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5:31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1

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普通学校不同,它只接收具有高中学历以上的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一线岗位提供专业性人才,职业教育特色明显,它顺应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当中,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到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将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性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满足企业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建设的需要,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管理,培养学生成为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1]。以高等院校的目标为指导方向,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要将理?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到实践当中。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互联系,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会产生出新的经验元素,教师要重视对理论技术的实践和操作,增强学生操作的动力。

(二)教学方式要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投入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决定着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状态也能够体现出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包括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主动学习动机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大于被动学习,深层次参与学习的效果会大于表面层次学习的效果。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那么效果会优于教师被动的讲给学生听。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保护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结束后一直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要灵活且体现师生互动的原则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两种方式保持一致,保持和谐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二者要保持平衡和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2]。良好的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要大胆、积极的探索教学方法,理顺教学思路,不断进行实践和自我反思。

二、基于互联网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

(一)转变课程内容的选取方式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的问题,高等院校要秉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工作进行解体和重新构建,并重新建立学习结构,将工作分为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方面,主观要素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客观要素则分为条件、对象和环境。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主观要素,案列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及教学实践内容的参考则需要客观要素。

(二)转变课程资源的转变方式

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积极探索课程资源的转变方式。改掉以往的ppt,秉承“碎片化”的理念,以知识点作为单位来制作教学资源,以关键词和图片为主要的表达形式,图文并茂,将视频链接到案例中,上传网络学习空间分类管理,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

(三)转变课程资源集成方式和学习方式

高校在使用互联网学习时呈现盲目性的特点,而且不能够充分的使用优质资源[3]。高校要持有“泛在和集成”的理念,使用链接系统把有用的资源汇总到教案表格和微课地图等导航图表上,使学生和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并且可以将学习地图应用到实际教学和主动学习中。

(四)转变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和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学校要转变学习组织方式和教学互动方式。积极采用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建立群组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将课堂上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有限的课堂成为丰富知识和转化技能的重要场所[4]。使用空间留言、微博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微博当作学生学习的网络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2

关键词:探索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新模式

2016年3月18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教育方面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本文结合“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工作的信息处理和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互联网+小学教育”的先进性

现阶段,通过网络、电视的信息,很多老师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小学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跨度一般在6到13岁之间,对新教育模式适应性比较强,小学阶段,老师采用“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小学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老师提前制作和备案完成链接式ppt课件,图文并茂,将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课文字词采用网络地址链接,在课文讲解中,运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够形象真实地看到桂林山水的影视化内容,多样化、情景化地表现桂林山水,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度和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小学教育”的应用

“互联网+小学教育”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只是把简单的课程录像搬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学习,也不是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把实体教室变成虚拟教室,而应该是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从纸质载体到网络电子载体的变化,“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方式教育都应该以课本内容为主,“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老师需要课程制作,教学内容、学习情境以及讲课成果鉴定等程序化实施,将教学模式试图“产品化”,从“外观”到“内在质量”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优质的教学内容实现系统化、动态化。培养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个性化学习,老师进行动态化、差异化教学。

比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和《自然之道》两篇课文时,老师均可以按照“自然启示”为主线,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索进行整合,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互联网上有关《自然之道》的优秀课件,理解不同版本的设计,进行自我重组,设置教案背景,百度地址链接《自然之道》课文中有关海龟和蝙蝠的文章,利用互联网微信群提前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结合课本进行预习。老师按照一定格式程序完成课件后,在课文教学时,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课文,在网络上完成了解海龟和蝙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点,老师应充分实施网络情景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明白自然启示,与学生同步互动,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

课后学生和老师对教学课文的成果进行网络评价,持续改进。学生通过老师的互联网+模式教学逐渐改变传统的受教育思维模式,适应新变革下的“互联网+小学教育”全新模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探索和启发

在“互网+小学教育”的概念模式探索和实践中,全新的模式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素养,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小学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从pC向移动终端平移,小学诸多教育app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关注和学习,应用起来更加灵活。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原本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体验,通过微信、QQ等app互联网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快捷地给予学生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良师益友。

“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新模式目前还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时代教育的先进性,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和新模式的探索运用,“互联网+小学教育”新模式将成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舍恩伯格.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3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教育;互联网思维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体验了一场颠覆性的生活变革,从以前的什么都需要亲力亲为,到现在的只要轻轻动一下就可以搞定的全部的生活状态。这让人们大呼过瘾,再也不用花费多余的时间在一些小事上。大部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被互联网颠覆了,餐饮、旅行、住宿等等无不渗透着互联网的痕迹,可以说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含义

(一)“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思维”概念已经从专家领域飞向千家万户,“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李彦宏。2011年李彦宏在做演讲时,偶尔提到这个概念,意思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由于他的描述非常碎片化,并没有引起重视。紧接着2012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三年后,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2015年指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1]。

(二)“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代表了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的渗透来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和发展[2]。例如:“互联网+美食”促进了美团的产生,“互联网+零售”促进了阿里巴巴淘宝的产生,“互联网+通信”引起了QQ和微信的发展,“互联网+旅游”促进了去哪儿网的产生,“互联网+教育”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互联网思维,这种思维是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

二、远程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有些偏远山区,信息化技设备还比较薄弱,没有接入互联网,无法实施手机终端学习。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课桌教室尚未达标,信息化教学更是无从谈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一)教师缺少信息素养

