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22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1

一、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2011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五、编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安排及经费保障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2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分布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专业存在问题

1.1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专业办学建议

2.1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3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ofurbanandruralplanningeducationinagricultureand

forestryuniversitiesinecologicalconstructionperiod

YeChangdong1,ZHanGYuanyuan2

(1.Depart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p.R.China;

2.XinHuaCollegeof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520,p.R.China)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4

关键词: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管理;建议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政策从“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型,村镇规划建设日益提上日程,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地加快村镇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准确把握村镇规划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村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村镇规划进行引导调控,才能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村镇规划的内涵十分丰富,狭义的村镇规划是指乡、镇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市、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以及村镇的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合理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广义的村镇规划是运用规划学、策划学、市场经济学、现代行为科学、社会学、环境美学等理论方法,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人力、财力、物质、信息的最优分配和利用为手段,以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导向,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科技、环境及区域定位、分工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所做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是村镇未来发展和建设的蓝图,是保证村镇建设时空连续性、整体性的依据,是管理的准则和法律。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对于培育发展农村市场、发挥城乡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村镇规划建设深化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和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2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村庄建设一直是自然自发的过程,基本谈不上什么规划,处于自然推进的状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村镇规划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抓村镇建设就是抓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观念,真正把村镇建设作为事关农村改革与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目前村镇建设规划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一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基本成熟和规范。但村镇规划建设机构很不健全,各地机构设置不一,五花八门,再加上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很多时候工作重点主要偏重规划编制。村镇没有专业的建设管理分工,乡镇一级大多没有专设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科室,即使专设也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兼职运作、素质不高等问题。还有的村镇规划机构人员工资无着落,机构运转艰难,对于庞大的村镇规划建设工程而言,显得很不适应。

2)村镇规划定位不准。表现在部分村镇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各类村镇的职能和目标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各自为政、小而全现象。一些地方的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农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有新房无新村、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3)村镇规划盲目攀比,“求大、求洋”。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不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但不少村镇规划不切实际地用城市规划方法来进行村庄规划,在村镇规划中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中出现很多形式主义工程,村镇失去原有特色。因此,村镇规划建设一定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文明。

4)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措施不严。尽管国务院曾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但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足,《条例》无法很好贯彻执行。多年来大部分地方农民建房仍然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自留地甚至农田随意报建,面积不限,一户多宅、单家独户住房现象普遍。“农转非”户、进城就业户,所闲置的农村住房没有及时清理,土地浪费严重。

3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抓住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适度超前,有序推进,实现村容整洁、青山绿水。

1)要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做到专人负责、责任明确、考核到位。充分调动政府、专业机构、农民的积极性,邀请地方建筑设计院所,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村镇总体规划控制。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努力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大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水平上来,适应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景观,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条件好的村镇要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

2)要加强管理,确保各方责任到位。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协调联动,搞好配合。乡(镇)重点负责做好规划经费的筹措,规划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术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规划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建设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经费到位的情况下,负责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和提供、规划方案的技术指导、村镇规划测量、规划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负责提供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等有关资料,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村庄和农民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规划,在涉及拆迁、回购等问题上要服从大局,确保建设规划落地。

3)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镇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村镇规划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镇规划要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要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在加快农民致富的进程中保留一片青山绿水。

4)要加强配套支持,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要建立健全各级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在市规划局单独设立村镇规划管理科,配备专人对全市村镇规划进行综合指导。乡镇也要建立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村镇规划管理的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镇规划管理部门工作。加强对村镇规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执法水平和专业素质。严格把关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落实村镇建设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格查处违法工程,切实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法的宣传普及,在村镇试点工作中,加大对相关规划建设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5

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构筑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

同济大学秉持“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交叉学科集约化”的理念,不断调整完善学科结构,以适应和对接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重大产业需求。

近几年来,结合上海高校布局调整的要求和嘉定新校区建设与搬迁的实际,同济大学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凝练形成了两个特色鲜明的强势学科集群。

