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22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1

(一)网络吸引,网瘾现象多发

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在网络中人们的身份具有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更为多元化。在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时,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之间,青少年往往会在接触互联网时,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而产生网瘾。表现为长期迷恋于网上娱乐、游戏、交友等活动,恋网成瘾会导致青少年神经衰弱、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等现象。

(二)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互联网信息具有开放性,网络文化多样化和良莠不齐的特点使得青少年在使用互联网时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如暴力、、游戏等。在网络这个虚拟而又开放的空间里,没有人引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会使青少年长期沉浸在网络之后形成一种畸形的价值取向,做出不正确的价值选择。

(三)道德伦理缺失,青少年行为失范

当前,网上道德的不断弱化,青少年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心、虚假欺骗、粗言恶语、侵犯他人隐私、恶意攻击等。青少年群体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自控能力的群体,许多方面还需要受到规则的约束。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青少年“绝对的”自由,青少年长期在网络中接触这些不良的信息,难免会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大多数是由网络的长期影响造成的。所以道德伦理在网络中丧失,青少年的行为失范。

(四)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青少年陷入迷茫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冲击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还未完全形成的价值伦理,如何从多种选择之中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变得尤为重要。西方观念通过互联网来到中国,对中国文化和信仰是一个不小的入侵,如何正确引导成为信息爆炸的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除此之外,面对众多的信息,青少年陷入迷茫,也成为了道德教育所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的基本特点

(一)网络环境下德育的内容丰富且多样化

网络带来了一个全新信息时代,在网络中的信息庞大且复杂,其中有丰富的健康积极的思想,也有大量不良的非主流文化信息,这些复杂的信息给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借助多媒体声、色、光、画等手段的帮助,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摆脱了传统的书本理论知识的道德教育,新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形成必然是一种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更为先进的引导性更强的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的改变

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或者说具有权威地位的人或组织拥有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掌握着道德教育的源头。但是,网络环境下德育的主体不再单单是权威主体,也就是说此时的德育已经没有了明显的中心。网络的开放性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占有一定的地位,道德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教育主体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似乎可以说是一个双主体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不再是一味的灌输、强迫学生接受应有的道德观念;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育,他们开始拥有自主话语权,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一些年长的教师有可能因为跟不上网络技术的步伐而落后于时代,因此可能会出现“老向少学”的局面。

(三)道德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多数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这种德育的课堂大多数都是处于一个枯燥乏味的状态,学生很难在这种有限的教育课程中养成德性,课堂教育的效率是有限的。然而,网络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德育途径,在网上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方式的道德教育,可以在网上进行多个方面的在线教学,学习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的进行道德的学习,从而使课程更加符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模拟适合德育的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空间里充当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之中进行道德价值上的选择,虚拟场景的手段能够让学习主体在模拟选择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道德,并逐渐养成自己的德性。这样一来,网络环境下的德性形成相比于传统德性的形成过程更加拥有立体感。

(四)道德教育中的评价趋于民主

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与德性的养成都与之前大不相同。除了先前所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教学评价也存在一个质的飞跃。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更加民主、自由。网上的教学平台所运行的模式是超越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自主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权威的地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那么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中会沿袭先前的民主形式,学习者在评价过程中也居于一个更加民主的地位。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学习者自由的评价也能够体现出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更好的养成青少年的德性。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性养成的思考

依照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性养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网络的法制建设

提高青少年的网络法律意识网络自由不能跨越法律的边界,青少年在接触网络之前应该先树立起网络法律意识,要弄清楚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的概念,在网络上的行为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的网民是不太清楚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的。在青少年接触网络时,树立网络法律意识很有必要的。网络法律意识的确立才能够保证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会逾越法律、违背传统的道德伦理,能够文明上网,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构建安全绿色的网络空间

纯净网上信息网络因其固有的开放性而积攒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信息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养成。那么如何让青少年接触到正面、积极的消息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网络建设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完善,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就应该在网上多开设图书馆、网上课堂、教育网站等,给青少年一个德性养成的正面指导;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多数是因为网络监管的不力,负面消息在网上可以得到栖身之处。如果可以严格把关信息流通通道,减少负面消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构建一个纯净的网上世界便指日可待。

(三)家庭从源头上监督青少年上网活动青少年德性的形成

在于引导也在于监督,家庭对一个人德性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家庭在青少年网络活动方面也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很多家庭在青少年早期接触网络时没有好好的加以监管,导致孩子接触到网上的不良信息或者说患上网瘾,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干预,青少年很有可能误入歧途。相反,如果青少年在家庭成员的引导下进行网络活动,多多接触网络上的正面消息,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构建起到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那么家庭成员在青少年进行网络活动时加以干预或者先树立起孩子的正确上网观念是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性构建的重要举措。

(四)学校利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德性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2

关键词:网络;网络环境;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影响;思路;对策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传播媒体,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类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在04年6月份,我国有互联网用户8700万,但到05年6月份,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亿300万,增幅达18.4%。预计到2010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群。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其生存方式、思考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无不深深地打上网络时代的烙印。因此,作为一名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网络时代将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取决于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多大程度地使用网络以及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统计数据表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在网民中所占比例为15.8%,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05年11月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中指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同时,初中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群体中的网瘾比例高达23.2%。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一代积极利用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应对网络本身对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挑战,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新时代所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一、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为青少年的交流、创新、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首先,网络为青少年拓宽了一条信息来源和沟通的渠道,它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使之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快捷、高效地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

其次,网络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交范围和沟通对象,使之可以借助虚拟空间,广泛展开对外交流,寻找发展机会,促进个性培养;再者,网络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将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并进一步拓展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网络环境比较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加之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甄别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网络极易成为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消极作用也日益显现,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传统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最富冲击力的挑战。

我校02届有一名初二年级的男生王磊,学习成绩本来十分优秀,在班上常常考试都是班上的一、二名。初二下学期时,迷上了网络游戏,慢慢地,学习成绩下降了,当老师和家长知道原因时,太晚了。他对网络游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初三年级中考,本来很有希望考上曲靖一中的他,确连上普通高中已需要自费。由于父母的责骂,他竞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差一点就丢掉了年轻的生命。因此,网络使用不当,网络成瘾,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和网络欺诈等“网络公害”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本人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意识下降

