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31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1

1.1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80年改革开放时,全国建成了300多个三级环境监测站,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环境监测网络。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拥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1],在防污减排、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环境监测方法也从早期基于分析化学方法的污染源监测阶段步入多源环境监测阶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手段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环境监测手段,正由经典化学分析向高精密仪器分析方向发展,并由微量分析(0.01%~1%)发展到痕量(<0.01%)[2];由传统的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监测分析方向发展,并积极引入了先进的遥感、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监测范围也从狭义的环境质量监测,向包括职业健康等各领域监测方向发展,以科学地跟踪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切实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

1.2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根据监测数据,可以描述和表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规律,并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可以搞清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提供经过综合分析评价的环境数据和信息;同时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也是制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管理规定和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然而,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我国环境部门多年沿用的经验布点、表格评价法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简单的测点设计与评价方法,样品采集工作量大,数据难以较科学、全面地反映污染状况,评价分析结果不能有效地揭示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变化规律和潜在的环境重大危险污染源。改进监测与评价方法成为当前环境质量评价的迫切需要[3]。合理地采集数据是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基础,而科学地设计采点是其核心关键。环境监测内容多、范围广,全面监测的数据庞大,而凭经验设计,或会顾此失彼,而一旦忽略一些重点的测点,则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更不宜于客观的评价。应用数理统计的抽样调查方法,通过科学地设计分析监测样本,从总体中按抽样调查方法,合理选取部分测点为样本,并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总体,既可有效地减少监测工作量,又可科学地提高监测评价质量[4]。传统评价方法只对是否符合标准进行评价,未对潜在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很容易忽视潜在的重大危险源,诱发较大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在环境评价时,不仅应按国家标准作常规检查,同时,应深入分析重要危险源的发展规律,及其危险性,这样才便于针对性地管理,有效减少环境质量事故。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测点设计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基于抽样法的监测设计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与土壤环境监测3部分,其中又包括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3个方面的内容。对高危企业,由于危害元素多、范围广,选测项目需要布设的测点数量庞大,有时会远远超过前2个子项的测点数,因此需要科学地设计。通常大型高危企业需要布设上万个测点,才能满足要求,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环境质量状况。显然,按目前的监测手段是难以完成的。本文按数理统计抽样调查方法,科学地选择样本,设计监测数据采样点,不仅可大大减少测点,提高测试效率,并可实现科学采集与科学评价的目的。根据抽样调查方法原理,常规项目测点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将监测总体各功能区按一定标志或次序排列成规律图形,然后按一定的距离间隔设计监测点。选测项目涉及内容较多,应在查阅以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企业生产危险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定待测项目。对分布有规律的,采用系统抽样法设计,其余则采用分层抽样法设计。特定项目主要是针对已确定的污染源核定复查,可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结构的方法设计。

2.1水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水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88km2,按水库、河流、灌渠、水塘等地表水形态与地理位置不同,分为5个功能区。常规监测项目为pH、CoD,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Zn和Cr重金属。本次设计未考虑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2)监测抽样设计。对灌渠、水塘、河流功能区,主要采用平面系统抽样设计,设置2~3个分层抽样。按水源与污染源的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0.62/0.50/0.38/0.19)的方法设计测点间距。对水库采用立体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法设计,并按污染源分布方向,采用黄金分割率方法设计测点间距。

2.2大气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大气环境调查平面范围为88km2,最大监测空间高度为6m。常规监测基本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10),重点监测项目为Cd、pb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不再细分功能区,而是以污染源(矿山)为中心,以雷达辐射方式,按系统抽样方法与黄金分割率设计测点。设计3条监测辐射线,辐射线夹角为60°,每条辐射线长5~10km。按黄金分割率由近至远布设测点。每条辐射线布置8个测点。在靠近污染源处,在监测空高6m的高度上增设4个测点。共布设28个大气监测点。考虑风流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处于污染源风流上方,基本测距增加一倍,测点减少一个;风流下方,基本测距离不变,测点增加一个。其它两个方向测点数不变,基本测距按插值法调整。

2.3土壤环境监测抽样设计

(1)监测对象。土壤环境调查区域范围为31683亩,按耕地、林地、山地不同,分为3个功能区。其中,耕地为重点监测区。常规监测的基本项目为pH、CeC,重点监测项目为pb、Cd、Zn、Hg和as重金属。(2)监测抽样设计。耕地测点网格为300m×300m,采用等距网络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共设计282个测点。林地、山地按污染源方向,采用矩形黄金分割率和系统抽样法设计测点。林地基本测距500m,共设计112个测点,山地基本测距800m,共设计82个测点。

3环境质量评价

3.1水环境质量评价

(1)评价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法,其公式如下:pi=Ci/Si式中:pi———第i种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第i种污染物监测值,mg/L;Si———环境标准值,mg/L。(2)水环境质量评价。5个调查区域的地表水按不同特征分河水、水库水和农田灌溉水。

3.2大气环境监测结果与评价

大气常规项目中的重点与基本监测项目监测。3.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评价方法。耕地、林地和山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均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按国家《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332-2006)的二级标准评价。(2)土壤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及其污染指数。

4环境质量评价与重大隐患源分析

4.1环境质量评价

(1)水环境质量评价。从表2、表3和表4可看出,调查区地表水质量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要求。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呈现越靠近污染源(矿山)越高的趋势,其中,在靠近污染源的检测点,水中锌的含量较其它测点高7倍,尽管仍在允许范围中,但仍需加强观察。(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从表5可看出,调查区内,大气质量基本符合项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标准要求,但镉含量严重超标,超过倍数高达1.8倍,需要加强污染源粉尘治理。(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从表6可看出,调查区内土壤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其中Cd、pb、Zn、Hg金属污染指数分别高达3.43,2.52,1.59,1.30。土壤环境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严格防范控制。

