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2:44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1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物流行业的更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决定着物流企业发展的水平,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物流信息化发展提出建议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今天,国家对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很重视,并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支持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很多企业以物流信息建设为重心,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另外,很多企业也把构建信息平台作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内容,积极利用一些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普遍受到关注。但不能说我国的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很高,据调查表明,虽然有五六成的企业进行了信息化投资,但有很多企业信息化投资率不高,有的甚至不足1%,即使是信息化建设投资率率大的企业,投资率也不过10%,因此,虽然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收到重视,但投资率不高依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就影响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影响物流行业,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化发展。这里从两方面着手分析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日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很低的,最明显地表现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影响到物流信息的有效沟通,影响到企业的深化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这制约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有些企业信息系统使用情况不佳。现在,基本上所用的物流企业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都购买了物流信息系统,但有很多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不佳。这主要是因为,物流业务和流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发展特点,每个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基本都不一样,而物流信息系统的设置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很多企业在购买信息系统之后,发现与自己的物流流程不符合,使用不方便,因此,导致信息使用系统不理想。

(二)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现状

物流企业主要依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商业活动,这种公共服务平台的载体是物流信息平台,因此,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决定着物流信息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物流信息平台是指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的物流活动进行相关数据管理的通用信息交换平台,这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支撑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平台。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平台的种类丰富,既有区域平台,还有为港口、园区等提供服务的物流信息平台,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迅速,但在发展中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的,具体表现为:第一,现在我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主体主要有政府和企业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以政府为主的模式,虽然物流信息平台的公益性特点较强,但由于政府负责,后期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保证,同时对市场也很难准确把握。而以企业模式建设的信息平台,虽然能够积极对市场动向进行把握,但其对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系统规划缺乏相应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二,物流信息平台的盈利能力不强。现在,物流信息平台缺乏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缺乏完善的市场调查和雄厚的资金支持,导致盈利能力不足,这样,平台的发展就受到很大的影响,难以为物流行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三)物流信息人才紧缺

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的懂得信息技术的物流复合型人才,虽然,现在大多数专业学校都开设的有物流专业,也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物流人才,这些人才也掌握了物流专业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缺乏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下的运营能力,缺乏岗位适应和创新能力,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现实发展需要,人才的缺失也是制约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物流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这是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影响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如果社会和企业能够共同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有效解决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供需矛盾的问题,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定制开发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企业的业务和流程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要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有效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本身就需要积极与信息开发公司进行沟通、不断磋商,把自己的业务特点和流程特点与信息开放公司交流,这样,开发公司才能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开发出个性化的信息系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只有实现信息系统的定制开发,信息系统才能在物流企业中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三)各方努力做好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是物流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各方要共同努力做好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作为国家,要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之后,要对其进行持久的关注,加大资金投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完善服务平台的质量,提高其公益价值。政府也需要组织大量优秀的专业人士,进行服务平台的开发,不断完善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质量。作为企业,也要认识到,开发信息平台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对服务平台的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不断实践,提高平台的服务质量。

(四)各方努力加大物流专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能够与行业发展挂钩,努力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对于解决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地意义。作为企业,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现有的物流行业上岗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高在岗人员的物流信息化处理水平,企业也可以从相关信息业的从业人员中选拔人才,对其进行物流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能够尽快上岗,以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作为国家要充分认识到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能够积极组织专家制定出统一的物流专业评估标准,规定物流专业学生考核的核心课程,把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其中,以此方式督促各级学校能够用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就业后就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五)物流行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信息技术

现在,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于世界先进国家,因此,我国的物流行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物流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eDi技术、Qp技术等等,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水平,完善物流信息交易平台,积极构建联合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促进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

另外,作为企业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智能化运输系统建设,积极构建全国和区域性的物流信息平台,有效实现供需信息的交流。同时,要加强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具有广泛兼容性的数据库,以此方式,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效益的有效提升。

(六)政府努力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虽然,我国政府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物流信息化基础环境不是很理想,因此,政府部门不经要把物流信息化建设纳入规划,还必须做出更有利于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决策,通过有效方式激发物流信息化的社会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完善,我国物流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很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国家社会和物流企业本身,要积极努力解决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进国外先进单位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只有这样,我国物流企业才能在竞争激励的背景下,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效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白晨星.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06).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2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eDi;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化是指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分析、控制物流信息和信息流来管理和控制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有较快发,90年代进入普及及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发展迅速,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因此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美国、日本和欧盟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美国的物流企业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做法有:第一,条形码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被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第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实现订单录入、跟踪和结算等业务的无纸化处理;第三,广泛采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以提高运输和仓储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其竞争力。(2)日本。第一,物流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日本的物流领域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第二,日本政府着手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升级。日本政府为了确保综合物流信息化政策得到实施,建立了一套政策推进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都能合作实施信息化政策。日本政府推出的政策有:一是物流系统信息化:进出港口都采用eDi实现手续的无纸化;二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集装箱和托盘的信息化整合;三是改善其他信息技术开发惯例。第三,注重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日本实施物流标准化实现了企业间的无纸化沟通,避免了操作失误,有助于构建畅通高效的供应链。(3)欧盟。欧洲各国在物流信息技术方面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标准化,还实现了欧洲市场的标准化。欧盟各国采用了一些协调政策来推进共享化和通用化。具体做法有:第一,对物流设施和装备制定通用性标准,如车辆承载标准、安全标准、统一托盘标准等;第二,对环境和安全制定强制性标准,如综合环境责任法等;第三,承认行业协会制定的物流服务行业标准,如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物流用语标准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美国和日本的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投入巨资,打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将eDi、条形码、GpS、GiS、无线射频技术等全面应用到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去。这样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使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于有利位置。物流企业大都采用了面向客户的自主开发模式,不但降低成本还满足了客户需求。(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我国企业大都没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往往以满足企业内部需要为出发点,忽视了客户服务的建设。我们必须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3)要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有效地将信息化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提高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信息化成本。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由于企业缺少可靠的标准化物流软件,不敢大力投入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就存在自主开发起点低和周期长的问题。创造物流信息化环境,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4)标准化建设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物流活动涉及了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种运输模式,服务于电子、汽车、消费品等众多行业,因此在文件格式、编码、资料接口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才能消除不同企业间的沟通信息障碍。美国行业歇会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比较实用的标准,物流软件也融入了格式、流程等行业标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信息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对接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步伐必须首先推进统一的物流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银良.物流企业构建物流信息化系统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9(10):78~80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3

