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企业战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14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1

关键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对策

本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4SwC-132);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厅软课题《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建设研究――以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BR201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近年来,随着江苏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坚强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要素支撑、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推进开展国际合作等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实现了较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成长壮大,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集聚快速发展的姿态。然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周期的初期阶段,并且发展有着很强的特殊性,一方面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产业市场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而目前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也有一定距离,市场环境建设已成为发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在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市场基础性的作用,建立适应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思路

目前,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和市场环境改善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统一、地区分割、地方保护、部门利益冲突的情况,缺乏有序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江苏战略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性,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创新模式,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营造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考虑对接和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领先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建设,充分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

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环境,同时面临诸如技术、融资、政策、体制和法制等市场障碍。根据主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完善市场需求、财税金融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

(一)优化和完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市场环境

1、加大财政扶持,完善税收政策,优化财税政策环境

(1)建立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在江苏省、市、县三级层次,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重要环节、重大关键技术、重大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同时,利用科技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发展等各项专项资金。

(2)完善、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对照国家和省级税收优惠政策标准,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企业或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企业在产品技术开发、融资信贷、更新改造、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扶持。对重点领域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加大抵扣力度。加大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扶持政策,增加部分用于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资金免征所得税,种子生产企业免征所得税的政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及与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扶持。

2、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创新投融资环境

(1)拓宽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支持发展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与上市企业联动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推动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掘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其次,发展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有机衔接;第三,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差别化信贷优惠;第四,抓紧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加大对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保险业务。引导民间资金逐步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领域。

(2)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多元化的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链。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创建创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开拓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新兴产业创新型公司柜台交易系统,增加非上市公司柜台交易场所,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

3、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市场环境的建设,同样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建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体系。政府的各种产业规划要着重于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引导性规划,避免出台计划性、指令性规划;其次,要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方、部门利益的市场壁垒,加速建设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同时,政府要公平支持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制定资源、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让市场选择新兴产业的技术方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环境要素营销的资源价格和税收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

4、推动政府采购,开拓市场应用环境,培育和创造市场需求

(1)对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条款进行审查,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为主。对引进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杜绝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尽快研究出台政府采购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快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工作;积极探索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领域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优惠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应用。

(2)组织重大产业创新及示范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部分较为成熟、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及示范工程。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深入组织实施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示范推广工程。

(3)创造市场应用环境。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通行做法,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知识产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市场消费。建立以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产业内的价格适度竞争,保证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活力。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应用环境。例如,在电动汽车方面,可采取电动汽车充电电价优惠、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实行电动汽车优先策略等措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可采取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等措施;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可实行节能减排差别价格。

5、建设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环境

(1)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实际服务需求,从政策、资金、环境、人才、技术各方面致力于培植产业服务平台的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大力推动创新信息、共性技术交流、技术交叉对接、专业数据库共享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完善有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形成产业联盟、技术交流、品牌创建以及创新创业集聚的良好市场环境。

(2)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建立公共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针对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尽快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建设。

(3)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跟进机制,在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二)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根据当前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态势和发展趋势,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明确在国际市场的产业优先发展次序、竞争水平和关键环节。与国际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产业适应国际市场能力,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市场环境。

1、完善国际市场合作机制,推进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改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必须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首先,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出口限制,扩大江苏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范围。同时,引导外资投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资投资渠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其次,简化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国外资本入境投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审批程序。加大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同时,加快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海关分类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提供相关通关便利措施,也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的海外专家通关便利提供有效支撑。完善相关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外推广应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

2、畅通国际市场信息渠道,促进产业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对接。目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建立畅通的国际合作信息渠道,建立及时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领先技术的信息平台,组织引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际需求对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和扶持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际展会和产品推广活动,促进中外技术创新型企业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同时,结合国际市场需求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产品分类,引导参与不同的国际市场竞争,避免企业国际化市场的同质竞争;其次,要注重关注国际市场的未来需求,鼓励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促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先。制定具有领先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贸易投资指南,以支持江苏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应对国际未来市场的先见性。

3、加强国际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强以国际贸易准则咨询、人才培训、企业海外维权、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产业预警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海外生产体系、采购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国际创新商业模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发挥积极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附加值环节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全流程市场化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协同行业组织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防范措施,专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咨询机制等方式应对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钟云.基于竞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成长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3.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2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上,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扶持会给社会各界的融资主体带来更多的信心和投资偏好,而且,政府的金融支持也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很多的资金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一般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在研发方面,政府的直接融资和税收上的优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如:尽管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为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美国政府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超级基金”,用以治理危害废物污染。此外,美国通过了能源政策法案,对个人和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做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

为鼓励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去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吉林省政府应以财政出资方式来设立与发展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该政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尽可能在资金面上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同时,政府还可运用财政政策,如税收优惠、减免等手段,引导目前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投资于低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全社会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升级。

二、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间接融资模式

政府的财政支持仅能在短期内解决企业发展的部分资金需求问题,不能长期对企业的科技研发形成强有力的保障,并且也不利于锻炼企业自主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以信贷市场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模式,仍是吉林省目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今后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企业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的特点,拓宽投融资业务范围,规避投融资市场风险。

(一)创新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贷款种类。

1。抵押贷款。突破传统的贷款抵押方式的限制,接受战略性新兴企业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标、专利)、集体土地使用权、应收账款、保函、服务订单、出口退税等不同抵押方式,尽可能地拓宽企业的有效抵押物,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2。信用贷款。加快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把来自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电力等各方面的企业信息进行整合,使各类信息互相印证,降低企业投机匿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二)完善和拓展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融资担保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为高科技产业,企业发明专利、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富,金融机构应当在信贷担保方式上加强创新,提高对专利、商标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担保模式。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要探索联保联贷等金融模式,不断拓宽这类企业的融资担保渠道。

在担保体系上,一是促进担保公司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可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二是发展依托合作关系的企业互保和面向特定产业的专业化担保公司,成立由企业联合组建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实行封闭运作,为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三是加快对再担保公司的建设,减小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

(三)引入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多元化主体融资模式。

对金融机构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产业规模、商业运作、市场培育等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金融机构作为自主的法人,往往会规避风险,尽量减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因此,为分散市场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可引入多元化主体融资模式。如: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初期,可以采用银团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模式。银团贷款相对双边贷款来说可以均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与企业谈判地位。同时,各家银行可以从资金投入环节了解并影响企业整体投资路径和发展进程,从而避免企业过度投资和融资,减少道德风险。

三、健全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

吉林省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直接融资模式落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不确定性大”的特点,更适合通过以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模式筹资。

(一)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的我国资本市场,其容量已得到扩展,形成了包括创业板、中小企业版、新三板等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在此大背景下,一是今后要推动形成以创业板市场为核心的创新机制。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和指导力度,为企业上市提供规划、辅导、咨询等。二是要继续加快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企业上市步伐。因为处于发展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与收益都适中,可选择中小企业板的上市路径来获得资金支持;处于升级过程中的新兴产业,其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风险低而收益高,产业增长速度趋于稳定,这时可通过主板上市路径获得金融支持。三是要积极推动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仿效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做法,采取措施对新三板市场进行扩容。

(二)推进债券市场的产品创新。

传统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的发债门槛较高,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难以达到。虽然这些产业中单个载体企业的融资规模小,但可以考虑尝试多个载体企业以集群方式发行债券或票据。这种发债方式又称为集合债券或集合票据,可以灵活设置债券或票据的发行期限,以满足不同融资期限载体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不断丰富债券的品种,逐步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的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产品,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的流动。

(三)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1。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吉林省目前很多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一些盈利性较高的传统产业部门,对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较小。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建立创造宽松的运行环境。如出台财政、税收、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护风险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在成熟市场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吉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事风险投资。同时为促使风险投资人进入初创企业,可鼓励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建立联合体,促使风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一、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发展良好

扬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新能源产业达国内一流的水平,是扬州最好的产业。晶澳太阳能和协鑫光伏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每年销售额增速为20%。扬州光伏产业为全国光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光源企业也在不断壮大,寻求在“新三板”挂牌。新材料产业中,中航百慕新材料项目基建基本完成,3条VCi金属复合涂层材料生产线已安装完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限制在长江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所以我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方面,北辰、宝胜等相关企业经营质态较好,中凌高科等企业逐步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进行转型,成功拓展电能质量治理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形势向好

