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29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1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决定委托我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举办2020年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通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全面提升我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基层的作用,让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能方便享受到“简、便、验、廉、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二、培训方式

前期以集中理论培训与临床实践培训为主,后期以基层中医药技术指导为主。集中理论培训时间2天,临床实践培训时间2天,基层中医药指导每个镇至少1天。

三、培训内容

(一)中医适宜技术

以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为主。

1.刃针疗法

2.穴位贴敷技术

3.牵引技术

4.艾灸疗法

5.刮痧技术

6.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

7.中药塌渍疗法

(二)中医康复治疗技术

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的临床常见中医康复知识和技术。

1.室内简单康复方法介绍

2.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3.腰椎病的康复治疗

(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传授中医中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

四、培训安排

(一)培训时间:8:00-18:00

(二)培训地点:区中医医院大会议室

(三)基层中医药指导:由区中医医院负责落实,时间安排在2020年8月-12月。

五、培训对象

(一)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针灸、推拿、理疗、中医内科等专业中医人员。

(二)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选派1名医务人员参加培训。

六、相关要求

(一)培训师资由参加过“全省基层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讲师团项目”、“XX省中医药标准实施推广技术培训班”、“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专题培训班”等培训的县级师资承担。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师资队伍见附件2)

(二)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人员掌握不少于6类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掌握不少于4类中医适宜技术。

实践培训结束,我局将托区中医医院组织对所有参训学员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理论综合考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理论综合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操作方式进行,两项均采用百分制,成绩均在80分以上者为合格,并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区中医医院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存档。

(三)各镇(中心)卫生院、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所学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规范化操作,并定期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及考核,区卫健局将不定期进行工作督导,并将各单位临床诊疗技术开展情况及培训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2

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在宏观经济中,人口老龄化指的是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由于我国法定的最高退休年龄为60周岁,故目前我国普遍采取第一种界定方法。众所周知,当前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截止2010年1月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已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这充分说明我国早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而更是我们吃惊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2010年9月《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指出,在2011年以后的30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2目前全球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卫生的挑战以及危害性

2008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5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2)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位居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3)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4)城乡倒置显著。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

3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的深远意义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是指卫生成果中适用面广,安全性好,可用性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容易掌握的医疗卫生技术、方法和产品等。这不仅是国家在农村卫生领域推行的一条主要政策,也是政府解决农村地区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9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人才、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公益性质。”

3.1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有利于减轻政府、社会养老职责尤其是疾病经济负担。老年人口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对象,据卫生部统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口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水平的1.9倍,但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难以适应这个形势,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疾病是老年人口最大的风险,所以医疗是老人首要的需求。医疗服务需求的总量从理论上来说与3个因素相关:老人数量、老人健康状况和老人的健康意识。对于现有老人来说,上述三方面都存在问题,首先是供给问题,我国现有卫生服务供给布局不合理;另外医技人员素质不高,技术水平有限等,使老人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支付能力极为有限,加上医疗费用上涨,使很多老人本来已经疾病缠身,却无钱看病。

3.2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可使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的冲击转危为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旨在缓解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2000年卫生部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全国卫生总费用为4763.97亿元,然而农村卫生费用为1073.60亿元,只占22.50%,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老年人的患病率和人均医药费用高于青年人,多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疗程长,费用大,老年人的药品消费占据药品市场消费的1/2以上[1]。目前,农民根据自愿参加原则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部分贫困农民未纳入其中,加之对医疗保险意识的淡薄,因此,部分农民未享受到参加保险的好处。农民生病还是要掏自己的腰包,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的加重,加重了农民家庭负担,间接冲击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其衍生了一系列的针对老年人的特别需求的服务,例如医疗服务、健康护理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是针对农村经济的状况而进行的推广的医疗卫生技术,这为农村中的老年人带来安全、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本课题组对实施模式的探索中主张实行的“企业主导、市场干预、企业跟进式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社会(包括企业力量)参与进来,缓解了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负担,为农村带来商机。#p#分页标题#e#

3.3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有利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应用和推广适宜技术可以缩小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之问的医疗技术差距,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防治技术水平和临床疗效,是基层卫生机构事业发展的一条途径。现阶段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学历以中专学历以下为主,占总人数比例63.81%,本科及以上以学历不足4%[2],尤其是乡村医生中赤脚医生仍是主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低,结构偏失,与市级三甲医院中的医生的技术差距巨大。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定位为安全、经济、方便、有效;与此同时,课题组对乡镇卫生人员给予技术培训,并针对培训效果选出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安全性高、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的技术进行推广,提高了医生的业务素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宜技术的推广对于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健的需要,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有重要作用,得到了农民的肯定和拥护[3]。同时国家对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与条件给予财政支持,对于其增强硬件设施给予极大的帮助,有助于缩小与城镇医院的差距。

4问题、困境阐释

为长久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并取得积极效果,对县(市区)乡村医生进行卫生适宜技术的培训。主要是通过集中课堂现场培训、短期进修、分级培训强化培训等方式对基层医务工作工作者的中医技术的培训、生殖卫生技术和公共卫生技术的培训。

