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十篇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十篇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7:55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1

【关键词】流动性覆盖率风险控制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400-02

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时,资本充足率11.9%,亚洲金融危机时,倒闭的银行中多数有1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2008年英国北岩银行倒闭,资本充足率16%。在银行资本充足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如果流动性风险爆发,一些融资渠道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监管新指标,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以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对于正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中国而言,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弹性与活力,增强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是今后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银监会提出商业银行最迟于2013年年底流动性覆盖率达到监管标准不低于100%;2016年底要达到净稳定融资比率监管标准。2010年以来,由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资金链紧张,银行流动性日益紧张。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资金来源发生变化,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突出。本文站在流动性覆盖率的角度,分析这个指标对商业银行流动风险控制的影响力。

一、流动性覆盖率指标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流动性覆盖率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100%。

这个公式是确保单个银行在监管当局设定的流动性严重压力情景下,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些资产可以通过变现满足30天期限的流动性需求。一般认为,30天的时间足够管理层和监管当局采取适当的行动,避免银行倒闭关门。

二、分析

(一)严重压力情景指七种情形:

1、银行的公共信用评级下调3个档次;

2、一定比例的零售存款流失;

3、无担保批发融资能力下降,并且定期有担保融资的潜在来源减少;

4、用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做担保的短期融资交易减少;

5、市场的波动性增加,影响抵押物或者衍生品头寸潜在远期暴露的风险,需要对抵押品做出更高比例的折扣或者要求追加担保;

6、机构已对外承诺但尚未被提取的信用及流动性便利均被在未通知的情况下被提走;7、为了降低银行因为履行非契约性债务所带来的有损声誉的风险而寻求融资。

七种情景是将当前金融危机中所经历的众多冲击合并为一个严重的压力情景,这个隋景要求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能够保持30天。

分析:这七种情形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有可能发生,为了应对这些严重的压力,顺利渡过难关,商业银行有必要引进流动性覆盖率指标。

(二)分子分析

流动性覆盖率分子: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是指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变现的资产。

优质资产必需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1、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低

风险较低的资产往往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从发行人考查,如果信誉高,从属性级次低,则流动性强;从市场风险考查,波动性低、通胀风险低,以可兑换货币计价,汇率风险低,则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强。

2、易于定价

如果市场上的参与者都认可某项资产的估值,那么资产的流动性就高高。某项流动性资产的定价公式一定要容易计算计算,并且不能依赖很强的假设,代入定价公式的数值也必须是公开数据,这种资产的流动性也会比较强。在实践中,可以把一些奇异产品排除在流动性强的资产之外。

3、与高风险资产的关联性低

如果必需承担对手方错向风险,那么这种资产就不属于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因为在银行体系承受流动性压力时,由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往往更容易丧失流动性,会受到市场的无情抛弃。

4、在普遍认可的发达交易所市场挂牌交易

挂牌交易可以增加资产的透明度,更容易受到市场参与者的认可,接受程度高,资产的流动性也就会比较强。

根据这四个基本特征,同时还要结合资产的市场表现综合考察,才能准确判断出是否属于优质资产。

优质资产还必须具备四个市场特征:

1、活跃于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某项资产应当拥有随时可以变现和回购的市场,这种市场意味着有众多的参与者和高成交量,有着良好的市场广度和市场深度。增加广度可以通过增加资产的种类,增加发行主体而实现,流动性强价格变动大的资产有良好的市场广度;增加深度可以通过增加主体的发行量而实现,如果资产价格的变动会严重影响到成交数量的多寡,那么市场的深度就比较理想。

2、存在负责任的专业做市商

无论买、卖资产,总有报价,做市商活跃,实力强,经验丰富,敢于操作,专业性强,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3、低市场集中度

资产市场交易集中度越低说明企业在市场上支配势力越小竞争程度也越高,交易市场上存在众多不同的买卖方,可以增加其流动性的可信度,被利益集团利用的可能性低,价格也不会受控于人。

4、向安全投资转移

在金融市场存在系统危机的情况下,资金被转移到最安全的项目,这种流动性资产比较优质。

根据四个基本特征和四个市场特征,检验资产是否具有“优质流动性”,主要看其是否可以变现或用于抵押借款,即使在严重的机构特定压力和市场压力下,它们产生流动性的能力依然完好无损。实际上,这些资产反而在压力条件下受益于“安全投资转移”。理想状态下,高流动性资产应当具备向央行抵押融资的可接受性,这样在严重压力情况下,中央银行将向银行体系提供进一步的流动性支持。由于银行持有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在严重压力下可用于向央行抵押融资,这种资金安排可以为市场注入信心,而金融体系不会受到大的损害,提升了公众对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安全稳健性的信心。

通过分析,下列资产可以作为银行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

第一,现金

第二,在压力情况下可以提取的在央行准备金

第三,国家和地区、央行、非中央政府所有的公共部门实体、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委员会、政府所有的公共部门企业、多边开发银行等发行或担保发行的在市场上可交易的证券。

第四,公司债券、担保债券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使用一定的折扣率,也可当做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

分析:如果扩大分子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流动性覆盖率就可以提高,既符合央行要求,也大大提高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但是流动性和营利性成反比,占用流动性资产,肯定会影响银行的营利,所以分子也不可能无限制扩大。

随着巴iii的实施,要求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少银行在资金面上已经“捉襟见肘”,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流动性覆盖率要求达到100%水平难度相当大,目前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因执行巴iii标准后,资金面变得紧张,已经增发公告,上市银行能够在股票市场上再融资,其它非上市公司只能另辟蹊径。

(三)分母分析

流动性覆盖率分母:

未来30日内的净现金流出=现金流出-min(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的75%)

未来30日现金流出量=∑各类负债金额×流失率+∑表外承诺等或有项目余额×流失率,

未来30日现金流入=∑除优质流动性资产外的各类资产金额×流入率+∑表外或有资金余额×流入率。

流动性覆盖率分母覆盖全部表内外业务,对于存、贷款的处理更加细致,考虑了客户类别、性质以及期限,包含给定的未来短期和中长期的压力情景,偏重于未来短期资产的负债结构,考虑到存款的类别、性质,考虑了存、贷款的期限(30天)。

1、现金流出量的具体计量如下:

第一,一个月以内到期存款100%计入现金流出项。

第二,零售与小企业一个月以上到期的存款,按余额的75%计入现金流出项;大中小企业根据合同情况计入(合同明确约定不可提前支取且到期日大于30天,不计入;否则全部计入)。

第三,零售与小企业存款的流失率为10%;大中小企业存款的流失率按有无业务性质分为25%和75%。

第四,一个月内到期贷款的50%计入现金流入项。

2、现金流入量的具体计量如下:

第一,抵押品是一级资产的逆回购,折扣率0%;抵押品是二级资产的逆回购,折扣率15%;抵押品是其它资产的逆回购,折扣率100%,也就是不计入现金流出量。

第二,银行出于自身目的拥有的在其他机构的信用便利、流动性便利和其他或有融资便利产生的现金流入适用0%的折算率。

第三,来自金融机构的契约性批发资金流入,折扣率100%;来自零售和小企业客户贷款和非金融机构的契约性批发资金流入,折扣率50%;专门用于清算、托管、现金管理等业务目的,存放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折扣率0%。

第四,其他项目流入,比如衍生产品交易净额结算产生的应收款项对应的现金流入折算率为100%;非金融业务收入产生的现金流入不计人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中。

举例:假定银行同时新增100元存款及100元贷款,按照存款及贷款的期限、性质及来源考查对流动性覆盖率分母的影响。

在存款新增100元的情况下,对于流动性覆盖率分母而言,最有利的影响为:资金来源为不可提前支取的、余期在一个月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存款,不计入资金流出,流出量为0元。最不利的影响为:资金来源为可提前支取的、无业务关系的大中型企业存款额,其中,75元要计入资金流出。

在贷款新增100元的情况下,对流动性覆盖率分母最有利的影响为:资金投向为一个月内到期贷款,其中,50元要计人资金流入。最不利的影响为:资金投向为一个月以上到期的贷款,不带来任何资金流入,资金流入量为0元。

