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0:56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1

关键词:信息资源;规划;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信息化率仅为0.027%,与世界平均水平的0.3%信息率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针对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率的统计调查也表明我国大中型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率相对较低,仅有近40%的企业达到信息化辅助管理应用水平,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应用简单支撑软件或者办公文字处理阶段,总体来说,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结合建筑企业工程对象单体性、产业结构分散性,以及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协同性差的管理特点看,改善提升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也是提升其运营效率和利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概述

为切实推进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必须加强对信息资源规划这一核心环节的管控,在建设工程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其核心问题并不是如何建设计算机通信网络,而是如何加强对各节点分散、孤立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加强对各类辅助支持信息的充分合理使用,国内外的相关运作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搞好信息资源规划在建设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工程领域,信息资源规划工作都涉及具体的项目工程,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提升改善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资源的积极有效共享。因而,对于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无论是开发还是引进都应该以项目信息资源规划为切入点,做好先导性、奠基性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以便更好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网络集成功能。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也需对业主、监理、承包商等不同主体的权责关系加以准确定位,站在项目全程管理的角度整合抽象出业务管理模型,满足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需求。

二、工程项目信息资源规划实践探索

就笔者就职单位工程项目信息资源规划管理实践看,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常常需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问题:项目工程与软件系统的管理模式差异,依据软件系统对业务流程加以重构的风险,软件系统应自主开发还是外部引进,如果软件系统是外部引进的,那么需要多少个数据接口,这些接口最终由谁做,这些都是建筑工程企业在项目信息资源规划中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看,工程项目信息资源规划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规划总体思路和要求

结合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分项建设开发需求,在集团信息化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首先应确定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工程总体解决方案,充分集中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协调建设好it基础设施、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工程,并加以充分有效的规划协调。对于信息资源规划核心工程的项目管理系统而言,其总体设计目标应该以计算机网络和中心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存储共享和查询报告,将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积极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及时有效的提供各种决策辅助信息,协调好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结合项目工作管理实践中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及技术要求,建设规划好各生产阶段的数据库,切实保障其在设计、采购、监造及运输等领域的功能发挥,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资源规划要求。

2、对应模块的功能分析

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思路要求看,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系统规划工作:管理信息系统职能域分析,结合iem的发展要求,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工作要么面向全部职能域,要么面向部分重点职能域,这也是在对当前机构部门加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通常关注机构、进度、投资、设计、文档、制造、采购、质量和合同等9大领域的内容,而成本、质量、进度更是关注的重点;各职能领域的业务流程分析,结合iem要求加强对系统本质的认识并把握好项目的总体结构和业务流程,依据“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的层次结构进行系统全面分析,这也是做好系统功能分析工作的重要前提;各职能领域的数据流分析,透过用户视图强化对主体数据库的研究,弄清职能域内外、之内以及之间的数据信息流,并结合一级数据流程图加以量化分析;与此同时,还应建设信息资源规划标准,这也是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的关键,建立生产经营主系统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机构模型,并做好各子模块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

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资源规划中的应用软件为例,结合总体规划的功能建模需求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并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加以实施开发。在开发实施环节,可以采用“三维模块定位”分析业务模型,准确定位系统模块的管理层次、应用范围和信息加工深度,划分好各子模块的功能定位和具体职能,结合总体规划阶段的系统开发目标设计对应的系统框架,结合系统各子模块的功能定位识别可重用模块,在建立通用类库的基础上构建对象模型,为各具体模块的软件开发工作提供积极指引。与此同时,还应提供多层次的安全控制功能,包括对操作日志的监控、用户权限的授予以及联机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等。

结语

企业信息化总体方案的制定应该切实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计划,而其中的核心和关键便是信息资源规划,涵盖涉及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和管理要素。本文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例,结合实践应用需求对其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展开初步探索,然而很多核心开发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也需要广大信息技术人员进一步展开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斌.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资源规划[J].科技资讯,2010(11):161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 成本管理

[分类号]C251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研究与建设水平不但关系到教学和科研质量,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与作用。然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经费非常有限,加强和完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管理,利用有限的经费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1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将数字图书馆作为主要建设和研究方向,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成立了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已实现了数据库的整合检索,初步具备了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清华大学建立了包括机械史、数学、建筑、中国科技史、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数字图书馆。然而,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成本较高,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正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大挑战。

1.2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了信息资源的传播,促进了信息的共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提高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但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2.1成本预算不科学

成本管理的原则和计算方法基本上采用传统方法,如在去年成本的基础上增加10%作为下一年的经费;成本管理粗放,存在非系统化的管理、不健全的责任管理体系和机制、人工化的支持手段和不准确的成本估计、预算,没有将外汇汇率、数据库购买合同、技术人员的需求等因素统筹考虑。

1.2.2在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方法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与系统的规范 各部门的使用资金该如何有效分配,哪一阶段该进行哪些方面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该怎样进行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系统的执行标准与规范,造成资源及资金的浪费。

1.2.3决策层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这是制约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书刊、外文数据库的价格上涨,经费日益紧张,决策层对图书馆的宏观规划却缺乏指导和支持。

2 项目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2.1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通过一个临时性的柔性化的专门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领导、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全过程资源得到优化,从而顺利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过程。项目管理包括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等各个方面。

2.2项目管理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项目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项目管理也逐渐渗入到各行各业,并以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规模表现出来,数字图书馆的许多业务均可归于项目。在保持一些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外,数字图书馆在实施一些可以成为“项目”的工作时,如果改变传统图书馆业务管理的方法,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执行这些“项目”,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效。例如: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开发项目;科研课题信息咨询查新项目;在图书馆读者服务、文化活动中的应用。

2.3成本管理的研究意义

项目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完成对项目作业所需资源的经费管理。项目的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应使项目成本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有限,将项目管理的成本管理研究理论、方法运用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中,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节约了数字图书馆的成本,保证了质量,降低了风险。

・明确的任务分解和责任承担,有助于任务的落实与目标的快速实现。

・项目团队的组织构架,有利于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形成一支快速机动部队,提高组织效率和活力。

・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

3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成本管理机制

3.1成本管理的内容

项目在其生命周期中通常有一个较明确的阶.段顺序,这些阶段可以通过任务的类型或关键的决策点加以区分。每个阶段应涉及管理上的不同特点并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自建数据库与购买数据库两个方面。根据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思想,笔者将其分为4个阶段:调查与分析、制定标准与方案、实施、提供服务与总结评价阶段。其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

