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年龄阶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46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1

【关键词】老年前期老年中期老年后期横向研究纵向研究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系统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059-02

1引言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划分有两个标准,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为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人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0%,而2009年统计数字,我国六十岁十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2.5%,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两千六百万,若以我国十三亿人口计算,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2%。老龄人口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递增。故而,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2研究对象

笔者利用五年的工作业余时间,在本市和本市周边地区共调查了1632人,其中工人538,占总数的33%;农民693人,占总人数的42.4%%;自由择业者152人,占总人数的9.3%;国家干部249人,占总人数的15.2%。这些人中,女性55-60岁者265人,占总数的16.2%;女性61-89岁者653人,占总数的40%;女性90岁及以上年龄段者5人,占总数的3%0。男性60-65岁者255人,占总数的15.6%;男性66-89岁者448人,占总人数的27.5%;男性90岁及以上年龄段者6人,占总数的3.6%0。其中城市及市郊人口占58.1%,农村人口41.9%。

3研究方法调查法对周边农村和城市的老人人数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访谈法:利用近五年时间对每位老人进行了随访。横向研究:对同一时间段调查的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纵向方法:对其中81个老人进行五年的跟踪随访调查。

4结果及分析

4.1横向观察女性55-60岁人总数265人,其中健康人数231人,亚健康人数22人,患病人数12人。健康人数占该年龄段的87.1%,亚健康占8.3%,患病人数占4.5%。女性61-89岁人总数653人,其中健康人数525人,亚健康人数70人,患病人数58人。健康人数占该年龄段的80.4%,亚健康占10.7%,患病人数占8.9%。女性90岁及以上年龄段总人数5人,其中健康人数3人,患病人数2人。健康人数占该年龄段人数的60%,患病人数占40%。

男性60-65岁总人数255人,其中健康人数215人,亚健康人数21人,患病人数19人。健康人数占该年龄段的84.3%,亚健康人数占8.2%,患病人数占7.4%。男性66-89岁总人数448人,其中健康人数345人,亚健康人数42人,患病人数61人。健康人数占该年龄段的77%,亚健康人数占9.3%,患病人数占13.6%。男性9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总人数6人,其中健康人数6人,占100%。

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患病人数的百分数也在增长,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观察一下90岁后的年龄段的人,发现健康人数的百分比却在增长,视乎长寿的人健康概率高于低龄段的人。

4.2纵向观察笔者于近五年通过对其周边的81个老人观察与访谈,其中女性39人,男性42人。得出如下结论:女性55-60岁的人专门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的人只占27.9%。女性61-89岁的人带孩子的人数占该年龄段的40%,只有2.5%的人去上各种培训班。女性90岁以后的人健康者基本独自生活,笔者的调查对象中有两对90岁以上的老夫妻,身体健康,基本生活自理,儿女经常来往。男性60-65岁者在家休养者占该年龄段的37%,除农民外有13%仍在工作。男性66-89岁者,27.7%的人在家休息养生做家务,另外22%的人在学习,8.5%在坚持锻炼。

分析:随着各自进入老龄阶段,女性于55-60岁时段更多从事工作,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在家的女性增多。男性不同,60-65岁时段在家人数占37%,而随着年龄增长留守人数反而下降,更多从事学习或锻炼。

我从近五年对女性55岁以上的人群和男性60岁以上者进行横向与纵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根据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生理变化的特点,将60岁到90岁以上老人人为分期为:

老年前期:男性60-65岁,女性55-60岁。这一时期人们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对于离退休之后的生活变化与较色转变处于适应期。这个阶段的年轻老人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面临角色转变困难时,容易引发心理障碍,产生心理疾病。这个阶段的是获得新生阶段,有的老人在家以带孙子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这一阶段的生活重点,随着角色的转变,生活重新开始;还有的这一阶段的人们,重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避免被社会淘汰,防止自己失落。这一阶段具有的良好品质是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度过人生的又一个转折--退休。在农村的老人虽没有退休转换社会角色的问题,但在该年龄段子女已基本离家,面对的是空巢,同样会出现上诉问题。

老年中期:男性66岁到89岁,女性61到89岁。这一阶段是紧随着上一阶段的发展而来的,上一阶段安排处理得好,这一阶段的老人基本处于生活稳定,关注身体以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获得自在感,带孙子的老人们孙子基本上学了,老人们从第二次培养下一代的繁忙中走出来,生活的中心转向关注自生健康上来,这一阶段要避免的是衰落感,具有良好的品质是自助品质。在这一阶段中,老人们将面对身体体力的衰退,生活能力的下降,有的老人会出现一些老年病,比如脑萎缩,帕金森氏症,骨质疏松等,这一时期能得到家人适时的关怀于看护,也就是说,这一时段的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完整,将给老人们带来一定的生存支持。

老年晚期:90岁以后,有无法度过前两期的老人已基本去世。活下来的老人生活很平静,有规律,这时的老人需要支持感,儿女的孝顺,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对这个年龄段的老人来说很重要,是他们过百岁的必要支柱,这个阶段要避免绝望感,具有良好的品质是坚持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婷.长春市社区年轻老人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刘逊.老年期心理问题的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孟琛,项曼君.从两年的纵向研究分析影响老年人心境的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年05期.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2

关键词:大纲;年龄特征

中图分类号:G832.02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34―03

《大纲》是全国6-15岁业余体操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依据,从1986年制定至今,国际体操评分规则进行了多次修改,频繁的修改和少儿运动员发育年龄的变化,使《大纲》对训练的指导价值降低。随着早期专项化训练在体操项目中日益突出,如何了解和分析当前少儿运动员的年龄变化节律和当前各省市代表队青少年训练阶段的年龄特征,十分必要,也是为新一轮的《大纲》修改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需要,查阅了1989年至今的有关大纲研究的资料及相关文献。