网络使用不当,必将成为当代青少年良好道德意识形成的严重障碍。上面提到的我校02届学生王磊,初二年级以前,都是学校老师及家长们都称赞的好学生,初中一年级还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他尊敬师长和长辈,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当他迷上网络以后,那些淫秽、色情、暴力、丑陋的内容已经深深地侵蚀了他的心灵。起初,他把网络上的内容在班级同学中进行传播,后来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品行变得十分的恶力,学会了吸烟、喝酒,甚至于跟一些女生混在一起。在家里经常跟父母顶嘴,甚至谩骂、殴打父母,父母根本拿他没有办法。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青少年一旦迷上网络,消极影响实在是不可忽视。在网上由于技术原因,很难对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网络可以随意提供信息,使得有用无用、正确错误、先进落后的信息冲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陋的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据统计,网上无益信息占30%以上,黄页随处可见。而青少年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刻意收寻一些非健康的信息。由于网络没有严格的“把关人”,青少年只要找到网址,就能看到低级庸俗的东西。经常这样上网,会造成青少年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

2、社会责任弱化、身体健康受损

王磊自从迷上了网络,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已经丧失了责任心,不思进取。视力下降,身体虚弱。现在已经走入社会的他,从来没有想找一份工作,为家庭和社会尽一份职责,整天还是生活在网络的世界里。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但他们又渴望扮演成年人的角色,既管不住自己又不想别人监管,而网络正可以满足他们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在网上可以任由思想这匹脱了疆绳的野马自由奔驰,随便一点击,便可以放纵一下,这时他们感觉到了一种毫无束缚的自由,这时候什么社会责任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留在他们脑海里的只有“我的思想”存在。网络发展迅速,我国有些地方网络就像大跃进式的运动,短短的几年内,各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网吧,而这些网吧往往设施简陋,环境恶劣,甚至存在着消防安全隐患。据统计,大部分网吧的电脑显示器未装视力保护屏而且光线暗淡,有些小型网吧根本未安装通风排气设备。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有保安人员的网吧几乎没有,这样,在网吧,抢劫、打架、强奸、凶杀的案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青少年身体健康,威胁青少年的财产、人身安全。

3、心理素质脆弱、人际情感疏远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被网络吸引,在网上想入非非,按心目中理想的角色装扮自己,描绘自己,美化自己,纵横驰骋,俨然是个不可一世的“英雄”。一旦离开电脑,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还要去上学,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上,一种“龙困浅滩,虎落平阳”的失落感顿时袭来,渴望别人注意自己,却未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碰到困难、阻力、不理解等不如意时,他们更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对老师和父母的教诲感到厌烦,和同学朋友谈不拢,说话没人听,无形中产生了自卑感和怨恨感,情绪容易波动,甚至会痛恨一切,痛恨自我,心理素质脆弱。

热衷上网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上瘾者都相对地难以合群,他们一旦迷上网络,就会把寄托放在网络上,沉溺于虚拟空间而离群索居,造成新的精神空虚。特别是一些网迷,每日数小时甚至整天坐在电脑前,致使其中一些人患上“网上失衡症”、“信息污染综合症”等新疾病,这样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大减少,有的甚至无法面对真实社会。如2000年12月《今晚报》曾报道一名在校女生因迷恋网吧,性格变得孤僻而且夜不归校,连续多次违反校规。当领导做其工作时,该女生不但不听规劝,反而在深夜10点多钟以跳楼相威胁。

4、价值追求失衡

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充分迎合阴暗心理、低级趣味的内容;有的网站则赤裸裸地兜售着色情、暴力、欺诈等内容;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诈骗、等犯罪行为,都会腐蚀青少年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强大的冲击。尚处在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他们,还未完全懂得取舍之道,容易偏离传统的轨道,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健康正常的轨道。

5、政治观念谈化

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每个网站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侵入。面对着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渗透,最容易受侵蚀的就是那些未成熟、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的青少年。他们好奇、图刺激、图新鲜,很容易成为西方腐朽文化的牺牲品,使青少年的民族观念、爱国主义思想淡薄,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观念淡化。

6、学业成绩下降

王磊从一个优秀的好学生,迷上网络后变成一个差生的实例说明了,网络使用不当,对青少年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终日泡在网络上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已大量耗费在网络上了,思想早已远离校园的生活,终日萎靡不振,一旦从网络上走进课堂,网络上的那种毫无思考的信息与课堂上严谨的科学知识相比较,更显课堂的枯燥无味,这时文化知识更无法声声入耳,甚至是面对课堂便昏昏欲

睡,这就严重耽搁了学生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日益下降。

二、网络的发展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从王磊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到,网络环境已经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性,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相比的。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它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交往方式,可以极大地满足信息资源共享,突破信息交流中的时空限制。当前,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年轻一代主要的学习、交往和娱乐工具。网络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很多青少年昼夜上网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年轻一代将在网络的陪伴下成长,网络也因此将对青少年思想和心理成长过程产生长期的、连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应当引起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需要我们积极寻求新的工作方法,探索新的途径。

2.网络信息的混乱,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们所接触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其内容经过层层过滤,不正确、不合适的内容已被删除,教育者可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定向的灌输来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青少年不一定要依赖学校和家庭来获取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青少年可以很轻易地在网上找到他所感兴趣的内容。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站,有用信息与黄色、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混杂在一起。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媒体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络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低级、庸俗、反动的信息畅通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网上这些信息“垃圾”的泛滥,对于那些辨别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们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青少年是否能够经得起网络负面因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网络文化对民族文化提出了挑战。网络具有的开放特点使各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网上交汇,上网者能深切体会到网络中的文化冲突。在当前互联网的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与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仅仅占到0.1%和0.5%,美国等西方国家正企图利用网络来实现其同化世界各国文化的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授D.Rothkopf曾撰文指出:“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鲜事物快,在西方文化信息量占绝对优势的网络中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造成忽视本民族文化、崇尚西方文化,在心理上成为民族感不强的人。正如一位美国人说:“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各民族文化、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传者的头脑,谁就会成为网络的霸主,赢得最后的胜利。

4.沉迷网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彼此不知对方身份,没有受到他人和社会指责与惩罚的顾虑,容易产生一些出轨的行为。例如,一些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出于无聊或者为了个人利益,在网上虚假信息欺骗他人,甚至于非法侵入他人的电脑系统,破坏或盗取他人的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青少年如果整天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趋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他们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而且,当前不少青少年沉迷于以战争、暴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这些生动逼真且带有刺激性的游戏,容易使人心理失衡,混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容易造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危害其身心健康。

三、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正确的思路

网络时代的到来,既为搞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进行大胆的探索,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新的特点进行研究,大胆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束缚,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内容、方式和途径进行改革,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首先,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善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信息的开放,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来实现育人目的。其次,应重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建设,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建设,通过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同西方势力作斗争的战斗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第三,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第四,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此外,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加深青少年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认识,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和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王磊和当代千千万万青少年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如何在当今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假使王磊当初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足够重视,他决不可能有今天的结果。也许他也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材,也许可能成为一名推动网络信息发展的人才。也许------。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推动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已经迫在眉睫。本人认为,目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具体对策。