关键词:物联网;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频繁的发生,给各国人民带来严重身心伤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如何构建高效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从而在突发事件中保证救灾物资科学、合理的配送,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应急物流配送体系转向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带来了机遇。通过运用RFiD、GiS、GpS、无线通讯等物联网技术,建立了高效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了物与物的联结,有力的促进了应急物流配送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和传统应急物流配送现状的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两者构建出现代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架构,为相关单位和组织提供借鉴。

闫妍等(2010)基于应急供应链的物流配送计划主要基于单一节点失效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而没有从应急供应链配送整体角度给出相应的分析和建议;何冰等(2011)的针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对相关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界定,同时构建了应急供应链管理过程模型,但是只是从理论方面给予了相关建议,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应对具体的突发事件;赵春波(2012)针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介绍了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模型,但是侧重讲解了应急物流未来的发展思路,并没有给出改善应急物流的系统架构和模型;刘漫等(2013)的基于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应急管理的现状和趋势,却没有结合中国应急物流现状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本文从应急物流配送的现状切入,分析了应急物流配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构建了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架构,为相关单位和组织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构建

1.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构建思路

应急物流配送作为应急物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了备货、储存、配装、分拣及配货、配送加工、配送服务等内容。围绕“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核心和“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化”的要求构建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结合物联网技术和应急物流的特点,以应急需求为导向,主要从备货、理货和送货三个核心业务着手,构建包括应急物流运作系统、信息系统和决策控制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2.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分析

应急物流配送系统通过搭建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需求信息、供应信息、物流配送信息和决策信息的无缝对接,提高信息透明度,从而减少中间无效环节,最终提高整个应急物流配送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基于信息系统,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和指标,所有的成员单位必须按照共同的标准开展活动。需求方通过提交需求信息,然后供货方根据需求信息反馈回相应的供货信息,决策系统依据具体的供给情况和匹配程度做出相应决策,并反馈到各相关系统和单位。然后运作系统开始依据指令实施物流活动,依次进行理货、配货和送货三个环节,根据GpS、GiS、RFiD、无线通讯技术等技术对物流进行全程的定位、监测和信息反馈,到达目的地后完成配送。最后,签单和信息统计、回收,并按照实际情况拉回伤员、志愿者、废弃物品等等。

运作系统:运作系统主要由备货、理货和送货三个部分组成。备货部分主要涉及订单的收集和处理、存货的补仓、货物的存储和清点等等功能。备货阶段,运作系统利用规模经济原理,运用RFiD、立体仓库、电子标签等技术通过大量集中的补给、存储货物,从而提高应急应对能力并降低成本;理货阶段,应急配送系统采用自动分拣和自动化装卸设施等设备,快速有效的实现救援物资的清点和出库;送货阶段,通过结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等物流共同完成配送活动。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大信息共享交互平台,拥有众多的感应终端,利用物联网RFiD、GiS、GpS以及无线传输等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和集成、物流流程跟踪、库存智能控制、物流运输状态实时查询等功能。信息系统包括各种手持终端并与相应的数据库相连,实现数据的实时收集和监控;运用RFiD、数码标签技术等对货物统一编码,实现货物身份认定,从而提高全流程运行效率;运用GiS和可视化技术等实现配送和存储状态的实时图像呈现;运用GpS和北斗导航等技术实现货物运输的全程定位和监控,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信息系统同时拥有众多的接口,可以与外界信息系统和终端连结,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通讯。

决策支持系统: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辅助决策者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决策。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监控和处理,同时收集相关数据和状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并且决策系统做出的决策能够无条件反馈给各信息接入单位,并实时监测各单位完成情况。

三、结语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应急供应链配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提高传统应急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才能提高应急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响应时间和运行成本。通过构建包括备货、理货和送货的三个核心要素的运作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决策系统,辅助系统四个子系统,形成了信息交互共享、衔接紧密、功能完善的供应链应急配送系统,从而提高应急供应链的物流效益,实现应急供应链高效、低耗、可持续的运作。后续的研究主要结合物联网技术对各子系统业务重新进行分析和界定,实施流程再造从而使业务流程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好的衔接和融合,从而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系统运行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闫妍,刘晓,庄新田.基于节点失效的弹性供应链应急管理策略[J].控制与决策,2010(1):25-30.

[2]何冰,季建华,孙琦,等.供应链视角下的城市输电供应网络应急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5):29-31.

[3]赵春波,李亚龙.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J].物流技术,2012,31(8):168-169.

[4]刘漫,吴稼豪,何新华.基于应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交通与运输,2013,29(H12):150-154.

[5]温海燕.消防部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难点[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5):76-77.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4

关键词:农业物流;信息化;GiS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水平不管从规模还是从现代化程度来看,在近年的发展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因为农产品种类繁多,季节性、区域性明显,以及农产品物流的运输要求更高,导致农产品物流耗时长、损耗大,最终造成农产品物流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所以,农产品物流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且其影响日益明显。目前,农业物流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打破传统模式,实现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是必然要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农产品物流在发达国家,因其国家的重视,在设施设备、管理机制体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机构。比如美国的“顾客中心”农产品物流机制以及日本的由农协统一管理规划的农产品物流机制。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和物流系统的逐步完善,其高效、科学的农产品物流体制已经基本建成。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近年来,虽然在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信息化等方面作出了较多阐述,但相比国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针对市场需求,也相应构建了基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平台,但因为还处在农业物流方面的摸索阶段,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农业物流现状分析

