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十篇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23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1

1.1找准切入点,建设乡镇综合信息站气象部门作为科技型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除了常规的气象监测预报外,在新时期怎样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防灾减灾服务也是首当其冲的首要任务。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这个课题,气象部门也在积极的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探索。气象部门敏锐的抓住这个气象服务的切入点,分多路深入基层,做深做实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调查研究,经过国家局选聘,2012年选择琼结县作为试点,投入60万元资金,进行“三农”,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经过一年的成绩,效果明显,成绩显著。为切实发挥乡镇综合信息站的作用,2012年年终召开的全区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总结会议,及培训安排,标志着农村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2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扎实推进信息站建设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实施方案下发,让该方案下发后,全县上下积极行动,努力按标准把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好、整合好、运用好,切实发挥作用。其中琼结县加嘛乡做法尤为典型,我县推进会后,积极向区级领导汇报,很快实施方案下发,县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转发实施方案文件。县财政为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设备更新及维护投入了10万元经费,并对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进行了逐步选聘和考核,进行几次培训和实践,通过培训,信息员掌握了使用各种设备发送信息,包括电子显示频、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

2组织实施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

2.1认真做好信息员选聘工作优先从农网信息服务站信息员、乡镇干部中挑选信息员,并经县区组织部门、县区农业部门、县区信息部门、县区气象部门审定。可以由“村官干部”、“妇女干部”、“会计干部”等各种模式组成乡镇综合信息员这个整体。2.2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启用原则按照积极建设,稳步推进,成熟一个,建成启用一个的原则,所有乡镇统一步骤,统一标准,逐一落实,逐一验收,建成符合“五个一”标准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2.3加强部门合作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在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的过程中,可以和农业部门、民政部门、水利部门等联合会商,共同推进,切实发挥信息站的“综合”作用。2.4做好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总结会议召开全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会议,邀请县乡政府、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参加这次会议,为全县信息员颁发信息员证书和以奖代补的设备。并年终成绩优秀的信息员给予了奖励。

3扎实推进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

一是规范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简报格式。统一规范服务流程,服务简报样式;二是制定2012年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三是建立总结表彰和例会制度;四是建立例会和突出服务主题相结合的会议机制;五是严格进行信息报表上报考核和兑现信息员补助费;六是加大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宣传报道。

4乡镇综合信息站的管理建议和对策

4.1逐步管理规范化一是筹建规范化,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体现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气象实施的建设原则、管理原则和服务原则,为科学发展打牢基础;二是建设规范化,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全过程就是逐项兑现实时方案的过程,让合作部门放心、让乡镇长放心、让信息员放心;三是管理业务化,统一乡镇信息服务简报格式按期开展服务工作,统一气象显示屏和雨量点设备开展服务工作,统一规定乡镇手机用户开展服务工作,统一报表上报格式按月上报工作实绩,按照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任务与考核试行办法按月进行考核统计,使乡镇信息员对服务载体明确、对服务对象明确、对服务手段明确、对考核内容明确、奖惩指标明确。4.2逐步管理制度化一是建立总结表彰和季度例会制度;二是建立季度例会和突出服务主题相结合的会议机制;三是建立信息报表上报考核和兑现信息员补助费机制;四是建立轮流在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现场会议交流观摩学习机制。4.3逐步管理常态化经过我县近两年来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新方式的工作实践,两项制度与两项机制坚持执行,已经成为县领导知道、乡镇领导知道、县财政等部门知道的县气象部门重要工作内容;广大信息员重要的必须按天按月完成并力争优秀的兼职工作任务;气象部门说到做到,公共服务取信于民。连续性的工作思路和实践会演变成常态化的工作思路和实践,琼结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工作已经进入连续性,逐步常态化。

5结语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2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省一村一品发展水平,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决定对一县一业和一乡一业进行量化考核评定管理。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和“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一村一品总体指导思想,严格按照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筛选出一批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的畜、果、菜、特优势产业带,有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二、目标任务

通过对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进行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评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转型,全面提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的发展水平,到2012年带动全省近40%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形成20个左右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批一乡一业示范乡镇,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标准体系

制定出台《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申报标准(试行)》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试行)》,分别包括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化经营水平、产业支撑体系三个方面共41项具体指标,实行千分制评定考核记分(详见附表1、附表2)。量化考核总分达到850分以上(含850分),并经陕西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县区和乡镇,才能被评定为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四、量化考核

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量化考核由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乡力量严格按照《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申报标准(试行)》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申报标准(试行)》,对具有一县一业和一乡一业发展基础的县区和乡镇进行摸底调查,逐项打分,综合评定。对符合申报标准的县区和乡镇,由其提出书面报告,逐级核查上报。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申报县区和乡镇核查后,统一上报省农业厅,省农业厅审查后报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省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公示后,批准为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五、督查奖惩

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陕西省一乡一业示范乡镇,每年评定一次。被评定为一县一业的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的示范乡镇,各级政府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对已批准为一县一业的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的示范乡镇,每满三年进行复评,对成效显著的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省上进行表彰奖励,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省上将取消其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资格。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村一品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对一村一品概念的理解从“村”的窠臼中解放出来,严格按照申报标准,认真做好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的量化考核评定工作,提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量化考核评定工作,由各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总责、县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抓、派驻干部协助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各相关人员和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充分发挥县乡两级的积极性,动员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一县一业示范县区和一乡一业示范乡镇的量化考核评定工作。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3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任务和目标,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在200年调研工作中,就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及扩大劳务输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专题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渭南市、华阴市和潼关县政府关于做大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专题汇报,并到华阴仙峪口村、华西镇演家村、潼关太要镇窑上村等乡镇同干部群众座谈,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加快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和初步取得的成效

