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物流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39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1

新经济的特点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逐渐由世界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展,对于发达地区,一体化会促动经济活动运作加速,从而使财富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而对于不发达地区,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尽快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另一种则是形成区域壁垒,阻止本区域财富向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转移。对于中国,加入wto显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加速前进的转折点。如果过去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主要依据资产和规模,则现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量占有和资产流动的速率上,在经济活动中迅速获取大量信息,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1、水平式商业模式

新经济又称为网络经济,这表明是互联网技术引发了经济一体化。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不论距离多么遥远,只要使用互联网及相应电子商务,商业活动瞬间便可进行。因此,网络化推动了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如果把过去的商业模式称为垂直式商业模式,那么网络经济带来的则可称为水平式商业模式(新商业模式)。互联网时代评价区域经济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网络经济各节点(节点是一个独立的运作单位)链接的水平程度。我国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每个节点都具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而网络经济除了要求节点间有效高速链接外,还要求节点内的垂直管理体系尽量扁平化,使信息和资金流能尽快通过该节点。

2、入世加快商业模式、管理体制和体系的改变

加入wto,这首先给国内企业界带来机遇和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冲击,是我国经济运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在3-5年内同世界经济接轨。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运作和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对于地区经济,关键是尽早建立和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体系。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发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而且还使许多行业和产业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变化,现代物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3、现代物流是新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代物流的定义很多,其中一个公认的特征是全过程、链状化和网络化。传统物流是过程中各节点的独立运作,而现代物流首先是考虑全过程,然后组织各环节运作,实施过程管理,将商品运输的货物流动、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链条化,形成物流链。现代物流首先优化了过程,其次使全过程水平化和网络化,从而较大幅度降低商品流动的时间和成本,而这些特征恰是新经济运作特点的体现。

现代物流的新经济特征

1、现代物流的特征是系统化、链状化和网络化

网络化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而新经济的水平商业模式是现代物流高效运作的保障。物流链是全过程各节点所组成的,如果说节点间的链接好坏侧重于硬件和网络技术,那么各节点的运作的优劣则相对取决于其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高效的链路和节点是促使物流链内货物、信息和资金高效运作的保障,无论哪个节点和链路出了问题,都会产生瓶颈效应,影响物流链高效运作。因此,现代物流业发展,必然带动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及资产重组,相应地,这种重组必然带来相关产业和单位的资源重新配置,也必然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改革使之相适应,保障其发展。

2、现代物流理念适合新经济水平式商业模式的特点

现代物流的系统化、链状化和网络化特点符合新经济水平式商业模式的运作。随着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和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入世的影响,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成熟,而现代物流的发展会推动业务重组、资源重新配置和优化,同时又会推动新经济商业模式下的法规与标准化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改革朝着适合新经济运作的方向发展。

3、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据广东省政府调查,目前流通的商品平均成本的50-60%是物流成本,而发达国家相应的平均成本只占10-20%,目前社会商品的平均生产时间只占生产和流通时间(摆上货架前)总和的5%。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会大大降低商品平均成本和流通时间,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现代物流还会推动产业体系和结构的升级,这对国企成份较大的北方地区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现代物流还会推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行业和社会中广泛运用。

按照新经济模式发展现代物流业

1、重组构筑新的商业模式

(1)产业最先面临重组

与世界经济直接接触较多的行业首先面临产业内企业重组的冲击,这些企业只有市场国际化,才能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以大型国营经营传统物流业的中外运为例,三年前就开始痛苦的企业重组过程。去年国内最大的船队中远也进行大规模重组,今年大型港口企业下放地方,政企分开,也面临重组。这些重组是使企业更好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大市场竞争,可以说这些先觉的重组是构筑新的商业模式的前哨战。

(2)行业业务流程重组

与世界经济更深入和广泛的接轨和中国入世将会促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行业的业务流程能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因而,传统的业务流程面临优化和重组。针对外贸运输口岸环节改善而提出的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和大物流就是对传统口岸运作方式按照现代物流要求进行的业务和查验流程简化和优化,也就是解决外贸物流链中口岸环节这个瓶颈问题。同时要求改革口岸查验管理体系,使之在完成查验职责的同时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动整个外贸物流链的高效运作。各个行业的流程优化和重组必然导致新商业模式的建立。

(3)重组必然涉及解决结构性问题

企业、产业和行业重组的实质是打破传统多重垂直式经济模式构架,构造新的扁平化结构和模式。如果说重组是由市场和环境因素推动的,但一种新商业模式能否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则取决于政府、行业、产业和企业全方位的努力,而且新商业模式的有效运作自然催化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的改革。

(4)重组导致资源重新配置

有一种说法,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如何整合和配置资源。优化和重组后的流程必然导致物流链各节点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资源重新配置不仅是单个节点或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和社会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资源配置与优化

