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心理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14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感知;心理分析;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3-02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等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下面对这些心理活动进行简要分析。

一、数学知识感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感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联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不同概念。它们的联系一是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二是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是构成知觉的成分和基础。它们的联系主要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在实际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常常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人们经常把两者合称为感知。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离不开感知,感知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感知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步,尤其是学习一些和原有知识联系不太紧密的新知识,小学生必须从感知开始,首先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或对感性材料的操作,之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原理的普遍意义。第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都是离不开表象,而表象的定义就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想象,所以说假如没有感知那就没有表象,假如不能形成表象,那就不能掌握数学知识。最后,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及感知能支持学生的思维过程,保证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够顺利进行。如三年级学生学习用乘法时,计算4*2时,往往难以连续完成一定的思维过程,此时如果让学生边摆积木,联系身边实际,一边计算一边观察老师的操作,这样学生的计算思维过程将会比较顺利地进行。

二、影响数学知识理解的主要因素

理解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数学知识理解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理解学生的心向

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首要因素是学生是否具有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心理愿望。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心理愿望,那么他们就可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数学概念的定义和公式、法则的运算规定去掌握数学知识。如对分数除法法则的理解,首先学生要有搞清楚分数除法怎样计算和为什么要这样算的强烈愿望,否则就只能通过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运算规定去掌握其计算方法。

2.原有知识掌握水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的学习都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活动。所以说学生能不能理解所学新的数学知识、关键要看他们头脑里的已有知识及其掌握水平。首先看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无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准备,例如想要理解小数之间的计算法则,那么就先要看学生头脑里是不是有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之间的加减法法则,假如没有这些知识的准备那么就根本不可能理解小数之间的计算。然后还要看学生头脑里已有知识的掌握水平,假如原有知识理解得稳定、明确,那么就容易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反之,假如小学生头脑里的原有知识模糊,不明确,那么就很难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3.学习材料的性质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起直接影响的就是学习材料的性质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材料本身是否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容易理解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反之,理解起来就困难。比如枯燥的数字定义、抽象的单位名称等学习材料,学生就很难理解。二是学习材料的表达形式,比如问题“红红今年5岁,爸爸比红红大二十三岁,爸爸今年多大年龄?”就比“红红今年5岁,红红比爸爸小二十三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容易理解。学习材料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学习的理解。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需要逆向思考的数学问题,小学生学习时可应该学会变换叙述形式,把逆向思考的问题转化成顺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以降低理解难度,提高理解效果。

4.思维发展水平

由于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理解也有重要的影响。第一,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表象的思维加工水平决定的,所以理解的对象主要是感知阶段所获得的表象。因此,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水平影响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感知活动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对于形象思维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很容易,同时他们还善于对表象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提炼,然后得到原理的普遍规律和概念的本质属性。第二,理解活动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去对新的数学知识内容及其表象进行思维加工,从中抽象出学习内容的本质或规律。例如理解“多边形”概念时,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就很难根据感知阶段所获得的梯形表象抽象概括出多边形“具有多条边”的本质属性。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学习内容,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尤其要求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促进数学知识理解的主要途径

促进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理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仅提出几种主要途径。

1.重视直观学习

根据理解与感知的关系,学生的感知活动应被高度重视,一方面在理解前准备可以操作和观察等全面感知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让他们在头脑里建立起所学数学知识的丰富表象,以此为理解过程中的思维加工提供材料和依据。另一方面在理解过程中,特别是在对那些非常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以此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他们的逻辑思维得以顺利进行。

2.保证学生具有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基础

根据原有知识掌握水平对新知识的影响,小学数学学习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首先,在理解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准备,要了解他们认知结构里是否具备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原有知识,如果不具备就先采取必要的措施给予补充,然后再引导他们理解新知识。然后,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知识,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如理解梯形时,就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平行四边形和多边形的概念及图形去学习梯形的性质特征。