高度重视,形成共识。如这次考察的渭南是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2%。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惠农政策,加快建设开放型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畜、果、劳务三大优势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初步建立了供需对接、就业服务网络、技能培训等工作的整体推进体系。华阴市、潼关县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乡镇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乡镇、各部门又将各自的输出任务逐月分解下达,定期考核,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已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潼关县共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83个,聘请劳务输出联络员480余人,形成了县、乡(镇)、村、组四级输出网络,使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县上有人抓、乡(镇)上有人管、村上有人干、组上有人帮”的良好局面,初步建立了以县劳动力市场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主体、村组劳务输出工作站为基础的三级组织输出体系。当地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和培训设施推动劳务输出,县劳动局、教育局、农业局、乡镇企业局整合培训资源,通过技校、农广播学校等单位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以劳务输出带动技能培训,以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切实做好信息搜集和服务跟踪,经过多方联系,先后与东莞、北京、山东、福州等地的劳务机构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委托当地劳动部门代为管理,协调处理存在问题。围绕畜、果、劳务三大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开展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促进农民在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就业。华阴、潼关等地还引导农民开发地方小吃、民间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二、三产业开展培训转移,主要开展了微机、机械、铸造、建筑、维修、驾驶、旅游、营销、美容美发等方面的转移培训。为在开发当地资源优势中确定培训项目,当地围绕水泥、白灰等建材、煤炭、黄金等矿产资源开发等进行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拓宽农民工输出就业的领域和空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省政协社法委这次考察的渭南市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农业大市,市辖八县两市两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乡镇办196个,总人口5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7万人,城镇人口100万人。全市现有劳动力总数340万人,占总人口62%,其中农村劳动力27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1%,城镇劳动力66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渭南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组织化程度较低、就业岗位竞争激烈、转移受劳动力素质限制难以进入较高层次产业领域等问题。渭南市农村剩余劳动力125万人,仍有近半数富余劳动力不能输出,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受到影响,当前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务输出培训机制不健全,经费严重不足,体系亟待完善。主要原因是培训资源分散,劳动、教育、农业、扶贫没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乏技能,因而收入偏低,大部分为重体力劳动,三年多来,累计外出人员不断增加,但大都因缺乏技能,只能在外打短工,收入普遍较低,农村劳务产业培训机制尚未整合理顺。

(二)县级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机构亟待加强。编制、经费不落实,有的办公无场地,有的租用设施过于简陋,全市许多县级以上公共职介机构仍实行自收自支,基层网络无经费。劳动力转移情况和农民工使用方面与政府缺乏经常性的沟通渠道,没有专管此项的职能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工作量大,人员配置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分散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是当地劳动部门牵头,有的是农业局、扶贫办设的点,对劳务输出的提法不一样,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有很大差异。

(三)农村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应进一步予以关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多数企业不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被时常拖欠,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赔偿,农民工社会保险基本缺失。据劳动保障部门的情况通报,2005年在陕西务工的农民工总数为246万人,签订劳动合同的只有54万人,占22%;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相当低,参加工伤保险30637人,不足农民工总数的1.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18153人,仅占0.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23619人,不到1%。

(四)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情况仍然严重。农民工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主要集中为五条:对城市市容人员乱罚款等粗暴行为有意见;对拖欠工钱收取押金的担忧顾虑较多;对用工单位工资低、待遇差、试工期长不满意;对劳动监察部门的工作力度希望迫切;对政府部门提供的用工信息和法律援助期待的意见多。当前农民工在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问题,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进一步加快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全省总人口37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0万人。适龄劳动力2109万人,其中农村适龄劳动力163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7%。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16-45岁劳动力1458.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9.5%。1996年至2004年间,全省劳务输出累计达2098万人次,创经济收入累计达544亿元。2004年全省劳务输出338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1%,创经济收入达149亿元,年人均收入4400元,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868元的三分之一来自劳务收入。2005年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506.6万人,就地就近转移40.9万人。劳务输出465.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46.5万人,结合2006年的总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市、县一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长期的重要工作,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要在三个方面加强思想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省将长期存在,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长期的战略高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二是要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推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形成;三是要充分认识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主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开拓劳务输出市场,推动劳务产业的多渠道就业。陕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就业机会又十分有限,政府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扶持重点乡镇企业,促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形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想方设法发挥本地的吸纳潜力,要围绕市场化,大力发展农村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努力促进以区域竞争优势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不断创新。二是要不断向省外延伸劳动就业服务的组织机构,在乡(镇)、村建立劳动就业网络和与省外沟通的劳务信息点、服务站,逐步形成以县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为中心的,能够覆盖乡、村的统一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扩大对外联络网点建设,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输送、安置、跟踪一条龙服务,逐步实行订单式培训,订单式输出的方式,并不断总结推广这方面的好经验、新举措。

(三)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是提高产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主要途径。调研组在考察时发现有的在外创业农民举家迁移至沿海一带,人数并不断增长。县区一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积极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搞好科学规划,坚持“着眼长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的原则,明确定位,发挥优势,重点将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规划建成工业型、贸易型、旅游型、文化型等特色城镇;要动员多方投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问题;要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类市场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到乡镇创业和居住。

(四)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整合全省劳动部门、农业部门、教育和扶贫部门的培训资源。随着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应该大量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增加智力投资,这是决定农村劳动力长期就业和转移的根本出路。全省共有169.2万人转移前接受了短期培训,占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33.4%,其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为71.8万人,占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14.2%,加快由“体力型”向“职业技术型”转变。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建议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理顺和加强整合我省劳动部门、农业部门、教育和扶贫部门的培训资源,从三个方面继续开展好培训工作:一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二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全省农民工业化创业知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开展创业辅导,发展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教育基地;三是注重实效。在各地形成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长短期、高中低配套的培十,[模式,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通过培训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搞好与劳务输入地的供需衔接,加快农民分工分业的进程。

(五)劳动力转移就业地域分布正在扩展,大力宣传陕西劳务产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创新劳务产业品牌。在发展中还要注意劳务品牌的工商注册,不断提高陕西在国内劳务市场的知名度。从2005年转移就业的流向看,省内转移就业人数为206.3万人,省外转移就业人数300.3万人,占全省转移就业人数的60%,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移就业人数175.6万人,占省外转移就业人数的58.5%;境外转移就业人数为1393人。随着我省农村劳动力境外转移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劳务品牌优势正在体现,如“渭南保安”、“蓝田厨师”、“宝鸡技工”、“秦巴茶艺”“陕北家政”已成为我省劳务输出的品牌,目前正处在培育期,建议新闻媒体和驻外省机构要大力宣传陕西劳务品牌;建议对农村技工培训的机构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4