虽然当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守旧,脱离时代,缺乏创新,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总是追求学生的数量,根本不知道学生是谁,不知道学生的需求。不懂得“互联网+”怎样与教育相结合,不懂得把微课、慕课应用在自己的课堂中[3]。如果教育者缺乏学习的精神,就不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不论曾经的教学成绩多么辉煌,很快就会烟消云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发表个人对教师教学、学校环境的评论。对于学校官网的消息,老师的言行及讲课水平,学生也可以发表看法,因此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考核方式单一

远程教育是中国教育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如此发达,学生完全可以在电脑端、手机客户端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这就说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传播知识的时候出现了方法错误。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中国的教学中,通常是用一张纸质试卷定终身,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在课程评估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差异去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考核方式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采用观察法、口头测试法、问答法和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进步。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远程教育发展建议

(一)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不再是在课堂上与老师面对面的接触,而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成人学习者通过网络的学习、慕课的学习及短视频的学习最终获得了毕业证等学位证明;总之,学习者越来越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些都是碎片化的表现,即学习的地点、时间和需求的碎片化。

(二)互联网的“快一步思维”

时代在进步,但是快一步的思维,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十分适用。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思维更是被体现的更加明显。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消除了距离,一旦信息距离变为零,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成本就急剧降低,因而老师可以围绕学生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为学生提供满意的“传授-答疑”模式。因此服务模式要创新。学生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而教育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三)互联网的“第一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喜欢的是第一次尝试带来较好体验的教学方式,做到第二、第三都没有用[5]。只有当教师有能力撼动或者阻碍历史车轮前进时,学生才会记住。

(四)互联网的“焦点思维”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焦点上,做专一、专业的教育。从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变成满足特定学生的需求,从做全部学科变成只做特定学科,成为这一个科目的佼佼者,这样的思维才是可取的。因此,要结合教育领域和地域特色进行摸索。教师授课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而是要进行变革。根据行业的需要,不断优化,改进课程标准。可以压缩理论知识较多的课程,以够用为指导原则,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到实用的技术。要高度标准化,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教师要依据特定的专业目标提出知识、技能等素质需求清单[6]。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4

p键词:互联网+教育;挑战;教学改革

当今时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业的影响有目共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从我市、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中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环境的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了教学环境:

1.综合多媒体电教室。主要设备有: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2.多媒体Cai网络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建有几十个学生计算机工作站,并配有耳机等。网络教室功能强大,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演示教学、分组教学、在线讨论等;3.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备课室、校园网等综合型电教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4.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VCD、计算机等设备,主要适应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提供了平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从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桌椅、黑板、粉笔的现实环境,变革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体,现实的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式,教学中运用许多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呈现过程,收到良好的成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变成随时随地地交流与讨论,避免一些教师不善于表达,学生不善于沟通的缺点。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让教学方式更加便利,并进一步引发了师生思维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程”作为颠倒的课堂(即翻转课堂),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和学生的喜欢。教师从开放教学、分享式课堂、班级管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特色课程用手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成微课,并生成码书。把固定的课堂,变成随时可视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职能的转变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作为教师仅具备自己专业的能力,已远远不能胜任。我们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教师不再采用简单的教学设备及工具,向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转变成领路者、服务者,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创造广阔的、多样化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准确定位与把握,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学生的变革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流水线式传统教育模式,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教师实现了与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工具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与研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问题,在线与网络上的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空间,营造共同学习、自主学习、协助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氛围。这样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主动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优势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与愉快。学习之外,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也在我校所构建的“互联网”环境中得到了提升和锻炼。

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在教学一线形成教学改革突破口,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够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但是目前传统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技术虽然对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相比于其他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仅仅是前进了一小步而已。究其原因还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远景,为我们前行指明了方向。但是,路还在脚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去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平和光,现代教育管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2016.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5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亦纷纷主动与互联网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新模式。互联网+的时代的悄然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媒体便捷、即时、海量、交互、生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新内容。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拓宽了渠道,利用其即时性和便捷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甚至可以同时多线程地进行多项工作,比如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能够便捷地使用互联网上海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实了新内容。更新了教育的模式,促进了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

二、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互联网+模式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

互联网发展到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传统主流媒体受到冲击,"碎片式"网络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在倡导求时效、求简洁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获取知识缺乏系统性,思考认识难以深化,理性审视和追问本质不足的思维方式。

网上的信息内容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层次水平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心主导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失去了主导性地位,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成了较强的个人主义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从小接触互联网上包罗万象的信息的当今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很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已不可能再局限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更不愿接受枯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他们要求的是一种互动式、探讨式的教育新形式,需要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二)互联网+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改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清楚文化传播规律,明确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清晰地意识到互联网+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互联网+模式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网络上无数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传递的信息各种各样,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可能逐一查看网络上所有的信息。因此,大学生们通常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鸣点的信息。逐渐就会形成一个个固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圈子,在其中只听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只看能愉悦自身的信息,长此以往将无所进步,故步自封。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在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发表意见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许多的糟粕信息的误导,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理想信念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失去阵地。

三、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正确把握互联网+模式背景下大学生的变化,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形式

牢牢把握高校学生时代感强、使用互联网频繁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思政教育的新平台,丰富教育渠道,实现教育方式多样性。例如利用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微博、微信、QQ等,建立学生网上党支部团支部、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微博公众号等。除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及时、有效、互动的严肃思政教育外,也不时通过他们推送一些轻松活泼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利用信息传递的多元化,将大大增加其关注度、信服力和信任感。

在新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重理论"灌输"的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态度创新教育途径。

(二)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

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是全新的,面临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广大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务必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一方面要自觉提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不仅要熟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还要掌握互联网媒体的基本技术及其传播特性、传播规律,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高校思政教育者还要对如何合理充分地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形成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者还需要努力去了解并融入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群体。探究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点所在,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载体,采用符合当下大学生群体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的工作方式。如创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主动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师生互动。

(三)建设互联网+模式下的健康新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互联网+的模式下,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其挑战,主动把互联网文化渗透到思政教育中,将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进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可以结合知识传授、舆论宣传、实践体验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影响渗透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信息传播观念,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态度。其次,探索互联网+模式下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拓展、整合教育内容,包装、传播主流文化,鼓励支持学生运营宣传主流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媒体,在实际工作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意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书目:

[1]石伟华.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4):179.