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

同济大学以四平路校区为基地,依托“985”-ii期的“城市建设与防灾”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城市建设中心问题,由土木、建筑、城规、测绘、交通、材料、力学、管理及环境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通过产学研合作,城市建设和防灾学科群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相关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技术的形成提供关键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并通过多学科交叉,引领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

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

同济大学以嘉定新校区为基地,依托“985”工程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国际汽车城产业布局,由汽车、轨道交通、机械、交通工程、软件、管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科技部“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最终建在嘉定校区,也表明了学校规划学科链的意义和吸引力。同时,嘉定校区还将建设我国首条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依托这一研究平台,可以进行车辆、线路、运行管理、信号、供电和站台系统以及相关部件的各种试验和认证,对轨道交通车辆和设备的国产化起到积极作用。

依托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支撑国家重大工程自主建设

同济大学发挥城市建设相关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大的优势,积极参与我国的重大桥梁、隧道、大型建筑场馆、城市规划、高速公路、铁路、城市道路交通、机场、环境污染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地铁工程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与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大量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丁关键的技术支撑,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仅列出四个典型代表。

重大桥梁工程自主建设

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学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重大桥梁工程的技术咨询,为中国桥梁工程界自主建设重大跨江、跨海桥梁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南浦大桥,一座我国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桥梁,同济桥梁人力主自主建设,并担任科研项目的总承包,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在破世界记录的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大桥、虎门大桥以及徐浦大桥、润扬大桥、杭州湾大桥、长江隧桥工程等其他一批重大桥梁工程的自主建设中,同济桥梁人无不积极参与,并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辉煌成就已经在国际桥梁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建设

同济大学以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优势学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世博会申办之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受上海市政府委托,进行了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问题研究与探讨。世博会申办成功以后,同济大学在第一时间成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积极组织校内专家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成立仅一年,便以出色的工作绩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被确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门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竞标过程中,同济大学提交的方案成为最终入选的三个优秀方案之一。同时,同济大学的教授被聘为址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承担起了世博会规划区的总体规划的重任,主持完成了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世博中心绿地规划与设计、世博村规划设计等工作。此外,同济大学还承担了世博会交通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世博场馆大空间结构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城市最佳实践区”关键技术等研究工作,为世博会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大型环境治理工程

同济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承担了一大批部级的科研任务,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大型的污水治理工程、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生态城市规划等。东深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是水处理领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特大型处理工程,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科作为技术提供方,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保证了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并创下了多项中国记录,显著改善了香港、深圳等地的源水水质。上海的苏州河治理工程,也是环境工程学科提出的技术方案,使黑臭了近80年的苏州河变清变绿。

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与更新

同济大学在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次人居环境贡献奖、两次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以及Holocim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同济大学承担了平遥古城、周庄古镇、丽江古城、凤凰古城、苏州旧城和江南水乡六镇等的抢救保护和规划,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日喀则“小布达拉宫”复原设计、40多个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检测评定,以及上海邮政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等多个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方案设计。鉴于同济大学在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培训及研究中心设在了同济大学。

依托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知识外溢构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同济大学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的人才、成果以及设备等资源优势对企业产生了向心力和辐射力,形成了典型知识经济产业集群――“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

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校与上海市杨浦区签订合作协议,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理念,协同推进区域创新性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共同进行“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的建设,搭设高校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的广阔平台。

“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从最初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到现在由核心圈、扩展区和辐射点三个层次构成的“知

识经济产业圈”,曾经历了从萌芽起步到调整发展的几个阶段。紧挨着同济大学的赤峰路、国康路借助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领域具有的品牌和人才优势,在很短的时间里,诞生了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模型制作、施工监理等为特色的800多家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表明了大学在产业发展和集聚过程中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在区校的共同推进下,一个以知识、服务为纽带,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创造力产业集聚区在上海东北部迅速形成,2007年经济圈核心圈已实现总产出79.8亿元。目前,在同济大学周边的企业已形成了以设计咨询产业为核心圈层;设计服务、物品制造、软件制作这些直接为设计咨询业服务的为次心圈层;企划研究、房地产、信息服务为包围圈层;公关窗口联系服务等作为弱联系的行业为圈层的一个典型的设计产业集群。预计到2012年,这里将形成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