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分母策略可有以下几种:

1、增加一个月以上到期的存款,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存款,且合同明确约定不可提前支取的。

2、增加零售与小企业存款。

3、合理安排贷款结构,缩短贷款期限。

4、延长存款期限至一年以上,缩短贷款期限至一个月以内

分析:达到监管要求,就必须想法降低分母,即是减少流出量,增加流人量。这表明,流动性覆盖率的实施也难以有效抑制银行争夺存款,银行也会追逐某些期限和类别的存款或贷款,比如期限较长的存款、零售与中小企业存款、大中型企业的短期贷款或是住房按揭贷款等,这会造成市场新的冲动和扭曲行为,而且,与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也可能出现偏差。

三、总结

流动性覆盖率的实施,会促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压缩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方面,会更加注重匹配一部分资产应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由于国内银行仍坚持传统的业务模式,存款和贷款占总负债和总资产的比例较高,在引入流动性覆盖率新的监管标准的同时,要保留和优化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融资集中度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监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2

2016年起财政部就企业税负问题曾作出回应,提出要“放水养鱼”,在落实好现有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完善税收制度,研究新的?p税降费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可是,“营改增”后一些企业税负没有减少、税收范围却在增加等问题,是试点企业初期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企业的负担增加,是改善“营改增”政策的重点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反思,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为这种局部性的矛盾寻求解决方法。

二、企业“营改增”所体现的价值

“营改增”,主要是指以增值税的方式来取代部分企业营业税中的有关应税项目,避免出现重复纳税的情况。目前,运输业、服务型企业是“营改增”的主要服务对象,此两个行业增值税税率方面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3%、17%两个税点增加到6%、11%、13%、17%四个税率标准,通过多样化的税率标准,让企业有不同的选择。“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全面实施,有着深远和重大的意义。第一,“营改增”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国家应该根据“营改增”政策相对应的一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发展,行程双重效应。第二,“营改增”政策实行,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特别是货物和劳务的价格优势。此前,国内的税收制度已趋完善,达到国际标准,让国内企业在市场上有绝对的优势,而“营改增”的实施,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去做优势的调整。

三、为什么企业税负会增加的问题分析

1.企业固定资产购买策略选择

许多企业对购买固定资产的评估存在误差,对企业的购买欲望及期待值都有过高的设置,导致实际购买固定资产时,存在一定的出入,这时出现了不必要的税负。以运输制造业为例子,主要产品是汽车,而汽车的相关税法中,存在着折旧年限的规定,一般汽车、小轿车的折旧年限是3-4年,而制造企业在预估企业购买预定资产的时候将其作为计算的依据,计算出企业年均购入四分之一数量的汽车,此购买价格包含了税率,并且可以在购买新车时进行抵扣。但实际结果上,企业年均购入四分之一数量汽车这个数据与实际不符合,很多企业在车辆出现问题后,会选择进行维修而不是购买新车的做法,这样,四分之一的数值就存在误差了,这样就导致制造企业的预估无法实现,税负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2.“营改增”后存货调整

“营改增”实施初期,会存在一个问题是企业实施“营改增”时间点前后的存货问题。一些企业在2015年开始实行“营改增”改革,但此前的存货、材料以及设备的年份却是更早的日期。而这种情况存在企业当时还不是“营改增”实施对象,但存货已经开具了相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这些存货的税率则起不到抵扣作用。

3.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周期时间过长

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整理和更新周期会较长,而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可能存在企业刚刚完成了固定资产的更新,而后续新的更新时间会较长。这样的情况,后续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不会有大额的消费从而进行税额的抵扣情况。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和“营改增”实施前税额无异。以大型运输业为例子,此行业中大型的生产材料类如汽车、轮船、飞机等产品,使用年限和更新换代的时间较长,企业购入后短时间内不会再进行购置,只有维修费及燃料为主,这样企业的大型数额抵扣就减少了。

4.部分企业存在增值税抵扣发票难以获取的问题

“营改增”实施企业中都有表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无法便捷的进行开具,这也是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原因之一。如以下例子,在交通运输行业内,在修理费、加油费等方面都对开票人资质和提供的材料有严格的要求。如交通汗液提供修理服务的单位需要是小规模纳税人才能考据能够进行抵扣的专用发票,而加油费中,侧需要驾驶人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材料才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保险费行业并没有纳入增值税相关行业

当前,“营改增”实施的行业、品类没有得到完全覆盖,保险费就是其中一个。而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为保险起见,为企业的经济收益做保障,会向保险公司投票保来规避风险。金融业的增值税制度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而保险费是属于金融保险范围内的资金,而现今尚未纳入到“营改增”实施行业和项目中,则购买的保险费用无法进行增值税的抵扣。

四、企业如何解决“营改增”带来的问题

1.税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营改增”实施带来的税负不减反增的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企业。此时,国家及时出手进行市场的调控及财政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改变现状,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其中重点手段是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即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结合“营改增”政策实施情况,对企业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2.继续扩大“营改增”覆盖面

当前“营改增”的覆盖面少,试点工作长期停留在部分地区和行业,无法达到全覆盖的作用,影响增值税抵扣的整体性,造成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结果。试点企业的时间减少,实施“营改增”政策实施地域更加广,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进一步改善“营改增”政策,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完善的税收体系。

3.最新的政策规定

国家一是继续推进营改增,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二是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将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符合这一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所得减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三是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自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企业必须及时领会、掌握新政策,通过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纳税制度,更灵活地调整增值税基本税率,采用多种方式,达到企业税率减负的最终目的。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3

2012年科右前旗有耕地436万亩,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0.46万亩,除北部3个牧区几乎不用地膜外,其余都或多或少利用地膜,并主要集中在德佰斯镇、大石寨镇、察尔森镇、额尔格图镇、阿力得尔苏木5个地区。覆盖作物为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等,覆膜方式主要是大垄双行和全膜双垄沟播两种方式。不论是大垄双行还是全膜双垄沟播都采用专用覆膜播种机一次完成施肥、起垄、覆膜、播种等环节,地膜覆盖已经成为当地粮食高产的主要农艺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广地膜覆盖这项增产技术,每年旗政府从财政拿出资金进行补贴,每亩补贴20元,由农业局统一购买地膜,农民交齐差价后将地膜送到家里。另外,农业局还从其它项目中拿出资金,对购买覆膜播种机进行补贴。

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地膜在土壤中也很难被分解,如不及时将残膜清出,就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后果,并影响后茬正常生长。进入9月份,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已结束。为了避免残膜污染环境和影响下茬作物的正常生长,在9月初至收获前及时组织农户开展残膜的清除工作。此时揭膜能提高揭膜效率,并能保证揭膜质量。如果收获以后进行揭膜,残膜已分化成小碎块,不易清除,揭膜既费工又不彻底。目前我旗残膜回收还只能依靠人工回收,简单加热造粒,科技含量低,费时费力,农民不易接受,因此残膜回收利用率还很低。

二、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全部推广厚度0.008mm及以上的地膜;地膜回收面积至少10.46万亩以上;地膜残留率不高于20%;地膜加工能力80%以上,生产厚度0.008mm及以上再生地膜335吨。年实现营业收入436.30万元,利润总额138.93万元,净利润104.2万元。

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一)政府牵头,由财政、农机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主要内容

组织农民购买mSm-3作物苗期残膜回收机100台,4JSm-1800B型作物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50台。

(二)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的主要内容

建设生产车间1320平方米、质量检测技术培训室670平方米,建设1000平方米库房2座;购置造粒机2台、吹膜机2台、废旧地膜清洗设备1套、塑料造粒尾气净化机1台、打包机5台;购置运输车2台、叉车1台、变压器1台。在5个主要乡镇租5个地膜回收场地,每个场地1000平方米,并由该场地负责人经营旧地膜收购(租金不计入投资)。

四、项目实施

(一)地膜收集

目前,我旗残膜全部是人工回收,回收率低。为达到项目建设残膜率低于20%的目标,在全旗范围内将采取机械回收和人工回收两种方式。由农民自愿回收之后卖到各个收购点,建设单位负责在地膜覆盖多的乡镇设置5个收购点进行收购,并由单位的二辆运输车运至塑料制品加工厂。

