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53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1

关键词黑河市业余体育活动现状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营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却持续20年下降;体重明显超标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目前这一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标志,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包括学校体育课程和业余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所以更好的调查青少年业余体育活动可以制定更好的方案以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业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也是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过渡的重要途径。业余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改善青少年的抗压能力。体育锻炼会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而长期的历练更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达到一个高度,从而可以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通过业余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拓宽自己的交际范围,更好地与人沟通,促使沟通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如何使青少年自觉地参与到业余体育活动中来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目的与意义

2.1研究目的

据第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他们的健康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关乎了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如若不重视业余体育活动,在今后的生活将面临严峻的问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国民素质就得不到提高。这将直接影响中国在世界大国的地位与国家实力。从简单来说,摆在青少年眼前的问题将是以后的生活,青少年在结束高考步入大学之后,会面临来自学校的考验,必修的基础体育课程不及格是最直接的问题,日后的综合体能测试达不到标准,影响日后的毕业及就业问题。通过对黑河市青少年业余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可了解其主要因素,为提高黑河市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及培养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习惯而做出努力,也为增强青少年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出积极性建议。所以做好青少年业余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可以发现青少年业余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的开展青少年的业余体育活动。

2.2研究意义

目前针对黑河市的各种研究已经相当广泛,但是对于黑河市青少年业余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还没有涉及到,本研究通过各种方面各种原因进行分析,深刻了解现状,然后总结原因,为引导青少年学生从事业余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更多更科学的业余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也为黑河市青少年学生业余体育活动的研究提供一定研究背景。

3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青少年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例如:李爽在《大连市14-17岁城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法总结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并给出对应的结论和建议。董俊在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6月发表的《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及对策》一文中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五个原因,其中体育教学模式僵硬,运动场地匮乏和学习任务太重,体育活动时间太少是突出的原因。并且对阵下药的给出相应对策,学生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希望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业余体育活动。张同香在《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对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调查,总结分析出阻碍重庆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提高重庆市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为区域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做出努力,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并提出积极性的建议。王乐在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6月发表的《我国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青少年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了业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4结语

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担得起大梁?如今,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迫在眉睫,只有调查清楚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其真实现状,深入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国民素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爽.大连市14-17岁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2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运动处方

1、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研究,是针对目前青少年的体质素质下降而提出的,目前青少年速度耐力、近视率、肥胖率提高,通过什么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体质素质,是本课题探讨的问题。适宜的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不同男女学生、不同年龄学生,利用不同的锻炼方法、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到“体育锻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根本手段”。健康的生活包括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良好适应。根据青少年体质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才对本题目加以研究,指导教学,通过适宜运动处方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学生体质素质下降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不仅源自于社会、学校与家庭,而且还源自于学生本身。要改变这一现象同样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从体育价值观与意识转变、增加体育保障措施等入手,齐抓共管。体质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体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体质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体质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体质素质水平。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状况,就是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本人的重视,并且采取适宜的运动处方,改善青少年体质素质。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另外,能够建立几套运动处方来提高青少年体质素质是本论文提出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世界上发达同家对国民体质监测有5个特点。政府性;如日本、美国,日本从19世纪初就开始对学生体质进行调查,1930年制定了《体质测定法》;美国1956年成立了“青少年健康总统委员会”系统性;如日本系统地研究国民体质已有90余年的历史。科学性;体质监测指标除了简单可行、科学有效外,还必须结合国际体质标准化委员会确定的8项统一测试指标进行。社会性;除了政府的政令外,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效用性;要十分重视体质测试结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向关注我国国民的体质状况,并不断采取措施,

调查研究国民体质状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1979年,在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的共同领导下,组织了对全国16个省、市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制定了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评价标准。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3、运动处方概述

运动处方的概念可以将运动处方理解为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体育教师、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私人健身教练等,根据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康复医学检查、运动试验、身体素质测试等结果,按其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结合主、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合患者或体育健身者的运动内容、强度、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预防健身的目的。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实事求是性原则;全面锻炼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健康的因素在增长,运动处方、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低支出,低风险,低副作用和令人愉快的治疗手段和教育手段,易被人们接受和采用。在我国,人们在锻炼领域,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如何促进他们体质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活动多少来增进青少年的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功效的研究较多,较少谈及运动处方给他们带来体质素质方面的影响。随着锻炼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频率、频度、项目、时间的选择。适宜的运动处方,如有氧耐力锻炼,竞走、中长跑慢跑、跳绳等稍长时间的持续活动,脉搏在160次/分钟以下,从运动生理角度讲,这种活动能使心脏充分舒张和收缩,减少淤血,有利于心血管系统和肺组织的发育,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青少年体质素质。运动处方的采用注意走路、跑步的速度,投掷力量的大小,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和动作频率的快慢。