1.农业物流现状。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业面积分布面广,这就决定了农产品物流的程序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区域性和季节性是农产品的重要特征,农产品物流受其特征影响,就要求物流更加快速、准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新鲜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产品物流系统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程度更高。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着物流行业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的物流服务方面,也体现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405万千米,通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到99.64%和99.47%,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6.5%;农村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5.22%。2019中国快递“最后一公里”峰会上,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刘君表示,“农村的末端服务要进一步发展”。2.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物流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及政府大力支持下,已经取得一系列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农产品起步较晚,所以,相较于迅猛发展的农业而言,我国的农业物流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有了一些发展和改善。比如,我国的农村公路总里程数增长迅速。但是,农村公路却出现数量上来,质量没跟上来的情况,导致很多乡村公路的通行能力极差;而且诸如铁路、高速公路等不会在农村地区设站,这就使得农业物流难以实现联运模式;受物流基础设施的影响,机械化作业不能实现,人工作业普遍存在,搬运装卸过程中损耗较大,且效率低下;互联网+农业的兴起,如京东商城、淘宝网等主要电商平台开发了农村市场,但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滞后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二是冷链物流建设不健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大家对食物新鲜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家禽、肉类等,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在冷链物流方面,我国的冷藏保温车数量不足,所占比例仅为0.3%,且因为信息流通不畅等原因,冷藏运输的损耗极大。据数据显示,我国各类食品的年产量达到10亿吨之多,占到世界食品总量的15%。我国蔬菜水果总量为世界之首,但是损耗量却高达25%~30%,与发达国家5%的损耗率相比,相差巨大,每年我国损耗的水果蔬菜价值高达750亿元。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系统化的趋势下,已经建立起高效冷链系统,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占整个国民人口数比重约在80%以上,预冷保鲜率达到80%以上;冷链运输率,发达国家达到80%~90%。因此,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有待提高。三是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已大致建立,信息传输能力已然具备,但是相对比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物流而言,物流信息建设存在滞后现象。信息是农业物流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产品从采购到运输再到销售,都离不开信息的处理。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特性使得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不能及时收集与传递,且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乡村信息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农业物流信息难以实现全面的信息共享;农业物流信息不仅需要农产品的一系列信息,此外还需要道路交通、作业环境等信息,只有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系统,才能实现农产品物流的高效运转。

三、GiS基本功能概述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指基于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支撑,对地理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的综合性技术系统。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物流系统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更方便、高效的管理,将GiS技术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使企业对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也能做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消耗,最终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GiS运用于农业物流中,是物流信息化与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据研究,物流管理过程中,涉及地理环境信息的物流数据占到80%以上,通过GiS技术与物流管理的深度结合,可以实时监控车辆信息、及时对物流线路进行优化,使得物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极大提升。此外,GiS技术融入到物流系统,使物流信息更具全面性,用户对货物的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快捷,不仅消费者能够及时了解货物的动态信息,更能提升用户体验。根据当前农业物流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是物流系统的神经,现有的农业物流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平台建立的问题。GiS系统不仅具有绘图、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可视化等基本功能,而且还具有地理数据库建设、网络数据分析功能。此外,在规划结果和预测战略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将GiS融入农业物流中,能使农业物流信息不畅等问题极大改善,使物流分析技术更加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比如运用到农业物流路径规划系统中,对收集到的地理环境信息进行整理,作出分析,可以就路径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并且做到准确、及时、可视化。

四、基于GiS优化建议

1.路径规划优化。利用GiS平台,参考车辆行驶速度、道路宽度、道路平坦度等因素根据行驶距离合理构建指标体系,运用适当分析方法结合Dijkstra算法,最终确定出最佳运输线路。与传统Dijkstra算法相比,结合GiS数据网络平台,根据道路的实时信息,可以找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路径,且能够做到随时修正最佳路径,摆脱路径选择依赖司机经验的情况,从而提高行车效率。2.实时导航。通过GpS信号接受,能够精准获取实时车辆位置,通过GiS数据信息,能够及时掌握路面通行情况等,避免因为道路交通问题而出现通行受阻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使通行安全得以保障,而且交通运输能力也能相应提高,最终实现效率提升。3.交通事故分析。通过GiS的全面信息,若出现交通事故,事故后可通过系统信息还原交通事故场景,并推算出车辆当时行进的速度、路线和方向,据此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确认责任方和确保事故公平处理。

五、海尔集团利用GiS降低物流成本实例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5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区域中心城市;汕头

0 引言

区域中心城市在地理上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交通便利,是物资、资金、信息和人才的聚集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地辐射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拓展城市辐射范围、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物流系统的两大基石,在以往的物流规划和建设中,人们主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而物流信息平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信息平台建设更是难以落实。基于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实现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功能整合,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促进物流系统的一体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本文以汕头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为例,从信息化现状和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及内容,并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策略进行了讨论。

1 物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1.1 汕头的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本研究于2008年初,采用个案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汕头的主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企业包括84家主要工业企业、21家主要商贸企业和20家主要物流企业。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发现汕头的物流业信息化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1.1.1 相对于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

汕头市拥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已建成覆盖全市城乡、通达国内国际的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多媒体基础通信网络,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2。但在社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等现象,电子政务的实效没有很好的发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1.1.2 电子政务建设初具规模,但集成度不高

汕头港务集团eDi中心已于2002年底投入运作,通过eDi系统,实现了港口、船公司、船代、货代、外轮理货、内陆集装箱站场等相关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数据交换。2005年开始建设的“粤东电子口岸”是粤东地区“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涉及汕头、梅州、汕尾、潮州和揭阳五市。目前已经完成门户网站、口岸执法系统建设,涵盖通关、监管、报关员管理、征税等各项业务。入网企业已有4000多家。此外,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开发了一系列业务应用系统,大部分部门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

但总的来看,各电子政务系统的集成度不高,面向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协同工作应用较少。“粤东电子口岸”还没有实现与港务、经贸、工商等地方政府部门的连接。

1.1.3 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汕头已经建成了纺织服装、塑料、内衣等一系列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但功能主要是企业宣传、展品展示、供求信息等,真正的网上交易很少,尚未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有效整合。

1.1.4 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1)工业企业。汕头的工业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46.9%)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库存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和运输管理。大部分工业企业(60.2%)希望物流服务商提供物流信息管理服务。

(2)商贸企业。汕头的商贸企业中,只有55%的企业有物流外包业务,近一半的企业仍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采用自营物流。只有50%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库存管理、作业管理和单证管理。

