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的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0:42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1

摘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存在多种风险,如何识别与评估这些风险的严重性,关系到电子商务项目能否成功实施。本文构建一个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的指标层次结构模型,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针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关键词:电子商务项目风险;模糊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给商务活动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之产生的电子商务在日常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商务作为企业新销售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带来很大风险,识别和控制这些项目风险因素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对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与应对措施的基础。由于电子商务项目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数据搜集的难度,这样就会使项目成员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出现偏差。因此,选择合适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项目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

1、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是对一个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程度的定性和定量描述的结合,它在提出电子商务风险因素类别的基础上,定量地反映企业开展的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水平。其中,识别和分析合理的风险指标因素是进行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的第一项关键工作。

虽然国内对电子商务实施风险的研究刚开始,有不少学者对风险的来源进行的分析和分类。很多学者对企业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如宋健等设计了一个含有16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战略规划、应用技术、管理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刘倩等从产品、客户、市场竞争、物流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风险因素。因此,本文依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员工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产品风险、资金风险、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具体描述如下:

(1)员工风险,是指由于员工感知风险而带来的人才流失风险,员工技能水平低、个人素质带来的系统安全风险,领导不重视以及项目管理者管理失误等风险。一般包括员工感知风险、员工技能风险、高层管理者不支持。

(2)管理风险,项目开发计划制定不合理,任务分配不恰当。一般由于交易流程管理、人员管理、交易技术管理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

(3)技术风险,项目开发人员由于缺乏经验、计划不周等原因使交易系统在某些功能上有所缺失。其主要包括技术选择风险、数据库存取的风险、网络环境风险等。

(4)产品风险,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进程中,企业产品本身的性能、价格、服务、配送以及满足市场程度等因素导致的风险。一般包括产品的差异性、不易获取风险和便利性风险等。

(5)资金风险,资金不能适时供应或使用不当而导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终止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初期的效果往往并不一定能够显现出来,可能不会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收益和风险呈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风险。一般包括企业资金实力和追加投资的能力。

(6)环境风险,主要指宏观政策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法律的滞后性与不完善给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带来的风险。一般包括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

(7)市场风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势必对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带来变革,新的模式将要求企业不仅有适当的产品定位,还要有市场、分销和销售部门等参与,这将重新构建出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事先对市场信息尤其是竞争对手有充分的了解,辨析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水平等情况,以降低不确定性与风险。一般包括价值链的可获得性和竞争对手了解。

2、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在实际案例中,一般决策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决策者主观判断、选择的模糊性,同时还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aHp法的评估结果会有所偏差。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是层次分析法的一种,用于处理含有模糊性的决策问题,克服了aHp的弊端,拓宽了aHp的运用范围。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时,一般只用它来进行指标权重的分析,而不对决策问题进行综合的判断,因为它缺乏一个对决策问题进行总体评价量化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专家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利用模糊数学原理来综合各位专家的评估意见,从而获得总体评估结果。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过程中,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识别和分析之后,依据各风险因素分类及其所包含子因素,构建包含三层指标的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因素的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

然后,构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并根据模糊一致性矩阵的性质可以计算得出各层元素的权重值,根据权重值进行层次单排序。

最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如表1所示的0.1-0.9九标度进行打分。专家通过分析7种一级风险因素,进行两两因素对比得到的模糊互补判断矩阵,如表2。

计算各层元素的权重值ωi并进行单排序,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2可知,层次模型中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124、0.148、0.169、0.143、0.160、0.117、0.140。同理,可求得各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之间的模糊一致性矩阵及其权重。总结得出各二级指标对目标层的总体影响度,如表3。

由表3可知,在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中,企业追加投资能力风险、价值链可获性风险以及网站设计风险这三项风险最大,因此,如果选用该项目,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应该多加考虑,慎重决策。

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综合评价

首先,建立评判矩阵。将问卷发放给10名项目管理专家,由他们依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客观打分。表4中,“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列上的数字,表示的是选该评判专家的人数。

参与项目风险因素评价的评判专家的人数为10,结合表5数据可以得到一级指标评判矩阵R1:

矩阵R1的含义,以员工感知风险为例,在评价人员中,70%的人认为员工感知风险S12带来的风险较高,20%的人认为带来的风险一般,10%的人认为带来的风险很低。

然后,进行一级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从一级指标S1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评价人员认为员工风险S1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的隶属度分别为3.17%,6.66%,23.16%,46.01%,21.00%。

同理,可以计算出管理风险S2、技术风险S3、产品风险S4、资金风险S5、环境风险S6、市场竞争风险S7对于上述评语集的隶属度向量,依次为:

S2=(0.11010.11820.17980.30510.2868)

S3=(0.02670.14660.30500.37330.1484)

S4=(0.19000.06170.10000.20490.4434)

S5=(0.06000.10000.22000.38000.2400)

S6=(0.15000.30000.20000.30000.0500)

S7=(0.00000.75500.09000.15500.0000)

最后,基于以上所有隶属度向量以及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对目标层进行综合评价

a=w*R

因此,我们得到目标层,也即是该电子商务项目的总体风险对于评价集的隶属度。从以上计算结果,我们认为企业开展该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低的比例依次为:7.91%、21.62%,19.24%、31.22%、20.12%。

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评价风险很高与较高的隶属度为20.12%和31.22%,两者相加为51.34%,即可以看成是51%的概率。

对于一般状态的隶属度为18.49%,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该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比较高。

