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14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信息网络;维护优化;管理成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大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现代医院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求其医护人员具有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护理技能,而且要求他们具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以更好地开展诊治、护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信息网络建设在更好满足员工对现代化信息管理体系框架方面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员工的信息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逐渐提升医院自身的整体形象、促进院内信息共享、提高医院管理成效、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1北海市人民医院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现状

首先,近年来,北海市人民医院所设置的计算机中心作为医院网络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主要管理科室,它主要负责整个医院运作过程中所使用软件的引进、期间的维护及相关硬件设备的选型、调配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在医院的信息化网络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此,为提高员工对信息网络维护优化的认识,提升医院员工的信息化网络操作水平,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医院员工的信息化需求,以期具体了解到员工最想学习的信息化知识以及最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操作,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来获得良好效果,促进医院的健康协调发展。其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已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目前北海市人民医院已构建了良好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也优化了就医流程、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差错率,实现了病历质量的监督,为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享受计算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同样也面临着网络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医院的良好发展来说大有裨益。第一,员工对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及维护技巧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及医院管理成效的首要因素。常见问题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这些常见问题也影响医院的办事效率与质量。若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处理方法以及其中的技巧,则在日常办理事务过程中会大大提升效率,有效促进医院的高效运转。员工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巧,一方面能够促进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高效的服务能够给医院带来好的经营业绩,同时也有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形象,大大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第二,员工对信息管理模式重要性的认同及主动参与意识,是降低管理、维护、升级等方面成本的有效途径。员工若能够意识到信息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则其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效率与质量,不断配合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减少医院的不必要的费用。第三,员工减少可能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不良行为,是保证网络信息系统良好运转的有力举措。员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若能够合理规避某些不利于信息系统有效运作的不良行为,对于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第四,加强沟通合作,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系统维护优化工作,是提升医院信息化管理成效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医院应积极鼓励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系统维护优化工作,这对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是一种保障。第五,专业人员转变观念、优化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系统故障的产生,是保证网络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及关键数据资料保存质量的重要保障。

2分析调查讨论

本文首先根据自身医院的特点设计出了相对应的调查问卷,同时结合医院员工平时对信息化问题的反馈情况,掌握员工的具体需求情况,旨在通过调查问卷来重点了解可能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因素及医院员工对各类信息管理体系的操作知识和维护技巧的掌握情况及需求,为提升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员工的使用水平打下基础。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领导的重视[1],2010年11月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制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明确指出:全员应该加强对医院信息化的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医疗决策、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上来。为了让科室技术力量把精力用于业务流程和应用软件的优化等更加富有建设性的工作上来,努力保证医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卫生部会给医院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北海市人民医院通过调查了解相关因素及需求,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后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行为,节省了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促进了医院管理健康持续发展。(1)医院通过采取岗前培训、集体操作示范以及个别指导训练的方式,逐步使员工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维护技巧,提高员工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刻认识,激发员工自发加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之中,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2)医院通过系统实施技术人员对员工,特别是对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丰富其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增强主动参与新系统运行的意识。(3)医院加强其员工对网络安全的认识,让他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防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有效的控制,管理有关操作权限,只允许拥有权限的员工登录互联网,其他人不能登录。同时设置防火墙,防止病毒入侵,以此保证内网信息的安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4)医院开设24小时值班电话,确保医院员工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增强员工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把专业人员从低效耗时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5)建立完善持续改进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化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确保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有章可依。(6)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维护优化,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分工负责日常运行及定期维护更新管理工作,可减少影响技术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医院应加强引进专业人才,定期对医院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丰富他们的相关知识,并对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确保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支有力的队伍。(7)通过远程维护解决日常业务工作中易发生的问题,减少维护人员到现场解决计算机故障的次数。

3结语

由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终端数量多、分布散、数据信息复杂等特性,维护优化工作对于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升医院管理成效有着积极意义[2]。因此,实现多种异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让信息化全程参与医院管理,提供丰富详实的数据,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是医院信息管理的最终目标。医院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医院来说意义重大,医院应提倡全员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从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意识到付诸行动参与建设。只要全员参与其中,齐心协力,相信医院的信息网络建设会取得预期的成果,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l]王景明.依托信息化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54-55.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2

一、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作为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和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吴玉荣认为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五大机遇,即:网络传播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增加新内容或新体现;网络交往将扩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3]张衍前则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指出,互联网扩大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张骥等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表现在: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5]张志辉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虚拟性、交互性、无中心性、开放性、超容量等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等等。[6]

