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种类及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9:22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1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教育英语学习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2

关键词:中西文化;茶叶商标翻译;问题

1中西茶文化差异分析

1.1物质文化层面所存差异

所谓茶叶物质文化实质乃为茶产品综合及人们在所从事的茶叶生产当中具体的活动形式,诸如饮茶场所、茶具及茶叶种类等方面具有物质特性的形态表现。中西方在具体的物质文化层面所具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不同的品饮种类。中国茶叶种类主要有六大类茶,分别为黄、青、红、绿、黑和白。另外,还有具有药用保健作用的茶叶及花茶等。在所有茶品品类当中,绿茶则为中国人最为喜爱的茶类。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其则对于营养丰富及汤浓味醇的红茶最为喜爱,比如英国则将红茶作为该国的国饮,而此状况则可能与此国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应关系。英国整个国家四面环海,在气候方面则潮湿阴冷。红茶品性较暖,而该国在喝此茶时,总是喜欢将牛奶及糖加入其中,以甜饮料的方式饮用茶水;其次,品饮茶点、品饮茶具也有不同考究,中国具有造型优美及种类繁多的茶具,从中国人个性而言,国人较为内敛,较多人钟情于那些具有浓郁文化底蕴且蕴含古朴气息的紫砂茶具。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所选用茶具较为讲究,诸如具有高贵气息的骨瓷茶杯和十分精致的银质茶壶,然后选用精美的蕾丝花边桌布相配,用清新凸显浪漫的蜡烛及鲜花点缀整个布局,至此便知西方国家人们所追求的奔放热情个性本质。

1.2制度文化层面差异

所谓茶叶制度文化是经过长时间演变最终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国各朝代统治阶级对茶叶的管理及生产予以强化,从中形成十分完善的茶政措施,而这也是中国茶文化表现于制度层级的重要因素。现以茶管理及生产为例,在中国历朝的茶谚当中,拥有许多与茶叶生产经验及引用相关的表述或概括,从中便可知晓,茶文化作为当时的一种制度文化,影响着经济及生产。比如“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以及“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等,这些茶谚直至今日,依然对于现代茶叶保存及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地区不产茶,不存在关于茶叶管理及生产的各种谚语。然而茶文化以一种制度文化,同样表现在西方国家当中,而付给服务员小费的习惯,就是始发于英国茶文化。对于付给服务员小费的习俗,则与茶存在紧密关联,当时西方国家茶室的侍奉者,将一个锁上的小木盒,放置于桌子上,且上面还刻有四个字母,即t、i、p、S,意思为为确保快捷的服务,如若客人想要侍奉者将茶更快地端上来,则需要将一枚硬币投入小木盒,以此获取更为快捷的服务。至此,此种需付小费的相应习俗,则开始在西方世界流行。

1.3行为文化层面所存差异

所谓茶叶行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茶叶消费及生产当中,经不断演变而最终形成的行为模式。比如饮茶礼仪,中国人认为饮茶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随时可以,且在仪式上不固定。而以茶待客的习俗,也成为中国人日常社交及家庭生活当中形成传统且为基本的礼仪。来客敬茶;而在奉茶中,杯中茶水不宜超过八分;且水温不可过烫;而上茶过程中,用右手端茶,且自客人右方将茶送上。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则存在尊茶及嗜茶的社会风气,一天当中饮茶次数多达五次。每当早晨醒来,便需饮上一杯醒早茶,而在上午超过11点之后,则需饮上一杯红茶,且有茶点陪衬;当到了中午午餐时,则需饮上一杯奶茶;而到了下午5点左右,则是下午茶时间;晚上睡前,饮告别茶。

2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当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2.1混乱的茶叶品牌,不统一的茶叶商标翻译标准

我国长期在茶叶命名上依据茶叶原产地而为之,这促使我国出现较为混乱的茶叶品牌,依据茶在发酵程度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将茶划分为六类,即黄茶、白茶、黑茶、红茶、绿茶、青茶以及花茶。而依据原产地命名予以划分,则有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及武夷岩茶等;而基于原产地相应品牌框架下,还有细分,即水仙、玉女掌、水金龟及大红袍等。当品牌出现混乱时,则会造成茶叶商标译名出现混乱状况,比如铁观音,其作为福建名茶,当前其英文译名则多达十几种,如hih-koan-im;ironGoddessofmercy及tieGuanYin等,而此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造成削弱后果。至此,影响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挺进。

2.2对中西文化差异予以忽视,生搬硬套

针对茶叶商标翻译而言,其实质乃为一种横跨文化领域的传播活动,需对目的国相应文化差异予以充分考虑,且对当地的文化禁忌及风俗习惯给予尊重。例如将龙井茶翻译成Dragonwell,乃是不准确的。究其原因,乃为“龙”乃是整个中华民族予以崇拜的的圣物,同时也是体现权威及高贵的外在形象表现,然而从西方人眼中,则将其看作是一种充满邪恶的动物,让人想到邪恶、贪婪及残暴,所以,龙井茶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一种名茶,其在西方也具有很好的知名度,因此,可直译为Longjingtea。又如大红袍,其作为武夷岩茶当中的知名品种,而其在翻译时,则为RedRobe。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红色代表的是喜庆及吉祥,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其则将红色当作一个贬义词,代表着流血、危险及残暴,因此,可将其翻译成Dahongpaotea最为合宜。

