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土壤改良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30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1

[关键词]茶叶无公害种植管理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135-02

无公害茶叶是指无公害生产环境条件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允许的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茶叶的总称。我国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但多年来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或重金属、有害微生物超标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茶叶的品质和声誉,使出口贸易陷入困境,而且阻碍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再加上面临经济全球化,而茶叶的消费增长速度低于产量增长速度,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只有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才能有效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提升产品形象,从而打破“绿色壁垒”,做大做强我国茶叶产业。因此,全面推广无公害茶叶的种植技术对于茶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狠抓茶叶卫生质量问题,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要根本解决无公害茶卫生质量问题,还必须加大力度,常抓不懈。下面,就简要阐述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的主要技术要点。

一、无公害茶园的建设

1.新茶园的建设

无公害茶园的建设必须高标准、高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规划内容要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梯田标准化、良种化的要求,能达到无公害、稳产、高产、优质的目的,最大化的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建设新茶园前,应先进行环境中大气、水源和土壤测试,大气按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执行,土壤应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类二级标准,水质按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确保茶园条件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要求。茶园四周最好有树林环抱,有利于提高茶叶自然品质;茶园土壤要深厚(80厘米以上)、肥沃、养分含量丰富而且平衡,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酸碱度(pH值)为4.5-5.5,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茶园集中成片,要有一定的规模,应在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的地方建立茶园最为理想;并与一般生产茶园、其它种植作物、居民生活区距离1公里以上,与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距离5公里以上,一定要有隔离带。

2.旧茶园的改造

旧茶园可能因管理部到位或环境等因素发生改变而不符合无公害茶叶的生产要求。对于环境被破坏而不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茶园,要淘汰改值或退茶还林。而环境条件无变化的旧茶园,随着茶树树龄的增长,茶树可能出现过高、蓬面鸡爪枝、干枯枝、病虫枝多等疾病,造成减产质量下降等问题,可以根据茶树的再生能力对茶树进行合理的树冠改造,剪去病、弱、枯枝,重新培养蓬面。对于劣质低产的茶树要进行改植,并尽量保证改值当年老树茶叶的采摘,以减少损失。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无公害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积极稳妥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要以重点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基础抓起,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园、林、水、路综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污染,为茶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走上无公害化生产。

二、无公害茶园茶树的种植

1.品种的选择

因地制宜,茶树品种尽量采用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推广品种,选择的标准应是优质、高产、高抗和适应性。选用无毒健壮的种苗,优先采用无性繁殖。从外地引进种苗时,须经植检部门检疫认可后方能种植,以防止外地有而本地没有的病虫侵入本地。另外还可以考虑多品种间的搭配来解决一些矛盾和提高效益。

2.茶树种植

根据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规划好道路、水池等附属设施,划分区块,区块大小一般以不超过10亩为宜,茶行长度以不超过50m为宜。合理密植,受到茶农广泛接受的种植规格有两种:一种是大行距为1.5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33米,双行双株种植方式;第二种大行距为1.2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15米的双行单株种植方式,每亩用苗量均为5350株左右。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cm-40cm。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cm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目前移栽茶苗多采用开沟或开穴种植法,种植时要把茶根系舒展开,盖上细土,用手或用脚将土压紧,使茶苗根系和湿土接触良好。种植后一定要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根部四周撒上一层细土,有条件的可以铺草保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在种植后一个月内均要加强淋水,确保全苗壮苗。新种植茶园会有不同程度的缺蔸现象,要及时补植齐苗,做到补一蔸活一蔸,增施肥料,赶上早植茶树。

3.防护林、遮荫树、绿肥的种植

园区周边防护林带树种,要求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株高大、抗风力强、生长快、与茶树无共同的病虫害及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杉木、松树、乌桕、苦楝、合欢、樟树、女贞、柏树、榆树等。园区内遮荫树和行道树应选择根系分布深,树冠宽大,叶片稀疏,病虫害少,冬季落叶的树种,如台湾相思、托叶楹、大叶合欢、泡桐、山苍籽、乌桕、银杏、杜仲等。间种绿肥:夏季可选种猪屎豆、田菁、绿豆等;冬季可选种紫云英、苕子、箭舌豌豆、蚕豆等。茶园梯壁坎边选种紫穗槐、铺地栏、无刺含羞草、木豆等绿肥。

三、无公害茶园的管理

1.无公害茶园修剪技术

茶树修剪是塑造高产优质树冠所必需的技术措施,利用茶树的分枝习性,使茶树向壮,矮、密、齐的方向发展,促进新梢伸育,平衡芽数芽重,使之增调,加速树冠覆盖度形成。茶树修剪是对树体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种创伤,所以剪次不能过频,应掌握周期和深度,因树、因龄选择剪法,交错使用,以培育和维持高产优质树冠。

茶树在幼年期主要用定型修剪方法改变其自然生长状态,建造分枝密集,幅度开阔的高产优质树冠,要求修剪时作到:各枝条平衡发展,避免高低参差;各枝条应粗壮短实;留下枝条位点好,避免形成树冠时空缺;对于顶端优势强、分枝稀疏的品种要压低主枝,扶助侧枝。茶树在成年投产期的修剪主要有轻修剪、轻修平和深修剪。轻修剪目的是调节芽数、芽重、刺激树冠而生产枝育芽能力;轻修平是程度很轻平整树冠面的修剪,起调整发芽基础作用;深修剪是主产枝衰老时重组生产枝层的措施。茶树在衰老期的修剪是重修剪和台刈。重修剪是主枝和矮位分枝尚可利用的树冠修剪方法;台刈是齐地剪平,是主枝已无利用价值的重组树冠方法。

2.无公害茶园土壤的管理

土壤条件的优劣是茶树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茶树的立地之本。常规种植的茶园,可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或饲料作物,土壤深耕、锄草并以秸秆、草料、栏肥等有机物覆盖土表或深埋于土中,以改善土壤理化形状与土壤环境,培殖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对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无公害茶园水分的管理

茶园水分管理应以保水为主,一般要求耕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在75%-90%,保证茶树能正常生育。茶园土壤进行铺草覆盖,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等,以减少水分蒸发,涵养水分。建园时规划好水利设施,在干旱严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70%以下时,茶园应及时引水灌溉。

4.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

无公害茶园施肥除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的养分外,还要讲究施肥的经济效益,更要遵循无公害茶树营养管理的基本原则,达到节约高效、改土低残、保证产品品质的无公害目标。坚持安全科学施肥,以施有机肥为主,严控无机肥,营养元素平衡,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基肥应开沟深施,采用有机农业系统生产的经l-6个月堆制、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泥炭、蒿秆、海草等类似物质以及经过堆制处理的食物和林业副产品。追肥:经高温堆制及无害化处理的人粪、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开沟施入茶园。

5.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的防治,应该从茶园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考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结合茶树的生产管理,首要采用农业、生物防治措施,安置杀虫灯,及时采摘和修剪茶树,适时锄草与耕作,改变病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减少因杂草、土壤发生联系的病虫为害;茶季结束后及时清园,允许使用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次年病虫的发生量,但不得在茶叶采收季节使用;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利用天敌和使用生物农药(包括植物制剂和微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必须使用时应选择在茶叶生产上允许使用、低毒低残留、当对安全的农药。

6.建立生产档案

茶园的所有生产活动都记录在档案中,要详细,包括除草、灌溉、施肥、喷药等,记录农药化肥施用的种类、时间、方法、用量等,建立化肥农药可追溯系统,以确保产品无公害的品质。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2

[关键词]无公害茶叶高效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tS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4-0192-01

