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复苏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30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1

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加快,通胀仍保持温和。我们预计,随着美国和欧洲经济趋于好转,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13年的2.7%上升至2014年的3.5%。西方经济好转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福音,预计2014年新兴经济体增速将超过G7国家3.8个百分点,新兴经济体的出众表现不会褪色。

亚洲经济将实现有力增长,但不会出现经济繁荣。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仍会实现7.4%的稳步增长,多数亚洲经济体增长会加快。改革和再平衡将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焦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将迎来大选,这可能会延迟它们的结构性改革,但中国经济正在进行再平衡,即消费相对投资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

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以来,各国宏观政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向好有利于美联储使货币状况回归常态,缩减量化宽松规模有望在2014年6月开启,这一期间市场的波动可能会上升,经常项目逆差的经济体可能将受到最大冲击。我们认为,2014年全球经济将会全面复苏,但随着全球货币状况趋紧,市场波动将会上升。尽管日本将采取大力度的量化宽松措施,但不足以抵消美国缩减量化宽松规模所带来的影响。

重新为风险定价和市场调整头寸可能在2014年二季度达到顶峰。2014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会好于上半年。政策失误的风险,尤其是复苏仍然脆弱的西方发生政策失误,仍然是我们对全球经济前景积极预期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我们预期美国经济活动将在2014年逐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13年的1.7%提高到2.4%,并且,大部分增长将出现在下半年。中期内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是积极的,一直制约美国经济增长的财政因素将会减弱,财政状况面临的不利因素会逐步消退,私人部门去杠杆化也会在2014年逐步接近尾声。

南欧国家的财政紧缩实施力度过大,使欧元区陷入了衰退。未来它们的财政状况应该开始趋于缓和,南欧国家的赤字有所降低,经济正经历再平衡。欧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财政刺激和德国经常项目顺差收窄未能抵补大尺度财政紧缩和南欧经常项目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造成了深度衰退,欧元区经常项目从小幅逆差转向大额顺差。这种状况将会有适度改善,德国涌入移民增加、实际工资增长、就业市场稳健、公共财政稳固等状况应会进一步支撑未来两年的支出增加。我们预计,欧元区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将从2013年的2.1%降至2.0%,尽管下降幅度不大,但至少经常项目顺差不再增加。

欧元区仍面临着风险。希腊执政联盟势单力弱,需要更多外部资金,政府改朝换面的可能性时常存在。葡萄牙亦可能成为压力较大的一个经济体。我们预计,2014年欧元区将恢复增长,经济增速从2013年的-0.4%恢复至1.3%。虽然是一个积极的变化,但复苏仍然脆弱,仍不足以显著降低失业率。

在东南亚,东盟将从重要的结构性因素获得支撑。它们相对中国的竞争力上升将支撑制造业发展,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持续流入。与经济强劲增长相关联的城市化进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并有望受益于工业活动的恢复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

印度经济增长前景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这取决于2014年5月的大选结果。全球增长环境改善,以及大选后投资周期可能复苏,应能支撑印度经济逐步复苏。不过,印度经济增长可能仍低于6%的潜在增长率。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2

强势美元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明显的压力,较低通胀压力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条件。宽松货币环境有助于各国经济及企业利润的持续复苏,股票市场在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下有望继续表现良好。

美元强势抑制全球通胀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中前期,且复苏趋势越发明朗。在需求回暖及企业信心回升的促进下,全球制造业复苏好于预期,3月全球各主要国pmi(iSm)制造业指数均有了显著上涨。同时,逐步活跃的商业活动将有望继续促进企业扩大资本支出。在这两方面的综合效应势必会拉动国际大宗商品需求,对大宗商品价格在中长期的涨势形成有力的支持。

而另一方面,我们预计美元在中期对全球主要货币的强势却会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明显的压力。欧元区小猪四国财政赤字问题暗示了其内部政治以及财政政策之间的不可协调性,欧元作为一个统一货币联盟的基础也将遭受到较大的撼动。因此这对欧元的未来产生了一个长期的负面的影响,中长期看,欧元兑美元很可能下探至1.2―1.25,逼近欧元的中性水平。这样大亲商品价格在美元的压制下很可能走出在波动中温和上涨的态势。

综合全球需回暖和强势美元两方面因素,我们预计2010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在波动中温和上涨,原油价格预计将会逐步回升至95美元/桶左右。由此,预计2010年各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不大,通胀水平可以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中。

低通胀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条件

较低的通胀预测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美国则有条件等待非农就业人数出现明显的持续性好转之后再启动加息计划,预计加息时点会落在今年9至11月之间。欧元区及英国的经济复苏步伐要缓与美国,加息时点很可能会晚于美国。日本身陷通缩,预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会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新兴市场国家为稳定国内通胀预期很有可能会提前小幅加息,然而相对其本身实际GDp增速来看,货币政策依旧会处于较宽松状态。

2010年全球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将有助于各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企业利润也将受益于此,维持平稳增长的趋势。股票市场在得到企业利润的支持后有望继续表现良好,中长期收益率将超过债券。债券收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升息的渐进和各大央行对债券类资产购买计划的截止,其收益率很可能会进一步下跌。

美、加、澳及新兴市场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各国经济方面,美国及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引领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将是从美国经济复苏中受益最大的成熟市场国家。此外加拿大及澳大利亚两个资源型成熟经济体将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全球制造业的超预期复苏,其主要出口的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面临量价齐升的局面。其他成熟市场国家(欧元区、日本及英国)的经济复苏步伐略显迟缓。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3

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全球议程展望》报告,列出2014年全球领袖必须关注的十大趋势。

报告显示,中东和北非社会紧张局势升级、收入差距拉大、结构性失业、网络威胁加剧、对气候变化不作为、对经济政策的信心下滑、领导力价值缺失、亚洲中产阶级扩大、特大城市的重要性增加以及网络不实信息迅速传播是2014年全球十大趋势。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这些趋势的复杂性将决定2014年的全球议程,这些趋势间的相互关系清楚表明在全球层面展开合作的必要性,如果要减轻这些趋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引导其积极势头,那么必须尽快展开此类合作。