4.2重大危险源与健康风险分析

(1)重大危险源分析。通过上述评价分析,调查区内影响环境质量的危险源见表7。危险级别按危险指数,结合寿命损失率确定[5]。从表7中可看出,Cd为重大危险源,必须按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规定进行管理。

4.3防治措施与建议

调查区受矿山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是镉、铅等重金属在大气与土壤中严重超标,对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尚未构成健康威胁,但为防范进一步的恶化,必须及时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治理,相关防治措施与建议如下:(1)制定综合治理方案,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整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强化环境监管,进一步削减矿山污染物排放。督促矿山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污染治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设备稳定运行,实现污染物合理达标排放,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周边环境和地下水;(3)调查区重度污染耕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调作它用,对轻度、中度污染的耕地,实施污染治理修复。

5结论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2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现代生活;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而居住质量则是生活品质中的核心部分和最为重要的部分,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这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高标准生活的重要环境。室内环境设计和我们的现代生活质量建立起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室内环境的优美协调,体现个人特征与个人爱好,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代人的追求。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室内环境设计仍然暴露出相当的不足和问题,能否解决当下存在的我问题,确立室内装修设计的全新方向,引领全新的趋势,这是我国室内环境设计工作者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

一、室内环境设计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1、室内环境设计的定义

室内环境设计正是解决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室内环境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2、室内环境设计所包含的内容

室内环境设计不仅仅包括人为对室内环境的设计和改造,还包括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交叉部分。将室内环境设计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契合,将室内环境视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使得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融合为一体,共同服务于人类的生活,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多种需要。与此同时,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美术中的线条设计、色彩设计,施工中的材料设计、工程设计、造价分析等诸多的内容,因此室内环境设计其涵盖范畴十分广泛,而且和人们的居住生活切实相关。

二、室内环境设计包含的范畴

1、空间形象设计

所谓的空间形象设计,就是对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问进行处理,将屋内的空间和格局进行一定的改动,使得空间利用率更大、对比线和对比面更加突出,满足对空间上的视觉需求和实际使用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空间设计中会涉及到一定的施工和改造活动,一定要保证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2、室内装修设计

室内装修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六大界面,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进行二次处理,既包括室内的地面和天花板等装修实体,同时也包括门窗及承重墙等半实体。其设计伴随着较大的人为性改造,涉及到拆除和建造项目,是室内环境设计的主体,也是成本较为高昂,工程量较大的一个环节。室内的装修依托于设计开展,是室内环境美化的一个核心环节。

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质量以及调节的设计,包括室内的温度、室内的湿度、室内的采光度等和身体舒适程度息息相关的因素。通过室内设计提高房屋内部的舒适程度,提高人性化程度,从而提高居住质量和生活水准,这是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做解决得问问题。

4、室内陈设艺术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强调科学性、技术性和学术性,是一门研究建筑内部和外部功能效益及艺术效果的学科,属于大众科学的范畴。室内的陈设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具家电等功能性陈设,另一部分是装饰性陈设,例如屋内的瓷器摆件,盆景艺术、根雕石刻等,使用价值较低,但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室内环境设计对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

室内环境设计对人类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则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民居内的装修环境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得以保证就需要装修环境给予我们一定的条件支持,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室内装修环境的标准直接决定了是否适宜人类居住,好的室内环境设计可以达到空气流通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了装修有害气体的而参与,另一方面有助于室内的新鲜空气换入,增加屋内的氧气含量和空气湿度;室内装修可以通过合理布局,运用高科技建材的方法增强隔音效果;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一体化家具和整体装修风格配合,形成一套构思精巧的室内家具布置。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可以凭借良好的室内装修设计得以满足。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是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个核心功能,也是建筑学者和室内设计者不断努力的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建筑学的基本理论看来,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时方方面面的,也就是说,不仅包括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的人类生活的总的需求,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室内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就只是在于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2、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康德曾经说过,审美不是生活的点缀,审美是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美感的追求一直是未曾放弃的,而对于美学的追求是需要相对淡定的心境为基础的,而淡定的心境和平和的感情则需要建立在物质条件较好的基础上。当人类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才会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对审美的追求上。居住环境的美感和艺术性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生活品味和质量的象征,通过室内环境设计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室内环境的美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对于室内居住而言,生活品质的提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的温馨,另一方面则是生活设施的先进,要达到这两点,都需要室内环境设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精神需求的满足实际上就是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生活品质总是与精神生活的满足状态息息相关的,没有一定的精神生活满足状态也就没有一定的生活条件的基准,所以,室内环境的装修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点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也是满足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状态的过程。

3、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和内心世界

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之后,室内环境设计还有助于陶冶人们的情操,这是美学享受后的必然结果。人类对美学的学习不是一个掌握过程和教育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熏陶过程和长期的感官习惯过程。只有在对美好的事物的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人类的视觉耳濡目染,和心灵产生共鸣,紧接着将这种共鸣感上升到思想角度和价值观念层次。室内环境装饰过程中应该逐渐体现出室内装修的美感,美感可以包括天然美感,即仿生设计和自然景致仿造,也可以包括人工美感,体现出人的创造性和创造力,无论哪一种做法,人们在这样的室内环境中都会在审美层面上受到极大的震撼。上已述及,室内环境装饰实际上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过程,良好的室内装修环境可以更加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因此而更加富足,人们因为外部的良好的环境设计,实际上更能让人们的内心有着更加丰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精神,人们的内心世界往往也会因为这些外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更加丰富和丰满。这是室内装修环境对人们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的影响与塑造。