互联网领导者谷歌、微软,百度、阿里、腾讯,以及京东、华为、中兴等一批互联网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扬州。中国・扬州云计算中心”首期工程建成,金山、爱奇艺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运营。华为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扬州的高端设备产业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牧羊集团、诚德钢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饲料机械产量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自卸车液压系统产量占全国30%、全球20%;造船生产能力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3.生物技术、新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平稳运行

江苏省是生物医药强省,扬州市在该领域已具有一定基础,全市生物技术医药企业达55家。江苏联环、扬州制药、艾迪生物、高邮一洋等企业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里下河农科院将金土地种业公司打造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基地;扬农化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拟除虫菊酯生产基地。节能环保产业方面,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成功晋级“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汤汪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项目入围2016年度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将获得4000万欧元德国促进贷款。

扬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虽形势喜人,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市场需求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影响,科技创新也是某些产业的瓶颈。而新兴产业发展其实还确实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1.建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2016年,中国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这一基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起,以及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11月份,扬州发改委组织牧羊集团、九龙汽车、亚威机床等企业参加培训,对接该项投资基金。除了部级基金,当地政府积极设立地方投资引导基金,江苏和浙江引导基金最为活跃。2012年扬州市争取省级80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设立了1.6亿元的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扬州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目的是通过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吸引域外创投(基金)机构来扬合作。2016年的创新型企业股权投资路演会上报道,扬州将设百亿基金引导创新创业,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2.政策性贷款

政策性银行注重对战略性成长型企业的开发培育,但是如下图,国家开发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总贷款额度的比例年年下降,体现出政策性银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逐步减弱,他们的发展更加依靠市场的调节以增加竞争力。

3.商业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积极加快改革,配合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5年末,银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其中排头兵中国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697.29亿元,增长11.99%。建设银行更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了更多,截至2015年仅上半年,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就为3959亿元,较前一年同期增184亿元,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信贷余额增速分别达到201%、92%、67%。

4.创新资本市场工具

创新资本市场工具,主要表现在要扩展资本市场通道,以金融工程和分散化原理为依托,发展集合融资工具。有的地区通过完善“三板―创业板―主板”融资渠道,积极辅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到2015年底,我市已有精湛光电等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宝胜、扬杰等企业已在a股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正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目前,上交所正在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将定位服务于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对象以成熟型战略新兴产业企业为主。

三、金融支持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愿景

扬州市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重心,通过支柱和龙头产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全市自主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打造新型融资模式

新兴战略性产业可以利用“产业链”打造新型融资模式。一方面小企业的生产销售对大企业有一定的市场依赖性,需要大企业在资金、制造、销售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生产相关联的中小企业通过联合互助达成的规模效应使贷款过程中交易成本降低。政府牵头引导金融集群参与,有助于扬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及时的资金,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2.加大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小微企业有一批成为大型战略性新兴产品企业典型,要用他们的经验助力小微企业的发展。目前,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规模与银行的资产规模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政府需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扩展投资链条。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促进私人投资集团的发展,构建网络和信息交换平台,使巨额的民间资金转化为创业投资;此外,需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领域,发起建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弥补现有银行体系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资金的多元化运用。

放宽债券发行限制和最高发行额着实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检验企业债券发行总量的任务交给市场,市场确定该券能够长期大量持有,则应满足这种市场需要。如果投资者对其并不感兴趣,考虑到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建议地方债券帮助企业获得一部分资金后控制限度,不增发。

目前,扬州市的政府部门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积极主导区域性债券发行市场的建立,在小范围内借助金融服务业将民间资本吸收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平台,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结语

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在金融业的支持下才能快速发展。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4

[关键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换;政府补贴

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落后产能过剩,而新兴产能不足。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方向性的转变。过去那种以传统产业为经济支柱,以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了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培育和发展高技术、高效益和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一、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但它可以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并不完全脱离传统产业这一根基。osaka在对我国台湾地区纺织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时认为,纺织产业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又是独立于一般传统产业的新兴高技术产业。这就说明新兴产业不仅可以脱胎于传统产业,甚至还可以相互融合。例如,钢铁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可以使钢铁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化;新材料技术的引入,可以使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化;而新能源技术的引入,可以使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化。不难看出,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是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的,而这又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引导,因此政府补贴也成为当前政府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手段与方式。国内文献分别就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动力、研发效率和产出绩效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也得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文献就政府补贴对既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关注较多,而就政府补贴对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的作用关注较少。虽然并不是所有传统行业都可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换,但是对那些可以实现转换的产业来说,处理好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实现两种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和微观基础。对于很多行业来说,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取决于每个企业自主的产业选择,企业需要决定是继续从事传统产业还是放弃传统产业而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企业转换产业的成本、政府补贴的力度、竞争企业的策略行为等因素制约着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进程。汪秋明等构建了一个政府补贴与企业行为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他们认为,在政府补贴的诱导下企业的理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他们的研究忽略了传统企业针对政府补贴采取的策略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黄先海等对企业进入产业的选择进行了数理分析,当专注化生产的竞争程度较小时,两个企业进行专注化生产,即两个企业同时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专注化生产的竞争程度较大时,两个企业进行差异化生产,即只有一个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补贴强度的增大将促使企业倾向于专注化生产。本文与黄先海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企业并不能因为选择了差异化生产就逃离市场竞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企业在传统生产上已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积累了成熟的技术。企业不愿意将其彻底淘汰而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而是在现有资本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会继续在同一行业内展开竞争。如一家原本生产传统汽车的企业并不会抛弃既有经验和技术进人生物产业这一不相关的领域,而是通过技术升级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但它仍然要面临着那些生产传统汽车企业的竞争。第二,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刻画不仅体现在其边际生产成本更低,还体现在其环境污染更小。这样做不仅能够突出产业特征,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对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进行更好的判断。当前地方政府正由增长型地方政府逐步转变为民生型地方政府,这说明地方政府的目标不再是一味追求GDp增长而是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会逐渐没落,像王宇和刘志彪那样把产量作为评判新旧产业均衡发展的依据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产量相对于社会福利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要政府补贴足够大,所有的企业都会收敛于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否认,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未来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这并不代表整个过程要一蹴而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要循序渐进,而寻找新旧产业交替发展的最佳均衡标尺就是社会福利。

另外,本文也是对关于企业方向选择方面文献的重要补充。杨其静认为,企业可以在政治关联和自身能力建设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安同良和皮建才认为企业可以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两个技术创新方向之间进行选择。徐宁等认为企业可以在加入全球价值链和创造国内价值链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皮建才和杨雳认为企业可以在逆向并购和自主研发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但是,现有文献明显忽视了企业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

二、模型设定与均衡结果

(一)模型设定

为简化分析,假设某一行业中存在两个企业,分别为企业i和企业j。这两个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且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aQ,其中a为市场规模,Q为市场总产量,即Q=qi+qj,qi和qj分别为企业i和企业j的产量。因此,社会福利为Sw=1/2Q2+πi+πj-t-e,其中,1/2Q2表示消费者剩余,πi和πj分别表示企业i和企业j的利润,t表示政府的财政支出,e表示由于企业生产的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福利损失。

如果企业选择仍然从事传统产业,对于既定的产量qk(k=i,j),企业的生产成本为cqk,社会的福利损失为μqk,其中c(c>o)为传统产业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μ(μ>0)为整个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选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既定的产量qk(k=i,j),企业的生产成本为0,社会的福利损失为0,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之传统产业具有低成本和低污染的特征。但由于技术升级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一个产业转换成本f。正是由于产业转换成本的存在,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在乎眼前利益的企业就可能没有动力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假设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量补贴,且每单位产量的补贴额度为s(s≥0),那么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总额为sqk的补贴。

综上所述,每个企业都可以选择是否进行产业转换,即从事传统产业还是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模型会呈现以下4种情形:(1)企业i和企业j都从事传统产业;(2)企业i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企业j从事传统产业;(3)企业i从事传统产业但企业j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4)企业i和企业j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我们用tt、St、tS、SS加以区分。我们将4种情形下的模型状态汇总如下。

(二)均衡结果

因为企业之间进行的是古诺竞争,我们根据每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对其产量进行求导从而得到各自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再将这两个一阶条件联立求解,就能得到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进而,我们可以得到市场的均衡总产量、每个企业的均衡利润和社会的均衡福利。

三、企业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与社会最优条件

我们在第二部分列举了两个企业不同的策略组合之下可能出现的四种经济绩效。根据对称性,我们不难发现,企业i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企业j从事传统产业和企业i从事传统产业但企业j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形下的经济绩效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们对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可以简化为以下3种情形:(1)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2)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3)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就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条件和社会福利的最优条件进行分析。

