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应链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38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1

夯实计划管理基础,全面提升管控能力。物资计划为充分发挥物资管理各环节的龙头作用,以业务创新为引领,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甘肃电力公司发展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全面继承和发展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国网甘肃电力物资公司以创新智能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助推甘肃电力公司现代智慧供应链高质量协同发展。

二、以问题为导向,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物资计划管理存在以下问题:数据混乱,响应速度慢。物资需求计划的成功申报需要项目的可研批复、项目核准以及下达的年度综合计划等资料,而不同物资的采购标准、采购范围、需求预测等又分布于不同平台,数据混乱,需要人工核对查找,降低工作时效,响应速度慢;人工被动跟踪采购批次节点。不能及时梳理项目所需物资,导致计划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存在漏报、错报、迟报等问题;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物资计划管理手段往往依靠人工操作,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度不高,造成工作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甘肃电力公司结合公司总部现代智慧供应链建设,应用大云物移智现代技术,构建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智慧供应链-智能物资计划管理场景。

三、现代智慧供应链

现代智慧供应链按照“专业守正、提升质效”的总体思路,以智能采购、数字物流、全景质控、智慧运营的现代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为基础,打造专业品牌形象,促进资源共享、数据融通、供需对接、价值创造,形成供应链“+互联网”新模式,实现采购设备质量、采购供应效率、用户服务效果、业务规范水平的全面提升。如图1所示。

(一)现代智慧供应链-智能物资计划管理场景建设

1.现代智慧供应链构建需求计划储备库

该场景通过工程管理模塊维护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编码、工程类型、标准wBS结构、可研批复、项目核准等重要信息。设计人员根据采购标准库中的物料主数据、固话iD库、典型方案模板编制项目清册。

此场景的业务亮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信息化管理思路,前移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工作,项目需求单位预先储备项目计划,设计单位结合“三通一标”,根据储备的典型模板进行清册预编制,完成物资需求计划并实现预储备,实现各单位业务协同机制及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全程管控。

第二,通过采购标准管理中的物资主数据、物资采购标准管理、技术规范书管理、物资供应周期等数据资源,预先开展需求计划编制工作,多维度提升采购计划申报及时、准确、规范,达到物资需求计划全过程的数据贯通。

第三,引入需求计划储备库理念,工程可研初设结束后,即可一次性全量提报物资需求计划,存储至物资计划储备库中,待采购批次开发后,快速将储备计划转正式计划提交,提升采购计划提报工作质效。

第四,应用信息化手段,依托项目规模、物料清单及技术规范书iD等逻辑关系,实现物资需求计划申报过程中的物料精简智能校验、物料成套逻辑智能校验以及固话iD逻辑智能校验,提高信息系统自动化程度及智能程度,减少业务执行中的纰漏,提高业务运转效率。

2.现代智慧供应链构建采购计划提报智能提醒

采购计划提报智能提醒场景设置申报提醒、批次提醒以及编制提醒。申报提醒功能主要是指采购批次截止日前三天提醒项目单位及时申报采购计划,以免错过采购批次。批次提醒和编制提醒功能主要是指依据公司总部的年度采购批次安排,在采购批次截止期前一个月提醒项目单位准备申报物资的所有资料,包括编制技术规范书、创建储备计划等。

通过采购计划提报智能提醒场景,实现了采购计划“柔性匹配、在线预警、智能提报”,解决了传统物资采购计划提报模式中工作流程传递的逻辑断层以及错报、漏报、迟报等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各部门无缝对接、共享采购计划申报数据,从而使人工工作变为机器工作,避免数据交叉混乱、不易管理,提高了物资需求计划提报阶段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全过程管控。

3.现代智慧供应链构建采购计划智能审查

采购计划智能审查场景针对省公司层面的集中审查采购计划而建设,主要包括审查会信息维护、审查专家维护、专家信息查看、计划智能审查、审查任务分配、审查结果录入、计划审查管理、预审报告导出、统计分析管理、审查意见查看等10个模块,业务流程为:审查会信息管理专家库建立任务分配管理计划智能审查审查结果录入计划审查管理统计分析管理。

该场景通过提炼结构化审查要点及审查规则,开发采购计划审核全流程在线管理及关键要点自动审查功能,使专家从重复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审查关键部分,提高采购计划审核质效。结合无缝对接、共享申报采购计划数据,减少了人工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审查会期间的审核速度,避免了交叉数据的不易管理。同时将线下的专家分工、电话通知专家、采购计划审查、技术规范书审查等转移到线上,实现专家的远程异地审查,降低会议成本。从审核效率、审核质量和审核数据管理等多维度提升采购计划审核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2

关键词:智慧物流;供应链;制造业;大数据;物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新兴技术的出现,智慧物流也应运而生。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物流系统信息交流、企业及时获取货物的多方位信息,掌握货品的物流状态,监控货品的品质和物流活动。智慧物流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反馈、分析处理,因此,智慧物流可以分为基础层、感应层、传递层、分析层、决策层。基础层包括物流仓库、运输车辆等,这是物流最传统的基础设施;感应层是安装在车辆、货物外包装和仓库中的各种类型感应器,比如,光感器、远红外线、监控摄像头、湿度感应器等,能够将感应转换成数据;传递层是将感应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设备传送到企业供应链物流控制中心;分析层是利用各种云计算软件和测评系统来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决策层是根据分析层的报告对企业战略做出具体的部署决策。其中基础层、感应层和传递层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而分析层和决策层可以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实现了制造业物流的智能化。

1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智慧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扩大。智慧物流能够最大化地将企业的生产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物流方案,提高物流供应链作业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智慧物流中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汇总分析数据后,能够利用机器人手、光感应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地实现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与控制,具体而言就是将客户信息、订单信息、货物信息、运输车辆定位信息、承运车辆的运能、物流网络等汇总到企业物流供应链数据技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经过云计算数据分析,得出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供应链的物流方案、调控物流运力、物流路线规划和物流承载力预测等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物流的智能水平持续上升,从而实现了供应链从头到尾的管理,确保了供应链整个流程的数据可以查询,可以追溯。