3.加强对比分析

展开不同数学知识的对比分析,明确相关知识内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原理的普遍规律,实现数学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别是在那些既相似又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所学内容;通过揭示不同内容之间的异同去实现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无误。如在“数位”和“解位数”等概念的学习中,就可以用对比的方式去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使知识系统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数学知识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表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这是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概念学习中可通过建立概念体系去加深数学概念的理解,因为“一个科学概念的真正含义,就意指它在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中处于一定的位置。”如有关小数的概念,如果学生能在小数的概念体系上利用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去理解就比孤立地去理解各个概念要深刻。对量的计量、数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同样需要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上去理解这些内容,更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对小学数学知识的保持

数学知识的保持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的存储记忆。假如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不去保持,记忆,那么学了就忘,那学习就没有了意义,何谈掌握和应用了。所以要将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长久的保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步骤。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从无意识记忆发展到有意识记忆,从机械式的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低年级学生的无意义记忆占主要部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发展为有意义的记忆,并且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有意义记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长久保持。比如说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多媒体教学能够从声、型、色等多方面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其记忆深刻。通过理解式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要根据遗忘曲线的理论,合理安排学生的复习,也能够得到记忆的强化。

五、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实行几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审题,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来了解题目的知识点,需要原有的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联想环节,通过大脑的表象展开,找到相关的,有用的知识;其次要将大脑中的知识分类,找到类似的知识;再次就是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表达出解决方法或者结果,最后通过验证,计算结果等。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本文总结了小学数学学了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外,学生理解心向和原有知识掌握水平,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特点等都对数学的学习起着直接的作用,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法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2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教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景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利用以情优教的策略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思维和情感共鸣,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情感智力(emotionalin-ence)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传统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见物不见人”,把学生仅仅看“物”――装载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人”。虽然传统教育观也承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但对于这种“特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没有实质内涵。其实,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情感”上。教师具有思想、智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是不能完全胜育教学工作,难以完成教育目标和达到教育目的的。教有情感方面的素质,情感智力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质之一。

二、以自身条件为载体,发挥教师强势心理场(psychol-Field)效应。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把物理学概念“力场”了心理学。根据他的理论,凡有心理现象存在的地方就着心理场,由他的理论引申:凡是有课堂存在的地方就着教师心理场。围绕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活动,课堂教学素在心理层面上构成一个“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包含许素。例如,教师发出的知识(内容,连同其准确性,新颖味性等),教师使用的教学法(逻辑性,启发性等),教师绪(对学生的热情,自身的激情等),教师的口语(标准等),风度(大方,整洁等)。从心理暗示角度讲,教师理场形成向心力,直接在心理层面促进学生的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情绪对学生的情绪的影响等。教学实践表明,置身于强势心理场的学现消极心理状态的可能性极小。如果教师给学生的是弱理场,那就难怪出现消极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场不仅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形成最佳课堂心理场是英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1.借助语言来传情达意学生最爱听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教师抑扬顿挫,缓急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从感官角度上看,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中性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的疲劳。

2.借助表情(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构建积极“心理场”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被有活,注意处于高度醒觉状态,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心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地发挥出来。

3.激情是心理场效用实现的灵魂课堂教学是以师生间心理上的微妙碰撞为主要的情感。课堂中,信息的流动在情感的氛围中进行,并不断激发持着情感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生,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流动的成效。激情对于教理场和学生积极心理状态是万万不可少的。学生最尊重学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兴致勃勃,学生也才能兴致勃这种“激情效应”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必须把握的。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有效地开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是指教师从情感角度对教学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情感为目标,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和热情。

四、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指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加大师生互动的力度,充分利用《春天的图画》中的《露水》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课堂教学节奏松弛有度,快慢有变,动静交替,活动多样,使课堂语文气氛浓厚,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1.使学生学习有安全感,乐于表达

传统教学中,发言机会属于一些善于表现的学生,害羞的或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在众目睽睽之下,往往会产生紧张心理而发挥不好,造成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保持沉默,失去了很多语言实践机会。而在阅读的练习中,面对自己的同伴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有安全感,不担心出错被其他同学嘲笑,敢于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实践,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逐渐找回失去的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2.机会均等,实现人人参与,体现教育的公平