随着生态食品的发展逐步完善,很多原有的产品都开始实现产业模式的转型,这其中就包括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茶叶不仅需要保证生产环境的优良,在整体生产流程中也要保持完整的生态理念。有关部门会对茶叶的农药残留程度,重金属留存程度等一系列条件进行审核,这就要求茶叶生产者强化茶叶的种植方式,保证生产的高效性和产品的质量。

1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概况

无公害茶叶即生态茶叶,是指在生态化的无公害环境下,操作流程规范。在生产出的茶叶中,监管部门会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数量和重金属以及有害物的残留数量进行检测,污染物指标要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另外,茶叶的监管部门还要对茶叶的内销标准和外销标准进行数据化的检测,保证其符合进出口茶叶相关规定,这样全面达标的茶叶才是真正生态化的无公害茶。我国作为茶叶生产购买以及销售的重要国家,要想对茶叶的监管力度逐步提升,首先就要提升无公害茶的种植手段和管理方针。

2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基本点

无公害茶叶种植技术的推行和落实,是一项需要不断升级和改进的工程,需要茶叶种植者和生产者充分评估实际条件,并以长远的发展眼光看问题,保证整体无公害茶叶的种植作业以稳健的步伐向前推进。

2.1强化种植过程

对于无公害茶叶的种植过程,保证茶叶的基础种植过程是整体技术的关键。首先,要进一步优化茶叶品种的基本选择。全国茶树茶种优良监管委员会是对于茶叶品种的正规监管部门,在茶种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其制定的的相关规定,切不可留有侥幸心理。在茶叶品种的选择过程中,要秉承细致谨慎的工作态度,选取种质优良、高产高抗以及地区适应性强的品种。对于种苗的选择也要按照相应的基础标准,要对种苗的毒性和健康性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无性繁殖为最佳。如果茶叶种植者需要区域间调取种苗,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检测程序,检测合格方可投入种植,防止区域间的病虫害传播。此外,还要规划好茶叶品种的种植结构,形成最佳茶叶种植搭配模式,在强化品种种植问题的同时,保证优化经济效益。其次,要强化茶树的种植方式。对于茶树的种植,有许多客观因素需要分析和比对。自然条件包括种植茶树的地域、地形以及种植地的坡度等,客观条件包括茶树群内的道路设置、茶树群内的水池设置等等,在区域规划时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好。茶树种植管理者要对整体的茶树种植区域进行区块的分割,尺寸以10亩以下为最佳,茶行的基本长度以50米以下为最佳。最后,加强茶树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对于茶树的种苗的选择需要慎重外,对于茶树种植群周围的护林带的树种选择也要十分精细。种植者在选取树苗时,要充分考量当地的区域特征和气候变化,对土壤基本条件进行检测,选择植被整体结构健硕、防风情况良好以及与茶叶种植的茶树苗没有相同病虫患问题的树种,并且一定要结合自身经济效益做好合理规划。除此之外,还有必要的遮阴区植被和间种绿色肥料植被的种植,都需要种植者合理平衡、有效分析。

2.2强化监管过程

对于无公害茶叶的种植来说,前期的建设工作需要完善,后期的监管及时才能保证真正的高效和发展。

2.2.1提升无公害茶叶种植园区内的基本修剪工艺。在茶叶种植过程中,茶叶生产者想获得质量优良并且高能产出的茶树树冠,就必须强化茶树的基本修剪。在修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茶树的植物特性:会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分枝生长的现象。通过必要的修剪,保证茶树的走向逐渐趋于低矮密集和健壮整齐,平衡整体茶芽的数量和重量,相互补充,促进基础树冠的快速生成。但是要注意的是,修剪工作不能过于频繁,要充分规划合理的频度和尺度,以茶树植被自然生长为依托,辅助培养优质高产的树冠。其次,要从根本上监管茶树园区内的土质水平。茶树种植中土壤是根本,只有优质的土壤条件才能保证茶叶的基本质量。对于土壤的自然理化形态和土壤环境来说,提升的空间很大,人为可操作的因素也很多。茶叶种植者可以选择性的在行间种植相应的绿肥,并利用基础有机物对土表进行合理覆盖,还可以相应的培养一些对于茶树种植有益的土壤生物,以保证土壤内有机质的数量和基本的生物活性,从根本上提升茶业园区内土壤的肥力。如果茶树种植者所培植的茶叶园区炔枋魃长态势非常好,茶叶种植者要减少耕种频率,维系生长优势。

2.2.2要进一步监管无公害茶园内的基础水分管理。在茶叶种植园区要充分践行保水策略,实时监控茶叶园区内耕层土壤的相对水含量,以70%-90%为最佳,能基本保证茶树的优质生长。茶树种植者还要进行相应的铺草操作,通过增加植被的方式减少茶园内水分的过度蒸发。这就要求茶业园区的负责人在园区建立初期对整体茶园的水利系统做好基本的规划,对于干旱缺水的情况做好相应的预案和解决措施。

2.2.3强化施肥监管以及病虫害的防护监管。对于茶叶种植工艺来说,适宜的肥料添加能保证基本养分的充足。在肥料选择过程中,要根据相应的营养管理准则,保证无机肥料产品的基本品质,形成高效―低残的科学施肥。除此之外,对于茶业园区内的病虫害防治,要实行“以预防为先导,以综合治理为手段,以保全生态系统为导向”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对特殊情况下使用的农药要进行充分的检测,保证整体茶叶的健康生长和质量安全。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3

关键词:无公害茶叶栽培;研究;分析;评价;技术路线;创新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6.047

1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温和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四季如春”。全市年平均气温22.3℃~23℃,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日照时数为1560~2160小时,宜茶地区无霜期在300~340天。而茶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8℃~25℃之间,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由于昼夜温差大,山高雾浓,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生产高品质的茶叶提供了有利条件。

茂名种茶历史悠久,茶园面积保持在1万多亩,可采面积约1.15万亩,常年产量1720吨,产值3520多万元,生产茶类以绿茶为主。茶叶基地多位于山区和高丘陵地区,土壤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居多。著名的茶叶有高州新垌绿茶(出瑞龙)、化州榕树茶(琉璃茶)、信宜合萝茶等。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名茶历史,促进了茂名茶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茶园面积不断萎缩,二是茶树品种有待更新,三是茶树栽培有待标准化生产,四是产业规模程度低,五是产业化程度低、产品营销滞后,六是财政扶持力度小。

栽培技术不规范、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制作茶叶的质量不统一,茶叶质量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叶产业规模化的发展,使茶叶的市场营销底气不足。无公害茶叶栽培能否实现标准生产已成为制约茂名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

茂名市实现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更有利于稳定茶叶品质,有助于提升茶叶档次,有助于茂名市茶叶进入国内大中城市,按此标准生产的茶叶市场均价提高约20%。

由于实行标准化栽培技术措施,有利于茶叶单产的提高,保守估计每亩增产10公斤,每公斤均价120元,茶园采摘面积按0.8万亩计算,则由于增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为960万元。由于品质提高,致使茶叶市场销售价提高按每公斤20元计算,则由于茶叶品质稳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400万元,以上两项带来的经济效益为3360万元。无公害茶叶栽培的标准化生产将会带动运输、包装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此外,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要求施用大量的有机肥,对培肥地力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因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将会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分析与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浙江、福建等茶叶主产区已制定了茶叶生产的相关标准,河南、山东、云南等也制定了本地特色茶叶的相关生产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既有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标准,又有绿色的生产技术和有机的生产技术标准;既有栽培方面的,也有茶叶制作方面的。这大大地促进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茂名市目前只有无公害茶叶的加工技术标准,在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方面还是空白,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将很好地使栽培标准与加工标准前后衔接,建成完整的无公害茶叶产业链。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使茶叶的质量更加稳定和统一。解除了茶叶市场营销品质不稳的后顾之忧,更加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3茂名市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主要措施