(1)现代物流的发展必然涉及资源配置与优化

对现代物流关键节点采取合理配置资源、甚至采取压强原则,会促使物流链具有长久发展力和竞争力,对一般节点和环节优化资源则会节省社会成本。资源配置与优化涉及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存量资产重新配置,这是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传统物流企业,不需要的资产成为它们的沉重负担,企业本身常常无法重新配置,这就需要有成熟的资本运作市场和政府引导来帮助重新配置这部分资源;二是增量资产配置,这需要拥有者能清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目的地规划和配置这部分资源,才能使增量资产配置发挥最大效能;三是注意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例如,对于港口资源,要在统筹考虑其长远和现实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配置;最后是人力资源配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高级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新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网络化和知识化,对于传统经济,资本是社会的最大财富,而对于新经济时代,知识是排在各种社会财富之首,因此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与其它资源配置相匹配,才能发挥资源配置和优化的效果。

(2)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不可缺少

新经济引发的重组、资源配置与优化都带有行业和社会化特性,这些都需要政府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使之进程加快。现代物流的信息和资金流的高效运作,至少需要在行业的范围内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和金融信用中心,这种平台和中心的建立首先需要解决不同部门或行业的信息交换标准化问题、法律法规以及信用管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改革现行管理体制,针对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的特征建立起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才有可能保障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3、现代物流发展与港口的关系

港口是贸易运输特别是外贸运输的关键节点,世界贸易量约90%是通过海运业来完成的,港口自然就成为海运的关键节点。如果把外贸运输物流链比喻为一条龙的话,港口就是龙头,它对整个物流链起带头作用。对于具有大型港口功能的沿海城市,港口又会推动临港工业和口岸经济的发展。

4、管理体制和体系的改革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

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针对计划经济产生多重自上而下的垂直体制尽可能扁平化,能够适应网络化经济活动。以大连交通口岸管理局机构改革为例,这种将过去分散的口岸、港口、交通仓储管理集于一身,其管理体制的改革很好地体现了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

从政府角度,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构架的管理体系应体现现代物流和网络经济的特性。如果从区域性管理职责,其管理体系应体现出两端接轨中间优化的特征,一端是物流的关键节点-港口和口岸,抓住龙头,使其能同国外作业模式很好接轨并带动物流链其它节点;另一端是与客户紧密关联的市场-航运、货运、交通和仓储,使市场运作规范透明和高效并体现出现代物流的服务理念。在两端管理体系确定后,尽量以优化的方法构造中间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的管理。这种管理体系的管理要素应为业务重组、产业升级、资源配置、市场调控、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行业标准化和法规建设等。

5、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

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业是行业内应用和依赖于信息技术最突出的例子。对于区域经济,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它提供行业内、行业间和区域经济的信息交换功能,它促进区域经济信息网状化快速交换,而平台信息交换要求的标准化和相应的法规和规范建设又对新经济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信息技术的固化作用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2

1港口在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3

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机整合,最有效地实现产品的时空价值。现代物流已发展成为由节点和线路构成的综合性物流系统,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水陆空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为商港、渔港、军港和避风港四大类型,其中,商港不仅是水陆空运输的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单位,其规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来表示的,成为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第三代港口市场和挑战》报告中强调指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要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柱……国家贸易的后勤总站。”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1)货物集结点。港口是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集结点,连接着各种陆路运输方式,汇聚着内陆运输、水路运输等大量的货物,世界贸易的90%以上是通过港口实现的。(2)信息中心。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货主、货运商、批发商、物流企业、海关、商品检验机构及其他各种有关机构,汇集了大量的货源信息、技术信息和服务信息,促使港口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3)现代产业中心。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缩小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优化配置国际生产要素建设工业,可以节省大量物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4)国际贸易服务基地。港口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服务基地。在物流方面,港口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运输、装卸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在商流方面,为用户提供如、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商贸和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港口是国际物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国际物流的理想角色。随着港口物流功能的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区以及自由港的发展,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具有涵盖供应链物流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2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随着人们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与成熟,发展中心城市的港口物流已经越来越引起物流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港口物流取得迅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海港约有2500多个,位于世界各海洋的要道,其中吞吐量超过1000万t的有100多个,5000万t以上的有20多个。目前,世界上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港有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它们往往也是大工业中心。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多是原料出口港,工业不够发达。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处理的主要货物是集装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班轮公司联盟,是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商务中心、是区域性的信息中心。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2.1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西欧水陆交通的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运入西欧各国的原油、石油制品、谷物、煤炭、矿石等都经过这里,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t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2安特卫普港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完善的交通网络。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保证商品运输的畅通。(2)良好的硬件设施。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2.3香港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2.4新加坡港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3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思路

3.1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2003年,大陆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t与6.5亿t,比2002年增长18.6%和14.7%,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宁波、青岛、广州、深圳等港口货物吞吐量均超过亿吨,加上香港、高雄,我国亿吨大港口已占世界亿吨大港半壁江山,其中上海港超过3亿t,成为世界第三大港。与此同时,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比2002年增长31%。其中,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上海、深圳港完成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位列世界集装箱第三和第四大港。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标志着我国港口管理步入了以法行政、以法治港、港口管理迅速与国际接轨的历史新阶段;同时,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新战略。例如,大连将“西拓北进、产业强市、港口兴市”作为其“大大连”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连云港提出走“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之路;上海正通过港口兴市、贸易兴市、金融兴市、技术兴市共同拉动,增强上海的总体实力和经济规模;汕头以港口兴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集运输、储存、加工、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现代港口城市;湛江正积极实施“港口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深圳早于前几年已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它的港口兴市战略;福建省的厦门、漳州、莆田、宁德等地市也纷纷提出“港口兴市”战略。

