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40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1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2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护理需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老年人口持续增长的高峰阶段,我国在人口老龄化方面,严重程度逐渐增加,这也增加了养老需求,由于家庭规模不断减少,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同时因社会保障以及经济实力等限制,机构养老模式仍存在不完善现象,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为现阶段老龄化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1]。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社区通过利用正式社会服务系统或非正式社会服务系统对精神和身体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实行援支持和服务,此种养老模式不仅包含了家庭和机构两种养老模式各自优点,同时有效避免了那两种养老模式的缺点,属于新型养老模式,详情如下。

1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现状

1.1国外现状

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同时还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paCe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就是通过多科合作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英国重视人本精神,通过多种形成的养老服务以及完善的监督体系,开展个案管理式养老服务,同时采取分级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这些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体系更加的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1.2国内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历经2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上海、大连、广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分别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试点,且取得良好效果。尽管我国在新型养老模式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因制度、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老年人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距离[2]。

2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健康状况

有研究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其健康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在老年人群中通常存在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出现行动、肾功能、视力等方面的障碍,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老年人疾病情况和疾病种类的加重和增多,使得其健康状况处于下滑状态,这也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度,加重经济负担,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3]。

2.2经济状况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容易受到经济状况影响。有研究指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比月收入不足1000月的老年人高。据相关调查显示,生活质量与财务满意度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其社会经济形象越佳,这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4]。

2.3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生活因素,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对疾病发生有延缓作用,另外还可以使老化程度得以减缓。有国外学者指出,身体活动与自我效能、自我价值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进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4文化程度

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越高,两者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高,其健康观念则更加积极,对精神生活质量较为重视,可以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良好调节,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生活质量比较高。

2.5社会支持

据国外报道指出,生活满意度与社交网络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老年人而言,社会网络的建立与保持可使其负性情绪减轻,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国内报道中,社区支持变量影响较小,说明我国现阶段社区对老年人养老支持存在一定限制[5]。

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护理需求

3.1日常生活护理需求

有学者对某省1018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照料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度最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卧床的老年人,对社区的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极高,如洗漱护理、进食护理、饮水护理等。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度随年龄增长也不断升高。对于此,社区应对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整合,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多种优质护理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基于社区服务强化建设外部资源,如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另外,还应不断强化照顾护理团队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化和多样化,增加社区宣传力度,使照护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3.2个体化护理需求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以服务对象特点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如针对空巢老人、离退休老人、丧偶老人等,应强化心理干预,给予其心理支持,为这部分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使其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针对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痴呆等,应制定个体化评估方案,并形成照护计划,深入发展临终关怀护理,使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4结语

在建设健康老龄化工作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实效,而且保证了服务的多样化,使养老保障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同时也应通过日常生活服务以及个体化服务使老年人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王洋,王西鸽,刘宇飞,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护理需求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353-1356.

[2]胡颖辉,陈婧等.专业志愿护理服务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32):4003-4006.

[3]郭春萍.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新模式的护理需求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9):99-100.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探讨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浅谈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与完善路径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探讨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及对策探研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重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上海: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2.11.19.

[3]任兰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

[4]河北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北民政网./inner/shownews.jsp?newsid=11634.2012.9.7.

[5]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6]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北京民政局网站./templet/mzj/Showarticle.jsp?id=10625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4

>>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护理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及护理策略探究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政策建议与思考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现代化背景下南通市市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经验引介浅析老年人居住环境模式与设计理念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浅谈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实践与体会社区老年人群居家护理与保健的分析探讨护理队伍对老年痴呆病人居家照料者情绪的影响“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老年人“居家”的舒适高度老年人的“居家”舒适高度适合老年人的居家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刘雪琴.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54-55.

[3]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6(19):26-28.

[4]马强.老年介护简明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15.

[5]王海蓉.日本老年介护保险与护理服务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77-78

[6]任远.生产性老龄化社会是未来发展梦想的基础[n].新闻晚报,2013-06-01(4).