[2]刘晓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4,(8):38-40.

[3]曹佳音.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1,(9):259-260.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6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网络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8-0071-01

在当前这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转变。2015年召_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概念。一时之间,“互联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各行各业反响强烈。我们可以发现,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互联网技术早已润物细无声般地与教育相融合了。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

“互联网+”正促使教育冲破学校的有形围墙,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体系,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思维都发生了变化。

(一)互联网突破了教育环境,拓宽了学习内容

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但凡有信息媒体和网络的地方,就有学习信息,就有学习空间。因此,学生除了可以学习学校为他们开设的固定课程外,还可以从另一个包罗万象的虚拟教育环境中获取课程内容的补充材料或全新的课程。由于海量的信息储存,互联网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内容,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单纯提供知识和理论的缺陷,进而使现在学生的学习可以从问题入手。

(二)互联网改变了学习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引发教育的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习,将我们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带向了探究发现式学习,并且正走向以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现在正逐步推进的智慧化教室就是“学习会所”的一种类型,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电子书包或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的主要辅助工具。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不再是统一的。课程的容量减小,除了网络公开课之外,其余的课程内容都可以以时长非常短的微课视频呈现。有了互联网,有了微课视频,有了自由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三)互联网转变了学习思维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价值观念和如何对待生活,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传统的文理分科中,理科学生在学习时主要训练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相当一部分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则主要训练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创造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带来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转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思维,使学生逐步在学习中同时训练左右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提高创新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教

(一)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与时俱进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教育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如下的挑战:教师教学的原有教育观念、教育关系、教育形式、职业素养都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二)教师教育方式不断转变

基础教育基于课堂的教学方式大致可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发现式两类,信息技术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前者基本上是辅助功能,后者则起到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数字化、交互性、差异化学习是变革的方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又产生了第三种教学方式,那就是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重构了课程和教学,支持差异性自主学习,支持交互性学习,支持探究性学习,支持移动学习。

(三)“互联网+”引领教师实现过程式专业能力成长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7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影响与应对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44-03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这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种业务模式改变了以往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的传统模式,可以随时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

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互联网+”战略和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互联网+教育”部署要求,加快“互联网+教育”步伐,2015年7月3日,腾讯正式“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腾讯将与各高校在校务管理移动化、校内消费数字一体化、校园大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建设等搭建“智慧校园”方面进行深度合作。[2]“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比如生活中已出现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购物,互联网+传统银行,互联网+打车,互联网+社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出行,互联网+医疗,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互动、联接、网络。互联网时代的前进方向就是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任意互动、无限联接的网络体”。[4]

进入2016年,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浅谈“互联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应对。

一、“互联网+”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影响

(一)教育理念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教育开放的时代,职业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办学。这个时代比以往更加要求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拥抱产业,以适应产业变革。[5]通过融合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培训优势,提高学习服务支持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对高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影响

如何有效运用新的手段,真正使职业教育成为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切实符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将可能成为所有专业的一个通用选修技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应根据职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于课程设置中。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之中,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

(三)对高职教学环境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室就是实验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就是工厂,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工人”与“学生”中转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日趋完善。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全程互动参与,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形式。[6]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育模式比较反感和抗拒,而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等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要求高职院校发展网络在线学习,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模式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7]

(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不仅仅是会使用传统的ppt进行教学,而是要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学校也应该将信息化教育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之一。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树立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手段和工具的理念。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学校要要指导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负面影响。

(六)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影响

走向“互联网+”校园,不仅是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的升级,更是高等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挑战,勇于做出变革的一种姿态。展望未来,未来的大学应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的,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的,真正实现学习无边界。[8]而现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还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新道科技在三亚建立的“智慧教室”,所有课桌椅都可以灵活拼接,教室内装有it设备,采用虚拟技术实现企业真实场景再现,可与千里之外的专业人士互动交流,而这种条件,普通的高职院校是达不到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差,多媒体教室占多总教室的比例不高,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教室共225间,其中多媒体教室仅110间。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如何应对

高等职业教育应融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握好“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升级。

1.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于2016年组建互联网学院,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合肥乃至安徽树立互联网思维,应对信息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围绕地区产业发展与“互联网+”对接,利用和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以建立“互联网+”全程服务平台为目标,开展研究,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产业,服务于社会,开放全部建设资源,同时为“互联网+”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学习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学校教学为主转变为面向社会,建立服务社会的培养基地,努力打造产学结合、技术研发、技能鉴定、职业素质训练和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可以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的“安徽省物联网技术培训基地”、“巢湖市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升级为合肥市“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利用该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设备先进和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农学等专业教师数量充足的优良教学条件,开展“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

2.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按照“确定专业具体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基础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全面构建基于符合安徽省和合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开发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微课、慕课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一批质量优良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探索构建服务并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体现技能导向的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探索构建“4+n”的技能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即4个平台:通识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职业专业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加上n个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群。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重点,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技能化、职业化特点鲜明的,中高职对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核心课程,共同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均纳入课程体系。