随着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进度的推进,成本管理也随不同的实施阶段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化。成本管理在各个阶段中都有具体的过程内容,其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项目经费分解,将项目经费适当的分配给自建数据库和购买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以便更加合理的使用项目经费;②合同管理,合同中的经费必须明确,对于外文数据库的购买,合同要对汇率和外汇手续费做出明确说明;③成本使用控制,每一笔经费的使用都要有具体的记录,最后要进行总结上报;④项目调控成本管理,要求对经费的调控进行相关的记录,要有相关领导的签字同意;⑤项目经费拨款管理,对拨款的数目进行详细的记录,最终要与经费的使用统计进行核实;⑥成本审计等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和结束时,对成本要进行审计核实。

项目建设过程中全面实施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程序见表1所示:

3.2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

3.2.1调查与分析阶段的成本管理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前期调查与分析阶段的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调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经费开支。调查与分析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参照其他高校购买数据库的情况确定要试用或购买的数据库。一般很多高校都购买的数据库可以肯定的说是教学参考价值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用户群、需求程度比较高的数据库。②改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为网络问卷调查或进行数据库点击率、检索次数、下载数量统计等方式。既扩大了被调查对象的范围,又节省了经费开支。③可以与数据库供应商协商,由数据库供应商提供调查费用,图书馆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用户调查。

3.2.2制定标准与方案阶段的成本管理制定标准与方案阶段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明确成本管理的概念,

做好全面的策划和预算,为具体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提供参照标准。主要任务包括:①制定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原则。②制定经费使用的各种规章制度。对购买数据库而言,要求在购买合同中明确购买费用。如果是外币的话,必须明确汇率及外汇手续费,购买完成后,要求对购买资金进行统计上报。③确定每个数据库建设经费实施的具体方案。

3.2.3

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实施阶段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按照上一阶段制定的各种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方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成本进行动态的管理,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经费的最合理利用。主要工作是:①确定价格。在签订数据库购买合同之前,必须对数据库的价格进行调查确定,保证购买的数据库的价格最合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调查其他使用该数据库的高校的购买价格;一种是对于高校集团采购的数据库而言,采用统一的联系价格;另外,对于未参加联合采购的数据库,则组成资源谈判小组,对数据库的价格进行分析,然后与数据库提供商谈判,再交由学校招标中心进行挂网询价和竞价,确定最合理的购买价格。②将某些自建数据库的建设作为CaLLS“十五”建设的子项目进行申报。对于选题实用性强,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建库平台符合CaiiS要求,人员和维持经费落实,有发展前途的项目,经专家组评审,可列为资项目,将给予不同数额的资助。经费实施中可以是1:1的比例,即高校图书馆出多少,CaLLS再给多少;对于选题较好,但基础工作尚显薄弱的项目,列为非资项目,纳入CaLiS特色库项目的管理体系,但不给予经费资助,后期验收时可以参加评奖。

3.3.4提供服务与总结评价阶段的成本管理 提供服务与总结评价阶段的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项目建设中的经费使用进行统计和控制,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并为以后的建设提供借鉴资料。主要任务是:对购买数据库的购买资金、续购资金,自建数据库建设各方面的使用资金进行统计,形成《电子资源购置统计报表》等经费使用统计表格,上报学校进行审查备案;同时运用“挣得值”法进行经费的分析控制。

使用“挣得值”法的三个基本值是:①BCwS(BudgetedCostofworkScheduled),已安排工作的预算费用,即根据批准认可的进度计划和预算到某一时点应当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②BCwp(BudgetedCostofworkperformed),已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即根据批准认可的预算,到某一时点已经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③aCwp(actualCost0fworkperformed)完成工作实际费用,即到某一时点已完成的工作所实际花费的总金额;三个基本值实际上是三个关于时间的函数,即:BCwS(t)(o≤t≤t),BC―wp(t)(0≤t≤t),aCwp(t)(oegt~t);其中t表示项目完成时点,t表示项目进展中的控制时点。在理想状态下,上述三条函数曲线应该重合于BCwS(t),如果管理不善,aCwp(t)会在BCwp(t)曲线之上,说明费用已经超支。

从上述三个基本值还可以导出一个重要指标:①CV(CostVariance)费用偏差,指在某一个检查点上BC―wp与aCwp之间的差异,即:CV=BCwp―aCwp。当CV为负值时,即表示超支,实际费用超过预算费用;若在几个不同的检查点上都出现此问题,则说明项目执行效果不好。当CV为正值时,表示节支,实际费用没有超过预算费用,项目执行效果良好。②Cpi(Cstperformanceindex)费用绩效指数,指预算费用与实际费用值的比值,即:Cpi=BCwp/aCwp。当Cpi>1时,表示节支,即实际费用低于预算费用;当Cpi《1时,表示超支,即实际费用高于预算费用。

.

挣得值法是种较准确的事后评价方法,当成本超支时,我们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分析其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出现了重大的技术难题,计划不充分,物价上涨。工作量大幅增加,管理协调不好,管理效率低等原因。然后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症下药。例如:2007年某数据库成本预算为~580000,即BCwp=580000,实际执行时,价格却为~600000,即aCwp=600000;CV=BCwp―aCwp=580000―600000=―20000,CV为负值,说明超支了20000。究其原因,是因为该数据库提供了附加服务和新增数据而导致超支。这种超支的原因和数额我们是能够接受的。故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认识到成本管理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作用,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以华南理工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为例进行说明。

4.1华南理工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4.1.1改变传统的经费管理模式

由被动式成本核算管理转变为主动的效益型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在数据库成本预算方面做的更加详细:有的数据库签合同的时候是一次签2―3年保证不涨价,有的数据库则要考虑下一年是否购买,另外还要多预算一部分经费用于下一年的新增数据库。在数据库非常有必要购买但是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则需要与数据库供应商协商,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解决。

4.1.2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有计划的进行资金的分配,明确各建设阶段的目标和工作内容,分阶段进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4.1.3

图书馆通过与二级学院的领导沟通,进行项目合作,争取更多的经费来源目前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二级学院和图书馆签订合作协议购买数据库,合作期为三年,第一年的款项由二级学院负责,后两年的款项由图书馆负责。这类合作一般为二级学院经费比较充足,该学院想引进一些本学院相关专业的数据库。②二级学院负责签订数据库协议,并付款,通过图书馆来管理和维护。数据库每年都存在着经费紧张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通过各种机会增加合作,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来维持数据库建设。

4.2华南理工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操作过程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实施在项目的各个阶段之中,其基本操作过程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调查与分析阶段,明确了成本使用的基本原则,即“专款专用”原则;在制定标准与方案阶段,确定了成本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具体方案,对经费进行了预算与分配;在实施阶段,则严格控制每一笔经费的使用,通过申请资助,扩充经费,通过进行购买数据库的谈判,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最后,在提供服务和总结评价阶段还要进行成本的统计与核算,确保经费