(3)物流企业。汕头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不大,80%以上的企业年产值在5000万以下。仅有60%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调度管理、生产流程管理、单证管理、运输管理和货物跟踪。

调查表明,各类企业对构建“汕头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提供物流信息共享、标准化以及多系统交互平台支撑等功能。

总的来看,汕头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物流作业、控制协调等层面,面向高级管理人员的辅助决策功能、面向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应用较少。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支撑作用远未发挥。

1.2 建立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1)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目前,汕头是粤东地区的交通中心,但随着厦深高速铁路和潮汕机场的建成,海陆空枢纽分别位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汕头要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关键要以物流信息来整合现有的物流系统各要素,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区域政府部门的协作机制。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落后的物流设施是影响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障碍之一,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物流服务商,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物流企业找不到市场。汕头的外向型经济明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建设目标要求汕头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介入国际产业分工。而信息技术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效的国际物流体系。

(3)提高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和决策能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在制造商、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交换机制和横向联系,有利于提高政府对物流市场的监管能力和决策能力。

(4)土地资源约束,要求汕头的物流业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汕头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矛盾突出,这就造成了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时用地不足的问题。而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将分散的物流需求和服务功能有效结合,实现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的高效运作和集约化管理。

(5)建立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汕头的企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明显,抗风险能力弱,通过结成企业战略联盟,推动各企业联合采购、生产和销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物流信息技术,是促进战略联盟形成的重要因素。

(6)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建立后发优势。调查表明,汕头的物流企业存在规模小、集中度低、服务水平低、物流市场不够规范的问题,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汕头物流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 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根据使用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可以把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分为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3个层面。

2.1 物流企业的功能需求

物流市场需求信息:主要是指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加工、装卸需求等。

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和资金结算等。

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包括港口水运信息(船舶线路、船运公司情况、货运能力等)、铁路车站信息(列车线路、货运站场等)、机场航空信息(航班航线、航空公司的货运能力等)、交通状况信息、道路设施信息、规划国土信息等。

其它公共服务信息:包括物流市场调研和预测、物流相关政策、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天气预报等。

2.2 客户企业的功能需求

客户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包括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等。他们的需求主要包括:

物流市场供给信息:主要是指物流供应商的资料,包括物流企业的资质、服务范围、资源、规模、信誉评估和报价等。

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合同管理、违约赔偿及补救处理等。

2.3 政府管理部门的功能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包括:物流业务种类,货运量,物流成交合同总金额,物流仓储量,物流设施保有量。物流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基本运行情况等信息,以便为物流预测、物流规划和设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3 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

在物流信息化现状分析、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汕头物流信息平台的逻辑框架。物流信息平台由1个网络、2个平台和4大子系统组成。1个网络是指通信基础网络,2个平台是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4大子系统包括现场子系统、运载工具子系统、物流企业子系统和行业管理子系统。

(1)通信基础网络。通信基础网络是连接物流信息系统各大组成部分的纽带,是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的基础。按服务范围和技术类型可以分为物流园区网络、城市物流信息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3大组成部分。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6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

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

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企业物流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大约有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大约一半。但企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主要用于企业宣传(40%),其次是信息服务(36%),用于内部通讯的占30%(因是多选题,超过100%),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21%,但相对于2001年、2002年正呈现出增长势头。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则集中在内部资源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正在迎头赶上。调查结果显示,已建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所占比例依次为56.4%、43.6%、41%、41%。由于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服务,与用户的关系、对客户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急需迎头赶上,在调查的企业中,其应用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35.9%)。这也是新建信息化项目的物流企业必须考虑的一项内容。

中小型物流企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更是亟待起步。但不少中小型物流企业经营者都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物流管理软件至少在10万元到30万元左右,他们认为投入风险太大,真正适合的产品太少。另一方面,物流软件供应商过多关注高端客户群,忽略了中小型物流企业这块市场,这也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物流信息化的价值

整合物流功能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还有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成本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中转与装卸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协调供应链各环节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记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改善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服务提供商能随时了解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提高物流系统的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快速匹配,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信息化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

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

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物流企业信息化

物流信息服务包括预先发货通知、送达签收反馈、订单跟踪查询、库存状态查询、货物在途跟踪、运行绩效(Kpi)监测、管理报告等,将成为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本内容。

物流企业在客户的数据管理方面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在客户供应链管理中发挥战略性作用。物流外包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因素是数据管理,因为用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广泛接受的格式维护与提取数据以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较大投入,而且还需要具备持续改进、例外管理和流程再造能力。所以对技术、人才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已成为物流企业区别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随着客户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的提高和物流企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增强,将出现了基于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服务(4pL)。

物流信息服务业

软件提供商软件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提供wmS、tmS等物流功能管理的软件商;二是提供供应链管理计划与执行系统(SCp、SCe)的软件商;三是在提供eRp的基础上向上下游扩展到企业资源管理(eRm)的软件商。这些软件商将行业标准、优化的流程和商业智能融入在软件系统,客户既可以选择成套的行业解决方案,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上一部分模块。

信息中间商(informediary)主要提高专门的信息基础设施。物流服务商要和客户之间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又无法自己做大信息平台,因此才通过信息中间商来进行这样的服务。信息中间商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把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都放到上面。通过这个平台,大家来交换数据,完成国际物流服务。

网上市场(e-marketplace)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上交易不断涌现,其中物流网上交易将日益活跃。

参考文献: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7

关键词 物流;信息化;中小企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9)05-0162-03

基金项目 杭州市科技局项目“杭州市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批准号:20080534m06)

作者简介 刘胜林,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信息化、经济管理;

王丽萍,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浙江杭州310014)