企业开展的电子商务项目可以根据最终的风险评估结果来判断风险程度,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如果企业同时开展多个电子商务项目,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计算出它们的风险权重,选择出风险相对最小的项目,再依据计算出的每一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对风险因素最大的因素提出对策加以防范。为了能对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进行及时地监控,企业可以将上述的评估结果编制成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形成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的评估系统软件,完善企业的信息化。

5、结束语

对于企业开展的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评价中常用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综合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各自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的该评价方法不但可以得出电子商务项目风险中每一项风险因素的相对大小,同时还可以计算出该电子商务项目整体风险的大小,从而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有较大的帮助。

尽管本文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仍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只是尽量选取了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中的大部分因素进行分析,还有一些其他重要因素可能没有作为研究对象,比如财务风险等等,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的修正。同时,两种评价方法的结合虽然消除了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是对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的最优方法,结合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实际,考虑其它方法的运用,都会对电子商务项目实施带来有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YongJinKim,G.LawrenceSanders.StrategicactionsininformationtechnologyinvestmentbasedonRealoptiontheory[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2(33):1-11.

[2]刘韬,胡志峰,谢储晖.电子商务风险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2(12):144-146.

[3]宋健.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电子商务风险评价[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7):107-110.

作者简介: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2

关键词:电子文件;电子档案;风险估测;信息化

1强化电子档案的风险管理

1.1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现状

从电子档案管理现状来看,从电子文件形成之前,即电子文件的生成软件开始,到电子档案利用的各个环节,影响电子档案管理的风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因素中除了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素之外,还包括保管条件、法规制度等客观因素因素,以及工作不规范、抵触、懈怠等主观因素,造成了电子档案资源的流失和损毁,严重影响其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等。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新的风险会不断出现,因此建立电子档案风险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1.2电子档案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主体

对的电子档案管理实行风险管理,是做好电子档案工作的客观要求和必要内容。党委和政府、各级文件生成和管理参与机构(特别是信息化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有关标准制定和系统开发部门、档案部门)、机构领导、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都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主体。电子档案风险与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因素有关,构建电子档案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根据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相关配套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谋划,需要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进而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

1.3构建电子档案风险管理体系

应以风险发生为界点,既建立风险发生前的防止或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体系,又建立风险发生后的降低风险影响减少风险损失的体系。风险前体系。这是电子档案风险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工作细致程度和复杂程度最高的部分,其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防范三大内容。风险识别:通过对自然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以及从电子文件的生成之前到电子档案的利用的产生、存储、转移等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细化和监测,结合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种类、特点、管理要求等,对可能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提炼,对已存在的和可能出现各种风险进行辨识和总结归类。

2梳理规范电子文件管理流程

2.1传统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弊端

传统的纸质文件从形成到被永久保存或永久销毁的管理流程,是按管理环节进行分工的,即以“归档”为界点,分别由文件生成部门进行归档前的管理,而由档案部门(包括机构内档案部门和档案馆)进行归档后的管理。这种管理环节上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件运动的连续性。电子文件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没有的虚拟性、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易更改性等特点。因此,必须要加快推进电子档案统一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同时在开展这几项工作之前,要结合电子文件的特点和实际,参照外省的做法,对相关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2.2电子文件管理专业性和规范性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表明,电子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永久销毁是一个不可分裂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根据电子文件的功能和价值形态的变化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对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应该统筹实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由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实现,因此,电子文件管理活动应该向前延伸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文件连续体理论则“进一步强调电子文件运动过程的整体性、连续性与集成性,提倡档案人员提前参与或介入电子文件管理,要求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与监控在电子文件生成的同时或之前就开始。”因此,优化电子文件管理过程必须充分利用档案部门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更积极地将文件从生到死、从头到尾的整个运动过程,全面而又系统地管理起来。”这是符合电子文件运动客观规律的。也就是说,要保障电子档案资源的真实、齐全和完整,必须从对国家档案资源负责任高度出发,切实采取有效措旌,从根本上保障各级档案部门,特别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在电子文件生成之初,甚至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之初开始,在整个电子文件的运动过程中对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2.3增强电子文件统一管理试点

建议借鉴外省、市经验,尽快开展电子文件统一管理试点工作。可选择系统运转较好、电子文件管理有一定基础的省直单位作为试点,通过党政专网平台对所选试点单位所归档的电子公文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建好标准、做好网络建设,以逐步实现对电子文件的统一、全程、规范、安全管理。建议稳步推进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以省、市(州)、县(市、区)国家综合档案馆为基地,建立起三级互联的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信息应用系统体系,利用电子政务网相互连通,形成“纵横”型的框架结构。建立互联的电子文件中心信息应用系统体系,就是在整体上实现电子文件的规范生成、流转交换的管理,统一电子文件流通格式。通过建立电子文件前端控制机制,保证电子文件在生成、编辑阶段符合相关规范,使一份完整的电子文件由足以为其提供凭证价值的内容、结构与背景信息组成,从电子文件产生的源头保障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有效性;通过建立电子文件流转交换系统,在综合运用加密、压缩、消息认证、电子水印、数字签名等技术,对电子档案、电子文件的交换、加密、压缩、签署、检索实现综合管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产生的文件、档案资源,建立一个广域性的电子文件流转交换接口,形成一个共享的综合技术平台。