依托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支撑汽车工业自主研发

自主开发、独立设计拥有知识产权的汽车是我国汽车界共同的呼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是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正在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完全自主研发做出重要的贡献。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建设

汽车整车风洞中心是汽车整体设计技术自主研发的根本性的试验平台。2004年初,“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被列为首批上海市启动的“科教兴市”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建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由同济大学为主体实施,同时,风洞中心项目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基础平台建设、国家教育部“985”一ii期计划的支持。项目规划建设我国首座气动声学整车风洞和热环境整车风洞,以及配套的汽车风洞测试和研究中心。建成后的风洞中心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成为我国完全自主研发汽车、轨道交通车辆等地面交通工具的非营利性公共科技试验平台。风洞中心可满足轿车、SUV、面包车、轻型卡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等各式车辆及其零部件性能测试要求和提供开发设计研究。目前,风洞中心已完成了自主规划、设计、建设,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已形成了一批汽车整车风洞设计和建设技术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风洞中心也初步建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联盟的良好机制,为未来风洞中心的运营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风洞中心建设,培养了一支在风洞试验技术、数值风洞技术、车辆空气动力学、车辆热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当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

燃料电池轿车研发

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又是汽车工业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在“十五”计划期间设立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我国汽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教授担任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燃料电池轿车”课题是重大专项中难度最大和重点支持的研发项目,同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多家企业、研究院,于2002年8月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成功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第二、第三代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至2005年项目验收,共研制各种“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13辆,为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研发的“超越二号”和“超越三号”样车分别参加了2004年上海和2006年巴黎国际洁净能源汽车挑战赛。与通用、福特、戴克、德国大众、日本尼桑等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研发的燃料电池轿车同场竞技,获得燃料经济性、车外加速噪声、障碍绕行、废气排放和碳素排放多项单项技术a级奖,尤其在巴黎挑战赛上,燃料经济性和车外加速噪声两项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名列第一,受到世界瞩目。这一成绩表明,我国已掌握的燃料电池轿车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索管理体制创新,“科技大使”计划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

在我国已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因此,高校要转变思路,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去和企业合作,学会从企业中争取科研项目,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济大学“科技大使”计划就是为了顺应这一新形势而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产学研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大学“科技大使”计划自2006年底正式启动,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自由申报。首批聘任的“科技大使”来自学校十多个院系,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分别负责与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以及无锡、宁波等十余个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优势,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一年来,各位“科技大使”认真履行职责,与对口省市的政府、企业保持密切联络,在合作信息上实行了有效互通,并初见成效。“科技大使”的工作不仅为学校做了很好的宣传,而且在日益频繁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中,“科技大使”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是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已与同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已经落实了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如,同济大学与云南的合作,已获批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科技厅资助经费750万等;同时,学校与各地方政府企业更多的合作意向在“科技大使”工作的推动下已经或正在达成。

“同舟共济”,专业技术抗震救灾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6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3205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到“城市详细规划”,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1]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94-98.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36-39.

[3]许树辉,李航,飞温瑞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1):54-56.

[4]张璐.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8-92.

[5]杨莉,周秀慧,康国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0,36(3):268-270.

[6]邓琳,王纯岩,乔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28):132-134.

[7]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53.

[8]刘富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8.

[9]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10]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3.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7

今天召开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关系到的长远发展。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动员各方力量,科学编制全市“十二五”规划,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等下,市发改委主任和市长还将作重要指示,请大家认真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我先讲四