1.2调查法根据各省市比赛成绩随机选取了10个省市,对省体操队二线队伍的教练员进行了文卷调查;对北京体育大学及国家体操管理中心的部分体操专家进行了访谈和咨询。

1.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文卷的数据通过excel处理,以确保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2结果与分析

2.1《大纲》对男子体操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在总结世界体操运动员的成长经历,研究了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大纲》对男少年儿童体操多年系统训练阶段进行了划分(表1)

但由于现阶段优秀男子运动员成材年龄的缩短、男少年儿童生理发育年龄的提前等原因的影响,有必要对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进入初级训练阶段、中级训练阶段、高级训练阶段的年龄进行重新确定。

2.2我国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各训练阶段开始年龄调查与分析对教练员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图1),运动员开始初级阶段训练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6岁(占统计总量的76.47%),峰值在6岁,4―5岁开始参加训练的人数有增多的趋势(占统计总量的44.71%)。

图1显示,进人中级前期的运动员的年龄主要分布在8―10岁(占统计总量的63.53%),曲线起伏不大,峰值不明显,人数相对比较集中。7-9岁占32.94%。从图2可以看出,体操运动员过早进入专项化训练的趋势十分明显,比《大纲》规定的年龄(10岁)提前1―3岁进人中级阶段的占50.59%。

对教练员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图1),进人中级后期的运动员年龄主要集中在11―15岁,占84.71%,峰值在13岁,占31.76%,峰值年龄与大纲要求年龄相吻合,13岁以前的占29.41%。

对进入高级阶段的运动员统计结果显示(图1),运动员年龄以16岁为界点分成两部分,15岁占25.89%,17-18岁占69.41%,峰值在18岁(占21.18%)。

从对运动员进入各训练阶段的起始年龄的统计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男少年儿童参加竞技体操初级阶段训练的年龄提前趋势明显(4―5岁),这时期如果教练员进行科学的引导,对少年儿童体操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2)男少儿竞技体操运动员进行专项化训练的年龄明显提前,提前1―3岁占50.59%。3)竞技体操运动员中级训练阶段有拉长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体操动作日趋增多和运动员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冲突导致的训练时数减少引起的。中级阶段是运动员基本动作和基本难度动作的学习和熟练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适当拉长有利于运动员对基础动作及基本难度动作的掌握。4)对进入高级阶段的年龄,与《大纲》规定的年龄(16岁)没有显著的差异。

2.3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生理节律变化特点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是:1)身材矮小,体重较轻,从对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与一般男子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2)身体发育方面滞后,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9岁以前的身高增长比例与一般男少年没有区别,但在10-17岁发育速度较慢,比一般男青少年晚1―2年。我国学者认为,体操运动员身材矮小,一方面是选材的结果,另一方面早期的大运动量和大强度的负荷训练也可抑制身体发育。

从比较可以看出,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7岁以后,身高和体重指标与一般青少年相比差值有逐渐加大的趋势,而在机能与运动能力方面:心脏功能逐渐提高,13岁心功指数已接近成人水平,睾酮水平开始升高,运动能力得到稳步提高,15岁以后身高和体重指标开始回升,各项指标在17岁时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在几个特定的年龄段竞技体操运动员生理节律的变化极其重要,正像谭修德先生所指出“男子体操运动员有几个关键性的年龄,即7岁、10岁、13岁、15岁和17岁,其中13岁和15岁更值得注意”。了解和掌握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生理节律的变化特点,为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积极捕捉和利用各种时机提供理论保证。

2.4优秀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专项训练成材年龄及成材年限的调查运动训练学指出:分析达到当代世界最高成绩的年龄界限,是确定早期专项化训练开始年龄一个主要因素。以此而论,确定体操运动员训练所需时间的标准是世界最优秀运动员表现出最高成绩时的平均年龄和为了达到这个水平掌握《大纲》所必须的时间。

通过对《大纲》制订前后男子竞技体操世界三大赛冠军的平均年龄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的综合分析,男子竞技体操世界冠军的平均年龄缩小了。《大纲》制订后(图2)全能冠军平均年龄为21.50岁,缩小了1.15岁,各单项除吊环外,冠军年龄都相应缩小了,范围在0.19―2.68岁。20世纪90年代,冠军年龄峰值在19.5岁,比80年代的峰值年龄23岁缩少了3.5岁,由此可以看出进入90年代后,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年龄明显提前,冠军队伍正在“年轻化”

通过对男子竞技体操世界冠军年龄分布情况及男少儿身体发育现状(在1979―1995年的16年间,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我国大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约提前1―2年,即突增期开始的时间提前,突增期高峰出现提前,突增期结束提前)综合分析并结合现状得出,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进入初级训练阶段的年龄为5―6岁,进人中期训练阶段的年龄为9―10岁,进入高级训练阶段的年龄为14―15岁。以上结果得到了80%的专家的支持。

2.5俄罗斯《大纲》年龄变化情况由于我国制定《大纲》以原苏联大纲为依据,所以分析他们大纲的修改情况对我们很有必要。从对俄罗斯1977年、1991年大纲年龄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男子少儿体操训练的年龄变化趋势(表3―4)。

从1977、1991年《大纲》的对比来看,俄罗斯少儿体操运动员进入各训练阶段的年龄提前2岁。进入教学训练班即专项训练阶段的年龄提前2岁,标志着那男少儿体操运动员专项化训练的年龄提前。从年龄的提高幅度可以看出,俄体操训练加强了运动员的早期专项化训练。这对我国修改《大纲》,运动员训练阶段的年龄划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SpSS

随着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1]。由于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其具有的特殊性质使得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及少年儿童,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处于逐步成长和逐渐成形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更是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预防青少年心理疾病,减少悲剧的发生。

一、相关研究方法简介

(一)SpSS基本原理

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2]是一个统计功能极强、内容极其庞大的组合式统计软件包,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于一身。它包括基础统计模块和一些扩展模块,主要能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还能直接生成和编辑专业的统计图形,己在教育、科研、通信、医疗、商业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二)随机抽样