4、研究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素质?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文献资料法先后收集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将资料搜集工作看作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本研究的全过程,包括选题、研究思路的梳理、实证研究的开支以及论文的撰写都以此为基础,由于相关文献较多,即使论文写作完成,资料的收集也难穷尽,疏忽在所难免。专家访谈法访谈有关运动处方专家、心理专家、教授、体育权威、为构建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与适宜运动处方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打下基础。问卷调查法研究主要应用体质、健康、心理测量方法,遵循编制标准化健康、心理量表研究的程序和已有的相关标准化量表选择条目,建立初测量表,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市十五中、长征街小学学生抽样测试,调查对象为3000余名,研制青少年体质健康评定量表,评定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效量具。测试法: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生一入学或升入上一个年级,就对其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针对他们的身体素质,结合课课练体育教学模式、适宜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在每学期的期末再进行素质指标、功能指标的测定,比较其指标的变化状况。总结运动处方的实施后的教学效果。数理统计法对所测的数据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

5、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验设计阶段,为了确保体质健康特征条、目的全面的收集,本研究采取如下途径:首先,进行文献检索与理论研究,研究者对体育学、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青少年体质素质等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收集各种相关论述,对其中使用的有关问卷与测量工具作了仔细的分析,获得有关体质健康认知的描述条目。其次,为了探查青少年关于体质健康的认知,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归纳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组成因素。第三,形成量表。在青少年体质健康认知结构基础确定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项目,并征求体质健康、运动处方、心理体育教育学、健康学、社会学和体育教育领域等方面的意见,对每个条目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和简洁性,形成量表的基本结构和项目内容。第二个阶段是计划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学生,试图建立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就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每次在30分钟以上,出出汗,每次运动中体验运动的感受,注意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热身,运动结束放松全身。针对学生体质素质的下降,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第三个阶段是推广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针对青少年的肥胖、近视、耐力素质下降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每次课都要精心策划,让学生节节都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良好的身体智力,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时期。培养青少年的锻炼动机、引导其行为目标、从参与体育活动及言语教学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投入到运动中去,体验运动乐趣,每节课上让学生出出汗,排排毒。每节课,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知识、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损伤的处理、运动疾病的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提出沉迷在网络中,有损于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到室外锻炼,也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建议教师给学生安排做什么运动,教师争取跟着做什么运动,每节课上教师和学生感到――累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检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2003

[2]符明秋.重庆市城市居民牛活方式及体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学.1999,20(6):8―10.

[3]史儒林.青海高原地区大学生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徐元玉,翟芳,周烈.当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27(2):68―71.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3

[关键词]权益保障;社会网络;有关问题

[中国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一、青少年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的关系再阐释

任何群体都是处于社会整体之中,青少年也不例外,如果将青少年放到整个社会结构中,考察他们与其社会网络的关系,对于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或许可以发现更有意义的价值。处于社会结构中的青少年,他们的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中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紧密,又矛盾冲突的,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青少年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多会求助于自我的社会网络。青少年权益的满足主要依靠国家政策保障与其社会网络的供给,其中,社会网络是为他们提供支持的重要来源,在法制意识欠缺的青少年的头脑中,社会网络的效用更直接、见效,当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大多数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自己的社会网络。据学者调查显示,青少年在权益受侵害时,27.3%的会寻求“学校和老师”的帮助,23.4%的会通过“家庭和街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0.5%是直接“向公安局报案”

其次,青少年权益侵害的主要来源也是其社会网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青少年社会网络对青少年权益造成的主动侵害。58%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的正当权益曾经受到过老师或家长的侵犯;第二,则是由于社会网络自身的条件限制或认知能力的欠缺而对青少年权益造成的侵害。

再次,青少年的社会网络对于青少年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正向的、积极的意义。社会网络是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社会援助体系,自我发展与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网络是为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持的非制度性资本的主要来源,借助社会网络等非制度的方式也是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对其权益侵害的生成性分析

虽然说借助社会网络这种非制度的方式是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身为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却无法依靠自身的社会网络来实现权益的保障,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网络的诸多结构要素构成了他们的权益遭受侵害的被动性生成因素:

1,社会网络规模较小决定了青少年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本的匮乏。学者们计算青少年社会网络的规模时,多从其好朋友入手,研究发现,有的青少年没有一个好朋友,多数青少年的好朋友在2―5人之间。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的社会网规模越大,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越丰富,提供情感支持、物品、服务及陪伴支持的网络成员的数量就越大,提供支持的网络成员的比例也越高。青少年的社会网络规模小,因而嵌入其中的可提供支持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就较少,当其权益遭受侵害时,在网络中潜在的社会支持提供者不多,而且每个成员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小,无法满足其维权的需要。

2,角色关系类别次数少决定了青少年可寻求帮助的社会资本的单一性。角色关系类别次数指网络构成中各种角色关系的总次数。如果青少年的社会网络中角色关系种类越多,即角色关系越多元化,预示着青少年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寻求帮助、探讨问题的角色种类关系的人越多。然而青少年极为重要社会网络关系类型为父母和友伴,角色关系类别次数可以化约为二。角色关系类别次数少决定了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思想成熟都受到了限制,在自身问题与环境发生冲突时,找不到可以得到指导的人,常常使自身的权益遭受侵害,甚至会引发犯罪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3,嵌入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同质性强,异质性低使得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权益遭受侵害。Granovetter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同质性强的社会网络所掌握的信息和个体相差不大,而异质性的社会网络有可能提供个体及周围圈子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更有价值的支持。多数情况下,我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大多是同质性网络,人们倾向于与背景相近的人交往,例如相近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和居住地区等等,青少年也不例外。较强的同质性的社会网络使得青少年容易形成“聚群”效应,这就如同在一朵花上采蜜,只能习得相似的思想与知识结构,甚至在性格、价值观上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使自身全面发展的权益遭受了侵害。