2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物流要素资源共享协同程度低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将物流新兴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所带来的竞争性优势,因此都建立起了物流智能化项目。制造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需要进行多方产业协调,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企业共同参与,物流各个环节中的企业合作协同才能共赢。如果盲目草率启动,缺乏相配套的物流优化环境,发展单一会导致效率低下。比如,一些企业引入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但是企业的文化理念跟不上,战略先导不能带动企业文化氛围,使得企业不能够顺利推进和贯彻智慧化物流。企业之间B2B领域的物流环节,配送活动涉及众多因素,运力、车辆调度、路线优化、运输成本、路况等因素之间联系紧密,但是企业间缺乏协同,联系不足导致发展效用差别很大。在智能化仓储领域同样也存在入库、存储、分拣和保管、配货要素之间相互割裂,物流协作优势受到制约的情况。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化和协同化水平低,使得企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2.2智慧物流标准化不到位,监管不足

企业制造对商品信息化标准建设不足,这样商品信息的输入就会受限,供应链体系中信息互相割裂,产生信息孤岛,导致智慧物流的数据共享没有统一的标准。智慧物流中有很多新兴设施设备,但是设备的型号、规格缺乏统一标准,这样设备和设施之间的兼容性不足,影响了物流供应链作业的效率。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实力情况和节约成本的考虑,在选择标准时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导致标准差异给物流活动带来了制约性影响,难以发挥优势。智慧物流下,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等it技术的普及,使这个行业内涌入大量的物流行业参与者和利益参与者,所以急需继续健全企业的征信体系。当前物流行业市场秩序缺乏规范,存在真空地带,政策法规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现行的监管制度在智能货柜、无人机等无人化设备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对智慧物流的发展产生了制度性障碍。

2.3新兴技术人才不足

智慧物流在制造业中涉及众多知识领域,比如,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图形图像、财务金融等,所以建设智慧化物流供应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复合人才培养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人才队伍的需求。对于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是一项急需的重要任务,影响着智慧物流供应链的建设。

3智慧物流在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建设策略

现今企业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对时效性、安全性、快速反应和环保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现在的企业需要将众多it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到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等重要的物流环节中去。结合智慧物流中的机器设备,比如,机器人手、自动导引运输车、aGV、RGV、无人驾驶配送机、自动配送车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形成智能化的物流体系,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物流行业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物流产业链,物流企业、行业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3.1建立智慧化的仓储中心

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机器人手进行拣货和堆码作业,aGV、自动拣选机等设备,配合传感器、光感器等电子技术,对货物的入库、在库、堆码、拣选作业进行自动化的高效无人作业。通过空气传感器和光感器对空气中气体进行检测,当空气指标超标时发出警报,对不正常货物出入进行提示,提高了仓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产品的入库、出库数量进行记录,汇入企业大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汇总,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企业的资源计划eRp系统进行对接匹配,这样企业能够及时掌握真实的库存情况,了解存放时间、存放数量、批次等,合理地调节仓库的库存量,达到经济库存量水平。仓储过程实现智慧化仓储,能够对物流作业信息和库存货品信息全面掌握,协调管理。

3.2大数据下产品的物流监控

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故障,为了能够追根溯源,我们需要对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生产,产成品入库,到最终商品销售环节,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可追溯体系。同样追溯产品需要企业从采购、物流、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进行,从产成品入库、包装、装车运输,到送货完成这些物流环节都需要保证信息是可以追溯的。产品的追踪可以双向进行,一方面产成品完工后,拥有自身对应的唯一编码,登记入大数据库中,对其后续的物流仓储、运输、销售和送货等环节进行记录登记,收集相关数据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追溯该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供应商等信息,包括入库记录、库存保管记录、验收报告等。这样就保证了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信息能够一一对应,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找到问题所在,实现对每一环节异常情况能够提前预警、及时解决,从而降低了企业风险。

3.3物流供应链流程可视化

将摄像头、数据传输、视频监控等技术与企业物流技术相融合,比如,物流的GpS卫星定位系统、RF技术等,能够实现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视化。从采购原材料、仓储储备、配送车辆运输调度、物流在线调配等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以通过视频、音频进行实时传输和监控。比如,在货物运输过程中,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监控显示在企业控制调度中心,可以实现产品运行轨迹的及时调配和监控,当某地区对产品有紧急需求时,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对产品的目的地进行及时调换和更改。如果在仓储中心或者物流中转站建立这样的可视化系统,能够配合视频检测系统,更好地对产品的质量、状态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监控。比如,在产品的外包装上、运输车辆上、集箱上安装监控设备、光感器、红外线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器等,它们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图形、字符信号传回企业,这样企业就能监控产品。

3.4供应链上下游控制智慧化

智慧化的供应链涉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在信息的传输上,上下游企业和制造企业需要在信息的传输、共享上达到及时、准确。因为当今的供应链数据信息数量大,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传统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所以,需要利用新兴物流技术,比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整合,实现整条线的信息共享。共享的信息从物流需求、原材料采购、产成品运输、货品仓储、市场销售、财务分析、战略决策等全方位地进行整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下游销售商的共享信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分析出市场的销售情况、客户的需求情况,从而改善产品,调整产能,改进工艺,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另一方面,企业将生产计划分享给上游供应商,原材料商能够据此精确地预测原材料供货量,从而明确交货期、制定合理的工业计划,尽量做到Jit生产和零库存,确保了整条供应链上生产的稳定性。