(一)企业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

所谓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是指对于某一策略组合,每个参与人都没有动机去偏离自己当前的策略选择。

命题1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足够大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从事传统产业的情形。命题1同时也说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对这一情形的出现没有影响,但补贴额度的增加会阻碍这一情形出现。命题2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比较适中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一

命题3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足够小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形。同样,命题3也说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不会影响这一情形的出现,但补贴额度的增加会促进这一情形的出现。

(二)企业策略组合的社会最优条件

上文就两个企业从事产业选择的3种情形实现条件做了分析,但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企业从事产业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并不完全一致,而政府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补贴,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1.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从社会角度看,当且仅当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和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社会福利时,两个都从事传统产业才是社会最优的均衡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是:Swtt>SwSt,且Swtt>SwSS。即:

命题4意味着在两个企业同时从事传统产业的情况下,当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较小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2.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同样,从社会角度看,当且仅当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两个企业都

命题5意味着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当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比较适中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将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3.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社会角度看,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必然就是社会最优的选择,当且仅当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和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时,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社会最优的均衡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

命题6意味着在两个企业同时从事战略新兴产业的情况下,当社会对环境质量重视程度较大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不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四、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究竟哪一种情形是企业从事产业选择最理想的状态,这主要取决于产业转换成本的大小。产业转换成本太高,将抑制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企业从事产业选择是否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还取决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本文的模型可适用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分析,并且能够对政府如何通过补贴政策正确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提供一定指导。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最优水平过剩了,从而导致了社会福利的下降。

因此,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们有如下政策建议:

1.政府可以逐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从而使得企业从事产业选择的纳什均衡由最初的所有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转变为有的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有的企业从事传统产业,转变为所有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存在策略反应,因此政府要想诱使更多的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不断提高补贴的额度。一方面,不断提高补贴可以补偿企业的产业转换成本,诱导传统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补贴增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威胁到了传统产业企业的市场地位,从而促使传统产业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文献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绩效是显著的,但就单个企业的产出绩效而言政府创新补贴的作用并不大,他们对此的解释是政府创新补贴的外溢效应是显著的。本文对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政府补贴除了直接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外,还间接对传统产业企业形成一种威慑,这就迫使传统产业企业进入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性环境下的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更大,政府补贴这一作用机制的良好运行也要得益于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初期,政府应利用好补贴这一杠杆,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这一支点,撬动更多的传统企业进行产业转换;同时,为了弥补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补贴应向那些整体竞争水平较弱的行业倾斜。当然,此时政府需防范企业骗补等道德风险。

2.虽然政府可以通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诱使企业选择自己想要的均衡,但只有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均衡结果才是最优的。当前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些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思路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并不相容。他们片面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中的比重应该越大越好,从而盲目追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布局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不能盲目,要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出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的激励过当,而企业在这一强激励下必然会纷纷进行产业转换,并且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地扩大生产。黄先海等的研究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当竞争程度较高时,继续补贴会弱化企业对竞争压力的敏感性,导致企业“为补贴而生产”,从而产生产能过剩的风险。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考虑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把经济转向了新兴产业,并且国家也是大力支持的。在中国同样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需要把某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开展新兴产业需要金融支持,以下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进行了分析。

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1.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银行体系支持的现状

银行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其地位不可小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具有高负债特点,其直接决定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并且其远离这种高风险新兴产业。而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我国银行体系也是新兴产业的一个难点,因此其存在着明显的国有银行信用垄断的趋势,缺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银行系统。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资产占总体资产的70%,而60%以上的存贷组成了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市场的控制这一情况。在我国,贷款架构中短时间贷款占据的比例较大,其比较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是中长期贷款比重很低,而中国金融多数是比较支持大型企业,忽视了小型企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债券市场现状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债券市场在企业融资中占据着相当稳固的地位。企业债券是银行信贷的重点替换对象。2015年我国的企业债券发行量是5782.70亿元,而且在2012年9月试点了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债券。发行企业债和中小型企业债券总共有331只,其发行量为2717.30亿元,其占据了债券市场发行量的3.1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采取措施

1.把金融与科技结合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工作中把金融和科技相互结合,能够实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建设科技银行,改变经营模式。首先科技银行可以经过持股的方法获取新兴企业的控股权,这样做能够实现贷款和股权相互结合,并且从新兴企业中获取较高的收益,可以弥补贷款遗留下来的损失。其次,银行应当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从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创新,让企业和科技专利等产权作为银行抵押物,并且可以把有限责任发展成企业家私人的无限责任,这样可以减轻银行风险。最后,银行要与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机构进行合作,可通过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降低银行风险,获取较高的利润。把贷款作为银行的主要来源,把处于创业初期的风险比较高的企业,采用风险较高的高贷款率。所以,科技银行应该拥有自主定价的权利。

2.完善资本市场

因为国内创业板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因此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解决问题。首先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宽松的上市准则以及方便的上市程序。我国和别的国家相比较其创业板上市条件还算比较高的,虽然不可以制定太低的准则,但是也不能制定太高的条件,否则会阻碍创业板的发展速度。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实施严厉制度,信息和监控制度,把严厉的制度与宽松式的制定相互结合,不仅可以方便创业板的发行,而且可以保证其质量,保护投资者的经济效益不断上升。

3.建立保险机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中建设保险机制,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保险能够帮助且获得经济补偿的条件以及可以通过保险进行融通资金等等。在我国,利用科技保险试点已经开始启动了,所以为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其发展要从科学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商业化程度以及产业化出发,因为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风险。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工作中建设保险机制,而建立保险机制需要从产业的不同阶段和风险特点以及水平研发出不同的保险类型的产品,如高新技术企业营业中断的保险和关键研发设施设备的保险以及企业产品的保险等等。这样可以为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金融大力支持,金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主体,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我国站旅行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问题。把金融与科技结合,完善资本市场,建立保险机制等,以此提高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中明,李战奇.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02:172-175.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6

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相关理论概述战略性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简介

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出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特点。战略性是指这类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能够左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其重要性十分突出;新兴性主要突出了新兴产业的创新与创造特征。通常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高科技领域项目,其发展不仅对产业规模有较高要求,同时还对科技创新活力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相关企业能够顺应时代变化,随时迎接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由此可以看出,新兴性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显特征之一。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优势条件,但这类产业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产业规模支撑,否则发展起来就会比较困难,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比较强,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批准和认可,更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有时甚至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最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拥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各种要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都比较高,再加上客户缺乏,需要投入的销售成本和运营成本都比较高,这样大的成本压力会将许多发展中的企业扼杀在成长初期。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它在发展中有着独特优势,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通常政府在划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明确标准,这个标准的确定对国家经济政策有很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二)产业经济学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产业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经济领域产业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一门应用型经济学科。在经历数百年发展之后,目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业,也广泛应用于商业和服务业。许多新兴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托等领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要用到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介于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之间,表现出了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而非企业,这一点与其他经济学科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它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与产业相关的宏观结构、布局、政策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在微观层面,各种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也都有产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关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产业经济学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属性,研究的内容比较宽泛;最后,当前国内产业经济学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征。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成果都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虽然在发展的前期参照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已有成果,但我国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切模式和经验,而是摒弃其不合理的一面,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以上三个方面集中表现出了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三)定价策略分类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定价策略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商品和服务定价关系到商家与消费者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影响交易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多数消费者并不是很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是更加看重产品价格,这凸显了定价策略的重要性。从理论视角来看,在营销过程中,产品定价方式主要有议价定价、拍卖定价、折扣定价、差异定价、心理定价等;多产品的定价方式主要为有买有赠、多买多赠以及网络上流行的团购、捆绑销售等等。其中,议价定价和拍卖定价两种方式多用于高端产品,折扣定价、多买多赠、团购等定价策略多用于普通产品。商家通过薄利多销、以让利方式吸引消费者。实践中,定价策略一方面要根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来选择,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商品供给与需求因素、市场氛围好坏因素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日益市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家应以市场营销理论中的定价策略来指导实践,科学、合理制定商品和服务价格。

二、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定价策略与战略性

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许多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过程中,不仅忽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征,还忽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结果往往导致定价策略出现失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属于高科技产业,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企业在定价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定价。不同地域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也要有所差异,不能采用统一定价策略,否则会产生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毕竟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正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在选择定价策略过程中,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实践中,定价策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特征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战略性