去年10月,我市“强镇扩权”改革全面启动。我们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强镇扩权”工作会议,组织了全市各区县、乡镇主要领导赴绥化市进行专题考察。今年5月,我们又开展了全市范围的督导检查(XX书记批示要督导结果,并要求将督查结果以通报形式下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强镇扩权”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区县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内容和重点方向,初步确定了下放的权力,制定奖惩措施,并重点开展了招商引资等工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强镇扩权”改革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思想方面,还有一些区县、乡镇领导存在等、靠、看思想,不想往前探头。总想先看看别人的情况,自己在行动。工作中缺少动力和激情,没有把“强镇扩权”改革工作当成当前农村重点工作来抓,遇到问题先摆困难,不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成效上看,我们各乡镇上半年招商企业几乎都是小企业,实际落地的大项目很少,新的乡镇级园区建设还没有真正展开,各区县下放的权力、各乡镇也没有顺利承接。诚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当前外部经济环境的因素,如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国内煤炭市场不景气,地方财政税收下滑等,但主要还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无论是认识上的、方法上的、行动上的,等等。下一步,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的强镇扩权工作怎么推进,我们的乡镇村经济怎么发展,如何为我们的乡镇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去认真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上午,我们参观了6个现场,刚才刘东主任对全市推进“强镇扩权”工作情况作了具体的通报,让大家对全市“强镇扩权”改革情况有一个整体认识,XX镇、XX镇、XX村作了经验介绍,各区县也作了表态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还交流了以往自己的做法,势必对其他地方会有启发。下面就下一步“强镇扩权”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强镇扩权”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将“强镇扩权”改革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从全市“强镇扩权”改革工作情况通报看,改革推进的速度还不够快,改革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对“强镇扩权”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将“强镇扩权”改革纳入重要日程,还没有真正下功夫强力推进这项改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工作的基础。只有我们大家的思想统一,认识提高,才能够全力推动“强镇扩权”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要正确认识强镇扩权改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201X年中央编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在全国13个省25个经济发达乡镇进行改革试点。我省的XX市、XX市、XX市等也先后开展了乡镇强镇扩权改革,并发挥了巨大作用。远的不说,我们去年考察的安达市已有两个乡镇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处于全省领军位置。另外,绥化的XX区、XX县、XX县有的乡镇,通过发展乡镇村经济,其财政收入也已有几千万元。所以我市“强镇扩权”改革的提出是有上级政策依据和各地实践基础的,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大家要认识到这一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争取我市后来居上。

二要正确认识“强镇扩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乡镇财政、社会行政管理体制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束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强镇”就是增强镇域经济,“扩权”就是改革政府服务方式,打破现有不合理的政府服务体制,建立新的服务基层,有利于推动发展的行政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努力破解经济发达镇发展遇到的体制障碍,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发达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去年10月全市“强镇扩权”工作会议上,张宪军书记指出要“站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提升全市综合实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强镇扩权的重大意义”。通过“强镇扩权”改革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乡镇经济实力较弱等问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也是我们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目的。

三要正确认识在推进“强镇扩权”改革时,无论下放行政权力还是承接行政权力,都是为了乡镇经济发展,应以乡镇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不应以个人意愿为转移。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基本转型、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小城镇规模迅速壮大的情况下,我市现行的乡镇经济体制将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一是乡镇经济总量低,没有形成实体财政。绝大多数乡镇缺少经费,很多乡镇只能靠区县财政每年几十万元的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难以支撑当前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等资金需求。二是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条块关系不顺畅。当前,各乡镇治安、维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责任大、任务重、头绪多,却无相应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权,如路边林木盗伐、小河流砂石盗采、招商企业政策支持、房屋违建、农村宅基地权属确定、治安处理、接访等,一旦哪个方面出了问题,乡镇处理起来都困难重重。三是乡镇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短缺。乡镇现有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中,与小城镇建设、环保、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有关的工作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技术人员,很难适应岗位任务的需要,更难以适应“强镇扩权”改革的需要。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与全国发达地区东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相差甚远,就是在我省也处于中下游位置,农民收入亟待提高。而我们推行乡镇“强镇扩权”改革就是要从当前我市乡镇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查找体制机制上不顺畅的地方,加以改革,理顺关系,改进服务,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二、发展乡镇村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也面临诸多机会,我们要千方百计找办法、持之以恒促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长期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相当艰巨。据中国行业研究网分析,我国上半年经济回升力度偏弱,国内总需求相对不足,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均不容乐观,处于减缓态势。而我市上半年全口径财政收入XX亿元,同比下降17.9%,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继续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政策没有变,加速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没有变。8月5日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标志我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已经启动。凡此种种,为我市各乡镇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发展乡镇村经济,我认为:

第一,在全市所有乡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上项目活动。现阶段想振兴做强乡镇,招商引资上项目仍然是关键点。6月14日,我市召开招商引资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强调要在全市迅速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乡镇村经济发展也应乘势而上,所有乡镇都要积极投入到招商引资的热潮中,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去招商,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走出去招商,要动员所有的乡镇干部、工作人员以高度负责、锲而不舍的精神参与招商。各级招商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促进乡镇村招商的新制度、措施和办法,树立“谁招商、谁受益、谁光荣”的理念,鼓励引导乡镇村干部、农村工作人员下大力气招商,迅速形成人人想招商、人人去招商的浓厚氛围。

第二,积极扶持域内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壮大。发展乡镇村经济,除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较大企业外,还应积极鼓励扶持本地的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因为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市乡镇的经济总量小,目前全市已经没有几户能够正常生产经营的镇办、乡办、村办企业。如何让我们乡镇的小微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根,占据一席之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思考。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去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我省也制定了《黑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今年为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发展,总理又提出了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各区县各乡镇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协调相关部门,从财税支持、金融信贷、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等方面对乡镇发展特色种养业、绿色观光农业、食品加工业等小型企业给予政策支持,要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有针对性的扶持小微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第三,结合打造“四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农村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乡镇发展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增收,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如何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一方面我们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找出路,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展高产出的棚室农业、设施农业,增加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要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束缚,让大部分农民都跳出农业找出路。要通过组建专业种养合作社、大型农机合作社等办法,让农民既脱离土地,又不减少土地收入,同时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等办法让农民有技能参与社会二、三产业的生产和服务,能获得土地以外的劳务收入。

第四,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区县要认真研究制定优化乡镇村经济发展新政策,推动乡镇项目经济、异地经济、园区经济等快速发展。一是各区县要认真研究域内企业需求和投资导向,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千方百计留住内资、激活内资。二是各乡镇要充分分析本地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筛选、储备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三是工商、招商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对企业的服务,要依据企业的特点、经营方式,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让企业只管企业内部的事,我们来管企业外部的事,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兴业的环境。

第五,要强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提供载体。由市发改委牵头,工信委、招商、规划、国土、农委、商务等部门及各区县、乡镇政府配合,合理利用勃利互助化工园区、中心河煤化工工业园区、新兴区木制品工业园、长兴工业园区、区万宝河汽车销售及修配园区等现有园区规划布局,结合我市农村地域、产业特点,总体规划、设计、建设乡镇产业园区。乡镇产业园区建设要切合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可以是单一产业园区,也可以是综合性产业园区,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单独建产业园区,也可以建区域产业园区。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可以采取多元化园区投资方式,可以是政府主导,也可以是政企合作,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

第六,结合我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我市乡镇村经济发展。今年6月13日,国务院批复了省发改委《关于报送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修改稿)的请示》,原则上同意《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全省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即将开面展开,这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带来了巨大机遇。我们要按照全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总体工作部署,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业“四型”经济发展、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土地规模化经营、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等项目实施为依托,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面向乡镇的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社会管理等体制改革,向乡镇下放权力,是形势发展所需,也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要大胆学习借鉴绥芬河、安达等地的先进经验,按照“权责一致、能放即放”的原则,把能够下放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事权直接下放给乡镇,能够采取委托、授权方式下放的要抓紧履行委托、授权手续,不能委托、授权的要向乡镇派驻机构,对法律规定不能由乡镇行使的职权要灵活变通办理。