4.1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培训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市场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分配之后,大部分的基层医生大都是专科生或及少数的本科生,其大部分医生的专业技能与那些三甲医院和专科医院中的医生技能存在差距,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与掌握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虽有资料显示现场培训满意度为96.4%、意愿推广率为96.5%,技术易掌握率为98.8%[4]。但本课题组在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调研中也发现其存在弱点:(1)、基层医务人员到县级医疗机构培训或县级(或乡级)医务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的中、长期培训只能限于少数人员,专业性较强,缺乏广泛受益性,且已培训出“人才”易流失。这对于改善县内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呈现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局面。(2)、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业务部门出于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处于被动灌输式地位。一些参与培训的医生反映近期易忘、近期亦无法在实践中操作等。(3)、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的日常培训只能靠日或旬例会,业务培训相对少,且没有显示出培训后的效果,没有后续卫生适宜技术使用的跟踪,对实施的效果很难把握和界定。

4.2缺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卫生适宜技术我国科技人员经过筛选出来的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适宜技术大部分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系统管理、农村育龄妇女围产保健措施、孕妇破伤风类霉素接种技术、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冠心病血脂干预技术推广等[5],对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的慢性病、常见病却未列入其中。根据2000年的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占全国人口的10.46%,因此我国在那时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并具有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农村老龄化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特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支出将成为小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沉重的负担。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就是以为农村的患者提供安全、经济、方便、有效的技术,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农民看病难的目的,但是其筛选出来的技术大部分是针对儿童和妇女的常见病,继续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的适宜技术将成为迫切要求。

4.3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适宜标准与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卫生适宜技术的标准是确立筛选技术的前提,要求能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疾病谱、死亡谱、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水平等因素相匹配。但是随着卫生适宜技术的不断推广,卫生适宜技术中的不适宜情况逐渐暴露出来。(1)、技术目录有局限,某些技术并非适合农村,技术源和技术内容不详,技术虽简单但关键技术未公开,不适合农村需求;一些适合在基层推广或者急切需求的技术没有被纳入技术目录中;(2)、所用试剂、药品与器具的购买难度大或价格不菲[6]。技术所需小型仪器和制剂品出现购买困难的情况;(3)、优选的适宜技术由于当地基层医务人员习惯和利益冲突而不被或减少被采用等,或优选的适宜技术在设备和医务人员方面在实践中出现偏差,技术的实用性不强。

5对策和建议

5.1培训方法上创新,建立基层培训平台,实现基层医务人员的自主培训农村适宜技术培训效果直接影响着基层医务人员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环节。目前使用的培训方法一般都是专题讲座、课堂现场培训、短期进修、分级培训、强化培训和接受电话咨询等常规方法,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基层选拔技术人员到三甲医院进行专门的进修和专家定期定点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先帮助一批基层医务人员成长起来,再由他们将技术传授给本医院的其他人员,实现“先富”帮“贫困”。这样不仅可以随时评价培训的效果,推广培训效果好的技术,加强培训效果不明显的技术,还可以逐渐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承担起自身繁衍机制和自主培训机制,建立自主培训平台,便于基层医生技术的掌握,从而实现农村卫生技术培训自主培训、可持续的自主发展的良性道路。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3

1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

中医药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深入地了解。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关键是做好宣传工作。课题组的做法是,向基层医师推广中医药防治常见病方法,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向广大群众宣讲中医药防治科普知识,让中医药科普知识深入家庭,融入百姓生活。

2选择好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传统经验的积累,经过了长年的临床验证,确有疗效。但不同的中医药技术各有适应证和应用要求,只有合理选用才能取得良效。为了选好技术,课题组一是做好广泛宣传推介工作;二是组织专家论证,结合本省实际选择技术项目;三是深入各市地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对中医防治知识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需求。最后,因人制宜,分类推介,使中医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扎实开展。

3结合常见病防治进行推介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的着眼点是疾病防治。课题组在项目实施中,重视以病为纲,重点推介针对性强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时除了讲述适宜技术内容外,还讲述相关疾病的防治进展,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组组织编写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手册》[4]和《常见病防治与中医药适宜技术》[5],以病为纲,讲述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选择性地介绍最为适宜的中医药技术,在每一病种下设立适宜技术、单验方、中成药和防护专篇,受到欢迎。

4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注意发挥专家、学员和组织者的积极性。专家方面,主要是建立专家库,让中医适宜技术项目负责人讲述中医技术,让有中医药专业知识、有较好的表述能力、热心于科普方面的专家,开展中医药科普宣讲。学员方面,通过组织专家深入山区培训的方法,方便基层医师学习,并帮助解决继续教育学分。组织者方面,通过建立考评制度、制订奖励措施的方法,发挥各地积极性,共同做好中医药“三进”工作。

5做好质量追踪

抓好培训能保证中医药适宜技术有效地推广应用,做好追踪能更好地了解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满意程度。项目组设计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评估表”,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让学员对授课内容是否能听懂、讲述的技术是否掌握、培训的技术能否推广应用等进行评价,同时要求学员围绕培训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组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质量控制”论证,制订推广应用质量控制标准,组织专家进行督导,保证推广应用质量。

6结语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文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湖南农村300名从事基层医疗事业的医护人员,这300人中有240人在工作中使用了培训的卫生适宜技术,40人未使用适宜技术,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96%。

1.2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使用了自制表格的方法,表格中内容包括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使用适宜技术的情况和评价、影响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因素、被调查者对在当地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态度以及对卫生适宜技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掌握意愿。