一、宁波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凭借着地缘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其发展处于国内前列,其中浙江的中小企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浙江经济形容为“小狗经济”。宁波,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中小企业实力在浙江处于领先地位,企业数量、成长型企业、“块状经济”规模等指标均居全省首位。宁波中小企业发展形势如何,对地区经济情况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宁波中小企业的发展时刻面临挑战。如2004年国家经济政策由“以农补工”转向“以工补农”,沿海各地出现“民工荒”,宁波也概莫能外,随后在甬中小企业纷纷以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成立工会组织等举措应对形势变化,终于成功化解危机。当前,宁波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考验。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宁波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本身正面临着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经营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要素严重制约等因素,其利润率在前几年就趋于下降,金融风暴使其深受不利影响。据报道,宁波不少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甚至停产倒闭,没有倒闭企业也被迫提前放假,以致民工返乡潮提前到来。因此,如何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深切关注的话题。

国务院总理强调,在金融风暴中,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渡过难关。我们认为,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渡过目前的难关,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无疑是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如何才能节约成本呢?靠压榨农民工节约劳动力成本已被“民工荒”证实为不可行,由国际油价动荡而引发的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证实了中小企业难以控制原材料成本。而改善物流环境,实现物流信息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则成了当前可行的选择。

二、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诸多节约增效的方案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节约物流成本。据西方营销学家估算,一般企业物流成本约占全部营销成本的50%,在制造业中占销售额的13.6%,在商业中占销售额的25.6%。降低物流成本被视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经济领域中的“黑暗大陆”、“第三利润源泉”。因此,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众多企业看作是提升其战略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当前,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10%,而我国中小企业产品的物流成本却高达企业总成本的30-40%,差距十分明显。因此,物流成本节约的空间很大。这就要求合理组织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活动,完善物流组织形式,提高物流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节约物流成本,从社会层面上说,应该改善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从企业的层面上说,实现物流信息化则是提高物流技术水平的必要途径。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eDi、intemet、GpS等)、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围绕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储存、保管、分发、服务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连接,构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从而达到全面满足经济发展的目的。信息化的物流采取信息化管理,利用自动化设备收集和处理商流、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对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对物流活动进行指导与管理。

因此,发展企业的物流信息化需要具备信息平台、信息装备等基础。而这正是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优势所在。作为全国四大深水良港之一,现代物流是优势行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宁波市从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等不同层面不断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宁波电子口岸平台已初具规模,注册企业突破7000家;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港口等物流枢纽公共信息服务建设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可见,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三、宁波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据报道,浙豇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四年之痒”,全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大概在3年左右,而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物流信息化在中小企业“叫好不叫座”,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企业存活的时间过短,显然不可能再去搞物流信息化。本文就企业层面存在的对发展物流信息化不利的因素作以下分析。

1、人才问题。宁波虽然称得上东南沿海的人才高地,每年吸引大量的人才,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差,使之既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支付昂贵的用人成本。企业科技人员数量偏少,高素质研发人才更少。以2004年底为例,宁波市人才资源总量为4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3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599人,而深圳同期则分别是74万人、54万人和729人。从人才的组成比例来看,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全市人才队伍士、硕士仅占0.71%、高级职称占4%,而深圳的博士、硕士数量则占了人才总量的4.73%。

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能够胜任物流信息化工作的人才有限,另一方面却是从事物流信息化工作的人才对工作的认同度有待提高。例如,在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初期,需要管理人员辅助完成大量的工作,花费精力去熟悉新的工作系统,有时新系统还会触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一些管理人员存在抵触情结,不愿协助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甚至不愿意使用已经实现了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人员需要企业人员的配合,因为他们往往不是企业职工,缺乏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如果与企业人员配合不力,物流信息化的效果就难以让人满意。

2、技术问题。中小企业要实现物流信息化,靠其自身的力量开发物流软件是不现实的,需要由软件开发商来开发生产。而一套信息系统的建立必将涉及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模

式、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许多企业对此自己都搞不清楚,软件开发商更是难以开发出适应企业要求的软件。因为在信息技术和开发模式尚不规范的前提下,要适应企业的要求,就要个性化生产,造成开发成本极高。另外,我国当前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这也加大了企业对物流技术投入的成本。

中小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存在的技术问题还体现在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之争上,软件开发商一般倾向于开发大型企业适用的,建立在先进技术管理平台上的软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低,位于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低端,往往被软件开发商认为是不值得开发的领域,这就大大延缓了中小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的步伐。应用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应用”,这就需要开发商不应过分注重软件的先进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3、资金问题。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船小好调头”,但是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却缺乏大企业“船大抗风浪”的稳健。2008年宁波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资金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加之,国内商业银行也采取惜贷行为,纷纷收紧了向中小企业放贷的口子。企业推行信息化成本很高,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宁波中小企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利用政策扶持优势,发展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宁波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敏锐地意识到物流业发展对一座城市的战略意义。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实施办法》,提出了力争通过10―15年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综合物流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江三角洲国际物流枢纽的战略定位。

2006年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出台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将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建设,优先资助宁波市重点物流企业及通过国家标准认定的2a(含2a)以上的物流企业。物流业引导资金资助范围包括:物流信息化项目,包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中心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物流中心内物流企业的仓储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无人搬运系统等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项目;现代物流推进和人才培训等。符合资助范围的各物流项目,在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可以申请专项资金补助。在补助金额方面,《办法》规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中心公共信息系统项目的补助,原则上在项目实际总投资的50%以内确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补助按项目实际总投资(不含土建)的30%以内确定;物流中心内物流企业的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的补助,按实际总投资的20%以内确定,单个项目的补助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中的单个项目补助额最高不超过150万元。在2008年5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又印发了《关于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扶持政策》,确定了第四方物流市场实施主体(平台企业)、会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政策。此外,浙江省也在2008年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可见,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恰逢其时,企业要善于利用政策优势,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

2、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发展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宁波位于我国三大最发达经济板块之一的长三角南翼,长三角地区虽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但也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缺点。而宁波在长三角诸多城市中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宁波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2005年货物吞吐量稳居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居全球港口第四位。特别是2006年宁波港与舟山港进行战略合并之后,宁波――舟山港已向世界三大港的目标发起了冲刺。

宁波――舟山港发展的关键在于其经济辐射作用。目前,港口的主要业务来自于浙江特别是浙南部地区,浙江省集装箱从宁波港出运的比重已达50%以上。同时,宁波――舟山港也正在积极推进义乌、金华、绍兴、余姚等“无水港”建设,构筑省内物流网络。而随着江苏、安徽等地经济快速发展,这些邻近省市也已经成为它的重要货源。