自2010年的危机后复苏即将告别第四个春秋,进入第五个年头。回望2013年,全球经济现实运行留给市场最大的教训在于,既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要盲目乐观。危机后的复苏,本身就是一系列矛盾的集合体,由于定语是危机后,所以这种复苏一方面体现出自然愈合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则呈现出深层受伤的脆弱性。正因为如此,危机后的复苏始终是一个缓慢、渐进和曲折的过程,2013年如此,2014年也不例外。不过,由于危机后的复苏已经从前期阶段逐渐进入中间阶段,2014年全球经济也呈现出特征渐变的趋势,差异性和分化性的色彩进一步加重。从数据解析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出三大特征:

首先,复苏进程延续,但渐进性凸显。根据2013年10月imF的最新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3.59%的增长,增速较2013年提升0.71个百分点,且近三年来首次超过1980-2013年间3.37%的历史平均水平,据专家测算,在imF有统计数据的188个经济体里,有135个国家2014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较2013年有所提升,这一数据明显高于此前3年,2011-2013年分别只有93、70和91个国家实现增长加速。从预估数据看,2014年的复苏既具有一定力度,也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因此复苏基调可以确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imF的预估数据自危机以来就表现出“过于乐观”的系统性偏差,以2013年经济增长为例,2012年10月,imF的预期是3.62%,一年之后的估计值则下修为2.9%,一年之中累计调降了0.72个百分点。而2013年10月,imF对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是3.6%,未来一年里只需略微下修0.21个百分点,2014年的复苏就会弱于趋势水平,如果和2013年一样下修0.72个百分点,2014年的复苏甚至会弱于2008-2013年的危机中水平。因此,2014年复苏虽然有望持续,但依旧较为脆弱,复苏过程是渐进的。

此外,全球经济复苏现实运行弱于预期不仅是全局趋势,也是个体层面的普遍现象。预计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的一年间,在188个有数据统计的经济体里,imF调降了其中121个经济体2013年的增长预期,平均调降幅度为1.05个百分点;在这一年里,imF还调降了121个经济体2014年的增长预期,平均调降幅度为0.026个百分点。从这一年预测数据的变化看,imF对巴西、中国和印度2014年的增长状况最为担忧,三国2014年经济增速分别被下调了1.7、1.26和1.24个百分点,调降幅度分别排在第14、24和26位,排名靠前的,则大多是伊拉克、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和黎巴嫩等规模较小的经济体。

其次,复苏更趋稳定,但差异性扩大。由于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危机后的复苏具有波动性较大的本质属性,但随着复苏的逐年推进,波动性逐渐收敛,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升。据测算,2014年,全球187个可计算经济体经济增速较2013年变化值的标准差为2.77%,低于2013年的8.45%、2012年的12.67%、2011年的6.21%、2010年的4.72%、2009年的5.42%和2008年的3.86%。值得注意的是,复苏稳定性虽然有所提升,但复苏的差异性不断扩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重要经济体呈现出不分阵营的个体差异性。在新兴市场阵营里,从绝对水平看,中国以7.25%的预估增速排名全球第19位,并位居金砖五国之首,印度经济增速也高达5.15%,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增速较慢,分别为2.5%、3%和2.93%;从相对水平看,2014年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经济预估增速不仅高于2013年,还高于1980-2013年的历史均速,而中国和巴西经济预估增速均同时低于2013年水平和历史均速。在发达国家阵营里,美国经济延续了2012年以来“周期性领跑”的态势,2014年经济预估增速为2.59%,较2013年提速1.02个百分点,已接近2.67%的历史均速;欧洲则可能成为2014年全球经济的最大惊喜。核心国表现稳健,德国和法国经济预估增速分别为1.4%和0.98%,较2013年提速0.91和0.8个百分点,边缘国也表现抢眼,欧洲国家有望全面走出衰退,2014年,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经济预估增速分别为0.63%、0.71%和0.17%,分别较2013年提速4.83、2.49和1.44个百分点,双轮驱动下,欧元区经济2014年有望增长0.96%,结束此前两年连续衰退的弱势;唯有日本面临窘境,由于安倍经济学从社会心理层面产生的影响集中显现于2013年,在后续政策尚不明朗、且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的背景下,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可能从2013年的1.95%降至1.24%。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阵营差异已经趋向模糊,个体差异成为复苏分化的主导特征。

另一方面,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呈现出经济生态的本质差异。根据imF的预测,2014年全球通胀率为3.76%,与2013年水平大体相仿,但从结构看,发达经济体通胀预估值为1.8%,新兴市场通胀预估值为5.7%,结合增长趋势水平上两大阵营的鲜明对比,新兴市场面临着“增速回落和较高通胀”的挑战,而发达国家“增速回升和较低通胀”的经济生态则相对更加写意。进一步看个体层面,2014年,全球188个有统计经济体中,实现增速提升的占比为71.8%,而通胀率上升的占比为48.26%,并不匹配的数据暗示了两点,一是个体经济增速有高估倾向,二是个体层面的经济局势具有极高的复杂性。更进一步看细节,188个经济体中,2014年通胀预估值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阿根廷、埃及、印度、印尼和巴西通胀预估值分别为11.38%、10.31%、8.88%、7.54%和5.77%,分别排名第8、10、17、27和54位;排名靠后的则大多是发达经济体,德国、加拿大、瑞典、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通胀预估值均低于1.8%,排名也都位居最后20位内。

