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居家养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51

乡村居家养老篇1

保险对农村养老的意义就新农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比较而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特别是对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中。我国从20世纪末就逐步踏入人口老龄社会,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其中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有99283174人,占全国人口14.98%,占全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的比例是:55.92%。“同时,根据调查,城市老年人口领取退休金和基本生活费的比例接近60%,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不到40%,而农村老年人口领取退休金和基本生活费的比例只有10%,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超过85%,并且只有极少数农村老年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可见,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口很难实现“老有所养”的基本保障目标。目前,困扰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主要突出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收入方面

根据我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为自己劳动、家庭供养、养老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在这四种主要的经济来源中,所占比率为“自己劳动占41.2%,家庭供养占47.7%,领取养老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别占4.5%和4.6%。”以养老保险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基本生活的经济来源较为可靠和稳定,但这一部分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主要经济来源中所占比率较低,且领取时有一些相关的规定和限制条件。而依靠自己劳动和家庭供养所得到的经济收入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干预到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但这一部分所占比率接近90%,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直接影响着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

2、支出方面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面临的养老支出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正常的生活开支费用、看病费用、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正常的生活开支费用和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所占比率相应较低。尽管有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但农村老年人口的看病费用所占比率较大,农村老年人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于疾病的认识较为滞后,又加之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疗设置相对薄弱和匮乏,农村老年人一般要等到病得特别严重的时候才会选择就医,这样一来,造成医疗费用的成倍增加,甚至花费了巨额医疗费用也不能挽救生命,可见,农村老年对于看病费用的支出是相当巨大的。

(二)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养老的积极意义

正因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政府在推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后,先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2011年),在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但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对农村养老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受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固有矛盾。在此背景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孕育而生,解决了新农保的弊端。因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农村养老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具体体现为:

1、社会公平得到了突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统一覆盖到一个保障范围之内,且所有的参保规定、待遇规定、领取条件等一系列的养老保险保险制度都将城镇和农村统一到一个框架下来。这样彰显了政府对社会各阶层的保障的公平理念。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待遇领取时,废除了“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使农村居民在享受养老保险时更加的公平。

2、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参保金额统一起来,原来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从缴费到领取待遇都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打破了城乡的经济收入差距,将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待遇领取相统一起来,划定同一个标准。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而言,可以选择更好档次的的缴费标准,相应的国家也可以增加补贴金额,最终农村老年人口所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也会有所提高。

3、社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统一到一个制度框架下,有利于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缴纳的养老保险金统一筹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投资、监管和给付,这样在一定程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也有利于集中力量办社会保障的大事。除此之外,城乡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也得到了整合和规范,农村原先的养老保险机构进行精简并购,更有效率。

4、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到了促进

农村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自己劳动和家庭养老,无论是自己养老还是家庭养老都要求农村人口在年轻时实现劳动力产出的最大化,为家庭提供更多的经济收入。因此,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会涌入城镇工作,为今后的养老做相应的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打破了农村居民只能在农村缴纳养老保险的制度,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能自由选择在城镇和农村缴纳养老保险,这样解除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对缴纳养老保险地域限制的后顾之忧。

5、家庭养老重担得到了缓解

“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国家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就是为了让城镇和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特别是农村居民在年轻时,经济收入较好的时候选择参加较高档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缴费时就可以得到国家相应的补贴,在年老后领取养老保险时也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保险的负担。

6、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缴费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养老的待遇水平,集中了城镇和农村社会的力量来应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国家新增了7个档次,满足了不同需求的农村老年人对于养老保障要求。有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解除了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后顾之忧,使的老年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二、结语

乡村居家养老篇2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利用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完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任务,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深入人心,全办居民得到更多实惠。

工作目标

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缴费率65%以上,待遇发放率100%。在2012年的基础上,力保先进位次。

领导机构

为确保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进行,决定成立西城街道办事处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筹资期限

2013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

具体政策

1、参保范围

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未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缴费标准

(1)个人缴费:每人每年缴费标准设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由参保人自主选择,多缴多得。

(2)政府缴费补贴:对每位参保人每年补贴30—57元补贴。其中选缴100元,补贴30元;选缴1000元,补贴57元;每提高一个档次增加补贴3元。

3、领取条件及养老待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以及国家规定的其它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按规定参保缴费;年龄在45-59周岁的,应按年缴费,允许补缴,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

4、其他优惠政策

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由政府全额代缴,按最低标准每人每年100元。如想多缴,自己选档次追缴。

工作步骤

(一)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2013年元月初,街道召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动员会,全面部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各村(社区)要结合本村(社区)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做到每村张贴公告,每户有人上门,每户发一份宣传单,户主和主要家庭成员都要知晓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二)参保缴费工作(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0日)

1、以村居为单位做好调查摸底,对年满16周岁以上的家庭人口数和户数,建立台帐,收集相关材料。

2、以村居为单位,村居书记、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建立村

居干部包组、包巷、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充分利用春节前后城乡居民回乡过节的大好时机,根据先易后难原则,采取定点定时集中收缴和上门收缴相结合等方法筹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力争按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3、各村居要指定专人负责收集资料,并负责将收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存入基金专户,参保资料要及时交到街道社保所。

4、社保所要对各村(社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代办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及待遇发放工作。

(三)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考核

年底,街道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人员对各村(社区)城乡居保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作为年度考核数据。