1、学校应建立德育保障体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网络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改善德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尤其是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德育传播工具,保障德育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道德规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足量的经费投入,来确保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做到德育信息与传播的决策、管理权力、管理运作、管理方略、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德育信息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各个学校责任制的管理,做到德育责任、权力、效益相统一,建立起严格的德育信息传播管理责任制。

2、建立高素质的网络德育队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指导者,还应与学生一道去迅速适应新的人类,新的观念,新的发明,既要把原有的知识炼得炉火纯青,又要以饱满的热情接受新的知识,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多接触各种网络信息,学会辨别各种信息,并且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教育上,以指导学生掌握网络信息的方向。

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德育工作者素质的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到德育岗位上来,并且重视德育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又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德育工作队伍。

3、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

针对青少年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差,容易受误导。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新模式。有效的发挥网络的作用,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教师要能主动的在和网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益信息,抵制有害信息。

4、积极建设青少年德育网络平台

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少年德育网站和网页,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坚持传播正确、健康的信息和声音,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又要有亲切的服务意识,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还要注重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吸引青少年。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5、开辟学生专用网吧

现在学生上网,绝大部分都是在网吧。假期周末,只要你到街头的网吧逛逛,你会很快发现网吧内绝大部分网民是学生,而他们是男生玩游戏,女生则聊天,很少有例外。而网吧老板往往为“方便顾客”,早已将很多网络游戏下载到了桌面上,早已帮你把聊天室打开,只待网民们进入。在这样环境上网,学生往往做的是无益或有害身心健康的事。为了便于学生在合适的条件下上网去做合适的事,应大力推行校园网吧,让老师带着学生上网。

6、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

学生上网,除了网吧外,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家庭电脑。有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家上网,以免在网吧“学坏”,特意为孩子购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他们认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有的家长甚至是“电脑文盲”,于是,家长又从未陪同孩子一起上过网。据了解,在家上网的学生只有30-40%实在学习或查资料。作为父母当然对孩子上网不宜“堵”,而宜“引”,既要从正面对子女讲清楚上网浏览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也要从反面向子女道出某些网页的消极作用,充当子女上网的知心朋友,引领他们走正途。父母作为一种教育者,应尽量陪孩子一起在家或网吧上网,并对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作相应的规定,利用ie浏览器上的“安全系统”或“分级系统”来设置计算机安全级别,帮助子女控制上网看到的internet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从网上获取有益信息。

7、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8、用师生的真诚友爱感化过度迷恋网络的学生

学生沉湎于网上聊天或陷入“网恋”,这显然是学生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在学生心理的断乳期,学校应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用师生之间的真诚友爱战胜网上那种虚无缥缈的爱。一方面是要建立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改变“尊长”的身份,以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真正用民主平等的态度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接纳学生。特别对学生中暂时有障碍、常出乱子闹麻烦的所谓“双差生”,教师更应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另一方面要培养健康的同学间的友爱关系。

总之,网络时代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青少年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采取相应而具体的对策,才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努力建造好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平台,为当今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经涛、王俊英主编《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1.

2.

郑伟:《网络道德:非实存的规范体系》,《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第58页。

3.

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4.

朱美燕:《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第20页。

5.

曾坚朋:《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第30页。

6.

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第67页。

7.

孙延蘅:《校园网络文化:利弊有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第13页。

8.

刘永安:《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1998年第4期。

9.

崔景贵:《网络文化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7期。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200-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和时间呈上升趋势。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确立、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身心还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好奇心强,辨别力与自控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空前的自由与满足的同时,也导致不少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并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

沉迷于网络,青少年容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1.情绪障碍

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欲罢不能,流连忘返,一方面会导致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漠不关心,导致情绪冷漠症。另一方面会造成精神、躯体对上网的依赖,如果得不到满足,情绪就会变得异常低落、焦虑不安、脾气暴躁,甚至无法入眠。

2.性格障碍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对信息接受者来说,接受的过程是相对封闭的,青少年一旦离开电脑,就会感到孤独,很难表达自己,难以与人交往、沟通。

3.行为与品德障碍

遨游在网络世界中的人不需要真实姓名、身份,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有责任和义务,容易引发撒谎行为。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充满血腥和暴力,面对生命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只有好勇狠斗,久而久之,会引起青少年情感的匮乏和冷酷无情,甚至引发行为的暴戾。

4.人际交往障碍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行为目的等都可以隐藏,人际间的交往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并且,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全球性。这使得青少年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在网上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充分而真实地展现自我。也喜欢在网络中发泄自己的苦闷、排解孤独。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日渐被淡化。许多青少年面对网络,能够将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通过键盘熟练地敲打出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与人交谈时不知从何讲起,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二解决策略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共同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以保证其身心朝着健康的轨迹发展。

1.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与管理,规范网络运作,以防止不良信息危害青少年。政府要严格控制网络,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实行许可制度,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限制青少年进入负面影响大的网址,要求内容提供商遵守网络操作法典,不将色情、暴力、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的内容提供给青少年。加强立法、执法,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不良网站予以打击。建立有效的安全检测机制,开发安全检查软件,过滤网络信息,对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进行甄别和查堵,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纯净,让青少年绿色上网。

2.开设上网指导课

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网络信息,要加大对青少年进行上网指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首先要求他们遵守网上公德,以道德的、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防范网上失范行为。其次要教会青少年保护个人隐私,教育他们不要轻易与网友约会,不轻易把自己和家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告诉网友。还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分辨、判断、选择网络信息,远离黄赌毒等有害信息,以避免受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侵蚀。

3.监督上网行为

家庭、学校相互协调,共同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随着电脑的普及,家庭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渠道,家长在监督孩子上网行为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注意安装必要的软件或加设密码,将不良信息排除在孩子视线之外,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协助家长做好监督工作。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更新观念,清醒地认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青少年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提高自我免疫力,促进心理健康。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专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各种文体比赛、知识竞赛、晚会、英语角、郊游、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旺盛的精力能够得到合理释放,从而有效遏制他们沉迷于网络,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程序编写比赛等,以激起青少年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热情与兴趣,同时把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向查询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拓宽知识面等有意义的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易成瘾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n].教育文摘周报,2006.2.22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4

[关键词]网络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

[分类号]G258.7

当今时代,不仅成人对网络产生依赖,而且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也在逐步增强,网络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已不能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必须转变方式,走网络化发展的道路,为青少年阅读服务。[1]