4,多为连锁型的网络造成青少年的工具性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给自身社会化的权益的实现带来了障碍。连锁网络的人群一般具有相似的社会地位、地理位置,共享着广泛的、共同的价值、利益和关怀,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感情投入。放射型网络的成员在重要社会特征方面可能是相当分化或异质性的。放射型网络更灵活多变,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连锁型网络在功能上更特殊、普遍化、情感上更中立,具有表现或获得取向。前已述及,青少年的社会网络的同质性强,异质性低,决定了青少年的社会网络是具有同质性的连锁型网络。

连锁型网络决定了青少年的社会关系多为强关系,强关系提供情感性支持,弱关系提供工具性支持。林南认为,社会资源受到使用弱关系而非强关系的影响,即弱关系比强关系可以导致更好的社会资源。那么,多为强关系的社会网络往往只能给青少年提供情感性支持,而却较少能提供工具性支持,而青少年的权益保障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来保障的。

综上所述,青少年社会网络的如上结构要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权益遭受侵害的被动性生成因素。一方面,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导致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力度不足。如缺陷家庭的青少年犯罪居多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爱的支持,自己被爱的权利受到侵害,加上自身心理、生理均发展不成熟,不懂得如何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维护自身的权利,潜意识上为了获得缺失的权利的心理需要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在一个分层的社会结构中,越是位居或接近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社会成员,其控制和涉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越强。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决定了青少年在社会结构位置中处于底层,无法及时表达、申诉自己的利益要求。

虽然社会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权益保障有着重大的关联和意义,但笔者并不是建议青少年多交朋友,广泛扩充自己的社会网络。青少年社会网络的规模大点好还是小点好,在国外的研究中并无定论。作者认为,应重视青少年社会网络的同质性、放射性、角色类别次数等问题,使有充足的社会网络资本及时解决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社会需要等问题,不要因青少年感觉到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权益遭受侵害而去作出害人害己甚或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青少年权益保障视域中社会网络的角色与效用分析

根据社会交往机会与限制理论,个人、群体或组织建立和维持社会网络都受到特定的宏观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的影响总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发展都不可能靠自身来完成,必须依赖非制度性的社会网络或政府的制度性资本的支持。因而,期望青少年靠自身来完成社会网络的扩张与提升来维护其权益,也是不大可能与现实的,在青少年的权益中,不仅需要政府的实践践行,也需要社会网络的人文关怀。二者在青少年的权益保障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承担的应是“守夜人”角色,而社会网络扮演的应是“守门人”角色。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青少年权益侵害的类型按照侵害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法律法规缺失导致的侵害,二是社会网络导致的侵害;青少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般青少年,二是特殊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留守青少年、流浪、残障青少年等)。

根据许贝宁等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一般青少年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1)外在方面为学业、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友伴、父母、老师的沟通),我国青少年的主体的权益侵害表现为在外在问题上,最大问题来自“与朋友的人际交往”,高达58.2%;其次是为了“与老师的沟通”而担忧,占22.8%,“与家庭的沟通”问题达到15.70%;(2)在内在问题方面,一般青少年为“学业”烦恼的占72.7%,担心“身体健康”的占31.4%,认为“心理健康”对其影响较大的占18.7%。这些问题均是一般青少年日常面临的基本生活利益,是与其社会网络紧密相关的,并非国家立法能够完全保障的,因而,在一般青少年的权益保障中,社会网络应该发挥主要作用。

特殊青少年(问题青少年、留守青少年、流浪、残障青少年等)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法律法规政策问题,保证他们良好的生存、健康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法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如何得到保证,更需要国家在法律层面做出回应。故此,特殊青少年的权益才是需要国家立法重点保护的对象。

再者,国家承担了过多的职能,“小国家,大社会”的国际发展趋势急需国家放权,政府正在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结合我国当前的政府和社会资源现状,青少年权益保障也应从消极性救济转向积极性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依靠自治化来完成青少年权益的保障,而政府从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只提供核心公共产品――如法律法规的制定等公共服务。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4

论文摘要: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与发展决定了国家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把体育教育与体育竞技结合起来,把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纳入一个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本文进一步分析扭转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足球;文化教育;

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世界足球强国均以战略的眼光,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明就曾说过“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和历史原因,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事业始终只停留在口号上,付诸实施的力度远远不够。从根本上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体制,学习足球先进国家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快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竞赛、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足球发展要从本国的现状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青少年的培根教育,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足球兴趣和文化学习上的培养,使球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领悟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足球水平。

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通过对重庆力帆和重庆几所足球传统项目学校l5——l7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式调查,反映出他们存在的问题。

1.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的经历(踢球时间、球龄、每天训练时问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追求目标(国家队、球星、兴趣和爱好、金钱等);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文学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时事新闻、电脑知识等)。