1.3质量控制

在正式调查之前,统一了调查的标准,并采取了预先调查的方法使被调查人员熟悉调查的内容,建立起调查质量核查制度,一旦出现错误方便及时改正,或者出现遗漏部分及时填补。调查问卷收回之后再随机抽取10%的人数进行复核调查。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湖南农村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区中调查了300名医护人员,现场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00份。剔除无效表格后,共获得有效表格296份,回收率96%。被调查人员中,男180人,女120人,年龄为20~65岁,职称主要为中级或初级,分别占了总人数的50%和30%,高级职称人数占20%。县级综合医院和县级中医院各占35%和33%,乡(镇)卫生院(所)占24%和8%。从事专业分布以西医最多,占60%,中医占%18%,中西医结合占22%。

2.2湖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分析

2.2.1被培训人员未使用适宜技术的原因分析(表1)

表1被培训人员未使用适宜技术的主要原因(n%)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工作中培训使用了适宜技术的人员对该技术未使用的主要原因认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本次的调查中,有超过90%的适宜技术被培训人员认为应该在湖南农村大力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并且医护人员在适宜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具备了积极的态度,这种积极性是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正面因素,有利于推广适宜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本次调查中,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医护人员,都普遍认为推广的经费不足是阻碍了适宜技术在湖南农村推广的主要原因[3]。在我国农村推广卫生适宜技术也是一件公益性事件,想要保证这件公益性事业能够顺利进行,首要前提就是保证资金的到位,。同时,卫生适宜技术主要是面向农村开展,当地的农民对于新技术、新方法不支持、不理解也使得整个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在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于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当地的农民能够接受,从而促进该技术的广泛运用。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5

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滞后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降低农民群众看病费用,同时培养农村医药人才,使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技术,提高他们的医疗诊治水平,使农村医药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已成为我们必须提上日程的任务。

相比较西医学而言,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特色技术特别是中医外科一些非药物疗法,不依赖于大型诊疗设备,不受场地、医院规模、药物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乡村医生容易掌握,便于开展,看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就可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方法多用来治疗一些常见、多发病,患者受益面广,且医疗成本低,患者负担较轻,因此大力推广具有疗效成本优势的非药物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是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注册乡村医生治疗水平、带动基层健康医疗队伍的重要手段,并可通过培养当地3~5名乡村医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现代乡村医生治病水平。许多三级甲等医院既往已培养了诸多博士、硕士、进修医师,但对乡村医生培训较少,缺乏对乡村医师进行授课、示教的经验。事实上农村中医药人才对切实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需求十分迫切,其通过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不仅提高个人水平,甚至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救活一个医院,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相关区县该病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农村地区中医药卫生人才是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对乡村优秀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是提高中医医生的临床技能、繁荣农村中医药市场、促进农村医疗发展的重要手段。我院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211工程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既往积累了一些乡村医师培养经验。总结既往的人才培养经验,我们认为针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项目筛选

项目筛选十分重要,要注意乡村医师自身特点及所推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向乡村医生培训推广的中医外科适宜技术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所选项目必须是目前正在使用的、疗效确切的、群众反映良好的、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二是要安全、有效,便于基层医生学习和掌握;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疗效较好;四是成本要低,只有如此才适合在乡村推广;五是要适合农村和基层应用。在治疗多种外科疾病疗效显著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我国外科疾病发病特点及中医外科外治优势,总结在既往学术交流、授课过程中乡村医生较感兴趣的中医外科特色诊疗方法进行总结。初步确定一些适合培训和推广的项目,(1)排乳手法治疗早中期急性乳腺炎;(2)埋线配合外敷神阙穴治疗慢性便秘;(3)针药并用治疗泌尿系中小结石(9mm以下);(4)中医外治法治疗肛瘘;(5)给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等。

2项目具体目标

如果能通过1年的时间,在各市基层重点培养当地3~5名注册乡村医生,使其掌握上述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中医外科特色技术的要领,并能够熟练使用,建立一支基层中医外科医疗队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则能不断促进农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3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步骤促进项目的落实。(1)确定掌握上述诊疗技术、经验丰富、具有中医外科授课基础的具体培训骨干教师。(2)由骨干教师编写拟培训和推广的中医外科适宜技术诊疗规范,制作授课材料和特色技术规范化学习课件、光盘。明确特色技术的疗效,规范特色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进行阐述,以便于学习,使学习者能充分理解掌握并运用特色技术。(3)选送推荐地区优秀乡村医生(中医外科医生)3~5名参加理论培训学习。带教医院根据选送名单安排培训学习,并在培训结束后负责考核工作。(4)理论考核合格的乡村医生到相应医院进修学习3~6个月。由临床医生协助骨干教师对乡村医师进行临床带教、观摩示范,负责在日常工作中对乡村医生的指导,提高他们使用上述中医外科适宜技术的水平。要及时发现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并对推广工作进行效果评价。(5)以区、县及以下中医院作为培训基地,展开对口支援,骨干教师及三甲级医院中医外科专业人员到乡村医生所在地推广中医外科适宜技术,进行义诊。定点负责指导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6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和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许多价格昂贵的“新技术”明显超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加上某些医疗机构的趋利倾向,“高新技术”在农村的投入产出效益不尽如人意,多年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技术与政策手段破解这一难题。适宜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最早来源于经济领域,由atkinson和Stiglitz[1]在1969首次提出,他们将之表述为“本土化的实践与学习”(local-izedlearningbydoing),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受到当地特定的资源要素组合的制约,适宜技术理论要求技术结构应该和当地的资源要素结构相匹配。我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指出,发展中国家要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大部分应该是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发达国家的最先进的技术,应按照本国的资源条件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引进适宜的技术。