2.3未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当前诸多茶叶商标翻译,多运用音译法。由于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且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还缺乏了解,而运用拼音翻译方式所得出的茶叶商标,则会让外国人难以看懂。尤其是那些与茶相关的术语,如果仅依据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则会出现错译状况。比如熟茶则被翻译成ripe,生茶翻译成raw。而所谓熟茶,其实质乃是发酵茶,而生茶则为一种未经发酵的茶,因此,将其翻译成unfermented和fermented则较好。再如竹叶青,其由于泡开后形状像竹叶而得名,所以,将其仅仅翻译成BambooLeafGreen,则存在不严谨、不准确状况,不仅易让人理解成为采用竹叶所做成的一种绿茶,而在茶叶自身的性质及原料方面,则不能较好地反映。

3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改进对策

3.1规避茶叶商标命名混乱现状,且将翻译标准统一化

对于茶叶商标翻译而言,其现行准则乃为所命名的商标,能够更好地对消费者予以吸引,且还可做到广告宣传、联想产品及识别产品的作用,所以,在商标译名翻译过程中,同样要个性鲜明,名字读起来要优美悦耳,此外,还要易记顺口,至此实现对消费者在购买欲望激发的目的。当前我国茶叶商标在具体的命名方面,则存在较为混乱状况,一些国外消费者较难从茶叶的名称方面,对茶叶种类予以了解,所以,茶叶厂商需在茶叶名称下方,将此茶叶具有的分类名称予以标准化,方便消费者对所购买的茶叶种类进行了解。对于我国茶叶而言,其主要划分为不发酵茶(绿茶)、全发酵茶(红茶)、部分发酵茶(乌龙茶)及后发酵茶(普洱茶)四大类。如若将其深入划分,则绿茶方面则可划分为原型绿茶、银针绿茶、粉末绿茶及蒸青绿茶等八种。其英文翻译分别为LightlyRubbedGreentea、SilverneedleGreentea、powderedGreentea及SteamedGreentea等八种。

3.2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充分考量

基于中西方文化方面所存在差异,在实际茶叶商标翻译当中,在词语的选用上,应注重与外国消费者语言习惯相符的词语,且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上也要相符。比如中文当中的“茶”,则有些不同于英文当中的“tea”,而在英语当中,其对单词“tea”在具体的词义方面给予了扩展。英文当中的“tea”,不仅指“茶叶”还涵盖有“茶会”及“茶树”等,另外,其意思还为下午五点时的相应便餐。比如我国著名茶叶“黑茶”,而在西方则将其翻译成“Darktea”,而在英文词汇当中,dark则同义于暗,同时还有忧郁或无知的意思。因此,对于“Darktea”商标,则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基于我国传统茶文化而言,黑茶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叶类型,因此,可在翻译时,采用拼音译法,直接翻译为Heicha。又如中国红茶,其正确翻译乃为Blacktea。从中可知,西方人对茶叶的颜色十分注重,而中国人则对茶汤的颜色更为注重。因此,在翻译红茶时,不可翻译为Redtea。而应该将其翻译成为Rooibos,其是指耐威一种在南非生长的一种茶树,其与茶树完全不同的野生的植物,因此,不能将其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茶叶,然而当采用Rooibos冲泡之后,其颜色则呈现为红色,因此,中文将其翻译为红茶。

参考文献

[1]谢莉萍.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时代文学月刊,2012(8):165-166.

[2]汤鸣绍.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对策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5(1):37-40.

[3]杜燕霞,边明华.中西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72-73.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3

从1644年入关到民国建立,清王朝统治中国300多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以及相对长期稳定的社会生产环境,对清文化发展无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清代中国茶饮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发展。

1.在饮茶地域分布上,茶文化在清代边远少数民族区域得到进一步拓展

早在唐代,江南茶饮习俗就已经开始向北方少数民族传播,而在清代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可谓详细记述了清代我国疆域范围内满族、蒙古族、藏族、哈沙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清代,茶饮文化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虽然饮茶方式有所不同,但总体喜饮程度已不逊于江南及中原汉族地区。