奖惩措施

乡村居家养老篇3

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我县已建立了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积极成效。截止2007年底,在全县11.14万名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居民2.03万人,农村居民9.11万人)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有8334人,占7.48%;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2674人,占2.40%;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有4620人,占4.15%;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8928人,占16.99%。上述制度的建立,解决了部分居民群众的养老保障问题,化解了一批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全县还有约8.15万名城乡一般居民(占全县常住户籍人口的73.16%),缺乏系统性的养老制度保障;同时,由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思路不尽合理,致使农村原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加上这一块,相当于全县实际上有90.15%的居民群众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因此,在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并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快探索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思路,尽快解决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注重社会公平,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养老保障方面,只有实现广覆盖,使城乡居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实现共享,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目前,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只覆盖到城镇从业人员和农村部分居民,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缺乏应有的保障功能。因此,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客观使然。

第二,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摆在首位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城乡大批青壮年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地域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老年农民的日常生活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呈现上养四位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功能受到严重削弱,城乡家庭养老功能逐步淡化和弱化,靠代际供养已经难以解决养老问题。再一方面,随着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加上目前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由于覆盖面窄、参保人数少、保障程度低等缺陷,无法满足参保人员养老的需要,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县城乡社会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日趋突出。因此,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这几年来,城乡居民要求解决养老保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社会各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抓紧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全体城乡居民,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需要,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从而缓解广大居民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等问题,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要求。

第三,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依据统计学上的“大数法则”,各类保险只有不断扩大覆盖面,才能提高保险基金的共济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十五”期间,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付能力越来越强,覆盖范围从国有、集体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从城镇从业人员扩大到了进城务工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符合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

第四,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大社保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的受益面,也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全体城乡居民的养老之忧,正是坚持探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丰富了大社保体系的内涵,必将推动大社保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我县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1、发展历史及沿革

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民政部早在1986年就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1992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

我县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实施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浙政发〔1995〕4号)规定,从1995年起,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为非城镇户口的农村各类人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暂行办法》精神,我县出台了《关于建立云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云政办〔1995〕16号)和《云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云政办〔1995〕21号),并于1995年4月在云和镇红光、沙溪两个村进行了试点。二是全面推广阶段:1996年底,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县铺开,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1家福利企业及1个零散户。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上不封顶(浙政发〔1995〕4号文件规定的月缴纳标准分为2、4、6、8、10、12、14、16、18、20元等十个档次);农保基金主要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实现保值增值,同时,根据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调整情况来确定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三是整顿规范阶段:1998年,国务院将此项工作从民政部门划归劳动保障部门。1999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国务院要求停止接受新业务,对“农保”进行整顿规范。我县的农保工作以保持稳定为原则,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基金不丢”,并于2003年9月把该项工作从县民政局下属的农保处整体划入县社保处管理,顺利完成了农保机构的职能划转。

2、工作现状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已达到一定规模,在农村也有一定的影响面,但成效一般。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1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11家福利企业和1个零散户开展了农保工作,参保人数有18928人,参保率为20.77%;积累基金341.54万元,累计支付待遇1.49万元;在目前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286人中,享受待遇最少的每人每月只有0.21元,最多的每人每月也只有21.42元,月平均待遇为2.20元,月领取额在1元以下的有194人,20元以上的只有2人。由于缴费起点低、待遇标准低,目前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没有新保及续保人员,实际上已处于停滞状态。为维护农保政策和业务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县农保工作处于不宣传、不发动,上门参保不中止的状态。

三、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县现行农保制度的主要政策依据是1992年由民政部制订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其主要政策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保对象范围:60周岁以下农村户籍公民,包括务农务工经商人员及乡镇招聘干部、应征入伍青年、民办教师、医生和其他各业劳动者等。

2、资金筹集方式:坚持农民自我保障为主和自助与互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含国家让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和储蓄积累式的办法进行筹集;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

3、资金积累方式:缴费建立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含国家让利)均记在个人名下。

4、待遇享受规定:我县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60周岁,待遇标准按达到领取年龄时个人账户的积累总额确定,并根据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调整情况来确定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保证期为十年。

5、基金管理方式: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并按国家有关金融政策运营管理,主要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

(二)现行制度设计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分析

现行农保制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规划制订的,符合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和农村特点,也曾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县农保工作出现了因缺乏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而“扩不出”、因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而“保不齐”、因制度衔接性差而“流不动”等问题。现行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稳定性和适应性差。首先,我县现行的农保制度基本上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因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导致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其次,在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将乡镇企业职工、私营企业主和雇员等有劳动关系的群体继续纳入现行农保制度有失公平性。第三,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1995年我省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6—20元之间,但十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第四,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明特征。但是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2、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都是将基金存入银行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如一年期存款利率已从1995年的10.98%下调至现在的4.14%),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实现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就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出现了参保的人越多而国家赔得越多的尴尬局面。

3、保障功能弱。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普遍较低。同时,基金积累类似于银行存款,靠自我积累模式,而养老金待遇则仅靠自我缴费的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加之,当时是在预定利率12%的情况下制订政策的,较少考虑到金融风险,结果在政策推出后,银行利率接连下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农民养老保险帐户的利率只好下调(1997年1月下调至8.8%,1998年1月下调至6.8%,1998年7月下调至5%,1999年7月起更下调至2.5%),造成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不高,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水”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

4、政府责任缺位。原民政部农村养老保险办公室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一方面,由于在制度设计中没有硬性规定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而变成了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四、我县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析

(一)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1、较高的养老意识为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了思想基础。