(二)地膜加工

1.废旧地膜清洁造粒生产流程

废旧地膜—>输送带—>破碎机—>磨擦清洗机—>沉淀漂洗池—>螺旋提升机—>离心脱水机—>风管干燥系统—>储料仓—>螺旋上料机—>造粒机—>送料风机—>储料仓。

2.吹塑薄膜工艺流程

物料—>塑化挤出—>形成管坯—>吹胀成型—>冷却—>牵引—>卷取—>打包—>入库。

五、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科右前旗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总投资1244.91万元,其中,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611.91万元,拟申请中央补助396万元,申请购置农机具补贴96万元,旗本级财政补贴13万元,农民自筹128万元。

六、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地膜回收加工厂项目财务评价依据

(1)计算期16年,其中:建设期1年。生产期15年(含1年投产期,投产第一年达产80%,第二年达产100%)。

(2)计算产品产量及销售价

2012年全旗地膜覆盖面积10.46万亩,每亩地覆盖地膜5公斤,全年地膜使用量418.4吨。废旧地膜回收率为80%,得出地膜年产量335吨,其单价13200(元/吨),总价442.2万元。

(3)主要原材料需要量及价格

数据来源:助剂和其他来源于吉林省食品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科右前旗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咨乙10820070022)、电数据来源于科右前旗农电局、水数据来源于科右前旗自来水公司。

(4)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其中:设备类折旧年限15年,房屋建筑类25年;残值率取5%。

(5)盈余公积金率为10%。

(6)项目定员17人,其中:工人14人,管理、技术人员3人。

(7)项目产品增值税税率13%,原料废旧地膜按13%进项税抵扣,其它材料等增值税按17%抵扣,城市维护建设税按5%,教育附加费3%计算,所得税率为25%。

(8)项目计算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为10%。

2.销售收入估算

项目达产年产农用地膜335吨。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442.2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63万元。增值税为32.85万元,城市维护建设费为1.64万元,教育费附加0.99万元。

3.总成本费用估算

本项目达产年总成本费用为281.57万元。其中:可变成本150.09万元,固定成本131.48万元,经营成本为224.83万元。

(1)原材料费用与动力费用

项目达产年外购原辅材料费用为128.52万元,燃料动力费用21.57万元。

(2)折旧费、摊销费

折旧费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残值率按5.0%计;其中:设备类折旧年限15年,房屋建筑类25年。摊销费无形资产按15年平均摊销,其它资产按5年平均摊销。

项目年折旧费30.93万元,摊销费25.81万元。

(3)人员工资及附加

项目定员17人,其中:工人14人,人员工资平均按2000元/人·月计,管理、技术人员3人,人员工资平均按3000元/人·月计。福利费按14%计取,项目年工资及福利费用为48.56万元。

(4)其它费用

项目年其它费用为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之和。达产年项目其他费用年为16.25万元。

4.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

数据来源:吉林省食品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科右前旗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咨乙10820070022)。

(2)敏感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该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将影响该项目的3个主要因素向不利方向变化10%,作敏感性分析。当销售收入下降10%,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3.01%;当经营成本上升10%,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5.58%;当建设投资上升10%,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6.39%,均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10%),项目有相当高的抗风险能力。

数据来源:吉林省食品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科右前旗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咨乙10820070022)。

5.财务评价

项目达产年回收418吨废旧地膜,年产农用地膜335吨。计算期内平均项目年实现营业收入436.3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60万元(含消费税),增值税32.41万元,总成本费用262.36万元,利润总额138.93万元,所得税34.73万元,净利润104.20万元,总投资收益率15.24%,总投资利税率19.07%,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8.23%,财务净现值为462.41万元(i=10%),投资回收期为6.30年,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4.34%,财务净现值为234.29万元(i=10%),投资回收期为7.37年。

依据稳健原则,进行了项目的财务评价。测算采用的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原材料价格按目前市场价格从高计取,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该项目主要经济效益判别指标均高于行业标准,说明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财务角度衡量项目是可行的。

(二)社会效益

本项目建设拟围绕推广先进的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建立新的机械化配套作业模式,配套相应的作业机具,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带动我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我旗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我旗农业发展进程,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大面积推广机械收膜,可加快“净土工程”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可有效降低土壤白色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对保护耕地及实现我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七、项目实施的组织保障

(一)项目实施的管理制度

1.政府组织实施废旧地膜的回收和利用的间接管理,监督财政补助项目的有效运转,确保建设单位能够按照建设目标从事生产。

2.政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不定期对项目区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调研,及时调整项目出现的问题,并指导帮助项目单位采取有效途径给予解决。

3.项目单位实施法人负责制,建立项目实施档案,明确项目实施目标。

4.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用工制度,建立健全用人用工档案,确保工作人员健康安全。

5.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明确奖惩制度,确保工作效益,降低产品生产风险。

7.项目实施必须节能环保,低碳低耗能为目标,坚持较好的生态效益。

(二)项目实施的组织方式

科右前旗人民政府授权科右前旗达义塑料制品厂为该项目的建设主体,负责全旗范围内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及加工生产,并负责监督落实目标管理。该建设主体的性质为民营企业。

(三)项目实施的考核办法

项目实施年度目标考核。政府组织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及农业局等部门对项目实施单位在废旧地膜回收是否达到80%以上,加工能力是否达到80%以上,是否节能、节水、节肥、污染物减排等进行考核,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的,给与奖励;否则,则给与批评,并责成项目单位整改。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地区还没有利用地膜回收机经验,需要加速研究适合本地区的地膜回收机,提高地膜回收率;地膜回收加工新地膜的技术还不成熟,需要继续实践研究适合项目达标建设的技术方案;建议国家继续研发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技术方案,以便在地方得以实施推广。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4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商务部等19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的出台,电子商务在推动消费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海省也不例外,随着《青海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27.4亿元,同比增长29.1%,网络零售额68.15亿元,同比增长35.3%,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以便民利民服务为切入点,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构建服务网络、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推动电商企业、快递物流企业快速向农牧区延伸业务,通过平台化运作缩短农村实体店铺的定货链条、建立农产品进城的供销生态圈,农牧区电子商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计划和管理,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一窝蜂现象,致使同类产品产量过盛,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交易模式对于日益壮大的农产品市场已力不从心,农产品交易必须由传统的交易模式向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所体现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等内在特征,必将给青海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一种新的局面,定能给青海的农产品企业增加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了解信息、销售农产品,捕捉更多的贸易机会及扩大市场的范围是解决现时困绕大多数农产品企业产品销路的解决之道。

1青海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要素分析

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的可行性存在二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市场。

1.1青海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情况

农村电子商务主体逐步壮大。目前,青海省内已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800余个,覆盖了西宁、海东、海西、海北、海南的多数县域及主要乡镇,村级站点相对较少。其中,中国电信依托商务部“万村千乡”农家店和条件成熟的实体店,推广的“店小二”o2o建设项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全省范围内改造新建农牧区翼商联盟综合服务站近700个,为农牧区消费者提供网络订票、网络购物、在线金融、农畜产品购销对接等服务,并通过中国电信114maLL、翼支付等平台解决农牧民的“买难卖难”问题。中国邮政青海公司对省内97个邮政网点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承揽邮递业务的同时,利用“邮乐网”、“邮掌柜”等平台实现商品代购、代缴费、购销存数据管理。此外,省五交化公司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在乐都、平安、贵德等8个县开设了18家“交电大楼网上商城”线下体验店。京东集团的“京东帮”服务店也开始在贵德等县进行农村电商的布局。省供销联社也利用供销联社电子商务平台尝试在省内部分县乡开展网上业务。电商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在西宁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下,各州、县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正在陆续建成投入使用,聚集效应逐步显现。目前青海海西州、海北州、海东地区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基地或孵化园区,均聚集了本地区多家电商企业和实体企业入驻。海西州乌兰县成为我省第一个建立县域电子商务服务基地的县,这些电商产业聚集区,在推动本地农特产品网上销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网络覆盖率逐步提升。近年,我省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据省通信管理局统计,目前全省固定宽带用户71.11万户;3G/4G用户325.76万户;其中,农村宽带用户6.2万户;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20.1%;据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数据统计,目前全省4163个行政村中,通信网络已覆盖了2333个村,占总数的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物流配送网络逐步健全。随着网购市场的快速发展,我省快递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快递业收入,还是快递收件业务量均同比大幅增长。据省邮政管理局统计,目前,全省经备案及注册快递企业共有34家,共有分支机构网点312个,已实现市州全覆盖,以及73.9%的县级行政区的覆盖,正在逐步覆盖靠近县城或乡镇的村庄。2015年末,全省从业人员约3000人,机动车约350辆,非机动车辆743辆。2014年全省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54亿元,同比增长29.7%,快递收件业务量完成579.8万件,同比增长38.9%。