3.5智慧物流采购活动智慧化

原材料采购品质是企业面临的问题,采购品质难以控制,企业不可能对全部原材料进行检验,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太高。大宗货物的价格变动频繁,一旦价格变动过大,企业会面临被违约、以次充好的困境,采购环节信息也不对称,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采用了智慧物流后,我们可以利用智慧物流的监控功能,在原材料仓储和运输过程中,运用感应器智慧物流实时监控采购的原材料货物的状态、温度、湿度和出入库情况,防止库存原材料的数量差异和在库原材料因为保管不当导致的变质和毁坏。在采购价格方面,运用大数据系统,将采购原材料的价格和市场上同品质、同地区的价格相比较,能够控制采购的价格,防止采购中舞弊的风险。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3

去年9月,于永利率京东代表队参加了2016tFC全球供应链挑战赛总决赛,并获得亚军。这个成绩令国际企业感到惊讶――为什么这支中国团队能击败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具有丰富供应链经验的企业团队?要知道,一些国家的供应链已有上百年历史。当于永利讲述了京东用大数据打造“供应链最强大脑”的实践后,老外感叹:“原来中国的供应链已可以做到这样。”相比之下,一些与会国外企业还在用传统eRp,甚至处于手工建单和人工审批阶段。业界企业也达成共识:“智慧供应链是未来的方向。”

去年底,京东宣布正式成立京东Y事业部。Y事业部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塑造智慧供应链能力。于永利出任该事业部负责人。于永利是it技术出身,做过eRp实施,担任过Cio,过去几年则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做“智慧供应链”。从Cio到智慧供应链负责人的转型,于永利认为,最重要的是更懂业务,具备精准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深耕技术,也要深耕业务。”

供应链“无人”体系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到底在京东供应链扮演怎样的角色?

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很火,但实际上京东内部做数据、算法和应用已经好多年了。目前,京东数据总量已达200个Bp,每天新增1.5个pB,日处理已达150亿条。“在Y事业部,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做流程再造,实现供应链效率最大化。”于永利说。

供应链的源头是好商品。现在商品极大丰富,但并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外面的全部商品都搬到京东上卖,要选择最贴合消费者的商品,同时也为供应商输出最适合的产品。“好商品”就是把商品“分好堆”――哪些SKU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哪些是要赚净利的,哪些是赚毛利的,哪些是赚流量的。京东目前有300万个SKU的自营商品。如果靠人工,每人管一两百个商品是可行的,但到了500个或1000个,就需要工具介入。“我们希望用数据和算法为商品分好堆,这就是大数据选品”。

“分好堆”后的下一步是要做定价。定价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复杂,像产品的生命周期、竞争信息、促销信息、是优先毛利还是净利、季节因素等。“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其他10多个参数都平衡的前提下,保证其中一个参数最优。”于永利解释说。通过京东的数学专家,智能动态定价被抽象为数据和算法问题,帮助采销找到更合理的价格。

在动态价格研发过程中,找到消费者的“价格弹性”是一个探索和挑战。现在消费者购买产品,放在首位的可能并不是价格。例如,在新米上市季,一些消费者把新米作为首选。而一些住在购物不便地方的消费者,希望第一时间收到商品。京东要找到消费者购物决策因素的真正排序和对价格的敏感度。在这个前提下,再设置合理的价格防护栏。这样,既能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能让商品体现价值,让供应链健康可持续。

除了商品和定价,在智慧供应链的探索中,最重头的是要做出“好计划“,这无论在传统供应链还是正在到来的智慧产业链中,都是一个大挑战。现在,京东用人工智能技术应对这个挑战。

“预测技术是整个供应链的大脑,它在我们积累的供应链经验上,加入数据和算法,预先感知消费者行为,提前把商品运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在提高库存转化率、优化库存管理的同时,满足消费者体验。”于永利说。

京东已在供应链计划和预测上耕耘四五年,这是整个供应链中目前做得较深入的环节,也是让其在全球供应链大赛中一鸣惊人的基础之一。“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先从图书品类开始测试完善算法,进行覆盖。然后做3C,发现图书的算法不适合3C,于是在垂直领域做进一步研究。四五年才覆盖了所有SKU,过程很艰辛。”于永利表示。

目前,这个人工智能支撑的计划体系,可以预测某个商品SKU当日、7天、14天、28天、半年、全年等不同时间段上,在京东300个仓中各应备多少货。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Y事业部要把库存管得更好,价格做得更好,商品选得更好,这是智慧供应链的大前提。”于永利说,“我认为这还不是未来。智慧供应链应是人工极少参与的未来。机器智能在未来的比例可能是30%、50%、70%,不断提高。”

“命运共同体”

最近,京东把供应链经验开放,京东智慧供应链白皮书。

“白皮书中告诉大家,智慧供应链该怎么做,它的一些逻辑和方法论,希望大家能接触学习到京东的精华部分,让品牌商认识到供应链协同,这是第一步。”于永利说,“下一步,我们会陆续开放一些核心算法,像定价算法、预测算法、运筹学算法,这是技术开放。先有思维,再有技术,希望大家一起打造一个大供应链平台,这是未来的重点。”

在供应链业界已有这样的认识:供应链是开放和包容的,企业发展供应链应实现协同,让供应链上所有企业能互利共赢。“供应链中某个环节亏损了,整个供应链平台不是要降低成本,而是要提升成本,来保证这个环节的健康度,供链要构建命运共同体”。而正在到来的智慧供应链,本质不是利益分配,而是新价值创造。只有这样,供应链才是有生命力的。

2014年,京东与美的开始探索供应链协同,双方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it系统,要实现“以销定产,达到零库存”。之后,在不同行业,京东与大品牌商分别打造了样板工程,探索行业供应链。

未来,京东还与大品牌商开展算法协同,双方利用各自的算法做预测,再一起做共同的销售计划,根据计划排产。这让协同更进一步。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4