最后,全球化有所改善,但冲突和矛盾将内生化。由于危机后的复苏力度整体偏弱,因此复苏过程中的利益争夺十分激烈,进而导致全球化推进受阻。但随着复苏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危机逆袭的可能降低,全球化再度小幅加速,根据imF的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有望实现4.94%的增长,增速较2013年提升2.02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有望增长4.75%和5.14%,增速分别较2013年提升1.94和2.1个百分点。但值得强调的是,改善并不意味着深入推进,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依旧低于5.52%的历史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有所改善也不意味着冲突缓解和博弈改善。2014年之前,冲突是外生的,在复苏蛋糕较小的背景下,每个经济体都主动以各种形式争夺复苏利益,冲突更多表现为贸易壁垒的增加。但2014年开始,冲突将由外生向内生转换,不仅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经济生态,而且两大阵营内部的形势分化也会加剧,这将导致单个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取向被动出现分化、甚至是南辕北辙,而阵营“整体概念”的淡化则使得政策协调更趋困难。总之,冲突和矛盾将内生化,全球政策的自然趋同将变成历史,冲突将更多表现为政策目标、方向和效果的对立和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对抗和地缘冲突。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4

信心: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

“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同舟共济,积极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人们看到了曙光。”中国政府总理在本届达沃斯年会上的开幕式致辞呼应了他在2008冬季达沃斯年会上发出“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的号召。

回首一年前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情形,现在,人们更加坚定了信心。中国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刺激计划已经初显成效,全球各大经济体也开始有了企稳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9月11日说,从前8个月的主要经济数据看,经济企稳回升趋势进一步明显,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状况均有改善。

美国二季度GDp同比降幅也大幅收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有信心在未来几年内使美国经济不仅重回正轨,还将再度强劲增长。伯南克预计,美国经济下半年可望恢复增长,下半年GDp增长年率可能在1%左右。同时,欧洲几大经济体二季度的数据也有所改善。法国与德国在第二季度宣布国内生产总值小幅增长,增加了人们对欧洲经济复苏的乐观态度,欧盟金融市场近期也变得更加稳定。

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重要”,这已经成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

“总的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也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温总理的肯定更加坚定了中国乃至世界走向复苏的信心。

耐心:“疗伤”需要时间

中国有句俗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复苏的“绿芽”,但它还非常娇嫩,经不起“风雨”,因此,经济复苏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毋庸置疑。

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把全球经济现状比作一个从高处摔下来伤筋动骨但侥存性命的人。“伤筋动骨一百天”,而这一次的摔打何止是伤筋动骨!我们对经济的“疗伤”,需要兼顾内外,在探索的过程中还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复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

就国内而言,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内需拉动在短期内还受多方面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经营仍然困难,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应会递减,一些着眼长远的政策收到成效需要时间。

“对中国而言,应更多地转向国内需求,这也是中国政府的想法,但受传统储蓄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来使国内需求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参加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的德意志银行集团副主席凯欧・克哈维萨9月11日在“重新调整全球需求”的分论坛上如是说。

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美国经济在未来依然会遇到不少考验。金融系统仍面临较大问题,美国财政部预计止赎现象还将在较严重的水平上持续一段时间。

在9月5日的G20伦敦会议一开始,英国首相布朗就强烈反对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计划”,并且敦促其他成员国继续实施扩张性经济刺激措施。警告说,现阶段实施退出计划将是个“严重错误”,将扼杀刚出现的暂时性复苏势头。

决心:推动增长的保证

从国内存在的问题来看,要增长就需要调结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重振增长要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所有这些都要下决心解决。

从国内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产业结构不调整,新的增长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调整结构就会触及到目前一些现有的发展模式的利益。不经过阵痛,仅靠一些表面工作,去幻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不现实的。

目前看,中国GDp增长更加依赖投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民营中小企业更加困难。新能源的建设刚开始不久,部分行业就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些都是要下大决心解决的问题。

放眼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还很严重。“中国制造”一直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诋毁和抵制。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西方国家动辄对中国进行百般刁难。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5

欧美经济数据尚乐观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渐渐消退,近来市场更为担心美国经济是否失去了继续增长的动力。不过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还是有些亮点的,比如,尽管美国7月份制造业pmi增速放缓,但仍位于扩张状态,而且好于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期;受联邦政府激励措施推动,美国6月份建筑支出意外实现增长。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报告表示,尽管就业状况仍持续疲软,但制造业正在经历脆弱复苏。

欧洲最新公布的乐观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悲观情绪。英国及欧元区16个成员国7月份制造业pmi增速快于预期,并仍处于扩张区间,说明制造业形势正不断好转。欧洲的汇丰控股、法国巴黎银行、宝马汽车等公司也了好于预期的业绩报告,推动股市继续上扬。

毕马威的一份调查显示,全球6000多家制造及服务企业仍看好自身未来一年的业务前景,因为预计经济增长不会持续放缓。巴莱克资本首席欧洲经济学家卡罗表示,全球企业信心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全球企业信心是否仅仅小幅改善,还是经济复苏速度减缓但仍在复苏,或是全球经济最终还是将陷入二次衰退。但他认为,从全球经济的历史来看,全球经济应不会如此快地重新陷人衰退。

著名基金公司贝莱德乐观预计,美国股市将领先已发展市场,原因包括估值吸引、企业管理有利于股东、较强的经济增长态势,以及其他已发展国家的问题更严竣。其预计美股每年回报率可达8.1%,其中股价升6.2%,另外1.9%来自股息。10年后,其预计标普500指数将升至2034点,较目前的点位上涨近一倍。其更预计在未来10年内,股票回报都较美债及现金高,其中最看好的是替代能源、保健及科技业。

亚洲将受累经济放缓

正当投资者重新关注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之时,花旗私人银行提醒环球增长放缓同样影响亚洲,更将亚洲股票评级由“中性”降至“减持”。该行称。尽管7月份超出市场预期的公司财务报告推动股市一路反弹,但经济增长放缓仍会拖累亚洲股市。一旦上市公司财报公布结束,市场关注的重点又会重新回到宏观经济走势之上,而中国及美国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增长回落的速度远超出此前市场预期。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6