3.增设实验实训室为高职教育课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订单式培养、“校中厂”培养、双主体办学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个。校企深度合作主要有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双主体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目前我校订单式培养班有“大华班”(上海市大华医院)、“五菱班”(上海五菱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艾迪康班”(合肥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益丰班”(上海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双主体办学主要是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共同进行影像专业合作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主要有“安德利商学院”(安德利集团)、合职院驾校(巢湖市公安局机动车驾驶考试中心)、“环巢湖特产电商体验店”(巢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传统理论化教学课堂时间,增加了技能知识操作课和岗位实习与培训,融合了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培训优势,提高了学习服务支持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智能教学模式。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智能教学过程应用体系中,包括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电子考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管理、实训教学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把网络学习融入教学,发展网络在线教学,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思维教学,教师从主导权威角色转换为以学生主体的平等交流角色。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共享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将在线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学习等需融入教学过程,如课程管理平台。课程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微课中心、模块中心、课程中心、专业园地、学习工具等。通过课程资源购置,每学期有计划的从教育机构制作的精品mooC中选择若干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通过购买方式置于平台上,供在校学生线下学习。

此外还有学习互动平台。学习互动平台是资源平台的对外服务功能,它支持学习者在线进行资源的浏览、下载等操作并最终完成学习和培训的任务,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生空间和学习社区。

5.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教师,能够运用新技术指导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里面的智能图书馆,便于教师和学生提高信息化能力,共享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及要求,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组织编写出版“十三五”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立体教材。立体化教材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学习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的教学过程应用体系中,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建立资源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职业教育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为例,2015年数字化校园二期项目购买了400万元的信息化设备,未来两年还会加大投入,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设备保障。智慧校园建设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将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校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网络化教学和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制作、管理、及应用,通过建设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真正实现教师、学生的网上教与学,实现网上备课、授课、作业、答疑、考试等工作。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以及相应的平台入口工具,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应用,实现高效的o2o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的常态化应用。通过构建先进、开放的“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共用,可为省内乃至全国相关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员提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学校的服务地方和辐射带动能力。智慧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在线教学与o2o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让我们拥抱互联网时代,坚持教育本质,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到来了![9]面对“互联网+”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要坚持职业教育为本,适当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环境,让互联网为高等职业教育所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治.“互联网+”.驱动学校教育结构变革的新力量[J].上海教育,2015,(12):1-1.

[2]豆俊杰.“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J].辽宁教育,2015,(16):49-51.

[3]马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的转型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0-22.

[4]胡志泉.“互联网+大学”:机遇、挑战与应对[J].山东工业技术,2015,(22):148.

[5]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教育,2015,(22):37-45.

[6]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8

 

一、信息化场域的“互联网+高等教育”范式

 

传统社会围绕物质与能量建构高等教育秩序。当我们的时代迈人信息社会,高等教育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慧化的挑战,必须围绕信息这个中心而构筑全新的内外秩序。“互联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行动,本质而言,依然是在信息化场域下高等教育理念、内涵和形式的变更、调整与创新。信息化场域的“互联网+高等教育”并非意味着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互联网作为高等教育的技术平台或工具的现实表征,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一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内嵌。受信息的现代性特征影响,“互联网+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的场域内,会展示出不一样的变革力量。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基于互链传递价值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为从事高等教育的组织提供信息技术层面上的支撑,帮助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是高等教育的辅助,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工具。高等教育信息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学以及课程上网等就是高等教育的需要依赖形式。除了高等教育政务平台、课堂ppt等以外,互联网发展初期的高等教育与传统高教形态未发生本质意义上的转换,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范式的变革。“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业态的成熟,促使互联网从高等教育的辅助手段转变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平台、形式和机制等。信息技术的基因与高等教育的基因有机融合,教育理念、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平台等一系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互联网内在契合,产生创新的功效。“互联网+高等教育”从形式上而言,就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互链,互联网为髙等教育提供形式支撑,高等教育为互联网提供内涵条件,双方在结合中转化和一体化。也就是说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链接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之间相互的价值传递,是通过互联网的链接产生两者间无差异的价值传递。

 

(二)“互联网+高等教育”基于互动创造价值

 

在传统意义上,信息技术作为高等教育的手段,是高等教育内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向现代转型的催化剂,有个渐进的过程。互联网成为髙等教育活动的载体之一,高等教育各类信息在互联网公开,课程有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教学拥有互联网软件与资源,科研活动有互联网技术的融人等,促使高等教育对互联网的依赖逐渐加强。同时,互联网发展依靠于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但这种互动是线下的、零碎的。“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信息化场域下,两者间内在亲密的融合,是相互发挥功能优势与价值互补的形式,催生信息化条件下价值的创造。“互联网+高等教育”会产生知识的互动,促使知识传播的无边界和知识传授的实时化,推倒知识的围墙;促使高等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突破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固囿,以互联网思维确立先进的教育理路、教育手段和素养;促使互联网在线学习的兴起,增加互联网业态的内在品质和新的增长点。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高等教育”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是基于数字和网络的价值创造,是在无差异的网络高等教育中产生更多差异性的高等教育形式和内容,实现人类髙等教育的无限需求。

 

(三)“互联网+高等教育”基于互融共享价值

 