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国家队和明星占85%,而兴趣和爱好只占12%,其它占3%;球龄在7、8年占87%,参加过全国U15、U17比赛、城市青少年比赛的占83.6%.而文化素质方面电脑游戏知识得分最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素质过低,成人化训练过早,足球普及度过窄,足球学校过滥;其中文化素质过低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大多数球员是从小学直接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预备队的.连9年制义务教育都没完成。

2扭转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

在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忽视文化学习的倾向,这一方面与过早参加专业训练的体制有关(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也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受社会影响自身重视不够有关。其实参加各年龄组足球训练的少年儿童都有较重的文化学习的任务.平时还要参加各阶段和期末考试,即使l6岁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也还有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仅是胜任未来工作的条件,而且是发展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如果运动员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势必会影响其理解力,也就不易踢好球,特别是踢到一定水平就较难有所突破,训练中较难提高攻防意识水平,比赛中不易准确理解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及其灵活运用,最终较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后备人材。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长期以来.足球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文化学习好就一定能帮助球员把球踢好吗?在世界足球发达国家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培养的首要内容。在德国13——l5岁的青少年培训中,学习是首位,其次才是训练:在法国的培训体制中,青少年足球主要对象是13——l5岁的适龄儿童,他们不得离开自己的学校、家庭和俱乐部,必须随自己学校的课程完成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习;对15—17岁青少年培训分别在35个培训俱乐部进行,受训者加入俱乐部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在自己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法国足协每年对俱乐部进行一次检查。监督他们完成规定的学业。

3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

3.1文化学习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一支没有文化素质的青少年足球队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问的。无论是健力宝青年队还是“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国奥队,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素质和早期成人化训练,尽管成绩暂时领先,但在未来发展中由于受到机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而随之湮灭。2000年世青赛.中韩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经过3年时间的不同命运坎坷,朴智星已经在曼联队踢球,而曲波则在青岛队期待着能进入每场首发的阵容。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青少年球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义务.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战术素养,尽管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与中国队不占上风,但到成年队比赛中以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每每在重大比赛中取胜,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

3.2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中的必须教育过程

9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要求每名公民必须完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匮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利益,包括对出国集训有抵触情绪,在国家队出工不出力等现象;沈阳青少年球员在街市中失手打死对方触犯法律以及个别青年球员参与假球、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因此,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乃至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是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要渠道;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目前过于泛滥的足球学校培养体系,无益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韩国的职业俱乐部不设预备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在于学校,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他们不仅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20岁时还要按国家的法律服兵役,这对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完备的过程,而职业俱乐部每年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赛中发现和选拔队员,提高了国家足球的整体素质.这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管理机制必须改革的关键。"

4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足球运动具有高度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其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显著地位和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是一个“足球人口小国”.面对世界足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运用政策、行政和经济的管理手段,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宏观调控,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蓬勃有序地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4.1文化素质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中国足协青少年部主任冯剑明在总结青少年足球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国少队和国青队之所以取得去年的成绩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体能、身高和作风上的优势。而真正足球的精髓所在——技战术素养,却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文化修养程度是成正比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太少的队员领悟能力低,在训练场上连教练很简单的意图都领会不了,当然不可能踢好球。当我们的年轻球员面对无论是米卢的“快乐足球”还是霍顿的先进足球理论都无法理解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贯彻。表现出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债。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年轻球员在l5——l6岁前都是在业余俱乐部踢球,但没有错过基础教育;所在欧洲球员绝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础培训后,升到成年队时,在先进足球理念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的足球技战术素养。而中国球员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球员技战术素养的必修课。

4.2提高文化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就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多向性。?方面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球员的足球运动水平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无论在职业俱乐部乃至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将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球员退役后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到相应的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员或高素质的足球从业人员。另一方而,在众多的足球人才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方向成很大的问题。在国外,没有被俱乐部吸纳的年轻球员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解决就业问题。

5提高基层教练员的素质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防控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各界一系列因素的刺激,许多问题在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又得不到及时排解,造成近年来青少年出现狂躁、抑郁等的心理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防控不仅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1.自身因素。青少年处于年轻好胜的阶段,一些青少年刚刚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缺少社会历练,内心承受能力差。在处理事情时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一切事情都是非常简单的。一旦遇到挫折失败就会产生沮丧,承受不了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导,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想不到的影响。

2.家庭因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跟家庭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使孩子产生自私等偏激的心理。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种种研究显示,正常的家庭教育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正确的引导,反之则会引起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3.家庭遗传因素。从医学角度方面产生的心理疾病,即家族遗传因素。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有精神病史的家庭中,即使自身没有这种遗传因素,也经常会因为这一因素的影响,内心产生紧张和过分的焦虑。父母也会因此原因对孩子过分的紧张,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不用正常的方式对待,从而使孩子的内心也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内心很容易产生阴影。

4.社会因素。最后,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举例来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中的某人犯了错误,周围人往往会对这个家庭中的青少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导致青少年在他人的面前抬不起头,时间长了承受不了压力,导致心理产生严重的自卑和焦虑心率。还有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例“追星族”和网络上不良内容的传播等,使青少年产生狂热、妄想心理等的不健康心理问题。