3形成协调顺畅的合作共建机制

总体上讲,这主要是指理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主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同时加强关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跨部门沟通与合作,以期消除我国直线职能式行政组织结构在运行中客观存在的“容易因循守旧,各机构横向联系和协同不足”的缺点,进而协调和统一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理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既包括各单位内部部门和机构,也包括单位之间。特别是要通过对法规体系的健全,加大对档案部门的制度性授权和事务性授权力度,提高档案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档案部门的专业性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使其责任更加细化和明确,使管理更加方便。在标准方面,要坚持“有章先行、无章缓行”的原则,严格根据国家已经颁布的标准开展相关工作。要根据国家的标准及时制定地方性标准并对具体执行提出要求,但不应有超出国家现有标准规范的地方性标准存在。重点是提高贯彻标准的质量和水平,做到“步步有章可循、件件标准规范”,使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更规范,成功率更高。

参考文献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3

电子银行风险分析

关于电子银行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在电子银行业中,因特网及其他各种电子传送渠道仅是作为一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途径,当银行借助其开展业务时,并不产生新的风险类型,但给银行业经营风险带来了新的内容,引发风险的因素更多地与技术操作联系在一起。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RiskmanagementprincipleforelectronicBanking),将电子银行中与技术相关的风险归结为: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

中国银监会认为,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类是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是数据传输风险、应用系统设计的缺陷、计算机病毒攻击等;另一类是传统银行业务所固有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但这些风险又具有新的内涵。

电子银行的技术方式及手段决定了其风险的特征。由于电子银行在提品和服务时,必须以计算机为手段、以网络技术及其他各种电子传送渠道为途径,这就造成了电子银行的虚拟性。电子银行的风险在于,其虚拟的特性使其能够突破现有的银行监管体系,增加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电子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风险的扩散快、破坏力强。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加快了支付清算风险的扩散速度。相比传统银行,在电子银行中流动的更多的是数字化信息与电子货币,一旦风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爆发时,风险的化解就很困难,也难以预防。在传统银行的“纸质”结算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而在电子银行中出现这种错误则立即会引起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加大了风险的扩散面和补救成本。

风险交叉传染强。传统金融监管可以通过分业经营、提高市场准入规则、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方式,将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领域,而电子银行削弱了传统银行金融监管的这些属性,使得监管的物理隔离有效性大大减弱。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不断交叉,同时也使得风险极易在这三个领域里交叉传染,而且金融业客户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金融机构间、国家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加强。

风险的责任难以区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融入银行业,电子银行业系统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常常会涉及到电信、电力、产品提供商、外包技术服务商等多个行为主体,有些则直接参与其中,因此,一旦发生如服务中断、系统崩溃、客户信息外泄等的情况时,往往难以区分事故的责任方。

风险监管的难度高。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产生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最终使得金融监管难度高、复杂化。

电子银行的风险分类

电子银行的风险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而言,可将电子银行的风险分为传统风险和特殊风险。

电子银行的传统风险

电子银行的传统风险是指银行所固有的风险,是最基本的风险。这类的风险在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中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电子银行的一般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约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银行业中,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在到期日不能完全履行其还款义务或按约定行事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与传统银行相同,电子银行也面临着贷款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并且由于电子银行的特殊性,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大。比如,当电子银行在通过各种电子通道实现了跨地域跨国界的信贷时,银行和客户不再是面对面地交流,使得银行更加难以判断借款人身份真实性、评判其信用评级、核实借款担保抵押等方面的信息。另外,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信贷,电子银行的信贷业务中除了银行和客户两个基本的当事人外,还常常包括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等主体,当发生信贷风险时,往往会因为责任方难以明确辨别而产生经济纠纷,这些都会使信用风险大大增加。

流动性风险。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的某种资产不受损失的变现能力。流动性风险对于任何商业银行都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从事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运作的电子银行而言,如果在电子货币的投资和电子支付业务中,电子银行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偿还或支付,则将遭受流动性风险,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将连锁引发信誉风险,甚至导致电子银行的破产和倒闭。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面临损失的风险。电子银行在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及电子货币支付中进行外币交易时,无疑将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出现不利的变动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利率的不利变化,同样会使电子银行的资产相对其负债发生可能的贬值。另外,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国际资金特别是国际游资的流动速度将更加迅速,而这种期限较短、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强的资金在利率的变化下更容易对电子银行产生巨大的冲击,使

电子银行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进而对该国的国际收支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

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并不是电子银行所特有的风险。这类风险,如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在传统银行环境中也都存在,只是在电子银行环境中,这些风险更具特殊性。电子银行的特殊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电子银行由于技术采用不当,或是采用的技术相对落后所造成的安全性风险或系统性风险。电子银行,特别是纯电子银行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其技术的支撑,无论是在构建初期、正常运行还是后期日常维护,电子银行都会因其所选择的相关技术而面临风险。在构建初期,电子银行机构决策层在制定银行战略发展计划时,如果选择实施此计划的相关技术有误或不当,将会面临严重的技术决策风险;当电子银行正常运行和维护时,如果采用的技术有缺陷或者相对落后,可能会因为某一个技术环节出现问题而使整个电子银行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停止运行;或者因为技术上的原因而使得网络黑客得以入侵电子银行系统,这些都会给电子银行带来非常严重的安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并且会连锁引发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导致的风险。它可能是由于电子银行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是由于电子银行安全系统和产品的设计缺陷及操作失误产生。操作风险主要涉及电子银行账户的授权使用、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电子银行与其他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等。如在使用电子货币期间,网络安全系统的缺陷会令客户误认为是电子银行的欺诈行为,从而引发纠纷和风险;银行职员对业务的漫不经心,也有可能导致电子银行严重的操作风险,从而危及电子银行的总体安全。客户的疏忽也是造成操作风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电子银行会因为客户欠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而面临相当高的操作风险。例如,客户在某些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场合使用私人信息,如身份鉴定、银行账号等,容易被他人窃取而导致账号泄密,使客户和银行双方都蒙受损失。此外,如果银行职员和客户不能充分理解电子银行采用的不断更新的软件,进行错误操作也会给银行或客户自身带来操作风险。当网上支付系统建成后,使用电子支票支付账目时,电子银行将摆脱物理状态(如各种建筑、柜台等)而存在。面对这一情况,会有客户因为没有了物理存在的银行而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对网络的信用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一旦蔓延开来,将会给电子银行带来另一种形式的操作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违反或不遵从法律、法规、规章、惯例、伦理标准而给电子银行造成的风险。银行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特征要求银行在运营中必须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规定,而电子银行的创新性所产生的风险则对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迅猛发展的电子银行相比,法律环境显得不尽完善,各国在电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步伐不一,从而使得法律风险凸显。