关键词:智慧农业;互联网+;现代化农业;供应链

一、引言

智慧农业作为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及消除贫困,实现我国后发优势、经济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模式,智慧农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智慧农业内涵应包含侠义和广义两方面:侠义的智慧农业指智慧农业应用,是传统农业高级发展的阶段。传统农业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及通讯技术环境中,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加工及运输等环节的可视化、自动化、远程化管理的新农业生产模式;广义的智慧农业指智慧农业体系,是传统农业系统化发展成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产业智慧化发展以外,智慧农业还将促进农业与更多产业融合并不断创造新型业态模式。如在农业配送端与农村物流结合,创造智慧物流模式。在销售端与农业电子商务结合,拓展农业销售渠道并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同时,智慧农业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功能并通过产业集合方式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模式等。发展智慧农业还可以解决传统农业功能单一、附加值不高等缺陷,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农业的生产功能,还可以外延其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等其它功能,协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服务水平。另外,智慧农业可解决农业高污染问题,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智慧农业作为一种集生态保护和发展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态模式,其精细化的生产管理可以根据土地的承载力和农作物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对农业实现精细化、科学化使用,以此来合理使用农业资源,境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智慧农业运营模式不断丰富,服务价值链突显智慧农业属于复合型新兴产业,除了对资金具有较大需求量之外,还需要新型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讯技术为其作为支撑。因此,传统农业在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农业企业或者互联网技术企业实现,需要通过整合与发挥社会资源共同实现智慧农业发展。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及运营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独资、官办民营或者联合建设等方式,具体每种模式的优缺点见表1。此外,随着我国智慧农业不断深入发展,智慧农业建设不再仅关注农业生产环节,同时不断重视智慧农业价值链末端的盈利能力,拓展了智慧农业的服务价值链,增加了农业附加值,提升了农民收入。例如,智慧农业的服务提供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智慧农业的运营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线下体验、智慧农业的系统服务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制定化服务等。

(二)智慧农业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兴互联网技术被应用到智慧农业领域,例如通过区块链实现农业精准化管理及保障农产品安全、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生产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预测、使用物联网建设农业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农业产业链,创造了C2B、C2F、o2o及F2C等电商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并提升了其发展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智慧农业商业模式得到飞速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实现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及水产养殖业的智慧农业发展。例如,在大田种植方面。我国建设了北斗精准时空服务基础设施,实现了高精度农业自动化作业、精准导航与农业信息实时采集功能。同时,基于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陆地信息传感网络的建设实现了农业种植生产一体化模式发展并建立了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保证农业种植生产安全;在畜禽养殖方面,实现了畜禽圈自动化通风、控温及空气过滤等功能,实现饲养自动化调节。同时,自动化喂养和精准偷食协同解放了人力资源,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养殖效率和质量。

三、我国智慧农业发展难点及痛点

(一)智慧农业发展必要设备及软件服务费用较高,应用推广存在多方面困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14600元,较去年提升了1000元,收入增速保持在7%与2017年基本持平。虽然,我国农民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总收入及可支配收入在逐渐提高,但是与智慧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备相比,农民收入可谓是望尘莫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居民之所以收入有所提高,大部分是因为外出务工,因此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其收入会进一步减少。以标准载荷10公斤的植保无人机为例,每小时作业面积为40-60亩的无人机售价为52999元,其价格远超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致使大部分农民无法接受,进而将限制我国智慧农业的设备和技术入场,难以形成规模化和机械化以及信息化的智慧农业生产模式。此外,该类机械设备在后期维护也需要较高的成本,因此农民对于智慧农业发展转型兴趣不足,同样将影响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与普及。

(二)智慧农业业态复杂多变,需要与其它产业进行协同发展智慧农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及消除贫困,实现我国后发优势、经济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作为一个系统概念,除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以外,还包括农产品的销售以及运输等环节。因此,智慧物流发展质量的优劣与其它产业息息相关,尤其是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最为密切,如何解决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决定我国智慧农业商业模式能否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因此农产品物流运输往往需要冷链运输给予配合,以保证流向消费者农产品质量。然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十分缓慢,具体表现为市场集中度低,迷你型冷链运输企业较多。

(三)智慧农业资源发展不均,区域化发展趋势不断突显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数据的流转,不仅智慧农业生产、农产品的流通需要与农业相关的土地、气象、土壤及水文等数据,同样连接上下游农业生产的供应链链条同样需要农业信息及农业市场信息数据的支持。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同时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智慧农业发展将存在成本收益极不均衡问题。除了国家政策性投资外,很难获得市场资金支持,因此导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区域性失衡问题。

四、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由于智慧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发展智慧农业、拓展其应用范围和领域必然离不开一系列的条件支持。对此,综合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本文提出智慧农业体系发展的三步建设策略,如图1所示:

(一)智慧农业基础建设首先,加强智慧农业顶层规划设计,统一规划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智慧农业包含众多子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运作方式和连接方式需要借助智能感知设备、遥感设备以及指令控制设备等,因此前期建设对资金的需求较大,需要政府统一规划,通过政策方式整合社会闲散资金,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此建议各地政府统筹规范,根据各地农业发展水平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址状况,推出智慧农业宏观发展统一指导意见,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拓展智慧农业融资渠道并建立适合当地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产业链建设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

一、序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城市形态,是全面网络化、高度智能化、应用普及化和产业高端化的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内涵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以泛在高速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为基础,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对环境的透彻感知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进化的跨越式发展之魂,将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并将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实现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具体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营又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为切实有效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需要应当根据其独有特性选择不同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因此对智慧城市产业链及建设运营模式的分析及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球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产业链主体及各自诉求如图1所示。

其中通信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城市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者和运营者,通信运营商通过其完备的网络覆盖、成熟的通信技术和丰富多样的信息化增值服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条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利用丰富的、成熟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特有的信息资源,也将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后续的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可以节约资金,通过一定的资源换项目,利用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社会主体的资金、技术和运营优势,完成基本的基础型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三、建设运营模式设计的总体原则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设计首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的数据、信息资源与物理建成资源、人文经济资源等同样都属于城市的基本资源。城市政府需要掌握和控制最基础核心的数据和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城市资源数据库。