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影响定价策宋华: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研究略的制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导致内部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冲突、难以协调,而外部影响因素作用力十分有限。从系统动力学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内部动力,如果不能从内部入手及时进行结构优化,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到相关产品定价策略的确定。许多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部力量依赖过多,尤其是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极强,一旦政策发生变化,相关企业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科技创新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少数企业甚至连融资都成问题,没有相应抵押条件,需要依靠政府出面提供担保。如此一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抉择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三)缺乏自主创新

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价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很低,虽然部分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对国外科技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只有不断创新科技、快速更新产品,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与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国内除了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少数产业具备技术优势外,其他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打开了国门,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办厂,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让出市场来换取技术,但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我国汽车科技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导致国内汽车产业定价优势一直不显著。从汽车产业发展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缺乏自主创新会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能力,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

三、解决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问题的建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

实施应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产业基本特征,遵从产业发展客观规律。一方面,要根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并将价格限定在一个合理区间,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留战略性新兴产业价格优势,不至于完全丧失价格控制权。从我国大众消费偏好看,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多数人都愿意消费价格便宜一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价格高低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此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哪怕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也不能一味追求高价格,必须将价格限制在合理区间,并根据地区差异灵活调整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要根据客观规律变化而灵活变动。除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之外,灵活变动定价策略也是必要的营销手段。当一种战略性新兴产品出现以后,一般情况下,前期的生产成本都比较高,企业不可能采取较大范围的低价促销策略,也没必要一开始就自降身份、自毁品牌。可以在前期采取一定时期高价策略,等产品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后,再在后期选择节假日等时间段实施低价策略,以换取销售量增加、占取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盈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实施

应以产业内部健康发展为前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是影响定价策略实施的重要问题之一。必须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努力提高产业内部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关键,在决定投入额度时必须综合考虑系统内部各种影响因素,毕竟其他环节包括销售、日常运营、广告等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过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必然造成产业内部失衡,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给企业定价策略实施带来负面影响。总之,定价策略选择是一个系统问题,要充分考虑产业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制定的定价策略要符合产业发展内部需求,不能以牺牲产业自身健康发展为代价。在解决好内部问题之后,战略性新兴产相关企业才能进一步借助政策、金融等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再多的财政支持和补助、再好的资本融资市场也难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通过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来增强战略性

新兴产业定价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我国可以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这样能够在短期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前发展。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这种依赖学习外国经验来发展自身的优势就会逐渐消失,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才能实现新的增长。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着先模仿后创新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即在发展前期以学习和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必须以创新为主,努力打造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是关键,科技创新则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束语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产生巨大影响,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单纯依靠传统低端产业来谋求发展,必须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定价策略选择及应用,合理的定价策略能够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引导大众更快接受新兴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价策略十分有必要,它不仅决定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也决定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强弱。

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二:我国翻译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我国翻译产业内涵及发展现状

(一)翻译产业内涵

关于翻译产业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朱宪超(2009)认为,广义的翻译产业不仅包括翻译服务、翻译培训及翻译技术,还应包括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中以纸质、网络或影音等形式为媒介的对外文化交流或对外信息内容传播等。狭义的翻译产业即翻译服务产业,以翻译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标准,以译出的服务或产品为载体,主要包括口译、笔译、手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不包括对劳动者(译员)的教育与培训,对劳动工具(电子词典、翻译软件、计算机工具等)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对劳动对象(语言和文字)的分类、整理、加工及再利用等。中国翻译协会早期使用的是翻译产业这一术语,随着语言服务产业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该机构开始使用语言服务行业,在最近召开的2013年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上又改用语言服务业或语言产业。崔启亮(2010)认为语言服务产业包括语言文字信息内容设计与开发、文字信息内容翻译与本地化、语言技术软件开发、语言技能教育与培训、语言行业研究与咨询、语言服务行业管理等内容。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翻译产业概念应结合产业的概念及翻译行业的特点来界定。在经济学领域,产业的含义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苏东水,2010:4)。因此,翻译产业的概念可界定为:提供语言或文字信息转换产品和服务以及关联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换言之,本文所指的翻译产业包括经营或业务的主要内容为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即笔译口译服务、软件本地化、网站全球化、技术开发、语言培训或信息咨询服务的企业或机构等。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2年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有语言服务企业(即本文意义上的翻译企业,下同)37197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2011年创造产值约1576亿元。在当下经济贸易、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翻译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翻译产业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性行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柱性行业,现代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崔启亮,2014)。换言之,翻译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全球化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就翻译产业的结构而言,我国翻译产业包括翻译内容产业、翻译技术产业以及翻译能力产业。翻译内容产业是翻译产业的核心层,指提供语言间信息转换服务的产业,包括笔译、口译、本地化、网站国际化、翻译创意、影视字幕译制等领域。翻译技术产业是翻译产业的相关层,指研发和生产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指提供翻译培训、翻译咨询、多语信息咨询等内容为经营对象的产业,翻译能力产业是整个翻译产业的支持层。《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经营的企业已经达到29372家,从事翻译技术产业经营的企业共54家,而从事翻译能力产业经营的企业数量为278家。从业人员约119万人,其中从事翻译内容产业的人员占53.8%;兼职人员达330多万人。过去30多年来,我国翻译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翻译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预计十二五期间该行业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翻译协会等,2012:9)。

二、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的SCp分析

产业经济学也称作产业组织学,其研究对象为产业,具体包括产业组织、产业联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研究等,其目的是为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服务。SCp范式是一种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是指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相结合的研究模式。美国哈佛学派代表人物Bain(1968)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其著作《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SCp分析范式,具体涵义是指,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同时,绩效、行为、结构之间也有反作用。其中,市场结构是第一位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制约力量。市场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市场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SCp范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分析工具,它通过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从而可以对某一具体产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日本著名产业组织理论权威植草益(1988:17)认为,SCp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框架和方法,并明确指出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对农林、水产、服务业等任何产业进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把制造业、矿产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根据需要也涉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尽管标准的产业组织理论以生产性企业为研究主体,但其同样也可运用于翻译产业这一新兴的服务产业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产业中各企业间市场联系的表现和形式,如图1所示,包括企业数量、规模、市场份额、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特征,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势。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市场集中程度。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表示。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规模垄断。衡量市场集中度的主要指标是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e),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整体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用以计算的数据可以是资产总额、产量、产值、销售量、销售额和雇员数量等。现阶段,我国翻译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服务业态,而且尚未列入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统计数据当中,精确的行业数据目前尚难以获取,《报告》提供的数据尚无法充分衡量该行业的组织状况。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翻译企业的数量多,但投资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基本上处于单兵游勇作战状态,资源比较分散。其中,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75.9%,而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翻译企业总体注册资金少,以小型和微型企业为主。此外,我国的翻译企业区域分布不均,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际化程度高的地区。《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4省市的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前四位,占全国总量的69.8%,仅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的翻译企业就占到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55.6%),仅北京一地的翻译企业数量就达到12000余家。因此,行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低,面对国际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度不高,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和参与国外行业组织,获得国外语言服务行业认证的企业数量很少。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提供的同类服务,因存在差异而导致产品间的不完全性替代。产品差异化实现了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产品的可替代性的减少,从而独立地影响价格,进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以及寡占或市场垄断。我国的翻译企业业务,即产品构成为:笔译和本地化服务占71%,口译占22%,其他(包括培训、翻译工具与软件开发等)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翻译企业从事的是传统的口笔译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低端市场竞争,翻译价格低,产品质量也较低。与此相矛盾的是,高端市场领域,如中译外等领域,又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联接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中介,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大利润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包括定价、价格竞争等价格行为以及产品策略、企业组织调整等非价格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产业的市场行为即翻译企业的企业行为。就价格行为而言,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十分混乱,价格竞争激烈。翻译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不同,没有明显的替代品,只在质量上有所差别。按照价格因素,可将翻译产品按照品质由低到高分成多个层次。高质量翻译产品与低质量翻译产品即互为替代品。由于我国翻译市场刚刚初步形成,消费者在对翻译产品的消费方面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对翻译服务的形态、方法等了解较少,对一般客户,较低的翻译质量即能满足其需求,无需花费较高代价购买高质量翻译产品,因此对高质量翻译产品构成了替代威胁。另外,再加上国内翻译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大量小公司以及不胜任的兼职翻译人员涌入翻译市场,采用掠夺性定价方法,以极低的价格抢占了能够提供高质量翻译服务的翻译公司的原有市场。如有的翻译公司声称本公司对承接译文,只分种类不分难易程度,施行统一收费(田传茂,2007:108)。这种做法对不少老牌翻译公司构成了很大冲击,使翻译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一些翻译公司为此不得不减少工作步骤,以降低成本。这样的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柠檬市场的出现,使我国翻译市场存在鱼龙混杂,翻译质量低劣的情况。就非价格行为而言,我国翻译企业可分为高、中、低端三个层次。高端和中端翻译企业近年来开始注重自身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加强翻译队伍建设,将翻译服务作为翻译项目分为译前、译中、译后流程进行运作,实行项目经理制度,重视知识资产管理,利用互联网等it技术提供语言服务,实行多元经营等。在品牌推广方面,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7年)》(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2%的翻译企业会通过报纸杂志来进行品牌推广,13%的企业通过展会活动来推广,也就是说只有25%左右的企业有主动的品牌推广意识。34%的翻译企业是通过网站论坛来推广,其实这一推广是定位于接市场散单的。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品牌推广。另外,还有41%的企业不作要求。在企业重组方面,一些低端翻译企业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无法经受市场的考验而消亡。高中端翻译企业则开始注重多元化经营,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表明,一些企业已将产、学、研、政相结合,打造了涵盖翻译服务、职业培训、研究、信息数据交互、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服务基地,呈现出翻译产业集群的雏形。