一、为未成年人和青少年读者阅读网络文化服务

(一)为未成年人和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化提供安全、健康、文明的环境

公共图书馆应做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导航员,引导未成年人进行绿色网络阅读,把“绿色上网,健康先行”的理念传递给未成年人。一方面,建立问题数据库,解决未成年人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引导他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接触网络,通过电子书刊、数据库等在线资源去学习和探索知识。另一方面,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提高他们对网络阅读的自控和自律意识。例如太原市图书馆,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设计制作“健康上网行―――网上冲浪导航链接”的专题版块,内容包括“新书推荐”、“名著导读”、“动漫在线”、“益智乐园”、“在线课堂”等集趣味性、知识型、科学性为一体的版块内容,有效地引导了未成年人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网上活动。还有安徽图书馆举办庆“六一”网上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内容首先是图书馆邀请100名小读者并免费赠送他们超星读书卡。然后,馆员对小读者进行网络教学,馆员现场教孩子们如何用这张超星读书卡在网上找到相关网站,如何进行注册、搜索、下载到自己想要的书籍。这次活动使小读者们知道了电脑不仅是高级功能的游戏机或网聊的通信工具,而且让他们明白了原来网上还有这么多好看而有用的资源!这次活动获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家长们希望,多开展一些这样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使公共图书馆成为让家长放心的绿色空间!

(二)采用多种网络信息技术,限制未成年人获得不良信息和登录不良网站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们图书馆人的责任,图书馆应采用多种网络信息技术,为未成年人输送健康的信息软件,限制未成年人获得不良信息和登录不良网站。网络环境下的儿童保护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安徽省图书馆电子文献阅览室用自己的实践为这一课题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安徽省图书馆的电子文献阅览室为小读者提供了一片净土。例如电子文献阅览室的特色服务“儿童上网天地”,图书馆在电脑的桌面上将一些有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网站的网址做成专辑,供小读者们点击浏览。为了有效地抑制儿童接触网上一些不健康内容的网站,电子文献阅览室特别为儿童区安装了“反黄专家”软件。

另外,电子文献阅览室把少儿作为特殊读者群体,限制儿童上网的时间,图书馆员会认真负责地询问每一个来馆的未成年人:是否征得家长同意后再来上网,作业是否做完。并且会限制儿童上网的时间,每个儿童的上网时间不超过二小时,如果超时,馆员会提醒他们下机。另外,儿童区电脑前的电子公告会有这样的提醒:“请不要浏览暴力,以免损害身心健康或感染病毒”。图书馆以这些方式来让未成年人从小形成对网络健康的认识。

(三)向青少年读者开展网络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有效地阅读网络文化

开展网络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有效地阅读网络文化。例如江苏省,由江苏省宣传部、教育厅等部门联合组织的,以“走进世博,幸福中国”为主题的网上读书征文活动。该项活动历时3个月,共有5500多所学校参加,该活动参与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在江苏读书活动史上尚属。此次活动网上点击率高达1.248亿人次,收到有效作品4.7万篇,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6000多篇获奖征文。本次网上读书活动培养了儿童阅读习惯,激发了儿童阅读兴趣,营造全省校园读书的氛围,本次活动为江苏省利用网络,教育引导少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风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多元化的服务渠道

(一)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员队伍建设

1.保证中小学图书馆员的稳定性

各个中小学图书馆的馆长必须提高对图书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了解中小学图书馆人才需求特点。选调一些知识面广,业务精,懂得儿童教育学的人才来到图书馆工作。

2.强调专人久任

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有很强的连续性,要强调专人久任。中小学图书馆馆员的流动性非常强,稳定性非常差,要解决这方面问题必须要强调专人久任,增强图书馆员的积极性。

3.调整队伍结构提高中小学图书馆员素质

中小学图书馆要引进一些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到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研究生们有知识有热情,他们会给图书馆带来活力,更好的为小读者服务。

4.组织培训

中小学图书馆要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图书馆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对中小学图书馆员一般要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培养他们爱岗专业的精神、业务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小读者服务、计算机能力培训: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才能更好的为小读者服务、还要进行创新观念培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小学图书馆员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使图书馆工作有新局面,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培训途径一般采取岗位培训、个人自学和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

(二)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积极推动青少年数字阅读

国家一直在倡导教育的均衡化,阅读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全民阅读重点普及的对象应该是青少年。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中小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开拓视野。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图书馆也面临一些棘手的难题:一方面,许多中小学校因财力、人力等原因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图书馆;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学虽然有电子教室,但是电脑里却没有足够的与学生匹配的内容,因此许多学校电脑闲置率很高。公共图书馆从中小学现状出发,积极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帮助中小学摆脱困境。2002年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项目作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立项。中文在线为该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这个项目也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至今,该产品已经覆盖全国30000余所中小学校,有上亿师生收益,在电脑上安装数字图书馆资源,同时解决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不足和电脑闲置两个问题。所以说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积极推动青少年数字阅读势在必行。

(三)公共图书馆的新媒体悦读少儿体验活动备受青睐

新媒体悦读少儿体验活动,是江西图书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和馆藏数字文献资源,为了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在少儿图书借阅室开辟新媒体悦读少儿体验区,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利用新技术设备和新媒体的热情和兴趣,让小读者们亲身体验新媒体阅读的新颖性、丰富性。该体验活动让小读者享受新媒体阅读的乐趣,深受小读者和家长的青睐小读者们接触新媒体,能感受到新媒体与传统阅读纸质图书不同,还能体验新媒体阅读带来的新奇感受,有效激发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次活动期间,图书馆员向小读者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检索与阅读江西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库、江西省数字图书馆和江西省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让小读者们充分认识到了新媒体阅读的魅力江西图书馆表示今后还将不断加大少儿数字资源,向小读者传播新媒体阅读理念,并提升本馆新媒体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少年儿童在江西图书馆不仅能利用新媒体阅读电子图书,还能阅读电子报刊,音频和视频资源,并且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本人的电子作文集与书画作品集等,营造良好的少儿新媒体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在少年儿童中的展开。[2]

安徽省图书馆也利用新媒体为小读者服务。安徽省图书馆电子文献阅览室将于“六・一”儿童节举办少儿“网络寻宝”大赛,用于提高少儿读者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比赛具体形式是:以“我爱祖国――献建国60周年华诞”为主体,利用网络,使用woRD,画图等工具,创作一幅电子板报。另外安徽省图书馆共享工程省级中心精心策划“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通知要求所有的基层点都举办有奖征文活动,省级中心将集中评奖,优秀征文将在网站上。为体现共享工程网络服务的特色,本次活动推荐的内容都在网上,让中小学生读者可以利用网络学唱革命歌曲、欣赏长征影片、提交数字版的读后感。[3]

[参考文献]