2、为建设和运行服务型政府,城市政府必须逐步建设、运营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同样也应该由政府掌控。

3、涉及维稳安全、市政服务等非盈利性、非商业化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由政府自建自营,而其余各项服务与应用应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源为主建设和运营。

4、所有智慧城市的服务与应用必须与政府建设运营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接。

5、只有遵循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政府许可下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单元,其业务系统和才能够与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及城市资源数据库进行对接。

四、建设运营模式分析

在实际情况中,可以考虑多种模式结合的建设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建设运营模式,取长补短,充分考虑政府的职能、其他企业与机构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在现有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独营模式。

所谓政府独营模式,是指智慧工程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具体的工程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可由政府直接负责也可外由社会资源承建和代维。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必须政府投资的,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前期投资大,涉及政府部门较多,且后期无法带来商业价值的应用系统及其子平台,如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

在政府独营模式下,智慧工程建设的资金完全来自与政府预算资金,政府预算的资金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二是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由政府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掌握)。其中,针对政府各部门基础信息化建设、专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般可以由部门信息化预算资金建设;针对信息互通共享项目(如公共平台)的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对外开发和共享的,可利用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进行集中投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

(二)市场运作模式。

所谓市场运作模式,是指智慧工程的建设可以由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会资源通过自己建设或者与政府共同建设并运营维护。此种模式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并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资金加快智慧工程建设,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缓解政府沉重的财政压力。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增值信息化需求,面向社会的,未来有一定盈利模式,且涉及政府部门较少、易于监管的智慧工程项目。

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可以按照以下五种方式开展:

1、政府主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化运作。

此种模式下,智慧工程的建设虽然对社会进行开放,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但还是应当由政府为主导来进行项目的推动。具体可由政府进行部分投资,政府为主成立信息化投资公司,投资公司由国资委进行控股(国家股份在51%以上),同时注意要吸引社会相关的信息化企业参股到投资公司中。投资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化进行独立运作,进行智慧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但是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还需要对投资公司进行监管。

另外投资公司还可根据不同的信息化需求和行业领域投资成立专业的信息化投资子公司,如交通信息化投资公司、市民卡投资公司等。此种模式适合前期投资大,虽然后期有一定的盈利性,但主要还是公共服务为主,且涉及到行政部门较多的智慧工程。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将相关信息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这种模式,称为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求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政府与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开发、投资建设,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的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先进行少量投资,通过先搭建诱导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再将平台出售或租给社会上的专业公司运营,由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和扩大建设,专业公司可自行在平台中开发应用,吸引相关企业应用进入平台,所产生的收益未来可由政府和企业按照双方事前的约定进行分成。

3、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出资建设,到期移交政府。

这种模式,政府提供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主要由社会资源来出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根据社会资源是否参与运营,又可分为两种模式:Bot模式和Bt模式。

(a)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作为委托方的政府会将智慧工程的建设特许权授予作为承包商的企业,由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工程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待特许期结束后再将工程的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

(b)Bt模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社会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智慧工程的建设,建设完工、验收合格后,平台及其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再由政府赎回,政府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通俗地说,Bt模式也是一种“交钥匙工程”。

4、社会资源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提供租赁(补贴)费。

在此种模式下,智慧工程完全由政府直接委托给社会资源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或由政府直接租用社会资源成熟的信息化产品,或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包括运营商在内的社会资源除了需负责融资和工程项目建设,还需要提供无线和有线通信网络的建设支持,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与运营工作。

此种模式主要针对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如城市通信管网建设和升级、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或社会资源已经建设完成、运营较为成熟的全国性信息化产品,如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等;或与手机紧密结合,需要定制终端产品开发的工程,如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类和位置服务类业务。

5、政府与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以示范工程带动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创新型产业工程,政府与生产企业、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等信息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智慧应用的示范区。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引导资金、研究经费上的扶持,由参与企业出资建设运营,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整合产业链,传递价值链,创新新业态,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以示范效应推进该工程的推广,反过来可以提升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和层次。

五、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价值在于为城市经济注入智慧活力,城市通过智慧手段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使经济发展更具“智慧”,也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采用灵活多变的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充分考虑政府的职能、社会资源建设运营的运作方式,发挥市场化的效率和服务优势,将成为保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作者:杨天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高级项目经理;徐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经理;黄春林,华北电力大学硕士,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现为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咨询师)

参考文献:

[1]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城市观察,2010年第3期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6

关键词:双升级;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4.张景先.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9)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7

近日,赛迪世纪在京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指南》,申报指南对试点申报、创建、验收的全流程进行了详细分解说明,对申报书、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中的关键内容、重点内容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各地开展备受关注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提供了实操手册。

去年12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于2013年1月28日正式公布了第一批90个试点城市名单。本着开放原则,住建部将继续组织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据悉第二批试点申报工作将于2013年6月展开。

赛迪世纪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实际申报经验,撰写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指南》,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进行了详细解读,总结了申报流程与关键要点,帮助地方政府全面把握申报节奏。最后根据赛迪世纪参与申报、评审资料编制的实际经验,给出了申报材料编制的相关建议,为地方政府申报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提供直接指导。

国内首款政府公务办公安全保密邮件产品上市

近日,时代亿信了针对政府公务办公的“Seeuremail安伞保密邮什系统”,并已经国家保密局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检测,达到“发全增强级”等级,获得了《信息系统产品检测证书》。

时代亿信安全保密邮件系统从邮件本身、邮件传输、邮件存储、十义限控制等多方面出发,解决传统邮件系统存在的缺乏加密、审计不足、无发送审批流程、权限不可控等问题,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可控,便捷的信息传输功能,满足工作资料内部安全传递、存储及交流的需要。

时代亿信安全保密邮件系统基于pKi公共密钥管理体系,给传统电子邮件系统引入数字信封、数字签名、摘要算法等信息加密技术,从而实现电子邮件的加密传输、加密存储,并能够对发件人的身份进行验证,以确保邮件内容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不仅能够对邮件系统内的附件进行阅读、编辑、复制、打印、转发等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还能够对下载到本地后的附件继续进行权限控制。目前,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国家保密单位、党政机关和军工单位。