目前,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按2010、2020中长期港口发展规划,对长三角、环渤海、华南和东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区域经济的港口货源进行整合,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0个枢纽港的建设,提高码头泊位大型化和专业化水平,增深长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为国际物流的核心枢纽。

3.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港口物流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3.2.1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的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3.2.2港口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港口码头泊位少特别是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运条件差中转储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要求,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开发建设任务繁重。

3.2.3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港口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港口的管理体制仍存在“政企合一”的现象,使港口企业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致使与港口关联的临港工业、商贸业、运输业、港口服务业以及现代物流得不到相应发展,港口功能结构不合理,且较为单一。

3.2.4物流联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3.2.5物流标准化水平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信息技术不能实现自动无缝衔接与处理、物流标准的应用推广难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降低了物流效率。

3.2.6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善待提高。

3.3进一步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建议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3.3.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建设等手段,积极为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的良好宏观环境。首先,把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对港口进行正确定位,制定港口物流发展政策,实现国土、财税、工商、城管等各个管理工作、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其次,调整优化港口结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促进物流联盟的形成,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

3.3.2增强基础设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现有的条件,对港口的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港口通过能力,缩短船舶货物在港停留时间;其次,加强包括集装箱码头数量、装卸能力、码头堆场、航道水深等在内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大型现代化仓库,为客户创造“零仓储”。

3.3.3建设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利用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馈(eCR)、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

3.3.4制定物流标准体系。尽快建立与国际物流标准相一致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在物流管理术语、物流安全管理技术系统、集装技术系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单证体系、商品信息编码体系、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标准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装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标准化。

3.3.5建设自有特色的港口物流。任何一个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都不相同,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不一致。我国港口必须因港制宜建设各有特色的港口物流。比如,枢纽港充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实力优势,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具备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物流服务和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增值等功能;中小型港口则应根据业务范围,选择与大型港口联营等方式找准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3.3.6拓宽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港口物流服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二是在特定的货场完成货物装卸、运输、堆码、储存的辅助服务;三是向货主提供优质、便捷的货物交接的延伸服务。我国港口必须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开发包装、流通加工、储运、配送、免税自由贸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综合物流效率。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4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河南;现代物流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崛起,这对现代物流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政府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与河南物流业发展现状,在2014年就印发《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和愿景,突出河南现代物流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新时期,河南省要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准确把握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提升河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特点

1.服务化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服务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多企业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现代物流与客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物流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以提升现代物流的竞争力。

2.信息化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信息化渗透到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物流信息收集的信息化、信息处理的电算化、物流信息传递的即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物流系统。

3.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物流高层次应用,它需要借助智能化解决现代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统筹问题,包括确定库存、优化运输、配送方案的遴选等,这些问题离开智能化作为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推动智能化才能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

4.国际化

国际化是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新特点,它突破了物流区域发展的限制,空间跨度更大。现代物流国际化发展需要现代物流提升协同化发展水平,利用区域发展优势,最大程度上发挥物流组织优势,统一协同区域内物流活动,提升运行效率。

5.绿色化

绿色成为一个主流发展理念,它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也成为现代物流的焦点。现代物流需要保持与经济相一致的发展理念,从绿色发展角度优化物流,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构建绿色物流系统。

三、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强强联合,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可以借鉴京东模式,推动强强联合,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漳芰Α>┒物流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与俄罗斯SpSRexpres进行联合,建立起“仓仓”物流发展模式,优化物流递送环节;京东通过与境外信誉度高的电商平台合作,利用两者强有力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联合体的协同合作,将物流资源闲置降低到最低水平。河南省要根据自身物流发展水平,拓展境外联合体,有效促进两者之间的平台对接、共享物流信息、互惠互利,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2.区域互补,放大河南省现代物流布局效应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要重视区域互补,通过区域互补,放大河南省现代物流布局效应。具体来说,重点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与相邻区域内物流合作,二是遴选互补区域。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为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河南现代物流发展要合理定位,不能盲目求大,可以采用相邻区域合作形式,例如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东南亚物流市场,这有助于凸显地缘效应,切实可行;此外,要根据河南省现代物流的发展实际与优势,谋取优势互补,充分凸显河南省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势、口岸载体日趋完善优势等,追求最大化布局优化。

3.依托人才,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智能水平

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智能化水平更高,协同效应更加显著,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河南省优化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环境,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跨境物流人才不仅要精通现代物流专业知识与理论,还要熟悉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知识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精通当地语言。河南省现代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储蓄,为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国际化水平。

4.转变理念,构建河南省现代物流绿色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趋势,河南省现代物流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构建河南省现代物流绿色体系,以实现河南省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河南省要以环境立市,将重点落实在发展绿色物流平台,寻求低碳经济引擎,将跨境电子商务环境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定位在环保、低耗、高附加值等,牢固树立生态绿色物流理念,提升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品味。