本次会议是在全球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内容牵涉甚广,议题重大,因此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在会议开幕式上,会议主办国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表示,在全球经济遭受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应着力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呼吁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的投票权比例进一步增至50%,认为世行的改革必须适应正在变化的国际经济秩序。他说,发展中国家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是帮助世界经济实现更加平衡发展的关键。世行投票权的安排需反映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的新现状,体现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强的作用,增加其话语权。

imF总裁卡恩在发言中表示,一年前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世界经济出现“自由落体”式的急速下滑。如今世界经济似已脱离崩溃边缘,踏上复苏之路。他呼吁各国共同应对挑战,为全球共同利益而努力。

本次会议主要讨论imF和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方法、重建全球金融体系等问题。来自180多个经济体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以及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一万多人与会。

各国央行行长和财长在会议期间表示,在全球经济出现复苏的同时,各国应加强合作,在复苏稳固之前继续保持经济刺激政策的角度,警惕失业、贫困和潜在的通胀风险对经济复苏带来的不利影响。代表们还呼吁imF和世行成员履行承诺,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

与会各方代表呼吁,加快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在imF和世行中的话语权。世行行长佐利克在会上说,应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中的投票份额增加至50%,以反映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的现状。imF总裁卡恩也在会议期间表示,各国应尽快就imF份额分配达成共识,在2011年1月前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至少增加5%。

10月6日,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年会上呼吁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中长期发展提供更多资金。

谢旭人说,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作为重要的多边开发机构的世界银行应坚持并强化减贫与发展宗旨,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资金和技术援助为核心职能。世行应确保资本充足,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中国反对将财务状况恶化或优惠信贷资金缺乏的压力通过提高硬贷款价格等方式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7

油价上涨与经济复苏2009年10月17日,纽约市场的主力原油期货合约连续第七个交易日高收,收盘价突破78美元/桶。该日之前的6个交易日中油价累计上涨约12%,且其间油价已连续3天创下一年来新高。如何看待75美元的价位?很多分析人士说这是合理的价格水平。一方面,油价太高会导致泡沫的严重累积,更会伤及经济,但当前价位对复苏影响有限;另一方面,油价太低则不符合石油工业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以石油出口为最主要支柱的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毕竟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循环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拖累全局。更重要的是,石油美元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油价过低也可能抑制经济复苏。油价为何上涨时至今日,国际油价较之年初已累计上涨70%。投机因素和美元因素是促使本轮油价走高的两个最大力量。—投机因素,即指参与国际油市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基金看好后市,在这其中近期股市走牛扮演了重要角色。10月14日,纽约道指重回万点大关,纳斯达克和标普指数涨幅均超过1.5%。分析人士认为,股市走强一向被石油交易商们视为经济复苏风向标,因为这会促进石油消费,进而带动油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同时,股市走强也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部分处于观望状态或原本倾向于购买美元或债券的投资者转而购买原油期货,从而推高价格。因此,决定油价后市的关键力量在于全球经济能否稳健复苏,如果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大大好于预期或出现更多夯实复苏前景的信号,则不排除油价再创新高甚至攀上每桶80美元。现代金融市场中,石油被赋予金融产品的属性。和前几次全球经济危机相比,目前实体经济需求已不能完全决定油价走势。当前虚拟经济先于实体经济复苏,银行和金融市场流动性上升,全球股市和期货市场再度活跃,投机资金迫切寻找油价炒作题材。—美元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出现,美元“避险功能”弱化,也推动市场投资偏好向大宗商品市场转移。尤其是指作为国际原油计价单位的美元在过去两个季度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来急剧下跌,直接导致油价上扬。10月上旬,美元对欧元连续3次刷新14个月新低,对一篮子国际货币也是每况愈下。这对于以其他货币持有原油期货的交易商来说,美元下跌使得原油期货的价格更加便宜,因此对他们来说现在是增仓的好时机。对于美元后市,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美国外债的增长速度和巨额财政赤字问题,美元短期内很难出现像样的反弹,美元走弱所致的油价上涨动力仍存。而且,在金融系统基本稳定后,美国政府重心转向恢复实体经济。美元贬值有助于刺激出口,缩小美国贸易赤字,并降低以美元计价的美国对外负债,预计短期内美元强势难现。也就是说,原油价格可能会保持如虹涨势。反映未来预期期货市场反映的是未来消费的预期。原油期货也不例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迹象明显,石油市场需求回升的预期是国际油价走高的决定性因素。客观地讲,当前市场基本面只能支撑每桶不到50美元的原油价格,但好于预期的世界经济走势为投资者推高油价提供了题材。目前经济恢复预期明显,在经过近两个月震荡后,国际油价上升方向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表报告称,全球经济增长正在“转负为正”,并预测全球经济在2009年收缩1.1%之后,2010年将增长3.1%。其中,新兴经济体在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和2010年经济增长将分别达到1.7%和5.1%当前全球石油需求增量主要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此次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明显,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趋势较好,因此国际油价在这次危机中未出现长期下跌。金融危机去年爆发以来,国际油价一度走低。年内曾达到每桶33美元的最低点。随着金融危机形势的好转,国际油价在5月份后明显上升,并且石油输出国组织已经对2009年和2010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的预期均上调20万桶。可见,当前全球石油需求出现明显好转,负增长程度在减弱。供需紧平衡的预期推高当前油价水平。2009年10月15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的最新月度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开始恢复是刺激原油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在今年下滑1.2%后,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8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增长与挑战发展与贫困

近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股市频繁波动、经济严重衰退、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和反恐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猖獗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打击,持续了多年的低迷。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和2002年全球经济分别仅增长了1.5%和1.7%,虽然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高于全球经济增长,但增长也同样缓慢。2003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在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复苏和亚洲经济平稳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迹象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增幅达到2.7%。延续2003年的全球经济出现转机,2004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年增幅可望达到4%。由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平稳,预计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1%(高于2003年的5.2%)。2005年和20%年如果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如果油价有所回落,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不出现意外情况,预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可达到5.4%和5.1%。