1.2电子商务市场情况

农特产品已逐步打开网上销售渠道。青海省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出产了大量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本次调研的三个地区,农特产品各具特色,例如,海东市拥有樱桃、薄皮核桃、大蒜、玉雕、油菜、白酒、蚕豆、辣酱、牛肉干等农特产品;海南州拥有冬虫夏草、枸杞、藏茶、三文鱼、小银鱼、高原冷水鱼、藏绣、蜂蜜等农特产品;海西州拥有油菜、青稞、藜麦、肉苁蓉、石雕、枸杞、牛肉干、野生发菜、茶卡盐、玛卡等农特产品。以海南州共和县为例,设在县邮政局内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汇集了本县的优质农特产品(将逐步汇集本州农特产品)开展网上销售,虽然这些产品仍以线下渠道销售为主,但已逐步打开网上销售渠道,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B2B市场交易量日益增长。2014年青海省企业间电子商务行为即B2B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90.1亿元,占电子商务整体交易额的72%,同比2013年增长25.9%,B2B电子商务整体渗透率达到10.7%。2015年,青海省B2B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200亿元,实现25%以上的同比增长率。从长期发展来看,青海省未来在整合传统行业产业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因地制宜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对较好的投融资环境方面加大力度,利于电商企业的集聚发展。网络零售市场交易模式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青海省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起步建设,有近20家电商企业在青海设立分公司;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青海省时下既拥有传统电商平台模式,也拥有客户高端定制模式以及微营销等新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在青海省初具规模,通过自建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营销的传统企业或个体商家全省现有约7000家,青海省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在京东商城开设“地方特色馆”的省份。2014年青海省网络零售交易额为74亿元,占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的比重达到28%,同比2013年增长81%,网络购物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15年,青海省网络零售交易额将突破100亿元。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行业发展缺乏特色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青海农村省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电子商务专业细分市场及专业化电商企业缺乏,服务内容单一,交易模式简单重复等问题,制约着我省电子商务的发展。迄今为止,我省还没有一家经营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专业化电商企业也并不多见。多数省内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缺乏地域特色,在用户规模及平台宣传方面竞争力相对较弱。

2.2发展环境尚不完善

《青海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印发不久,贯彻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服务功能配套仍需完善,青海省电子商务货源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展示销售基地、养种植基地的建设才刚起步,产业聚集效应还不明显。此外,行业配套的电子商务信用、认证、金融、物流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发展配套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城市配送和快递物流业发展缓慢。专业电子商务服务水平较低,能够提供认证、咨询、软件、代运营、用户体验设计、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单位数量有限。行业统计、监测、评价工作体系不完善,行业发展缺乏有效指导。

2.3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虽然以青海大学为代表的省内高校已经与部分企业展开合作,开办电子商务、物流方面专业,但仍不能满足省内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电子商务规划、运营等方面高端人才的匮乏,成为省内各类电子商务相关企业最为突出的问题,制约着我省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

2.4农村电子商务仍处在浅层次应用

调研数据显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多使用114maLL、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进行网上代购或开展代缴费、代购机票等业务,省内农特产品的销售仍以线下渠道为主,网上销量并不大。由于基层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在开展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的作用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也未能有效对接“青海过日子网”、“大美易购网”等省内自建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使用手机app、微信商城开展网络销售的也屈指可数。

3政策建议

3.1加强电商人才教育培训,提高农村电商应用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加强对农牧区双语人才的培养及电商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网络、计算机使用能力。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展会、站台及车体广告等多种渠道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同时积极发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作用。

3.2整合各类电商资源,培育电商市场主体

重点是加大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培育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中国邮政等省内国企,以及阿里、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主力军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智慧物流系统,有效整合物流快递资源,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农村配送效率。鼓励支持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开展全网布局,多渠道、全方位的推动农特产品进城。加强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培育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培育及农村网店建设工作,鼓励省内实力较好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业务。继续做好部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选取工作,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工作,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企业。

3.3加快平台建设,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5

中国服饰报社市场调研中心通过深入采访、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电话访问等办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场做定期跟踪调研已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所调研的内容涉及了商场服装整体销售、各类服装品牌运营、商场(商圈)消费者定位构成及其消费情况等各个方面。调研中心不但通过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市场第一手原始数据和不同类别服装的经营状况资料,并且和各地服装商场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本报在往期报纸中陆续刊登了北京品牌童装、羽绒服、XX年度品牌女裤、XX年度品牌男裤、品牌羊毛衫、品牌羊绒衫、品牌女鞋、品牌男装、天津品牌童装、女士品牌内衣、上海女士品牌内衣、XX年度北京品牌女裤、XX年度品牌男裤等市场基本运营状况的调研报告,给此类服装企业提供了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市场信息和数据。同时,应服装企业的要求,于今年3月份推出了《XX年度全国市场品牌服装调研及销售数据分析报告》,该报告除了涵盖品牌数量及竞争分析、消费者分析等内容以外,更是结合了各品类服装的商场销售数据。此举,对服装企业的运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着“深入市场一线,助力中国服装企业成长”的宗旨,本报市场调研中心于7月上旬在北京做了17家商场品牌牛仔装的市场调研。这17家商场分别为蓝岛大厦、北辰购物中心、西单商场、东安市场、百货大楼、翠微大厦、长安商场、百盛购物中心、双安商场、sogo、贵友大厦、当代商城、中友百货、方庄贵友、赛特购物中心、燕莎购物中心、城乡贸易中心。这些商场覆盖了北京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商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其消费层次从年龄、收入、文化、职业等层面的覆盖性也比较广泛,在北京的中高档服装消费领域也同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调研情况,本期刊出调研的基本报告,以飨读者。

(注:报告中所提及的数据以商场调研时段的数据为依据;各品牌的覆盖率等数字信息以所研究的17家商场为基数;品牌来源地指的是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在国内的营销公司(或总)总部所在地;商场品牌数量的统计以牛仔装为主营产品而非产品系列化的服装品牌为准。)

一、商场品牌基本情况

1、品牌数量及来源地情况

此次本报调研的17家商场中,共有品牌牛仔装22个,分别来自广东、上海、福建、浙江4个地区,未见北京本地品牌。其中来自广东的品牌最多,有13个,占北京市场整体覆盖率的59.1%。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6

关键词:营改增;增值税税率

一、引言

2016年起财政部就企业税负问题曾作出回应,提出要“放水养鱼”,在落实好现有的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完善税收制度,研究新的p税降费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可是,“营改增”后一些企业税负没有减少、税收范围却在增加等问题,是试点企业初期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了企业的负担增加,是改善“营改增”政策的重点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反思,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为这种局部性的矛盾寻求解决方法。

二、企业“营改增”所体现的价值

“营改增”,主要是指以增值税的方式来取代部分企业营业税中的有关应税项目,避免出现重复纳税的情况。目前,运输业、服务型企业是“营改增”的主要服务对象,此两个行业增值税税率方面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13%、17%两个税点增加到6%、11%、13%、17%四个税率标准,通过多样化的税率标准,让企业有不同的选择。“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全面实施,有着深远和重大的意义。第一,“营改增”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国家应该根据“营改增”政策相对应的一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发展,行程双重效应。第二,“营改增”政策实行,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特别是货物和劳务的价格优势。此前,国内的税收制度已趋完善,达到国际标准,让国内企业在市场上有绝对的优势,而“营改增”的实施,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去做优势的调整。