的支出合理,使用恰当。

4.3华南理工大学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绩效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通过对其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进行成本管理,在经费的获取、预算和使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通过图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使用了科学的预算方法,实际的使用经费与预算经费差别相对传统与实际经费的差额更小,并且通过合作方式获取了更多的经费,可以较好地利用经费购买数据库,达到理想数据库建设的效果。

5 总结与展望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中心、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认清形势,加快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进程。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能够很好地节省项目建设的成本,有利于运用有限的资金成本进行一流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竞争力和影响水平,也将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宛玲,徐引魔,等.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技术要求.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14―19

[2]李桂银,毕强,基于项目管理的ic构建.图书馆学研究,2008(u):2―5

[3]李志毅。唐承秀.英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2007(6):64―67

[4]任青.成本效益原则下的复合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05(5):84―87

[5]麦淑平,冯志纲.试论图书馆项目管理的导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7):1―2

[6]郑惠伶.项目管理制:新型的商校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98―99

[7]毕静.图书馆的项目管理怎么做.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1):35―36

[8]欧阳品山。陈益刚.项目管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运用探索.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151):2―7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3

一、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

由于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形成与发展的技术基础不同,所属部门不同等因素,我国于2007年正式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我国的档案目录体系相对独立,是对同一事物所处不同阶段进行的独立编目。在当前的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仍未有效协同工作。这一现状可带来以下问题。一是浪费资源。如对相同信息分别编目,重复著录,造成人财物等资源浪费。二是影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效益。一方面,由于编目标准存有差异,影响著录信息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如不将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关联,政务信息资源中应归档或已归档的政务信息在进入档案馆保管阶段,经档案馆编目录管理和控制之后,不易再通过原利用体系独立对其进行查找利用,进而影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效益。三是不利于对档案资源的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进入电子文件时代,档案部门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同样可以借鉴目录控制思想,?τ?归档和尚未进馆档案进行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由于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间尚未建立有效关联,档案目录的潜在管理功能仍未充分发挥。

二、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互融合的可能性

(一)二者具有内在联系

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目录控制的思想,将目录作为组织管理和检索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基本机制。都可以通过在微观上著录、标引、规范控制和在宏观上利用选择、描述和检索控制等手段,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发现与定位,协调和引导信息资源的流动和有效利用,以解决信息组织、分类、存储、检索、定位、获取等问题。正如文件与档案的关系,政务活动中产生的经过鉴定具有保存价值的政务信息,可以通过政务专网或其他方式直接转变为电子档案全文信息。根据信息生命周期,这两个目录体系的编制在时间轴线上虽有先后之分,但具有同源性的信息资源将这两个目录体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且因其编目对象的同源性而具有交叉关系。

(二)二者在构成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1.技术总体架构具有相似功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技术总体架构包括信息库系统和目录服务系统。信息库系统由政务部门的共享信息库、目录内容信息库和目录服务中心的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服务信息库组成。目录内容服务系统由共享信息服务系统、编目系统、目录传输系统、目录管理系统、目录服务系统组成。目录服务系统基于目录内容服务信息库,向用户提供目录内容查询检索服务。与之比较,虽然在档案目录体系中尚无信息库系统和目录服务系统等称谓,但是档案目录体系同样具有类似的系统及相对应的功能,亦可实现对档案目录内容的存储、管理、提供查询检索服务等功能,亦有编目、管理、更新、维护档案目录内容和档案目录载体,以及提供目录内容查询检索服务等内容。

2.管理架构涉及相似角色。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架构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使用和管理的3个角色、6项活动。3个角色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6项活动包括规划、编目、注册、管理、服务、使用。在档案目录体系中,也包括档案目录的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3个角色,只是各个角色在各自目录体系中的管理职责、管理环节、管理环节与角色的关系有所差异。

(三)二者的提供利用服务方式存在共性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内容服务形成与提供流程包括准备、编目、注册、4个环节。档案馆提供档案目录内容服务需经过接收、编目、审核、提供检索利用等环节。二者虽有差异,但均需经过对信息资源的汇集、编目、审核等过程,向用户提供目录服务。二者在定位和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也都包含目录查询和信息获取环节。一般情况下,档案用户可以基于浏览器等客户端查询开放档案目录及部分特定的档案目录内容,这与查询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方式类似。不同的是,档案目录服务和档案提供利用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时空限制,档案利用者仍需到档案馆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查询档案目录内容,并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

(四)二者具有建立映射关系的先决条件

两个目录体系交互融合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够在二者之间建立一定的映射关系。档案著录项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在提供的检索点、著录选择等方面具有共性,这两个目录体系中都可按主题分类信息资源,且分类原理基本相同,具有建立映射关系的先决条件。

1.档案著录项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都是用于揭示和描述信息资源特征的记录事项,都是编制信息资源目录和检索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二者可提供的检索点具有明显的交叉重合,如信息资源名称、信息资源摘要、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日期、关键字等核心元数据与档案著录信息中题名、提要、责任者、时间、主题词或关键词等,可以通过技术等手段进行转换,尤其在信息资源名称与题名、摘要与提要、关键字与主题词或关键词、类目编码与档号、信息资源标识符与分类号等之间都具有建立映射关系的可能性。

2.二者都可按主题将信息资源分类,且分类原理基本相同,即通过对信息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将分析结果与类目表中的具体类目进行对应,进而确定所属类目及分类标识。不同的是,对档案著录条目进行主题分类主要依据《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档案分类标引规则》等,而政务信息资源主题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附录中明确给出的《主题分类类目表》,二者在类目设置、标识等也有一定差异,但这些同样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解决或减少其差异对建立相互关联的影响。

三、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融合方式

(一)构建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一体化服务平台

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互融合的前提是求同存异,而不是试图将这两个目录体系合二为一。因此,调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使之与档案目录体系的建设规范相一致,或是调整档案目录体系,使之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框架、技术要求、元数据标准、分类标识、管理要求等规范相匹配,似乎都不适宜。本文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目录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共性及建立映射关系的先决条件,尝试构建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协同工作,在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不断推进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公众在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利用需求,并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档案目录编制及服务中的应用,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其做法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将档案目录数据库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连接起来,再利用网络通讯实现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查询。如?D1所示。

在构建的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一体化服务平台中,档案目录数据库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仍可相对独立,并能够实时更新目录数据。二者可通过网络服务器中的信息处理系统与用户端进行交互。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处理系统查询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网络信息系统可满足不同权限用户异地查询需求,并使用户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或是由系统自动选择检索档案目录信息,或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信息,或是同时检索档案目录信息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信息,以得到更为充分完整的信息线索。通过构建档案目录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交互融合,不仅有利于实现信息交互与共享,而且有利于节省资源,并实现档案目录信息的网络化服务。