(一)积极推进事权下放。一是各区县要认真调研,分析各乡镇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了解乡镇需要什么行政权力。以优化我市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目的,结合即将下发的《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关于保留和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努力下放市、区县行政管理权,建立乡镇财政与事权相统一的行政管理新机制。二是各区县要对本地区《改革方案》中已经明确下放的行政权力,尽快研究权力下放、承接程序,明确权力下放后各乡镇的工作岗位设置、工作流程、审核标准、工作时限等,保证行政权力下放后能规范运行。三是各区县要结合乡镇承接行政权力的实际情况,进行乡镇社会事务管理机构设置改革,合理设置乡镇办事机构,调整乡镇干部岗位设置、人事分工等。要结合“农事村办”工作指导乡镇成立政务服务一站式办公大厅,建立市、区(县)、乡(镇)、村政务服务联动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服务能力。

(二)积极推动财权下放。各区县要依据下放的事权,赋予乡镇应有的财权,推动财权与事权改革统筹推进,鼓励乡镇发展壮大本级财政。目前乡镇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维护稳定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难题,归根结底还是难在“没钱干事”。但如果仍然延续区县财政转移支付的体制,既改变不了乡镇财政拮据状况,区县财政也背不动这么大的包袱。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要依据下放的事权,通过改革财政体制,赋予乡镇一定的财权。要由市财政局牵头,指导督促各区县要尽快下放乡镇财政所,下放一定的税收分成,市级、区级财政采取税收增收返还的方式对乡镇给予扶持,乡镇新上项目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给乡镇,具体操作方式由市财政局牵头提出具体办法,报市政府审定批准。勃利县各乡镇税收政策自定,推动建立乡镇一级实体财政,创建符合我市实际的乡镇财政政策新模式,调动乡镇自主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

(三)切实保证人才支撑。各区县要切实抓好乡镇人才队伍建设,为强镇扩权改革、乡镇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保证乡镇有能力规范运行各部门下放的权力。要结合乡镇实际需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坚持用人凡进必考,重点招录或调剂一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二是要加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各区县要选拔最优秀的人才任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提拔处级干部有乡镇工作经历并做出成绩的优先。三是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对路、适合的专业培训,提高乡镇干部服务农民、服务企业的本领和能力,并教育引导乡镇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

四、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强镇扩权改革的监督检查和目标考评工作

“强镇扩权”改革涉及权力重新分配和利益关系再次调整,必须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才能确保顺利进行。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镇扩权”改革工作,将其纳入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推动“强镇扩权”改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强镇扩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加强指导,经常深入区县乡镇指导“强镇扩权”改革工作,了解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及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各区县作为“强镇扩权”改革的实施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强镇扩权”改革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制定政策,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各乡镇作为“强镇扩权”改革的承载主体要从发展本地经济、服务民生出发,积极主动开展改革的各项工作,规范运行下放的权力,自我加压、谋求发展、招商引资上项目、上企业,壮大区域经济,强化社会管理,造福地方百姓。

(二)强化监督检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导、检查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并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与反馈,定期下基层进行督办检查,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给领导小组当好参谋。年末前要协调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室再组织一次集中督办检查,推动“强镇扩权”改革进行。各相关部门要对下放的权力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并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行政和法律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牵头抓好乡镇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加强督促检查,保证下放乡镇的各项行政管理权力规范运行。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符合我县实际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促进县乡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县乡利益分配不变原则。县乡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变,在乡镇财政体制实施期间,除财税政策调整外,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和定额上交(补助)基数不变。

(二)乡镇的预算分配权不变原则。乡镇政府按《预算法》的有关规定自主决定本级财政预算编制,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三)乡镇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

(四)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仍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制度。

(五)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乡镇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

(六)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三、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是在现行财政体制和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做到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由县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1、预算共编。县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结合财力实际,兼顾需要与可能,明确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具体指导意见,报县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县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各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编制本级预算草案,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经批准后,由乡镇财政所及时批复至各单位,同时上报县财政部门。乡镇财政预算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需调整的,由乡镇政府提出预算调整方案,报县财政部门审核。

2、账户统设。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在乡镇金融机构开设财政专户分账户,分账户设“基本结算户”、“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基本结算户”和“专项资金专户”银行印鉴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公章、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私章组成,实行印鉴分管。

“基本结算户”用于核算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支,其他收支及往来款项。包括农业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上交的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等。“基本结算户”下分设“待解农业税收存款”、“农业税附加存款”、“财政预算内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专项资金存款”等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农业税上缴时,通过该户上解到县金库;上交其他收入时,由该户上划到上级有关部门银行账户。各项支出通过该户分别拨到“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

“专项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上级下达的各种专项资金和人员工资以及民政定补等收支事项。

“支出专户”用于核算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该账户不得接收除“基本结算户”拨款外的一切收入,只能用于支出。

“村级资金专户”用于核算乡镇村级各项收入和支出。

3、集中收付。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以及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乡镇所有支出由乡镇各部门根据年初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乡镇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审核,再根据用款性质从“基本结算户”拨付到有关专户,乡镇按规定使用。

4、采购统办。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乡镇的资金库存情况进行审核,3万元以上的大额采购支出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再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采购,采购资金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县采购中心专户。

5、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罚没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财政部门,乡镇票据采取“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禁坐收坐支。农业税收票据由农税专管员负责向县农税局办理票据的领、缴、销手续。未经财税部门监制的票据均为非法票据,乡镇不得使用。

四、业务操作程序

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取消总预算会计,增设财政结算员,负责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领用、核销财政票据;办理与政府内设机构和所属部门之间的收支结算;登记收支台账和现金总账,准确记录和反映政府各部门的收支活动情况;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办理收入报解和支出报账;协助并参与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分析。

“基本结算户”的财务核算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履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职责,负责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登记总预算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按月向乡镇政府和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和年终决算;负责乡镇财政的票据管理;对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实施监督。

“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的财务核算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会计办理。

乡镇财务收支操作程序如下:

(一)收入解缴程序。除工商税收外,乡镇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不得串户或缴入其他账户。

1、乡镇工商税收由乡镇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和管理,税款由税务部门按日直接上解县国库。

2、农业税收由乡镇农税员统一征收,并编制分村、分税费项目的征收报表,在两个工作日内向财政结算员办理报解手续。财政结算员审核汇总后,区分资金性质,填制缴款书,及时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财政结算员按旬将农业税收通过“基本结算户”全部上解县国库。