三、为什么企业税负会增加的问题分析

1.企业固定资产购买策略选择

许多企业对购买固定资产的评估存在误差,对企业的购买欲望及期待值都有过高的设置,导致实际购买固定资产时,存在一定的出入,这时出现了不必要的税负。以运输制造业为例子,主要产品是汽车,而汽车的相关税法中,存在着折旧年限的规定,一般汽车、小轿车的折旧年限是3-4年,而制造企业在预估企业购买预定资产的时候将其作为计算的依据,计算出企业年均购入四分之一数量的汽车,此购买价格包含了税率,并且可以在购买新车时进行抵扣。但实际结果上,企业年均购入四分之一数量汽车这个数据与实际不符合,很多企业在车辆出现问题后,会选择进行维修而不是购买新车的做法,这样,四分之一的数值就存在误差了,这样就导致制造企业的预估无法实现,税负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2.“营改增”后存货调整

“营改增”实施初期,会存在一个问题是企业实施“营改增”时间点前后的存货问题。一些企业在2015年开始实行“营改增”改革,但此前的存货、材料以及设备的年份却是更早的日期。而这种情况存在企业当时还不是“营改增”实施对象,但存货已经开具了相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这些存货的税率则起不到抵扣作用。

3.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周期时间过长

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整理和更新周期会较长,而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可能存在企业刚刚完成了固定资产的更新,而后续新的更新时间会较长。这样的情况,后续实施的过程中,企业不会有大额的消费从而进行税额的抵扣情况。这样的情况下,还是和“营改增”实施前税额无异。以大型运输业为例子,此行业中大型的生产材料类如汽车、轮船、飞机等产品,使用年限和更新换代的时间较长,企业购入后短时间内不会再进行购置,只有维修费及燃料为主,这样企业的大型数额抵扣就减少了。

4.部分企业存在增值税抵扣发票难以获取的问题

“营改增”实施企业中都有表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无法便捷的进行开具,这也是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原因之一。如以下例子,在交通运输行业内,在修理费、加油费等方面都对开票人资质和提供的材料有严格的要求。如交通汗液提供修理服务的单位需要是小规模纳税人才能考据能够进行抵扣的专用发票,而加油费中,侧需要驾驶人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等材料才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保险费行业并没有纳入增值税相关行业

当前,“营改增”实施的行业、品类没有得到完全覆盖,保险费就是其中一个。而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为保险起见,为企业的经济收益做保障,会向保险公司投票保来规避风险。金融业的增值税制度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而保险费是属于金融保险范围内的资金,而现今尚未纳入到“营改增”实施行业和项目中,则购买的保险费用无法进行增值税的抵扣。

四、企业如何解决“营改增”带来的问题

1.税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营改增”实施带来的税负不减反增的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企业。此时,国家及时出手进行市场的调控及财政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改变现状,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其中重点手段是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即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结合“营改增”政策实施情况,对企业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2.继续扩大“营改增”覆盖面

当前“营改增”的覆盖面少,试点工作长期停留在部分地区和行业,无法达到全覆盖的作用,影响增值税抵扣的整体性,造成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结果。试点企业的时间减少,实施“营改增”政策实施地域更加广,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进一步改善“营改增”政策,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完善的税收体系。

3.最新的政策规定

国家一是继续推进营改增,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二是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将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符合这一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所得减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三是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自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企业必须及时领会、掌握新政策,通过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纳税制度,更灵活地调整增值税基本税率,采用多种方式,达到企业税率减负的最终目的。

五、小结

“营改增”对企业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希望上述所提出的问题中,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认清问题的本质,寻求更好的税负增加的解决办法,帮助企业更好地从“营改增”政策中真正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营改增”政策的全面覆盖,惠及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财政制度。

参考文献:

[1]陈良胜.企业“营改增”税负不减反增现象探析[J].财会学习,2016/17.

[2]刘静凤.“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3]金燕娟.企业营改增税负不减反增现象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

[4]祝福冬.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研究[J].山西农经,2016/09.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7

据投行介绍,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资产和负债、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发行价和股价走势,是定价报告中重点考虑的因素,通过综合考量,研究部门对拟上市公司股价做出初步判断,通常是相差20%的区间。

新股发行和研究报告分别属于投行和研究所的业务,理论上泾渭分明,但无奈实际操作中总是出现问题。

目前,企业上市后,投行可拿到募集资金的4%到7%,因此,投行会追求尽可能高的定价。“2009年以来,研究报告纵,定价越来越高,最终影响到发行价。很多中小券商,研究所能力不足,甚至根本没有研究员来跟踪细分行业,报告往往是由投行中项目人员或资本市场的人写好,再由公司内部安排,以研究所某一研究员的名义对外。新股的价格由投行和企业指定,其他内容就直接引用招股说明书。”

至于报告中的定价区间,业内人士也认为相当不靠谱。“研究人员的定价通常比投行的定价低很多,但研究团队和投行都属于一家券商,且基本上是投行说了算。另外,目前市场没有机制约束研究员定价不准的问题,很多研究员不会在意。”

价格推演

根据投行介绍,最终发行价通常为研报区间的最右端,即如果新股开盘价为50元,此区间通常为40元至50元。

定价报告形成后,上市公司和投行即开始路演,将报告呈现给机构客户进行询价。根据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自身的调研,机构客户分别给出拟购买数量和价格(如某某基金,认购2万股,每股15元)。最后,投行在机构客户给出的价格区间内选出可以满足承销量的价格,与报价在此价格之上的机构进行交易。

作为买方的机构为何会配合推高新股定价呢?

事实上,新股询价实际上更像拍卖。按照询价机制,价高者优先,只有报价高于发行价格的机构,才能获得配售资格。因此,众多机构纷纷开出高价,只要开盘后有上涨的可能,都会不惜高价拿到新股。事实确是如此,曾经公开唱衰创业板,并抨击新股发行制度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却以95元/股的最高价抢购电科院股份,最终将20%的网下配售股收入囊中。该价格在33家参与网下申购机构中最高,大大超过76元/股的发行价。

另外,参与打新的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也是抬高定价的始作俑者之一,这些机构不能参与二级市场,认购的目的是赚取新股上市后的价格与发行价的价差。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参与打新通常能获得20%~30%的年化收益,而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3%~4%,这就使他们宁可承担高价的风险,也要抢到配售资格。

当然,这些推手中无疑也有“”,为了推高发行价,投行和拟上市公司都会找到自己熟习的机构客户,拜托他们帮忙托高价格。

一只发行价为50元的新股,在承销商的第一份报告中,可能只有6~8折。这个价格实际上经历了七周、三个阶段,被机构投资者一步步推高。

放眼a股市场,新股破发的阴霾似乎如影随形。截至5月10日,自2010年9月以来,两市共有237只新股上市,其中121只破发,破发率达51%。而自2011年年初,首发上市的新股合计117只,破发数79只,占比攀升至67.52%,其中首日破发占比为38.46%。破发成潮,可见近期新股的破发下行空间前所未有,而赋予他们这段空间的是过高的发行价。只是,这些十几、几十或是上百的发行价是如何产生的?谁是其中推手?