2.在饮茶阶层分布上,茶文化已广泛地渗透于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

由饮茶而起的文化现象,早期萦绕于文人墨客,随后向上推至皇室贵族,历经魏晋、隋唐,直至宋代,开始真正向下普及至寻常百姓,虽然期间一直存在着雅与俗的纷争,但饮茶阶层的两端拓展,无疑是彰显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清稗类钞》中记述的饮茶阶层,除文人外,上至皇室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涵盖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各色人群,从中可清晰地看到清代茶饮文化在阶层分布上具有广泛性。首先,就宫廷皇室来看,乾隆、光绪、孝庄后、孝钦后等均有嗜茶喜好。其中乾隆且“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宴毕,诸臣怀之以归。”光绪帝“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脚云花,最工选择。”而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康熙、乾隆两朝,宫廷共举办四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宴席程序即先饮茶,后饮酒,再饮茶,讲究皇家气派,具有特定的饮茶礼仪。《清稗类钞》中皇帝“赐茶”字样共出现98处,可见“茶”已成为皇帝赏臣封赐的重要物品之一。在紫禁城中,专门设有管理用茶的机构,乾清宫东北设有御茶房,圆明园中大宫门内,西南为茶膳房,东南为清茶房。皇室大婚中最隆重的大征之礼,内务府官除备金银外,还有金银茶?等;光绪大婚奁单中备有雕刻精美的成对金质大茶盘、瓷茶盅以及紫檀茶几等。由此可见宫廷饮茶风盛,且极其讲究。其次,就各级官僚阶层来看,“凡至官厅及人家,……既通报,客即先至客堂,立候主人。主人出,让客,即送茶及水旱烟。”大吏见客,“除平行者外,既就坐,宾主问答,主若嫌客久坐,可先取茶碗以自送之口,宾亦随之,而仆已连声高呼‘送客’二字矣。俗谓‘端茶送客’。茶房先捧茶以待,迨主宾就坐,茶即上呈,主人为客送茶,客亦答送主人。”由此看出,由宋代“点茶”逐渐引出的“客辞敬茶”或“端茶送客”习俗,在清代官场文化中已成为普遍而有效的沟通规则。再次,就百姓阶层来看,在清代,传统茶文化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精神内涵开始大踏步走出狭小的文人、贵族圈而步入民间,成为社会普遍的追求。《清稗类钞》中记述各地茶园、茶馆、戏园、书场、妓院中百姓的饮茶场景,涉及的饮茶人群包括茶农、胥吏、手工业者、民工、商贩、艺人、乞丐乃至娼妓等等。如在“京师茶馆”中“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裾,就广坐,作茗憩,为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生动记述了普通旗人的茶馆生活形态;而在苏州,更有“妇女好入茶肆饮茶。同、光间,谭叙初中丞为苏藩司时,禁民家婢及女仆饮茶肆。然相沿已久,不能禁。”

3.茶类增加,出现很多新茶,制茶工艺也得到提升

在清朝完成统一后,社会经济复苏,官府鼓励和发展茶叶生产,使得茶业在明代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在对茶树生物学特征的认识、茶叶栽培、采摘、茶园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尤其是茶叶插枝繁殖技术的应用,使栽培和制造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达到了传统茶叶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茶叶产量增大,并涌现出不少品质超群的茶类和名品。尤其是乌龙茶的出现、绿茶的全面发展和红茶的繁荣使得六大茶类齐全,这标志着传统茶学的成熟和终结。在清代,名茶约有40种,如:武夷岩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新安松罗、云南普洱、闽红工夫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紫阳毛尖、天尖、庐山云雾、闽北水仙等等。这些名茶大多是在清朝后期逐步发展和命名的,而在清朝前期,则以武夷茶、普洱茶、洞庭碧螺春等的发展最为突出。《清稗类钞》植物类中,对乌龙茶、碧螺春、云雾茶、六安茶、龙井茶、譫茶、(门身)林茶、蒙顶茶、普洱茶、山茶、宝珠山茶、察尔察(准噶尔部所产)、茉莉花茶等共计13种茶的产地、品性及制作方法加以记述,可谓详细而全面。而在饮食类中还记述有各种花茶的制作方法。

4.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早在唐代,中国茶饮文化就已传入朝鲜、日本,宋元时期传入南洋诸国,进而通过海路和陆路开始影响到欧洲大陆。清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海外贸易量增大,茶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其四海赢香,为五洲共赏的江湖地位得以奠定,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急剧扩大。据《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述,从光绪丁酉(1897年)至宣统庚戌(1910年)十年间,“国外贸易年盛一年,……输出品中最重要者为丝茶,丝之输出价值占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分,茶则占百分之二十分,绸缎、牛皮、猪鬃、羊毛、草帽缏、米、棉花等次之。”由此可见茶在清出口商品中分量比重之大,其在西方世界受欢迎程度也可见一斑。

二、清代茶文化发展深度上的新变化

从狭义的精神层面看,有些茶文化学者认为,清代茶文化在茶艺或茶道乃至茶德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思想深度上的实质性发展。这固然有一定道理。然而,从物质、制度、行为结合精神层面的大文化角度分析,清代茶文化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仍然有一些发展深度上的新变化。

1.对饮茶利弊功效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将茶、咖啡、可可统划为茶类,并指出“此等饮料,少用之可以兴奋神经,使忘疲劳,多则有害心脏之作用。入夜饮之,易致不眠。”在挑选茶叶时,指出“茶之上者,制自嫩叶幼芽,间以花蕊,其能香气袭人者,以此耳。劣茶则成之老叶枝干。枝干含制革盐最多,此物为茶中最多之部,故饮劣茶,害尤甚也。茶味皆得之茶素,茶素能刺激神经。饮茶觉神旺心清,能彻夜不眠者以此。然枵腹饮之,使人头晕神乱,如中酒然,是曰茶醉。”在饮茶的火候上,提出“茶之功用,仍恃水之热力。食后饮之,可助消化力。茶中妨害消化最甚者,为制革盐。此物不易融化,惟大烹久浸始出。若仅加以沸水,味足即倾出,饮之无害也。”但同时提出,“久煮之茶,味苦色黄,以之制革则佳,置之腹中不可也。青年男女年在十五六以下者,以不近茶为宜。其神经统系,幼而易伤,又健于胃,无需茶之必要,为父母者宜戒之。”由此可见,随着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清代已经突破传统科技观中整体认识事物的习惯思维,对饮茶的利弊功效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认识。