5.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教育水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如果其中一项因素处理不当,那么就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学校过分追求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频率的考试与学习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同学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处理不合理,也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痛苦、压抑的情绪,若不及时的进行调整,会致使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

二、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预防办法

为了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需要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办法:

1.学会自我控制,采用积极的方法来面对问题。因为青少年自身性格的问题,在面对问题发生时容易产生冲动缺乏理智的思想,很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青少年自身的调节,采用一种合理的解压方式,让青少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问题保持冷静。

2.学会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在出现问题时,一直沉浸在问题之中,会使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可以采用转移的方法来处理,根据自己的喜好比如逛街、打篮球、或找好朋友倾诉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舒缓苦闷的心情。而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心理学、医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考虑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心态。并应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为辅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咨询课,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采用自我安慰的方法来排解压力。在遇到问题时,回想一些好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例如,学习不好,没有达到理想的成果,可以想想自己其他的特长,来为班级争光。所以,青少年应当看到自身的不足,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从而战胜自己,与大家共同努力。逆境中出人才。俗话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遇见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积极向前继续努力。作为教师,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释放内心,不要把事情都埋在心里。

4.采取科学的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

三、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教育

首先,青少年是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敏感、冲动。因为青少年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样其内心也就容易产生变化,所以需要加强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帮助和关爱,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青少年快速适应当前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的影响下,每个人都需要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与坎坷,只有具备强大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面对各界带来的困难。为此,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让青少年可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总之,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控制主要在于防御,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对青少年要多加关心,尤其是对于内心存在问题的青少年,要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来排解他们内心的疑惑,减少青少年不安情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05).

[2]杨海波.近10年中国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元分析及其常模确定[J].中国学校卫生.2010(01).

[3]卢勤,彭丹.成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及干预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5).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6

摘要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作为田径运动员最为关键的基础训练阶段,对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和未来的专业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与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文章从训练方法、力量素质训练以及技能教学训练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开展科学的运动训练工作的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以期能够对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工作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运动训练田径青少年科学性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核心,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工作,才能够充分挖掘和发展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和专业技能。由此可知,运动训练是充分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竞技体育运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田径运动中也不例外,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作为田径运动员最为关键的基础训练阶段,对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升和未来的专业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对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分析

在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工作中,训练所针对的对象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注意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也就是说,针对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训练内容、训练负荷以及训练方法等各个方面工作的设置和安排,必须要与成年田径运动员有所差异。而这其中,训练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应将重点放在以技术为中心的全面身体训练上,应侧重于基本技术的掌握,注意所学习的技术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切忌盲目追求专项成绩的提升。因此,在开展训练工作时,就应尽可能的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切忌从始至终采用单一的几种或几种训练方法,因为单一的、枯燥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而且也极易导致运动疲劳或运动损伤等问题。

二、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力量素质训练分析

力量素质水平是影响田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此,力量素质训练相应的也就成为了田径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在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工作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工作时,应尽可能的多采用利用自身体重来做阻力练习或训练练习的方法来发展力量素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骨骼和肌肉的发展虽然较快,且富有弹性,但是坚固性却相对较差,很容易出现弯曲变形的问题。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在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多采用利用自身体重来做阻力练习或训练练习的方法来发展力量素质,例如:可以利用实心球、哑铃等各种轻器械来开展日常的力量素质训练。

其次,在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开展力量素质训练工作时,应重视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注意大小肌肉群两者之间发展的平衡性,尽可能的少采用发展单关节的专项训练方法。

再次,在青少年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应重视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快速力量素质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快速力量素质的关键阶段,在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采用多种方式来发展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如:多级跳、负荷较低的负重蹲跳等。

最后,在青少年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多采用动力性的练习,少采用静力性的练习,尤其要避免在训练中出现长时间的憋气现象,以免因胸腔内气压的突然变化,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脏的正常发育。

三、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的技能教学训练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运动员通常在7-11岁时,神经系统的内抑制就已经发育的较为完善,具备了较为明显的兴奋过程优势,所以,此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而以往的教学和训练实践也表明,青少年运动员在12-14岁时,学习和掌握运动动作和技术的能力很强,已经基本具备了掌握各种复杂技术的要求。因此,在7-14岁之间,运动员学习动作的速度很快,是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技能学习和训练关键时期,这一点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也不例外。

而要保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技能学习和训练的质量,则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重视技能教学和训练的科学性。在针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技能教学和训练时,最主要的任务是让运动员获得正确的技术,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完善。因此,在开展技能教学和训练工作时,教学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应尽量满足多样化、竞争性、趣味化、针对性以及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且要注意遵循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确保教学训练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其次,注意正确、规范的技术动作示范。对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技能教学和训练来说,示范动作的正确与否、规范与否,对于教学和训练的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示范动作相较于口头讲解、理论说明来说更具直观性,更容易为青少年运动员所模仿和接受。因此,教练员应注意通过自身示范、技术动作录像、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培养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现义,李波.以强度为核心的运动负荷对提高田径训练效果的分析[J].田径.2006(02).