[7]周萍.中国介护事业发展中护理人员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262-1264.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5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国1999年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西安市2000年进入老年城市行列,至2009年底,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5.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99%,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1][[1]白宁.浅析西安城市老年养老模式及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与文化,2011,(9):98-99.]。综合我国国情,居家养老是最适合发展的养老模式。因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所以社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老人日常需求是迫切需求解决的问题。

笔者以西安市首批试点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法,问卷和访谈法,对社区内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进行调查。

1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调研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调查

太乙路铁一局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

中铁一局社区位于太乙路南段,属于单位型社区,辖区面积0.89平方公里。社区常住居民人口1864户、5101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185位,老人所占总人口比例为20.6%。

服务站现状

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处,与社区居委会合建,除老年餐桌由曾用办公用房改建而成,其他设施位于居委会楼内。居委会楼位于铁一局家属院内,目前办公面积共计270平方米。社区2008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为老人提供老年餐桌、送餐服务、上门帮扶。老年餐桌可容纳12人就餐,同时还可以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社区为老人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其中包括合唱团、舞蹈队、及金婚庆典等。居委会楼共两层,其中为居家养老服务设置的建筑面积共计90平方米,一楼设有心理咨询室、爱心超市以及部分办公用房,二楼设有老年活动室及图书室,老年餐桌建筑面积60平方米。

席王汽配社区

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纺织城纺一路东段,社区为综合型社区,辖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辖有居民4902户,14142人。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26.32%

服务站现状

社区2009年3月成立了“春意居家养老服务站”,位于西安宇通汽车配件厂家属院内。服务站成立于2008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现接受服务老人253位,有自理老人,借助老人及介护老人。最大年龄93岁。服务人员22人,全部为政府出资的公益性岗位。服务站共两层,一层设有内设有60平米的餐厅,60平米的康复训练室,60平米的多功能活动室,心理咨询室,2间休息室;二层设有活动室,会议室和2间休息室。休息室共有15张床位,为社区老人日间休息提供场所。同时服务站各类康复器材34件,有电脑两台、音响两套,可满足老人康复训练、文化娱乐、读书看报等需求。

老年人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社区老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90份,有效问卷80份。问卷以70岁以上老人为主,其中60岁以下老人占总人数的2%,61-65岁老人占总人数的8%,66-70岁老人占总人数的8%,71-75岁老人占总人数的28%,76-80岁老人占总人数的32%,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数的22%。

老人对服务设施的满意度

将老人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了解情况分为没听过,听过、没去过,去过三类,其中听过但没去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占总人数的38%,没听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占总人数的48%,去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占总人数的14%。说明虽然同在一个社区,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服务半径有限,许多老人都并未享受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调查

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需求最为重要的主要为娱乐活动设施,主要包括室外活动场地和室,这两类需求分别占总人数的76%和44%。其次是对医疗卫生设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的需求上,分别占总人数的56%和28%。再次是老年人对生活服务设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日常生活必须活动所需要的设施上,包括就餐、洗浴以及理发。对小饭桌需求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32%,对日间托老所及居家养老服务点的需求各占总人数的18%。最后是老年人对文化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书报阅览和老年大学,分别占总人数的32%和10%。

2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安市虽在09年提出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调研西安市试点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发现,到目前为止,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体系较为单一,仅仅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就包含了各类服务设施。同时设施服务半径太大,缺乏组团级设施的设置,并不方便老人的使用,对各类居家养老设施并没有进行划分。同时没有确定合理的服务设施规模,造成大多数设施内容配置不完善,而部分设施却重复建设的局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未真正形成。

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过大

社区服务设施目前的规划服务半径有些在1000米以上,超过了老人步行的极限距离。而根据走访发现服务设施的实际服务半径在300~700米之间,这也基本符合老人步行的适宜距离。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

目前走访的试点社区只有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分布于社区其中一个驻地单位内,而其它小区内基本没有服务设施或仅有一个活动室,使社区内老人不能公平的享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存在问题

西安市社区服务设施大多还是结合社区居委会布置于社区中心,对老年人突况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隐患。同时老人对服务站的选择要求希望能在社区中较安静的位置,以及能拥有充足的阳光,但服务站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老人的需求。

未考虑无障碍设计

服务站多数为多层,但都未设电梯,有的楼梯甚至很陡、踏面较小,大多数服务站楼梯都没有设扶手。在服务站内,高差、台阶也是很普遍的,容易使老人发生磕碰。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根据设施服务内容及老人的生理特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分为三个等级,社区级、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设居家养老设施。其中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医疗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居家养老服务共建单位设在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设在小区级;老年活动室、老年餐桌设置在居住组团级。