(二)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检索质量。档案著录项目与核心元数据在含义、编排组织、条目涵盖范围、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不能严格定义映射关系,可能导致映射不清,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从而影响查全率和查准率等检索指标。因而保证检索质量关键是解决好档案目录数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数据的映射问题,包括定义传统档案著录项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的映射、档案元数据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的映射,以及传统档案著录项目与档案元数据之间的映射等。还需考虑在数据转换中可能出现的数据内涵不一致、词语与代码规范不一致等一些不相匹配的情况。

2.档案馆内各目录数据库之间的系统关联。档案馆还需进一步将各层级、类别的目录数据库系统组织关联起来,充分发挥、扩展如档号等著录项目功能,以利于实现两个目录体系的双向映射,降低检索的复杂度,保证检索质量与效率。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4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推动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标志着环境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入国家信息化建设层面。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环境保护要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因此,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仅对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十一五”重大环境信息化工程项目“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完成,用于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覆盖与传输通道、数据交换与存储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运行维护与安全保障等基础软硬件支撑环境基本建立,初步具备了全国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的条件,为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推进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意识信息资源是具有使用价值或潜在使用价值的各种信息的总称,是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与人力、自然等多种资源共同构成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环境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参与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环保部门,还是其他社会部门,对实现其共享和提高其应用服务能力均有着巨大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普通公众对提高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对环境保护部门公开环境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前,环境信息获取能力不强、信息资源不共享、信息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业务相互不协同、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强、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信息公开不够全面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环境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制约了环境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加大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宣传力度,提高对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共享服务、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境信息共享、公开、利用和服务的责任意识,改变传统的数据占有观念,打破信息共享壁垒,促进数据的合理流通。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发挥信息资源在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步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大环境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力度,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确保信息资源应用工作取得实效。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是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是环境管理业务协同和联动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保障,是不断拓展环境信息应用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管理和决策水平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能够推动环境信息获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能够统一集中各种环境信息,促进各种环境信息的高度融合和高效利用,服务于业务管理部门;能够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性,服务于人民群众,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质量状况;能够推动社会化利用环境信息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公众的需求。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环境信息来源于国家、省、市和县四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涉及建设项目管理、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监测、核与辐射、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业务以及日常政务信息等,部门和业务之间,纵横交错,关系复杂,不仅要充分认识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充分认识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分阶段加快推进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明确战略目标和近期目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长远目标是以“感知环境、智慧环保”为愿景目标,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对水、大气、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进行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对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和趋势进行科学分析、智能分析和预测,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精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中期目标紧紧围绕控制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需求,以“数字环保”为目标,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立较为完善的天、空、地一体化环境信息获取体系,及时、准确和全面获取各种环境要素的信息,为污染减排、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初步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精细化和科学化。近期总体目标是围绕近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专网和数据传输通道、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统一的支撑和运行平台、统一的安全体系和系统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业务协同。具体包括6个方面。一是环境信息采集分工更加明确和合理。通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明确环境信息资源目录,明确环境信息采集责任和工作机制,实行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部门职能分离,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部门科学、合理分工,扭转目前“封闭自我、苛求他人”的信息共享局面,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确保信息应用全面性、科学性、公开性。二是环境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各部门、各单位环境信息共享与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跨部门、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协同、联动能力不断增强,重点业务信息共享率达到80%以上。三是环境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深化环境信息资源融合和应用,扩大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提高环境信息的统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环境信息服务于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率达到85%。#p#分页标题#e#四是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初具规模。通过对总量减排、环境监管、应急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各类信息的汇集、整合,逐步建立全国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初步实现对主要业务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信息量初具规模。五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在“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完善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统一数据传输、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业务应用平台和统一运行维护的环境信息化工作布局,明显提升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所需要的支撑能力。六是环境信息共享保障制度明显加强。通过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完善的政策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为推动重点领域和跨部门信息资源统一集中提供重要保障。逐步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整体框架体系围绕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需求和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针对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统筹不到位、集成共享力度不够、数据共享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等问题,加强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整体框架体系,指导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避免走弯路。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统筹协调各级环境管理部门之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环境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环境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业务领域与地方、建设与应用、统一与分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真正把环境信息资源统一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二是要强化顶层设计,确立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战略目标和任务。从环境保护全局高度,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凝聚各方面的智慧,构建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整体框架体系,确立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体系、政策管理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获取体系、信息资源体系、信息系统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加快研究并制定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做出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分阶段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确保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稳步、扎实地推进。三是要加快构建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与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统一的环境信息传输网络、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统一的环境业务管理平台、统一的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环境保部门户网站、统一的运行维护平台,为环境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私有云示范应用研究,更好地利用环境信息化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为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加快出台相关政策体系、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完善的政策体系、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是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环境信息资源产生于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只有出善的政策体系、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环境信息资源的统一集中,确保环境业务数据“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多源共享”,避免数出多门,相互矛盾。只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才能确保应用系统互通互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一是要建立健全环境信息资源政策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从环境信息资源产生到共享和服务等多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动态更新机制,明确环境信息资源管理要求,确保环境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集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获取的投资政策、数据安全保密政策、质量检查监督政策、数据分类政策、社会化竞争政策、社会化经营的政策,以及环境信息采集责任制度、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环境信息汇交制度、环境数据质量验证和监督管理制度、环境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环境信息共享与服务管理制度等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二是要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资源产生、传输、存储、管理、维护、共享、服务等环节涉及的技术性标准规范、服务性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保障性标准规范和管理性标准规范,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强化信息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成效。三是要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维护,保障网络传输通畅,保障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正常运行,保障信息安全。加快推进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与集中管理围绕环境管理业务需求,加强环境政务和环境业务信息资源的梳理和整合,按照环境信息资源集中管理要求和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利用“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建立的环境保护专网和数据传输通道,逐步开展主要业务数据传输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满足环境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一是要加快构建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从国家层面认真分析和梳理环境保护业务及业务过程生成的各种信息,加快组织编制环境信息采集责任目录、环境信息资源服务目录、环境信息公开目录,建立一个贴近应用、可扩展性强的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对环境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统一的管理,推动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二是要加强环境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建设。借助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对水、大气、土壤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进行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信息获取水平。加强环境信息获取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扭转“一源多数、数出多门、相互不一致”的信息获取现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化经营,逐步培育基础数据服务的市场和产业,打破部门之间数据壁垒,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p#分页标题#e#三是要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推进环境政务和业务数据集中传输。基于环境信息采集责任目录,按照国家、省市事权划分规定,以协同服务、联动更新的方式,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环境信息资源整合为逻辑上统一集中,物理上分散的一体化的环境信息资源。逐步将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环境统计、建设项目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核与辐射等各种业务数据及有关政务信息统一集中到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库。四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按照国家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集中的环境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和融合处理,逐步形成涵盖环境要素齐全、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多源、多类型、多尺度的海量环境信息资源库,实现对环境信息资源高效管理和共享服务,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储存、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布局。五是要加快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围绕环境管理对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加快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为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为各部门提供丰富的、不间断的环境信息在线服务,提高环境信息共享和利用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积极研究云计算模式在环境信息共享服务发展中的作用,适时开展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环境信息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工作。加强开发利用,提高环境管理决策水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有效管理、科学决策和为民服务的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环境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环境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信息资源在加强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环境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的根本目标。一是要加强环境信息综合分析,支撑环境管理需要。围绕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需要,强化环境统计数据的应用,提炼环境统计信息产品,支持和服务污染减排、流域水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等业务工作。强化污染源数据应用,支持和服务于环境监管和排污收费工作。深化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努力说清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增强环境质量预警预测能力。深化污染源排放数据与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综合关联分析,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规律、找准问题,提高环境形势分析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提高环境管理决策水平。加强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从多年环境管理中产生的各种丰富数据提炼出“数字”和“事实”,用“数字”和“事实”说话,促进管理精细化和决策科学化。二是要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支撑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政策。深化环境业务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应用,发挥环境信息资源在支撑环境管理需要和参与经济发展宏观决策中的作用,使环境保护更好地参与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提高环境形势预测预警能力,提升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水平,努力将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智库”,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正确决策服务,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点,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三是要大力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围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用的需要,逐步汇聚覆盖环境业务活动中产生和获取的各类重要环境信息,严格规范环境业务数据管理,严把环境业务数据质量关,增强环境信息的权威性,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质量的认同感,定期凝练出一批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易于理解的环境信息产品,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四是要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应用科研基础能力。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应用科研机构学科、方向能力建设,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加强环境形势宏观分析,提高数据应用分析能力,拓展环境信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切实增强环境信息资源的应用能力,推动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www.lw881.com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商品 内容监管 监管范围 监管方式