四、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使得跨境电子商务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河南省要抓住时展机遇,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一般特点,结合河南现代物流发展现状与规划,积极寻求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使河南省现代物流获得快速发展,成为物流行业的引领者,助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3):23-25.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5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体经济,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与资源整合的优化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和创新力。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5月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态度,指明了利用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发展方向。5月15日,商务部制定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流通领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以互联网为载体,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明确了以电子商务推动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创新,核心理念是包容、开放、共享与共赢,而高效物流配送运作的目标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然而,由于根深蒂固摒弃传统的竞争思维,导致我国企业将互联网作为竞争的工具,阻碍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快速实施。如何实现互联网+与物流配送的融合创新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为例,探究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重点工程,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政府部门通过加快电子商务与物流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可操作性参考依据,而且为我国产业基地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效配置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提供可行路径。

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现状

截至2016年1月,国家火炬计划批准了部级特色产业基地412家,其中河北省13家,分别为沙河现代功能与艺术玻璃特色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唐山焊接产业基地、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大城保温建材特色产业基地、廊坊信息产业基地、宁晋太阳能硅材料产业基地、衡水工程橡胶特色产业基地、张家口新能源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与唐山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可见,河北省初步形成了一批以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机器人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为专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尚未建立完整的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暂无精确到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相关统计数据,调研工作中数据收集整理、统计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笔者对省内外部级、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发展情况进行了电话访谈与实地调研,发现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与其他省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低下

与广州、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特色产业基地相比,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仅部级特色产业基地衡水工程橡胶特色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大城保温建材特色产业基地建有网站,其功能局限于宣传与信息交流。调研结果显示,存在特色产业基地内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水平低、基地内企业入网数量少、基础设施不配套、市场体系不规范与网络安全不成熟等问题,尚缺标准规范和法律支撑电子交易,处于一种局部、离散和自发性状态,在技术水平、应用规模、配套环境等方面差距明显。

(二)物流配送发展水平滞后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河北省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测算,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在5%-7%的区间内波动,物流相关产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在17%-20%之间波动,物流业发展实力并未高于全省总体水平,与其他省市特色产业基地相比较而言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配套性与兼容性,运输设施区域布局不合理,物流网点分布过于分散,尚未建成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实现跨企业资源整合与业务过程协同。

(三)组织规划各自为政

目前,政府部门、产业基地与入驻企业尚未对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之间相互推动发展以及相互依赖的关系具有足够的认识,对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重视程度不高,缺少总体规划和企业间协调,特别是物流各环节相互割裂分离,不具备系统性,难以实现全局优化。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协调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工作,从而导致物流配送系统落后,限制了电子商务快速、高效、便捷等优势的发挥。入驻企业对现代物流的作用认知仍旧停留在传统的仓储、货运等基础层面,仅仅关注于商业经营,却忽视了物流配送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协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作用。

(四)复合型人才缺乏

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时间较短,人才的储备和培育无法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趋向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配送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一大瓶颈。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刚刚到来,真正实现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成功案例缺乏,难以快速复制成功样本。

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重点工程

(一)特色产业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根据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基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需求,规划建立基地物流配送中心(非库存),应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的管理手段、现代化硬件设备、网络化的先进技术及软件系统,比如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及有效的客户反映、企业资源计划等,真正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深度融合,实现物流配送的柔性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与产业基地的良好对接和合作使其运作效率更高。

(二)特色产业基地电子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电子物流系统。改革现行物流体系的组织结构,建立涵盖整个特色产业基地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通过物流组织、交易、服务、规范的管理方式、有序的电子化程序,从而保证产业基地的物流配送实现整合现有资源、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建立综合性与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物流配送网络,保证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相互支持,提供物流信息、一体化服务交易、服务流程优化与全程跟踪服务,从而真正实现提升物流配送速度、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规范物流配送作业以及流程自动化与管理法制化,进而提升产业基地运营效率。

(三)特色产业基地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特色产业基地内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是实现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基础,发挥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示范带动作用,根据战略支柱特色产业基地与传统特色产业基地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以企业为点、以产业基地为线、以物流腹地为面,整体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过程的应用。同时,以产业基地为单位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协助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实现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共存的管理机制。

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建议

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工作应立足抓规划、抓协调、抓试点三个环节,突出围绕扶持鼓励政策、规范管理政策实施推进,加快发展。

第一,编制《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规划与政策》,将该项工作提升到产业基地经济发展战略高度。2015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准备工作的启动时期,各省先后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编制方案》,建议将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纳入十三五专项规划,将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提升到省级产业基地经济发展战略高度。组织政府相关部分编制《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规划与政策》,构建统一、高效的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体制,特别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的组织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为实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联席会议制与工作责任制,统一领导、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加快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建议采取联席会议制与工作责任制,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综合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协调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与政策。把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整合工作成效作为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准,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6

关键词:现代物流;大连;沿海经济;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以港立市,以港兴市”,港口对大连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而大连能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繁荣的港口大都市,无疑现代物流在其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因此,加快大连沿海经济带的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进步伐,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从物流业与沿海经济带的关联关系分析入手,阐述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物流的基本认识

1.1现代物流的内涵

“物流”的概念最早始于美国,是英文physicalDistribution的意译,简称pD(实体配送),是指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客户的一切活动[1]。传统物流是指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而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加快物流速度,提高准确率,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物流的职能。因此,现代物流是以实现物流的效率化和效果化为目的,以较低的成本和优良的顾客服务完成商品实体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运动,具体表现为7Rights,即将适当数量(rightquantity)的适当产品(rightproduct),在适当的时间(righttime)和适当的地点(rightplace),以适当的条件(rightcondition)适当的质量(rightquality)和适当的成本(rightcost)交付给客户[2]。现在我们谈到现代物流,通称为Logistics,包括运输的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等很多方面。现代物流水平已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2现代物流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断深入,现代物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绿色化。

