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6:08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1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2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学生辅导员学生社团人才培养

目前,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内容已经从专业课成绩、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等常规指标向多方位、多层面发展。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局限在学生专业领域拓展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这种定性的培养方案不仅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埋没一些学生的才能和潜能。可通过建立一个以学生辅导员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弥补现存培养方案的缺陷。该培养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更加贴近学生。以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相配合,通过个性化档案建设和针对性培养计划,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一、辅导员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随着大学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和深化,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辅导和高校学生活动的制定与督促。因此,与授课老师相比,辅导员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并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威信。基于以上原因,将学生辅导员引入培养方案能提高方案的适用性和普及性。培养方案的实施中,辅导员须在综合测评组织的帮助下进行以下工作。

1.信息采集和资料库建立

本培养方案是基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信息库作为个性化培养趋向的依据。学生辅导员作为该信息库的维护者,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然信息和参加各种类型比赛的获奖情况等,并对学生进行交叉分类。辅导员可以通过信息库的检索功能方便的整理出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

2.人才推荐和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中,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因材施教将具有特长和爱好的同学推荐到适合的组织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学生工作辅导员还需配合相应组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实质性的提升学生技能。对于多次尝试同一领域技能却无显著提升的同学,在征求本人意见后推荐其加入其他组织。另外、辅导员需在个性化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对素质培养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进行督促与预警。

3.提升必备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软实力”在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向更加深入、更加重要的方面发展。所以,培养方案将这些能力的提升作为必选内容,由学校有关部门进行统一培训和辅导。

心理素质的提升包括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受挫耐压能力的锻炼、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等。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提升主要是配合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进行深化学习。

二、学生社团的职能

1.学生社团定位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且普遍存在监管松散、活动模式化等缺点。因此,目前的学生社团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本培养方案将学生社团从普通的学生组织上升成为辅助学生辅导员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学机构。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提升素质。

2.学生社团工作方式

为确保学生社团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需进行下列工作:

首先,应完善学生社团机构设置,建立一个社团监管部门。通过该部门进行社团资料采集、社团培养方向确定、社团活动审批、社团活动完成度测评、社团会员技能提升情况考察等。通过进行上述工作,对培养方向相近的社团进行整合。同时,通过技能考察结果进行社团等级评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拔以保持社团在良性竞争下逐步进步趋于完善。

其次,定期组织个性化技能培训或兴趣提升。根据类型不同开展相应的培训和素质拓展活动。在活动进行的同时,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最后,定期向学生辅导员进行人才跟踪汇报;对信息库中学生参与活动及活动中的提升情况进行汇报,并通过信息库对比功能对未获得提升或进步不大的学生进行筛选。根据个体情况,对其进行动员或建议其更改素质培养趋向。

3.学生社团职能示意图

三、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培养方案实施条件

为使本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学校可根据需要在管理制度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高等院校体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辅导员的地位,但其在高校中仍属于不被重视的群体之一。故其在对学生素质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受到较大限制。所以实施院校应通过相应规章制度提升学生辅导员的职能和工作权限,以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执。

其次,高校须将信息库的建设作为办公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库中应详尽包括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学习情况、参赛获奖情况、兴趣爱好、参加个性化培养的提升情况等。同时,授权辅导员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作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测评方式之一。

最后,实施院校需定期举办或承办各种方面领域的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检测与鼓励学生投入到个性化培养方案中,使其在比赛中获得提升得到锻炼。同时,实施院校可创办个性化奖学金以奖励在培养方案中获得较大提升的学生。

2.培养方案整体示意图

四、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学生辅导员为核心的高校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原理、功能以及使用说明,总地来说,此培养方案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方案针对性强、学生认可度高;(2)个性化培养可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3)培养方案工作原理简单、信息库软件实用性强,便于高校推广;(4)资料库亦可作为辅导员举办及参与活动的人才备选库。

参考文献:

[1]邢博闻.基于讲座类学生社团的高校辅修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2]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章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8.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4