四、室内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加大装饰的投入比重

当下的室内环境进入到了已过去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自主化,在以往的室内环境设计和装修过程中,很多业主住户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往往都会选择听从设计师和工作室的意见,会在他们的参考建议中进行选择,个人的发挥空间有限。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装修装饰设计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业主选择自己进行室内环境设计和修饰,越来越注重体现自己的个人喜好特色。而这样的一个流行趋势带来的直接改变就是加大了装饰的投入比重而淡化的装修的特征,和装修投入相比,装饰投入更加的灵活化动态化,也更加的贴近业主的个人需要,很多装修受困于形式限制,变化不够灵活,较为呆板,又有过多的限制,而装饰则可以由业主自行选择,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较大。另一方面,装饰可以起到配合装修风格的作用,使得室内的设计更加多样化,这也是现代室内设计理论中“重装饰,轻装修”的一个原因。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主要是对室内家具、设备、装饰织物、陈设艺术品、照明灯具、绿化等方面的设计处理,通过细节的物品的布局和陈设装饰体现出格调格调,彰显房主的个人品味和爱好。

2、从追求高价格向人性化过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室内装修发展过分追求于技术的先进和价格的高昂,很多经济实力较好的家庭新欢购进欧美品牌的装潢材料,在室内世界中追求流行趋势与欧美风格。室内的装修与环境设计不应该以价格标准,也不应该以所谓的流行趋势为导向,应该坚持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所谓的一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将人的需求摆在核心,应该室内的装修与环境设计服务于人的需要,而不是人为牺牲换取室内环境的“富丽堂皇”,另一点就是要做到体现业主的个人特点,让室内的装修与环境设计成为个人理念和特质的彰显部分,达到人和居住环境的特质统一,风格一致,格调相近,这符合人性化的理念,也符合审美的需求。室内装修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向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人们更加地寻求良好生活方式的态度的转变,这样的一个转变是从根本上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向更加高贵的一种精神生活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通常也就不会再向装修产品的价格上斤斤计较,反而更加喜欢用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方式来点缀现实的生活世界,这是人们追求人性化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境界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生活的文化生活品质的一种精神需求。

3、更加注重美感的营造

前文已经提及,审美不是生命的点缀,审美是生命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体验,因此在居住环境中营造美感已经成为了当下室内建筑环境设计发展的一个全新趋势。在室内环境的美感营造中,设计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第一是营造天然美感,利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装饰物,带给绿色天然的景物布置,在建筑材料以及装饰品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绿色无害,不仅要带来自然景物的视觉感受,也要对人的身体无损害。第二点就是营造人工修饰和人工美感,例如业主喜欢传统中国文化,那么室内房间的色调就要注重和实木家具的配合,博古架的摆放位置和结构要进行仔细研究,电视墙和墙面布景要和室内绘画作品相得益彰。美感的营造不是由设计师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住户的参考意见和个人意愿结合屋内具体情况以及设计师的专业参考意见,才能共同决定的。美感,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外在环境的一种主观的情感态度,在这个情感态度的转化过程中,人们能够以更加现实的方式来对待这个情感态度,这就是室内环境对美感的塑造。

4、注重环保装饰和绿色装饰的运用

当下建筑建材的发展就是贴近自然,减少污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倡导“天人合一”。注重环保装饰和绿色装饰建材的使用,这一趋势最早来源于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流传到国内的建筑行业以及室内设计行业。环保装饰和绿色材料的成本一般要高于普通的家居建材,对施工质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其耐用性更佳,对人体的伤害也更小。在使用环保装饰和绿色建材时,一定要听取设计师的专业意见,在卧室以及厨房等场合内,对于建材装饰的耐用性和健康性要求更高,不仅国家对相关建材制定了施工标准和使用标准,施工方和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积累的教训,也是一笔弥足重要的财富。

五、结语

室内环境是否优良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体现,也不仅仅和个人的品味以及收入实力相连,他和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特征密切相关。我国的室内环境设计装饰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能否在当下的快速发展阶段完成理念的更新升级,在设计思想中体现更多的人性化元素,体现更多的自然和谐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这决定了我国室内设计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决定了我国居民的审美追求和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总体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应该正确引导室内环境设计这一行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业内也应该制定行业规范,业主需要提高相关的个人意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室内环境设计才能和居民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才能有巨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汪伟亮.对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2]王沫苏.以人为本是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J].现代装饰(理论),2013,04:56.

[3]李熙成.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分析[J].鸭绿江,2014(07).

[4]欧潮海,刘晓培.浅谈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住宅室内篇[J].建筑知识,2007,03:6-9.

[5]丁浩.情感空间,惬意生活——论现代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7,06:163-165.

[6]任君.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共生[J].华中建筑,2008,06:101-103.

[7]尹思谨.人、情、环境与现代室内设计[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5,03:8-13.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3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 生态景观 生态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区环境设计也从最初单纯满足居民的物质、能量及空间需求发展为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居民精神、信息、文化需求的满足。但在众多境外公司的示范及房地产开发商的高要求下,居住区环境过度设计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时常出现。如何运用生态设计理念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成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一个焦点。

一、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1)生态测算形式化,生态设计缺少参照依据

在国外,居住区环境设计前会对居住环境进行较精确的生态测算,设计时会充分利用测算数据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在我国,设计前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测算是出于满足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为了为设计师提供参考数据。受这样的因素影响,设计师在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较低,规划设计过程容易忽视对当地的土壤、材料、文化、气候、地形的详细考虑与分析,从而降低了能解决场地问题的原有材料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环境生态空间的功能划分不合理

由于近些年人们对环境景观在营建视觉效果上的作用过度看重,使得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住户营建舒适的室外空间,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和震撼力,为开发商营造出尊贵、奢华的形象。外加上设计者过于强调对景观主题的表现与营建,致使设计中对居住区环境空间功能的划分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于偏重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间,忽视宜人小空间的预留与设置

居住区设计中大型的广场、恢弘的轴线,在规划图上可能是协调的,但就人的尺度而言这些较大面积的空间和较多的硬质铺装构成的人工空间并不亲切。特别是在一些风格偏欧式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规模较大的开放式广场、超长的中轴线、大型的跌水等也许符合开发商的要求,但所营造的空间并非是居民喜欢的空间。对于这些规模较大的景观节点而言,居民更喜欢私密性相对较高的组团式、宅间式环境设计,并且希望自己的窗前屋后能围绕以更多的植物而非硬质设施。