规划设计对策

设施布局

设施布局一般要考虑到老人使用的便利性以及所有老人都能公平的享受设施带来的服务和老人的需求。

服务半径

根据老人步行舒适的出行距离、老人出行活动圈分布、设施运营成本、服务设施设置的最小人口、老人使用服务设施的频率以及设施的纵向配置体系,对设施的服务半径进行设定。

4结语

西安市现存在有许多老社区,老龄化水平很高,同时老人收入又不是很高的地区,对老人和老人的家庭来说,完全靠家庭养老是很困难的事。这样的社区就更加应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解决老人的医、食、生活照料、娱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为家庭减轻养老负担,同时又能使老人能够健康快乐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6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期,问题,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与质量,全面提升问题,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和提高他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水平,完成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水平,任务,我社区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任务,我社区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以社区“三无对象”为主导,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以社区“三无对象”为主导,大力发展老年福利服务事业,推进社区福利社会化,进一步提高老年群体的生老年福利服务事业,推进社区福利社会化,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我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我社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生活质量社区内现有居民5096户,13760人,60岁以上的老人XX人,其中“空巢”占总人口的7%,其中“空巢”老人206名。现纳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困难老人有40名,其中由财政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老人有三无老人”独居特困老人”15户,包括3名“三无老人”12名“独居特困老人”他们居住环,。境、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大多比较差,丧失了劳动谋生能力,社区已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大多比较差,丧失了劳动谋生能力,经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们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城市低保、医疗救经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们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城市低保、助、临时特殊救助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临时特殊救助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XX年社区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放在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位置,XX年社区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放在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了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居家养老工作职立健全了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责、居家养老工作制度、居家养老服务员工作职责等。为了便于掌握居家养老工作制度、居家养老服务员工作职责等。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不同的社会关系、住房状况、脾气喜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不同的社会关系、住房状况好、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入户调查表》《居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入户调查表》《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卡》《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册》和《居家养老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卡》《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册》、居家养老帮扶对象登记册个人健康档案》提供人性化服务。,提供人性化服务个人健康档案》提供人性化服务。09年10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移交到小山至善慰劳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积极协调作移交到小山至善慰劳服务中心,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负责、配合,做好老人思想工作。目前已有由财政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配合,做好老人思想工作。目前已有由财政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老人全部安装了一键通免费电话。全部安装了一键通免费电话15名老人全部安装了一键通免费电话。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志愿者服务队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员登记卡》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队员登记卡》和《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登记册》鼓励志愿者搞好服务。,鼓励志愿者搞好服务务志愿者登记册》鼓励志愿者搞好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在服务的过程中,分别对社区服务的并由财政承担服务费用的位老人建立了《居家养老帮扶对象记事本》,要求每位服务队员对17位老人建立了《居家养老帮扶对象记事本》要求每位服务队员对,所进行的服务作以详尽的记录,所进行的服务作以详尽的记录,后来我们发现只有服务员对服务做记录是不完善的,于是在征求服务员、服务对象意见后设计了《录是不完善的,于是在征求服务员、服务对象意见后设计了《养老服务意见反馈卡》在卡上,,在卡上务意见反馈卡》在卡上,服务对象可以画勾确认对服务的满意度并,签字确认,对老人连续三次不满意的服务员,坚决辞退,签字确认,对老人连续三次不满意的服务员,坚决辞退,从而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制作了“养老服务温馨卡”,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我们还制作了“养老服务温馨卡”公布社区服务热线、服务队员电话,便于老人联系。务热线、服务队员电话,便于老人联系。为了提高服务水平,社区实行每周例会制,例会时服务队员们互为了提高服务水平,社区实行每周例会制,相交流、介绍经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服务不到位的队员相交流、介绍经验,提出批评指正,对表现突出的队员提出表扬,并组织开展了养老服务提出批评指正,对表现突出的队员提出表扬,表彰评比活动,以鼓励服务到位的队员。通过自查、检查、表彰评比活动,以鼓励服务到位的队员。通过自查、检查、评比等活动,社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研究制定应对措施,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研究制定应对措施,队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队员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现有服务设施作用,发挥现有服务设施作用,积极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温情陪伴等多方面服务,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孤寂的困扰,。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孤寂的困扰。

社区成立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一支老年武术队,邀请获武术社区成立了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一支老年武术队,六段证书的老人张伯恭作为教练,传授基本的武术知识,强身健体,六段证书的老人张伯恭作为教练,传授基本的武术知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老年乒乓球队每天上午6--8点在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延年益寿。--8锻炼,风雨无阻。书画室每天免费开放,锻炼,风雨无阻。书画室每天免费开放,为情趣相投的老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健身房、流的平台。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健身房、室等活动场所也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种需求。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居家养老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养老趋势,既能消灭“空巢问题”居家养老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养老趋势,既能消灭“空巢问题”帮养老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养老趋势助老人安度晚年,助老人安度晚年,又能为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带来公益性岗位。又能为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带来公益性岗位。社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受到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群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受到区民政局、众的大力支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常被新闻媒体所报道。众的大力支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常被新闻媒体所报道。通过对需要帮助的困难老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日常服务,社区已与老人之过对需要帮助的困难老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日常服务,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服务队员虽不是老人的亲人,但胜似老人的亲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服务队员虽不是老人的亲人。