(三)我国翻译产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中,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取得的相应经济成果,体现在产销量、成本、利润等方面,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及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调整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评价通常由资源配置效率、产能利用率、技术进步等指标综合度量。国内目前尚无关于翻译企业营业额、成本、利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精细数据。《调查报告》提到,大多数翻译企业年营业额为200-499万,年营业额上千万的企业很少,超过2000万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而在技术进步方面,《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近三年(2010-2012),我国的翻译企业平均每年对翻译技术、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研发和购置的投入占总营业额的平均比例为14.79%。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的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在使用自主开发的辅助工具和管理软件。

三、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翻译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求旺盛,产业前景良好。同时,通过对其产业组织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翻译产业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价格为主的低端竞争现象激烈、市场绩效低。另外,我国翻译产业的产业地位尚不明确,《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定的国民经济20个门类、900余个小类中,都未将翻译产业或语言服务产业列入其中。而在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orthamericanindustryClassicationSystem,naiCS)中,从2002年以来就已列出了翻译与口译服务业(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Service),产业代码541930,属于职业科技服务(profession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ervices)产业的范畴之下,其翻译与口译服务业具体包括以翻译与口译为主的企业以及提供手语服务的企业。基于此,我们认为,要促进中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给予政策扶持

确立产业地位,加快翻译行业产业化进程。我国的翻译市场已经部分实现了产业化。衡量其产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1)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2)创建并规范了翻译任务的执行模式,使得翻译市场中所产生的翻译工具经改造后几乎被所有的职业译者使用。翻译行业日趋产业化的主要标志包括翻译业务量增多、待译材料和文件的标准化、产业化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的出现、材料处理和翻译的标准化、特殊翻译工具的研发和应用、质量管理、翻译服务业外包、翻译企业集中或分散发展等(葛代克,2011:209-211)。如前文SCp结构图所示,政策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重视翻译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主要应着力于科技扶持政策、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贺宏志、陈鹏,2013:92),加速翻译行业产业化,尽快将翻译产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当中。

(二)提高集聚水平

促进翻译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能够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可以树立行业品牌,并同时促进企业创新,不断刺激新服务、新产品的出现,提高效率,这种内生的优胜劣汰机制有助于推动我国翻译产业健康发展。为此,应积极建立翻译或语言服务园区。

(三)开展翻译产业状况调研

加强翻译产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报告》提出,应建立行业研究机制,深入研究国家相关领域政策,寻找行业发展机遇;深入调研行业状况,积累行业发展的数据和分析,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58-04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的发展对于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外需拉动向内需和技术驱动模式转变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的驱动,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左右的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却付出了“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的沉重的代价。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全球经济发展遇到重创,国际市场需求锐减,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严峻的压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2010年国务院审时度势、重拳出击,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曾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每次危机过后,均产生了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正是由于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孕育了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部门,使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例如,1857年的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器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电力与电气、汽车、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且使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得以较大提升。1929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使人类社会从电器时代进入电子时代,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得以迅速崛起,计算机、航空航天和核能技术等产业和技术得以快速发展。2000年美国高科技泡沫破裂,推动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的it产业时代结束,此时由于缺乏新产业出现,使得高科技时期形成的巨额剩余资本流向房地产业,加之美国长期低利率和金融管制较松的政策,于是金融投资家与房地产商一起促推虚拟经济的出现。2008年的经济危机过后,世界各国为了摆脱危机的影响,纷纷提出了各自国家的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借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且将节能环保、智慧地球作为主攻方向;日本则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和护理、文化旅游、太阳能发电等;法国通过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产业投资;英国启动了“绿色振兴计划”,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等;德国政府投资5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计划;韩国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三大领域十七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俄罗斯提出了开发纳米技术计划;中国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促使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出动”战略,目的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来刺激和提振经济。根据国外经验,为了促使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并对我国产生了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的高投资性和高风险性决定其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技术起点高,技术含量高,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从研发到实现产业化生产,一般需要较大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市场、技术要素市场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面对产业发展的高投资风险。为了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投资,抵御投资风险,世界许多国家往往通过财政拨款、投资补贴、风险投资等政策事前介入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工作,以此来弱化和分担产业内企业的风险。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风险资本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资本投资额年增长达46%以上,已有近1000家风险投资公司。近年美国政府的科研投入几乎占到全美科研投入的一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上的创新性决定其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支持

战略型新兴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物,集知识、技术、信息和投资于一体,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

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研究人员占企业员工比例较大,且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例如,常州的今创集团和新誉集团,作为常州市轨道交通生产骨干企业,通过大量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科研人员已超400人,并建立起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了强有力的产学研及联合体团队。从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来看,轨道交通牵引传动系统占据了国内30%以上的市场份额,内饰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65%,车内辅助电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风挡和坐椅全国第三,屏蔽门全国第四,其中今创集团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车辆内装配件生产企业。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技术要素的驱动,产业研发投资多,技术设备更新快。如常州的长发集团2011年企业完成技改投入8亿元、研发投入2.5亿元后,集团营业收入110亿元,研发和技改投入占集团收入的比例9.55%;2012年技改和研发投入超14亿元,营业收入预计140亿元,研发和技改投入占集团收入的比例10%。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例较大,战略性新兴产品是企业的拳头产品,其销售收入也是企业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

(三)产业技术与信息的扩散性和辐射性决定其发展需要财税政策支持

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生产过程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上下游之间、横向之间的结合与交流日益增多,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间自发成为利益共同体和战略联盟,新技术和信息在联盟内部得以扩散和交流,迫使协作企业的适应性、配套性提升,进而提升联盟内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垄断性的特征,即任何个体都可以享受公共产产品所带来的“社会福利”,也就是“免费搭车”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技术研发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私人收益,在产品生产销售和技术推广应用中,其他关联企业不需支付任何费用,从中获取大量信息和技术,使得该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必将得以提升。正因为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财税支持政策。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分析

(一)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力度,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数据,2009年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仅占GDp的1.7%,而美国、日本和韩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3%、3.4%和2.7%,正因为如此,使得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而我国由于研发经费投入偏少,研究水平偏低,对于先进技术的占有以复制模仿、拿来的居多,具有原创性的知识产权偏少,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科技经费投入,确保财政高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经常收入的增长;着力改变目前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增加政府引导、调动社会科技投入与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早日实现4%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战略性新产业发展才有活水和源头,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财政补贴是国家政府为了特定政治经济任务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国民提供的无偿补助。通过政府补贴,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收益将增加,战略型新兴产业产品供给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技术辐射增强,信息得以扩散,社会效益提高,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增强,收益增加;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价格下降,市场需求增加,为满足市场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必然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企业规模收益递增;最后,通过出口补贴和产品出口退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价格降低,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出口规模扩大,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财政补贴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出口补贴、亏损补贴、价格补贴、项目补助、风险投资和阶段性参股等形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内企业投资较多,风较大,在此阶段,为了更多地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和试验,帮助产业内企业分担投资风险,应灵活选择补贴方式,要多采用项目补助、风险投资、阶段性参股等方式;在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阶段,为了鼓励生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应采用出口补贴、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形式。

通过政府补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发展一提升一再发展一再提升”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三)实施财政贴息政策,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自我“造血”功能