2.在茶饮方式上,清饮和调饮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自古以来,饮茶就有清饮和调饮两种方式的地位之争。唐宋时期调饮法占主导,唐代把盐和姜作为煎茶时必备的佐料。而宋代常见的是核桃、松子、芝麻等。从南宋中后期始,尤其是明清时期,清饮逐渐盛行,并为“正统”茶人所推崇。然而,清代由于花茶及区域茶饮和民族茶俗中调饮方式的不断拓展,茶的调饮地位不仅得以巩固,更与清饮方式并行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朝代彼此地位失衡的发展面貌。首先,花茶在清代普遍流行。严格意义上的清饮是指茶水中不加任何杂物,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点花入茶”应是调饮方式之一。区别于唐宋时期的调饮佐料,清代以花入茶十分普遍。《清稗类钞》中,对点花入茶的一般方法及各种花入茶的具体方法均有记述。其一般方法是“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橘诸花皆可。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气全者,量茶叶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则太香而分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其美,必三分茶叶一分花而始称也。”此外,前文所述乾隆命制“三清茶”以及光绪、孝钦后喜饮之茶都属花茶。花茶在清代的喜饮程度,促进了此后中国半发酵茶的发展,无疑丰富了中国茶艺的内涵。其次,各地区及各民族饮茶习俗中还存在多样的调饮方式。《清稗类钞》中记述有四川太平、北京、扬州、长沙、广东等地采用调饮方式喝茶的茶俗。其中四川太平男女视酥油奶茶为要需;北京人茶中入香片;扬州啜茶“例有干丝以佐饮,亦可充饥。干丝者,缕切豆腐干以为丝,煮之,加虾米于中,调以酱油、麻油也。食时,蒸以热水,得不冷。”长沙茶肆,“有以盐姜、豆子、芝麻置于中者,曰芝麻豆子茶。”而广东地区的茶馆也有饮所谓八宝清润凉茶,茶中入有“杭、大生地、土桑白、广陈皮、黑元参、干葛粉、小京柿、桂元肉八味,大半为药材也。”此外,前文中所述满族、蒙古喜饮的茶、乳茶、藏族的酥油茶都属于调饮茶。可见,由于区域性、民族性调饮方式的推行,清代茶的调饮文化地位大大加强,并与清饮并行发展和繁荣。

3.茶具制作推向新高度

随着六大茶类的形成,以及手工业工艺水平的提升,清代茶具在品种、形状、色彩以及与诗书画艺术形式的结合上,都呈现出新特点,其制作原料除选用传统陶瓷外并有金属料,制作愈加精美,造型风格多样,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高度。首先,就陶器茶具看,清代紫砂壶制作曾达到鼎盛,并成为贡品。《清稗类钞》中对宜兴紫砂茶器倍加推崇。指出宜兴“所出陶器至精,以供茗饮者为多。”并对制作选料的考究加以记述,“色红润如古铜,坚韧亦仅逊之。……其泥亦分多种,红泥价最昂,紫沙泥次之。嫩泥富有黏力,无论制作何器,必用少许,以收凝合之效。夹泥最劣,仅可制粗器。白泥以制罐钵之属。天青泥亦称绿泥,产量亦少。豆沙泥则常品也。”在制作水准上,很多民间制陶高手所作被传颂推崇,如关于明末清初时期的时大彬,记述有“茶壶以砂制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耳,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实佳,固不必专以受水半升为重也,但取其形式古洁,即可注茶。惟当试其盖,可随手合上,举之能吸起全壶者,则尤佳矣。”另外相传金沙寺僧某,“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胚为壶,附陶穴烧成,世遂传用。光、宣间盛行于江、浙,且有能仿陈曼生之遗式者。”其次,就瓷器茶具看,多体现在碗、盘、托等茶具类型。清代的青花瓷茶具在茶具中独占魁首,成为彩色茶具的主流。青花瓷茶具属于彩瓷茶具,是彩瓷茶具中一个最重要的花色品种,其始于唐,盛于元,在清朝达到顶峰。《清稗类钞》中对瓷茶具制作多有记述,这里不一一赘述。至于金属茶具,由于冶炼加工技艺的世代积累和提升,所作茶具也愈加精致。《清稗类钞》中载有清初锡工黄元吉“所造茶具,种种精巧,其色晶莹,与银无别。”此外,“长沙茶器精妙,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钊以大缕银合贮之。”至于宫廷茶具,更“以黄金为托,白玉为?。”这点从前文所述的皇帝大婚中内务府所备的精美金银茶具中可管窥一斑。