战略风险。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oCC将战略风险定义为因决策失误、决策的实施不当或对行业变化缺乏响应而对银行造成的不确定性。为实现战略目标,一般需相关的it资源来配套,包括有形资源(如计算机硬件、软件、传输网络等)和无形资源(如管理能力和才能等),当银行管理部门未能恰当的计划、管理和监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品、服务、过程和传送渠道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会产生战略风险。另外,如果管理部门没有理解、支持或应用internet技术,而该技术对银行的竞争能力又是至关重要时,或银行使用了某项不可靠的技术时,也会产生战略风险。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舆论而导致银行资金或客户流失的风险。与传统银行相比,电子银行的声誉风险更具特殊性:负面的公众舆论会借助网络迅速的扩散而使声誉风险迅速增加。声誉风险几乎和其它所有的风险相关联,只要是由于某种或某些风险所带来的不利或损失情况被公众所获知,则无疑会连锁引发声誉风险。声誉风险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轻重程度。因电子银行本身的原因而给客户带来短暂的不便,如银行系统故障导致客户短期内无法登录、支付等,使客户不满度增加,则或多或少会产生声誉风险(尽管程度可能比较轻微)。如果出现问题后银行解决不力,则声誉风险将会加大,如果因为银行系统严重故障甚至系统崩溃等情况而给客户带来损失,则会引起严重的声誉风险,甚至将引起客户集体退出的严重后果,从而使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

外包风险。外包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技术上依靠外部的技术提供商等机构而产生的风险。金融机构在选择不同的外包商时会面临不同的外包风险;金融机构在与外包商合作时,因为沟通不力而导致外包商设计错误,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外包风险;外包商将与金融机构合作中所掌握的如客户隐私等方面的信息有意无意泄露给他人,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另一种类型的外包风险,如连锁产生法律风险。

跨境风险。跨境风险指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业务后因面临不同的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风险。跨境风险可能会产生综合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及国家风险等。例如,当银行处理跨国界的客户交易时,它可能面临着不同的法律法规要求,常常会因为违反了法律而产生法律风险;通过电子银行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客户的贷款申请,而使用国内客户信用评估系统,会面临信用风险;当银行与国外服务提供商或外国参与者发生业务时,因外方可能由于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而无法履行其义务,从而可能会面临国家风险。

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银行仍然存在传统银行所具有的各种风险,也仍然可能发生传统银行所具有的危机或灾难。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银行因其信息服务性、数字性、技术性等特点,因而可能具有比非网络环境下的银行更大的风险,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4

1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主要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及潜在风险

1.1分析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主要模式及其关键成功因素

当前,各地政府部门主要采用Bot、Boo、Bt、aSp这4种模式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外包。a.Bot模式(Build-own-transfer,即建设-运营-转让)。政府部门和承包商以协议为基础,由政府部门向承包商颁布特许权,允许其筹集资金建设某电子政务系统,在特许权规定期限内管理和经营该系统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并在特许权期满后,无偿将系统移交给政府部门接管。b.Boo模式(Build-own-operate,即建设-拥有-运营。承包商投资并承担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培训等工作,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产权归属承包商,政府部门负责宏观协调、创建环境和提出需求,政府部门每年需要向承包商支付系统使用费获取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权。

c.Bt模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转让)。政府部门通过特许协议授权承包商负责某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按合同规定的期限按时移交系统,政府部门按期支付该系统的建设费用。d.aSp模式(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即应用服务提供商)。在aSp外包模式中,应用服务提供商拥有基础结构设施并负责所有系统和网络的配置、管理、调整,甚至应用管理,政府部门按照需求向应用服务提供商定制所需的电子政务服务,并向其支付相应的费用。在比较分析以上各种模式的内涵、特点、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其实际运用的案例,共总结了影响这4种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模式成功运作与否的75个因素,运用专家评分法,提取各种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如表1所示,这些也是各种模式选择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1.2识别潜在风险因素

在分析电子政务服务外包、it外包风险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电子政务服务外包运作与管理流程,从各个阶段总结了98项风险因素,结合上述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主要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采用李克特七分制评分标准设计量表,1分表示风险影响程度最低,7分表示风险影响程度最高,1-7分表示影响程度逐次增高,邀请被调查者(包括参与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政府部门、承包商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量表进行评分。共发放问卷387份,回收问卷212份,剔除不合格答卷后,最后得到有效答卷共202份。根据搜集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炼了20项具有统计、管理意义的关键风险因素,如表2所示。