一、亚洲经济强劲增长

目前,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国际政治、形势严峻的考验,其中在政治上包括地区形势动荡、安全问题突出、恐怖活动依然猖獗,以及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性事件。在经济上,尽管2005年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但强劲复苏的背后潜在的风险也在加剧,如油价的波动、新的通货膨胀压力、金融领域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活动减弱正在显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亚洲经济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一)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2001~2002年期间,亚洲地区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慢,出口需求下降,并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进一步加剧了亚洲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

亚洲国家(不包括日本)经历了两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2003年开始出现转机,经济增长达到6.5%。尽管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受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和中东局势动荡,以及各种恐怖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为此,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将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的6.8%调高到了7%,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国家出现的最快增长,预计2005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有所下降,为6.2%。尽管经济强劲增长,油价上扬,但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7%,比原先预测的低0.5个百分点。目前亚洲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增长幅度与2003年相差无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内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减少了因区域外部国家消费不振和经济低迷带来的冲击。再有,亚洲已经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金融领域相对稳定。2004年以来,亚洲各国货币持续保持稳定,而且股市开始普遍回升,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这对当前亚洲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强劲复苏,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强劲,消费和投资也进一步复苏。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18%,在经济扩展和油价上涨的同时,进口增长更为迅速,预计进口增长21%。

(二)各区域经济强劲发展

从亚洲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看,均有长足的发展。

2004年,东亚地区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预计经济增长达到7.3%,其中中国增长率将超过9%;中国香港达到7.5%;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台北经济复苏比预期的要放缓,增长率为6%;由于出口减缓和国内需求不旺,韩国经济增长率约为5.2%。2004年拉动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强劲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持续旺盛、投资增长加快和进出口贸易繁荣。预计2005年东亚经济增长将有所减缓,

2004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仅次于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进一步复苏。消费和投资是当前东南亚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预计2004年东南亚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2%。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由于新加坡官方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7.8%,第四季度预期上调至6.2%,从而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大幅上调到了8.4%,这将是新加坡四年来最快的增长幅度。一年来,由于马来西亚国内需求出现大幅度反弹,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经济增长率上调到7%。泰国和越南继续保持着可观的增长势头。印尼和菲律宾经济得到改善,但增长速度仍然相对缓慢。预计2005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将随着亚洲经济的放慢而略有回落,为5.7%。

2004年由于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印度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巴基斯坦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力,预计该地区经济可望实现6%的增长率。但随着油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可达到5.5%。2005年印度经济发展有可能受农业减产的拖累,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而巴基斯坦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印度经济发展减缓的影响,2005年南亚经济增长也将减缓,预计为5.9%,如果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通货膨胀率也将上升,有可能达到6.5%。

2004年中亚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以及棉花价格的上涨,预计经济增长达到8%。其中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和出口收入大幅增长,经济出现快速增长。而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矿产品和棉花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经济增长普遍提升。尽管2005年国际油价和矿产品价格有可能回落,但中亚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出口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也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甚至高于现有水平。

(三)亚洲经济仍面临着各种考验

当然,目前亚洲地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地区政治形势上,2004年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恐怖主义盛行,导致这一地区安全与政治环境恶化,在一程度上阻碍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战后伊拉克局势和整个中东局势的动荡,导致亚洲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对亚洲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目前,旅游业占亚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9%,7%的就?i机会也来自旅游业。伊拉克战争后,恐怖袭击以及恐怖威胁的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形势上,亚洲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特别是金融领域隐患依旧突出,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银行业存在着多种潜在危机,来自金融领域的潜在威胁始终存在。再有,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石油的需求量在近1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以上,占全球总需求增长量的约80%。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亚洲对石油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由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因此目前中东局势的动荡对亚洲经济进一步发展构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石油供价格的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目前虽有所回落,但随着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际油价仍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可能再度攀高。目前油价的居高不下首先加大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大幅度减少,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的高企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同时导致通货膨胀有所抬头。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亚洲将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对亚洲未来经济发展就显得更加必要。其中区域内部的合作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特别是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合作,对亚洲地区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2005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将放慢,主要原因是预计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弱,但进出口贸易仍将旺盛,预计出口将增长11%,进口将增长14%。在石油价格继续高位徘徊的情况下,经常性项目盈余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率将继续攀升,可能达到4.4%。同时,高油价也将有可能导致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另外,2005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下滑,再加上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可能会在今后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影响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各种风险,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洲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2003年非洲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达到3.6%,但受非洲内战的影响非洲经济发展依旧缓慢。200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的带动下,非洲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预计全年可达到4.5%。其中东部非洲达到5.6%,中非5.3%,北非4.5%,南部非洲3.4%和西非3.2%。预计2005年非洲经济仍将出现进一步增长,有望达到5.4%。

(一)非洲的经济发展形势

2003-2004年非洲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带动下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增长。2004年非洲的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世界各国需求的增加和国际市场石油以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受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2004年世界各国对非洲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从而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非洲石油和初级产品出口量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上涨,2003-2004年非洲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并带动了外资在非洲投资的增加,特别是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进一步加大。目前非洲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以上,预计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仅美国原油进口总量中非洲能源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5%。2004年由于海湾局势动荡,石油价格飙升,非洲的石油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迫使西方国家和石油公司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进口和在非洲地区的开采,从而使非洲产油国从中受益。此外,非洲有色金属、黄金、咖啡、茶叶、棉花等的出口收入2004年也有大幅度提高。