(一)方案修订的首要原则

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修订的首要原则,便是制定鲜明的学校特色以及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纵观临床医学专业办的比较成功的地方院校,如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都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以上原则的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这就对地方院校的教师队伍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理念,还要树立起健康科学的人才观念,创新教育体制改革。在对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进行修订时,要始终贯彻创新教育的思维理念,努力构建起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方案修订的核心原则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日后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崇高的医学工作者,而对一名医学工作者而言,拥有良好的医德远比拥有娴熟的技术更重要,因此,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修订的核心原则,便是对临床医学人才医德的建设。医德的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基础,以医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精神作为建设的根本内容,培养学生建立起作为医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另外,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在原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尤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实习之前,一定要重点加强其心理素质建设,以免在实习过程中,因不适应工作环境而耽误自身前程。

(三)方案修订的基础原则

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修订的基础原则,便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现代型社会人才,同时,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根本。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进行全面、完善、科学、系统的课程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新体制;第二,改善原有的老旧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教学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第三,改变原有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另外,地方院校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还要充分体现人才的应用性,改变闭门造车的办学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发展校企联合的应用型办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避免出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现象。

(四)方案修订的目标原则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是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修订的目标原则,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途径。所谓的教学计划,指的是学校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前期基础性文件,对学校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指导性意义。因此,地方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原则,并结合学校自身客观情况进行制定,在此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立足现代教育,放眼国际趋势。2.努力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3.突出学校办学优势。4.提高教学学术地位。

二、结论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三位一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43

1引言

应用型本科最早提出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列入2014工作要点,强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将地方本科院校进行转型发展试点,明确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是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湖北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开展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省级试点。先后开展了两批遴选,2014年遴选出11所省属本科高校整体改革,2015年遴选出7所省属本科高校整体改革和5所省属本科高校部分专业试点转型发展。在湖北省这两批遴选确定的23所本科试点高校中,公办高校10所,民办高校13所,占全省地方本科高校数量的40%。

“三位一体”即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能力训练的一体,以课程教学为基础、技能竞赛为平台、能力训练为手段。应用型本科“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内涵是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能竞赛作为平台,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系统化的整理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技能竞赛中,能力训练目的在于提高技术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

2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2.1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时间较短

应用型本科从提出到现在只有两年的时间,属于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文件也只能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14〕5号)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大多还是参考转型之前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较为仓促,没有经过时间检验,是否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还有待观察。

2.2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很强调理论知识

现有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具有很高的比例,很多课程的理论授课都达到2/3以上。应用型本科教学一般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主要讲授基本知识,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表1是湖北省第一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武汉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必修课程理论学时的所占比率统计表,从表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每门必修课程的理论学时都是在总学时的2/3或以上。

2.3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环节课时不足

在批准的转型发展文件中要求转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但是在现有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授课课程是由理论+实践组成的,由于很多课程理论学时达到2/3以上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实践性环节1/3不到。

表2是湖北省第一批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武汉商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必修课程实践学时所占比率统计表,从表中很明显的可以得出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1/3或以下。

2.4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力不足

应用型本科要求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也就是技术能力的使用,由于现有应用型本科实践性环节的缺失,实践性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不能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和提升,自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会很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不足。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优势

3.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是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是任何一个学校的基本任务和职责,课程教学是应用型本科“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每一名学生必须参与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学习好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和基本技能之后,通过技能竞赛,可以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系统化的整理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检验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弥补学生的欠缺。

通过技能竞赛的检验,学生很容易弥a自身的不足,在技术训练中促进了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持,技能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

3.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课程教学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它让学生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提升在于技能训练,以技能竞赛作为平台让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3技能竞赛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技能的发展

应用型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技能竞赛一般都和行业、企业衔接很紧,能够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行业技术前沿。如果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技能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不理想,间接的会反映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与行业、企业不匹配的问题,学校就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修改技术能力等方面,从而促进培养出的学生拥有企业、行业所需要的技能素养和能力,从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技能有所促进。

此外,技能竞赛的核心还包括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训练,在训练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同时,必然会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技能的提升。

3.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技能训练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在学生有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加强技术训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容易会擦出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创新型的发挥,得到一些创新型的产品和技术发明,从而很容易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3.5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技能,更加有效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技术能力的训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弥补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发展。

4总结

应用型本科不是简单地传授技术技能,教育内容是以技术学科或应用性学科为主,它尤其应该强调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技术的研发、传播和转化。“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在技能训练中实现技术的应用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在技能竞赛中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否达到了企业、行业的标准,并最终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4-26.