“互联网+高等教育”作为信息化场域下的全新形式,是互联网和高等教育两种社会内在要素间的组合。在劳动分工逐渐精细化的今天,因为信息技术,不同的劳动形式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初级组合,仅仅是高等教育享受了互联网发展的红利,享受到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高效;而互联网从高等教育得到的利益与传统产业并无多少差别,无非是人才与技术的反馈。“互联网+高等教育”在融合中产生知识、技术、人才、体制机制尤其是产业利润等红利。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融合打破知识垄断,开展知识创新,促使互联网产业和高等教育在知识变更和技术创新上获得巨大收益,从而共享知识利益。“互联网+高等教育”形成新的高等教育生态,培育多元拔尖创新型人才,为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互联网+高等教育”促使互联网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整合,淘汰落后的组织和师资,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效益,不仅提升现有基础设施效益,还能规避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实现互联网设施与教育设施的共享。与此同时,互联网和高等教育融合中必然产生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方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而相互促进发展。总的来说,“互联网+高等教育”除了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外,还有价值共享的功能拓展。

 

二、“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趋向

 

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每个新生事物或每项事业都有纵横两个发展方向,纵向往精深拓展,横向则相互协作。在信息化时代,本不相干的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跨界合作,虽说“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两者间的互联、互动和互享,但从本质意义而言,主要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力量。可以说,“互联网+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史上发生的第四次重大变革和转型。这种变革呈现出与前三次革命不同的发展趋向和逻辑特征。

 

(一)“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从组织化形态演进为人、物、网的无差异协作

 

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中,高等教育从发端直至工业社会为止,通过社会组织形态型构教育教学的组织体,从附属性组织成为相对独立性组织,从教学组织发展为各种形式的内在组织,均以分工和合作作为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有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机关组织、髙等教育的实施组织和教学活动组织、科研活动组织等多层面的组织体系和形式。仅从教学层面而言,大学——部门、院系——班级——宿舍、小组等已经成为科层式的组织体系。大学内部还有党组织、行政组织、群团组织、学生组织等形式,包罗万象,几乎涉及高等教育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由此而产生高度的分工协作,也才有了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和各类学生的组织体内的身份区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链接后通过组织体内外的协作产生效能,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运作。在信息化时代条件下,人不再是组织体内的元素,而是与整个世界的物和网自由链接的个体。个体可以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投资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人接受高等教育途径不一定是在大学校园、课堂教室和实验室内,而可以在线上听课、网上虚拟仿真等;不再受制于课程授课时间的限制,而时刻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科目。高等教育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彻底冲破固有的主权、地域、空间等界限,变成随时随地的人与物和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内在融合,通过数字编码,将不同个性的自然人的生理和心理信息与现实世界的物勾连起来,从而达到除魅与人类延展的目的。冲破组织化枷锁的高等教育必将呈现不一样的现实样态,全球化的高等教育信息网络将逐步形成。

 

(二)“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从主体性迈向主体间性

 

传统髙等教育在组织化形式下,教育行政部门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主导者,教师是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管理者是教学以外管理和服务的主导者。高等教育活动的所有内容和形式,均以管理者和教师作为中心,即使是西方高等教育,教师依然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和方向把握者。在这样的链条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成为了附属物,只能接受组织化框架内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与形式,只能作为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只能处在附属地位。受教育者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显然只是一句口号。“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能为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良好的数据平台,为个性化的髙等教育活动提供支撑。每个接受教育的个体,均能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以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分析获得个性化数据,建立不同的培养方案,充分挖掘个体发展潜力。在学业与就业创业的线上融合进程中,聋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并非通过简单的知识传递获取专业技能,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交错中,以网络教学和企业实践的共融,从知识传播提升到体验式和参与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互联网按照受教育者的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随时随地地满足学习需要,解决学业困难。应该说,“互联网+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交互共融,促使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共通,促使高等教育活动的线上和线下的共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不再以教师和管理者为中心,而是所有参与者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抛弃了中心化的主体性,而实现了多元主体间性。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交互是信息条件下高等教育活动的交往特点,也是高等教育变革的阶段特征,从而使人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内核。

 

(三)“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从价值差异转向价值衡平

 

高等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在自身价值选择上都因时而异。在农业时代,高等教育活动要满足农耕经济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加重视技能培养和知识除魅,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现实秩序。在工业社会,人才效益是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产业化需求,在社会分工精细化中提供足够的人力支持,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是,受社会组织形态的影响,不同组织体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人才培养的规格、科学研究的技术规范都产生了丰富的类型化诉求,高等教育为满足全社会的需要,必须在不同的价值之间进行衡平,以确保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价值衡平是弥合价值冲突的必然选择,是以牺牲高等教育部分功能为代价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就是以牺牲质量换取效益的。“互联网+高等教育”使得高等教育进人了数字时代,进入了个性时代,进入了质量时代。信息传播的无界性和实时性,让高等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传递给所有信息接收者,人人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使农民工也可以实现自主的高等教育,也就破解了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难题。“互联网+高等教育”又在构建高等教育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师资、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市场竞争态势,促使劣质髙等教育内容逐渐被淘汰。任何一个人都能享受到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从而确保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市场体制下,遵照市场规则的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融合,必然会有基本的秩序要求,并按照市场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产品,实现高等教育的效益。多重的高等教育价值在信息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调节下实现了价值衡平与和谐。

 

(四)“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从权力管理迈向规则治理

 