可见,互联网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可归纳如下:一,体现在创新方面,丰富了新的内容和体现,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使执政党更为广泛、深刻地了解民情、民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条件得以增强的观点,学界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如果仅仅注重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新技术,所谓以图片、影视、动画、音乐等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来代替此前“干巴巴的说教”,就能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一厢情愿。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要求本段段首归纳的三个方面机遇作为前提能够得以充分保证,吸引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够使群众认同并被深深吸引,是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却也成为了某些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的工具,这必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张静等强调,互联网传播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向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提出挑战;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受到冲击;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使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体制、传播手段受到很大冲击。[7]袁其波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舆论控制能力这四个方面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严峻挑战。[8]干敏敏则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挑战;对我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的挑战;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9]郭明飞指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的消解,舆论调控的弱减,网络文化入侵,和信息“泡沫”泛滥。[10]顾洪英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有:西方国家在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信息互联网成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11]杨静娴认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她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西方强势而又隐蔽的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比较薄弱,被误读或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并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网络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2]杨丽敏指出,互联网技术自由性及多元性特点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防御及创新能力的挑战。[13]

综上,学界对于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罗列的方面较为全面,却也多有重复。笔者认为挑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互联网信息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处心积虑,变本加厉,意识形态渗透无所不在;三,互联网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面对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邱小玲认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有: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多元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世界意识形态舞台上,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14]陶文昭提出,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明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扩大和强化其优势地位;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对破坏和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进行控制和约束;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15]杨永志提出,增强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必须建立有利的“互联网舆论机制”;必须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必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施教形式”。[16]袁其波建议: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控制权;注重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网络技术水平。[8]关于加强在互联网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策,郭明飞言简意赅地提出:攻守结合,主动出击;疏堵相伴,加强引导;以人为本。[10]从增强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秦维红提出: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重要原则;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中坚力量;尊重和理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主调。[17]刘忠厚认为,信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策略有: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和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的“互联网民主”进程。[18]赵诤认为,要积极建设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管理的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9]李兴平认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双重性,我们在保护公民网络空间不受侵犯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要坚持政府对网络主导权的管理,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用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创新网络文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推动用网络语言表达重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象。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第三,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建设和创新。[20]

尽管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可见,学界所提出的对策、观点仍旧大同小异,少有与时俱进、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创新,且强调政府等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的措施较多,而保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人为本的对策相对较少。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3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形式下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地探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可以尽量避免网络中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危害,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地运用网络,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有利于学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学校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及教学改革的推进。再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丰富校园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伴随着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将呈现进一步多元化的局面,而在自由、包容的现代高校中,这种多元化是必要的。

只有认清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任务及策略等问题,才能促进网络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在新媒体的视野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网络可以点击网上教学视频,进行课堂外的学习;可以与任课老师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电子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和资料,更快捷地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激发学习兴趣。

网络文化的主体性有利于形成和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虚拟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网络交往的平等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了机会,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很多大学生从网络交往中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更成熟的自我评价。网络社会从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满足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但也带来了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混乱,以为自己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部分大学生受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乎所以,而在网络繁荣背后,出现的却是侵犯隐私、散布有害信息、猎艳、恶意人身攻击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

其次,网络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正向的,但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这样一来,教育者在传播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此外,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动摇既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

再次,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面对面交流这种传统人际交往形式的作用,造成了人际交往虚拟化、现实关系疏离化的倾向。而交互模式的改变,也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排斥感,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失,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产生不和谐因素。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建设好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设计优美、信息丰富、功能完备的主流网站。传统的校园网主页及引导舆论的网页存在内容单调、更新慢、无法互动、趣味性低等弊端,往往被大学生们视之为“高大上冷”而敬而远之。鉴于此,我们要精心设计网页,恰当设置栏目,力争界面优美,对学生有吸引力;要开设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栏目,如教育改革问题、医疗改革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引导师生员工正确把握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探讨解决的对策。要建设好校内各教学单位、各管理部门二级网站,加大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力度,使学生更加了解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情况、招生就业信息、文化活动信息、管理服务情况等,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要加强主流网站内容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新闻宣传形式中,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充分发挥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舆论引领作用。

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还要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要求写入校规校纪,以此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校园网络上可开设道德论坛,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贴近大学生生活。高校应利用网络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远离网络中的低级趣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和追求,不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网上;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其做到文明上网;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等。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和谐社会;互联网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达到1.37亿,中国网站数约为84.3万个,域名总数则接近411万个。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正如总书记在最近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学习时所指出的: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所以,充分认识互联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发展中互联网不可忽视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方面为之努力,对网络来说更负有重要使命,因为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网络搞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能够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进步;网络搞得不好就会引发矛盾,产生分歧,涣散人心,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会起到负面效应。所以首要的还是要正确地认识互联网的作用:

1、互联网的传播功能,使其具备了完全的或部分的媒体性质,因而必然会发生舆论的导向作用。

2、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广场式的问题讨论方式,使其在社会沟通的桥梁和“民意”表达场所的角色扮演上举足轻重。这种“民意”,有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可能只是个人不满情绪的发泄。所以,这种场所完全有可能发挥两种不同的作用。

3、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聚集性、扩散性和上下传输的便捷性,使其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传播上担负起特殊使命;也有可能成为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的扩大器,加强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

4、互联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及其特殊吸引力等,使其在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有可能提供的是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又有可能提供的是一个传播色情凶杀诈骗的场所,成为罪恶扩散的宣传地。