由于多年来各类养老保险宣传以及社会高度信息化,广大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有了基本认识并产生较为强烈的要求。一是城乡居民的养老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出台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或完善现行“农保”政策)、依靠养老保险实现养老的意愿较为强烈。二是通过社会保险信息的广泛传递,广大城乡居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比较羡慕,从而增加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和要求。三是商业保险公司的大力宣传,使广大城乡居民多了一份比较。绝大部分居民感觉商业养老保险有吸引力但缴费额较高,希望政府能承办低缴费额的“政府福利型”养老保险业务。这都为尽快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又适应广大城乡居民缴费能力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2、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了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走向。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党的十六大早已经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除了继续重点“关注”农业保险外,还以农村人身保险为突破口,首次出现了“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表述。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要求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4)《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提出,要“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建设覆盖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规范方便有效、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快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2007年云和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列入今后五年要抓好的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3、多年实践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我县现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比较健全,队伍比较稳定,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规范,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下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薄弱。

建设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除了要考虑社会认同程度、制度发展方向、现有工作基础等方面因素外,重点要考虑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城乡居民承受能力以及制度本身保障功能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从8.01亿元增长到22.41亿元,年均递增11.9%;人均生产总值从7530元增长到20158元,年均递增11.7%;农业占三产结构的比重,已经从24.6%下降到12.5%。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农业占有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同时,财政收入只有2.8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4267元。因此,我县经济社会仍将以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财政支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仍然较弱,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必需的物质基础还较为薄弱。

五、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以上分析表明,我县建设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具备了一定思想认识基础和工作经验,制度建设的政策走向也已经较为明确。虽然目前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薄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从执政为民和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应主动创新,稳妥谋划,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情况和适应民生需求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以储蓄积累与享受待遇调整机制为核心的“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可接轨”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为新型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从近期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进入二、三产业,或者季节性、阶段性地从事非农产业。因此,当前这个阶段要有所侧重,重点解决好大龄农村人员(男45周岁以上、女40周岁以上)的养老问题,对此年龄段以下的人员,可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将其逐步纳入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长远看,随着政府财政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养老保障体系的容纳能力会不断增强。所以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要从适应户籍和职业转移的需要、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角度来设计,以利于今后的沟通和衔接。

2、保障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原则。从我县实际来看,首先,区域之间也还存在着经济不平衡,各乡镇以及同一乡镇的各个村之间的经济情况存在不小的差异性,由此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存在着较大不同。其次,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农村居民毕竟有所区别,农村居民或多或少还拥有着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土地,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活费用中需要由现金支出的比例相对低一些,而城镇居民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要用现金来获取。同时,这两个群体的医疗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当前设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要着眼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养老保险来为他们年老以后的生活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助,同时继续立足于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多层次、多方位地解决其养老问题。

3、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原则。设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必须弥补原先制度设计中缺乏政府投入机制的不足。缴费可以以个人为主,村集体视自身经济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明确政府缴费补贴的具体比例,并对经济困难群众予以适当倾斜。

4、简洁直观、便于接受的原则。居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群体,需要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因此,新制度的设计必须简单直观,具有灵活性,让城乡居民真正感觉到实惠,这样才易于群众的接受和参与。

(三)具体设想

1、制度定位。新制度应该定位在建立我县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不是对现行农保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新制度出台后,应该明确暂停受理老农保业务,通过制度衔接,逐步消化老农保,以利于推进新型养老保险。

2、范围对象。新制度的实施对象界定为在云和县行政区域内16周岁至60周岁、具有我县常住户籍的城乡居民。由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城乡居民中已经有部分参加了现行的各类政府性养老保险,所以重点解决对象是除已参加政府性养老保险以外的其他城乡居民中的大龄人员(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

3、缴费标准。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不稳定的特点,参保时年龄未满60周岁的人员采取按年缴纳的方式缴费,缴费金额按缴费基数乘以缴费比例确定。首先,根据我县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县财政的支持能力,同时考虑到有关统计数据的公布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缴费基数可按上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另一方面,缴费以个人为主,村集体视其自身经济状况给予适当补助(个人和村集体经济的缴费比例不低于8%),同时县财政可按不低于上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标准进行补贴,并向经济困难的群众适当倾斜(县财政按不低于5%的比例给予补贴)。其次,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也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意识,可确定缴费年限为15年。再者,参保时年龄已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由于年纪较大,逐年缴纳不现实,所以可采取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金额按缴费时上上年全县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规定的比例和缴费月份确定,缴费月份具体标准视年龄增长情况逐年递减。

4、帐户管理。为确保养老金计发基数的确定性,可将个人缴纳部分和村集体补助部分用来建立个人缴费帐户。同时,为提高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水平,可将县财政补贴中的一部分用于建立参保人员补贴帐户(比如县财政补贴5%,其中3%补贴到个人),并按规定与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合并计算养老待遇。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将县财政补贴部分的其余部分(比如县财政补贴5%中的2%部分),用于建立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借以逐步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

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也为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补贴账户和统筹帐户每年可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帐利率标准计息一次。参保人员自领取养老金之月开始,其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再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的计息规定办理。

参保人员异地(跨统筹地)迁居,其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能转移的,转移迁入地社会保险机构;不能转移的,可一次性退还本人。

5、待遇享受。设计待遇时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待遇计发办法采取缴费确定型,根据缴费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待遇标准;二是设置养老金调整机制,养老金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基金支付能力及银行利率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所需资金从统筹基金中列支。

具体来说,月养老金起领标准为缴费账户积累总额乘以待遇计发系数。假定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的保证期为13年,则年满60周岁人员的待遇计发系数为1/156;60周岁以上人员的待遇计发系数则与其缴费月份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参保人员死亡后,其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6、制度衔接。本着平稳过渡、操作方便的原则,新制度可以与原农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一定条件内衔接,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个人缴费账户和补贴账户储存额本息可以按有关规定折算过渡,以利于今后城乡保障方式的融合。