传统的高等教育结构是科层式的,依赖于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层次结构。在工业社会时代,高等教育体系是由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和教师及学生组成,每个成员在体系内享有不同的权力(权利),并各自履行自身的职责,即使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几乎也是由学术、行政和师生个体权力构成。在这种严密的结构体系内,受社会分工的影响和权力的强弱制约,高等教育内部往往无法形成三者相互制衡的现实关系,导致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极大地侵蚀了学术权力和师生的话语权。因此,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备受社会各界批判。而高等教育内部的所有成员均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权利在获得和延展过程中显得特别敏感,容易造成相互的冲突进而影响高深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传承与创新。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没有偏见,直接破除了权力触角的延伸,尤其是教育行政权力的“强制”和“霸道”,充分考虑了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是在不同的权力主体之间实现无差异化的利益衡平,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内部良善治理。这种在高等教育公共决策中的无差异化,实际是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师生权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平和法治原则下的规范平等。“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信息跨界的组合,是社会关系的再融合,是无边界的社会要素整合。传统的权力无法实现这些目标,唯有依靠法治时代的规则治理。“互联网+髙等教育”变革需要理论与制度的创新,恰恰就是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行为处理各种变革事项。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领域各种传统意义上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变革的需求,亟需在新的情势下重建规范体系,并以规范作为开展高等教育治理的主要依据。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革命促使高等教育所有法律关系主客体和内容的变革,通过提供不同的规则,赋予不同高等教育主体以权利,从而在无差异的规则体系中实现差异化的规范格局。以规范为前提,髙等教育治理从传统的主体性与叙事性转向讯息性与沟通性。

 

三、“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无差异的差异化变革的现实路径

 

“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环境、模式和资源等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与之前高等教育革命不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变革更为全面和深人:“教学对象由数字移民变为数字原住民;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教室课堂变为线下线上融合的环境;教学资源由纸质的教材课本变为海量的在线资源;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这种变化倒逼着我们加快适应“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交错的思维和方式去破解高等教育的时展难题,在新的教育革命浪潮中把握先机。

 

(一)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无差异的差异化思维

 

信息技术极大地破除了开展高等教育活动的时空设定,改变了高等教育形成的各种关系和规律,蕴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无限可能。“互联网+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人、物和社会关系的重构,意味着高等教育本质、规律、场域、范式、方法和资源的各种变化,势必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向,需要以互联网的精神、价值、规则和方法来引领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和方式去协调和创新高等教育的变革路向和内容。“互联网+高等教育”思维首先是平等思维。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提供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年龄、地域有何差异,均平等地享有信息技术平台提供的高等教育内容和技术,一切不平等的标识均被弱化。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摧垮了教师的中心地位,使得教育过程的对话更为平等。我们需以平等作为首要思维去处理高等教育变革的具体问题。“互联网+高等教育”思维是多样化思维。“互联网+高等教育”下,受教育者的选择是多元的、兴趣是多元的、观念是多元的、基础是多元的、价值也是多元的。普通大众与社会精英对于互联网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意见表达和学习进程是不同的,学习效果和激励反馈也是不同的。在互联网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多元的需求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策略,用多元的思维去面对纷繁复杂的角色体验。“互联网+高等教育”思维是个性化思维。既然“互联网+高等教育”破解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限定,那么必然面对个体的个性化表达和需求。高等教育变革必须适应个性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必须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必须营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思维,则无法面对个体需求,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方案,无法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互联网+高等教育”是开放型思维。信息技术无边界,形成了无疆的网络,促使高等教育呈现无限开放的样态。高等教育变革的思维不能局限于传统和当下,而必须开拓自我的想法和主意,借鉴别人的创意和思路。

 

(二)创建“互联网+高等教育”无差异的差异化生态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直接作用下,传统高等教育的生态会被逐渐打破,亟需在新形势下重建髙等教育的生态系统。受信息化革命的影响,互联网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从组织、体系、内容到方法和评价,都需要以信息化形式加以重构,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并且不断创新的全新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互联网+高等教育”生态是信息化条件下的生态,是基于互联网和高等教育融合的生态,是沟通一合作一共享的生态,是一个个体成长和服务进化的生态。创建“互联网+高等教育”生态,并非创制一个概念,而是创立一个“互联网+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互联网+高等教育”生态建设,需要从以下多个层面展开:一是要重建高等教育模式。让高等教育生态中囊括高等教育的平台、组织机构、教师、学习者,还有必须具备的技术、资金及市场。在最优化模式下,让大学拿出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让互联网企业拿出最优质的技术平台,让投资者投人最优质的市场要素资源,让学习者实现最佳的学习目标。二是要重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互联网+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止是简单的网络课程,还必须在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形式、课程的内容等方面有全面的变革。在海量的互联网课程中,要成为热点课程和受欢迎的课程,必须要以个性化和创新的形式与内容吸引受教育者。课程也要从标准化转为个性化,从功利型转为可持续型,从同质型转为创新型,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价值的回归。三是要重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传统教学系统是以学校、学院和班级为脉络,而“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再是教室、实验室和宿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教学,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性和灵活性m,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运动成为主要教学形式,“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成为教学系统的必备要素。四是重建高等教育学习体系。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达,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发生重大改变。高等教育要适应这些变化,迎合这些需求,通过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实验、网络协同科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创新思维。可以说重建“互联网+高等教育”是个大课题,是个革命性的创造性工程,需通过顶层设计,逐步推进。

 

(三)构筑“互联网+高等教育”无差异的差异化评价系统

 