财政贴息是指财政为贷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的贷款利息,而贷款人本身只负担本金和其余的利息偿还。财政贴息作为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对于经济发展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经济活动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向银行支付利息天经地义,利息计入企业成本,利息增加,企业利润减少,势必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而财政贴息,实质是政府向企业产品成本价格提供的补贴,一方面,实行财政贴息,可以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加银行的收益,调动银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从而拉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企业资金流,企业融资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贴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贷款利息负担降低,企业收益增加,企业愿意向银行申请更多贷款,银行贷款增加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品供给增加,产业内企业持续发展。最后,财政贴息,投资规模扩大,投资品需求增加,实现宏观经济的内需拉动和投资驱动型的增长。

财政贴息政策的应用: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资、产业化投资方面进行的贴息;二是现有对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技术改造方面进行贴息;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进行贴息。产品出口,货款延迟收付,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与发展,这时应选择财政贴息政策,以降低企业利息负担,鼓励产品出口。

(四)建立政府“首购”制度,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政府采购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支出形式,它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公共采购,同时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之一。根据我国的《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以下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在西方的发达国家,政府采购手段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已占GDp的15%~20%;而我国的政府采购规模依然偏低,2011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为11332亿元,仅占当年GDp的2.4%。可见,我国的政府采购需要不断加强。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政府采购乘数是政府采购支出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成倍变动,公式表示为:K=y/G=1/(1-b),这里K为政府采购乘数,Y为国民收入增量,G为政府采购支出增量,b为边际消费倾向,b等于消费增量占个人收入增量的比例。由公式可见,在政府采购方面,若边际消费倾向b为0.8,则政府采购乘数为5,也就是政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采购支出增加20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产品收入将增加1000万元,产业内企业收入增加,产业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

当前适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阶段,首先,政府采购支出中需要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的规模,加强政府采购力度,将政府采购支出增加的绝对量较多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采购。其次,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时,同等条件下,首先购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即实行“首购”政策。最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产业化初期阶段,生产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产品成本较高,价格较高,与其他产品竞争缺乏价格优势,这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实行优惠价格采购制度,价格可以高于同类产品的3%-5%标准。

(五)完善税收措施,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增值税方面。一是降低税率,采用低档税率。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分为两档,即17%的基本税率、13%的低档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的3%扣除率,低档税率适用于农业产品、居民生活用产品、矿产品、集成电路等产品,其他产品则采用17%的基本税率,而战略型新兴产业品一般适用17%的基本税率,税率偏高,税负偏重,因此需要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税率,采用低税率政策;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值税税负超过一定比例,实行即征即退政策。二是对战略型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产品出口实行全额退税,使其产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二三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购的设备、厂房等同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实行退税,避免重复征税,以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投资扩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加快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四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进口的设备、装备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2.营业税方面。资金犹如人体的“血液”,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进因素之一。当下,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资金荒”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论是研发阶段,还是产业化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了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融资问题,调动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的积极性,增加金融业的贷款收益,对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政策应“区别对待”,将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贷款收益的营业税税率从目前的8%降到1%~3%;为了鼓励保险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保险业的信用担保收入3-5年应免征营业税,甚至延长优惠期限,从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金融保险业发展实现“双赢”;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建或外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应缴纳的营业税给予低税或者免税。

3.企业所得税方面。一是税收减免。根据现行税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享受“三减三免”优惠期满后,在享受15%低所得税税率基础上,再实行减半征收。二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加速折旧实质为政府向企业提供的“无偿贷款”。战略型新兴产业内企业固定资产淘汰率高、速度较快,一般2-3年就要实现新的更替。因此,为了加快固定资产更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企业利息负担,应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实行加速折旧政策,2-3年完成折旧。三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关联企业实行低税率,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免税。四是研发费用一次性扣除。企业所产生的研发费用实行一次性扣除,若当年不足抵扣,可以前转或后转扣除。若在以前纳税年度内进行扣除,则多征的所得税税款退给企业;若在以后年度内扣除,扣除年限由5年延长至7-10年。五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风险准备金。研发风险准备金按企业收入的3%~5%建立,并在税前进行扣除,研发准备金使用期限为3-5年,规定期限内必须使用完,否则作为企业收入,补交企业所得税;研发风险准备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研发投资抵补及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六是企业再投资,实行税收返还政策。为了鼓励企业将税后利润继续用于产业的在投资,期限在5年以上,应将再投资额的50%已经缴纳的所得税返还给企业,以鼓励企业将其实现的利润进行再投资的积极性。七是教育培训支出全部扣除。由于产业内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费是企业的经常性支出,数额较大,而现行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部分,准予扣除”,显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因此应将战略型新兴产业内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支出全部列入企业所得税扣除范围。

4.个人所得税方面。一是打破省部级以上单位免税的限制,应将各级政府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员工个人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二是提高个人生计费用扣除标准。目前的个人所得税个人生计扣除标准3500元具有普惠性,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技术人员重点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员的生计扣除标准可以参照外籍人员4000元的扣除标准,甚至提高到5000元。三是为了调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研发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创造发明的积极性,个人所得税应实行“减半征收”甚至免税政策。四是对于个人转让无形资产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的特许权使用收入,按照稿酬所得办法,实行低税率或减征个人所得税办法。

5.关税方面。一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国内不能生产需要从国外进口的设备、装备免征进口环节的关税。二是为了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出口,一方面国内流转环节所征收的流转税在出口时全部退给企业;另一方面,免征出口关税,从而使企业的产品能够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降低出口价格,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8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风险投资;股权投资

一、引言

近年,国家逐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又一新的国家重大战略。2014年,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在此战略背景下,尤其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国际化发展的契机。可以看到,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对于中国产业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加快占领全球化市场,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培育周期长,技术、市场、政策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些问题与以营利为目的和资金安全为首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相违背,企业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发展,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进入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在市场缺失的领域,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出发,坚持市场建设方式,以融资为杠杆,利用政府组织优势,引导资本投向国家政策鼓励的产业。国开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起到主导作用。如何更好更合理的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国内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谭中明(2012)、袁天昂(2010)、胡海峰(2010)等人从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培育与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顾海峰(2011)则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并分别从政策性直接金融层面、政策性间接金融层面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政策。王保忠(2015)认为在金融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包括基础设施投资、能源、特色产业等领域,应该以开发性金融形态为主导,以培育商业性金融为辅。在开发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支育辉(2012)以西部地区发展的视角,认为开发性金融在支持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蓝虹(2012),杜莉(2013)对开发性金融支持碳金融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市场建设中可以发挥信息溢出,风险过滤和信用增进作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问题,推动碳金融快速发展。本文在前期学者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和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其国际化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国家扶植力度空前,多项政策和规划出台。近年来,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际化,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例如2010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规划和意见中,都重点提到了要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创投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等。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委也分别出台了多项综合性政策和具体实施规划,涉及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子领域,主要内容涉及到整体规划,财税政策,资本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等。

2.总体规模逐年扩大,国际化趋势明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8万亿,2011年,总产值超过9.5万亿,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5万亿,年均增长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代表,发展趋势和投融资特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相似,有较大重叠性,可以参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从而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2年,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6011.7万亿元,同比增长9.5%;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达到5068.6万亿元,同比增长9.4%,高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3年~2012年10年间,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逐年扩大,2014年达到109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这说明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高新产品和技术输出的比例越来越大,产业国际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3.研发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随着国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企业创新意识增强,研发力量投入加大,研发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装备和产品得到实际应用,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产业拥有并掌握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核心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的5%以上。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部分领域规模上处于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的投入仍明显不足,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研发的投入占收入比处于全球中下等水平,相当多的产业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和技术依然依赖进口。

4.融资需求旺盛,融资方式趋多元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国际化过程中,企业面临大量资金缺口,而金融支持力度亟待加强。首先,国内企业很难获得或者较高成本获得国外信贷机构融资;其次,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国内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经营环境的不甚了解,面临较大的风险,使得国内金融机构往往惜贷;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很多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大量风险投资。另外,政府和骨干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造成融资需求非常旺盛。融资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部资本融资、信贷融资、股权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目前,我国股权性融资体系尚不成熟,亟待完善。

5.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全球布局。

目前,市场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骨干龙头企业,它们在开发性金融为主的金融体系支持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高层次国际商贸往来,在海外投资并购建厂,开设分支机构,建立研发中心,布局全球市场,和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力争在国外大型企业主导的市场中获得话语权。

华为公司作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拥有重要市场份额的企业,近年与国开行签订约40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协议。在国开行支持下,华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海外参与并购活动和建立研发中心。华为连续5年海外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2291亿元,占整个收入的58%,同比增长27.8%。

