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控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14

能源管控办法篇1

开采总量控制矿种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矿种的管理,防止优势矿产资源过度开采,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根据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种,包括按国务院要求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种以及部依据相关规定决定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种。

第三条部负责确定全国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分配下达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分解下达和监督管理;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指标的确定和分配

第四条部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矿产资源潜力、市场供求状况、资源保障程度、采矿权设置和产能产量等因素,确定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部分配各省(区、市)下一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可采用基数测算法或定量测算法。具备条件的矿种应实行定量测算法。

基数测算法以本年度下达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结合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及相关因素,确定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核增核减额度。

核增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实施产业布局调整需要增加指标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到位,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的;矿产开发秩序稳定,严格执行总量指标管理制度的;以及需要核增的其他情形。

核减因素主要包括:指标管理责任不落实,年度超指标生产或不按时上报指标执行情况的;矿山安全事故多发的;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未及时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采矿权未按规定进行有偿处置的;以及需要核减的其他情形。

定量测算法的具体测算公式及说明见附件。

第三章指标的下达

第六条部于每年第一季度向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下达当年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不得跨年度使用,有效期截至当年12月31日。

第七条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1月底前向部上报当年指标预计完成情况,提出下一年度开采指标申请,并说明增减理由。

第八条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本辖区内矿山企业的保有资源储量、开发利用情况、资源利用水平等因素,参考矿山企业以往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结合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意见,对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实施分配。属于34个重要矿种范围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原则上直接分解下达到矿山企业,属于34个重要矿种范围以外的,分解下达方式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决定。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部下达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3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区、市)矿山企业的指标分配情况进行公告并报部备案。

第四章指标管理

第九条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后,由矿山企业与其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并向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责任书式样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

第十条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实行季报统计制度。矿山企业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规定逐级审核及时上报。实行月报统计制度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开采总量控制矿种与其他矿种共、伴生的,应纳入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不得超指标生产。主采矿种属国家紧缺矿种的,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超总量控制指标开采的,应进行储备,不得销售。

第十二条矿山企业应建立总量控制矿种的资源储量、产量、销售原始台账及开采总量控制相关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通过核查统计报表、生产台账、资源储量消耗、销售与纳税票据等,切实加强本行政区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应按照责任书的有关要求,对超指标生产的矿山企业,扣减当年或下一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追究矿山企业违约责任。

第十四条部对各地指标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对每年度指标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对超指标开采严重的省(区、市)责令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扣减该省(区、市)下一年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暂停该省(区、市)超指标开采矿种的矿业权配号。

部负责统一开发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生产电子台账,实行责任书在线备案、统计数据网上直报,逐步实现管理全流程信息化。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部负责解释,有效期为五年。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

附件: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定量测算参考公式及说明

7附件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定量测算参考公式及说明

各省(区、市)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全国开采总量控制指标(K10.7+K20.3)调整量,式中

K1:产量比例系数。省(区、市)近三年产量/全国近三年产量,0.7为产量所占权重。超指标开采量不计入计算基数。

K2:产能比例系数。省(区、市)核定的矿山开采规模/全国生产规模,0.3为产能所占权重。

调整量的确定综合考虑以下情形:

1.上年度超指标生产的,视情节按其超产产量核减当年度不低于超产产量两倍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2.因资源开发整合、企业重组、布局调整、秩序整顿等原因影响矿山正常开采活动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可予以调整;

3.鼓励矿山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可向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好的企业适当倾斜;

4.国土资源部认定应予以调整的其他情形。

权威解读开采总量控制矿种指标管理暂行办法近日,国土资源部出台《总量控制矿种开采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在矿产资源管理上推出了新的管理目标、措施。为此,记者采访了部矿产开发管理司负责人,对此《办法》进行解读。

保护优势矿种,防止过度开采

部矿产开发管理司负责人说:《办法》的出台,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矿种开采指标管理,维护指标的严肃性,对优势矿产资源加强保护,防止过度开采。

记者了解到,我国已从20xx年、20xx年起分别对钨矿、稀土矿的开采实行总量控制,并取得了成效。20xx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稀土开采总量控制管理等要求。

这次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办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这位负责人说,在总结以往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开采总量指标控制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办法》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控制指标测算调整的原则依据不够透明,二是指标分配下达的程序不够明确,三是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管职责不够清晰,四是对共伴生矿种开采总量管控的要求不够具体,五是对违规超采责任追究的依据不够充分。

指标的确定基于多种因素

确定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依据什么?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如何分配?

负责人说,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年度控制指标,主要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矿产资源潜力、市场供求状况、资源保障程度、采矿权设置和产能产量等因素来确定。

指标的分配原则,总体上以本年度下达的指标为基础,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资源条件拟定下一年度指标。对具备条件的矿种如钨矿,推行量化测算方法。影响各省分配年度指标的主要因素包括规划、整合成效、技术水平、指标执行好坏以及安全、环保、违法违规发生程度等。指标下达的方法及程序为:部可区别不同矿种一次或两次下达年度指标;省厅每年向部申报下一年度指标时,要报告当年指标执行情况并提出申请增减的理由;省厅分解下达给企业指标的原则,与部分配给省的原则基本一致;对于34个矿种外,由市、县局发证的矿种,省厅可委托市、县局分解下达到企业;指标分解落实情况要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严控开采总量,强化指标监管

对指标的管理如何落实到位,《办法》明确了监管的具体要求。这位负责人说,主要从五方面落实:

一是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后,由矿山企业与其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二是严格执行按期上报制度。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实行季报统计制度。矿山企业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规定逐级审核及时上报。

三是强化对综合利用指标的监管。开采总量控制矿种与其他矿种共伴生的,应纳入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不得超指标生产。主采矿种属国家紧缺矿种的,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超总量控制指标开采的,应进行储备,不得销售。

能源管控办法篇2

关键词:税源管理;税源监控;重点税源;税源信息

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确立后,要求税务部门做到税前监控、税中征收、税后稽查。经过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税源管理尤为重要。只有抓住税源,税源才能稳定,税收收入才会增长。这几年,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快、力度大,原有的许多国有企业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或破产拍卖,转为个体工商户,税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税源监控、培植、预测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转制过程中税务部门介入不够,导致税款流失。目前,体制改革,企业转制,使原国有企业的税收比重越来越小,股份制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税收比重越来越大,给税收征管带来很多困难。在对破产倒闭管户实行清算过程中,大多数纳税人能够依法接受清算并清缴欠税后办理注销登记,但也有少数纳税人在被税务机关列为非正常户后找不到法人或其他代表人,既不申报,也不申请办理注销手续,导致部分税款流失。对于改组的企业,则由于税务部门介入不够或完全不能介入,原企业所欠税款无人承担,成为死欠,而税务部门在这方面却又显得无能为力。还有某些企业不能按规定及时办理税款结清和发票缴销手续,导致更大的税收流失。

(二)税务机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运用不合理,导致税收征管职能弱化。由于内部分工管理不够统一和规范,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主要是某些基层征收单位,虽成立了专门的税源管理科,配备了专职人员,但是就户籍管理来说,税政管理科也有专门人员负责,这样就造成了人员浪费,且责任不明确。

(三)税务机关内部某些工作人员对税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导致税源管理流于形式。尤其是对重点税源的掌握与管理,通常分析比较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没有给予重点税源足够的支持,导致税源流失。再者,从重点税源企业的特点来看,由于企业规模大,分支机构多,核算头绪多,纳税环节多,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发生偷税与逃税行为。事实上,前些年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只是表面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税款实现和缴纳情况,实行的是粗放型控管,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控管,重点企业税收流失严重。对于某些地区来说,其支柱税源也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就目前来说,尽管在微机化管理方面做了巨大努力,前进了一大步,在某些地区,税收征管方面的大软件已经开始运行了,但是此类软件通常都存在着问题,在运用时常造成错误,因此有时不得不另外搞一些人工处理程序,不仅增大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会带来更多的错误,最终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失灵和不连贯。而税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将计算机做为管理税源的有力工具,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税务部门应在改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介入企业,摸清税源底数。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税务机关有对改制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利,虽然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阻力或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作为税务部门,有权利也有义务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针对当前现状,税务部门应和当地体制改革办公室、国资局、企业主管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系制度,做好企业转制前的管理工作,保证税款的清缴入库,防止税款流失;同时对转制后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从新企业的办证户籍管理一直到税源的预测、监控,真正起到税前监控和税源培植的作用,保证税源的稳定增长。税务部门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结果认定改制企业的纳税情况,或者在必要时,派税务稽查人员对其纳税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征收部门的外勤人员对转制后的企业要做到腿勤、嘴勤。要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动资金的投入及存货状况。转制后的企业看上去没有原有的国有企业庞大,其实不然。原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转制后的企业包袱轻、资金充足,上马的项目新,有潜力、有后劲,运行效率高,生产规模和销售情况较好。如果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到位,税收收入就会增加。