虽然目前非洲经济有所回升,但大多数非洲国家要实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要实现这个目标,非洲国家本世纪起需要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而目前非洲55个国家中,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达到这一标准。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初级原料产品的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经济援助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非洲国家仍然面临着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援助严重不足等各种困难,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非洲的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目前,非洲大陆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战乱不断,艾滋病肆虐,债台高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日渐拉大。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8亿多人口和55个国家的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贫困是非洲经济发展的最棘手问题。目前,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1%,贸易总额仅占全球的2甲e,吸引外资仅占全球的1%,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4年底,非洲贫困人口增加近210万,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增加约80万。另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导,目前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非洲有近3000万人严重缺粮,其中东非占60%,约180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肯尼亚由于持续干旱,有400多万人处于饥饿之中。与此同时,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家遭受洪涝灾害,计以百万人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另外,目前美国的大规模打击恐怖军事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非洲国家的外债、消除贫困化、防治艾滋病,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看淡,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为此,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多次强烈要求国际社会进一步重视非洲国家的问题,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消减对非洲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壁垒。此外,他们还呼吁非洲国家应不断发展自身能力,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协调,深化适应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依靠非洲国家的力量解决地区冲突等,以逐步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减轻因恐怖事件和西方国家打击恐怖主义军事行动给非洲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三)非洲的债务问题

严重的债务问题是困扰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底,虽然非洲国家的外债状况有所改善,但积欠外债总额超过了3800亿美元,比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3000亿美元增加了近27%,平均每年增加约100亿美元,债务总额约占全球债务总额的13%,占发展中国家的15%。非洲国家每年近25%的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外债。2002年非洲国家由于还债能力减弱,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债务总额接近3900亿美元,其中年内非洲国家被要求偿还的贷款就高达近210亿美元,约有近130亿美元没能按期偿还。2003年非洲国家债务形势进一步恶化,接近4000亿美元,预计2004年超过4]00亿美元。据有关机构预计,在今后几年中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不仅将大大增加,而且无法按期偿还的贷款也将大幅度增加。由于近年来债务危机的加剧,使许多非洲国家新的贷款大幅度减少。例如2001年和2002年,非洲国家从国际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新的贷款分别比上年减少了约6.4%和6%,2003年减少了6.2%,预计2004年超过6.5%。尽管2004年6月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同意把减免贫穷国家债务计划再延长两年,并表示将提供更多的免债和援助项目,但这些减免只占非洲债务的一小部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四)非洲的贸易问题

对外贸易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主要外汇来源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其主要的贸易往来是美国和欧洲地区。近年来,非洲国家为了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出口,同时随着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对非洲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增加,非洲的出口增长从1998年的3.1%增加到2000年的3.4%。但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反倾销和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速度缓慢,使非洲国家贸易发展出现缓慢趋势,依旧徘徊在3.4%左右。1999年以来,西方国家每年用于农业补贴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农畜产品进口征收关税超过100%。估计,由于西方国家实行的限制进口政策,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的出口收入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非洲国家的损失十分可观。由于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使非洲出口贸易成为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长期以来,非洲经济增长依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对非洲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非洲的其他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进一步限制了非洲产品的出口。

另外,由于地缘政治不稳和经济本身诸多不确定因素始终笼罩着非洲,受其影响,未来非洲经济形势依旧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在当前非洲内战不断和政局动荡不定的影响下,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依旧步履艰难。非洲部分国家长期政局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国际机构和外资在非洲的经济援助与进一步投资,并影响了非洲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内乱和冲突带来的疾病、饥荒、环境恶化等问题,给非洲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拉美经济摆脱困境

2003-2004年,拉美国家逐步走出经济和金融困境,经济出现恢复性反弹。特别是2004年,拉美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复苏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但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未来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经济进一步增长

2001-2002年,拉美国家受阿根廷、巴西经济和金融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再加上随着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特别是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出现严重下滑。拉美国家与美国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势。因此,2001年和2002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遭受恐怖袭击带来的重创,为拉美国家经济带来了厄运,甚至比美国的衰退更为剧烈。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拉美地区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经济增长仅有1.5%,但与2002年负0.6%的增长相比,拉美经济也在逐步回升。2003年以前,导致拉美外国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拉美各国经济普遍衰退,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动荡,部分国家经济政策摇摆不定,以及许多国家货币贬值。

2004年以来,随着拉美国家逐步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经济状况出现进一步好转,许多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预计2004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可达到4.7%。其中,委内瑞拉、乌拉圭和阿根廷三国2004年的增长率预计分别达到12%、9.5%和7.1%。同时,厄瓜多尔、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经济也呈现稳定增长势头。2004年拉美对外贸易连续第三年实现顺差,预计全年顺差额达到385亿美元。2003年拉美资本外流净额由2002年的400亿美元下降至150亿美元,2004年资本外流进一步减少,外部投资也出现回暖迹象,因此拉美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这表明拉美经济状况在不断好转。虽然目前拉美经济仍在困难中徘徊,金融状况难以根本好转,但2004年拉美经济开始复苏,流入该地区的外资也逐步增加。拉美国家经济2004年普遍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和美国增速加快,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在美国、日本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美原料和石油出口国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拉美地区多数国家属外向型经济,因此,拉美经济复苏首先得益于外需的增长。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国际需求转旺,从而带动了拉美地区的出口。由于2004年全球贸易预计增长8%,这为拉美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对外出口机会。同时,拉美国家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推动了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外,初级产品和石油出口占拉美国家出口的30%以上,是拉美经济的重要支柱。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幅上涨,也使许多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进一步增加。另外,在经历了2002年拉美金融危机之后,阿根廷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经济增长势头增强,这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础依然薄弱

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继接踵而来,总是不能稳定。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但是由于拉美许多国家经济和金融领域十分脆弱,一旦受国内或地区以及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和金融形势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危机,因此今后拉美的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2004年拉美经济尽管已出现比较强劲的复苏,但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许多拉美国家经济严重依赖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一旦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滑,其出口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将是今后拉美国家对外出口和出口收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第二,外向型经济是拉美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外国投资不振,将严重影响拉美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拉美经济发展的潜在隐患。拉美国家要保持长期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各国在国内市场挖掘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区域合作。第三,一些拉美国家金融和政局动荡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和政局动荡,将波及整个拉美地区。在金融领域,由于拉美地区各国国内多年来储蓄偏低,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危机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