多数“高新医疗技术”的研发是基于发达国家或城市资源条件的最优使用,因此,尽管农村可以像城市同样地获得相同的最新医疗技术,但如果所采用的技术和农村的资源条件不匹配将造成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明显超出当地农民支付能力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国家科技部组织开展的“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就是针对近年来我国农村卫生技术选择面临困境的一种重大战略性创新,辽宁省过去8年的技术推广经验表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需求评估、技术遴选、绩效考核、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与规范,受到了广大农民、乡村医务人员和当地政府的欢迎和好评。同时,由于受当地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激励与补偿机制、技术储备水平等方面的制约,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也面临许多挑战与困难。下面就我们在技术推广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

1底数要清楚、需求要明确、技术的选择必须与当地的人才环境消费能力相匹配

以往的经验表明,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技术推广往往是低效和短命的。由于推广的技术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基本需求和障碍,与当地的资源条件不匹配,推广的卫生技术常常是患者不接受、医生不欢迎、环境不支持、领导不满意。为此,应对需方(农民患者)、供方(各级医院和医生)、环境(领导意愿、硬件条件、环境政策)等相关情况开展详细的基线调查,明确技术推广的目标,把握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尤其要推广到乡村一级的技术,涉及的乡村医生较多,管理半径长,工作量大。因此,必须以农民和乡村医生的技术需求为重点开展技术选择与推广的对象,切实把握和解决乡村一级技术推广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障碍。同时由于“适宜技术”同“先进技术”相比往往效益不高,乡村医生普遍缺乏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经济动力。为此,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政策约束、经济补偿、合同管理等综合措施,创新性的建立“适宜技术”推广的“适宜环境”与“动力模型”。选择的技术是否“适宜”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推广的技术是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相匹配,技术推广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当地是否能建立一种适合技术生存与发展的“适宜环境”。这种适宜环境包括当地农民的支付能力、医保制度、政策环境、人才素质、经费支持、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政府的责任主要在于合理配置资源,为适宜技术推广营造“适宜的”推广环境。但适宜技术能否在当地激烈的医疗技术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适宜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竞争力与生存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技术推广的组织管理水平。

县级与乡村医疗机构的技术需求存在本质差别,应客观分析不同技术在县乡村三级的“适宜性”。对于县级医疗机构,应从建立“区域卫生中心”角度,提高技术供给的质量,通过将“大病”病人留在当地进行有效治疗,提高“高水平医疗技术”在农村的可及性,切实降低“因大病致贫”的发生率。对于在乡村推广的适宜技术,应充分考虑当地医生的接受与利用能力,乡村适宜技术推广主要针对患病率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点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的规范性和诊疗效果,通过适宜技术的引进,更新乡村医生落后的诊疗理念,淘汰落后技术,降低诊疗成本,解决农村主要慢性病防治在技术、规范、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

2政府主导,多方出力,农民受益我们的推广经验表明,适宜技术推广采取的政府出面(政策、组织协调)、专家出智(评价、咨询、培训等)、多方出资(各级政府、医院、企业)、社会参与的推广机制是切实可行的。市

场机制必然导致医疗机构和乡村医生倾向于使用利润较高的“高技术”和“新技术”。相当一部分“适宜技术”属于价格低廉或不赚钱的技术,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干预和购买很难在与“高利润”技术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将“适宜技术”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目录,将为“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整合省内医学院校和医院的技术力量,充分调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积极性,聘请著名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开通绿色服务网络与通道大力拓展会诊与远程诊断的功能,是为“适宜技术”推广的技术保障。成立各级技术推广应用的项目管理组与专家组为技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和技术评估支持。农民受益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出发点和成败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因此,在技术选择、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和经费安排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这一宗旨。诊疗数量、农民疾病负担的改善、投入产出分析、服务可及性和满意度等应成为“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实施效果考核最重要的指标。

3合同制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保证效果

8年期间辽宁省在6个县的18个县级医疗机构,93个乡级机构,658个村级医疗机构分别推广20~30项包括西医、中医和计划生育三大领域的“适宜技术”,培训3555名医生,累计培训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30339人次,八年间筛查患者186978人次,诊疗患者158144人次。对于这样一个涉及中医、西医和计生三大领域,推广地域广阔,推广应用技术骨干众多的农村卫生技术推广项目,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绩效考核标准必将造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为此,辽宁省实行“项目合同制”与“项目负责人制”,通过制定“项目任务书”明确界定各项目承担单位、各级专家组及子课题负责人对项目运行不同阶段(基线、培训、推广、利用)的量化考核指标(数量与百分率),根据“任务书”积极推动项目的落实,根据阶段考核结果分期拨付课题经费。“任务书”的制定是为规范各方行为,调动各方积极性,保证课题阶段目标严格落实的关键步骤。同时主动学习和认真借鉴其他兄弟省的管理经验,将“推广机制创新”和富有生机的“示范机构建设”作为研究重点,结合辽宁特点,积极探索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根据乡村医疗机构和乡村医生的水平和积极性进行分级管理,建立“适宜技术推广重点乡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将有限经费和技术资源与乡村高质量人力资源结合,降低推广的“损耗”,切实提高乡村适宜技术推广的质量与效益。#p#分页标题#e#