[1]王秀军.网络时代少年儿童图书馆服务的拓展[J].图书馆学刊,2011,(8):92

[2]江西图书馆网.http://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5

关键词:新媒体 微博 网络论坛 青少年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团区委按照团中央书记处提出的关于“大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逐步建立起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多层次、广覆盖的引导动员体系,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做好新形势下的引导青年工作”的部署,主动适应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青年中日益普及的形势,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在利用新媒体构建引导青年工作渠道、扩大引导青年工作覆盖等方面积极探索,基于微博与网络论坛实现团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和信息的即时化传递,并不断探讨和创新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下文主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微博与网络论坛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1.微博与网络论坛社会影响分析

09年开始,微博的出现掀起了整个互联网海洋的波澜。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手机是其最主要的通讯工具,课业之余轻松上微博,手机是最主要的平台。微博内容较为简短,一般内容限定为140字左右,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信息。

1.1网络论坛影响力下降

基于即时通信工具的群组功能的引导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区先后建立了“团员之家(铜山)”QQ群、少先队工作者群、铜山为了明天微博、铜山共青团微博等,并号召各基层团委联动,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群体开展各类宣传引导工作,其中棠张镇团委自8月份微博开通后,现已拥有2361名粉丝,关注用户512名,加入微群两个,微博130余条,形成广泛的宣传引导体系。微博巨大的用户数量和快捷的传播方式,使微博成为现代社会新闻事件的主要集散地,直接影响到社会舆论。

随着微博的兴起,网络论坛的影响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新兴信息分享平台对网络论坛带来的挑战,微博并不是第一个。当微博出现,互联网每天产生超过1500万条微博内容、平均每秒钟就有700多条微博产生、一分钟就有一万条微博产生,人们又产生了与博客当红时相同的疑问。

1.2微博的局限性

微博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名人效应的存在是微博最大的局限性。微博也有草根和名人之分,以新浪微博为例,关注度排在前十名的微博集中在娱乐、体育、企业界的精英们。一般草根微博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为人所关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积累一定的信誉度,到拥有大批粉丝,这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次,微博信息真伪难以鉴别。由于微博的内容是碎片式文本,因此它在传播新闻信息时容易流于表面化,无法像传统媒体如报纸那样深入挖掘事物内核,从而引发受众思考新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等。因此在微博舆论事件中,微博上的交流互动往往随意性突出,情绪化明显。

2.微博环境下青少年继续应用网络论坛的状况

微博有便捷传播的优势,但网络论坛的存在具有自身不可撼动的价值,继续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2.1通过网络论坛获取信息

微博可以说是电子日记,论坛是提供给人群的一个讨论平台。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通过对微博用户的选择来间接选择。与微博相比,网络论坛具有丰富多样、针对性强、知识量大、便捷移动等特点。在论坛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喇叭,通过交流对话,能针对性地询问他人相关信息,从而获得最具体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正如天涯论坛总编辑胡彬所说:“微博不是万能的,微博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出信息,但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出全面、深入、理性的了解分析时,微博便显得力不从心。”

2.2迎合青少年平等交流的需要

网络论坛是发表在公共论坛的,帖子内容可以通过这个公共论坛查看到;微博是属于个人的空间,需要知道某个人或者iD名称才能查看到。因此网络论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而微博有限定的范围。微博中最典型和最火爆的是名人微博,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青少年的关系一般是建立在Follow的关系之上,双向互动的效果并没有能够完全得以体现。而网络论坛中,青少年的关系则是建立在身份、兴趣爱好等个人特征相似的基础之上的关系,在平等性和话语权方面都是差不多的。由于网络论坛具有人人可参与、人人均平等的特性,网络论坛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参与。在网络论坛中结交朋友,是其成长生活的需要,也是吸引其上网的重要原因。

2.3缓解青少年压力的需要

微博和网络论坛都有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网络论坛由于没有字数的限制,因此可以发表长篇大论。就网络论坛的特性而言,它比较适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长期的集中讨论,也就是说,要对特定内容进行深度讨论,这种应用就还很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也会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压力,寻找一个宁静的港湾成为其追求的梦想。而虚拟的网络空间往往会成为其最佳的选择。尤其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往往会产生恐惧、自卑、孤独、愤怒等情绪,而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以至于需要到虚拟的环境中寻求慰藉,发泄内心苦痛。适度地通过虚拟网络释放压力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式与行为,它会消减年轻人内心的苦闷,以及释放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流露的感情。

2.4满足青少年融入社会的需要

网络论坛具有言论自由、平等交流的特性,给大众创造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平台。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大多数受社会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控制,普通大众想要发表评论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评判标准,比如文字水平、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思想性等。网络论坛的诞生,打破了这个局面,“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真正实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

网络论坛不仅能提供新闻议题,同时提供网民议论平台。一则消息在论坛中经网民广泛议论,产生了一定影响,就会吸引传统媒体目光,进而在社会上产生更大影响,为大众所关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言论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而网络论坛恰好满足其一吐为快、交换意见的需求。

3.微博与网络论坛相互融合的趋势

当博客盛行的时候,有人说过博客会取代网络论坛,但是几年过后,网络论坛屹立不倒;如今微博来了,网络论坛又一次面临着路在何方的争论。微博有了速度但没有深度,140字只负责传播,深度讨论仍需交给论坛。随着新鲜感的褪去,大家就会发现,如果想在人人网或者微博上进行深入的或者延续性的讨论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网络论坛比较适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长期的集中讨论。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6

一、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

所谓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它大致可以从三种角度和三个层次来分析: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单个的或者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网络是教育生态环境中的规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当今时代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之一,网络对教育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为学生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接收新知识,增进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观念,增强现代意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网络也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总之,网络因子与教育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网络时代,必须加强网络管理,才能优化教育生态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农村青少年上网行为状况分析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城乡比约为2:1,乡村青少年网民为6338万人,较2008年,增长了10%。农村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4.9%,高于城镇地区8.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青少年在家里、学校、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7.8%、30.9%、16.6%,均落后于城镇地区,但是,由于农村家庭互联网接入条件逐步改善,学校和公共场所也提供了更多的上网场所,农村青少年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较去年有所下降,下降了10.5个百分点。[2]由此可以看出,农村青少年网民规模仍以较高的增长率增长。上网地点虽然有了新的变化,但网吧仍然是主要场所。手机上网成为农村青少年的新宠,网络应用以娱乐为主。与整体手机网民相比,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在大部分手机应用上都更为活跃,有87.3%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也达到60.8%和54.5%。农村地区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占比略高于城镇,达到74.5%,手机上网为电脑设备匮乏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了另一条接触网络的渠道,较低的网络接入门槛吸引了更多的农村青少年网民。然而,农村地区青少年上网普及率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网络应用大部分以娱乐为目的,远离信息。农村青少年网络应用上排在前四位的是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分别占85.2%、75.7%、71.3%和66.7%。