(1)专业化。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的增加,物流部门从企业中游离出去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更加侧重于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2)系统化。现代物流是由各个相关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的一个系统。现代物流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每个物流活动都相互联系,要实现整体物流系统最优化,就要系统考虑各个活动的相互关系。

(3)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要求。现代物流的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4)标准化。现代物流的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包括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能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并在行业内推广实施[3]。现代物流的标准化实现了各个系统的无缝衔接,能够降低物流成本以及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2大连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当人们仍沉浸在大连港集团吞吐量突破两亿吨的喜悦中,我们又即将迎来大连机场迈入“千万俱乐部”的光荣时刻。正因有了它们,大连才能以海港、空港并进的态势推进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当之无愧地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和龙头。

在政策扶持上,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做出调整改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为大连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大连市调整后的总体规划中明确到大连市将建设成为文体和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国际名城,在功能上逐步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未来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方向已经将航运业定位为大连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海港和空港的核心作用,利用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大动脉,把大连建设成为我国内外贸易的主要枢纽,欧亚大陆桥运输的东桥头堡,最终建成枢纽港地位突出、口岸环境优越、航运生产要素聚集、航运市场规范有序、国际航运中心信息流通畅,多功能、国际化、自由化、智能化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3现代物流对大连沿海经济带的促进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4]。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7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中心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2005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三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为强化新农村产业建设的支撑平台,第一次把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作为一个议题来进行研究和部署,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亟待研究和开发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我国农产品物流不能“物畅其流”的现状又给广大农民和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缺乏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物流集散方式发展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新鲜、即时、快速等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集散地主要有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主要集散地,经营主体以个体商贩和农户为主,大多数农产品集散地的发展都处于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存在着发展不合理,市场结构散乱的特征,其中以价格问题最为突出。此外,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方式运用,比如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生鲜食品的加工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超市等也非常少,这些都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要求。

农产品物流市场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我国仍然有60%-70%的农户靠自身力量解决农产品的运销问题,农户解决的仅仅是一些简单而分散的运输仓储活动,缺乏规模效益,并且在途损失严重,缺少专业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主体。其次,由于目前农业信息网站缺乏实用性,涉农信息网络普及面小,广大农户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等原因,信息流通较慢交易双方不能准确及时的获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出现采购难和销售难的不合理现状,造成了大量农产品腐烂变质,农产品产后损失十分严重。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高达20%-30%。第三,大部分市场都以现金结算交易和对手交易为主,电子结算和电子交易的方式运用的非常少,结算方式落后。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交通网络不发达,没有形成农产品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路况不良,道路收费偏高等问题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价格差非常大。根据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输成本中光道路成本就高达63%,使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农产品仓储设施落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存储设施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缺乏专业化的仓储设施,符合现代化标准的仓库很少,通用仓库较多,专用仓库较少,缺少如叉车、自动化分拣系统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使得物流仓库的利用率较低。

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由于在我国涉及农产品物流的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系统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缺乏部门和行业之间政策的一致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各部门切实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员不多等原因导致的,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分析

农产品物流是系统,它包含了仓储、加工、运输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运用等一系列环节,强调各环节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图1)。

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其农产品物流也具有与别国不同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农产品物流涉及面较广,流量也很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品种多,如粮食、油料、蔬菜、畜(禽)产品、各类水产品、各类林产品和中药材等;产量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我国光粮食的总产量就超过了5.308亿吨,由此引起的农产品物流量相当巨大。

农产品物流的技术要求高。由于大部分农产品是有生命的动物性或植物性产品,因而需要专门的设施和专业知识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在运输、储藏、加工和装卸环节要求都比较高,以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包装、运输、储藏及装卸等环节上认真研究,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由于农产品生产受季节和地域的影响大,因此农产品物流也产生了季节性。首先,不同的气候、土壤、降水等存在差异,农产品因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产品收成时间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形成季节性物流。其次,同一地区由于季节转换,农产品品种也有不同,也形成季节性物流。由于这样的地域分散性和季节性与农产品需求的全年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使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产生了偏离。

改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我农产品物流的特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以构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系统(图2)。

(一)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

首先,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实现对农产品、技术、信息三个主体实行双向配送,保证三个主体及时准确的在各物流环节传输。其次要建立自己的冷库和仓储中心,增强保鲜储藏功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需要配备现代化的仓储设施,以满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要求,并以此降低农产品的在途损失。第三是把供应方包括农户、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等与需求方包括产销地批发商、超市、农贸市场等连接起来,使供需双方得到及时高效的沟通,农户把握最新市场需求信息,根据需求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流通,逐步实现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我国物流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一,我国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者大都是以小生产个体农户为主,文化素质不高,对现代信息传播方式难以掌握,使得信息难以收集、传递,信息化体系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我们需要逐步构筑起符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特点的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采用广大农户都能使用和乐于使用的信息网络技术。整合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大网络”的概念,构建一个全国范围内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真正实现农产品信息资源共享。这需要在整合原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技术和资金,并进行推广。