4政府的决心,领导的责任心,医生的热心是适宜技术推广的核心

技术的质量和适宜性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基础,但政府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为广大农民谋福利的意志和决心是适宜技术推广成败的关键。适宜技术推广是为解决政府最关心、农民最担心、社会最关注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践行三个代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德政与善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专家出智、多方出力的原则,政府就是要这种市场机制失灵的适宜技术推广领域起主导作用。政府的良好意图能否通过科学严谨的技术推广过程转化为农民的收益关键在项目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各级领导的责任心直接决定项目组织管理的水平。乡村的技术推广是一项耗时费力的艰苦工作,课题组成员和医务人员对农民的爱心与热心是决定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7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明确任务,狠抓落实,通过项目建设凸显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特色,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得到普及和发挥特色作用,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医疗和保健的需求。

二、工作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全区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功能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中医药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充实中医药服务内涵,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和知识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大幅提高。全区中医药服务占医疗服务的比重有较大提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80%的中药房建设达到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均能提供5种以上中医药治疗方法。区、镇(街道)、村(社区)医疗机构及相应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强化培训覆盖率和使用率均达100%。创建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启动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修定城乡中医药服务考核评价指标,加强城乡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的评估和监管。将中医药业务开展情况和制定鼓励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激励机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将接受中医药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争取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的投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整中医诊疗收费标准,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协调落实在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适当降低中医药服务饮片、诊疗等项目报销起付线,并比相应机构的西医诊疗报销比例再提高不少于10%,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二)健全城乡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将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总体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其他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真正把中医药服务融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三)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须设置一级中医科,可根据需要设置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中医科的二级临床科室,有特色专科的可设中医病房;中心要按《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药房建设基本标准》(试行)要求建设中药房,设立中药煎药室,配备250种以上的中药饮片、60种以上的中成药,配齐常用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有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康复室、养生保健室和中药房和煎药室。也可采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上级单位统一配送和代煎。服务站要配备30种以上中成药,或一定数量的中药饮片,根据需要配置针灸器具、火罐、刮痧板、颈腰椎牵引、中药熏蒸及理疗等常用的中医药诊疗设备。中医临床科室布局、设施、风格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规定执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聘任的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其中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按照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数量配置中医类别医师,没有中医诊室的,应有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从事中药饮片调剂工作的药剂人员应具有中药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

(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按照中医药工作质量和数量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制度,鼓励应用中医药服务。要有较完备的相关服务制度和工作机制,在门诊、病房、出诊、家庭病房等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处理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按摩、中药熏蒸、敷贴、穴位注射、热敷、药熨、敷脐、耳压、点穴、雾化吸入等在内5种以上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社区中医护理要在辨证施护的基础上,开展慢性病、心理、母婴、临终护理和护理咨询指导以及家庭护理等专项中医护理服务。社区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逐年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特色服务内容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不低于90%和85%。100%的居民健康档案要有中医药内容和特色,并进行动态管理。

(五)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城乡社区中医类别全科人员的中医药全科知识的培训,分别取得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证书和规范化培训证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的其它类别医师重点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临床应用指南(中药)》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对药剂人员开展中药基本理论、药材辨识、中药配伍、饮片调剂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护理人员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继续教育培训,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对有意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其它类别医师,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没有配置中医类别医师的,除中成药合理应用培训外,还要开展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特别是火罐、刮痧、熏洗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要鼓励支持其它类别医师参加中医学历教育、西学中班等,参加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

(六)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强化推广培训工作。在2010年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推广培训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强化市3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使用,同时针对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和西医专业乡村医生增加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共两个分册),各级医疗机构及相应人员均能熟悉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七)利用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对诊断明确的重点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恶性肿瘤、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制定个性化的中医防治一体化方案,采取中医防治菜单式服务,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和行为干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家庭护理等。针对社区内中风、偏瘫、腰腿痛、颈椎病以及伤残等康复服务对象,制订个体化的中医康复干预方案,应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技术方法和社区简易康复设施开展康复治疗和咨询,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八)组织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广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对体质类型不同的人群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针对孕产妇,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孕期、产褥期、哺乳期的饮食起居指导、常见病食疗、康复训练指导、产后心理辅导等保健服务。针对季节性易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并采取中医药干预措施。针对不同人群,推广使用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疗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不少于10种;通过健康教育,向中年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社区居民宣传相应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摄知识以及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和传染病防治知识。要通过宣传栏、宣传保健手册、开设讲座、播放音像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传授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普及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年内完成不少于12场中医药健康服务活动,其中,中医药服务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各不少于2次。推广不少于1项养生保健运动。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2014年1-3月)

制定《市区第三周期中医药参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予以下发,召开全区中医药工作会议,进行宣传发动,明确目标和要求,落实具体措施。

(二)组织实施(2014年4-8月)

1、进一步强化市3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使用;同时针对各医疗机构临床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和西医专业乡村医生,完成辖区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两个分册)的培训任务。

2、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项目建设中各项工作任务,并及时向区卫生局汇报本单位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3、区卫生局将对项目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三)评估验收(2014年9-10月)