[2]何鸣.对中学田径训练中的高原现象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S2).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7

关键词:现状分析;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49-03

青少年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群体。了解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是我们研究和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而当前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思想品德课老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是促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一)青少年特别是“90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90后”,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波及大江南北,显示出了明显的成效,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虽然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相对于前几代人而言更加便利的条件,但当前青少年,特别是“90后”的思想道德状况,仍需要我们的关注。

2009年底,相关部门了《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胸中有爱、关注社会”是“90后”青少年的总体风貌。但是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依然是当前中学生最致命的精神枷锁[1]。

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说是哪些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影响呢?从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与环境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青少年从呱呱坠地到慢慢成熟,他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最早场所就是在家庭里,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把德育灌输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甚至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3]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校风校训、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巩固作用。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并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示范,同时,也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总体情况较好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前提。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平常所进行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多地强调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并很好地与自身的专业课程及专业特点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思想品德素质相比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专业优势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条件。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致使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而,作为师范专业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观基础。但目前,高校师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师范生就必须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对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也可向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心理医生求助。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不仅要求学校加强对中学政治老师的培养,更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4]青少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成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因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不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也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师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思想品德课老师所教授的除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他们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者。由此看来,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要求高校进一步做好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所说:“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5]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踏上社会,有很大的可能将成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因而我们背负着的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良好师德的养成,除了师范生自身注重修养以外,也来自于高校对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培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氛围和风气,校训校德以及学校老师的榜样作用,都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注重对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这些“准老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也有利于师范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用师德感化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首先学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所学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师范生应明确,作为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融入“教书”之中。因此,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应努力学习、掌握教师道德理论,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示例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其次,师范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二)掌握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礼仪修养,其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因此必须培养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素养。师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一般体现在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上。当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充分地将丰富的课程形式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会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产生效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求知心态,产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素养的塑造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使自身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综合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研技术能力,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与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一位受学生普遍敬重和爱戴的教师,其人格必然会在他的学生那里再现出来,而且是常常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6]

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师范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咨询。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谨记,现代教师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好书、上好课,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塑造高尚人格。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建设得好坏将对我国一代甚至几代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的关系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师范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厥轩.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eB/oL].http://.cn/l/2009-11-23/1046181478.shtml.

[2]李小龙,注解.论语全解·子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辛香茹,辛香玲.青少年公德教育刍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4.

[4]谈心亭.向梁启超学做教师[J].内蒙古教育,2009,(6):55.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8

关键词:青少年足球训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231-01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我国在足球事业的发展中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足球事业上实力的匮乏这一事实[1]。在足球方面,由于假球、黑球、现象的出现以及足球方面实力的匮乏,曾一度成为国人的调侃对象。众所周知,青少年足球训练是足球体育世界的保障,在发达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体系是相对健全的,普遍提高青少年的足球训练是全世界足球人的共识。因此,通过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措施,研究青少年足球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1992年推行职业足球之后,我国建立了以俱乐部为训练主体,以足球学校业余俱乐部和足球中小学校为依附的竞赛和训练管理体制。通过这种体制,青少年的训练完全推向了社会和市场,而政府不再承担任何费用。我国的青少年足球训练以职业俱乐部后备梯队和足球学校为主,而忽略了学校足球的重要性[2]。目前的足球队主要包括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相比国外,足球运动的普及率较低。而教练员学历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很难把握足球训练的规律,即总体水平较低。

1青少年足球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归纳起来,该研究者认为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足球训练理念

我国青少年的足球训练与国外足球训练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足球训练理念方面的差距而造成的。通过提升和改进训练理念,对于提升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足球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认为,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球员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而不是强调球队的成功与获胜。应对青少年进行长期系统的培养,尽可能广泛地为职业足球培养青少年人才[3]。通过文献分析和资料搜集,发现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唯成绩论;缺乏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青少年自身对足球训练兴趣不足,好高骛远[4];教练员自身也存在着急于求成,在训练理念上存在一些问题。

1.2足球技术及战术训练

在足球技术和战术的训练方面,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多于技术训练。对于足球运动,没有技术就不能有所作为。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对于技术训练熟视无睹,不予重视,而对于体能训练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青少年在绕场跑步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得不到技术提高所带来的乐趣,无法更好的热爱足球运动[5]。

(2)训练缺乏系统性。根据合理的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进行合理的、灵活多变的足球训练是必要的。青少年在俱乐部的训练时间和次数较少,教练又往往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训练,导致青少年在足球训练中难以学到有用的东西,降低了足球训练的效率。

(3)战术训练有所不足。足球战术包括进攻、防守、定位球-角球、任意球、边界球训练等等。由于我国足球事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教练员的足球战术训练有所不足。

1.3青少年足球人员文化素质问题

文化素质是形成运动员战术意识、意志品质以及球队整体风格和技术、战术特点的基础性因素[6]。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能够提高足球运动员的智力水平,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其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体能或者技能的训练,而对于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教育有所不足,导致运动员对于足球运动的理解能力有所不足,对他们在足球事业的后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1.4足球教练员素质参差不齐