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这20项风险因素(也是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可测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提取4个公共因子作为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在变量,并根据其包含的可测变量的含义进行命名,潜在变量及相应的可测变量如下:“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外包市场不成熟x1、外包决策不合理x2、承包商选择失误x3、机会主义风险x4、合同不完善x5;“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外包主体之间缺乏沟通x6、外包主体关系不和谐x7、政府部门缺乏规划与需求分析能力x8、政府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不足x9、承包商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不足x10、承包商服务质量不理想x11;“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交易成本控制不力x12、隐性成本的累积风险x13、承包商成本预算控制失效x14、承包商资金支持不足x15;“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知识共享不足x16、安全保密控制不力x17、绩效评量体系失效x18、忽视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x19、政府部门失去信息化控制力x20。

2模型建立与分析拟合

2.1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潜在风险对外包模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现有研究文献及实际案例,分析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潜在风险因素对各种模式的影响关系,构建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潜在风险对外包模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风险的4项潜在变量及其各自的可测变量如上文所述,而各种外包模式潜在变量对应的可测变量分别是其关键成功因素(见表1,表中的序号与图1的序号一致)。

2.2信度与效度分析

a.信度分析。信度指测量结果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运用SpSS16.0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Cronbach’sα值为0.835,而各分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表明,8个潜在变量的α系数值均满足大于0.70的要求,因此,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b.效度分析。结构效度是指量表测量结果同期望评估内容的同构程度,运用标准化因素负荷来检验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素负荷大部分大于0.7,并在99%的置信度下高度显著(C.R.值>2.58),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及C.R.值(如表3所示)也大部分符合拟合要求。表明本研究构造的变量效度较好,适合做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

a.拟合度检验。前文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必须通过拟合度检验,才能认定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样本的一致性。若模型的拟合度高,则代表模型可用性越高,参数的估计越具有含义。对于拟合度的考核有较多指标,但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模型复杂度、样本数量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特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同时参考各种拟合度指标[3]。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7.0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主要使用Cmin、RmSea、CFi、GFi等较为稳定的指标考核模型拟合度,拟合后的评价结果及其理想值汇总于表4。从表4中分析可知假设模型较好地与样本数据拟合,具有较高的拟合度。

b.路径与因素分析。经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以及可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因素负荷。从模型运行结果中可知,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可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的因素负荷对应的C.R.值绝大多数大于1.95的拟合要求,表明各路径系数以及因素负荷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能够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3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潜在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分析

综合分析4个风险潜在变量对各外包模式潜在变量影响的路径系数及间接效应、各个风险因素的因子负荷以及对各外包模式关键成功因素的作用路径,为下文外包模式选择的建议提供依据。

3.1“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t>Boo>Bt>aSp,其中,对Bt模式和aSp模式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通过另三类风险间接影响这两种模式的程度较大,分别累计为0.364、0.337。在“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中,合同不完善风险所占因子负荷最大、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合同,对外包市场不成熟风险、机会主义风险都具有较强的规避作用[4]。“决策与合同管理风险”中,合同不完善、承包商选择失误风险因素对Bot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承包商运营期间的服务质量以及移交后的系统价值的不良影响均比较显著;合同不完善对Boo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技术应用先进性的保持,而机会主义风险的存在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是一大不利因素;Bt模式、aSp模式的各自关键成功因素———选择商誉好的承包商、承包商拥有完善可靠的基础结构设施均会受到承包商选择失误这一风险因素的影响。

3.2“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相比其他类别的风险而言,“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对各个外包模式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t>Boo>Bt>aSp,且影响均较为显著。此外,“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也受到了其他风险的影响,承载着其他风险对外包模式的间接效应。因此,“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所属的各个风险因素应给予重视,特别是政府部门缺乏规划与需求分析能力、双方的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不足、外包主体之间缺乏沟通这几种风险因素在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实践中引起的问题较为显著,属于关键风险因素,研究表明,控制好这些风险因素,做好规划与需求分析工作、提升相应的项目经验与能力、加强沟通协作,对电子政务外包的系统开发效果、外包服务质量、双方关系维护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5]。“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对各个外包模式的影响在其对应的关键成功因素都有显著的体现,其中,对Bot模式,主要影响政府部门规划协调能力、承包商运营期间的服务质量;对Boo模式,主要影响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能力、承包商经营的稳定性及技术应用先进性的保持;对Bt模式,主要影响双方的系统开发项目管理能力;对aSp模式,主要影响政府部门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及预见性、承包商对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响应。

3.3“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o>Bot>aSp>Bt,其中,承包商的资金支持、项目的成本管理方面的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尤为显著,在实践中,很多电子政务服务外包项目正是由于资金、成本控制问题而不得不搁浅甚至失败。此外,“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也会通过“开发与运营管理风险”间接影响各个外包模式,因此,在外包过程的开发运营阶段,应重视项目预算管理,保障资金流的通畅。“资金与成本管理风险”对Boo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政府部门付费使用模式、承包商经营的稳定性;对Bot模式的作用体现在影响承包商的运营获利能力及其服务质量;对于aSp模式,影响着政府部门的付费模式与承包商的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权衡;对Bt模式,主要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资金保障能力。

3.4“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对外包模式的影响

“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对各外包模式的直接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Boo>aSp>Bot>Bt,其中安全保密控制风险是外包领域备受关注的风险因素,也是外包模式选择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因素,而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战略效益能否实现尤为关键[6],却也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风险。此外,知识共享不足、绩效评量体系失效、政府部门信息化控制力不足等风险因素对开发运营风险的作用也较为显著,对外包模式的间接效应不容小觑。因此,“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对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外包模式选择决策中,应予以重视,既要考虑到安全保密控制,也要考虑到政府部门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战略管理风险”中,安全保密控制不力与绩效评量体系失效分别影响着Boo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承包商对系统安全性的保护、技术应用先进性的保持;在aSp模式中,安全保密控制不力风险影响着政府部门应用与数据的安全性;与绩效评量体系失效相关联的激励效果不良,影响着Bot模式运营期间的服务质量和移交后的系统价值;若采用Bt模式,知识共享不足与政府部门信息化控制力不足风险将主要影响着双方移交系统的知识管理能力以及移交后政府部门的系统维护能力[7]。