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打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算:是加强尊老、敬老、爱老传统教育,一.是加强尊老、敬老、爱老传统教育,提高为老服务的热情及心理沟通能力,丰富有关老人的保健营养知识。心理沟通能力,丰富有关老人的保健营养知识。养知识二.是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是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社区确定1名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的访问老人,掌握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对老人不满意的地方不定期的访问老人,掌握服务人员的服务情况,督促服务员及时改正。督促服务员及时改正。三.是探索在社区设立呼叫系统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手中的呼叫器相联系,以便提供更为及时周到的为老服务。叫器相联系,以便提供更为及时周到的为老服务。四.是进一步广泛宣传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关心老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的明天”,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服务,人服务,形成老人互助及老人的朋友四邻对老人进行日常关照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为老服务格局。多渠道的为老服务格局。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7

关键词:养老模式;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需求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等一直是社会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养老养生产业既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但又因为正处于发展状态致使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仍有待完善。在政府和社会大力投入养老服务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等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亦应关注以及值得研究。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养老模式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为辅,主要在南宁市对不同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这两种模式下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比较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支持建议,希望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提供可值得参考的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居家养老模式(居家组)和机构养老模式(机构组)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居家组样本主要从凤岭北社区、枫林社区等南宁市属社区发放问卷获取,均为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24份,收回问卷112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106份,其中男48人,女58人,年龄从55岁到82岁,平均年龄73.02岁。机构组样本主要从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发放问卷获取,对象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120分,收回问卷106分,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101份,其中男46人,女55人,年龄从58岁到86岁,平均年龄74.38岁。两组老年人的所有被调查者均为智力正常、无精神障碍的老年人。

1.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选用问卷为李娟、吴振云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和傅双喜的《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包含心理健康5个维度: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采用程度等级4级计分。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包含4个维度: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认同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采用程度等级5级评分。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采用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一般线性模型中重复测量组内比较法做F检验。

2研究结果

2.1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两种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比,机构组的认知效能分量表得分高于居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居家组的人际交往分量表得分高于机构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C构组的情绪体验、自我认识、适应能力以及总分高于居家组,差异显著(p

2.2心理需求结果比较

首先运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分别对居家组和机构组进行组内比较法,对心理需求4个维度的均值进行比较,居家组和社会组均呈现同样的需求排序,即生理需求水平最高,依次分别为交往需求、自我需求和认同需求。及后对两组同一心理需求对比发现,机构组的生理需求大于居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居家组的交往需求大于机构组,差异显著(p0.05);机构组的自我需求大于居家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机构组和居家组的认知效能和人际交往得分虽各有高低,但差异不显著,可证不管在当前和谐、开放和融合的社会氛围中,即便在不同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这两项心理健康状况也没有明显差别。而机构组在总分还有情绪体验、自我认识、适应能力均高于居家组,且差异显著,可以体现出在规模设施完善、环境服务优质的养老机构中,老年人们不仅能得到优良的身体护理,并且同在老年人群体相处中也能得到较好的精神支持。本次调查的机构组老年人居住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是养老机构的示范性单位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在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餐饮安排、医疗服务、护理水平等方面对老年人达到全方位的照料,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为良好。

在心理需求状况方面,居家组和机构组老年人均体现出同样的需求排序,生理需求处于最高需求水平。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体现出生理需求作为人的需求层次中最基本最具优势的需求层次,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在身体功能下降甚至部分功能或已丧失的状况下,对生理的需求与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相比都更为迫切和渴求,对物质的依赖也更为明显。而认同需求排在最末,可体现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逐渐从家庭和工作的主要支柱地位退下,心态随之发生改变,故对社会权利的需求等亦随之降低。两组养老模式的心理需求对比,机构组的交往需求大于居家组,且差异显著,可体现在机构组老年人久居于养老机构中,日常接触的更多是老年人群体,与居家组相比渴望更多与子女儿孙、亲戚朋友等不同人群的接触,故交往需求明显。

4对策与展望

从本次调查结果体现,在今后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服务中,建立完善优质的养老机构可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重点,养老机构在老年人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均可提供合适的服务,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提升养老质量。老年人在机构养老的同时,子女亦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到养老机构与父母同乐,切不可将养老机构当作安置机构。老年人若选择的是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的生活、医疗和心理服务设施应逐步完善,开展利于老年人康乐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可信赖和便捷的养老服务和物质支持。同时,在硬件设施和心理支持方面,养老服务应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而心理问题往往伴随生理问题而产生,提供便捷合适的服务设施,和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享受优质的晚年生活。

本次研究属于初次开展,对于养老机构和社区的样本选择不够全面,而且基于范围较为狭窄,获取样本量分布不够铺展和平均。由于采集数据时统计难度,对老年人具体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没有进一步分类,希望日后能进一步在全南宁地区乃至广西地区开展,为广西的养老服务提供更多可值得参考的数据支持和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09):656-660.