3.1立足本地实际,开展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技术规范研究

立足本地农业定位、实际生产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生产习惯优势,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茶叶产品为目标,总结当前茶叶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的生产实际,并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其他地方的标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和生产绿色农产品技术为指导,从建园开始到茶叶采摘,在茶叶栽培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制定科学、合理、详实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具体包括:1.茶园的规划规范;2.茶树种植的规范;3.园地土壤管理技术规范;4.茶树栽培施肥管理技术规范;5.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6.茶树修剪技术规范;7.茶叶采摘技术规范;8.茶园档案管理规定等相关技术规范。

3.2抓住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3.2.1茶园园地选择与规范在园地建设时对土壤酸碱度、灌溉水源质量、空气质量、重金属等指标的采集与处理,确保土壤、水、大气等条件满足无公害茶叶栽培要求。

3.2.2品种的选择与引种茶树品种的适应性筛选,制定茶树种植规范;通过品种引进实验、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等技术措施,逐步形成适合茂名市茶叶生产的种植技术规范。

3.2.3制定栽培技术要点结合茶树品种,制定茶树栽培施肥管理技术规范,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茶树修剪技术规范,茶叶采摘技术规范等。

3.2.4制定相关规定制定茶园档案管理规定等相关技术规范,包括茶园管理档案格式制定,茶园管理日志的内容标准和填写规范等。

3.2.5严格的肥料使用规范,无公害茶园使用的肥料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

在施肥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应用茶叶专用肥、农家肥和绿肥,禁用硝态氮肥,以降低重金属污染。并根据不同土壤理化性质、茶树树龄、设计产量、气候条件等,合理确定肥料使用种类、施用数量和施肥时间。农家肥在使用时,要确保农家肥无重金属等污染物。绿肥既可以在盛花期直接翻埋,也可以作堆肥或沤肥。绿肥还可以为茶园覆草栽培提供茶园土壤覆盖物。茶园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与多次追肥相结合,土壤耕作管理与施肥相结合,并以根际施肥为主,根际施肥与根外施肥相结合。

3.3科学开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集成工作

组织项目成员到本地茶叶主产区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实地资料,确保材料真实有效,以便指导本市茶叶生产工作;组织项目组成员到国内茶叶主产先进省份,如福建、浙江等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主要采集当地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的相关档案资料;组织项目组成员,汇总本地技术材料,结合外地先进经验,编写适合茂名市大面积推广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并在茂名市茶叶生产区开展实验示范推广展示,并根生产开展情况对技术规范进行逐步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生产实际;对形成的课题成果(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召开专家研讨会,充分征求专家和一线生产企业的修改意见。对专家和企业反馈回来的修改意见进行研究修改,并完善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3.4项目的创新之处

优化生态环境,茶园周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要保护高山茶园西北面的防风林带、森林中的有益鸟类、动物,从不同角度为茶叶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4

关键词:杜鹃红山茶;迁地保护;仿生栽培

中图分类号:S6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48-02

1引言

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条件的恶化,许多植物资源处于濒危灭绝状况,而一种植物的灭绝,又将导致10~30个生物种的消失,因此,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

2原生生境调查

杜鹃红山茶(Camelliaazalea)分布地区极窄,仅在阳春市境内有原始零星分布,且分布范围小于100km2,种群数量少。作为四季开花、夏季盛花的山茶科植物,杜鹃红山茶是一种稀有的具有巨大科学价值和潜在社会价值的观赏植物资源。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杜鹃红山茶的种子结实率非常低,且大部分种子表现为败育,用种子繁育极为困难,再生性低。同时,由于该物种植株生长极其缓慢,自然更新能力弱,易受人类活动威胁。稀有的物种因分布上的局限,可能很快消失,只要其分布区域发生对它生长和繁殖不利的因素,就很容易造成渐危或濒危的状态,而且难以补救。因此,在其适宜生存的区域建立植物园进行人工保护的迁地保护措施,是对杜鹃红山茶野生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

该地区受南海暖湿气流及热带气旋影响,是广东省第一降雨中心,年平均降雨量3428.9L。群落次生性较强,大多数林冠层尚未郁闭,乔木层通常以大头茶为优势,灌木层以凹叶红豆较为丰富,草本层以芒萁为优势,为大头茶――凹叶红豆――芒萁群落,群落呈狭窄的带状分布;种群数量少,且具有零星分布的特点。杜鹃红山茶对生境有一定的要求,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土壤偏酸、K元素含量较高的沙壤土中。

3杜鹃红山茶种质资源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杜鹃红山茶种质资源园设在广东省阳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内,地处阳江市元山仔,东经111°58',北纬21°50'。年平均气温23℃,年均降雨量2345mm,夏秋季多台风雨,全年无霜期约350天,偶有低温霜冻。林分主要为相思人工林,生长良好。种质资源园周围森林茂密,郁闭度在0.85以上,小环境优越,交通方便,灌溉条件较好。

4研究方法

4.1苗木来源

通过前期实地调查,挑选叶、花、果、株形等形态有代表性的杜鹃红山茶野生植株进行引种。供研究的种苗来源包括本种质资源园原有的引种栽培苗,新引种繁殖的苗木。

4.2仿生栽培方法

4.2.1繁殖方法

4.2.1.1播种繁殖

采摘成熟果壳开裂的果实,剥壳后挑选颗粒饱满整齐的种子进行直播。铺设10cm厚的沙床,并淋上水,使沙床湿润将种脐向下,排列在70%~80%荫蔽度的沙床上,然后盖上1cm厚的干净细沙,并淋足水,以后每天喷水1~2次,保持沙床湿润。在幼苗子叶展开之后便可上袋,使用营养袋育苗,移苗入袋,盖土淋水即可。

4.2.1.2扦插繁殖

选取通风阴凉、排水良好的空地,铺设苗床,并用0.5‰高锰酸钾溶液淋透苗床进行消毒。选择母树中上部、节间短、顶芽或腋芽饱满、刚木质化的一年生健壮枝条。插穗保留1~2个芽和叶。用100mg/L吲哚乙酸加黄泥调成泥丸,包住插穗下部切口。

苗床划线定行,插穗剪口向下稍斜放入,将沙覆上。插后浇透水。遮光网遮荫,早晚喷雾保持湿润。一星期后可揭膜。插后60天,可将遮荫物逐步拆除,让幼苗适应环境。发根后用0.5%尿素水喷施叶面一次,促其生长。待新梢枝叶成熟后,可分床移植,注意不要损伤根系。

4.2.1.3嫁接繁殖

宜在春秋两季,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树桩造型优美,有3~5个主枝(粗度2~5cm)的中年油茶树(普通油茶1~20年)作砧木,此时砧木生长旺盛,接穗养分充足,气温适宜,嫁接成活率高。

接穗使用0.5~2年生成的枝条,选择选树冠中上部发育健全,无病虫害、叶片正常的杜鹃红山茶向阳枝作接穗。这种枝梢养分充足,芽眼饱满,嫁接成活率高,抽梢快(阴枝、徒长枝、细枝嫁接成活率低,不宜作接穗)。使用切接法进行嫁接。接后一个月内注意保护湿袋,防止人畜危害和害虫破坏,遮荫材料继续保留,用蜡涂封切口,及时除去萌条,当发现新梢徒长时,可摘除顶心,及时设置支架,防止风折和病虫危害新梢。

4.2.2栽植方法

根据对杜鹃红山茶的野外调查资料,分析其生存生态环境,在种质资源园内尽可能按其要求进行仿生定植,按照大头茶――凹叶红豆――芒萁群落特点进行乔灌木搭配。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林下枯枝落叶,使养分免受损失,仿照自然生态环境。