第二,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发展仍然相当落后,农产品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对信息平台的使用和认识都还不够。因此,只靠农户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产品流通信息现代化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管理职能,把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进行规划建设。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有效信息能够给自身带来的很多实际收益,并推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产品交易方式。

第三,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主要以一对一的对手现金交易为主,这使得农产品有价格不稳定,容易产生价格和市场相背离的情况。因此,需要引进和采用新的交易方式,比如拍卖交易的方式和期货交易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减少农户的生产风险,保障收益预期,并提供明确投资方向,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稳定而科学的价格预期。

(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首先,要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要完善农产品市场的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农产品市场的相关硬件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康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农产品市场。这些相关硬件建设主要是指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不同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上市销售以及售后相关逆向物流处理的完整过程。由于农产品需要新鲜快速的特征,整个过程大多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下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冷链物流”,在这一系统的过程中的冷冻保鲜技术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上市时的鲜度和质量,进而也就关系到农产品的价格。通过流程管理和设备配置,进而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全线全面开通,降低农产品的产后损耗率,保证农产品稳定高质大量的进入各大市场,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品质。

其次,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运输交通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修建各种类型和等级的公路,不断改善不同类型公路的路面质量,更多的修建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提高公路网络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通路畅通,逐步实现农产品公路、铁路、航空的多式联运系统的无缝衔接,保证农产品新鲜高效的提供到相关市场。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还应减少各种收费站,对农产品物流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第三,改进现有的农产品运输设备并逐步采用国内外先进运输方式和设备,加强运输设备中的冷藏、保鲜措施;加强仓库建设,扩大储存能力,广泛建立特种符合农产品生鲜的特种仓库,增加叉车、增加自动化分拣系统等现代化物流设施,降低产后损耗。

(四)政府有效宏观指导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一是要制定现代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规划。各级政府应明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战略,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产品物流架构规划,逐步提高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完善农产品物流系统网络。二是农产品物流协调机构的建立。成立现代农产品物流调控机构,统一指导全国农产品物流改革,制定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从宏观上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物流的正向发展。三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用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加深对农产品物流建设的直接投资和扶持,安排一定的预算内拨款,用于支持交通、生产基地、物流中心等公益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四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信息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广泛收集农资、农产品供求信息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公开信息,使各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信息,有效组织物流活动。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和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成功的,只有坚持长期的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实情,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才能确实的推动我国农业健康积极正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农产品物流[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张敏,余劲.农产品物流模式探析[J].物流经济,2008(10)

3.黄勇,陈景旗.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4.金海水.北京市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

5.潘建伟.发展中国农业物流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29(4)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8

翁心刚(2004-5-1310:10: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商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物资空间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展,因而对于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物流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度化,要求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物流服务,以适应物流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9

[关键词]现代饲料企业;物流管理;对策分析

1我国现行饲料行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饲料行业物流管理影响了企业竞争力料制造加工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时代的发展,饲料加工模式由集体式饲料加工作坊逐步演变为饲料加工企业,现阶段我国饲料行业由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和数量更多的中小型饲料企业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饲料行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地位,我国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养殖业的运行离不开饲料产品,养殖业的发展与否和饲料的优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养殖业广泛分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其中包含了大型集中的畜牧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也包含了数量更多的养殖规模不大的个人养殖基地,对于饲料需求数量及需求方向均有不同,对饲料加工行业的产品加工和产品运输提出较高的要求(陈根龙,2020)。目前我国养殖业多数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受地域特点的影响,农村地区交通不够便利,饲料产品的运输难度相应增加,由于饲料产品本身的商品特点,一般在购买后短时间内要投入使用,进行饲料投喂,饲料运输时效在饲料企业行业竞争力中占有很大比重,相同类别的饲料产品,在价位上没有太大悬殊,作为客户自然选择能在更短时间内送达的企业。现阶段我国饲料加工技术趋于成熟,随着饲料加工产业技术壁垒的打破,我国现阶段饲料企业除了饲料产品加工种类不同外,饲料产品的质量及功效差别不大,客户在选择购买饲料时,更倾向于物流速度、购买体验及售后服务。