(二)重新划分机构职能,建立和规范税源监控体系,是巩固和完善新的征管模式的必然选择。为真正体现“管为基础,从源头上控制”的原则,税务部门应明确税源监控主要在于真正落实“管事”的问题,做到“管事”专门化,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流程衔接,监督考核到位。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事前税源监控体系

税源监控不能坐等纳税申报,要变被动为主动,跳出办税服务厅这个范围监控税源。

(1)设立税收公共关系机构(岗位),延伸税收服务,分类指导办税。

税收服务工作具体,纳税人掌握的税收信息充分,主动申报纳税面就宽,申报质量就高,税源主渠道就通畅。

(2)实行专业化日常稽查,充分发挥监控税源的主力作用。

日常稽查组织和办税服务厅通常是在一个行政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协调之下,具有征管信息来源充沛,打击偷逃骗税及时主动,对属地范围熟悉等优势,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日常稽查对税源监控的主力作用。实行专业化日常稽查,则是发挥其职能作用最好的行政管理措施。一是设立纳税人户籍稽查岗。尽量管住所有的纳税人和尽量减少非正常失踪户,实行税源户管专业化。二是分行业设立稽查岗。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跨国跨区经营、财务管理信息化、关联交易、电子商务等经营、结算方式日新月异,传统税务稽查赖以为凭的书面账簿越来越多地被电子信息所取代,而且其真实性越来越容易受到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结算方式的影响,税务稽查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应对措施,对税务稽查进行针对性的岗位设置十分必要。即在工商业稽查岗之外,设立网络稽查、关联调查等岗位,充实专门人才,探索税务稽查新手段、新技术。2.规范事中和事后税源监控体系

税源数据借助纳税申报资料进入征管各环节后,各环节之间应该环环相扣,彼此制约,协调运转。只有规范事中和事后税源监控体系,才能强化纳税评估、税务执行职能。规范处于不同征管环节的业务动作,同时辅以完善的税收征管软件,可以实现税源的适时监控。

能源管控办法篇3

检察业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组织、领导和控制三个方面。检察业务管理模式改革,也主要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本文仅就检察业务的组织模式和控制模式两个方面谈一些改革的思路。

(一)检察业务组织模式的改革

适应检察工作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优化检察权力和资源配置,加强业务管理组织建设,是检察业务组织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1、科学设计检察业务组织结构。

检察业务组织结构,是指检察机关内部各级业务部门和检察官的权责范围、检察权力和资源配置、业务领导指导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整体框架,是检察机关高效运转、全面完成检察工作任务的重要基础和组织保障。首先,科学设置检察业务部门。其次,完善检察业务组织单元,即由一名检察官、两名助理检察官、一名书记员构成基本的“检察业务组织单元”,同时根据具体业务开展的特殊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第三,健全检察业务组织形式,主要是要深化主诉、主侦、主办检察官办案负责制改革,健全检察业务组织形式,必须处理好主诉、主侦、主办检察官与业务部门负责人、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2、优化检察权力和资源配置。

第一,优化配置检察权力。第二,优化配置检察资源。这不仅涉及某一检察机关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还涉及不同区域之间检察资源的分配、使用问题。必须突破地域界限,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检察资源,提高使用效益。要根据检察业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在基层院、市级院、省级院之间协调配置检察资源。第三,优化配置检察法律职务。目前,检察法律职务并不是完全根据检察业务需要,而是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待遇,按照部门平衡的原则分配,造成一些检察官并不从事检察业务工作。由于职数的有限性及分工上的不合理性,还造成了从事检察工作的不一定都是检察官,有的书记员也办理下级院请示案件,甚至办理审查批捕、审查案件。因此,检察业务管理改革,必须将合理配置检察法律职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将检察官职务严格控制在从事检察业务工作的人员范围内,并且不设分管检察行政事务的副检察长,而设检察长助理一职管理检察行政事务。

3、加强检察业务管理组织建设。

建立一个独立的、专门的检察业务管理组织,加强检察业务管理组织建设,已是我国检察业务管理模式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检察业务控制模式的构建

构建检察业务控制模式,是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的重要途径。构建检察业务控制模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检察程序控制。

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程序控制和流程管理机构,由检察委员会办公室承担这一职能,同时各个检察业务部门也必须发挥部门优势。要通过各级检察机关局域网的建设和应用,程序控制和流程管理软件的推行,实现检察业务信息的实时流转、高效协作和一些业务数据的透明管理,对检察业务人员、案件办理环节实行全方位监控。检察程序控制的重点应当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检察权公正、高效运行的突出问题,以及立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均不明确的程序问题。

2、检察行为控制。

检察行为,是指检察业务活动中的检察官及其他检察业务人员的职务行为。合理、适度的检察行为控制,有利于规范检察行为,保证检察机关及其内设业务机构顺利地开展工作,实现检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检察行为控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准确把握尺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制定超出实际控制能力、难以保证实际控制效果的制度和措施。

3、检察质量控制。

确保办案质量,是检察业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内在要求,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加强对检察业务的质量控制。

第一,制定、完善案件质量标准。当前要抓紧制定以下业务质量标准:完善检察机关自行立案侦查案件的立案标准,制定侦查终结移送审查案件的“立案”标准,避免进入审查环节的随意性,完善公诉案件质量标准,完善诉讼监督案件质量标准,各项诉讼监督工作,都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防止诉讼监督权被滥用,影响检察机关的权威。

能源管控办法篇4

(一)税源管理薄弱是导致我国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的确立,实现了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使征纳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更加明确。但这要求税务机关必须有现代化的征管手段,纳税人必须有较强的纳税意识,各有关部门必须有较强有力的协税护税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加之取消专管员直接管户制度后,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传统的联系纽带被割断,税务机关相当一部分人员只能在办税服务厅内坐等纳税人上门申报,忙于将纳税人的申报材料输入计算机,忙于把纳税人申报的税款收缴入库,不能主动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去调查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开展经常性、专项性的税源户调查,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涉税信息缺乏及时准确的掌握。与此同时,在纳税人征管档案资料不全不实的基础上,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依赖计算机,企图以电脑代替管理,结果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使计算机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稽查系列的重点稽查职能目前又主要放在对税务案件和税务违章行为的查处上,对税源户的日常稽查缺位,加之社会监控网络又尚未完全建立,因而,税源监控措施十分有限,税收征管基础非常薄弱。管户不清、税源不明、一证多摊(点)、无证经营、虚假歇业、“空壳户”的大量存在,使漏征漏管户大量出现,税收流失的问题相当普遍。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每年被偷逃的税款约占同期入库税款的20%左右。问题最严重的是个人所得税,其有效征收只达到50%,而且90%左右都是靠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征收上来的。其他税种的征收虽较个人所得税理想,但也普遍存在跑、冒、滴、漏、偷现象。

(二)近几年税收流失有所遏制也主要是因加强税源管理所致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税收收入在2000年增幅明显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呈良好增长势头。如2001年前九个月就累计完成112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增收2074亿元。

税收收入缘何能增长?业内人士认为:“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除了经济增长的因素外,主要来自于加强征管转化为增收的成果”,“如果说收入仍有空间,今年的税收收入增长潜力仍然是加强征管,堵塞漏洞”。

加强征管,堵塞漏洞,主要表现在税源控管上。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典型——青岛市国税局在总结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通过加强管理、实现税收增收的经验时指出,“抓大不放小,实施分类管理”,通过专人负责或驻厂员管理,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动态经营信息,对企业的存量税源、增量税源、潜在税源摸清摸透;同时通过贴近式管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结合纳税人的实际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是实现税收增收的关键。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近几年我国在石油行业、出租车行业税收增幅成效显著时指出,推广使用税控装置,有效控制税源是这些领域税收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税务总局才强调指出:依法治税,责任在领导,主要靠基层;通过强化税源监控,推动征管改革目标的实现。同时指出: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

二、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加强税源管理需要在机制上、制度上解决好税源控、管的弱化问题。为此,税务部门必须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配合,促进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