3、乡镇政府所属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代收款项和其他各项收入,一般应在乡镇收费窗口统一办理,各部门报账员应按日结算,将收入全部缴入“基本结算户”,并及时与财政结算员办理缴款手续。属于应上缴上级的各项收入,统一由财政结算员通过“基本结算户”上划县有关账户。乡镇预算外收入、农业税附加、事业收入等留在“基本结算户”。

4、上级部门补助收入、县财政调度资金、乡镇借款收入,不论何种来源渠道,必须全部进入“基本结算户”。

(二)支出领拨程序。乡镇财政支出由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提出用款计划,送财政所审核、乡镇长审批,再由乡镇结算员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会计根据乡镇年度综合预算,结合当期资金收支结余情况,按照资金拨付顺序,提出拨款意见,并按以下规定办理。

1、乡镇日常支出,先由财政结算员编制用款计划,经乡镇长审批后,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单笔开支在10000元以上的,需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未经批准自行办理,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在乡镇财力许可、报账及时等情况下将资金从“基本结算户”拨入“支出专户”。

2、税改补助中村级管理费和村级附加补助以及随农业税收征收的附加,由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按照“基本结算户”的实际收入直接划转至“村级资金专户”,按照村级资金使用办法进行管理。其他专项支出按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程序进行拨付。

(三)收支对账。乡村两级报账员应做到日清月结,及时向财政结算员报账,填制《出纳报告单》一式两份。出纳的现金日记账的本期收支发生额及余额,应与财政结算员的现金总账本期收支发生额及余额核对一致,做到账实相符,确保资金安全。

乡镇财政结算员应分部门、分收入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按旬与各部门报账员进行收入结算,将收费与缴款相核对,切实做到票款同行,确保收入足额入库,并将发生的收支凭证,连同《票据结算报告单》等向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报账,经会计审核后填制《财政结算报告单》。次月第一个报账日须将银行对账单、单位会计报表、工商税收进度表等会计资料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

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与乡镇财政结算员对账时,应将各项收费收入、拨入经费核对无误,银行存款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一致,以真实反映各项资金收支结存情况。同时,会计应按月与县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对账,确保与上级往来、上级补助收入核对一致。会计应按规定进行分类核算,并于下一报账日将会计报表及执行情况分析反馈给乡镇。

(四)年终结算。年末,乡镇财政结算员要对照年度预算,认真核对年初各项预算数字;清理年度的各项收入,包括清理本乡镇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暂存款项;清理核对当年各项支出,包括经费支出、暂付及应收款项;清理各项债权债务,做到“欠人归还、人欠收回”。在清理的基础上,做好本级政府单位会计决算工作。

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会计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计算乡镇全年县财政应补助、应上解和相应返还数额,核对乡镇当年一般预算财力、基金预算财力、预算内资金结算应补应交数额,并按照县财政总预算会计提供的年度《县乡财政结算单》,进行预算收入、补助收入和上解支出项目的调整,结清与上级往来,编制一般预算收支和预算外资金收支平衡表,分析预算内外收支平衡能力,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和支出规模,确保预算内外分别平衡,实现乡镇财政的综合平衡。

五、配套措施

(一)清理乡镇票据。将乡镇财政所所有收款、收费收据,全部上交县财政部门进行核销,重新领取新票据。

(二)清理银行账户。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只开设“基本结算户”、“专项资金专户”、“支出专户”和“村级资金专户”,乡镇所属各部门的账户一律取消。

(三)清理债权债务。将乡镇政府的所有债权债务逐一登记,上报县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备案。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6

(2006年7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1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严格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月初,市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要按照这次改革要求,把转变乡镇机构职能摆在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位置,使乡镇党委、政府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后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来,通过职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使乡镇政府从催粮催收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研究制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律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高效率地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要切实规范乡镇机构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根据职能需要,对我县乡镇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调整、精简和规范,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要坚持原定三个机构数额不变;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坚持原核定的数额不变。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总的要减少,原则上按每个乡镇名配备。

(三)要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坚决推向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精兵简政、分流人员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乡镇要坚持“先竞岗、后分流”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所有乡镇无论是否存在超编,都要通过竞争上岗,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重新定编定岗,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分流到人”。对此,各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方案,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人员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人员定岗,严禁超编制、超职数配备人员。要千方百计拓宽分流渠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流方式,把乡镇分流人员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把精兵强将派到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切实做到减事、减人、减财政支出。要吃透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情分流,有情安置”,维护大局稳定。

(五)要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进一步配强配优领导班子,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中,要坚持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等做法,逐步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彻底解决部分机关人浮于事、、形式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等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事关全局,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估计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道“底线”,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认真搞好组织实施。改革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尤其要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及人员定岗分流等工作。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规定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制;要制定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密切掌握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协调好工作环节的衔接;要加强工作督查,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切实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推进有序,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月底前完成。

(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工作的关系。目前正值年初时节,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时间紧、头绪多。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将要被清退,乡镇干部思想不稳、包袱沉重、压力巨大,势必对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要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两不误,真正达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停、发展不慢”的目标。要通过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铲除各种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乡镇活力,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7

一、强化机关部门服务基层理念。各部门要切实按照“继续坚持、继续探索”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将服务型机关建设活动与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部门高效服务机制,不断推进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农村基层间的有效互动,促进人力、资金、

信息等资源向基层流动,努力形成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技能型乡镇干部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技能型乡镇干部的定位,按照“专门生产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懂行指导人员”分类培养原则,要求所有乡镇干部都要成为“懂行的指导人员”,更好地服务农村和企业。其中,各乡镇要按照干部总人数的10%—30%比例,把部分专业基础较强、有实践经验的乡镇干部定向培养为“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比例由各乡镇根据乡镇规模、干部队伍状况、当地主导产业等实际确定,申报确认程序要和责任农技员聘任等工作统筹考虑。

三、发挥职能部门培训主体作用。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培养、分层培训的原则,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培训主体作用,共同推进乡镇干部技能培训工作。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根据专业性质,由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经贸局和县人劳社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把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列入工作计划,制定年度技能培训方案,扎实开展技能培训。乡镇“懂行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各乡镇具体负责,通过建立干部技能培训学分登记卡,实行量化评估。

四、推进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各乡镇要扎实推进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设,以农民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对农村“专门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农办、县人劳社保局、县职业中学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和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载体作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五、健全干部技能培训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乡镇干部技能证书认证工作,要求每位乡镇干部至少要取得1门以上技能证书。推行技能服务登记卡制度,将技能培训与服务情况,作为技能证书认证的主要内容。不断拓展技能证书认证范畴,鼓励乡镇干部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参加各类职业证书、职称证书认证考试,统一纳入技能证书管理。