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进行交流,进行语文实践,人人参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认知过程心理过程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了解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到阅读教学之中,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给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学科学化、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一、阅读认知过程

了解阅读的认知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教师对阅读过程的观念影响着他们阅读教学的容和方法。每一位教师对篇章深入处理的部分,以及教学时间分配的差异,都与对阅读意义、目的认识不同有关。

我们把阅读归纳为三个能力:读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语义知识),读者的认知能力(包括对篇章的逻辑关系、组织结构、写作特点、技巧等的认识),读者的理解能力(即读者通过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对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过滤,提炼、表达出新的知识),并且这三个能力是由初级到高级的提升、跨越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阅读材料解码、认知,输出新知识的能力。

二、阅读心理过程

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所以说在阅读时感知、联想、思维、记忆等心智因素,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心智技能,以及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各种意向活动,都是具有调节、促进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它们交互作用,形成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成为决定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准确地把握多种阅读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阅读心理过程对提高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才能达成对外界客体新知识的顺应。这样学习,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机制,这是阅读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1.感知阶段

阅读首先是感知。读者所面对的并不是客观事物的实体,而是由语言文字――代表一定意义符号所表示出来的客观事物,是现实事物的抽象的、间接的反映,是“符号”和“代码”式的“外部语言”,需要经过读者的转换补充,把抽象的东西转换为具体的东西,把间接的东西补充为直接的东西,才能实现和完成对这种“外部语言”的真正理解。

从本质上说,阅读感知是包含着强烈理解色彩的间接感知。

2.理解阶段

理解阶段是读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文字符号,领悟作者透过作品传递出来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见闻、想象等思维活动阶段。阅读理解过程又是由两种心理过程往返交错、相互作用的过程。一种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即由字词、句段到篇章,从题材、布局、表达、用语入手去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另一种是由思想内容返回到语言形式,即从已经把握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等。

3.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是运用语言将阅读理解的成果予以外现和表达。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说出的语言的过渡,即通过文字符号理解原文及其所蕴含的意义,并介入自己的评价、预测,再通过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4.赏评判阶段

鉴赏评判阶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赏析和评价。它是以理解为基础,对作品的美的属性的一种能动的感受和反映,是读者认识情趣、爱好的具体体现与阅读的再创造。因为,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是在习得另一语言的同时汲取其文化精华,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认知世界,实现自我人格的成长。

三、对教学的启发与帮助

1.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即认知―吸收―表达。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认知―吸收―表达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通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对篇章材料进行过滤、吸收,沉淀出新的知识。

2.认识到在生活中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认知―吸收―表达的过程离不开重要的媒介――生活。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综合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自己信息储备库,以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把吸收表达提高到新的层次。

3.认识到认知―吸收―表达的过程必须是学习者亲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劳。教师备课、讲课,只是教师的实践过程,不能代替学生。教师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和估计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其将语言文字信息与生活储备结合起来。

4.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学习和创造性的能力,组织、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交代学习目的和要求,指出重点、难点及其他要求并讲清楚采用什么办法检查学习效果,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课题,产生积极的学习意向。教师还要按照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层次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的问题。通过问题,沟通教与学的双边信息,协调教学进程,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反馈学习信息,使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的积极心理状态,排除消极心理障碍,使教师输出的信息转换为学生主动输入的信息,使学生保持足够兴趣来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郭德俊.图式理论和阅读过程[J].心理科学通讯,1988.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4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5

关键词:多义词;认知语境;有声思维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1976)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学习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语用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完全依靠语言知识根本无法达到理解交际信息的目的。Grice(1989)提出,“话语中的蕴含意义”能够通过广泛的知识产生语境中的语用效力。由此看来,词汇意义的研究重点在于:话语发生时的语境如何赋予词汇真实的意义和效力。例如:

(1)theypreferthebullettoballotbox.