可见,宁波已成为事实上的浙江物流基地,身处其中的中小企业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加快自身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必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3、利用块状经济优势,发展跨企业物流协同管理平台。宁波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具有因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块状经济优势。宁波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占浙江省总量的28%,居全省第一。2005年,浙江省14个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块状经济区块中,宁波占了7个,依次是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纺织和工艺品。块状经济的发展,使众多“小舢板”有联合成“航空母舰”共同抵抗风浪的可能。宁波中小企业应该朝利用协同商务、发展跨企业物流协同管理平台的方向前进。

协同商务最初由GartnerGroup于1999年提出,其定义为: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其主要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对这种商业模式的管理即是协同管理: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和业务流程整合,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协同商务不仅可以使中小企业“抱团取暖,渡过严冬”,也是企业日常经营所应采取的举措。因为现代企业已经形成了生态群落,广大中小企业有竞争,更有协作。

在发展跨企业物流协同管理平台时,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标准,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就成为基础性工作。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8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在统一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基础上提出了300多项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落实的具体修订标准。完善标准,对于宁波中小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块状经济优势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利用高等教育优势,走产学研一体化物流信息化发展道路。宁波是浙江高等教育的副中心,有南北两个高校园区,共有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诺丁汉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宁波的区位优势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教授、博士等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才加盟,高等教育优势明显。

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发展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宁波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城市学院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成立专门的物流研究机构。高校对物流的兴趣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的机遇。因为高校在理论研究方面超前于企业,企业在实践上的需求则可以引领高校理论研究的方向,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企业发展物流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针对宁波中小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高校除了正常培养物流本、专科毕业生外,还可与企业联合,采取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培养造就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美莲.浅谈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08,(27).

[2]栾国蓥.物流企业信息化:步步哽噎在喉[J].中外物流,2008,(04).

[3]戴定一.物流信息化何处遇尴尬[J],中外物流,2008,(03).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8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意义;现状;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8-0333-01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现代物流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且作为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纽带进行着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化的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物流信息化的意义

狭义的物流信息化主要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1-2]。笔者认为广义的物流信息化不仅仅是指物流企业内部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更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甚至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信息的共享,以实现整体物流成本最小的目的。

实现物流信息化,有利于商流、资金流和现金流的沟通和实现[3]。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商流、资金流和现金流的完成都要依靠信息流的传递;有利于工商企业节约经营成本和物流企业实现更大的利润[4]。通过第三方物流,工商企业可以集中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信息化的实现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实现物品流通过程的高效化,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成本,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服务质量。物流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物品从供应商更快地运输到需求方,实现顾客的快速响应,以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加强供应链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物流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多余成本,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5]。

2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

(1)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物流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10%左右,而我国已接近20%,物流成本的差距反映了物流信息化的落后。主要原因就是物流信息化的建设较为缓慢,物流信息沟通不畅。据调查,在现存的物流企业中,以中小企业居多,它们规模小、资金少,本身资金不足以用来发展物流信息技术,再加上少数企业管理者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意识相对薄弱,这就直接导致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制约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2)各个企业包括一些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的认识不够,一些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发展的阶段,这对于发展现代物流是很不利的。此外,物流信息技术未被广泛地应用。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本的物流信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条码技术,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条码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的运用率已基本达到100%。而在我国,只有大约25%的企业储运单元和货运单元有条码标志。而RFiD(射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物流技术的应用更为有限。

(3)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也未起步,物流市场信息化程度较低。近年来,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生产制造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满意度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高、信息不及时和不准确、服务速度慢且内容不全、没有网络服务、不能满足需求波动、不能提供供应链整合等[6]。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然而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化沟通障碍也成为降低整个社会物流总成本的瓶颈。

(4)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健全;信息类专业人才缺乏,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较低[7]。

(5)信息资源缺乏统筹开发,共享率低,更新速度慢。

3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对策

(1)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无限射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eDi技术和Qp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实施,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质量。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3)政府应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强各级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8]。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地培养专业队伍。

(5)重要的政策和法规主要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制定。政府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措施保证,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与技术等信息。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促进社会各部门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使物流信息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6)资金保障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多方位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9]。

4参考文献

[1]邵举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薛化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燕虹剑.国际贸易[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

[4]唐玉兰.物流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5]孙恩利.我国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之路[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3):11-12.

[6]常军林,梁俊鹏.我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1):133-134.

[7]李光荣.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0-62.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物流管理现状创新路径

在电子商务交易日益增多的环境下,物流公司数目呈上升的趋势,各个物流企业为了在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中立足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运转形式以及物流管理工作实施创新改革,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抢占市场空间。然而,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并不乐观,甚至存在很多缺陷,这就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作者分析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及电子商务事业发展的趋向,归纳出几条使物流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创新路径。

一、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管理存在的不足

1.为物流管理工作服务的基础设备不先进。近些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事业迅猛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企业的发展脚步,但是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空运的交通运输的利用率低下;物流包装方面大多数小型物件采用的是纸质或者是塑料包装,大型家用电器用泡沫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包裹。另外在物流物件的管理以及储存方面依然引用的是传统的设备,这与国外先进的物流设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除此之外我国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还存在重复建设这一不良现象,造成物流成本的提高,现阶段物流基础设施的兼容性薄弱,这是因为没有完整度高的配套物流基础设施作为依托。

2.政府对物流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没有构建完整性高的监督管理机制。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多数物流管理处于分割管理的模式中,分割管理现象的衍生是由于政府对物流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没有依据地域物流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颁布物流产业管理政策,对物流企业的税收标准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政府设置的物流投诉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其监督管理的职能没有落到实处。当然同一区域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致使当地政府与物流管理不能协调发展,削弱了政府对其的管制力度。

3.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达标。之所以说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达不到标准,是因为其还不能达到自动化操作的境界。分析产生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企业自身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还很肤浅,此时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工作的运用就有了一定的障碍物;另外政府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力度,没有委派专业人员对物流行业进行技术指导工作;此外物流管理的信息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完整,电子数据共享平台的信息匮乏,致使交换的数据受到一定的约束。最重要的是物流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又相对缺乏,有的物流人员身兼数职,此时物流管理工作无法实现信息化水平是不足为奇的。