抽样是一种基于多数据下的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在众多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随机抽样方法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入作为研究的对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该方法能够使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本文采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5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设计了涉及生命教育、生活方式、娱乐三个领域,分别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框架,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认知需要、决策风格三个主要方面。主要研究5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分析

以生命教育正向、生命教育负向、生活方式正向、生活方式负向、娱乐正向、娱乐负向为因变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每种因变量下,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显著性差异是相同的,因此,以生命教育正向为例对不同年龄组的显著性程度进行分析说明。

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统计量表为本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量结果包括个案数n、平均值、标准偏差、标准错误、平均值95%置信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由表可知,9岁组的平均生命正向和17岁组的差异较大,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的生命正向平均值接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9岁组的生命正向均值和17岁组差异显著,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之间差异较小。总体组间均值比较结果为:17岁组>13岁组>14岁组=15岁组>9岁组。

通过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的模型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状况的显著性程度最大,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3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年龄差异越大,心理健康程度相差越大。

二是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9(02):258-261.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人匹配;职业性向;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锚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实践最初是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是指个体基于对主客观职业因素的多种分析,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来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职业的规划,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生的规划,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最先提出的,他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费尔德曼认为“在21世纪,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生产性工作来说,能够最大化个体的职业潜能,对于国家和机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能建立或保持在有竞争力的经济边缘”。[1]我国学者王兆明等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这一观点与诺斯威尔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界定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主要有: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锚理论。

一、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金森教授提出。1909年帕金森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一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它特征。二是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3]

职业-人匹配主要分为两大类型:(1)因素匹配。比如,需要较强专业知识技能的职业与掌握该特殊知识技能的择业者相匹配――飞行员、药剂师等职业;劳动量大、强度高、时间长、条件差的职业,需要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工地建筑者、环卫工人等职业。(2)特性匹配。比如,具有独立、创造精神的人适合做科研工作,富有想象力、理想化的人适合做艺术家,原则性强的人适合人事、调查等工作。

二、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

继帕森斯之后,霍兰德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的人格特质等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和延伸,同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而具备共同人格特质的人对许多事件的反应模式也是极为相似,他们创造了具有某一特色的职业工作环境。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会增加个体的职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

霍兰德假定大多数人可以归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而工作环境类型也可以分为这六种。因此,可以用霍兰德的理论来考察人和环境之间的匹配性。霍兰德还设计了一个名为自我定向的问卷来测试个人的类型模式。[4]

霍兰德相信人们对职业有固定的乃至刻板的印象。就像我们会根据衣着或行为表现来判断一个人,我们也会以职业来判断一个人。对于各种职业类型的人的特征,我们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出一些未必准确但很有用的判断。我们会认为会计比较严谨刻板、商人能言善辩、科学家拙于言辞等等。这些看法并不都是正确的,但也有一定的预见性。

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舒伯把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别包含几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成长期(0-14岁)。成长期属于认知阶段,个人自我概念会发展成熟起来,学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空想期(4-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参考因素,角色扮演这个时期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决定个体的抱负和活动;三是能力期(13-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个体能力逐渐成为活动的推动力。第二阶段:探索期(15-24岁)。这个阶段个人在学校学习、生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考察、角色坚定和职业探索,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这个阶段也包括三个时期:试探期、过渡期和尝试期。试探期处于10-17岁,这一时期,会考虑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和机会,并在幻想、讨论、学业和工作中作试探性地选择。过渡期处于18-21岁,这是个人着重考虑现实,并结合需要、兴趣、能力等,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在现实或环境中寻找自我实现的时期。尝试处于22-24岁,验证并初步确定职业选择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如果不适合则进行调整,选择新的职业方向。第三阶段:建立期(25-4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自我与职业的结合,获取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努力使其成为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并谋求发展。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尝试期(25-30岁),寻求安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满意则力求调整。二是稳定期(31-44岁),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定,大部分人处于最具活力时期,是实现个体的职业目标的关键阶段。第四阶段:维持期(45-64岁)。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于是开发新的技能,维持这种成就和社会地位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第五阶段:衰退期(65岁以上)。这一时期,人的健康和能力都在衰退,会逐渐退出职业舞台,开发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代替和满足需求,适应退休后的生活。[5]

除了舒伯把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以外,按照年龄进行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的学者还有格林・豪斯、埃德加.H.施恩、利维古德等人。

格林・豪斯从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一角度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其年龄一般为0-18岁;职业进入阶段,其年龄一般为18-25岁;职业生涯初期,其年龄一般为25-40岁;职业生涯中期,其年龄一般为40-55岁;职业生涯后期,其年龄一般为从55岁直到退休之前。[6]

美国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埃德加.H.施恩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生理、家庭问题及其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九个阶段:一是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二是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三是基础培训(16-25岁);四是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五是职业中期(25-40岁);六是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七是职业后期(40岁-退休);八是衰退和离职阶段;九是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尽管埃德加.H.施恩基本按照个体的年龄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九个阶段,但其阶段划分更多地依据个体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身心及家庭工作等问题。

利维古德将职业生涯分为六个阶段:青年期,是觉醒时期,开始从现实出发选择职业,但选择往往带有很强的盲目性。成年初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职业世界中不断探索,找寻自我的价值。组织阶段,职业趋于稳定。继续阶段,努力维持现有的职业岗位,实现自我价值。危机阶段,随着体力与精力的下降,对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晚年阶段,开始总结自我的职业生涯。但此时人的发展出现新的分化,有的人会出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新高峰。[7]

以上几个学者依据年龄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了不同阶段性划分,都强调了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尽管不同学者划分的年龄差异很大,但是还是有一个普遍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年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有很大差别,其年龄划分只是给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不同阶段存在着年龄交叉现象。