[分类号]D601G203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是指信息资源市场监管部门对在信息资源市场上流通的信息资源商品所包含的内容是否合法、健康进行监督和管理。信息资源商品的特殊性以及我国信息资源市场上商品内容的混乱使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的监管具有必要性。但是目前关于整个信息资源市场商品内容监管的研究和文献非常少。仅有的研究也是侧重于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重要性方面,如王安耕等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研究》中指出,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是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重要特征,并且具有很大的难度。但对整个信息资源市场商品内容监管的其他情况如现状和问题等则没有涉及。本文拟对我国整个信息资源市场上商品内容监管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1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必要性

1.1 信息资源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要对其内容进行监管

信息资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信息资源产品,即它是人们通过搜集、加工、传递和存储所形成的,用于交换的信息资源。尽管信息资源商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从本质上说,信息资源商品是一种内容产品,人们对信息资源商品的消费是对信息资源内容的消费,因而信息资源商品的内容对于信息资源商品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信息资源商品的内容性决定了信息资源商品具有娱乐功能、文化功能和导向功能,即信息资源商品可以满足人们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受,使人产生愉快的感受,从而达到精神需求的满足,而在这种精神需求满足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商品也通过其内容来实现文化传播与继承的功能,并且其所蕴含的文化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起到改变使用者思想观念的作用。

信息资源商品这三种功能的实现程度完全取决于信息资源商品所包含的内容。具有积极、健康内容的信息资源商品能让消费者产生愉快和美的感受,同时传递健康的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为社会发展带来正面作用,比如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会产生积极作用。而具有消极、低俗内容的信息资源商品,如充斥暴力和色情的电影、电视作品,不仅不能让消费者产生愉快的感受,还会传递媚俗的文化,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实行监管。以欧盟为例,欧盟的《电视无国界指令》规定:禁止播出包含色情或极端暴力的节目,而美国政府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对网上色情、暴力和违法信息坚决打击。

1.2 我国信息资源市场上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的混乱也使其监管成为必要

信息资源商品的内容对信息资源商品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市场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商品所含的内容不能令人乐观,含有非法或有害内容的信息资源商品比较多,尤其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含有非法或有害内容的信息大量出现。以含有色情内容为例,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的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下设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net.省略)从2004年6月10日开始仅开通3天,受理举报线索49000多条,经核查,共整理出线索4031条。北京、河北、广东、四川等18个省市共破获刑事案件188起,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329名,关闭近70个。武汉市公安局确定为“7・14"专案的“武汉交友俱乐部”网站各类子栏目内粘贴着大量的图片、小说、电影,并向互联网用户提供下载服务,访问量高达17.5万人次。色情信息的泛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污染了网络环境,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开展了“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的课题项目,对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其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长为5.3小时,约为全国水平的2.3倍,其中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14.49%的青少年因相信虚假信息受过伤害。

2 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现状

2.1 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基本情况

2.1.1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法规为了净化信息资源市场,我国政府制定了较多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有法可依,如:《出版管理条例》对出版物的内容要求作了相应规定;《音像制品管理条例》、《音像制品内容审查条例》对音像制品内容的要求和监管办法作了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视剧管理规定》、《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电影管理条例》、《电视剧(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等对电视、电影、广播内容要求和监管办法作了具体规定;《广告管理条例》对广告内容作了相关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针对互联网信息内容作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则针对手机信息内容作了相应规定。

2.1.2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范围 根据以上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禁止信息资源商品包含以下内容:

・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信息资源商品中不能含有对我国的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内容,包括违反国家基本原则的内容;危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以及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内容等。比如《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反对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损害国家利益,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社会稳定的内容。

・有损善良风俗或道德风化的内容:主要是指信息资源商品中不能含有宣扬暴力、色情、迷信、恐怖等方面的内容。比如《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电影片禁止载有宣扬、迷信,宣扬、、暴力或者教唆犯罪以及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

・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我国公民享有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这些权利是法律所赋予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因而信息资

源商品不能含有侵犯公民名誉权和荣誉权(如对他人进行诽谤和侮辱等)的内容。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主要是指除以上内容外,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内容。

2.1.3 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方式 我国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主要采取事前审查和事后检查两种方式。

・事前审查。事前审查是指在信息资源商品进入市场之前,由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机构对信息资源商品的内容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含有违法内容的信息资源商品不能进入信息资源市场。这是我国信息资源市场内容监管的主要方式,比如对于电视剧和电影,我国都实行审查制。国家广电总局2000年的《电视剧管理规定》(第2号令)规定由国家广电总局和省级广电局设立电视剧审查委员,国家广电总局设立复审委员会,对电视剧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具有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内容,凡是审查未通过的电视剧,不得发行、播放、进口、出口。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事后检查。事后检查是指在信息资源商品进入信息资源市场后,对信息资源商品的内容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如果发现违法内容则对其进行惩罚。事后检查的形式比较多样:有的采用审读式,主要是在出版领域适用。比如《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和《图书出版管理规定》规定,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期刊、图书审读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出版的期刊、图书进行审读,并定期向新闻出版总署提交审读报告。有的采用备查式,要求信息资源服务提供者对于信息资源有关的活动(包括信息资源内容)进行记录,在监管部门查询时予以提供。比如《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的信息内容及其时间、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2.2 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存在的问题