4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政府部门在选择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模式时,需要结合自身的规划与需求、优势与劣势、经验与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各个潜在风险因素对外包模式如何影响及影响程度,从中选择合理的外包模式并防范潜在风险。为此,提出以下4点建议供参考:

a.当外包市场不成熟,缺乏统一、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及规范的法律环境,而外包的电子政务服务内容的复杂性使得不能够通过采用明细的合同来规避承包商的机会主义,并且政府部门管理合同的经验与能力不足时,尽量避免采用Bot、Boo模式,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模式的必须以协议为基础且合同期限较长,能否制定明确、完善而兼具柔性的合同尤为关键;若政府部门受评估能力缺乏、信息不对称等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选择不合适的承包商或选择的承包商商誉不良的风险很可能加大,此时Bt模式与aSp模式不是首选,因为这两种模式对承包商商誉与实力有较高的要求。

b.Bot模式对政府部门规划与需求分析能力要求较高,Boo模式需要承包商的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能够满足系统开发与运营的要求,Bt模式要求政府部门具有较高的监督协调能力、承包商具有相关领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经验,aSp模式要求政府部门对自身的需求能够准确地分析并具有预见性,也要求承包商具有对服务的灵活重组能力,响应政府部门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此外,能否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监督机制并提高执行投入力度也是在外包模式选择中必须考虑的问题[8]。因此,当政府部门要选择某一种外包模式时,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评估自身的经验能力以及潜在承包商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否满足相应模式的要求,如若不能,应进一步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这些要素进行改善,并提前做好应对方案。若当前确实无法改善,则应考虑选择其他的外包模式。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5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材料的采购是事关产品生产,项目的费用、质量、进度等控制的关键要素。采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到物资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这就使物资采购活动面临着风险。合同风险与采购风险紧密结合,贯穿整个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因而有必要在采购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尽管目前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过程中,对于合同的构建与法律适应等问题十分关注,但却在执行环节未能很好的履行。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在于谈判、合作等过程中未能与供应商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不仅影响了采购工作的合理性,也带来了合同未履行等方面的风险。

一、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识别

(一)采购合同风险的内因型分类。尽管合同涉及到制订、谈判与履行等多个方面,但其所有的风险类别均是与采购活动密切相关,因而本文认为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一是服务风险。服务对于物资采购的风险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采购产品时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所造成的风险;再者则是采购无形服务所可能发生的风险。二是品质风险。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采购之后是否成功的两个关键,一个是准时收到,另一个就是收到的货物在数量和品质上都达到要求,由此即可知道品质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品质不佳的物料除了可能严重影响生产,导致费用提升外,劳动时间与设备时间也可能在品质问题的情况下造成延长。三是弹性风险。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为了确保生产运营的持续,都会对需求作一范团预测,但一旦出现落差,电力企业就会向供应商增加或减少订单,甚至是出现紧急插单等行为,而这时产生的风险,就是供应商的弹性问题。除此之外,其他会出现弹性问题的情况,还包含有采购方拿到产品后所要求的修正行为、以及价格的调整等都属于弹性风险。四是交期风险。交期的准确性可以促进供应商在产品品质、交期准确的提升,并且可以减少缺货、运送的损害以及对总成本的影响。但是,交期的不准确就会在上述的这些方面对电力企业造成伤害。五是存货风险。当预测失真、偶发性排程问题、支援调度或存货系统出现问题,均可能对电力企业造成损害并使供应链受阻。虽然可以大量存货来避免此风险,但是没有一个电力企业愿意在存货付出过多的代价和负担其可能的风险,故多倾向零库存发展,但这同样需要负担当供应商出现问题时的料件短缺和生产中断问题。

(二)采购合同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电力企业应当把上述的所确定的初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先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使每一类指标都反映电力企业采购合同构建及履行期间风险的关系,再以此为基础对每一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选出的主成分作为新的分析变量,以电力企业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新的分析数据进行因子分析(RiskCategorymatrix)。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因子),并以此作为构建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接下来,计算出各电力企业在每一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判断电力企业在采购合同风险某个方面强弱的标准,再以每一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加权因子得分,便可作为评估整个企业采购风险强弱的标准(impactCategory)。

二、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应对措施

(一)重视采购合同的弹性化设计,保持结构化转机。供应链合作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采购管理中有关电力企业与供应商构建合同时,都必须事前确认在设计中互相提供弹性,进而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且有效地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采购合同管理弹性设计已经被证实可以降低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当今供应链管理强调Jit方法,减少库存以降低成本,这种运作模式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需求有较大波动时就会显得缺乏弹性。所以加强应变的能力,已经变成注重效率的同时还应该保持采购管理的适度弹性。采购合同管理中的如何与不同成员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经过电力企业过往经验证实已经成为确保采购管理成功运作与防范风险的重要的先决条件。所以建立长期的策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加强采购合同管理的制度性的信赖关系(institutionaltrust);其次,在合同构建时,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用;然后,经由建立正式的合作体制,实现在采购管理成员间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最后,为了更好的履行合同,应敦促不同成员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