四、职业锚理论

施恩后来又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也称职业系留点,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点,是一个人在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学者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确定了五种基本的职业锚类型:一是技术(或职能)型。技术(或职能)型的人追求在技术(或职能)领域的进步,以及应用该技术(或职能)的机会,为了获得在技术(或职能)的成就感。二是管理型。管理型的人青睐于管理职业,致力于管理能力和权力的提高。这种类型的人可以独立负责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跨部门进行人事、财力等方面的管理。三是自主(或独立)型。自主(或独立)型的人希望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的是宽松、自在、独立的工作环境,少受外界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摆脱外界的约束。四是安全(或稳定)型。安全(或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的安全取向主要有两类:一是职业的安全;二是情感的稳定。五是创业型。创业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或成果,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和独立探索能力。

以上四种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理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强调了自身主观条件与职业的客观环境进行平衡的重要性,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进行合理有效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霍兰德根据职业特征将人归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每种类型的人对应不同的职业,考察人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与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以及施恩后来提出的职业锚理论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强调个体的主观特性与职业的客观特性的匹配。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将职业也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职业,只不过划分的标准存在着差异。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尽管各位学者的划分侧重点各有倚重,但突出的一个共性是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参考文献:

[1]Samerkhasawneh,factorsinfluencingthecareerplanningand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injordan[J].australianJournalofCareerDevelopment,volume19,number2,2010:43.

[2]王兆明,顾坤华.大学生职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27.

[3]徐子良.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53.

[4]韩景旺,沈双生,田必琴.我的生涯我做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7.

[5]朱世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9-30.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5

【关键词】中毒;急诊,医院;途径;年龄分布

中毒类疾病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经查未见有大样本文献记载。本文就2008年1月-2011年4月间,在我院急诊科救治的80例中毒类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针对80例病例资料,按照年龄、性别、毒物的种类、中毒的途径及时间等分布情况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了解

80例病例资料显示,男性患者35有例,女性患者有45例,男女之比为1∶1.29;年龄最小12岁,最大79岁。

2.2总病例年龄分布:分六个年龄段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到,年龄段在21-30岁之间的患者最多,其次是31-40岁的患者,而年龄段在10-20的患者以及41-50的患者例数相当,总体来看,50岁以下的患者所占比例占了绝大多数,而50岁之后的只占6.25%。

表1年龄段及患者例数的分部

年龄段患者例数所占比例(%)

10-201316.25

21-303037.5

31-402025

41-501215

51-6033.75

>6022.5

2.32008年度中毒患者年龄分布:年龄段分布跟上述一样,分为六个阶段,其比例分别为18.75%、36.25%、26.25%、12.5%、2.5%;以及3.75%。

2.42009年度中毒患者年龄分布:年龄段分布为六个阶段,其比例分别为15%、41.25%、23.75%、13.75%、5%以及1.25%。

其中21-30岁的患者例数最多,其次是31-40岁之间的,总体跟前一年的比例相近,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2.52010年度中毒患者年龄主要分部在21-30以及31-40岁之间,其例数分别为31和20,剩余的不等分布在其他四个年龄阶段中,中毒患者例数还是青年及中年较多,老人患者较少。

2.62011年度1~4月中毒患者年龄分布表

根据2011年统计,1~4月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21-40岁之间,41-50岁患者占比上升,达到了五分之一。

2.7了解毒物种类构成分布表

毒物种类:安定、乙醇、一氧化碳、有机磷和其他物质。安定343例,占32.64%;乙醇493例,占46.31%;一氧化碳37例,占3.52%;有机磷30例,占2.85%;其他物质148例,占14.08%。

2.8了解中毒途径构成情况

中毒途径大: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2008年,消化道中毒196例,呼吸道中毒6例,皮肤中毒1例;2009年,消化道中毒239例,呼吸道中毒19例,皮肤中毒7例;2010年,消化道中毒429例,经呼吸道中毒有7例,皮肤中毒1例。2011年(1~4月),消化道中毒141例,呼吸道中毒5例,皮肤中毒0例。

3讨论

病例年龄分布表现以21~30年龄段人数最多,占37.5%,其中女性有17例,占56.67%;其次为31~40年龄段,占25%,其中女性11例,占55%。可见中毒类疾病中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女性比例较大,应该与中青年人心理状态不稳定、工作生活压较大有关,尤其是女性病例。

从2008到2011年,中毒患者病例在各年龄阶段的数量相对减少,尤其是在41~50和60岁以上两个阶段,数量变化比较明显。其他年龄阶段减少速度相对较慢,但整体情况向改善趋势发展。

年龄分布主要以21~30、31~40两个年龄段为主,各年度的相对应年龄段构成情况对比,结果相似,无明显差异。毒物品种构成:主要以安定中毒、急性乙醇中毒为主,分为343例(32.64%)、493例(46.91%);其次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与有机磷中毒,分为37例(3.52%)和30例(2.85%);其次为各种常用药物:解热镇痛药、降压药、感冒药、心脑血管病常用药等共148例(14.08%)。安定中毒的病例中,主要为女性198例(57.73%);而急性乙醇中毒病例则以男性为主,为332例(67.34%)。因此,加强药和乙醇类兴奋类物质的管理是预防此类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所以,对于药的合理服用和酒类合理饮用是减少急性中毒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生病时不乱服药物,在服药前需要看好说明,了解作用和副作用。饮酒时,不酗酒、不贪酒,不饮用劣质酒精类酒都很重要。从中毒途径分析,绝大多数为口服,共占95.62%,呼吸道为31.52%,可见主观故意者为多。所以加强中青年人的心理教育也有助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小结;

根据很多地区卫生厅的严格要求,各级卫生部门和监督机构必须严格监督、严格检验餐饮单位对食品从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和成品的出售,各个程序严格把关,明确要求蔬菜水果必须充分浸泡,任何单位不能使用不明植物烹饪。食品添加剂不仅种类搭配要严格遵守,用量也要严格控制。加工卤制食品时,防止亚硝酸盐的过量添加及亚硝酸盐误食。万一发生食物中毒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进行相关处理。