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发展的快慢。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方向、凸显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实现科学跨越、和谐崛起,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客观审慎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认真论证。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精心编制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才能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承接“十一五”发展良好局势的需要。“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编制了全市整体规划和15个重点专项规划,完成13个重点课题调研,建立了近300个项目的项目库。由于各项规划起点高、看得远、考虑全,五年来,开发了一大批好项目,循环经济试点载入国家、省、市各级规划纲要;20多个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100多个投资在万元以上的项目进入市重大项目库。争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争资1.85亿元,争资2.26亿元,争资2.86亿元,争资5.22亿元,预计今年全市争资将达6亿元,五年累计可争资18亿元,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坚持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来的办法措施,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的形势走向,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优势凸显期。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将更加凸显;从全省的发展战略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作为政策核心区和全省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我市在推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上享有独特优势。从我市发展态势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规模种养为方向的农村经济更趋明朗,以屈子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业开始升温,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如果我们认识明确、思路清楚、措施有力,编制一个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二五”规划,与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呼应好、衔接好,就可以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客观地、发展地看,我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质量上,任务都十分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如何形成有利于“两型”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争取项目支持,如何应对“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加快项目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市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当前,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要发展抓项目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但与此同时,项目工作形势也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国家决策程序和宏观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大量的项目将在不同层次的规划当中予以确定,机动项目、机动资金将越来越少。随着规划约束性的不断增强,靠跑关系、靠临时行动,促成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可行性将越来越小。把项目挤进规划、靠规划落实项目将成为今后项目工作的主要切入点。我们必须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把关系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千方百计挤进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盘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起到打基础、谋长远的作用,才能使“十二五”规划不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简单本子。

二、理清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军全省五强”的总体思路。实践证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省、市的战略部署,也符合我市的实际,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努力把这一工作思路转化为加快发展的规划蓝图,做到“五个突出”:

(一)突出项目支撑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要紧跟国家、省投资方向,精心筛选和编制好项目。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突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农村能源、环境治理方面的项目。二是交通电力项目。要突出通乡通村公路、市级公路、乡村客运站所、旅游专线和农村电网项目。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突出水域综合治理、农田灌溉等项目。四是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项目。要突出屈子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市争资30亿元,力争50亿元;开发重点项目400个,力争150个进入市级规划、60个进入省级规划、6个进入部级规划。

(二)突出工业强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规划编制要进一步明确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攻方向,立足和挖掘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探寻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深化落实“一园两廊”的工业平台体系,真正发挥工业平台主战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入园、要素聚集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增强工业园区对项目的聚集力和承载力,同时,要规划好107国道和201省道工业走廊建设,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三)突出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是的优势所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扎实践行“农村城镇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工人化”理念,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上取得实效,重点扶持已经成形的牛、猪、林、菜、稻、薯等六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实力进行调整优化,做优做特加华牛肉、蓉泰薯业、及时春金银花、长乐情甜酒、天井茶叶等龙头企业。要在培训农民、输出劳务上下真功夫,整合市内各类培训资金、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技能、市场意识和增收致富能力。规划好农村住宅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四)突出城镇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突出新市工业新城和沿江旅游新城的发展定位,编制好城市道路、供气、供热、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将我市打造成长株潭城市群及武汉城市圈的美食、休闲、娱乐及节会中心城市。要编制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子文化、江湖泊水面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好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项目,规划城乡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五)突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十二五”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抓紧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抓住“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要立足课题调研,做深前期研究。调研课题是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和基础,课题研究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成败。今天会上,有30个重点调研课题分解落实到了相关部门单位,这些课题包括发展的总体思路、区域环境、发展目标、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环境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总体来看,这些课题基本涵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部门务必组织最精干力量、整合最优势资源、花最大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确保今年4月上旬完成课题调研工作。

二要立足规划统领,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及制定年度计划的依据。我们要拿出主要精力,在研究30个重点调研课题的基础上,按照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衔接上位规划、已有的中长期规划和专业规划,在空间布局、约束性指标方面避免“打架”,力争使总体规划起到提纲挈领、统揽全局、指导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特别是经济运行情况,认真掌握了解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另一方面要全面摸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做到有机结合。

三要立足细化落实,做实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对总体规划的落实。因此,编制专项规划一定要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按照市里的安排,初步确定组织编制生态建设、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建设、旅游产业发展、财政发展、商贸物流发展、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建设、交通建设、人才发展、教育体育发展、社会保障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民政事业发展、节能减排等30个重点专项规划。这30个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牵头完成,专项规划的好与坏,决定我市总体规划质量的高与低,各部门一定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编制,按期如质完成。