(四)费用测算

鉴于我县实际,在设计我县建设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一方面,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应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另一方面,鉴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可以借助耕地来实现基础保障,其保障水平可略低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从目前情况看,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3707.8元(其中单位缴纳2648.4元,个人缴纳1059.4元),月平均养老金享受标准为1164.32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四个档次的平均缴费标准为每人2.7万元(其中

政府补助1.375万元,个人和集体缴纳1.325万元),月平均享受待遇为150元。

乡村居家养老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困境;对策

一、引言

在党的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并同时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2014年,我国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到今天,仍面临重重困难,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破解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现实困境的重大问题,立足我国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就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优化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剖析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2014年,我国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到今天,仍面临重重困难,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主要如下:(一)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按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计算公式进行测算,选择缴费档次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按缴费15年计算,满60岁每年领取养老金额分别为828.35元、970.79元、1113.24元、1255.68元、1398.13元、1540.58元、1683.02元、1825.47、1967.91元、2110.36元,就算选择1000元档次缴费,满60岁每年领取的养老金额也低于我国最新的贫困线标准,并且在贫困地区农村,有些家庭连最低档次的缴费都存在困难,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是必须突破的现实困境;(二)现行缴费标准有待改进。一方面收入水平低、家庭人口多的农村居民无钱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另一方面家庭相对富裕的农民的较高水平的养老需求,现行缴费标准又无法满足;(三)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政府筹资困难。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农民收入高,其缴纳的保险金占到整体的一半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四)制度覆盖面很大,但人群覆盖率尚有待进一步提升,停保退保率相对较高。部分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对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存在怀疑,再加上养老金领取水平过低,导致缴费动力不足,对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消极的心态;(五)部分地方政府财经补贴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不了解生活困难的农民的实际收入;(六)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责任划分不合理,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待优化;(七)财经的资金支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经支持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八)养老资金被贪污、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较低,挫伤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经办机构的管理与办事人员的培训及激励措施不力;(十)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部分地区养老基金投资方式仅限于存入银行和投资国债,虽然有很好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但收益率低。

乡村居家养老篇5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建立,保证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的制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应该是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使得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同等待遇的养老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均等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杨凌示范区与现有养老保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杨凌示范区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养老保险;一体化

目前,杨凌示范区养老保险“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城乡养老保险差距较大,城乡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不均等现实情况,已不能满足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改革。

一、杨凌示范区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杨凌示范区主要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相互分割,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在参保对象上,各类养老保险制度都有自己相应的参保人群;在缴费标准上,各类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标准也不同,政府、企业、个人在承担责任方面也不同;在待遇水平上,各类养老保险制度的给付水平也不同,而且差距很大;在管理上,各类保险制度相互分离,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和管理成本。总之,相互分割的养老保险制度不适应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近三年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二、杨凌示范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目前我区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突破三万元大关,由2010年的人均23754元增加到2012年的人均35911元,人均GDp增加12157元。杨凌示范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城乡要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见表3)就是最大的障碍。

2.城乡养老保险水平差距大

城乡间养老保险水平差距比较大,远远没有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目标。2012年,杨凌农村居民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到年老后享受每月100元以上的养老金,而城镇养老保险现在的平均待遇水平为平均每月是1800元,城镇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大约农村居民的18倍,差距很大。近三年来城镇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几个指标的情况对比见表1。

3.社会认可程度的差距大。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再加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不足(2012年人均每月100元),不能保障农村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因此农村居民不是十分认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杨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为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较高(2012年人均每月1800元)和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使大家特别认可。杨凌示范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已退休的父母用自己的养老金给无固定工作的儿女缴纳养老保险,以便儿女老了生活有保障,这说明城镇职工养老险已深入民心。

三、实现杨凌示范区基本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基本要求

1.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

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不是实行强制措施,而是

实行自愿参保的原则。在农村“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必须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识,让农村居民意识到养老保险制度是真正的为民惠民的政策。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政府应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水平。影响农村居民养老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缴费高低,而缴费高低又由收入水平决定。所以,提高杨凌示范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就是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水平。

3.合理分担责任

在养老保障领域,市场机制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无论养老保障制度如何变革,政府都不可能推卸自己的主导责任。因此,政府应该主导养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独揽责任,坚持责任共担的原则,由国家、单位以及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障的重任。养老保险的主体有个人、政府、企业、任何主体都有自己相应的责任。

4.经办部门的合并整合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不同的社保经办部门负责,主管部门也不同,但是使用的终端机和软件都是一样的,服务器也在一起。这样造成了办公设备的重置,资源和人员的浪费。另外,两个社保经办部门距离很远,一个在杨凌城区的西边一个在东南,给群众办事造成不便。所以应该把两个单位合二为一,设备人员重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率,也方便群众办事。

5.建立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可以扩大缴费的档次或缴费比例,不管是城乡居民,还是城镇职工都可以选择和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缴费档次或缴费比例。在缴费的设计上,应该体现激励的原则,对非在职的城乡居民和多缴费的参保人员予以更高的政府补贴,激励居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或缴费比例,从而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和参保率。

6.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分为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给开展企业年金的企业以税收政策上的倾斜,增强企业的积极性。鼓励银行加快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让居民和职工都认识到除了基本养老保险还可以参与补充养老保险。这样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就不只是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晚年生活将得到很好的保障。

