饮,更是想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融入茶文化代表的静谧生活场景,与茶农一道在结束一天的摘茶、制茶等流程后,能够端起一杯真正属于自己的茶。既是品茶,也是在品味生活。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他们的追求超脱了基本的物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要注重茶文化场景的构建,以及参观旅游流程的精心塑造。既要完美还原茶农一天辛劳的原貌,也要积极融合本地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在质朴的地方文化基础之上融入更加现代化的元素。

3.3满足游客的多样化体验

游客的旅游体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产业管理人员,需要审慎分析游客的体验需求,结合游客需求有的放矢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内容和流程。虽然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主打茶文化,以茶文化为内核,以旅游基地以及旅游服务为载体,满足游客对茶文化主题的生态旅游的诉求,但也要关注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在前述诉求的基础之上,通过现代化元素的融入,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多元性,如增加地方特色美食、民族歌舞以及疗养康体等内容。将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基地打造成为综合性的地方旅游名片。

4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4.1加强茶文化融合产业旅游基地的宣传推广

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外部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潜在受众了解茶文化生态旅游,喜欢上茶文化生态旅游。对部分人群而言,茶文化生态旅游尚属小众旅游项目,且茶文化生态旅游传达的理念与实际赋予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人们潜在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一差异正是决定茶文化生态融合产业的发展高度的关键。作为产业融合管理人员以及地方政府人员,要立足消费者角度实施茶文化融合产业旅游的宣传与推广,找寻潜在受众的诉求,满足其痛点,刺激其消费需求,逐步变更潜在受众的消费观念。具体来看,在宣传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优势,也要积极依托新媒体传播的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等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平台等广泛宣扬茶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以及融合生态旅游产业等。立足多视角、多层次,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产业以及茶文化融合生态旅游的好处,持续推广本地旅游特色,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消费。预算充足还可考虑聘请名人或意见领袖做代言,提升茶文化旅游生态基地影响力。

4.2融合多元素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主打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够满足游客们的茶文化旅游体验诉求,但融合产业的根本依然是旅游产业,即服务业,而服务业便要面向客户需求,依据客户需求动态性的调整旅游项目的服务内容。如果单纯以茶文化为宣传卖点,只能吸引一部分的游客,且单一的宣传卖点容易让人感觉单调,因此要将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附属的休闲元素紧密融合。茶文化产业所在的地区往往空气质量优异、环境优美,而这些条件正符合康养休闲的标准。茶文化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便要以茶文化为基底,向着康养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积极建设与康养休闲相关的基础设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4.3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以茶文化创意产业为基底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服务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影响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耗资甚巨,需要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初期做好统筹规划,依据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将旅游项目基地打造成为综合性的茶文化主题的地方旅游名片。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经济效益持续攀升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旅游产业承载的文化内涵不足,以及与普罗大众希冀从旅游过程中满足的需求不相匹配。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求通过旅游的方式获取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希冀通过有特色的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情趣。基于以上,本文以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展开探究,分析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体验式构建,提出了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沁灵,曾芳芳.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