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47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教育多元化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29

1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学习的闭塞性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计算机得到普及与普遍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的能力。而作为大学生,其应该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应该是丰富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但是由于计算机教师本身并未树立起不断学习并且更新知识的理念,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并未融入创新教学的理念,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带来相关的计算机前沿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此外,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落后也使得很多前沿的相关技术无法得到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的更新。

1.2学生知识功底差异性大,但课堂教学采用“一刀切”模式

由于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接触与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班级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由于自身水平和程度而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3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首先,教师课堂教学知识与实际所需操作的脱节。由于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单纯采用以课本知识为主的教学,而忽视了实际工作生活中对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的要求,这样的脱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传统应试教育导致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而学生的相关计算机知识水平并未能在分数中得以体现,从而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一定的误导。而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除计算机专业外,所教内容几乎没有差别,忽略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的掌握与学生所学知识之间的重要联系。除此之外,学生实践所学知识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仅局限在课本上。

2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创新教育的相关对策

2.1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中体现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学习与运用的工具,而不只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分数。而将计算机作为实践工具,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此同时,学生也转变学习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掌握相关知识与理念的更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资讯,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目的。

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进行工具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所学专业进行联系挂钩,从而增强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性,也拓宽其应用面。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时,学生就会增强对计算机的关注度,也能够更多地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双赢。笔者相信,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在结合专业的基础上一定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教学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差异化教学模式需要以人文本,尊重学生,所以在差异化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教学激励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巨大热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身体里蕴含的学习的巨大天赋与潜能。当然,笔者在这里提倡的激励模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激励,而非物质激励。当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课堂中敢于且善于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观点与看法,并能够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时;当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为其量身打造的学习目标时;当学生在测试中取得进步的成绩时,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得学生更加有信心去完成更多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2.3进行模块化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实行模块化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进行模块化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内容与学生所需知识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教师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巨大的可利用的资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大学的基础公共课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技能,从而真正达到进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策略主要从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入手,而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所构建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动的课堂氛围,都会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计算机相关能力的提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将会为整个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以上策略的尝试,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人文情怀与尊重,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非常正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付瑞平,靳伟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4,(1).

[2]陈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0(6).

[3]李丹.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0).

[4]张丽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探讨,2013,(10).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3-02

在信息时代里,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必须撑握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也是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随着医药卫生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卫生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很多医院都实行了医院数字化管理,原来的纸质病历也由电子病历所取代。这就要求医药行业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卫生专业知识,而且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面对新形势,作为培养卫生人才的医学院校,不仅要传授医学学生卫生专业知识,而且要加强对医学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培养,并且必须对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以期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医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一、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思想认识不全,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医学卫生知识必将成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就认为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毫不相关,学不学计算机知识都无所谓。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资源配置在医学院校内较大地落后于其他专学科的配置,进而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内容雷同,忽略专业特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基本理论、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基本应用等几个方面。这些知识的确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所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工作中除了要掌握这些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会涉及与医药卫生行业相关的医学信息技术,如医院管理系统、门诊系统、电子病历、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等等。这些医学信息技术急需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拓展讲授。

3.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都还遵循着比较陈旧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也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单一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导致了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严重脱节,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分析社会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社会需求是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参照,也是考核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将来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来解决医药卫生工作的各种医学信息问题。分析社会实际工作中的情况,需要医学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既包括通用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也包括医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医学信息技术必然成为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入学前学生的地理因素和家庭条件的不同,使得医学院校的学生实际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各不相同。一些来自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习和掌握了较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另一些条件差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来讲还很陌生。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必然会导致前者觉得知识简单而失去学习热情,也会导致后者觉得学习困难而产生畏惧情绪。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让其自学或复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并适时增加一些诸如网页制作方面的新知识,基础差的同学则详细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辅助他们提高操作技能。通过采用这种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教学。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不再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事先布置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工作任务,并设计好解决任务的工作背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意见,然后让学生根据任务和老师的指导主动地搜集和学习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再在课堂上提交完成任务并交流实现任务过程的学习心得。

4.注重素质教育,兼顾认证考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社会的现实压力又要求学生在就业时提供计算机相应等级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计算机等级认证考试,以便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拓展计算机基础知识面、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练习学时、创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情景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紧紧围绕等级考试的考点要求,详细讲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多次模拟练习等级考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确保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苹,李书珍,李晓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施――以《计算机基础》为例[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10,(4).