[2]傅双喜.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报告[a].中国老年保健协会(ChinaelderHealthCareassociation).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中国老年保健协会(ChinaelderHealthCareassociation),2010:17.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建议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佛山市早在1986年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了13年。如何应对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养老问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它既符合“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又能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有效地缓解机构养老的压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形势的养老方式。

一、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一)佛山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老龄化程度加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常住人口为719.43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28万人,占5.1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33个百分点。从常住人口的视角来看,佛山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相对较缓,这是因为佛山市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外来人口,延缓了佛山老龄化进程,但也为未来人口结构的快速老化埋下了伏笔。同时,从户籍人口的角度看,佛山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38万人,占整个户籍人口的比例达8.73%,远高于7%这一判断人口结构是否属于老年型的国际通用标准。

少子化现象加剧。按照国际社会的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15%时,称之为超少子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佛山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5.26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1.85%,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了4.55个百分点。少年儿童比重下降速度惊人。

家庭户规模减小。截止到201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3.9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52.8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2人减少0.37人。在系列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的四世同堂家庭早已被“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所取代。但是,即便如此,家庭户的规模仍在不断减小。

(二)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政策指引。2005年的《佛山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开始出现构建“家居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法,佛山市开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到2011年,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共建立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5个,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总数累计超过5000人。在此基础上,2011年6月,佛山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任务和“9073”的建设目标,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工作原则进行了规范化指引。

在提标扩面上,《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逐步扩大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范围和调整服务标准的通知》于2012年12月出台,将原政府补贴的范围从9种老人扩大到14种老人,同时在服务标准方面也进行了适当调整,设定了下限。

资金投入。佛山市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市、区、镇(街道)财政资金、福利公益金以及社会捐助,其中,以地方财政为主。政府补贴的“14种老人”其服务资助资金由各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分担,区、镇(街道)资助资金分担比例标准由各区制定;区福利公益金主要对辖区内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行进行补贴;市福利公益金主要根据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工作启动资金、奖励资金和项目运营资金。

组织实施。佛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统筹负责,由经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经工商部门批准注册的可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单位组织服务的提供。服务人员以佛山户籍的“4050”下岗人员以及失业待岗人员、农村富余劳动人员等组成,由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持证上岗。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康复保健、日间托老、临终关怀、文娱活动、信息支持、紧急援助等等。

评估监督。由于财政投入有限,为了保证财政投入的有效使用,佛山市的做法是由镇(街道)社会事务管理所负责对申报老人的家庭和经济状况进行评估调查,再由区一级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核监督。核准过后按照政府相关补贴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服务补贴,对于不符合补贴标准的老年人,也欢迎他们自费享受有偿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佛山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一)佛山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

服务机构与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资料显示,2014年佛山市仅有32家机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面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这个数字面对五个行政区的60余万老年人(60岁及以上)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并且这些机构当中,大多是整合现有的资源进行升级和改造的,环境设施老旧,缺乏安全和情感的专门设计。

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目前佛山市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部分是“4050”下岗人员和失业待岗人员等,他们虽然吃苦耐劳,但大都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内容大多局限于家政服务,服务方式简单、直接,缺乏与老年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缺少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

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指引下,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在内容上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但重点仍然是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成因分析

缺乏资金投入。数据显示,2014年佛山市政府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资金约为2283.8万元。可见,虽然政府投入力度较大,但是仍不能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庞大的经费需求。原因有如下四点:政府的财政投入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发展;福利公益金的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慈善氛围渲染不足,有很多慈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参与不足,养老行业本身的微利润、高风险导致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强。

缺乏宣传推广。老年人思想观念相对老旧保守,在信息接收上显得比较被动。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等,老年人群体普遍存在知情不足的情况。大部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还持有观望和疑虑的心态。

缺乏人才资源。养老行业因为其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尊重度低等原因,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结构偏大。再加上现有的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投身其中。目前,大多数服务机构都存在人员短缺、招聘困难的问题。

缺乏评估监管。一方面,对老年人服务需求评估不足;另一方面,对服务质量评估不足。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上,政府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快速推进”和“全面覆盖”上,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缺乏科学的评估,对服务的质量缺乏有效监管,这些都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上,先进国家和国内典型城市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供借鉴。