曙光行业大数据战略

近日中科曙光正式对外了曙光“平台一体,智汇应用”的行业大数据战略,这标志着中科曙光经过对大数据技术和行业趋势的深入洞察和积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行业大数据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了成熟的中国大数据产业推进模式。

曙光公司总裁历军在会现场指出“平台一体”就是面对信息时代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曙光公司全面集合自身资源优势,为行业企业构建有竞争力的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灵活扩充和增长,提供真正的统一数据分析能力。同时,作为一个真正关注客户价值实现的企业,曙光专注提升全流程的卓越服务体验,提供端到端的集成服务,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实现既定业务目标。

“智汇应用”是指曙光大数据提供了标准的平台接口,支持各行业丰富的第三方应用集成,包括智慧城市、金融、电信、交通、医疗、教育、军工等各行各业丰富的大数据应用软件,提供高效和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服务,为企业提升工作效率、带来创新的技术模式、商业格局和新的投资机会,从而帮助企业获得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优势。

曙光大数据一体化解决方案采用创新数据处理技术和开放式架构,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加载、查询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多种类型数据的统一存储和处理,可以为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提供一站式服务,可以为大数据应用构建真正高效、智慧、易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应用体验上,它能够帮助客户快速、智能的分析海量数据,以提高洞察力并做出明智决策,并为客户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体现价值的“金矿”。在商业变革上,行业大数据系统将全面提高行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带动商业模式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管理创新上,曙光将为政府和公共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在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建设方面,通过大数据的横向贯通能力成为“信息中国”的中坚力量。

arubanetworks为下一代工作场所推出802.11ac解决方案

为移动企业提供新一代网络接入解决方案的供商arubanetworks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推出其802.11ae旗舰解决方案,提供具有当今wi-Fi网络所需设备密度和应用智能的业内首款千兆位wi-Fi。新推出的aruba220系列接入点(ap)与aruba的clientmatch新技术相结合,可满足企业创建下一代工作场所的重要需求。

长期以来,不精确的漫游定位、欠佳的负载均衡以及相关的wi-Fi性能挑战一直困扰着it和网络操作管理人员。aruba~Clientmatch新技术旨在排除该方面的一个关键障碍“粘滞客户”,并帮助实现802.11ac的潜能。实现客户端设备始终连接到可用性和性能最高的ap,有助于确保企业从802.11ae提供的增强吞吐量和容量中受益。

Bt面向大规模BYoD部署的整合式解决方案

目前,英国电信集团(Bt)了一组解决方案,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BYoD所承诺的生产力提升。Bt的整合方法旨在帮助首席信息官们大规模部署智能设备,同时改善最终用户体验。Bt的BYoD方法提供了对确保BYoD策略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管控、连接和体验功能。它利用BtConnect网络解决方案以及Btassure安全服务市场领先的功能,并得到了Btadvise专业服务的支持。

Bt当天还众了多的新服务、新产品和新功能,从而全面完善自身的BYoD解决方案。BtadviseBYoDReadyinfrastmctureQuickStart:一款新的专业服务,可评估企业的BYoD就绪状态,以及BYoD相关要求对其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影响。BtadviseBYoDQuickStart:一款新的专业服务,可帮助客户快速确定有关措施以使风险最小化,同时评估企业是否已就智能设备与BYoD的引进做好了战略、政策和实施等方面的准备。以及面向首席信息官的整合式解决方案“套餐”等。Bt环球服务全球服务产品副总裁neilSutton表示:“只有在网络服务能够安全应对额外负荷的情况下,才能实现BYoD的生产力提升收益。优质的设备需要更好的网络。而我们的条件非常理想,能够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智能网络解决方案。我们的无线解决方案以及身份与访问控制平台可以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同时实现合规、增强的基础架构安全性。我们的无线解决方案允许企业为自己的客户提供这种连接性,并通过我们的身份与位置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客户体验。凭借整合的固定与移动服务组合、强大的专业服务和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特性,加之这些服务与功能的价格十分经济合理,我们现在为客户提供了经济高效的解决之道。”

用友nC行业产业链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近日,管理软件及服务提供商用友公司正式nC行业产业链策略,同时作为产业链伙伴的沟通合作实体平台,用友nC行业产业链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产业链创新中心)就此揭牌成立。这是继今年4月份用友公司全产业链伙伴策略之后的又一盛事,是用友从战略、业务层面向其核心产品层面推进策略落地的关键举措,用友nC将进一步推动产品伙伴招募和深化合作。nC行业产业链创新中心也将成为开发伙伴产业链创新的实验室,与伙伴共同实现合作开发,达成产业链共赢目标。

今年年初,用友正式“平台化发展产业链共赢”的新三年业务策略,用友聚焦平台、标准应用产品、少数核心行业解决方案;其它大量行业领域,在营销、咨询实施以及个性化的开发服务,由合作伙伴进行社会化和集约化的交付与实现。

经过半年时间紧锣密鼓的部署,用友已经建立了由技术与产品类伙伴,实施与服务类伙伴、市场与营销类伙伴等数千家伙伴组成的产业生态链伙伴体系。用友综合竞争力上升,在高端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替代国际厂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也为产业链伙伴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用友公司执行总裁向奇汉表示,从客户需求来看,客户也得到了信息化升级整合的大浪潮,需要平台进行升级,通过平台实现整合。这种整合需要很多产业链伙伴共同面对客户;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也需要一个平台来支撑,支持他们快速开发,服务客户,同时也弥补产业链伙伴在一些资源投入上的不足。从用友、客户以及产业链伙伴三者进行结合,形成了平台化发展、产业链共赢的一个人的战略背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用友公司基于Uap和nC成立了这个nC行业产业链创新中心,希望汇聚整合行业伙伴资源、开发资源,基于平台,跟nC核心应用整合,面对行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建设校车安全运行信息系统——教育部、联想和宇通达成战略合作