二、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水平,而且可以不断保持其先进性的本质。

第二,它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仅可以方便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世界影响,在国际社会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形象。

第三,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网上具有快速传播、更新的特点,给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通过网上新闻的“即时播发”和滚动播出,可以极为有利地宣传主旋律、弘扬主旋律,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的特点。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在网络条件下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战略任务,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第五,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网络阵地,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资源来加快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三、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几点建议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并对网民尽心正确引导。目前,网络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时常在网络上出现,如利用网络进行人身攻击、散布、主义的言论等,不仅严重影响着网络的形象,而且对一些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或者思想素质不高的人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仅仅依靠网络管理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不行的,还必须加强对网民的引导,从正面对网民进行正确引导。从思想和认识上提高网民的思想素质,相信对网络文化的正确发展必然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第二,加强法律与道德约束力。对网上出现的各种不健康的东西,我认为一方面,利用道德进行约束,对那些散布不道德、不健康内容的人,组织网民进行道德声讨、道德谴责,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打击这些网络捣乱分子;另一方面,利用法律手段,对网上恶搞、网上散布不良信息、网上传播不健康内容、网上反动言论的人,进行全面调查,一旦查实,给予严厉处罚,对由于管理不善,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网站也进行处罚。

第三,加强打击力度的同时不忘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网上不良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但是,对网上出现的不良行为,也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思想还没有成熟、散布不良信息、不良情况的青少年网民,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应该以教育为主,使其能够从根本上进行改正。对于那些带有政治目的、商业目的的人,如果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损害他人利益、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就必须严厉处罚,决不手软。特别是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要从重、从快、从严处罚。

第四,加强管理部门的检查力度并发动群众参与监督。网络能否按照正确的舆论进行先进文化宣传,直接关系到网络对社会作用的发挥。那么,要保证所有的网站都能够积极地宣传先进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就必须加强对网络管理的检查与监督。从网络管理监督的部门来看,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网站进行检查。在加强检查的基础上,强化对网站的监督。纪检监察、公安、安全、文化、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做好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要发挥群众的作用,调动社会办网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网民对网络情况进行监督,鼓励网民对网络不良行为进行举报。

第五,加强网站管理,制定相关制度对网站进行评比,建立奖惩制度。现在各种各样的网站名目繁多,有比较正规的网站,也有乱七八糟的网站。这些网站,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目的。但是,不管是何种网站,都必须接受统一的管理,按照统一的标准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那么,网络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网站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网站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网络管理良好,网络文化传播有力,网民喜欢的网站,要进行表彰奖励。对于那些经常出现问题,经常出现散布不良信息的网站,要进行严厉处罚,必要时要予以取缔。

第六,加强网站形象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众多的网站来说,自身的形象非常重要。有的网站自办网之日起,由于信息量大、内容健康、知识多,深受网民欢迎,不仅进入网站的网民多、点击率高,而且反响大、影响好。而有的网站,由于办网的目标不明确,目的不健康,从办网之日起,就一直口碑不佳,形象不佳。少数网站,甚至为了吸引网民、增加点击率,不惜传播十分不健康的内容,使其形象越来越差,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网络的形象,影响着网络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高网站的形象,增强网站的社会责任感,把塑造网站形象与提高网站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也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当前,网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指示,继续深入开展“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活动,大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和网络文明。我们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持不懈,再接再厉,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做更扎实的工作,把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向深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

参考文献:

1、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2、田贵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3、邓晓霞.论网络文化及其矛盾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徐淑红.网络文化与我国文化安全[D].东北师范大学,2006.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5

摘要:信息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社会和个人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也因此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信息网络的力量,有效应对网络传播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切实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挑战;对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信息网络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信息载体,信息网络化在为我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不可回避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信息网络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流动方式由传统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多向流动,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广,政府不可能通过对信息的封锁来控制整个社会。总的说来,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概括。

(一)信息网络削弱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由于信息网络化具有全球性、开放性、自主性、虚拟性、多元性等特征,一些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腐朽思潮和论调也会滋长蔓延。既有资本主义、封建残余思想,又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既有个人主义,也有集体主义;既有无政府主义,也有保守主义;甚至是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这些形形、千奇百怪的各种思潮,一旦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不可避免地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更多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人们在选择信息和价值取向时不可避免受到各种政治价值观和多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加之网络的开放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便表达或不敢表达思想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出来,个人意识得到释放,这就降低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势必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二)信息网络化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力。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思想文化交流早已呈现出无国界的特征。以美国为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在网络传播中一直占据着制高点,他们运用先进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技术,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国传播带有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其它意识形态,宣扬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企图通过这种手段,不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最终达到“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但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传播手段和体制也尚未健全,这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宣传度和影响面上也相对较小,必然会削弱和降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

(三)由于我国的互联网还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一些虚假信息、垃圾邮件、色情暴力等对网络文化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试图破坏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一些反动分子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利用网络传播一些涉及政治观念、种族歧视、和各种、反华等垃圾信息;网络中掺杂的西方资本主义极度宣扬的各种各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法分子在网上传播各种颓废、恶俗、色情的信息和观念。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任之广泛传播和泛滥,一些不法分子就有可能利用和控制网络舆论,严重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最终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