二、借鉴国外物流管理成功经验,创新物流基础设备管理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是我国物流管理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的基础条件。我们知道在物流基础设施工作项目中资金份额需求量以及投入量较大,且物流基础设施的构建工作周期相对较长,基于种种状况,物流企业需要更深一步的完善以及拓宽物流企业融资路径,此时政府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对国外物流融资管理的成功事例进行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积极鼓励外资以及民间企业参与进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构建工作项目中;与此同时创新以及设置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回馈机制,此时可以使企业物流的运作成本有效的降低。借鉴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在我国物流企业的运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政府加大对其的宏观调控强度,使本地区的各个物流企业的运送体系协调发展。此时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必然提升。

三、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物流信息化传输模式,使物流管理技术得到创新改良

在信息化时代的感召下,我国的物流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技术的配合下构建物流信息化传输模式已经是我国物流管理技术实现创新改革得必然产物。物流管理技术达到创新改良的目标,一方面需要国家完善物流技术创新的导向体制,政府构建对物流管理工作的扶持政策,在借鉴国外成功物流管理经验的同时,实施激励体制鼓励当地物流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发展目标,对创新能力极强的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以及技术指导,此时物流信息化传输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就会形成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顺利的“成长”。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重点,为了使与物流有关的信息传送的效率以及物流信息的获得程度更高,就必须在加大物流成本的同时,在互联网系统的基础上,完善物流信息集成体系,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创新进程。

四、完善物流管理体制之外的“边缘要素”

1.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应该从各个角度出发,强化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例如对人才的聘用机制以及岗位机制进行调控,增设信息员、市场调研员、物流售后服务咨询员等岗位,当该类岗位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建立紧密的关联以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工作效率才会有所起色。当然应该加强对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始终拥有“现代化”的创新视角。

2.优化管理环境。在优化物流管理环境的工作中,政府应该站在社会的角度,从电子商贸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探寻出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与传统物流交易管理工作之间的关联,明确其优势以及劣势,在总结工作完成以后,此时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咽喉就会被有效的掌控,当然创新型的现代化标准物流管理体系得以构建。

结束语:在电子商务贸易事业不断扩张发展的状态下,物流企业为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物流管理工作就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创新改革,最终使电子商务商流、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流以及物流资金流三者有效的结合为一体,使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化的目标,此时物流信息共享的目标就达到了。总之以电子商务为基础为物流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其构建科学完整的管理机制,此时物流管理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物流信息化的现状篇10

论文摘要:介绍了八钢物流道路运输实现可视化的设想,将其分为公路运输和铁路运拾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实现可视化的方式、所需技术和主要功能.

冶金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指从原材料的入厂开始,到半成品的流动、产成品的存储和交付、废弃物的处理等全过程,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八钢是有5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通过艰苦奋斗,不断积累,形成了现在的发展格局。从目前的视角看,为使八钢整体生产物流顺畅,在物流布局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需要优化。以八钢物流道路运输为例,进行探讨。

在八钢的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八钢各生产单元通过运输使其空间状态联接在一起。在物流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责任是由运输担任的,运输是物流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八钢本部的大宗原燃料的运输形式主要是道路运输和皮带运输,相对而言道路运输的不可控因素更多,主要探讨道路运输的两种方式: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

1公路运输可视化分析

可视化公路运输主要内容包括:车辆动态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电子地图技术应用、车辆导航技术应用、交通管理、协作运输管理等。

1.1车辆识别

为了实时掌握公路运输的状况,对公路运输的基本单元的状态即车辆状态必须知道,这就涉及到车辆识别。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移动式车辆侦测自动识别技术在公路运输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2电子地图

电子地图是公路运输实现可视化必需的人机界面(interface),它具备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大多数功能。公路运输可视化的大部分信息都需要通过电子地图来表示。电子地图能够把数字信号(包括对数字地图、遥感数字图象及自行数字化采集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后形成的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电子地图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多维地图的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作用;二是动态环境下空间数据库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交流作用。总之电子地图要完成GiS中空间数据视觉化的任务。

电子地图主要通过点状要素(出入口、道口、交通灯等)、线状要素(公路、铁路等)、面状要素(停车场、料场等)来反映交通详细信息,满足交通运输服务的要求。

1.3车辆导航

车辆导航是指为具体的在厂内道路上的运输车辆提供导航,它是车辆驾乘人员重要的辅助工具,使之能在正常情况先按照预定的线路行驶,异常情况下按照指定的线路移动。

为实现车辆导航,必须将Gp导航系统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信网络及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最终通过车载Gp设备为驾乘人员传递相关的图像和声音信息。

1.4交通管理

随着八钢产能的不断扩大,厂内运输的车流量将进一步增加,为使道路交通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制定相关规则并监督执行非常必要(尤其对大型运输车辆的控制)。交通管理具体内容包括:车辆行进线路规划、车辆监控(路线、速度等)、停车位管理、交通道口监控、车辆指挥、故障处理和紧急救援等。

首先对所有进出八钢的大型运输车辆的行进线路按物品(对应相应的物资编码)做好规划,线路规’划本着线路最简捷的原则进行,同时要考虑出入口、道口、回车场地、道路状况、车流量、其它公路运输等因素,尽可能避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线路规划是动态的,可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线路规划在大型运输车辆进入门禁的时候,以声、光和图像的形式通过车载GpS设备传递给驾乘人员,为其提供导航。

大型运输车辆进入八钢厂区的导航是强制的,为此需要实时跟踪和监控,确保其按照指定的线路、速度行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靠车辆自律管理厂内交通将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需要在重要道口建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交通信号系统主要用于管理道口现场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将被监控点实时采集的交通视频图像传输给监控中心,以便监督和及时调整控制流量。

八钢有必要建立类似于城市交通指挥系统的交通管理系统,可以作为勺又钢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以电子地图和GpS数据库为工作平台,运用计算机网络,集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电子警察系统、通信系统和车辆导航等系统,实现各种交通管理信息集成整合,深化处理和增值服务,便于驾乘人员了解相应信息和交通状况,使指挥人员能够迅速决断、快速反应、及时修正交通计划,保证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1.5协作运输管理