解决实际管理工作中许多企业和个人在办理工商登记后,不办理税务登记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致工商登记的户数远远大于税务登记户数的弊病,需要税务机关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配合,即税务机关要定期或根据需要从工商管理部门了解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以核实纳税人是否依法办理了税务登记。如果发现纳税人有不办理税务登记的,就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并没收非法所得或处以罚款。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此项工作中应履行的职责,在这次新出台的《征管法》中已有明确的规定,督促纳税人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的成效如何,关键在税务部门。一些地方推行“工商税务联合发证”的办法,效果不错,值得借鉴。

(二)按照分类管理原则,解决好税源管理初始环节的薄弱问题

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针对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后,在税源管理上出现的“管户”与“管事”、“管税”相脱节等管理环节薄弱问题,不少基层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经营规模和类型的不同,在“申报纳税、查管分离”的前提下,推行专管员、联络员和驻厂员等“划片监管”、“驻厂管理”等直接深入纳税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强管理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另外,不少税务机关在“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之下,按照“属地原则”在基层再设专司税源户管理的机构,以切实加强税源管理的做法,事实上也是一种分类管理的形式。分类管理作为对传统专管员管理制度的“否定之否定”,不仅适应了实际需要,而且是对新的征管模式的完善。因此税务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分类管理,以加大对税源管理的力度,把弱化的管理再强化起来。

(三)建立税源户管理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

税源管理责任到人,谁管理,谁负责到底。为加强对失踪户、漏征、漏管户的控管、打击和清理,基层税务部门可专门设置由三人左右组成的清查小组实施该项工作。同时为确保责任人制度的落实,必须强化目标考核制度,建立一套严密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包括:(1)税务登记准确率(包括漏管户考核率);(2)纳税申报率;(3)征期入库率;(4)催收催报率;(5)发票核查率;(6)稽查处罚率;(7)强制执行率;(8)举报案件查结率;(9)查补入库率;(10)撤消(复议)率。对考核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从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进一步加大对税源户的稽查力度

转变观念,树立大稽查意识,将对税源户的稽查纳入日常稽查范围,把工作做在平时。坚持管税与管票结合,通过对纳税人发票使用情况的监督,为稽查提供监控依据。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连续三个月未申报,又确实难以查找的非正常户进行重点稽查。同时加大对漏征、漏管户的打击力度,对漏征、漏管户,一经查处,都必须进行补税和罚款;对触犯刑律的,必须移交司法机关惩处,绝不能以补代罚或以罚代刑,严控税源流失。

(五)建立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完善协税、护税网络

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有关部门计算机联网,实现税源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与工商、银行、公检法、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配合及国、地税之间、部门内部门的合作,对具体内容和要求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对作为和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硬性的要求。同时,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的作用,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该公告的要公告,该曝光的要曝光,并鼓励广大公民积极举报,在全社会形成对无证经营和偷、逃税行为人人喊打,使其无藏身之地的声势,为税务机关开展清理漏征、漏管工作赢得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抓好纳税申报管理,推行“纳税信誉等级”办法

加强纳税申报工作,首先要简化纳税申报手续。浙江绍兴等地实行软盘申报、pC卡

申报等方式值得借鉴。这类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取消了原来纳税申报中的几种附表,减轻了办税员的工作量,但其需要相应提高办税员操作技术和软件性能。其次要采取各种纳税申报方式,即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开辟利用电话申报、因特网电子邮件申报和邮寄申报等途径,以方便纳税人。此外,还要稳定各种办税程序,即对涉及到纳税人办理的各种事项,无论是何种表式和资料,都要统一固定,一般情况下不要变动。对每年进行的税务登记验证、一般纳税人年检等工作,要尽量合并,集中安排在当年的某个月份内,以方便纳税人办理。对出台的各种税收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尽可能简化手续,减少办税人的来回奔波。

积极推行“纳税人信誉等级”办法,即根据纳税表现把纳税人分为三类,分别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申报表,同时开辟三种不同的纳税通道。在此基础上采取三条保证措施:一是强化依法纳税的责任,解决纳税人不报、逾期申报和申报不实的问题。对申报违章的,必须依法给予处罚。二是强化纳税申报的审核,解决纳税申报质量不高的问题。对纳税申报表填写不全、数字逻辑关系不符的,必须要求纳税人重新填报;对申报无收入的,必须进行动态稽核。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凡通过检查发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表不符合税法要求的,主管税务机关又未对其进行处罚的,不仅对纳税人进行处罚,还要追究税务机关原审核人的责任。

(七)规范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1.加强税收基础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录入、归档,建立纳税人电脑化管理的档案。完善纳税人税务登记资料管理系统(掌握登记、变更、注销、非正常户、失踪户情况等),发票购领、使用、查寻系统,电子申报纳税、欠税催缴系统和税源监控分析系统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申报质量的分析与监控、检(稽)查的选案以及税源的跟踪管理提供较为完整准确的依据。

2.抓好发票的管理,推行“以票管税”的办法。现在的税务部门把主要精力投到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上,而忽视了普通发票的管理。一些纳税人采取不开、少开、拒开、虚开普通发票的行为,进行偷税。为了防止税款流失,实施税收源泉控制,应推行普通发票“以票管税”的办法,凡销售方向购货方开具白条或非法报销凭证的,购货方可凭其开具的白条或非法报销凭证向税务部门举报,一经查实,举报人可享受开具金额一定比例的奖励。

3.实行税源调查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打击“地下经济”。税源调查可以由各个基层税务机关按街道、路段、片区设置调查员,监控区域内的税源情况,及时发现“地下经济”,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开展税源预测分析,推行纳税评审机制。通过对企业的纳税申报资料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评审,对重大疑点问题进行调查,确保税源清楚、准确,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4.建立企业法人代表终身码,保证纳税人户籍的相对稳定。即以企业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号作为统一识别码,输入计算机管理网络。当其发生变动时,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信息,税务机关可以据此及时处理。为了保证企业法人终身码的有效性,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对其有关联关系的人员进行相同的监督,避免纳税人利用直系亲属易名易地经营,逃避纳税。

5.逐步推广使用税控装置,加强税收监控。从国外许多国家加强税收征管的经验看,推广使用税控装置,可以大大降低税收征收管理成本,加大税收征收管理力度,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偷、逃税行为。近年来,我国在石油行业、出租车行业推广税控装置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悉,长沙市在出租车行业推广税控装置后,税收收入增长50%以上。同时,新《征管法》也明确规定“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

6.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的管理,以有效监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在金融机构多头开户的情况严重,有的开户多达几十人。税务机关不掌握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就难以检查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因此,税务机关必须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通过其在金融机构所开立的账户加强对其进行控管。以前,有的税务部门对银行重视、利用的不够,有的借助金融机构发现了税收违法行为,却无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令人欣慰的是新颁布、实施的《征管法》对金融部门所应承担的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账号”,“税务机关需要了解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7.严格执行新《征管法》有关从严控制延期纳税、确保国家税收优先、企业重组缴税办法等规定。即:“纳税人因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者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于先普通债权;权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优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纳税人有合并分立以及其他重组情形的,应当向税务机关报告,并依法缴清税款。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应当由合并后的纳税人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纳税人分立时未清缴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及时掌握纳税人合并、分立以及其它重组情形,防止重组企业拒绝履行纳税义务,重组后的企业拒绝承担前企业欠缴的税款。至于纳税人应承担的相应职责,新《征管法》已有明确规定,这里的关键是税务机关要发挥好执法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圩岸.保持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J].中国税务,2002,(2).

[2]李大明.税收征管中的若干问题[J].税务研究,2001,(5).