足球教练员作为足球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足球训练的效果。在现实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水平往往不能够满足运动员和球队的发展需要,从而影响球队水平的高低、球员的个人发展以及比赛成绩的输赢。根据查阅文献,无论是在发达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教练员学历不够,实战经验匮乏,优秀的教练员不愿意去高校、中学对青少年进行足球训练[7]。教练员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缺乏完善的运动学专项知识(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理论、训练学理论等等);且难以根据球队或者球员个人的特点,制定合理、系统的训练方案。

1.5足球大众化程度低

较低的足球大众化是制约青少年足球训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足球爱好者比例较低,大众化参与较低,没有浓厚的足球氛围。究其原因包括足球主管部门忽视了足球的大众化发展,足球也容易被其他新兴的运动逐渐取代。

2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存在的问题,该研究者结合自身工作,提出如下的建议措施:

(1)在足球训练理念上,首先应当让青少年在足球训练中享受到足球的快乐,对足球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而不仅仅是当作自己的一份事业;训练指导应当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有针对性的对其发展提供指导。

(2)在足球技术和战术训练上。除了对于球员技术和体能的训练,应当注重足球战术意识的推行,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穿插战术意识,使球员能够对战术目的、对手战术等具有高度的认识,培养球员之间的默契和整体配合,注重球员位置技战术、隐蔽传球等战术意识的培养。并通过实际比赛作为足球训练的效果检测,对训练模式加以改进。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充分认识教练员队伍的现状,对稳定教练员的队伍,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及掌握先进运动训练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优秀教练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和考核等多种途径,提高教练员的素质。

3结语

我国足球事业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在青少年足球训练方面需要社会各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光磊.浅议青少年足球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5(5):41-42.

[2]蔡锵.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现状诱因和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95-97.

[3]张庆春.国外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79-81.

[4]袁博.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7.

[5]丁惠宝.青少年足球训练误区的剖析与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9):44-45.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9

【关键词】青少年健身;健身俱乐部

1.引言

当前,青少年体质素质下降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召开的第13届群众体育大会宣言中指出:当今社会正面临着因运动水平的降低而带来的威胁,这在青少年人中尤为突出。青少年体质下降已是“世界性”的全球问题,减少静态生活、增加体力活动肯定可以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吗?回答是肯定的[1]。一般认为小时侯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获得的运动技能对成年后的生活方式仍有积极的正面影响[2]。青少年时期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增加规律运动对减少成年后各种健康问题,降低心血管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3]。因此,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政府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提出发展目标,高度重视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现代生活方式之一,已经渗透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并成功改变了人们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让青少年有健康的体魄和坚毅自信的性格。

2.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1体质健康的涵义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4];而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力的完好状态[5]。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将体质作为健康的限定词整合为体质健康,不仅扩大了健康的内涵,减小了健康的外延,还能够更好地区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更加强调了在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体质方面的健康,体质健康的优劣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的状况,反过来,身体素质的优劣也可以反应出一个人体质健康状况,因此身体素质是体质健康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体质健康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可以反映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持续走低[6]。

2.2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滑,这个势头到目前尚未停止,而现在距离2020年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仅剩7年。在眼下的中国,孩子们的身子骨每况愈下。一份来自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的耐力素质在十多年间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呈阶段性下降,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相当一批学生每天锻炼时间未达到1小时,甚至每周活动频率不足3次。繁重的课业,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网络游戏的诱惑等等,都有可能使本已不容乐观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因此,造就不仅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而且身体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显得迫在眉睫。

2.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2.3.1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科学、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出门坐汽车,家务劳动电气化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是严重制约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健康作为体质的外在表现,健康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体质的下降。

2.3.2锻炼时间的缺乏

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各学校虽然对学生体育逐渐重视,但是学校体育课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尤其在城市,学生竞争压力较大,课余时间基本都被各种补习班充斥着,锻炼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2.3.3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工作不到位

学生层面上,由于应试压力大、课业负担着,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宅在家里吃好睡好了就算健康了。学校层面上,只看重升学率,至于学生健康,那是家长的事,有部分院校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时候工作马虎应对,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虚报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现象。

3.青少年健身俱乐部的创建

3.1创建青少年健身俱乐部的目的及意义

体能是生命之本。运动能够使人兴奋,能帮助青少年在身贴身的真实游戏中学会与人相处与合作;能培养不服输的精神,拓宽心胸;能磨练意志,学会忍耐和坚持,更重要的是,体育训练能帮助孩子在提高运动成绩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和理解事物的基本规律,在挑战自我极限的“实战”中产生对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与冲动。这一切,都不是静坐在课堂上或者躲在书房里所能感受到的。因此,立足于我国青少年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从升学体育加试、素质拓展提升、健康娱乐需求多方面入手,建立一个专属于学生们的健身俱乐部,将校内体育活动扩展到校外,将学习日的体育活动延伸到节假日,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为一体,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中来,使孩子们体质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以“运动、健康、快乐”的主题为导向,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与学校体育的要求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3.2青少年健身俱乐部建设的基本条件

3.2.1青少年健身俱乐部的市场需求

近几年,由于学生体质有滑坡趋势,体育考试成为部分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拦路虎。家长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不失去优势,便将孩子送到体育培训学校,甚至一对一体育家教进行训练。