(三)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拉美经济出现的强劲增长并不稳定,增长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经济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回升的程度和可能。如果国际和地区环境发生变化,或该地区出现严重的突发性事件,拉美经济的增长将很难维持,甚至出现经济或金融形势的动荡。当然,未来拉美经济也有乐观的一面。首先,拉美经济已经渡过了艰难时期,经济开始全面恢复,正处于增长时期;其次,地区形势趋于稳定,政治环境的逐步稳定有利地区经济的发展;再有,区域性合作不断加强,有利于本地区自身的发展。另外,由于外部环境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今后几年拉美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和进一步增长。预计,2005年和2006年如果不出现意外,拉美经增长将有所放慢,均在3.7%左右。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

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刺激经济计划的实施,以及2003年全球经济的复苏,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总体运行好于2003年,经济复苏步伐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态势。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如能源价格较高、股市动荡、汇率频繁波动、消费需求增长不稳,以及局部地区动荡、恐怖活动猖獗、美国反恐战争是否会再次打响,都将会对全球复苏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全球经济波动甚至出现反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困境中谋求进一步发展,在动荡中排除干扰保持经济形势的稳定。

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前景,有关国际机构也提出了警示,提醒有关国家和地区要警惕当前油价的剧烈变动、西方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全球恐怖活动猖獗以及东亚和拉美金融体系的脆弱,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目前西方国家和全球经济能否保持复苏的增长势头,国际金融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以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是否有效和国际安全环境能否保障,将是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另外,由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种种贸易限制,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这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也是严重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最为贫困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实际的改善,最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前景将依旧令人忧虑。与此同时,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也将必然影响全球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9

2月路透社/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

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走势图

在1月走高后,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扭头下滑。2月中旬的现状指数升至67.1;预期指数降至49.1。一年通货膨胀率预期为1.6%;五年通货膨胀率预期为3.0%。

2月13日公布的路透社/密歇根大学(Reuters/Universityofmichigan)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初步数据为56.2,1月份的数据为61.2;此前的预期为60.0。数据显示,2月中旬美国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降。

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计算出消费者信心、现况指数(包括目前财务状况和购买状况)和预期指数(包括未来1年和5年的预期财务状况和经济状况)。长期以来,该数据可以较好地预测消费行为。

如果消费者信心上升,债券市场将之视为利空,价格下跌;股票市场则通常视之为利好。美元汇率通常从联储寻求暗示,若消费者信心上升,则意味着消费增长,经济走强,联储可能会提高利率,那美元就会相应走强。

1815

2008年1月~2009年1月BDi走势图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BDi走势图

与BDi指数休戚相关的航运企业将在反弹中享受到运价上涨和衍生品投资止亏的双重利好。但是,由于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继续存在不确定性和经济形势的低迷,航运业眼下的处境只能是“乍暖还寒”来形容。

BDi就是国际波罗的海综合运费的简称。2月10日,BDi连续16个交易日上涨,最新报价1815点。两个月时间,反弹幅度为174%。

该指数是由波罗的海航交所,若出现显著上扬,则各国经济情况良好,国际贸易火热。国金证券周战海指出。此轮BDi大幅反弹,是国内钢厂恢复生产,拉动国际海运价格上升;二是FFa(远期运费协议)成交量上升,目前对冲基金已经进场,;三是BDi经过一轮惨跌下落93%到600点,这完全属于非理性暴跌,难以持久,因此技术上需要反弹。

本月・数据

从产业指标、行业指标到金融指标,都在反映一个事实――经济发展的最准确的状态。每月关注,从不同的数字中看到最生动的事实。

-7.9%

2008年12月发电量同比增幅

去年12月中国发电量同比下降7.9%,而GDp6.8%。北京大学教授刘伟、蔡志洲对数据进行了解读,重化工部门受冲击最大,而低能耗行业虽受冲击却影响较小。这是发电量在下降,工业仍保持增长的基本原因。

8141亿元

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期增加量

2月12日,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6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8141亿元。中国央行副行长去年年末表示,2009年新增贷款目标为4.6万亿元。2008年10月取消贷款额度限制后,中国金融机构去年11月和12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额分别为4769亿元和7718亿元。

399.3亿美元

美国12月份贸易逆差

美国12月份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收窄4.0%,至399.3亿美元;11月份贸易逆差经修正后为415.8亿美元。美国12月份贸易逆差收窄至近6年来最低水平,主要因为在全球经济低迷情况下油价继续大幅下挫,食品、汽车及鞋类等主要产品的进口规模下降

1.04%

上海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率

2008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运行分析报告显示:12月末,上海市中外资银行机构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61.69亿元;不良率1.04%,比年初上升0.15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质量控制较好,200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为0.6%,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

距离“复苏”还有多远?

中国经济真正复苏要到今年下半年。

2009年2月14日大摩首席经济学家王庆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在其演讲中提出,中国经济真正复苏要到今年下半年。他认为,真正复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中国刺激经济的政策效果将显现和全球经济活动将现企稳甚至稍微复苏。

媒体热议中国经济已出现复苏的苗头,我非常惊讶。

2009年2月16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和知识的比重越来越低。增长方式要能够转变,其根本来自于体制的改善。

外需没有,内需上不去,高投不持续,怎么可能复苏?