信息化时代,课程、教学等可以以数据的方式进行整合、传递、链接与分析。大数据和云计算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数据来源和效果分析依据。除了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分析、完善课程体系和机构、优化教学手段与方式等功能外,互联网条件下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够呈现出完整的教学与学习的效果,给予教师和学生、市场和管理者准确而完整的评价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变革进程中,必须要构筑一整套准确高效的评价系统,以满足互联网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条件下,完整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互联网+高等教育”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学习评价体系等。传统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物质能量守恒的前提基础上的,已经无法完成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评估。“互联网+高等教育”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是基于互联网和高等教育资源融合前提下的对于基础资源、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契合度、作用发挥和功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更为科学与市场化,是基于大数据的效率分析,有助于系统内要素的整合与剥离。“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涵盖所有接受网络高等教育的学生对每次视频等课程教学条件进行的评价、对网络教学者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与监控等。所有这些均基于网络和每次的“网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引导教学的趋向。“互联网+高等教育”学业评价体系则完全与现在的单一的评价不同,以唯一的身份认证为基础,积累所有高等教育学习和网络行为的数据,实时反馈学业进行和掌握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业进行整体评价给予考评结果,在数据体系中对整个学业情况评价后作出是否符合颁发学业合格证书的决定。在互联网评价系统中,市场、网络和高等教育在数据下高度融合,大数据通过系统组织与整合,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资讯,反馈给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促使高等教育实现自身的本质和目标。

 

四、结语

 

当然,面对“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全新机遇和挑战,人类永远能够在其中发挥主动性,不会淹没在变革的浪潮中。互联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高等教育模式内容、工具方法和体系评价等,但是无法摧毁高等教育促进人类发展的本质和目标。当我们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变革时,不能也不需要抛却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作为促进人类参与社会和提高生产力的社会形式,是人的发展必不可少的要件,虽然在信息化时代会面临客体、空间和时间的革命性变化,但是依然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超越了个人、社会、国家等维度,而变成人类交往和发展的内化过程。我们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线性系统向非线性系统的变革,“诸如操作系统、路由器、后民族的人权、解体的家庭、异结构的公司、跨国贸易集团等,这些再地域化或多或少是非线性的,……是自创生的”[3]。因此,高等教育革命必将是无差异的差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宋述强.我们是否在见证一场新的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5-06-02.

 

[2]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院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7.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9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挑战对策

一、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入愈发深入,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职业教育作为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其培养成果一方面决定着学生能否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更好地生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否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二、“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冲击原有的职业岗位

在2014年出版的《与机器人赛跑》一书中,作者就目前失业率较高的局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发现,导致当今社会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国内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也纷纷加快了“机器换人”的进程。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劳动力需求随之显著下降,原有的职业岗位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使学生在“机器换人”的时代背景下提升自我价值,成为岗位的主人,是职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2.增加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新的教育需求要求职业教育者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这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无疑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会根据旧有的从业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计算机的学习通常仅在计算机公共课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如今,互联网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对教师的互联网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思路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网络课程的相关技术,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

3.教学模式面临全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他们追求更为平等、高效、自我的信息传输模式。此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烦闷,学习效率难以提升。因此,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此外,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三尺讲台、黑板板书的教学方法,互联网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受学生的青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巧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实打造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的职业教育,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三、“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1.教育者要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网络时代

要想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成为时代的引领者,首先要完成思想上的转变。这不仅要求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而且要把互联网融入思维体系中,用全新的理念与认知模式更新自己的思想,进而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慕课制作培训的过程中,遇到没有掌握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很多教师选择将问题记下来等到下次培训时向培训教师请教。这样的做法是传统思路的体现,在互联网思维下,教师应主动通过网络寻求解决办法。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日常授课。只有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将互联网作为日常教学的必备元素,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传统的校企结合通常是将学生送到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厂家进行实习,在“互联网+”时代,校方还应加强与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将各个专业的学生介绍到这些企业中,了解互联网公司的经营模式,并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融合。此外,还应促进互联网企业对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为网上创业的学生建立后台维护、资源共享等多种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自主创业、促进电子商业发展的号召。

四、小结

总之,“互联网+”是时展的大势,只有适应时代潮流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模式。当代职业教育应着眼信息技术发展,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做出变革与调整,方能跟上时代,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2]毕冉.“互联网+课堂”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

互联网教育方式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2014年4月21日,腾讯总裁马化腾在《人民日报》上第一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教育”?简单来说,“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工具方式下的教育。即“互联网+教育”依然以教育为主,互联网为辅;“互联网+教育”目标和终结处为教育,实施的过程和路径则通过互联网来设计改造。即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更加即时性。即立刻、马上直接通达,做到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使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大大加强;第二,个性化。让科技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驱动力,重构在线教育场景,探寻教育本质,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加快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第三,互动性。互联网教育下更加注重“人物互动、虚拟教学社区”等互动性的教学体验,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智能化与舒适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就是一场创新和变革。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思维到人才,对整个行业的重塑”。以“更方便、公平的学习”作为核心;以“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和“教学内容的线上化”作为教育互联网化的主要形式;对改善学习条件、丰富教育手段、扩展学习者的视角、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提供海量的信息数据等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现,主要概括为三种:(1)价值错位。侧重“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即注重如何快速、高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我们的教学模式普遍都是按照科学要求和教学专家的憧憬设计出来的,一切以传达知识的有效程度作为衡量标准;(2)个性缺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众多,忽略学生的个体发展;(3)教学分离。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权威――权威崇拜者”的绝对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必须保证的是完成教学进度,尽量高效率地解决信息传达的问题,很少注重同学生之间的沟通。

传统教育遇到“互联网+”,如何让互联网与教育真正相融相生?传统教育模式必须要转型,互联网教育最终会成为教育的主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曾警告我们:在“互联网+”时展在线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正确形态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而非去颠覆传统教育。所以,必须认清传统教育并不会被“互联网+”取代,只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丰富、拓展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助力传统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为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定贡献。