2.水体使用过度

作为生命之源,水景对于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大多数居住区水景的营造主要是出于满足开发商取得更好宣传而获取更大利益的目的。从而使得居住区的水景设计更偏向于形式化,忽视水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之后维护费用的考虑。而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水资源短缺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规模将水体纳入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果缺乏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指导,势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环境问题。而在大多数时间处于无水状态的水景所展现的景观效果,也势必无法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满意。

(3)片面理解生态概念,绿化材料选择不合理

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提高居住区绿化率片面理解为多植树多种草,将提高居住区档次归功于种植珍奇苗木、成龄大树。于是不顾居住区所处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用大面积的草坪、较大量的名贵树种代替居住区基址上原有的经济植被,以达到体现高质量、高绿化率住宅的目的。但由于本身气候、地质条件的不适宜,一些名贵苗木的长势并不能达到设计之初的理想效果,特别是在遭遇一些极端天气后,名贵苗木大面积死亡的案例也数见不鲜,而随之带来的管理、维护费用就不言而喻。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带来植物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居民所需承担的物业费用。

二、加强生态设计,改善居住区环境

所谓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是按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带些过程和产品及工艺流程的系统设计。生态设计遵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进化式、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1)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应符合地方性原则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根植于它所在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而言,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居住区所处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能利用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需要遵循哪些自然法则。居住区环境设计特色的表现不在于将其他地方的特色搬过来多少,而在于对本地特色的深入挖掘。在满足居民物质、能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使居民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与满足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最根本的目的。

(2)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要具有艺术美学性

艺术美学性是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而这里所提到的功能,既包括使用功能,也包括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在我们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中也决不能一味追求生态而使环境设计缺乏艺术美学价值。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设计是兼具审美与环保的生态,设计过程中将两者全面地体现出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与根本追求。

(3)居住区环境设计要具有科技性特征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运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里提到的科技性特征,一方面包括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硬质景观及辅助设施所采用的结构、材料、工艺、施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包括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生态学理论以及相应的循环、发展理论等。而在现代化居住区中,一些用来控制、监测居住区的环境状况并及时对居住区环境进行修复和调整的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得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理念能更好地被践行。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4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探讨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已经开始对室内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关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的定义,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物质精神需要,可以为其营造出舒适、高雅的室内生活居住空间,使人们在快乐享受空间的时候拥有使用乐趣,实现人和室内环境空间之间的和谐。现今,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每个环境艺术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一句话,人性化设计是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内容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对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的综合分析。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它是一种艺术设计、科学技术和人性的集合。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处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室内装饰和装修的设计。室内装饰和装修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应该注重室内的装饰、装修与室内空间各界面设施的和谐统一,保证人们在对空间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满足其最基本和实质上的环境要求;也要注重室内环境的设计,室内空间环境的质量人们生存的空间。主要包括室内的温度调节、通风和采暖措施方面的设计。在对室内环境人性化的设计,还要注意利用新型材料的质感;利用好色彩的效果。如果室内面积和空间比较大时,应该采用质地较粗的材料;反之,宜采用质地较细的材料,室内摆放的家具及陈设品在色彩上可以具有鲜艳明丽之感,显示居室典雅却不乏丰富的对比效果。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处理的基础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是美丽的形状,同时需要涉及建筑、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建筑物理和材料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现代人生活在室内的时间比较多,因此现代人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需求。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人性化处理,体现出现代人需求的提高,也体现出现代人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生活和艺术相结合在发展达到了全新高度。

1.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理论性

人类对于居住环境上的追求是自古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古代就有人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现代人提出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共生的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因此,更应该妥善解决好人类室内生存环境的问题,这对于城市化与人类居住环境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应该树立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尤其在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处理也是人类需求环境中的和谐发展,人性化理念的出现,为人类室内生存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指明了一条全新的理念,即实现设计美学和以人为本在理念上的融合和的和谐发展的追求。

2.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创造性

对室内环境有一定要求的人,不会仅仅要求设计一个单纯满足个人居住以及身体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需要的是要求一个安全、个性、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保证空间基本使用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使用光线、透视、幻觉以及阴影等艺术效果的表达,做好空间的分工与组合,同时利用设计结构原理、光线反射以及颜色上的变化,对室内环境进行美学上的改造,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风格和氛围,实现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保证室内环境可以实现美化改造,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使我们对室内环境美化的设计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水平。

3.提高室内设计的实用性

实用性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上来看,室内设计师应具备高技能、高经验、高素质、高修养以及高学识的心理结构,才能实现室内环境设计美学,提高室内设计的实用性;室内设计师还需要有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要对居住者的需求进行揣摩,才能根据不同居住者的要求来进行设计,把握整体的思维方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既可以满足居住者的审美观点,同时在客观上满足居住者对空间的使用要求。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人性化处理的问题

1.室内环境安全性问题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居室的建筑结构是构成整个室内空间的主体,这是生存安全的基础,因此在装修过程中不能拆改结构,才能保证房体的安全,在保证房体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室内的装修设计。因此,引导人们的装修行为,是保证避免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的基础,当前,我国的装修理念存在误差。国家应积极推行全装修制度,逐步实现新建房屋一次性装修,杜绝违规再装修的现象。

2.室内环境舒适性问题

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需求是舒适性,它包括视觉舒适、行为舒适、触感舒适、环境质量的舒适等问题。视觉舒适是人们在室内时,不会由于室内物体的材料、色彩而产生不适之感。一般质地较粗的材料给人以稳重之感,使室内光线变得柔和;质地细的材料有轻巧之感,能使室内光线变得明亮。行为舒适要求室内空间大小适宜,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在室内活动时的需要。室内物体的设计要能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在室内尽量选择一些比较柔和的材料。环境质量舒适要求人们在室内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求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流通性好。