二、信息网络化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策略

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信息网络化时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我们必须勇敢的面对挑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批判的品格体现。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认真贯彻积极使用、确保安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的方针,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大力加强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确保网络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信息网络下,受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不安全的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突出,各种思想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因此,建立网络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是引导网上多样化意识形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是党的理论、文化、宣传等相关部门要从主观上重视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要认真担负起重大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步骤,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其次是大力加强网络理论阵地的信息源建设,信息源是解决看什么的问题,把党和政府的信息放到网络上,让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路线、方针、政策,让更多的人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功绩,理解我们的目标和宗旨,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再次是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灵活运用各种载体,构建多层次的意识形态平台。任何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物质载体,网络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领域,各种意识形态早就把网络作为传播的主要阵地。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应该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二)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网络防御能力。当今网络已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产品,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西方文化渊源,使网上交游失去了平等性和交互性。面对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迎难而上,利用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主动出击。一是利用互联网向国内外传播中国的声音,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成就,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进入网络,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源,增强社会影响力,进而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二是必须树立意识形态的信息环境意识,加强网络信息控制权。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技术管理措施,对各种有害、反动、信息进行严厉的打击,净化网络风气,努力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空气清晰、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的流畅。

(三)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整治互联网不良之风,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互联网的安全已上升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全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创建健康的网络文化,除了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外,还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来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力度,还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大力开展净化网络环境整治活动,依法惩处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声讯台等工具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网络色情等各种违规行为,坚决扫除各类文化垃圾,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营造有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2]:《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原则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3-0058-04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研究》(12XKS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洁,女,博士后,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侯玲玲,女,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1]。当前,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髓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使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外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行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方能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实际,我们认为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一元与多样相结合原则

一元与多样相结合原则是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原则。这一原则对确立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体系有两大要求: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即坚持一元思想指导,也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的内容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将其他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混淆进来。二是既要丰富和发展传播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性;又要创新和改革传播模式,提高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一)坚持一元思想指导。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一元思想指导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2]。将马克思主义贯穿于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媒体上的指导地位。坚持一元思想指导,既要求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也要求网络媒体的传播实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既要注重在传播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注重在传播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起来讲,就是网络媒体的创建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网络媒体的运作过程必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媒体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应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要传承以前传播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又要不断吸收新的传播方式,实现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二)坚持多样方式发展。坚持多样方式发展是指我们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又要不断完善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活力,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如果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坚持一元思想指导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多样方式发展。坚持多样方式发展要求融合多样传播方式,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追求变革的热情日益高涨,单一灌输式的传播理念正受到其他传播方式的冲击而失去其传播效用。当前,通过吸收各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创新网络传播模式,如建立论坛、聊天室、开放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新颖的传播形式,将其融入到灌输传播模式当中,使人们在休闲娱乐活动中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内化过程。同时,又通过网络传播将内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传播出去,完成外化的过程,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率。

(三)一元与多样协调并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坚持多样方式发展,为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存的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提供重要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提高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运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融合多样发展方式,创新网络媒体传播模式是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必须不断创新网络媒体的传播模式,做到在坚持中有发展,在发展时必坚持。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使其内化指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外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

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是指在建设网络媒体的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将网络媒体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媒体传播的实效性。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要做到以“建设为主、管理为重”,坚持全面建设网络媒体,重视管理机制的完善,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一)坚持全面建设构建体系。加强网络媒体的全面建设,让其更好地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既要注重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又要注重专业队伍建设。首先,网络平台建设为网络媒体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网络,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要不断创新网络平台传播方式,力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最终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其次,专业队伍建设为网络媒体提供生力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能为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使网络媒体有了坚强的人力后盾。网络媒体专业队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人才的技术培养,也要注重专业人才的思想培养。为了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队伍应该确立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服务。拥有了扎实的专业技术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网络媒体专业队伍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重视全面管理完善体系。网络媒体要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实效作用,突出网络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制度化管理,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并使其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网络媒体的管理主要是指对网络媒体传播内容的管理、对网络媒体专业队伍的管理以及对网络媒体制度建设的管理三个方面。首先,紧抓内容管理,坚定网络媒体传播的正确方向,这就要求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其次,注重队伍管理,提升网络媒体整体实力。注重网络媒体专业队伍的管理,就是要让网络媒体自身建立一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共同利益转变的思想信念,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再次,重视制度建设,完善网络媒体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建设是网络媒体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一方面为网络媒体的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管理依据,方便管理者对网络媒体有效监管;另一方面管理制度保障了网络媒体的自力,保障了网络媒体的活力,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的有效传播。