4.3物候观察和档案建立

对从原产地引种的杜鹃红山茶主要品种号数采用五株法进行常年物候观察,5株以下的全数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果熟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等。档案分号数建立,内容包括从采种到生长、开花、结果等情况。

5研究结果

5.1迁地仿生保护情况

2009年初,对引种杜鹃红山茶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测定(见表1),在同等栽培条件下,用播种繁殖的苗木生长势弱,嫁接繁殖的苗木生长势强。三种繁殖方法都能有效的提高其种群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保护该物种野生种质资源,但嫁接繁殖的手段更有利于扩大种群规模。

5.2仿生栽培模式

稀有植物杜鹃红山茶定植时按照仿生栽培的方法,即根据其对光照、土壤水分、土壤肥力等因子的要求进行配置与栽植,使整个杜鹃红山茶种质资源园模拟原生环境,按照大头茶――凹叶红豆――芒萁群落模式配置,尽可能减缓其遗传多样性变化的过程。由表1可知,引种的杜鹃红山茶生长势不低于原生环境下杜鹃红山茶的生长势,这一仿生栽培模式是比较成功的。

6结论

从迁地仿生保护的杜鹃红山茶生长情况看,杜鹃红山茶能够通过播种、扦插、嫁接的方式得以有效的繁殖。种质资源园的气候环境与原产地较为相似,通过大头茶――凹叶红豆――芒萁群落模式进行栽植,繁育的杜鹃红山茶能保持其原生性状,枝、叶、花、果的色、型无改变,其生长发育规律也与野生种保持一致。

本次迁地仿生保护的探索比较成功,人工繁殖是保存野生种质资源、扩大种群规模的有效手段。杜鹃红山茶的迁地仿生保护,能为其提供与天然状态下相似的环境,尽可能减缓其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过程,为以后实行回归引种保存好各种遗传信息。

参考文献:

[1]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罗晓莹,莫罗坚,唐光大,等.中国特有濒危植物杜鹃红山茶群落特征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4),63~68.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5

关键词:园林树木;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常见园林树木的种类

1、乔木。乔木分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包括雪松、湿地松、龙柏、广玉兰、枇杷、石楠、桂花、女贞、棕榈等;落叶乔木包括银杏、水杉、玉兰、红叶李、梅花、桃、樱花、合欢、龙爪槐、栾树、垂柳、榆树等。

2、灌木。灌木一般分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常绿灌木包括千头柏、铺地柏、含笑、山茶、茶梅、夹竹桃、凤尾兰、南天竹、火棘、海桐、黄杨、杜鹃、金丝桃、月季等;落叶灌木包括榆叶梅、棣棠、中华绣线菊、紫荆、木槿、结香、迎春花、紫丁香、绣球花、紫玉兰、腊梅、八仙花、红瑞木、紫薇、石榴等。

3、藤本植物和竹类。藤本植物有常春藤、紫藤、爬山虎、凌霄等;竹类包括刚竹、紫竹、矢竹、孝顺竹、尾凤竹、箬竹、鹅毛竹等。

二、园林树木养护管理要点

1、土壤管理。第一,深翻。深翻不仅能改良土壤,且能促进树木生长发育。对园林土壤进行深翻,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增加孔隙度,增加含水量。深翻后土壤水分和空气条件能得到改善,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可相应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深翻、树木断根后还可刺激发生大量的新根,提高吸收能力,促使树体健壮,叶片浓绿,花芽形成良好。第二,中耕除草。中耕可促使土壤表层松动,从而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温,以促进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根系生长。中耕还可切断土壤表层毛细,增加孔隙度,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透水性。尤其是街头绿地、小游园等,游人多,根部土壤过多受踩踏导致板结,久之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应及时松土,促进土壤与大气的气体交换。中耕深度依栽植植物及树龄而定,一般为5cm以上,如结合施肥则可加大浓度。在蒸腾旺盛季节需每月松土1次,中耕深度为10~20cm,以不影响根系生长为限。中耕宜在晴天,或雨后2~3d进行。夏季中耕同时结合除草进行,宜浅些;秋后中耕宜深些,可结合施肥进行。中耕时应及时清除土壤中的瓦砾、石块等。在植物生长季节要不间断地进行除草,避免杂草与树木争肥水,减少病虫滋生条件,除草要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春夏季要进行2~3次,切勿让杂草结籽,否则翌年又会大量滋生。杂草要集中处理,并及时运走堆制肥料。对影响树木生长的各类野生藤蔓植物,应及时清除。除草一般用手拔除或用小铲、锄头除去。若采用化学药剂除草时,必须慎重,应做试验,再应用。此外,除草剂应在晴天喷洒。

2、灌溉管理。(1)浇水。对树木浇水时,应做到:①浇水之前应对天气情况进行了解,防止浇水后出现风雨,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对树木造成倒伏的影响。②浇水之前要对土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假如土壤水分含量降低至凋萎时,必须实施浇水,有些绿地的土层下面是水泥地或是硬土层,更要保证时常浇水,确保土壤的湿润程度。(2)排水。树木保持正常的生长就不能离开大量的水,但是浇水过多就会减少土壤中的空气,对树木的生长产生阻碍,因此需要做好树木排水工作,尽可能的做到旱时能够及时进行浇水,涝时能够及时组织排水。

3、施肥管理。(1)肥料种类。施肥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树木种类、年龄、生育期的不同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肥料通常分速效肥和迟效肥两大类(也可称作无机肥和有机肥),前者一般作追肥用,后者多作基肥用。(2)施肥方法。①环状沟施肥法:秋冬季树木休眠期,依树冠投影地面的外缘,挖30~40厘米的环状沟,深度20~50厘米(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然后填平。②放射状开沟施肥法:以根部为中心,向外缘由浅至深,每株树开5-6条分布均匀的放射物,施入肥料后填平。③穴施法:以根系为中心,挖一圆形树盘施入肥料后填土。也有在这个圆盘内隔一定距离挖,一个大树盘挖5-6个,施入肥料后填平。④全面施肥法:即整个绿地秋后翻地普通施肥。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1)适地适树,并对外来的树苗进行必要的检疫,病虫害较轻者可用氢橄酸及二氧化碳熏蒸。(2)改善树体卫生环境条件,清除枯枝落叶,修剪枝叶,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3)除草施肥,注意不要在肥料中带来病虫源。(4)保护益虫、益鸟。病虫害的治理方法主要有:(1)治虫的方法:主要有人工捕打诱杀及喷药,使用药剂时应根据病虫的种类、生活习性,对症下药。(2)治病的方法:首先必须弄清病原、病史,然后采用相应的药剂。树木的病害一般有白粉病、花叶病、溃疡病、锈病等。喷药时应设立警戒区,以免人畜中毒。

5、树木修剪管理。修剪是树木养护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修剪,能调节和均衡树势,使树木生长健壮、树形整齐、树姿美观,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新移植树木的成活率。修剪的方法包括:(1)抹芽:树木移植后,经过较大强度的修剪,树干、树枝上会萌发很多嫩芽、幼芽,影响树木生长,对此,在春季萌发时可用手摘除多余嫩芽。冬季修剪后,第二年春季,在枝干切口处又会萌发嫩芽,摘除后,以免主枝无力,树枝丛生交错。在定干以下的枝芽尚未木质化之前应全部摘除,定干以上的无用芽也应摘除。(2)修剪:修剪是指对苗木枝条或主干进行的短截。修剪时要根据苗木树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而进行。要剪去病虫枝、内膛枝、竞争枝、过密枝及萌蘖枝,剪口必须平滑,不劈不裂,过粗枝剪口必须涂抹油漆。(3)整形:对于偏冠或树形不整齐的树木,对一侧生长太强的主枝或侧枝,可去大留小,或者截去强的领导枝,以向外的侧枝代替。如果因一面的枝条缺少造成偏冠,可以用绳索牵引两侧枝补其缺陷。