六、开展干部互派互挂交流工作。探索建立机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的互派互挂交流机制,把“一员四助理”选派与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相结合,鼓励各单位将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担任“一员四助理”,对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经牵头单位联评推荐,列入县管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根据工作需要和业绩考核情况,确定部分优秀的“一员四助理”兼任乡镇长助理或“一办若干中心”副主任,积极为“一员四助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同时,适时选调部分优秀乡镇中层干部到机关部门挂职。

七、实行“一员四助理”工作承诺制。进一步明确“一员四助理”选派期间的工作目标任务,实行工作公开承诺制,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并联系一个重点村或产业项目,协助派驻乡镇、农村和企业实施有关项目。

八、建立首席农技专家联系制度。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省市科技特派员充实到技能讲师团中,进一步充实县技能讲师团师资力量。建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联系一个主导产业、联系一个生产基地、联系一批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联系一批专门生产人员和示范户,做好对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工作,协助做好相应专业的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学习培训和业务考核管理。

九、规范三级例会联动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一员四助理”工作例会、乡镇“一员一助理”工作例会及党务村务工作例会制度,“一员四助理”要定期参加所派驻乡镇“一员一助理”工作例会,住村指导员要定期参加所联系村党务村务工作例会。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8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市近年来第一次专题召开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我先代表市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作工作部署,市委常委、宣传部周部长最后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为目标,以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三送”、“三百”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加强乡镇文化市场规范管理,不断深化乡镇文化改革,大胆创新乡镇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乡镇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以来,各地已先后建成达标乡镇文化站42个,全市138个乡镇(不含街道)已有76个达标文化站,预计年底全市达标乡镇文化站126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1%,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长期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文化站无房、不达标问题基本解决。二是乡镇文化建设特色明显。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挖掘、大力培植,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全市已有5个全国特色文化艺术之乡、7个省级特色文化艺术之乡,滨海县“书画艺术节”、响水县“灌河情四市五县文化联谊活动”、射阳县“丹顶鹤艺术节”、亭湖区“和谐社区天天乐”、建湖县“广场数字电影节”、“烟花杂技节”等活动影响不断扩大。三是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一批以反映“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蒲公英奖和省“五星工程奖”。四是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通过组织开展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和“三送”工程(送科普、送电影、送戏),全市农村每年放映电影达26000多场、文艺演出500余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60万人次以上。同时,广大农民积极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有效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积极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为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努力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于下一阶段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存在问题,切实增强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求以“两为”(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以“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乡镇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将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作为新农村五件实事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作为社会事业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市人大还于上半年对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了专项督查,并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听取了专题汇报。各地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但由于诸多因素,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与国家、省有关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繁重。近年来,在推

进农村改革过程中,不少乡镇文化机构被调整合并,文化设施被挪用、变卖。20*年省统计数据显示,我市138个乡镇中有59个乡镇无文化站房或不达标,其中6个无站房。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仅今年全市计划完成建设的51个达标文化站中,就有27个未列入上述统计。此外,全市2200多个行政村,只有809个村有达标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难度大,进展不快。以今年51个达标文化站建设为例,截止7月25日,只有一个基本完成建设,还有20个尚未开工建设。同时,由于省里以20*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只有列入省统计的文化站可获得省补助,建设资金筹措难度较大。二是服务内涵严重欠缺。由于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扶持政策难落实,农村文化普遍存在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功能不全的现象,难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严重退化。全市各地农村文化专业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大、专业差、人员少的问题。据统计,全市有30%的乡镇文化专干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已达退休年龄仍在顶岗;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影响,近年来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新聘人员均非专业人员;全市138个乡镇文化站大多只有1-2个编制,少数乡镇还存在占编缺岗或在岗无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让一些低级、庸俗、落后的文化在农村有了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而且已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推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安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努力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突破,全力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乡镇文化站既是农村文化的综合设施,也是最基层的文化主管部门。因此,在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牛鼻子”工程,着力解决乡镇文化站建设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乡镇文化站服务功能建设;三是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部门的组织能力建设。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根据省政府要求,今年底各地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0%。我市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五件实事,今年共有51个列入实施计划,其中24个列入省计划、12个列入市计划、15个列入县计划。今年列入年初计划的5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后,我市尚有12个乡镇文化站不达标。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必须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年初建设计划,争取明年彻底消灭无房和不达标文化站。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紧咬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困难,有效聚合建设要素,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一要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乡镇文化站建设无论是从其公益性质看,还是从其作为政府实事项目实施的组织形式看,地方政府都是第一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政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地方财政预算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切实承担起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保障作用,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推进村级图书室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将文化工作的重心下移,从而发挥文化对人的教育、引导作用。二要明确建设时间节点。各地要对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组织一次全面调研,对照市政府要求,对未达标文化站建设逐一研究解决,排出时间表。特别是对已列入今年建设计划尚未开工建设的20个文化站,要深入分析,找准问题症结,明确时序进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年底省政府将对全省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进行总结考核,根据时间安排,各地必须将列入省计划的24个文化站和列入市计划的12个文化站于8月前全部开工建设,新建文化站于11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改扩建和置换的于11月底前建成开放,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三要提高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强化督查措施,加快推进速度。文化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掌握文化站建设情况,主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文化站建设顺利推进到位。2、大力提升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是推进乡镇文化建设的前提,但如果只是面积达标,那只能是摆设,只是一幢建筑,这与文化站名不副实。为此,要把乡镇文化站的内涵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着重围绕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文化作为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提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必须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文化站的科普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加图书存量、扩大藏书门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加大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提高文化站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乡镇文化站真正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和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主阵地。二要围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化站是否能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关键在于其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在服务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有效整合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尽可能增加文化站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在服务质量上要坚持优质规范,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管理模式上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服务项目建设,努力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要围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特色。在加强文化站内涵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挖掘,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传统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不断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不断充实区域文化体系。

3、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组织功能。乡镇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文化主管机构,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对基层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要强化组织指导作用。在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不断将工作向下延伸,沉到基层,下到乡村,加强对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加快推进村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乡镇文化活动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乡村整体互动的工作局面。二要强化沟通协调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寻求帮助解决乡镇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的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探索文经结合、文企联姻等形式,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乡镇文化发展新路子。三要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文化站在自身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要注重引导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农民自愿、自治的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学会等群众文化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组建文化经营实体,积极寻求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共同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乡镇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明确措施,确保乡镇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要把乡镇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乡镇等相关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乡镇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以县为单位的乡镇文化建设评估体系。要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宣传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从而发挥宣传文化部门在推进乡镇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要强化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切实加强站舍管理,严禁拍卖、租赁和挪作他用。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努力通过开展系列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科技人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切实承担起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统筹规划,加大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抓紧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镇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对一些重要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产品,可以实行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为乡镇文化站正常办公、文化活动开展及项目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县、乡两级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公用设施配套等费用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原则,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进入文化领域,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经营乡镇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主的投入机制。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区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乡镇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重点。