(2)CandlesreplacenewYearfireworks.

上述两个例子都属于喻式用法,而非原型意义层面上的用法。话语理解往往因为类似词语的出现,需要听话人付出更多的语用推理的认知努力。例(1)中的thebullet和ballotbox分别转指恐怖主义与民主制度;例(2)中的candles和newYearfireworks传递的内容是亚洲海啸灾难后人们对受害者的哀悼。在英美国家,“excuseme”字面意义是请求原谅,但是如果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声“excuseme”,别人也许会让出一条路来。若是一个英国人不小心被一个莽撞的人撞上,他可能会大声喊道“excuseyou!”这是一种不客气的埋怨声。

本研究以有声思维为研究方法,从多义词汇的词义确定来探讨中国大学生词汇认知的心理建构过程,旨在发现大学生的多义词认知水平以及认知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教学实践提供启示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问题1:认知语境在多义词识别过程中如何起作用?

问题2: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多义词的理解有何差异?

2.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的受试者(总共40人)均来自浙江省某重点高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所有的受试者均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鉴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方面有较高的权威性,我们将受试者的四级成绩定为他们的综合能力成绩,并以此将被试者区分为高低两个水平组。成绩在550分以上的20名被试者被划分为高水平组,450分以下的20名被试者为低水平组,中间水平段的学生未在调查范围内。对两组受试者成绩的t检验显示两组的英语水平差异显著(p

3.研究工具

有声思维方法:要求受试者详细说出如何利用各类语境线索进行生词词义推测的思考过程。为了详细记录每个受试者的有声思维过程和提高测试效度,研究者采用了高质量的手机进行录音和计时。

4.数据收集与分析

对经转写的有声思维文本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集中在每个有意义句子在词义推断中起的作用,作为被试认知语境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语境功能进行了归类,形成分析框架。有声思维实验内容如下,画线部分词汇为多义词,请识别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并把答案(用英文)写在空白处:

(1)mrmandelatookashortbreakbeforeresuminghisschedule._______

(2)Hisfather’sillnessleftthefamilyshortofmoney._____

(3)opinionpollshavesuggestedmrVargaskayfallsshortofanabsolutemajority.______

……

二、结果与讨论

表1语言水平与词义正确理解的相关性

来自不同水平组的被试者在词义的成功推断上显现出差异。如表1所示,高分组在语篇中对未知词词义推测成功的平均分为15.5,低分组的平均分为10.5,这说明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比低水平学习者在词义理解层面有更好的表现。这个结果也在预料之中。但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高分者在词义理解过程中是如何借助认知语境进行词义推测的呢?有声思维的实验数据可以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

表2高分组学生词汇意义理解的有声思维过程解读

词汇语义尽管存在字面意义或者词典意义,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其意义往往带有不确定性,会出现新的意义、新的所指。归其原因就在于语境的因素。语境不仅仅制约歧义,还能给词汇语义提供创造性的临时意义。

本研究通过测试和有声思维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词汇意义理解过程的分析,不断从认知语境中寻找词汇意义的相关线索,这是高分组受试者的解题规律。所以,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认知语境,发挥认知语境的正面功能,从而正确解读词汇意义,形成正确的词汇认知语用能力观。

参考文献:

[1]Blakemore,D.Relevancetheory.inJefVerschuerenetal.

(eds.)Handbookofpragmatics:manual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5.

[2]Grice,H.p.Studiesinthewayofwords.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9.

[3]wilkins,D.a.LinguisticsandLanguageteaching.edwardarno-

ld,London,1976.