机构网下询价后,投行会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然后以此价格在网上向普通投资者发行,随机摇号,中签者认购,目前a股的中签率普遍在10%以下。

网上询价不会对定价产生影响,但在投行和拟上市公司确定网上询价定价时,发行价又被无形地再度推高。

在机构询价范围内确定最终定价,其中涉及一个问题,即询价覆盖率。所谓询价覆盖率,指最后定价能满足多少比例的机构需求。按照第二阶段的估计,在询价过程中,20%的机构出80元以上,60%在50元以上,80%在30元以上,定价越高,能承受此定价的机构越少,覆盖率越低。

张明多年从事保荐行业,他认为企业对发行价格的过高预期,对定价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发行价,达不到企业的预期,企业家比照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开盘价,如果之前有上到60元的,企业便会将此价格看做底线。有时候迫于压力,投行只能牺牲覆盖率来提高价格。”据统计,覆盖率在50%以上,一般都不会出现破发现象。目前上市当日破发的新股,其覆盖率有些甚至在20%到30%。

除此之外,拟上市公司很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2010年10月29日,神州泰岳了一则公告称,三日前(2009年10月26日)公示的上市公告书中数据有误,2009年三季度epS从2.40变为2.14。epS是发行时定价依据之一,机构是按照2009年中报(定价时三季度数据并没有出来)以及该公司前三年年报epS数据进行询价的,预测其2009年epS合理区间在2元左右。结果其原先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epS就达到2.4,如此一来该股2009年epS岂非全部被机构低估?而实际上该股由于高价发行,已经超募了12亿元。

投行质疑破发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8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缴存扩面;互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56-02

1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现状

(1)概述。为推进住房货币化改革,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学习、消化和吸收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国情,我国于1991年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上海率先实行。“住房公积金是一种长期性住房储金。在职工工作期间,职工个人和所在单位均应按职工个人工资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逐月缴纳,归职工个人所有,作为职工个人住房基金,专户储存、统一管理、专项使用。”具有强制性、互和独立运作特点。自1994年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以来,公积金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共成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343个。

(2)发展现状。1999年4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62号令),把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进了法制化高速发展轨道,此后住房公积金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覆盖率不断提高,归集规模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累计缴存总额达到20699.78亿元,缴存余额为12116.24亿元。2008年年末,实际缴存职工人数为7745.09万人,同比增加557.18万人,以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在岗职工人数11184.05万人计算,覆盖率为69.3%。

(3)缴存扩面存在的特点。第一,进展缓慢。虽然住房公积金制度得到迅速发展,但制度覆盖范围有限,缴存扩面进展缓慢。2002年以来,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一直维持在60%~70%,缴存职工人数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4%。第二,分布不均衡。一是目前公积金建制单位大部分集中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覆盖情况不理想。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等就业人员还没有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二是各地覆盖面区域间不平衡,一、二线城市公积金覆盖率比三、四线城市高。

2造成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进展缓慢的复杂成因

(1)公积金制度本身局限所致。一是制度吸引力被削弱。公积金制度成立之初是作为一种住房实物和住房资金的转换机制而出现,它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住房建设资金短缺和住房供给严重不足问题,如今市场化住房体制已经确立,住房矛盾发生改变,如何建立健全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成为新任务。然而,公积金制度完善的滞后性制约了其在住房保障领域内的作用,受益面难以惠及中低收入职工群体,社会颇有微词,公积金制度本身优势和吸引力整体上被削弱。二是条例界定本身存有争议。按照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住房公积金是指各类性质的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关于“在职职工”的含义,各界解读不一,“在职不在岗”等特殊人群公积金该如何操作。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一条规定,住房公积金是为了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大批进城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类人成为新新市民,这部分人的公积金权益该如何保障。

(2)政策法律支撑体系薄弱,强制力不足。一是公积金制度立法层次低,强制力不足。虽然有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一些若干地方规定的支持,但公积金制度法律支撑体系十分分散与单薄。例如,目前对欠缴、未缴公积金等违法行为的追究难以实现,原因在于上述行为既不归属于劳动法范畴,也得不到劳动仲裁的支持,唯一的解决渠道是依靠公积金管理中心机制,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二是公积金管理中心执法权限不配套。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机构定位是隶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这就造成了公积金管理中心不具备执法权。权限不清晰的窘境导致,当职工到中心维权时,中心的职责不是执法而是协调。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职工的维权时间成本高,为怕麻烦,少折腾,部分职工宁愿放弃本应该享有的公积金权益。

(3)宣传不到位,单位和职工认知欠缺。从笔者一线的工作经历获知,很多职工把公积金等同于社会保险基金(简称社保基金),认为公积金就是社保基金,或是误以为公积金是可以有选择地缴纳,非强制性,只有效益好的单位才会为职工缴纳公积金,缴纳不缴纳公积金,演变成职工衡量企业良莠的参考依据。本应该享有的权益,变成了一种选择性“被赐予”。此外,对于参加公积金制度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它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以及社保基金之间的实质区别,绝大多数职工都是一知半解,不知者甚多。

(4)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监督有限。当前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升缴存扩面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通过职工,以点带面;二是通过公积金年度基数调整,与相关部门数据进行比对,核查遗漏;三是阶段性获取工商部门企业注册信息,发信、发函督促新建立企业及时开户。这三种方式虽然都有一定成效,但相对被动,这种事后督查形成的劣势是公积金管理中心对企业动态信息的掌握较为滞后。另外企业改制、集团重组、委托人力资源等现象的产生也增加了公积金管理中心督查的难度。总而言之,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及时共享,缺乏联动监管平台和机制是公积金覆盖率难以较大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

3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的可行性分析

(1)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储蓄政策,公积金制度是公积金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而制度是需要与时俱进才会永葆生命力和吸引力。当前公积金制度新使命应该是维护缴存职工多渠道享受公积金制度带来的优惠,满足职工基本住房需求,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具体措施是:第一,修改完善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制度定位,由原来的支持基本住房消费向支持基本住房消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并重转型,增强公积金制度惠民的公平性;第二,扩大缴存政策辐射范围,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城镇劳动者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范围,使每一个就业者都能享受到住房公积金政策,最终实现城镇劳动者全体缴存;第三,合理调整增值收益使用方向,拓展公积金作用面,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贴息特困缴交职工,使有限的资金惠及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第四,严格执行“控高保低”,在设定最高缴存基数上限的同时,明确规定个人缴存基数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所在地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若职工扣除公积金后工资收入低于最低标准的,个人承担部分由单位缴交,通过动态的浮动机制调动职工缴交积极性。

(2)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的关键策略是利益引导机制,把公积金制度的核心竞争力落实在可操作中。具体办法是:第一,创新贷款品种。目前我国公积金贷款的品种比较单一,鉴于当前购房层次的需求,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不同年限和比率的还贷方式,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职工的贷款品种,如可开设还贷递增抵押贷款、分段固定利率贷款等,缓解职工尤其是新就业职工前期还贷压力;第二,差别化信贷政策。充分考虑受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差异,在积极支持缴存职工通过贷款购买首套自主住房以外,严格抑制投资性住房贷款需求,贷款按购房面积和购房贷款次数实行区别对待,面积越大,利率越高,贷款次数越多,利率上浮越多,有效避免“贫济富”,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能力,又有利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第三,低价配租。积极拓展公积金在保障性住房上的功能,对低收入无房缴存职工,在公积金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试行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优先配租给缴存职工,并在租金上予以补贴和优惠,但需严谨设置进出机制;第四,储蓄奖励。公积金制度应该是“普惠式”的制度,对从未使用过公积金的缴存职工也需要周全考虑,方法是这部分特殊群体在销户提取时按照不低于同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给予合理的利息补偿和奖励,变“我要你缴”为“我主动要缴”,从而让全民总动员自愿加入到这一制度中来。

(3)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手段。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的重要保障是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建议从三个方面重点开展:第一,立法保障,加快公积金立法步伐,把公积金写入劳动法或者是未来住房保障法中,有了立法的保障,公积金才能够有法可依,违法不难究。第二,成立专业稽查大队。集中专业力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那些无视法定义务,应建未建、应缴未缴的企业,一旦查处,在书面警示无效的情况下,坚决依法处罚,决不姑息。对已经享受过贷款又无正当理由停缴的职工应取消其贷款资格。第三,增加企业违法成本,联动查处。目前我国企业不按照规定缴交公积金的违法成本较低,除加大经济处罚力度以外,可尝试与相关部门联动,对违反规定的企业不予相关证书年检、政策性优惠等。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9

【关键词】城投类企业资产管理全覆盖

一、城投类企业的资产管理状况

资产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资产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围绕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效率开展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于城投类企业资产管理部门而言,资产管理主要是指对企业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长期股权等资产的管理。