6、成活率调查与树木补植。对树木进行成活率和生长情况调查的目的在于评定养护效果,分析成活与死亡的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最好在秋末以后进行。树木的调查方法可以分地段对不同树种进行系统抽样或全部调查。已成话的植株应测定新梢生长量,确定其生长势的等级;死亡的植株仔细观察,分析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状况,找出树木生长不良或死亡的主要原因。调查之后应建立相应树木的档案,按树木统计成活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写出调查报告,确定补植任务,提出进一步提高树木成活率的措施。同时,树木死亡或缺株应尽早补植,以弥补时间上的损失。落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后、土壤冰冻以前进行;针叶树、常绿阔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前进行。补植的树木应选用原来树种,规格也应相近;若改变树种或规格,应与原来的景观相协调。补植行道树树种及规格必须与原树种一致。

总之,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对提高栽植成活率、恢复树体正常生长发育、及早表现景观生态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养护管理工作应根据园林树木的生长特性和栽植环境,妥善进行安排。

参考文献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6

云南少数民族自古就种茶,常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这类茶园,就是今日倍受追捧的原生态古茶园,其中出产的茶,就是今日的所谓古树茶。但在数十年年前,这样的古茶园是不被看好的,原因很简单:产量实在太低,并且采摘困难,而价格呢?在古树茶没有受到重视的年代,和台地茶几乎没什么区别。

民国时期(1912-1949)特别是三、四十年代,云南茶业一度繁荣,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了不少近代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进行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这些茶园中的茶,现在统称老树茶,口感实际上和古树茶已经难以区分。市场上能买到的大多数所谓古树茶,实际上就是这类茶园中采摘的老树茶。这类茶园的特点和古树茶园类似,同样生态良好,质量优良,并且都采摘困难,产量较低。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64年以后,现代茶园,也就是台地茶园开始兴起,采用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进行种植。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得到较大提升,约为120~190kg。这类茶园有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一样都不能少。地表上土壤,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所制晒青绿茶,较为苦涩,回甘少,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很大。但今日所诟病的台地茶,在当年却是备受重视的高产茶。在以前什么都缺,什么都追求高产的时代氛围下,这类茶园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化的象征,以前的那些古茶园、老茶园在这样的茶园面前显得古老落后,必须予以改造。为此,大约从1976年开始,云南兴起了一股改造低产茶园的热潮,许多古茶树、老茶树被砍伐,土壤被深翻,插种上了新茶树,一个个古老的古茶园和老茶园被迅速改造成了台地茶园。

如今,我们为这种改造痛心疾首,嘲笑当年的人们无知和短视,痛恨他们的愚蠢。但别忘了,放在1976年,这样干的出发点和今日对古树茶的追捧如出一撤: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想想当年的古树茶,占那么大地方,采摘不便,产量低,价格更低,不比台地茶高,有时甚至比台地茶还低。短视是短视一些,但想想当年的茶农,有谁告诉他们许多年之后古树茶会贵得离谱?即使有人先知先觉,知道古树茶有朝一日会贵得离谱,但从1976年到古树茶热起来的2005年算起,那“有朝一日”,是30年,虽然不算长,但也是半代人啊!可生活是眼前的事情,每天都需要对付。改造“低产茶园”,提高点产量和收入,似乎没太多不对。所以,我们今日对当初的过度指责,有放“马后炮”之嫌。

当然,当年的“低产茶园”改造,大量毁坏古茶树资源,确实是值得反思的。这不仅是缺乏前瞻性的问题,而且和当年中国的时代背景有关。毕竟,那时的中国并没有摆脱混乱,各方面,各行业、各种事业都缺乏综合性、战略性、理性考量的年代。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热兴起,普洱茶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古树茶热也随之兴起,价格不断趋高,这本不是坏事。有着上千年、数百年历史的古树茶质地优良,具有独特的品饮、健康、资源价值,人们对它的偏爱有合理的一面,并且,这还能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古树茶资源的保护。不过,不容忽视的是,这也是一种对古树茶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然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就有可能丧失事物的平衡,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背后,是不加节制的贪欲和疯狂。比如,古茶树价格趋高不下,就有人以次充好,用大树茶,甚至台地茶冒充古树茶,扰乱普洱茶市场,损害普洱茶的声誉。而这,还是次要的,最糟糕的是这会造成对古茶树资源各种竭泽而渔式的过度开发,最终毁了古茶树和古树茶。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比如,有人打着“领养”的幌子来“保护”古茶树,上千年的古茶树,用不了几年就保护死了。用珍爱古茶树的方式来消灭古茶树,这真是莫大的嘲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悄然发生的闹剧和悲剧,不能让这样的闹剧和悲剧继续重演下去。

如何更好地保护古茶树?如何实现普洱茶产业的健康、理性、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对普洱茶产业的战略性、理性思考和规划,也需要普洱茶市场的科学、健康发展和成熟。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普洱茶观念,尊重普洱茶的常识。

那么,普洱茶最重要的常识是什么?

很简单!生态、环保、健康、口感舒适的普洱茶就是优良的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可以是古树茶、老树茶,甚至也可以是台地茶。古树茶当然好,但不是有些人吹嘘的喝一泡就可以延长数小时寿命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凡是古树茶就一定是好茶。比如,因为具有极大的逐利空间,一些茶农为了增产而拼命给古树茶施肥,打增长素,每年的茶叶都采个精光,连老叶、芽头都不放过,这些拔苗助长弄出来的古树茶,摧残古茶树不说,其真实的质量也未必就能胜过老树茶和一些具有一定年份、口感良好的有机生态台地茶。

从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古树茶绝不可能是普洱茶发展的大方向。一是古树茶资源稀缺,早已严重透支,经不起一波又一波的折腾,如果继续不停折腾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把这点老本给折腾没了;二是古树茶的真实价值,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么神奇,随着消费者不断成熟,这个神话早晚有一天会打破,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普洱茶最大的健康价值来自生态地理的综合因素,而不是什么“古”不“古”的问题。

所以,从资源的角度来说,茶园的生态化、有机化发展才应该是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对于普洱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古树茶的问题,而是是否生态、环保、有机的问题。不管是古树茶,老树茶、台地茶,只要是口感好的、生态、环保、有机、利于健康的茶就是好茶!所以,普洱茶最要害的问题就是生态有机化,不仅只是台地茶园的生态有机化,也包括古树茶园、老树茶园的生态有机化。而现实情况是什么呢?近年来,一些台地茶园开始生态有机化了,有的还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产品达到了欧盟标准,出口欧洲、美国,价格并不比古树茶差多少,并且是大批量出口,整体效益不可小视。而一些古茶园呢?因为名气大,备受追捧,供不应求,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占着祖宗的荫庇,不但生态有机化远远落在后头,甚至还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追逐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把原来以原始生态有机著称的优势弄得所剩无几了,有的甚至成为环境逐渐退化的高污染茶园,其综合环境指标甚至不如台地茶园。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7

连续3年,刘进良的种粮面积一直在缩减,如今不到2000亩的耕地,不及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一。“多种一亩地,就多亏几十块。这两年我已经全部改种绿色优质稻了,农药化肥用得也少了,一亩地用上三四百斤的有机肥,成本高了三四百块,米的口感确实好多了,但是价格却上不去……”刘进良沉默良久,“绿色优质肯定是以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这点我认准了!”话到此处,刘进良眼里一亮。

400多公里外的湖北仙桃,非隆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肥厂里,工人进进出出,年产有机肥24000吨的生产线,此r悄无声息。“往年一年也就卖个2000多吨,今年形势明显好转,现在就已经卖到这个数了,但销路还是很有限。”相比起目前的销量,总经理余建国更关注的是长远的趋势。

替代行动,有机肥迎来春天?