英国的社区照顾。为无人照料、有部分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清洁、理发、陪同就医和陪同购物等服务;为有家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发放与享受机构养老的长者相同的经济补助,以保证这些家庭的生活水平;为无人照料但可以生活自理的老年人提供设施完备的老人公寓;由暂托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短期托老服务,时间一般不鼓励超过两周,不允许超过一个月;为无人照料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

大连的“家庭养老院”。该模式最早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发展起来。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组织本地区下岗职工(主要是下岗女工)为困难老人提供服务,把他们培养成困难老人的养护员,用政府补贴和慈善资金支付工资。这一做法的特点是养护员和老人生活在同一社区,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其服务好、费用合理,除了困难老人,很多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也愿意有偿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料显示,沙河区的498户家庭养老院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良性发展。

四、佛山市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化建议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建设老年人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从养老方式的倡导到服务的组织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参与。佛山市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和建设,优化养老资源的使用效能。

资金保障。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应当科学分配福利公益金的留存部分,保证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公益金比例科学合理;应当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鼓励企业、企业家以及港澳乡亲和海外乡亲捐款捐资,为他们反哺社会创造条件;应当鼓励市场参与,吸收民间资本,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注入活力。

政策引导。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拨付启动资金、税收优惠、场地划拨等政策支持,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当通过减税、贷款优惠或老年人补贴等方式,鼓励子女和老年人一起居住,引导家庭承担养老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减轻基层组织的行政负担,强化基层组织的自利,鼓励基层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为老服务。

宣传推广。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项目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人员以及收费标准充分知情,必要时融入体验式推广;政府应当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自费购买更高品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良性的市场化运营创造条件;政府应当加大对市场潜力的宣传,鼓励社会资本的流入,促使居家养老服务走向社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人才建设。培养与培训双管齐下,鼓励本地区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相关专业,为养老事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定期的培训与考核;强化资格认证制度,严格持证上岗;制定具体措施,如优惠的落户政策、优厚的薪金待遇、通畅的发展空间等,提升行业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的人才。

评估监督。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公平合理的配置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包括对服务机构资质的评估,对老年人经济状况和家庭状况的评估,对老年人服务需求的评估以及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估。

参考文献:

[1]邬沧萍,杜鹏.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2]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01).

[3]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9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最新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而中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仅4万多家,床位只有380万多张,需求多而供应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需要了解社区老人实际需求特点,以便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调研地概况及问卷调查简要说明

为了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服务需求,我们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为老服务”暑期实践调研团队于2013年7月对武昌区中华路街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调研。武昌区中华路街共有7个社区,常住人口4.2万,登记在册60岁以上老人7500余人,是武汉市最早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文明街、平安街等。我们此次调研主要选择了西城壕与楚材两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2名老人做了深入访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达92%。

二、调研地居家养老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解城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现状,我们将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划分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展开调研。

1.日间照料需求

(1)个人照顾需求。理论上讲,子女和配偶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的理想人选,但因与子女分居、丧偶等原因,生活照料和家务劳动成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中之重。调研显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频次是最高的(见表1)。

(2)医疗服务需求。从受访老人所选择的医疗服务来看,卫生保健服务(上门打针、输液、量血压等)和健康咨询服务频次最高,家庭医生的需求也相对较大。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腿脚不方便等问题,外出存在困难,所以对上门的日常卫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而家庭医生虽更方便,较高的费用也使需求难以扩大。

(3)老年大学需求。很多受访老人建议社区开办老年大学,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中心和活动室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上公开课等形式,解决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可以社区老年课堂为主阵地,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等各类知识。

2.生活护理需求

调研显示,受访老人在生活护理方面对送饭上门需求最高,频次达78,说明老年人在饮食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此外,开办老人食堂、帮洗澡频次最低,这主要是出于多数老年人对吃“大锅饭”以及自尊心方面的考虑,而陪同购物、送货上门和精神慰藉频次相当(见图1)。

3.家政服务需求

家政服务是当今城市社区化的产物,一方面老年人做不了多少家务,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又忙于工作,社区家政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图2也显示了受访老人对洗衣服、家居清洁、买菜做饭的需求很大,而管道疏通、维修水电设施等也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的服务,而请保姆和钟点工所占频次不高。

4.精神慰藉需求

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的需求,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调查显示(见图3),有28%的受访老人对于专设老年活动室,方便老年交流活动有着需求,是所有精神需求服务中占比最高的。组织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占24%。上门陪同聊天、举办兴趣培训班、法律咨询三项服务的需求都在13%左右,婚介服务仅占8%。