参考文献

[1]速存芬,钱瑞雨,钱晏飞,陈磊,李梓娴,徐文涛.曲靖市2001-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及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14卷第12期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6

关键词: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影响要素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老龄工作受到极大的重视,其相关研究也已广泛开展。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了老龄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指出了老龄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1—4],对老龄工作的内容和途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阶段,我国的老龄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平台,我们要衡量老龄工作开展得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老同志是否满意。本文就从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入手,对制约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要素做定量的评价,并由此探索出提高其满意度的途径。

二、调查问卷的对象与过程

(一)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离退休老同志,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3.1%。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信度较高。

(二)设计

调查问卷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两项。第二部分为制约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重要因素的选项,将现阶段高校老龄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归结为老龄工作的内容、保障措施和创新3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16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第三部分为开放性填空项,要求补充填写制约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的其他重要因素,广泛听取离退休同志的意见和建议。

(三)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重要程度的测度按三级likert标度法,选项由正向到负向分为三个等级,并对其进行赋值:重要=5,一般=3,不重要=1,为了消除问卷数量对评分的影响,对每一个指标的打分都进行修正,使得修正值∈(0,100)。运用spss软件对16项指标的总评分进行聚类,得出制约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要素重要程度的几个层级,将不同年龄阶段老同志的评分位序进行对比。

三、研究结果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问卷对象的年龄区间为60岁~92岁,其中男性159人占总数的48.8%;女性167人,占总数的51.2%,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通常,专家们将60岁到69岁称为年轻的老人,70岁到79岁称中年老人,80岁以上才是真正的老年人[5]。本文也采用此划分标准,将16个制约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影响要素的总得分和三个年龄段的得分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将总标准化得分进行分层聚类,将16个制约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重要到次重要进行归类,将制约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影响要素聚类为三类或四类比较合适。为了便于不同年龄阶段得分情况进行比较,本文选取三类,得分由高至低前8项为Ⅰ类,中间5项为Ⅱ类,最后3项为Ⅲ类,将不同年龄段各指标的标准化得分进行由高至低排序,同样按照8、5、3项分类。

从整体评分聚类看,i级的八项指标是影响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老同志关心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离退休后的政治、生活待遇,期望能得到领导关怀,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同时,老同志十分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要求定期体检,获得有益身心的养身知识,并希望得到组织的关心和问候,满足精神需求。

Ⅱ级的五项指标居于次重要的地位,在这一层级,老同志首先要求我们掌握其及时信息,如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住所变化、生活习惯变化等诸方面的动态,因人制宜,提供适合他们个人要求的服务工作。

Ⅲ级的三项指标对老同志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然有一部分老同志十分渴望学习和发挥余热的机会,希望借助网络等新的科技手段加强人际交流,但在大部分离退休同志看来,这三项并不是迫切需要的。

四、提高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的途径

首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开展好高校老龄工作首先要尊重老同志,重视他们的意见。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特征的老同志的需求存在差异,只有广泛听取他们本人的意见才能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其次,积极构建老干部工作满意度的评价监督体系,以评促建,以不断完善的服务管理质量提高老同志的满意度。评价监督是促进各项工作改进最强劲的驱动力,能够促使我们全方位、多尺度地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寻求新的工作途径,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细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再次,现阶段我们高校老龄工作的创新主要是针对70岁以下相对年轻的老同志,而70岁以上的离退休同志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希望得到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我们要为这个年龄更长的群体探究新的服务内容。

最后,任何工作的探索都是无止境的,要提高高校老龄工作满意度必然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爱岗敬业的责任感,不断钻研摸索工作方法,以耐心、贴心、细心的服务取得老同志的心理认同。

五、结语

高校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发展的赫赫功臣,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基石,老龄工作虽不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但能影响整个学校的稳定团结,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六个老有”为工作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交流、深入探讨,用“真心、诚心、热心”的服务提高老龄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爱荣,孙爱玲.关于如何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4(3):45-48.

[2]万素梅,柯亚琼.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做好老年工作[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107-108.

[3]孟昭杰.高校老龄工作的特点与规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153-154.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7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5-000-02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体质测试法,测试并评估分析苏州市移动公司工作人员的体质健康现状,了解其体质健康水平,为办公室工作人员预防疾病和提高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工作人员体质现状亚健康体育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国内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年龄多在18至4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如果不能科学地自我调适和自我保护,就容易进入亚健康状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苏州市338名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质现状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其它有关体质测试的资料,了解测试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等信息,同时查阅了有关亚健康测试方法的资料,对涉及的研究内容全部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并进行分析。

2数理统计法

采用winDiS2010操作系统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10.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3体质测试法

运用仪器对调查对象的握力、立定跳远、30秒跳绳、闭眼单腿站立、俯卧撑(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男女各五项进行测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测试得分标准

本次测试主要分为握力、立定跳远、30s跳绳、闭眼单腿站立、1分钟仰卧起坐(女)和俯卧撑(男),男女各五项,这五项测试能充分的反应人体的健康水平,每项的成绩满分为5分,总分为25分。分数低于15分即认定处于亚健康水平。

(二)总体分析结果

表1总体统计表

在参加测试的338名工作人员中,有166人的综合评定成绩偏低,身体处于亚健康水平,男性占到66人,女性100人;172人的综合评定成绩很好,身体处于健康水平,男性占到80人,女性92人。