能源管控办法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堵”与“疏”;授权;管控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4.3;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10-0123-04、

一、“堵”与“疏”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分别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鲧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雍堵办法,然九年水不息;禹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有效治伏了洪水。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鲧治水堵而成,禹治水疏而太平”。

鲧采用“堵”的治水办法相当于在管理工作中确定规则,遇到问题就制定制度来防范问题再次发生,但就像治水一样,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制度也永远制定不完;“疏”的方法相当于制定原则、规则,引导问题在合理范围内有序地前进[1]。“疏”应该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疏导的基础上,还要用“堵”的办法来治理顽水,即不服从管理的地方要设立“高压线”,违反了就要处罚,以控制机制的方向、流程和节奏。管理工作中要“疏”“堵”结合,“疏”比“堵”更重要。变“堵”为“疏”是一种哲学智慧,凡事皆有因果,堵的往往是事之“果”,关键是要通过“疏”来解决事之“因”。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在其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如果这些方法、手段与措施以“堵”为出发点,往往会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倘若在内部控制中辩证地利用“堵”与“疏”的关系,以“疏”为先导,以“堵”为保障,往往会实现端本澄源的效果。

二、西安欧亚学院内部控制的做法

(一)西安欧亚学院内控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不是一蹴而就,是有阶段性的。创办于1995年的西安欧亚学院起步阶段在招生宣传上支出巨额费用,同时对校园硬件建设也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以招生、校园扩建为管理核心。起步阶段的西安欧亚学院以求生存为主,处于出现问题再解决的状况,财务以预防现金流风险为主,财务管理的原则是能省则省。2001年开始,处于规范时期的西安欧亚学院从规模效益型建设向质量内涵型建设转变,学校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招生,教育质量被提上议事日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重点体现的是授权批准内控、文件等级内控、财产保全内控等制度,主要停留在资金和实物控制阶段。2005年,受资金来源持续单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就业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调整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被迫进入追求质量、内涵、特色的转型发展。2006年,处于转型时期的西安欧亚学院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梳理并形成了学校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制定了“四四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基于质量、经营、声望三大战略,组织建设与管理体制及信息化两大支撑的战略体系”。2011年,西安欧亚学院全面推行以授权为基本特征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人事、财务等核心权力下放。

2006年以前,西安欧亚学院内部控制主要体现的是“堵”,基于控制而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2006年以后,西安欧亚学院落实“疏为先行,堵为保障,疏堵结合”的内控理念。梳理战略,明确目标,实施授权管控,学校对于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管理模式体现的是“疏”到“堵”的转变,下放管理权限给各部门更多的自控权利。作为内控实施的主体,财务部门内控的切入点不再是钱,而是事情,内控跟着事情走,钱一定也是跟着事情走,即深入进行业财融合,基于学校运营价值链的层面,对业务进行前期引导、合理规划,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即内控实施手段体现的是合理的“疏”,必要的“堵”。

(二)基于“疏”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明确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2011年西安欧亚学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了“分权制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强化董事会与校长办公会的分级目标管理职能,规范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机制,明确校长和校长办公会的行政职能和运行规则。建立专家治学模式,在学院层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术委员会对课程设置、专业规划、学术评价等重大学术事务进行集体决策的运行机制。这一系列的组织机构优化,使得学校在通往既定目标的道路上各部门之间责权利清晰明确,确保各司其职,相互促进、互为制约,为内控奠定良好的组织环境基础。

2.实施以授权为核心的二级学院治理模式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层级之间权力、责任、利益等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制衡。2011年西安欧亚学院启动以授权为核心的内部管控模式,《分院管控模式调整实施方案(草案)》,将人事、财务、业务管理等权力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进行重新分配。现在,财务管理职能由过去的学校集中管控模式调整为以二级学院费用“小包干”制为核心的授权管控模式;员工招聘需求、人员薪资待遇等人事管理主体职能均下放给二级学院实施自主管理。各二级学院在发展规划、专业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驱动式预算管理、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拥有了很大的自,极大地调动了二级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推进大部制改革,构筑以服务为导向的新型行政职能系统

为了明确教学与招生、就业及其他职能模块的关系,西安欧亚学院将职能处室从条块分割的职能制转向全面协同的流程制,如将过去的“评估建设办公室”和“教学督导室”两个处室,整合为现在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果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职能割裂的教务处原有的九个科室,整合为教研发展、教与学、教学运行和注册考试四大中心,使组织机构面向服务对象和工作流程来设置。职能处室角色定位由原来的管理者向服务支持者转变,中心业务职权逐步向二级学院下沉。

(三)基于“疏”的战略规划落地措施

西安欧亚学院将战略转变为战略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扩张、提升,明确每个指标在特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目标,即确定年度战略目标及工作任务,年度终了,形成预算反馈及战略检讨,为后面年度战略任务及资源匹配提供参考和依据。西安欧亚学院战略分解如图1所示。

董事会根据学校战略目标,分解出学校层面高层管理团队及分管校长的年度绩效目标,并明确考核激励办法,绩效考核对于推进各二级学院及职能处室的年度任务完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二级学院及职能处室采用波多里奇绩效指标体系,建立本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目标管理。这种突出面向未来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的实施,能确保二级学院及职能处室与学校统一目标,实现多方协同发展,避免出现“板块”化管控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见图2。

(四)“堵”“疏”结合的财务控制活动

伴随着学校授权的层层推进,在给予二级学院更大经费管理自的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财务管控,确保做到“放而不乱”。对此西安欧亚学院在持续加大对二级学院管理层财务培训力度的同时,以全面预算为核心,通过业务与财务融合,与二级学院共同梳理业务规划、提炼关键业务、建立与之匹配的财务模型,设置相应业务、财务绩效考核指标,跟踪各学院计划执行全流程,进行分析、反馈,帮助二级学院不断进行战略规划的修正,最终确保二级学院战略与学校战略一致并有效落地。

1.完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西安欧亚学院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体系,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工具,是整合人、财、物、信息的有效手段,在支持学校战略落地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始终围绕学校战略目标,基于现实与未来的考量,学校将未来十年战略分解成三阶段,形成“四四二战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阶段性目标分解到每一年,确定年度目标及年度工作要点,二级学院及各职能处室根据学校年度工作要点确定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各部门员工根据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个人工作计划,通过层层分解、层层疏通,逐步将战略分解到不同部门及个人。而对于预算的编制流程,是由做事的人或部门根据事项进行预算,然后采用逐级求证、上报审核流程,即部门领导与员工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部门与预算管理办公室及绩效管理委员会之间要进行反复沟通和论证,最终确定预算数据。在预算审核过程中,将预算审核权由预算委员会下放至主管校长;预算委员会只负责审定总体经费及进行预算争议处理,大大缩短了预算审核时间。预算内经费执行过程中,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经其院长、财务处长签字即可执行。

为了确保教学投入,西安欧亚学院的预算编制按照教学与非教学分类确定。预算编制方法以零基预算为主,定额预算为辅,定额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每年重复性固定费用的事项,如电话费、组织建设费、社团活动费等采取定额预算进行编制,其余事项采用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的零基预算进行预算编制。编报顺序上采取教学部门优先编制,职能部门按照教学部门的需求再进行编制的顺序,在财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学费用的投入。经费执行过程中增加按季度进行二级学院经费执行分析反馈环节,内控考核的主要依据就是预算的执行情况,一般情况下各部门的预算应该严格按照审批后的预算执行,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资金使用情况。

2.推行“刀刃计划”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做事,该投必须投,不该投的绝对不浪费,好钢使在刀刃上,不以“堵”,即财务控制为导向,而是关注战略成本,通过“疏”,即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费用结构优化,这就是欧亚学院“刀刃计划”的核心思想。

以前的资源配置与工作计划不匹配,分属两张皮,二级学院为了钱而要钱,占用资源。实施“刀刃计划”以来,西安欧亚学院引入财务模型进行资源分配的控制,如“教学业务经费分配模型”。该模型引入非财务指标,能够较全面地对二级学院进行综合评价,以“认同过去,激励未来”为原则,对历史做得好(预算管理能力强、计划与预算匹配度高、投入产出比高、绩效表现优)和战略匹配度高(办学方向对、有强烈意愿、有明确工作思路、工作计划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学院重点投入,从而引导各二级学院更加关注自身业务发展规划与学校战略的匹配,关注目标达成与资源消耗的关系,使各二级学院或职能处室领导从要钱、花钱,转变为主动关注投入产出关系。通过该模型的应用,教学经费投入的结构更加符合学校战略的要求,经费使用效果较以前有了明显提升。

实施“刀刃计划”的另一项关键要素是推行成本管理,西安欧亚学院与北京诺亚舟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搭建适应欧亚战略规划的aBC成本分析体系。首先按照院系、专业、学制等来定义成本对象,在此基础上按照招生、教学、就业、后勤等大类再细分小类,随后确定各类作业所消耗的各项资源,包括工资、福利费、社保、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等。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属于成本对象专属资源耗费,可以直接计入到各作业中心;其他带有公共性质的资源耗费,需要进行资源动因的分析后分配计入各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法将学校各项期间费用更为精确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有利于查看各项资源消耗情况,可以更为详细地分析间接费用增减变动的原因;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找到成本增加及变动原因,让内控更加有效率。其次可以在作业单位之间形成榜样和竞争,让各业务单元自发主动地去进行内控,还可以让业务单元更关注资源使用效率,最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3.展开基于业财融合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