1.2现代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影响企业效益发展在我国现行饲料企业中,中小型饲料企业的数量占大多数,为了在当下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平稳发展,饲料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饲料企业,除了要求自身产品质量过硬外,更需要重视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物流是企业和客户相互接触的最后一道程序,当下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交互方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便捷,企业的产品宣传、推广售卖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先期通过产品的宣传介绍得到客户青睐,直到客户交付款项达成交易,得益于互联网的便捷,企业和客户双方不必当面商榷,节省了双方的时间。用更少的时间成本达成目的,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但隔着网络交流,很难让客户对企业有深刻印象,在此种模式下,企业良好的物流模式可以在和客户当面接触过程中给客户有“温度”的体验,饲料企业要牢牢抓住物流行为中的时机,在饲料产品运输派送中做好物流管理工作,通过良好的物流管理模式,充分展示饲料企业的企业形象、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给购买产品的客户以良好的购买体验,做好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客户满意度,在保障饲料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让客户对该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客户的购买依赖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流的线下模式做好企业宣传,由于我国养殖业的分布特点,数个养殖户聚集在同一地点的现象较多,对客户良好的物流服务相当于线下推广宣传,能在获得特定客户满意的同时,发展潜在客户,为饲料企业的效益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现行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2.1我国饲料行业物流发展滞后我国饲料企业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由集中的小作坊模式开始,现阶段已能自主加工生产我国养殖所需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我国饲料行业已发展壮大至专业化模式化的饲料行业模式,在饲料精加工技术及饲料产品种类创新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但在我国饲料企业中普遍存在不重视物流发展的现象。我国饲料加工生产及饲料产品消耗均数量可观,但在饲料行业物流方面,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在我国饲料行业中,没有形成固定的饲料物流链,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饲料企业大多数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对生产运输成本的考虑,建立单独的饲料物流链耗资巨大,对生产企业而言是较大的经济负担,采取传统的运输模式也能满足饲料产品的运输需求,故国内目前没有形成类似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单独属于饲料产品的物流链(刘新贵,2020)。另一方面受购买方传统观念影响,由于饲料产品特殊,一旦包装受损、暴力运输,饲料容易发生变质发霉等现象,对运输、储存、密封要求较高,购买方更倾向于由销售方直接运输,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售后维权更加直接。另外,受我国养殖业地域分布的影响,我国养殖户大多位处于农村地区,运输设施不够发达,为饲料物流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加大了饲料运输难度(梁千等,2020)。

2.2我国饲料企业对于物流现代化不够重视饲料运输是最后一道工序,相对于饲料产品的加工、添加剂的制作、产品类别的研发创新,饲料物流管理往往不受重视。我国现行的饲料企业规模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在中小型饲料企业中,对于饲料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的轻视现象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受企业规模限制。中小型饲料企业的流动资金有限,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特点,中小型饲料企业进行融资行为较为困难,饲料企业主要靠靠内源融资,保持企业效益稳定已经不易,更多的中小型饲料企业在进行融资行为时不得不选择外源融资,获得资金少、付出代价高,在资金预算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相对于发展物流现代化,中小型饲料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发展客户、推广产品方面,以期给企业带来更为直接的效益增长。第二,出于成本考虑。实现饲料企业内物流现代化,要从饲料产品包装、分装等方面建立一条自动化包装流水线,减少人工包装、分装、运输等环节造成的人为包装损坏、贴错标签、发错目的地等现象,同时缩短饲料产品出厂时长,提升销售效率。由于实现现代化物流模式的成本较高,更多的中小型饲料企业选择采取传统的人工物流包装模式,虽然在短期内节省了成本支出,但就长远来看,相对于一劳永逸的自动化物流,只需要简单升级维护便可维持稳定运行,人工物流模式的弊端较为明显,不利于饲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企业负责人对物流现代化了解不充分。现行的饲料企业中,企业负责人对物流现代化的了解较少,没有在根本上认识到物流现代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一方面由于在中小型饲料企业中,企业家族化现象严重,企业运行常态化模式已经形成,打破传统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实现物流现代化的饲料企业数量较少,处于同一地区的饲料企业都是传统的物流模式,可效仿的成功案例太少,导致企业负责人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3现代饲料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短缺实现饲料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我国现行的饲料企业缺乏相应物流管理能力的人才。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方向人才缺失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从我国饲料业发展至今,对饲料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导致了无论是大型饲料企业还是中小型规模的企业,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管理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升培养饲料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加大培养力度,正视物流管理重要性是当前我国饲料企业加强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原冰,2020)。相关人才的短缺造成了饲料企业在物流管理上的短板,在现行饲料企业中,处理物流业务的人员极少是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的,多数为照搬前人经验,经过总结后便付诸实践,对饲料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而言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若想实现物流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单单依靠总结前人经验远远不够。饲料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没有具备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实际操作时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表现为在工作中能大体完成任务,但在物流管理中缺乏创新,针对变量做出的反馈行为不够及时,也无法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做到明显改变,另一方面,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方向的人才短缺还表现在物流售后方面,优秀的现代饲料企业物流管理人才能在物流售后阶段敏锐的发现自身不足,实时反馈,为购买产品的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售后体验。同时能在和客户所处地域的线下接触中及时发现潜在商机,为企业效益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3现代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

3.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实现饲料企业物流管理网络化饲料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思念观念,基于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饲料企业物流管理的网络化。第一,改变企业负责人的思想,作为饲料企业负责人,要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跟得上时代潮流,摒弃陈旧思想,抛却老旧习惯,饲料企业的物流环节同样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已逐渐落后于时代,饲料企业要从自身企业特点出发,积极制定相关物流战略,针对于目标客户将特定商品的物流管理细致化。第二,更新互联网技术水平,为饲料企业物流管理网络化提供技术支撑。饲料企业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强学习物流行业相关的新兴技术手段,并积极应用到物流行为中。有资金支持的大型饲料企业应积极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实行物流管理的网络化模式,通过现代的GpS/GiS技术、eDi技术等技术手段,使得饲料产品的物流信息采集、交互、反馈、传达等流程得以更加便捷,将饲料企业物流的核心网络化,能及时处理饲料加工、运输、销售环节出现的问题,同时,更好的掌握饲料的售后服务,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实时反馈客户信息,有问题及时整改,提升饲料企业的综合实力。