从实现物流可视化的角度来探讨协作运输管理。

将来八钢的大宗原燃料的公路运输主要通过社会协作的方式进行,为使公路运输能够按照八钢的要求和意愿进行管理,在商谈协作的时候,必须要求协作方按照八钢的要求做一些必要的工作。

由于公路运输处于买方市场,在商谈协作运输时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首先,要考虑软硬件配备,主要包括:必须配备承担运输所需的车辆,车辆应装备符合实现八钢可视化物流所必须的GpS车载设备和车辆自动识别装置,具备车辆实时监控系统(主要监控八钢外部运输),具备与八钢联网的信息系统等。

其次是运输管理,主要包括:为了避免集中到达,要求公路运输商(可能是多家)按八钢的交通容量编制运输计划,尽可能减小每批次的车辆数量;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要求公路运输商能实时控制在途车辆(必要时能提交八钢共享),按照预定的计划时间到达,同时要保证“运输的一致性”;在途车辆出现意外,有应急预案应对;对进入八钢厂区的车辆能够服从八钢交通管理的要求;按照八钢统一的电子结算方式进行运杂费结算等。

2铁路运输可视化分析

铁路运输占道路运输的比重在今后几年会逐步增加(大宗原燃料运输里程一般在200km以上),铁路运输需要高度关注。可视化铁路运输主要内容包括: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电子地图技术应用、铁路信号系统数据交换、车辆动态调度等。

2.1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

着重从机车跟踪的角度探讨车辆识别和定位。

为实现铁路运输可视化,需要知道机车行进方向、车辆数、车辆顺序、车厢数、车辆标签、所对应车辆的物品编码(含品名、规格、产地等信息)、计量信息、列检信息、装卸信息、运行时间和运行位置等信息。这些都需要依靠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来实现。

铁路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RCiS)、动态自动识别称量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电视监控系统是进行车辆识别和定位的技术基础,它们各有侧重。

GpS在车辆定位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实现车辆定位的重要手段,在GpS基础上结合RCiS获取的各节点信息,可实现车辆全过程精确定位和车辆动态跟踪。

铁路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相结合,借助模拟运算工具,也可实现车辆定位和跟踪的功能。

用于车辆识别的技术手段包括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和移动式车辆侦测自动识别技术(CpS技术),由于车厢经常倒换,采用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进行识别更经济适用,尤其是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也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支撑。采用GpS用于机车识别无疑是最佳选择。将机车信息、车箱信息、编组信息等有效结合,即可得到完整的车列信息。

2.2电子地图技术应用

电子地图是铁路运输可视化重要的视觉平台,作用同公路运输,通过它可直接、快捷地了解到机车运行状况。

电子地图是实现可视化动态车辆调度十分重要的工具。电子地图有两类:一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电子地图,与实际地形相符,真实感强,但受幅面限制,一些信息不能直接反映在地图上;二是模拟的示意性的电子地图,可能与实际相差很大,但它幅面利用率高,可清晰显示更多信息。以前更多的选择后者,“鹰眼”技术使得前者的应用领域和范围越来愈多。通过“鹰眼”技术可以详细了解到每个区域的细部信息,通过链接甚至可以获取包括某个信号灯的状态、某个道岔的位置、某个摄像机获取的车辆和行人图像等信息。

2.3远程监控系统

在调度中心实现对道口、车站、铁路沿线环境和现场的远程监控,一是可大大减轻日常人员巡视的工作量;二是便于及时发现危险隐患,保障安全生产。

远程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实时视频监控、信息存储、报警联动、远程遥控和校验等。

远程监控系统由现场设备(可变焦红外线数字摄像机、活动云台)、传输通道(有线或无线)、主站设备(服务器、存储装置、软件)、监控终端等组成。

远程监控系统已成为铁路运输管理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基于weB服务器的远程监视系统,可以为有权限的局域网用户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

2.4铁路信号系统数据交换

八钢内部的铁路运输系统与公共铁路运输系统关联度很高,随着八钢产能不断提高,与外部公共铁路运输系统建立实时数字信息交换制度对双方都有必要。可通过约定数据交换范围、方式和格式,在双方的数据服务器之间设置防火墙,实现信息共享并融入各自的管理系统。

内部可视化的相关信息需要集成在电子地图上,这样就需要在“八钢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运输子系统”和现有的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Rcls)、拟建的车辆识别和定位系统、远程电视监控系统等之间实现信息无缝链接.由于现有的区域计算机连锁系统(RBi)建设时未考虑与其它系统信息交换,相应的软硬件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届时需要对服务器部分做相应的改动或升级。新建系统要充分考虑今后的拓展需求。

2.5车辆动态调度

车辆动态调度是“八钢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运输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物流管制中心的建设就可视化的铁路运输管理和车辆动态调度的功能和内容展开描述。

车辆识别和定位技术应用、电子地图技术应用、铁路信号系统数据交换等都是为可视化的铁路运输管理和车辆动态调度服务的。铁路运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铁路运输计划的管理、车辆运行信息显示、车辆追踪、物流信息显示、调车作业图表管理、列车运行图的管理、运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自诊断等。

铁路车辆动态调度需要一个可视化的信息平台,其主界面就是集合各种相关信息的铁路运输电子地图(或称之为八钢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图)。铁路车辆动态调度是计划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计划为驱动,实现产供销运的紧密衔接,对采购、销售、生产物流实施跟踪管理。通过车辆调度模块生成、调整和发送车辆运行计划、维护和调整调度作业图表、发送调度指令;铁路运输过程中的物流管理作业过程(如列检、计量、装卸等)也需要依靠车辆调度模块来动态的实现控制;为使运输过程处于可控状态,车辆调度模块还要对车辆的动态跟踪;实时(或定时)对铁路运输计划的预测统计分析是车辆调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通过它可获得与铁路运输相关的信息(如库存、消耗、待运、在途等信息),以便提前判断和制定相应的措施。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