作者简介:邵艳春,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习理论与策略研究。

周志远,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旅游心理;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日益深入。《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将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成果应用于旅游学的研究和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中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课程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介绍旅游心理学的译著。因此无论在国内外,《旅游心理学》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课程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大多都是基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而设计的。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再是以知识为主体的课程教育,而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焦点由课程本身转移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人的能力需求。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旅游心理学》是依据“旅游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旅游心理分析”工作项目设置的。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习型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以旅游工作中应具有的心理分析的基本要素为线索来进行,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按照该培养目标,高职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掌握旅游领域中的心理学知识,并形成在实践中进行心理分析的能力。“乐学活用”是《旅游心理学》体现其应用性的意义所在。通过研习,学习者能够运用旅游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训经验,树立人与文化的双向互动的职业理念;会分析旅游工作中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动机、态度、情绪与个性等;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和自我调控方法来调适各种旅游情境下的关系,化解矛盾,提升旅游工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具体而言,包括:

(1)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应形成主动去理解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和个性表达的职业意识和心理准备;不先入为主、不主观臆测,形成职业直觉和职业包容力。

(2)掌握旅游心理规律。学会运用旅游知觉、旅游动机、旅游态度及旅游人格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来分析旅游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心理现象,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建构良好的旅游心理效应。

(3)领悟人际互动原则。在旅游过程中,始终遵循心理置换原则、游客主导原则、个性化服务原则、尊重与接纳原则、双赢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等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和生活。

(4)综合应用旅游服务心理技术。在学习性任务与实训过程中,整合科学的游客观,掌握有效的心理服务技能,并能够自我维护,包括倾听的技巧、任务分析的思路、交往的艺术、双赢的推销术、个性化的服务与完善的旅游补救策略。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心理学》课程的开发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心理学》课程开发应以旅游过程为主线、以旅游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与分析旅游工作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有关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并实现三个一致: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

1.旅游管理专业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形成调研报告。我们组建了一个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高水平的课程研究专家和职业经验丰富、具有不同企业背景的实践专家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对旅游领域某一职业岗位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形成专业培养目标,包括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为专业设置和建设提供基础。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职业能力标准。该环节是由旅游领域一线的行业专家及少量课程专家对该领域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通过分析代表性工作任务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化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各个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应进行的心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3.课程结构开发:形成课程体系。由课程专家、资深专业教师立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应进行的心理分析转换成课程体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与系统化。

4.课程内容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形成课程标准。该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使知识变为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程序性知识,形成课程标准。

5.教材开发:形成教材。《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式编写体例,确立了旅游者心理分析、旅游工作者心理分析和旅游服务艺术的综合运用三大模块。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心理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我们以学习性任务为线索,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平时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以“发展性“为评价原则,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

1.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设计依据。学科教育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课程考核评价随着工作过程的进行实行跟踪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旅游心理学》的考核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改变过去一考定分数的考核方式,采取阶段考核、任务评价、过程考核、作业评判等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从各个教学环节、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量,增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学生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案例分析讨论、发言,角色扮演的表现、课下作业等)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不仅考核了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也考核了整个学习过程。

2.评价的内容设计。(1)评价学生心理成长能力,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人格与行为有更深的了解。(2)评价学生心理分析的技能,能够运用观察、访谈及问卷等方法切实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与特点。(3)评价学生人际互动的技巧,能够进行有效的客服互动,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4)评价学生旅游服务艺术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够对一个现实案例进行科学的剖析,并提出卓有成效的心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7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积极心理学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之路。在考研的过程中,在校大学生将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扰,积极心理学在此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呢?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思潮,它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要求心理学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

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行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1)认为心理学应把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心理学应恢复自己本来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心理学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如乐观、活跃、积极、有创意、果敢、坚定、充满自信,重视效率、勇于接受挑战等。

(2)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包括幸福感、满足感、快乐感等;2)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3)关注积极的社会环境。

(3)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当问题出现后,作为一个自在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可以对问题作出各种自己的理解[3]。

2.考研的大学生心理的基本状况

2.1国内考研基本概况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在校生的大幅增加,大学本科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高学历的光环,不再被称为所谓的“稀缺”人才,社会上考研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断升温,考研俨然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热门词汇,备受社会各方关注。