[2]姜攀.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影响[J].办公室业务,2012,(11).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14(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14(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7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的问题。一般来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目标分析阶段,旨在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计划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终依据。培养目标的相关利益者包括外部相关利益者和内部相关利益者。外部相关利益者包括家长、用人单位、教育管理机构等;内部相关利益者包括学生、教师、教辅行政等。不同利益者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期望各不相同,所以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利益者的主要期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力求做到求大同而存小异。课程体系的确定旨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不同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具有针对性,所以课程设置必须针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利用项目管理的wBS技术将培养目标细分为具体的理论技能要求和实践技能要求,然后将这些细分的具体要求进行汇总整理,将相近的技能要求纳入同一门课程,最终形成针对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在确定课程体系后,还需要将课程按照先后次序安排到各个学期,并确定每门课程所占的学时数。借助项目管理技术的活动分析方法和时间分析方法,可以用网络图法首先确定课程间的逻辑顺序,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多少和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每门课程所需学时数,最后按照学期的课时数限制将课程分配到各个学期而得出具体的培养计划。

2.设计模式应用实证分析

项目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水平,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等,在实施中需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要认真谨慎。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它是整个培养计划的灵魂,如果目标确定不合理,那么培养计划注定是失败的。在确定培养目标前要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准确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学生自身的求学愿望,同时要注意借鉴学习同类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最新理念。二是在目标分解和设置课程体系时,要严格按照培养目标的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避免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干的课程,课程内容务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三是在课程进度上,要按照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进行课程安排,要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体系。下面结合大连商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介绍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应用过程。由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开设多年,已有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但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在汲取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并不固守已有的模式,而是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优化工作。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研阶段,二是设计论证阶段,三是完善确定阶段。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融入了三个阶段之中,使得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了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内容合理、特色鲜明。调研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培养方案的不足和优点、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发展趋势等,确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保留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经验,汲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华,为最终打造科学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设计论证阶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以往相关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经验,并充分考虑各方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设计。然后,由学校统一组织,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同本校专业教师一起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充分收集听取各方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同时结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总结出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要求,针对两者的具体要求,设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我们又运用了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技术,利用网络图分析了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完善确定阶段:根据设计论证阶段的意见,由教研室结合具体情况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此,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确定,最后报学校教务部门审批后确定。

3.结语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小学教育;核心能力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

小学教育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国已有很多院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学思路,专业建设规模逐步扩大。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地不断推进,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既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有的高校注重培养定向型人才,把小学教育专业按照不同学科划分为不同方向:语文方向、数学方向、英语方向等,例如首都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七个方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九个方向,基本涵盖了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内蒙古师大青年政治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分为语文和英语两个方向。同样是小学教育专业,但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微差别,各个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社会、时代和教育规律,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查,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的指针,科学合理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就目前来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风向标。培养目标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但很多院校制定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时,或摸着石头过河,或随波逐流。摸着石头过河的院校往往在借鉴其他院校的基础上,试图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师资、硬件、软件、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预设好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前者相比,似乎“随波逐流”现象更普遍,从长远发展来看,问题也更严重。很多院校总是什么专业热就争先恐后地开设什么专业,不能结合区域特色、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大同小异。当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时,而在这之前已经实行此方案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早在这之前已经步入社会。等到自己毕业时会发现供大于求,难于就业。

(二)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强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型专业,专业知识大多是跨学科性质的。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门课程对教学内容的界定不清,没有很好地厘清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界点和衔接点,造成教学时避重就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多讲,不感兴趣的就少讲。老师擅长的就多讲,不擅长的就少讲。钟启泉曾说过:“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最缺乏的,不是人才,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1]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部门不能科学的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构建起专业核心知识的框架,更谈不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程式化严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随着教学媒介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不断翻新,教师们愿意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而不是钻研教学内容,于是教学方法被架空,教师不精通教学内容,却很重视课型翻新,使承载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浮空洞,更谈不上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问题。

三、相应对策

(一)准确定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从实际出发,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育应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才更容易凸显专业优势,培养出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小云曾说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需要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资源,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位应是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人才。同时,从专业知识的钻、精、深来看,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方向,注重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培养目标更符合社会需求,应多和小学一线教师沟通,把他们请进来,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把他们的建议融入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这样的培养目标才会更符合实际需求,更接地气。