3.室内环境经济性问题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中仍要注意经济性问题,满足经济性条件。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的利用室内空间,在对室内空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基础上,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因素,节约能源降低使用成本。要选择正确的装修材料和产品并加以充分利用,如选用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材料。

4.结语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应根据具体的户型特点和居住者的喜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设计中坚持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运用各种手段、技巧,整合各种因素,凸现人性化特点,使整个空间环境与室内主体协调统一,创造出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为人们营造出舒适、温馨、个性化的室内空间环境。人们享受空间的使用乐趣,在使用的时候有方便、舒适之感。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5

关键词:成本会计;环境素质;物质流成本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8-02

一、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现状

成本会计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1880年至1920年的奠基期后,逐步从普通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战之后,成本会计逐步形成了以事前、事中与事后成本控制的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该体系能够达到三个目标,分别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却非常缓慢,除了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作业成本法之外,成本会计的很多方面都渐渐地落后于实践,特别体现在教学方面。综观国内成本会计教材,多数的篇幅都在讲解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除了作业成本法解决了成本核算准确性与深入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问题之外,其他内容都未将现有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来。尤其是环境保护素质的培养并未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得到足够重视,实际上,引起工业企业污染的源头主要是物质资源未充分利用所导致的,而成本会计对资源消耗记录、归类与控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实效上讲,在我国已经确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国策,将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纳入工作日程的大背景下,虽然成本会计在对学生环境意识培养上拥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优势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契机

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物质流成本会计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物质流成本会计产生于德国,是由德国阿鲁克斯布鲁克研究所于1992年开发的环境成本会计的一种核算方法。沿着物质流向进行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仅可以核算出流向产成品的物质的成本,还可以核算出各个工序形成废弃物的物质的成本,进而找到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控制盲点,为企业减少损失浪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控制线索,使企业在降低环境负荷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国外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定义为:用实物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单位来记录追踪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原材料、能源以及相关的人工费和其他间接费用的流向,以此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不必要的物质资源损失浪费成本,以期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目的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物质流成本会计自开发以来,在德国企业中进行广泛试验并取得成功。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总结了一系列案例研究成果,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以加大推行力度。1999年,日本经济产业部委托产业环境管理协会进行环境工作发展促进调查,国部克彦教授和中岛道靖教授对德国发明的物质流成本会计进行详细研究后,于2001年导入4家企业获得成功。2002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部《环境管理会计指导手册》推进物质流成本会计的应用。2003年与德国、英国和美国组成mFCa联合协作组织,2004年开始向日本全国普及。2007年日本政府向iSo国际标准化认证组织提出mFCa国际标准认证方案。到2009年为止,日本企业导入mFCa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国内学者肖序等对物质流(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进行了介绍与研究,但转化为教材并进行教学实践在国内尚未得到尝试。

三、成本会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1.基本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为:物质流成本会计部分教材编写、实训模块设计、研究性学习模块设计与试验阶段内容和考核设计。具体内容包括:①增加物质流成本会计到成本会计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流成本会计的概念与发展历史、作业单元的划分、正负产品的价值、物质流动记录、物质资源损失的计算以及物质流信息披露。②实训模块设计。为了加强学生对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解,选取一家污染型企业的资料作为物质流成本会计实施的基础,并依据该企业资料设计实训所需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主要实训内容包括三大模块:资源损失的计算。使用eXCeL设计样本企业的年报与相关投入物质资源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资源损失的计算,并分析影响资源损失的因素;物质资源投入产生分析。同样使用eXCeL设计出样本企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要求使用Dea分析工具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并得到研究结论;定额管理设计。根据以上两部分分析结论,结合样本企业具体资料,要求学生进行物质资料消耗的定额设计。③研究性学习模块设计。除了给出既定条件下的实训外,本部分主要给出某个企业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该企业在环境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成本会计能够起到的作用,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④实验性教学与评价设计。由于该部分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设计,本部分设计约3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1节课讲授、1节课实训与1节课考核。内容要较实际,对外培训内容要少,主要考查学生的反应与接受程度,以备后续教学改进。

2.实施方案。①查阅国内外物质流成本会计与低碳意识教育相关文献,然后进行集中讨论,确定教材内容与实训内容,并讨论出详细提纲。②根据提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分工,分头撰写教材内容,并定期进行交流,汇总所写内容,并讨论教材内容是否能够对培养学生的环境素质提供帮助。③汇总教材,进行统一撰稿,修改后交由专家进行评审,之后修改定稿。④依据教材内容,课题组选择徐州一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污染企业作为实训资料来源,并对该企业的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包括生产工艺、定额计算、差异处理以及对废弃物的核算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学生实训的资料,包括:作业单位中心确定、每个单位中心的资源投入产出、计算每个作业单位的资源损失、计算负产品的价值以及进行报表列示。⑤针对实训内容,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训后进行总结,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对实训结论进行讨论,重点探讨成本会计在环境控制中的作用,以及作为一名成本会计人员应具有怎样的环境保护意识。⑥课后给学生留研究性学习内容,一周后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陈述。⑦综合教材内容与实训结果,对一个年级的讲授与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相关教学论文,对下一次讲授与实训提出修改意见。⑧对教材与实训内容进行持续修订,最终形成定稿。

参考文献:

[1]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141-143.

[2]王艳丽,赵英鑫.对“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38-40.