城投类企业作为城府投融资平台,投资规模大、存量资产多,从投资决策开始,其资产管理较市场化的企业而言,存在以下不足。

1、前期论证工作难以深入

前期论证工作难以深入,部分资产在投资立项前并未对相关市场、投资效益进行深入调研或精细测算,导致建设成本过高、效益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情况出现。

2、统一的管理模式难以形成

资产内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却不一定好;有的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但是却没有经济效益,自身产生不了现金流收入。差异巨大导致资产无法形成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差异化管理。

3、资产盘活难以展开

“重建设,轻经营”的管理模式导致部分存量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产盘活手段有限,资产结构调整实施困难。往往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资产重组与整合后,才能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转让、交易、并购、上市等手段加快产权流动或实现资产变现,但大规模的重组与整合往往因账务不清、成本过高、人员分流困难等因素而难以展开。

二、城投类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在建项目的陆续完工,城投类企业承担的建设任务将逐渐减少,存量资产将逐渐增加,企业将逐步由政府功能阶段过渡到自主经营阶段。在向市场化自主经营的转型过程中,资产管理既重要又紧迫。

1、规范资产取得与处置程序是降低企业市场和法律风险的制度保障

城投类企业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政府指令性投资较多,项目前期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够深入,部分资产因取得和处置手续不规范存在涉讼问题。规范资产取得和处置程序,确保资产投资论证的科学合理、转让处置的合法有效,能有效降低城投类企业的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

2、规范固定资产和产权管理程序是实现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的根本保证

固定资产管理含盖了固定资产的取得、台账建立、调拨、改扩建、养护维修、抵押处置、盘点、核销等环节,产权管理含盖了产权的占有、变更、注销登记和资产权证的管理等事项。规范固定资产管和产权管理程序理能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监管,对产权变动进行动态跟踪,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3、明确资产成本、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是实现城投类企业成功转型的提前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入是产出的前提,投入即资产成本。明确每项资产的成本,才能确定每项资产的盈亏平衡点,才能相对准确的预测每项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预期收益,进而开展市场化的经营活动。否则,“成本不明,售价不定,效益不清”,市场化经营无从谈起。

4、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效益是实现城投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规模巨大的资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目前城投类企业已投入运营的资产整体效益不高,短期内可变现的经营性资产少,缺乏快速有效的资产盘活手段,资产结构与企业的战略转型要求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迫切需要调整优化。

三、城投类企业资产的全覆盖管理模式

根据城投类企业的资产特点和资产管理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资产的全覆盖管理模式。所谓资产的全覆盖管理模式,即根据资产管理工作每个业务板块的要求,结合该板块资产特点,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确保城投类企业每项资产的每个方面、每个阶段能够管理到位,努力实现每一项资产的保值增值。

1、实物资产的全类别管理

(1)按产业、性质和状态等对企业资产进行分类

根据各项资产的产业归属,将资产分为土地、房产、环保设施、路桥及其衍生资产、绿化资产、片区配套等。按性质(是否能产生收入),可以将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按状态(是否完工),将每类资产细分为存量资产和在建资产。

(2)确定各类资产的成本、收入、效益

确定原则:根据每类资产特点和性质(市场化经营性资产、区域启动器经营性资产、政府采购类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等),分别确定每类资产的成本C(取得成本Ca与运营成本Co之和)、收入R(一次性处置收入Rd和长期运营收入Ro)和效益B以及修正系数。

(3)建立资产质量判断模型、形成结构优化调整方案

对于每一项资产,首先确定其全部成本C,即取得成本Ca(根据资产发生效益的期限长短分摊)和运营成本Co;然后,估算其收R,即资产处置收入Rd或者资产运营收入Ro;最后,通过计算其利润率Rop从而得到资产的效益B。

考核一项资产的质量,一般从盈利能力ap、偿债能力adp、发展能力Cd三个方面来综合考量。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三者得分之和即为资产质量,即Qa=ap(Roa)+ap(Rg)+alr+Cd。当Qa≥8时,即为高效资产;当Qa≥5时,即为一般资产;当Qa≥3时,即为低效资产;当Qa<3时,即为无效资产。

对于不同类别的资产,根据其资产质量高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采取相应的处置方式,从而增加、保持或降低其在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比重,最终实现优化资产结构的目的。

2、固定资产的全周期管理

全寿命周期管理,即从固定资产取得、日常养护、改扩建、维修、调拨、抵押、处置到最后的报废核销等全部纳入管理范畴。

(1)固定资产的取得

按照不同的取得方式,将固定资产分为自行建造、代建、划拨、购置、租入等五大类。达到竣工条件时,资产管理部门会同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实物交接,验收后纳入固定资产台账。

(2)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分为卡片管理、台账管理和清查盘点三部分。

纸质卡片一式三份,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保管部门各一份,使用部门负责建立电子卡片档案和固定资产台账,定期汇资产运营部门备案,并及时更新。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清查盘点工作,使用部门向资产管理部门提交资产清查盘点报告,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处理意见,在领导批准后作相应处理。

(3)固定资产的改扩建、维修

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使用保管部门提出改扩建、维修申请,预计单笔改扩建费用在200万元以上、维修费用在10万元以上的,使用部门报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经企业领导批准后实施。

(4)固定资产的调拨、抵押、处置

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经由各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各单位之间无偿拨出或拨入时,需报企业资产运营部门备案,并做好国资管理部门的报批审核工作。

发生抵押情况时,使用部门报资产运营部,经企业领导批准后方可办理。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原值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处置事项由公司自行决策;500万以上(包含500万元)由使用部门报资产运营部,由国资管理部门批准并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5)固定资产的移交

由企业立项并代建的项目,在项目验收合格且结算、决算完成后移交政府管理部门,包括实物资产盘点、项目资料清单、资产权证的移交。详细的施工、设计、监理等资料文档由企业负责保管。

(6)固定资产的养管

企业制定路桥养护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养管台账、明确工作内容及管理责任。每年9月份提出路桥资产养管计划,明确养管范围、养管费用等,政府相关部门审核后,养管费用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3、股权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所谓全过程管理,是指股权管理工作要覆盖股权投资的前期论证阶段、参股子公司运营阶段、股权投资退出阶段,确保财务状况报告制度、重大经营决策报告制度、外派董监事工作制度贯彻落实,达到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

(1)保证投资前充分的调研论证

股权投资前要对相关市场或目标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就市场前景、发展战略、投资规模、回收方式、预期效益等进行详细论证。通过调研论证和审议环节,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2)强化出资后的过程管理

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各级股权台账,通过外派董监事参加董监事会议、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定期报告工作,及时掌握所出资企业情况,防范投资风险。外派董监事对拟审议事项要提前研究,重大事项要提请企业领导审议,并遵循企业意见进行表决。

(3)保证退出投资时的规范管理

所谓退出投资是指当细分市场或者被投资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等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股权投资实施对外转让、被投资企业依法清算、减资等撤出(收回)全部(部分)出资额的行为。不管发生何种撤资行为,都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聘请国资委备案的审计和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审计和评估,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并到产权交易所办理。

五、结论

资产的全覆盖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城投类企业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企业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对总体资产的管理做到全面覆盖、规范科学,分别对实物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产权和股权管理工作提出了管理办法,对单项资产的管理做到全程跟踪、区别对待,是一套完全符合城投类企业资产现状的科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民:投融资规划――架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桥梁[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韩连胜:企业项目化管理模式模式.机械管理出版社[m].2012.