(二)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回忆某一具体事物时,通常要回忆起它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编码系统,然后重新形成这一具体事物的详细细节。知识的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事例;负迁移则是把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事物。因此,在研究学习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系统了解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2]所以,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编码系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充分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老师备课时,建议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探讨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设计合理的学习策略。制作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既应确定好授课范围,又应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设置的课程如同专业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人才培养方案的作用,实现教学目的,各个子系统不仅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还应产生协同效应,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各门课程协同作用,才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课程体系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回归教学的核心

“虽然说今天高等教育的形式迥异于20年前,但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也不会变。大学教育仍是属于素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职业培训’。无论我们的课程体系怎样变化,他核心的部分不会变,及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的核心课程体系必须保持”。[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按照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预设核心教学课程,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准确安排学科顺序。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在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应该是专业基础课,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学科的不同方向设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使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互配合、有序训练,逐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实上,不仅不能忽视,重视的分量不够实则也是一种失职。而教学方式是完成教学过程的手段或媒介,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会影响教学效果,但不会从根本上颠覆教学过程,建立在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基于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9

2.运用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谈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卢绍华,甘可行

3.我校应用数学专业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分析李建平,朱炬波,杜艳玲,宗山水,LiJian-ping,ZHUJu-bo,DUYan-ling,ZonGShan-shui

4.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杨俊,王光明,叶湘滨,YanGJun,wanGGuang-ming,YeXiang-bin

5.适应任职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员思维创新能力马坤,maKun

6.生长军官任职教育中的"能力本位理论"研究史佩,张翼,刘昆福,SHipei,ZHanGYi,LiUKun-fu

7.军校学员管理能力培养问题分析王瑞,李龙美,周婧,赵炜,wanGRui,LiLong-mei,ZHoUJing,ZHaowei

8.基于学习性投入理论的军校学情自我诊断陈勇,彭安臣,洪巧红,CHenYong,penGan-chen,HonGQiao-hong

9.角色维度下高校学生评教合理性分析赵惠君,耿辉,黄晓慧,ZHaoHui-jun,GenGHui,HUanGXiao-hui

10.军队综合大学战略管理论略宁显福,喻子敬,魏兴,ninGXian-fu,YUZi-jing,weiXing

11.军队院校长的角色冲突及原因探析高燕,马文年,王品品,GaoYan,mawen-nian,wanGpin-pin

12.浅议服务育人理念在军队院校管理教育中的应用白明,Baiming

13.浅谈高技术武器背景实验条件对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吕克洪,刘冠军,秦国军,胡茑庆,LVKe-hong,LiUGuan-jun,QinGuo-jun,HUniao-qing

14.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邓健,ZHenGLin-hua,YUanJi-bing,XianGLiang-jun,DenGJian

15.基于Swot方法探析军队综合大学文理基础学科发展策略张军,张立,胡荣,ZHanGJun,ZHanGLi,HURong

16.国防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的现实难题与对策思考尹巧,曹领祺,刘义玮,YinQiao,CaoLing-qi,LiUYi-wei

17.高等院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刍议牛轶峰,张国忠,朱华勇,niUYi-feng,ZHanGGuo-zhong,ZHUHua-yong

18.课程重建设,育人见成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荣文仿,廖国庚,RonGwen-fang,LiaoGuo-geng

19.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现状问卷分析及研究胡凯为,孙多勇,HUKai-wei,SUnDuo-yong

20.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龚艳冰,GonGYan-bing

21.英国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与StS教育观念——以英国几所大学某工科专业为例陆军,蒋咏梅,赵凌君,LUJun,JianGYong-mei,ZHaoLing-jun

22.美军远程网络教育模式分析与启示王韶红,邓劲生,叶昭晖,wanGShao-hong,DenGJing-sheng,YeZhaohui

23.案例教学的困惑与反思——以商法教学为例李政辉,LiZheng-hui

24.从Riemann函数连续性的证明浅谈数学分析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王红霞,成礼智,陈波,何艳丽,wanGHong-xia,CHenLi-zhi,CHenBo,HeYan-li

25.加强针对性指导与交流努力提高军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丁宏,黄晓涛,贺峰,DinGHong,HUanGXiao-tao,HeFeng

26.融入实践环节,提高学习兴趣——《自动控制原理》大类基础课的教学体验宫二玲,谢红卫,张纪阳,GonGer-ling,XieHong-wei,ZHanGJi-yang

27.寓学员核心价值观培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刘太平,丁能胜,LiUtai-ping,DinGneng-sheng