根据一份网络《暑期夏令营市场需求调查分析报告》,目前在不同类型的夏令营活动中,体育健身类、心智拓展类占据了首位。考虑到当今孩子受挫能力较弱,性格和体格的“双格”培养目标成为了家长的首选。

从国内外体育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成人健身俱乐部、健身会馆比比皆是,但就青少年的健身建设研究却少之又少。近年来,我国开始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目的就是给孩子们减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7]。因此,建设融升学体育加试、素质拓展提升、健康娱乐为一体的专属于学生们的健身俱乐部势在必行。

3.2.2建立健身俱乐部的先决条件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社会体育或相关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员比例亦在逐年上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为俱乐部的组织、运营、指导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其次在场地上,国内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较之社会而言相当完备、丰富。其大型的综合体育场馆、器械除完成教学、课外活动之外,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这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吴绍云在中指出:大学人才集中,具有知识和技术优势,可以为群众健身活动提供多种体育服务产品[8]。

3.3俱乐部的创建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健身指导员资源丰富,体育设施、器材相比较为完备,治安环境也要比社会好很多,更重要一点是成本的节约和政策的倾斜,为青少年的社会健身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俱乐部的总部可以设在高校。

在运营理念上,我们将全新的体育教学和俱乐部经营模式融合在一起,打破生理上的局限,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从广泛的领域培养孩子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4.结论

诚然,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抗压扛燥的心态,孩子们就算大脑再发达、行事再老练,也无法承担国家的重任。如何对青少年现有体质健康状况准确测评,如何对俱乐部活动模式有效开展,显得尤为重要。享受长寿与健康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而我们的国家同样需要一代代精力充沛、充满斗志的建设者,只有从身体到心灵都格外强健的青年一代,才能托起真正的“中国梦”,才能够托起“中国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anderssenSa.Lowcardiorespiratoryfitnessisastrongpredictorforclusteringofcardiovasculardiseaseriskfactorsinchildren,ageandsex[J].eurCardiovascprevRehabil,2007(14):526-531.

[2]StrongwB,etal.evidencebasedphysicalactivityforschool-ageyouth[J].podiatry,2005,(146):732-737.

[3]CaspersenCJ,poweUKe,ChristensonGm.physicalactivity,exercise,andphysicalfitness[J].publicHealthRep,1985(100):125-131.

[4]袁伟民.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任保莲.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武玉元.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影响因素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篇10

一、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问题

1、一些运动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对青少年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而忽视了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例问题,量和强度的组合问题。在素质和技术之间,以及素质和专项能力之间产生了失调,即早期采用高强度训练,往往出现一种“县花绽放”的现象,它的负作用多数是当少年训练阶段结束时,在进入青年训练阶段时,成绩提高得缓慢或者停滞木前。由于运动量大,身体抵抗力差,甚至出现很多的伤病现象。这些都会降低训练质量,对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2、过度的身体运动对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心脏呼吸系统将产生不正常的生理应激,这将对机体正常和潜在的功能造成损伤。一般来说,青少年心脏的发育较慢,跟不上身体机能的需要,过量运动会对心脏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马拉松运动,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加上跑步长度的负担,会使他们的心血管难以承受巨大的负荷,轻则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重则会造成机体衰竭。

3、过早的专项训练对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青少年过多的从事一些单一化的运动项目,可能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以自己为中心,如果继续下去甚至还会逐步表现出不和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慢慢形成孤独、怪癖的性格。

(2)产生功利的思想。对青少年而言,体育运动项目的吸引之处就在于公开、公平竞争,通过努力战胜对手,获得成就感。并且有时还伴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提高训练效果,这种成就感和物质奖励的手段来建立青少年的训练动机,长时间以后,必然会使青少年产生功利思想,过分追求比赛名次和结果,而忽视了对体育过程和体育精神的追求,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解决的策略

1、青少年进行专项训练时必须科学地安排运动强度、密度和运动时间,必须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还应根据项目发展的特点和身体发展的情况而定,在专项训练中要培养他们养成站、立、走、跑的正确姿势,发现错误姿势应及时纠正。形成全面锻炼身体的原则,使上肢、下肢和躯干、伸肌和曲肌都得到锻炼,只有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才能使专项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2、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医务监督,同时,应让学生懂得常见损伤的应急处理方法,对青少年必须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时间比成人运动员的间隔时间短些,人体测量和体表检查尤为重要。由于少年正处在发育期,体育锻炼对身体发育影响较大,因此,对身体发育的检查结果,可反映出训练的安排是否合适,也可及时发现下肢、脊椎等身体形态的矫正。加强现场观察及检查,对青少年运动训练中的直接观察及检查比成人更为重要,从运动员的表情和身体协调性可以判断他们的运动强度。

3、低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方式

早期训练阶段采用低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对韧带和关节有一些好处:可以逐步提高速度、力量素质,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还能促使骨骼、韧带和关节功能的很好发展;4~5年以后当显著地提高训练强度和负荷量(由于专项训练需要)时,这时其运动支撑器官已经发育得比较健全了,能承受大负荷训练而不易受伤。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在青少年的专项训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