(三)建设与管理协同发展。重视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就是要让先进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中形成一股引领力量。网络媒体的建设既要注重媒体专业团队的建设,又要注重网络媒体基础物质的建设;既要注重网络媒体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网络媒体的软件建设。通过对网络平台、专业团队等软硬件的建设,网络媒体拥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技术精湛的专业团队,在网络上占有了主动权。然而,再精锐的队伍,再先进的设备,缺乏妥善的管理,也会失去原有的功效。网络媒体发展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关键在于对网络媒体的合理管理。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拥有健全的管理体系,网络媒体在专业队伍建设上,在日常工作中就会有保障。建设推动管理的改革,管理促进建设的发展,建设与管理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完善,巩固网络媒体在传播中的主导力量,促进网络媒体更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使用与发展兼顾原则

坚持使用与发展兼顾原则,是指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网络媒体的正确使用,又要注重网络媒体的自身发展,使网络媒体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需要。

(一)重视长效使用。运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满足在新形势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首先,掌握规律合理使用。网络媒体的使用是将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去,并且掌握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转化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明确目的正确使用。只有网络媒体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目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及发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胜利。明确网络媒体的工作目的,正确使用网络媒体,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媒体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传播效率。再次,结合现实长效使用。网络的兴起,加剧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我国现实国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而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发展为重。在现实中,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周围环境也充满着巨大的变数。网络媒体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适应周围各种因素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践。首先,推动理论发展,完善体系建设。推动理论发展,完善体系建设,是指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吸收先进思想和价值观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完善网络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其次,实现形式创新,开拓传播视野。不断创新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开拓其传播视野,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这可以通过开设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传播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参与到信息的传播环节中,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再次,重视经验总结,提升传播实力。网络媒体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而实践的经验总结正是实现这种提升的重要途径。吸收好的经验,弥补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传播理论,使之更好地指导网络媒体在新的环境下的传播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三)使用与发展和谐共进。网络媒体的出现和使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人们在接受已有价值观念的同时,又可以参与到传播的实践中。人们通过自身在网络上的传播实践,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和凝聚力。在使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能否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能否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同时能否满足自身存在的现实压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要发挥网络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就必须注重网络媒体的发展。发展网络媒体,提升网络媒体的整体实力,有利于网络媒体自身的生存,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使用为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发展推动实践的开展。没有发展的使用,网络媒体就会在社会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被社会所淘汰。没有使用的发展,缺少实践的经验,网络媒体就如无根之树,同样会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在使用中总结,在总结中发展,在发展中使用。只有遵循这个客观规律,网络媒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实力。

四、引导与过滤并举原则

引导与过滤并举原则,是指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其他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主要通过“引导为主、过滤为辅”,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他价值观念发展的态势。

(一)引导为主,增强主导作用。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因为传统封堵式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世界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对其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有效引导,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保证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首先,坚持引导内容,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历史教训表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网络的普及在不断加强。在意识形态互相冲突的情况下,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从而在舆论上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优势,在社会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其次,坚持引导培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引导教育方式是在社会成员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引导要更注重让社会成员自主地接受社会所传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内涵之所在,并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内化为人自身的行为规范,又将内化的思想外化为社会行为,在社会成员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示范提高引导教育的作用。再次,坚持引导发展,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视引导发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吸收其先进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网络媒体在网络上拥有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所无法比拟的舆论主导权。人们在网络上更愿意相信由网络媒体或通过网络媒体信息平台所的相关信息。这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引导社会思潮的重要因素。

(二)过滤为辅,巩固引导地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行阻碍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影响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丰富和发展,甚至还将动摇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面对反马克思主义,诋毁社会主义或者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造成极端负面影响的错误思潮时,必须果断地将其过滤掉,尽可能减少和削弱这些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严守传播源头,坚定传播的正确方向。网络媒体严守“源头关”,将极端思想在其萌芽前就过滤掉,是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表现。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只有在源头上把握住了方向,在传播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偏差。其次,严控传播过程,保障传播的先进性。在当前的信息网络时代,西方国家试图利用网络传播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思想,从而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撼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石。为此我们必须严控传播过程,将这些极端思想过滤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再次,严管网络平台,提升传播的有效性。网络平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言论的主要阵地。由于人们个体差异的存在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人们在接受网络信息时很难甄别其中的优劣。因此,我们在注重对网络平台的严格管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信息传播过程的监控,用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的发展,在网络上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

(三)引导与过滤携手发展。引导与过滤并举原则是推动网络媒体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则。引导和过滤密切联系、紧密相关。只抓引导不顾过滤的传播是不协调的传播。在当今人们追求自由发展的时代,引导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显著作用。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对出现的不同声音,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消除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一味地只讲求引导也可能使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播陷入僵局,从而丧失主导地位。然而只重视过滤,放弃有效的引导,也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去活力,同样最终丧失主导权。过滤作为引导的辅助手段,是将对社会稳定、统一、民族团结、领土完整和社会发展产生极端负面影响的信息、思想、价值观念等,通过行政、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地屏蔽。过滤是引导的前提,在为引导消除阻碍的同时,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净,保障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为了使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传播更有活力,我们必须注重过滤和引导的携手发展。过滤和引导相结合,就是为了使网络媒体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更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是在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涌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才能不断地抢占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3-12-24.