四要立足操作可行,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一般来说,五年规划都会进行中期评估,个别部门和地方的指标因为某些原因在中期会作出调整。但我们希望“十二五”规划在制定初期就能进行充分测算,尽量在中期评估时不再做出调整。为此,在编制时,要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指标,加强民生、人文、资源、环境等发展指标研究,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发改部门要与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作细致论证和测算,确保指标体系科学、完善,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符合我市的发展实际。超级秘书网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今天开始,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立即行动,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里已经成立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确定具体工作人员,定期通报进度、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各专项规划编制部门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班子;一把手要切实加强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及时了解编制进度,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其他部门也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联系协调,及时向规划编制部门提供情况。

二要广泛参与,集中民智。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要特别重视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规划初稿形成后,要注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要注意吸收不同的意见,努力使“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加深认识市情、探索发展思路的过程,成为形成共识、凝聚人心的过程,成为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的过程。

三要主动对接,争取支持。这是我们做好“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我们的项目若挤不进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那么我们的规划还没有实施,就已经失败了一半。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务必拿出跑项目的精神、经费、精力对接上位规划;务必要早请示、勤汇报,随时进行衔接沟通;要拉出工作清单,逐项进行落实,确保更多的请求、更多的项目进入上级规划当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对接靠实由发改局牵头,各部门参与配合;专业规划的对接靠实由对应部门负责,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凡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必须全力以赴挤进相应的规划盘子。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实验室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延伸、拓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加强人才的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是规划学科的重要基础,学校是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对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规范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概况

金陵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自建校以来就开设了与该学科相关的建筑学、城镇建设与规划、城市景观等专业。随着学校发展、社会需求,该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注重“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在学科团队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科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型层次的学科竞赛,获得多项省级和部级奖项,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

目前,该校城乡规划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及校级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开展以城乡发展战略研究、城镇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任务,提高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该校城乡规划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城乡统筹与乡镇可持续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新型农村社区与乡镇规划设计、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3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要性

3.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的调研,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需求,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科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依托现有的仪器设备,更好地开展科研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

3.2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创建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导向培养模式。加强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创造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是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1]。该校城乡规划实验室已经具备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依托专业绘图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能够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

4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主要依托该校土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主要针对课内实验、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提供实验场所。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应依托省级和校级学科优势,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基地。

4.1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立实验管理体系

各级财政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实行规划管理是建设投资的主要手段,实验室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2]。受中央财政与省市财政支持,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应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特色,选择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保证课程设计、科研服务需求,将教学与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补充的重点,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培养。依托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强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开放使用,通过现场实训、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实行网上预约系统、实名注册登记、设备远程监控、实验远程指导等,提高实验管理人员长效管理。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实验项目,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材料、实验室准备,协助实验指导,随堂听课,填写实验日志。通过建立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4.2依托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及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3]。城乡规划作为省级和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为学科建设作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专业教师承担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结合实际规划设计类项目,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实际运用。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设计课程需要,进行各专业技能操作,比如制作规划模型过程中,对各类仪器有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能熟练运用各类仪器设备,熟练操作专业软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4.3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各项设备、仪器基本满足学生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竞赛需求,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该校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教师开展科研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不仅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为实验室的有效运转作支撑。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完成在校学生的培养,同时长远建设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4]。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资源,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如CaD高级制图员,通过率较高。学生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强化训练专业所需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将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培养是发展趋势,该专业学生将来可考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这些注册职业考试,将提升并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满足社会。

4.4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城乡规划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不仅仅考虑单纯的教学需要,还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对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如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聘请设计院或者同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同时对校内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让更多的实验教师参与规划设计类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依托校级、省级、部级竞赛,如斯维尔Bim建模大赛、中国环境学年奖、中联杯、蓝星杯等,激发学生创新设计,体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5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场所。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计划,明确实验室规划目标,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围绕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深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杨大伟,安蕾.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4):41~44.

[2]冯敏侠,庄中华,劳静.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23~426.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9

abstract:thecollegeistryingtoreformtheeducationandteachingpeople-orientedisthefocusofeducationalreform.thisarticlediscussestheteachingreformon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indepartmentofarchitecturefromtheaspectsof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andteachinggroup,thenitputforwardsomeutilitymeasuresofteachingreform,atthesametimeitalsoputsforwardthenecessityofteachingreformonarchitecture.