近日,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联想集团和郑州字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校车安全运行信息系统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开展校车安全运行信息系统标准的研究,建设校车安全运行动态信息管理平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校车监管体系,全面保障校车安全、规范、高效运营。

作为教育装备的理论、政策研究和技术开发单位,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负责教育装备标准化、质量检测、咨询、检验等工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联想是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具备丰富的信息技术、it管理与运维服务经验。宇通作为中国校车第一品牌,掌握整车核心技术和车联网技术。三方的战略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填补我国校车运行过程监管的空白,体系化地解决校车安全管理问题。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诗海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致力于促进教育装备行业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此次和联想、宇通达成校车安全运行信息系统研究的战略合作,是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重要行动,也是保障校车安全运行和学生安全出行的有力举措。

联想集团副总裁李祥林表示,联想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it管理服务经验以及强大的服务交付能力。目前,联想已建立起庞大的it桌面运维外包体系,并正在发力企业数据中心建设、虚拟化,以及业务移动化整合管理等多种行业解决方案。在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指导下,联想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服务实力,为推进校车安全运行信息管理和保障学生乘车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十七届软博会信息会顺利召开

近日,由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外专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支持,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办的“2013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信息会”在北京举办。

本次信息会紧紧扣住主题——“权威信息,传递产业动态”,创新多种方式为政府主管部门、研究咨询机构和优秀企业最新的政策、研究报告、平台和产品,包括地方产业和园区政策3项、研究报告1项、服务平台1项、软件产品5项等共计10项内容。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8

近日,iBm举办了“中国卓越企业供应链管理论坛”,并中文版《2009全球首席供应链官调查报告――智慧的未来供应链》,该报告是基于对25个国家约400名供应链主管们面对面的访谈。报告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庞大而且分散的数据以及缺乏数据分析的能力。然而,由于成本高、难度大、改善可视性问题的行动始终难以推进,甚至过于忙碌也成为一个阻碍因素。

调查表明,供应链主管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和一体化的eRp系统实时自动地监测日程交付、订单、渠道存货,以及发货生命周期状态等事物。自动化的智能化实施监测系统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运行速度和准确性,使管理者的决策得到优化。

虽然供应链主管们认识到信息盲点所带来的威胁,但他们对利用有用信息,增强竞争优势的行动表示出谨慎的乐观。只有1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整合供应链外部信息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方面有良好的表现。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9

10月26日对方正国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方正国际以收购全部资产的方式,“迎娶”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山海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海经纬”)。山海经纬与方正国际原有相关业务整合成立方正国际公安与地理信息事业部,山海经纬原董事长周大良出任方正国际董事、副总裁,兼任公安与地理信息事业部总经理。

山海经纬与方正有着很深的渊源。周大良曾在方正主持专业化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工作,10年前,他离开方正创办了山海经纬,经过10年打拼,山海经纬成绩斐然,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已成为山海经纬的招牌。

如今,山海经纬的回归,不仅圆了方正集团创始人王选教授未完成梦想之一的“进军地理信息行业”,更让方正国际完成了布局“it服务全产业链”的关键一步,为其“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做了重要支撑。那么,方正国际将如何进一步实现布局城市信息化的战略?

合纵锻造智慧能力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二五规划中的这一论断如今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然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切实可靠的产业支撑,智慧城市等于“纸上谈兵”。此前,业界谈及“智慧城市”,想到的就是iBm。而今,继神州数码宣布聚焦智慧城市业务之后,方正国际也将业务重点汇聚到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领域。

由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方正国际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方正国际Ceo管祥红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坦言,“我们在it服务产业链条上还欠缺很多,需要努力补充。”

方正国际打造的“it服务全产业链”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在纵向上,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锻造智慧的能力。此前,方正国际已经与埃森哲达成的战略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资源互补,助力方正国际迅速提升it咨询和规划能力。同时,方正国际还建起了解决方案中心,深入提炼各行业信息化应用技术。

据周大良介绍,在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中,山海经纬具备了全省统筹、统一建设的能力,先后承担了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贵州和山东10个省份pGiS建设。此外,还参与了近百个地市、区县级城市的建设,在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在管祥红看来,收购山海经纬后,方正国际在警用地理信息市场将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地理信息技术是城市信息化各领域离不开的基础技术支撑,借助山海经纬在地理信息领域的技术专长,方正国际能够实现纵向技术延伸,同时在横向上为方正国际的其他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媒体、智能交通、医疗卫生、金融等核心业务领域,使之成为方正国际行业技术的有力补充。

对于如何完善方正国际的纵向深造,管祥红透露,方正国际已有进一步规划,目前公司关注的是Bi(Businessintelligence商业智能)工具的打造,正在考察一些创新型公司。

连横拓展智慧应用

事实上,此次成功并购山海经纬,已是方正国际本年内的第3次业务整合。今年年初,方正国际陆续完成对方正众邦、方正奥德的业务整合,完成旗下医疗卫生和金融两大核心业务的整合。随后,方正国际又在今年4月引入了摩根大通第一期2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目的是通过整合购并等方式完善方正国际的it服务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如今,经过一系列业务调整,方正国际已经将业务拓展至媒体、金融、医疗卫生、公安与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等众多领域。智慧城市是一个大而全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的智慧化管理。而城市的信息化究竟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和领域?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下来,方正国际的城市信息化横向拓展还会指向哪些方向?