4.茶馆文化真正步入鼎盛发展时期

清代茶馆上承晚明,在数量、种类、功能上皆蔚为大观,完全融入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可以说茶馆的真正鼎盛是在清朝。作为汇辑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清稗类钞》记述了大量关于清代茶馆中民风民俗,从中可见清代茶俗文化的普及和深入发展。首先,清代茶馆遍布南北各地。仅《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述的地区就有北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扬州、广州、长沙等城市以及四川、云南等地区。总体看,茶馆于南方更为普及,上海甚至“公共、法两租界,无地不有。”茶馆中茶客纷纷,“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者……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异者”,这些茶馆、茶肆一般都在环境优美之地,并注意饮食方面的服务以吸引茶客,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景。其次,茶馆类型多样。有以卖茶为主的清茶馆,其环境布置清雅、休闲,茶客多样,但以文人雅士和商人居多;有兼营点心、茶食、酒类的二荤馆,乾隆末年南京“洪福园”、光绪年间上海“同芳茶居”均属此类;有以听书为主的书茶馆,茶客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曲艺弹唱,茶客结帐付钱叫付书钱而不叫茶钱。再次,从茶馆提供休闲娱乐的服务内容来看,晚清时期,上海茶馆中吸食鸦片、娼妓服务等现象日益增多,这应与通商口岸开放和经济日益繁荣有关。同治年间,上海的江海朝宗等数家茶馆,布置华丽,“且可就吸鸦片。”同芳茶居“兼卖茶食糖果,……每日未申之时,联袂而至。”而青莲阁茶肆,“每值日晡,则茶客麕集,座为之满,路为之塞。非品茗也,品雉也。雉为流妓之称,俗呼曰野鸡。四方过客,争至此,以得观野鸡为快。”至于书茶馆中的“弹唱之女,皆妓也,……游客见有当意者,即可点戏令唱……。既点戏,妓佣以水烟袋进,即可询问里居,往打茶围。”显然,此等败俗现象与传统茶文化追求的高雅格调背道而驰,但以文化研究的角度考量,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现实。

三、结束语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4

“茶友”们相聚,一个话题――饮用藤茶的体会及种种妙处,常会被提及。渐渐地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想进一步了解藤茶,认识藤茶,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经过一番寻觅探求,藤茶面貌逐渐清晰凸现。现将我所了解的藤茶的情况与诸君细细说来,供各位作保健养生之参考。

藤茶学名ampelopsisgrossedentata,中文植物名为显齿蛇葡萄,是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地方名除了藤茶外,还有甘露茶、茅岩莓等。它主要分布在两广、两湖、云贵、江西、福建等省,生长在山坡混交林中,野生贮量大。

藤茶水浸出物中含有丰富的糖和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藤茶还含有大量的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这是藤茶具有某些医疗保健作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学者研究认为:藤茶有消炎止咳祛痰作用,其祛痰止咳的作用与安妥明相似。实验表明,藤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常用的防腐剂苯甲酸。此外,藤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藤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体物质为二氢杨梅素,它对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73.3%~91.5%,可减轻机体内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藤茶还能减轻动物肝组织的变性和坏死程度,有保肝护肝之作用。

长期饮用藤茶有无毒副反应,这是“茶友”们曾经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专家对广西藤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身上未发现与毒性有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事实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常年累月饮用此茶,尚未见到饮用藤茶出现不良情况的报道。

藤茶不含鞣酸,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不会夺取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铁质;藤茶也不含有咖啡因一类具有兴奋作用的化合物,故对于贫血、睡眠质量不高等人,且又喜欢饮茶而不敢饮茶者,藤茶也许是一种理想的代用品。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5

药茶是在茶叶中添加食物或药物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疗效的特殊液体饮料。本刊将连续推出药茶特辑,并特邀北京医科大学知名保健专家钱贻简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药茶的功效、分类、文化以及饮用药茶的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

广义的药茶还包括不含茶叶,由食物和药物经冲泡、煎煮、压榨及蒸馏等方法制作而成的代茶饮用品,如汤饮、鲜汁、露剂、乳剂等。

茶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茶的发现与使用源于神农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记载。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认识了茶的多种功效,开始用它来治疗疾病,保健养生。三国时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人们将茶叶制成茶饼,捣成细末,冲人沸水,加入葱、姜、橘等制作成具提神醒酒作用的药茶。梁代陶弘景认为“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以天冬等药物也可代茶饮用。唐代的陆羽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这部书中系统论述了茶的起源、种类、采制技术及烹饮方法等,推动了饮茶知识的传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竹茹芦根茶”等10首药茶方。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载有“代茶新饮方”,详细论述了药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给予茶叶很高的评价,认为茶叶“上通天境,下资人伦,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代《普济方》中专设“药茶”篇,载有药茶方8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多首药茶方,并论述了茶叶的药性、功用等。明代制茶工艺不断改进,日益精良,形成了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花茶、白茶、乌龙茶、紧压茶,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近代以来,药茶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降压茶、减肥茶及午时茶的大量涌现,使药茶的种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充,市场上出现的名目繁多的药茶,质量优劣难分,功能被人为扩大,究竟哪些药茶能够健体养生,疗疾祛病,本刊采访了相关国内养生、茶艺、中医药茶专家,从本期开始为读者提供药茶的相关知识和药茶制作配方、技术。

(平远)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6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7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8