[2]商信华,肜丽.《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现代计算机,2010,(6).

[3]陆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计算机时代,2001,(11).

[4]刘莹昕,孙艳秋.论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运用;评价反思

随着我国对于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受到社会和个人的重视。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普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同时,学校在前些年不断给学校配置了数量不等的计算机设备,以便为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提供基础。但是在计算机教学的初期,难免学生对计算机的接受会不同程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给予规划,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创造比较好的条件。

1关于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和专业化重视

1.1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层次

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最基本的部分,只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才能够为以后知识的学习大小比较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不到位,自然无法顺利学习以后的知识。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因此,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打好基础。

关于计算机的日常工作的运用,常见的就是office办公软件,学习者需要对基本的软件熟悉,比如在指定表格和写稳当的时候的基本操作必须熟悉掌握,否则无法使用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关于对于些图片的处理,ps软件是关于图片处理的一些比较常用的工具,对于这个软件的掌握对于方便办公室的工作也很关键,如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熟悉这个操作,就会在工作中将没有必要的麻烦带进来,影响工作的正常进度。

1.2计算机基础知识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

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突出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对于计算机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需要掌握的只是非常多,因此为了能够将知识的掌握到达有效性的目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重点突出是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当然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比较短期的时间,首先掌握的是重点知识。

office办公软件是需要在办公中重点掌握的知识。关于这方面的重点掌握不仅是需要在理论上掌握的内容,也是在基本的流程中和时间的操作中掌握的内容。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在办公的过程中计算机是重要的辅助工作,需要从基本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计算机的基本学习中基本的方法,需要从系统化和专业化角度进行操作。

1.3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2实践的操作与拓展需要基础知识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巩固基础知识的必由之路。夯实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今后计算机的应用起到辅助作用的知识进行模块的构建,“计算机的数学基础,程序设计”等,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必备知识。这是通用知识的掌握,另外想具体的知识,像专门的图像处理等,都是从基础知识上面延伸出来的。

3网络基础在实践中的拓展运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已经普及到大众生活和工作,像信息的及时交流、信息的传递、多媒体技术的在线运用、电子商务的开展等,都成为大家爱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工,省时省力,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

信息处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宣传、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的基本理论。

4评价反思感悟

循序渐进,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就一步步展开,是掌握应用技术且用之于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计算机来说,夯实基础应用知识为根本,以应用知识带动应用能力,以应用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事物完整发展的全部,也是在工作中全面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范围和潜力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之中,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形成基本的技能,这就是要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与操作技能,常用的办公化操作与日常维护等内容。以上内容是深入研究计算机的基础,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就是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运用这个核心展开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林.“岩彩”是一种现代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

[2]李明伟.现代重彩绘画的肌理形态分析[j].装饰,2003(6).

[3]王正刚.对现代重彩绘画装饰性的探讨[j].国画家,2005(4).