乡村居家养老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层队伍必要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居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维护整个社会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支作风硬、技术精、素质高、专业强的经办机构队伍,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精确管理的组织保障,是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一政府的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而强化基层人员配备,发挥村级队伍作用,则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提供了运行保障。自近几年全面贯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惠民政策以来,各级人社部门广泛宣传、务实创新、努力推进,该项工作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惠民政策基本实现了广覆盖。但通过近几年的摸索、运行,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层队伍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层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基层工作量大、村级工作人员少

城乡民民养老保险业务涉及政策宣传、资料收集、整理录入、参保续费、信息变更、生存认证和待遇发放等环节,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基本每个村只有1名村干部兼任,而对数以千计的参保对象和村干部本身负责的其它工作,使得村干部分身乏术,很难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做好。

(二)基层经办人员老龄化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村级无专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人员,均由村干部兼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协理员。而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均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更不能有效借助信息网络系统来服务参保对象。

二、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层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政策宣传的需要

要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参保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一惠民政策有较深的认识和了解,宣传工作必不可少。而和城乡居民接触最多的即村级工作人员,各级部门的宣传方案能否得到落实,落实效果好坏均与村级工作人员密不可分。村级工作人员只有先吃透政策,领会政策,才能以通俗易懂、浅显易解的表达方式向参保居民正确解读相关政策。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参保居民的参保积极性,让惠民政策真正为民。

(二)日常经办服务的需要

村级应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使参保人员不出村即能办理和查询各项业务。村级工作人员需准确掌握本辖区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特别是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的生存情况。因大部分地区未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抚恤政策,只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参保人员死亡如不主动申报或刻意隐瞒死亡时间,不能及时申报死亡注销的话,势必发生冒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的现象,从而造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

(三)发挥村级平台作用

村级组织是现行体制下最基层的人民政权和管理、服务机构,服务好本区域内居民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辖区内居民参保续费、信息变更、生存认证和待遇发放等工作量大,兼职的村干部无法平衡村里日常工作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造成每年的续保缴费、参保登记完全依赖于在全县规定的统一时间内突击,无法达到村级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专职办理、日常工作规范化操作的制度要求。

三、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层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落实人员配备

基层人社平台是城乡居保工作的主战场,是城乡居民办理参保业务的便捷场所。基层经办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高低。村级无专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人员,致使各级人社部门对村级无管理权限,村级组织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乡镇政府压力和个人喜好。建议由省级统一调配三支一扶大学生或公益性岗位大学生充实到村级城乡居保经办机构,可以提高经办机构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素质,提升经办管理服务的档次和水平。实现县、镇、村三级经办管理服务网络。

(二)制度配套

村级平台是人社系统转变工作职能,服务民生,联系百姓的载体。为了有效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安全有序的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层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手段,严格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规定规范业务流程和经办行为。

乡村居家养老篇7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方式主要是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自我储蓄养老这三个方式。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来说较稳定、较完善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却相对来说有较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农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养老主要是依赖家庭养老的,越往农村这种依赖就越突出,但是它的不确定性就越多。简单的来说中国目前城镇和农村有两种养老方式。为了平衡和更好的解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问题,在2009年中国政府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推广活动、在2011年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于2012年全面实施。

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国家政府参与度与责任认识不到位

国家政府是新农保政策制定者,也应该是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推行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参与度与责任认识明显是不到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未尽到强制推行责任。在新政策出台后,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电视广播、金融机构等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宣传,但是目前来看,政府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应是具备“强制性”这一特点的政策制度,但是在推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又强调居民参保“自愿性”,两种概念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带来的效果明显是不会相同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政策配套不完善。国家既然出台了新型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以对于新政的财政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很明显国家还是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了经济生产中去了。由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使得这项工作开展的比较缓慢,造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推广工作效率低下。

2、传统思想影响参保工作开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的国家,传统的“养儿为防老的”思想还是比较根深地固的。从目前我国的几个基本养老方式上来看,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子女养老为主。大城市这一方面体现的还不是很明显,越小的城镇比例越大,农村就基本上是以子女养老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城乡居民把主要的财政收入都投入到了子女身上,对于参保热情不高。这一点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度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国家给新农村设置了很多个档次,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最低档次。

3、城乡、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全国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

由于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制定与实行工作开展的比较晚,从2012年全国全面推广以来,到现在为止,也就紧紧不到三年的时间,各地方政府也大都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的理论体系和严格的执行制度。并且由于各个地方的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缴费与待遇标准等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所以目前为止,全国还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这也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中的应对政策

1、科学规划政策开展,切记“一刀切”

由于我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了,而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才开展了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部工作就是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创建系统的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的新农合政策制度。采用科学的规划政策,认识到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发展情况不同,采用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也应相应不同,鼓励经济发达的地区积极探索,实行人员分类、区域分类推进的方法,切记“一刀切”,为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作保障。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政府的掌控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工作的顺利与广泛开展,离不开宣传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应加大该项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现在发达网络技术、电视媒体、报刊新闻媒体、手机数字、金融机构等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各种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的宣传工作。同时政府应该增强在政策推广中的掌控力。

3、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目前为止,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最低保障水平偏低,所以政府应该逐步加大该项目中的资金投入,不断的提高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自我储蓄养老等养老方式相互依靠与结合,切实解决好我国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

4、建立多种奖励机制,不断完善制度

乡村居家养老篇8

内容摘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下,河北省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还面临着城乡不同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平衡、缺乏可转移性和制度间缺少衔接性等社会保障体系内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户籍制度障碍、传统养老方式保障功能弱化及城乡、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等困境也影响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进程。本文在分析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困境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保障体系内障碍