3.2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物流流程现代饲料企业在物流行为中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优化物流管理模式,维护好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将物流流程重新架构,企业的物流管理方向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肖炜华,2020)。在饲料企业物流流程中,时刻以客户需求、客户满意度为服务宗旨,在饲料商品包装出厂时做好调研工作,分析客户所处地域,针对当地气候条件决定饲料产品包装密封方式及在饲料产品中转时的存储方式;运输过程要保持和客户的实时信息交互,通过GpS技术实现商品位置的实时更新,让客户能直观有效的了解到饲料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另外,将产品运送至客户手中时不代表物流流程结束,在如今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饲料企业而言,能和客户实时线下交流的机会不多,饲料企业要充分利用运送饲料产品时和客户线下交流的时机,做好调研工作,针对当地气候、湿度等独特的条件作出反馈,为客户提出饲料使用时的建议,并提出可以在该客户下批购买饲料中单独添加适用于当地条件的添加剂,以更大程度的激发饲料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客户的购买依赖性。同时饲料企业也要对当下的物流系统做好优化和重塑,以客户为中心,吸收他人先进经验,补足自身短板,消除负面影响,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网络。

3.3加大饲料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现代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注入新活力饲料企业物流管理的变革创新需要专项人才支撑,为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提供专业人才需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首先,饲料企业应重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对企业内部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力从新角度出发,用新观念灌输,使企业内物流管理模式获得改进,通过学习新模式,将饲料企业物流网络化的进程推进;对于新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即将从事该工作的人员要掌握好培训方向,改变以往的“老带新”模式,新人要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带着先进、科学的理念上岗。其次,饲料企业要重视培训流程,注重培训质量,可以在高校聘请教授在企业内开展讲座,通过和高校的对接,将国内乃至国际化先进的物流管理知识带进企业,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饲料企业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深化改进(王宛濮,2020)。最后,政府要发挥自身能效,做好宣传工作。我国目前饲料企业仍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受企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制约,优化物流管理模式带来的益处不是短时内能反馈到企业中的,因此,重视物流管理的企业较少,政府机关要做好下基层宣传工作,使其从主观上意识到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3.4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拓宽物流服务覆盖饲料企业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将企业形象、产品特点在线上做好推广,通过互联网将潜在客户发展至全国各地,为企业增效做好铺垫。由于饲料产品的特殊性,购买者在达成交易前大多会考虑不同品牌的饲料,饲料企业要做到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除了对产品质量要求过硬外,客户满意度中线下服务也占有很大比例(詹荣富,2020)。饲料企业要做好线上线下整合,将物流服务拓宽至物流行为之外,由于养殖基地大多成规模建立,对于客户集中的地区,要集中设立饲料物流中转站,将线下配送的饲料产品集中贮存,一方面可以保证饲料的存贮质量,相对于委托第三方机构看管,企业自建的仓库能做到更为精细的看管保存,另外期待售卖的多余饲料也能有很好的存贮环境,可以建立临时流动售卖点,将多余的未售卖饲料作为展品向其他养殖机构展示。另一方面,线下的良好服务也是饲料企业的一块高效率的广告牌,而且面向对象精准,为饲料企业发展客户提供更多可能(焦世奇,2020)。另外,饲料企业也要对物流流程提出更多思考,针对不同种类的饲料产品,开发出不同类别的物流运输方式,如有易变质风险的饲料产品要保证其在货物运输至客户时保证质量,但单独开辟冷链运输的成本过高,饲料企业可联合第三方物流,在保证运输质量的前提下为目标客户配送饲料产品。

现代化物流特点篇10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效率,难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要求统一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加工等标准。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分类、分级以及包装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给物流过程中的运输配送、储存、装卸和加工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条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差,农产品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运输配送及仓储保管等,物流效率差,造成运输仓储等成本较高,影响其市场销售。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信息平台缺乏,农产品供求、运输、配送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影响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

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物流技术。农产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种类多,运输、仓储难度大,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都对现代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保鲜等技术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一般条件的运输、仓储等状态,缺乏较好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往往造成农产品在途物流损耗大,影响经济效益。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已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产品物流效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对于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组织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推动力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效率,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快捷流通等瓶颈制约问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振兴的产业,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我国达到17%左右,物流成本节约空间大。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运输、仓储等成本高是其重要特点,物流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农业经营发展、满足市场农产品及时供应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措施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成员资源有效整合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运用需要成分整合、共享、利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需要紧跟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应用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例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iS、GpS、eDi、poS等,加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群体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对于农产品物流组织个体而言,其硬件、软件资源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这样就需要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实现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满足农产品物流市场的需要。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

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体系,以组织资源优势带动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需要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型的物流组织网络模式。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通过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的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产供销效率和效益。强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中运输配送、仓储、加工、装卸、包装等物流功能建设,通过强化农产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运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制定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运营亟需标准化体系的支持。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化运营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的质量、规格、包装等。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等标准化措施,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利用,避免农产品标准差异给不同组织成员运输、仓储、加工等造成的麻烦,减少资源浪费和经营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设备,严格执行绿色、环保等相关标准,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检验,避免和减少国际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