2009年2月1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

吴晓灵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否与股市的反弹与否没有必然关系。“外需没有,内需上不去,高投资又不可能持续,怎么可能真正复苏呢?”但是她也强调,“不能说经济不复苏就没好企业,任何时候都是这样。”

全球将在一年后呈“阶梯式”复苏:中国经济领先。

2009年2月16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李稻葵教授提出中国经济领先复苏论。中国经济的确有可能在一两年内企稳反弹,还会带动周边国家走出美欧经济衰退的阴影。如果稻葵教授的预测有依据,当前股市的上升就不是反弹而是反转,是未来经济复苏的超前反应。

本月・观点

本月“观点”涉及方法、时机和态度。当市场表现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时,对于投资者来说,观点更是一种潜在的风向标。

一抱二换三不空仓

“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的股市秘诀

杨百万表示,“抱”是个心态问题。如果短线操作不好,不如去选一家业绩好的公司,买了股票,抱个一两年再抛,总比短线亏损好;而“换”也讲究技巧,是指自己看好的股票,涨到一定高位,出现风险了,就抛一些,等跌一段时间再买入,这样能摊薄成本;不空仓则是不要盲目去追逐热点,看不准的时候宁可保留手中的仓位。被套,割肉?6000点都敢买,2000点还怕什么。

何不要求美国发行‘熊猫债券’

看看希拉里“抱熊”的诚意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刘罡提出,可以让美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券是外国机构在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亚洲开发银行早在2005年便开了先河。熊猫债券的发行方可将发债所得的人民币在中国兑成美元后汇出,但债券的本息需用人民币支付。如果中国为了促进出口而让人民币贬值,那么熊猫债券发债机构将从中受益。因此,公平地说,美国发行熊猫国债对美中双方的汇率政策都是个约束。毕竟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是最有利于遏制全球衰退的。

中国处在取代美国的有利地位。

全球经济复苏现状篇10

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增强

2013年,美国经济持续了温和增长的势头,欧洲经济在多因素推动下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反弹和复苏。但在新兴市场,由于担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前期经历了过快的信贷增长,许多国家都遭遇了资金流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实体经济较大程度减速。全球经济复苏在地域格局上的转变,特别是新兴市场对全球增长贡献度的下降,导致2013年全球产出增长依然疲弱,预计2013年全球GDp增速约为2.3%,略低于上年的2.6%。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走势将更趋乐观,有望走向同步增长、失业率下降和产出质量与效率提高的实质性复苏阶段。预计全球GDp增速将提高到3.0%左右,通货膨胀率处于3%左右的水平。

美国经济增长将更为强劲

2013年是美国经济进入复苏增长的第五年,预计实际GDp全年增长约1.7%,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消费、固定投资和库存投资。

2014年美国经济将平稳持续增长,GDp增幅预计为2.5%上下。预计美联储将缩减国债及mBS的购买规模,继续延续低利率政策。

欧洲经济从衰退转向复苏

2013年是欧债危机的转折点。在德国、英国等核心国家经济复苏的拉动下,欧洲经济从第二季度开始复苏。但受累于欧元区持续6个季度的衰退,预计全年欧元区GDp仍将衰退0.4%,欧盟GDp将实现零增长。

展望2014年,欧洲经济有望踏上复苏之路,预计欧元区经济增速达到1%左右,但是失业率依然处于高位。预计2014年欧洲央行仍维持0.25%的低利率和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日本经济继续稳步前行

“安倍新政”推动日本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实现连续5个季度正增长。Cpi在连续14个月保持负值之后于2013年6月份转为正值。经济的高歌猛进也带动了就业的上升,预计日本2013年经济增长约1.9%,失业率约为4%。

展望2014年,安倍经济学将作用于更广的经济领域。同时,日本加入tpp和申办2020年奥运会从长期看将提升日本经济。日本财政整固计划对经济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预计2014年,日本GDp增长约为1.6%,Cpi约为2.4%,失业率约为3.8%。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分化加剧

受Qe退出、中国经济减速等因素影响,2013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预计2013年新兴市场平均实际GDp增速约为4.5%。展望2014年,新兴经济体之间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亚太新兴市场增速领先,有望达到6.4%,新兴市场整体增速约为5%。

全球金融市场在2013年的表现出现分化,美国金融市场风险下降,股市向好,部分新兴经济体则遭遇短期金融动荡。展望2014年,欧元区和新兴市场企业债券或将积聚风险。

大宗商品风光不再

2013年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平平,风光不再。能源价格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而保持高位震荡,工业金属、贵金属和农产品均在2013年呈下行走势,其中以黄金价格下跌尤为明显。

展望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仍将维持平淡格局。一方面,在美联储可能逐步缩减资产购买规模的趋势下,强势美元和较高的利率对大宗商品价格整体施压;另一方面,明年全球经济状况改善,有可能拉动工业金属和能源的需求,但不足以改变投资者预期,难以大幅提振大宗商品价格。

股市有望向好,债市风险增加

2013年全球股票市场继续呈现上升势头。其中,美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欧元区股市已经超越2009年年底水平,但新兴市场股市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仍有差距。债券市场方面,德国和日本国债收益率延续下降趋势,美国国债收益率略有上升。

展望2014年,为维持实体经济的复苏态势,抵御通缩风险,美、欧、英、日等国央行保持现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利率也将继续维持在历史低位。此举将继续鼓励资金流向股票市场,进一步推高股市。债券市场方面,2014年初债务问题仍将困扰美国,市场提前反应的可能性较大,企业债券恐正在积累风险。

美元波动加剧,日元持续贬值

2013年年初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美元在总体上保持了升值态势,至5月份累计升值近5%,而后在大幅震荡中逐渐走弱。随着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再度看好,美元指数也在政府停摆结束后止跌回升。

展望2014年,美国两党的财政谈判和美联储放缓Qe将成为决定美元走势的两个关键点。预计,美元将于年初开始进入持续升值通道,当然也不排除突发性事件下美元在短期承压的可能性。

在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下,日元在2013年1~5份月加速贬值;年中日元曾走强,然而短期的反弹并没有逆转日元贬值趋势。自7月份以来,美元兑日元汇率重新进入小幅震荡的上行区间。预计2014年在政府宽货币、紧财政的背景下,日元的贬值周期仍将延续。

2013年10月份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使欧元承压。考虑到当前欧元区复苏的基础依旧较为脆弱,我们预计欧元在未来反弹的可能性并不大,短期内的波动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2013年受美联储退出Qe下国际资本外流的影响,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外汇市场剧烈动荡。而后这些国家的汇率均出现上扬,在一定程度上收复了失地。考虑到美联储退出Qe,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在整体上依然面临震荡下跌的压力。

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维持

大进大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