[3]李艳芬.环境会计的材料流成本核算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肖序,周志方,李晓青.论资源流成本会计在铅锌冶炼业的应用[J].财会研究,2008,(6):28-33.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6

一、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概述

纵观中西方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观点主要有7种,它们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而其中尤以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最具代表性。本文将围绕这五种。观点进行阐述。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进行会计实践而对会计环场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所做的合理推断。会计假设最早由w·a·佩顿于1992年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中提出,但直到50年代末才引起美国会计界的高度重视。其观点是既然把会计假设视为来自客观环城对会计的约束条件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那么会计假设就必须作为公认会计原则的最高层次概念或命题。按照演绎法,以会计假设为出发点推导出会计程序和方法。

(二)会计本质起点论

会计本质起点论认为,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将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就是其长期研究的结果。

(三)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客体。会计对象起点论认为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对象的原型决定会计理论模型,会计理论建立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中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会计理论应以会计对象作为起点。

(四)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会计目标起点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系统论基础上,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逻辑起点的思路深入人心并占据西方会计理论的主导地位。会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应首先明确目标,再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计量,指导会计实务。

(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会计环境系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审计、财务的客观历史条件及其特殊情况o、会计环境起点论认为,会计的历史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研究的必经之地及深入展开研究之依据,而且是探明会计原理、本质及规律的出发点。会计环境决定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及会计职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二、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选取标准

由于不同学者研究范式的差异,导致了对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问题的五种不同见解,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会计理论研究,有必要统一选取逻辑起点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进行会计研究的切人点,理所当然地应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具有初始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领域之中和一定的认识限度内不由其它规定所组合,而且能够组合成其它规定的最简单的规定性,是一定的理论体系中对象的各种复杂的规定性的根据和构成基础。

(三)选取的逻辑起点应具有可认知性。试想;如果选取的逻辑起点不能被人们所认知,那何谈以此为基础,探究会计其他问题,推理论证会计其他概念呢?

(四)选取的逻辑起点应具有唯一性。如果将两种或更多种观点综合起来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如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起点论,表面上看使理论更成熟、更完善,但是实质上会使得研究会计理论问题变得更复杂、更混乱。

由此可见,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够使整个理论体系浑然一体,前后一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会计根本问题。上述五种观点,都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会计理论展开更深一步的阐述,然而前四个观点缺乏理论研究的连续性,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在会计假设起点论中,因为会计假设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所做出的一些合理推论,作为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前提。然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制约会计假设生成的主观因素太多,即。使是沿续至今的货币计量假设也仍然受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环境的挑战,而且会计假设不具有初始性,因此将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不妥当的。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放弃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这一事实,从反面雄辩地说明了会计假设起点论的缺陷。

在会计本质起点论中,会计本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会计范畴。从会计本质出发,虽然可以推导出会计的目的、会计职能、会计结构等会计结构要素,但他忽略了揭示会计本质的客观基础和环境。此外,会计本质如同真理一样,人们无法完全懂得,只能无限的接近,即不具备可认知性,因此不宜将会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在会计对象起点论中,以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针对性较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但是起不足之处在于它所概括的范围太窄,只回答了会计客体问题,逐一阐述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作用和会计方法等问题,便会计理论结构缺乏严密性和有机的联系。

在会计目标起点论中,会计目标作为特定时空条件下会计实践活动本身的要求,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当人们重新定位会计目标时,也必须重新思考和选择基础性假设,重新确定会计原则,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此可见,会计目标不具有初始性,不宜作为逻辑起点。、以目标为起点所演绎的会计理论,无法解释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面临的一系列会计创新问题,如对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历史成本等的挑战问题,这也正好说明了以会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的局限性。

三、逻辑起点的定位:会计环境

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基于以下分析:

(一)会计环境具有可知性、初始性。葛家澍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人们可以认知的。会计环境独立于会计假设、会计目标,具有初始性。将会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不会受到其它理论要素的制约,能够揭示出更高层次的会计理论,从而建立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体系。

(二)从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历史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还是会计目标起点论,人们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始终没有离开会计环境这一客观背景。会计环境是衡量会计理论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的研究会计理论,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脱离实际,从而成为“空想”。

(三)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转换,即从会计假设起点论过渡到会计目标论,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法律及会计实践发展的产物,会计环模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这种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会计目标论向会计环境起点论转变也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四)将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利于会计理论前后一贯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因素,把会计环境视为内生变量,减少了理论的不确定性,研究的结果更为稳定,也更符合人们对“会计内涵”的界定。

(五)谢德仁教授将会计环境分为会计外环境和会计内环境,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会计的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由此可见,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由此出发构建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揭示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艺术设计;继承;传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是通过家庭、师徒、学堂等形式传承下来的。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如:昆曲、中国古琴艺术、广东粤剧、皮影戏、京剧、中医针灸、中国书法、中国剪纸等。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现代环境艺术是伴随着环境而产生的一门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作品强调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强调作者艺术观念的表达,使作品与环境紧密的融合起来。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兴起的学科,目前,社会上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高校也一直在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而中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创新就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才能逐渐走向世界。

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2.1审美意象的组合

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有各种审美意象的组合,就拿传统的书画作品来说,中国传扬几千年的水墨画在当今可谓是艺术的瑰宝。在表现形式上,虚与实的结合是最为突出的,中国书画讲究笔不到而意到,给观众大量的留白去思考和想象,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是中国书画最为明显的特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画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实,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是画家通过作品展现出来的虚。中国人讲究意境美,讲究含蓄美,讲究“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恰到好处的美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去撷取,任何一点的形式都可以经过现代化改造而独具魅力,将审美意象组合起来表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让人们处于和谐美好的环境中,给人们生活带去无限的想象空间。

2.2抽象美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任何的细节都会影响到整体,就拿室内设计来说,从空间布局到室内装饰品的选择,任何细微之处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那么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给予观众广大的想象空间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抽象美之说,如:中国的戏曲就是抽象美的典范,从舞台的这边到那边就是两个天地,只是一个手势就可以让人联想到现实广阔的场景,观众从抽象的表达中感知无限的想象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如何展现抽象美呢,如:通过景与景之间、空间与自然之间的相互穿插、因借来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感觉,就像苏州园林一样借助景与景、景与空间之间的各种形式来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人类的巧夺天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扬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天人合一”,它强调了人类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要实现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正符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实现创新,在审美上可以追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天成”之美、“闲适恬淡”之美、“简单大方”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展现别具一格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3.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物质性继承,一个是精神性继承。首先,物质性继承是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形式的继承,比如说,中国很多的仿古建筑就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继承,在现代建筑中加上一些传统的表现,如在屋顶的设计上,在室内装饰上糅合进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进去,让人感受到中国的古典美。但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上,单纯的物质性继承是无法实现发展和创新的,要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性继承。