社会保障体系内障碍主要是指城镇养老社会保险与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相互分割治理、互不衔接而形成的制度一体化障碍(曹信邦,2006)。目前,河北省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含农民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含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含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但这种分人群而实施的不同制度发展很不平衡,而且制度间缺少衔接性,不能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近年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面扩大速度加快,私营企业职工及其他自由职业者参保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农民工参保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2008年末,河北省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人数为708.16万人。其中,私营企业职工65.40万人、农民工29.87万人。河北省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177元,其中退休人员1141元,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却停滞不前,到2007年底,河北省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258万人,仅占全省4400万人农村人口的6%,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8.5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0.4%。从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构成看,主要是富裕地区农民、教师、村干部和外出经商农民;河北省11个设区市和绝大部分县(市)政府都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实施意见或办法,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在全省初步建立。不过,还是存在因一些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信任、短视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参保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因此,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还很低,尤其是广大农民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去。不同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模式区别较大,且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转移机制。并且,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内,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较低,不利于基金互济性和应有保障能力的发挥,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城乡统筹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

(二)社会保障体系外障碍

1.户籍制度。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就要打破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壁垒,而城乡壁垒存在的症结在于导致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

近年来,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有了较大程度的进展,农民落户城镇的基本条件不断放宽,城镇化进程加快。这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实际实施效果看,并没有达到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的理想预期。2008年河北省城镇人口达2928.43万人,城镇化率达41.90%,比上年提高1.65个百分点,但是仍然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45.68%)。并且,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另外,作为全国第六人口大省,河北省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较大,乡村人口居全国第4位。2008年末,河北省3725.66万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1481.37万人,为全省就业人数的39.8%;第二产业为1170.06万人,占31.4%;第三产业1074.23万人,占28.8%(河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长期以来,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所致(蔡、林毅夫,2003)。而各级政府针对城镇弱势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和一系列保护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又排斥了大批需要流动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林梅,2007)。带有歧视或限制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种种规章制度,客观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难度和就业成本,影响到自由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而且还抑制了农民工参保的意愿和积极性,致使大部分工作、生活在城镇的农民工却长期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2.传统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2007年,河北省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低于人均0.1公顷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构成来看,第一产业人均为1721.38元,第二产业人均172.46元,第三产业为355.83元,其他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为289.43元(河北经济年鉴2008)。第一产业是河北省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冲击和影响的风险增加,传统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益有限。一些农民宁愿抛荒土地或无偿转让给他人耕种也要外出打工,说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严重弱化;另外,近些年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可耕地面积不断锐减,部分农民甚至完全丧失了土地,导致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而失地农民就业和养老保障问题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制度性安排,导致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林梅,2007)。因此,单纯依靠土地养老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首先,河北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加速发展态势。2000年的河北人口预期寿命为72.54岁,高于71.40岁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男性为70.68岁,女性为74.57岁;其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农村家庭人口结构朝着“4-2-1”或“6-2-1”的方向发展。200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河北省平均家庭户规模为每户3.30人,其中城镇平均每户人口数为2.92人,农村为3.86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89人/户相比(中国统计年鉴(2008);河北经济年鉴(2008)),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民众的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第三,城乡“空巢”家庭问题日益加剧。近年来流向城市的农村青壮年人口,随着其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的变化,大部分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而把老人接到城里来照顾又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加了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城乡、地区间经济(收入水平、缴费水平)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阻碍了我国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筹一体化。1978年,河北省城乡人均收入之比是2.42∶1,2008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4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95元,收入比进一步拉大到2.8∶1(见图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2%(见图2)。

从绝对贫困标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来看,河北省在1986年为1:1.98(206/407),而2006年为1∶5.48(693/3801),绝对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能力,使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缺乏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目前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仅有6%的重要原因。另外,城乡居民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水平不同,对整个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贡献的差别较大,导致部分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担心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后会影响到他们的待遇水平。

4.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不足且存在差异。统筹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障碍因素还表现在地方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一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那些缴不起养老社会保险费的居民,就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注重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强调政府在其中的责任分担,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做政策上的保障。但是,现行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使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越是贫困的地区,政府财政收入越困难,对贫困居民养老社会保险补贴的能力越有限,导致当地的贫困者由于财政补贴不到位而被排斥在制度之外。另外,虽然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并不能掩盖一些县市财政吃紧的事实,相反,各县市间的财政实力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现行财政体制和各地财政实力巨大的差距的现状直接制约着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进程。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并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新农村,国家在农村的经济、教育、公共卫生等各领域,进行长期的规划,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实施城市辐射农村的战略方针,扩大辐射半径,从城市到郊区,再到偏远农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加快统筹城乡的制度建设。加快统筹城乡的制度建设,对城镇实施而农村尚未实施的项目,积极采取试点进行的办法,在充分总结经验后,推广至全农村,从而实现制度的全面覆盖。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引导工作,取消相应的各种制度限制,放宽户籍制度,改善农民工住房医疗等条件,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等各种问题。

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并建立垂直管理模式。如果能加大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支出,就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待遇水平的差距。对于不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能力的差异,可采取适当补贴的方法,使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趋于平衡。为使各项养老保障支持能够更快地到达人们的手中,要建立垂直管理的养老保障经办机构,集中管理养老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和发放(钱亚仙,2010)。同时,形成垂直管理的体制,把分散的管理集中,从而在规避风险、日常运行方面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宜勇,顾加佳等.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系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4)