关键词: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城镇化;教学改革

Keywords:architecture;principlesofurbanplanning;urbanization;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195-03

0引言

在当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席卷全球,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形态,而且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满足人们的生存、行为、精神和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高等院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己任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发展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当代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据国家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到2008年中期,世界城镇化水平平均已超过50%,而中国城镇化水平也已到44.9%。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我国的国民经济还较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体现我国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不足,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城市在建设中不顾历史文脉、周围环境,一味标新立异的建筑随处可见,缺乏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关系的专业人才是主要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的高等学校专业教学及社会实践,笔者认为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学法体系。具体指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浓厚兴趣,掌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仅以建筑学专业必修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加以阐述。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等方面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人们也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新的规划理念、思潮和设计方法不断地涌现。而汇集其精华的城市规划原理课是应用性较强的建筑学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学科范围广泛,知识更新频率较快。因此,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教材,应根据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1.1全面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的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理念几经演变。教师应掌握国际及国内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变化,并将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例如: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的“周礼・考工记”,现代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的典范“田园城市”和“光辉城市”,当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等知识。

1.2及时更新城市规划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概念、理论是城市规划原理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涉及范围很广,它的很多内容基本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且,多数概念、理论始终处于发展之中,需要逐步的完善、调整。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根据学科的发展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所讲授的内容。如教材中列出的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在2003年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参考用书中记载的是“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城市建设发展上看,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操作而得以实现的。通过分析可能看出后者比较科学、合理,学生易于理解。

1.3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编制与设计城市规划的编制与设计可以拓展建筑师的知识面、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也是本科建筑学教学大纲的重点之一。城市规划编制与设计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否顺利地走向社会,成为设计、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主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着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仔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powerpoint、CaD、photoshop等软件进行教学,讲解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各个层次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等。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理解、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从理性到感性、再从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种认识方式也是符合认识论的基本规律的。

1.4增加和补充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城市规划管理是建设项目的组织编制、设计、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系统工程上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及保障系统等。具体指根据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使用和各项布局,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土地资源系统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使城市建设能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若将学生培养成了解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城市规划的概念、理论、编制方法,还应懂得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内容虽然不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他们的就业空间,为社会培养规划建筑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5正确处理好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城市规划不仅与建筑学、环境学、市政工程、土木等息息相关,而且涉及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生态学、地理学及信息技术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有所涉及,尤其是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及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的影响。高等院校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预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和子孙后代造福。

1.6加强城市规划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城市规划原理可分为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两大部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的“教”进行设计的,大纲内容突出了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通过学习所应取得的规划技术,运用技能要求虽然提及,但在实际理论教学中,往往是知识传授为主,技能训练少甚至无,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内容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今后应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课程大纲要明确规定学生学的时间与老师教的时间比例。教师课程活动讲解不得超过2/3,应留1/3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和进入政府或企业部门进行实践等。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在教学改革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传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教育活动。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是以学生为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创新。

2.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法体系如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更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重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法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潜力,给学生广阔的知识及发展空间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城市规划是灵活的、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依赖于广阔的信息来源。教师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及实务案例等多种资源,并且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达到启发式教学、形象化教学的目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及其他渠道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量,参与教学的各个阶段,展示自己的知识才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2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二维平面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三维立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使教师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重点突出,学生易于吸收、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规划设计课的教学,在方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三维建模的特点,结合简单的动画,可以使设计理念感性化,及时对不理想的建筑单体造型、建筑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以达到舒适、安全、幽雅的环境效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规划区域鸟瞰图,使抽象的设计空间变得真实,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2.3加强建筑及规划模型制作的训练力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规划设计的二维表现,甚至以表现的好坏来判定一个设计作品的优劣,而忽视规划模型的制作,或只作为最后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将制作规划模型贯穿于设计课的全过程,是国外规划院系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例如: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建筑学专业的设计课均需制作模型,欧美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的教学更是秉承包豪斯的传统,从未放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设计课也非常重视制作设计模型。通过制作设计模型可以直观地反应规划意图和空间结构关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空间想像力。