世界上最爱饮茶的民族,除了中国,恐怕就要数英国。如果说中国人发明了茶的话,那么英国人无疑是把茶文化发扬光大。而如今风靡全球的下午茶,也和英国有着不解之缘。如果说中国人在饮茶时更为随意,多用作待客之道的话,那么英国人似乎更加喜欢将饮茶作为一种私密的个人体验和生活方式。也成功地将此发展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

调配茶,是英式茶的一大特色。与中国人极致追求茶叶的地道产地不同的是,英国人着迷于将茶叶与不同的原料调和出新的口味,使不同香气的茶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拥有丰富经验的调茶大师,走遍全球各地的茶庄精挑优质茶叶,至少必须经过长达5年的专业培训,学习使用专门的调茶工具,以及精通严苛的调茶工艺。在调配的过程中,他们每一天至少要品尝超过600种以上的茶。

以茶开始每一天,以茶结束每一天,英国人乐此不彼地重复着茶来茶去的作息规律。清早刚一睁眼,就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earlymorningtea;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breakfasttea;又名开眼茶,精选印度、锡兰、肯亚各地红茶调制而成,气味浓郁,最适合早晨起床后享用。搭配培根香肠和蛋,是一种能去油解腻的浓茶配方。上午再繁忙,也得停顿20分钟啜口“工休茶”teabreak;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afternoontea;这时,香气特殊的伯爵茶成为首选。伯爵茶是以中国茶为基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闻起来芳香,尝起来也不算浓。回家后晚餐前再来一次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Hightea;就寝前还少不了“告别茶”。以贵族为例,光是喝茶时间便可按时段分为以下几种:

早安茶(earlytea)

喝茶时间:起床后

简介:下床前的喝茶时间,同时也是用来问候留宿客人的最好方式。送上的红茶一般由管家或贴身侍女负责泡。

因为是供主人空腹喝下的红茶,所以主要以暖身、醒胃为目的。而为了补充隔夜失去的水分,早安茶使用的茶杯杯口也较其它饮用时间的茶杯杯口要来得大些。

餐点内容:加有牛奶的热红茶一杯

常见红茶类型:锡兰红茶;大吉岭红茶

早餐茶(Breakfasttea)

喝茶时间:早饭时

简介:和早餐一起进行的喝茶时间。由于主要目的是用来配送相当丰富油腻的英式早餐,因此选用的红茶类型多为有助消化的奶茶。

餐点内容:可加入牛奶调味的红茶;猪排、火腿、熏肉、香肠、鸡蛋、烤蘑菇、烤布丁、烤面包片等传统英国早餐。

常见红茶类型:英式早餐茶;阿萨姆红茶

上午茶(morningtea)

喝茶时间:上午十一点左右

简介:介于早餐和午餐之间的非正式的喝茶时间,大约只有10~15分钟,也被称为“工休茶”。它有点类似下午茶,主要目的是让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通过喝茶和吃点心来稍事休息。

餐点内容:红茶;饼干

常见红茶类型:英式早餐茶;阿萨姆红茶

午餐茶(Lunchwithtea)

喝茶时间:吃午饭时

简介:和午餐一起进行的喝茶时间。因为上流社会人士和贵族的早餐都很丰富,午餐的份量都较少,因此选用的红茶类型多为比较重视牛奶与红茶的调配比例的红茶。

餐点内容:红茶;三明治

常见红茶类型:大吉岭红茶;爱尔兰早餐茶

午后茶(middytea)

喝茶时间:下午两点至三点左右

简介:午饭后的喝茶时间。由于是工作日时的下午茶,因此搭配红茶的点心往往只有饼干或曲奇,因此也被称为“三时的茶点”。

餐点内容:红茶;饼干;曲奇

常见红茶类型:大吉岭红茶;格雷伯爵茶

下午茶(afternoontea)

喝茶时间:下午四点钟

简介:贵族们的下午茶时间,一般于周末的三点至四点时举行。因为喝茶时配餐的点心大多都放在小茶几上,因此也被称为“低茶”。若是高贵的正式茶聚,则被称为“茶宴”。

由于是上流社会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所以负责招待的主人家一般都会用家中最好的女仆和最大的宴客厅(或大花园)来招待客人,有时现场甚至还请有专门负责演奏古典音乐的乐手。

下午茶会时使用的茶具通常极为精美。在泡茶之前,女主人还会把放有各种从东方进口的名贵茶叶的精致盒子拿给客人挑选。此外,上面漂浮着玫瑰花瓣的精致洗手碗也是必不可少的器物。

正式的下午茶点心一般被垒成按照“由淡到重,由咸到甜”的顺序由下至上摆放的“三层架”的形式:第一层放置比较容易饱腹的各种口味的茶会三明治,第二层是英式松饼(必需趁热吃才能吃出其松软的口感及香味的英国传统点心),第三层则是份量较少的小蛋糕和水果塔,因此正确的拿取顺序也是由底层至最上层。

与其他时间段的茶会规矩不同,因为下午茶强调的是轻松随意的家庭风格,所以用手而不是用刀叉拿取三层架上的点心仍是至今的传统。

在用来搭配下午茶的茶点中,最常见的种类是苏格兰奶油饼干、维多利亚松糕和刚才提到的英式松饼,一种外酥内松的苏格兰点心,主要制作材料是面粉、鸡蛋和奶油。传统吃法是先以刀切开但不能切到底,然后用手将松饼掰成两半,一半涂奶油、一半涂果酱,再把两半夹在一起吃)。