2.曹信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3.李陈华,柳思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经济理论与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洛伦兹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3)

4.蔡,林毅夫.中国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乡村居家养老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精神,努力完善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我市城镇无养老保障居民和农民老有所养问题。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逐步建立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以下简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制度,保障城乡居民养老基本生活。

(二)总体目标

力争2011年底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0%。

力争2011年底全市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2012年底实现全覆盖。

三、参保政策

(一)参保范围

凡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和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二)时间要求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市自2011年7月1日起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三)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社会资助等构成。

1.个人缴费。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参加新农保缴费标准设为每人每年100元至500元5个档次,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设为每人每年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均为每百元一个档次。参保人依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根据我市目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原则上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缴费起步。

2.政府补贴。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财政对参保人缴费每人每年定补30元,为农村和城镇居民参保的重度残疾人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100元/人.年,均由省财政、我市财政按8:2比例分担。

省财政补助资金根据我市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人数和市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数量,一次性下达到我市财政,再由市财政将补助资金一次性拨至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用账户。

中央财政对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且符合待遇领取条件人员,按月人均全额补助基础养老金55元。

省财政、我市财政对选择较高档次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的,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缴费100元基本补贴30元起步,每增加一个档次多补贴5元(即缴费200元补贴35元,缴费300元补贴40元,依此类推),农村居民补贴标准不超过50元,城镇居民补贴标准不超过75元。其中:200元至500元档次的超基本补贴30元的补贴资金由我市财政全额负担;600元至1000元档次的超基本补贴30元的补贴资金由省财政、我市财政按2:8比例分担。

3.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对参保农民给予补助,补助数额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

4.社会资助。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员缴费提供资助,特别要积极倡导成功人士为参保缴费困难群体提供资助。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实行年度缴费。每自然年度为一个参保年度。

(四)个人账户

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建立每个参保人记录终身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个人账户每半年计息一次。

(五)待遇计发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同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所得。参保人死亡的,其个人账户本息余额,依法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继承,并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发养老金。

(六)领取条件

领取养老金年龄男女均为年满60周岁。

2011年7月1日以前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及配偶应参保缴费。

2011年7月1日以前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城镇居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为鼓励中青年城乡居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在规定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缴费年限每超过1年,月基础养老金增加1元,依此类推。增加部分由我市财政负担。

(七)制度衔接

1.原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的,要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凡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并继续享受老农保待遇;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并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按新农保缴费年限享受缴费补贴,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新农保待遇。

2.妥善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原已规定的政策继续执行,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出台新规定后,按新规定执行。

(八)基金管理与监督

试点阶段,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应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预决算制度。两项基金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基金和违规操作基金问题的发生。基金结余只能存入国有(控投)商业银行或认购国债,不得用于直接投资。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四、实施步骤

为了积极推进我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按期完成试点工作任务,根据我市实际,分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总结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年9月下旬—10月上旬)

1.成立工作机构。市、乡(镇)、街道分别设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市政府在老农保局的基础上成立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各乡(镇)、街道设立相应机构,具体业务并入各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具体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另行发文。

2.开展调查摸底。由各乡(镇)、街道负责,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摸清本辖区内60周岁(含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人口数、与其有供养关系的子女人数、适合参保的16—59周岁的城镇人口数和农业人口数,整理汇总后,报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

(二)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上旬—10月中旬)

1.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并在动员大会上由各乡(镇)、街道向市政府递交《工作目标责任状》,各乡(镇)、街道开相应的动员大会。

2.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各乡(镇)、街道负责将市政府印制的《致全市城乡居民朋友的一封信》发到每个城乡居民手中,广泛宣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充分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参保氛围。

3.组织人员培训。由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掌握试点工作相关政策,明确任务和责任。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0月中旬—12月中旬)

1.参保缴费。参保人持本人户口簿、有效身份证原件统一在村(居)委会办理缴费手续,村(居)委会审核无误后到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开具收费专用票据,填写相关表册,上报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统一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证》,续缴可由村(居)委会代缴或本人到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直接缴费。收缴的保费存入指定银行,每月末由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与银行核对(具体业务流程另行下发)。

2.张榜公示。村(居)委会每年初负责在辖区内对年满60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张榜公示,各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定期公布参保人缴费、政府补贴和待遇领取等情况,接受监督。

3.领取养老金。对年满60周岁、符合领取条件人员,经本人申请、由村(居)委会和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分别审核后,报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统一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证》,并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12月中旬—12月底)

按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的要求,由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各乡(镇)、街道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质量、基金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交流经验、查找问题,召开总结大会,为试点工作实现全覆盖打下基础。

五、工作要求

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

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市政府成立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实行市领导包乡挂点责任制,定期进行督查指导。

(二)明确责任

各乡(镇)、街道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的责任主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是基金管理和运行的职能部门,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是基金运行的监管部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切实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及时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财政局要及时做好养老保险缴费补贴资金的预决算和拨付;市审计局要定期对基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市公安局要加强户籍管理,准确提供参保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市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工作;农业、民政、人口与计生、残联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乡村居家养老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在我国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覆盖城镇企业绝大部分职工。为做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政策目标。自2009年开始,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开始在我国农村建立针对农村居民的新农保制度;2011年,又《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开始在我国城镇建立针对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上述指导意见的出台,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为建立覆盖全面的养老保险制度打下很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笔者在工作中也看到,国务院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统称城乡居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还停留在较低的立法层次上,不能完全解决各地具体政策规定不一、政出多门、地区分割管理的现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强制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还缺乏衔接等问题,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法律问题如下: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法律问题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滞后