2.4在理论课中强调引入案例分析和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开发项目的极少重复性。目前,城市规划理论学说仍不严密、不完整。因此,城市规划项目的案例分析和研究(CaseStudy)就显得十分重要。城市规划原理等理论课教学应该借鉴工商管理mBa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说明城市现象和问题,总结规划设计经验,让学生加深课程基础概念及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相关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教师出示一个个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供的矛盾,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把握信息做出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也比较好。

2.5在实践课中加强对规划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城市规划原理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要想透彻的理解课程内容,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对学生来说,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和预测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状况的分析与预测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搜集相关城市近20年人口、经济与用地等相关数据,上机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与整理,分析和预测,最终做出人口金字塔图、GDp趋势图等图件成果,并根据分析数据,撰写文字报告,这一部分实践课主要是通过上机操作完成。通过该部分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教学改革,光从教师“教”的一方面进行改革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要从“学”的一方面也进行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听、记的听课方式,由单方面的接受知识变成双方的互动教学,增加语言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抓住教师给予口头表达的机会,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具有感染力。另外要多动手,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的基础上,学会编写一些小文章或者方案介绍等,学习做一些电子的演示文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要求学生加强在课外的多方位的知识吸收,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瞬间万变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已千变万化。因此学生不仅要看课外书籍,还应从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3课程师资队伍的改革

近年来,各地建筑规划院系片面强调师资队伍的学历文凭,教师基本是由博士生、硕士生组成。他们大多数一直生活在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高校建筑学本科教学目的是为城市建设培养合格的建筑师,而目前检验合格建筑师的标准是通过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考试,即国家承认其已具备履行其岗位职责与业务活动所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注册建筑师考试中的案例分析、场地处理及环境设计占很大的比例,建筑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通过国家注册建筑师的考试,成为合格的建筑师和专业教师。

3.1让年轻的专业教师下基层锻炼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社会,迎接时代的挑战,就必须走出象牙塔,高校的建筑规划院系应与设计、管理、建设单位密切联系,将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及时输送给社会,并将实践经验反馈给学校。担任建筑学专业课教学的教师需要经常到研究所、设计院、各委办局、施工建设现场等进行锻炼,弥补相关知识的不足。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效果不错。学生反映经过实践锻炼后的教师讲课生动、观点明确、例证翔实、案例分析透彻,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填鸭式”教学,获得学生的广泛好评,这种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3.2鼓励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和参加注册师考试要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就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就应积极鼓励并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与学习。让他们在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支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参加注册师(注册建筑师或注册规划师)考试。通过注册师的考试,能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建筑及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了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监督和管理的程序和过程,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是让教师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3.3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和作演讲等建筑学、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具有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对城市和建筑的历史发展、开发建设、空间环境的改造等认识是一笔可观的知识财富。邀请专家来学校讲学,讲解一些建筑、规划建设方面的实例,分析其成功的经验、遇到的难题和解决的途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学科认识的理想化,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加合理,走向社会后可以很快地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的压力。

3.4积极鼓励人才有序流动要解决好我国当前建筑规划教育工作存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多学科背景和“杂交优势”的师资队伍。在现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积极鼓励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教学合作,特别应积极鼓励人才的有序流动。逐步改变我国建筑规划院校师资“近亲繁殖”的普遍现象。

4结语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趋势在世界各国迅猛而持续的发展。中国在21世纪将又快又好地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全国各地的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按科学规划逐步完善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和生态及环境保护设施,日益改善城镇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争取早日进入小康社会。未来城镇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将向城镇集中,经济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城镇建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需要许多知识全面,能力扎实,学有所用,勇于挑战的建筑、规划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所以,建筑学专业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当务之急。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要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经济学专业建设规划篇10

关键词:社会类课程;城乡规划;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现代城乡规划思想的社会学渊源