教育部了2014年考研招生计划,其中全国报考2014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72万人,虽然较2013年少了4万人,但已是连续10年人数破百万,这也是1994年报考总数的14倍之多。2014年全国高校研究生的录取人数为60.8万人,考研报录比约2.8:1.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国家研究生扩招迅猛,考研热居高不下。

2.2考研的动机分析

2.2.1自身因素

(1)获取知识,自我实现。有些大学生成就动机强,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深入研究某一学科领域,因而选择了考研。

(2)兴趣爱好。个人兴趣爱好是引发大学生考研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本科所学的专业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想通过考研重新选择新的专业。

2.2.2家庭因素

有大学生选择考研是由于来自家里的压力,而不是出于个人意愿。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考研对孩子的发展、就业前景好。

2.2.3学校因素

(1)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学生在校的考研通过率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有些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考研,为学生考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群体效应。一些大学生最初不想考研,但看到周围的同学为了考研刻苦努力,虽然很辛苦,但是目标明确,生活充实,由于自身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能融入到同学当中去,所以也找点事干,而选择了考研。

2.2.4社会因素

(1)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及家长看来,如今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只有通过读研,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才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从而找到好工作。

(2)社会待遇。研究生不仅在学习期间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在毕业后也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甚至在一些地区出台的人事选拔制度中,就岗位设置、福利待遇等规定只有硕士以上才能享受。

3.影响考研的消极心理品质

3.1意志力不坚定

有些学生复习了一会,遇到难题,没有前进的动力,看到别的同学找到了好工作,心里痒痒的,心里想考研那么煎熬,不如我不考了,去找工作;看到同学出去旅游了,也羡慕人家过的快活,总是三心两意的,没有付出太多努力,怎么可能考上?

3.2畏惧的情绪

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尤其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连续做了几套模拟题,而正确率较低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总觉得考研竞争激烈,担心最后的结果不如意。这种情况下,考生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千万不能松懈。

3.3懈怠心理

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些学生认为成绩提高不了多少,在学习上就比前一阶段有所放松,产生懈怠心理。这时候如果放松了很有可能功亏一篑,所以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点面结合,查漏补缺,全面复习。

3.4自我效能感低

临近考试,考生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感觉自己近期突然效率不高,开始怀疑自己;和别人对比,觉得自己做题准确率太低,开始慌张。在这时候,千万不要考虑太多不必要的问题。只需要调整计划,按照自己的计划认真复习就可以了。

4.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考研当中去

4.1运用性分析

把积极心理品质运用到考研当中去。

(1)坚定的意志力。有的大学生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敢于挑战困难,积极进取,学习自觉,自制力强,这些特征有利于考研,毕竟国内的研究生考试考查范围广,难度大,尤其是英语,需要一定的功底,并且花费大量时间复习,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成功的。

(2)敏捷的思维。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有些知识要从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掌握知识有重要作用。

(3)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考生应该保持乐观向上、愉快的心态,遇到困难时,要先保持冷静,勿激动,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4)提高记忆力。在识记材料时,有一个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为了能把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要把知识分好类,提高记忆的效率;并且掌握保持和遗忘规律,有效合理的组织复习,倒U型曲线表明识记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也就是先快后慢。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5)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漫长的复习之路,堆积成山的复习资料,容易让人丧失动力,失去信心,注意力分散,可以通过培养兴趣,加强体育锻炼,产生愉而提高注意力。

4.2重要性分析

4.2.1有利于大学生获取考研的顺利

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考研当中去,使人的知情意协调发展,提高记忆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成功,最后拿到硕士研究生的绿卡。

4.2.2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美德和优势[4]。对于大学生来说,考研是一个艰辛但快乐的成长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习的动机,以获得智慧和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树立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面对困难,勇于挑战,无所畏惧;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谨慎的态度来实现学生的节制;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总而言之,把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考研当中去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9-38.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8