由表1看出,男性当中处于亚健康水平的略大于健康水平,女性当中处于健康水平的大于亚健康水平;女性的健康比例大于男性。

(三)各年龄阶段的测试分析

1.20-25岁之间的测试分析

在测试的338名对象中,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有127人,男性49人,有25人处于亚健康水平,24人处于健康水平;女性78人,有50人处于亚健康水平,28人处于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男女亚健康的人数都大于健康人数,测试结果跟这个年龄的特征不太符合。可见现在我们年轻人身体健康水平在逐渐走下坡路,难怪大学生每年的体制健康水平都在下降。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身体处于发育的成熟和完善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身体保护和锻炼至关重要,这个时期的身体锻炼会为你以后的身体健康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的朋友应该多到户外运动下,有规律的参加写户外运动,如网球、羽毛球、篮球等,男女都很适宜。这个时期的体育锻炼对朋友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运动后可能会出现乏力身体消瘦等一系列不良症状,主要是因为没有合理的营养补充。营养缺乏和补充不足会引起身体机能下降和加速疲劳,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法非常重要。

2.26-35岁之间的测试分析

测试显示:这个年龄阶段,26-30岁,男性中有37人处于亚健康水平,34人处于健康水平,女性中有39人处于亚将康水平,53人处于健康水平;31-35岁,男性中有1人处于亚健康水平,13人处于健康水平女性中有10人处于亚健康水平,8人处于健康水平。

从结果可以看出31到35岁之间的男性身体的健康水平都不错,女性在26到30范围内,健康的人数大于亚健康的人数,这一结果很乐观,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大部分应该成为人母,但身体仍保持到健康水平,这可能跟当代女性的心理有关,好多女性生完孩子会考虑到自己的身材,想到了健身锻炼。针对这两个年龄阶段的朋友,正处于事业的发展阶段,事业等方面的因素给我们带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很重要。及时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适度劳逸,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转是健康保证。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如打网球等。

3.36-40岁之间的测试分析

在测试对象中,这个年龄阶段总共有8人,7男1女,测试显示:男性中有1人处于亚健康水平,6人处于健康水平;女性中有0人处于亚健康水平,1人处于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随人不多,但大部分都处于健康水平。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朋友,身体健康水平在走下坡路,在家中其桥梁作用,特别是男性,这个阶段应做一些较为和缓的运动,如网球,羽毛球,男性到健身房里做一下力量练习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女性可以到户外慢跑不,或做一些静力行运动,如瑜伽等,坚持锻炼很重要。

4.41-60岁之间的测试分析

41-50岁:男性中有1人处于亚健康水平,3人处于健康水平,女性中有1人处于亚健康水平,2人处于健康水平;50-60岁:男性中有1人处于亚健康水平,0人处于健康水平,无女性。

这个阶段的朋友各方面的机能正处于保持和下降时期,要特别重视,一方面要有好的心态,另一个方面要有规律的运动下,如快走,打打太极拳,跳跳舞。

三、结论与建议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338名测试对象中,有166人的综合评定成绩偏低,身体处于亚健康水平,172人的综合评定成绩很好,整体健康水平一般;女性的健康水平高于男性;中年测试对象的健康比例大于青年。

对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伙伴,建议主要从改善生活习惯开始:调整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及时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适度劳逸;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戒烟限酒,必须严格限制。

参考文献:

[1]李仕刚.论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1998.4.

[2]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仇军.中国体育人口判断的函数方程推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67-68.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8

一、青少年所包含的对象

青少年是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对青少年年龄段的界定,没有明确、且权威的机构作出统一的规定。那么,在弄清楚少年和青年的年龄段后,就很容易定义青少年的年龄段,也就使我们的分析更具针对性。对于少年的划分问题,《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第十一条规定: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对于青年的划分问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一条指出: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团员年满28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的,应该办理离团手续。明确指出,14-28岁为享受青年节的对象,那么,青年即为14-28岁。通过这两个《章程》,对于青少年的年龄跨度,我们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幅度,即为6-28岁之间,但这个时间是否就是对青少年年龄准确的界定。笔者认为,不是很妥,青少年应为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具体应为哪一个年龄段,很多学者界定为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笔者认为这样笼统的划分没有尊重个体发展的特殊性,以读书时间作为一个参照对象,更为可靠些,笔者认为以初高中、大学作为定义青少年的时间段比较合适,主要年龄阶段为13-22岁之间,比大家比较认同的年龄段扩大了2岁,但这样却为教育者开展教育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段界定,笔者认为,13周岁-22周岁,即为初高中、大学学习期间。

二、青少年主要特点

对于初高中、大学学习期间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有哪些具体的特点,结合这个阶段受教育的学生,笔者认为有以下主要特点:

1、求知欲强。青少年是学习知识文化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比较强烈,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但稳定性差,教育过程中需要老师持续、规划性的给予学生教育、辅导,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稳定性。

2、个性鲜明。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期,不易接受反向意见,由于经验缺乏,容易固执己见,抵抗情绪强烈,爱好独特,自我意识、自尊心强。

3、性征凸显。青少年处于青春期,由于发育日益成熟,身体第二性征凸显,男女生之间产生明显差异,如男生产生胡须,出现第一次遗精;女生隆起,月经开始等。男女生之间差异越来越大,产生好奇心,对异性比较关注,产生喜欢、爱意等。

4、性格逆反。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日益膨胀,个人意见、尊严不容侵犯,由于成长环境,一贯言听计从的孩子成长为与自己意见相悖的青少年,家长、教师都很难适应,总感觉不对劲。但这一过程是发展必经过程,其中有青少年不成熟的一面,也有家长、教师逐渐适应的一面。

三、青少年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青少年成才阶段出现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尊重个性。个性是青少年得以发展的前提,个性鲜明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体现。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青少年个性,摒弃传统教育中按一个模子培养人的思维理念。尽量保持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多方面才能,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2、适时引导。青少年由于自身认知、经验等原因,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观、对错观不是很明显,在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需要给予指导或帮助,讲明利害、讲清关系,明晰轻重、利弊,以保证其大方向、大局意识不动摇。确保其健康成长。

3、纠正大错误。每个人都必经青少年成长期,家长、教师要允许青少年犯错误,犯小的错误。家长、教师不能眼里容不得沙子,要允许孩子、学生犯错误、犯小错误,只有通过经验的积累,才能让孩子、学生成长,以完整其认知。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9