2.2.1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理念侧重于加强管理,忽略了相应方权益的保护从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法规制度、措施来看,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尤其是对网络内容监管的理念侧重于加强管理方面。比如公安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国际联网的安全保护,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国务院在2000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办法》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健康发展”。另外几部关于网络内容的法规,在立法精神上都强调的是维护安全和秩序而忽略了对相应各方的权利保护。因为在立法理念上侧重管制,因而在具体法条上就表现为对被监管方的义务规定较多,而对其权利的保护则较少,未能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与平衡。监管理念决定了监管措施和方式的选用,我国在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方式上选择了以强制性手段特别是行政手段为主。侧重于加强管理的监管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安全和秩序的维护,但可能导致对内容多样性和从业主体活力的扼杀,最终可能不利于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

2.2.2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法规不完善 分析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法规,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一是现有法规层次普遍比较低。从目前的情况看,涉及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法律不多,大多数是部门规章,因为各部门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所以各项法规之间的协调较差,有的甚至相互冲突,因而不能从整体上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作出规划。二是现有法规详细程度较差,多数是原则性的规定,侧重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影响其实施效果。三是法规不成系统,存在着许多有待监管的空白地带。因为我国信息资源市场上的监管部门非常多,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工作和立场出发,制定规章制度,从而使得整个规范缺乏系统性。这使得我国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法规虽然比较多,但因为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新问题不断出现,所以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比如手机短信和游戏就是一种新的信息资源商品,其内容非常混乱和复杂,如何对手机短信内容进行监管就是我国法规的空白之处。

2.2.3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范围缺乏明确的标准

在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中,我国主要规定了4种禁止传播的内容:一是有关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二是有损善良风俗或道德风化的;三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四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但这些禁止内容都是一种概括性的规定,缺乏细化标准,比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但什么内容就算是、色情和暴力?又比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同时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内容的信息,但什么内容算是侮辱或诽谤他人?消费者因为商品质量的原因在网上发表言论表示对该商品质量不满,是否构成了对商家的侮辱和诽谤?

另外,我国目前互联网内容管制方面的法规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审查并承担相应责任,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办法所禁止的内容,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如未履行上述义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分两种情况: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并由备案机关责令其关闭网站。在标准不明确的情况下,互联网信息服务者可能无法准确地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违反法规的。再者,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一种内容是否违法就完全是靠监管者的主观来判断,有可能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监管者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这不仅影响了监管的效果,而且会为监管者滥用权力提供机会。

2.2.4 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方式比较单一和落后

目前,我国对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是一种政府主导式的监管,即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也体现在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方面。从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方式来看,主要是一种刚性的行政方式,即以事前的审查和事后的检查为主。政府部门的作用非常大,较少考虑到利用行业自律、发动群众力量来进行内容监管。这样的监管方式使得政府成本非常高,但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信息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尤其是网上信息资源可以用海量形容,而且流动速度非常快,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做到有效监管的。而且这种刚性的行政

监管方式可能会引起被监管者的反感,让被监管对象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所以如何运用激励性的柔性监管方式,调动被监管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群众的力量是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所应该考虑的。

3 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完善

针对我国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完善措施:

3.1 转变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理念,注重各方权益的保护

政府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的监管理念要从属于政府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目的。笔者认为政府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进行监管的目的不应当背离整个信息资源市场的监管目的,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目的在现阶段就是要培育信息资源市场,从长远来看,就是要规范信息资源市场,保护信息资源市场各方的利益。所以政府在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进行监管时,不仅要考虑到信息资源市场内容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还必须要考虑确保信息资源市场的活力和信息资源市场内容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政府在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进行监管时,不能仅从方便管理的思想出发,侧重于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进行控制,这样的监管理念虽然有利于内容安全的保护,但同时也会遏制信息资源市场的活力。所以目前我国应该转变监管理念,在注重管理的同时,应侧重于对各方权益的保护和对信息资源市场的培育,为各种信息资源的内容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

3.2 调整和完善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法规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国的一个目标,而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措施,政府对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的监管也必须依法进行。但目前我国关于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法规还不完善,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①在转变监管理念的基础上,对整个信息资源市场监管的法规作调整。②在立法的时候,要采取谨慎的原则。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新事物层出不穷,对于这些新事物,是否应该通过立法对其加以管制,是应该慎重考虑的。在不了解其规律时就盲目地通过立法加以管制,可能会扼杀了新生事物的活力,进而会抑制整个信息资源市场的活力和繁荣。即便是需要对其立法,也应该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以防立法过于仓促,带来负面效果。③在制定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具体法规时,要注意各方利益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性,对监管者――政府的行为也应作出必要的限制,防止其权力的无限扩大和其对权力的滥用。

3.3 明确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范围的标准

我国目前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的范围标准不明确,对于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的净化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都无从实现,所以必须制定明确的标准,清晰界定什么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秩序的内容、什么是有损善良风俗的内容等。在作出这种界定时,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谨慎的态度,因为界定标准的范围对于信息资源生产者的权益和公民的言论自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标准范围的扩大意味着这些内容是信息资源生产者或公民言论所必须予以回避的,实际上是对公民权益的一种限制。所以,必须对这种标准的制定采取慎重的态度,进行科学的界定。

3.4 在监管中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尤其是网络自律的作用

我国信息资源市场的监管过多地依赖于政府部门,这不仅使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不断上升,而且也让被监管者有一种抵触情绪,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尤其是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更是如此。而从国外信息资源商品内容监管尤其是对互联网内容监管的经验来看,政府在监管的过程中提倡业界自律往往会达到较好的效果。以网络自律为例,网络自律有着政府监管不可比拟的优点:网上信息量大、信息方便、信息流动速度快,单靠政府对网络内容进行监管是不现实的,但如果采用网络自律,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不良信息的,而且采用网络自律能减轻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冲突,减少公民网络自由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对抗。

自律行为的实施需要行业协会发挥一定的作用,目前我国信息资源行业协会还比较弱,其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如我国互联网协会尽管成立较早,但其对会员企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在行业自律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完善信息资源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完善信息资源行业自律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行业自律组织在制定行业标准、监督规范行业行为、参与行业立法等方面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促进信息资源市场良性发展、实施有效自律的市场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1]生佳根.网络色情的透视与控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1―35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8