三、网络对农村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未成年学生,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鉴别能力,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时期,丰富繁杂的网络信息很容易对这个群体产生影响,尤其是网络渠道中的不良信息内容更是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在逐年提高,但是,网络对农村青少年及绝大部分家长来说,仍旧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他们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引导,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娱乐等,网络上的不良内容也对农村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网络对农村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农村学校校园网建设虽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很多青少年学生选择去网吧上网。由于农村的文化稽查力度不够,监管不足,这些网吧多数是无照经营或者非法经营的“黑网吧”,网吧的规模小,场所隐蔽,经营者为了谋取一己私利,允许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纵容色情、暴力等不良游戏,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通宵奋战”,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另外一方面,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家电下乡活动的推行,很多农村家长为孩子购置了手机,一方面加强了联系,另一方面却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3G技术逐渐推广和应用,使手机上网方便快捷,持有手机的青少年学生有了新的接触网络的工具,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是听老师讲课,而是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小说等等,有些学生更是躲在被窝里上网,结果造成用眼过度,视力严重下降。

2.网络对农村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随着青少年生理发展的成熟,以及社会体验的增加,青少年的心理也日渐发展。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其心理发展有独特的特征: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情感的发展和现实的矛盾等。青少年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和家长必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在网络应用这一方面,更是如此,如果青少年得不到正确的网络引导,就会造成网络依赖、网络成瘾以及网络孤独症等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1)网络游戏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日本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证实,计算机游戏只刺激了与视觉和运动有关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阻碍了少年儿童大脑的发育,而负责学习、情感和记忆的大脑则得不到相应的开发利用。由于大部分农村青少年的家长忙于生产劳动,有的更是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指导其学习,有的孩子一旦接触了网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忘返,长此以往,耽误了学业,成绩下滑,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学,上网玩游戏,形成了恶性循环。(2)认知混乱,自我意识扭曲。自我意识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青少年时期,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进行关注和评定,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充斥着暴力游戏、色情等内容,由于网络活动的间接性、自由性等特点,青少年网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这些信息,一些好奇心强,自律性以及自控性不足的青少年往往会沉迷于网络,如果这些学生得不到家长及教师的关心指导,而是一味地受到指责,叛逆的他们会更加变本加厉,终日游荡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因为在网络中,没有指责,没有谩骂,内心世界的烦恼和痛苦可以在网络中得以发泄,久而久之,认知就会产生混乱,自我意识发生扭曲,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和要求降低,把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角色定位到现实生活中,淡化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欺诈、偷盗、打架斗殴等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3)网络色情等违法和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的性意识随着年龄增长而觉醒和不断发展,然而受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都极力避开这个敏感的话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很多家长“谈性色变”。这种外在的约束与青少年生理的发展以及内心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矛盾,网络则淡化了这一矛盾。在虚拟的环境中,农村青少年可以抛开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和理智的约束,肆无忌惮地发泄长期压抑的情感需求,网络中大量的刚好迎合了这种需求,而且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加强,色情信息的传播方式更为隐蔽,传播速度更快。手机黄色信息给农村青少年带来了成人难以相信的影响和伤害,使青少年的道德滑坡、心理畸形、生活颓废、犯罪率上升,家庭痛苦无限增加,严重影响了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毒害了农村青少年学生。

四、农村青少年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管理

1.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净化网络环境首先,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信息准入制度,规范信息传播途径,从源头控制和过滤信息内容,尤其是手机网络,更应该严格把关,使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远离网络,远离青少年。其次,加强农村网吧整治力度,对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互联网经营相关规定的网吧进行严厉惩罚,扫除隐藏在农村的各种违规网吧。再次,加强农村网络知识的普及,提高网络文化素养,鼓励个人监督农村的网吧行业,举报违法经营的网吧。

2.开发属于青少年的网络产品或服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指出,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的网络工具,鼓励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产品和服务。

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网络设施不够完善,学生上网机会少,无法了解掌握网络相关知识,而青少年时期的他们正是对新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年龄,满足不了内心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部分学生会选择去网吧上网,有些不正规的网吧正是抓住了青少年的这种需求,不但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而且专门提供一些暴力游戏,色情等不健康内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不但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网络文化素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4.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由于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学校及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这种途径走出农村,到条件好的城市读书生活,所以,大部分的农村学校把重心放在学生的成绩以及升学率上,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些不喜欢学习以及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选择逃脱无聊单一的学校,跑到附近的网吧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因此,学校要开设除单一的文化课之外的课程,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培育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当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了寄托,他们就不会再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7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

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

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加强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这样能够根据这类犯罪主体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类主体的犯罪,也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行业,使其减少以至避免制作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网站。立法之后,要帮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网络立法,使他们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明确的认识。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绿色;网络环境;构建

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标志,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出现使人们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生活方式。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沟通,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化的信息载体,它在产生之初就存在着诸多弊端和漏洞。因此许多虚假、色情、反动、暴力等不良信息就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在大肆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歪曲事实虚假传播,导致网络不良舆论,引起人们恐慌;另一方面粗俗、暴力的网络语言,封建、迷信、伪科学的网络思想对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强烈的冲击,网络的道德沦丧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除此之外,失范的网络行为也会在网络上形成反向引导,因此,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绿色的网络环境是刻不容缓的。

1999年创立于美国,2000年在中国成立子公司的百度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众里寻他千百度”,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百度公司在中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成为了人们最信赖的搜索软件。然而“魏泽西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百度公司的信任危机,人们对其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在竞价广告模式的推动下,百度公司为了取得高昂的广告费为医院做夸大、虚假的广告宣传,导致患者相信百度推广,上当受骗,贻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年轻的生命就此凋谢。像魏泽西这样的相信网络虚假信息造成的悲剧事件早已不是首例。“勿忘初心,不负梦想”也希望其它像百度一样的搜索引擎能坚持客观,真实,给人们提供有利的信息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不良网络环境存在的原因

网络之所以会有大量的不良信息的存在,它是在多方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从社会、网络和青少年自身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1)社会道德缺失。首先,网络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不可否认它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逐渐沦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当今社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道德的滑坡与缺失在一方面也助长了不良网络环境的衍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企业不顾社会责任,一味盲目的追求业绩增长,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轨道。就如百度公司为了得到巨大的广告费,虚假信息,误导网民。

(2)立法不健全。网民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社会群体,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机制去管理和引导他们的日常行为,但我国目前与网络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形成体系。已经确立的也因为可操作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使人们知之较少或全然不知。许多人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人认为通过网络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是自己有能力的表现。[1]

(3)社会监管不严。网络不良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不到位。由于网络信息多而泛,因此对网络的监管难以实现部门单一化,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社会团体和个人,都要发挥监督作用,形成自上而下,由管理到监督的全名机制,做到既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网络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2、网络自身因素