关键词:幼儿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一个人最快乐的朋友,音乐就如同生活当中的涓涓清泉,能够陶冶人的性情,能够熔炼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应当在幼儿的启蒙阶段就对其进行音乐素质培养。历史当中众多的成功人士都对音乐情有独钟,甚至将音乐作为自己发展事业的重要动力。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启蒙阶段接触音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一、培养幼儿了解音乐节奏

在这个世界当中,节奏充斥在各个角落里,并以各种形式与状态出现。例如唱歌或者是走路等行为都包含着丰富的节奏感。节奏就是一种在高度、宽度以及实践等多维世界当中产生的一种规则或者是不规则的阶段性变化。音乐含义上的节奏则主要是指音乐基于时间意义当中的一种规律性的组织,可以说,节奏就是音乐当中的核心骨骼与脉络,更是音乐艺术展现魅力的重要载体。同时,对于音乐而言,节奏更是组成音乐的主要因子。节奏产生于客观资源变化与生命运动特征之中,能够模仿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的运动特征,甚至能够模仿人类的种种。因此,节奏性变化甚至可以从心理学当中进行分析。幼儿阶段对音乐的认知主要是指对节奏的认知,通过了解和把握节奏感,促进幼儿对音乐世界的兴趣。

那么,在幼儿阶段如何去感知节奏与形成节奏感,是幼儿教育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培养活动。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经阐述过这样的一个道理,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属于积极认知与体验音乐的重要情绪与能力表现。也就是说,幼儿阶段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以及相关方面感知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与生活,能够更好地增强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在积极的感知心理下完成相关动作与互动,是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基础。为此,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通过美的音乐产生的节奏,展现音乐情绪当中的情感内容。

二、幼儿音乐启蒙当中音乐节奏感培养方式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在谈及有关音乐能力培养方面都强调应将节奏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奥尔夫教育系统当中对此进行了归纳,并形成了一种通过培养节奏感为基础的教学系统。节奏朗读教学方法以及器乐表演教学方法等,共同构成了完成的音乐练习系统教学内容。这其中节奏朗读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并让幼儿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律动,进一步在美的音乐当中唤醒其潜在的艺术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

三、针对不同年龄范围内幼儿的节奏启蒙

针对3~7岁年龄范围的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应当十分谨慎与科学,为了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形成,应当对幼儿阶段孩子进行年龄区间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中、小班教学。

1.小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小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的幼儿年龄范围应当在3~4岁年龄范围,这个年龄区间中,教育主体从婴儿时期进入到幼儿阶段,教育主体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直觉行为方式。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都比较弱,主要通过无意注意的方式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主体稳定性相对较差,小班阶段的幼儿不能够脱离实际的环境与事物。因此,小班音乐节奏感的教育应当通过简单模仿开始,在具体教育活动开展中应当设置简单明快的音乐节奏。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系统中的节奏朗读教学法,让幼儿跟随教师朗读不同节奏感的歌词,令幼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节奏感的独特性。不同节奏的儿歌也应当让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好奇。

2.中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这个阶段的幼儿年龄范围在4~5岁左右,属于音乐节奏学习当中承上启下的年龄范围,并且思维活动也正在从原本的直觉行动模式中不断蜕变。中班年龄范围的幼儿具有夸张思维现象的特征,在音乐教学开展中教师应当充分认知这个特征,不仅要设计夸张的游戏内容,还应当引导中班阶段的幼儿进行具有创造性意识的互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系统方法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说“什么动物出来玩啦”“火车开啦”等的歌儿,让幼儿在编唱歌词的构成中直接参与行为。中班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还应当融合体态动作,通过这种配合能够快速提升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

3.大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这个阶段的幼儿年龄范围一般在6~7岁之间,大班阶段,幼儿在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方面都有所增强,更能够主动地具有目的性地去体验周围的事物与相关活动,甚至产生自己的想象能力。柯达伊音乐培养教学系统当中的节奏唱名教学法以及奥尔夫系统当中的创作教学法可以被应用在这个年龄范围的幼儿节奏感教学当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能够掌握教音乐的乐趣。幼儿甚至在这个阶段能够进行自我创作,并通过创编的方式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掌握能力、感知能力,形成健全的审美艺术与自我探究能力。

根据不同的年龄范围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在进行音乐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幼儿音乐节奏培养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与过程。从最初的探索与发现,到操作与尝试,最终实现感受与直接体验,甚至是即兴创作。这个完成的过程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潜能以及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握与理解。

在整个教学中,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也从中得到节奏的训练,可培养幼儿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所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是关系到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与音乐素养对于促进幼儿成长至关重要,更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音乐与节奏感的培养,幼儿能够最终形成良好的基础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蒋荣辉.幼儿音乐教育[m].21世纪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出版社,2010.

[2]刘碗碗.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J].新西部,2012(11).

心理学的年龄阶段篇10

一、少儿书籍装帧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少儿书籍装帧是书籍装帧领域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儿童书籍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群体――儿童。由于儿童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正处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转化的重要阶段。少儿这个时期是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少儿处于集中掌握各种知识,树立人生观世界观雏形的阶段,求知欲望最为强烈。而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是少儿阶段求知、启迪智慧、了解世界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少儿书籍的设计水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间接地对社会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就目前的少儿书籍市场而言,虽然最近几年随着书籍市场整体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伴随着这些进步的同时,缺陷也明显的存在。我们经常能看到市场中有不少正在出售的又大又重的精装儿童书籍,不但价格十分昂贵,而且在孩子使用过程中也非常不便,甚至潜在着很多给儿童带来伤害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市面上很多少儿书籍设计风格雷同,很多少儿书籍杂志为了节省设计成本,从文字内容到版式设计皆模仿国外的少儿书籍,缺乏国内少儿书籍设计的艺术个性和符合我国少儿心理特点的针对性。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我国的少儿书籍装帧设计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整个少儿书籍装帧设计市场缺乏基本的设计规律约束和足够的设计力量投入。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审美心理特点