三、开发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开发性金融着重于以市场的方法,不以盈利为目的,筹集和引导社会、商业资金,把短期零散的存款资金转化为大额、长期贷款,建立稳定资金来源,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扶持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领域,支持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

1.加大信贷力度,筹集和引导社会、商业资金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最主要金融需要就是融资服务,国际化往往涉及到海外业务拓展、投资、并购、开设驻外机构等等,企业往往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企业某种程度的不了解或不信任,以及过高的交易费用和苛刻条件,造成中国企业较难外国技能结构的信贷支持或者以较高成本获得信贷支持。

国开行引导和带动了其他商业银行,由国开行牵头组成银行集团,在贷款中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长期和巨额资金需求的大型骨干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进行银团贷款。通过国开行发起银团贷款项目,使得国开行可以避免资金紧张而不能给优质重大项目贷款;同时,又可以使商业金融机构参与规模特别大而无法参与的项目。

在开行的支持下,中兴公司从几十年前的中小型科技公司一跃成长为全球顶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占据全球主要的市场份额,从占领亚非拉市场,到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自2004年以来,国开行与中兴多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5月,中兴向银团申请超过7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不仅如此,在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也纷纷给中兴提供信贷服务,

2.风险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风险投资基金对处于该时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投资引导作用。通过开发性金融建立的风险创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国开行通过股权投资可以使其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防止甚至杜绝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相关信息。在具体的股权投资过程中,对于所需资本超过企业承受力的,但是项目却有益于社会的,可以考虑附条件股权投资;对有这较大财务问题的发展前景较好企业,可以将贷款和股权进行相互转化从而解除财务负担;对具有核心竞争力,且前景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购买企业股票或者在发行过程中持有股票。国开行方面进行了股权投资行为,需定期搜集企业经营财务信息,做好审查和风险防控,一旦发现问题或者预计出现问题,可以行使股东权利进行干预以化解风险。

开发性金融创立股权投资基金可以大力支持处于成熟期或者扩张期的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回购回购雅虎手中持有阿里集团股份的一半,即阿里巴巴集团股权的20%,除国开行和另外8家国际性银行提供近20亿美元贷款外,国开行旗下子公司国开金融联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博裕资本、中信资本等,参与了阿里巴巴普通股的认购。

3.投行业务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开行作为集“投贷债租证”于一身的全能型银行,在资本市场运作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国开行资本实力雄厚,信用级别同于国家信用,掌控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它在市场化发债、项目融资的方面经验非常丰富。国开行子公司国开证券可以开展财务顾问、企业并购、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和上市方面的投行业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其国际化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服务。

国开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主要结构是国开行作为发起人、贷款服务机构或者是其他机构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机构。国开行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贷款力度。首先国开行可作为商业银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人,对向新兴产业领域提供贷款的银行提供证券化服务,然后把这些商业贷款进行打包后向投资者出售,极大增加了此类贷款的流动性,同时也消除了商业银行投资于新兴产业的风险的顾忌和担忧。

国开行具有债券承销资格,可以利用自身信用优势,对承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国开行和中广核集团合作中,国开行担任中广核已经发行的573亿元各类债券中的486亿元的承销商工作,市场占有率达到85%,国开行还是中广核最早合作支持其“走出去”业务的银行。在国开行的支持下,中广核“走出去”战略力推核电、太阳能、风电等多个项目。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国际化对策与建议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9

一、关于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和“新兴”是其质的规定,“战略”是对国家层面和全局发展而言;“新兴”是对传统产业和成长阶段而言。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发展先导性

作为着眼未来、超越传统的新经济形态,其深度融合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引领发展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应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为绿色、低碳、智能、普惠发展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能有效破解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二是代表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源于当代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又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平台,其竞争空间一定是全球范围,核心技术一定是世界前沿。当今世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纳米、生命、信息、环境和认知科学相融合为特征,集中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方向。三是引导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信号指示作用,反映未来的发展重心和政策走向,引导资本关注、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推动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存量升级、增量上档,重塑产业格局,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全局带动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国家战略需要,不是一般的产业概念,而是为了解决重大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科学选择的特殊产业,“正外部效应”明显,超越经济意义,带动全局、影响社会。关联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突破现有技术体系,交叉融合多种科技要素,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很强的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其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不仅包括由重大技术发展形成的最终产品,也包括围绕重大技术而形成的产业链条体系,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渗透性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进入市场,内化其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之溢出和扩散,往往会引发诸多产业的技术更新。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又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消费水平,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张力强、辐射面广,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促进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带动生产体系的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甚至改变整个社会面貌。

(三)创新依赖性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源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没有定型设备和标准体系,也缺乏显性需求和配套政策,无论技术工艺还是产品市场,都需要从头做起、“无中生有”,特别依赖创新驱动。

一是依靠重大技术突破。与需求拉动、资源供给和区域转移等形成的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核心技术的突破诱发产生,是从“凝聚物质资源”到“凝聚知识技术”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技术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控制价值链构成,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益。二是需要体制机制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新的体制机制与之匹配,有赖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保障,完善经济、科技、法律等相关制度,健全人才、市场、金融和考核评价等体系。否则,技术创新的种子难以破土成长。三是要求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能否走过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兴起的发展阶段,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市场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从研发、设计、管理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加强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的商业模式,积极引导大众体验和消费,努力培育和占领市场。同时要看到,“创新”常常伴随“风险”,“新兴”往往比较“脆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于一体,发展中可能面临较大的技术选择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等,需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四)较高成长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和长远盈利特征,产业成长性强,在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大大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发展前景远大。

一是市场空间大。战略性新兴产品科技含量高、应用范围广,随着营销渠道臻于成熟、营销方式不断完善、产品的公众认知度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二是发展速度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以创新为动力的良好基因,又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吸引,还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具有快速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其投资规模、产出份额、产业增长率等均高于一般性产业,呈现出非线性发展态势。三是综合效益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在技术垄断和供给不足情况下,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向、掌握产品标准和商务规则,又可通过不断技术创新、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始终占据高端领先地位,保持较高利润水平。同时,还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关于方向与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成长的特殊要求,应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高端化是核心驱动,特色化是竞争优势,集聚化是重要依托,国际化是必要条件。实践中应紧扣“主题”“主线”,把握国家政策指向,坚持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服务阶段发展相结合,注重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制造业、形成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进一步把准方向,明晰路径,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

(一)突破核心技术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呈现出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并存的现象。关键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就现实而言,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高、规模冲动强,但多处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是致命弱点。在宏观层面,没有关键核心技术作支撑的产业扩张,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在微观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巨量投资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不良资产。“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

第一,围绕产品攻关是当务之急。依托关键产品攻关,重大技术突破才能抓得上手、落实到位。应以更广的眼界和更大的魄力,坚持内源式和外源式创新相结合,立足现有基础,围绕产品集中优势力量,锁定目标实施联合攻坚,重点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力求在具有相对优势的重大关键产品上率先取得突破。

第二,完善创新链条是关键所在。事实表明,以政府为主的单向科技投资体制,难以有效形成从投资到受益、将受益再投资的创新链循环。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强利益联结,允许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高科技企业兼职兼薪,支持合格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构建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布点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科技研发的最前端与市场应用的最后端融为一体。

第三,攻克共性技术是重要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开发的基础阶段,有助于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瓶颈,形成技术优势。由于其具有准公共性,单靠市场机制很难实现,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应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标准、科技信息、基础数据、重大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水平,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支撑。

(二)培育重点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尤其需要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形成龙头牵引、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优势企业,促进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是坚持主体多元。打破所有制壁垒,放宽准入领域,既依靠国有企业支撑引领,在一些企业不愿干、干不好而国家战略又需要的领域中着力;又重视发挥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与大型企业形成配套,在大项目上分工协作;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形成充满活力、富有弹性的多元主体结构。二是着力扶优做强。扶优,就是选择基础较好、带动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做强,就是整合集成各类资源,动态调整激励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做强做大。尤其应引导企业通过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提升企业素质和发展水平。三是塑造竞争品牌。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质是产品和品牌的竞争,关键要拿出优质产品、创出自主品牌。应引导重点企业围绕终端产品加强研发设计,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性能,形成相互比较、相互追赶的产品竞争格局,以产品和品牌优势抢占市场。

(三)建设特色基地

基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特色是产业基地的灵魂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走集约集聚之路,以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强化要素集聚和技术集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优化重点布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遵循科技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必然要求。应结合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深耕”存量、改造提升,又强化创新、重点推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依托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承载能力强、科技资源富集的区域集聚,防止布局分散、资源浪费。二是突出产业特色。没有以“专”为基础的特色打造,就会缺乏参与竞争的制胜“法宝”。应立足区域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彰显特色、打造亮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三是配置优质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指向是高端领域,关键在配置和集聚优质资源。应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平台向基地集中、人才向基地集聚、政策向基地倾斜,吸引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和大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进入,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