28.军校学员本科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分析欧朝敏,黄浩亮,覃炳庆,李杨,oUChao-min,HUanGHao-liang,QinBing-qing,LiYang

29.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饶岚,毛新军,宁洪,RaoLan,maoXin-Jun,ninGHong

30.论大学英语校内期末测试性质与误区——兼谈提高其科学性的几点意见沈淑霞,SHenShu-xia

31.加强教员与队干部交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倪谷炎,冯良贵,罗建书,niGu-yan,FenGLiang-gui,LUoJian-shu

32.运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姚文轩,滕召胜,Yaowen-xuan,tenGZhao-sheng

33.深化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与实践金丰年,张强,王文龙

34.培养合训学员领导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建构探索郑旭东,周剑波,杨国兴,董磊

35.中外初级指挥生长军官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比较研究许立堂,李功淼,王正军,王宏颖

36."联合作战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设计王文龙,蒋斌,贾卫,滕永超

37.军事理论课程应大力倡导战例教学张小平,陈崇荣,赵和平,汪泽焱

38.军校学员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一体化的探讨赵年生,张爱华,胡澄,张仁祥

39.综合大学军事基础训练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倪靖,孙振武,张国胜,陈武生

40.军事体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与改革对策斯迪虎,蔡文伟,吴晓农,张爱军

1.军队综合大学教育转型的回顾与展望张亚非,赵俭,华丹

2.运用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教学名师谈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龚盛辉,卢绍华

3.关于素质教育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匡兴华,吴东坡

4.探索"合训分流"人才培训规律提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魏兴

5.着眼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完善军事基础教育体系赵荣,陈磊,尹健

6.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模式探讨龚正,方芳,杨荫

7.军校新学员强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朱建业,王浩宇

8.军队工科院校学员管理能力的培养张龙,谷庆民

9.从冲突走向和谐:谈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的平衡陈明贵

10.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加强对军校教育质量的监管林瑞华,袁佩球

11.基于aHp和加权topSiS的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定胡谋法,张志勇,肖山竹

12.浅议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的几个问题吴石林,张玘

13.积极开展新生心理测评工作努力提高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王芙蓉,曹玉萍

14.研究生工程科研能力培养问题探讨熊辉,安玮,马东堂

15.工程系统工程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潘星,康锐

16.浅谈研究生教学中的"学""研"分离现象刘鲁华,孟云鹤

17.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熊玲,扶雄,李忠,谢明磊

18.导师如何看待学生在科研中的作用分析潘余,钟方程,李清廉

19.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类本科生课程体系分析田正雨,李桦

20.mit本科教学活动的若干特点及启示张峰,项军华,韩大鹏,刘昆

21.mit"推进"系列课程设置方案的研究与启示李清廉,孙明波

22.国内外"空气动力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对比分析刘伟,姚莉,杨小亮,易仕和

23.大学生学习有效性探微李云龙,邓石华

24.社会调查在军事任职教育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苏卫东,张宇,龚正,方芳

25.本科高年级专业导论课特点分析与教学模式探索葛斌,唐九阳,汤大权,戴长华

26.本科生课程教学中的互动——"航天器轨道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法简述郗晓宁,王威

27.面向应用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唐玲艳,宋松和

28.大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与实践齐紫微,罗俊芝,易良海

29.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朱涛,马恒,刘强

30.军校青年教员课堂教学质量探究孙德军,王春迎,东珂

31.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宋继忠,喻子敬

3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李琦,王基,刘永葆

33.《信号与系统》课程群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马赛,李方能,吴正国,卜乐平

34.理工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王壮,雷琳

35."计算机仿真技术基础"双语教学体会段红,李革

36.本科量子力学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梁林梅

37.战士学员《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袁端才,段金曦,陈北雁

38.《光电子学中电磁场理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思考叶卫民,朱志宏,刘肯,袁晓东

1.抓好研究生培养顶层设计推动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2.紧扣高层次创新军事人才培养需求全面落实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王雪松,李俭川,钟海荣,甘可行,赵文武,夏放怀,张立杰

3.构建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赵文武,王雪松,李俭川,甘可行

4.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考与实践唐国金,谢凯,汤国建,唐乾刚,李九天

5.导弹飞行动力学与控制课程建设的思考孟云鹤,陈克俊,郑伟,汤国建

6.面向新型军队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若干特点探讨项军华,韩大鹏,张峰,刘昆

7.材料物理课程建设的思考万红,白书欣

8.理学院2009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分析杜艳玲,张智宇

9.力学一级学科2009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力学方向的设计与思考冉宪文,卢芳云,汤文辉,张舵