论文摘要:从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类型、特征,针对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战略。

社会信息化的水平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对公共信息的渴求推动着公共信息的建设和发展。美国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o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形成了有利于公共信息管理顺利发展的环境。在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这种局面大大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为此,学术界要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结合国内情况,建立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

l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学术文献也很少提及。在国外,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全国委员会1990年制定的行业法规《公共信息准则》把联邦政府生产、编辑和维护的信息称为“公共信息”,认为公共信息是属于公众的信息,为公众所信赖的政府所拥有,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公众所享用。保罗·乌勒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领域的信息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极易混同的概念。美国《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中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等同于政府信息资源,是指那些主要为公共利用所生产或主·本文系西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及开发利用”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5nw05。

要为内部使用但并不排除公共利用的信息资源。国内也有学者对此进行论述,夏义垄指出,公共信息的反映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与每一社会成员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涉及面广,既包括政府部门的信息,也包括社会公益性组织等第三部门提供的信息,企业有时也会提供一些公共信息或准公共信息。有人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政府管理的信息资源”。还有人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指由政府活动产生或由政府管理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是国家的基础信息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其实,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共信息资源的外延要比政府信息资源的外延广,即公共信息资源包含政府信息资源。因此,公共信息资源概念应为: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存储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2公共信息资源的类型

由于公共信息资源涉及面广泛,内容错综复杂,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具有多角度和多层次。

1)根据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政府自产性公共信息资源:指政府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资源,如政府机构信息、政务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等。

·政府购买性公共信息资源:由政府购买私人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公众使用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的大部分馆藏信息资源。

·社会生产性公共信息资源:由非政府部门活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如民间交流活动、社区公务活动、企业经营活动以及网络交往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资源。

2)根据受益者需求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全国性公共信息资源:全国性公共信息资源一般为供全国公众使用的、无排他性的信息,如中央政府信息、网络信息等。

·地方性公共信息资源:指以满足地方公众需要为目的而形成和的信息,如地方政府信息、地区性天气预报等。地方性公共信息资源一般也不具有排他性。

3)根据产生的领域和内容,公共信息资源可分为:

·政府法规信息:政府部门制定、的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信息及其他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等。

·政务信息和政府机构信息,既包括政府文件、政府公报、重大会议活动、政府实施项目等信息;也包括政府部门设置、职责、职能、办事程序规则和部门业务管理办法等。

·教育信息:包括大中小教育政策、教育机构名录、教育状况和特色、招生情况、学生就业信息等。

·公共健康信息:包括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信息、药品质量信息、传染疾病、公共健康政策法规等。

·文化信息: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机构提供的文献服务,电视台、广播台等提供的文化娱乐等。

·农业信息:农业生产中的法规政策、土地资源状况、农产品市场、农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和气象资源等。

·国民经济宏观信息:包括市场法规、经济状况统计指标、企业基本信息、消费者信息、财政金融信息等。

·环境信息:包括地理信息、天气预报、环境污染信息、旅游资源信息等。

3公共信息资源的特征

1)公共性。指任何公民都享有平等利用公共信息的权利,而且,公共信息资源被提供出来,也没有必要排斥其他人对它的消费。因此,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

2)公益性。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应该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生产和提供的主体,政府投资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维护,而社会公众免费或廉价的获得公共信息资源,享有公共信息资源服务。

3)基础性。公共信息资源与每一个社会公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关系到公众的生活、工作、教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广泛的适用面和普遍的价值,因而带有基础性。

4)公共消费性。指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在于公共消费,其目的在于促进公共利益。

5)公开性。以上的几个特征使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必须面向全社会的公众,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开交流和共享,发挥其基本的价值。

6)外部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公共信息资源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可以免费或者廉价获得所需公共信息,进而有利于自身的学习、科研和决策。公共信息资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在公共领域中传播的虚假信息、不充分信息、黄色信息等劣质信息对消费者造成的精神负担、污染或侵害。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

·公共信息资源具有普遍的社会性,反映的是社会公共事务,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其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公共信息资源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的共同财富。1999年欧盟委员会发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绿皮书将公共信息资源定位为“关键资源”,而美国《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正式提出了“公共信息是国家战略资源”的观点。

·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层次性,尽管涉及范围宽泛、数量规模巨大、用户种类分散,但从反映对象的时空角度可将其划分为社区公共信息资源、地方性公共信息资源、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以及国家或全球性等层次,不同层次的公共信息资源数量和权重也是不同的。

·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动态性,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的公共信息资源范围是不同的。即公共信息资源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私人信息资源,私人信息资源也可在一定环境下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广泛性。一直以来政府都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包括行政机关,而且包括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和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

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以追求公共利益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宗旨。公共性属性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关注公众信息需求,促进信息共享,维护公共利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必须以公共信息需求为导向,与社会成员有着广泛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共享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其检验评估标准则是公共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

4)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政府——社会互动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更加强调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全程参与和监督,且在具体的参与和监督方式上体现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

5)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集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公共性原则不仅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内容、主体、目标和检验标准、价值理念等,而且也需要借助现代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来实现其目标。在管理的技术层面,私人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和市场运作机制不无借鉴作用。

5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扩大公共信息资源流通途径和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公众对公共信息的获取环境,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而且,它在政府和社会中还有更重要的战略作用。

1)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标志是人类绝大多数成员共同平等地享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被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实现信息化成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选择。而社会信息化的水平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而以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正是迎合了这种要求,强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强化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掌握着80%的信息资源,其中公共信息资源还占了绝大部分。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可以实现政府的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使社会公众可以多途径地获得更多的政府信息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问题,提高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制约政府官员的信息垄断行为,遏制腐败。此外,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加强了政府的信息服务功能,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3)有利于缩小信息鸿沟。21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缩小信息和知识的差距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公众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能力,保证所有公众能免费或以低廉的价格享用公共信息资源,从而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鸿沟,增强国家的信息实力。

6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将公共信息资源上升到关键的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高度。

2)政策与法律保障不利。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也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或条例,已通过的相关法规太笼统、抽象。

3)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全部归国家所有,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很多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的信息,公众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加上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政府信息公开难以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信息成为一些行政机关,甚至是权力拥有者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造成信息垄断。信息的不公开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产生了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腐败滋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4)政府上网工程普及后不够深入。“政府上网工程”和信息港项目提供的信息量小、陈旧,远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普遍存在有硬件无软件、有形式无内容的局面。此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步骤,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公共信息管理人才也影响了公共信息管理的顺利发展。

5)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着短期行为严重、效率低;浪费严重、个性化服务空白、资源动员能力薄弱;发展不均衡、创新乏力;衙门作风严重、公共信息供给规模不当;过剩与短缺并存、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低;深度开发欠缺等问题。