对于“趋势”,受到过中央领导接见的刘进良显然同样敏感,并一直保持着对中央政策的关注。“总书记的话我背不全,但是中央政策的方向很清楚,减少化肥,推广有机肥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刘进良说。

“这些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世界发达国家却低15%到20%,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与此同时,据农业部2016年8月的《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估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38亿吨,综合利用率不到60%,也就是说最少有15.2亿吨粪污浪费。这些浪费的资源还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果将粪便变废为宝,将其处理成有机肥,或许有近千亿元的市场空间。

2016年12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之后,推广有机肥大势既成。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农业部随后并开始实施《开展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要求以果菜茶生产为重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这个方案目标明确,2017年要选择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市、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运营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

方案还要求,到2020年,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以上,果菜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园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

至此,有机肥的推广行动开始落地有声,尽管方案目前只是涉及柑橘、苹果、茶叶、设施蔬菜等4大类经济作物及其主产区,但无疑,有机肥的春天不远了。

费工费钱,市场难言乐观

余建国抓起一把褐黄色的有机肥,直直送到记者鼻前,“闻闻,一点气味也没有。说来你可能不信,猪粪、鸡粪经我养的虫子吃过后,直接就成了有机肥。”在湖北仙桃郭河镇红星村的工厂,经余建国指引,我们见到了他的“黑科技”――黑水虻。

黑水虻是腐生性水虻科昆虫,其幼虫乍一看似蛆,能够取食禽畜粪便,而且对禽畜粪便内的营养物质利用率很高,除臭功能强。而且,长大的黑水虻幼虫,作为高蛋白饲料,可以养鱼、养家禽;黑水虻粪渣又是优质有机肥,可用来种植蔬菜、瓜果、水稻、玉米等。

用黑水虻幼虫养鱼,饲料成本每吨可下降2000多元,鱼的品质还更好。此外,“与蛆羽化成苍蝇不同,黑水虻成虫羽化的周期要长,不用担心几天之内变成满天飞的苍蝇。而且黑水虻成虫只喝水,不觅食,产卵后即死亡。所以也不用担心疾病传播问题。”余建国说。

余建国的这种模式下,一家年产畜禽粪便1万吨的养殖场,可以生产幼虫1500吨、有机肥4000吨。按每吨幼虫5000元、每吨有机肥500元计算,可新增产值950万元,利润300万元。也就是说,乐观估算,1吨畜禽粪便能挣300元。

“各地有机肥生产模式很多,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销路。”湖北仙桃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杨爱君认为有机肥的市场目前还没有真正打开,制约有机肥推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相比起化肥,有机肥施用量多,劳动强度大。同样种水稻,化肥每亩用几十公斤就够了,而有机肥养分含量不比化肥,要达到同样的长势,得用好几百公斤。农民为了省时省工,更依赖化肥。

其次,高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有机肥的推广应用。高价的原因,在于有机肥生产过程中需投入大量人工,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在铁路运输中,有机肥也不能享受化肥的优惠政策,而被视为常规货物计算运费,导致有机肥的运输成本通常为化肥的2倍。加上有机肥密度远小于化肥,也就意味着单位养分的运输成本有机肥要远高于化肥。

除此之外,使用有机肥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普通农户目前不接受的主要原因。有机肥不能显著提升产量,对土壤的改良也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即便用了有机肥,产品品质提升了,价格也很难立即体现出来。

“我的客户基本都是走高端路线的,比如一些设施农业、生态庄园等等。”记者了解到,由于用量大,人工费和肥料成本算下来,相比化肥,不同作物使用有机肥,每亩都要多支出几百元不等。

谁来养地?政府与市场都不可或缺

龙时公司是湖北生产销售蔬菜的大企业,在仙桃有4000亩的生产基地,由于化肥施得太多,土壤板结严重。两年前改用余建国的有机肥。“你看看,现在这土有多疏松!”龙时公司老总韩高科随手拿起一根小树枝,轻轻松松就往地里了一大截。“你再尝尝,这黄瓜有多甜。”韩高科摘下一根黄瓜递给记者,“用了有机肥后,口感就是好。”现在公司的蔬菜早早就被深圳的客户预订一空。

“韩总这样的只是少数,大部分农户买时一算成本,就怯了。”杨爱君表示,有机肥的使用,对大部分农民而言,效益不明显,但却具有明显的正外溢效果,就是改良土壤,保障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健康的土壤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但如同农户缺少动力关注粮食安全一样,农户同样缺少关注土壤的动力,国家应该适当肩负起“养地”的责任,通过补贴降低有机肥的成本。“只有让农户降低成本增收盈利,农户才会购买有机肥。”

“政策就是要弥补市场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金书秦眼里,有机肥行业具有明显外部性,尤其在当前的发展初期,急需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可以参考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做法,让运输有机肥(绿肥)免交高速费;对施用有机肥(绿肥)的农户给予专项补贴。

而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也需解决落地难的问题。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用电执行农业用电价格。”但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并未将有机肥生产纳入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范围,有机肥生产电价执行的是工业或商业电价,这无疑又增加了有机肥的生产成本。余建国讲,“为了这件事,与地方供电部门协调了多次,甚至地方领导都批示了,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答复。”

在政府支持之下,有机肥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也许更为重要。毕竟,政策支持可以短时内让一个产业变大,却不见得能让一个产业变得健康、强壮。一窝蜂追捧、发展有机肥,不仅容易误导公众,对产业无益,还可能忽略了劣质有机肥带给土壤的污染。

谈到时下火爆的有机肥热,中科院土壤研究w者周健民不无担忧,尤其是对部分有机农业追捧者引导公众抵触化肥。“以我们的土地资源,要养活13亿人口,不用化肥可能饭都吃不饱。没有化肥,我们粮食一半就没有了。”周健民说,用化肥和过量使用化肥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事实上,农业部印发的《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指出,要以“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而并非用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

“在食品安全的概念上,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好像用化肥就是不安全的,用有机肥是安全的。”周健民认为这很荒唐,化肥里面就是养分,本身没有直接危害作用,问题在于过量使用。

一系列研究也表明,有机肥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患,特别是畜禽粪便中除了病原菌,还有重金属、激素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周健民认为社会热议有机肥是好事,但无论是对有机肥还是化肥,都需要正确理性的认识,不能矫枉过正。科学施肥需要的是“缺啥补啥”,而不应该是一味抵触化学肥料。

余建国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目前有机肥企业相对规模都较小,原料来源不稳定且成分复杂,许多企业有机肥的原料制作包括检验风险都不可控,导致有机肥质量良莠不齐。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8

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对公园林带不足之处进行林相改造,将南屏山森林公园原有林地从单一的绿色林带向多彩的景观阔叶林转变,将公园建设成为融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养身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

关键词:自然生态空间因地制宜郁闭度季相色叶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全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旅游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将位于全椒城市核心区的南屏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科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已成为全椒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项目定位:

城市中心緑肺

南屏山森林公园是全椒城市中心绿量最大、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空间,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市民活动的城市氧吧。

文化展示窗口

方案以全椒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利用传统设计手法来展示全椒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全椒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展示的窗口和传播的媒介。

城市休闲长廊

南屏山森林公园应充分考虑全椒城市发展需求,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景观形式丰富,活动功能多样的高品质绿地休闲空间,是全椒的城市休闲长廊。