10.《系统科学》学科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段晓君,赵城利,易东云

11.优化和完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贾红辉,张智宇,李修建,杨建坤,常胜利

12.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特点与思考王贵林,郑子文,吴宇列,尹自强,彭小强

13."回归工程"背景下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研究生课程改革探索陈善勇,戴一帆,彭小强,解旭辉

14.《机械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的探讨陈仲生,胡政,杨拥民,李岳

15.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王威,龙志强,辛华

16.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实现"科学品味"和"军事特色"的统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的思考苏绍璟,杨俊,王跃科,张玘

17.凝炼与创新——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的几点思考刘继斌,李高升,周东明,韩建涛

18."摄影测量与遥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分析与思考陈荦,李智勇,景宁,李军,杨力斌

19.依托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军事通信特色——军事通信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总结马东堂,魏急波

20.把握学科前沿突出军事特色科学制订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09研究生培养方案特点分析王新峰,徐珂

21.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军事特色王瑞

22.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军事运筹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徐培德,邱涤珊

23.依托学科建设咨询专家组科学制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苑洪亮

24.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方法的思考张鹏飞

25.落实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汤建勋,许光明

26.又好又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陆启生,刘勇波

27.努力培养德才兼备、道器兼容、文理兼通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流人才李绍新,杨建成,盖立阁

28.明确外语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促进我校人文学科的发展——谈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点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刘晶,柳晓

29.对国防经济学科制订与实施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思考曾立

30.彰显军事特色和科学品位培养高素质心理学研究生——《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王芙蓉,韩立敏

31.落实新培养方案加强外语教学中的信息能力培养李洪乾,赵文武

32.俄军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启示马建光,李俭川

33.使命与创新:兵种战术学学科新培养方案论析傅光明

34.依托我校学科群优势努力打造一流的军事学学科——新一轮军事教育训练学培养方案介绍赵荣,黄方,汪长传,郑治国

35.新一轮作战指挥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情况介绍黄文伟,尹健,鲁赢

36.论研究生军事公共课程方案的特色李正军,陈磊,赵文武

1.试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之间的关系洪庆根,李世改,马天翼,HonGQing-gen,LiShi-gai,matian-yi

2.加强院校领导办学能力建设的思考蔡晓东,潘绍龙,唐后祥,CaiXiao-dong,panShao-long,tanGHou-xiang

3.清华大学国防生培养的实践与启示朱启超,康娜,熊剑平,ZHUQi-chao,KanGna,XionGJian-ping

4.高校学生评教现存问题剖析:发展性理念缺失黄晓慧,唐见兵,赵惠君,HUanGXiao-hui,tanGJian-bing,ZHaoHui-jun

5.非战争军事行动对深化军校教育训练改革的启示庞志兵,尹全亮,李宏雷,李旭,panGZhi-bing,YinQuan-liang,LiHong-lei,LiXu

6.关于开展国防mBa教育的思考李孟军,Limeng-jun

7.刍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在军事任职教育院校的运用董魁,鲍利平,DonGKui,BaoLi-ping

8.军事基本技能教学训练课堂管理的思考与实践汪长传,黄成军,张明,wanGChang-Chuan,HUanGCheng-jun,ZiianGming

9.精神激励法在军校学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谢梅芳,胡涛,刘锋,Xiemei-fang,HUtao,LiUFeng

10.创建"三位一体"综合性实验室的探讨刘海峰,杨欣毅,LiUHai-feng,YanGXin-yi

11.军校院级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孟梅,张智宇,menGmei,ZHanGZhi-yu

12.美国专业科学硕士学位(pSm)教育发展探析——加州州立大学为退伍军人提供pSm教育陈瑶,甘可行,CHenYao,GanKe-xing

13.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与建议耿辉,GenGHui

14.军地院校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比较研究柳艳鸿,LiUYan-hong

15.《信息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汤大权,唐九阳,程启翔,肖卫东,tanGDa-Quan,tanGJiu-Yang,CHenQi-Xiang,Xiaowei-Dong

16.《光电技术》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江文杰,曾学文,施建华,JianGwen-jie,ZenGXue-wen,SHiJian-hua