三、居家养老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

1.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34.6%的受访老人不知道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或是不了解相关政策(包括准入条件、服务内容和收费),这说明调研地对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不够。早在2013年,武汉市已选择江岸区和武昌区养老服务示范区试点开通“12349”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热线,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对接,为老人提供瘫痪照料、膳食服务、室内保洁、代购代领、健康保健、外出陪护等服务。但调研地情况不容乐观,“一键通”手机的比例仅为5.8%,这是武昌区民政局智慧养老项目,专门提供老年人热线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有30.7%的老年人反映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32.7%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不好。从提高养老服务的建议来看,健全服务设施的比例占受访老人35.7%,完善服务项目占34.9%,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占29.3%。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对于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这三方面都存在不满。

3.社区互助主动参与意愿不够

社区互助是中国式养老的百步亭成功模式,这就需要老年人也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百步亭社区拥有2.4万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70多岁的志愿者,同为老年人,他们更懂得照顾老年人。但目前这种模式在其他社区推广情况并不乐观。调研显示,只有11.54%的老人愿意做义工参与社区中的老年人互助的义工活动,余者都表示自己年老体迈,不能为他人服务。但要扩大社会广泛参与,我们必须加强互助,不能完全等待社区、社会的救助。

四、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改变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投入资金建立养老院的单一做法。鼓励政府提供相关的福利补贴,或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即由政府出资向nGo购买此类公共产品,改扩建养老服务中心,以提高养老援助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制,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补贴、贷款、减免税收等,或者实行“公办民营”,使政府这一职能逐渐向社会转移,以吸收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2.“问诊”需求差异,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居家养老需求

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来源以及自理能力等对老年人需求影响显著。我们通过差异化分析把老年人分为“健康富裕(H-R)型”、“健康贫困(H-p)型”、“健康文化(H-C)型”、“健康文盲(H-i)型”、“体弱富裕(V-R)型”、“体弱贫困(V-p)型"、“体弱文化(V-C)型”和“体弱文盲(V-i)型”八种类型。各类型呈现出需求差异,需要分类帮扶。调研显示,“H-R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迫切,随后依次为“V-p型”、“H-C型”、“V-R型”。此外,社会和个人因素造成了老年群体需求的明显差异:“H-i型”"需要沟通交流、“H-R型”需要学习新知和运动养生,而“V-i型”和“V-p型”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3.宣传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加快养老“双化”实施进程

所谓“双化”即社会化和市场化。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日益成熟,如福利多元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等。但是,由于已往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居民自身对此缺乏深度理解,导致他们对居家养老存在误解。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或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居民宣传相关理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顺利实现居家养老的“双化”。

4.改变单一居家养老模式,尝试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

社区居家养老的提供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社区的协调配合。政府难以独自维系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和社区的辅助调节。社区居家养老如果只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则很难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物业公司对居民情况比较了解,有专门的场地和人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养老机构则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员培训、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日前珠海市为其设定的“9064格局”养老,打破了原先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泽字.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

[2]敬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2009(5)

[3]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

[4]成伟,刘海鹰,张宇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案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3(1)

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篇10

摘要我国从跨入新世纪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的老龄人口更是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在变化的家庭结构、社会环境中受到冲击,农村的养老面临资金缺乏、老年人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的养老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并结合农村的具体环境对其进行优势分析。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马斯洛需求层次农村养老俱乐部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

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该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根据这个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百分点。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口比例达到8.1%,高于镇6%和城市6.7%的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67.4%。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剖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未富先老。这两个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上的人口数据是第一个特征的写照,第二个特征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下也表露无疑。以最简单的恩格尔系数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家庭为41.0%,城乡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因为这五类需求存在着重叠,故而从三个方面论述调查中的农村养老现状。

首先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看农村养老的资金现况。传统的家庭养老,养老资金就是子女收入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也逐步兴起。根据调查区域江阴市的实际状况(其他地区只是在时间上有差异),以2010年为界,将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制度发展思路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辅之以乡村集体补助,这一制度没有体现国家财政的支持,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储蓄,是居民自养。现阶段,调查区域江苏省江阴市,根据国家《社会保险法》规定及江苏省、无锡市相关要求,在2009出台了“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并在2010年全面实施。江阴地区通过制度安排,将过去农村养老保险纳入了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一致性,是惠农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安排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足:首先,是缴费标准的6个档次,从100元到1100元的差距,仍旧走不出保富不保贫的困境,当下农民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一选择依旧是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其次,养老金统归市级财政专户管理,在Cpi高涨不下的情况下,其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的能力也让人担忧;再者,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居民个人账户的缴纳负担较为沉重,特别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居民月缴费159.04元,以8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来看,占到了月收入的19.875%,但是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没有收入来源的。