(二)加强采购合同管理创新,优化物流协同合作。采购管理的成功是让电力企业运转不会产生断料为前提的,不可否认采购合同管理是电力企业内部采购管理的开始,又是其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管理的桥梁,良好的合同管理有助于电力企业能降低成本,供应商能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有其综效的效果。不论采购环境是多么复杂与多变,电力企业必须有机智可以事前强化采购管理系统功能的弱点,并且事前清楚是供应风险形成的起因,防范采购风险的就必须从强化供应商的选择与改善采购制度控制的不同构面出发。一般而言,大型电力企业集团所涉及材料采购市场广泛,在合同管理时,重点应该注重在保证取得优质廉价材料的供应及时(Rapidity)与服务可靠,另一个构面要让供应商注重系统的稳固(Robustness)与交货时间的改善。最终让使电力企业拥有一支最佳组合的采购管理团队,为客户与电力企业本身提供的可靠供应保障。强化采购合同风险控制就从加强供应程序的建设、严格供应品质管理进而实施有效监督与管理。

三、小结

总体而言,如果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已经采用多重供应商或多重货源的弹性供应机制(Redundancy),并且与每一供应商均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合同,其实是可以有效防止单一供应商结构下需求与供应受阻,即可降低整体采购管理在灾难干扰运行下的供货风险。因此,电力企业对关键材料的供应须选择应来自不同地域或两个以上供应商提供,并对每个供应商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物资供应安全稳定。成功的物流配送也是采购合同旅行中的重要环节,专业强势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关键成功的因素,除了电力企业可专注于核心业务外,采购合同管理经营流程的专业化与组织化,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并且可以分散并增强抵御物流配送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6

【论文摘要】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有利必有弊,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点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7

国际电子银行业务游戏规则的权威制定机构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eBG)于2000年10月了《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白皮书。本文试图以此为参照物,探讨、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以期对我国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所启发。

一、风险分析

eBG将电子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一类是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战略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类似的,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那么银行将由于交易处理发生的错误而暴露出重大的运作风险问题。二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数据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遗失或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整。四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行持续性和事故应急计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引起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五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到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独立审计的话,那么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为。六是业务外包。很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种对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次,很多技术外包商缺乏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可以引起与风险敞口相关的附加隐私权保护问题。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声誉。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一个一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桵aiL的查询,不能提供适当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声誉都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法律风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处,并且缺乏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和客户保护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或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是另一种潜在的法律风险来源。未得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攻击或渗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渗透到银行或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建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得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受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迅速扩展,而这会导致资产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展了银行的地域范围,超越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加了对当地市场动态和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须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善担保留置权。另外,因特网也使得银行难于鉴别一个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6、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承诺到期时,不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无法履行这些承诺,从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和谎言的流动速度之快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7、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发展对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从市场观点看,一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动荡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开展或扩大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加市场风险。

8、外汇风险

当一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以外汇计价或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面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展业务地域范围的机会,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开展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得多。

二、风险控制

尽管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上述基本风险种类并不是新的,但这些风险产生的特定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对于银行管理层和监管人来说却是全新的。与传统银行风险相比,电子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更加巨大。针对上述电子银行风险,可考虑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尤其是国有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规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当对会给银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批准和监督,并确定有关技术和产品是否同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维持该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其次,技术实施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要求经理层具备相关的技能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和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有效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涉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当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的定期报告。作为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电子银行系统中包含有效的质量保证和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2、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3、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的措施

eBG的调查表明,多数银行都把安全风险看作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安全性始终是电子银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因技术带来的问题。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

4、注重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可用性

除了确保一个安全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规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避免由于系统损耗引起的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须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因素表明,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营持续性、防御及事故反应计划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委托外部开发系统的趋势也使银行有必要确保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类似计划必须到位,并定期检测其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5、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

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

6、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

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风险控制;方法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9

关键词:电子档案;风险;预防

当前,人们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提高了效率,使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管理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它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数据被盗,所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3.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4.制定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单位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总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电子合同的风险篇10

【关键词】电力行业;财务危机;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处于缓和、动荡并存的状态。电力行业是我国工业企业中的主要的能源供应行业,研究我国电力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可以很好地丰富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可以改善电力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电力行业发展状况及问题

电力行业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电力行业是中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电力是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特殊产品,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型。同时,是国家支持发展的基础能源行业。同时电力行业投资巨大,回收折旧时间长;具有资金沉淀性;电力设备专用性强难以改变用途,变现力差。

(一)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的电力行业建设发展迅速,新能源特别是例如风力、核电等发展快速电力行业在2001-2007年发展比较迅速,这得益于我国的国家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次债危机爆发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减速,同时发电量增长速度也明显减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国研网行业研究部公布的“2003-2011年电力生产业、电力供应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变化趋势”图来看,2008,2009电力行业累计产品增速明显降低;年电力供应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在10%-20%。我国电力行业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阶段迈进。

(二)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

1.电力行业对煤炭行业和高耗能产业的依赖程度高

电源结构不合理,煤电是主要的电力供应,核电、新能源开发利用较慢,水电资源的有限和风能太阳能的开发规模较小。对上游燃料煤炭行业的依赖来看,煤炭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短期内无法改变。

2.近年来火电企业盈利状况堪忧

由于煤炭价格上涨,火电企业利润下滑,主营业务亏损较严重。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2010年亏损137亿。2011年前7个月亏损180.9亿。但是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也在电量消耗需求增加,电价提高和燃料成本得到控制的有利条件下,盈利状况逐步改善。

3.能源分布结构性失衡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存量丰富,但是开发力度不够;煤电联运进展速度慢。问题更多的表现为结构性矛盾,虽煤炭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但是受运力制约、电网负荷峰谷等因素影响,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的紧张仍然存在。