纵观国外的农民养老金计划,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颇为典型的事实就是立法先行,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和参保农民双方的责、权、利,并予以强制实施,确保养老保障制度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立法中,有为农村养老保险单独立法的,也有把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险法》中统一规定的。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均以法律形式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但我国立法滞后,涉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立法只有3个,分别是《宪法》、《老年人保障法》、《社会保险法》和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宪法》、《老年人保障法》不是专门针对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专门法,仅笼统提到国家要保障老人的养老权益。《社会保险法》第20条、第21条、第22条虽规定国家要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对参保范围、缴费流程、待遇领取条件、待遇支付方式、政府补贴拨付等缺乏具体规定,其中的社会保险征缴、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经办和监督等内容明显针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设立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属于法律层次较低、法律意义并不完善的政策性制度,仅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做了原则性规定,法律约束力不强,法律制裁表现为空白。由于立法滞后,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贯彻实施中,部分地方经办部门公共服务不到位,甚至出现损害参保农民利益的行为。

(二)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制度规定政出多门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具有政出多门的特点,有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制度,有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制定的规章,还有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办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就显现中央立法欠缺、地方立法畸形繁荣的问题。国务院指导意见允许地方结合实际,出台具体操作办法,造成各省制定不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模式。如浙江省、山东省、吉林省制定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如何经办有不同的规定,补贴标准和养老金方法水平也不统一,不同的操作办法,造成立法混乱,形成新的地区分割管理体制。

(三)农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缺乏衔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近年来,进城打工的农村居民逐年增多,城市居民也有先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后就业的情况。[阳俊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载自《调研世界》,2004年05期,第3页,载自中国知网。]农民进城打工后,在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上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保障水平、补贴方式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从待遇水平和政府责任较低的农村养老保险转移至待遇水平和政府责任较高的城镇养老保险,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成为地方政府消极对待处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受政出多门因素的影响,立法主体多元化,地方立法数量过多,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衔接的难度。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国务院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但确定两个有较大差异的试点方案,允许各地、市级以上政府根据本地情况自主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统筹。结果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择不同的方案,同时又有不同的实施方案,造成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形成2000多个统筹区。[韦樟清:《中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4月,第101页,载自中国知网。]上述问题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损害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权益。

(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强制力

从法理学角度来看,一部完整的法律规范应包括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无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法律规范,是一个有缺陷的系统,难以有效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无法律责任的问题,一方违反责任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制裁措施,其结果必然是损害另一方的权利。如新农保基金筹集中,对参保人每年未及时缴费的行为,无明确的制裁措施,地方政府如果停保,也没有法律依据,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成本;反过来,法律对地方政府拨付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到位、经办机构养老金发放不及时等政府责任不到位问题,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和救济渠道,将容易损害参保人的应得利益。这种现象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政府与参保农民之间将互相失去信任,制度难以继续运行下去。

二、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接触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等工作实践经验,借鉴国际上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经验,同时进行了法理思考;在立法时遵循生存权原则、社会平等原则、参保人风险分担原则、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原则、法律体系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以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

(一)立法层次

我国人大应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法》,补充《社会保险法》,还要修改完善《宪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明确居民的养老权益,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国家在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法》的基础上,国务院还应专门出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对主要方针、地方政府责任、保障对象及范围、基金筹集、参保人个人账户的建立、基金的管理、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和待遇享受标准、经办管理制度、违法责任的处理处罚等进一步细化。除做好上述细化规定外,条例还要保证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工作的协调统一,解决因“政出多门”造成养老保险立法混乱的问题,做好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他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内容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内容应包括立法目的、方针、保障对象及范围、资金负担、国家责任、与相关制度衔接、政府补贴拨付和业务经办等。立法目的是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维护参保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主要方针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做到人人有保障,充分体现社会平等。保险主体及范围应规定参保人资格为年满16周岁、具有居民户籍且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资金负担分为参保人缴费、村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部分,中央财政对基础养老金进行补贴,地方政府也对参保人缴费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国家责任应体现在全国人大讨论建立该法,将居民养老保险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应:一是以前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老农保的衔接,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与农村独女户养老保险的衔接,以及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府补贴的拨付应明确拨付的范围和标准、资金拨付程序及拨付时间要求,补贴资金使用等方面。经办管理应明确管理内容,可分为参保登记与缴费、待遇支付方式、基金管理、养老关系的转移接续等。

(三)其他相关法律的完善

一是增加《宪法》中关于公民承担养老保障义务的规定。宪法中只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对公民应承担的义务缺乏明确规定;在以后宪法修正时,增加关于公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时应承担缴纳保险费等义务的规定。

二是完善《刑法》中第273条规定。目前刑法对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和参保人涉嫌骗取、套取社会保障基金和挪用社会保障基金等缺乏具体的罪名,第273条“挪用特定款物罪”不包括社会保障基金,应加上社会保障资金。

三是完善《行政诉讼法》。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县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上述规定有两个方面不适应新农保法律制度的要求:一是仅规定了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未扩展到代为行使行政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在新农保实施中,社保经办机构虽不是行政机关,但代行行政机关职能,行政诉讼法中应加上代为行使行政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二是未规定由于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导致公民应享受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如何赔偿。对新农保来说,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于拨付政府补贴资金不到位、业务经办不及时等不作为影响农民享受权益的行为,应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渠道,明确对农民的赔偿方式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刘金国,舒国滢.法理学教科书(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广彬.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3](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2009.

[4]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与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