西安欧亚学院在给予二级学院更大经费管理自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有效财务管控,为此财务部门推行财务专员制。财务专员除了承担财务处岗位的基本职责外,还需要和对接的二级学院领导及业务执行人员进行沟通访谈,熟悉各学院的业务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业财语言的趋同。在此基础上,推行业务与财务融合,协助二级学院实现对其业务规划的全面梳理和明晰。通过与二级学院共同梳理业务规划,提炼关键业务,建立与之匹配的财务模型,设置相应业务、财务绩效考核指标,跟踪二级学院计划执行全流程,进行分析、反馈,帮助二级学院不断进行战略规划的修正,最终确保二级学院战略与西安欧亚学院战略保持一致并有效落地。这样既实现了学校对二级学院财务管控的目的,又实现了向二级学院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财务服务,帮助其挖掘业务增长潜力,支持其业务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学校与二级学院总体综合质量与效率提升的目标。

三、总结

在内控建设过程中,西安欧亚学院历经三到五年,梳理了其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及“四四二”中长期战略规划,确立“质量、经营、声望”三大战略,深化战略内容,提出“组织建设与管理体制及信息化”两大支撑的战略体系,为学校管理及内控明确了方向。学校完善内部治理Y构,明确内部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大部制改革,构筑以服务为导向的新型行政职能系统,实施以授权为核心的二级学院治理模式,这一系列“疏”的改革措施为内控奠定了良好的组织环境基础。为了有效地促进战略规划的落地,学校通过建立闭环的预算资源管控体系,最终将绩效、计划、预算在同一张表单中体现,实现三者的有效协同,确保学校与二级分院之间目标的一致性。为了鼓励二级学院的积极主动性,学校推行基于业财融合的二级学院的财务管理,协助二级学院提升财务管理的能力,最终通过“刀刃计划”等成本控制措施,实现事项的有效控制。传统的财务控制主要体现的是“堵”,是以“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为逻辑,是基于单项事件的控制。西安欧亚学院财务控制的核心是“疏”,是基于“办多少事,给多少钱”的逻辑,体现的是围绕组织战略的业务,而非单纯财务的综合优化改进行为;不是“挣钱”,是“发展”;不是“省钱”,是“优化”,是以为组织带来效率的持续改进和效益的持续提升为出发点。

内控是实现目标的工具,不是束缚思想及行动的枷锁。从“堵”到“疏”内控观念的转变,是管理重心由职能管理向战略管理型的转变,是管理职能由管理控制向决策主持型与管理控制型相结合的转变,是管理对象由资金管理向资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转变。

能源管控办法篇6

关键词:环境减排自动监测

目前各级环保部门都在建设环境监控中心,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对加强环境监管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环境监督靠监测,环境执法靠监察,监控中心可以改变环境监督和执法的方式,提高环境监督和执法的科学性,克服环保监测和监察人员不足的困难。

在“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环保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量减排而进行。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就必须为总量减排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污染源普遍安装了自动监控设施后,如何发挥自动监测设备的作用,体现“管理减排”的作用,环境监控中心的职能确定和管理方式关乎全局。

为了发挥环境监控中心在总量减排中的作用,特别是如何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来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现归结如下。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法律地位

国家有关法规和规章为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69号)第十条“排污者使用

国家规定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国务院(国发〔2007〕36号)批转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中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规定:掌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数量的监测工作可以采用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

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环保总局令28号)第四条“自动监控系统经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合格并正常运行的,其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进一步规定了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使用范围,即不仅可作总量核定的依据,也可作为现场执法等的依据。

污染源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必须满足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监控设备必须为“国家规定强制检定”并“依法定期进行校验”的要求。环保总局制定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自动监控设备中的相关仪器应当选用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定的环境监测仪器检测机构适用性检测合格的产品”。同时规定,环境监测部门要“对自动监控设备进行定期比对监测”。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

审核与判别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工作,涉及自动监测仪器的选用、系统的安装、数据传输、日常维护、定期校核和相关数据的逻辑性判断等。

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由排污单位负责,地方财政可以适当补助,验收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日常运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营。国家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必须与国家、省、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

对于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选型、安装、验收到日常运行、数据传输等,国家环保总局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和技术规范体系,可以充分保证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污染源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必须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仪器检测部门通过环境监测适用性检测合格的产品。自动监测设备环境监测适用性检测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由《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76—2007)、《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化学需氧量(CoDcr)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HBC6—2001)、《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1—2003)、《总有机碳(toC)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4—2003)等技术规范规定。

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验收、日常运行及定期校验(手工比对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与判别的技术要求由《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HJ/t353—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HJ/t354—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355—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已通过专家评审)等规定。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传输的技术规定包括:《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规定了自动监测设备到监控中心的数据传输标准。《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主要规定了各级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

环保总局《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中)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单位、环保各部门在自动监控设施日常运行管理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

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污染源排放量

国务院批准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中规定,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的污染源可以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自动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联网并实时传输数据的,环保部门据此数据对污染源排放量进行核定。

根据《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等技术规范的规定,对通过有效性审核的各监测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废水或废气排放量相乘获得各监测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再将各时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加,来计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对由于设备故障维修、未达质控要求等原因导致的缺失数据进行修约,缺失时段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用缺失时段前的有效自动监测结果补充,也可用缺失时段内的手工监测结果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污染源排放有效监测数据,满足计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要求。

能源管控办法篇7

abstract:inthedevelopmentprocessofprivatecolleges,thereareawiderangeofissuesinfinancialmanagement,andhowtoregulatethefinancialmanagementoftheprivatecollegesandpromotetheirsmoothdevelopmenthasbecometheproblemneedtosolveforprivatecolleges.thispaperexploresthefinancialmanagementcontent,managementsystem,fundingandfinancing,internalcontrol,budgetofprivatecolleges,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topromotethefasterandmorehealthy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career.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Keywords:privatecolleges;financialmanage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81-02

0引言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了三十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根据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8年,全国民办高校从278所增至318所,在校生从133万人增至182万人,教职工从12万人增至15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公办高校的有益补充。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使我国民办高校在逐渐宽松的政策与社会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混乱,势必影响学校正常的运转。曾经被认为是国民办教育的“航母”的南洋教育集团,在2005年因各分校的教育储备金无法兑现,使得其属下部分分校停办,随后南洋集团又因各种财务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这个曾在2004年获得“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的南洋教育集团最后以倒闭告终。所以深入研究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从理念、目标到手段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是维护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刻不容缓的课题。

1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及特征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了筹集经费、组织财务活动、财务核算与财务监督三大部分工作。民办高校的资金实行自筹,其财务即不纳入举办单位的财务管理,又不纳入审批部门的财务管理。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学生的学费收入、学生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国家少量经费拨款项目。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以学费为主。学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财务管理的权利、责任、义务统一由学校负责。民办高校是公益性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是以量入为出,略有节余的原则。加强财管管理的监督,控制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经费开支,杜绝乱开支、乱挥霍的现象。实行有效经营,产生良好的校本收益,学校才能做到积累资金,不断投入、学校办学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2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2.1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民办高校多由企业或个人投资创办,部分办学的投资者在对办学方向以及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原则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将办学作为个人或组织营利的一种方式,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学校一些经济问题、经济决策等重要问题上,往往是会出现出资人说了算的现象。学校财务缺乏自,涉及重要的经济决策时,财务部门参与度不高。此外财务的工作人员大部时间从事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管理在工作所占的比例偏小,以“报账型”为主的财务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快速发展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这也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2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融资困难资金是民办高校办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校得以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学生的学费收入、学生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及国家少量经费拨款项目等等。社会个人捐赠、政府资助等方面只占民办高校收入中极少的一部分。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以学费为主,占比近80%。而公办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则是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只需伸手要来即可。其次在通过银行借贷解决资金问题方面,民办高校则不能像公办学校一样可以享有政府的贴息贷款的优惠,而且因为民办学校属于非企业单位不能享受事业单位的政策,不能用收费权质押,企业单位可以用本企业的财产抵押,民办学校不是企业单位,不能用学校的财产抵押,于是处在两边都靠不边的困难境地。

2.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流于形式我国民办高校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有关的法律法规是从上世纪末才陆续出台。2002年12月28日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与其配套的《实施条例》,各地也出台一些民校高校的财务管理暂行条例,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规章条文还存在着没有解析空白之处,容易产生以教育为名义,贪一已之私的行为。另外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有些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形成较大的规模,加之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重发展轻管理,没有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方法,在对内控的内容、执行过程,存在着不全面,没有严格规范与执行,从而也就导致了整个过程的监督是流于形式。