区卫生局于9月底组织完成对辖区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工作的全年自查,并于10月30日前,将第三周期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项目自查评分表及新申报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荐材料报市卫生局中医处,并作好接受市级抽查的准备。

五、工作要求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8

熊云,葛小霜,徐文海,陈敬德,马玮,胡瑜

【关键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酒泉市;调查问卷

为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全国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1]。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2009年上半年共培训4期,学员覆盖酒泉市肃州区、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阿克塞县、玉门市、嘉峪关市等8个市县区的所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及村卫生服务室(所)。作为此项目培训过程的参与者,随省市两级检查组对适宜技术在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临床运用情况进行回访。笔者现就此次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基层中医项目的开展情况提几点思考。

1推广项目及推广方式

此次推广项目为甘肃省专家通过筛选推荐的具有疗效确切、经常使用、易于掌握的项目,如“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性鼻岀血及耳鸣技术”、“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技术”、“脏腑背俞排罐治疗腰肌劳损技术”等20项适宜技术,整个项目主要为针灸推拿,涉及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神经系统检查、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知识。

项目培训要求乡镇卫生院学员掌握20项,社区、村卫生室掌握10项,学员全脱产、食宿免费,上午理论,下午实践操作,适当以讲座的形式穿插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学习效果分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考核。

2调查对象与方法

培训对象为酒泉市县及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村卫生室从医人员,拟培训450人,实际在册398人,共4期。每期培训末发放调查表,共发放398份,回收345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96.25%。问卷内容涉及民族、学历、职称、专业、岗位、进修经历及对振兴中医事业的观点等15项问卷内容。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结果

3.1一般情况

在参加此次培训的398名基层卫生学员中,男性309人,女性89人,男∶女=3.5∶1;年龄最小21岁,最大63岁,平均(39.55±9.49)岁。其中无学历学员31人,占8%(主要来自村卫生室);中专254人,占64%;大专97人,占24%;本科16人,占4%。中医专业61人,占15%;中西医结合专业16人,占4%;西医专业314人,占79%;其他7人,占2%。

3.2统计结果

(见表1)表1调查问卷主要项目统计结果(略)

3.3分析

3.3.1职称

均数为1.80±0.66,即学员的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以内,有一部分乡村医师还没有医师证和职称。

3.3.2年龄

平均(39.55±9.49)岁,从第1期(主要为各乡镇卫生院)到第4期(主要为村卫生室)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平均年龄最大相差5岁,在村卫生室工作、年龄在45~63岁之间的学员,多数单独采用传统中医方法防治疾病,而且他们也迫切需要了解解剖学、现代诊断方法等知识。

3.3.3希望从事的专业

调查结果均数为1.93±0.50,说明基层医护人员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事实上基层医护人员主要从事全科医师及护理工作。最近在全国推行的西医学中医活动给基层,特别是给全科医护人员带来实惠,有的纯西医门诊也开展了针灸、按摩等项目。

3.3.4希望培训的项目

调查得到的答案是1.13±0.36,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学员们希望多培训些“简、便、廉”的中医项目。

3.3.5重新从医再选专业

得到的均值是1.91±0.56,中西医结合是基层学员首选。留给卫生行政部门或医学教育专家的问题是基层如何培养中西医结合型的全科医护人员,如何稳定中医人才。

3.3.6基层学员有无进修经历

中医院的进修经历均值为1.66±0.49,西医院的进修经历为1.45±0.52。结果表明基层学员在西医院的进修人次远多于在中医院进修人次。

3.3.7对本次培训前后的收获和感受

培训学员对培训前的感受是1.58±0.50,培训后为1.15±0.36,结果表明学员对所学内容实用、易于操作的培训项目比较满意。

3.3.8问卷各项目总体均值培训前为1.58±0.50,培训后为1.15±0.36,统计值为272.16,p=0.00。此外,经对部分乡镇卫生院第1期学员的回访,部分项目已经在基层开展,而且疗效好,收费低廉,老百姓易接受。

4几点思考

4.1效益与评价体系

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其他传统中医药诊疗疾病一样主要特点为简和廉,如此次培训项目中的按摩气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只需要医者的耐心和一根中指,气海配天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只需1根艾条和一点姜蒜等。但对医疗单位来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如果项目不能给医院和医护人员本人带来经济收益,再好的项目也无法推广,因为年终医院对科室的评价、科室对医护人员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医院评价都主要依据经济效益,特别在基层,经济效益更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2]。

4.2人员素质与培训

此次调查的学员,有一部分在村卫生室从医者无学历或无执业证,乡镇卫生院多数学员是初级或中专学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普遍缺乏,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年长的知识老化,年轻的没兴趣学中医,因此,基层从业人员中医理论与技能素质有待提高。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训方面,从2009年开始,甘肃省卫生厅提出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要求各市州各单位在医护人员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组织集中辅导。这种活动对西医学中医、尤其提高西医内、外、妇、儿、五官科从业人员的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医学经典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