3.坚持权责一致,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权。

4.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积极稳妥,确保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

(二)基本要求

1.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增强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增强乡镇履行职责的能力。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坚决清理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对乡镇的考核由县委、县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

2.严格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统筹设置乡镇党政机构,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乡镇工作实际,确定党政机构设置形式和数额。乡镇人员编制由省、市实行总量控制,改革后不得突破上级核定的编制总量。在同一层级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跨层级调整行政编制、增减乡镇事业站所人员编制总量的,必须由县委编办提出调整方案,经市委编办审核后,报省委编办审批。

3.理顺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事业站所分类改革,区分事业站所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活动,对公益性机构加强财政保障,经营性机构可转制为经济实体。今后乡镇不再兴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要因地制宜、综合设置乡镇事业站所,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上级部门派驻或设在乡镇的机构,其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必须按有关规定征求当地党委意见,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力争3年内在全县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点。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配套的约束机制,把机构编制作为乡镇行政事业经费预算拨款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将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列入乡镇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把机构编制管理情况与乡镇领导的业绩考核挂钩;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严肃处理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明组织纪律,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按期保质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乡镇职能职责

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现阶段,应主要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全面履行职能。不同类型的乡镇,要结合实际,确定工作重点。

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进行示范引导上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做好乡村发展规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强农惠农措施,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不得干预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

要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制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办事。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规范乡镇机构设置

乡镇机关内设机构统一设置为4个,具体设置为:

1.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日常工作;负责与人大、政协、武装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协调;负责乡镇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机构编制、民族宗教、人事、文秘、接待、档案管理、机关后勤等工作。

2.经济发展和规划建设办公室(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乡镇经济发展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统计、审计等工作;负责扶贫开发政策和强农惠农措施的贯彻落实;负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参与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等工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负责贯彻执行有关村镇规划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负责城镇管理、村镇建设、城镇道路建设、村庄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村镇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3.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乡镇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负责乡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体育、广播影视等工作;负责基层社会管理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国防动员、征兵、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工作;负责基层民间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

4.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依法管理乡镇辖区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负责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培训、统计工作;负责乡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指导村级计划生育工作。

乡镇设立人民武装部,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

规范派驻乡镇机构。县法院、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可在乡镇设置派驻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税务所、国土资源所等,并尽可能实行区域设置。

各乡镇统一设置6个公益性事业站所(含乡镇管理和县乡共管的公益性事业站所,不含上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和教育、卫生事业单位)。具体设置为: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由原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推广站分离出经营性职能后合并组建,名称统一为“永兴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农业机械推广站牌子)”,正股级事业单位,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主要职责:负责乡镇农业、农技、农机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等工作;负责乡镇农作物病虫害、植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等各类服务工作;培育、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组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经济的技能,指导组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2.水利管理服务站。名称统一为“永兴县××乡(镇)水利管理服务站”,正股级事业单位,实行县乡共管,以县水利局管理为主。主要职责:宣传贯彻水利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组织和指导辖区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及维护、防汛抗旱、水利科技推广以及农村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农村供水、水土保持等工作,组织实施辖区内山塘、水库、渠道管理养护工作;加强浇灌管理,指导进行节水浇灌、人畜饮水、水土保持等服务工作;协助做好本乡镇防汛抗旱工作,及时掌握、分析、上报旱情、汛情,推广防汛、抗旱新技术;参与协调农村涉水事务。

3.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站。由原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合并组建,名称统一为“永兴县××乡(镇)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站”,为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负责乡镇文化卫生体育建设和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活动;负责乡镇文化广播影视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各类文艺、体育培训;收集、挖掘、管理民间艺术遗产,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协助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4.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由原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更名,名称统一为“永兴县××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为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负责对计划生育药具的管理、发放和随访,开展妇女孕期定期访视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干预等优生优育工作;开展查环、查孕,上、取环,人流及输卵管结扎等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服务。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由原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更名,名称统一为“永兴县××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为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负责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企业劳动用工合同签订;负责各类社会保险(障)办理工作;负责就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负责城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协助开展劳动保障执法监督检查,负责劳动争议接访和调处;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等服务工作;负责困难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负责劳务输出和劳动争议服务工作。

6.安全监督站。由原乡镇企业安监站分离出经营服务性职能后重新组建,名称统一为“永兴县××乡(镇)安全监督站”,加挂“永兴县××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站牌子”,为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负责工矿企业、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等工作;宣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标准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负责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巡查,对本辖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监督检查和监控;了解掌握和统计、上报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以及经营单位的安全设施、安全设备、安全机构、人员配置和管理状况;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本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负责辖区内餐饮业、食堂农村家宴、医疗机构、药品经营等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对辖区内村食品药品监管员的业务培训、管理、考核。

原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行政管理职能全部划入乡镇政府。

原乡镇畜牧水产服务站与乡镇动物防疫站合署办公。乡镇动物防疫站加挂乡镇畜牧水产服务站的牌子。

(三)精减乡镇人员编制

乡镇行政编制,以2001年乡镇机关机构改革时核定的行政编制为基数,此次按10%的比例精简。乡镇财政所有关人员编制问题,根据省里另行研究的意见确定。

乡镇机关后勤服务原则上实行社会化,不再核定工勤人员事业编制。确因工作需要配备后勤服务人员的,根据湘发〔2001〕5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按乡镇行政编制总额5-6%的标准配备事业编制,人员实行聘用制管理。

乡镇从事公益性事业的人员编制,原则上与乡镇行政编制的比例不得高于1.2:1。

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在省委编办重新核定后,按照市委编办批复的数额,结合乡镇类别,由县委编办具体分配到乡镇,县直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得占用。

对乡镇行政编制的精减,先按2001年下达的编制基数,定编到人,实行只出不进,直至达到此次定编标准。对核定后的乡镇机构编制和各类人员名单以及今后的变化情况,各乡镇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透明,严禁违规操作,并严格进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对招录乡镇人员,编制部门要进行严格审批,严禁超编进人。

(四)明确乡镇领导职数

乡镇领导职数的配备,一、二类乡镇不超过9名,三、四类乡镇不超过7名。乡镇领导职数一般包括党委书记、乡镇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副乡镇长、人大主席团主席和副主席、政协联络组长、武装部长等。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扩大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及兼职。

(五)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1.对于从乡镇事业站所分离出去的经营性职能,可由原从事经营服务工作的人员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并依法办理企业或社团登记,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完全脱钩,走市场化发展路子。一时难以实现自负盈亏的可给予三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当地政府要给予适度支持,直至过渡期满。