三、“互联网+”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笔者以“互联网+教育”的核心为视角探讨“互联网时代”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一)课程设置必须关注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存在泛在性、非正式性、社会性、情境性、适应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匹配这种学习需求。终身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教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推进终身教育的重大意义,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的全面综合改革,切实推进高校教育战略转型。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应注重互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注重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课程的改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观念。高等学校要借助互联网,建立mooC教学资源、整合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管理学理念。“互联网+”课程的整合,要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互动平台,充分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革新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应用,建立基于专业网络软件教学模式。高等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学习氛围浓厚的协作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做到数字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理念的推酉拢基于云的教育服务、云端一体的技术设施,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各种服务。利用云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使海量的教学资源在平台内得以流通、共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量优质资源精心备课,避免出现课件设计、教学目标等环节过程中的重复浪费,使高校教学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依托高清录播教室开展mooCs、微课、晒课,打造精品课堂。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试点和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借助云平台丰富的内容资源,多视角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不再枯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现“移动式”学习。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重点在于移动学习,主要涵盖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移动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及其环境开展的学习;第二层含义是移动学习不是静态的,而是发生在多个地点的,即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变化的。互联网技术下的学习目的在于增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拓展数字化学习环境。过去围坐式学习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教育的新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和时间,即“连接就是学习”。高校教师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微信公众订阅号向学生推送学习内容和新闻,革新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云平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教会学生查找筛选所需资料;学生可借助云平台搭建的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互,及时提问、参与讨论,通过活泼轻松的形式实现学习。“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习更加注重教师、学生及家长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强调培训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网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四)创新教育管理。新的教育现象必然要求管理方式实施同步的创新,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高等学校要构思并逐步实施与“互联网+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顺利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从教学管理内容上:教学管理不仅要管理课堂教学,还要管理教学软件的运行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融合不同教学资源,消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愈发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价值,因此在管理理论教学的同时务必注重实训教学及课外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从管理者角度出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业管理的高校教师,不再对学生实施平均化的管理而是转向重点管理,比如导向自律的管理;不再局限于教师管理学生的模式,而是转向学生管理自己或一部分学生管理另一部分学生的模式;另一方面对师生进行体制化管理的行政人员,要坚持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统一;建立基于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及教研培训模式,形成教师网络培训新常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展区域内、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充分发挥云平台作用,共享教育、教研、教师资源,加强交流、探讨,优势互补;变革传统教研方式,做到线上线下的融合。

(五)建立“互联网+”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日常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评课教师的“听课印象”为主,具有主观性。在互联网时代下,要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用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评价代替传统的“印象评价”。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指出,要建立“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采用行为编码方式,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处理后,直接为评估结论提供可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从而达到矫正偏差性教学行为,促进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目的。”

同时,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质量考试评价制度。既要评价教育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及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又要评价教育是否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校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构建全面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评价比以往更能凸显学生个性、更接近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六)建“智慧”环境。互联网时代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生态环境,追求个性化和智慧化。高校要改变保守的传统教育,正确对待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做到“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做到全校覆盖宽带网络、每个班级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每位学生都能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两平台”就是要建立教育资源公用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云、网、端构建云平台,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打造轻松愉悦、快捷便利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互动功能和拥有的海量信息,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相应的选择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智能终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终端的网络、信息技术等与教师互动,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此外,高校教学环境要冲破教室“围墙”的束缚,做到线上线下交互融合,使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为学生创建混合式学习环境。

(七)转变学校组织结构。互联网学习终将成为学校的日常组成部分。“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高校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智能基础设施,使得学习无处不在;利用数据与信息资源,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校要积极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实现内容供给、智慧学习环境、教与学方式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借助实时协同通讯网络、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和反馈。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组织形态会有两种变革趋势:一是数据会成为学校最终要的资源;将来教育的核心生产资料将会是数据;二是学生通过网络、通过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大部分问题,已然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和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要让学生个性化地利用自己的学习设备来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八)注重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脱离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伟大的教育变革也只是空话。高校教师培训应当将“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达到教师培训的目的。同时,“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基因,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提高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四、“互联网+”时代铜陵学院的教育变革

铜陵学院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是一所以财经类学科专业为办学特色的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铜陵学院的传统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铜陵学院积极植入互联网基因,以“数字校园,无线沟通你我”为目标,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硬件支撑环境,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快捷方便的网络教学。为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各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应用系统。网络教学、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等主要应用系统都已经开始运营使用。这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系统应用集成于校园移动终端,为师生提供高效快捷的移动服务。为了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铜陵学院积极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倪国爱校长指出,铜陵学院将继续推动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改革,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会计学院院长周建龙表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都起到一定的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效果较好。此外,铜陵学院特别注重“物联网+教育”下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设置智慧树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海量的教学资源,享受公平教育,在线与名师进行沟通解疑。

但是,铜陵学院在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利面。mooC教学和翻转课堂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实践力度不足,仅仅局限于相关学院的负责人。很大原因在于,铜陵学院并未在全校范围普及“互联网+教育”思想,教师缺乏“互联网+”思维,学校及教师行动力不足;相关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不齐全,难以满足“互联网+教育”对高校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发和技术设备建设等的高要求;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制,大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相关专业素养不具洌难以实施教学变革。铜陵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育为主,学校及教师并未正视电子产品在教学过程的积极作用,仍以“教室、教师、书”进行知识传播。综上所述,铜陵学院对“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继续保持优势面、弥补缺失面,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帮助自身教育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帮助高等学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公平;方便学习者获取相关所需知识信息,使得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我们必须坚信,尽管存在一系列的挑战,但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借力“互联网+教育”高校教育的发展必将获得重大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瞿振元.发展在线教育应有理性思考[n].人民日报,2015.4.20.

[2]王勇民.“互联网+”给高校教学带来的影响[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

[3]朱绪海.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学周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