其次,精神性继承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审美意象、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的深层次探讨,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审美习惯、文化底蕴表现出来,达到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说,在室内设计中,以人性化为基本设计理念,实现室内设计的适度而含蓄,从空间布局到装饰品的选择上给人营造出平静淡雅的舒适空间。在一些材料上将中国古典元素杂糅进去,形成中国古典的抽象美和似是而非的无限美感。

3.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为深层次的是精神文化的展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能照搬传统文化,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创新,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的文化运用现代思维进行一定的改造,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且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既要考虑到空间组合,又要考虑到当地的风俗习惯,还要考虑到审美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时代性元素,提供了人性化的理念等,这些都将不断促进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4结束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元素充分的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创新,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逐渐靠拢“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黎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评论,2011(11).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要素;领域;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目前一门新兴的专业,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发展的历程相对较短,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我们应该积极抓住这一机遇,在充分发挥各院校优势的基础上,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建设,从根本上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把握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总结。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所谓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充分的设计,以达到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求环境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从另一个方面也被当作是为了人类居住环境空间的设计。这一空间的设计可以分为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外空间设计两个部分。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提出,改变了以前单独分散的看待室内外设计的态度,它把室内外的环境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进行系统的设计。单独分散的环境设计很有可能导致片面的追求环境形象而忽视建造的可能性,忽视建筑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单独分散的室内设计还可能由于盲目的追求建筑进度而放弃技术的要求和标准。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不能是脱离了环境的整体利益而盲目的进行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要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居住的生存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居住的环境已经由以往的单一物质需求转变成了多功能需求和艺术性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就很好的给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方向。

2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点

2.1遵循整体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物和室内外环境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环境,这个环境要融合在一个特定的整体环境中,这个整体环境就是当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当地的风景区,甚至是当地的某个街道和田野。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之前,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整体环境,对整体环境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从整体出发,避免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出现小环境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现象。

2.2契合总体风格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外的环境设计以及建筑的外观、小品等都与建筑的总体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不同总体风格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不同的影响,古典的艺术风格和现代的艺术风格对建筑本身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就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契合建筑的总体风格,与总体风格保持一致。

2.3衬托主体建筑

建筑室外面的环境要在建筑规模和设计内容上与主体建筑保持一个相呼应的关系,能把主体建筑积极的衬托出来,让整个设计产生协调感,充分体现出设计的主题。

2.4体现建筑性格

所谓建筑性格就是建筑的风格,它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功能的建筑有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性格和使用特征,它也是建筑可别性的基本基础。因此,建筑外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充分体现建筑性格,根据不同的建筑做不同的研究与处理。

2.5注重主次分明

建筑室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主体建筑的积极氛围衬托出来,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合理进行设计。避免那种盲目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冲淡了建筑主题。

3涉及的领域

3.1建筑设计领域

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和基本要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建筑设计就是对建筑物本身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优美的外观造型等。建筑设计从整体上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之一,其设计的空间形象、装饰的建筑风格以及突出的艺术风格都对一个城市的环境和面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反映了人民生活物质文明的高低,也是人民精神文明的基础。

3.2城市规划领域

人类居住的城市是由人工环境组成的,人类生存在这个大环境之中,建筑是生存的空间,由此形成了城市街道以及城镇。城市规划一般包含城市发展的性质、人口的规模大小以及建筑物建筑的规模和用地的规划设施等。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在遵循自然经济规律上去进行合理的规划。

3.3室内设计领域

室内设计就是对人类居住空间的内部进行研究与设计,它不仅是对建筑设计的深化,同时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灵魂。室内设计一般是根据建筑物的不同性质、不同的环境以及建筑物的相应标准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创造出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室内设计的档次能直接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它是人们居住环境的基础。

3.4景观设计领域

景观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包括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游园、空间绿地等。从环境的构成的不同角度来看,人们既要有舒适的室内空间进行学习和工作,又要有优美的室外环境来陶冶情操和进行自然活动。

3.5公共艺术设计领域

所谓公共艺术设计就是在那些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它有别于建筑外部的设计,主要是一些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比如雕塑和壁画等,这种公共艺术设计能够很好的对城市环境起到一个美化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城市的良好精神风貌。

4遵循的原则

4.1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人类的居住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体系,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的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但是不能无节制的浪费环境资源,造成环境浪费。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一定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原则,从实际出发,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4.2以人为主体的原则

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是环境的主体,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本。环境艺术设计也一样,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把人在环境中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在城市中逐渐丢失,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要把人的主体性给恢复过来,充分的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地位,让环境真正成为适合人类居住和舒适的场所。

4.3创建环境整体性原则

不同的设计要素构成了环境艺术的设计,不论是建筑物及临近区域还是建筑室内的陈设以及绿化等,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在统一指导的思想下,让其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协调的关系。

4.4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

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一个文化的统一载体,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和地域条件内对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念的直接反映。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要尊重传统的历史文脉,在设计中体现出传统历史与现代文化的衔接,并积极的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5重要特征

5.1艺术与技术相融合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都是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科学的技术主要是发挥环境艺术的物质功用;而艺术设计主要是发挥环境艺术的精神功用,通过媒介积极发挥对人的精神效能。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实质上是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产物。

5.2自然与人工相呼应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自然的艺术与人工艺术运用较多,有的重在对天然的艺术产品进行合成加工,有的是借自然之景进行单纯的人工创造。但不论怎么进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都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5.3物镜与人文相渗透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所设定的空间环境进行充分的设计创作,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还要注重把物镜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渗透起来,合理融入到设计当中,或者说把环境艺术设计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互相渗透,进行融合。这样的渗透可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感染力。