2.4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预算编制不完善对预算管理重视不足,有些项目没有预算,或是没有按预算执行使用,遇事总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只注重事后报账。没有切实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没发挥出预算工作的真正作用。在编制的预算的时候,只是对一些资料进行简单的统计,以过去发生的一些财务数据做为编制的基础,没有采取基数调整法来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没有考虑学校以后整体的发展战略,只做短期考虑,与学校的长期发展出现不一致,这样的预算则多半流于形式,当学校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时,则失去应有的作用,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3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3.1加强与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模式,校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负有法律责任。在这种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财务管理体制作为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须与学校的组织结构模式与管理机制相适应。一般有两种形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较符合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这种管理体制要求民办高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学校的财务和事务,在一级财务管理部门之外不在设同级财务管理机构,其优点在于保证财务权力的集中,便于直接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也有利于民办高校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但这种方式不利于调动各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许多的民办高校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优化,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原则,将财务管理的职能提升到价值创造层次上来。此外根据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在校长统一领导下,设置“专家型”的总会计师。主管经济核算,是财务会计工作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这种设置充分体了学校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财务决策中心家意见的权威性。

3.2拓宽融资渠道,控制财务风险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以学费为主,比例近80%。而公办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则是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只需伸手要来即可,所以稳定学费的收入对民办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这要求民办高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在学校师资、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培养特色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品牌效应,带动学校的融资。此外政府应当完善对民办高校税收配套政策,对支持民办教育办学的企业、个人,在其捐赠方面给与税收方面、以及对民办高校新建、扩建项目贷款贴息、办学专业建设的资助的优惠政策与措施。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

积极争取扩大各种融资渠道:广泛吸收个人、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引资投教;加强校企合作,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的路子:企业投入设备,引入企业专家任课,将企业技术类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给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培训收益;加强校银合作: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实力,向金融机构借贷部分资金,用于扩大与改善自身的办学环境,银行可适当放宽民办高校贷款的条件,开发创新出更适合民办高校融资的服务项目。

3.3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将是控制环境的建设和完善的首要条件。其次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建设,明确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不相容职务必需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等各种控制措施,防范与降低各种财务风险。此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选择一些综合素质强的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充分调动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当好家,理好财,当好领导的好参谋与助手。

3.4加强预算的控制与管理预算是整个学校的财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预算管理的好坏是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与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民办高校应该借鉴公办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的成功经验。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一条规定“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这一原则也是遵循《预算法》有关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作为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编制预算时,应从全局出发,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经济实力,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坚持统筹兼顾,注意轻重缓急,将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可推行“零基预算法”以杜绝不公平的预算和不合理的经费开支,做到精细化管理。学校的审计部门、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对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资金使用的效益作出评估。提出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其更公平、合理与透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加强各项收入的管理、合理安排支出,不得任意改变资金的性质与规模。最后要加强对预算的考核,各成本中心预算的执行情况、调整情况,对其合理性与必要性要进行论证、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杏,张彩莲.民办高校转型财务管理模式控讨[J].科技资讯,2012,20.

[2]陈洁,赵雄辉.基于民办事业单位定位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监督研究[J].财会通讯,2012,4.

能源管控办法篇8

关键词:活动目录;域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514-0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网中各种网络应用不断扩展。当前,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和流程是可以通过企业网络来简化并提高效率。很多企业纷纷在企业局域网基础上建立企业网络系统,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和无纸化,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提升了企业网络应用的水平。基于工作组模式的企业办公网络虽然建立步骤简单,使用起来也很好上手,但是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在网络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

1企业网络的现状

目前很多企业办公网络系统的运行仍然基于早期的对等网或工作组模式,因为没有对企业办公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进行有效的集中化管理,使得企业办公网络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风险和管理缺陷,对企业网络中计算机操作无法进行有效控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办公网络的进一步应用。

2利用域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办公网络优化管理

2.1利用域网络技术实现企业集中化管理

基于工作组管理模式的企业办公网络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有的企业办公的应用需求,为了提高企业办公网络的管理和应用水平,有必要在网络中采用一种集中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对网络中的计算机进行更高效的管理,提高企业办公网络的安全性和资源的集中管理与控制。windowsserver2003企业版的activeDirectory和域控制器就具备这样的网络功能。(见图1)

2.1.1活动目录(activeDirectory),域和域控制器

活动目录是windows网络中的目录服务,有两方面内容:目录和与目录相关的服务。

1)目录其实是一个目录数据库

2)活动目录是一个分布式的目录服务,信息可以分散在多台不同的计算机上,保证用户能够快速访问。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使网络应用更加方便。

域是在windowsnt/2000/2003网络环境中组建客户机/服务器网络的实现方式。所谓域,是由网络管理员定义的一组计算机集合,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至少有一台称为域控制器的计算机,充当服务器角色。

在一台windowsserver2003计算机上安装了activeDirectory后,计算机就成了域控制器,域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实现用户、计算机等对象账户,以及网络安全策略的集中管理和部署。

2.1.2activeDirectory和域控制器的应用

在办公网络中安装域控制器,要在企业办公网络实现和提供目录服务,就需要在网络中指定一台性能较高,物理存放位置较安全的计算机作为当前办公网络的域控制器。使用windowsserver2003企业版的"activeDirectory安装向导"可安装和配置域控制器(也可运行dcpromo命令安装)。可以使用"activeDirectory安装向导"在指定计算机上上安装activeDirectory。(见图2)

2.1.3网络的集中化管理

因为域网络可以实现在一台服务器上对用户/计算机账户和安全策略的集中管理,对于管理员来说,就可以更方便地管理整个网络的用户账户(包括用户账户权限和权利)和安全策略。而不必分别到各用户计算机上分别配置。这对于网络规模较大的网络来说,优势更加明显。所以说,一般来说,域网络比较适用于较大型的网络,但也不是从性能上来考虑的。

例如:可以在域安全策略中设置域用户帐户的密码策略,确保所有域用户设置的密码具有一定复杂性,在非法用户试图探测域用户密码时,可以限制密码的重输次数,超过指定次数锁定帐户,避免非法用户的攻击。在一个工作组模式的网络中,本地用户可以随意地更改或设置自己的桌面应用环境,并且用户从不同的计算机中登录就有不同的桌面应用环境,导致企业网络中各计算机桌面风格各异,不利于办公网络环境的一致性设置。在包含域控制器的办公网络中可以通过给域用户帐户设置漫游的用户配置文件,同时在组策略中限制域用户对桌面环境的修改,可以保证用户登录域以后具有统一的桌面风格,并且在不同的位置用同一域帐户登录域将有一致的桌面应用环境,较好地实现工作的连续性。通过在域控制器中设置组策略,可以影响整个域的工作环境,同时可以降低布置用户和计算机环境的总体费用,并且可以在指定网络区域中推行本校使用计算机的统一规范,包括桌面环境规范和计算机安全策略设置等(见图3域安全策略,图4组策略编辑器)。

在域中创建的组策略设置包含在组策略对象(Gpo)中。通过将Gpo与所选的activeDirectory系统容器-站点、域和组织单位相关联,可以将Gpo策略设置应用于那些activeDirectory容器中的用户和计算机。例如:网络管理员可以企业网络域中设置企业Gpo,并且打开组策略编辑器,选择阻止更改墙纸,可以限制所有登录到本域的成员计算机对计算机桌面墙纸进行修改。在企业办公网络中,一些用户可能会频繁地进行软件安装、升级、删除等操作,庞大工作量,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令网络管理员疲于应付。通过在域中使用组策略对象Gpo的软件分发策略,还可以实现对域中所有计算机的软件管理,减少管理员在域中计算机上安装软件的工作量并且降低软件安装、更新、删除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在企业办公网络中如果有很多共享文件夹分布在网络中的多台服务器上,网络用户在访问这些共享文件资源时需要在多台计算机上进行查找,而在一个域中创建的分布式文件系统DFS能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分散存放和集中管理,同时减轻了用户记忆许多共享文件夹的困难,大大方便了企业网络中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

3利用域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安全

3.1网络用户接入及登录的限制。

实行严格的管理对网络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在对等网模式下,任何一台电脑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以访问共享资源,如共享iSDn上网等。尽管对等网络上的共享文件可以加访问密码,但是非常容易被破解。在由windows9x构成的对等网中,数据是非常不安全的。

在“域”模式下,至少有一台服务器负责每一入网络的电脑和用户的验证工作,相当于一个单位的门卫一样,称为“域控制器(DomainController,简写为DC)”。“域控制器”中包含了由这个域的账户、密码、属于这个域的计算机等信息构成的数据库。当电脑联入网络时,域控制器首先要鉴别这台电脑是否是属于这个域的,用户使用的登录账号是否存在、密码是否正确。如果以上信息不正确,域控制器就拒绝这个用户从这台电脑登录。不能登录,用户就不能访问服务器上有权限保护的资源,只能以对等网用户的方式访问windows共享出来的资源,这样就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网络上的资源。