[4]郭巍.中国重彩画的发展概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9).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效性

只有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教学知识,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力。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使得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实际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解决当前大学生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况概述

伴随着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快速的普及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对人类的工作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公共教学的必修课。但是存在着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不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没有会结合自身的喜好,这使得这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专业学生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有着较大的差异,艺术学院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相对较少,这使得对计算机的课程相对较为排斥。理工科类学生则对计算机的学习态度较为浓厚,也会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学习一些自我提升的计算机软件。由于计算机基础软件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熟悉,并且在实操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熟悉,这使得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往往难以学习,如果在实际的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困难,这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排斥计算机技术。对于刚开始有兴趣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也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使得自身的计算机技术不断地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往往会面临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难以真正的把握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深度。如果教师讲解速度较慢,这使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往往难以喜爱教学,如果教学的速度较快,这使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这不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的知识展开。所以教师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能结合班级的中等计算机知识的水平,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都不利,计算机基础知识较高的学生往往没有进步,计算机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当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就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进行专门的研究,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体系,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得以不断的建立。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况

2.1大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各个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操作,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使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不会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往往会受到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环境影响。教师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往往需要将知识内容讲解得很详细,这往往会耽误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学的进度相对较慢。存在着教师在讲解所有的知识以后,学生已经忘记了之前的教学知识,这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相对较低。

2.2教学内容过于详细

存在着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所有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使得学生往往可以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将不会对教师的教学知识进行详细的思考,这不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往往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2.3高校的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掌握后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挑出重点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excel、ppt等内容往往需要重点掌握,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高,对于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待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这将会导致学生的教学实效率很难得到提高。

3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举措

3.1将微课技术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伴随着当前计算机基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所延伸出来的智能设备也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前在教育行业已经存在着微课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等。由于受到教学的设备影响,教师往往无法很好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很好地展示给学生。由于当前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微课技术,这将会使得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学课堂的主体。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由于微课视频往往能够突破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使得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的缩短自身与其他同学之前的差距。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技术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这能够直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接展示给到学生,大大降低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3.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主动学习兴趣,教师应当积极的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挑战,这能够有力的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课堂上主动进行思考,提高实际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出一些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思考,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时光,不断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得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进行学习,一旦出现小组内某个成员对教学知识不理解的时候,可以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实现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进步,避免出现部分同学没有掌握实际的教学内容又没有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这能够真正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3.3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资源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注重实际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掌握后续学习和工作所需要掌握的有关技能,这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所以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不断地投入较多的资金,完善学校的教学基础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在完好的硬件设备条件下进行学习。由于很多大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局限在理论教学上,很少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确保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学校不断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容易掌握知识的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得到真正的自我提升。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www.133229.Com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6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才市场服务。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注的问题。

今天,从全国范围来看,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分散到完整,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自我校开展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以来,同样也经历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过程。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转向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从而进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能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是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事,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

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进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提倡差异。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史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课堂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种必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利一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在教学中将而临更多的新问题,我们要为计算机基教育的发展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团.高教论坛,2005,(1):94-98.

[2]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团.教育理论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综合素质教学质量

今天,从全国范围来看,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分散到完整,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自我校开展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以来,同样也经历了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过程。当前,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转向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从而进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能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是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事,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

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进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提倡差异。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史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课堂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及学术水平。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种必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利一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在教学中将而临更多的新问题,我们要为计算机基教育的发展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团.高教论坛,2005,(1):94-98.

[2]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团.教育理论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8

由于高中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因而中职类院校的学生质量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因而给中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问题。计算机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相关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却是非常陌生的,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就使得中职教学中的很多理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较少

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而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新的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对原有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造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较少,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由于课程课时的设置不足,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安排过于紧凑,这样会使得学生在接受时难度较大,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压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学生的层次差别较大,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课程课时少,课堂内容安排紧凑,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因而影响教学的效率。首先,中职院校学生整体质量下降,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因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阻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及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压力和困难。其次,由于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也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在中小学时代很多都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对于基础的计算机知识都已经非常熟悉,这样在接受新知识时就会非常容易,而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对于计算机的接触可能相对较少,就算接触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玩游戏等方面,而不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这样在教学时,程度好的学生会觉得课程安排太简单,听课没意思,而程度较差的人觉得进度太快,接受不了,这样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佳。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能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以及计算机教师的水平并没有随之迅速发展。中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教师所采用的教材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还是以传统的教材为主,新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还是比较慢的。并且,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进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因而不能保证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是最新的。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对策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教学