企业并购类型及资产覆盖率分析篇10

2002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在2002年上半年的市场销售量达到了38.1亿人民币,是近几年管理软件增长最为快速的一个阶段。其中通用型管理软件的销售额达到了14.4亿人民币,占整体销售的37.7%。eRp软件作为国内管理软件市场中的主要消费产品,上半年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了5.98亿人民币,eRp成为2002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上最为明艳的一支花。

2002年管理软件市场的升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市场的表面,对于管理软件应用的需求促使应用市场对管理软件的使用从理论上的探索,转向实际的应用实施阶段。但由于应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施个性化管理软件的客户显著增加,从整体销量来看,定制型管理软件依然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目前市场状况分析:国外软件提供商在高端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中国软件厂商还主要是在中、低端市场混战一团。无论是厂商还是客户,表现出强烈的应用需求都将促使这一市场的热度会继续保持下去。

2002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尽管从整体品牌格局来看,新的竞争格局并没有形成。尽管一些品牌厂商依然持续保持着比较稳固的市场态势,决定未来市场变化的苗头也已经开始出现,管理软件市场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原有品牌的努力以及转型以及新品牌的进入都足以说明:任何一个品牌想在当前的市场上称霸还为时尚早。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以往所积累的产品经验以及市场优势并不能完全地影响和作用于现在和未来。

eRp软件的品牌覆盖率

国产eRp软件的发展比较曲折。以利玛为代表的传统的eRp厂商,在eRp市场上的表现一直比较稳定。这类软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有限的市场比例还是说明了应用方和提供方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客户的应用意识在此前还没有被激发出来,低层次的应用水准局限了这类产品的使用。另一方面这类企业自身在产品持续开发以及市场推广方面的薄弱,也致使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规模始终受到限制。基础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才能达到客户应用的个性化应用需求,而资金的压力决定了企业不可能过多地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最终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拥有的客户越多,企业的生存压力越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这类企业需要仔细思考和认真对待的。

金蝶软件是最早提出向eRp软件转型的企业之一。截至2001年,由其提供的eRp软件产品在一些行业应用比较广泛,另外,由于其购并的开思软件是中国最早提供eRp软件产品的提供商之一,其产品在制造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因此金蝶eRp产品的覆盖率要高于其他品牌的eRp软件产品。

用友对eRp软件的前期推广尽管有所迟疑,但2001年大举进入eRp市场,再结合此前的市场的优势,其在eRp软件市场的表现,显示出作为中国管理软件第一品牌的气势。

到目前为止eRp软件市场上的竞争还显得比较平静,但随着eRp市场上产品概念的普及,应用范围的扩大,竞争品牌也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这些eRp品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未来的eRp市场格局必定会有更大的变化。

eRp软件的市场占有率

2001年eRp软件市场上的品牌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那几家厂商。除了财务软件厂商、纯粹制造和销售eRp软件的中国软件提供商、以及国外软件提供商,在市场都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以往eRp市场由国外品牌独霸的状态在2001年开始被打破,用友和金蝶凭借本土企业的优势巩固在中、低端市场的位置,同时寻找机会涉及高端市场,拓展更多的市场机会。

2001年用友公司值得充分重视。作为在财务软件保持绝对优势的企业,其一进入eRp市场,就表现出强劲的冲击力。其庞大的财务软件应用群也时其转型的成功的重要因素,原有的产品客户对其升级产品的支持率超过了30%。

同样处于转型阶段的金蝶公司在持续推进eRp软件产品以来,其增长势头明显加快。除加强自身产品的转型之外,通过收购开思软件,不仅丰富了其软件产品的功能,同时也扩大了其在制造行业的优势。另外金蝶的区域优势也有利于其在eRp软件的发展。由于eRp应用目前还比较集中,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应用产品的程度也就越高,对产品的需求相应复杂,而金蝶公司的eRp软件在这些区域的品牌知名度以及品牌忠诚度都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从发展趋势来看:2001年是其起跳的准备阶段,在集聚了充分的实力之外,2002年金蝶对管理软件市场一系列动作都显示出超越自身发展的趋势,其未来发展对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的格局变化以及方向变化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此外,一些逐渐转型的财务软件企业在eRp市场也开始有所作为。2001年浪潮通软首先提出“分行业eRp”解决方案,直接将产品按行业差异划分提供。东软金算盘在2001年下半年推出eRp软件产品也值得关注。东软集团强有力的行业运作能力有可能直接作用于金算盘eRp软件的销售,2001年东软金算盘一反先前低调保守的市场策略,已经表达出一种对市场重新划分和抢夺的信息。

2001年随着eRp软件市场地活跃,软件提供商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一些厂商,针对某一行业以及针对某一区域开始发展的eRp软件厂商也开始显现出市场竞争的实力。这类产品通常具有鲜明的功能特色,比较适于非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应用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但对产品的需求比较大。

传统eRp软件在2001年的表现依然平稳。尽管因为eRp软件使用环境的扩展,其发展有稳步的增长,但和其他类型产品的增长速度以及发展状况来看,还是略显迟缓。

我国eRp软件应用现状

产品应用不充分:截至到2001年,eRp软件在中国的应用还不普及。尤其是所谓eRp软件的成熟期都显得过于乐观了。从当前的使用状况来看,使用eRp软件比较集中的行业是制造行业。但由于应用意识和应用环境的因素,eRp软件在制造行业的使用也不够充分,应用产品的主要特征也是从部门应用开始,逐步根据业务需求完善整个系统。

不成熟的应用习惯是eRp软件推广的障碍:eRp软件应用的最大问题是传统企业中应用人员对信息设备的不熟悉和不了解,因此导致eRp软件使用的不充分。这是软件销售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中国企业的负责人—即“一把手”对eRp软件的购买具有决策权,但对于如何使用产品和发挥出产品的功能作用则没有太多的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局限于技术部门人员的操控,但技术人员对业务不了解和业务部门对产品的应用的不熟悉,都导致了eRp软件使用的不通畅。尽管厂商们热衷于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方案和解决方案,但浮于表面的方案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和改变客户在应用过程中的所出现的问题,因而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不成熟的应用习惯是eRp软件推广的障碍:eRp软件在中国的产品概念已经出现泛化的趋势,不仅仅集中在制造行业的中的生产、库存等方面的管理,一些非制造行业的企业以及机构对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软件产品,都被划入eRp软件的范畴内。与软件厂商在概念上做文章的不同是,应用客户并不在意概念的差异,看重的是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于eRp大而全的宣传客户持谨慎的使用态度,坚持采用核心部门入手,逐渐完善的方式。

eRp软件选择影响因素

和财务管理软件不同,以eRp为代表的系统管理软件产品,影响用户选购的因为主要是产品的适用性、技术先进以及品牌形象好。但这类产品的选择因素比例差距不大,不像以财务软件为代表的针对部门业务提供的管理软件,影响购买的因素差异明显。

对财务软件影响力明显的上级导向,在eRp软件市场中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这足以说明实施eRp软件的复杂性,上级机构也不能根据某一产品的独特性而制定实施,因为以eRp为代表的这类产品只有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才能发挥效率。

有18%的企业在选购实施eRp软件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适用性。eRp软件在大肆宣传了一段时间,从“无所不能”到“没有效益”之后,最终回归到产品实施的本质,是否适用于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同时企业是否能承受实施软件系统时的资金、技术水平、产品应用等现实层面。

“技术先进”对产品的影响力显而易见,有接近20%的企业第一考虑因素是这一类。但耐人寻味的是,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模型的先进对企业选择产品的影响力却仅有1个百分点。由此分析,客观上用户对管理软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没有认识到管理软件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应用产品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对管理方式的改变,因而国内管理软件市场的离成熟的市场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

品牌影响对eRp软件的选购具有同等的影响。尽管在数据上的选择表现为13.8%,但实际上目前国内市场用户受品牌的影响远远大于这一数值。调查发现:品牌的覆盖力在eRp软件市场表现明显,这一应用特征对于一些传统转型企业而言应该是非常好的机会,同时对于已经树立较好品牌形象的企业比较有利,而对于一些不具备这些优势的企业,却需要重新考虑企业的推广策略。

有超过1/10的用户认为重视客户需求的企业会获得好的市场业绩。这一点和eRp软件的个性化定制不谋而合。大部分企业认为存在的问题不具有共性,如果完全按照通用的软件设计实施,将解决不了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因而了解用户的需求,是对厂商的能力考验,但只有通过这一考验,其产品的满意度才有可能提升。

2002年管理软件市场增长率以超过35%。截至年底,市场销售总量超过85亿人民币。eRp软件依然是国内管理软件的核心产品,截至2002年底,其产品的销量应该接近整体管理软件产品的1/2,达到45%。

研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