5.4空间与时间相兼容

环境艺术设计与一般的绘画雕刻一样都属于对空间的艺术造型,但环境艺术设计又与绘画和雕刻的欣赏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它也具有实践艺术的性质。环境艺术设计不单单是单纯的空间艺术,也不是纯粹的时间艺术,它具有空间与时间的兼容特性。

6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自然的要素,同时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处于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艺术环境。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生存空间是相通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它的科学性,以科学美来表现出环境艺术的功能美,以功能美来合理完善科学美,从根本上达到环境艺术的功能与科学审美统一。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9

理论建构的过程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是将最简单、最普通的、内容比较贫乏的抽象规定作为该门学科的理论出发点,然后,使这些最一般的定义和原理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同时又以越来越具体的内容加以充实,直到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得到完整的阐述为止。理论建构的关键是逻辑起点的确定,确定了逻辑起点,便开始了以逻辑为中介、抽象范畴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抽象范畴不断向具体范畴的上升过程,表现为后一个概念是前一个概念的综合和发展,是在前一个范畴规定的基础上,再补充上新的规定,因而是一个丰富化、全面化的过程,是一个比一个范畴更具体的过程。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1文献回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至今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起点论。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昌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假设尽管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而丁庭选认为:会计假设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畴,同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其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从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在美国会计学会制定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列出了四大会计目标:(1)对有限资源使用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会计目标起点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观性,目标是一种假定,目前无法加以证实,缺乏客观依据。也有这样的问题:是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而提出的,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王海龙、宁玉臣指出,西方目标起点论是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业务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目标起点论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理论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会计目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对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会计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等。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会计本质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

(四)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控制内容。李映照、陈妮娜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中,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劳秦汉指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特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的范畴。而吴联生否认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他认为会计对象作为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高度的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反映。与此同时,吴水澎指出,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适当,这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要素是受制于与会计目标的,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不能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会计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谢德仁在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也有学者认为会计环境本身并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因为环境是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对会计系统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研究和构建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只能说它是会计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双起点理论,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的提出双起点论。主要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苏新龙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杨月梅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李先富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牛彦秀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不少学者反对双起点论,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论的科学性中包含的(逻辑起点的单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禄仕指出,多重会计核心理论不可取,会计核心理论只能有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逻辑一致性,会计准则制定及评价更为明确可行,确保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一贯性。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假设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是西文在研究财务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的,并最终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为西方流行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是我国会计界的首创,而会计环境起点论、双逻辑起点论以至多起点论是中外观点结合的产物。

2结论

东财会计学院的牛彦秀在《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纯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两方面。会计本质位于理论范畴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则为应用范畴的最高层次。

借用此会计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与西方从会计逻辑起点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会计假设、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而中国则更多的关注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甚至双逻辑起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与中西方逻辑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以构成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决定、影响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会计本质、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之一,则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思维是前一种逻辑起点形式居多,而西方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形式。

中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主要借鉴西方会计概念框而制定出来的,而西方会计概念框架也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故笔者认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应该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也并非把会计准则或会计概论框架等同于现代会计理论,但会计准则或会计概念框架是现代会计理论应用领域的核心理论。

环境设计的本质篇10

理论建构的过程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是将最简单、最普通的、内容比较贫乏的抽象规定作为该门学科的理论出发点,然后,使这些最一般的定义和原理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同时又以越来越具体的内容加以充实,直到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得到完整的阐述为止。理论建构的关键是逻辑起点的确定,确定了逻辑起点,便开始了以逻辑为中介、抽象范畴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抽象范畴不断向具体范畴的上升过程,表现为后一个概念是前一个概念的综合和发展,是在前一个范畴规定的基础上,再补充上新的规定,因而是一个丰富化、全面化的过程,是一个比一个范畴更具体的过程。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文献回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至今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起点论。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昌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假设尽管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而丁庭选认为:会计假设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畴,同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其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从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在美国会计学会制定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列出了四大会计目标:(1)对有限资源使用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会计目标起点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观性,目标是一种假定,目前无法加以证实,缺乏客观依据。也有这样的问题:是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而提出的,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王海龙、宁玉臣指出,西方目标起点论是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业务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目标起点论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理论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会计目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对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会计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等。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会计本质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

(四)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控制内容。李映照、陈妮娜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中,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劳秦汉指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特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的范畴。而吴联生否认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他认为会计对象作为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高度的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反映。与此同时,吴水澎指出,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适当,这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要素是受制于与会计目标的,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不能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会计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谢德仁在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也有学者认为会计环境本身并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因为环境是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对会计系统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研究和构建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只能说它是会计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双起点理论,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的提出双起点论。主要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苏新龙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杨月梅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李先富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牛彦秀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不少学者反对双起点论,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论的科学性中包含的(逻辑起点的单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禄仕指出,多重会计核心理论不可取,会计核心理论只能有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逻辑一致性,会计准则制定及评价更为明确可行,确保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一贯性。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假设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是西文在研究财务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的,并最终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为西方流行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是我国会计界的首创,而会计环境起点论、双逻辑起点论以至多起点论是中外观点结合的产物。

结论

东财会计学院的牛彦秀在《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纯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两方面。会计本质位于理论范畴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则为应用范畴的最高层次。

借用此会计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与西方从会计逻辑起点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会计假设、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而中国则更多的关注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甚至双逻辑起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与中西方逻辑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以构成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决定、影响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会计本质、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之一,则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思维是前一种逻辑起点形式居多,而西方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形式。

中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主要借鉴西方会计概念框而制定出来的,而西方会计概念框架也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故笔者认为,我国现代会计理论应该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也并非把会计准则或会计概论框架等同于现代会计理论,但会计准则或会计概念框架是现代会计理论应用领域的核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