17.当代军校学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刘茂艳,LiUmao-yan

18.运用《人民军队光荣传统与历史使命》课程教学培育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刘凤健,LiUFeng-jian

19.论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贯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毛国辉,高娜,maoGuo-hui,Gaona

20.关于教师经常性思想和管理工作的思考郭波,胡生明,王晖,李国辉,张涛,GUoBo,HUSheng-ming,wanGHui,LiGuo-hui,ZHanGtao

21.基于融合定位的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优化之对策米亚岚,miYa-lan

22.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王会兰,wanGHui-lan

23.生物工程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夏金兰,XiaJin-lan

24.关于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思考洪华杰,柯冠岩,HonGHua-jie,KeGuan-yan

25.浅谈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途径洪巧红,HonGQiao-hong

26.加强理工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思考彭蕾,孙波,penGLei,SUnBo

27.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历教育合训学员《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陆昌辉,刘青宝,邓苏,黄宏斌,LUChang-Hui,LiUQing-Bao,DenGSu,HUanGHong-Bin

28.香港理工大学双语教学的启示向友君,徐向民,XianGYou-Jun,XUXiang-min

29.词块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粟进英,段新颖,SUJin-Ying,DUanXin-Ying

30.数学公共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探索冯良贵,易东云,杜艳玲

31.多层次、多类别教学体系下代数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屈龙江,李超,戴清平

3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杨文强,吴翊

33.军校工科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王春玲,汪雄良,陈挚

34.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建设进展陆彦文,李承祖,曾交龙

35.《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成果袁建民,陆彦文,江遴汉

心理学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网络系统管理专业;H3C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H3C是国际领先的网络公司,为全球客户提品服务和技术支持,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就在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H3C网络技术,经过几轮方案的实践和完善,目前已经达到该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得到了社会企业的认可。

1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嵌入H3C网络技术的意义

1.1能够体现行业企业技术规范,具有权威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能够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分布。H3C是国际领先的网络设备提供商,拥有业内权威、中国第一家建立国际规范的网络技术认证培训体系。正是由于H3C的国际权威性、规范性和符合中国地域的特色,使H3C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网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合作企业。在H3C企业支持下培养出来的网络人才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较广的覆盖面,并且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行业内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能够反映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具有层次性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周期短、操作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特点,H3C迎合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依靠完整的H3C认证培训体系和深厚的企业文化积淀,针对高职学生对网络认知的“分层性”特点,按照技术应用场合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了从网络助理工程师到网络专家的四级技术认证体系、突出专业技术特色的专题认证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嵌入H3C技术可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大大缩短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距。

1.3能够代表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具有多元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紧密跟踪社会人才需求、动态确立的。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用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在产品销售、综合布线、工程监理、基础网络构建、网络设备集成和配置管理、网络安全、无线技术、视频监控等领域都有用人需求。H3C在以上领域都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和教学指导方案、教材支持,足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2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嵌入H3C网络技术的实践

2.1结合本专业学生现状,确立层次化人才培养战略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和社会竞争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因素,设计时把专业能力培养方向设计成为“金字塔”模式,最底层是“金字塔”的初级层,该层主要培养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H3C销售工程师和综合布线人员;倒数第二层是“金字塔”的中级层,该层主要培养具备中小型企业网络构建能力的网络工程师;倒数第三层是“金字塔”的高级层,该层主要培养具备大型企业网和园区网规划和构建能力的高级网络工程师;最上一层是“金字塔”的应用层,该层主要培养基于ip网络的语音、视讯、无线、存储和安全等主流技术的工程师。这种“金字塔”式的分层培养方案设计在实际几轮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成效,达到了教学活动中的“点”即培养高端网络技术人才和“面”即培养一般性网络技术人才结合的效果。

2.2按照企业人才岗位需求,构建专业核心能力

该校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企业调研、教师下厂实践锻炼和毕业生跟踪反馈等渠道,基于实际网络工程项目和企业岗位真实需求,将完整工程项目进行分割并提炼出可以应用于教学环节的专业核心能力。从网络工程项目初期的“网络规划与设计”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网络工程施工监理”,共提炼出9种职业核心能力: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布线施工、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中小企业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产品营销、ip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构建与管理、网络工程施工监理和网络运行维护、监控、优化和排障,体现出“金字塔”式才培养理念,每种核心能力对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要求,这种“分流”专业核心能力设计方案符合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实现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