[2].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7

一、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存在多元化的趋势,加强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研究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且以这个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为动力,积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所以,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时代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网络时展的机遇,加强研究生历史使命的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需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我们的政治阴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LeD的互联网时代,渗透率是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他们凭借其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不断的输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面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研究生受西方世界物化目标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对科研兴趣退化,功利性增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研究,缺乏团队精神,道德冷漠,学校纪律的弱化,无视他人的存在,“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同时研究生群体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大,导致更加缺乏这种责任感。

二、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研究生的思想意识深受网络的影响,面对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挑战。

(一)思想观念多元化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同时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标准出现了多元化,走在学术研究创新的前沿阵地的研究生,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经常接触西方的网络信息,对于强势西方文化传播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现代西方在很多方面比我们领先,其中LeD易于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我们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使得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理论研究和载体建设滞后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不少,但是专门针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却不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盲目的。当前,在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培养,资金投人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会相应地比专业领域逊色得多,理论滞后也就理所当然。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展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新兴的网络载体不断涌现,如微博、飞信、mSn、微信等,有些教育者,从内心不愿意接受这些新鲜事物,造成工作被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不强

互动、虚拟、开放性的网络,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机会,并在同一时间,网络世界,信息量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功能有限,虽然内容很丰富,但缺乏足够的吸引和互动性,网络中存在着各种不良信息,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向研究生传播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煽动。研究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不强,浏览相关网站,正好迎合了敌对势力的意图,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开始宣传西方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警惕的。研究生应加强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特别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理论仅仅只是为了能够拿到自己的学分,至于自己是否真正的认同这种思想教育,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学好自己的专业,找一份好工作才是王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上网也从来不会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内容,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摆设,仅仅使为了让学生学习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各高校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传形式单一等都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的表现。

三、加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解决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来加强对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面对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深刻变革且日趋多样化的特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的看待西方思想和西方文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研究生的头脑,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扎实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教育载体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各高校要加强研究生的理论研究建设,通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注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规划和指导,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活动载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构建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三)完善立法,加强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

我国的网络立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展明显滞后,网络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针对高校和研究生网络自律的法律更少。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健全校园网络系统,掌握正确导向的主动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想,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同时加强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抵制各种西方不良的文化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8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创造的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在互联网上的体现,反映着高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折射和投影,是链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节点。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健全人格,促使智能发展,完善道德修养,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校园精神。只有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才能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提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保证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本质,抵制和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影响的重要手段。高校网络是集中和传播高校精神文明信息的有效载体,包含了大量与学校师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管理、服务、娱乐信息,是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自然表达与相互沟通的无形桥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师生的素质,调动他们的探求欲和创造欲,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人格。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主导着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向。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要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要遵循高校的教育方针,就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从内容上看,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以教育为主,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坚持教育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在增强网络文化教育性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性和娱乐性。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是一个极为开放、复杂的环境。主要存在以下消极因素:

第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被一些西方国家当作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他们利用国际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电子软件、游戏等精神产品中,不断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兜售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人权”、“民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从而达到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目的。

第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民族文化向来是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网络世界中,占据支配地位的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构成了冲击。这既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又使我国广大青少年在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方面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扭曲和影响。

第三,不良信息泛滥。互联网上信息杂乱无章,色情、暴力、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大量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肆意兜售,网上“贩毒”与兴起等等,严重蚕食信念混乱、意志薄弱的人的心灵,并诱使一些人最终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

以上这些消极因素,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都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给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做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新的途径”、“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等文件精神。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网络安全建设,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首先,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育人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网络是构建和谐高校园区的前提和基础。1.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工作者应针对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针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高于受教育对象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2.要培养一支文化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具有战斗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首先是政工干部、两课教师,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尤其是辅导员要随时掌握网上思想动态,观察他们的需要、期求和偏好。师生在网上平等交流、在思想上平等交锋、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更明显。网络的共享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受教育者间原本存在的观念落差与文化落差不再显著。这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做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统一、广博与专深并重,以新的管理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增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性作用。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和发展。1.网络文化并不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改变,而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强化思想文化阵地意识,抢占网络思潮的制高点,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我们可以针对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展示校园文化活动和师生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可以在校园中弓i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利用网络、建设网络,以此来构建校园网络道德文化建设。2.建立健全合理的、操作性较强的网络道德规范,如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等同时,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网络道德环境的松弛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网络行为;如网上信息规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净化网络环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网上明辨是非,认清美丑,加强自我约束,使其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9

[关键词]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D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6―0039―02

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当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以前瞻性眼光审视意识形态变化新特征会发现: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新特征

一是导致意识形态多元化。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思想接受维度日益多样化,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和途径中获取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既包括积极健康的,也含有消极有害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虽然让人们打开眼界,对所不知道的领域有所涉及,但同时也导致人们思想迷茫,自我定位不准,归属感缺失,甚至会引起信仰危机。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我国现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个身份属性并没有得到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表面上看似先进的思想其实并不适合我国。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将严重影响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意识形态大众化生活化。现阶段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意识形态已不是以往那种具有高层性的理论观念。“各种意识形态通过隐形的方式和大众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于是社会成员不但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接受者,而且在这样的意义传播中日益成为意识形态的创造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意识形态的生活化和大众化。”〔3〕意识形态也不断关注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获取成长的养分,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理论,传达思想,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理论有机的结合。