过程中的课时问题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教学的总体时间是不变的,因而在原本就不充裕的教学时间中挤出时间来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来弥补教学中课时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授课,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视频发到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这些知识,同时利用平台将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整理,等到上课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合理地开展教育

对于中职类院校来说,学生的层次不同是不可避免的,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教学必然会造成教学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类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首先,在入学时进行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模拟测试,将计算机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分到一个计算机课堂当中,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更有针对性。其次,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班级的调整,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除此之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对于基础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了解方面,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多地侧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练习。

(三)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对于教学效率的高低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而,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应当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来提高教学效率。中职院校应当定期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接受计算机新知识,帮助教师及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难点;方法;内容选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以及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从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我校从2004年起,对本科生进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全国率先将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设计、建立和完善了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完整解释了教指委白皮书的要求,即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一些重要概念;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对高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一些体会。以下就该门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一点我们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1、课程的教学的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的难点

课程开设初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一个“难”字。总结起来,在教学上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范围广,知识点多。为了适应大学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再从“零起点”开始的发展需求,并符合教指委“白皮书”的精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原“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述、硬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技术基础、信息安全、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及信息检索等。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要将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并以浅显的语言教授学生,需要教师做出相当的努力。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虽然目前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程已进入中小学课堂,但从连续三年对进入我校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测试和调查发现,入校新生在这一方面的基础相差较大,原因主要应有两方面:

其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也非中考和初考科目,各中、小学对该课程不是很重视,所安排的课时较少。越是到毕业班,要求越是不到位。

其二,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城市中重点中、小学和一般中、小学之间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除部分学生在网吧上过网之外,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接受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2005年对入校新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只有31.17%的学生在中学课堂上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30.42%的学生通过在网吧上网,学了一些基本操作。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基本停留在能够进行简单操作上。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大多数掌握的都不系统。

以上两大难点从我们2004年对学完该门课程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表1是对部分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

3、对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否解决好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对“难讲”问题的解决。首先,该门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讲:“深入浅出”。如果对所讲授内容没有一定程度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阐述相应的知识。但每位教师的研究领域是有限的,难以对课程中涉及的所有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除了教师本人努力、自行编写教材之外,我们还采用了相互讲授、集中备课的方法。由在某一领域做过较深入研究、并编写了教材中相应章节内容的老师向全体授课教师讲授该章节主要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包括内容的选取、深入的程度、讲授的方法以及可能碰到的问题等。

通过以上的努力,基本解决了教师“难讲”的问题。这点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2)对“难学”问题的解决。考虑到入校新生的现状,我校在将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较大幅度调整的同时,并没有立即取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是采用了以下的处理方法:

在开学的第一周,对所有入校新生进行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摸底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免修该课程,未通过考试的则必须修读20学时的“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从第4周开始上,与“文化基础”并行开设。由于“大基”课程起始两章的内容没有实验,而“文化基础”课时较少,这样使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先了解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环境。①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除正常的课堂讲授外,对部分内容采用了现场实际操作(如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部分)、课堂演示(如操作系统、多媒体等内容)、视频录像(如硬件系统结构等)等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②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加强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的同时,还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网站主要栏目有:“在线课堂”,“知识百问”,“走进计算机”(含计算机学科体系介绍、发展历程、技术动向、主要应用方向及技术指标等),“课堂习题”,“网上答疑”,“模拟考试”,BBS等。另外,还开设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连续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59.39%的学生认为既学到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方法,近半数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较为满意,认为无收获、不满意的仅为6.72%。

二、是否需先修计算机文化基础

如前所述,我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为了兼顾入校时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仍然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否必须要这样呢?可否能够使学生直接进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呢?