一七三中学潘环芝

一、心理品质教育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能具备较高的自获知识的能力,但在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上则出现了极大缺陷。媒体上曾登载过多起学生因承受不了升学的压力而自杀,因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幸而离家出走等恶性事故。这一切都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面对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要尽快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防止学生发生心理偏差,促其心理健康发展,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有许多学生,他们由于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而表现得极为抑郁、偏执、孤僻或狂躁,这些心理偏差无疑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而初中生的年龄又恰是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小小的过失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教材一经采用,其贴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生动的形式、活泼的版面,立即受到普遍欢迎。

从我国整体教育目的来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只有心理健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未来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负荷,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简言之,就是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建立合理人际关系,促进高教学习。再简言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完善自我,促其成长。作为心理品质教育课的任教教师要以此为依据,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作出努力。

二、教师要在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学中发挥疏导作用

“只有教师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活动”这种方法,不是什么教学方法,只是“教书匠”混饭吃的伎俩而已。早有教育者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提出异议。而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知识的传授,这只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一方面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课其修身课性质又决定了自身具有特殊的教学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每一个观点,都要经过学生原有“意识结构”进行筛选,相同的欢迎,不同的排斥,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心理品质教育的教材在编写上有意选择了与初中生有紧密关系的题目,在课上,教师可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尽全力创造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调控,让学生达到自我辨折,自觉提高的目的,这一方法也是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比如,在讲“友情”一课时,这一题目是学生的热点的问题,教师不妨结合课文内容,有层次地每堂设置一个话题,事先布置下去,随着课程的展开,“说说我的好朋友”、“友情伞——我最难忘的一个件事”、“我理想中的好朋友”、“朋友,我想对你说”一个个题目调动着学生参与的热情。每堂课上,学生把自己的发言与同学的发言相比较,补充了不足,把自己的发言和书中理论相比较,找到了差距。再比如,我在上“交友要讲原则”一课时,提问过后,我先让学生谈谈“我理想中的好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的好朋友要有与我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要能同我说知心话等。这些发言完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感性强而较缺乏理性。发言结束后,我设问:“我们的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个重要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你在不在乎你的好朋友的品质呢?”学生一愣,然后纷纷说“哎呀!忘了!”一个小男生还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头,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便可翻开教材,将书中观点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补充和筛选原有的择友观。这样的教学效果,要远胜过教师在面前师道尊严地讲授,那样做,只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反感和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随时通过学生外显的行动特点,把握其心理上的发展变化。及时予以肯定暗示和否定暗示,避免直接的批评,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甚至要允许学生有滞后于讲授知识的表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工作是设题,疏导,补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引导,而无法强迫改进。

三、心理品质教育课的开设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上好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能力和一般人所有的心理状态,还要有心理能力。达到这样的特殊心理素质要求,才能将自身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素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热爱这门课程,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意义有深入了解,充分认识到开设心理品质教育课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教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本人的情绪变化、意志情况及其创造力,无时无刻都在对学生发生着作用。因而,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善于调控消极情绪;要有毅力,了解心理品质教育的长期性、缓慢性,不急于求成,勇于知难而上;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有洞察学生心理的直觉思维,善于发挥创造力,善于抓住心理教育的机遇,使学生获得心理发展的成功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令人钦佩的人格力量,影响和陶冶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人。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训练实施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体育课能增强其身体素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体育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运动技巧和身体素质,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并需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所以,需要在学生的体育课程中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潜能的发挥并对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进行影响,现代体育教学应将心理训练作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1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1.1现实的教学情况要求进行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些学生因为疾病或是生理等原因不能正常上课,教师如果对此就放弃对其进行教学,是不利于教学安排的。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上可能出现过摔伤或是扭伤等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课程时,这些学生会出现紧张、害怕等各种不良情绪,亟需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训练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保证能进行正常的课程练习。

1.2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对身体的训练,更是对心理进行训练的过程,是结合了体力和智力的活动,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将学生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积极的改变,将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3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学生在体育课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会成为日后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采取积极的心理训练手段,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了相应的心理素质,会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几种心理训练方法