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和矛盾的一种回应。诸如英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德国致力于解决城市扩展、美国的重心则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虽然各个国家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不得不说,现代城乡规划的萌生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城乡规划诞生”这样一种线性过程。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性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业本身除了牟利的动机之外,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促成城镇化的积极因素和巨大推动力。在这场技术革命当中,煤炭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铁路的修建使工业企业选址脱离原材料产地成为可能,城市逐渐成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之地,与此同时,空气污染、公共卫生问题、住房问题特别是贫民窟的出现,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针对英国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泽・霍华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达了一个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书中试图通过开展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来解决城市问题,为此,他构建了一个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田园城市模式。20世纪初,围绕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派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与城市研究出现了交集,为后来的都市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为城乡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区域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注重社会因素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催生了城乡规划思想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如何有效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城乡规划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现状

城市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虽然西方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科学。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政策性特点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不断增多,逐渐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相互交叉,研究内容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学科多元化趋势日渐凸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在此之前,城乡规划与设计仅仅是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其他研究方向诸如区域发展与规划、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等均在其他学科中覆盖。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数量日渐增多,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学、地理学和园林成立和发展城乡规划专业。与此同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改革和变化。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主干课程仍然大多是以设计、工程技术类为主,由于受办学历史和专业特色的影响,一些学校增设了社会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城乡问题的研究深入,国家也开始注重城乡规划教育中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方面的教育,从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开展一年一度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作业交流评优活动,社会调查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课程教学中增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定位与设置

传统的城乡规划认为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形态的规划已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规划应当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相关的理论来充实城乡规划学的发展和实践,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背景的城乡规划人才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需求。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来看,专业的城乡规划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具有对城市复杂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宏观分析与把握。《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中提到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教学任务的课程有“城市社会学”、“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学”、“城市研究专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规划设计与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上课程均明确提出了规划专业应以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要求。社会调查作为城乡规划方法论的内容之一,在实践环节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基础性作用和对规划实践的科学性的影响。因此,将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社会类课程既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城市,也为科学规划城市奠定基础。

依托于风景园林设立的城乡规划专业比较偏向于物质形态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社会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设计,轻调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为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建立社会类课程的特色教学内容成为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融合在理论、实践、应用环节的教学中去。建立从“理论―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梳理相关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类课程理论环节的课程应当包括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分别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作为专业实践和实习的一部分。应用环节的内容包含在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部分中,作为考核毕业设计的标准之一。围绕理论―实践―应用这条主线,笔者在城乡规划四年制课程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不同阶段的相关课程和阶段目标,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现状,适应新形势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设立,教学内容选择,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对城乡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和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并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在具体的城乡规划和设计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

2.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统、简明地叙述和解释基本知识和理论。但社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速度,就出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或联系不密切的情况。理论落后于实践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将社会热点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我国城市规划目前的热点诸如海绵城市、多规融合、存量规划等,这些都是城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密切相关。城乡规划如何来面对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热点导入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的背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建立有效衔接的课程关联的教学模式。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将社会学延伸到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中去,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动关联到其他课程的内容上去,比如城市发展史、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等课程相关内容。另外,在教学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课程教学顺序,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的理论学习安排在大二阶段,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安排在专业实习或实践内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阶段,作为应用环节的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结合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安排。

4.建立教学―实践―应用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学课程理论性较强,与城乡规划偏重实践有些偏离,事实上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城市现象和城市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社会类课程恰巧弥补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当强调教授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环节,应当打破传统的理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穿越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历史为坐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解读理论,最终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都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也就是一种历史定位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过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深化理论学习。实践环节中,建立城市社会实践调查平台,将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与关联课程结合起来,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串联起来,建立从教学―实践―应用的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环节。第二,专业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毕业设计环节。通过以上三环节的教学,从课程练习到实践应用,形成课程实践教学主线,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通过举行评优活动,特别是与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城乡规划专业本课程作业(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基于对城乡规划思想发展的社会学渊源的思考,认为城乡规划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公共政策的属性日渐凸显。同时城乡规划学科地位的提升也赋予了城乡规划更大的社会责任,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类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目前四年制城乡规划教育重视设计能力培养,缺少对社会学方法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锻炼,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城乡规划教育也应当是跨学科的交流与整合,因此,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社会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和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康,西方现代城乡规划简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