目前对这一问题有持肯定意见的,也有持否定意见的。为了对学生负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我们针对“文化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门课程的开设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赞成取消“文化基

础”课、直接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仅占8.41%,这部分学生是在中学期间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并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条件。

据此,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条件下,断然取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取消如office、基本文件操作等基础性内容,而直接面向刚刚高中毕业、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开设知识范围较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为时尚早。这一点从2004年和2005年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摸底考试通过率平均仅为30%也可证明。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分类分层次教学。另一个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否必须或是能够掌握现有教材中9~10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分类分层次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公共课程,在我校是全体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由于不同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入校前在相关方面的理论基础也有差异。如果使用材、学大纲,很难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为此,我们编写了三类相应的教材,分别面向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及文医类专业。这三类教材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面向理工类专业:按照教指委“白皮书”中较高要求编写教学大纲,有相对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描述。

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按照“白皮书”中一般要求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的知识点上与理工类专业相近,但更关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内容相对浅显。如操作系统部分,就直接以windows2000为蓝本来讲解,较少涉及更深入的理论描述;

面向文医类专业:采用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仅讲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专业特点,更侧重了如多媒体技术等与专业发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选取

无论是面向以上哪个层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都涉及了从系统与平台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四大领域基础层次的内容,知识点较多。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认为教学内容太多和满堂灌的学生共占了34.69%。是否每一类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将所有相关知识全部掌握?是否可以有选择的加强和弱化部分内容?

从两年的教学实践上看,过多的知识点及相对较少的授课和实验学时,使得大多数的内容都如蜻蜓点水般涉及一点但却无法深入,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每样知识都似乎了解了一些,但却没有很好的理解,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或是增加授课和实验学时,或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进行一定的精简。表2是我校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一项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由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较多的集中在程序设计部分。分析原因,应该是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讲授程序设计,目的并不能也并不想达到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只是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在无法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情况下讲程序设计,内容难免显得空洞。

在难以增加授课和实验学时的情况下,将部分在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中还会必修的内容(如程序设计基础)做一定的删减,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各个知识点的比例,应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

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26-01

前言:创新是教育发展终极目标,计算机基础在各个教育阶段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的重点。社会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础工程,而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职院校中应用特点

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它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其它学科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收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实践练习,导致知识理解不能深入。而计算基础教学则不同,其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理论在得以深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在知识的树立运用中实现创新。科技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实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计算机基础学科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应用领域比较广泛[1]。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由于中职院校学生都属于未成年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是急于实际操作,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即使实际练习次数再多也不能实现融会贯通。中职院校学生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当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麻烦时,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经验来解决问题,而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固,才能实现举一反三。

2.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提升学习积极性

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严重,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形式进行创新。由于中职院校学会在入学时的成绩比较低,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学习中自觉性以及课堂表现上的积极性比较差。而计算机基础与其它课程教学相比,形式上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时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教学不显著[2]。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1.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中职院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不可缺少。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科技发展需要以创新为推动力,因此,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需要从中职院校教学理念上入手,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动力与能力养成来源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引导知识创新。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注重以兴趣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思考,实现学习创新[3]。

2.创新教学模式

在我国中职院校教学中,无论是计算基础教学还是其他技术类的教学科目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创新。社会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为了顺应时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实现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4]。

3.以“翻转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是制约着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因此,从教学模式上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职院校中采取“翻转课堂”模式,以科技信息技术为依托,变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程学习论坛中学习章节内容,以小视频的方式,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学生通过对小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每一节课前,向学生抛出一个计算机设计题目,给学生思考与研讨的时间,让学生们来自己动手制作网页,然后进行小组作品竞赛,并给予作品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以鼓励。

4.创新学生知识结构

中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因此在学习创新上的能力比较弱,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在此环节中,教学方法是关键。实践性是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要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式。例如,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性教学中,以数进制转换为例,学生在心中形成了十进制和二进制转换的规则认知之后,才能够对八进制、十六机制的规则进行掌握。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的认知水平,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策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创新。那么如何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同时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教育界最为重视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07:4-8.

[2]杨朝霞,李玉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分类分层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1,17:50-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