在管祥红看来,方正国际的城市信息化核心业务更多关注的是水电、医疗、税务、政府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未来,公司将通过收购与战略合作等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中国在水和电这两个领域的信息化能力比较欠缺,目前我们正在做规划,不久也会召开记者会,宣布顶级的国际化战略合作。”管祥红坦言。

对于方正国际未来的业务方向,管祥红感言,“我的梦想就是要把方正国际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我始终认为,方正一定要做具有高附加值、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事情,否则企业不会持续发展。”

智慧供应链管理篇10

关键词: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77-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景区的应用,提升了景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了景区的高效运营,助推了传统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1]依托科技手段,九寨沟景区探索出了中国景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1智慧九寨的项目依托

2004年,九寨沟景区承担了国家建设部的“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应用研究”课题――《数字九寨沟综合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并创新性地建立了“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旅游服务信息化、产业整合网络化”集成应用体系,探索出中国景区数字化管理营运新模式,引领了全国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

近年来,九寨沟景区以承担国家项目研究为依托,开展智慧景区建设,已成功申报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的RFiD技术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智能导航搜救终端及其区域应用示范系统》及《实景化景区智能管理与服务系统应用》等多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实现了新兴信息技术条件下集成管理模式的应用,为建设九寨沟创新型景区、研究型景区插上科技翅膀,从而实现向科技要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推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使九寨沟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2智慧九寨的关键技术

智慧景区是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景区管理、游客服务、旅游运营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面向未来的景区管理者和游客构建全新的大数据决策和应用的高级信息化智能化的景区智能化形态。[2]

2.1云计算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3]作为智慧九寨重要的神经中枢,云计算中心的建立,整合了数据资源,避免了信息孤岛,提高了系统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能最大程度上覆盖智慧景区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景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2.2大数据

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大数据的必要性。

九寨沟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景区建设,景区管理及景区相关产业(如酒店、旅行社、运输公司等)的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感知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字、文字和视频数据;同时,源于互联网的旅游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也会产生数以亿计的关于九寨沟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质。

数字九寨的建设为景区管理健全了手脚,而要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景区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大数据这个数据大脑。利用大数据的旅游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可以满足游客的人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可以创新营销模式,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甚至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加速推进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为游客提供更为适合的旅游产品。

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完成例如景区客流波动预警,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以往无法完成的任务,与景区营销、公安、交通、产业规划、景区公共服务等体系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电商游客预订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了景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旅游安全保障能力。

2.3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互通。通过把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桥梁、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可以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能将景区事物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通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帮助对景区内各类人和物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

以“数字九寨”为基础,九寨沟景区继续推进智慧景区的建设。要实现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重大转变,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要建设扎实的it骨骼,透明、共享的信息通路和智慧的决策头脑,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更加灵活、可靠、高效的it基础设施,二是大容量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三是具备信息共享的it服务设施,四是集通信、办公、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服务平台,五是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智慧九寨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项应用、三大平台、五个系统”。一项应用是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更有效的综合辅助决策,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为旅游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三大平台包括信息基础平台、数据基础平台、云计算服务平台;五个系统分别是公共管理系统、资源保护系统、旅游营销系统、智能指挥控制中心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

3.1一项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行业的规则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三大平台和五个系统最终的目的是要形成智慧九寨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配合一项应用形成真正的智慧,为景区管理提供决策辅助,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公共服务,为旅游业企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景区管理不再仅是建立在传统的经验之上。根据可视化的数据,景区管理可以通过应用软件主动为游客推送吃住行游购等信息,制定旅游行程、引导旅行消费;旅游产业链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满足游客打车、住宿、旅游线路规划等个性化需求,改变服务方式、经营模式,避免一味比拼价格、降低服务质量的恶行竞争,转而用大数据来管理和服务游客,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发展。

3.2三大平台

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在景区的应用、景区智能监控系统、LeD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系统、门禁票务系统、具备自助导览功能的景区app等陆续上线,预示着智慧九寨已初具雏形。智慧九寨的建设不仅是景区内部的信息化,更应是加快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链上各要素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三大平台的建设要改变整个旅游系统无序发展、烟囱式建设的格局,建立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服务平台、营销平台以及统一的数据仓库,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it格局,避免重复投资和“信息孤岛”,形成惠及旅游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的智慧云九寨。

3.3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是基于旅游资源特点、应用系统功能、系统服务对象、系统使用部门等因素而划分的。一是公共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管理、旅游服务管理和景区行政管理。应急救援管理是应对景区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包括110、119、122及120的快速反应;景区服务管理主要是满足游客需求,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包括主动均衡景区游客分布、加强景区游客流量控制、景点拥挤警示、分时就餐管理、分时售票管理、智能车辆调度、旅游咨询服务、景区全息展示等;景区行政管理主要是根据机构职能对景区工作人员、景区居民、资源配置、旅游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的管理。二是旅游资源综合保护系统,主要通过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常规的保护监测,并通过对回传数据的及时分析进行状态评估、及时预警,其中包含:森林植被监测、地质地表灾害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水文监测、气象监测等多个方面。三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旅游资源的整合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旅游资讯服务平台、景区信息智能推送软件、基于客源地分析定向营销推广平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四是指挥控制中心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实景影像技术,对旅游景区的虚拟重建,结合景区智能监控系统建立指挥控制平台,实现对景区的资源合理配置、游客均衡分布、车辆实时调度等进行动态的指挥控制管理。五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决策系统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景区保护、管理、开发、营销相关的多维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多维的数据报表(包括基于GiS和实景三维的数据报表),辅助管理者的决策。这五大系统共同构成“智慧景区”的应用服务体系。

4智慧九寨前景展望

在今后的信息化工作中,九寨沟景区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新视野、确立新目光、塑造新优势、争当新表率。将进一步通过“智慧九寨”的建设切实解决景区游客量增长所面临的一系列管理压力,对景点的游客量控制管理,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以最优化的调度扩大景区容量和生产规模,降低管理成本;确保整个景区安全有序优质高效的运营,实现文明管理,推动和谐景区的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九寨沟一流品牌、一流管理为基础,延伸产业链,促进和谐、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积极促进旅游二次创业,努力把九寨沟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刘锋,束航,马军,等.中国景区信息化的回顾、现状与展望[R].20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