其次,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来看,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横向对比更为缺乏,纵向对比更是今非昔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农村也“崭露头角”。由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导致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生活节奏的不同,给代际之间的交流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农村的生活节奏的骤变,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只是生活规律的改变,更多的是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安全和无归属感。另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一方面面临着生活自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孤独的环境中常常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这些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老人们常年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所致,农村中经常出现的老年人自杀事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

再者,从需求的高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来讲,农村的老年人也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常说的社会分层也存在于农村社会中,以生活条件为基础的观察显示,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或是很积极的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或是对村里的集体活动很漠然,这与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子女所受教育有关;生活条件较为一般的农民,更愿意参加不是村委举办的活动,而是由身边人提出的各项建议活动中。这种分层现象,是长期的劳作活动所造成的,共同的劳作内容,相似的生活习惯让同一阶层的人更加彼此熟悉,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另外农村人的“要面子”,使得老年人更加注意不和不同层次的人有过密往来,一方面是怕被别人说三道四,另一方面也是交流有困难,大家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样的现状与以前农村的互助和谐的气氛不一样,想要在如今孤立的局面中获得大家的认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或者说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无论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心理因素,我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满足的有效途径必然是要建立共同的生活圈,并在生活圈中发挥专长,服务他人,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三、根据调查现状提出农村养老模式

(一)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

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数和收养老人数实现同步增长。

社区养老在新兴的各种养老模式中,是最能填补家庭养老空缺的,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从社区的定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来看,社区本身也承载着生活在社区的人们的部分情感。就社区养老中联系密切的社区居家养老来说,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老年人享受社区服务,以家庭供养为核心,社区服务为关键的模式也很适合农村地区。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养老还不具备硬件上的设施,活动场所、交通条件、服务人员等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无法真正运用。机构养老因孝道的“道德”因素在农村更是受到排挤,所以农村的养老服务实际上还是家庭养老,但是如上文的现实情况分析,传统的家庭养老也正日益受到挑战,故而探求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二)俱乐部式的农村养老及其优势分析

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养老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我认为在农村可建立俱乐部式的体现互助合作、自我治理性质的农村养老模式。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是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

养老俱乐部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之内,这样活动场地就可以直接设在农户家中,另外虽同是老年人,但其年龄仍不能集中,而是应该相对分散,这样方便俱乐部会员实现互助,例如从体力上来讲60岁的老人可以照顾75岁的老人。俱乐部会员可享受参加俱乐部带来的归属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认、同获得自我实现,同时俱乐部的互助可采用类似交换券的形式使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等,在义务方面缴纳一定的会费、参加俱乐部重要活动等。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的优势:

(1)功能齐全。俱乐部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它具有着社交功能、心理功能、力量功能,总之,俱乐部能让身为志趣相投的团体中的一员拥有归属感、树立信心、自我满足。这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情感空虚、自我实现不能满足的现状。

(2)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甚至照抄中大城市景观式样,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丧失了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现阶段的农村丧失了传统农村活泼自然的居住环境与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和睦互助的友好邻里关系也日趋淡漠。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由根据志趣相投的人组成,他们对于地方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同时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比协会更容易活动,即他们有更多表达自身愿望的自由,只要建立合理的章程,来自俱乐部的社会力量就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持地方文化的特色性。同时传统上由老年协会编写的类似地方志的地方历史书籍也可借由俱乐部完成,一方面有亲身感受,另一方面也是“老有所为”,再者可以为俱乐部创造利益。

(3)凸显主动性与互。一般的城市社区养老是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但是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一贯的做法是村民主动参与,发挥主人翁地位。俱乐部的自愿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延续了农民一贯的优良作风,另外,俱乐部内部的成员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互相帮助而不会因互不交流、语言不通等机构养老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彼此疏远。

(4)可操作性强。由古而来的村落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的聚集地,现阶段农村的大多数居民彼此之间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的,他们原是“本家”,虽然有着利益分歧,但是也有着相互信任的根基,在养老方面更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养老保险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在有需要时采取俱乐部成员子女轮流看护,有看护能力者照看需要看护着。俱乐部会员的可继承性也让俱乐部会员不用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补偿而患得患失。另外集聚的会费也可以进行稳健的投资活动,以提高会员的生活水平。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是在考虑农村养老现状、农村硬件设施和居民居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农村开阔的自然环境和亲切的生活气息中能够发挥其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弥补农村养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失。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1000743)。资金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

[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4]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5]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江阴市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省略/.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