三是意识形态范围扩大化和斗争复杂化。“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是以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是能够表达和传递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物质利益的有关信仰、思想和观点的体系。”〔3〕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大众化和生活化导致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斗争的扩大化和复杂化,从原本的政治层面的斗争扩展到社会生活方面。意识形态的斗争也通过互联网、传媒等方式日趋隐蔽。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等方式,凭借科技和经济优势,企图在全球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殊照顾”是必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受到空前的挑战。

二、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需把握的三个维度

一是要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人民力量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全体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4〕从屈原投江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彰显了我国爱国主义的历史轨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同时对人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爱国主义正在遭受部分人的质疑,“人权、自由、民主”和“世界公民”等西方意识形态概念正在腐朽人们的思想灵魂。爱国主义也有被“异化”的现象,认为爱国主义只是简单的传统美德;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缺少意识形态的文化理念;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爱国主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焦点问题之一。”〔5〕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的中心,培养爱国主义,国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方式。美国的爱国主义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一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很多学校每天都进行升旗仪式。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的国民教育几乎都以各种方式强化爱国教育。在新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是我国意识形态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确保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必要信念支撑。

二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战争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能够走上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性质的社会改革和革命都没有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穷落后的中国前方在哪?新生的共产党成为这一重任的执行者。事实是最好的检验。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从落后的阴霾中重新走向了强大,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我国、我党的诬陷和丑化。如何应对当前的思想危机,如何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还在党。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从几十个人发展到八千多万党员,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因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要坚守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历史已经昭示这个命题的正确性。拥护党的领导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坚守的又一个阵地。

三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资产阶级、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发展强大的不二选择。十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的发展都取得了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羡慕的瞩目成就。“据联合国的世界经济报告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增至50%。”从一穷二白到今天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综合国力大幅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已充分证明社会主义道理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自巨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向低潮阶段。但从十月革命到今天,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已经为社会主义道路积累的丰富的经验。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更是关乎到党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6〕3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网络时代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关注点

网络媒体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意识形态宣传要根据网络的新特点、新要求,重视网络应用,构建立体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

一要强化网络文化引导作用。首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切实利用好网络的优势,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如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剖析这种变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力度,不断探索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新内涵,以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性。其次要在网络上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和观念通过网络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要从正面反击,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坚守人们的思想阵地。

二要完善网络宣传体系。首先要提升对媒体宣传和教育引导功能的重视程度。加强舆论引导,净化媒体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掌握媒体的实际领导权,以传播正面、有益的信息为主;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通俗化,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增强吸引力和号召力。加快硬件建设速度,通过硬件过滤和屏蔽网络上不良信息。制定相关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媒体的宣传内容。加大本土网络投资力度,建立喜闻乐见的网络宣传内容,提高意识形态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其次要增加互联网的信息含量。据统计,“网上信息资源有90%是英文,中文信息不足0.4%,这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着网络上信息资源。”〔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将网络变成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虽然暂时突破网络中文信息量还有相当大的困难,但可以逐步改变这种情况。从现有的中文信息质量上着手,增强中文信息的吸引力和利用率。加快中文网站建设是我国有效抵制资本主义文化和各种西方意识形态演变的附属品的有效途径。

三要规范网络法律监督机制。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关于网络宣传的立法进程相对来说较慢,大部分法律性文件和规章制度层面过高,没有切合实际的规定,缺乏整体协调性,导致相关网络部门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必须要加快网络法律的立法进程,尽快依据形势的变化出台新的法律政策,从法律层面严格规范网络的发展方向,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位置。同时要加大网络监管。网络具有虚拟性和无限性的特点,网络的发展并不是如同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呈现一种健康有序的环境,而是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到处充满了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网络诈骗、病毒攻击和各种黑客行为此起彼伏,在网络繁荣的背后,人们无法对各种乱象和弊端‘忽略不计’,探索并创新网络监管,成为当前互联网产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一个环节。”〔7〕如何有效的确保网络健康有序运行,已经成为各国维护本国信息利益,传承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其中涵盖了道德、自律和法律监管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001版.

〔2〕.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8,001版.

〔3〕李文艳.当代意识形态的新特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

〔4〕占毅.论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三个基本向度〔J〕.学习论坛,2013,(06).

〔5〕屋蕾蕾.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兼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问题〔J〕.哲学研究,2010,(04).