2.1冥想训练法

这是一种将自身进入运动或是进入运动状态之后,通过冥想来将身体进行放松的训练方法。通过冥想,学生能获得运动前或是运动后的心理上的放松意念,从而将身体上的紧张感进行消除,使得学生能以良好的放松状态进行运动,使得学生对于运动能有着良性的心理。冥想训练法在进行准备时一般用一些自我暗示的语言进行启动,通过冥想让身体进入准备运动状态。

2.2注意力的对比

所谓的注意力,指的是在执行某一目标时,集中全部精力,不为其他的事情所干扰的一种能力。神经机能决定了注意力的强弱,肉体的机能又影响了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注意力在人的情绪不好或是生病等时会变得较弱,反之则较强,所以要想将注意力进行延长可以先将体能进行增强。教师在体育课上,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分组对其进行注意力测试,最后取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将班级的平均值计算出来。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帮着学生进行必要的锻炼,还要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月锻炼计划。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坚持锻炼后的注意力平均值,与一个月前的结果进行比较。这种注意力的对比方法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和强度进行提高,还能充分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2.3回忆训练法

采用回忆训练法,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有意识的对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忆,并采取一定的心理暗示手段而进行训练的方法。由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或是通过观看运动视频等来进行暗示从而完成整个训练。通过对动作表象的重复演练,使得相应的动作部位能产生肌电活动,从而将运动质量进行提高。比如,教师在进行跨栏训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刘翔的比赛视频或是教师先进行动作师范,将各个动作的要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在视觉上将相应的动作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而清楚的运动表象。让学生先回忆所看到的运动表象,然后教师进行语言的暗示,以便指导学生的动作。这种训练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熟练度。

2.4采用团体竞赛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是利用了学生的喜欢从众的心理,将学生间能进行相互鼓励和监督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将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行增强,并对其思想品质进行增强。教师在体育课上,将比赛项目设定为全体学生都能参加的项目,将班级进行分组,保证在每个小组中至少能有一个这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同时也要有一个在这方面能力较弱的同学。将学生间进行互相监督和互相帮助的能力发挥出来,在比赛的过程中不要强调学生自身的名次,只公布小组名次,学生间会形成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能力弱的不甘落后的局面,在比赛中会竭尽全力,从而实现其意志和体能的双重提高。

3小结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已经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从而进行及早的心理调控,要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祝继云.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4,(06).

心理学的心理过程篇10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我国中学生中大多数心理健康,但也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分别患有焦虑症,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

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

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积极向上,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快乐占优势,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其行为表现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毅力能显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服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的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做到。

4.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三、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胆小怕摔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象跳马、跳箱、单杠、双杠等,这些带有危险性的动作,有些同学胆小不敢做,这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品质。

2.怕苦怕累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家都知道,经常参加中长跑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素质,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中长跑过程中,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使氧气应暂时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再加上肌肉活动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运走,故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产生难以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叫“极点”。当极点产生后,只要坚持继续跑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会减轻,身体肌能就会得到明显好转,这就是生理上所谓的“第二次呼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极点出现时,就知难而退。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在跑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讲马家军的故事,讲长征的故事……就这样,3000m跑下来没有一个半途落队的。

3.怕难看害羞心理的健康教育

在学急行跳远时,我先给同学们做了一遍示范,接下来把动作要领给他们讲了一遍,并讲了如何防止前旋和后仰,注意哪些动作要领,最后我又做了一遍示范。虽然一切都讲明白了,女生还是不愿跳,原因只有一个--怕羞,怕万一前爬或后坐了丢人。针对这一现象,我立即把同学们招集到一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说万事开头难,很多事情第一次做不一定能做成功,会有很多失败,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难堪,但是那不为丢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执着地去追求,成功就一定属于我们!老师当年在学跳远的时候,也没少摔过跤,但经过长期的锻炼,掌握技术要领,现在不是跳的很好了吗?同学们听了这番话,都积极的练了起来。

4.性格内向型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