7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战略

1)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

-明确公共信息管理中的基本问题。首先,要明确公共信息资源的定义与范围。其次,要明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第三,要明确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协调部门,明确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信息公开的程序、信息公开办法、规定,明确各种封锁公共信息公开或恶意阻挠公众获取信息的行为所应承担的行政职责或法律责任,对公众提供帮助的渠道和措施等。

确保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也是最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使用者和者。政府信息活动规模巨大,对社会公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政府信息资源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价值极大。政府信息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社会公众有权利要求政府开放其信息,政府也有义务公开其信息,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政府的各项行政管理法律政策和行政过程应当逐步实现公开和透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应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公平、公正的获取。

制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标准和信息化推进法。建立信息化标准,可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减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技术障碍。信息化推进法可以加快政府和各部门机构的信息技术应用,从制度上推进政府和信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还要通过《图书馆法》、《档案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立法保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实施。

2)信息技术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公共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分布领域广,内容层次不一,要实现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就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资源采集、加工、传递与服务的效率。首先,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实现政府资源网络化,建立和完善政府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其次,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城市及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把它们作为信息资源交流的中介和传播的窗口,使广大的社会公众有机会接触公共信息资源。最后,加强社会各个领域的公共信息资源库建设,整合公共信息资源,面向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3)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明确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在政府部门中设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负责收集、加工、传递和提供公共信息资源,领导和协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其次,实行政府信息资源指引服务。这样可以整合大量分散的政府信息资源,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达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目的。最后,扩大公共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实现信息的多样化传播。

·发挥图书馆、文化馆、情报所、电视广播等信息机构的作用。这些信息机构不仅拥有大量的公共信息资源,而且也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便于收集和整理公共信息资源,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针对性。所以,它们能够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中心,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信息资源,弥补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的不足,扩大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体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

4)鼓励市场竞争,实施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主体的多元化策略。长期以来,政府信息资源被政府独家垄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其原因就是垄断造成的竞争意识的缺失。因此,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是:打破政府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多元化,允许非政府部门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的开发利用策略,是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的必要途径。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9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设想客观评价优化选择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有赖于共建共享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各成员将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而达到共享,这就涉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问题。

1.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设想

(1)集中型模式。所谓集中型模式是指具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某系统或某类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不同层次之间组织协作来实现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方式。它需要设立一个中心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有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与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相衔接,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优势。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而构建的。根据我国档案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按照上下级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集中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这种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中枢机构,形成网络化档案信息空间的骨干结构,而其他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与之相连接,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职能档案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条形网络,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骨干信息结构大致平衡。在此信息空间中,档案信息的交流基本上与权利流的要求保持一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可以从属于权利流的约束。

(2)水平型模式。水平型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专业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共同构建的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然后与其他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相连,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是一种条块结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之间的相似性。处于同级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并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但就其工作内容与业务程序而言,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促进业务沟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益可达到“双赢”。根据这种组织结构形态,按照同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相关性,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水平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此空间中,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对等交流,不受严格程序限制,而且可以做到交流的及时、便捷、准确。

(3)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都可以直接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受地区、系统、专业的限制,可直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对等交流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特定区域性。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一个社会单体,都有其内在的独立性;其次,根据全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划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收集、保管的范围及权限不同。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相互连接、共同协作,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目的。

2.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的客观评价

对于上述几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设想中,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目前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因为只有上下级机构,不可能包容我国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因而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实行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水平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则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但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的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由于隶属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统,各自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投入力度不等,在缺乏利益平衡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使一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因此而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共建共享自己所拥有的档案信息资源,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无法达到应有的整体推进要求;网络型档案信息资源管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初看起来是比较理想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似乎彼此之间可以自由利用网络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情况、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情况不同,尚未具备进行全面联网的条件。

3.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优化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应该是:在坚持国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即东西部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最终实现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网络机制。

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应采用初级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协作网,然后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在公共网上建立协作网;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其次,实现地区性跨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目前,上海等地正在加紧实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这说明地区性共建共享是可行的。再次,地区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即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依托网络体系建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

当然,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技术手段的提高不断地革新和改变,这一点尤其要引起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刘省泉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篇10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指的是借助网络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与企业的财务、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的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考评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形成集成的信息源、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并方便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及员工自助服务。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umanResourcemiS,HRmS)是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功能划分的一种。所以,HRmS除了符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诸多特性,也有其特定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mS)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薪资计算系统时代;薪资/人事管理系统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时代;集成人力资源管理时代。从现在各个HRmS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看,有的属于第二个时代,大多数属于第三个时代,也有很少一部分开始进入HRmS的第四代产品。

3.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目前我国掀起了一股HRmS的热潮,各种HRmS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供应商和众多的用户争相追捧,一时间涌现出众多的HRmS管理软件,其情景被誉为可与当年众多财务软件竞相角逐的情景相比拟。

3.1目前的国内HRmS市场概况

从中国市场首次出现人力资源概念至今,国内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人力资源战略培训、管理方法培训,以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供商,据统计,目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公司已超过了上百家。从HRmS应用情况看,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厂商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以peopleSoft,Sap、oracl为代表的国外厂商的产品,他们主要针对国内高端市场,提供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同时因其eRp等产品的广泛应用,使HRmS也得到了国内一些高端用户的认可。(2)国内HR软件厂商,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再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由于适合本地国情以及性价比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内HR软件厂商正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3)定制化产品。主要由国内的顾问公司、高校、软件公司或企业内部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定制开发的产品。(4)HRm顾问联合HRmS厂商为企业提供服务,已成为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常见的一种方式。HRm顾问提供的服务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综合,包括企业人力资源诊断、组织结构设计、薪酬福利设计、员工招聘与职业生涯设计等;另一种是单项管理服务,如劳动法律顾问提供劳动人事法律争议处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薪酬福利顾问则提供薪酬方案设计、薪资调查等方面的服务。那么我国目前的HRmS的应用情况究竟如何呢,根据一项针对我国境内企业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中国境内的企业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超过70%的企业还没有引入HRmS,HR从业者的观念认知和HRmS项目管理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3.2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1)要体现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要涵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招聘选拔、绩效管理、岗位管理、培训管理等,更应涉及人力资源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等战略性和开拓性工作,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2)要应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管理项目,而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项目。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根据企业战略重组业务流程,然后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岗位职责的划分,再后是工作分析与绩效考核等。在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效将直接决定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程度和效果。当然更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的分析功能最好达到自动化程度。

(3)要投入小、实施周期短、见效快

在开发和实际运用中,应考虑企业所能承受的人力、物力成本,尽量做到组网技术简单,维护费用低。切勿盲目求新、求全,导致信息技术装备能力闲置,信息资源浪费及重复信息泛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