加强网络建设的意义篇10

abstract:thisarticleelaboratedthecorrectunderstandingadvancednetworkculture'sconnotation,thenetworkculturetothewebcamtheinfluence,proposedfinallyhowtobringhonortotheadvancednetworkculturethe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先进网络文化弘扬对策

Keywords:theadvancednetworkculturebringshonortothe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赖水香女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96-02

一、正确认识先进网络文化的内涵

1、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积极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1]。

2、网络文化主要指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人们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要求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双向甚至多向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载体的网络,应该为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提供快捷而广阔的渠道[2]。

3、先进文化与先进网络文化的关系。先进网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网络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建设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总书记指出: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社会影响颇大的网络文化,就应该积极引导,使之反映我们时代的前进方向,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以先进思想和科学精神指导下的文化园地,才能给所有网民以清新活泼的文化滋养,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因此,建设和发展先进的、健康的、积极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网络文化,是中国的网络文化,它还必需具备中国风格和气派,体现中华民族特色,这也是文化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历史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不断扬弃和发展。它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地球村”里的网络文化,同样也应该保持并弘扬民族文化,并不因为地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的消失而一笔抹杀民族文化。社会主义中国的网络文化,应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已离不开网络,它不仅使通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网络传真、网络会议等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而且其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扩张,越来越展示着虚拟世界的精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进入网络世界,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把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变成了同一个“社区”的“守望者”,而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把现实世界的传统生活方式虚拟为“数字化生存”。这种虚拟的“数字化”生活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技术能像网络技术这样迅速风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具体化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发展而言,网络对于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不良网络文化日益严重,给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带来了思想、行为上的消极影响和毒害。如有的青少年因为网瘾而辍学、退学、离家出走、暴力犯罪甚至自残自杀;有些孩子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欺骗、打骂以至伤害、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竟然有父母由于网瘾问题而亲手残杀甚至肢解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已经不只是孩子们受影响了,不少成人也因为网瘾、网恋、网婚、网上同居、网络等造成种种家庭悲剧、甚至犯罪。近日,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透露: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当中,有近80%的人通过网络受到诱惑;这些人因为沉湎于网络,或者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侵蚀,作案甚至作大案,进行诈骗、、抢劫、抢夺的犯罪比例非常高。

三、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互联网、网民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1、政府要创新思维,网络文化的管理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市场引导为主,辅助技术手段来解决网络文化当中的新课题和新考验,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畅想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统先进网络文化,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做到用网络平台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塑造美好的心灵,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先进的网络文化中来。以发展和建设为前提来统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目的是健康发展,服务的目的是促进繁荣,新生事物我们要伴随着新的事物产生,网络文化对传统的文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网络文化的负效应都是在其自发、无序的状态下产生的,要防止首先要明显是非,加强引导,要以人为本,研究网民的心理和需求,建立网络文化多元繁杂的特点,倡导和树立和谐文化理念具有长远而富有深刻的意义,文化价值取向应当发挥运用的作用,网络可以无中心,但人和中心不能无目的、无方向。扶持主流网络文化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强化主流文化的社会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积极运用新技术、完善网络运行制度,倡导为民办网、为民上网,掌握好真实与虚拟的平衡,营造自由而又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2、互联网要以服务网民构建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网络文化作为职责。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办网,以爱国、守法、公平、诚信为基本原则,积极推进行业自律;以讲政治,讲发展,讲道德,讲责任为其精髓;以团结、服务、规范、创新为其理念,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实现梦想,创造未来为其己任,净化网络环境,传播先进文化。

3、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要大力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产品,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空间中的占有率,打破西语对互联网的文化垄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上筑起一道钢铁长城,保持我们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先进性、纯洁性。

4、严肃认真而又科学地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道德。网络在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影响和作用还需要深入、科学地探讨,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既要认真重视,更要深入研究。孩子们喜欢电脑,喜欢网络,甚至有一些迷恋,对此不要轻易指责,而要因势利导;不要简单限制,而要自我调适;不要一概否定,而要提供适合青少年的网络内容和环境。这些才是网络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

5、积极挖掘网络游戏产业,游戏产品作为文化内容的载体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成瘾。积极开展网络游戏的研究和网络人才的专业培养工作,包括游戏内容,类型、研发、技术、评价、教育、文化等等。网络游戏是关系到网民的成长,甚至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个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人类创造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又通过了庞大的玩家群,反作用于社会,玩家在游戏里学到的一切会反映到社会当中,可以说关注游戏也是关注网民的健康成长。

6、努力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增强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切实加强以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网络道德建设,增强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首先,加强网络道德的规范体系建设,提出网络交往应该坚持的道德标准,防止和克服网络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在网上要深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网络伦理的底线做起,构建一套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以防止和克服因道德失范而导致网络世界的行为叛逆。其次,要加强网络道德的调控机制建设,努力在网上营造维护公平正义、褒扬真善美、声讨假丑恶的舆论氛围,凝聚网络世界的道德力量。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在网上强化道德调控机制建设,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舆论氛围,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同样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第三,加强网络道德的自律意识培养,努力强化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提高对网络行为和网络文化的是非鉴别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侵蚀。道德建设尽管需要营造道德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但关键还在于提升主体对道德意义的理解和对道德行为的自觉。网络道德建设要强化主体的道德意识,并要求从网民自身做起,培育共同维护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道德理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