根据南屏山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和现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南屏山森林公园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融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养身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因此,本方案总体上将南屏山森林公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块:

生态文化保护区

儒林风情商务区

休闲运动区

科普体验区

1、生态文化保护区

生态文化保护区位于森林公园的南片区,主要由文化展览,康体娱乐,生态涵养三个主题部分组成,是体验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和全椒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景点有:南入口广场、乌龙塔、全椒历史与书刻艺术博物馆、暮景园、盆景园、笔峰毓秀、王枫亭等。

2、儒林风情商务区

儒林风情商务区位于森林公园北部,是依托历史古迹“南岳行宫”而建的徽派建筑商业街区,是游客进行购物、餐饮、休闲、聚会等活动的特色商务区块。主要景点有:儒林风情街、南岳戏楼、南谯书院、南岳行宫、探花湖、探花亭、乌龙泉等。

3、休闲运动区

休闲运动区位于公园东部,设计依托原始矿山等特殊地理条件,设置吊脚楼,假山瀑布,游泳池,从而形成一系列户外活动空间,是南屏山森林公园最具活力的游览区域。主要景点有:东入口广场、水上楼阁、森林浴场、假山瀑布、云影亭等。

4、科普体验区

科普体验区位于公园东北部,是以岩石、中草药和养生为主题的科普教育体验区块,主要景点有:岩石园、中药养生园、禅净园、林中漫步等。

二、现状植被的改造:

在公园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南屏山森林公园目前的植被类型存在不少问题,如植物层次结构单调,季相、色彩变化不够丰富,景观效果差等,为配合公园建设,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对公园林相进行合理改造。

(一)、林相改造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2、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二)、现状分析

公园内植物交替繁生,有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以及人工落叶阔叶林。整个公园树种资源较为丰富,中部、北部林分郁闭度大,东部、南部以毛竹林为主。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良好,整体缺少中下层植物,原有下层植物多为杂草及上层乔木的更新苗(尤其是小构树);土壤方面局部有黄土现象。

改造区内原有上层树种有:马尾松、构树、槐树、板栗、毛竹、淡竹、香樟、杜仲、柏树、朴树、刺槐、青桐、玉兰、楸树、女贞、重阳木等;原有中下层树种有:紫薇、腊梅、十大功劳、迎春、南天竹、雀舌黄杨等,植物种类约400余种。

下面通过几处节点的设计来对林相改造进行阐述:

(三)、改造设计

1、王枫亭节点

现状分析

原有亭子外立面残旧,周边铺装也有破损。周围植物为女贞,无中下层植物,地面黄土。

根据现状,原有亭子需修复,原有王枫亭碑需移除,增加铺装面积,在铺装中增加绿化。铺装中绿化面积最大处(在2条连接王枫亭的道路口)设计一处植物对景,在其他铺装绿化内种植开花色叶的中下层植物。在女贞林下,种植开花、色叶的中下层,丰富植物层次,覆盖地面。铺装边有较多石块,在石块周边以丛种的形式种植灌木。

配置植物

二乔玉兰-桂花-红枫-花石榴-日本早樱-紫薇-美人茶-红叶李-红花继木球-构骨球-火棘球-朱砂根-龟甲冬青-黄花决明-紫鹃-春鹃-金丝桃-红花继木-绣线菊-大花六道木-八角金盘-矮紫薇-南天竹-鸢尾-土麦冬-石蒜-常春藤-络石-

2、怡年园节点

现状分析

原有周边环境较为空旷,有大面积空间,在空旷处建设怡年园,设计铺装、建筑、长廊。

原有植物为侧柏、扁柏,无中下层植物。在入口处种植鸡爪槭,周边种植开花色叶中下层,穿插常绿乔木。

植物配置

香泡-桂花-女贞-红枫-日本早樱-垂丝海棠-美人茶-腊梅-金丝桃-黄花决明-锦带花-金丝桃-贴梗海棠-迎春-黄馨-八角金盘-紫鹃-春鹃-金森女贞-红花继木-南天竹-朱砂根-小叶栀子-大花六道木-鸢尾-石蒜-土麦冬-常春藤-络石-红花酢浆草-佛甲草

3、笔锋毓秀道路1.2m标段一

现状分析

现状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较好,但以落叶乔木为主,下层植物也以落叶、绿色为主,局部地区黄土,同时,出现坑洼地势。

原有植物

乌桕、合欢、枫杨、构树、刺槐、沙朴、楝树

方案设计

此园路是通往笔锋毓秀节点的园路之一,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同时也起到观赏游览的作用。

植物方面

a保留原有上层植物,增加常绿的中层植物,如桂花、石楠、山茶等

B梳理原有杂乱的灌木地被层。

C增加常绿及开花灌木,丰富色彩变化。

D园路两侧退让15m左右进行植物种植。

e在坑洼处补种常绿大乔木。

土壤方面

运用土方将原有石块及坑洼地势进行处理。

设计形式

以补种的方法种植大乔木,以片植的形式种植常绿中层植物,丛植的形式种植下层植物,以常绿、开花作为改造的趋势。

配置植物

香樟-广玉兰-桂花-石楠-女贞-山茶-夹竹桃-金丝桃-春鹃-紫鹃-绣线菊-栀子—迎春—石蒜-大花六道木-红花继木-土麦冬-常春藤-络石

4、笔锋毓秀道路1.2m标段二

现状分析

原有植物:板栗、扁柏

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较好,但是品种单一,以板栗和扁柏为主,地面大部分,原有岩石较为丰富。

方案设计

对原有地势进行处理,增加土壤,利用原有岩石,搭配下层植物进行设计。以不同规格的春鹃、紫鹃为主要灌木,林带下种植常春藤、络石等地被覆盖。

配置植物

春鹃-紫鹃-土麦冬-兰花三七-常春藤-络石

5、笔锋毓秀道路3.5m标段

1、现状分析:

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良好,种类丰富,常绿落叶搭配合理;原有下层黄土,以小构树居多,缺少中下层植物,现状原有岩石较多,靠近路边,局部原有地基。

原有植物:香樟、女贞、雪松、玉兰、白杨、枫杨、腊梅、侧柏、构树、槐树

2、方案设计

作为整个森林公园的主园路,是引导人们走入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对于主园路入口段,我们将做一下设计处理

植物方面

a保留原有中上层植物

B在园路退让15-20m之间进行植物补植。增加中下层植物,在原有岩石周围种植开花,色叶下层植物,丰富岩石与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或在岩石周边种植络石,形成岩石若影若现的景观。

C在园路退让1-3m内用土麦冬、兰花三七等地被植物进行处理。

D将原有灌木类型的小构树进行清理

土壤方面

a局部增加覆土,对原有的地基做适当的处理。

设计形式

以丛植的形式种植中下层植物,以开花、色叶作为改造的趋势。

配置植物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9

湖南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土地总面积1996km2,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638.7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该县属部级贫困县,要改善该县的生态环境,在县财政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唯有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008年底终于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评审,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县”,每年获得国家上千万元农业综合水土保持项目资金。

该县第一期总投资737.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17.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20万元。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区位于资水流域一级支流大坝河流域上游。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82km2,其中坡改梯36.67km2,营造水保林417.33km2,种植经果林232km2,封禁治理3420km2,新建沟渠8.9km、山塘10口、蓄水池和沉砂池52口、拦沙坝2座、生产道路3.5km,浇筑混凝土1550m3。