2.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临雇人员、借用人员、挂靠人员等,要全部进行清退,具体清退办法另行确定。涉及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和派驻机构的非在编人员清退办法,分别由省直有关部门和县直有关部门确定。

3.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等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要合理安置在竞争中落岗的人员,不能合理安置的,要通过自然减员逐步消化,直至达到规定的人员编制标准。此次机构改革中,因乡镇合并或职数减少等组织原因,不能继续担任乡镇领导职务的干部,可保留原职级待遇。

4.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参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申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批省农业厅等单位〈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从永兴实际出发,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人员分流的具体政策,采取多种途径积极稳妥分流富余人员。对自愿与机关事业单位解除关系的,要严格程序,完备法律手续,按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对自愿与机关事业单位完全脱钩的分流人员要根据规定给予一定的补偿。积极探索为乡镇分流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的办法,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并尽力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对于整体分流从事经营服务、经办实体的,在税收、办证等方面给予优惠。分流人员自谋职业的,纳入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范围,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

四、组织实施

乡镇农业部门工作总结篇10

2009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乡镇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当中的业绩是非常显著的。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呈现回升趋势。2009年一季度乡镇企业增长幅度是8.36%,二季度增加到9.02%;三季度达到9.58%;四季度达到12%。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由快速恢复转向平稳较快发展。从全国来看,乡镇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有稳步的增长,增加值是92500亿元,增幅10%,营业收入是381600亿元,增幅9.7%,实现利润增幅8.18%,上交税金增幅8.39%;由于金融危机对出口方面的影响,乡镇企业出货值达到3万亿元,下降14.5%。在劳动者报酬方面,总量达到17000亿元,增幅7.39%(增幅回落),工业产销率是94.72%(增幅回落),总体产销衔接好于预期。

(一)东部地区企稳回升,中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比较稳定。过去东部乡镇企业发展增速较快,受金融危机影响(影响的主要是出口),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受冲击比较严重。上半年东、中、西加上东北地区的几个大的区块增加值比例分别是62.02%、17.93%、11.97%、7.98%,东部所占比重同比下降0.54%;中西部地区占比相对有所提升。从上半年来看,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只有8.13%,明显低于全国9.02%的水平;进入下半年,东部地区稳步回升趋势明显,东部多数省份开始达到或者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2009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同比增幅20.2%,平均增幅与往年有所增加,河北省投资的重点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第三产业加工,等等;与往年高耗能项目投入有较大区别,投资结构有较大改变。河南省食品结构投资上半年增长很多,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8%,比其他的平均投资高20%,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调整为乡镇企业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乡镇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处于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乡镇企业成为新时期连接城乡的载体、连接工农的纽带,对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产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是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农村工业。在农村工业发展当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使整个工业化形成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为市场的格局。

(二)乡镇企业在统筹城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城镇化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居住,促进小城镇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镇企业通过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业人口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拓展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文化生活、休闲等等功能。

(三)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是要转移出大量的劳动力;最后是用现代的物质技术武装农业。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在遵循农业发展的原理: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劳动力,使农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生产了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最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成为了主角,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标准化生产。

(四)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之间相互融合,融合的过程是使各种要素向农村倾斜,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等事业建设,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相互促进。因此,乡镇企业不仅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属性,以及增强乡镇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五)乡镇企业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发挥作用。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中、西的差距不是差在城市上,主要是差在农村,差在农村第二、三产业上。发展乡镇企业,可以提升地区竞争力,缩小东、中、西部区域差距。

扶持政策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环境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其中,对乡镇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使乡镇企业的信心大增,为乡镇企业克服困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乡镇企业系统管理部门所做的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乡镇企业的融资幅度。大部分省份在融资担保政策方面有所加强。例如,河北省在2009年就提出大力培育区域型的核心担保机构,鼓励担保机构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增强担保能力;浙江省加大了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力度,同时,浙江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面对市场萎缩的局面,各级乡镇企业管理服务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例如,江苏省积极搭建经贸交流平台,多次举办经贸洽谈会、采购会、产品万里行等活动,帮助企业开拓两个市场,同时,还推行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来开拓市场;浙江利用浙商遍布全国的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山东省在企业当中推广质优服务、商优服务来扩大市场;广东提出了“广货北上”,把广东的产品推向北方市场,等等。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例如,重庆利用都市楼宇工业园区、小企业创业园等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沿海梯度转移的项目;四川抓住了灾后重建和兄弟省份援助的时机来招商引资;天津抓住滨海新区建设的机遇创造环境,招商引资。总之,大部分省在招商引资方面都制定了鼓励性的政策,通过激励机制,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加了企业的投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很多省开始进行结构调整。例如,河北省积极引导企业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产业链得到延伸;江苏省利用扶持政策,积极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像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工业;重庆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作用,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使企业在重组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强抗风险能力。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新的一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样要面临不少的困难。

(一)乡镇企业的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贸易体没有完全复苏,国际市场的需求仍然不足,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整个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今年国家一定会加大宏观调控,加大整治措施和整治力度。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乡镇企业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但目前来看,部分高耗能或产能过剩的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三)部分乡镇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能力相对不足。总体来看,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层次低、加工程度低、增值环节少。从整个产业链上看,乡镇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主要的增值环节中都不占优势。同时乡镇企业现在面临几大难题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等;这些局面使得乡镇企业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增强乡镇企业发展动力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国民经济既定增长目标后的新目标,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新表现。乡镇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乡镇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到结构调整、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通过提高乡镇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稳定的发展。根据乡镇企业和国民经济相关性以及历史的经验(乡镇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乡镇企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整个GDp增长0.2个百分点),我们把今年乡镇企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定在11%。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市场萎缩,企业就会萎缩,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源头。开拓市场有两方面:国际市场方面,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另外,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引进利用外资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乡镇企业的产业层次,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市场方面,乡镇企业发展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是各类园区,在利用园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按照发展的要求来选择招商引资的产业和项目类型,使引进的项目既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又有相关项目的配套,使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有序和谐地发展。作为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要为企业提供各种展会、经贸洽谈会、采购会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展促销活动。企业本身也要开发多种销售模式,像通过销售、连锁销售、直邮服务、电子商务等形式。

(二)加大企业融资工作力度。现在企业最重要的困难是资金短缺,乡镇企业要调结构,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改善金融部门的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完善金融服务。乡镇企业各级管理部门要做好自己的配套工作,特别是做好信用担保工作,同时积极扶持、发展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通过担保服务来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根据中央的精神,乡镇企业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力度,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增加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中小企业应依靠行政管理部门为中小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技术研发来提高产业产品层次,提高乡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