4.3中医学文化与临床

中国古代文化孕育出传统中医学,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医人文精神和确切疗效。为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最近许多中医院在艰难生存的同时,在医院门厅、走廊等处通过名人字画、塑像等营造中医文化氛围,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与中医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医院费尽心思宣传医院各个科室的诊疗项目、大型诊疗设备及用途。在2009年春季人才招聘会上,很耐人寻味的是省级医院不论中医院还是西医院在人才引进上都撇开中医学文化只注重用得上、用得着具有一技之长的临床实用型人才,有时即使有一技之长,也要在根正苗红的“三不”框架内,即不是普通西医本科的不要,第一学历不是西医本科的不要,30岁以上除检验、影像专业外不具备胃肠镜操作、单独外科手术、心脑等介入能力的不要。这种引进人才的标准趋势今后5~10年可能发展到部分地县级医院。2008年甘肃省开始选拔高校医护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无疑给中医学院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会,同时给基层的中医事业发展也注入了新鲜血液。

4.4环境与政策

中医的发展取决于医学环境及政策。在某医学院一位药理学教授一边在中医的招牌下申请从植物里提取瘦素,解决肥胖人群的科研课题,一边则在课堂上对着学生说中医缺乏科学依据;个别省份中医学院毕业生从事外科存在资质问题或外科系统研究生不予录取;又有“鱼腥草、双黄连事件和岌岌可危的清开灵”;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更让中医师可能会存在非法行医,但有了西医的资格证在医疗系统一路绿灯。按照现行的环境和政策,中医的振兴还要有更长的路要走,中医是不是一定要回归民间,确实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5基层学员振兴中医建议摘录

①振兴中医非常好,但更应该是拯救,国家拯救,中医自救,这次学习班突出了这些,非常好,应多培训几期。——赵亦工,男,大专,55岁,中医。②中西并重,既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又要学习现代医学。——李旭,男,本科,26岁,中西医结合。③用中医药治病在某种情况下就是比西药好,还可以治本,培训工作应从基础抓起,定期请名老中医谈治病经验。——崔文钦,男,中专,60岁,西医。

参考文献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9

熊云,葛小霜,徐文海,陈敬德,马玮,胡瑜

【关键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酒泉市;调查问卷

为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全国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1]。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2009年上半年共培训4期,学员覆盖酒泉市肃州区、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阿克塞县、玉门市、嘉峪关市等8个市县区的所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及村卫生服务室(所)。作为此项目培训过程的参与者,随省市两级检查组对适宜技术在各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临床运用情况进行回访。笔者现就此次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基层中医项目的开展情况提几点思考。

1推广项目及推广方式

此次推广项目为甘肃省专家通过筛选推荐的具有疗效确切、经常使用、易于掌握的项目,如“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性鼻?缪?岸??际酢薄ⅰ磅兹?胫瘟蒲?导渑掏怀鲋⒏?蕴弁醇际酢薄ⅰ霸喔?秤崤殴拗瘟蒲?±退鸺际酢钡?0项适宜技术,整个项目主要为针灸推拿,涉及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神经系统检查、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知识。

项目培训要求乡镇卫生院学员掌握20项,社区、村卫生室掌握10项,学员全脱产、食宿免费,上午理论,下午实践操作,适当以讲座的形式穿插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学习效果分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考核。

2调查对象与方法

培训对象为酒泉市县及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村卫生室从医人员,拟培训450人,实际在册398人,共4期。每期培训末发放调查表,共发放398份,回收345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96.25%。问卷内容涉及民族、学历、职称、专业、岗位、进修经历及对振兴中医事业的观点等15项问卷内容。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3结果

3.1一般情况

在参加此次培训的398名基层卫生学员中,男性309人,女性89人,男∶女=3.5∶1;年龄最小21岁,最大63岁,平均(39.55±9.49)岁。其中无学历学员31人,占8%(主要来自村卫生室);中专254人,占64%;大专97人,占24%;本科16人,占4%。中医专业61人,占15%;中西医结合专业16人,占4%;西医专业314人,占79%;其他7人,占2%。

3.2统计结果

(见表1)表1调查问卷主要项目统计结果(略)

3.3分析

3.3.1职称

均数为1.80±0.66,即学员的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以内,有一部分乡村医师还没有医师证和职称。

3.3.2年龄

平均(39.55±9.49)岁,从第1期(主要为各乡镇卫生院)到第4期(主要为村卫生室)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平均年龄最大相差5岁,在村卫生室工作、年龄在45~63岁之间的学员,多数单独采用传统中医方法防治疾病,而且他们也迫切需要了解解剖学、现代诊断方法等知识。

3.3.3希望从事的专业

调查结果均数为1.93±0.50,说明基层医护人员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事实上基层医护人员主要从事全科医师及护理工作。最近在全国推行的西医学中医活动给基层,特别是给全科医护人员带来实惠,有的纯西医门诊也开展了针灸、按摩等项目。

3.3.4希望培训的项目

调查得到的答案是1.13±0.36,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学员们希望多培训些“简、便、廉”的中医项目。

3.3.5重新从医再选专业

得到的均值是1.91±0.56,中西医结合是基层学员首选。留给卫生行政部门或医学教育专家的问题是基层如何培养中西医结合型的全科医护人员,如何稳定中医人才。

3.3.6基层学员有无进修经历

中医院的进修经历均值为1.66±0.49,西医院的进修经历为1.45±0.52。结果表明基层学员在西医院的进修人次远多于在中医院进修人次。

3.3.7对本次培训前后的收获和感受

培训学员对培训前的感受是1.58±0.50,培训后为1.15±0.36,结果表明学员对所学内容实用、易于操作的培训项目比较满意。

3.3.8问卷各项目总体均值培训前为1.58±0.50,培训后为1.15±0.36,统计值为272.16,p=0.00。此外,经对部分乡镇卫生院第1期学员的回访,部分项目已经在基层开展,而且疗效好,收费低廉,老百姓易接受。