想把一台电脑加入域,仅仅使它和服务器在“网上邻居”能够相互看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网络管理员进行把这台电脑加入域的相关操作。操作过程由服务器端设置和客户端设置构成。

1)服务器端设置

以系统管理员身份在已经设置好activeDirectory(活动目录)的windows2000Server上登录,点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activeDirectory用户和计算机”,在程序界面中右击“computers”(计算机),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新建/计算机”,填入想要加入域的计算机名即可。要加入域的计算机名最好为英文,否则系统会提示中文计算机名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

2)客户端设置

首先要确认计算机名称是否正确,然后在桌面“网上邻居”上右击鼠标,点击“属性”出现网络属性设置窗口,确认“主网络登录”为“microsoft网络用户”。

选中窗口上方的“microsoft网络用户”(如果没有此项,说明没有安装,点击[添加]安装“microsoft网络用户”项)。点击[属性]按钮,出现“microsoft网络用户属性”对话框,选中“登录到windowsnt域”复选框,在“windowsnt域”中输入要登录的域名。

windows98会提示需要重新启动计算机,重新启动后,会出现一个登录对话框。在输入正确的域用户账号、密码以及登录域之后,就可以使用windows2000Server域中的资源了。请注意,这里的域用户账号和密码,必须是网络管理员为用户建的那个账号和密码,而不是由本机用户自己创建的账号和密码。如果没有将计算机加入域,或者登录的域名、用户名、密码有一项不正确,就会出现错误信息

3.2实现了办公网络资源的授权访问

在域网络中,域账户和安全策略可以有多级,最小的安全策略边界是域中的“组织单位”(oU),最大的安全边界是林;而用户账户可以是子域中的,也可以是父域中的。不同安全级别的配置应用是按照先本地,后域的规则进行的。在域层次中,则是按照精确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应用的。而最后应用的级别最高。如组策略的应用顺序是:本地组策略站点组策略域组策略子域组策略组织单位组策略。

因为存在多级账户和安全策略,所以在域网络中存在一个信任关系。也就是一个域可以与同一林中的其他域建立单向或者双向信任关系,不同林之间也可以建立单向或者双向信任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单向或者双向访问的目的。

所有企业VLan中的办公电脑都可以登陆到当前办公网络的域控制器,同时可以配置办公网络中相关网络服务如: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DnS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基于域用户帐户提供服务。创建了域控制器后,我们就可以在活动目录中为企业网络的用户创建登录域的域用户账户了,通过域用户帐户能够实现"单一账号单录,普遍资源访问"。同时通过设置域安全策略,既可以保证不让非法接入网络的用户访问企业网络的网络资源,又能让本校合法用户根据他们实际具有的域访问权限对企业办公网络的资源进行访问,较好实现了办公网络资源的授权访问和网络安全风险的控制。

4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企业办公网络管理中,相对于工作组管理模式,域的集中管理模式有着巨大的优势,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网络性能较低。因为在域网络中的用户账户和安全策略都是在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进行统一部署的,而且域网络中可能存在多级安全策略,所以用户在登录和进行网络访问时的性能不如工作组网络,存在一定的延时,特别是在大的域网络,或者安全策略配置复杂(安全级别太多,采用的安全通信协议太多,安全策略设置启用太多等)、安全策略配置不合理(如存在许多冲突设置项)的域网络中表现尤其突出。

5小结

作个比较工作组就象是免费的旅馆,而域则象是一个星级宾馆。工作组中客户机可以随便出入工作组并且访问网络共享资源,而在域中需要DC的验证才能加入这个域中。

企业网络现有的工作组管理方式,虽然比较简单,易于实现,但是在网络权限分配、资源管理和网络安全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而在企业网络中引入域控制器,进而采用域的方式对网络进行集中化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工作组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使用域控制器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域控制器本身的安全,并且对域用户帐户及域安全策略进行合理定义,确保办公网络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参考文献:

[1]北大青鸟信息技术公司.windows系统管理[m],2007.

[2]平寒,杨云.网络服务器搭建、配置与管理项目实训―windowsServer[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微软技术支持网站[DB/ol].http://.china/technet_,2007.

能源管控办法篇9

一、指导思想

2016年,以十五中全会和《通知》精神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立足生态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遏制环境违法行为,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维护环境安全,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工业企业监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数不低于去年;健全完善环境执法联动机制、环境执法后督察制度,确保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案件后督察率达100%;

(二)扎实做好等件的办理工作,确保投诉件按期办结率达100%,调处满意度90%以上;

(三)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全市排污费征收解缴入库不低于去年;

(四)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确保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传输率达80%以上;

(五)维护全市环境安全,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六)积极实施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执法、亮剑行动、推进环保大检查中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等上级环保部门组织的专项行动。

三、工作要求

(一)持续开展“亮剑行动”,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环境执法,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严格执行《通知》中的“四个一律”、亮剑行动“十个一律”的严罚措施要求,加大整治和后督察推进力度。进一步强化新环保法及其四个配套办法的运用,抓住典型案例,强化执法联动,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对国家、省和市挂牌督办事项、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等工作实施后督察。将执法检查和后督察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的,认真开展2015年以来环境违法案件处罚、行政命令等具体行政行为后督察,督促行政处罚到位,环境问题整改到位。

(二)落实环境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环境管理现代化。实施“阳光执法”,严格规范和约束执法行为,实行执法信息公开。一是着力建设环境监管网格化。按照条管块包、属地管辖的原则,实行网格化、专业化管理,制定监管方案,明确监管责任,公开监管对象、划分监管等级,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二是规范污染源现场监察。各园区环保分局、环境监察中队对所管辖区内污染源进行现场执法监管,并落实责任包干。根据企业的污染强度、行业特点进行分类,对污染源实行专业化分类监管。现场监察记录频次要求:国控重点污染源每月不少于一次,省控重点污染源每两月不少于一次,市控重点污染源每季不少于一次(长期停产或关闭的除外),市控、一般污染源每半年或全年不少于一次。具体污染源名单及监察记录频次要求见附件。三是规范环境执法程序。进一步规范监察记录和调查笔录,以及取证、立案处罚等工作的法定要求和流程。按照“一厂一档”的要求,执法留痕,建立相应的监察档案。四是深入推进环境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进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智慧环保执法平台建设和日常运用,不断提升环境执法效能。进一步发挥自动监控系统在日常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三)强化排污费征收管理。全面运用新的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规范排污费征收工作,以收促管,通过排污收费杠杆进行调节,促进企业污染物减排,环境管理自律。高标准完成排污费征收和申报数据库汇总上报工作。

能源管控办法篇10

一、“堵”与“疏”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分别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鲧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雍堵办法,然九年水不息;禹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有效治伏了洪水。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鲧治水堵而成?,禹治水疏而太平”。

鲧采用“堵”的治水办法相当于在管理工作中确定规则,遇到问题就制定制度来防范问题再次发生,但就像治水一样,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制度也永远制定不完;“疏”的方法相当于制定原则、规则,引导问题在合理范围内有序地前进[1]。“疏”应该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疏导的基础上,还要用“堵”的办法来治理顽水,即不服从管理的地方要设立“高压线”,违反了就要处罚,以控制机制的方向、流程和节奏。管理工作中要“疏”“堵”结合,“疏”比“堵”更重要。变“堵”为“疏”是一种哲学智慧,凡事皆有因果,堵的往往是事之“果”,关键是要通过“疏”来解决事之“因”。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在其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如果这些方法、手段与措施以“堵”为出发点,往往会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倘若在内部控制中辩证地利用“堵”与“疏”的关系,以“疏”为先导,以“堵”为保障,往往会实现端本澄源的效果。

二、西安欧亚学院内部控制的做法

(一)西安欧亚学院内控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不是一蹴而就,是有阶段性的。创办于1995年的西安欧亚学院起步阶段在招生宣传上支出巨额费用,同时对校园硬件建设也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以招生、校园扩建为管理核心。起步阶段的西安欧亚学院以求生存为主,处于出现问题再解决的状况,财务以预防现金流风险为主,财务管理的原则是能省则省。2001年开始,处于规范时期的西安欧亚学院从规模效益型建设向质量内涵型建设转变,学校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招生,教育质量被提上议事日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重点体现的是授权批准内控、文件等级内控、财产保全内控等制度,主要停留在资金和实物控制阶段。2005年,受资金来源持续单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就业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调整等因素影响,民办高校被迫进入追求质量、内涵、特色的转型发展。2006年,处于转型时期的西安欧亚学院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梳理并形成了学校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制定了“四四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基于质量、经营、声望三大战略,组织建设与管理体制及信息化两大支撑的战略体系”。2011年,西安欧亚学院全面推行以授权为基本特征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人事、财务等核心权力下放。