首先,网络具有快捷、虚拟、超时空、隐匿等特点,这就让网络沦为很多人发泄私人情绪的空间,而这些带有宣泄性、情绪性、和自我性的网络语言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往往沦为他们宣扬不良信息的庇护伞。其次,网络人才的知识素养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作为网络信息的引导者一言一行都会时刻影响着网民,因此网络人才不光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

3、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1)价值取向偏离。网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结构,它主要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青少年、政府官员等人群,然而青少年在这个群体结构是主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正处在思想不成熟、辨识力不强、定力不足的成长阶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而一旦形成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极易诱发浓厚的功利色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不顾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为了提升关注度,没有根据的文章和信息,导致网络秩序混乱,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恐慌。

(2)道德观念弱化。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其中有很多对青少年有益的学习信息,但也有很多垃圾信息。青少年处于道德观念最薄弱的年龄段,自我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待加强。而网络社会中没有权威,缺少规则,多种道德观念混杂其中,道德标准也很模糊,[2]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的影响,道德意识弱化,个人行为和心理意识总是处于无约束的状态,而无约束的网络行为更容易导致不良网络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从以上对不良网络环境产生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良的网络信息、网络舆论以及无约束的网络行为等大都是由于主观原因引起的。社会道德缺失和青少年价值观偏离,思想道德弱化等是由于社会缺乏一种统一的社会认同感。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发动和教育工作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但目前我国网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因此,在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作用和功能的基础上完善社会规范、重塑社会道德、加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教育是构建绿色网络环境的有效举措。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绿色网络环境的构建途径

绿色网络环境是指开放、畅通、和谐共享,而又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4]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与共享的平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科学知识、锻炼创造的能力的途径,而不良的网络环境则会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导致人们道德素质的衰退与弱化。因此建立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是关系到青少年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1、重塑社会道德规范

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社会环境属于共性而网络环境是共性中的个性。网络环境可以说是人们社会一种最新的存在方式,它是以社会环境为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对于网络环境的构建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环境,从源头治理。

首先,社会作为网络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的道德滑坡将直接反映到网络环境中,通过网民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以及网络舆论等表现出来,因此,进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社会道德规范是构建绿色网络环境的有力举措。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在社会道德重塑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引领道德建设。其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导向核心,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理论研究、政治宣传等途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激发人们的日常行为,传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养。

2、构建网络道德体系

不良网络环境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立法不健全,网络道德失范。目前我国已经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但由于法律实施过程的滞后性和某些不可操作性一时难以产生良好的治理结果,而道德和法律是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两个组成部分,很多无法用法律完成的事情可以通过道德建设来辅助实施,因此,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道德体系对净化不良网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道德的建设可以通过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网站,普及教育工作,强化教育宣传,让网名成为网络的使用者和道德的建设者。构建全民学习、全民宣传、全民进步的网络道德的建设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网络,深入人心。

3、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是网络人群的主体,但他们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道德文化素养都处在构建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判别是非、筛选好坏的能力还未成熟。往往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浏览一些不良网络信息,尤其是网络游戏如果不加节制会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积极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对构建绿色网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的作用,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教育举措使青少年形成完整的人生目标、健全的人格品质;另一方面组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亲身感受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意识和行为。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青少年自觉地接受教育和巩固社会、家庭道德教育成果,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个体健全的人格、文明上网的个人行为。

(2)注重家庭道德培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有着示范作用。父母的教育观念,思想素质,知识水平都要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端正生活态度,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孩子的上网行为加以引导。可以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规定上网内容。最后,加强对孩子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对其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教育观念,以自身的修养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社会品德,个人素质的培养,以正确是思想观念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让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良网络环境也成为了难以解决的社会性难题,因此,立足于思想政教育角度,集社会、网络、学校、家庭四者之力共同致力于绿色网络的构建是一份具有全局性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爱善.网络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D].郑州大学,2010.4.

[2]王可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环境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5.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节兰、余.浅谈未成年人绿色网络环境的构建[J].科技广场,2008.6.

【作者简介】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社会化

一、网络化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新特征

1.网络化与教育的概念界定

(1)社会化概念的界定。所谓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社会人。

(2)网络化与教育的概念界定。网络是信息生产、使用、分配的虚拟环境和空间。网络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一是渗透性,它使信息的传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它拥有最大量的信息和最快捷的传播速度;三是信息的多样化;四是虚拟性,它能为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虚拟生活空间,并且在这种虚拟空间里,人们的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网络化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网络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影响至深,雷・哈蒙德曾经说过:“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设想,电脑网络的出现将会像铁器和机器一样,从最初的一种物质性工具,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并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笔者认为网络化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社会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带给青少年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网络活动的自主性、平等性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求;网络正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和沟通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青少年现代观念的形成;网络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现代素质能力的养成;网络改变着代际之间知识的分配比例和社会互动方式,从而促使新型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出现;网络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2)网络化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网络化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网上的“文化侵略”对青少年意识形态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网络色情等信息对青少年的诱惑与侵害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下降,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

(3)网络化环境下青少年社会化的新特征。传统的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正在弱化网络在信息传递上的独特优势,如信息呈现的直观性、多样性、互动性等,这些特征恰好迎合了青少年接受新事物方式上的喜好,自然使得青少年对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情有独钟”。这样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上,网络对传统的影响因素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具体表现为:师长的权威逐渐弱化并有可能被瓦解;现实的社会组织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被弱化;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引导功能被弱化。

同时,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在网络出现之前,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所有的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控的,家长、学校、社会、国家依据他们的权威地位以及他们对提供信息渠道的控制权,来决定要向青少年提供哪些信息,提供多少信息等。

二、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网络的普及

自1994年中国成为国际互联网成员以来,无论是网站数量还是网民数量都在迅速地增长。网络的普及已不再是一种预言,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过去相比,人们接触网络变得极为便捷,可以说人们将使用网络看成是对流行的一种追赶。在这股潮流中,青少年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青少年常常缺乏自我克制能力,久而久之,就会陷入网络成瘾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2.学习的压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这就导致社会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上还固守过去以考试为准绳的模式。为了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得到他人的认同,青少年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而网络由于具有便捷性和匿名性等特征,最有可能成为青少年的选择。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下,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尊重和认可成就成为了鼓励青少年继续使用网络的“强化物”,将他们困在网络之中。

3.交往失败

正如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所说的那样,人在满足了其基本需要之后,还会有更高的交往需要。青春期少年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渴望能够结交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但是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生活中缺乏交流,有的甚至还有自卑感,这些都使得他们容易交往失败并陷入孤独之中。然而,通过网络,他们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一切核心信息,不受拘束地与任何人进行交往。