4几点思考

4.1效益与评价体系

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其他传统中医药诊疗疾病一样主要特点为简和廉,如此次培训项目中的按摩气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只需要医者的耐心和一根中指,气海配天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只需1根艾条和一点姜蒜等。但对医疗单位来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如果项目不能给医院和医护人员本人带来经济收益,再好的项目也无法推广,因为年终医院对科室的评价、科室对医护人员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医院评价都主要依据经济效益,特别在基层,经济效益更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2]。

4.2人员素质与培训

此次调查的学员,有一部分在村卫生室从医者无学历或无执业证,乡镇卫生院多数学员是初级或中专学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普遍缺乏,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医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年长的知识老化,年轻的没兴趣学中医,因此,基层从业人员中医理论与技能素质有待提高。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训方面,从2009年开始,甘肃省卫生厅提出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大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要求各市州各单位在医护人员自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组织集中辅导。这种活动对西医学中医、尤其提高西医内、外、妇、儿、五官科从业人员的中医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医学经典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观察。

4.3中医学文化与临床

中国古代文化孕育出传统中医学,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医人文精神和确切疗效。为倡导医院人文精神,最近许多中医院在艰难生存的同时,在医院门厅、走廊等处通过名人字画、塑像等营造中医文化氛围,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与中医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医院费尽心思宣传医院各个科室的诊疗项目、大型诊疗设备及用途。在2009年春季人才招聘会上,很耐人寻味的是省级医院不论中医院还是西医院在人才引进上都撇开中医学文化只注重用得上、用得着具有一技之长的临床实用型人才,有时即使有一技之长,也要在根正苗红的“三不”框架内,即不是普通西医本科的不要,第一学历不是西医本科的不要,30岁以上除检验、影像专业外不具备胃肠镜操作、单独外科手术、心脑等介入能力的不要。这种引进人才的标准趋势今后5~10年可能发展到部分地县级医院。2008年甘肃省开始选拔高校医护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无疑给中医学院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会,同时给基层的中医事业发展也注入了新鲜血液。

4.4环境与政策

中医的发展取决于医学环境及政策。在某医学院一位药理学教授一边在中医的招牌下申请从植物里提取瘦素,解决肥胖人群的科研课题,一边则在课堂上对着学生说中医缺乏科学依据;个别省份中医学院毕业生从事外科存在资质问题或外科系统研究生不予录取;又有“鱼腥草、双黄连事件和岌岌可危的清开灵”;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更让中医师可能会存在非法行医,但有了西医的资格证在医疗系统一路绿灯。按照现行的环境和政策,中医的振兴还要有更长的路要走,中医是不是一定要回归民间,确实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5基层学员振兴中医建议摘录

①振兴中医非常好,但更应该是拯救,国家拯救,中医自救,这次学习班突出了这些,非常好,应多培训几期。——赵亦工,男,大专,55岁,中医。②中西并重,既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又要学习现代医学。——李旭,男,本科,26岁,中西医结合。③用中医药治病在某种情况下就是比西药好,还可以治本,培训工作应从基础抓起,定期请名老中医谈治病经验。——崔文钦,男,中专,60岁,西医。

【参考文献】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篇10

   接受培训前问卷68人,培训后问卷61人,经过实践后接受问卷57人。培训前调查有82.35%表示接触过名中医处方,17.65%反映从未接触过。其它困难包括:中医基础差,欠缺临床带教,基层中药房药品不齐,年纪大难记忆及掌握,实践机会少,不在中医科坐诊,认识理解有欠缺,患者信任度不高,掌握中医处方量少等。在实践后培训中对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调查,认为作用明显的为49.12%,有一定作用的为50.88%,作用不明显为0,愿意接受(或继续接受)名中医处方培训的占98.25%。对于名中医处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另外,许多学员还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师承带徒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名医现场指导,整理名中医经验集,制作名医视频课件,网上交流学习,增加名中医处方培训次数,名医单、验方交流,病案分析,开展处方点评等。

   讨论与分析

   培训前接受问卷的学员中有82.35%曾经接触过名中医处方,并且有94.12%认为名中医处方对中医诊疗工作非常有必要,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中有应用需求和主观能动基础,这是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培养中能起到独特作用的基本条件。通过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对基层中医人员名中医处方认知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些内容的认知,如临床应用、心得体会、同行交流等,培训后认知提高的程度显着。培训前,79.40%的学员感到应用名中医处方有困难。通过培训有近58%的学员表示应用名中医处方仍有困难,主要表现为:在技术上加减应用,专科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水平,中医处方掌握程度,中医基础等有欠缺;其它方面如患者信认度不高、病员少、药房品种不齐、欠缺临床带教,不在中医科坐诊等,说明这方面的困难是多元性的。培训和实践后参加问卷的学员中有98.25%表示愿意接受名中医处方的培训,100%认为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明显或有一定作用,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培训在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中是有作用的,并且绝大多数基层中医药人员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基层中医人员对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名医讲课”、“名医亲临指点”和“名医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