2.项目实施成效

2.1增强了蓄水保水能力

经过规模治理,项目区已建成了多功能的综合防治体系。据测算,项目区每年减少泥沙流失量60万t左右,年增蓄水量3000万m3以上;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4百分点,增加了绿地面积,不仅净化、美化了环境;而且每年可节水2100万m3左右,仅此每年为农民创效超1000万元。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项目区旱涝保收面积增加2670多km2,改善灌溉面积6160km2,新增灌溉面积1733km2。如今,项目区呈现出“林草错综布山间,沟渠成网能灌排,三跑土变三保土,望天田成灌溉田,地埂利用不空闲”的新景象。2.2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项目区以治理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为突破口,全面配套坡面水系工程,不仅让8300多km2“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而且让6000多km2中低产田变成高产良田。建成的水保工程,能蓄、能灌、能排;坡耕地改建的梯地,田面平整,土层较厚,地块连片,适于耕作,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推广,土壤肥力比治理前提高了70%,土壤含水量也提高了30%,延长了保墒时间,增强了抗旱能力,坡改梯后的土地抗旱时间比治理前增加了4~9天。随着项目区生态环境及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0%,单产平均提高20%。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人平2166元增长到2012年5600元,今年将超过6000元。

2.3激发农民参与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该县从2009年起实行并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每年捆绑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和林业、水利等20多个部门支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左右,加上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左右,设立邵阳县油茶产业发展基金,激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发展油茶等水保经济经果林,即对连片“低改”油茶6.67km2(100亩)以上的,每公顷由油茶产业发展基金补助6000元,新造油茶林每公顷补助9000元。目前,全县已涌现出1万多名职业茶农,吸纳了10家龙头粮油企业,有76名承包大户参与油茶开发;已发展油茶培育基地129个,新造优质油茶林6867km2,新造柑橘、奈李、金秋梨等水保经果林2.33万km2,完成油茶“低改”1.27万km2,有效破解了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大、工程管护难、工程效益差的“三大难题”,同时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大农民自力更生改田地、瞄准市场建庭园、找准特色调结构、增强了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意识,改变了传统的耕作习惯和单一的种植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低投入和高回报。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变过去“要”为“我要干”。蔡桥乡球山村退伍军人吕开富投资200万元,栽优质油茶林100km2;香港华丰公司投资10亿元在邵阳县开发油茶产业。

2.4林果业建设

油茶、冬枣、桃李是该县果木林、经济林和水保林等的优势树种,它们保持水土的能力强、经济价值高,耐旱耐瘠、适应性广,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该县选用高产、优质林果新品种,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郦家坪镇已栽植冬枣6000亩,年产冬枣6.2万吨,产值达3亿元;蔡桥、长乐等13个乡镇把油茶作为主要经济林树种栽植,共发展油茶6万亩,改造低产油茶13万亩。年产茶油2万多吨,产值超10亿元。

2.5畜牧业建设

对荒坡地实行林草间种,助农增收。通过实退耕还林还草及封禁治理,饲草产量大幅度提高。5年来共新增饲草面积20万亩,年增加鲜饲草产量2100吨。饲草产量的增加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和林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肥料来源,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该县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发水保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项目区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同时与县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二是任务到位。按照农发水保项目的治理目标和要求,实行定山头、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定责任和包整地、包种植、包管护的“五定三包”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三是奖罚到位。县长与各乡镇长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制不受领导班子换届和人事变动而受影响。四是制度到位。实行各级党政领导抓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制度,县四套班子建立了千亩精品果园示范点。

3.2加强宣传。广泛发动

一是利用集市贸易日深入乡村开展水保法律和水保知识宣传。二是在项目区中心村利用宣传车、宣传牌、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4年来共出动宣传车36次,制作永久性宣传牌38块,刷写永久性标语600条,发放水保法律法规及水保知识宣传单2万份,群众受教育面达80%以上。

3.3注重实效,标本兼治

该县以发展产业为主,重点抓好和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形成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高标准、上品位的产业格局。项目区实施水保措施后,灌草植被自然萌生速度明显加快,裸地自然郁闭,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生态自我修复还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开始走上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道路。

3.4因地制宜,尊重科学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邵阳、小康邵阳、和谐邵阳”的发展构想,采取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坚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生态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技术上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治水。如推进坡面、沟渠、谷坊、水平竹节沟、山塘等建设,增强水利工程的防洪、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保障能力。

(2)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绿色经果林产业,大力发展油茶等水保产业,促进国家投入增值、农民增收。

(3)建设生态新农村,发展花卉等庭院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

(4)大力发展沼气池和节能灶,增加农村能源并推广节能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茶园土壤改良方案篇10

茶产业大格局形成

走进黔西县花溪乡瓦房村斗篷山,原有的荒山被生机盎然的茶园替代。

早在2011年,花溪乡就开始尝试种植茶叶,并将之列为乡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通过“点上做精品、效益带发展”的方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茶叶种植中,助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乡茶叶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1500余亩,形成板块型、规范化的中长期产业。

为进一步促进茶叶种植落地生根,黔西县采取符合各镇(乡)实际的可行措施不断壮大茶产业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组建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好管护责任,做好茶园农事活动,加快茶叶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前期政府支持,后期群众管理”的方式助力群众致富。

“茶色增绿姿,茶香味更浓。”为壮大茶产业,黔西县还着手打造具有黔西特色的茶叶名片,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开展茶山旅游、举办少数民族茶艺茶文化展、组织走进茶山农家乐等活动宣传推介花溪乡茶叶,促进黔西茶产业加速发展。

借助名茶造声势

昔日作为贡品的帝王茶,而今在上海茶博会上获金奖,更被茶叶专家论证可建高端品牌产业基地,这就是黔西县中坪镇飞蛾村(黄泥屯)茶叶的辉煌发展。

目前,飞蛾村有茶叶种植户200多户,茶叶大户19户,其中以龙正乾、龙正鹏、龙志康等种植的茶叶最为有名,基本上都是客人直接到家里来购买,每斤300元(初加工产品)。最贵的要数龙正乾制作的桂花茶,其中不仅加入了千年“桂花王”树上的桂花,更冠有曾是奢香夫人上贡皇帝贡品的头衔。

黔西县雨朵镇龙场茶又称“水西古茶、化竹茶”,史书中记载此茶在清朝期间很有名气,其中的“金雀茶”是有名的贡茶,茶树历经千年至今还在。据悉,黔西县新仁乡等地仍现存有优质古茶树,吸引游人前往品千年古茶、观千年古茶树。

借助这些名茶,黔西县不断做大茶叶品牌,依托大数据,通过云上贵州电子商务平台,让黔西茶叶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目前,该县出产的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偶有小量红茶。其中有龙场茶、“花都松针”“谷里毛尖”等绿茶品牌;还有“花都雀舌、黔龙茉莉花茶、黔龙玫瑰茶、花都毛尖、谷逸茶、水西古茶等名优茶产品。

多措并举促发展

黔西县谷里镇素有“茶乡”之称。

2008年以来,谷里镇茶叶种植面积从不到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万余亩。“十二五”以来,谷里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结合规划目标任务,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体,大户带动,龙头拉动”的方式,全力打造“万亩茶园”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已完成15000余亩茶叶种植任务,其中改造原有老茶场“小叶种”近3000亩,新种福鼎大白茶12000余亩。黔西亿鑫茶叶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茶叶9000余亩;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茶叶1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茶叶1000余亩,逐步完成了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为推广,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全方位发展的目标。

为进一步壮大茶产业发展,2012年6月,黔西县茶药产业局成立,专门负责全县茶药产业的发展工作。谷里镇以亿鑫茶叶有限公司为依托,积极与县茶药产业局联系,整合“三江源”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

同时,出台政策助推茶产业快速发展。黔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创新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整合专项涉农资金项目实施方案》《黔西县特色农业产业资金整合管理实施方案》,修改和完善了“茶药产业扶持政策”。这些方案和政策的出台实施,助推了全县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