除了以上点心之外,牛角面包、葡萄干、鱼子酱等食物也是常见的配餐食品。

餐点内容:味道较淡的红茶;英式松饼;蛋糕;三明治;饼干

常见红茶类型:格雷伯爵茶;大吉岭红茶;锡兰茶

餐前茶(Hightea)

喝茶时间:晚饭前

简介:中产阶级绅士们的下午茶时间。由于开始时间较晚,因此餐点里除了常见的曲奇饼、蛋糕和三文治等甜点外,还多了肉类、蛋类和汤,所以这类茶会也允许参加者只吃餐点不喝茶。

之所以被称作“高茶”,是因为餐前茶的餐点不是放在贵族下午茶常用的小茶几上,而是直接放在餐桌上的缘故。

餐点内容:茶味清而重的红茶;肉食冷盘等正式茶点

常见红茶类型:阿萨姆红茶

晚餐茶(afterDinnertea)

喝茶时间:晚饭后

简介:和家人亲密交谈以促进感情交流的喝茶时间。为了提神润喉,因此选用的红茶类型多为未加牛奶的红茶,以及加有白兰地或果酱的红茶。

餐点内容:不加牛奶的红茶;葡萄干布丁;太妃糖布丁;水果奶油果冻

常见红茶类型:不加牛奶的中国祁门红茶;不加牛奶的格雷伯爵茶;加有柠檬片的锡兰茶

睡前茶(nighttea)

喝茶时间:临睡前(一般是晚上十点或十一点左右)

简介:和现代不同,维多利亚时代的睡前茶是只属于上流社会的喝茶习惯,很适合隔天不用早起工作的贵族阶层。为了安神舒心、口感,一般还会往红茶里加些奶油或酒。

餐点内容:加有威士忌的热红茶一杯;少量的点心(如曲奇、巧克力等)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9

关键词云南;普洱茶;栽培技术

普洱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茶,原产于滇南澜沧江流域,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晒干、加工而成的晒青毛茶,以及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经长时间贮存演变而成;或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后发酵加工成各种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完整,色泽褐红或带灰白色,具有滋味醇厚回甘、陈香显著、汤色红浓、叶底红褐的品质特点,是港澳台、东南亚茶叶市场上倍受消费者青睐和推崇的特种茶。

普洱茶从外形上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紧压茶形状各异,有砖、饼、沱等,普洱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有独特的陈香,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现经国内外有关专家的临床试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发生变化,特别是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开始从温饱型食品向纯天然、无污染、高质量的食品方向发展[1-4]。为满足人们对普洱茶的需求,现将普洱茶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选用无病虫害的种苗,自繁或自外地调运的茶籽、茶苗均应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虫随种苗进入茶园。据研究,品种间抗病虫性能差异明显。一般说来,大叶种比小叶种容易感染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茶细蛾的第1生量早芽种比迟芽种成倍增加;茶树持嫩性强的受小绿叶蝉危害也较重。

2土壤管理

一是茶园四周要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田,茶树等高条植:茶园内修筑竹节沟,拦截水土;建立良好的茶园树冠等生物覆盖面,间作绿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增加雨水量入渗率,减少径流量。改良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源,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为普洱茶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促进茶树生长;二是行间铺草覆盖,以秸秆、草料、山草等物覆盖土表,可改善土壤环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质和生物活性,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三是精耕细作,勤除杂草,行间饲养蚯蚓,勤浅耕,勤削草,深耕采用行间深、根际浅的方法,对茶行郁闭度高的茶园进行免耕。利用蚯蚓促进土壤物的腐化分解,加速有效养分的释放,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茶树根系生长。

3修剪整枝

由于多数茶树病虫都分布在树冠层,运用合理修剪,便能将分布在剪口部位上的病虫剪除。同时,结合轻修剪和茶树整枝修剪,剪去纤弱阴枝和边脚枝,剪除钻蛀类害虫枝、枯死或光秃的病枝以及被害严重的蚧类虫枝,并将附着于茎干上的绿剌蛾越冬虫茧、苔藓、地衣等病虫枝予以清除深埋或焚毁。

通过清兜亮脚,疏剪茶丛下部过密的枝叶和徒长枝,以促进茶园通气良好、通风顺畅、通光适度,达到清除隐藏在茶丛下部郁闭处或徒长枝上的黑刺粉虱、蚧类等害虫的目的。结合冬耕施肥,清除茶丛枯枝落叶,埋入施肥沟中或作其他无害化处理,破坏小绿叶蝉、茶刺蛾、茶蚕过冬结茧化蛹场所,消除潜伏其中过冬的云纹叶枯病、红蜘蛛等病虫[5]。