少儿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精彩的,他们和成年人相比更加富有想象力,他们对万物充满了好奇,一个奇怪的图形、一块艳丽的色彩,都会令他们以此为起点而展开各种各样的想象。要想提高少儿书籍的使用功能性与艺术品位性,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巧妙合理地运用美学原理及艺术设计法则,并且遵循儿童的审美规律巧妙设计制作。儿童天真活泼,情感纯真,善于幻想,为了使他们更加健康成长,在少儿书籍装帧艺术中,应注意在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规则下尽可能以艺术性角度出发进行少儿书籍装帧设计,使少儿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获得美的教育。

美是另一种对儿童而言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美术教育亦对儿童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在少儿阶段接受过很好的美术教育的话,便很可能使他在成年阶段比其他人更富有创造性,而少儿书籍就是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少儿书籍装帧设计者来说,为少儿书籍做装帧设计之前,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少儿的审美心理特征,只有通过对少儿审美心理特征的了解掌握,才能更好的把握少儿的审美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少儿的审美需求,才能创作出适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的少儿书籍装帧。少儿审美取向是随着年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在进行少儿书籍装帧时应注意到这个问题。

年龄为2~4岁的幼儿期儿童更多的喜爱明亮艳丽的颜色,尤其是对比明显的颜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明艳的颜色刺激比其他灰暗色系的颜色有着更强的反应。很多孩子对新鲜颜色的偏爱程度会持续整个儿童阶段。因此,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做书籍装帧设计时,应更多地使用高明度和高纯度的色彩。儿童在1~5岁期间,对颜色爱好的差异并不显著,但6岁之后,还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最喜爱黄、蓝两色,其次是红、绿两色:女性则最喜爱红、黄两色,其次是橙、白、蓝三色。

4~7岁的儿童,还处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的儿童从文字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差,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书籍封面主要通过视觉语言传达,也就是主要通过图形、图像来传递信息。同时,学龄前少儿还处于学习掌握具象世界的阶段,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主要使用具象的图形语言,这样才利于孩子注意和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具有了自我世界意识的雏形。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对色彩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差异性。有些孩子开始喜欢以前不关注的色系,甚至一些孩子开始喜欢灰色系。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在书籍设计中要加入适当的引导,封面的色彩风格应该以明亮、优美、简单为主。通过色彩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力求传达真、善、美这些人类永恒的价值,让孩子还稚嫩的心灵沐浴在美好、健康的阳光中。

7~l1岁的孩子已处于文化敏感期,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因此成人可在这个阶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但在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也在学习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他们已经有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他们知识面、经验都很有限,封面不宜选择过于另类的风格、隐喻的表现手法,比较简单,直白地风格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11~13岁处于青春前期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大变化、逐渐走向成熟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对社会、文化非常敏感。此外,由于他们已经通过学习和日常生活,掌握了很多知识,对外界信息不再只是简单地接受,而是有了基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因此,针对他们的封面设计相对给低龄孩子的书籍也有了更高的艺术要求。针对这一阶段孩子的审美特点在书籍装帧中已经可以运用较复杂、抽象的表现手法,设计师应努力为他们提供风格多样、设计精良的作品,帮助儿童了解多元化的、积极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发展不同的个性,建立对于世界的客观的、平衡的认识。这些要求看来抽象,实际是非常具体的,就是对设计师本身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必须从关怀少儿、教育少儿的角度出发进行书籍装帧设计,传播健康积极的思想与正确向上的价值。

三、少儿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审美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少儿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1.用鲜艳的颜色吸引儿童。

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审美特点里,我们可以分析出对于鲜艳、强烈、明亮的色彩偏爱会贯穿于几乎整个童年阶段。因此,在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儿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封面颜色可以采用有强烈对比的鲜艳颜色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比如红黄绿三色就会很容易让他们联想到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除了色相对比,还可以在颜色的明度与纯度上进行精心的设计搭配,从而产生良好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儿童。但要注意的是,儿童虽然喜爱鲜艳的色彩,但长时间面对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时会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对儿童的视力造成伤害。这就要求在色彩设计中,不能只为了取得商业效果而一味的强调使用鲜艳夺目的色彩,还要注意书籍版式设计中在色彩搭配方面的节奏感,结合书籍内容运用同类色调和或中性色调和等色彩构成方法对阅读儿童进行视觉色彩协调。

2.用生动的形象吸引儿童。

少儿喜欢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少儿书籍装帧设计时,可以在封面、内页、书脊等地方插入生动可爱的形象,以便充分调动少儿的视觉和想象空间。迪士尼公司曾出版《我的第1套百科全书》,就是通过孩子们熟悉的小熊维尼和朋友之间的对话引出一个个知识点,引发孩子们阅读的浓厚兴趣。根据书籍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少儿很容易把书中形象当成自己的好朋友,边读边与书中人物交流。少儿的认知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少儿的阅读活动也就不再是独自一个人的事,成了他和小兔子、外星人等的游戏。阅读的过程变得妙趣横生,书籍自然也成了孩子爱不释手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在少儿书籍装帧设计中要注意运用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以得到孩子的认可。装帧设计者应该在封面、内页、书脊等地方插入大量生动可爱的形象,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和想象。

3.用真挚的感情打动儿童。

少儿书籍装帧设计是设计者对少儿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只有对书籍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怀着对孩子的炽热爱心和充满童趣的心态,体味儿童心理感受和审美心理的特点,才能创作出精彩的少儿书籍装帧设计作品。一个优秀的少儿书籍设计师必能将书籍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的感情完美地融合于设计之中,并以儿童能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相信只有童心依旧、感情细腻的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最受孩子喜爱的书籍。

参考文献

【1】摩伊・凯特莉.少儿绘画辅导探索.【m】.2.刘迎朗,刘勉怡.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艾略特・-・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2.张丹,刘海英.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3】布雷顿:《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4】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