(四)深化国际合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在产业链上共同投资、合作开发等新的特点和趋势,谁能优化利用国际科技与人才资源,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智力、资本和市场的深度合作。

一是善于合作竞争。坚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善于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大企业合作,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招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亟需的新技术及其配套项目,做好整体性、差异性、互补性产业承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提高利用水平。更加注重技术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把主要投入用到自身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实现引进一批技术、催生一批创新、发展一批产业,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三是拓展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质上是“一种资源”、“一个市场”,既应“引进来”利用、又应“走出去”发展。在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应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产业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和交流合作。

三、关于要素与保障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重大技术、转化关键成果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快速发展过程,既离不开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也离不开市场、项目、政策、环境等条件的重点保障。聚合了这些要素就抓住了关键,落实了这些重点就提供了支撑。

(一)培育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因。只有经济系统中存在一定市场容量,新兴产业才会被系统接纳,产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才有保证。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品科技创新起点推动与市场需求末端拉动共同作用的特点,加强培育、积极拓展,变隐性市场为显性市场、潜在市场为现实市场。

一是预测市场空间。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潜力巨大,但具体产品千差万别,必须加强评估、科学预测。既应立足国内需求,也应放眼国外市场;既应对接国家战略,也应满足多样需要;既应考虑现有需求程度,也应适应将来需求层次。二是培育初期市场。初期市场对消费者具有“首因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产首台首套装备风险补偿、消费品购买者补贴等措施,利用规划、政策等手段创造市场。从全球来看,政府采购被作为提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推力。政府采购跑好了第一棒,社会购买就会跟进,自主研发才有信心,初期市场才得以培育。三是扩大国内需求。“母国市场效应”表明,“本土的预期型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应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通过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四是重视专利和标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标准、规制等具有先入为主和“路径依赖”的特征,抢先一步就会占领制高点。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重大技术结点抢先突破并注册专利,技术可行性一旦确立,及早遴选、制定行业或国家标准,抢占国际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摆脱“被牵着走”的困境。

(二)强化项目支撑

项目聚集要素、整合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应着力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运行平台,发挥项目承载聚合、拓展创新、带动示范的功能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选准项目。突出前瞻,跟踪现代科技前沿,选择相对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发挥优势,对接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关政策,坚持优势优先,根据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区位优势、人才基础等,选择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的发展项目;加强论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听取专家和企业家等各方意见,开展决策咨询,瞄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优选项目。二是促进“落地”。项目落地,要素才会跟进、规划才不悬空。应既发挥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又发挥小项目的配套补充作用,保证足够的要素配置和工作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和设施配套,把投资的货币形态和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物形态。三是动态管理。随着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也会发生变化。应建立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不断优化、完善要素配置,形成开工建设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良性循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需求、走在前沿。

(三)加强政策扶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着眼全局的战略考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适度介入和积极推动。目前,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略显滞后,需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形成综合配套、协同一致的政策支持体系,防止政策碎片化、执行分割化。现阶段的重点是:创新人才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本取决于人才集聚度和创新活跃度。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和投入,着力全球融智,以项目和事业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着力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发展一线聚集;着力高端培养,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等,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新财税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采取起步时补供方、发展中补需方、产业化靠市场的策略,既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又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同时,深化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传统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等制度创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市场提高竞争力。创新金融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高,需要良好的金融制度和成熟的金融产品作保障。发展中存在巨量资本需求与融资渠道狭窄的现实矛盾。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体系,解决企业研发负担过重、银行贷款风险过大的难题,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创业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汇聚优质资源的“洼地”。要采取可行措施,推进环境优化,促进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汇集,促其破茧化蝶。

一是提升行政服务。政务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风向标。必须强化“减少干预就是服务”,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提供“一站式”服务,用硬措施打造软环境。提升行政服务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等,纳入班子和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考评内容。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序的市场竞争与产业的健康发展呈正相关。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利益分配,明确专利发明人以技术或设备入股等规则;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企业和个体的创新成果;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但受到技术、经济和信息的制约,也深受社会文化、舆论环境的影响。应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①陈清泰,新兴产业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网,2010-08-03

②彭升庭、姜晓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试探,光明日报,2011-04-01

③贾品荣,新兴产业对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意义,中国经济时报,2010-09-17

④(美)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大国的命脉,程海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新兴市场企业战略篇10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蚌埠市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十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空前增大,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严俊的经济形势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经济增长模式成为了各级政府日益关注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中的有机力量,其良好的综合效益、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提出较晚,因此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明确承认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李金华,2011)。就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而言,其主导力量来源于政府,而以政府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是否满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怀疑(贺俊等,2012)。就影响因素而言,企业规模、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经济比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不同作用(吕岩威等,2013),同时金融支持也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顾海峰,2011)。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还在于:近年来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盈利能力,加大政府引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项本武,2015)。

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仍存在某些产业高度集中、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要想妥善解决此类问题,就要因地制宜,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周晶,2012)。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可以实施“阶梯式”的推进策略,以优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王开科,2013),通过完善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根本性创新突破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李晓华等,2013)。

二、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蚌埠市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建材、冶金、纺织、烟草等34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老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70余种,其中部级新产品15项,省级名牌产品21项,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38个,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的推进,蚌埠市经济发展较快,全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572.2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蚌埠市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体系完备,钢铁、建筑、材料等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科技实力雄厚。蚌埠市科技资源丰富,是皖北的科技中心城市,科研院校众多。蚌埠市拥有中央驻科研单位5个,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其中部级3个、省级38个,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同时拥有安徽财经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和34所职业学校。十二五以来,蚌埠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加快科技资源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3)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视,国家通过加强专项立法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法》等的颁布和修订,各项决议和方案,加强宏观规划,抓好顶层设计。蚌埠市政府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地区发展状况,先后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电子信息产业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文件,着力统筹财政支持,整合优势资源,从金融、财税、用地、资源等各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劣势(weakness)

(1)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高端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基础和历史较短,迫切需要通过人才和科技支持来满足其发展需求,蚌埠市作为安徽省人口大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特别缺乏从事高端生产制造的金融、服务、计算机、科学研究等行业的人才,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劳动力机构不合理,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的人员远低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结构亟待改善。

(2)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虽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加强立法工作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互联网等高端行业领域,目前在立法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产业政策法律化程度较低,局部领域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提升执法机构职能。现代产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越来越重要,这对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尤为重要,一旦管理不善、保护不力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会破坏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因此,完善知识产权和人才保护等方面法律体系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企业内部发展受阻,投资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投资回报率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周期长、投资力度大,投资风险较高,对企业资金、技术、规模、设备等要求较高,对于依赖中小资本生存与发展的民营企业难以全面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和雄厚资本的大型企业控制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拉大了企业间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依靠传统产业发展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也不愿意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投资,发展后劲不足。

3.机遇(opportunity)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我国的国际化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向我国市场蔓延,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产业从制造业转向高端行业,特别是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等为基础的高端行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产业转移区域也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中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也加快了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同时,蚌埠市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拓展省内外和海外市场,从而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

4.威胁(threat)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将会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等率先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动权,进而拥有较多的市场份额,而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成长速度缓慢,其综合实力无法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竞争。同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安徽省及周边省市都将其作为未来的一个发展重点,并从政策、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全面扶持,发展态势良好,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对巨大的竞争,如何缓解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压力,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成为蚌埠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是市场竞争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更容易受到冲击,因此,企业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市场风险,把握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其二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和条件的约束,其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人才竞争、科学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外部环境更是严峻复杂,如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冲抵和削弱这些挑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蚌埠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充分考虑的。

为了促进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蚌埠市要加快人才开发,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优势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二,完善立法体系,加强专项立法。对于部分行业领域立法空白局面,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专项政策,提升产业政策法律化程度,保护企业的知识产业和科技专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中小民营企业要改善管理结构,积极培育经营优势,通过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逐步扩大业务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全面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题研究,2011,05:3-10.

[2]贺俊,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J].财贸经济,2012,05:106-113.

[3]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8个大类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1:137-146.

[4]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场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74-78.

[5]项本武,齐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2:3-11+158.

[6]周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统计研究,2012,09:24-30.

[7]王开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阶梯式”发展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3,06:21-29.

[8]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03: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