4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防旱防冻,可使茶树生长健旺,而不利于某些病虫的隐藏、潜伏。增施肥料可提高茶树抗病虫的能力。但偏施氮肥,则会加重茶饼病、炭疽病的为害,增施钾、锰肥可大幅度减少某些螨类的发生。疏出茶丛下面6~8cm左右的表土层,可将茶刺蛾、扁刺蛾、茶尺蠖、大尺蠖、茶蚕等越冬虫蛹,茶叶象甲的幼虫,以及各种病原菌(如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翻埋入施肥沟底。又可把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翻上来,使之暴露土表而死亡。也可用新土将茶丛根际培高11cm压紧,以阻碍越冬虫蛹羽化出土。同时,应加强水分管理,及时做好防湿排水工作。适时锄草与耕作可以减少与杂草、土壤发生的有关病虫危害,同时减少杂草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适当间作也可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轻病虫害。应依据茶园类型注意间作物的选择、轮作、管理,避免由于间作物招引某些病虫入园兼害、移害茶树,种植间作物也不宜太密,以减少害虫的发生。

5病虫害防治

加强生物防治。应用生态学、昆虫学和植保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选用抗逆良种,改善土壤通透性与肥力,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适当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茶生产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控制茶园病虫草害,从而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一是释放绒茧蜂防治茶尺蠖,赤眼蜂防治茶小卷叶蛾,红点唇瓢虫防治长白蚧和蜡蚧,宽角黄小蜂防治龟甲蚧和角蜡蚧,具瘤神螨捕食茶黄蜘蛛,茶跗线螨盲蝽防治茶军配虫等。生产上常通过人工饲养寄生蜂和寄生蝇、瓢虫、草蛉和捕食性盲蝽等;注意在适当时间释放,降低虫口密度。二是利用白僵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杀螟杆菌对各种鳞翅目食叶幼虫,虫草菌对茶尺蠖,园子菌对小绿叶蝉,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毛虫、茶尺蠖,弗氏虫霉对茶蚜,腥红菌、头孢霉对茶牡蛎椰园蚧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三是营造茶园良好环境,招引鸟群栖息,以鸟治虫。通过茶园放养鸡群,既可捕食害虫,又可出售生态鸡,一举两得。同时可以从外地引进并驯化新的有益昆虫,但要注意因地制宜[6]。

6采摘方法

在采摘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以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卵、幼虫)、茶叶螨类、卷叶蛾类(幼虫)、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危害;通过采摘,也可恶化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要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及时采摘。秋季如果害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冬季做好清园工作。

7参考文献

[1]陈继伟,何昆萍.普洱茶茶膏传统制作工艺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09(3):39-41.

[2]浦绍柳,伍岗,王立波.有机普洱紧压茶加工技术[j].中国茶叶加工,2009(3):32-34.

[3]陈保,刘通讯.贮藏条件对普洱茶品质成分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09(11):1254-1257.

[4]史云东,李祥,贾琳,等.普洱茶果油的香气成分鉴定[j].中国酿造,2009,(11):143-145.

茶的种类及作用篇10

2007-201o年问,德国布朗雪维克和汉诺威两所大学共同对某些花草和花果茶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在人体内产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项目属于人类学研究范围,特别是在接骨木花茶和路易波士茶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之生物利用度给予了研究。

研究项目结果证明,在享用花果和花草茶中冲泡出来的饮料同时,也给自己的身体提供了这种物质。

花果茶抗衰科研项目背景

花草和花果茶以及由他们制作的饮料在德国及在全欧洲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意义。德国是欧洲花果花草茶(茶替代品)最重要和最大的市场。花草花果茶在人们心目中一向具有正面的和健康的映像。

欧盟自从2006年实施《食品中营养价值和健康数据规则》法规后,对花果花草茶这类产品特别需要充实科学论据。花果花草茶之外的其他产品,如咖啡、茶和一定的柠檬碳酸饮料都在广告用语中被广泛地宣传为“健康饮料”。因为它们中的一部分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具备理论数据的,最终用户也期待着有科研背景的信息。因此加强花草花果茶的科学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花果花草茶几乎都是在中小企业制作,像这样的科研项目不可能由那些企业执行。含有花草花果茶提取物的不含酒精的软饮料越来越普及,因此,本科研结果的受益者还

将是这类软饮料制造商。

健康战士――黄酮类化合物

与其他多酚物质一样,黄酮类化合物也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这意味着它们能连接人体内的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活性化合物,是通过例如阳光的紫外线而产生。自由基对大脑的老化也有影响。科学研究证明,当人体内的自由基对Dna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或者引起损坏前,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止住这种高活性的氧气和氮气份子(自由基),以防止它们在人体内发生氧化作用。因此黄酮类化合物被科学家猜测为具有预防某些疾病的巨大潜力。

黄酮类化合物稳定的存在于花果花草茶中

布朗雪维克大学和汉诺威大学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用沸水冲泡的路易波士茶和接骨木花茶之中,并且即使冲泡完毕的茶水长时间存放后,黄酮类化合物仍存在于其中。实验表明,当路易波士茶在摄氏40°存放一年的极端测试条件下,茶水中仍存在初始状态下的50%黄酮类化合物。在接骨木花茶茶水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降解率更低于路易波士茶。在对茶水冷冻条件下,一年后的黄酮类化合物仅消失10%。

此科研项目还针对黄酮类化合物如何在人体内进行代谢进行了研究。例如路易波士茶和接骨木花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在人体器官中进行生物利用,从而发挥其潜在的积极作用。