4.高投入、高耗能,效率低

科技含低,资源浪费严重;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和污染严重的问题突出。我国目前的自主提供的高端电力设备较少,主要是中档产品。高性能的高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占国内市场的60%-70%。

5.电力行业投入不足

国家对电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在节能减排上不能持续加大投资。电力的税收负担较大,而且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的革新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大力投入,才能促进电力行业发展。

二、我国电力业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建立的财务风险预测中,使用了具有较好解释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来分别反映企业的盈利、营运、偿债力和发展能力。为了保证本文数据的正确性和客观性,选取了中国证监会界定的电力行业在沪市和深市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数据是选取了64家该行业的2011年年报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数据不全的三家该行业上市公司,最终确定了61家电力业的上市公司。本文采取SpSS17.0的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因为个行业的特点不同,一般不同的行业选取的主要财务指标也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此行业的特点选取以下财务指标,如表1。

三、因子分析法主要原理

首先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61家的电力业上市公司的2011财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将以上的11个财务指标降维因子分析:

(一)检验样本财务指标的相关性

为了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利用SpSS17.0对样本的财务指标进行Kmo及Bartlwtt球形检验。将11个主要财务指标输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降维因子分析,计算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及Kmo和Barrlett球形检验值,如表2所示。

由表2结算结果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633>0.5,Barrlett球形检验值(近似卡方)为516.714,数值较大。一般认为Kmo大于0.5为尚可接受,可以用因子分析。同时,变量之间显著性水平为0.000

其显著性概率为属于高度显著,均表明比较适合因子分析。

(二)计算公因子方差

公因子方差反映了原始变量对公因子的依赖程度。根据运算结果可知,“提取”表示共同度的取值,共同度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高,说明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效果越好。根据运算结果可知,共同度在0.9以上的为3个,共同度在0.8以上的为3个,其余均在0.5以上。可以表明,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效果不错。

(三)根据方差解释表,提取公共因子

根据得出的解释总方差表中的特征值和累计方差率提取能够很好解释变量的公共因子。如表3所示,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该表有初试特征值、提取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三列,每列下面又有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第一个因子特征值最大为3.671,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33.37%。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有四个;并且其解释的方差累计和已经达到78.061%。

因此提取前四个公共因子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其他变量,原有信息可以大部分包含在其中,因子分析结果合理。

“提取平方和载入”和“初试特征值”的前三列取值一样,说明前四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为78.061%。“旋转平方和载入”一栏表示公共因子在经过旋转后的结果,和未经旋转相比,每个因子的贡献值都发生了变化。旋转后能更好的解释公共因子的含义,但累计方差贡献率没有改变,不影响原来的共同度水平。

(四)根据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

如表4所示,因子载荷是变量和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载荷绝对值越大,因子与其关系越密切。第1个因子可以有较高的载荷值的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四个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第一个因子可以认为是偿债能力因子。第二个因子中,载荷绝对值最大的三个变量是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这三个财务指标反映的时企业盈利能力,因此,第二个因子可以命名为企业盈利能力。第三个因子中载荷绝对值较高的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第三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两个变量,因此第三个因子可以作为营运能力因子。第四个因子上载荷比较高的是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第四个因子可以解释为发展能力。

对整个企业综合方面的评分公式,根据表3中的“旋转平方和载入”下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四个因子的各自权重。最后综合评分公式:ZF=29.253%*F1+22.08%*F2+14.731%*F3+11.996%*F4

(六)根据因子的综合得分进行评价

根据SpSS17.0计算出的综合得分,在61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中,4家St(可认为是财务状况不正常)公司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的结果,如表5:

四、结论及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建立健全电力行业的财务预警制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该行业的特点和所处的宏观和行业环境。一个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及时的反映出财务困境的情况,并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合理利用企业的预警体制来应对电力行业存在的风险问题

首先,针对电力行业所处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情况,通过可靠的行业研究报告来综合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风险点。其次,电力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机构,能够自己独立开展工作但不能干涉企业的正常业务。最后,电力行业自身的自然垄断的特点,要求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以减少危机的发生。

(二)综合利用财务风险控制工具

电力企业在面对财务或者行业困境时,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不同特点和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选择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一般来风险控制工具有:风险分散、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自留等。首先,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多种联营多种投资实现风险分散。其次,面对不可完全避免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回避风险即适度保持电力企业的收益不受影响,又要很好的控制和预防风险。再次,电力企业可以转移财务风险,通过财务性转移,比如保险转移,签订保险合同转移风险。此外,电力企业须按照谨慎性原则,建立相关的准备金制度,例如在内部建立偿债基金、财务风险基金等,增强财务风险的抵抗力。

(三)提高财务危机意识,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系统

应对电力行业财务危机,首先,电力企业要提高其员工财务危机预警意识,电力企业要建立一支得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提高其风险意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次,短期来看,企业能否正常的经营下去;关键看是否有足额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这也是“现金为王”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电力企业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重点管理和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此外,企业应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并且可以采用滚动的预测模式,将长短期财务预警机制集合起来应对企业财务危机。

(四)电力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需抓住机遇,避免财务危机

本文前已述及,在后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电力需求量增加,燃料成本得到控制,电力行业发展迎来机遇。国家对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加大,电力行业要加快开发新能源,提高发电技术。同时电力行业也关注非费发电领域的开发,对金融和资本领域的投资也得到了五大电力集团的关注。电力行业需要国家资本的进一步投资,也需要电力企业扩宽融资领域。

这样,可以从资本上切实控制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鸿毅.基于行业特征的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J].经济论坛,2009,13:101-103.

[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