2006年以前,西安欧亚学院内部控制主要体现的是“堵”,基于控制而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2006年以后,西安欧亚学院落实“疏为先行,堵为保障,疏堵结合”的内控理念。梳理战略,明确目标,实施授权管控,学校对于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管理模式体现的是“疏”到“堵”的转变,下放管理权限给各部门更多的自控权利。作为内控实施的主体,财务部门内控的切入点不再是钱,而是事情,内控跟着事情走,钱一定也是跟着事情走,即深入进行业财融合,基于学校运营价值链的层面,对业务进行前期引导、合理规划,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即内控实施手段体现的是合理的“疏”,必要的“堵”。

(二)基于“疏”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明确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2011年西安欧亚学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了“分权制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强化董事会与校长办公会的分级目标管理职能,规范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机制,明确校长和校长办公会的行政职能和运行规则。建立专家治学模式,在学院层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术委员会对课程设置、专业规划、学术评价等重大学术事务进行集体决策的运行机制。这一系列的组织机构优化,使得学校在通往既定目标的道路上各部门之间责权利清晰明确,确保各司其职,相互促进、互为制约,为内控奠定良好的组织环境基础。

2.实施以授权为核心的二级学院治理模式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本质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层级之间权力、责任、利益等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制衡。2011年西安欧亚学院启动以授权为核心的内部管控模式,《分院管控模式调整实施方案(草案)》,将人事、财务、业务管理等权力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进行重新分配。现在,财务管理职能由过去的学校集中管控模式调整为以二级学院费用“小包干”制为核心的授权管控模式;员工招聘需求、人员薪资待遇等人事管理主体职能均下放给二级学院实施自主管理。各二级学院在发展规划、专业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驱动式预算管理、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拥有了很大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二级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推进大部制改革,构筑以服务为导向的新型行政职能系统

为了明确教学与招生、就业及其他职能模块的关系,西安欧亚学院将职能处室从条块分割的职能制转向全面协同的流程制,如将过去的“评估建设办公室”和“教学督导室”两个处室,整合为现在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果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职能割裂的教务处原有的九个科室,整合为教研发展、教与学、教学运行和注册考试四大中心,使组织机构面向服务对象和工作流程来设置。职能处室角色定位由原来的管理者向服务支持者转变,中心业务职权逐步向二级学院下沉。

(三)基于“疏”的战略规划落地措施

西安欧亚学院将战略转变为战略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扩张、提升,明确每个指标在特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目标,即确定年度战略目标及工作任务,年度终了,形成预算反馈及战略检讨,为后面年度战略任务及资源匹配提供参考和依据。西安欧亚学院战略分解如图1所示。

董事会根据学校战略目标,分解出学校层面高层管理团队及分管校长的年度绩效目标,并明确考核激励办法,绩效考核对于推进各二级学院及职能处室的年度任务完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二级学院及职能处室采用波多里奇绩效指标体系,建立本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目标管理。这种突出面向未来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的实施,能确保二级学院及职能处室与学校统一目标,实现多方协同发展,避免出现“板块”化管控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见图2。

(四)“堵”“疏”结合的财务控制活动

伴随着学校授权的层层推进,在给予二级学院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的同时必须进行有效的财务管控,确保做到“放而不乱”。对此西安欧亚学院在持续加大对二级学院管理层财务培训力度的同时,以全面预算为核心,通过业务与财务融合,与二级学院共同梳理业务规划、提炼关键业务、建立与之匹配的财务模型,设置相应业务、财务绩效考核指标,跟踪各学院计划执行全流程,进行分析、反馈,帮助二级学院不断进行战略规划的修正,最终确保二级学院战略与学校战略一致并有效落地。

1.完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西安欧亚学院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体系,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工具,是整合人、财、物、信息的有效手段,在支持学校战略落地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始终围绕学校战略目标,基于现实与未来的考量,学校将未来十年战略分解成三阶段,形成“四四二战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阶段性目标分解到每一年,确定年度目标及年度工作要点,二级学院及各职能处室根据学校年度工作要点确定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各部门员工根据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个人工作计划,通过层层分解、层层疏通,逐步将战略分解到不同部门及个人。而对于预算的编制流程,是由做事的人或部门根据事项进行预算,然后采用逐级求证、上报审核流程,即部门领导与员工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部门与预算管理办公室及绩效管理委员会之间要进行反复沟通和论证,最终确定预算数据。在预算审核过程中,将预算审核权由预算委员会下放至主管校长;预算委员会只负责审定总体经费及进行预算争议处理,大大缩短了预算审核时间。预算内经费执行过程中,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经其院长、财务处长签字即可执行。

为了确保教学投入,西安欧亚学院的预算编制按照教学与非教学分类确定。预算编制方法以零基预算为主,定额预算为辅,定额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每年重复性固定费用的事项,如电话费、组织建设费、社团活动费等采取定额预算进行编制,其余事项采用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的零基预算进行预算编制。编报顺序上采取教学部门优先编制,职能部门按照教学部门的需求再进行编制的顺序,在财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学费用的投入。经费执行过程中增加按季度进行二级学院经费执行分析反馈环节,内控考核的主要依据就是预算的执行情况,一般情况下各部门的预算应该严格按照审批后的预算执行,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资金使用情况。

2.推行“刀刃计划”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做事,该投必须投,不该投的绝对不浪费,好钢使在刀刃上,不以“堵”,即财务控制为导向,而是关注战略成本,通过“疏”,即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费用结构优化,这就是欧亚学院“刀刃计划”的核心思想。

以前的资源配置与工作计划不匹配,分属两张皮,二级学院为了钱而要钱,占用资源。实施“刀刃计划”以来,西安欧亚学院引入财务模型进行资源分配的控制,如“教学业务经费分配模型”。该模型引入非财务指标,能够较全面地对二级学院进行综合评价,以“认同过去,激励未来”为原则,对历史做得好(预算管理能力强、计划与预算匹配度高、投入产出比高、绩效表现优)和战略匹配度高(办学方向对、有强烈意愿、有明确工作思路、工作计划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学院重点投入,从而引导各二级学院更加关注自身业务发展规划与学校战略的匹配,关注目标达成与资源消耗的关系,使各二级学院或职能处室领导从要钱、花钱,转变为主动关注投入产出关系。通过该模型的应用,教学经费投入的结构更加符合学校战略的要求,经费使用效果较以前有了明显提升。

实施“刀刃计划”的另一项关键要素是推行成本管理,西安欧亚学院与北京诺亚舟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搭建适应欧亚战略规划的aBC成本分析体系。首先按照院系、专业、学制等来定义成本对象,在此基础上按照招生、教学、就业、后勤等大类再细分小类,随后确定各类作业所消耗的各项资源,包括工资、福利费、社保、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等。选择合理的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属于成本对象专属资源耗费,可以直接计入到各作业中心;其他带有公共性质的资源耗费,需要进行资源动因的分析后分配计入各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法将学校各项期间费用更为精确地分配到各个成本对象中,有利于查看各项资源消耗情况,可以更为详细地分析间接费用增减变动的原因;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找到成本增加及变动原因,让内控更加有效率。其次可以在作业单位之间形成榜样和竞争,让各业务单元自发主动地去进行内控,还可以让业务单元更关注资源使用效率,最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3.展开基于业财融合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

西安欧亚学院在给予二级学院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有效财务管控,为此财务部门推行财务专员制。财务专员除了承担财务处岗位的基本职责外,还需要和对接的二级学院领导及业务执行人员进行沟通访谈,熟悉各学院的业务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业财语言的趋同。在此基础上,推行业务与财务融合,协助二级学院实现对其业务规划的全面梳理和明晰。通过与二级学院共同梳理业务规划,提炼关键业务,建立与之匹配的财务模型,设置相应业务、财务绩效考核指标,跟踪二级学院计划执行全流程,进行分析、反馈,帮助二级学院不断进行战略规划的修正,最终确保二级学院战略与西安欧亚学院战略保持一致并有效落地。这样既实现了学校对二级学院财务管控的目的,又实现了向二级学院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财务服务,帮助其挖掘业务增长潜力,支持其业务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学校与二级学院总体综合质量与效率提升的目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