4.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造成青少年产生各种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在现代家庭中,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培养孩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最终导致孩子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逃避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三、构筑青少年社会化的健康网络传播环境

网络成瘾对于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但到目前为止,社会各方对此仍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学校在网络的使用上未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成瘾对于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危害,许多学者及有关机构着手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角度进行预防和治疗,提出诸如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增加青少年休闲场所,引入社会工作制度等建议。

1.加快立法,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控制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的剧增,暴力信息、黄色图片等日益引起关注。在禁止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上,各国政府通常运用法律手段,我国通过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行业规范来加强网络管理。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网络世界,除了法制、职业道德的约束外,高科技的监控措施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通过寻求新技术屏蔽有害信息、开发过滤软件,能够有效地将与暴力、色情有关的网站和关键词自动隔离。为此,我国的青少年网站应该针对这些不足,顺应媒介市场受众细分化的趋势,避免信息传播上的同质化,建设起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青少年网站。

2.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网络信息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提高青少年甄别信息的能力,能够使其有效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和诱惑。为此,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等单位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号召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公约》的颁布与实施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有利于倡导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环境,进而把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引向文明的轨道。

四、结语

网络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它增强了青少年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网络作为信息社会具有生产力性质的要素,对青少年社会化起着深层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青少年不仅需要从虚拟空间获得知识、技能、规范,更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能、心智、道德品质和科技素质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向东.网络传播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国际新闻界,2007,(07).

青少年网络环境篇10

论文关键词网络成瘾违法犯罪身心健康

目前网络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们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与此同时带来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一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游戏、不健康的网络中不能自拔,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迷失了自我。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的原因以及对策,做了一些探讨。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成瘾的个人因素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把时尚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这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同时又含有较高科技、知识、信息的新鲜事物,被他们视为一种高雅时尚的东西,对此趋之若鹜。另外,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朦胧时期,渴望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导致他们网络成瘾重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青少年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进入网络领域,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求知、探索、好奇的网络世界,使他们沉溺在网络的游戏、色情、信息中。二是青少年长期在以应试为主的选拔机制中渡过学生时代,成绩的好与坏就象一座“大山”长期压在学生的心里,由此长期压抑、紧张、忧郁等,使青少年无形中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释放,无拘无束的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最方便发泄的工具。

三是认为上网玩游戏等是当今的时尚,自己不会玩就觉得没有面子、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资本,听到同伴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一无所知则感到尴尬。为了自己不落伍,也开始废寝忘食的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四是有的青少年在学习、家庭、交友、社会上遇到挫折、打击之后,便会对现实、人生感到心灰意冷,就渴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找到安慰或者刺激,来填补或者满足自己的内心空虚。致使青少年深陷网络中不能自拔,以至成瘾。

(二)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生态微观系统之一。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反之,有问题的家庭则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的家长存在诸多的不良嗜好,如、酗酒、偷鸡摸狗甚至染毒;有的家长自己就天天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有的天天在网聊网恋中;有的天天涉猎黄色网站中,这无疑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心理暗示,致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二是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把孩子托给上辈人或近亲属代管。这样长期使孩子的教育失控,恰好孩子正处于发育成长之中,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机能都不成熟、都不健全。他们天性好奇,加上网络的魅力使他们不可抗拒。可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不是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而是粗暴的体罚、训斥、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人格受到了伤害,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至变本加厉于网络之中。

(三)学校教育的目标局限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席卷着整个社会,使得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模式、目的仍然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缺乏创新,相反学校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特别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以成绩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占领了整个中国的教育界。这样就把学生牢牢的束缚在呆板的学习上,让学生在深感学习压力的同时,又要承受着竞争升学压力,使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压迫,导致透不过气来。致使有的青少年终于规避到网络世界中去释放解压自己。这样也使网瘾青少年和其他同学在学校里格格不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与老师的关系相处的很不好。从而使网瘾青少年沉溺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另外,我国当前的网络法规不健全,网络中经常出现大量的不健康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网页屡禁不止。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国家行政以及执法部门监管和打击的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更是遍及到城市、乡村,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甚至不择手段的吸引青少年上网。青少年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进出网吧,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虽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有关执法部门缺乏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或监管力度不到位,给了“黑心网吧”有机可乘。其中色情和暴力的画面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扭曲着孩子的本性。再加一些游戏开发商为了吸引青少年而在游戏中添加了许多淫秽和暴力的成分,这对那些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引诱腐蚀。这些都是诱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对策

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希望工程,应该是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协作进行系统的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其实正是这三方面教育的矢衡而导致。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探索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方法,以及对策。

(一)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文明上网

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青少年是最喜爱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之一,我们就应该提倡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使他们成为净化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一是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便利查找自己所要的资料、信息、知识,从而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知识面。同时告诫青少年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健康的网站,不浏览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教育青少年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上网对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溺在网络对身心健康是极大的伤害,会导致耽误学习、放弃学业。甚至有的青少年受网络的毒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值得我们青少年加以警惕,学会理性对待网络,控制自己上网的度。三是提高青少年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教育青少年不要被网络虚拟世界束缚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不可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安慰,而是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自律精神。从而我们把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网络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网络监察机构;明确各级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具体负责。公安机关要以技术措施为保证,对国内外的网站、信息、广告从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思想道德角度进行层层严格把关,同时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监督、管理大大小小的网站。使网络朝者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要着重自身的修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是抑制青少年网瘾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彻底克服青少年网瘾就必须从家长本身修养和家庭教育方法入手。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学善戒恶,在家庭里树立一个道德模范、一面旗帜。同时父母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网络知识、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使用网络。二是家长应在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育、指导孩子。千万不要溺爱、放任孩子,更不能采用粗暴的训斥、打骂的方法。而是营造轻松、平等的交流气氛,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合理的教育方法。发现孩子经常上网,切忌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而是耐心细致的教育孩子,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经常陪伴孩子参观游览少年宫、科技馆、娱乐场所等,帮助他们走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

(四)完善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当前的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改革,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率。一是要提倡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改进教学理念,不能片面重视学习成绩、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把他们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二是丰富青少年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网络知识竞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怎样利用网络学习科学知识,以及对网络上不良信息、游戏进行筛选和抵制。三是对已经有网瘾的青少年,老师更应该积极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绝对不能消极的对待他们,应该肯定他们天资聪慧的同时告诉他们:学生是以学为主,掌握好基础理论文化知识,今后才可能在网络上有创新,成为网络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发挥和应用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国家各级行政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娱乐设施的投入,扩大青少年的课余活动空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社区少年活动场所等建设以及配套设施。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该免费开放对有组织的青少年参观游览红色革命老区以及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为青少年免费开放德育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达到抑制、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有效方法之一。

(六)国家行政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吧的综合治理和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